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3-04-10 09: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说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说课稿

篇1

关键词:体育教育;说课;培养策略

说课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能全面提高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学科的理论水平,而且还提高他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的教学能力。说课是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师应聘学校教师岗位的一个重要面试手段,据调查,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说课水平仍然比较低,致使他们在应聘时无法顺利通过面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技能的培养。

一、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说课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

首先,说课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在说课前没有做好说课准备,在举办的说课比赛中表现明显,参加说课的目的不够明确,多数学生是以“重在参与”为准,敷衍了事。其次,不认真学习说课技能,大多数学生对说课缺乏热情,不正确看待说课,认为说课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门学科,学完就可以,没有把它当成一个技能来掌握。最后,很多学生在说课后没有进行总结和反思,同学之间也没有相互讨论和评价。

2.学生掌握说课技能水平整体低差

首先,教学过程“说”不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真正的教学实践,所以没有明确体育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步骤,再加上理论掌握不全面,导致在说“教学过程”的时候出现课程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其次,没有体现“说”的本质,在说课中存在“说”和“读”本质上的混淆,譬如在说课过程中按照教案把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等像课文一样念出来,造成“念教案”、“读教案”的现象,没有达到说课人与听者之间交流效果。再次,说课稿撰写不规范,在撰写说课稿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也没有认真参考学过的理论知识。最后,表达能力不成熟,学生在阐述教学理论上对“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很难做到正确表述,“说”的语言不流畅、不清晰、不准确,容易使听者感到单调、枯燥。

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力度不够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的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动作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掌握教学技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缺乏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体验。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培养课程和中小学课程的链接只有教育实践实习。在时间的分布,百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仅为90天左右,时间较短。在教育实习中,实习生真正走上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次数不够,少量的课时使实习生对中小学体育课堂的体验浅尝辄止。

4.体育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说课实施中,随着时间积累,教师的说课容易形成公式化,抑制教师个性教学风格的形成,而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会在教学中无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意识地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整体不均衡,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差别较大,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在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设计缺乏实际性、可操作性。对培养学生说课技能不重视,在各类专业技术课教学中,教师只针对学生课程的理论和技术动作掌握,但对于说课、评课类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很少有老师在这些专业课程教学中给予关注与辅导。

二、百色学院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对策

1.矫正学生对说课态度,教师重视学生说课技能的培养

加强说课意识、端正说课态度,以锻炼、积累经验、收获成绩为准,认真学习说课技能,正确看待说课,在说课后进行总结、反思,相互讨论和评价。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说课技能的培养,教师不只是在说课教学课中重视说课技能培养,在各类专业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参加说课活动,加强辅导。

2.利用术科理论教学,加强学生说课训练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学校体育学》等专业课程授课时,应该着重加强体育说课的培训和指导,将说课成绩列入该科目期末考核成绩。这样就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体育说课的概念、类型、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而且还进一步掌握中学体育健康课的教材结构、教学特点、教学过程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水平。

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教学能力

说课必须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等内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丰富的体育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还有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扎实的技术动作、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理论考核,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把握实践机会,如积极参加各类的教学实践活动等,达到既有体育学科文化知识、技术动作,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4.完善说课制度,促使说课比赛常规化

把说课考核列入学校教学管理内容,建立起一套说课培养、评估、考核体系,制定相应学分,把说课纳入课程期末考试范围,学生只有在说课这一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把说课纳入师范生教育实习成绩考核内容中,学生必须在教育实习中拿到相应的说课技能学分,否则实习成绩将为不合格;以学校、院系或教研室为单位落实说课制度,各教研组要坚持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观摩课活动。建立激励、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说课活动并奖励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师说课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提高教师对说课活动的认同感,定期开展说课交流活动,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实现课前课后说课良好习惯;将说课作为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手段之一,提高教学水平;利用“评价型说课”功能,完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体育说课,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表达教学设计成果,同行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备课与上课之间需要一个连接的纽带,而说课就是这个链接纽带。作为一种新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形式,它能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缺陷和不足,能为教师群体提供更透彻的教材理解,完善修改教学设计,交流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之外切实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说课能力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教育教学能力,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奠定基础。

作者:刘其龙 杨尚春 单位: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精讲多练,创建特色

“说课”是体育教学由最初的“直觉型”转向以理论、比较、鉴别和指导的“科学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说课”是根据科学目的、内容、方式、媒介、心理环境结构(学生、教师) 和社会生活环境结构等,运用教育控制论的原理,对体育教学整个过程的构思与设计进行述说,使其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方式。“说课”是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形成教学特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不管是室内说课还是室外说课,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增强授课效果,使听课者对课程的全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堂体育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精于启发引导,教师只要用20 %的“导”,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指明方向,让学生积极参加80 %的“练”,思考、身体练习、识记、形成技能,讲为练服务,使学生在练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提高教学质量。

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设备、器械和地区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只有找到教材要求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才真正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优势互补,提高素质

1、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体育教学活动中讲究默契配合,要求每个教师要先有角色意识,明确自己在合作中的位置、作用,恪尽职守完成好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互补表现在说课过程中,其一要求教师各自讲述自己对大纲、教材的熟悉与理解程度,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艺术;其二要求教师说出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指导,也要求教师阐明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持,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有裨益。

2、取长补短、发挥专长。

由于每位体育教师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素养方面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学也需要各种教学风格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所能、所专和所长,让教师承担他所擅长的教学的说课,发挥其所长。教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发挥出体育科组的群体优势,收到“1 + 1 > 2”的说课效果,给体育教学带来一派生机与活力。

三、提高自我,创新发展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学法决定教法,教法转化为导法,导法渗透学法。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第二师三建中学的数学老师赵志勇,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节第二课时。下面我结合课堂实录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说说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节课的内容设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一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二能熟练地解不等式。情感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当然本节课的重点在“解”难点在“列”。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为:教学全过程都是让学生学,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很快乐为理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使用的是“一学两教”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交流反馈,当堂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了类比法(通过类比,让学生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归纳法(归纳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依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播放课堂实录视频1)

这一环节我利用一分钟的时间展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开始上课就明确学习目标,学有方向。同时为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出示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播放课堂实录视频2)

这一环节规定在七分钟内完成,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自学,初步感知新知识。自学也是一种竞赛,学生的读书看书就是在做赛前准备,自然就会紧张、高效。我设计“请同学们阅读理解课本132页例1-133页的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自学内容和范围;另外四条指导是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中设问,恰当的问题设置,目的是为了达到“道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的效果。这样的训练是遵循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第一次交流反馈(播放课堂实录视频3)

学生在自学之后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共同讨论研究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此过程之中,我有意识的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发言,充分暴露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针对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引导会讲的学生讲,并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新知识,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

第四环节:自学检测及第二次交流反馈(播放课堂实录视频4)

这一环节学生完成自学任务之后就进行了7分钟的自学检测。检测的目的是检测自学效果,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便于教师进行二次备课,真正做到教学生不会的,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自学检测很重要,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教材中的练习题作为自学检测题。检测题基础性较强,每一道题都紧扣学习目标,便于学生理解新知,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当堂训练(播放课堂实录视频5)

这是最后一个环节:当堂训练。要求学生在1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一学两教”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交流反馈,当堂训练。促使学生高效认真的学、积极主动的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交流反馈的环节上对课堂的控制还略显不足, “兵教兵”的策略运用不到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及互助学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学习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

篇4

关键词:课程设计与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特色与创新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解读,即对课程的理性思考和重新审视,主要包括讲什么、怎么讲、为什么讲三个层面。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说课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重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二是重在分析,说课不仅要摆过程,还要说道理。说课要把握要求,容量适当,立足于“课”,寓技于“课”。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

1 突出课程定位的明确性。课程定位要做到明确必须考虑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本校的办学定位,这属于课程定位必须参考的宏观层面,课程定位中要折射学校定位的核心理念,将学校办学精神在课程中巧妙渗透;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属于课程定位必须参考的中观层面,专业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确立的具体依据,本专业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综合素质要通过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来确定,结合岗位(群)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阐明每门课在课程链条中占据的位置和起到的支撑作用,与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总之要做到课程定位的关系构架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性质明确。

2 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设计首先要阐释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从总体进行把握。课程的职业性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具体反映,是课程的本色,职业性表现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群)任职资格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托,以岗位面向明确、任职要求具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3 课程设计的实践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新课程体系改革强调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虚拟实训或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真切感受职业氛围,在大量的反复练习中认同角色、磨练技艺。同时还要注重教学见习、阶段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有机统一,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实训的层级式推进。

4 课程设计的开放性。课程设计开放体现在实训室建设开放、教师队伍开放、课程内容开放、课程形式开放几个方面。实训室建设开放主要是要实现校企共建实训室,可以在学校建企业的实训室,也可以在企业建学校的实训室,以实训室为依托具体开展合作;教师队伍开放主要指人员的交流互派,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校同时也可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逐步达到人员的良性互动,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整体素质的普遍提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指课程内容来自实际工作任务,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实际工作必备的技术要求,以第一线的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的开放性指课堂不是唯一学习的场所,要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把课堂延伸到车间、工地、酒店、医院。

二、教学内容

1 内容选取的针对性。行动体系课程改革是对学科教学体系的划时代革命,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确立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教学内容的选取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要求选取内容;二是要形成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内容;三是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各种工位及技术要求进行深入分析;第二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及时根据需求调整专业面向;第三步把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整合为典型任务,在整合过程的同时对本专业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建立体系;第四步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行动领域;第五步根据教学论和高职理念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第六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从简单到复杂、由新手到专家的子情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针对课程开发和构建的过程而言的,选取的内容是服务于未来从业的需要,指向性明确。

2 内容选取的适用性。内容选取的适用性既指选取的教学内容适应未来从业的需要,所选取的内容与实际工作需要息息相关,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又指选取的内容能够满足学校现有实训条件,便于开展实施。

3 内容组织的科学性。有了材料,如何进行剪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内容组织的科学性主要指课程内容排序标准,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课程质量标准,同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一是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二是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做”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本课程的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体现校外、校内实训及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

4 表现形式的先进性。表现形式的先进性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作为行动体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载体:一是教材及相关资料,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性;二是这些教材(含实训教材)及相关资料、教学资源库(含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导、视频、网络资源等),强调要有行业企业专家或专业人员参与编写;三是内容符合课程设计要求,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教学设计的前瞻性指设计理念先进,要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整合和序化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的要求,恰当采取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要以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选取恰当教学方案,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地阐明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目的、实施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3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在课程建设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时,特别要体现恰当与充分,必须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的有效性。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由直观展示向内核揭示深化。

4 教学条件的共享性。一是教学队伍结构,教师师德要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队伍结构合理,比例恰当,即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合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比例合理,校内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合理。二是实训条件,分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习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采用校企组合新模式,特别注重满足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能融教学、培训、职业鉴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于一体。校外实习条件安排科学,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数量适度,功能明确,管理规范,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多元性。教学效果评价反应的内容应是针对本课程的一个概括性的总体评价,内容包括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两部分。教学评价分为三个方面的评价:即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评价、校内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校外专家评价主要指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相关人员或本行业权威人士的评价,而不是本课程校外兼任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要有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提供的近三年学生依据评价体系所作出的评价统计;社会评价主要指本课程的社会认可度,一是学生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二是本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三是本课程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

五、特色与创新

课程建设的独创性。课程特色与创新点是指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它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深层次的凝练和理念的提升,是对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内涵的高度概括。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身的“说课”形式正悄然兴起,它能综合反映教师素质、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教学业务能力。通过开展说课活动,不断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迅速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施起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教师;说课;评价

高校教师说课,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对青年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评的重要形式。而高校教师说课评价,主要是指针对青年教师说课竞赛和新进教师申评高校教师资格前常规性的考核评定工作。

一、高校教师说课评价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高校教师说课评价,就是指对教材的某章节内容有准备的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教师基本功等内容进行全面设计和讲述,由各学科教学方面的专家专门组成的评委会对其作出客观评价的过程。

高校教师说课评价的特点。一是展示性。即说课教师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与过程,展示自己的粉笔字功夫,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魅力和水平等。二是时间性强。一般教师说课时间为15~20分钟,由评委面对面当场评说,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三是评价指标的量化性。即说课事先设计好了说课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各项指标评分、评委评语,以及相应的表格等,便于操作和定性量化评价。四是评价的权威性。高校教师说课,一般是人事处或教务处牵头组织,由各系、部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骨干以及督导团(室或组)成员组成专家评委会,其成员少则5~7人,多则有11人以上,对教师的说课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各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一)说教材评价

说教材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依据、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所进行的分析作出评价。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或本册教材或本章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扩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要求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说出知识前后联系,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对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依据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教学目标全面、明确,符合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明。对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的分析,就是要求阐明教学重点难点,联系教学大纲正确说明确定重难点的依据。说教材评价,总分20分。

(二)说教法评价

说教法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阐述作出评价。要求方法选择恰当、灵活,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充分体现实用性的特点。说教法评价,共8分。(三)说学法评价

说学法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的教学,将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方面的阐述作出评价。要求要教给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方式多样且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说出其理论依据。说学法评价,共10分。

(四)教学程序评价

教学程序评价,就是各个评委依据说课教师对新课导入、新课讲解、练习、达标测试、、各环节安排、归纳总结等方面作出评价。要求导入新课自然,教学内容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内容正确、讲解熟练;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难易得当;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教法运用恰当灵活,启发、诱导恰当;能传达本专业、本课程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练习、达标测试与目标匹配,分量适当,所选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与针对性;各环节安排正确、完整,恰当、具体;归纳总结承上启下等。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程序评价,共47分。

(五)教师基本功评价

教师基本功评价,就是各个评委对说课教师的语言、板书、教态等进行评价。要求普通话标准,语言简洁、规范、准确、流畅;板书、课件设计科学、清楚,文字规范,字体工整,布局合理,板书字数一般得少于30个字;着装整洁,说课姿态自然、大方等。教师基本功评价,共15分。

篇6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1)跳跃:立定跳远 (2)综合活动:八仙过海

2、教材分析:

立定跳远是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低年级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行跳远落地动作和发展腿部爆发力的辅练习。另外,它对于发展身体的跳跃能力以及促进下肢肌肉、关节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展,体验学习跳跃动作的乐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具体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初步学习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和游戏“八仙过海”的方法,80%的学生能完成动作。

(2)、提高双脚跳跃、投掷能力和协调素质等。

(3)、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主动参与活动的喜悦。

(4)、养成主动与同伴交流、爱动脑的好习惯及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分别定为:

重点:双脚起跳、双脚轻巧落地

难点:动作协调

5、教学器材:冲气小榔头(小手)、录音机

6、教学分析:

(1)、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玩。对新鲜的事物能积极投入,场面较热烈,同时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保持性不久。为此我将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避免、减少学生走神的机会。

(2)、一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较缺乏,所以在练习中往往能制造出一些惊喜点、闪光点,为我们的教学添亮点。

(3)、学生容易合作,善于表现,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我将安排小小组进行教学,把好的、优秀的个人和小组发掘、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二、 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种自主、互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我一改以往教师一味地强行地灌注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单调的技术动作,忽略了小孩子爱玩的天性,而是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采用挂图讲解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竞赛法、提问法、设疑法、、启发教学、激励法、情境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相互合作,大胆竞争等优良品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掌握动作、学会方法、体验快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 说学法

根据小学生积极性高,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本节课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为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动脑、动手,进行合作性、多样性的练习,使学生如何去学会锻炼,学会和同伴交流与合作。不断地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合作、爱探究的良好习惯。

四、 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由“知”转化为“能”,并发展其“能”转化为一定信念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部分:

1、热身部分。

按人体的运动规律,人体的运动状态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课的开始的热身运动是必不可少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身体状态适应下面课的运动强度,预防运动损伤。

2、学习技能部分。

(1)创想: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其创编各种跳,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2)观察模仿:让学生分别观察模仿三种动物——“青蛙”“小兔”“袋鼠”,然后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

(3)设疑:在教学中,老师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辩析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尝试练习:在学生思考或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同学之间互动学习,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动作。

(5)游戏:再次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延续不断让乏味的讲解通过学生的“玩”去把握技术要领。

3、恢复身心部分。

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说课 教学法 角色定位 教学效果

1.引言

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0年末中国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全国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与应用能力培养研讨会”,由此可见英语听说的重要性。尽管大学里都设有英语听说课,但是相对于大学英语读写课来说,英语听说课只是配角,位于次要的地位。

2.大学英语听说课的障碍

2.1学生方面。

由于初高中阶段,英语考试只注重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核,听力只占所有英语试卷的很小部分,一般学校根本没有英语口语考试,即便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其比例也只占35%,相对于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来说,学生的英语听力基础更差、能力更弱,更不用说英语会话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面对英语听说课,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听说的信心,害羞怕错开不了口。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听说完全失去了兴趣,在英语听说课丧失了主动性。

2.2教师方面。

教师受到传统听说课教学的影响,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是听力材料的播放者,是课堂练习的布置者和讲解者,学生只是课堂听说练习的接受者。而且英语教师大多没有受过听说教学的特殊训练,缺乏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方法,此外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本身的英语听说能力有限,甚至不能胜任英语听说课的教学工作。

3.增强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3.1英语听说课和读写课有机结合。

听说课和读写课不可以孤立起来,读写课作为听说课的内容输入和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扩展,以及词汇的积累。由于学生缺乏日常的英语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既包括听力环境、口语环境,又包括阅读环境,读写课恰好就是此处的阅读环境。而且读写课最好设在听说课之前作为听说课铺垫。再者听说课和读写课在内容上一定要相互结合,密不可分,具有传承性、连续性和衔接性。这样在读写课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才能在听说课的舞台上得到发挥、输出和巩固,学生才能在听说课上有话可说,避免对听说课的内容不知所措,做到有准备地上课,有了想说的话和熟悉的内容,能够非常容易地融入语境,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学生才有听说的欲望和信心,英语听说课的效率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2听说结合,相辅相成。

本来英语听说就是密不可分的,人为地割裂听和说都是有违英语听说发展的自然规律的。

听说课上既不可偏听又不可偏说,而应该听说结合,听和说的内容必须相关,将听的内容融入说的部分,每次都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总结,用口语的形式进行考察和总结,然后围绕口语的内容,开展必要的口语活动。再者听说兼顾,也可以打破听说课的枯燥和单调,避免了听说课全听和全说的乏味,可以增强听说课的活泼性和趣味性,提高参与听说课的兴趣。

3.3转变教师在听说课堂内的角色。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对目标语的建构和理解的过程,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帮助者。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课堂的配角,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认知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不佳。教师转变在听说课堂内的角色可分为如下三步走:(1)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充当课程的设计者和规划者;教师要认真研究听说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特点,设计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教案,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策略,以及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2)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监督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力图实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好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在课堂教学后,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者、课堂教学的改进者。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检测学习效果,了解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成效,这样才能及时改进。教师还要布置合适的课后学习任务,方便学生在课后巩固学习效果。

3.4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研究,众多的学者总结出不少英语教学策略,适用于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方法如下。

3.4.1生态教学法。所有教学活动坚持以人为本,都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改变了单纯的“接受式的学,灌注式的教”的传统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发现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在师生的对话及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3.4.2交际教学法。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达到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会话,师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3.4.3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竭尽全力减少说话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发言的时间,由学生主导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配角,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3.4.4任务型教学。教师应在学生每次活动之前,提前给予必要的任务,明确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并加强对每次活动的控制。

3.4.5活动型教学法。以一人、两人、一组人和全班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3.4.6全语言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减少使用中文,用简单的英语或手势和动作解释教学内容。

3.4.7情景教学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用声音、图画和图像创造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4.8情感教学法。教师应随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尽可能减少频繁地更正学生的语法错误的机会。再者,教师应用教学激情和亲切感感染学生。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灵活运用以上教学方法,在英语听说课上充分调动起师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增强英语听说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增强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成功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宫志起,尹晓静.大学英语听说课及其改革策略[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英语听说 高职英语

一、引言

体验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不只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一种体验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体验式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积极参与。

对于没有英语学习环境的英语学习者,听、说的挑战往往要大于读和写。教师离不开教材,但也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有大教材观,应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补充大量教材以外的材料,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束定芳,2004:191)。

体验式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就是要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让学生体验英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让英语语言能力在“体验”中升华(刘援,2003:44)。

二、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学现状

1.英语教学方面。虽然对于听说课教学的研究一直不断,但至今无法在教学实践中普及。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解听力材料中的生词,然后播放材料让学生做练习,最后检查答案。这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程式化,课堂气氛很难活跃,学生也提不起劲,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尽管现代化教育技术迅速发展,比如网络资源,但是其在真正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原因在于教学理念落后,很多教师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上,无法真正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用英语交流探讨的机会很少或没有,学生无法在动态、生动的英语语言环境中真正学习使用语言。

2.教材和教师问题。市面上可供高职院校选择的听说材料不多,而且内容陈旧或重复,与现实脱轨,内容重听而轻说,练习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很容易丧失兴趣。如果教师不选择合适的拓展资料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该如何创造一种情境交融、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参与进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是英语听说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

三、体验式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实施

体验语言的实质就是“语言/交际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篇、语用等知识)和“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在解决实际交际问题时的组合过程。以“语言体验”为基础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使用“听说读写译”解决交际问题的过程。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原理,在听说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置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在课堂上多开展互学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展现自己(邹为诚,2009:61)。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借鉴以下几点。

1.整合教学资源,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避免按部就班,而要根据单元主题重新整合资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结合目的语国家的生活真实情境问题和语境,让学生真正体悟语言。学习英语不仅是要掌握语言,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语言所处国家的文化,这些都值得关注、了解和探讨。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学生主动自如地将情感和行为融入到情境中。比如在讲授话题为家庭观的单元时,可以播放一小段体现家庭观的影视片段,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中西家庭观念的不同,然后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活动,在体验式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来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图片、英语歌曲、影视片段、新闻节目、小剧本之类的资源可以推动课堂气氛,辅助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预先对资源进行分析,分成具体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全员参与,还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发掘他们的才能。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来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有机结合课内外活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各种英语活动中,比如宿舍英语、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英语俱乐部等,在课堂外沉浸在语言环境中,体验英语,体验文化。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在教学中的效果已有体现。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真正将语言运用起来,在培养团队合作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听说课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真实语境让学生体验和实践语言。体验式英语所采用的真实语境和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和自主学习,真正体验了英语语言的魅力,并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课堂展示;行动研究;大学英语听说

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为大力提高合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我们增加了听说课的比重,实行小班教学。课堂教学由以前的以听为主变为现在的听说并重,增加了大量说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法,教师提前布置和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形式不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课堂展示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其他同学不能充分理解课堂展示的内容,从而影响小组活动的效果等。本研究拟采用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将学生汇报或展示的内容更有效地传达给听众,使小组合作学习获得预期效果。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专业2013级新生的两个教学班,共91人,其中一个班45人,另一个班46人。小组活动为日常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划分小组时,由于授课对象是新生,以“自愿组合、合作愉快、就近方便”为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约4-6人,设组长1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由课堂实践者就自己实践的某些方面开展的研究”[2]。其目的“不仅仅是描述、解释课堂教学……而是要引起课堂教学的变化与改进”[2]。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基本的研究过程可归纳为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3]。针对具体情况,我们将本研究环节细化为:发现问题,初步调查提出假设,确认问题行动和实施结果分析和反思。具体方法包括问卷、录音访谈、课堂观察和学生的反思日志。

(三)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初步调查

新学期伊始,教师组根据教学单元主题结合学生的兴趣布置了相关的话题和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并向全班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形式不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进行口头汇报的过程当中,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人说话或低头做自己的事,似乎课堂展示与其无关,只是汇报者自己的事。为此,笔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听不清也听不懂同学在说什么;(2)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3)我觉得这有点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背背单词或看看课文。

2.提出假设,确认问题

基于以上调查,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学生发音不标准、语速快、声音小;(2)汇报的形式和内容不足以引发学生的兴趣;(3)学生习惯了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做笔记的传统教学法,不习惯听同学的汇报。

为验证以上假设,在本学期听说课第三单元展示课结束后,笔者对执教的两个自然班共91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课堂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口语表达能力弱;(2)准备不充分,展示的内容不够充实,质量不高,语法错误多,有的学生只是简单收集、整理、拷贝和粘贴信息,不能激起听众的兴趣;(3)缺乏课堂展示技巧;(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此外,笔者还发现许多大学生还没能达到熟练应用语言的阶段,过分依赖母语思维,母语的负迁移严重,在课堂展示活动中主要表现为口头报告时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因此,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来提高小组课堂展示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3.行动与实施

(1)通过举办主题小讲座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培训,以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Cotterall指出,学生的观念和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5],而元认知策略培训就是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规划和评价,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自觉能动的认知活动[5],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是课堂展示策略培训的重中之重。

针对部分学生对合作学习所持的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教师通过小讲座阐述合作学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课堂讨论时,尽量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有趣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并提供必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使他们逐渐适应合作学习,为保证任务高效、高质地完成,我们要求组长在第一时间确定任务流程和组员分工。小组展示采用小组自评(25%)、小组互评(25%)和教师评价(50%)相结合的评估方式,最后成绩记入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建立小组学习档案,其中包括小组共同完成的展示提纲以及修改稿、每位组员的贡献及每位组员的反思日志。

鉴于大一新生自主学习意识较淡薄的现状,我们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定时检查任务的完成状况,同时,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任务完成的情况予以评分,并与平时成绩相关。

(2)向学生示范如何搜集和整合资料,从而形成充实的展示内容,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在准备过程中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

展示内容是展示的核心。针对展示主题不清、重点不突出、逻辑性和层次性差、上下文衔接不紧等问题,笔者制定了如下行动研究计划:提供英语常用的语篇结构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和模仿;从网上找一些PPT,让学生对比,使他们了解结构一致、措辞整齐的语言更容易理解和记忆[6];然后给学生示范和讲解如何做到语言简练、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使用关键词或短句;采用平行结构使语言结构和措辞整齐一致,如关键词的词性一致,都使用动名词、动词不定式短语等。

对展示小组进行指导,每个单元的课堂展示活动安排如下:集体制作好的PPT提前一周发到老师邮箱;老师收到后提供书面反馈,小组成员修改;修改稿再发到老师邮箱,老师和小组成员约定时间面谈,并进一步修改,定稿后进行课堂展示。

(3)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音和展示技巧培训

课堂展示的效果受语音、语速和观众互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次展示前,教师简单介绍个人陈述、对话、情景剧、讲故事等形式,但学生多选择熟悉的个人陈述为展示形式。展示后,他们在问卷中指出“展示形式单一,不能引发兴趣”。第二次展示前,详细讲解各种展示形式的优缺点,展示形式适应展示内容的方法,并对每个组予以个别指导。这一次展示时,形式明显丰富,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展示组与听众缺乏互动,音量小,语速快和语调平淡等,于是,我们利用课堂录像和大学生演讲比赛优胜者的录像与学生分析探讨音量、节奏、眼神交流等展示技巧。

(4)课后通过电子邮件共享培训资料并讨论

4.评价(结果分析)与反思

一学期的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课堂展示的效果,二是此次行动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的效果

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学生的问卷以及反思日记可以看出,这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首先是学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开始的观望、不以为然、只关心自己的展示到后来的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表现、热烈讨论并积极参与。第二是英文语篇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最初,学生会将搜集到的英文原文拷贝,然后直接大段地粘贴到PPT上,做展示的时候照读,而且往往读得非常快,观众既听不清,也没时间看完PPT上的密密麻麻的文字,结果是展示结束了,观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有的小组过度追求简洁,PPT上干脆只有图片和孤零零的几个单词。有的小组追求内容全面,结果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次次的尝试、修改,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学期末时他们多数都能较好地按英语思维模式合理安排内容,做到主题明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逻辑关系清晰、语言简练、措辞一致。第三,小组档案袋的使用有效地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和反思能力。

(2)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小组课堂展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专题语言输入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但是,在第三次展示结束后的录音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虽然他们确实在展示中扩大了知识面,锻炼了心理素质,但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很少会去看各组发到公共邮箱里的展示文稿和相关资料。

其次,要增加个人评估的比例。目前评估主要是以小组评估为主,对个人评估少,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虽然承担任务少,但获得的分数与完成任务多的同学相差无几。因此,日后评价有必要加大个人评估比例,并将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结合起来。

总之,行动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反思性实践行为,在本研究环节中,我们发现要想改进教学实践,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反思学生展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寻求理论指导,设计实践对策,进行下一轮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够获得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

[2] Nunan,D.&K.M.Bailey.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A Comprehensive Guid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17,227.

[3]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2.

[4] Cotterall,S.Readiness for autonomy:Investigating learning be

liefs[J].System,1995,23(2):195-205.

[5] 任庆梅.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基础英语教学

效果[J].山东外语教学,2003,(4):68-71.

篇10

二、课题的解说 培养和发展低年级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最基本的任务,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可忽视儿童早期“说”的语言训练。在母语环境下,说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比较有条理的讲述自己所见所闻,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气组成词句。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由说几句话到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内容、表述不明白的问题、表述学习体会等。但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词汇贫乏,掌握的句式也有限,因此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很低,总是丢三落四,说话不完整或复述重点不明确,有时还会说得和课文一模一样,成了背诵。因此我提出了在说话课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课题,希望研究课题能有效的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并且使他们说的话都具有一定的条理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培养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借助说话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说好每一句话,从而说好每一段话,然后再由这一段完整、连贯的话,有中心有条理地讲述或复述完整的事情。 3. 赞可夫说“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的动机”,所以要利用“说话课”这种儿童喜欢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说话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感知运动,提高说话的条理性。 4. 通过低年级儿童在说话课上口语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增强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认识力。 5. 要求学生说话做到意思完整、连贯、明白。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 兴趣是学生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理智,而且影响到他们的情感,所以我们就可以用艺术手段(象唱歌、跳舞、表演等)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2. 设立各种说话训练,创造说话训练,实践性说话训练等等。 3. 训练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图画是直接引起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因此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看图说话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低年级的说话课多以看图说话为主,如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就是通过看图,让学生把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有意思的故事加上漂亮的画面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说的欲望,在说的同时还能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 4. 要按照敢说――爱说――会说――说好这一训练主线来培养学生与别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学生必然有一个说的阶段,从不敢说、怕说错、没有话说、说的没有条理逐渐过渡到爱说、会说、说得好,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我们不妨试试以下几种实验方法:

一、目标激励法 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可引用,安排几个题材让学生练说:(1)我的一天;(2)可爱的小动物或景物叙述;(3)感兴趣的人或事。等说话训练,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这样说话的意义,从而产生说话的兴趣。

二、动机激励法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一些学生怕说话,说不出话,一听要上说话课,学生就皱眉头,翘嘴巴,显得无可奈何。因此,1. 教师要经常把学生带到实践生活中去观察、体验,随机引导学生说话;2. 随时赞扬孩子们的进步,让他们时时尝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转化为语言说出来时的乐趣;3. 形成“说”的机制,通过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情景激励法 运用电教等手段,创设情景,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说的动机,还可以采用实物演示,表演创设特定情景或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走进社会,使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听一听、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在实际应用中引发兴趣,形成动机。比如说我执教的说话课《狼和小兔》,就是先用投影(或动画演示是最好的)先让同学们进入到故事中,学生一看到图画上的小兔就已经很高兴了,当我讲故事讲到精彩时一遇到大灰狼时,孩子们就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争先恐后的说,气氛十分热烈,当我让同学们戴上头饰来演一演的时候,同学们兴致更高了,并且表演时的语言很流畅,语言表情都很到位。这节课就成功的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形成了很好的说话氛围。

五、实验的步骤 1. 初级阶段(树立信心) (1)要重视学生说的每一句话,教师要适当引导,变封闭性指导为开发型指导,方法要灵活多样。 (2)要重视学生形成“我敢说、我要说、我会说好”的良好心态,树立他们说的信心。 2. 中级阶段(训练说话) (1)引导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说,不要偏离主题或胡说 (2)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话一定要说完整,而且态度要自然、大方。 3. 最后阶段(验收成果,进行评价) (1)通过研究,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时的拖腔做调,方言土语得到改善。 (2)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发展,在说话课上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善于动脑、敢于动口、乐于动手。 (3)同学们充分体会到说中学、学中说、玩中乐、乐中求发展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说话的兴趣。 (4)通过研究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5)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提高了他们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对以后的人格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