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5: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寒冷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韩剧文化产品传播生态环境
1.韩国电视剧在我国由“热”到“冷”的嬗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韩流以其惊人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在不知不觉中,韩国文化的符号与元素开始走进了我们的身边,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而一部部韩剧则更加是成为了国内广大电视受众丰盛的精神大餐。
1.1韩剧“热”的形成
韩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从上世纪开始韩国人已经悄无声息地展开了对自身文化的整合和全球传播,他们通过对传统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极具韩国当代特色的文化形象,并运用现代多元的传播手段,将文化发展成产业,从而使得其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展现和推广。从早先的《嫉妒》到之后年的《爱情是什么》,再到大热的《大长今》,一部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风格的电视剧,以其喜剧性的态度与生活化的描绘将温暖的爱情与亲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征服了中国观众,影响着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消费行为和文化认同等其他层面。
1.2 韩剧“冷”的嬗变
2005年,《大长今》将韩剧的热潮推向了最高峰,创造了无数个收视神话,但盛极而衰,在此之后韩剧热却悄然降温。同时,大众媒介对于韩剧热播现象的宣传与报道也不像以往那样的铺天盖地,而韩剧新片的新闻会数量也明显少了,这样就大大减少了韩剧的受关注度。除此之外,随着港台剧、美剧以及其他国家电视剧的不断涌入,国产历史剧、谍战剧的特色崛起,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差异化的个人需求,这不仅使受众的选择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使得韩剧在中国大陆文化市场上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至此,媒体的冷淡,受众的反水,都印证了韩剧逐渐由热转冷的事实。
2.韩剧由“热”到“冷”的嬗变分析
培养分析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改变,传播渠道的不断多元,以及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韩剧固有的、一味的传播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韩剧也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使其渐渐地从热进入了冷的时期。
2.1韩剧自身因素
电视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想象的乌托邦。韩剧就是通过精雕细琢的场景画面,动情演绎的情感故事为广大的电视受众创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理想国度。在韩剧的传播信息中,人们忘记了世俗的烦躁、现实的残酷,看到的只是理想的爱情、美好的生活。这些主观性的反应,会随着韩剧的不断传播,变得越来越不真实,从而使受众的观念发生改变,进而使受众的行为发生变迁。
2.2韩剧受众因素
受众既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过程得以实施的前提。在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被传播不等于信息被接受,受众再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而是具有自身独特辨识和认知能力的个体,传播效果也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关于受众和传播的关系,麦奎尔和s·温德尔有著名的受众中心模式。他们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的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现如今,受众的自由选择度在逐渐增大,而传播者对于受众的掌控也变得比较容易。当受众面对韩剧这个外来文化信息的传播时,就会变得更加积极而主动。此外,他们理解韩剧文本信息的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这一过程相当的复杂和细致。因此,受众的相关因素在韩剧由热转冷的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外部传播环境因素
传播媒介是在传播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的中介,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传播行为作用于社会继承、传播信息符号的终结性物质手段。在现代社会化的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已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生活和心灵的巨大网络空间。大众媒体不仅传播信息,还承载着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生活方式等潜在的文化观念,长期的耳濡目染会使受众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大众传播正是通过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来建构他们希望中的媒介现实,从而影响受众对外在客观现实的认知。
3.对韩剧在我国由“热”到“冷”的思考
韩剧将传统文化属性和现代商业属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中国电视受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满足与精神享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韩国电视剧在中国传播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从成熟时期的热进入到了衰退时期的冷,而韩剧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对中国电视剧的传播实践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3.1文化产品的传播要不断创新
民族的东西,才可能是世界的。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一般都是具有特定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但是,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要想保持魅力,就应该不断追求创新。
著名学者保罗·维达尔·德拉·布拉什说过:“每个区域都是一枚反映本地区民族的徽章”。一个区域要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就必须要通过一些符号演绎才能达成,文化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在当今社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更加使得这种反应本民族社会文化信息的符号被更多的公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我国的电视剧创作过程中也应着重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
3.2时刻把握受众的需求及其变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是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单独个体,把他们独特的媒介接触活动看成是基于其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的媒介,进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因此,中国电视剧的制作与传播者们应该了解受众想看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分析他们的兴趣点在何处,掌握他们情绪转变的相应状态,制作与传播出满足受众需求、迎合受众心态的作品。
3.3 提高电视剧创作人员的大众传播意识
电视剧既担负着娱乐大众的职能,同时它也是对民族思想、传统与文化的一种信息传承。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演变的今天,传统的电视剧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再满足传受者的双方需求了,中国电视剧媒介不应仅仅是一个提供信息娱乐的服务平台,他的传播理念应依据着中国大众传媒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进行转变,而电视剧的创作人员也应提高相应的大众传播意识。
结语
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刺激、信息娱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韩剧曾经凭借它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与加工,使得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韩剧也因为自身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作用,使得其在中国的传播进程中陷入了低谷。从骄人的成绩到陷入了低谷,这种传播进程的嬗变对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国电视剧产业来说,无论是在重视和有效利用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功能方面,还是在掌握和积极主动与电视受众参与方面,或者是在有效利用和整合媒介资源方面,都具有更重要的媒介传播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9.
篇2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25课《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江雪》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柳宗元素有政治抱负,这首诗是他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后写作而成。粗看起来,这首诗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柳宗元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柳宗元的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读出节奏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古诗的节奏。
设计意图:
“三分书,七分读。”节奏之美乃古诗独有。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古诗,尤其是读准停顿、读对节奏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二、读懂诗意
1.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相机引导交流:“千”“万”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联系学过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野径云俱黑”“书山有路勤为径”理解“径”是小路的意思。
结合插图理解“蓑笠翁”:(课件出示图片)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蓑笠翁”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3.指名说说古诗大意。
设计意图:
“不是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就不是真正的知识。”在本环节中,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文本的内涵。在“愤”“悱”之际,教者加以点拨,使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
三、读出画面
1.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板书)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仿佛看到的景象,看谁说得具体些?(引导抓住“绝”“灭”体会是不能画鸟和人的。)
引导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好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学生虽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冰雪彻寒,看到了天地沉寂,看到了孑然孤独。在学生的叙述中,诗情已悄悄地融入学生的心田。
2. 你觉得这幅画是 的世界。
预设一: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比较:
寒冷、凄凉——是啊,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茫茫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冬天啊!
预设二: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比较:
寂静、空旷——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死一般的沉寂。
设计意图:“桃花三两枝”“鸭先知”“闻啼鸟”与“绝”“灭”形成鲜明对比。诗情一明一暗彰显无余。在比较感悟中,学生对古诗之情、古诗之境有了更深的体会。
3. 从“孤”字看到什么?——偌大的江面上只有一叶扁舟,孤零零地飘荡在江面上,从“独”字看出什么?——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真是太孤独了。
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把每句开头的字连起来读,你发现了什么?
“千万孤独”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这短短的20个字,浸透了诗人无言的孤独。谁来读出这种孤独?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古诗入情入境之后,再用朗读这种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由理解到表达,既是检查学生对古诗内涵理解的一种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情感、熏陶精神的方式。
四、读懂作者
1. 这样的雪天,没有鸟的飞翔的身影,欢快的叫声,没有人的喧哗,嬉戏,却有一位老人静静地、孤独地坐在寒冷的江边。(出示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补充出示: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此翁意不在鱼也。
——朱子荆
引导学生体会:寒冷的江水,鱼潜伏水底,怎么能钓到鱼?这位老翁其意不在于鱼也。
2. “诗言情,词言志”。诗其实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柳宗元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并介绍柳宗元生平。)
3. 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幽怨哀婉的音乐,一起走进这幅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笔,写写诗人的内心独白。交流。
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者?你想到些什么?(孤独、寂寞、贫困、不怕严寒、坚强不屈、孤傲清高、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
引读:
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多么孤独、寂寞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面对政治上的暴风雨,柳宗元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多么坚强不屈的柳宗元啊——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知人论世,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走近作者,走进作者的时代,方能真正读懂诗人之心,领悟诗人之情。在音乐中练笔,不仅是一次写的训练,更是向文本更深处的精神旅行。
五、感悟“渔翁”
1.补充两首古诗,诵读一遍。
题秋江独钓图 渔歌子
王士祯 张志和
一蓑一笠一扁舟,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一丈丝纶一寸钩。 桃花流水鳜鱼肥。
一曲高歌一壶酒, 青箬笠,绿蓑衣,
一人独钓一江秋。 斜风细雨不须归。
2.比较这两首古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3.小结:三首诗,三个渔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景色不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也不同;人生经历不同,诗人的心境也不同。诗以言志,古诗常常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和志向的一种方式。我们学习古诗,就要这样学会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
“渔翁”是中华文化史上一个经典的形象。通过比较渔翁在文化意蕴上的差别,有效地加深了本诗的理解,拓宽了古诗教学的宽度。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阅读的终结,而是学生对中华古诗文化作更多探寻的起点。
教学思考:
一、读占鳌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也不例外。在本设计中,教者依次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画面、读懂作者,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其中前两者是基础,是语文根本。一首诗学生只有读正确了,理解大意了,才能进行有效地拓展和情感的升华。否则,语文教学会成无根浮萍,虽美丽但无处安身。
二、借象生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教者巧借“意象”,发挥学生的想象,进入古诗之境。冰天雪地之中,一老者孤独垂钓……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酸?当平面的诗句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一幅幅画面时,“情”才会油然而生。
三、让文化浸润学生心房。品古诗,既是品味一种精神情感,更是感受一种文化情怀。在中华文化中,“渔翁”并非现实之“渔翁”,乃是文人等待国家重用,实现政治抱负的化身。柳宗元以“渔翁”自比,其意、其情、其志不言而明。教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渔翁”形象,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情怀。
篇3
雪景是北方的冬天必不可少的美景。韩愈曾说“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天上轻轻飘扬下来,天地万物,银装素裹,那景致壮丽无比。这个时候是一定要去赏雪的,在“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雪花中徜徉,仿佛置身于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里,让人流连忘返。徜徉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发现,洁白的雪花比起百媚千娇的鲜花更有一种灵动之美。
冬季提到花儿,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傲然怒放的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时节,她宛如不畏尘间寒冷的仙女,在山岭坡间,在冰天雪地中,尽情展示着她的绚烂和美丽。那浓郁的香气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而梅与雪在诗人的笔下仿若双生花,有我即有她!譬如许浑的“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还有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都表达出冬日里赏梅那股悠然的韵味来。
在南方的冬天,没有刺骨的北风,也很少下雪。不过,早晨会下一层霜雾,潮湿的雾气像是在提醒人们:“哦,这是冬天!”可是用不了多久,和煦的太阳光就会穿透霜雾,照在大地上,世界变得清亮起来。山水都在太阳光下晒太阳,人们也会来到院子里或是大街上,享受这温暖安适的好时光。行走在这样的冬日里,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著名诗人白居易那一首寄情山水的名作《早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分明是萧瑟的早冬,在诗人眼里,却犹如春天一般可爱。“寒霜轻薄,劲草萎翠,暖阳和煦,沙尘绵软,树叶泛黄宛如新绽的嫩芽,洁白的樱花迎风怒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副“似春华”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来。在那个日暖霜轻的冬日里,我们随着白居易一起畅游在那片金黄灿烂,弥漫着樱花香气的树林里,该是怎样一种如梦如幻的风情!置身于这样的景致里,你还敢说冬天不美吗?
篇4
每当我路过那篇小花园,总能看到那抹鲜艳的色彩,装点着这不再鲜艳的冬天。她似一匹倔强的宝马,挺直了自己的身躯。又像春天的风,带给我温柔与和煦。
她是梅花,在寒冷的冬天绽放着美丽。她坚强,不畏冬日的寒风,美丽动人。她淡雅,不张扬,淡淡幽香沁人心脾。她低调,不与其他花朵争妍斗艳,天气回暖,百花开放,她甘愿被百花掩盖,默默微笑。
小学长背起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篇5
语文使我们在人生中找到乐趣,使我们在人生中找到快乐,更加使我们在人生中找到目标,找到理想。
如今,不少人还陶醉于四季的妩媚之中,其中总能发现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诗。
看到春天的景色让我不犹想起陆游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主,一枝红杏出墙来”看,一枝红杏爬出墙外,微笑的对我们说:春天来了。"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中的荷花也在微笑的对着我们说:夏天来了拉!!!!!
但秋天来临时,看见那一排排金黄色的我就想起;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金黄的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向我们不停地挥舞着。
硕果累累的秋天已去,那寒冷的冬天向我们走来。这时,庭院中的梅花正在露开笑脸。让我们又想起了;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一朵朵梅花开放着,悄悄地向我们露出一张张笑脸,好像是一只只白色的蝴蝶在空中偏偏飞舞。
诗句的存在使四季增添了几分妩媚,它既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又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箱。
很多人们都在人生中寻找能扩大自己知识面的主题。我相信语文会是其中一个,因为在四季中到处都是语文,所以语文等四季。
篇6
王晓智
冬天里的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从天上撒落下来的鹅毛一样,慢慢地飘到地上,给冬日里的大地披上一身银装。
下雪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欢乐的时候。因为雪一停,他们就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抛雪球、打雪仗。如果有一片大的冰面,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冰面上滑冰玩雪。这些娱乐活动都是因为有了雪花,冬天里的雪花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乐趣。
篇7
那个寒冷的黄昏,天阴沉沉地,一如我冰冷的内心。下午发下来的语文试卷上,那一把把血红的叉,宛如一把把锋利的剪刀,将我的心剪得粉碎……一阵寒风吹来,幽兰瑟缩着身躯,纤细的叶子越发显得瘦弱了;竹叶轻摇,也发出了细细的。我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头发,却拂不去心中的那一阵阵寒风。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将自己放逐在失意的荒野。
蓦然,一阵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沁入我受伤的心田。我猛地抬起头,四处搜寻这淡香的出处,终无所获。可那时时拂过的芳香,又仿佛在不断地提醒我它的存在。我轻轻闭上双眼,凝神细品,在淡香的引领下,缓步轻移……当我再次睁开双眼时,自己已经来到花园的角落里,来到了梅树的跟前。它稀疏的枝丫上,开满了鼓绽的花蕾,有几个性急的花蕾已经迫不及待地张开了一张张淡黄色的笑脸,那如线如缕的芳香,正是它们脸上那盈盈的笑意。
看着这些小小的黄色梅花,我的心底不由涌起了一股暖流。我情不自禁地细细观察起来,只见五枚花瓣薄如蝉翼,团拱成一个圆形的花朵,花芯簇生着一小团花蕊。轻风拂过,一股幽香直入心底,刚刚的失落顿时一扫而空。
想起那脉脉的幽香,竟诞生于这如此娇小柔弱的身躯,爱怜之情,崇敬之意,不禁油然而生。这株梅花,虽然身居一隅,却依然把自己最清雅的秀色,淡淡的淡香,奉献给了这个寒冷的冬日。站在它们面前,我不由想起了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不正是这种情境么?
篇8
【案例1】
师:(出示挂图)仔细看图,说说插图画了什么内容?
生:陆游在冬天的夜里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师:还画了什么?
生:翠竹、苍松。
师:你认为翠竹和苍松有什么特点?
生:坚强,有韧劲。
生:坚韧不拔。
师:读书需要怎样的韧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点评】插图形象生动、画面精美,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的紧密相关性,运用探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也渗透了课文的思想内涵。由于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变得跃跃欲试了。
【案例2】
师: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自由读古诗,找出读不懂的地方,待一会儿互相交流。
生:“无遗力”是什么意思?
生:不留余力,工夫全用在读书上。
生:“老始成”是什么意思?
生:到老才有所成就。
生:“绝知”是什么意思?
生:深切地理解。
师:绝,单独的意思是极、最。
生:“躬行”怎么理解呢?
生:亲自实践。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诗句中词的意思,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点评】改进“主导”,引入“主动”,教师只说了一个“绝”字的意思,便顺利完成了古诗词义的教学。对古诗具体词语的解释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古代的词语与现代的词语意思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让学生望文生义。
【案例3】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生:古人做学问是不留余力的,青壮年时花的工夫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生读)
师:陆游想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观点?
生:读书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生: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到老了自然会有所成就。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师:就是说读书要与——
生:实践结合。
【点评】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拾级而上,解决了诗句的意思。有效的设问把学生推到了语言的深处——古诗内涵的品味,朗读也升级成了品读。
【案例4】
师:我们换一种节奏来读诗。(投影映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子聿取得一点成绩就滋生骄傲情绪,于是陆游说——(生齐读诗句)
师:陆游想提醒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才能超越父亲。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在寒冷的冬夜,在矮小的茅草屋内,就着微弱的灯光,慈祥的诗人陆游在手把手地教自己的孩子读书写字,他在用自己一生的体验教导儿子,他说——(生齐读诗句)
师:窗外是凄风苦雨,北风吹来的地方,是胡人铁蹄下的中原遗民。一位征战了一生,但却壮志未酬的老将军,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未了的心愿就该靠他来完成啊!他俯下身来,一字一句地教导着儿子——(生齐读诗句)
师:面对陆游的谆谆教诲,子聿又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
【点评】节奏——诗的鼓点,随着律动的改变,品读出现了另一种境界——涵泳。教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涵泳诗句,力图让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如果说前面是读懂了诗,现在就是读懂了作者陆游。精巧的小练笔试图从另一头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就是子聿的忘我境界。
【总评】范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既遵循了教材的“序”,也遵循了学生心理的“序”,通过两者的融合,突出地表现在引导学生于“读”上下工夫,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步入了诗的情境,让诗的味道更浓,更醇。
1.原境之读——重于理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是古人和现代小学生的对话,必须重视原境的复原,通过准确理解古诗的含义,为古诗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何引领原境之读?一是通过课文插图翠竹和松柏的寓意与课文意境的相关性,从整体上理解古诗;二是采用了“个体自读”到“同班合作”的方式,教师改进了“主导”方式,引进了主动,活跃成为了课堂显著的特征;三是通过对陆游心境的合理揣摩,引领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2.意境之读——品味诗趣。古诗阅读教学之读,必须重视文本的意境开掘,这节课采用设置语境引读的办法,引领儿童与古诗的作者对话,走进古诗作者的内心;诗是流动的意象,改变诗的节奏,让儿童在流动的意象中品味情感;回归文本,走进作者,在朗读中领悟文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的深刻内涵。
篇9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考点有:古诗词中优美句子的默写运用,文言文中的优美句子、重点句子,与课文有关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写和运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语、哲理语、中心句等。
古诗文默写的主要题型有:
1.识记型。采用填写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诗文中名句的背诵。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内容要点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对整篇诗文的背诵,又考查对记诵内容的理解。
3.开放型。只提出一种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任意默写,答案不唯一。
4.运用型。根据情景内容填写古诗文名句,既考查记诵积累,又考查对学过的古诗文灵活运用的能力。
复习时,要重视积累,强化课内篇目特别是古诗文名句的记诵,重视课外卡片制作等学习方法。平时对要求默写的字、词、句正确规范地书写,抓住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对其进行归类整合,强化记忆。
【能力训练】
一、识记型默写
(一)请你根据上下句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1. ,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问渠那得清如许, 。
3.知汝远来应有意, 。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5.山河破碎风飘絮, 。
6.求之不得, 。
7.飞来山上千寻塔, 。
8.几处早莺争暖树, 。
9.惶恐滩头说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声。
11. ?归雁洛阳边。
12.相见时难别亦难,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二)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鳞开。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铁马冰河入梦来。
5. ,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学问, 。
7.共看明月应垂泪, 。
8.两岸猿声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关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驱犊返, 。
12. ,孤帆天际看。好峰随处改, 。
13.行到水穷处, 。
14.因思杜陵梦, 。
二、理解型默写
(一)理解诗文手法,进行正确默写。
1.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使至塞上》中“ , ”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2.《望岳》中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 。
3.《使至塞上》中诗人自比,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 , 。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5.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
。
6.《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 , 。
7.《钱塘湖春行》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描写动物迎春的诗句是
, 。
8.《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十年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诗句是: , 。
9.《赤壁》中发挥想象,从反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 。
10.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景写冬景的诗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两句诗是: , 。
12.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绪的两句诗是: , 。
13.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 : , 。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凉孤寂心情的诗句是: , 。
(二)比较默写。
1.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在《别董大》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 , 。
2.李白《把酒问月》中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 。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与《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
。
6. 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8.《天净沙·秋思》中与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义相反的语句是 , 。
10.《红楼梦》中有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爱莲说》中与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
11.《夜雨寄北》中诗人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对未来相逢的设想,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除表达与亲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开一笔,用“ , ”的词句来表达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类似的生死观。
1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据诗文内容默写。
1.《论诗》中表达诗人赵翼期盼文坛盛世的诗句是:
, 。
2.《归园田居》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 ,
。
3.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
, 。
4.李商隐《无题》“相见时能别亦难”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家无期的处境是: ? 。
7.《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怀的诗句是 ,
; , 。
8.《观书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 ?
。含有“以新代旧”哲理的诗句是 ,
。
10.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题的一句:
。
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诗人民族气节和生死观的诗句是:
? 。
12.《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之“大观”的句子是:
。
13.《雁门太守行》中表明战士以死报效君主坚定决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难》中表现作者执著抱负与坚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中伤花惜时的两句是:
, 。
三、运用型默写
1.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像《〈论语〉十则》中所说的“ , ”,那么,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2.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们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
。
3.《诗经·关雎》表达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思慕、爱恋之情,其中被我们常用来形容美貌女子的诗句是: ,
。
4.2011年8月15日,卡马乔在中国男足陷入低谷之际,出任国家男足主教练,可谓“ , ”,需要有相当的勇气与胆略。(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填空)
5. 教师节到了,你送给老师最好的对联是: ,
。(用李商隐《无题》句)
6. “扑朔迷离”常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这个成语的源头句是: , 。
7.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来题景,它是由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颔联“ , ”衍化而来。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的一句名言“ ”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9.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10.读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铭》中的两句话:“ , 。”有这么多大腕级作家朋友的福楼拜,真是让人羡慕啊!
11.广州亚运会以《论语》所说“ ,
”迎来了亚洲各国的朋友。
四、开放型默写(除第5题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标题)
1.请写出两句古代诗词中写“山”的诗句。(必须带山名)
2.古代的诗人很喜欢写柳,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再写出两句写柳的诗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诗人笔下多姿多彩,请再写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诗词中有关亲情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两句。
(1)
(2)
5.赠别诗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 ,
”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试写出两句,供大家欣赏。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缤纷,诗的世界姹紫嫣红。请写出三个涉及颜色描写的古诗句。(要求:出处应各不相同)
(1)
(2)
(3)
8.美国NCC对问题的歪曲报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人们的爱国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爱国名言、诗句或歌词。
(1)
(2)
9.运用修辞,能使诗句灵动、表意隽永。“忽如一夜春风来, ”,巧用比喻,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烽火连三月, ”,运用夸张,表达了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 ”,运用拟人,使落花有情,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10.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两句与“雪”有关的完整的诗句。再写出两句与“大海”有关的完整诗句。
1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悲凉,相应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请写出古诗词中表现人们“辛勤劳动”的一联诗句:
13.古诗词中有很多关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请写出其中的一联。
14.调动你的积累,从古诗词中撷取一联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
15.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或题目。
句子: , 。
作者或题目:
16.请写出古诗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7.请写出古诗文中体现农村和谐生活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8.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19.古诗词中常借“鸟”来写景抒情,请你写出一个这样的句子:
20.古代诗文中有许多蕴含着丰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读来耐人寻味。请按下列提示各写出两句。(课内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连,意思完整)
对待生死:
对待别离:
篇10
皎皎的月光透过稀零的树叶筛在我身上,斑斑驳驳.不知何时,心中漾起了浅浅的哀伤.叶落无法挽回,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叶落归根,这是自然的法则,是自然给予它的命运.时光无法回头,就像逝水般不复返,它不能再回到枝头了.也许,在它手握着生的繁华时,就已准备着迎接死的荒芜.这是宿命呀!落叶的歌声在这瞬间变得更加凄厉了.
风吹得更大了,叶子像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仿佛是孩子奔向母亲,投入大地的怀抱.很快,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大地不冷了,大树也不冷了.
对呀,大树不冷了!
这飘零的款款落叶使我不禁想起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无数片落叶保护大树度过寒冷的季节.它们是在创造着新的繁华呀!正是有着这漫天飞舞的落叶,才会有新的生命,才会有森林的繁华,才会有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落叶是秋的叹息,更蕴涵着春的生机!
“落叶不是陨落,是凯旋”!
那片叶子,在森林的某个角落安详的躺着.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一片叶子呀!必要抽芽,辉煌,归根,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个世界.注定了为生的蓬勃而奋斗,注定了陨落,也注定了要为新的生命而奉献、牺牲!这不是生的堕落,而是升华,甚至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