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汇编范文
时间:2023-04-02 08: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制度汇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笔者参加工作已有10多年。在这十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经历了我国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数次变更修改,明显感受到我国会计发展的阶梯性的跨越,这些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还停留在基础的会计核算职能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报账、记账、算账的过程,监督职能基本也谈不上,这种“账房先生”式的会计职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高速发展下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财务会计差距更大。
一、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现状
很多企业的老总头脑中对财务人员的印象就是报账、报表、利润、钱,对于财务人员应该作为领导者的助手给领导提供信息的说法没有任何的认识,也会产生财务怎么能给我做助手、他们不懂技术不懂销售,这助手从何说起等等疑问。而财务人员也满肚子的委屈,感觉领导不重视财务、和领导无法沟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和目前财务工作的定位有关,和财务工作的职能落后及相关工作方法不得当有关。
(一)会计职能转变滞后于目前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
目前,很多企业的财务工作职能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埋头苦算”的现象,严重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过程。片面地注重核算,轻决策、轻支持、轻控制、轻服务。没有科学的计划体系,缺少有计划的跟踪、监督、检查、分析职能;没有预算管理,或是有些企业虽然也实行了所谓的预算,但是预算严重脱离实际,只有财务人员知道,一年不变,成为摆设。
(二)成本核算方法简单,缺乏应用性和科学性,成本管理涉及面狭窄,控制力不强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没有专门的成本分析制度,没有确切的量化成本分析模式,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成本分析未能普及,仅在定期的年报或月报之中涉及到一部分,而且成本分析也被认为是成本会计的事情,没有贯穿到全部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去。整个企业只有财务会计和总经理关心成本问题,生产部门感觉理所应当,和己无关,成本核算工作严重和生产脱节,毫无控制力可谈。更多的企业认为只有生产有成本,市场部、人力资源部怎么会有成本呢?
(三)财务核算的自动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数据来源很多,逻辑关系不强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很多财务人员还停留在手工记账、结账、编制报表阶段,为了“一分钱”不平而找半天。即使使用了会计软件,也只是简单的记账报表,对软件的辅助核算功能不重视,也不使用辅助分析,还是出表万岁的心态,浪费了软件的分析功能。在企业其他各层次的基础数据核算和统计的过程中,很多关键数据核对不上,各个流程环节的数据五花八门,财务核算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准确性不高。
(四)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自身定位模糊,心态不正确
目前,很多企业的职工对财务人员的印象是,高高在上,说话脸朝天,面孔冷峻,没有人情味,办事效率低。其实在现实工作中,很多财务人员也确实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比普通职员高一等,这种观念和心态在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中存在。而且由于自身的业务素质不够,对企业也缺少深入的了解,言谈举止难免脱离实际,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转变
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是企业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如何改进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是摆在财务人员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应该在把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将会计的职能向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评方向转化,实现对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的跟踪和监控。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发挥财务工作的主动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馈,从事后反映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的分析总结中,真正成为领导的工作助手。
(一)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国外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对于我们目前的企业制度来说更为重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而预算管理是实现经营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重要保证。目前,企业对这方面的工作基本还没有做,即使有预算也是财务部门的闭门造车。科学的财务预算管理应该是由部门、员工广泛参与、董事会集体决策的,是个很严肃的事情,预算的计划性、可行性、约束力都比较强。通过预算的制订和修改将公司全年的工作作一整体规划,明确了方向,提出了目标,指出了道路。
在预算内容方面,紧密结合企业预算期的经营管理目标,诸如股本回报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实现利润等,分解成生产、市场、资金、成本等各项指标。在预算管理流程方面,由企业的决策层和执行层上下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和执行。首先,董事会根据股东的收益目标要求(如股本回报率等),结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确定财务预算目标和预算概况;其次,各部门、各机构依据董事会确定的财务预算概况、预算目标,编制本部门和本机构预算草案;再次,财务部门根据董事会的财务预算概况和各部门各机构的财务预算草案,草拟财务预算方案;然后,董事会对财务预算方案审核修改通过;最后,财会部门将董事会通过的财务计划下达到各部门、各机构执行,对执行过程实行监督检查,并将预算指标的完成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为了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全年的预算要分解到各个季度、月度中,和季度、月度的部门工作计划相结合。财务部门应随时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和偏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当市场环境、经营条件、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使预算编制基础不成立或使预算执行结果发生重大偏差时,应及时提请董事会修改预算,保持预算的严肃性。
(二)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模式
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也是重头戏。现代市场竞争残酷,成本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应该把成本核算作为规划发展战略和进行微观决策的重要前提和依据,随时将成本意识放在第一位,所有员工的头脑中都应该有成本危机、成本至上的意识。企业的成本核算不是单一的产品成本核算,还应该涵盖部门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客户成本核算三方面内容。
在产品成本核算方面:除了对目前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外,还要对单批的产品进行分析,注重单个定单、特殊定单的成本效益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成本利润率。这些分析的基础是财务人员必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非常了解,了解工序了解工艺,并且也不是财务人员自己分析,还应该结合质量、技术、工艺等部门的支持,并将产品的盈利分析与风险分析结合在一起,并以此确定该项产品的定价,为业务开拓和成本控制打下基础。对低回报的产品、收益差、高风险的产品进行收缩。
在管理成本核算方面:对各经营管理部门的差旅费、设备折旧、宣传、招待、通讯等直接业务管理费用和分摊的间接业务费用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核算,确切核算其各项支出变化情况,为控制管理成本提供依据,并对各部门各机构的支出费用进行横向比较,进而实行调控,将费用向有良好效益的部门或机构倾斜。
在客户成本核算方面:目前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企业付出的成本较难确定,有些费用很昂贵,甚至难以接受,所以应该对拓展客户的成本和客户的风险性进行核算,要既能稳定某一客户群,又能使客户成本合理化,为企业确定客户市场的定位、开拓新客户提供决策信息服务。对开拓客户的成本和客户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客户成本和风险度。对高成本、高风险的客户控制发展速度;对低成本、信誉良好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发展。
(三)科学高效的自动化的数据归集和财务核算系统的管理
在企业中引入自动化的数据录入分析系统,通过订单的管理,实现生产、供应、库存、销售、财务一体化的管理。这样的自动化系统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也可以使用目前现有的成型的软件。实现从业务订单下单开始,所有的相关部门、环节根据计划安排生产进度、原料、备件的采购、成品率、入库验收、发货、应收应付款的形成等一系列过程的记录,实现透明式的管理。通过合理安排生产、合理规划库存、提高周转率实现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升。系统可以实现各个不同级别的合理授权,规定操作人员的权限,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为准确核算产品成本提供依据。
(四)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素质,调整心态,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一些规范的有固定模式和规则的工作将很快被成型的技术替代,财务的基础核算工作就属于这个范围。目前国内的用友、金蝶等公司已经研制出了成型的通用和专用的财务软件,完全用机器替代了手工的记账、报表等基础财务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好事。但是,财务软件的出现是不是对我们目前众多的财务人员的就业构成了威胁,也给我们目前的在岗财务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何不被“电脑”替代,是值得我们财务人员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财务人员,是企业中信息拥有量最大的人,如何使用信息是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的能力。首先,一定要熟悉企业,深入到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运作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支持。在这方面主要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充分地融会贯通,要有敏锐的视觉,要善于思考。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经济法、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金融及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是必备的,企业管理知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也要了解。另外,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管理工作的技能技巧,要有较强的理财、决策、创新、组织、协调、分析、判断、沟通、应变、意志等能力。这些是一个合格的财务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只有这样,财务工作才不会被机械的“电脑”所替代,也只有这样,财务人员才可以真正成为企业领导的参谋助手,也才有自身发展的空间。
篇2
【关键词】 企业 科技情报 技术创新
近年来,淮安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工程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基本形成了涵盖公共研发、企业创新和公共服务的“一室两院一站两中心”(“一室”即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两院”即产业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一站”即企业院士工作站,“两中心”即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的体系格局,初步构建了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开放竞争、富有活力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格局。
1 企业研发机构现状及分析
截至2011年底,淮安市已建成包括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院士工作站等在内的各类科技条件平台243个。其中省级企业研究院2个,省级高技术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个,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5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个,这五项指标均居苏北第一。另据江苏省科技厅公布2011年新入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名单,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淮安万邦香料工业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入选,数量上占“十一五”期间全市建成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和的50%。至此,淮安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累计达39家,数量居苏北第一。随着工作推进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市掀起了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2012年6月,全市新增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107个,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升至90%,其中清浦区、清河区、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100%。
总体来看,近年来,淮安市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因为体制、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和制约,淮安市研发投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R&D经费投入不足;二是面临资金短缺和人才紧缺问题;三是获取信息渠道不畅,手段匮乏等。本文以获取信息渠道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情报不被企业重视。造成本地区企业不重视科技情报和科技情报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专业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宣传不够,服务不到位;二是企业不熟悉科技情报的内涵,不了解科技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没有建立搜集科技情报专门机构等。
2 企业如何利用科技情报开展技术创新
一是提高认识。在市场激烈竞争环境下,科技情报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之一。掌握科技情报的精髓,是企业了解国际技术发展趋势、市场变化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决条件及成败的关键企业认识了科技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熟知了科技情报的内涵和来源,落实科技情报的搜集措施,理清可利用的范同,并存技术创新中加以实践,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落实措施。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是一个科技情报搜集、处理、传播的过程。科技情报的利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成功的保证。科技情报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项目论证、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还是技术扩散,均包含着情报信息的产生、传递和运用。畅通的内外科技情报沟通,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科技情报及时准确传输,是企业正常高效运行的条件。企业要加快技术创新进程。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情报信息搜集工作必须落实。首先必须拥有针对技术创新情报搜集、处理、传播的服务机构:其次要建有科技情报管理制度;第三要有高素质的科技情报服务人才;第四要有充足的科技情报来源;第五要有高质量的情报资源。
三是成立机构。企业的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情报搜集、整理、传播等活动正常开展的组织和管理的保证。健全、规范、合理的科技情报服务机构,对提高情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善情报服务水平,提高企业情报资源管理质量等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建立制度。科技情报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技术创新情报服务活动制度的保障。企业的情报管理制度是规范情报资源管理活动、保证情报搜集、处理、传播等行为高效流通而实施的系列制度的总和是企业技术创新情报服务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五是培养人才。科技情报服务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情报服务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人才应是集现代化管理和高技术应用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有掌握最新情报的技术和手段,又要具有情报管理的才能: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和经济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商社集团; 财务总监制度; 探索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94年在经济发达的前沿城市,如深圳、上海等相继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2000年7月1日中央实施新的《会计法》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有控制企业必须设立总会计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签章”、“设置总会计师的单位,还须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签章”。这表明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上提出了配套的财经法治制度建设,并在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把财务总监和总会计师制度摆到了一个重要位置。
一、商社集团财务总监制度建设
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贸流通集团,国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之一。连续9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位列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第244名(商业零售业第3名),中国连锁百强第10位。经过十余年发展,商社集团形成了以百货、超市、电器、汽贸等为核心,覆盖化工、进出口贸易、农资、物流、房地产开发、酒店等领域的经营格局。2010年,商社集团成功实现核心主业上市,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重庆百货”,销售规模在国内零售行业资本市场上排名第2位。截至2011年底,销售收入近500亿元,资产168亿元,网点325个,覆盖西南地区,职工9万人。
商社集团将以整体上市为新的起点,坚持“发展商社,服务社会,惠及员工”宗旨,立足重庆,拓展西部,走向全国,致力打造千亿新商社,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一流商贸流通企业。
(一)以绩效为中心,构建财务基础制度
商社集团财务基础制度体系如图1所示。
1.建立以控制财务风险为重点的财务总监与会计委派制度
(1)建立垂直的财务监管制度,推行会计委派责任制度,商社集团所派遣财务总监(经理)或财务负责人均进入子公司领导班子,重在对企业实现经营上的管理。
(2)建立会计联签制度。对规定的企业重大财务支出和经济活动事项,实行由财务总监(经理)或财务负责人与法定代表人联合签署审批,有效地完善了集团的内部控制。
(3)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主要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及时向集团总会计师、财务部报告本公司重大财务事项,按季度向集团总会计师、财务部、本公司董事会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存在问题。
以上三项制度形成了财务总监制度可操作性的基本框架。
2.推行以现金为王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商业行业的特征,2004年商社集团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得八年财务预算管理从成本挖掘近7亿元的利润,商社集团实现了扭亏为盈,全面预算制度已成为企业实现经营任务的基础性保障制度。
3.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强化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
集团实行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同时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突出应收账款的年度审计与业绩考核挂钩的特点,建立每半年对坏账工作进行通报问责制度,有效防御财务风险。
4.建立“三审合一”统一监管制度
创新提出建立:业绩合同兑现、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三审合一”的统一监管制度。将多头组织、繁琐的重要工作梳理为:一个领导小组、一套班子、一次检查、情况共享、统一研究、统一处理。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在建立与实施“三审合一”统一监管制度上承担了直接责任。
5.建立投资管理制度,降低投资风险
以集团董事会为全集团投资项目的决策、领导结构,配套成立了招投标委员会,对集团及所属公司重大投资项目预算、审批或备案实施监管,对投资损失责任进行追究。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作为投资审查委员会负责人之一独立发表意见,有权直接对股东反映要情。
6.建立内部模拟结算中心、银企战略合作及二级融资制度
八年前,面对资产负债率高、融资难、无资产抵押、短贷长用等融资难题,商社集团采取:(1)尝试建立内部结算中心,统筹内部融资资源、降低资金成本;(2)建立二级融资制度,集团公司负责战略发展项目资金、二级公司负责经营资金,保障集团战略及经营发展的资金需要;(3)统一集团在银行设立账户的管理机制。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基本由财务总监及委派会计负责人组织开展。
(二)建立财务总监控制体系
商社集团二级公司财务总监由商社集团财务部建议,商社集团总会计师提名,经商社集团组织人事部考察后,报集团董事会批准,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财务总监对集团董事会负责。商社集团财务总监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三)二级公司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
二级公司按照规定设置财务总监职位,由商社集团委派符合条件的财务总监履行财务监管职责。下面简要介绍二级公司实施财务总监制度的成果。
1.实现有效健全的企业财务制度
商社化工公司(全国商业批发行业规模前三位,年销售70亿)财务总监不断健全公司内部财务制度,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公司的“联签管理办法”、“对交商品管理办法”、“ERP业务管理流程”、“预算管理办法”等。营造依法运行、规范管理的制度环境,以确保公司守法经营,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发展质量,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督控制
商社电器公司(重庆地区家电规模第一,年销售40亿)财务总监通过参与公司采购合同指引的制定及合同执行的过程监控,保证公司更多上游资源的到位,从而使电器公司综合毛利率从2005年的5.8%提高到2011年的预计8%;对促销活动方案进行审批,对促销资源的使用和收取过程进行控制;审查成本费用开支是否按照预算执行,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3.实现企业资产质量、运营效率和经营成效大幅度提升
商社汽贸公司(重庆地区汽车规模第一,年销售50亿)在财务总监管理办法指引下,打造一支高素质、敢担当的财务总监队伍。公司近几年取得了喜人的经营成果,2011年营业收入再创新高,预计达70亿元,利润再次突破亿元大关,直指2亿元关口;资产质量优良;银行授信额度合理,经营性现金流量充足,资金利润率达14.5%。
二、财务总监制度为集团价值提升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促使集团实现战略转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财务总监制度正是为了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不力的问题,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而建立的。集团的财务总监制度通过对董事、监事和经营者等的职责和责任的详细规定,使得各方行为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顺理成章地实现对企业的有效治理。
(二)为企业资产重组、股权改革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总监制度为2005年重庆百货公司整合纳入商社集团,2007年新世纪引入战略投资者,2010年集团实现整体上市其业绩水平位居全国商业板块前三位;业态上形成以百货、超市、电器、汽贸零售为核心,化工、进出口、农业生产资料批发行业为规模,信息科技、家电维修、质检中心、酒店为配套的综合现代商贸集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促使集团实现财务核算转型
1.通过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道路,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制度管物、制度管事,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制度不明、权责不清、控股不控权等问题。
从2005年起集团每年组织《商社集团财经管理制度汇编》工作,已经形成第一册~第五册,每册达60—70万字。制度汇编有以下特点:(1)组织专家对集团和二级公司制度给予了点评,可操作性更强,使汇编不仅具有工具书的功能,还能开阔管理者思维,为管理者在制度的完善上提供思路;(2)引入重要事件和法律法规导读,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分析参考资料,以拓宽管理人员了解法规、分析制度的视野;(3)收录了当年的财经热点事件和分析评价,对正确把握政策动向起到了很好的指示作用。
2.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合格财务总监人才
财务总监制度建立与实施关键在财务总监素质水平高低。重视对现有财务总监的素质提升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集团主要采取:(1)选好人(文化本科学历,会计专业中级以上职称,五年以上担任主管财务、审计,资产领导工作经历是硬件);(2)用好人(丰富的工作经历、多岗位锻炼、每年专项述职与考核、工资垂直管理);(3)关心人(达到条件的进入董事会、党委会、享受年薪及班子同等待遇、定期安排进修及学习)。
三、经验与总结
(一)商社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制度的几点经验
财务总监制度是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方式之一。在商社集团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以来,从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中可以看出,财务总监发挥应有的作用与以下三方面密不可分:
1.集团党委和董事会的大力支持
公司财务总监由集团财务部建议,集团总会计师提名,经集团组织人事部考察后,报集团班子研究批准,财务总监认真履行职责,对董事会负责。通过对财务总监职能的准确定位以及对其工作的大力支持,明晰了财务总监的地位,保证了财务总监在工作中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2.财务总监队伍的素质与专业化管理
财务总监在集团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基础管理、制度建设、经济决策、风险管理和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责,因此必须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集团应站在培养企业家的高度加强对财务总监队伍的素质提升,以专业化的管理培养业务与思想素质过硬的财务总监队伍。
3.财务总监管理办法的系统性与完善化
为加强集团财务总监管理,集团参照国务院、市国资委等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了《财务总监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会计委派人员考核暂行办法》、《联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财务总监选拔、委派、培训及考核管理,明确了财务总监的职位设置、职责权限、履职评价、工作责任,为财务总监制度的健全、规范及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财务总监制度的几点思考
1.把握财务总监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
(1)财务总监应对企业董事会负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财务总监应是企业董事长的得力助手和合作伙伴。当董事长实施的具体目标与董事会制定的终极目标发生碰撞时,必须及时加以制止、纠正。(3)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审核企业计划、财务报表以及日常财务会计审计活动,但是不能代替企业财务主管的角色。
2.逐步完善财务总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为了激励财务总监相对独立开展工作,其报酬也应独立于企业薪酬水平,采用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结构,按贡献大小计算酬劳,且由委派方支付。财务总监与企业效益相对脱钩,也有助于财务总监监督企业效益更加公允和真实。
同时,通过再监督,促进财务总监履职更加尽责。可以通过定期考核和业绩评价,测评财务总监履职状况;也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提供真实、合法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总监的工作效果进行检验;还可以通过定期轮换,降低财务总监失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
3.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
借鉴国际经验,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探索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企业治理结构。首席财务官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在探索建立企业首席财务官制度时,要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资格条件、市场准入、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等,充分发挥首席财务官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职能作用,避免虚设成为“橡皮图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 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财经管理制度汇编[Z].内部出版,2007.
[3]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组.企业内部控制手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4] 王军.乘势前进、奋发作为,大力推进“十二五”时期会计人才建设再上新台阶[J].会计研究,2011(10).
[5] 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与考核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 都战平.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定位和到位[J].中国商界,2008(6).
[7] 安峻.财务总监委派制浅析[J].经济学研究,2008(4).
篇4
—、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施工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多方拓展、企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外部监管力度日趋加强,是当前市场背景下建筑企业经营最明显的特点。新的经营环境下,施工企业的财务活动曰益频繁、现金流管理日趋严峻,为维系企业正常运转,企业管理层愈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把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控管理的核心,成为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内部会#控制、监管,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水平、保障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和原则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应达到以下一些基本目标:
1. 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会计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
2. 确保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
3. 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
4. 保证各项会计业务依据授进行;
5. 保证所有经济事项真实、完整地反映,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符合《会计法》等法规制度、规定;
6. 保证账面资产与实物资产核对相符,确保实物资产安全;
7. 保证国家有关法律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落实。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还须遵循“合法性、全面性、协调性、经济性、时效性、审慎性、独立性、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回避”的原则。
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
(―)货币资金及有价证券会计控制;
(二)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会计控制;
(三)存货会计控制;
(四)工程项目会计控制;
(五)对外投资会计控制:
(六)筹资及权益会计控制;
(七)对外担保会计控制;
(八i采购与付款会计控制;
(九)成本费用会计控制;
(十)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控制。
四、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相对薄弱,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不够完善,系统运行不畅,执行效果不理想;在企业的各级层面出现资金危机、各类违纪违规、金融犯罪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和企业信誉。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薄弱"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力不够
我国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施工作业上,企业管理层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意识,甚至把内部会计控制仅仅看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意识,部分领导和管理人员自身不能遵守有关的控制制度,越权越级管理,使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分散,集中掌控力较弱。
由于施工企业项目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本部往往远离施工现场,企业领导层到现场参与施工管理机会较少,出现了部分企业对项目部、项目经理过度授权,本部对项目掌控不足;部分企业未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或执行不力,财经纪律不严、虚列成本、虚报数据、徇私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紊乱了企业管理、损害了企业利益。
(三)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原则执行较差。
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原则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内容,但近年来施工企业因规模扩张,人力资源紧张等状况。在一些企业存在一人担任多职能部门的多工作岗位,“会计和出纳一肩挑”、“物资采购和物资验收一人千”的现象,充分反映对会计内控规范的无知和漠视,长久下去,必然会滋生腐烂,管理失控,严重阻碍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会计信息不真实
信息不真实,主要原因是施X企业内部没有按会计核算制度和规范核算。如未准确按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项目进行成本费用归集;部分施工企业在材料核算中采用“以领代耗”的核算办法,未考虑材料盘存成本;临时设施、周转材料摊销随意,一次性进成本等;班组计价结算不及时,己完未入帐成本比较多等现象。
(五)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审计力量较为薄弱。
内部审计是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进行审查和作出审计结论的保证。部分施工企业的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均由总会计师直接领导,审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减弱;审计工作又受各方面利益的牵制,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得不到保证,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流于形式,审计结果也失去了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由于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配备较少,力量薄弱,审计工作范围和力度受限,极大地削弱了内部审计对会计内控的督促作用。
五、完善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体系的组织架构,明确相应职责。
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会计组织结构,做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如企业主要领导应挂帅,确立公司经理层为会计内控的执行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组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企业财会部门为会计内控体系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内控体系的建立和日常维护;企业审计、监察部门是会计内控体系运行的监督部门,全面负责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工作;企业其他部门是会计内控的执行部门,负责本部门相关内控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做好归口业务的内部控制和自我监督。
(二)确立企业会计内控的主要模块,明确内控重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同管理:主要指公司与项目部经济责任承包、与专业分公司经营承包、项目部与作业队经济责任承包、作业队与班组(劳务队)计件(劳务)承包、各级物资采购、机械租赁等合同方面。
2、成本控制:建立和完善各级成本控制和分析制度,实现成本动态跟踪、避免出现成本失控现象。
3、资金管控:严格控制(借)贷款规模及期限、合理安排筹资,降低筹资成本;禁止下属单位自行举债和内部拆借;严格资金授权管理;严格控制各级单位各类资金收支。
4、工程管理:主要指施组设计、技术测量、施工工艺、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等方面。
5、设备、物资管理:主要指设备、物资采购、使用、消耗、报废处置等方面。
6、安全质量环保管理。主要指安全质量预控、事故处理、环保职业健康监督等方面。
7、内部审计、财务监察或多部门联合效能督查:主要以风险评估为导向,确定审计或督査范围与重点,定期、不定期开展内控审计和督查活动,定期进行内控风险评估。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基于施工企业业务特点,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内控制度,要结合自身企业特点,编制会计内控流程文件,收集相关内控文件,汇编形成正式的会计内控规范(手册)并及时。内控制度主要应涉及“会计内控体系运行管理、内部控制流程文件汇编、内部控制红线管理、党政双签制度、会计委派制、党政廉政责任风险、现金安全与管理、税务管理与风险”等内容。
(四)完善会计内控机制建设
重点应从“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全、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重大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8个方面来完善会计内控机制建设。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应合理设置内部会计机构,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会计系统控制方面,财会部门应严格按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规定进行核算和记录,建立完整的会计、统计和业务案,妥善保管,确保原始记录、合同契约和各种报表资料的真实、完整。
(五)推进会计委派与监督
为有效实现企业本部的集中控制与监督,应强化对会计主管的委派制度,从人事与薪酬机制上,彻底从项目进行分离,以充分给予项目会计部门规范核算与有效监督的独立性;当前,部分施工企业中会计的委派与监管不能切实得到落实,岗位形同虚设,原因主要是公司本部赋与项目经理的权力过大,公司集中管控不到位;同时由于委派财务人员薪酬相考评机制不合理,主要隶属于项目部开支和考核范围,财会人员在制度执行方面,较多受制于项目部和项目经理,故完善和改进会计委派制度,重点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六)建立完善承包考核机制,通过经营承包责任化实现科学、自觉的内控。
经济责任承包机制是预算控制最核心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最简单、科学、自觉的内部控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完善公司对项目部的经济承包考核机制;
2、建立完善公司对专业分公司的资产经营责任承包考核机制;
3、建立公司对片区指挥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机制;
4、建立公司对本部职能部门的经费包干加绩效考核机制;
5、建立项目部对架子队工料机全费用承包考核机制;
6、建立架子队对工班工序工费计件承包考核机制D
(七)实行资产要素集中管控。
推进集约化管理,对资产要素实行集中管控,整合资源、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主要抓好以下五个集中。
1. 资金集中管理。推行资金AB账户收支两条线管理和资金预算审批制度,明确公司对项目资金管理的主体地位。
2. 物资集中采购。明确主要物资由公司本部或上级单位集中采购,制定相关物资集中采购范畴、实施流程等规定。
3. 设备集中釆购和使用。明确大宗、专用设备由公司本部或上级单位集中釆购,制定相关设备集中采购范畴、实施流程等规定。
4. 劳务资源集中管理。推行劳务资源集中管理,明确劳务队伍管理的思路和方法。由项目部选用劳务队伍转变为公司选用、私下选用转变为公平竞争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公司负责集中准入、选择、评价和年审;日常管理和考核由项目部负责。
5. 商业保险集中投保。
(八)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施工企业在会计内控中,要积极防范会计风险,首要是财会人员能识别风险,能从自身业务出发,多方检查会计核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及时发现隐患,制定应对防范措施。为提升会计人员素质和技能,很有必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深造力度,一方面增强其业务技能,同时也强化了职业道德和操守,通过财会人员素质的提升,使企业从单纯的算帐型会计核算,上升为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管理型会计核算。
篇5
关键词:房地产运营管理;高级会计应用
近年来,规模以上房地产企业集团大多建立了运营管理部门或类似内部机构来控制和应对风险,但是房地产行业发展时间短、知识积累与管理经验普遍不足,在行业高速发展同时,出现了企业较弱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管理需求的矛盾。无论企业将风控着眼点放在项目开发进度与工程质量上,还是放在土地资源获取和市场拓展上,都不能形成全面、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难免顾此失彼。笔者认为,要快速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急需在企业运营部门中引入并应用高级会计实务知识,完善企业运营体系,分析如下:
一、运营部门要制定并完善企业整体战略及其配套的经营战略、职能战略与财务战略,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战略管理:拟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经决策层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组织管理:根据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建立健全集团组织架构体系并持续优化;
(三)制度管理:组织企业制度汇编,根据实际经营管理需要及时调整优化,跟踪检查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四)授权管理:制定组织授权手册,明确内部各部门、机构的权责事项,随时根据政策变动进行调整优化;
(五)流程管理:根据组织授权手册,制定各项经济业务的发起、审核、审批流程,配套建立智能办公体系;
(六)信息管理: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引进、开发、应用适合集团的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并组织内部操作上线,确保软件信息化系统运行正常,内部信息流畅通;
(七)决策管理:分类建立会议决策机制,完善会议目录,优化会议过程,按项目总控计划组织召开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关键决策会议,记录并跟踪推进各类会议决策事项;
(八)岗位任管理:根据组织授权主导建立岗位责任制,编制岗位说明书并定岗定编;
(九)目标管理:根据集团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指标,分解落实各项目公司、子公司、集团职能部门年度、季度、月度经营指标中的核心目标,并负责签订目标责任书;
(十)对标管理:不断分析行业发展、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情况,进行研究、预警,对企业决策层提出相应的建议;
(十一)知识管理:建立知识库框架,引导并督促各分公司、各项目、各职能部门进行知识、经验沉淀,保持线上知识库的实时更新;
(十二)协同管理:对常规工作中部门间推诿扯皮、边界不清事宜进行协调,对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重大事项进行提前协调,确保能按期完成;
二、组织开展企业投融资决策与集团资金管理
(一)项目启动管理:项目启动前期确定项目分期方案、项目关键节点,组织各职能部门按分工权限测算项目各期收入、成本费用支出、项目投资收益、项目投资峰值、现金流回正点等,汇总出具项目启动策划书;
(二)年度资金预算:组织制定年度资金计划,预算收支平衡,定期对资金预算计划执行进行跟踪收集、统计整理、考核;
(三)资金管理:根据年度预算资金需求,审核资金部门制定的融资计划,对重点融资项目进行跟踪,根据新增融资时间节点及存量贷款到期转贷纳入每月工作计划并考核完成情况,对融资渠道拓展进行跟踪及预警;
(四)资金成本控制管理:对融资利率进行跟踪,对综合利率超出目标年化平均利率进行分析预警;
三、引导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一)预算目标:建立以资金预算为核心,以销售预算与成本预算为支撑的全面预算目标体系;
(二)预算组织:建立预算责任中心,以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为基础构建三级预算责任主体;
(三)预算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建立业务层面和财务层面的预算控制,组织预算分析会议,反馈执行偏差,根据实际提报管理层进行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审批;
四、绩效管理与考核
(一)计划管理:对总控计划模板、标准工期进行优化,编制年度项目开工计划、销售推盘计划,审核各项目编制的总控计划和非项目专项计划并进行年度调整;
(二)绩效目标:定期优化绩效考核指标及考核标准,制定高管、各分子公司年度奖惩方案、部门年度核心指标奖惩方案并根据达成情况进行兑现;
(三)绩效辅导:对计划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季度、月度分析,通过绩效手段进行引导和提升,针对各部门、项目在工作目标达成过程中遇到突形及困难、出现延期风险时,参与制定纠偏措施及方案,促进工作项达成;
(四)绩效考核:对生产经营各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跟踪相关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执行情况;
五、目标成本管理
(一)分析影响利润、成本的变动原因,在目标成本执行过程中及时分析评估出关键点对利润的影响并进行预警;
(二)定期验证各分子公司、项目目标利润实际执行情况,汇总集团整体目标利润实现程度;
六、内部控制与激励
(一)督导和检查公司各部门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审核内控内审部门的工作计划,推动相关部门对集团各业务环节全方位实现有效管控,防止差错和违纪现象发生;
(三)通过项目跟投、众筹、奖金池等方式完善奖惩手段,以建立健全绩效激励机制,促进集团整体绩效目标的达成。
篇6
关键词:宝钛集团;规章制度建设;企业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0-0042-03
宝钛集团拥有多个控股、全资子公司和直接经营单位,所处的钛加工行业加工复杂程度高,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对其集团管控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宝钛集团进行制度建设的动因
(一)工厂制下的规章制度无法适应集团化管理需要
2005年,宝钛集团进行了整体改制,由原来的企业法人变为公司法人,新制度施行后,集团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管理工作的重心已由原有的生产经营管理转变为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基本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来强化集团对控股、全资子公司的整体协调,进而实现集团内部各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之间既专业化又相互融合的组织管理控制体系。建立新的符合集团管控的规章制度体系势在必行。
(二)原有规章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进行系统性设计
企业大量规章制度,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没有对规章制度管理进行系统性的设计,使得规章制度政出多门,繁杂甚至相互抵触,加上企业内外部环境和管理方式变化的反复修订,各个规章制度之间的交叉重叠现象时有发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矛盾,影响了制度的顺利执行。同时,所包含的规章制度也不能覆盖集团的整个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三)原有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章制度框架划分方式不尽合理,划分类型过多,缺乏层级设计,在日常管理方面不够科学规范,即使专业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也无法说清集团目前究竟有多少项规章制度,哪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目前的要求?更无法确保每项规章制度的及时修订和认真贯彻执行。
二、宝钛集团进行规章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符合集团化企业基本特征和功能的规章制度体系
对原有的规章制度体系按照规范的集团化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进行重新设计,以建立起具有基本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集权与分权的手段对集团各控股、全资子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控制,保障集团的整体协调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集团规章制度的制修订管理
体系
通过集团规章制度制修订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废止、审核、和备案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三)借鉴质量体系管理方式对规章制度的运行管理进行改进
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管理方式建立集团规章制度新的运行管理方式,使集团规章制度的日常管理能够系统化,进而促进制度的执行,促进依法
治企。
三、宝钛集团进行制度建设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规章制度建设的组织体系
宝钛集团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制度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作为集团规章制度建设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规章制度体系的规划与年度计划、具体制度的审批以及重大制度的改进决策。办公室负责规章制度年度计划的编制、汇总、报批,综合管理制度的起草,所有规章制度制修订意见的收集、会议评审和定期评价。经济研究室和监察处负责定期组织集团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整改考核工作。
(二)完善规章制度的起草修订流程
1.通过征求意见形成规章制度年度计划并以文件形式行文。首先由集团规章制度建设办公室工作的负责部门经济研究室制作规章制度的年度项目申报表,发放给各专业部门进行申报。规章制度起草项目包括:规章制度草案的名称、制定规章制度的宗旨和必要性、制定规章制度的依据、规章制度的主要内容、起草部门和起草责任人的组成、拟完成时间。经济研究室对起草部门报送的规章制度年度项目申报表以及具体草案项目进行综合协调后,填写集团规章制度年度制定计划书,报请主管领导批准,作为集团规章制度年度计划。对因情况变化已列入年度计划而无需制定必要或制定条件尚不成熟的或因工作急需制定而未列入年度计划的,由经济研究室与起草部门协商,由起草部门说明理由,呈主管领导批准后撤消或增加该项目立项。
2.规定集团规章制度的起草人、草案内容和草案送报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集团规章制度草案由其内容所涉及专业的主管部门负责起草。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主要业务的,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起草小组起草,以报送计划的部门为负责部门,其他部门为协助部门。起草部门(小组)应对其起草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下属单位和职工代表的意见,并应对其所拟定规章制度草案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预测。同时,要求提交草案时还应提交对起草、修改、废止的依据及其必要性的说明资料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制度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以便于经济研究室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查。
审查由经济研究室负责组织,包括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章制度草案与集团现行规章制度是否协调,改变现行规章制度的,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规章制度草案的格式、结构、条款、文字等是否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对草案初步审查后,送集团主管领导审阅,并协助公司主管领导召集办公会就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符合企业体制、符合企业改革实际等问题进行论证并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对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作出结论。在由经济研究室根据办公会的审查意见负责出具审查修改意见和论证结论后,并将其与规章制度草案、草案说明书退回原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小组)修改完善。草案修改再审后,由经济研究室出具通过审查报告,经集团总经理批准或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转送集团总经理办公室进行文字审修,经文字审修后登记、印刷。
(三)规范规章制度的基本要素和格式
将集团规章制度的名称限定为“章程”、“规则”、“规定”、“办法”、“实施细则”、“决定”、“指导意见”七个,在未经批准时不得擅自使用其他名称,并规定了每个名称的涵盖范围。同时,对规章制度的起草和修订内容提出了规范要求,对于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内容上要求按照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实施程序、构成实施过程的环节、控制规章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管理、规章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规章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些项目来起草修订和审核;在管理过程上要求申报单位提供与此规章制度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内的其他规章制度和相关依据资料;在规章制度格式要求统一字体、字号、目录排列方式、纸张大小及边距、页码格式等。
(四)对规章制度进行系统分类
根据集团实际,将规章制度分为公司治理及综合管理类、科技研发类、生产经营管理类、审计监察类、行政事务管理类、人事教育培训类、工程项目管理类、党务宣传类、干部组织管理类、安全保卫管理类、档案管理类和后勤社区管理类共十二大类别。对于规章制度的分类,大大简化了规章制度查阅上的繁琐工作,也使规章制度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放规章制度汇编手册,降低制作成本。
(五)对历年来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和修订
2010年,规章制度建设办公室对集团1980年以来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评审和修订。清理出的现行规章制度共计721项,其中481项规章制度因其内容陈旧或不能对企业的管理起到指导和约束作用而进行了废止,对131项规章制度按照集团目前的管理现状和集团化企业的基本特征和功能进行重新修订,并制定了新的《宝钛集团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一些集团管控方面的规章制度,与现行有效的109项规章制度一并按照集团规定的分类进行了汇编成册和重新。
(六)借鉴质量体系管理方式强化规章制度的运行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对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质量体系手册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与规章制度有相同之处,因而,宝钛集团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管理方式对规章制度的运行管理进行了有效改进。
首先,将正在运行的规章制度按照规章制度类别分类整理成册,在编制相应的受控规章制度目录后以合页形式分册装订,以便于换页和增减。
其次,分类制作规章制度受控清单,对规章制度的初始日期、文号、名称、修订日期、起草单位和受否受控做出说明。因此,既便于规章制度的保存和查阅,同时又使各种规章制度在可控管理范围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会因为丢失或因查阅困难而造成违章操作。同时,当需要修订或废止相关规章制度时,可以防止规章制度之间在制订上的冲突。
第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每项制度的接收单位通过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于在规章制度修订时对所发放的所有手册进行换页处理,预防因工作差错形成局部执行原有规章制度而造成工作失误。
(七)加强宣贯落实推进规章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
宝钛集团以保障规章制度执行的时点精确、过程精确、结果精确为切入点,通过集团内部报纸、电视台、内部局域网和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执行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并对于重要的规章制度进行专门的专栏解读和集中培训,使全体干部员工充分了解并执行制度。积极开展“有制度、有监督、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的“五有”规章制度检查和内控有效性检查,在集团重大事项检查督办组的统一协调和指导下,规章制度建设办公室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对集团核心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整改,各二级单位成立了相应的督办检查机构,以“定事、定人、定时、定质”为要求,定期对其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有效性检查。
四、宝钛集团规章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启示
篇7
一、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不少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现金管理不严、应收帐款周转缓慢、存货控制不力、重钱不重物、资金流失浪费严重等现象,从而使一些企业资不抵债、财产损失、亏损挂账大于所有者权益。这足以说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应当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与市场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但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使企业难以自主经营,自我管理。
1.政府决定企业行为。虽然我国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但由于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一些企业的主要组织者计划经济思想观念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不知不觉地在意识上、行动上又回到了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加上行政部门有意无意地对企业说三道四,从而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盲目性。
2.企业市场意识淡漠。由于政府决定企业行为,企业经营者既没有管理财产权,也就不用承担财产的责任。这样一来,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决心服从政府的计划,保证职工资的发放,全力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产值任务而奋斗,以达到对上交得了差,对下说得过去。为此,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取向不在于市场,而是在于完成产值计划。出现了高产值的先安排生产,没有设备能力的超负荷生产,其次价高的继续生产、同行业重复的抢着生产,赊销拖欠的还要生产,能安排职工上班的就要生产等行为。上述各种不顾市场取向的行为,虽然能够完成产值任务,但必然会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缓慢,亏损不断增加,企业负债率高。
3.财务管理不健全。由于企业不顾市场取向,必然放松经济核算,更不要健全财务管理。其主要表现有:投资运作由首长决策,财会人员无权参与;认为财务管理束缚企业手脚,财务机构人员可有可无;财务人员素质要求不高,能编制财务报表就可以;能服从“指示”的就使用,不听从“指示”的就撤换;强调企业要有自,拒绝财税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近几年已出现一些怪现象,由于财会人员不受聘用,停薪外出打工,企业停产半停产,财务人员无上班,企业年终报表无人的编制。对此,财政部门能负责其编制财务报表期间的工资,请财会人员回来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才能完成财政部门年终决算汇编工作,以利财务决算报表的逐级上报。
三、强化财务管理的举措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只有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才有责权明确,才会政企分开,才能管理科学。因此,现代企业的财会制度,应体现产权关系清晰、财会政策公平,企业自主理财、衔接国际惯例的原则。要全面实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总则》,认真地探索产权清晰的路子,理解法人财产权的意义,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加快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一)强化强化资金管理,树立财务控制观念
现代企业应该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努力使资金的来源的利用得到有效的配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存货和应收帐款的管理,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
(二)财务管理必须直接参与投资的决策,以追求最大的投资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取得理财自和法人财产权,资金的营运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资金的营运关系到企业投资的方向和效益。因此,财务管理直接参与资金营运的决策已成为企业的必然要求。所以,财务管理必须运用管理会计的,对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如何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映,以提供企业经营的决策,选择最大的投资效益。
(三)面向市场,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新投资理念,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要求企业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现代企业要具备理财观念、长线投资观念
和社会责任观念。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充满风险,科学的投资决策要求企业对风险程度大的项目,决策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方案主动回避;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投资决策应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根据企业的实际大力研发投资创新。
(四)财务管理必须健全规范管理办法,以利于接受社会和国家的监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来健全规范财务预管理办法,是社会主义读书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企业全面实行《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清理和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要赋予企业理财自,包括自主筹资、自主投资、资产处置、折售选择、技术开发费提取、留用资金支配等权力;科学设置财务会计机构,健全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制度,配备财务会计人员;设置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建立内审制度;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公开披露财务信息的制度;要认真执行社会中介机构查账验证的规定。
(五)财务管理必须保证有效偿债能力,以树立企业最佳产业信誉
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已成为政府及政府部门无法推卸的包袱,政府和政府部门要担负起帮助企业消化包袱的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理顺国家与企业的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对国有企业而言,国家作为出资者享有财产所有权,从管理国有企业转变为管理国家资产;对国家和市场而言,企业作为独立的产品生产者享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要求企业建立资本制度和资产经营责任制,促使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落到实处。因此,财务管理必须保证有效偿债能力已摆上企业决策议程,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转,关系到它的稳定。
(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传递制度,树立经营风险观念
对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有效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企业决策机构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依据。因而,现代企业应该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明确相关工作岗位的权限;建立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经办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建立健全会计系统控制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会计部门职责等。
【摘要】财务管理体制是由社会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财务成果,是指从实现利润变为实现利税,从实现利税改为实现税费,从总结实现税费改为解决多少社会就业等过程。这导致财务管理混乱,因而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控制;投资决策
篇8
【关键词】自主复习五字口诀 记 想 看 仿 练 体系 概念 观点 范题 限时训练
《礼记·中庸》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道为学之道,依次有五: 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方成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次为审问,学有不明,必将穷究,不耻下问;三为慎思,对凡所学,多加分析,周密思考,方为己用;四为明辨,真伪良莠,多辨方明;五为笃行,学有所得,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方能知行合一。这一段话对学好政治学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好的指导意义。从教的角度看,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堂之内教授与引导,课堂之外布置与指向。在有效的课堂45分钟之外,课后学生的巩固和提高也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时间有效复习是重要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总结的引导自主复习五字口诀,正是上述《中庸》为学之道在政治学科中的具体应用。这里所指的五字口诀即“记、想、看、仿、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
一、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夯实基础的第一步即要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要有清楚的记忆和理解。
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过程中,许多学生习惯于静态、孤立的记忆,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他们将概念放在宏观的知识框架中去理解,做出正确的定义,区分不同的范畴,明确具体的地位。如在复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最基本的概念——物质时,教师必须点明这几点:1. 物质是世界上唯一的本原;2. 区分和联系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具体形态;3. 辩证法所指的“联系”“运动”“发展”“矛盾”都具有物质性;4.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是物质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这样物质概念就立体、鲜活起来了。
对基本观点的把握过程中,学生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不懂记忆需要多个过程消化,不断反刍。教师需引导他们理解先行,而后把握关键词,再通盘记忆。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将课本原文进行解构重组,变得更有条理,以便理解和记忆,也可根据观点的前后知识点或举实例引导学生直观记忆。如复习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课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关于“如何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公有制经济笼统分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巩固公有制就是巩固和提高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点。课本对国有经济改革只列一点,句式过长,表述稍显不明,教师可根据文意将其分为两点展开,一是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企活力;二是布局调整,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逻辑就清晰许多,并与下一框《公司制》中“公司制的优点”有效呼应起来。课本关于集体经济改革的概括简练,即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教师可从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股份合作制、集体企业的租赁、合作社等形式教会学生直观理解和掌握。
二、想——“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生吞活剥,所学知识就很难内化,记忆的时效就短。本文所指的想,其对象从宏观上讲就是想体系,微观上讲就是想概念、想观点。想概念和想观点应该依托于想体系,而体系的构建以文件树的形式呈现最佳,回忆过程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逐步深挖细想。
学生的思维方式、宏观把握和应试能力有局限,教师必须根据教材逻辑和具体学情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其内化,并时时从头脑中翻出打扫整理。同时根据复习和练习的进度,也要引导学生从某一角度重组知识,并时而回想、更新和调整。
想概念和想观点,要求学生不仅仅把概念和观点再现,更重要的是想考试的方向和切入点,想易错点,区分不同的范畴,比较相关的观点。要做到这几点,教师须做足功课,不仅要有课堂和材料支撑,也要精选练习和试卷,使学生在想中摸清考试的规律。
三、看——“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温故知新,学习和记忆有时效性,必须时常回头看。温习故知经常会因简单重复导致无效或低效结果。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让其跳脱课本有效回想概念和观点之后,找到漏洞及时补上,有针对性的“看”。
选择题的命卷许多情况下都会从知识的复杂度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入手,这需要政治教师汇编出错题集以供学生参考。同时学生是特殊的个体,各自的知识短板又各不相同,每次练习和测验之后,犯错的方式、内容都不尽相同,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汇总个人的错题集,做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四、仿——“若不仰范前贤,何以贻厥后来”
主观题一向是学生较为惧怕的题型,往往答题时间很长,却答不到要点,分析不到位,导致得分率偏低。主观题的类型多样,学生要掌握所有的诀窍需要借鉴先学者的经验,多学点规矩,少走些弯路。这个功课首先应该由教师先做。
政治教师必须细化主观题类型,提供范题,从文字的对应性、观点的引用和表述、材料的分析等角度给予学生正确的规范。
当然,需要时刻提醒学生,仿的精髓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毕竟规矩太多,反而会畏首畏尾,思维过于局限。
五、练——“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纸上得来终觉浅,平时懈怠,战时必乱。尤其在做主观题时,学生会时常抱怨教师提供的范例题都能理解,有的甚至都能背下来,但测验结束一比对参考答案,就有相当的挫败感。理由很简单,看懂并不意味着懂做,做题时信心满满很多时候是因为题目似曾相识,于是先入为主,生搬硬套。症结在于练得太少!如果题目做多了,经验丰富了,视野就会不断开阔,考试时自然游刃有余。
现在的参考材料和练习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在茫茫题海中,学生难免无所适从。因此教师有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精选精练。当然,这点做起来,操作远比理论的难度大得多,这需要政治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对高中政治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进行解构和整合,系统汇编甚至编撰典型题目,毕竟高考复习时间是相当紧凑的,第一手的许多复习参考书上的配套练习严谨性不足,代表性不够,覆盖面不广。
篇9
在中国近代早期,民众对股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之后,西方近代信用制度被引入中国,发行债券成为外国资本家继发行公司股票之后,在华筹资的又一重要手段,国人初次有了债权证券化的认识。外国股票与债券以其较为丰厚的利润回报和稳定的商业信誉,逐渐受到华商的青睐,从而使不少华资或被吸纳入洋行,或被外国资本家借去又高息转借于清政府。对于外国股票与债券,晚清士人在很长时间内统称之为“股票”。至少,在官方的言论中,直到19世纪末这两个概念还是混淆的。在不少中外借款条约的中文文本中,借款债券都被写成“股票”(注: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第598-599,627-629,734-73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朝廷官员在筹借内债时,尚将此项债券命名为“自强股票”,后又改名为“昭信股票”,以区别于官方在铁路、矿务等方面获利“惯于失信”的股票。由于晚清士人在一定程度上,对近代股票与债券的属性没有区分开来、他们对股票投资的债券性要求也就不足为奇了。
晚清民众对股票投资之债券性要求的一个突出例证,就是公司股票普遍存在的“官利”现象。所谓官利,就是股本利息,即股息的俗称。股息本来是公司扣除经营运作成本之后,为股东提供的“或大或小的利息”[2](P.268),是公司投资风险性的体现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言:“股份公司有一个共同点: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投入什么,但是不知道自己取出什么。”[1](P.484)而在近代中国公司企业中,官利是固定的,而且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官利必付、官利先付是近代中国实业界的一种社会俗成制度,即持股人不问企业盈亏,依固定利率定期向公司领取息金。官利利率一般载于公司章程和股票上,如期支付官利成为公司企业经营运作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股东在缴纳股金获得股票的同时,还会拿到一种息折,据以定期向公司领取息金。检阅晚清官督商办和商办公司企业的章程,几乎没有不规定官利的,只不过表述略有差异而已。
关于近代中国实业投资领域“官利”制度产生的原因,笔者和其他学者已从中国传统的高利贷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过探讨(注:朱荫贵:《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张忠民:《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中的“官利”与公司资本筹集》,《改革》1998年第3期;李玉、熊秋良:《论中国近代的官利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诚然,在近代中国,产业资本受制于商业资本是造成中国实业投资领域“官利”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促成后者的社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股票市场。首先,不难发现,当时在华发行股票的外国公司多未规定固定股息,而这并没有影响华商对外国股票的认购热情。虽然华商起初对洋商所发行的股票“视为畏途”,“未敢问鼎”[3]。但是“至迟在(19世纪)50年代”通商口岸渐兴华商认购洋股之风[4]。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华商对洋行股票的认购渐趋踊跃,有的洋行因“买股份之人多为华商”,乃至该行虽为外国公司,“亦只有此名而已”[5]。有的洋行股票因供不应求,以致市价溢出原价好几倍。个别洋行鉴于要求认股的华商为数太多,不得不制定了限制条件[4]。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对晚清公司章程的大量汇总,发现洋务民用企业在关于“官利”的规定方面,同此后的各类民办或官商合办企业还是有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对支付官利的起始时间上。后期的民办或官商合办企业一般规定入股即起息,而不少洋务民用企业则突出企业见到效益后方能分利。例如金州骆马山煤铁矿章程规定:“自见煤之日起,每商本一百两,长年酌提官利银十两”[6];平泉铜矿规定:“见铜后十二个月为第一年,如有盈余,先提官利一分”[7];徐州利国矿务局规定,股东缴纳股款后,矿局“给予股票并取利股折,俟煤铁运售之日起,每届一年结算一次,先提官利一分”[8]。登州铅矿则“照章议定,(自)收银之日起,先行派分庄息,俟口炼发售后,长年官利一分,并找足以前庄息不敷一分之官利”[9]。洋务民用企业的创办人也承认之所以规定官利,是鉴于如果将官利“纳入余利之内”,则股东“不自觉矣”。所以“公司章程向须酌提官利”[6],“股本宜提官利也”[10](p.1044)。但是,在早期洋务民用企业中,并未见到后来在民办企业中常见的“官利吃股”现象。有的实际上并未按规定于投产后即支付官利,例如开平煤矿规定见煤后支付官利,但实际上至出煤后第七年方开始配发官利,且首次官利仅为六厘,而非章程规定的一分(注:见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643-644、660-661页。)。同样,洋务民用企业关于官利的“严格”规定,也并未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相反19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股市。
时人记述,“中国初不知公司之名,自招商轮船局获利以来,风气大开”[11];华商“忽见招商、开平等(股)票逐渐飞涨,遂各怀立地致富之心,借资购股,趋之若鹜”[12]。于是,市场之中买卖股票“成为一宗生意”,甚至成为“市面生意之时派”[13]。商民“视公司股份,皆以为奇货可居”[14],乃至“人情所向,举国若狂,但是股票,无不踊跃争先”[15]。在这种狂热的购股之风促动下,即使新发行的股票也无不涨价。时人记叙:“每一公司(股票)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16],股票市价“一加再加,登时飞涨”[17]。在当时,投资者其实并不关注企业的官利,他们“专心致志于(买卖)股票之中”[18],并不在意公司的利润如何,因为“股票转售,其利已属不赀”[14]。在股票之利的诱使下,“凡市中有些场面者,莫非(公司)股东”[19];本无巨资的小商小贩亦“或抵或借”,“不惮罗雀碰掇之劳”,争购股票,“以图厚利”[20]。当时上海股票市场之所以火热起来,也是综合原因的结果,但至少可以说明,洋务企业关于“官利”的较后来严格的规定并没有限制投资者的热情,民众大兴认购股票之风也并非追逐于股息之利。
官利虽然对上海股市的高涨未起关键性作用,而上海股票市场的崩溃,则直接影响到了此后中国民众的投资心态。经历了上海股市风潮之后,股票投资的惨痛损失,使民众对公司、股票普遍产生了恐惧之感。乃至“人皆视集股为畏途”[21],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注:《股份转机说》,《申报》1884-12-12;《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申报》1891-08-13。),“几同于惊弓之鸟”[17]。商民对于公司、股份的恐惧、厌恶心态,对此后的洋务民用企业实施募股集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时人称:商民因有“前车之鉴”,不免“因噎而废食,惩羹而吹齑”[22],乃致“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台北)近代史研究所编:《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中国史学会主编:《》(七),第316页。),“公司股份之法遂不复行”[23]。凡有企业招股,商民犹“惴然惧皇(惶)”,“疑以公司为虚名,以股份为骗术”,乃至有巨款厚资者也“誓不买公司股票”[24];即使是“铁路、织布之股票,真实不虚”,商民亦“观望不前,未能踊跃”[23]。商民投资心理受到的重创,是短时期内难以恢复的。几年后,云南铜矿局在上海招股,商民“仍鉴于数年内之前车,往往裹足不前”,致使该局“竭力招徕来者,总不甚旺”[25]。1887年漠河金矿在上海招募股份时,商民犹“惕于数年前股份之亏,语以招股醵资,百无一应”[26](p.4332)。在这种情况下,“官利”的及早与即时兑现就成了尽可能挽回公司社会声誉的不多的手段之一。例如湖北织布局于1894年招商承办时,之所以规定“本局允为保利一分五厘,每股(百两)每年凭折到局领息银十五两”,就是为了解除“若绅商入股恐所分额息,欲称官利,多寡无定”的顾虑[27](p.573)。著名实业人物郑观应也说,“中国自矿股亏败以来,上海倾倒银号多有,丧资百万,至今视为厉阶”,故此“集股之法,首当保定官利”[28](P.686)。
促使晚清股票“官利”属性强化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清政府于19世纪末发行的“昭信股票”的“失信”结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昭信股票本为清政府为缓减财政危机而发行的一种公债,之所以如此命名,旨在强调其信用的稳固性。用策划本项活动的朝中官员的话说,就是区别于以往国内有关企业发行的“惯于失信”或“获利亦无把握,收效未卜何时”的股票[29](p.8)。虽然朝廷为此颁布了严格的章程,作了还本付息的规定,但这种债券在发行过程中则严重背离原定章程,使该项公债的发行,最终演化成为官府的苛派抑勒或强令捐输,使民众怨愤激增,最后不得不停止。昭信股票的社会声誉遂大为败坏,由此也进一步影响到民众的投资心态。乃至在民众看来,“集股即劝捐别名”,每逢公司募股,则“率皆借词推诿,纵使谆谆开导,亦属藐若罔闻”(注:《河南官报》第51期,引自杜恂诚:《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8页。)。在这种情况下,集股创业者自然也不得不在付息方面显示其“诚意”。例如陕西铁路总局创办人员在议定西潼铁路招股办法时,就特别强调了严格执行“官利”制度对于挽回昭信股票引发的股票“失信”之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意义:“陕西自劝办昭信股票,未能取信于人,以故在上偶有捐输之举,在下即广生疑虑,今办铁路股份,以定期付息为最要之著”;只有如此,方可“坚入股官绅商民之信,期于事成之举,祛疑忌而收利权”[30]。长期受自然经济浸濡的国人,普遍有着“宁可一人养一鸡,不愿数人牵一牛”的习惯心态,这种潜在的“单干”意识本来就难以即时转变。而官方的不良商政,无疑加剧了他们对新式企业投资的恐惧。“是故人之有资本者,宁以之自营小企业,或贷之于人以取息,而不甚乐以之附公司之股。”[31](p.118)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创办者不得不对投资者制定一种利益的保障,即“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已属不得已之办法”[32](P.1014)。
近代中国实业界的“官利”制度虽然是一种普遍的作法,但各个企业的规定又不尽相同。以民办与官商合办企业为例,除了利率的不同外(注:这一时期企业股票官利利率大致在周年四厘至一分五厘之间,一般以年息五厘至八厘的规定较为普遍。),在计息时间方面,有的企业规定以收到先期股银之后即起息,有的规定股款收齐之时起息,较多的企业规定以收到股款之次日计息。多数企业声明官利发放,不计闰月。也有不少规定常年行息,例如云台山树艺公司明定“(股本)连闰八厘计息”[33](p.19)。民国元年创办的浙江银行则规定:“本银行股本官息按周年六厘计算,即以交股之次日起扣至来年是日止为一周年,前项官息每年分二期发,上半年自七月一日起至八月终日止;下半年自翌年正月一日起至二月终日止。”[34]股票所载官利利率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也有个别企业因应于不同的时期,规定了不同的官利利率。例如汉阳铁厂在实行招商承办时议定的章程规定:“(股东)自入本之日起,第一至第四年按年提息八厘,第五年起提息一分。”官商合办溥利呢革公司章程规定:“本公司所收股本,均于缴到之后一日起息,未出货以前按周年四厘算,既出货以后按周年八厘算。”直隶工艺总局劝办之织染缝纫公司则在章程中写到:“本公司……第一年生意未必能遽获厚利,拟第一年各股份按照常年四厘包息……自第二年起,每年结账,各股东一律按五厘官息照股派分。”河南广益纱厂亦规定:“自(股东)交银之日,先付执照一纸,按三厘起利,俟换给股票息折时,须将执照缴销作废,以后统按周年六厘行息,是为官利。”[35]在官利来源方面,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在开工前将股本存庄,以庄息发给股东。官商合办的铁路公司和一些同官方关系密切的企业,如京师自来水公司、南洋劝业会等可以靠政府支持获得息款(注:京师自来水公司于1908年时由农商部奏准,“每年筹官拨官款银十五万两,预存银号,以为保息之用,俾昭大信。将业公司销场发达,余利增多,再将官款分期缴还”。1910年创办的官商合办的安徽泾县铜管山铜矿有限公司则以本省矿务总局所收米捐为保息。同年开办的南洋劝业会也规定:“股东应得官利,按周年八厘计算……商股应发官息,由南洋大臣另筹的款,不在股本内拨付,以固会本。”(分见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上册,第633页;下册,第781页;章开源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1905-1911)》,第416页。))。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公司保息条例》,以政府基金为特定行业企业保息。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未获得利润前,则不得不“移本作息”(注:也有少许企业并未规定“官利”,例如1905年成立的山西同济矿务公司宣布,“本公司所集成本,并无利息,每年结账盈余,先提一分为公积,逐年还本;俟成本还清,即停公积,此后所余净利,提二十五分报效国家,余归公司,除再提红股外,按股分利”(《矿务档》第三册,第1514-1515页)。天津同庆杂货有限公司在1911年颁布的章程声明:“本公司股本并无官利,每年正月结账一次,所有盈余除息项开销外,作为百六十份(分配)”(天津市档案馆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册,第947页)。还有的企业明确规定,企业“如无盈余,不得移本付息,致妨营运”(《伊犁将军奏创办皮毛有限公司拟定章程折》,《商务官报》己酉年第28期)。)。企业初创阶段,一般资金紧张,经营困难,“官利必付”作法无疑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而为支付官利不得不移用股本或高息借贷,对企业来说,更无异于挖肉补疮、饮鸩止渴,严重削弱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关于这一点,张謇在总结大生纱厂与大生崇明分厂创办初期亏损原因时,已作过明确分析,学术界也多有引录,兹不赘述。对于官利制度的弊端,自晚清开始就受到国内实业家与学者的抨击,梁启超与张謇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公司律》明确规定企业没有利润,不得移本付息,对矫正这一不良商业习惯产生了些许作用(注:例如上海龙章机器造纸有限公司至1908年已积亏18万余两,遂召开股东会,经“研究再三”,决议停发当年官利“以符商律”(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841页)。)。实业界在革除这一陈规陋习方面也在不断努力。例如在宣统二年(1910年)举行的江苏铁路公司第四次股东会上,有人鉴于公司支出项下,“股本之官利居其半”,股东若再按年取利,“试问利从何出?实无异自抽股本,矧外界觊觎者众,思之殊为寒心”,遂主张“拟不支息五年,即以息作股本,一为固本计,一为扩充计”。不料他的提议一出,“即有反对者群起诘责”。最后投票表决,结果“可者一千六百三十八权,否者六百七十一权,遂决定以股作息”[36]。张謇在大生纱厂和大生崇明分厂多次议停官利,曾一度与股东达成协议,官利递迟两年支付,但迟发的官利则须周年加息六厘,作为补偿。张謇等人在民国初年发起创办中国模范铁工厂时,虽然为股东规定了长年八厘的正息,但又在招股时声明,“惟应从何时支起,须由股东会议决。向来凡公司招股,必自收到股银即日起息,此种办法甚悖商业法理。夫公司尚未营业之时,资本多半用于选屋、购机,余款存庄,收息有限,何从付此八厘官利;若移本以派息,是骗股东也,明得官利,暗耗股本,迨需运本时,不得不以重利求贷于钱庄,此多数公司失败之原因也。本公司名曰模范,甚望股东有以矫正他公司之恶习,一以巩固公司基本为目的,而勿志在派官息也”[37]。商务印书馆于20年代初曾试行过股息公积金的办法,其要义就是由股东大会通过决议,当年度股息超过一分时,应酌量提存股息公积金,此项公积金常年八厘计息,除积成巨款,于扩充股额时改为股份,或遇股息不足一分之年度,酌提该项经费,以为填补外,非经股东会决议,概不得提用。1925年时,该公司股东会又对股息公积金的规定作了修改,即股息公积金常留股本总额四分之一的数目,“专备股息不足一分时,填补股息之用”;股息公积金达到股本总额四分之一后,其溢出之数,当届即行分派,以后每满三年分派一次,或分派现款,或改作股份,由董事会提交股东会议决(注:童世亨:《企业回忆录》,光华印书馆版,上册,第117-118页,今收入上海书店影印版《民国丛书》,列第三编第74号。)。刘鸿生控制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于1931年第二次股东会时通过了增加普通股至三百万元的决议,但截至1932年12月27日只招到11559股,距预期之数尚缺401520元。公司董事会认识到“就本公司业务情形观察,招足此项股额实属非常重要。就一般社会经济情形观察,续募此项股份,事实上必多困难”;另一方面,本公司1932年度应发官、红利与此项未招足之股本额相差无几,而就公司经营状况论,“对于此项巨额之官、红利本无发给现金之可能”。故此,召开第四次股东大会,提议将应发官、红利抵充未招足额之普通股。结果,股东“众无异议”,通过了这一提案[38](P.155)。这些措施虽然对个别企业渡过难关产生了作用,但并未能改变中国实业界惯行的“官利”制度。企业向股东支付官利的现象,到民国时期虽日渐减少,但终未消失。
篇10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济发展;精神;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51-01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全球化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其软实力的竞争,如知识、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方面的竞争,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其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化升级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如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石油集团等国有大企业,已经不是当初简单的国内竞争,而是全球经济下的竞争,在企业跨国经营的大环境下,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必要。二是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世界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高于其他发展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提升企业文化实力,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如人的灵魂一样,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使企业更加具有灵性和发展潜力。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1.宏观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力,拉近在跨国合作中的文化距离感,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2.微观方面。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励、导向、约束、凝聚作用,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有利于提高其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部凝聚力,为企业的长远有序发展提供稳定和谐的内部环境。
二、国有企业文化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按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销售,由于各营销环节有国家计划的保障,因而国有企业员工形成一个固定的认识与拘泥的思维模式。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条条框框被打破,国有企业被推到市场的最前沿。因此,国有企业原有的生产模式、经营理念、员工的思想认识、就需要一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来更新、替代,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变革或许是最艰难的,国有企业传统文化带有深深的中国文化的烙印,具有以下特征:
1.注意伦理道德。道德修养成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伦理被作为“德治”的主要管理手段,精神疏导先行制度化管理。
2.注重政治。国有企业受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控制和制约,企业体制或多或少常有行政文化的烙印,管理方法的行政化和政治化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
3.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人际关系而经营其次,注重企业内部关系网络建设而科学管理受阻。尽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的深化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文化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与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相比,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相比,这种变革尚显缓慢,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文化、造成企业内部组织文化的欠佳和混乱。
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增强国有企业文化积累。开展国有企业文化调研,提炼国有企业文化理念,建构国有企业文化体系,汇编国有企业文化手册。以培育国有企业精神,增强国有企业凝聚力为重点,规范员工行为,加强国有企业执行力建设,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2.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企业文化的魂,必须从企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以铸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育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团队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强化意识教育和行为养成。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关键是要把各种积极因素凝聚成为文化力这样一种能够驱动企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就是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氛围,激发员工创业报国和建功立业的热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行为一致性,形成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