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打油诗范文
时间:2023-04-07 01: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打油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女,现年55岁,市心理健康委员会会员,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市纪实文学协会会员,县文学协会会员。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我们关心、爱护、教育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是老师从教三十余年一贯坚持的原则。作为县人大代表、小学退休教师能够积极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协助学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她总是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真正体现了一个代表的先锋模范。
作为县人大代表,老师也是尽职尽责的。在第十五届县人大会上,老师执笔起草了“农村教师住房公积金待遇问题”,县委县府后来也解决并落实了这个问题。在第十六届县人大分团讨论会议上,老师建议并争取从原乡主公路到小学校修建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并尽快落实学生住宿楼的修建问题,后来这两个问题均得到了圆满解决。在第十八届县人大分团讨论会议上,老师又提到了继光湖的旅游开发建议——“采取分片承包开发、优惠政策随开发时间的早晚逐年递减、统一修环湖路及栽路边树(修路栽树的经费从以后的承包商经费中扣除) 。此建议得到了在座参会代表的一致赞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民代表为人民。在今后的代表生涯中,老师表示将继续发扬人大代表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人大代表的职责履行得更多更全面。
篇2
关键词:现代传媒 旅游业 影响
一、现代传媒是大众旅游的信息平台
1、信息传递
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者出游行为以旅游信息
的收集和比较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被游客所认知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旅游产品的预订、各类旅游机构之间的协作、旅游服务过程的实施都伴随有信息传递的过程。媒体是连接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重要纽带。在旅游业中,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比如报纸、杂志、户外媒体、电视、互联网络、旅游信息中心,以及新兴的手机、PDA等移动终端。
2、旅游服务
通过电子商务、手机媒体等现代媒体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服务。近十年,全球旅游网络获得了飞速发展。据CNN的数据显示,1999年度全球网络电子商务销售额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旅游业的网络销售额达到270多亿美元,占全球网络销售总额的20%。全球约有超过17万家旅游企业提供网上综合、专业、特色的旅游服务;全球约有8500多万人次享受过旅游网站的服务;全球旅游网络营销连续5年以35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INTERNET网络时代正在创造着旅游营销的奇迹。
二、现代传媒促进旅游品牌建设
1、品牌建立
旅游品牌的特殊性在于旅游品牌往往与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所谓公共品牌就旅游地整体形象而言的,一个好的公共旅游品牌会使所在地的所有企业受益,而企业品牌是就企业个性形象而言的,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形象。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以公共品牌为基础,以企业品牌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让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传播主要有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两种途径。广告利于提高知名度;广告利于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利于促进销售。广告对传播品牌、扩大品牌影响、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许多旅游企业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宣传,一些企业已经从原来的专业旅游杂志和路牌广告转向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甚至是互联网来进行宣传。如大连市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同哦大连市容市貌的介绍,突显其优美的海滨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人文情,从而在观众心目中建立了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公关传播的主要方法有宣传性公关、赞公关和服务性公关。宣传性公关是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调查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品牌、企业的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创造良好的气氛的活动。
2、品牌创新
随着现代旅游快速发展和旅游者审美品位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知名旅游景区必然面临品牌创新的问题。我国很多景区存在品牌创新的难题。
杭州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但是90年代末,随着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周边旅游地的竞争,杭州的旅游形象已经渐趋模糊,继续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形象很难长久地吸引旅游者。经过媒体广泛征集意见,杭州再造“爱情之都”城市品牌。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爱情之都”进行宣传与传播,邀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电视媒体播放,编辑出版“爱情杭州”的画册和书籍。随着各种媒体的介入和关注,杭州“爱情之都”新形象深入每个杭州人的心中,也得到了外地旅游者的认可,为古老的杭州旅游业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3、品牌维护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涉及到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旅游地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同时,旅游品牌是典型的形象工程,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对于旅游品牌初步建立及成长期的地区来说,重点尤其应放在旅游品牌的维护上。媒体对于旅游品牌的维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媒体在事件营销及旅游危机处理中的作用。旅游营销中,事件营销是重要而有效的手段。许多城市(企业)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都在探讨如何利用重大事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本地(企业)旅游的发展。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手段,利用重大事件发生的机会及时向公众报道和宣传旅游业相关信息,将会大大提高宣传的关注度和公众的接受度。例如,北京长城饭店曾经利用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这一重大事件向公众传递饭店的经营状况,显示自己在饭店经营管理上的实力,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重大事件的媒体曝光效应是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刺激因素,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和营销起了重要的作用。旅游危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安全危机,如天气、交通、景区防护、恐怖活动等;二是信誉危机,如旅行社强制购物、甩团等不诚信经营,旅游目的地不文明行为等等。
媒体在预防及处理旅游危机事件中具有重要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安全性旅游危机,必须增强危机防御能力,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及早对安全隐患做出预报,提醒游客注意,让游客对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准备。对于信誉危机,往往是由于人为因素或个别旅游企业有意而为之。对于已经发生的不良事件,应该积极谋求与媒体的合作,把事件的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另外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应该利用媒体对事件的处理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报道,以维护和挽回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的形象。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于危机事件处理的报道有时还会变被动为主动,对一个地区(企业)的形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例如,相干特区政府1999年专门设置了“香港入境事务处协助在外香港居民小组”。2004年处理事件5648宗,2005年处理事件4201宗,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1868”这个号码已经记在每个香港人的心中。树立了香港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
(2)媒体舆论监督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旅游法规还不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加上各级领导旅游发展观念的不同,导致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旅游企业的诚信、旅游业与环境保护、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旅游业与传统文化保护等等。而现代媒体手段是对旅游行业的有力监督,媒体的监督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传媒经营旅游注意力
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就是注意力经济。而媒体的关注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利用移动手机、网络问卷调查、网上评选、电视大赛等手段可以达到集思广益、扩大社会影响、沟通感情的效果。
“百万游客评点南岳衡山旅游品牌”有奖活动以小活动塑造名山大形象,不失为一个成功的策划案例。具体采取网上评点、报上评点和到南岳现场评点等多种方式,并与新闻媒体紧密合作,共同与《中国旅游报》、《南方都市报》、红网等3家媒体联合来开展此次活动。此次活动参与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大、层面之广更是出乎策划人的意料,共有27个省市近100万游客参与了评点活动,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仅12岁。全国新闻媒体对此次活动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全国几十家新闻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注意力,对南岳衡山旅游品牌进行了有效的传播,极大地提升了南岳衡山以游客为本的品牌形象。?
四、传媒产业对旅游业的影响
1、电影与旅游地形象传播
随着国内电影业的复苏,电影大片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关注,而作为影片拍摄的外景地,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通过影片的热播,这些地方的形象就深深的烙在观众的心目中,有些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由于借了影视大片的东风,变成了旅游热点。
例如,有人说《英雄》影片真正留给观众的就只有九寨沟美丽的风光,现在箭竹海有名是因为《英雄》在九寨沟的外景地选择的是箭竹海。当时拍摄影片的过程中,箭竹海成了九寨沟游人密度最大的景点。《天地英雄》也为新疆大美山水作了一则绝妙的广告。而《卧虎藏龙》外景地-蜀南竹海也成为千千万万人们心目中向往的旅游地。
2、电影旅游区
电影旅游区是集旅游观光、影视服务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参观游览新景点。例如,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坐落于江苏省无锡市美丽的太湖之滨,是我国首创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是影视文化与旅游文化完美结合的主题景区,也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无锡影视基地以其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接待将近200万人的游客和20多个影视摄制剧组。影视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取得了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效果。
五 媒体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正如前面所讲,媒体宣传是旅游者出行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媒体传播的旅游地形象、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就显得相当重要,一旦旅游者获取的信息与事实不符,就会对旅游者和旅游地双方都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和宣传引起了旅游企业、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的矛盾,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给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媒体事前要对相关情况作实地调查,作出实事求是的报道,避免信息的失真和夸大其词的宣传。
另一方面,旅游相关媒体,尤其是权威性的媒体,对旅游界的宣传和报道要有一定的专业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否则很可能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1997年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国内、香港各大媒体纷纷作“告别三峡游”的报道,在广大旅游者心目中形成了三峡风光一去不复返的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当年三峡游客爆满,随后又跌入低谷。造成三峡旅游业的大起大落,给三峡旅游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现代传媒业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现代媒体也是一面双刃剑,它在给旅游业带来显著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后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扬长避短,让现代传媒和旅游业在互动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作者单位:刘晗,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蔡君,宜昌三峡广播电视总台
参考文献:
[1] 易培强,陈升平. 关于传媒产业的几点思考[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3,(04) .
篇3
教育是崇高的事业,作为这一事业的承担者――教师,常常被冠以“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称号。但与这些荣誉相对应的,教师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任命。由于高等学校职能定位的特殊性,就使得高校教师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确立良好的高校教师形象就愈发显得重要。一般来说,现代高校具有三大职能,分别是: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与这三大职能相适应,作为一个大学教师,应该注重塑造相应的形象。
一、树立以师德为追求的教育者形象
教学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根本属性,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根本任务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也就是说,教师职业是需要通过示范这一特殊的方式来“传道、授业、解惑”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自己的道德观念、人格品质、学识素养等作用于学生,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树立教师社会形象、有效推进教学的核心要求。在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做好其形象塑造工作,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建构。
第一,自觉加强敬业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经济大潮对思想观念的冲击,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开始潜入大学校园,侵蚀一些教师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唯利是图、追逐金钱现象开始在大学教师中滋生,这严重地削弱了大学教师的敬业精神,破坏了其职业形象。因为“拜物教”现象的存在,一些教师无心教学,疏于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仅有9.6%的学生是与教师经常交往的”[1],因为缺乏交流的主动性,使得教与学都表现出一种“礼节性社交”。而按照雅斯贝尔斯所说,当师生之间的交流变为一种“谨小慎微”的社会交往时,“大学的精神生活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2]。因此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大学应该构建一种“存在性师生关系”,即以一种本源性的真诚与信任为基础,建立“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3]。而这种师生关系改变的核心要件在于教师的爱岗敬业,做一名能够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称职教师。朱熹曾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因此,敬业就要求大学教师能够深刻认识所从事职业的责任与义务:以学生为中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以教学为手段,尽心尽职,刻苦钻研;淡泊名利,培养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
第二,不断提升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其中教书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育人则强调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对学生如何做事、做人的指导。相比较而言,教书易而育人难。育人难主要就难在塑造学生的性格与品德。孔子有四教:文、行、忠、信,这并不简单是“四科内容”,更主要地还在于它体现了自孔子以来中华民族在教育中所强调的“把培养弟子的仁德、构建符合仁道精神的品格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教学以育人为目的是古今教学之宗旨。但是,要想育人,首重正己。作为大学教师,要在建立良好教学关系的基础上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其他素养的提升,以良好的作风、为人、品格感召学生。同时,也要掌握正确的育人方法,把道德感召与科学、规范的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以有效的思想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学习―发展―进步―成才这一渐进过程体现教书育人的全面要求。
第三,努力塑造良好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依据,因为教育的真正力量只能产生于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远超过任何规章制度,“教师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4],是教师吸引学生的正能量。而教师良好人格的塑造,内在的要求表现在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与强烈的责任心,关爱学生,努力践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要学识渊博,专业精湛,以自己对所教专业前沿问题的把握,以及自己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反思引导学生“向学、求知”,并以此来获取学生的认可与尊重。同时,良好教师人格的塑造,就外在条件来说,也离不开得体的言行。教学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能否得到学生的喜爱,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艺术,同时还包括着装、举止等。端庄大方的着装、简洁科学的表述、幽默生动的语言等都是吸引学生的有效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师良好形象的重要方面。
第四,不断磨砺教师的教学本领。教师的教学本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驾驭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要想做好教师,一是有责任心,没有责任心就不会敬业,就不会爱学生,当然也就做不好老师;二是要有本领,如果说责任心是教师的“软件”,那么本领则是教师必备的“硬件”。这种本领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有精博的专业知识――“精”在于“知得深”“博”意为“晓得广”。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能够不断地吸收与积累知识,勤学多思、乐学好问,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蓄积出一条常流不腐的知识的河流,以“居高临下”之态面对教学的知识需求。其二有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知识渊博但却教学无方的教师可以是受人敬仰的学者,但却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一般来说与当代高校教学特点相适应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以及运用教学媒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并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一些青年教师来说,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依靠不断地培训、学习与实践,化量变为质变,在掌握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探索,努力满足社会对教师的价值诉求,塑造教育家的形象。
二、塑造以学术素养为核心的学者形象
自19世纪初柏林大学倡导“通过科学研究进行教学”开始,科研就成为近代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科研是一所高校人才与技术力量的集中体现,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夯实学科基础、更新知识体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了解、学习、探索本专业最新学术成果,从而在课堂上转化为教学内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不能甘于只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知识的中介者与传播者,同时还要具有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并把一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以“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除却教育者,高校教师还应该追求以学术素养的提升来推动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与学术声誉,树立学者的良好形象。
首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在德国,选择教授的“黄金标准”不是社会交往与人际交流能力,也不是文笔或授课是否精彩,唯一看重的是其“论文的学术内涵,以及从中反映出的独立研究能力”[5]。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就必须要有独到的科研成果,能够以高水平的学术积累推动科研的创新性发展。但是,学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的积淀,而在这期间,难免会有“门可罗雀”“板凳冷”的寂寞与尴尬,而这往往也成为一些青年教师在学术之路上的“拦路虎”与“绊马索”。但是,越是难以企及的高度,往往越具有追求的价值。“不出版即死亡”是美国高校教师所普遍遵循的基本生存法则,虽然这种以论文出版作为衡量学术水平与教师职业价值的标准还有待商榷,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师发展中的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对本专业领域的探索与反思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较高的学术水平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奠定良好的学者形象。
其次,维护良好学术声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今之大学问者,必经三境:一境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境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境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重境界既道出了科研的艰辛与快乐,也点明了科研工作厚积薄发的基本规律。由此我们认为,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拥有质朴的品格与淡泊名利的性格,要能够以对科研道德的遵守,抵制一切学术不端行为,诚实不欺、治学严谨,能够抵制名利的诱惑,鄙视“利禄之徒”,并以对“哲学之才”的追求维护良好的学术声誉。因为“利禄之徒”的科研是功利性的,是希冀带来好处并改善其物质状况,这些人“掌握着科学和艺术这一至为高贵的工具,却毫无高尚的追求,以手拿粗器的苦力自居,在最为自由的王国中,却长着一颗奴隶般的心灵”是极其可悲的。而“哲学之才”的科研则是为了“知识的圆满贯通”,他们被研究本身所激励,并在热情的科研工作中获得报偿[5]。这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去做,而怎么去做则包含了科研道德要求与对学术声誉的维护。
再次,树立学术信仰。高校教师要想取得杰出的科研成就,就要树立“以学术为志业”的理念,把追求学术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信仰,以积极求学的心态、强烈的献身精神和责任意识,为科研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正如有学者指出:“假如对知识的探求不再成为文化想象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大学教师也就不可避免地不再拥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6]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教师要想成为受学生尊敬的教育者、新文化的创造者、精神文明的引领者,就必须要意识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特地位,强化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通过树立崇高的学术信仰来引领科研活动,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
三、确立服务社会的知识分子形象
20世纪初形成的威斯康星思想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由此,高校的职能从教学、科研扩展到社会服务,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而当历史行进到20世纪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开始被确立为社会经济的核心,这就使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重视。经济与高校的深度融合也体现出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经济因素的促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高校日益成为新科技、新文化、新思想诞生的摇篮。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在潜在利益的驱动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被解构,一些高校教师不再以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起怎样合理、健全的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索作为服务社会的信仰与指南,而是“只知苟且;只知规避责任;只知迎合意旨;只知从中取利;只知说假话;只知在夹缝中讨生活”[7]。更有甚者,一些高校教师不顾自己的形象,把服务社会变为“服务金钱与权力”,自污身份,以社会所赋予他的独特话语权为既得利益“鼓与呼”。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形,主要是因为一些大学教师遗忘了自己知识分子的形象,没能以知识分子的自觉参与社会服务。
何为知识分子?有观点认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单单要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还要具有批判精神,能够把社会良知与普遍价值内化于心,并进而呈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8]。由此可见,知识分子是“有知识的人”,但又不仅限于此,他还要能够“显示出一种对社会核心价值的显著关心”,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理性、正义和真理这些抽象观念的专门看护人,是当道德标准在市场与权利场所遭到忽视后能对其进行谨慎保护的人[7]。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但要有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有道德意识与批判精神。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不能只满足于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或者人文知识服务社会,还应主动确立自己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用自己在特定学科或者公共领域内所拥有的话语权表达出对公共事业的强烈关注,以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而不是一己私利的追求来展现大学教师的崇高形象。而要实现这一点,至少要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首先,要具有关怀社会的意识。相对一般民众而言,大学教师往往掌握更多的知识,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相关问题上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福柯曾经说过:对知识话语权的掌握是一种巨大的权力。要想运用好这种权力,就要求大学教师走出“象牙塔”,走出校园,关注社会发展,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判断,以社会责任与民众的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构建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社会角色与形象。其次,要具备服务社会的精神。高校作为知识资本极为集中的组织机构,应以促进国家的发展、提高国家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的最终目的。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与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这是其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国民教育就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方向,为国家的强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撑”[9]。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主动服务社会的精神,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追求创新并把相应成果积极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篇4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篇5
【关键词】广播 戏曲 现代旅游 文化交流 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9月4日,在《周迪有戏》戏迷专列走进川渝座谈会上,河南省内多家媒体记者和戏曲文艺界艺术家、评论家们充分肯定了此次《周迪有戏》戏迷专列走进川渝活动,对这种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旅游结合的大胆尝试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讨,一致认为,《周迪有戏》节目组将戏曲传播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双赢模式。
《周迪有戏》戏迷专列走进川渝活动是河南省广播戏曲界的一件大事,对推动中原戏曲在西南地区的交流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中,《周迪有戏》节目组带领600多名戏曲爱好者和多名戏曲名家前往宜宾竹海、石海景区,观赏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百里竹林,探险地球上最大的天坑漏斗,并在这里举办了两场创意十足的戏曲晚会,随后前往重庆,夜游长江、嘉陵江两江华丽夜景。在七天旅游活动中,戏迷朋友们不仅欣赏了美景,放松了心情,同时还与主持人周迪及其戏曲名家面对面交流,共同唱响河南戏曲文化。这次活动既是一次川渝美景的观光之旅,也是一次戏迷朋友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中原文化、戏曲的传播之旅。
一、利用节目与主持人的影响力,让戏迷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享受戏曲,增强互动,打造戏曲学习的新模式
《周迪有戏》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信息广播重点打造推介的一档戏曲节目,从1995年开办至今,培养了大批忠实听众,收听率一路走高。节目以弘扬、传承和繁荣戏曲文化为主旨,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受众的文化素养。节目开办20年来,使河南独有的文化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得到了广大戏迷朋友的广泛支持和厚爱。此次活动能够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召集到600多名戏迷听众,彰显出《周迪有戏》节目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凝聚力。600多名戏迷与主持人周迪、节目组成员及其多名戏曲名家在七天的旅行中朝夕相处,互动频繁。这对众多的戏迷朋友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戏迷朋友在轻松、愉悦的旅游氛围中,不仅可以面对面地交流戏曲学习心得,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还可以直接向随队的戏曲名家学习戏曲,得到指点。
旅游结束后,戏迷张红梅激动地说:“这几天,我学习了好多以前没办法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幸运了,谢谢你们给我们准备了这么好的平台……”可见,创新打造的大型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育了受众的忠诚度和对媒体的感情。
二、两地联动,以旅游为契机,不断扩大文化交流,打造戏曲传播的新模式
《周迪有戏》专列四川、重庆之旅,对地处西南的四川、重庆和地处中原的河南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让祖国两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剧种――豫剧和川剧,在相互交流中领略各自的特色与魅力,增强两个剧种之间的融合,使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戏曲的传播有了新的渠道。
长期以来,传统戏曲的传播主要以戏曲名家的汇报演出或是各种形式的媒介宣传、比赛为主,普及面不够宽广,传播力度也不够深入,更是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地方性剧种,由于种类繁多,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大部分优秀剧目只能活跃在本省及其周边地区,而不能走出省外,为外地的群众理解和欣赏。
此次,《周迪有戏》戏迷专列走进四川、重庆的活动,是以旅游为契机,符合当前以旅游带动消费,进而拉动经济的大趋势,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鼓励。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说:“非常欢迎河南旅游专列《周迪有戏》来这里旅游,河南电台信息广播《周迪有戏》戏迷专列是今年宜宾首趟旅游专列,集观光与文化交流于一体,形式新颖,很有创造性,也是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的文化之旅。有了这次旅游,相信以后河南和四川蜀南竹海景区的关系会更加紧密,希望河南更多的游客来这里旅游。”
当然,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纯粹的旅游观光之旅,更重要的任务是文化宣传、戏曲传播,一种由下至上,由戏迷朋友自发地演唱戏曲片段和有组织的景区戏曲晚会相互交替的形式,吸引当地群众和其他游客,进而影响到官方主体的模式,可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模式,一种厚基础、宽口径的传播模式。因此,不管是旅游专列游览万亩竹林蜀南竹海,探访千年k(Bó)人悬棺之迷,还是参观素有“中国第一苗寨”之称的石海古苗寨,观赏中国酒都宜宾,抑或是参观重庆渣滓洞、白公馆,乘豪华游轮观重庆长江嘉陵江两江华丽夜景,都会有大批当地群众和游客围观,驻足聆听戏迷们唱戏,并不自觉地参与进来,和他们进行交流、探讨。活动期间,《周迪有戏》戏迷专列还在当地举办竹海风情大型戏曲联欢晚会,加强了与四川、重庆两地戏迷互动,共同唱响河南戏曲文化。
三、打破传统戏曲舞台化、程式化的约束,让戏曲脚踏实地地走进生活,娱乐百姓,打造戏曲变革的新模式
《周迪有戏》走进四川、重庆活动,对随队而行的广大戏迷来说,无疑是一场场精彩的派对。无论是在路途之中的火车上,还是在景区宾馆房间内、景区的小路上,到处都能够听到他们欢快的笑语声和精彩不断的豫剧唱腔,这种轻松与惬意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其实,戏曲本就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其目的在于反映生活,娱乐群众,让人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得到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放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的戏曲艺术正逐渐演变成戏曲艺术家们自娱自乐、重视舞台、回归程式化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将会脱离群众,甚至背离娱乐群众及其“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如果这种恶性循环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传统戏曲不仅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而且会被群众遗忘,跌出历史的舞台。
《周迪有戏》旅游专列活动无疑是一种全新变革的尝试、有益的探索。让戏曲脚踏实地地走进生活,娱乐百姓,让戏迷朋友能够摆脱舞台化、程式化的约束,张嘴就唱,不分场合、不论身份,轻松地唱、快乐地唱,并在不断的交流与互动中增强技艺,满足精神需求。戏曲名家谷秀荣随队旅行后,不无感慨地说:“这次旅游专列成功走进美丽的西南,意义很好,因为戏曲的根在基层,生命力也在基层,戏曲只有多走下去,多走向老百姓身边,才会有活力,《周迪有戏》在传播豫剧文化方面给广大戏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要多办、常办!”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F270;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052-01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目标。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人的思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外部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及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作用于大脑的结果。在客观事物的刺激和作用下,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作出反应进而产生动机,最后才产生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与外部刺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对需要具有导向作用,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因此,“以人为本”,必须认真分析职工的个体心理行为,真正搞清楚职工在想什么,要什么。人是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根本。这就是所谓的“人本原理”。“人本管理”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凝聚企业的向心力,为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打造。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组织形式和经济成分多样化的发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遭遇到新的挑战。企业应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对症下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稳定发展。
1.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为一切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 。
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为了实现本阶级的政治目的,通过教育活动,用本阶级的思想去影响广大社会成员,使其接受它并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形成一定的行为意识,从而支配人们自觉地去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动员和领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化建设本领。在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作用就是不断改进工作,保证和加速企业生产的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力要素之一。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社会调节等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发展的方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起一个精神激励机制,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倡导奉献精神。
2.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今,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任务。企业和谐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建立和谐的企业,做好领导、员工之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论基础,在教育学习中通过对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企业员工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领导干部积极对职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平等观念,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职工之间也可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团结一致,使企业更加和谐地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重要保证
在构建和谐石油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准确把握人的需求。通过满足需求从而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维护和促进企业的和谐与发展。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员工,而员工是构建和谐企业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和谐企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贯穿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需要,满足人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内涵和根本要求,也应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内容上、形式上适应人的多方面正常需求,尽量实现“因需要而利导”,才能吸引人,容易为人所接受,达到预期目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一个宣传、灌输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在不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之中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一项帮助人们解决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实现人的思想进步和素质提高的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才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构建和谐企业做好准备。要把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作为构建和谐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化对构建和谐企业规律性的认识,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充分调动员工胸怀企业、报效社会的高度,根据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想方设法减轻他们面对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分析情况,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坚定信心、战胜自我,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篇7
关键词:模因论 模因与语言的传承和变异 模因与语言净化
引言
模因是一种信息模式,可以复制和传播,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或者行为方式;而模因论则是研究模因复制、传播和进化的理论。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正如基因是从上一代遗传到下一代一样,语言模因也在复制与被复制的过程中,不断地繁衍与传承开来。人们在交际和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简洁实用、时尚风趣、形象直观,并且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得到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具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内容都能随意地、无条件地被复制和传播。只有那些更易于引起人们注意和记忆,易于唤起人们的兴趣、为人们所用,从而更易于被传递的信息,才能成为模因。当某种模因由于实用或者合理、时尚、权威时,这种模因就强大起来,不断渗透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从而成为强势模因。相反,有的模因仅仅在小范围,或者短暂性地被复制和传播,昙花一现,很快就被淘汰。这样的模因,成为弱势模因。
模因与语言的传承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自身又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凝结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语言学家把它描述为:“语言,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作为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文化传承的外在表现形式。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通过筛选、复制和模仿的过程而得以传播。语言与模因密切联系,其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借助语言实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是模因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语言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模因也是社会实践潜在的驱动力,它的演变和进化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即必须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相适应。
语言模因本身作为一种文化,起着承载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语言主体将语言模因中赋予的交际信息传播至客体,客体再将其重构、传递至另一客体,当语言本身具备构成模因的诸项条件时,语言传承将得以实现。语言是构成某特定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个群体都必须依赖语言进行交流。语言若具备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便能够相对稳定地存在于特定群体的交际中。语言本身的存续性,赋予语言模因以传承属性。语言传承的主要方式是群体传承。任何一种语言的存续都是依靠群体活动实现代际间的传承,语言模因以此承载了语言的传承功能。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依托,关乎文化的永续传承。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一个以语言为中介的认知过程。另外,文化也是人类行为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其实就是各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行为活动的相互模仿,从而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进化。文化的传承和进化反过来又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然而,语言模因并非一成不变地进行复制,而是在其传承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进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群体环境。语言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整个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而不同语言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使语言模因传播的信息发生相应改变,这种变化的必然是语言模因选择作用的结果,这正如以随机突变定向选择为核心的达尔文进化论。进化论在语言模因论中衍生的结果表现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诞生新模因,而新模因通过社会环境的选择机制,或保留,或消逝。从模因主体来说,语言的保留或消逝,就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从模因受体来说,语言信息和语意成分越具有社会群体的认同性,越能为其所接受,也就越可能成为创新的强势模因而传承下去。强势模因与不同的社会语境结合形成模因复合体,在传承过程中找到代代相传的模因宿主和受体进行复制和传播。因此,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在宏观上表现为语言的进化,不断促进语言功能的演变,甚至优化语言系统。强势模因的积累是语言进化的量变过程,也是语言传承的必然结果。
语言的模因变异及其特征
在语言进化中,模因的表象纷繁复杂。语言主体为了满足实际的交际需要,通常会使自己的语言偏离语言常规。这种背离传统的语言现象一旦为大众所接受,就成为新的语言模因被广泛复制和传播,这就是语言模因的变异。凡是活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变异之中。语言变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它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并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新、旧语言现象的产生和消亡,反映了某些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变更。而“成功模因”之所以极具生命力,正是因为其变异特征符合语言模因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用性、简洁性。语言模因现象普遍存在。模因论为研究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语言模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各科研领域,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通过模因的模仿和复制,一些传统语言经过人们的改装,被赋予新的含义,而一些新的语言形式也随着人们交流的需要应运而生,为受众所喜爱和接受,并且得到广泛的复制和传播。例如,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从“坐享其成”这一成语,按其谐音复制出“坐享脐橙”这一广告标语,令人联想到地域特产,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又如“Web2.0”是2009年出现的一个新词语,原指一种新的网站架构技术。这一词语迅速被人们复制和传播,用以表示很快就会到来的新产品和服务。
便捷性、时尚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之间的交流瞬间可及。虚拟世界的网络语言也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发生了碰撞。网络语言偏离常规的现象,是语言在发展与进化的过程中,语言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的必然趋势。网络语言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传播,是网络语言的变异性符合语言模因在信息高速时代复制和传播规律的结果。网络语言的交流注重快速、高效。同时,因为相当一部分网民都是年轻一代,他们易于创造并且接受新生事物。因此,网络语言也烙上了时尚的特征。例如,Pls write 2 me(Please write to me)、3Q(Thank you),以单词的简化形式和数字谐音代替单词,方便快捷。网络化是语言模因发展的一种新变化。网络是模因传播最强大的媒介。网络语言将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畅通,也为语言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趣味性、创新性。词汇、短语、句子结构等,是语言中敏感、活跃并且极具生命力的表现形式。看下面的例子:
(1)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电视台播出系列小品,其中几句经典台词说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男子汉哪里有,大丈夫满街走。小王拿牛奶啊,老赵买酱油。妻子一声吼,丈夫抖三抖。工资奖金全上交,残羹剩饭归己有。重活脏活一人干,任打任骂不还手。
这首诗模仿唐代打油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易懂,格调诙谐幽默,暗含同情,风趣逗人,俚俗可笑。它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一部分男人在家中的遭遇。
(2)成语“不学无术”新解:不要浪费时间学习那些不实用的东西。意指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社会迅猛发展,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这种语言模因被歪解后,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模因与语言的净化问题
语言存在于包罗万象的社会群体中,它由存在于社会成员大脑中的各种各样的语言模因所构成。语言交际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模因的多样性。然而,语言演变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语言作为一种进化系统,不免带有差异性。因此,语言模因在进化中存在着嬗变。语言主体为实现特殊的交际目的和意图作出不同的语言模因选择,不可避免地会对语言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需要有相应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来引导,从外部来抑制恶意模因的自我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的滥用导致的一些不规范现象,使语言的净化势在必行。
语言的净化可视为积极模因和消极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当积极模因不断融入传统语言时,充满活力的语言机制便和谐、合理地进化。然而,与传统语言相悖的消极模因或错误模因,为增强其自身生命力,不免会通过各种途径寄生于成功的模因中,从而误导语言主体进行错误的模因传播。因此,国家权威机构和部门可以通过编撰辞典,规范语言和文字,并且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等渠道,推行正确和规范的语言。对于一些用语不当或不规范的广告、宣传等,应加以监督。作为语言模因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语言主体应该有意识地提高抵抗力,抵制不良语言变体带来的消极影响,主动净化、过滤具有施害性的不良语言模因,维系语言的纯洁和严谨。
语言客体在通过语言来接受主体信息的同时,无疑受到主体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模因的突变来源于主体的沟通和交际过程,完全排除消极模因对语言主体的负面效应未免超乎现实。一方面,鉴于语言系统的开放性,规范和净化语言环境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从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出发,一味的语言“净化主义”是有违语言发展规律的。什么样的模因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模因要排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标准,人类在新模因的不断选择和旧模因的抛弃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界观和模因库(the whole meme pool)。模因的选择涉及主体的思维意识层面,并且往往带有文化价值和道德取向,应当将语言模因的规范和净化建立在广大主体的认知和认同
度上。
结语
语言在演绎过程中,其变化和发展受到模因作用的影响。模因论对于丰富语言的形式、促进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对于不同语体的语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模因论为分析和运用语言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弄清语言演变过程中的模因选择机制,有助于对语言的演绎过程作出充分的解释,也有助于对语言在实际交流和运用过程中加强引导,进而推动语言的发展和净化。[本文为2009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09WX2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语言科学》,2005(11)。
2.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教育学术月刊》,2010(1)。
3.转引自高长江:《文化语言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3页。
4.高霄:《语言变异的模因理据研究》,《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
6.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语言科学》,2005(6)。
7.崔学新:《选择与建构:从meme到“模因”》,《外语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