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调查范文
时间:2023-03-17 09: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调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手册中的“谷歌黑客”(Google Hacking)一章迅速发了公众的效法。不过作者强调说:“我要介绍的方法没有一样是违法的,也不存在获取未经授权数据的问题,”
手册全文可点击这里,但其中尤以下面三项黑客技巧最受关注。另外……唉,同学们各自当心。
1.搜索密码:作者建议使用下面的搜索条件来搜索可能包含登陆信息的俄罗斯电子数据表格:“filetype:xls site:ru login”(文件类型:xls网址:ru login)。文件类型是为了告诉搜索引擎寻找微软(Microsoft)的电子数据表格,网址则限定俄罗斯域名,使用login是因为美国以外的地区也往往用英语表达“login(登陆名)”和“password(密码)”。
篇2
用户对网络广告态度最为友好,并认为购物网站和搜索引擎广告价值更高2011年网络广告调研受访用户中,认为能从互联网广告获取有用信息的比例最高,为47.2%。用户对于各类媒体广告的态度差异并不太大。而分别有35.8%和34.1%的用户认为购物类网站和搜索引擎上的广告很多是有用的和其感兴趣的,高于其他类型网络服务的比例。
互联网广告更具互动性与精准性,能将广告更多地投向相关用户并产生良好互动。而购物类网站和搜索引擎实质上都能与用户进行信息互动,所以用户对这两类服务上的广告态度更为积极。
网络广告在用户消费过程中有着重要决策价值
2011年网络广告调研受访用户中,50%的用户认为网络广告提供的信息对其进行选择有很大参考作用,而24%的用户表示网络广告经常能直接影响其消费决策。
网络广告对于用户的消费决策有着重要价值。
首先,互联网在产品信息量、产品比较以及购买后评价方面的优势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媒体。
其次,一些支持强关系的社交网站上投放的广告能快速传播产品口碑,进而影响网民的消费决策。
篇3
调查由皮尤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工程项目”与“提高新闻质量项目”实施。2259名美国成年人接受调查,可选择多个新闻获取渠道。
结果显示,78%的调查对象获取新闻的渠道为地方电视台,73%为全国性电视网或电视频道,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线电视新闻网等,61%为互联网,54%为电台新闻节目。
在所有接受调查者中,92%从多个渠道获取新闻,其中一半有4至6个渠道。
篇4
欧罗巴星人代表着个人金融行为互联网化程度最低的一个星际民族。在八维度的测试中,得分为0,即没有任何一种金融互联网化行为。在e金融宇宙中,欧罗巴星人目前居住在木卫二上,存活在冰层底下的深海温水区,这里到处是海水,在深海处暂时还没有互联网的存在。
火星人代表了e金融宇宙中个人金融行为互联网化的启蒙部落。在八维度的测试中,得分为1至3,即有1至3种金融互联网化行为。火星人作为类地行星上的生物,已经处在金融互联网化的初级阶段了。
土星人代表着蒸蒸日上的现代民族,在八维度的测试中,得分为4至6,即有4至6种金融互联网化行为。土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居民们以吸收闪电的能量为生,能迅速地接受到各界信息,快速应用各种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易。
星际游牧民族代表最潮的宇宙民族,在e金融宇宙里,进化程度排在最前端,在八维度的测试中,得分为7至8,即在金融行为的各个维度几乎全部实现了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在这里早就像灰尘一样融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通过对e存、e贷、e支付、e理财、e保险、e众筹、e货币、e信用八项e金融行为进行调查,发现e金融宇宙居民的金融互联网化行为特征如下:
e金融行为中,e支付独领,共264人参加了本次e金融宇宙居民调查,有249人(94.32%)使用过e支付,支付工具的日渐普及让e支付在一众e金融行为中脱颖而出。
e理财、e货币和e存的使用率也比较高,分别为58.33%、56.82%和52.65%,均达到了半数以上。
篇5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2008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2007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58.3%、30.3%、28.4%、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校园贷款;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引言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大二学生郑某因无力偿还巨额网络贷款选择跳楼结束生命,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使之发酵,校园贷款这一话题迅速被社会个群体关注,继而“裸条”、暴力催款事件时有发生,校园贷几乎是以一个负面形象进入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分析大学生的校园贷现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综合问卷星网络问卷以及纸质问卷的信息统计分析当前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意见。
二、校园贷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综合问卷星网络问卷以及纸质问卷形式统计分析江西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校园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总共获取有效问卷数量为277份,其中问卷星网络问卷数量为191份,纸质问卷数量为86份。问卷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以下对于问卷收集的校园消费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生使用校园消费贷款的比重
经问卷调查得知有将近86.3%的大学生使用过校园消费贷款,没有使用过任何一种形式的校园贷的学生仅占比13.7%。通过调查数据可见校园贷在大学生群里中的普及程度如此之高,值得引起社会、学校、家长、金融机构、学生等的思考。
对于已取得校园贷款金额总金额的调查,数据显示贷款金额在1000-1999元区间的学生人数最多,占统计样本总比的33.6%,贷款金额在1000元以下的占比13.7%,人数为38人。贷款总额在2000元以上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数据足以显示出校园消费贷款在大学生的身边的普及程度之广。
(二)校园贷款如期归还问题
对于调查问卷中的“是否如期归还贷款”一问,有超80%的学生的选择是如期归还,在笔者平常与学生的访谈交流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愿意积极归还校园贷款,并且也珍惜自身的信用,有少数学生可将自己的信用与将来的买房买车贷款需要直接挂钩,能够明白现在的是否诚信使用和归还贷款将会影响以后步入社会之后的贷款行为。剩下的两成学生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无法如期归还贷款,因此需要交付逾期利息,统计显示利息金额一般在千元之内,是在学生可控范围之内。在调查样本中没有发生过恶意暴力催债、等现象
(三)大学生对校园贷平台支持度调查
大学生群体作樾T按的直接用户,其态度决定了校园贷的发展空间。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校园贷平台的支持度显得尤其重要。据表2显示:在调查样本277名在校大学生当中194人持支持态度,占总人数比70%;有42人持有中立态度,占总人数比的15.2%;仅有41人对校园贷款平台持反对态度,占总比重的14.8% 。数据可见有超过八成的学生对于校园贷款持有中立或支持态度。在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是认同校园消费贷款的,校园贷的持续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在空间。 因此,有效规范校园消费贷款平台显得极为迫切。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书店;传统实体书店;市场调查
随着IT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电子商务的崛起,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消费。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购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一个主要消费部分,其中也包括书籍的网购。这也使得传统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不断加剧。
1互联网书店的内涵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又称网际网路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书店,古代的书店叫书肆。书肆一词,最早始于汉代。此外各朝代还有书林、书铺、书棚、书堂、书屋、书籍铺、书经籍铺等名称,它即刻书又卖书,这些名号,除统称书肆外,宋代以后统称为书坊。书店一名,最早见于清明乾隆年间。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店也叫书局。书店是普及和推广科学文化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2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困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全球性的。第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第二大连锁书店公司博德斯、纽约地标书店曼哈顿57街的rizzoli书店等均纷纷缩小规模或逐渐消失殆尽。英国全境仅有独立书店987家。日本,实体书店的数量15年间减少了36%。中国实体书店收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当当、京东、淘宝、百度等一大批让读者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互联网图书馆层出不穷,可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共享经济、新媒体经济这些新生名词在实体书店面前显示出务必强大的力量,正逐渐吞噬着实体书店。那么未来,实体书店会不会像当年马云对王健林说的一样,在未来20年后,就没有实体书店了呢?就此我们做了一些调查。
3实体书店与互联网书店
市场调查针对实体书店与互联网书店读者,我们进行了问卷走访调查,访问样本量为500份,在沈阳地区进行,分别在商业街区、大学校园、住宅小区等地进行调研。主要调研结果如下。(1)调研对象职业划分:其中在校学生占81.82%,离退休人员占9.09%,私营业主个体户占9.09%。(2)购买书籍途径:其中网购45.45%,到实体书店直接购买36.36%,网络下载电子书9.09%,其他9.09%。(3)去实体书店的频率:其中半年左右45.45%,半个月左右27.27%,一个月左右18.18%,其他9.09%。(4)去实体书店的原因:其中逛街时碰到了进去看看占54.55%,有明确书要买的36.36%,有定期书店的习惯9.09%。(5)去实体书店买图书的类别:其中文学类占45.45%,叫次啊教辅36.36%,工具书占18.18%。(6)实体书店吸引人的原因如图1所示。(7)相对于网店,实体书店的缺陷:其中价格更高占81.82%,不易搜索63.64%,购买不方便,不能送货上门占36.36%。(8)实体书店面临的挑战如图2所示。(9)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如图3所示。综上所述,实体书店优势是:市场情况良好,一般在学校附近,人流量大;进货退货比较方便,渠道多;可以让顾客享受书店的优质服务,顾客可以真实的感受书架货架,刺激购买欲望,读者可以在书店直接了解书籍的质量和内容;售后服务好,可以给消费者一定的安全感,情感效应,店家自己的文化魅力带给消费者一定的感染力。
其劣势有:价格较贵;经营理念落后;存在时空局限,宣传方式单一,存在互联网威胁;运营方式单一,成本高,收益低。互联网书店优势是:书类品种繁多,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大;书目检索方便;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配送方式以及可在三天内退货的售后服务;有各种促销活动。劣势是:专业性书籍短缺;网上支付存在安全隐患;网上书店配送服务滞后,运送范围受地域局限不能普及,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网上书店的快速送书服务无法较好的实现;读者不能第一时间查看书籍的装帧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王德福,吴学兵.传统出版社如何应对实体书店式微[J].出版广角,2011(9):62-63.
[2]刘锦宏,罗琳.我国书业电子商务的物流问题及发展前景[J].出版发行研究,2001(6):41-44.
篇8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微公益 现状调查与分析
“互联网+”下的微公益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激励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身的行动,表达爱心,传递爱的温暖。
在校大学生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最具潜力的微公益参与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是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人,大多没有雄厚的资本或傲人的履历,但他们有为社会更美好之明天的期盼及为之献出个人力量的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庞大,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召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团结更为广泛的公益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现状的多元调查与研究,我们提出相应的改善性建议,促进微公益成为大学生奉献爱心的新渠道。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
(一)相关文献
内容上,近年来国外同课题作品主要有历史发展、高校支持力度、多重价值、可靠性、激励机制等取向。而国内同课题作品中,有的围绕大学生微公益的德育功能、社会化价值,有的则着眼于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倡导大学生微公益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度上,国外同课题作品往往针对大学生微公益提出一个问题并进行数理分析,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分析现状,推出未来趋势,基于此给出针对性建议,或基于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综述。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往往从大学生微公益的影响、意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其思想价值与社会影响。
可见,从优势上看,国外同课题作品的数据分析较为直观、科学,能提出针对性建议。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在文本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深入。
从不足方面来看,国外同课题作品在课题的广度与适用范围方面还有待检验,理论分析不够成熟。国内同课题作品的实证调研缺乏深度,在分析大学生微公益的种种具体问题,以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偏重于对学校开展德育价值的探讨,往往忽略微公益行为与大学生自身的双向影响关系。
(二)总结
为了得出所研究区域内大学生微公益开展的真实情况,我们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设计、实地采访、数据分析等方面力求同国外优秀成果一样严谨、客观,不仅在原因剖析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而且针对我们的调研结果提出了多角度的新见解,力求在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同时,对大学生微公益现象的本质问题做出尝试性探索,使之成为适用于大学生微公益课题研究的可靠参考。因此,我们在吸取国内外同类课题长处时,找出其不足,并在我们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的在校学生,根据调查需要,我们从中抽取了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问卷发放通过纸质问卷与问卷星平台上的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并通过这两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共收集有效问卷314份。所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大约为2.7:1,其中男生占26.75%,女生占73.25%。调查抽取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占17.2%,大二占47.1%,大三占29%,大四占6%。在学科分类中,文科类占46.2%,理科类占41.7%,工科类占12.1%。
后期我们还专门访谈了3名普通大学生、3名微公益组织学生负责人及2名微公益组织老师负责人。访谈内容包括普通大学生版:是否了解、参加过微公益、了解渠道、对微公益的看法、建议等;学生负责人版:组织活动的动机、微公益活动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线上线下怎样结合、遇到的问题、项目优势、社会反响等;老师负责人版:对互联网时代下微公益的看法等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扬州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16道题组成,大概分为基本信息,了解渠道,参与意愿与时间,援助对象,微公益领域与形式,看法与建议等方面。这16道题全由客观题组成,采取匿名方式,要求填写问卷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问卷。除此以外,我们还选择了个案专访法,分别对普通大学生、普通教师、公益社团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三、调查结果
采用自编问卷,包含人口学资料、行为事实与态度、观点、评价三类问题,总共由16个问题组成,问题涉及个人微公益参与现状、参与初衷、个人对微公益的评价与建议等多方面。
四、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对微公益的了解总体程度较浅,丰富个人经历成为参与微公益的重要动机,受助对象以学校及所在地周边社区内弱势群体为主,服务开展间断性较强,并且这一现象在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是较为普遍的共性现象。形成这样的结果应有其主客观成因,以下我们将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微公益现状的形成当然无法避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动机存在功利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与微公益是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现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人会将参加微公益和学金的评定、评先评优等结合起来。此外表2显示,有44.90%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微公益,更有34.75%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微公益的原因是参与微公益不能带来收入。
据此可知,公益精神和自我提升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主要动机,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参加微公益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深刻,带有功利的影子。
2.公益精神缺失
随着社会情形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公益意识越来越淡薄,反而追逐一些浮夸的思想”[1]。大学生处于青年心理成长期,正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个性塑造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认识、审视自我,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不良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社会情感冷漠,对他人、社会考虑较少,导致公益精神缺失和参与微公益的活动持续性不足。
3.微公益理念认知不足
从表1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微公益还是有所关注并试着了解的。但也有4.15%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微公益,这说明他们对微公益的理念认知不足,表明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想关注并了解微公益。通^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是否了解微公益与是否参加过微公益活动呈明显正相关,即对微公益了解程度越深,参加微公益活动的人数越多。因此,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亟待提高。
4.怀疑微公益可信度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有71.01%的大学生表示稍微了解微公益,也有55.0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微公益,但仍有人对于微公益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对于微公益的理念与真正所指不甚了解。在大学生对微公益的看法中,可以看到有1.9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纯粹做宣传、搞形式”,72.6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提倡社会公益的好办法,给人们搭建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25.47%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公益动机、商业动机兼有的一种形式。某些学生由于受之前社会舆论的影响,对微公益持有偏见或理解不清,“部分大学生不理解微公益的真正所指,他们把微公益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活动,认为公益必须依附于物质形式”[2]。
(二)客观原因
除了大学生对各类微公益项目的主观认识不同以外,公益组织、学校、受助方、社会环境等层面都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现况。
1.公益组织层面
(1)公益团队实力参差不齐。
从微公益团队内部来看,大学生负责人社会经验不足、阅历有限,往往一开始对受助方实际需求的了解程度就参差不齐,只能提供单一化的服务类型,不一定能达到受助方的期望。且在项目此后的推进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实时调整项目细节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因为团队成员往往各有所长、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时而出现队内各部门意见难以调和、产生矛盾的现象,从而降低团队凝聚力。
(2)内部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项目团队初期往往能投入很高的热情,而在持续的过程中出现成员纪律散漫、积极性降低等状况。参与频率持续走低、参与程度难以深入等问题在得不到很好改善时,团队内部往往会积累出各种隐患,影响成员的向心力及团队整体实力,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现象。
(3)宣传力度不强,线上和线下公益脱节。
宣传上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微公益的线上宣传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线下活动,与之产生脱节,线上线下的宣传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宣传力度的低下,使得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公益效果不尽如人意。
(4)公开透明度、真实可信度尚显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因此在微公益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募捐主体不明、善款监管不够透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社会评价低下,影响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
2.学校层面
(1)激励机制不完善。
虽然各大高校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相继推出了如规定志愿服务总时长等规定,配以如评选公益模范人物等多种奖励办法,但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校方对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公益项目的激励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此外,大大小小的院级、校级公益社团及自发性公益团队往往各有各的运作模式,学校常常难以通过统一的激励机制凝聚各个团队的力量,打通院校、社会之间的层层壁垒,为这些星星点点的公益力量导引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2)未充分发挥学校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接触各类社会信息,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往往没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培训及跟踪辅导,导致大学生微公益参与者缺少参考意见,迷失方向,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3.受助方层面。
(1)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接受微公益项目帮助的受助方如敬老院、留守儿童等机构或群体,往往曾与多个微公益项目合作过,而微公益项目“小而精”的行动若没有真正改善受助方的实际状况,如募集的资金没有解决受助方的燃眉之急、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收到受助方所需的成效等,都会影响受助方对原有微公益项目的配合力度,削减信心。不顺畅的沟通很可能加深双方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微公益服务的项目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原有的与社区老人聊天庆祝节日的项目很可能变为机械地为老人打扫家庭卫生。这样既浪费了微公益团队付出的努力,受助方的需求又没有得到解决,难以将双方互助的合作持续下去。
(2)利用微公益平台牟利。
值得正视的是,不乏有一些目的不纯的受助方,对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有意误导或不良利用,以骗取政策补贴或谋取私人利益。
4.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评价往往建立在对社会公益事业整体环境的预判上。但每个参与者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因而社会舆论对其整体现状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影响大学生微公益的诸多方面,如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同时社会整体信用状况不佳导致公民对公益组织缺乏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现状及前景推测
总体上,当前大学生微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充足的发展与完善空间,优势在于可以初步调动大学生发挥才干,在“互联网+”时代综合运用各类媒介及方法主动创新,为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活力。但是囿于资源、知识技能、合作程度、评价标准等诸多限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益项目持续性不高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若这样的情况长期难以改善,可以预见大学生微公益将日渐衰微。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微公益在当代获得更好的生长土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各方参考。
(二)改善性建议
1.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举措
(1)转变功利心态,积极树立公益精神。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处于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自我辨析能力还在继续发展。面ο呱舷呦赂魇礁餮的声音,应有选择性地聆听。对于只顾一己私利、一味贪图个人享受之消极思想可当做过耳之风,不必听从。而对于积极向上、普惠大众的公益性思想,可以深入思考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2)主动了解社情,主动参与微公益实践。
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可自发组织的微公益活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实时了解社会现状,丰富社会阅历,而且能动用巧思,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并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实情展开研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锻炼自我能力。在社会化的实践学习与公益活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中,充实地成长。
2.公益团队自身层面的举措
(1)培训及时有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微公益团队成员在项目开展前最好能实地了解受助方,尽可能更多地体验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苦楚、分析他们的困境,从而换位思考,了解清楚他们真正的实际需求。这样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就能更好地与组内成员分享经验,让成员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受助方,产生共情,并在活动前、后都组织恰当的培训和探讨,更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根据受助方的需求变化做好及时调整,促进成员们保持积极性,激发新的活力。
(2)规范组织管理,增强团队内凝聚力。
微公益团队中的大学生各有所长,规范化的管理能够促进大家有序地开展活动,收获更好的成效。并且当团队内意见不一时,有序的讨论与民主的决策能帮助团队解决当前问题,找到新的方向。
在资金、物料管理方面,在互联网公众平台上,财物使用情况的公示、公议是账目透明化的可靠途径,有据可查的透明化财务报告无疑能引入公众作为坚实的监督力量,遏制内部腐败、牟私利等乱象。
3.高校层面的举措
(1)改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力。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分权重,评选出投身于微公益的先进典型,并对于成果显著的公益项目及项目参与者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增强微公益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开展公益教育,营造公益文化氛围。
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社会等环境的重大作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为大学生微公益实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各高校可依托自身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各项公益活动和感人事迹。适时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使大学生更多地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3)整合优势力量,鼓励各团队发挥所长。
高校内部可以适当打破校内社团、项目团队间的院、校层级壁垒,在鼓励各团队百花齐放的同时,适当地组织其形成公益联盟,聚集多方力量携手共行,在遇到一些系统性项目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受助方层面的举措
公益活动是双向互助的过程,活动的受助方能或多或少地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反馈,有感谢、鼓励,也有评价、建议,正是这样的反馈,能帮助微公益团队实时调整,真实地从项目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除此以外,受助方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其他帮助,让参与者们获得多方面的成长。
5.社会力量层面的举措
(1)评价公正客观,宣传大学生公益事迹。
在社会舆论方面,大众媒体应大力弘扬微公益思想、行为和活动,并根据现状公正地评价,对于微公益活动的不成熟之处,也能给出建议,促进微公益项目的改善,为大学生投入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制度监管,与公益团队资源共享。
负责社会公益项目监察的职能部门是微公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有关制度,加大对非法牟利性质的恶性微公益项目的惩处力度,依法治之,则微公益运作可更加规范化,大学生的参与将会更有制度保障。
经济实力、社会人脉的限制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问题所在。若企业、基金会等组织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寻找合作点,与微公益团队分享资金、人脉,双方就可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雪.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篇9
中小企业互联网接入的宽带化水平较高
《报告》显示,85%的受访中小企业(不含个体工商)在办公中使用了互联网,48.1%的受访中小企业拥有独立网站或网店。从企业互联网的接入方式上看,宽带已经是最主流的接入方式。根据调查,受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固定宽带方式接入互联网的,而移动宽带也开始占据一定份额,窄带方式的互联网接入已经接近消亡,在所有上网企业中的渗透率仅为5%左右。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情况较好
《报告》显示,中国中小企业中主要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情况普遍较好,一些基础的沟通类、信息类应用的普及率已达较高水平。其中,电子邮件的普及程度最高,在所有受访中小企业中的普及率达到了64.5%;而网络电话/VoIP、在线员工培训、与政府机构互动这几项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这几项应用对于普通中小企业的重要程度和必要性并不高,但实现的成本却相对较高,短期内这几项应用普及度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情况较好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电子商务普及程度已达到一定水平,在销售和采购环节都开始利用互联网手段。
篇10
关键词:在线学习;网络学习资源;自主学习;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19402
1引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资源全球化,包括资本、科学技术、教育等资源。伴随着智能科技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资源全球化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越来越多的背单词软件以生动形象的图文记忆法和科学的记忆曲线设计等特点成为大学生积累词汇量的首要选择。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听VOA、BBC新闻来练习听力;有道学堂、考虫等专门推出了大学生四级和六级课程,解决了学生因线下培训费用昂贵望而却步的烦恼;许多名校也专门推出了线上公开课,让普通高校的学生也能有机会上名师的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科技的高度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线上学习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平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2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变化
2.1教学大纲要求不断改革
大学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大纲要求在不断变化和革新,旨在不断适应时代对英语应用的要求。隋晓冰(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在教育部的指导带领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向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正在经历一场由静到动的历史性改革。早期,中国大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出现比较严重的误区是老师在教学的课程中只注重了语法和翻译的讲解,忽略了听力、口语、西方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如1980年出版的《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仅仅只是对大学生的语法做出了要求,并没有注重口语、听力、词汇等能力的发展。随着先进理念的渐渐深入,老师以及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语法这样基础而又枯燥的层面。大家逐渐意识到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更加重要和迫切,于是1985年之后逐渐颁布了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更加强调学生对于英语的灵活掌握和交际能力,从以前只注重枯燥无味的语法知识到更加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英语。
2.2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新标准,新要求。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变化,大学教师也在追求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过去的课堂上,老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式的接受老师传授的枯燥无味的语法知识。老师这种如“灌香肠”似的教学方法持续了很多年,老师十年如一日的教,而学生也在这种长期被动的学习方式下学习。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还能勉强适用。随着人们学习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对英语掌握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师和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大学老师们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最新要求,也在慢慢的改变传统的“满堂言”教学模式。相比较以前而言,老师在传授基础语法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加了很多有趣的课堂互动环节,如播放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英文电影、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听力技能;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与同学之间不会有距离感,在用英文对话的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课下作业也不再是枯燥的背单词,老师增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配音作业,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模仿外国人说话的语音语调,使得英语口语更加的流利优美。
3网络在线学习英语的优缺点
3.1网络在线学习英语的优点
网络上学习资源非常的丰富而且可获得成本低,网上在线学习英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针对网络在线学习英语具有哪些优点,朱玉梅(2007)提到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生动形象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大学生网上在线学习英语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网络上学习资源丰富,而且随时保持更新,吸收最新奇最有趣的学习资源,这一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不仅如此,网上在线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很强,不论是背单词还是练习听力口语,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图文并茂,很容易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网络在线学习英语课的缺点
当然,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上在线学习英语非常的方便快捷,兼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性还是不算太强,完全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英语会造成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对于本来就非常喜欢英语的同学来说,在线学习英语无疑是事半功倍,学习成果极佳;但是对于那些本身就对英语抱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来说网上自主学习是很难实现的。另外,大学生网上在线学习英语容易形成各个技能学习不平衡的状况。有的学生喜欢在网络上观看英文电影,这对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有一定帮助,但是长此以往就是忽视对词汇、阅读、翻译等技能的学习。
4贵州大学学生在线学习英语情况
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的形式随机抽取60名贵州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图1的数据显示,在这60名同学中有35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其余25名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家对于网络在线学习英语并不陌生。
从图1中看出,除了比较传统的课堂学习和纸质书阅读、做题等线下学习方式,仍然有53.33%的学生通过在线视频、APP等网络学习方式。
中可以看出76.67%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个人而严肃的事情,一个人安安静静进行就好,也有23.33%的学生觉得网上在线学习英语需要与人互动,原因是与好友一起学习更有动力,很多问题需要别人来答疑。
5结语
本文通^分析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模式变化、在线学习英语的优缺点以及贵州大学学生在线英语的情况可以看出,当代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对于老师来说,应该与时俱进,更改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学生应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积极配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有趣高效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伤感情诗
- 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