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的诗范文

时间:2023-03-29 12:1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动物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动物的诗

篇1

1、《病牛》宋代: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鹅赠鹤》唐代:白居易。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3、《画鸡》明代: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一作: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中描写湖泊的句子。

2.发挥想象,品词析句,感悟九寨沟绮丽的、原始的自然风光,了解那里的珍禽异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九寨沟的神奇、美丽。

课前准备:

播放《九寨沟》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还知道了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神奇的――(板书:童话世界)。九寨沟因为有了这绮丽的风光和罕见的珍稀动物而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天,我们继续畅游九寨沟,一起来感受它的诗情画意。

二、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初读课文,抓住描写的景物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来到九寨沟,你能看到哪些美景?

读后让生汇报:谁来说一说(板书:雪峰、湖泊、瀑布)。

2.再读课文,了解景物的特点

当我们置身于九寨沟的山水之中,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九寨沟什么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用心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它有什么特点?圈画出有关语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3.交流学习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九寨沟的什么景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1)雪峰

①读句子:请你把有关句子读出来。

②说特点:“插入云霄”说明雪峰――高。(板书:插入云霄)

③悟感情:你能把雪峰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的景象读出来吗?指名读。

过渡:你还发现九寨沟的什么景物也很美?

(2)湖泊

①读句子,说特点。九寨沟的湖泊也很美,请你读读文中描写湖泊的句子。还有补充的吗?

②相机出示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a.“颗颗宝石”指什么?“彩带”呢?“大大小小”说明什么?放眼远眺,这湖泊就像宝石,沟谷就是彩带,多美丽、多可爱呀!谁能读出它的美丽、可爱?

b.湖泊的美还表现在――“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湖水真清呀,连湖底色彩斑斓的石块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c.九寨沟湖泊的神奇还神奇在――请你读。(五花海、五彩池句)

作者把九寨沟的湖泊比作――(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怎么会是图画呢?这图画里有些什么?(板书:五彩缤纷)

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湖泊的美表现出来吧。

③看图片,练习背诵。请看,(出示图片)和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吗?指名说。

愿意把这美丽的湖泊记在脑海里吗?请你们试着背一背这几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练习背诵。

一起试试,不熟悉的同学可以看屏幕。

(3)瀑布

①说说特点。山奇水灵,九寨如画,你还喜欢九寨沟的――(瀑布)。自由读读文中描写瀑布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板书:蔚为壮观)

②指导朗读。你注意到了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四字词语?注意这些词语,谁来品读这两句话?其他同学用心倾听,看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读后指名说。

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瀑布的气势。

③看图片,说感受,再读句子。出示瀑布图画,请看,这就是九寨沟的瀑布。(图片)说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现在,你再来读读书中描写瀑布的句子,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4)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

老师给课文配上音乐,让我们美美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特点

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看看怎样读就能把动物的特点读出来。开始吧。

读后交流,指名说:课文介绍了哪些动物?

2.交流

捧起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这些动物的语句,试着读出它们的特点。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就多读两遍。

(1)金丝猴

我最喜欢金丝猴。就请你读读这句话。你为什么喜欢金丝猴?指名读。

在这句中有个词最能表现猴子的机灵,哪个词?(窥视)怎样才算是窥视?

(2)羚羊

他喜欢金丝猴,你呢?我最喜欢羚羊。你能直接读出它的特点吗?你来试一试。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你很会听呀,善于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大熊猫

还有喜欢什么的?你能读出来吗?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憨态可掬是什么样的?你能把它憨态可掬的样子读出来吗?

(4)小熊猫

小熊猫和大熊猫长得一样吗?看看(出示图片),这就是小熊猫,它呀,和大熊猫可是截然不同哦。

你想,她从山坡一溜烟地跑到谷底干什么呢?哦!真爱美呀。你能把他的样子读出来吗?谁还想读?

板书:……异兽珍禽。

这些异兽珍禽给九寨沟的山水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好吗?师引读。生接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五自然段

这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此时,同学们对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一定有了更深的感悟。谁来读?(板书:人间仙境)

2.了解第五自然段的作用

想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的,这一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它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

三、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畅游了九寨沟,仿佛进入了仙境。那山、那水、那些珍稀动物都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也是语言文字的魅力。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收集更多关于九寨沟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九寨沟,感受九寨沟。

附板书设计:

九寨沟

雪峰 插入云霄

景物 湖泊 五彩缤纷

瀑布 蔚为壮观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篇3

关键词:顾城; 单纯; 单薄; 童话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51-01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美好、纯净的诗歌风格向来为世人称赞和被后人模仿。本文试图通过对顾城前期诗歌的分析,展示其诗歌纯净却不失深度的特点。顾城的诗歌创作大概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1968-1979年,然后是1979-1981年,第三个阶段是1981-1987年,最后一段时期是1987到1993年,作者在这四个阶段的诗歌风格大致相同但也有区别,相比之下,顾城第一个创作时期的诗歌最有童话意境,同时最能展示作者丰富而又细腻的内心。

顾城前期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从单纯入手,描写最平常的情感和意象,但是往往能引导读者领悟到最深刻的人生。作者这个阶段的诗歌,单纯却不肤浅。

之所以认为他的诗歌透着单纯之美,首先是因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所选意象的自然化和诗歌风格的童话化,这在顾城早起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顾城曾说:"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 顾城《学诗笔记》) 顾城避开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意象,专门选取纯净的自然进行描写,包括可爱的小动物、被他赋予情感的植物和雨滴、云朵等意象。例如:

再远处是一片绿光闪闪的树林/录下了风的一举一动/在风中总有些可爱的小花/从没有系紧紫色的头巾/蚂蚁们在搬运沙土/绝不会因为爱情而苦恼/自在的野蜂却在唱歌/把一支歌献给所有花朵……(《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

顾城诗歌的单纯不仅体现在意象的纯净,也体现在其诗歌风格的童话化。顾城避开了直接去抒写爱精、友谊、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是构筑了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诗的世界。在顾城最初的诗中这是一个单纯唯美的童话世界:

森林,森林/有一个梦/小松树蜷缩在树洞中/一串深脚产一串浅脚印/好象金花银花藤/开小花的/是狐狸/开大花的/是黑熊/园果形的/是猎人……(《雪后》)

顾城的诗的主人公是思考的树做梦的小松鼠,怀着信念的小花......在这些诗中,我们几乎可以触及到大自然的微妙的震颤和呼吸。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诗人是置身其中的,在冥冥中,在草、云、海,在绿色、白色、蓝色的自然面前,他在与自然对话。当我们进入这个童话世界时,感到了一种灵魂透明的美,并在这单纯透明的美感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可以说,顾城是通过对童话世界的描写,表达着自己的渴望,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反抗着生活中的"不纯净"。顾城初期的大部分诗都具有这样一种童话般轻柔的语调,天真的情态,明净的色彩。

顾城是很善于思考的,虽然他写的是童话世界,用的几乎都是儿童的想象,儿童的语言,但我们不能说顾城写的是儿童诗,因为他的诗里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思考。他的著名诗句,"黑

色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证明了顾城的思想所达到的深度。而把这种思考化为纯粹的诗情是很难的,因此,当顾城轻松地写出一派"天真"的时候,我们说,正是这种思考使这"天真"不只属于儿童,而属于永恒。顾城是个内倾式的诗人,他的感情常常是宁静而淡泊的,即使是在思考或忧伤的时候。因此,他的诗歌藏在单纯背后的深刻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才能体会得到。

"它掩盖了肮脏的世界/也扼杀了春天的幼叶/我想从天上摘下一个太阳/来焚毁这虚伪的圣洁。"( 《春雪》 )

顾城的这类诗歌中,依然选用叶子、太阳等自然的意象,营造自然、童话的诗歌氛围,但是单纯后却多了对人生的审视和反思。在《春雪》中,顾城用亲切自然的意象,几句话就勾勒出雪后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自己崇尚真实纯净的观点,反对一切虚伪和不纯粹。

再如顾城在《打火集》中的小短诗《打火机》:"遇见谁/都可以献上/一颗发亮的心/火柴太傻了/只能燃烧一次。"顾城仍旧选取生活中单纯而常见的意象打火机和火柴,并将它们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使得小诗的整体风格仍然俏皮轻盈,富有童话之美。同时,作者也借打火机跟火柴的对比,表达了他对专一的赞美。

总得来说,顾城前期的诗歌令人觉得很舒服,轻盈的童话在他笔下自然展示出来,不着痕迹不显做作。深刻的哲思在他笔下简单勾勒,不诉诸说教也不刻意,但是却深深打动人心。

当然顾城的主要创作集中在之后的三个时期,当纷繁复杂的时代变化改变了作者纯净乐观的心境,当童年的回忆终于从诗歌中消失之后,那个纯真、任性的孩子就被一个探索生命奥秘的静思者的形象所代替了。我们知道,每个人走出童话都是必然的,因为生活总是渐渐地向所有的人展示黑暗和彷徨。

篇4

【关键词】李白;杜甫;鸟类意象;文化内涵;不同原因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0-01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而李白和杜甫则是这座高峰上空的两颗璀璨夺目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像中唐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中写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后世常常并称他们二人为“李杜”,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虽然诗写的也很好,但是后世只敢称他们为“小李杜”,可见二人诗歌的艺术成就的确很高。对于李杜的比较研究经久不衰,二人的不同之处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标志性的显示,二人有很多描写鸟类意象的诗作,他们借着这些鸟类意象的文化内涵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由于思想倾向、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和人生际遇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所以他们诗作中的鸟类意象也就不同。

一、李杜诗歌中的鸟类意象

通过对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翻查,找出其中涉及的鸟类意象有60种左右,其中凤凰和大鹏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凤凰曲》:“赢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杜甫一生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界的生物。在《杜诗祥注》中有许多描写鸟意象的诗作。通过翻查仇兆鳌《杜诗详注》可以发现,杜甫倾力描写的动物意象多为凤凰、鹰、沙鸥、燕子、杜鹃、鹘、鹊钨等。

二、鸟意象的文化内涵

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许多吟咏凤凰的诗作,可见二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二人对于凤凰身上赋予的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积极吸取运用,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大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形象展示。在大鹏这个意象中可以看出李白身上儒道思想的杂糅交织。

三、李杜诗歌意象不同的原因分析

李白和杜甫二人都喜欢写鸟,但是写的鸟类意象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鸟,侧重点也不同。主要有说那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倾向不同。李白杂糅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李白身上不可能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唐才子传》李白传中也写到:“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黄老之术即是指道家。说明李白是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

杜甫的思想并不复杂,儒家思想在其一身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二是李白和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关于李白的家族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李唐王朝皇族李建成之后代,有的说他的父亲曾任任城尉,这样的话李白就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无论是皇族后代还是官僚后代,李白身上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关于李白出生地就更加复杂了,一说李白出生在西域,长于四川,西域由于在关外,又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小。儒家发源于北方,孔孟皆为北方人,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四川一带属于南方相比北方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小一点。可是西域由于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那里自然是民风彪悍,习武之风普遍,李白擅长剑术可能与小时候耳闻目濡有关。李白的少年时代在蜀中度过,蜀中是道教气氛十分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自然很大,道教影响几乎是随其一生。杜甫相对李白来讲要简单一些,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上出过杜预那样的名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且又是出生在河南巩县,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北方的儒家思想较南方较重。无论从家庭还是生活地来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厚。

篇5

关键词:郑淑昭 树B背遗诗 女性视角创作

生于书香门第的郑淑昭,受父辈影响,喜读诗书,爱好吟诵诗词。在其诗词中常可见到化用前人诗词的诗句,在《春晓曲》中“何处流莺乍一声,金闺梦断无寻处。”一句即是化用唐代诗人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句子,以被黄莺惊扰梦境来表达自己心中被相思所引发的顾忌的心情。再如某些诗作中诗人还化用诗境,《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与杜甫《月夜》一诗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的诗作中也有对旧的意象进行新的咏叹的诗句,在《咏菊》一诗中,后两句议论另辟蹊径,“开迟本自禁风雨,那恐腰枝力不完”。开在百花盛放之后,因此必然要经历风霜,其高贵的品质自然值得歌颂,但同时,面对苦难的坦然却成为作者笔下的重点。这大概也是因为作者因为丈夫游历四川,自己扛起生活重任,在面对繁杂的家庭事务时,所拥有的朴素的品质,即面对苦难的顺承和无畏。

诗歌的创作内容与作者生活密切相关,其夫赵廷璜常年在外,因此侍奉姑翁以及操持家务、教子成才的任务都落在了诗人的身上。其子赵怡为进士,次子赵懿、三子赵桓皆为举人,可见其在教育方面的良苦用心,这点上堪比孟母。又其在四川大宁知府探亲时,看到署后许多桑树,就带领媳妇儿和仆妇共同采桑,并缫丝织布用以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质量。郑淑昭还鼓励百姓们发展农业的同时兼顾种植桑树、养鱼等副产业,通过辛勤劳作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其诗作中很多渗透了农村生活的场景以及教养子女和指导邻里劳作等事宜。就其诗歌的内容来分类,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1.自然生活场景的摹写

自然生活场景的描写是其诗歌的重要内容,作者凭借女性敏锐的视角和独特的情感,品尝生活中的种种滋味,与男性诗人的田园诗相比,其在表达上并未直说对自然生活和劳作生活的喜爱,反而将自然作为诗歌创作的背景来表述。如在《春暖曲》:“桃花深红柳深绿,池塘水浅鸭新浴。日暖闲庭晒午鸡,花阴移上阑干曲。帘影衣香满院深,流莺语语入人心。欲漫拈花插鸦髻,恐教蝴蝶趁华簪。”一诗中,将自然景色的清新可人的特点表现的栩栩如生,通过描写春天庄户人家生活的日常情境,将小动物的悠然自得的行为表现的可爱之极,整首诗弥漫着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已经和自然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她的生活本就是诗意的,有趣味性的,这也由于作者作为一名女性,能够以极为细致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对生活细微的部分进行观察,因此诗歌也富于灵气。同样的诗歌如《春日种菜作歌》、《出庭》等,都对日常所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摹写和创作,充满了浓浓的欢欣之感,读来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中婆媳子孙间其乐融融的场景。

2.恋夫思夫之情的表达

她与丈夫的感情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占据其诗歌的很大比重。她与赵廷璜时常作诗应答,感情深厚。诗人病重,后来在儿子上学之后慢慢转好,她将这件事情告诉自己的丈夫,他的丈夫告诉他,自己的母亲以前也曾患病,但在自己上学后病便好转,这种巧合使得两人更加惺惺相惜。两地传书之间,表达出了诗人与丈夫深厚的感情。

两人聚少离多,因此郑淑昭的诗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思夫诗作。《元夜》:“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哪知心在锦江边。”此诗与杜甫《月夜》所呈现感情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表现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膝下孩子的疼爱以及自己撑起整个家庭的辛苦。早春已经来临,连绵阴雨过后的元宵之夜,云显得暗淡,飞雪漫天,儿子虽然十分孝顺的点起灯烛安慰自己,但还是不能慰藉自己的相思之苦。作为一个女性诗人,她并没有因为经营整个家庭而自矜功伐,反而期待着丈夫能够早日回来团聚。对于丈夫远游没有丝毫埋怨,可见其人格的高尚和内心的良善。

3.儿孙堂前般般慈母心

作为慈母和严师,诗人在生活中对子孙的教育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中无不体现了作者般般慈母心。《月夜》一诗中,“清风几度动帘钩,夜半书声在小楼。听久兴高还自读,蛾眉斜挂绿梢头。”既是对生活雅趣的描写,也是对夜半时分孩子仍在读书学习的欣慰。更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诗的结尾处将月亮比作女人勾画的娥眉,这一方面说明作者想象力的独特,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母心如明月,笑眼视儿孙的温暖。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母亲又是另外一番心境。《五日》(时二子一孙皆病)“佳节偏逢子病床,开帘乱扑野榴香。南风不肯吹愁去,聊办朱丝续命方。”中就写到了自己在儿子和孙子同时生病时自己的担忧之心。对于丈夫在外,守护着子孙的女人来说,子孙同时患病,其内心的担忧和愁绪可想而知。这时的诗人甚至将民俗中以朱丝系在手臂上来延长寿命的方法信以为真,希望子孙能够早日康复,表达出长辈对于晚辈殷切的关爱。

在儿子的前途上,她也非常用心。从赵懿和赵怡参加乡试期间,其作的三次诗便可以看出。《送二子乡试》:“别路晚风侵户凉,含情独步意丝长。却同雁子衔芦去,可许双襟惹桂香。”这首诗写送别二子参加乡试的心情,既表达了对参加乡试的儿子的殷切希望和祝愿,也表达了母爱常伴儿子身侧的心情。《夜坐忆怡懿二子》:“风动帘钩梦不成,黄花脚下乱蛩鸣。丁东漏尽芭蕉响,忆尔同心恋母情。”则表达了对乡试儿子的思念之心。而待到二子得中回返后,其谆谆教诲更是令人倍受感动,其在“且怅且喜”的感情中,既对没有考中的长子给予安慰和鼓励,又对次子赵懿的表现给予了更高的希望和要求。可见其严师慈母一肩担的心情。

4.万般情中春愁秋寂寥

诗人的诗作中还有着许多即景之作,例如《秋夜曲》便是一首悲秋的作品。全诗通过对于深秋景物萧瑟和诗人的愁思进行描写,通过秋风、梧桐、空阶、凤仙、流萤等等意象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内心挥散不去的愁绪,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

诗人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出传统女性来安于生活、相夫教子、主持家务时的闲情逸趣和悲苦酸涩,诗歌的表现手法较为传统,但视角独特,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都使得她的诗歌更具感染力。同时,其诗歌多是对生活场景的叙述,情景事理浑融一体,既表现出了生活中的趣味与酸涩,也表现出了身为母亲与妻子所具备的感情。诗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其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我们对于女性心理的认知,使得女性创作的心理得到真实展露。

参考文献

[1]郑淑昭.《树B背遗诗》原诗稿.遵义市图书馆.

[2]岑玲.才女梦中的别样情怀――李清照《渔家傲》与郑淑昭《梦》之比较[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05:42-45.

[3]岑玲.综论赵氏闺媛诗[J].贵州社会科学,2006,01:129-131+135.

[4]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邢博.《巢经巢诗钞》研究[D].山东大学,2005.

篇6

论文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自然诗人。他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24年的《新罕布什尔》、1931年的《诗歌选集》、1937年的《又一片牧场》和1943年的《一棵作证的树》。他多次被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授予荣誉学衔?获美国政府授予的荣誉勋章?并应邀在肯尼迪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诵自己的诗作。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受此殊荣的诗人。他能享有如此盛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人对战争生活已经深恶痛绝。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森林、树木、河流都是他诗歌中常出现的原型?这种宁静、惬意的生活正是每个美国人所向往的。其次?他的诗歌使用大量的口语化语言?甚至连小学生都可以诵读。他的诗歌通过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深邃的道理?使人们读完深受启迪。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歌被誉为是“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Ell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诗篇?《雪夜林边驻足》《修墙》《没有选择的路》等。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得以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含义?是其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1传统中创新

弗罗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在传统中创新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弗罗斯特常常被人称为过渡性的诗人?这是由于他处于“传统”和“现代”的边沿之间。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上?他没有标新立异?而是采用传统的四行诗体的各种变体及无韵体。但他在传统中超越了传统?确立了自己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含蓄隽永?把朴素随和、鲜活自然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英格兰口语融入到传统的扬抑格律之中?完美地运用了戏剧独白和对话。就其内容而言?弗罗斯特的诗歌同样充满新意?他全心致力于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以乡土气息表现普遍的社会现象。

弗罗斯特曾经对采访他的记者卡尔·威尔莫尔说?“我听到我所写的所有东西。对我来说?所有的诗歌首先是种声音。”12o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他强调音与义的和谐统一?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意义的声音”(Soundofsense)这一概念?构成他的诗歌美学核心。弗罗斯特十分注重语言的自然节奏和诗句的音乐效果以及音与义之问的联系。在这方面《雪夜林边驻足》尤值一提。

《雪夜林边驻足》讲述了诗人美景陶醉?而想放弃人生的旅程。然而?出于对生活不可推卸的责任?诗人继续前行。诗歌中的sleep有着不同的含义?第一个表示人生的旅途中短暂的休息?最后一个则表示死亡。大量使用辅音<p>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为了给人一种放松的。“sweep”一词既有声音的意象也有听觉的意象。当读到“theotheronlysound’sthesweepofeasywindanddownyflake”两行时?读者的耳朵似乎听到北风的呼啸声?眼前也仿佛看见雪花飞扬的景象。“easy”给人以轻柔的感觉。

2简约中见深意

弗罗斯特诗歌的语言可谓平淡无奇?即使是未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也能读懂。然而?他的诗歌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与他大量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是分不开的。他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和象征与美国新英格兰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他是想处在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更加冷静、更加清楚地观察光怪陆离的美国社会。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是颇有深度的。他不仅了解自然?也了解社会?只不过是用极为朴实、明白的语言和比喻与象征等手法?把对于社会、人生的见解溶于其所写的自然景物中。也正是因为他诗歌中那种朴实、明白的语言和比喻与象征等艺术手法?掩藏了复杂的思想和赋予诗歌的广博的内涵与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表现人生的两难境地方面?《没有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就更加明确?寓意更为深刻。在此诗中?诗人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两条路摆在面前?到底该走哪一条呢?他站在路口思考良久?最后踏上了那条“绿草如茵?鲜见足迹的路?还企望来日在走另一条。”_3o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来是诗人选择前行的道路?实际上却是指人生之路。在人生漫漫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难题——在选择另一条道路时就必须牺牲这一条?而这个选择将会影响你一生。

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在《雪夜林边驻》一诗中?树林象征着整个自然界?树林的主人和村庄则代表着人类的社会和生活。小马表面上代表着动物界?实际则象征着一种生活?一种不能理解人类对于美的追求的生活。因此?诗中个人的矛盾便具有普遍的意义了。

篇7

语文园地一

课型

语文园地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并细细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2.识字加油站,归类识字,认识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词语,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3.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学会仿写动物外形。

4.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忆江南》,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

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

难点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1.(出示课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1)小组学生围绕上面一句话进行交流,探究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板书:体味好句子)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预设:读这句话我体会到小燕子飞行的轻盈。

预设:读这句话,我感到语言很美,“小圆圈”“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佳句,探究体味,对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内容不再空洞,变得形象可感。】

”感觉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样的场景。

2.(出示课件3)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写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给人的那种感觉写出来了。非常生动,传神。

你认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写得那么传神、生动?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画面感。)

3.(出示课件4)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找出文中的动词,说说写得怎么样。

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1)这些动词分别是“落下来、折好、收拢”,很有条理。

(2)这些动作写得非常细致,尤其修辞语的运用“(款款)地落下来、(顺顺溜溜)地折好膜翅、(严丝合缝)地收拢硬翅”,显得描写就非常细致,妥帖,很有画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这只飞落的瓢虫。

4.教师小结:要想把语言写得优美生动就要描写细致、,多使用一些恰当的修饰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还要写得有画面感,写具体、生动。(板书:描写细致、修饰语、修辞手法、有画面感)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课件5)

2.

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资”,翘舌音“掷”,边音“捞、缭、络”,前鼻音“援”,后鼻音“贡”。

3.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1)复习形声字:(出示课件6)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其中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本题展现的生字都是形声字,是强调了形旁表义的功能。如第一组的三个生字“援、掷、捞”形旁都是“扌”,表示与手有关,第二组的“缚、缭、络”偏旁都是“纟”,表示与丝线、绳索有关;第三组“资、贡、贷”偏旁都是“贝”,表示和钱财有关。(板书:形声字形旁表义)

(2)本题形声字的分类。

(课件出示7)

①左形右声:援、掷、捞、缚、缭、络

②下形上声:资、贡、贷

5.小组交流,再找一些这样的汉字进行识字练习。

6.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左形右声:清

上声下形:忘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辨别运用近义词。

(出示课件9)

1.

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所选的词语都是近义词,看看适合选择哪一个。(板书:近义词)

【设计意图: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学习了形声字形旁表义的功能。】

【设计意图:把近义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运用,效果会非常明显,能增强学生对这些词语的修饰作用和使用场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看看选择什么词语填空。

3.小组代表发言。

每组词语都是近义词,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填空:第一小题,形容细小的波纹的动态,应该选择“荡漾”;第二小题,形容歌曲,应该是“轻快的歌曲”较为恰当;第三小题,应选“灵敏”,因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积累。

(出示课件10)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这些句子,都抓住了动物的什么特点?(板书:抓住动物特点)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第一句,描写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点来写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第二句描写独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壳、头部的角”的特点写的,从颜色、形状、质感等方面来写。

3.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

(课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

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出示课件12)

忆江南【唐】白居易

【设计意图: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写动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训练写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忆江南》是一首词,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诗描绘了江南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板书:《忆江南》词)

4.(出示课件13)词语解释

谙(音安):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14)

译文:春日,朝阳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红得胜似烈火;江水碧绿的颜色,只有蓝草可以相比。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对江南的回忆?

(出示课件15)

创作背景: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出示课件16)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理解和分析古诗,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诵读积累的能力。】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出示课件17):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体味好句子,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板书

内容

语文园地一

体味好句子:

描写细致

使用修饰语、修辞手法

有画面感

形声字形旁表义

近义词辨析

抓住动物特点描写外形

白居易《忆江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先体味好句子,接着学习了形旁表义功能的形声字,学会辨析运用形近词,练习抓住特点写动物的外形,学习了古诗《忆江南》。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关注了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学生在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之后能够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主动学习语文的意识。

不足之处:

由于是练习,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今后还应该设计有趣的情境或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学起来就轻松、自如了。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这个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交流平台版块是通过读一些课文中出现的优美生动的句子,学会积累体味;识字加油站出示了三组字词,分别是三种不同偏旁的生字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词句段运用分别安排了几组形近词的辨析运用,以及仿写动物外形的片段;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词《忆江南》,表达作者对江南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描写江南的古诗词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江南

【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4.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5.菩萨蛮

【唐.韦庄】

篇8

【关键词】 雷平阳;《云南记》;生命意识

雷平阳的诗集《云南记》立足于云南大地的各种生命现象,通过独特的生命视角,构筑了一个广阔而又苍凉的生命世界,表达了诗人的生命本体观和价值观,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义。

一、对原始自然生命的抒写

雷平阳在《云南记》中,用云南大地上壮丽的自然元素,组成了一道独特的生命景观。其中的自然意象群主要有山川草木,天空大地、荒冢杂草等。到处都充满着生命迹象,凸显着生命的可贵。诗人常用细腻的笔触、移情的手法,写出自然植物玉米、葵花、茄子等生存密码,通过对层层包裹的“玉米杆”,散落地下的“脂粉”等生命细节的微弱变化,表达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并感叹季节的更迭,把它们赶入生命的下一个轮回(《下川坝的秋天》)。诗人还有不少关注动物生存状态的诗作,如直接以动物命名的《田鼠的歌唱》、《翠湖上空的海鸥》、《捕鼠记》等。天空的飞鸟、地下的田鼠、深山密林中的昆虫,构筑成了一个立体的生命世界。无论动物还是植物,诗人在赞叹它们能顺应自然、并因云南特有的山川得到了暂时的栖居地,也感叹着它们期望长久平和的生存却因为人类的贪婪介入变得危机四伏,尽管出于生的本能在拼尽全力,奔跑觅食,繁衍生息,却仍逃不了人类的天罗地网。诗人用泣血的文字书写着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灭亡悲剧,为的是告诉人们,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平等生存的权利、生存的欲望和生命的尊严。表达了关注动物的生存,珍惜动物生命的生态和谐观。

二、对边地人生命状态的抒写

动物的生存状态如此,那么人类呢?怒江人的生存是艰难的“这儿落后/一头牛在乡村公路上/啃草,不知道喇叭,保持着/吃的速度。/……/这儿贫穷/穷得怒江两岸,山,高,高如教堂/天,空,空如展开的经书/穷得只剩下充盈的自由。”[1](《怒江,怒江集》)怒江人民拥有的只是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高高的山脉和滚滚向前的怒江水。《昭鲁大河记》在对父老乡亲生命历程的回顾中,贫穷、饥饿、挣扎、死亡,构成了昭鲁人民的生命字典。为生活所迫的年轻人,抱着改造贫困的愿望走出大山,他们用自己的生存方式,祖祖辈辈怀着希望抗争着努力着。

雷平阳在其诗歌中还透露出自然回归的生命哲学观。“献给我的父亲雷天良”的《云南记》诗集里,不仅记录了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也回忆和安放着父亲艰难的一生。其中的《祭父帖》体现着诗人关于生命的思考。父亲生前的一切,历历在目,死去的人,活在亲人的思念里,但一切归于尘土,生命得到了自然的回归。“把肉身一点不剩地还给大地,得救了/空气里的步伐,又快又轻/”[2]人的身体,来自大自然,又回归土地,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轮回。人类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很多时候,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让很多无辜的生命消失陨灭。那么,在人类生命的尽头,是不是也应该把自己交给自然,让自己的肉体回归大地?只有这样,归于尘埃,融于泥土才是生命的最好的归宿。可以说诗人是用自己的身躯去测量大地的体温,用自己的灵魂去领悟生活的真谛,用赤子之心去感悟家乡的生命,才有了这生命中的感悟。

三、《云南记》呈现生命意识的艺术特点及成因

雷平阳的诗歌,本着对云南大地的热爱,用反复斟酌推敲的口语化、质朴的语言,抒发着对生存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敬畏,勾勒出厚重的生命,呈现出超越地域限制的现代性启示意义。

1、生活细节呈现壮观的生命

一个真正能够把握住生命细节的诗人,才能真正地握住生命的脉搏。雷平阳的诗歌,能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之处窥见生命的力量。在《怒江,怒江集》、《昭鲁大河记》、《春风咒》等长诗系列中,对植物生命的呈现细至苦荞的血管、葵花的脂粉、细小的松针等,刺入生命的内部,迸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能量。诗人对动物的生存与灭亡,也能感受到田鼠“细碎的牙齿跃跃欲飞”,各种昆虫间的“窃窃私语或鼓腹而鸣”等,正是对这些深入骨髓的生命细节的感触,才能捕捉到动物界生命的狂欢。在描绘边地人的生存困境及抗争时,从个体生命体验入手,将自己细腻的情感经验沁透在细节的提炼和描写中,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存的艰难,感叹生命的厚重。如《祭父帖》对父亲一生的重塑,就从父亲的点滴生活细节里,呈现其“为生而生”的艰难,用泣血的文字表达一个乡村孝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勾勒了父亲平凡却壮观的生命。

2、质朴语言雕琢厚重的生命

雷平阳诗歌语言的生命力,是通过对词语的深度凝练体现出来的,诗人在《词语》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词语运用的踌躇:“一个接一个/生病的词、乞求的词、泡在血汗中的词。”[3]诗歌中呈现出来的语言,都是由一个个泡在生命血汗中的词语累积而成的,并在精雕细琢中展现出生命的厚重。诗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环境以及创作观念,决定了他的语言有着农民的质朴,却又不失石头的坚韧,泥土的厚重。正如家乡父老乡亲的生命一样,朴实无华,简单自由,却在冥冥之中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澎湃的激情和退潮后的自然平静,生于自然,归于泥土。将关于生存的艰难、生命的苦涩呈现在字里行间,让人伤痛却又无力。

3、《云南记》中生命意识的成因

雷平阳“生命意识”的形成,既是生活成长环境的恩赐,又来源于各种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同时也离不开时代背景的渲染和云南地方文化的熏陶。

诗人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云南昭通市土城乡一个叫欧家营的农村。由童年玩乐带来的对山川草木的熟悉,对昆虫动物的了解,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他在《云南记》的自序中说:“从阅历中来。这是我私底下恪守的不多的写作规矩之一。”这样的阅历构成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尤其在父亲离去之后,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异乎寻常的感悟:生的艰难,死的疼痛;生于非命,死亦非命。

成人的诗人生活的昆明市,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缩影,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但木制的家具、花鸟市场买来的泥土、餐桌上的野生动物等,都让他感到生命窒息的疼痛。他想逃离,想寻找到生命的原始动力。于是,他开始在“坟地上寻找故乡”,开始回忆起远在昭通的父老乡亲,童年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家乡的一切,融合成一部生命的乐章。《云南记》正是为纪念这些生命的价值而诞生的诗集。诗人将云南大山精神和高原情怀熔铸在父老乡亲的生命历程中,为读者描绘了云南大地上的各种生命景观,给了当代人们以生命崇高的启示,从而彰显出生命独特的价值意义。

总之,雷平阳的“生命意识”,与现当代中国文坛大家们基于小说等文体对“生命意识”的直观书写也有所不同。他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从大自然中找寻生命的动态,为动植物的生命呐喊,既表达了父老乡亲生存的艰辛,生活的无奈,生命的厚重;也体现了动植物生存的秩序,生命的挣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生命理想,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

【注 释】

[1][2][3] 雷平阳.云南记[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9.62.141.20.

【作者简介】

篇9

一、儿童的诗性心理及其作用

儿童与成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思维缺乏理性,具有模糊性,却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形象诗性思维。而这种混沌的诗性思维正是文学的审美根源。学者赵逵英认为:语言符号、艺术与审美以及人类的发生都是同一个过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导源于实物肯定受挫的精神补偿;同时,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寻找语言符号的过程。语言符号、艺术与审美及人类的发生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学的本源的原初诗性。的确,人类早期的思维与语言是充满混沌的诗性。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原始人类语言充满诗性,人类的思维的源头是混沌的“诗性智慧”。卡西尔说“人类文化初期,语言的诗和隐喻特征确乎压倒过其逻辑特征和推理特征。”(《语言与神话》)

儿童思维常常是未被理性规限的诗性思维,其突出的形象性让人惊讶。譬如,呀呀学语的儿童,由于理性的欠缺常常根据形象的因素来认识事物。一个孩子会无意识的模仿猫和狗的叫声“”、“汪汪”,常常用此发音来称呼这两种动物,而不喜欢用“猫”、“狗”这种特定理性称谓。前者的隐喻与诗性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形象诗性思维用之于文学常取得突出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直觉诗性思维与陌生化审美思维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直觉诗性思维的开拓。儿童的思维主要靠直觉展开,有时候充满了矛盾,但却在丰富的想象中洋溢着诗性。我们以废名以儿童视角所写的小说《桥》的若干片段为例,来分析儿童直觉诗性思维对文学的作用。例句如下:

“一角系一个铃,风吹铃响,真叫小林爱。……不消说,是先生坐在那里大家动也不敢动,铃远远的响起来了。……用了他那黑黑的眼睛望着它响。他并没有出声的,但他仿佛是对着全世界讲话,不知道自己是在倾听了。……他害怕了,探探的转身。”

汪曾祺评价说:本来丁丁响的是四个屋角挂的铜铃,但是孩子们觉得是万寿宫在丁丁响。这是孩子的直觉。孩子是不大理智的,他们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去“认同”世界。这些孩子是那样纯净,与世界无欲求,无争竞,他们对此世界是那样充满欢喜,他们最充分地体会到人的善良,人的高贵,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完美地捕捉住诗。这大概就是周作人所说的“仙境”。(《万寿宫丁丁响――代序》)废名以儿童特有的无理却有情的直觉思维进行写作,从而赋予文字永恒的诗性境界。

2.陌生化审美思维的突出。“陌生化”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它力求使文学的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审美感觉的难度与时间长度。儿童对世界充满了陌生的好奇心,在他眼中,平常的事物会以一种炫目的形态与特征呈现出来。而若把这种心理落实于文学创作中,则正好契合陌生化的原理,会极大地彰显作品的审美性。如下段话:

“山顶的顶上有一个石头,惟它最高哩,捱了天,――上面什么动?一只鹞鹰!一动,飞在石头之上了,不,飞在天之间,打圈子。青青的天是远在山之上,黑的鹞鹰,黑的石头,都在其间。一刹间随山为界偌大一片没有了那黑而高飞的东西了,石头又与天相接。 鹞鹰是飞到山的那边去了,他默默的相信。”

在这段话中,废名用儿童的思维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把本来简单的事实描写成了奇异的视觉经历,正是这种陌生化思维突显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儿童的诗性语言及其文学意义

儿童处于人生的伊始,理性意识很薄弱,常常依赖形象来认识事物,体现在具体语言上,则处处洋溢着形象性,而形象性则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此外,儿童由于逻辑的缺乏,其语言表述异于约定成俗的公共习语,充满跳跃性、反常规性。而文学语言的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反常规性、跳跃性。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语言有着密切的契合之处。下面分别通过实例深入论证儿童语言的形象性及其形式的特异性,并深入论述此特征在写作中具有增强文学内蕴与文学的陌生化审美的重要意义。

1.形象性。儿童以其特有的心理来体验万物,总会赋予周围的一切以神奇色彩,表现在语言描写上,常常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来突出事物的鲜明形象性。看下面的习作:

“小溪流不分日夜向前奔流,他的歌声叮叮咚咚,他的眼睛清清亮亮。哎呀!不好,一块巨大的石块挡住了他的去路,我真为小溪流担心。可小溪流才不怕呢。你看他像一个机灵的小孩轻轻跳跃两下,……这时他的歌声更加响亮,更加清脆。一路上,年老的枯树桩,让小溪流歇会儿,枯黄的小草让他在那儿待下来。可小溪流却依然唱着歌,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我的心也跟着小溪流不停地流呀流,小溪流终于长大了,长成了一条小河。”

我敢说,上面的这篇小学生习作中加点的许多语言,我们成年人是很难写出的,因为这是他们诗性心理的语言展现,这种语言是儿童的专利。小作者运用拟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把小溪的人生轨迹融进了自己的诗意想象中,语言的纯洁与诗意是含蕴不尽的。

2.跳跃性与反常规性。儿童的思维迥异于成年人,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前后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同时,语言形式也常常异于常规语法。可通过下述例子分析。

“在那儿,它(黑玫瑰)没有星期天可以休息,而且,当时正值酷暑。它的主人和车夫一样是硬心肠――因为那无情的鞭子会在它身上抽出血来。”

“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使我想起几年前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海啸,我不禁捂住了我的双眼。”

上面两段话是笔者选录的小学生的习作片段。在运用语言思维上,二者与正常思维有异,语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前一句,本是要展现主人与车夫的冷漠,却突然把“无情的鞭子”这一意象作为描写重点,给人新奇的感受;后一句,本意要写人物因眼前的惨景引起情感的波涛起伏,却出人意料地以“捂住了双眼”的动作作结,情在言外,自不待言。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具有混沌的诗性思维,通过形象性来认识事物,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思维与语言的表述能力同文学的诗性本源具有人类生理与心理上的一致性,这就赋予了儿童心理及其呈现外在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审美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特有的这种写作优势,扬长避短,加以适当引导,深入挖掘儿童的写作天赋。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会唤回其诗性的荣光。

参考文献:

[1]赵逵英.语言符号与审美[J].山师大学报,1996,(1).

篇10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人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得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说“疑”,就能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图画入境法

如:《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

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入其境、会其情。如何作画?老师给作画提示如下:

⑴画面要分天空、地面两个层次。⑵课文提到的地面人物、动物的位置及其身上的颜色,还有天空中的“马、狗、狮”的朝向、姿势、神态、背景都要与文字相吻合。⑶课文前半部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夕照图,要发挥想象与联想,给画面添上些背景物才能表现农村风情。学生作画后,开展评画学文活动。事先选择几幅代表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鉴赏,然后边读文边评画。

把画图引入语文课,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通过作画,把自然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联想、创造能力,起着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过评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

如:《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

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

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的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

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

⑴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⑵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⑶当时你的心情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