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5 01: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郁达夫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请老寿星的侄男、侄媳妇上堂拜寿
3、请老寿星的女儿、女婿、上堂拜寿
4、请老寿星外甥上堂拜寿
篇2
飞飞寻常闲,深树乘风蜩。
大观与小智,从事不同条。
扬雄老执戟,金张珥汉貂。
松柏有本心,蒲柳望秋凋。
久矣结舌瘖,狂言始今朝。
崔王两骥子,神俊万里超。
惊人吐嘉句,拔俗振高标。
频来草玄宅,共语清入寥。
处己愿如舜,致君敢不尧。
回观势利场,内热作惊潮。
趋时愧才全,傲世乃士骄。
二生浪许可,弹炙则求鴞。
围棋饭後约,煨栗夜深邀。
尔来数到门,玉趾不惮遥。
相期淡薄处,行乐亦云聊。
甘泉沸午鼎,茗椀方屡浇。
昏鸦相送归,风枝撼调调。
男儿强饮食,九鼎等一瓢。
富贵但蹔热,名声适为妖。
篇3
需要说明的是,富春江并不仅仅是养育富阳的母亲河。从建德梅城的三江口开始,新安江与兰江汇合后始称富春江,直至萧山闻堰的东江嘴,以后便是钱塘江,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全程116公里。具体分段为:梅城三江口至桐庐44公里、桐庐至富阳45公里、富阳至东江嘴27公里,流经建德、桐庐、富阳、萧山共四县市。这四个历史都差不多遥远的小城都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富春江的恩泽。这一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意象――山与水的完美演绎,激发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的文化想象:这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绕水生。两岸青山,山为水铸情,满目葱翠;一江春水、水因山彰美,澄如湖海碧如天。所谓“水碧山青画不如”。这让四城共享着两千多年文化积淀的深厚补养: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胜诗集》一书中就摘录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间的1003人,吟咏富春江山水的诗词就达2000余首。其中南朝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宋代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词千古传诵的同时,富春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又一情感寄托的同时,令富春江的游览除纯粹的风光之外,也可以实现中国文人特别是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的别样解读。
四城所共有的同一富春江还是有所区别的,就风光而言,富阳境内的富春江不是最旖旎的,但其人文底蕴肯定是最为深厚。这得益两个地道的富阳人――孙权和郁达夫,虽然中间隔着千年,但富阳无疑因为他们才得以坚守和延续自己的文化血脉。巧的是,他们都诞生在富春江边,我想说的是,也许,在他们开始经历各自人生之前的踌躇少年时期,都曾或心潮起伏或心平气和地深深凝视过这一江之水。这样的联想令今人当面对富春江的时候不免激动起来。
在今天,这两个富阳人不但本身已然成为富阳精神象征,鹳山和龙门古镇也因为他们的关系,成为富阳最为著名的地理坐标。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留下浓重一笔的孙权少年老成,15岁时便随兄孙策四处征战,18岁即继承其兄之位,在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操,西抗刘备,力据江东,成就一方霸业。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越了曹操、刘备。而富阳孙姓一脉至孙权始,开枝散叶,遍布全球。而龙门镇,在今天俨然成为这孙氏宗室文化典型物证。
龙门镇,是显赫一时的东吴大帝孙权后裔的聚居地。龙门镇位于富春江南岸,座落在仙霞岭的余脉龙门山下。相传东汉严子陵游龙门时曾赞叹说:“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镇由此而得名。富阳县现有富春孙氏族人近万人,其中六成以上聚居在龙门镇,自宋初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孙勖迁居龙门至1939年间,孙权的后代在此已繁衍到六十五世。目前,镇上聚居着1600多户人家,除少数外姓者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孙氏族人。一千多年来,经过代又一代的延续和发展,终于从一个大家族的集居地,形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古镇。镇上的大部分屋宇和街道还较好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为江南所罕见。龙门镇旧有60多座厅堂,现尚存30多座,以及祠堂,民居、古塔、门牌楼等,大都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古镇建筑的总体布局,犹如一幅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家族图。它由一座座以厅堂为中心的居住院落组合而成,院落的形式有“井”字形和“回”字形两种。每一座厅堂均为一房或一小家族的祠堂,并以此为中心,环建住宅,围建高墙,成为龙门孙氏总族下一房一支的集居点。厅与厅之间,鹅卵石铺砌的狭弄长巷密如蛛网,墙檐相接、房廊相连,四通八达。村里人自豪地说:“大雨天串门儿,跑遍全镇不湿鞋。”初来乍到者若是没有当地人陪同引导,犹如走进“迷魂阵”,转来转去,似乎直在房子里迂回,令人晕头转向。其实这正是族多房、屋宇连建的布局所致。所谓穿街走巷,只不过从这一房走到那一房,绕来绕去,都还在孙家的房子里转悠。有时走到尽头,眼看要碰壁,但穿过一间门厅、走过一间灶房,或拐过一条狭巷,便又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在富阳,郁达夫(原名文,幼名荫生,生于1896年富阳鹳山)则是另外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富阳人。身材瘦小、从小丧父的郁达夫在富阳的鹳山私塾开始他的文学生涯,家门前便是辽阔的富春江面,这里不仅是郁达夫童年、少年时期的摇篮,而且是郁达夫与元配夫人孙荃订婚、结婚的见证者。富春江清丽的山水风光陶冶了他迷恋大自然的天性和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他的一生尤其是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郁达夫文学成就相媲美的是他铮铮的爱国傲骨,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月之久。在此之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时年五十岁。
篇4
(一)“反起”开篇,迂回入题。
古人写文章,喜欢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也就是说,开篇要有姿有色。那么,《江南的冬景》是怎样巧饰文章开头,使得读者眼前一亮的呢?
本文题为《江南的冬景》,可郁达夫先生开篇却远远地撇开江南,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北国,让我们来了次色、香、味俱全的深度北国冬日之旅,虽说我们非常享受这北国冬日吃着涮羊肉、饮白干的有滋有味地蛰居生活。但,因心系江南,不由得我们一头雾水。
就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作者反转一笔,和我们谈起他铭刻特深的可爱的江南的冬景。晒着冬日的暖阳,听着鸟雀欢快的叫声,看着那曝背谈天的老翁和孩童。一股浓浓的暖意涌上心头。这样的自由、欢快、充满温情的江南之冬确是以蛰居为主的北国之冬无法媲敌的。
到此,我们豁然开朗,郁达夫先生这是言在此,意在彼呀!他是想说那北国之冬固然好,可他更爱这江南的冬。这样的“反起”开篇,使得先生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二)对比中的“顺承”。
“承”不仅在结构上起到缝合传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起到铺垫、蓄势的功用,使得后文根基牢固。所以,“承”决不可忽视。
俗话也说,打铁要趁热。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对江南冬景确实喜爱得紧。郁达夫先生紧“承”“反起”之后,写了自己对秋高气爽的晚秋的喜爱和那有着特殊情调的北方的夏夜,在这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中,其实是想通过自己对这秋、夏、冬的不同感受的对比,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喜欢江南冬日的另一个理由――“明朗的情调”。
在前文江南之冬和北国之冬的对比中,江南的冬景以其“可爱、怡人”略胜一筹。此处,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对江南冬日的钟爱,他又把闽粤的冬日拿来和江南的冬日进行对比,在那夹衫和皮袍棉袄的穿脱之间,我们明了了郁达夫先生所说的江南之冬的区域界定,也知道了江南冬日的“明朗的情调”在大江南北的冬季中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就这样在与秋、夏的对照下,与闽粤之冬的比较中,我们更深入地明白了郁达夫先生对江南之冬的喜爱,这样的严丝合缝地步步对比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的描述,蓄足了势。
(三)工笔细描和诗文写意的“转”,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思路上的转换。它能引导读者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郁达夫先生为了能把江南冬景明朗的情调进一步说透,他在“转”中,展现了午后郊游、寒村微雨、江南雪景以及旱冬闲步四幅江南冬日的图画。此时,他化身为一位画风多变、技艺超绝的大师。刚浓墨重彩地给我们带来了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江南冬景的明丽的“含蓄中的生气”;转眼间又把我们带到了意境朦胧悠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这淡笔素描中我们不由地静心凝思,在那水墨画的边上,甚至可以看见他那宠辱不惊、悠闲、洒脱的身影。
就在我们还在优美的画境中流连忘返之际,江南的雪又扑面而来,本该寒冷刺骨的冰雪,在先生写意的笔端,竟然充满了温情与关爱。洁白的雪花、清丽的红梅、御寒的美酒、半掩的柴门、亲昵的犬吠,这取自于古典诗词中的一物物无一不触动我们的心灵――江南的雪呀,竟能如此暖人心脾。郁达夫先生如此自然、灵巧地引用古诗文,十分写意地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这四幅风格各异的江南冬日美景的描述中,我们在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对江南冬日的喜爱的同时,也可领略到的大师高超的写作技巧。
(四)水到渠成的“合”,浑然天成。
“合”就是收束句。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情感的升华之所。
篇5
【关键词】沉沦 灵肉冲突 日本观 矛盾性 民族情结
郁达夫的代表小说《沉沦》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与清新、直率的情调奠定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范型。而他在《沉沦》自序中曾对自己这篇小说作如下评价:“《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但是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在这里,郁达夫似乎将这部作品的主题定义为“灵与肉的冲突”,即主人公“他”在青春岁月里因在日本受到“强刺激”而产生的情不自禁、不可抑制的“矛盾”,这种“性”与“爱”的苦闷体验是病态的、难以启齿的,因此最终落得灵与肉双重失落的结局。但是,无论是郁达夫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他”,都是全心全意爱着文化血统上的祖国的,那么在作家笔下,轻易爱上日本女性,并为了她们“沉沦”而甘之如饴,是否意味着对祖国的某种背叛呢?如果是简单的“灵肉冲突”,作者为何还要说“我的描写是‘失败’了”?
笔者认为,《沉沦》里的灵肉冲突,还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意识形态,即作家通过塑造“他”对日本女子的沉沦三部曲,有意识地“与自己过不去”,以保持自己对祖国纯洁的忠诚与认同;但是,随着留学生涯视野的开阔,出于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倾慕与赞叹,行文中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作家对日本爱恨交织的抵牾情绪,最终,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一个青年男子进行自我压抑与放纵两极对照的自白中得到畸形的释放。
一、“灵”与“肉”的深层解读
一旦把“灵肉冲突”上升到民族意识的维度,那么这种矛盾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蕴藉。所谓“灵”,即主人公的“中国魂”,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和礼节的典型乡村旧文人,他对祖国有着从一而终的责任感:“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这最纯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岛国里虚度过去”,“他”并未对自己的留学生身份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虚掷年华的表现;他热爱自然:“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白,晚夏的微风,初秋的清气,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淳朴的乡间终老了吧”,他有意逃离日本现代化都市带给他的冲击,并以“孤高傲视的贤人”自诩;他精通诗韵,曾以诗寄友,在妓院寻欢前竟还通过吟诵诗词表达自己对“俗物”的蔑视,以此映衬自家高洁,诗歌对“他”来说是一种入骨的影响,是他精神生活的最后归宿;他深信中国医书是金科玉律,“”这种犯罪是“于身体最有害的一种的”……这些种种,都表明了“他”作为中国古代风流才子和旧式文人所树立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特质。
二、畸形的精神捆绑:沉沦三部曲
《沉沦》中“他”很轻易爱上日本女子,而这种“爱”并不是浪漫、真挚、纯洁的爱情,更谈不上爱情所具备的守护与培育的条件,它更像是一种青年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迷恋。“支那人”的身份让他在男女情感当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青春逼人的日本女学生、曲线优美的旅馆女儿还是为旧社会不齿的妓院侍女,他均无任何优越感可言,只能在自卑中忍受强国女子对他的高高在上的,他为此沉沦,又不甘屈服于这样的结局,“他”有意放大对女性身体层面的关注,企图塑造一系列依靠身体俘虏男性的妖魔形象为自己的“沉沦”开脱,却又因为对日本女性真诚爱意的流溢让他的这种“沉沦”更具悲剧性。
从家国层面说,接受日本女性有悖于他的“中国魂”,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逃,我们怎么能忍受一个国族歧视如此强烈的人成为我们的亲密伴侣呢?可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性意识与求爱之心绝非简单附属于民族意识,对异性的迷恋和冲动,显然不是民族主义情结所能掌控的。因此,他的“沉沦”,表面上看是青春期的性苦闷,实则却是在两国国际地位悬殊的情形下,个体身份不同对“灵”与“肉”最终价值取向的精神捆绑。
三、“失败”背后的时代群体性追问
苏雪林曾批评:“郁达夫《沉沦》只充满了‘肉’的臭味,丝毫嗅不到‘灵’的馨香”、“伟大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虽历千百年尚可与读者心灵共鸣:郁氏作品中人物虽与读者同一时代,而已使读者大感隔膜,岂非他艺术上的大失败?”是的,因为这种露骨的欲望描写和极富感染力的浓词艳句,在增添了主人公“生之苦闷”的同时却也淡化了这种矛盾背后深层次的民族情结蕴藉,即“支那人”是性苦闷之源,是跨国婚恋最终难以达成的责任承担者,是阻碍他以包容之心对待日本民俗文化的最大绊脚石。而接受者大多将目光聚焦到所谓的“灵与肉冲突”当中,郁达夫自省为这是一种“失败”的表现方式。
然而,尽管我们挖掘出这“灵肉冲突”背后原来还有作家对日复杂情感的因素作支撑,我们也很难公允地作出判断:弱国子民受歧视遭侮辱的切肤之痛是否全然责怪所谓的“大日本主义”?进一步说,我们真的能有足够宽阔的民族胸襟,彻底分清爱恨对象的不同、理智与逻辑的差异吗?郁达夫在文本中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来面对这种矛盾,“他”在妓院失身后,在大海的波涛中自求毁灭,使得他的海外求学生涯以惨败作结,这不仅是生命个体的陨落,更是那个时代下留日派学生最惨痛的体验。
无论何时,爱国都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战争年代,留日派作家的命运总体上说是坎坷艰难,心酸悲哀的。这种悲情最乱人心之处在于“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以及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 ,他们在书写社会与人生不幸的时候,首先受触动的是其自身痛苦的神经,他们不厌其烦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愤和苦闷,甚至敞开自己病态的情绪,但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就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作品风格:郭沫若的民族意识转化为狂飙突进的爱国诗篇;鲁迅的民族意识转化为对国民性格的理性反思;郁达夫选择以“灵肉冲突”来表现中国古典文人对日爱恨交织的矛盾,昭显出他在个人经历和时代浪潮双线发展下的综合性复杂情态。从这个层面说,《沉沦》对“灵肉冲突”的大胆披露,绝不是其主题的终结,而是小说情节发展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正是因为如此,其背后隐匿的意识与生存冲突才能最终升华为作家独特的日本体验视角,使《沉沦》中的“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上不可复制的孤本。
参考文献:
篇6
中国商人杂志联合中国企业舆情研究院,梳理8月份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综合考量事件影响力、公众关注度、企业舆情应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为您呈现这份8月份上市公司舆情排行榜。
兰石重装
事件: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存隐患
舆情指数:63分
兰州兰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兰石重装”)不久前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资本市场,公司此次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0000万股,募集资金约3.9亿元,全部用于公司主营业务,投入青岛生产基地完善建设项目和超大型容器移动工厂建设项目。
然而近日,兰石重装却频频曝出负面舆情信息。有消息称上市之前兰石重装一系列并购动作陷入亏损,另外还有公司营业利润连续下滑、募投项目收益存疑等多方面问题。相关报道引发了众多投资者对公司前景产生了质疑,也使得企业上市之路充满阴霾。
对此,兰石重装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下游行业石油、化工及钢铁等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对新增投资需求下降,一定程度加剧行业市场竞争,导致公司议价能力减弱、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大幅上升。
此外,兰石重装还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实施出城入园战略,融资金额上升导致财务费用增加。以上因素共同造成公司盈利能力下滑。兰石重装同时表示,公司积极开拓煤化工及核电领域市场,抵御石油、化工及钢铁行业对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舆情直击: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虽然目前诸多的拟上市企业的财务报表都显得有些难看,但是像兰石重装这样上市之前的三个完整年度里净利润连续下滑的现象依旧少见。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阅兰石重装招股书发现,其2011年至2013年净利润分别为11017.10万元、6840.41万元、5033.83万元,不难看出,从2011年至2013年,该公司净利润下滑超五成。
中国青年网: 兰石重装在招股书中解释称,该公司的设备折旧提取较多,并且保养较好,因此评估重置时设备全价大于账面原值。事实上,中国青年网记者发现,报告期间的兰石重装其产能利用率均超过100%,兰石重装的解释并不能令人信服。
九牧王
事件:业绩持续下滑 门店陷关闭潮
舆情指数:62分
九牧王8月18日披露了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净利下滑幅度更高达两成以上。与此同时,媒体也曝出九牧王陷亏损大举关店、终止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等多个问题。一时间,九牧王的糟糕状况成为市场焦点,众多投资者也对企业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
对于营收及净利双双下滑,九牧王解释称,服装行业在消费需求转型的影响下,目前仍持续进行调整和升级,上半年国内整体零售持续面临压力,终端消费仍然低迷。
据了解,近年来,消费者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对产品的要求更高,市场进一步细分。国内服装企业零售增速下滑,进一步加大了销售终端的库存压力和经营风险,促使国内服装企业在业务模式和渠道结构上进行转型升级。同时,随着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业务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零售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终端消费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在底部徘徊的预期下,以往过度依赖渠道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方式恐难以为继。
祸不单行,九牧王业绩下滑的同时,公司IPO最大募投项目营销网络建设也被迫终止,此外,其他三个募投项目也未完成。
舆情直击:
和讯网:九牧王上半年其实现营业收入9.7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56%,归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2.1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4.80%。同时九牧王还将终止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
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公司计划终端减少50―100家,也就是说在下半年,公司可能还将继续关店。
某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男装公司粗放扩张的后遗症。此外,消费需求上不去,商铺租金、人力成本上涨,还受到网购的冲击也是男装上市公司业绩下滑的缘由。
湘鄂情
事件:企业内忧外患 转型之路艰难
舆情指数:62分
剥离餐饮主业进军互联网大数据以及智能电视服务领域,再到对快播公司的人才收购等一些列措施,使得曾经的“餐饮第一股”湘鄂情备受市场关注。尽管资本市场认为湘鄂情的做法有些盲目,但面临业绩的节节下滑,湘鄂情始终在用尽全力抓住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除了一系列的互联网转型措施,近日媒体再曝出湘鄂情负债累累、地产投资骗局以及进军环保产业遭受质疑等负面舆情信息,企业被指已经处于内忧外患境地,使得本就陷入低谷的湘鄂情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多数投资者也对湘鄂情今后的发展前景产生了怀疑。
舆情直击:
21世纪经济报道:湘鄂情的转型既迷茫又无奈。每一次转型都快速而无头绪,背后风险重重;另外由于高端餐饮行业景气度快速下滑,迫使湘鄂情必须在短期内找到新谋生路径。
时代周报:湘鄂情自从转型以来面临种种状况,包括之前进军环保、地产等领域均失败,对于此次转型互联网能否成功,不禁要打上了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新楚商:由于今年以来,餐饮行业并未有显著好转,特别是中央继续坚持并加大反腐力度,原先定位公务消费的高端餐饮业绩恢复困难,而要发展新的消费群体尚需时日。湘鄂情旗下快餐团餐业务虽然发展顺利并不断取得更大市场份额,但仍在培育中,对于湘鄂情业绩贡献杯水车薪。
天创时尚
事件:产品质量难保障 负债率超高
舆情指数 :61分
天创时尚日前首次公开发行了招股说明书,成为继百丽等成功上市后又一家申请首发的鞋企。然而在企业IPO关键时期,媒体近期频频曝出天创时尚存货高企、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等负面舆情信息,相关报道也对天创时尚IPO之路造成了一定阻碍。
今年5月21日,网易财经查阅企业招股书,首先报道了天创时尚存管理风险、经销商占比重等相关消息。随后和讯网刊文“天创时尚存货高企净利下跌,扩张实体店策略存疑”,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天创时尚IPO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称在行业竞争态势激烈,受电商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天创时尚逆市大力扩张实体店,或将面临库存激增,以及销售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经营现金短缺风险。一时间相关报道引起行业关注。
进入8月份,天创时尚舆情状况达到顶点,重庆商报、时代周报等纸媒相继刊文,指出天创时尚IPO暴漏出的缺陷。报道不仅分析了此前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而且指出天创时尚负债规模急速上升,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天创时尚的负债规模从3.99亿元直接飙升至6.13亿元,负债率高达46.73%。随后包括中国企业舆情网、凤凰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对这一消息进行了转载,相关信息也使得天创时尚企业信誉遭受较大损失,一些投资者也对企业前景产生了怀疑。
舆情直击:
和讯网:仔细查阅招股书可以发现,受行业现状影响,天创时尚2013年库存量资产高达5亿元,同期净利下跌12%。拟通过本次IPO募资斥4.66亿扩建女鞋销售连锁店来增加经营收入。在行业竞争态势激烈,受电商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天创时尚逆市大力扩张实体店,或将面临库存激增,以及销售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经营现金短缺风险。
金证券:现在鞋服企业都琢磨怎么通过电商渠道消化库存加快周转,天创扩张连锁店的做法有些不合时宜。再者,过快的开店速度,对资源调配和管理能力都是极大挑战。
玛丝菲尔
事件:产品造假以次充好 库存高企
舆情指数:59分
日前,证监会网站公布了深圳玛丝菲尔时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玛丝菲尔)加入预披露的行列,准备冲刺上市。公司本次拟公开发行5000万股,拟募集资金23.81亿元。
然而正值企业IPO关键时期,多家媒体近日频频曝出玛丝菲尔负面舆情信息。消息指出,玛丝菲尔万元女装以次充好、劳务派遣用工违规等多个问题,此外,玛丝菲尔库存高企,存货周转率低,持续盈利能力也受到质疑。
7月底,玛丝菲尔网络舆情状况达到顶点。中金在线网站连续刊文,指出玛丝菲尔库存高企、劳务派遣用工违规问题。另外由于大量的直营店的开设,玛丝菲尔养着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然而,编者发现公司存在过度使用劳务派遣工的情况,而劳务派遣劳动关系的不稳定,从长期看对公司运营不利。相关报道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影响,随后包括中国企业舆情网、华声在线、凤凰网等多家媒体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玛丝菲尔企业信誉一时间达到谷底。
舆情直击:
证券之星:尽管该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了包括《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等相关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公司治理制度,但实际控制人仍有可能凭借其控股地位,通过行使表决权或其他方式对公司经营和财务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和利润分配等方面施加不利影响,从而给公司及中小股东带来一定风险。
中金在线:据报道,该款女装生产材料根本不是什么灰鼠毛皮,而是价格低廉的兔毛皮。这跟玛丝菲尔时装宣传的大相径庭。山东淄博工商局受理了玛丝菲尔山东淄博商厦内造假一事,而事后玛丝菲尔和山东淄博商厦方面均已承认服装质量不合格。令人不解的是,这次事件发生在招股书披露的报告期内,玛丝菲尔却在信息披露时只字未提,显然想掩人耳目。
吴江农商行
事件:股权复杂 不良贷款率上升
舆情指数:57
近日,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吴江农商行”)进行了IPO预披露。然而在IPO关键时期,吴江农商行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却并没有改善,多家媒体近期曝出吴江农商行股权结构复杂、不良贷款率上升等负面舆情信息,为企业的上市之路蒙上一层阴影。
8月初,相继有媒体曝出吴江农商行上市存风险、不良贷款比重上升等相关舆情信息。时代周报首先刊文“吴江农商行上市存风险:利息净收入占比超九成“,文中除了指出企业利息净收入占比高外,还指出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不良贷款率上升等多个问题。文章随后被东方财富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一时间吴江农商行舆情态势开始升温。
8月11日-13日,吴江农商行舆情态势达到顶峰,中国经济网接连刊文指出吴江农商行IPO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相关文章中指出,吴江农商行八成的贷款集中在吴江本地,其中近九成的企业贷款发放对象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加之处于不良贷款“重灾区”的江浙地区,其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令人担忧。另外由于之前的次级债违规事件,也暴露出吴江农商行风险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
舆情直击:
中国经济网:经营过度集中在区域性银行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吴江农商行在招股书中也坦言,该行为区域性的小型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资产和客户集中于苏州市吴江区。这意味着,客户高度集中所带来的风险不可避免。
和讯网:目前,该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结算、和汇兑业务收入。2013年度,该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仅占本行营业收入的7.25%。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商业银行在新业务准入方面存在较多的监管限制,该行增加非利息收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该行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倚重利息收入。
丰元化学
事件:违规排污 募投项目前景堪忧
舆情指数:58分
山东丰元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元化学”)再次出现在证监会IPO预披露名单中。然而媒体近日却频频曝出丰元化学污染环境、业绩下滑、盈利下降等多个问题,相关负面舆情信息被广泛传播,并对丰元化学IPO之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丰元化学本次冲刺IPO是公司第三次登陆A股市场的尝试。2010年9月2日,丰元化学完成预披露工作,然而因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募投项目的市场前景和盈利能力面临重大不确定性,4天之后其首发申请即遭到发审委否决;2012年5月,公司再度出现在IPO排队名单中,不过其上市梦想由于新股暂停发行而再次搁置。
7月中旬,丰元化学舆情态势开始升温,中国经济时报刊文“丰元化学再上市前景难料”,文中从多个角度指出丰元化学IPO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风险。文中尤其指出,在企业产能长期过剩的情况下,丰元化学IPO拟募集资金却全将用于草酸项目博取规模扩张,前景堪忧。随后相关报道被包括中国企业舆情网在内的多家网媒转载,一时间丰元化学网络关注度大幅提升,舆情态势开始爆发。
舆情直击:
中国网:丰元化学严重污染当地环境,曾多次被当地村民举报。企业到底是如何通过环保核查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另外丰元化学报告期内业绩表现并不尽人意,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呈连年下滑态势。相关报道对丰元化学企业信誉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企业的IPO之路再次蒙上阴霾。
天天证券网:在招股书中自称公司是“零污染”,但就在不久前,丰元化学被媒体曝出严重污染当地环境,曾多次被当地村民举报。一时间丰元化学再度陷入争议,它究竟是如何通过环保核查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山水文化
事件:假担保真圈钱 10亿黑洞曝光
舆情指数:56分
8月5日山西广和山水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水文化”)临时停牌,据中国企业舆情网监测显示,此次停牌事件或因《上海证券报》5日的一系列公司舆情报道影响。
消息称山水文化大股东黄国忠与间接二股东丁磊操控着山水文化的运作大戏。两人通过“假担保真圈钱”、民间借贷、质押股权等方式圈了大笔资金,除了在2012年花费资金收编印象刘三姐、如今砸向山水文化之外,更多资金已不明去向。
8月5日,山水文化舆情态势率先被引爆,上海证券报第一时间刊文《山水文化“假面”股东》,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影响。随后上海证券报再次5篇专题报道,指出山水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暴漏出的各种问题,对山水文化企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一时间山水文化舆情态势开始蔓延。相关消息称黄国忠、丁磊除了通过银行、民间借贷 “圈钱”十多亿元之外,还牵扯了另一家公司“印象刘三姐“――丁磊借印象刘三姐质押融资四五亿元并挪用印象刘三姐近亿元利润,一时难以归还。
以上舆情信息使得山水文化一时间站在了风口浪尖,也间接导致了山水文化5日临时停牌。在各大网站的股吧论坛,众多的投资者也对山水文化停牌事件发表者自己的看法,从相关数据看,投资者对其前景并不看好。
舆情直击:
上海证券报:作为企业法人和总经理,黄国忠和丁磊并非什么白衣骑士,他们刻意藏匿的旗下公司“广西金信”在广西银行、担保圈“声名远扬”。银行2013年初即已判定“广西金信“风险极大并全线停止合作,追索无门,目前已诉诸法院的标的金额近2亿元。这一切,山水文化从未公告。
人民网:在监管方尚未介入的情况下,媒体的曝光显然不能作为最终定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家公司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疑点――黄国忠及丁磊在5月13日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前,是否已经存在一致行动关系?黄国忠与广西金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关系,是否存在信息披露重大遗漏等违规行为?这位大股东目前的实际负债及担保情况,是否可能影响其实际控制人地位?
东方通
事件:企业高管组团辞职 陷重组传闻
舆情指数:53分
近日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通”)曝出高管集体辞职、业绩变脸、企业重组等相关舆情信息,这些事件相继发生在上市不足半年时间的东方通身上,不禁让人咂舌。
东方通于今年1月份登陆创业板,至今年7月份已经有5位高管辞职。在高管变动中,公司第四大股东涌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涌金集团”)提名的3名高管在一日之间全部离职,似乎预示着公司股东之间有着不小的矛盾。另外东方通在上市不到半年时间就开始计划重组,在资本市场实属罕见。
对于亏损的原因,东方通方面表示这是因季节性销售波动,预期一些大额销售合同未能在本期签订,造成公司营业收入下降约9%。与此同时,公司还将业绩表现不佳归为人力成本增加、房租成本上涨,导致管理费用同比增长,销售费用同比增长等方面的原因。
除了高管集体辞职、业绩变脸外,更让投资者诧异的是公司在上市不到半年就开始计划重组。记者就上述问题致电东方通,其证券部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正处于重组停牌和半年报敏感期,不能接受采访。
舆情直击:
中国经营报:东方通自从上市以后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高管集体辞职、业绩变脸、重组,这些事件相继发生在上市不足半年时间的东方通身上令人诧异。
21世纪网:东方通所处的中间件制造行业大多数情况下为一次性采购,新客户只有新增业务需求或大的版本升级时才会再次采购,用户粘性很差。根据我调研公司的数据,东方通服务性收入占比不到20%,而多数政府客户根本不会购买所谓过保后的后续服务。因此,开拓新客户不利很有可能也是目前东方通业绩变脸的一大因素之一。
雷士照明
事件:管理层陷内斗 重挫股民信心
舆情分析:52分
近日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曝出内乱消息。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8日遭公司董事会罢免。与此同时,一段雷士照明董事长王冬雷带队到公司总部,并与吴长江助理发生激烈肢体冲突的视频流出。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引起很大的舆论反响,投资者也对雷士照明今后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
8月15日,雷士照明舆情态势再次蔓延,消息称,内斗事件已经严重波及了企业下游的经销商们。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雷士照明的创始人吴长江,在三年之内两次因争夺控制权,而与投资人阎炎、股东王冬雷曝出内讧剧情。有意思的是,王冬雷正是2012年吴长江为了牵制阎炎,重夺CEO之位而引入的控股方,而两年之后,王冬雷率领董事会罢免了吴长江的CEO之位。频频上演的“宫斗”事件,也使得雷士照明近两年的舆情态势始终处于高位,企业的形象以及信誉也逐步开始下滑。
舆情直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联系采访雷士照明销售链体系人士后发现,受“内斗”影响,雷士照明的核心优势渠道环节已生出隐患。不少运营中心负责人表示,由于惠州、万州工厂目前均处于“半瘫痪”状态,眼下不敢大量接单。
篇7
关键词:阅读名作 一分为二 破除迷信 勇于创新
传统教学中,阅读名作,师生往往只说优点,不说缺点,因仰慕这作品的主人,迷信权威,而盲目崇拜,五体投地,“接受一切”,实质上束缚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培养的往往是一群“废物”。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品也是一样,名作亦不例外,不可能字字珠玑。阅读名作也要一分为二,莫为名家迷糊了智慧的眼光。如: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教材)构思新颖,选材别致,对比、衬托手法用得极妙,语言也有创新之处,确实有值得学习之处。然而,细读进去,你会发现,瑜不掩瑕,本文在逻辑、语法、标点三个方面,均有不妥之处。
一.逻辑问题
先看首段:“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其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就有逻辑问题。
一、“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既违背常识,又以偏概全。秋天本身是自然现象,既可见丰收的景象,也可见萧索的草木,无所谓绝对的好坏。好与不好,全是因生活习惯不同和人的心情各异。事实上,自古有悲秋颂秋之别,二者的诗词文赋举不胜举,怎么能说“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呢?请看:
战国宋玉《九辨》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曹丕《燕歌行》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代杜甫《登高》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柳永《八声甘州》说: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元代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说: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上述作家所在地域不同,但不都在悲秋么?
二、“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当然是好的,但“来得悲凉”就好坏参半了。其间凉爽的天气是好,但悲凉的心情还是好么?事实上,郁达夫当时去北平幽僻之地是为了躲避,减轻悲凉的心情,让精神一爽,怎么会喜欢悲凉呢?因此“来得悲凉”改为“来得爽”才合逻辑。
再看倒数第三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这句话犯了因果关系不成立的错误。“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怎么推得出“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呢?“很浓厚的颓废色彩”只能与“悲秋”构成因果关系。而且批评家也只会批评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悲秋”文字。此外,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这是以偏概全,不合事实。事实上,中国文化里,悲秋与颂秋的文字是并存的。乐观向上的的文字并不少见。如:
唐代刘禹锡《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代王维《山居秋暝》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采桑子・重阳》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些诗人不正是乐观向上的代表吗?何来“都颓废”之说?
二.语法问题
首段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其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反复朗读,就会发现“我的不远千里”中的“的”字是赘疣,完全是多余的。而“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中的“饱尝一尝”明显自相矛盾。因为“饱尝”是尝个够,品个满足,量多,而“尝一尝”只是尝一点,知道味就行了,量少。“饱尝一尝”放在一起,画蛇添足,明显别扭!应该为“饱尝”,因为作者是第二次去北平。
再看第二段:“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这句显得词不达意。作者的本意应是:江南的秋也有独特之处,而不是“有”与“无”的问题。
三.标点问题
首段第1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此句后着一分号,不妥。因为分号应用于并列分句间或分项(条)列举间。而这里既不是并列分句间,也不是分项(条)列举间。若理解为突出后句之转折意思的特殊用法也不妥。因为后文又有“可是啊”三字断开,其转折意思已够突出了,没有必要在前面用分号隔开。该句本是一个陈述句,应用句号。此外,第二段第1句:“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此句的分号也用得不妥,理由同上。
上述问题系笔者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品读、研读中发现。
作为名篇,作为教材,本文居然出现这多问题,而无人指瑕,或少人深究,究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作者写作本文时,正遭,生活动荡不安,心情浮躁,未静下心来修改,难免有错;二、编辑一见名人,先入为主,一字不改,原文照发;三、读者走马观花,只观大略,不品细节;四、教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将错就错;五、学生盲目崇拜,囫囵吞枣,鹦鹉学舌。
事实上,岂止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的演讲辞《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均有语言上的毛病。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文字: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其中的“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恐怖意境就与后文描写的“倩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相矛盾。教材一度删除过“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可见实属值得商榷。
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末尾部分的前文写道: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可是后文就同一情景又写道: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
其中“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与“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自相矛盾。“高高兴兴”显得神采飞扬,笑逐颜开,与前文联系起来,表述不妥,可改为“我们满怀喜悦”。
的演讲辞《改造我们的学习》有这样连续的几句话: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这三句的介词结构明显用得不当,均应当去掉“在”、“下”二字。
本还可以举出一些,但不必过多赘述。
篇8
我国古典散文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古诗一样在古代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上也涌现出很多大散文家,汉代的杨雄、司马迁、张衡、贾谊,魏晋南北朝的建安七子、陶渊明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等等,这些人在古代散文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早在秦汉时期散文就开始形成了,并产生叙事以及议论两种形式。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得到进一步发展,哲理政论等等形式的散文体层出不穷,散文家也是数不胜数。唐宋年间散文到了一个更加繁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描写景物进而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的散文作品有很多,比如大家熟知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等等。到了明朝,又出现了市井民众所喜爱的适情作品。我们现代的散文都是以古代的散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虽然格式上没有以前没那么严格,但是,在散文的形式上大都和古代散文相似。现代的散文依旧和古代散文一样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情感至真。现代散文有时为了读得更加流畅也会力求押韵,这都是古代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影响。现代 文是古代散文的发展和继承,摒去了格式的枷锁,继承了其优美的语言和特有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现在的散文。
二、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深远影响
在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几个表现中,古典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是最明显的。诸如鲁迅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讽刺艺术应用到自己的小说中,可以说时时可见。在《故事新编》这部小说中,鲁迅应用了大量的历史传说,以及古代神话,也就对古典小说因素的借鉴。同时,鲁迅的小说还有一个行文简洁的特点,这也是对传神写意的良好借鉴。在鲁迅之后,便出现了诸如郁达夫、孙犁等抒情小说家。这些抒情小说作品在对传统诗歌抒情特点继承的基础上,更具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出自郁达夫之手的小说《采石矶》,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同时还有《迟桂花》等非常注重营造良好的意境。此外,还有一批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小说家,他们通常更加注重小说的故事,不论是小说结构,还是小说语言,甚至是小说的表现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典小说的结构、语言,以及方式等。诸如出自赵树理之手的《登记》以及《小二黑结婚》等都对白描手法进行了集中的应用,对于小说故事性的特别强调,而且还在道具运用等方面对古典小说进行了一定的借鉴,这样的白描方法与话本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在我国的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个分支就是章回小说。章回小说通常采用古典小说中的结构形式与叙事方法,诸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李涵秋的《广陵潮》以及不肖生的《近代狭义英雄传》等等。
三、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
与前面叙述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相比较,现代话剧与古典戏剧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存在的,古典戏剧对现代话剧的深远影响还是得到了充分体现的。我国现代从事于戏剧舞蹈创作的优秀剧作家大都非常重视古典戏剧创作的经验,吸取古典戏剧的精华。诸如的《雷雨》,整个戏剧的情节非常符合大众的胃口,曲折的情节迎合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尤其是大众对于故事性情节的欣赏习惯。整个剧目通过对戏剧冲突进行全面精心的安排,将整个故事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剧目的阶段,广大观众的心弦被紧紧地扣住了。与此同时,我国的古典戏剧在情景交融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对于词句的写作更是备加注意。在戏剧中的诗词,通常都是抒情诗,意蕴深厚。而在我国的现代话剧中往往正是缺乏这样的诗意浓厚的作品,诸如郭沫若的《屈原》,的《家》等。在我国的时期,出现的新歌剧同样也对古典戏剧的一些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白毛女》,曲折变化的戏剧情节,可读性强的故事,同时在整个剧目的结构上更是对古典戏剧的写意方法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运用,此外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在很多情节中与民歌、戏曲的一些素材结合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在延安进行旧剧改革时期,曾经涌现出了《逼上梁山》等著名的新编历史剧,这些剧目均是古典戏剧的演变与发展,是现代戏剧家对古典戏剧的创新与改革。
四、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内容上的深远影响
我国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除了体现在以上四个方面以外,还有就是主题内容上的影响。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在主题内容方面也对现代文学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诸如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经常表现出来的突出主题,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非常大。再如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闻一多,以及郭沫若等的作品,都将前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诸多内容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实际苦难,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诸如艾青和鲁迅的作品,都对《诗经》中的风雅进行了一定的借鉴,同时还有《诗经》中体现出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借鉴与应用。《诗经》通过现实主义传统将下层人民群众的辛苦劳作,以及百姓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等充分地反映出来,表达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以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为艾青的代表作品,都将现实主义体现出来,表达出下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对政府救治的渴望。
篇9
湖北省司法厅律师管理处《关于法院业大教员能否担任兼职律师和离退休人员能否设立合伙律师事务所的请示》、海南省文昌市司法局《关于“辞去原职”应如何理解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一并答复如下:
一、关于辞去原职。《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部令第41号)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发起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已辞去原职的证明”。这里的“辞去原职”,是指人事关系已脱离原工作单位,不再在原单位担任任何职务,不再从原单位领取工资。
司法行政机关在接受律师事务所设立申请时,应要求发起人提交辞去原职、专职从事律师工作的书面保证做出准予律师事务所登记的决定后,应通知发起人将人事档案存放到人才交流中心或指定的单位。办理开业登记时,必须要求发起人提交人事档案已存放到人才交流中心或指定单位的证明。
另外,虽不是发起人,但担任专职律师的人员,也必须将人事档案存放到人才交流中心或指定的单位。
二、关于离退休人员申请执业的问题。已正式办理离退休手续、具有律师资格并符合领取执业证书的其他条件的人员,申请执业的,应当作为专职律师执业。
正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符合《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条件的,可以作为律师事务所的发起人。由于离退休人员已脱离原岗位,作为发起人时,不需办理辞职手续,但应当提交原单位出具的已正式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证明。
篇10
文学史也有许多以四季为写作对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组颇具特色,它们是《春》《海滨仲夏夜》《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赏析的价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调,即文章的主要精神。这几篇文章的基调各不相同。朱自清满怀喜爱讴歌、赞美春天;而峻青则着力渲染海滨仲夏夜的无比瑰丽;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满载着细腻、冷静和闲淡的落寞;可济南的冬天在“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的描绘中成了位温情脉脉的处子,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地展示给了我们。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当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国文学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题。它们一个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个是呷之弥笃的淡茶;一个是喜悦至极,一个是冷清之至。因此,它们有着相当强的比较效果。
总的来说,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不受拘束的体裁样式。它可以叙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必以塑造人物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诗词格律的束缚;也可以有实用的目的,同时又具有艺术的价值。它可以时而叙事写人,时而抒情写景,时而议论生发,纵横捭阖,随意穿插,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的结构可以散漫不羁。这就要求散文的结构应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题或基调维系和驾驭整个结构,万变而不离其宗,既能撒得开,又能收得拢。
朱自清的《春》从开始急切盼望春的到来,到中间描绘春天里的草、花、风、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种,但朱自清却将这三十多种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组有强烈表达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个特点:新、美、力,并表达了投人这热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样描写季节的《故都的秋》,却从头到尾含着清、静的悲凉,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从开头的南北方对比,到中间的景物描写,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对比,文中涉及内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将其感情贯穿始终,起也南北,终也南北,循环往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犹如中国的太极图一样,让人觉得散而不乱,多而不杂,颇为巧妙。
当然,上文所叙为二者的相异之处,既然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之佳作,当然有其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即为二者语言的自然简洁和优美。散文不以情节冲突和人物刻画取胜,也不像诗歌那样可以充分利用音韵的美感,因此语言必须优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颖巧妙的修辞、机智的隽语、生动独特的形象等等,只要运用得当,都会为散文增添艺术魅力。以《春》为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也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此段语句运用了博喻的修辞,将雨的情态以及景物的色彩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感情亦显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逊色,如:
“北园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秋来的点缀。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种写意式的勾勒,虽只寥寥几笔,却将人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