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5 06: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描写秋天的古诗

篇1

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是不朽名篇,尤其是选编进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可是当前,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古诗中优美的意境,生动的形象被分解得支离破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古诗教学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学方式。

“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自然便知晓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认为,应让学生放飞想象,才能感悟诗韵。让想象在古诗情境中进行。

一、化诗为画

化诗为画,通过想象力的拓展,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这样,纸上的黑字则可看、可听、可嗅、可触,想象力使白纸黑字变成一幅美妙的画。例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闭眼感受,“看到了”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站,“嗅到了”客舍周围、驿道两旁柳树清香。“听到了”主客之间的依依惜别的话语,“感悟到了”诗人王维当时为朋友送别时难舍的情怀。当学生“看到”和朋友一起喝离别酒时,诗人那悲痛、不舍的表情便自然出现在眼前,一幅有情有景的画卷便在他们面前展开。

二、以情读诗

景,是诗人的情感源泉。王昌龄在《出塞》中运用了很多明显的意象来表现他的心情,此时,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感知,他们“望见”秦汉明月的冰冷,“看到”长年在外征战的将士不得回乡的凄惨,诗人的心情总是不经意随着描写的物体流露,那么,我让学生一起“踏上”古代的边疆,沐浴在月光下,我们一起去找寻王昌龄的愁绪。

三、以诗境悟诗韵

篇2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爱读诗,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让我背”变成“我要背”呢?在教学中,我原先采用的做法是老师推荐古诗,每天早晨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到笔记本上。后来发现,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有的学生不抄,更不用说吟诵了。于是,我便调整了策略,采用让学生人人参与,都当小老师的方法,在黑板上开辟一小块专栏,取名“今日背诵”,每天早晨,由一名学生将他推荐的古诗抄上去。学生为能当好这一天的小老师感到高兴:有的学生为了把字写好,早早就练习写粉笔字;有的学生轮到抄写时,将小专栏设计得很漂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也体会到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少数学习不自觉的学生也变得认真了,笔记本上记下了一首首古诗,并能按时背诵。

对于每天抄写的古诗,起先规定的范围是“小学生必背古诗”,然后,学生根据情况也可以适当增加,一般每天一首,但是要归类背诵。如学完描写春景的古诗《春日偶成》和《江南春》后,一段时间都要求学生积累背诵描写“春景”的古诗,依此类推,再来背诵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古诗。如果学完“送别诗”,就要求学生搜集背诵“送e诗”。此外,还有“思乡诗”“爱国诗”“边塞诗”……这样,学生就要根据内容先去搜集查找,而且自己必须先了解作者,弄懂诗意,然后推荐给大家,还要给大家作简单的讲解。这样,学生通过当一次小老师,让自己得到了自主搜集处理信息和言说表达能力的锻炼,背诗的积极性更高了。

二、 课内外结合,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古诗内涵很丰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古诗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领略古诗语言的音韵美;通过理解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意境美。例如:教学《池上》和《小儿垂钓》时,我抓住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写小孩子的诗。先引导学生听课文录音,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然后,每一首诗都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如《池上》中抓住“偷”字,《小儿垂钓》中抓住“遥招手”一词,让学生给它们换词,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体会诗人在语言上的锤炼,追求语言的艺术境界,感受古诗描写孩子的天真、活泼。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吟诵时,配上音乐,启发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不仅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在想象中还能让他们体味到古诗文语言的美。

课内得法,益于课外。学生学会了品读古诗的方法,课外积累背诵起古诗来,就会有章可循。学生拿到一首古诗,首先,也会先读几遍;然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弄懂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要求学生勤于查阅工具书,或以“能者为师”,虚心求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了诗意,学生积累吟诵起来自然就想象到了诗中描绘的画面。如学生吟诵了描写小孩子的古诗《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后,交流时,学生都体会到诗中所写儿童的活泼、可爱。

三、 多种形式,展示学生读诗的成果

篇3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的课本里,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例如《三峡之秋》,通篇文章,作者采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秋天景色,时而明丽,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神秘。那么,怎么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同时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是这样设计的:讲课之前,我就出示一组配有优美旋律的三峡秋天的图片,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这时候,老师轻声讲述:多美的三峡啊!好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你们想去吗?那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一引入,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引入方法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古诗教学中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的香炉峰此时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就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诗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飞想象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篇5

一、整体感知诗意,应从诗题着手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这位学生领读了几遍,学生达到人人能背的程度)

篇6

一、美术与语文相整合,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传统美术教学内容单一,模式枯燥,学生的视野被局限在身边的花花草草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科间相联系,从学生经验出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全新课程资源,扩展美术学习的区域,让学生走出局限,开阔学生视野。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特别是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语文学科的便捷性和丰富性,为学生展示文字性的内容和知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启发灵感,培养学生创作能力。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以为学生配置多媒体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独创性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的感受不同风格作家的笔韵画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脱离狭窄的空间,在美术辽阔的天空中翱翔。

二、美术与语文相整合,启发学生创新品质

通过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相互整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促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使“乐学”真正落到实处。美术作品所反映的一般都是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习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将汉语文字的笔画结构与自然实物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创作“图画文字”,如:美术字、艺术字等。例如,在教学《版面设计》时,美术教师可以找来甲骨文、象形文、篆书等各种字体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看一看并猜一猜,这些文字都是什么字体?并探究这些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字的兴趣,鼓励他们从汉字的形、义、结构等方面出发,对汉字笔画与结构进行合理变体,最终书写出既美观又形象的艺术字。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突出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将创作过程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将艺术字的书写当作一幅画来创作。实践证明,在学生的想象与创新下,他们不但掌握了美术字的设计方法,设计出了美妙绝伦的艺术字体,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懂得观察生活与体会生活。

三、加深艺术作品理解,提高形象塑造能力

每种艺术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例如:诗和画相互融合,可以使作品充满诗情画意,更好地抒发作者情感,并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以造型为主要特征,而诗是一种语言艺术,以抒情为主要特征,两者之间的统一促使情境交融,达到增强作品感染力的效果,其中诗歌的文学情节可以使作品更具故事性和情节感;而绘画作品的艺术形象更具有具象性和感染力,当两者融为一体时,就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双重功效。因此在“古诗配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基础上,将文学情节用绘画表示出来,“古诗配画”教学首先要求学生对古诗反复诵读,然后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文字语言与视觉形象展示出来。反复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弄清楚诗的内容和意境,再通过分析、思考、构思和画图。例如,在绘画杜牧的《山行》这首古诗时,应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使他们明白本诗主要描写了秋天的霜叶,然后让学生绘制出诗意的情境,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描绘霜叶,充分展现秋叶的美丽。学生们在绘制过程中,为了使画中景色更有生气,不但在天空中画上了缕缕白云,而且加上了小桥流水,突出和衬托了秋天的美景。

篇7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代代吟诵,千古不衰。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短小精悍的古诗。这些古诗集语言美、音律美、意境美于一体,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深远的意境,抒发了美好的情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渲染,就可以使儿童真切地感受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从而获得美的愉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品析字词,感知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教学时要重视古诗字词的品析。如杜甫笔下的《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一个“含”字,若一般写来,用“外”也能讲得通。通过进行对比品析,方知“含”字用得妙,妙在它把诗人所站的位置点出来,原来诗人是在屋子里从窗户内向外瞧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尽收眼底,便显得一切都是从诗人眼中出发的,避开了正面写人。又如《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都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绣、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炼字、炼句的匠心独运,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

二、进入意境,欣赏画面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是写景状物的诗,每一首都能为我们展示一幅色彩明丽、清新隽永的画面。现在的课本都为古诗配了一幅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如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展现的是一幅醉人的秋天山色画,山路、人家、白云、红叶,这些色彩斑斓的景物交相辉映,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去感受图画中的美。又如高鼎的《村居》,诗中的草、莺、杨柳、儿童、纸鸢,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给人以亲近感。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那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长堤,随风轻摆,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句中,一个“拂”、一个“醉”,使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把一幅花草繁茂、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的乡村春景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学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

三、扩展想象,领悟诗情美

叶圣陶先生对古诗教学曾有过精辟的见解:“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点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诗歌以寥寥数语竟能展示一个含蓄深邃、优美动人的境界,这想象空间有多大!如教《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春天想象成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伸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又如《绝句》诗中“何日是归年”是画龙点睛之句。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乐诗衬哀情,不禁发出心底的感叹:故乡啊,故乡,年年想归去,年年归不得。如今春残夏来,又是一年过去,不知何年才能返回?“何日”一词,表示归期无定,饱受战乱之苦,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殷切的情怀。通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充满了诗情美。

四、反复诵读,品味节奏美

篇8

[关键词]想象;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一、品文想象――拓展文本空间

想象作文以课文为媒介,激发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文中人、文中事进行多方位的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加强、延伸和改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效渠道。

1.改写课文。通过对课文进行改写,引导学生变换思维角度,从不同侧面对事情发展过程以及人物性格行为进行想象和描述,初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能力。

(1)改人称:通常可以将文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木兰从军》一课,可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花木兰,在心理活动上展开想象,理解文中“为国为家分忧”的具体内涵。

(2)改结构:把顺序改为倒叙,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事情因果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爱滋病小斗士》一课运用倒叙的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转换顺序,在小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上着力展开想象,刻画细节,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改体裁:把诗歌改为记述文,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古代诗歌洗练的文字对于场景也有着鲜明的刻画,这些为学生进行体裁改写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2.延伸结尾。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结尾都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些结尾进行延伸思考,既考察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水平,对事情发展的合理揣测,也引入了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或喜爱或厌恶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关联课文。以课文为依托,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单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有内在联系的一些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其中发挥想象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师可将《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和《拉萨的天空》串联起来,让学生想象一次漫长而又精彩的旅程,体验祖国的美丽景象。

二、聆音想象――提升审美素养

音乐是艺术之母,在音乐的激发和渲染下,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得到最大的张扬。在音乐声中,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的享受,思维细胞得到充分激活,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1.创情境。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以音乐所创设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别致和新颖,在音乐架设的美妙氛围中,学生的想象思维更是别具一格。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中,结合文中“原野热闹非凡”的描写,笔者精心搜集、录制了各种声音,如雨声、雷声、鸟鸣声、流水声等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想象美妙的场景,想象动人的景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激情感。或激昂、或舒缓、或欢快、或忧伤,各种旋律能够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在经历一定的情感酝酿与发酵之后,学生的想象力中灌注了自身的情感因素,所想象出来的情景、事物和经历也会如同乐曲声那样自由流淌。如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写作《秋天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细细聆听著名钢琴曲《秋日的私语》,在优美的琴声中想象秋天的浪漫与温馨,想象秋天的午后,想象秋风中的红叶,调节学生的情绪,为后继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物想象――开发视觉启迪

引导学生对图画、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从一个个细微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所见激发所思,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细致。

1.观图。同一个图形,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特征不同,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联想。教师要有意识地放开束缚,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想象得以充分的发挥。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建议》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配图,想象画中的色彩与声响,将春天的美景在脑海中变得丰满鲜明起来,为春游活动的建议积累了素材。

篇9

一、巩固性与发展性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但延伸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灵活的延伸。因此作业设计应以巩固为基础,灵活为手段,发展为目的。例如,教人教版第七册《古诗两首》的《送元二使安西》,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先背诵、默写《送元二使安西》;再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编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最后改写《送元二使安西》。这三题中,背诵默写古诗是基础,是巩固;根据古诗编故事与改写古诗是发展,是灵活的延伸。通过这样的作业,可让学习障碍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各类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基础上有突破陛的提高。

二、差异性与循序渐进性

我们面对的学生迥然不同,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为了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教师应准确地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从而提高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按学生原有知识水平,我把本班学生分为三大组:优、中、差,然后设计符合他们各自的作业,这主要体现作业量和难度的区别。例如每次作业,我都会布置必做题和附加题,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或兴趣选做附加题。必做题当中又有题型相同而难易不同的区别。如同样做扩句:()太阳()躲进()云层,优生直接做题,中等生做()的太阳()地躲进()的云层,而差生要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样的太阳?2.怎样地躲进?3.什么样的云层?再按问题提示把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等学习障碍生掌握做题方法,就不用提示直接做扩句。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习障碍生不会产生畏学情绪,乐于学习。通过做这样的作业,可让学习障碍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各类学生都可以在各自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

三、自主性与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加上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因此作业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作业设计。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强调习题设计得好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让学生说设计此题的目的与原因,引导学生评价此题设计得如何?把学生设计得较好的习题采纳为作业,甚至采纳为练习卷的考题……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才能,又体验成功的喜悦,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学习自信心与兴趣。例如,学了第五册《秋天的雨》,我问学生:“学了此课,你最想设计什么作业?”他们有的想收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句;有的想画秋天美景;有的要和父母去秋游;有的想背诵这篇优美的文章;有的想仿写《春天的雨》;等。他们自主设计家庭作业,出色地完成了作业。

我发现学生设计习题逐渐题型多样,内容丰富,富有针对性:有区分易混的形近字组词;有陌生的部首或易读错的生字查字典;有难、易错字补充成语;有仿写词语或句子;有按要求改写句子……为了调动他们设计作业的积极主动性,我经常按期举行设计作业或考卷比赛并颁奖。学生设计作业常常“余趣未了”,沉浸在设计作业的喜悦之中。课间,他们急切地拿着“佳作”让我评价欣赏,关切地询问老师什么时候再举行“设计作业”比赛。这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更了解学生的心声――“我的作业,我做主”。

四、趣味性与综合性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兴趣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认识到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果呢?鉴于小学生好动趋乐的年龄特点,我在设计作业时,力求题型新颖、内容丰富;力求听、说、读、写综合布置;力求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等形式巧妙结合,既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又注意语文学科与音、体、美等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不仅让作业富有趣味与吸引力,还可以总体提高学生语文修养和综合素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譬如,我教人教版第七册18课《颐和园》第一课时设计作业如下:让学生当导游向家人介绍颐和园或自选其中的一个景点介绍,可借助道具,也可先画或找相应的景点图再介绍,并将介绍过程拍成视频上传班级微信群。这次家庭作业,孩子们既要动手操作,又要熟悉课文内容解说颐和园景点,虽有难度,但他们积极主动出色地完成了作业。他们将视频传上班级微信群,马上赢得了其他家长的夸奖与点评。例如,城宇同学拿积木当十七孑L桥,边分别指着石柱和狮子边绘声绘色地解说,让游客如同身临其境;蔡佳宜同学手拿话筒,带领游客在自家工厂的湖边介绍昆明湖;还有的同学特意来到良峰山或南山顶上,介绍万寿山…..家长真是用心良苦,孩子们也积极主动学习,令人感动、赞叹不已。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让小导游向同学介绍某一景点,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整节课分外生动活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

篇10

各种经典书目和经典作品的诵读已经在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可以说经典诵读在不少学校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另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经典诵读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唤醒智慧和灵气。除了要做好书目的推荐工作,教师还要让经典诵读全面而有效地开展起来。“课前古诗诵”、“班级赛诗会”等诵读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好词、好句摘录”、“读后感”和“手抄报”等活动可以让经典作品的精华得到积攒和内化。有了这些积累,学生运用起文字来就不会生涩了。正如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正如苏轼所主张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重视写法指导,掌握写作技巧,使学生轻松习作

1.教给学生基本的构段谋篇法

有了内容该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呢?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谋篇构段的方法就很有必要了。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会结合文本,让学生从“模仿”入手,不失为一个聪明而有效的做法。比如: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用“中心句总起”法,按“总分”或“总分总”的写法来练习写片断。另外,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逐步渗透“开头法”和“结尾法”的指导。学生心中有了这些基本框架,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教给学生基本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如何具体生动地表达,把内容写清楚写精彩呢?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了。对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必须掌握几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和设问等。但在训练时,不宜一蹴而就,应让学生从仿到创,从句到段地逐步训练。例如:《校园一角》、《有趣的云》等习作可让学生重点练习比喻、拟人等写法。当然,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习作要求灵活调整训练要求和目标。而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学生也是必须掌握的,比如:描写景物时,可以把动静结合的描写法以及从景物到人物的写法教给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如何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等方法,也是学生需要明白的一些基本技巧。

三、实行立体评价,尊重鼓励为主,使学生写出个性

语文教学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作文评价也应该呈现出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状态,实行立体评价。在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同时,也提倡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现在很多教师都主张学生之间互评互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以平等的姿态面对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在互评互改中,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评改小组”的设立和“流动日记”的形式值得推广。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应尽量避免“大刀阔斧”、“面目全非”,而是应以尊重鼓励为主,一个好的词语,一个好的句子,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甚至一个标点的合理准确运用,都要表示肯定和称赞,让学生受到激励,增加自信。“精彩开篇(结尾)奖”“、新颖选材奖”等奖项都能给学生带来喜悦感,让他们爱上写作文。教师还要尽可能把优秀的作文推荐出去,让学生的作文在各类报刊发表,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那么学生会对作文产生更巨大的热情。写出“好作文”和“个性作文”就不是难事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