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30 20: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

篇1

先说书本知识:目前我们学校缺乏图书馆,电视又看不成,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几乎被堵死,写作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阅读也仅限于现有的课本。针对这种状况,我让学生利用课本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记一些历史事件,政治课本上的关于友情、亲情的章节让学生重点掌握。比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积累,记忆后也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比如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初春景色,“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夏季美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秋季特色,“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日雪景,还有有关花鸟虫鱼的诗句。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古诗词我都让学生有意的去积累。

课外读物的阅读。仅利用各科课本知识的积累毕竟有限,还需要对课外读物的阅读,这也不失为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凡是作文内容丰富的学生都得益于大量的阅读。如初二(2)班的梁建、王笑,他们的作文写得都很流畅,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大都是平时积累的。在濮阳市举行的“首届快速作文竞赛”中两人都获得了一等奖。

怎样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采取了以下多种方法:一是在教室内建立图书角,二是订阅《中学生阅读》,三是向学生推荐有益的书籍,如《阅读与写作》中就有很多精彩描写,句句深入人心。刘心武说道:“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在长期积累中学生也有了读好书的愿望。

再说生活积累,这也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身边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向我们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春夏秋冬,我们虽然体会不到城市的喧嚣和眩目,但农村特有的景色也会令学生耳目一新,打开学生封闭的“天眼”,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世界带给我们的天然之美,风雨雷电将在学生笔下生辉,花鸟虫鱼会成为学生文章的点睛之笔。

让学生走入社会,收看新闻节目、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了解实时动态,提醒他们时时处处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在农忙季节帮家长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体验生活,积累人间情感。

篇2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1

一、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绘田园风光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二、描写春夏秋冬的田园杂兴古诗

1、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

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

种园得果廑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

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

2、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夹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藟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3、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

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

4、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

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

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

细捣枨虀买鲙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5、冬日田园杂兴(12首)

斜日低山片月高,睡余行药绕江郊。霜风捣尽千林叶,闲倚筇枝数鹳巢。

炙背檐前日似烘,暖醺醺后困蒙蒙。过门走马何官职,侧帽笼鞭战北风!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松节然膏当烛笼,凝烟如墨暗房栊。晚来拭净南窗纸,便觉斜阳一倍红。

乾高寅缺筑牛宫,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无瘟犊儿长,明年添种越城东。

放船开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芋栗香。

煮酒春前腊后蒸,一年长飨瓮头清。廛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探梅公子款柴门,枝北枝南总未春。忽见小桃红似锦,却疑侬是武陵人。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2

归园田居五首

其 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 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 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 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 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篇3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 历史素养中华文化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乎每天早自修,或者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积累,每周考查,每月比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提高历史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生根――蓦然醒悟,传承华夏文化

“泱泱大国五千载,浩浩历史春秋迹,荡荡文明何所在,朗朗书声得以传。古人凡有志于学,概莫不自读经始。讴鸣文辞,必神凝气静;诵读经典,则意诚心正。启智发蒙,可识物本末,除愚长才,自穷事极理。凝神静气令人全神贯注;诚意正心令人立志于学;晓物知理而后见聪明,终不惑于万物之变也……”(《前王经典诵读本序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它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历史素养;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2006年9月13日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由此可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为此,静心思考,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迫在眉睫。我便设法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入手,通过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大量唐诗。《游子吟》、《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 、《凉州词》、《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师生一起诵读,一起领略唐诗的美妙意境。

除此之外,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在这种经典诵读中,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语言文字的滋养,奠定雄厚的历史基础。

二、发芽――认准目标,引导激发兴趣

确定目标之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发现“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引导背诵――摘抄记录――活学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践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有关“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指导方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次:学习古诗,传授方法。第二步:触类旁通,补充悟法。第三步:展示诵读,赏析积累。

(3)引导背诵。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 。如: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互相考查,同时适当拓展: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含有雪“字”的诗,表达思乡的诗……触类旁通,丰富积累。

(4)摘抄记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并摘录下来,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学活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三、开花――兴趣盎然,诵读水到渠成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热情高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束,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周欣怡同学告诉我说:“杭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啊,我现在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朱哲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杭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会睡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也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 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积淀语言文字

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诵读训练,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也尝试着运用古诗词。姚天贻在《我的春节》中就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心桃换旧符’每当春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朱哲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提高历史素养,积淀语言文字,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途径。经典诵读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半年来,我欣喜地看着,听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乐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实践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坚信:“教授经典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虽长路漫漫,必勇而直前。悠悠历史、扬扬文明,得吾辈而绵延,因吾教而相传。

功在千秋,验之万岁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的教学手段下,让计算机进入教室,已成为教师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也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学习观的转变。这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鉴于其课程特点,正在迈出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步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具体化

根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由师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例如,在学习了《孟子两章》后,开展关于“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将学习内容具体为若个问题,便于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加以探索。

1.你了解孔子、孟子的主要生平和经历吗?你知道孔子和孟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故事吗?2.《论语》、《孟子》何时被列为“四书”的?何时成为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3.孔子、孟子对周边国家文化有何影响?4.了解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规模及收藏品等情况。5.收集评价孔子、孟子的对联。

通过网络,学生在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迹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并汲取精神营养。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如果没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二、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主动地获取由老师汇编整理并传送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学生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组织者的角色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教学过程就由传统的接受型转变为探究型。

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课时,将《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西湖游记》等有关写景抒情类散文进行整理,供学习探究分析。学生通过网络资料对不同作者的身份、经历、际遇、处境、思想性格等各方面的比较得出:写景类抒情散文的思想精华,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人生的态度,从而深入把握此类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方面的特点和技法。

在讨论、探究不同作者世界观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想心灵进行的一次洗礼,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正确人生观。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接受,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趋于研究型。

三、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培养学生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习惯。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故事苑漫步”。在课前,教师结合学情特点和语文学习特点,按照利于学生提升、便于互相配合的原则,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古诗中的离愁别绪”、“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日月星辰”等。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然后编写成诗集(也可以是网页、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最好能为诗集写上“前言”或“编后记”,配上相应的图片。最后到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所收获的知识,教师与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网络是学习环境,探究是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能力得到较大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例如,我们结合《小石潭记》一文的学习,适时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题目:“抒情入画”。即自题自画抒幽情。

说明:每人各画一张柳宗元行踪图。

活动过程:1.交换所画行踪图,人各一张。2.根据所持创意不同的图画,在课文中找寻最恰当的词句,题写于画面上(不限一句)。3.共同欣赏比较,鉴赏画题是否相符,观摩切磋。有的画的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的画的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有的画的是“四面竹树环合”,不一而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理解力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该活动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所学成果。要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美术知识、生活中旅游知识,还要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才能搞好这项活动。活动本身就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达到了信息素养与文学素养双向发展的培养效果。

五、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明显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本每学期都安排“名著导读”的内容,如何将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四本名著进行研读。比如初一要研读《爱的教育》,初二要研读《西游记》,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建立了《爱的教育》和《西游记》等著作的研读网页。

《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丰富,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小说《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帖子;以及有关《西游记》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爱的教育》研读网站内容包括:《爱的教育》全文;《爱的教育》写作背景介绍;研究《爱的教育》的论文;《爱的教育》的连环画;《爱的教育》翻译情况介绍及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等。

篇5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以前弱小的你变得强大了。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以前骄傲的你现在变得谦虚了。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以前自私的你现在变得为他人着想了。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以前胆小的你现在变得勇敢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长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成长的观后感1脱离幼年时期的稚嫩,悄然换上青春的外套,反反复复思考着一个词语:成长。

那么,何为成长?何时成长?

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在成长,无论是初生的婴儿,还是儿童、成年人,甚至是老人。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成长亦如此。成长,也是一种学习。人可以在任何时候学习,成长。

比如,在平常的生活中,悄悄观察某些事情,然后在脑子里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自然就总结了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成长。

比如,读一些优美的语句段落赏析,或者看一些小说,也会积累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这也是成长。

比如,犯错误后受到了教训,从而记住这次的不该,也是成长。

比如,学一些知识,熟知并可以掌握之后,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就是成长了。

世间万物,成长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是我们有一颗能明辨是非的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有好的成长。

好的成长使你受益匪浅,而坏的成长只能使你变得糟糕;好的成长使你连连进步,而坏的成长只能让你走向黑暗;好的成长使你走向成功,而坏的成长只能让你转为失败。

所以,我们应该多结交一些拥有好的品质的朋友,这样就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自己也就成长很多了。

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往好的未来走去。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好的成长,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成长的观后感2人人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不人人都去买了么?大了才明白,不是书里有黄金,而是知识就是难买的黄金!

三年级的时候开始阅读课外书,家里给我的零花钱我一点点存起来,学校附近就有书店,没事了就去翻阅,等钱攒够了就买之前喜欢的书,我发现同学们也有好多买书的,我们互相交换,看不同的书籍。大多都是漫画书,故事书,妈妈不反对我看这些,妈妈说阅读任何书籍都可以提高我的智力,增长我的知识。

到了四年级,我们有了毅力风暴的活动,妈妈说的没错,慢慢长大了,欣赏角度就不同了,没事了就想看寓言故事,古诗之类的书籍。寓言故事里面的人物刻画,经典名言让我特别喜欢,对我的作文有了一定的帮助。每天坚持不断地看书,锻炼了我的毅力。

五年级了,作业虽然多了,学业也相对紧张了,但我的阅读已经成了习惯,感觉睡前不看会书就少点什么。老师和妈妈都让我接触四大名著,我特别喜欢水浒传,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谋略。最主要的是我知道了好多历史,我发现太多书都是和主课息息相关的。妈妈说将来高中必读的书,提前阅读,将来再次阅读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犹新。

读了几年的书,从小时候的漫画,到现在的历史名著,让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学到了很多好的词语,认识了好多历史伟人,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终于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金”在哪里了,世上比黄金贵的东西很多,可唯有自己学到了知识是无可替代的宝藏!我爱阅读,书也让我学会了爱生活,爱家人。好的书籍伴我成长,我相信我的路会越走越好!

成长的观后感3在我的记忆的天空中,每一颗星星都记载着我成长的故事,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最亮的那颗星星吧!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里。我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在耳旁响起:“起床了,太阳公公都升起来了可以晒你的屁股了。”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原来是妈妈叫我起床,我迅速穿好了衣服裤子,洗漱完毕。妈妈又催促我快点吃早饭,因为昨日跟妈妈有一个约定:今天我独自去买菜去。我一边吃着早点,一边想:嗨!我这个妈妈太啰嗦了。正我想着的时候,妈妈站在我旁边笑着说:“给你50元钱,去买菜,看你是不是一个小主人。”妈妈,这个我家的皇后只要一下命令,我们这些大臣就得必须去做了。我的双脚好像灌了铅似的怎么也走不动,可妈妈那嘴像有魔力一样立马让我的双腿充满了力量似的。

我踏出家门,迅速跑到菜市场,第一次独自买菜心里还是不安,有些害怕,但想起跟妈妈一起买菜不是很简单吗?也不禁感到没什么了不起的。我来到菜市场,看到了非常多的菜,有金黄色的玉米,红彤彤的番茄,绿油油的青菜,细长长的豆荚,圆鼓鼓的花菜,还有肉摊子、鱼池子、鸡笼子,等等,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我来到一个蔬菜摊子前说:“老爷爷,给我买一斤小白菜。”老爷爷笑着说:“好咧!请等一下。”他仔细地帮我选了一些称了称给我,我接过菜给了钱转头就走了,老爷爷追上我来说:“小同学,还没找钱呢。”我一听,瞬间脸涨得通红,连忙说道:“谢谢!谢谢!不好意思!”拿了钱,立马跑开了,在肉摊子前心里暗暗下决心:“不能再犯错误了。”随后,我仔细地算好每一笔账,有时和摊主还还价呢,让那些买菜的叔叔阿姨对我刮目相看呢。

买完菜我回到家里,将买菜的趣事说给妈妈听,妈妈给我竖起了大拇指,你看我的故事有趣吗?

成长的观后感4每个人都会成长,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有趣的,我来给你讲一讲我和一棵银杏树的成长故事吧!

春天,我出生在春天,小银杏树也在春天下种。它跟着我长呀长呀贩贩贩长出了小芽,而我在那年学会说话。我每天都去看它,给它唱歌,陪它玩耍。它在我的照顾下,慢慢地长大。

夏天,银杏树长出了新叶,我学会了走路。看着它顶着烈日,抽出枝丫。我给它洗澡,它听我说话。它的叶子呈扇形,偶尔摆动树枝,像在给我扇风。我坐在它那又细又长的树枝下读着一本本童话。

秋天,银杏树的树叶变黄了,随着风的呼唤,一片片落下。我给它围围巾,生怕它着凉了,终于,叶子落完了,它的枝干变得光秃秃的。鸟儿们在它身边唱歌,好像在安慰它,它眨眨眼,仿佛在说:还会再长的,还会在长的。

冬天,天上飘落下洁白的雪花,飘啊,飘啊,落在银杏树上就停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玩得不亦乐乎。而银杏树看着我们玩耍,它的枝干上已经长了许多白色的小花。

就这样,一个个春夏秋冬都过去了,我已经长大,而银杏树叶已长成大树了。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去看他,给它唱歌,给它讲话,陪它玩耍。

我爱和我一起长大的银杏树,爱它带给我的快乐和悲哀!

成长的观后感5快乐是童年美好的回忆,快乐是帮助别人时微笑的回报,快乐是付出劳动时心情的舒畅。

幼儿时,我学会了几个生字,妈妈看我进步快,奖我一块巧克力,我很快乐;小学我跳绳比赛得了奖,面对别人的羡慕,我很快乐;班级干部竞选,每次当选上后,我很快乐。

可生活中的我,依赖心却一直很重,妈妈总说我:“都十岁了,连辫子都不会扎!”我却没当回事。

今天是星期六,等我从睡梦中醒来时,妈妈早已经出门去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照照镜子,天啊!我的头发乱得像个鸡窝。对,今天我就自己扎辫子!让妈妈不再小瞧我了!

我说干就干,拿起梳子、皮筋,把头发从中间分开来,从前往后,从后往上,我轻轻的梳着。一会儿就扎好了两个小辫子。我得意地想:“原来扎小辫子一点都不难啊。”可等我站在镜子前面时,一瞧,哪来这么个傻丫头?两个辫子一上一下,可真丑啊!我噘着嘴,解开辫子,拿起梳子重新扎。好不容易扎好,我一照镜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再仔细一看,发现路子没分均匀,中间弯弯曲曲的像一条小山路,我气得扔下梳子,真不想再扎了。可想起妈妈每天辛苦为我扎辫子,我又恢复了信心。

这次,我的手和梳子互相配合,双眼紧盯着镜子,小心翼翼地把头发分均匀,梳得一丝不乱,终于大功告成了,跟妈妈梳的没两样。我左看右看,心里美滋滋的。

篇6

一段课程,让我走过诗意四季

乙未年(2015年)的冬至那天,我们终于走上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农历天空下的古诗词”之旅。这是我和雨滴班的孩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我们从姚合的《冬至日》开始――献寿人皆庆,南山复北堂。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是啊,这一天,太阳将向着我们回归,

白昼渐长。于是,我们一起绘制“九九消寒图”,为生活增添一抹温暖、幽香与期盼――当梅花怒

放的时候,春天也便来到了我们身旁。

立春,我们约定“从今克己应犹及”;雨水,我们探寻“最是一年春好处”;惊蛰,我们相遇“向风却是最先迎”……于是,有很多的期许,有很多的愿望,有很多的梦想就这样破土萌发!

粉面桃花,绽放在我们的心中;国色牡丹,惊艳于我们的眼前;劲挺翠竹,摇曳在我们的思里;映日荷花,吐芳于我们的指

间……还有端午“竞渡争先”的精神,也一并带给我们更多信心与力量。叩问、理疗、成长……是啊,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从中读到了很多,很多!

暑假后,我们从“白露”继续航行。中秋月,我们唱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伴着这样的吟唱,这皎月也便活在了孩子们的生命中了吧。

“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十里飘香。直到今天,桂花的幽香似乎依然在鼻尖萦绕。转眼间,霜降节气到了,万物萧瑟,唯有傲放。饮菊,画菊,仿写菊诗……于是,我们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不是花中偏爱菊”只因“百草摧时始起花”。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谁言冬日最萧条?于是,我们一同走入了“可怜冬景似春华”的冬天。与“冻笔新诗懒写”的李白不同,孩子们仿写着属于自己的诗篇,于是,“冬天”“雪花”便成了一首首的诗行绽放在我们眼前。

冬之韵

云凡真

菡萏已残菊消容,

西风吹响杜蘅薨。

最是一年寒冷季,

孤僻之心无人懂。

清之雪

云凡真

■白清寒如璨冰,

苍山之顶地之灵。

梅必退让三分白,

但却胜出一段香。

难忘“小雪”节气里应景的雪,的《沁园春・雪》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壮美河山的豪迈,更有对于人生、对于明天的思考与憧憬!

“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我们读起了“离别”主题的诗词。八首“离别”,不仅仅让我们重温着一段段醇厚、真挚的友情,也让我们想起了这一年的“春夏秋冬”,这一年的“风霜雨雪”……

于是,我们在丙申年(2016年)的冬至,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穿越二十四节气,我们彼此生命陪伴,一同描绘着一段别样的风景,书写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熟悉的教室里,孩子们唱着李叔同的《送别》,我看到有不

舍、有留恋、也有欣然与微笑。是啊,离别意味着开启,我们告别了一年的“农历天空下”,因为编织――和当下、和生活、和生命的编织,这些诗词,已成为一粒粒种子,一定会在我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真的要说再见了――

难忘每个周日下午,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完成一周课程资料后的喜悦;难忘每次晨诵后,将孩子们的生活编织进仿写小诗,和孩子一同分享的惬意;难忘将班级的故事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看到孩子们悄然成长的那份欣慰――

一段课程,我们整整走了一年。

由此,我和孩子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个人,让我遇见成长之美

“我想取的,是在时间的流里沉淀下来的一些东西。也许,它们相对于自己来说,更有珍藏的意义与价值,更耐品味,滋味悠长。”这是我在5月“乡村新教育专题研讨会暨全国新教育焦作开放周活动”结束后,写下的一段话。

从接到硕果老师的短信开始,我便在心中装下了这件事――“探寻乡村教育的突围之路”焦作开放周活动。从研究室秦老师那里得知给我的报告设定的主题是“x和写”的时候,我便开始构思,列出简单的提纲,并从自己的“行走”中陆续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这个任务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头。直到抽时间开了班“夜车”,将初稿写好,发给了秦老师之后,才稍稍感到了几分轻松。

很快,我接到秦老师的短信,让及时和飓风大姐联系,因为飓风大姐要在出发来焦作之前给我们简单说一下稿子,然后是我们的自主修改,并希望可以在她周日晚到后,看到我们修改过后的二稿。这样,在周一和我们一同磨稿的时候,便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拨通飓风大姐的电话,略带沙哑的声音,陌生却又熟悉。“好有诗意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那亲切的声音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我耳边,铺展于我眼前。

“这是你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你最大的缺点。”飓风大姐上来便一针见血。心头瞬间的阵痛之后,我很快便镇定下来,跟着飓风大姐的思路走着。“稿子中少理性的东西,教室里的东西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传递给孩子们的。”飓风大姐希望我将稿子中的诗性收一下,增添理性的思考与概括。比如,读书节后的启发,家长卷入共读方法的提炼,激励孩子们持续阅读的策略,孩子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孩子们的行动有什么样的变化?阅读过程中,读写如何与生活结合,与生命成长结合?如何实现生命在场?师生共写的东西是如何“活”出来的?

……

说实话,听了飓风大姐的建议,感觉要对这个稿子动“大手术”了。于是,一块石头再次压在心头。

理性的思考、凝炼与提升。于是,我把记录了飓风大姐建议的纸条放在电脑旁,反复地看,对照着自己的稿子,一点点试着修改。

为了更安静地工作,周日我到学校。安安静静的办公室里,我独自一人再次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对稿子比较满意,并完成了PPT的制作,将二稿发给了飓风

大姐。

周一早上,我如约找飓风大姐磨稿子。风尘仆仆的飓风大姐一边让我先坐下休息一会儿,一边忙着给我温水沏茶。

飓风大姐肯定了我的二稿。然后我们坐下来,一点点开始说稿子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读的过程中写,就要解决写什么,如何写,何时写的问题。显然,我的做法是“少而精透”的,是教师的示范,是“心发感动”与“生命契合”时再写。而这些都需要在稿子中呈现出来,便于大家借鉴学习。

比如,当自己的书写记录了孩子们成长的足迹之后,孩子们、家长的变化是怎样的?也许,没有刻意地追求,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孩子、家长、老师,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也应该交待清楚。

……

就这样,从9点多,到11点半,两个多小时,飓风大姐再一次领着我对稿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推敲。

中午,再次对稿子和课件进行调整!晚上,继续找飓风大姐试讲稿子。飓风大姐又针对三稿中不足的地方逐一梳理,切磋琢磨。比如,节奏有些快,板块之间的停顿应该再清晰些;几个生命故事内容呈现的方式,“每周期语”和“一周飞鸿”课件的美化……课件制作遇到了拦路虎,飓风大姐便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一点点教,为我演示,帮我完成。那样谦和慈爱,那样精益求精,那样激情澎湃!

飓风大姐反复提醒我要将最终的文字稿给她,她第二天的点评时要用到的。好一个尽责、守业的飓风大姐!

离开宾馆时,已经是凌晨1点多。街上,灯火阑珊,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回到家,对稿子、课件进行最后的完善,当我将最终的四稿以及课件拷贝到优盘里,合上电脑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5点半起床,再次将稿子检查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洗漱后,便忙赶到车站和硕果老师会合,乘车到武陟会场。

路上和同样找飓风大姐磨稿子的毛莹老师聊天。毛老师说,飓风大姐对她太好了。

我说,怎么个好法?

“从来不着急,不认为我什么都不会……”

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种子研训营学习时,在讲台上那个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飓风大姐。台上、台下,昨日、今朝,真是判若两人。

会议间隙,飓风大姐见缝插针,给我们谈高年级的共读问题。飓风大姐建议我们读《草房子》和《影之翼》。一本书,一学期的精读恐怕都不够呢。“时间很宝贵。”飓风大姐一直对我们说,“有时间大家就坐在一起,我们可以多聊一会儿。”可是,活动安排得非常紧凑,话题未曾深入,便需要乘车到学校参观了。

回来的途中我还在想,要不要找飓风大姐继续我们的“共读”题。我知道,对于飓风大姐来说,她一定是欢迎的。可是,我又实在是不忍心,因为听毛老师说,昨天,飓风大姐也就是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也许,没有了我的讨扰,飓风大姐晚上可以稍早些休息。这样想来,也便打消了去找飓风大姐的念头。

对于工作,飓风大姐是挚爱的,近乎于狂热,一谈到工作便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这就是一个生命的真实,是生命的一种在场。因为在思维模式与表达方法上与飓风大姐的不同,这次开放周稿子的打磨总是磕磕碰碰的,好在有飓风大姐帮忙。

直到我读到了飓风大姐2015的年度叙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姐要将自己重新打碎,零落成土,化为春泥更护花。

飓风大姐是新教育的贵人,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本书,让我沐浴教育微光

一本书对于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告诉你,它见证着一种可能,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可能。正是这样的可能,使得我们不再迷惘,即便今日雾霾纠缠,我们依然目光如炬……

从2016年8月21日接到新网师韩老师的电话开始,我便着手准备共读。中间和花王老师交流了几次,并尝试对我负责的“养育孩子”这一章撰写授课稿。

我在网上购买了《夏山学校》《夏山学校的百年故事》《夏山学校毕业生》等共读书籍,撰写了万余字的备课资料。“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是如此,在3个月的时间里,反复阅读着《夏山学校》,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游历与涤荡。

对于自由,对于自由孩子的养育,我越发觉是那么的弥足珍贵。虽然我们没有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去改变,因为我知道,任何改变都不是等待而来。

于是,我不觉地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一间教室开始,“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我希望孩子们的“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那天,再次收到韩老师的短信:“齐老师,您好!明晚19:30在新网师课堂恭候您。”我心里暖暖的!我想,这就是新网师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分享,还有朋友的彼此慰藉。

2016年11月29日,终于在新网师《夏山学校》共读课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7:30,在大家

的问候中,我们准时开始了“夏山

之旅”。

可以看出,大家对于阅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书中谈到的一些话题,努力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对于自己尚未觉醒的地方也能够积极进行反思。虽然我一直在注意着授课的时间,努力做到张弛有度,但是,在授课的后半段,时间还是有些紧张,于是不得不及时对内容进行了删减,授课的节奏也有些“手忙脚乱”了。

好在大家都是怀着一颗包容的心而来,21:30,当我们结束授课的时候,鲜花与感谢齐飞,掌声共赞扬一色。于是,几个月的惦念终于暂时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打开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很多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总可以通过作者的记录与思考实现与自己认知的及时对接。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无疑是一种营养的补给。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呆在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封闭的校园,营养的贫乏造成了我们成长中养分的补给不足。因此,读书、思考,特别是集体的共读,更能够帮助我们在“众人拾柴”中,看到智慧的火焰,汲取心灵的温暖。

“我们没有书,也没有金科玉律,更没有权威。我们只有对孩子有信心的少数家长、医生和教师,决心不以错误的干扰阻止孩子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我们也只是卑微的人性真理的寻求者。”读书的最终目的在于践行。关于“养育孩子”,关于《夏山学校》,更多的智慧在民间,在你我手中,在大家心里,在我们新教育人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求索之中。

感谢这次难忘的共读之旅!

用“一段课程”“一个人”“一本书”来记录自己一年的经历,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可是,我们的教育生活原本不就是简单、从容的吗?

如果说,这一年自己还幸运地拥有哪些故事,捡拾了哪些美好,也许,下面的这些也可以算作自己生命留下的印迹:

雨滴班开启了“挑战不可能(2)”的征程,“万条成语”的诵读与积累;参加新教育晨诵读本“思与行”的部分编写;我被评为2016年度新教育榜样教师;生命叙事剧《夏洛的网》终于和孩子们相

遇,孩子们自己完成剧本的编写与演出道具的准备、排练,最终将一个隽永的故事化为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依然在“想象节”中创造着,玩陶泥巴、设计门票、创意纸条、拼图大战。

新的学期,我们将继续挑战“万条成语”,做事有始有终;重温“唐诗三百首”,实现温故而知新;完成《影之翼》《草房子》的共读,真正“把一本书活出来”。

篇7

关键词:汉魏六朝:杂体诗;离合;双关:回文:叠韵

中图分类号:120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1-0141-07

杂体诗名较早见于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为江淹模拟历代名家名篇之作。明确以杂体泛指非文坛主流的诗体,则见于皮日休、陆龟蒙的《松陵集》,其卷十题为《杂体诗八十六首》,主要包括联句、离合、反复、回文、叠韵、双声、风人、四声、县名、药名等十种诗体,加上皮日休在《杂体诗序》里提到的建除、六甲、十二属、卦名、百姓、鸟名、龟兆名、口字咏、两头纤纤、藁砧、五杂组等“皆鄙而不为”的诗体,共21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诗14种,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概括杂体诗23种,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概括杂体诗19种,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及《瓯北诗话》中概括杂体诗共35种。结合汉魏六朝的创作实际,去重存异,共得杂体诗39种,除去皮日休提到的四声诗之外,再加上数名诗、大小言诗、一至七言诗、相名诗、盘中诗、四色咏、郡县名诗、歌曲名诗、兽名诗、针穴名诗、将军名体、宫殿名诗、车名诗、屋名诗、船名诗、草名诗、树名诗、六府诗、八音诗等,现仅撮其要论述之。

一、杂体诗的形态

较早出现的杂体诗是离合诗。所谓离就是将一个汉字拆分出一个偏旁部首,所谓合就是将拆分出的偏旁部首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一般是四句合成一个字,每两句分离出一个偏旁部首,两个偏旁部首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大致是一联之中前一句的某一字的偏旁部首,若和后一句的某一字相同或相近,则将前句中的这一字摘出,去掉与后一句某字相同或相近的部分,剩下的偏旁部首,再与下一联以此法得出的偏旁部首相结合,组成一个字。如谢惠连《离合诗二首》其一:“放棹遵遥途,方与情人别。啸歌亦何言,肃尔凌霜节。”将‘‘放”与“方”相同的部分去掉,得“欠’’字偏旁,将“啸”与“肃”相同的部分去掉,得“口”字偏旁,“欠”与“口”则组合成“各”。也有六句离合一字的,如谢灵运《作离合诗》:“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加我怀缱绻,口脉情亦伤。剧哉归游客,处子忽相忘。”去掉“古”与“十”相同的部分,得“口”,去掉“加”与“口”相同的部分得“力”,“剧”“处”的繁体分别是“剧”与“忘,’,去其相近处,得“旷,三者组合成“别”。汉字一般分为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两部分,所以六句离合诗较为少见。离合诗较为常见的另一种形式是离合出一个词组,其构成相当于多个四句离合诗相续成篇。最常为人称道的是孔融《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离鱼字)与时进止,出寺施张。(离日字,鱼日合成鲁)吕公矶钓,阖口渭旁。漓口字)九域有圣,无土不王。离或字,口或合成国)好是正直,女回于匡。(离子字)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当离乙字,合成孔)六翮将奋,羽仪未彰。(离鬲字)她龙之蛰,俾也可忘。(离虫字,合成融。)玟璇隐曜,美玉韬光。(去玉成文,不须合。)无名无誉,放言深藏。(离与字)按辔安行,谁谓路长。(离才字,合成举)”最终组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

由此可以看出离合诗并非都是将首句的首字拆分得出偏旁,也有可能拆分首句中的第二个字,或是最末一字,甚至出现只离无合的情况,有的还是同句拆分,如“按辔安行”,即“按”与“安”重合相离。但只离无合、同句拆分的情况比较少见,离合诗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是先将某一个字拆分成各个部分,然后将各部分以韵语的形式直接描绘出来,这种形式逐渐发展为字谜,也常被用作谶纬之言。如‘‘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以卯金刀射刘)字,禾子射季字,以示刘邦当登帝位。汉末这种风气更为盛行,《后汉书》卷113《五行志一》载:“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日: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

有的汉字拆分后的偏旁部首不能成为独立的字词,无法直接将这些偏旁部首组合成诗句,于是便产生了另一种形式,即将这些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具体的形象描绘出来形成诗句。如《世说新语・捷悟篇》载杨修解曹娥碑“黄绢幼妇,外孙蓥臼”,以为“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薹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这一过程经历了拆分、取义、取象,还要艺术化地表达出来,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所以有的字谜便不再对离合字词得出的意象进行描绘,而是直接对字词本身的形状进行刻画,以求更为具体直观。如鲍照的《字谜三首》:“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前两首分别描绘了“井”“龟”的直观形体,第三首则借助卦象描绘出“土”的字形。显然,这种制谜之法与离合之法已有很大差别,而与苟子的赋有些相似,不过荀子的赋多是描绘谜底的功能,而此谜多是描绘形貌罢了。

总体上看,离合诗是显性的,它的离与合都体现在诗句当中,只要按照离合诗的规则去解读,一般都能辨识出离合之字。而字谜则是隐性的,它呈现的只是拆分离析后的状态,能否猜中谜底则未可知,而且有的谜底并非唯一,如“十月十日”,既可解为‘‘萌”,也可解为“朝”。离合字谜只是借用了离合之法,与离合诗还是有差别的。离合之法引起了人们对于汉字形体结构的兴趣,也由此产生了新的诗体,如沈炯《和蔡黄门口字咏绝句诗》:“嚣嚣宫阁路,灵灵(曩)谷口闾。谁(菲)知名器品,语哩各崎岖(岖)。”句旬字字都带一个口字,到了宋展为专用字之偏旁缀合成篇,如《瓯北诗话》卷12举黄庭坚《话宿逍遥观》:“逍遥近道边(皆走字),憩息慰惫懑(皆心字)。草莱荒蒙茏(皆草字),室屋壅尘坌(皆土字)。僮仆侍倡侧(皆人字),泾渭清浊混f皆水字)。”以为是黄庭坚独创之体,其源头实则来自口字咏,再向上追溯则与汉赋的联边字也有关系。“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文心雕龙・练字》),如《上林赋》写水禽“沉泛滥,随风澹淡。唼喋菁藻,咀嚼菱藕”,每句都有偏旁部首相同的字词。南朝谢灵运、鲍照将此法用于写诗,如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逶迤傍限嗅,迢递陟陉岘。”鲍照《自砺山东望震泽》:“澜漫潭洞波,合沓蚂嶂云。”等都使用了较多的联边字,呈才耀博,追求繁难艰深的效果。而口

字咏之类则更多地带有游戏成分,最为明显的是拆字诗。《陔余丛考》载南宋人《苕溪集》有拆字诗一首:“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董鹤,志士心未已。”几乎每句皆为拆分第三字敷衍而成,纯粹“以文字为诗”,破碎不堪。

除去上面提到的以拆分字形构成诗篇之外,还有借助字音字义,以双关手法构成诗篇的。如《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藁砧者,缺,谓夫也。山上山,出也。大刀头,刀环也。破镜,月边半也。言夫出还在半月也。”藁,藁席:砧,砧板;硖,铡刀,古人处以死刑,常裹以藁席放在砧板上以硖斩之,故此诗以藁砧代指硖,又以“硖”谐音“夫”,藁砧遂成指称丈夫的隐语,刀头也成了还的代称,后世多所承用。如苏洞《寓言二首》其二“藁砧未刀头,妾身变山峰”,李新《杂兴》“藁砧山上山,刀头杳无期”等。但藁砧体似非指此,《艺文类聚》卷56载王融《代藁砧诗二首》通篇并未出现“藁砧-“刀头”,只是采用了‘一今何在”“何当――”的句式,藁砧体似乎即指运用此种句式表达闺怨思夫的作品。风人诗也常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风人即古之采诗官,风人诗也就是采诗官采集的各地民间作品,度日休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古诗或为之,盖风俗之言也。……‘围綦烧败袄,着子故依然’,繇是风人之作兴焉”。(《松陵集・杂体诗序》)《沧浪诗话》认为其特点是“上句述其语,下旬释其义,如古《子夜歌》《读曲歌》之类,则多用此体”,故郭绍虞注日“其体从民歌中来”,又说:“《读曲歌》‘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三更书石阙,谓夜题碑,即夜啼悲也。其他借布匹之匹为匹配之匹,借关闭之关为关切之关,其例甚多。以多出吴声歌曲,故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称之为吴格。”谢榛释“吴格”为・指物借意”,即以双关手法借物抒怀。如《子夜歌》“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读曲歌》“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等,“丝”“碑”谐“思”,表面咏物实抒己情。据此赵翼《陔余丛考》卷23将“藁砧“风人”称之为“双关两意诗”,然风人诗的根本特点却在于以下句释上句,并不一定使用双关手法,如萧绎《风人辞》“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著”,只是以下句给出了上句所述事件的主体,形式上像是谜面与谜底,与歇后语相近。

有些杂物名诗也常使用谐音双关手法,如药名诗、郡县名诗、卦名诗、宫殿名诗、针穴名诗、四色咏、草名诗、树名诗等。这些杂物名诗并不像咏物诗一样专咏一物,而是将众多的同一种类的事物名称汇集在一首诗中,只是点到为止,并不对这些事物名称展开描写,相当于将这些名称镶嵌在诗中,用意义连贯的诗句将它们贯穿起来,若非标明事物名称,有时也会很难辨别,因此双关手法在杂物名诗的艺术表现上起了重要作用。如沈约《奉和竞陵王药名诗》“玉泉亟周流,云华乍明灭”,玉泉实指生于山谷的草药,云华则是云母石的别名。范云《奉和齐竞陵王郡县名诗》“临泾方辨渭,安夷始和戎”,“临泾”与“辨渭”、“安夷”与“和戎”构成动宾结构的当句对,同时“临泾”‘安夷”又是两个地名,构成了地名对。

还有一些既使用双关手法,又格式相对固定的诗体,如六府诗、八音诗、六甲诗、十二属诗、建除诗、数名诗等。这些诗紧扣诗题而作,所咏对象固定,而且一般都是将其置于一联出句的句首,两旬扣题,一联咏一物,如沈炯《六府诗》:‘冰广南山暗,杖策出蓬门。火炬村前发,林烟树下昏。金花散黄蕊,蕙草杂芳荪。木兰露渐落,山芝风屡翻。土高行已冒,抱瓮忆中园。谷城定若近,当终黄石言。”一共六联分别包含了水、火、金、木、土、谷等所谓六府。又如鲍照《数名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齐祭甘泉宫。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凋俎,绮肴纷错重。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成,善宦一朝通。”十联二十句咏十位数字。两句扣题相对句句扣题限制性较弱,诗人有较大的创作空间,诗歌整体上也易更为浑融,不致像句句扣题那样显得牵强拉杂拼凑。但两句扣题也易略显冗长,尤其是所咏对象较多时,所以沈炯的《十二属诗》是句句扣题,十二句咏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个属相。

更为固定、限制更多的是《五杂俎》《两头纤纤》等,这一类诗歌更像是填空的文字游戏。《古五杂俎》慨叹光阴轮回人生易老,说:“五杂俎,冈头草。往复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其后王融、范云的拟作抒发别离之悲,保留了一三五句,更换了二四六句,形成了“五杂俎,――。往复还,――。不获已,三言六句的基本句式。《古两头纤纤诗》为四句咏物诗,一句咏一物,而且句式相近,如“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睛。膈膈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王融拟作四旬分别咏“绮上纹“‘鹪翔群“‘鸟迷曛”“玉石分”,形成了“两头纤纤,半白半黑――。腼膈膊膊一,磊磊落落―七言四旬的格式。

除了利用汉字的字形字音来组合诗篇之外,一些杂体诗还充分利用字义来结构诗篇,形成趣味盎然的作品。如回文诗,盘中诗、反覆诗等。回文,倒读亦成文。回文诗起于何时较有争议,刘勰认为“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文心雕龙明诗》),然道原无考,梅庆生作注,以为刘宋贺道庆作有回文诗一首,此“道原”或为“道庆”之讹。道庆之作今亦不存,且道庆之前已有苏蕙之作,《晋书》卷96《列女传》载苻坚时,窦滔妻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凡八百四十字。到了晚唐皮日休《杂体诗序》却认为:“晋温峤有回文虚言诗,云‘宁神静泊,损有崇亡’,繇是回文兴焉。”温峤与苏蕙大抵同时,而温峤之作仅存残句,苏蕙《璇玑图诗》保存完整,后又增添托名武则天的伪序,流布甚广,故一般以苏蕙为始。到了清代《四库提要》又提出《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字,反复颠倒,皆叶韵成文,实为回文之祖”,然今本《艺文类聚》并无《镜铭》,或有所佚。汉魏六朝的回文诗作,除去温峤、苏蕙之作,还有王融《春游回文诗》、萧纲《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萧纶《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萧绎《后园作回文诗》、萧祗《和回文诗》、庾信《和回文诗》等。这些五言回文诗多为写景之作,其基本结构是景象名词加动词加景象名词,如庾信《和回文诗》:“旱莲生竭镬,嫩菊养秋邻。满池留浴鸟,分桥上戏人。”每旬中的第三字都是动词,这一动词的意义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而每句中的前两字和后两字顺读是偏正结构,倒读则是主谓结构,回文诗大抵以此格式构成回文。但苏蕙之作较为特殊,“织锦为回文旋图诗”,是写在锦缎上的,而且为璇玑图形状,解读颇为困难。《四库提要》:“序称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馀首,计八百馀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黄伯思《东观馀论》谓:“其图本五色相宣,

因以别三、五、七言之异。后人流传,不复施采,故迷其句读。……僧起宗以意推求,得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为七图。万民更为寻绎,又于第三图内增立一图,并增读其诗至四千二百六首。合起宗所读,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夫但求协韵成句,而不问义之如何。辗转钩连,旁行斜上,原可愈增愈多。然必以为若兰本意如斯,则未之能信。”苏蕙作此诗本只为表达思念之情,只因状为璇玑图,故解读分歧,以至于出现但求协韵不问语意的现象,显然是把解读此诗当做了文字游戏。

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的做法,可能受到了苏伯玉妻《盘中诗》的影响。关于此诗,逯钦立引《玉台新咏考异》:“按《沧浪诗话》盘中诗为一体。注日:‘玉台集有此诗,苏伯玉妻作,写之盘中,屈曲成文也。’据此则此诗出处以玉台新咏为最古,当时旧本亦必明署苏伯玉妻之名,故沧浪云尔。宋刻于题上误佚其名,因而目录失载,冯氏校本遂改题傅玄之诗,殊为疏乖。又此诗列傅玄、张载之间,其为晋人无疑。《诗纪》《诗乘》并列之汉诗。亦未详所据。”则此诗无论是汉诗还是西晋诗,都在苏蕙之前,所表达的相思别离之情与苏蕙之作相近。而且是“写之盘中,屈曲成文”,其呈现形态也与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相似,宋桑世昌《回文类聚》亦收入此诗,视其为回文之作。那么,苏蕙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完全有可能受到了《盘中诗》的影响。通读《盘中诗》一些语句并不能倒读,尤其末尾自述创作情景的部分,如“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若倒读则完全不成语句。此诗大概是弯曲写于盘中,具有回环之象,一些语句也可以倒读,遂被称为回文诗,实则有别于回文。与回文诗相近的还有反覆诗。反覆,亦名反复。皮日休《松陵集》卷十《杂体诗序》:“晋傅咸有回文反复诗二首,云‘反复其文者,以示忧心展转也’,‘悠悠远迈独茕茕’是也,繇是反复兴焉。”《沧浪诗话・诗体》概括其特点是“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傅咸的反复诗现已失传,郭绍虞注《沧浪诗话》引《冰川诗式》,举宋钱惟治《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歙闲亭。”“此诗二十字,连环读,反覆成诗四十首”。与苏蕙《璇玑图诗》相类似,但与通常理解的回文诗还有一些差别。回文诗强调的不过是顺读、倒读皆可成文,其基本语句还是固定的。反覆诗却无固定的语句,从任何一个字顺读、逆读皆可组成诗句,排列组合非常自由。

除了利用汉字的形音义构成各种杂体诗之外,还出现了以语句为构成要素的联旬诗,所谓联句诗即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各出诗句组合而成。吴聿《观林诗话》:“刘向《列女传》以为《式微》之诗,二人所作,一在中露,一在泥中,卫之二邑也。或以为联句始此。”但一般认为联句起于汉武帝及其群臣的柏梁联句,然顾炎武《日知录》卷21考证该诗中的事件、时间、职官多不符合史实,认为是后人拟作。柏梁联句为七言诗,共26句,由26人一人一句构成,篇幅较长,体制古茂。七言诗兴起较晚,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而柏梁联句在《文心雕龙》里已有记载,则此诗即使是伪作,亦不晚于宋齐,当在汉末魏晋之间。现存较早可靠的联句诗是西晋贾充的《与妻李夫人联句》,东晋则有谢安、谢朗、谢道韫《咏雪联句》及陶渊明《联句诗》等,至南朝联句诗多了起来,谢胱、何逊创作尤巨。这些联句的创作大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作者们据题而作,相续成篇。如何逊和刘绮所作《照水联句》《折花联句》《摇扇联旬》《正钗联句》等,都是紧扣题目赋咏女子照水、折花、摇扇、正钗等情景,具有诗的特点。也有应景生情随机而作的,如谢胱、曹晏等人的《间坐》联句诗,不过是四人雨后宴饮即席写景之作。形式上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一人一联,一人四句,甚或一人八句等,要在“对偶精切,辞意均敌,若出一手,乃为相称”。具体方法“大概先分韵而后成诗。梁武帝华光殿联句,曹景宗后至,诗韵已尽,沈约以所余竞、病二字与之。日所余二韵,则分韵后之所余也。《陈后主集》有《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日:“披钩赋咏,逐韵多少,次第而用。在座有江总、陆瑜、孔范等三人。后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掷斥拆喏,诸人诗用韵与所得韵次前后正同,曾不搀乱。可知古人联句,先探钩韵字,各据所得,循序赋之,正如后世韵格也。”然亦有同赋一韵者,如北魏节闵帝元恭与元翱、薛孝通分别以酒为韵、以竖忠为韵,作《联句诗》二首。更有无意为之而被别人联句者,如谢世基、谢晦临死所为《联句诗》,初不过是谢世基有感于出身高门望族却至于失势被杀,遂口占四句,没想到谢晦却能随即续之四句,此情此景应是二人都不曾想到的。可见,联句诗要富于才情思维敏捷,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也有联句不成的现象,如何逊就曾著有《答江革联句不成》《赠何记室联句不成》二诗。

二、杂体诗兴盛的原因

总体上看,杂体诗发端于汉魏晋,有些甚至可以追溯至先秦,但杂体诗的兴盛却在南朝,尤以齐梁陈三代为最。仅就本文讨论的39种杂体诗而言,汉魏晋只有联句、五杂俎、藁砧、两头纤纤、离合、回文、数诗、盘中诗等8种诗体,作品也不多。其余31种诗体都产生于南朝,作家作品众多,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有杂体诗创作,作品中还出现了同题唱和的现象,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究其繁盛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王公贵族生活面狭窄,思想贫乏

东晋南朝一般称之为门阀士族社会,高门望族凭借门荫享受荣华富贵,生活奢华,视野狭窄,精神萎靡,缺乏丰富切实的人生实践,更少振拔慷慨之气。《颜氏家训-涉务篇》载:“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欺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不涉世务,柔靡浮华,生活面狭小,缺乏开阔激荡的心胸,文学创作的题材遂多琐碎。典型的表现就是咏物诗兴盛,如创作杂体诗较多的梁元帝等人都创作了众多的咏物诗,而他们同时也都是杂体诗的主要创作者,说明咏物诗与杂体诗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作者在思想贫乏下创作的产物。

(二)士人考究学识,注重文化修养

东晋南朝崇尚文化,士人们谈玄说理,饱读典籍,竞耀学识,任防坟籍无所不见,聚书至万余卷;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沈约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梁书》卷13《沈约传》载沈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南史》卷49《刘峻传》:“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

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馀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竞不见用。”这种以学识相尚的风气,在创作上表现为数事用典。钟嵘《诗品序》载:“近任防、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竟须新事,尔来作者,寝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用典变成了竞须新事,固然伤害了诗歌的艺术性,却也无可否认其渊博的学识,机敏的才智,也正是离合、回文、杂物名诗产生的重要条件。

(三)流行的文学观念重视艺术技巧,求新求异

六朝时期的文学观念逐渐重视个体情趣的抒发,艺术上也更加注重形式技巧。这一新的文学观念可以追溯到陆机《文赋》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至南朝萧绎《金楼子・立言》认为文学就要“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要求词藻华美、音韵和谐、情感摇曳,可以看作是对“缘情…‘绮靡”的具体阐释。不过这里的“情”不再是作家丰富的社会情感,而逐渐局限于个体的闲情逸致,集中表现为山水逸兴及宫体。艺术上则求新求异求奇求丽,《文心雕龙-定势》概括为:“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则新色耳。”诡巧取新既指体式上的去旧追新,也指字句语言上的雕琢猎奇。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情感内容上不再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说教,转而书写个体的情趣,甚至是游戏放荡的情感;艺术表现上也不再是质朴自然,而以新奇清丽醒目为准的。在这一新的文学观念下,诗歌创作出现了吟咏山水――吟咏名物――吟咏女性(宫体诗)――吟咏杂物名(杂体诗)的嬗变;表现形式上也出现了由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到必颠倒文句斗智呈巧的回文、离合、数诗、建除等杂体诗的演变过程。这些变化应当说正是这一文学新观念之下必然的逻辑产物。

三、杂体诗的意义

杂体诗既非文坛主流,又多题材琐碎,对它的评价也一直不高,严厉者斥之为无聊游戏之作,宽容者也不过认为是纤巧之变,无关诗之轻重。然杂体诗既为诗之一种,则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锻炼了诗歌技艺,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七言诗的发展

格律诗的滥觞一般公认为永明体,而实际上永明体的创作实践远逊色于其声律理论,比较直接明确地体现其声律思想的作品要算双声叠韵诗,如王融《双声诗》、萧衍、刘孝绰、沈约、庾肩吾、徐搞、何逊等人联句而成的《五字叠韵诗》等,反映了声律音韵开始在诗歌创作中受到了自觉的运用,为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探索性的贡献。联旬诗为绝句的产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联旬诗由多人创作组成,一般为每人四句相连成篇,这样就逼迫着作者不得不缩小篇幅规模,多创作四句或六句,至多八句的诗篇,这种创作经验为律诗、绝句的创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一种尝试和可能。事实上,一些联句诗已很接近律诗绝句,如何逊《送褚都曹联句诗》《相送联句》其三皆为五言四句的短诗。而何逊、范云、刘孝绰三人联句的《拟古三首联句》,其中范云的四句在《诗纪》中题为《拟古》一首,可见有些联句诗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将每个人的诗句拆分开来也可以独立成篇,这在形式上已很接近绝句了。七言诗的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先秦就有荆轲的《易水歌》,秦末汉初有《垓下歌》《大风歌》等,但在诗体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却是汉武帝与大臣们联句的《柏梁诗》,其后宋孝武帝刘骏《华林都亭曲水联句效柏梁体诗》,梁武帝《清暑殿效柏梁体》等,皆为句句押韵的七言联句诗,后遂以每句用韵者为柏梁体,对七言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的技巧方面,除前文所述的双关手法外,还使用了割裂、借对等,丰富了诗歌技艺。如庾肩吾《奉和药名诗》“马鞭聊写赋,竹叶暂倾怀”,“马鞭”“竹叶”即马鞭草、淡竹叶的略写,使用了割裂的修辞手法。王融《奉和竟陵王郡县名诗》“阳台翻早茂,阴馆怀名秋”,“往食曲阜盛,今属平台游”,阳台、阴馆、曲阜、平台四个地名相对,同时也形成了阴、阳、曲、平的相对,使用了借对手法。萧绎《歌曲名诗》:“啼乌怨别偶,曙鸟忆离家。石阙题书字,金灯飘落花。东方晓星没,西山晚日斜。毅衫回广袖,团扇掩轻纱。暂借青骢马,来送黄牛车。”啼乌,即《乌夜啼》;石阙题书字,出自《读曲歌》“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东方晓星没,出自《鸡呜歌》“东方欲明星烂烂”;团扇,即班婕妤《团扇歌》;青骢马,出自《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踯躅青骢马”;黄牛车,出自《懊侬歌》其一“黄牛细犊车”。用曲辞中的语句典故代指歌曲名,显然使用的是借代手法。此外,沈约、萧统、王锡、王规、张缵、殷钧等创作的大言、细言诗,为夸张手法的运用积累了经验,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五言四句诗,为绝句的成熟做出了探索。总体上看,杂体诗多种手法的运用不但直接丰富了诗歌技艺,而且促进了对偶艺术的发展,为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贡献。

(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些杂体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较为常见的形式是借助离合手法反映政治状况,如《宋书》卷31《五行志》载《苻坚时童谣》:“鱼羊田斗当灭秦。”…鱼羊’,鲜也;‘田斗’,卑也。坚自号秦,言灭之者鲜卑也。其群臣谏坚,令尽诛鲜卑,坚不从。及淮南败还,为慕容冲所攻,亡奔姚苌,身死国灭”。《南史》卷52《萧范传》载《梁武帝时谣》:“莫匆匆,且宽公,谁当作天子?草覆车边已。”草覆车边已,即范),指萧范。萧范,梁武帝之从子,与庐陵王萧续素不相能。庐陵王诬蔑萧范谋乱,遂有此谣。这些歌谣虽不免谶纬迷信的色彩,其本身的产生却还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状况。还有一些作品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历史场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薛综《嘲蜀使张奉》,据《三国志》卷53《薛综传》:“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日:‘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日:‘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日:‘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生动地反映了使节应对酬答斗智调侃的情景。此外,星名诗、郡县名诗、药名诗、卦名诗、针穴名诗、龟兆名诗、建除诗等,大量的杂物名诗既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载体,从一个侧面承传并反映着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质地,因此具有着较深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

(三)反映了一些诗史状况和文学活动

杂体诗的创作形成了源远流长、不断丰富发展而又一脉相承的诗歌传统,使杂体诗成为众多诗体当中不可或缺的文苑奇葩。杂体诗虽然主要产生兴盛于汉魏六朝,其后不同历史时期却均有大量创作。尤其是

唐宋时期不少文学大家都有杂体诗的作品,数量也很可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皮日休、陆龟蒙《松陵集》集中创作了86首各体杂体诗之外,权德舆也较多地创作了各类杂体诗,宋代陈亚创作了百首药名诗,《清江三孔集》载孔平仲有《诗戏》三卷,皆人名、药名、回文、集句之类,还出现了桑世昌的《回文类聚》这样的杂体诗专集。明代连皇帝也有《御制回文诗》,以春夏秋冬四景为题,创作了龙文、连环、八卦诸体。清朝万树撰《璇玑碎锦》有60幅回文诗图,各以名物寓题,组织颇巧。更为重要的是后人并非简单地因袭前题,还多有创造,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杂体诗的形式。如清代石庞由回文诗发展出回文赋,所创《回文雪赋》《游春赋》的每一句,都应同一偏旁之序,构思更为精巧。皮、陆在四句、六句离合一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上句句尾与下旬旬首组合成字,或相联成事物名的离合诗。如陆龟蒙《饮岩泉》:“已甘茅洞三君食,欠买桐江一朵山。严子濑高秋浪白,水禽飞尽钓舟还。”食与欠组成饮,山与严组成岩(蠛),白与水组成泉。《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其一:“乘屐着来幽砌滑,石罂煎得远泉甘。草堂只待新秋景,天色微凉酒半酣。”滑石、甘草、景天皆为中药名。还出现了全平全仄诗、集句诗、禁体诗、人名诗等许多新的杂体诗,应当说都与前代杂体诗有着密切的关系,或是对前代诗体的直接承续,或是受到了某些启发,总能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苏蕙织锦回文及藁砧刀头成了后世常用的典故,丰富了诗歌意象,明代康万民还撰有《堵玑图诗读法》一卷,专门解读苏蕙的回文诗,形成了重要的文化现象。一些文人还借助杂体诗赠答唱和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活动,如《魏书》卷67《崔光传》载崔光:“太和中,依宫商角徵羽本音而为五韵诗,以赠李彪,彪为十二次诗以报光。光又为百三郡国诗以答之,国别为卷,为百三卷焉。”《宋书》卷82《沈怀文传》:‘‘隐士雷次宗被征居钟山,后南还庐岳,何尚之设祖道,文义之士毕集,为连句诗,怀文所作尤美,辞高一座。”今崔光、怀文之作虽已失传,却可见出文人雅兴及其风尚趋向,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