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歇后语范文
时间:2023-03-28 05:1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歇后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是中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但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关于中秋节的歇后语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关于节日的歇后语
1、大年初一吃饺子 —— 随大流;年年都一样;人有我有;头一回
2、大年初一吃面条 —— 移风易俗
3、大年初一打灯笼 —— 年年都一样;年年如此
4、大年初一打拼伙 —— 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5、大年初一打平伙 —— 穷凑合
6、大年初一的袍子 —— 借不得
7、大年初一翻皇历 —— 头一回;头一遭
8、大年初一见于面 —— 尽说好话
9、大年初一借袍子 —— 不识时务;不是时候
10、大年初一没月亮 —— 年年都一样
11、大年初一生娃娃 —— 双喜临门
12、大年初一贴福字 —— 吉庆有余
13、大年初一早上见面 —— 你好我也好
14、大年初一做月子 —— 赶在节上
15、大年三十的案板 —— 家家忙()
16、大年三十的烟火 —— 万紫千红
17、大年三十盼月亮 —— 痴心妄想;妄想
18、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饭 —— 年关难过
篇2
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要说某人在某件事上“装糊涂”,无须多做解释,谁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若直说别人“装糊涂”,既显得乏味又过于直率,对方也不容易接受。所以,北京人说对方“装糊涂”时,总说成是“装傻充楞”,多数人又说成是“装蒜”,更巧妙一些呢,则说对方是“水仙不开花儿”,那后面的意思不言自明,自然就是“装蒜”了。因有“装蒜”即为“装糊涂”之意,所以北京人忌讳别人说“把蒜装进衣袋”或问“您口袋里装着蒜吗”?这种说法是不是多了几分含蓄的幽默呢?
水仙不开花——装蒜
一、关于花的歇后语:
千年铁树开了花----枯木逢春;得之不易;今古奇观
花椒树----尽刺儿
万丈悬崖上的鲜花----没人睬(采)
镜子里的鲜花----空好看;好看不好拿
五月的石榴花----一片红火;红火一片
屎壳郎戴花----臭美
纸做的花----无结果
水中月,镜中花----看得见,摸不着
花叶随风----有缘渡江来相会
三月的桃花----谢了
谢了花的南瓜 ----一天比一天有长进;一天比一天大
昙花开放----一时谢
铁树开花,哑巴说话----难遇
挑着棉花过刺林----走一步,挂一点
舍身崖上摘牡丹----生死不顾还贪花
盛开的木棉花----红火
牵牛花讨好----顺杆爬
葡萄汁充花露水----不是哪块香料
茉莉花喂骆驼----那得多少
凤凰树开花----红极一时
病床上摘牡丹----临死还贪花
三个进士进考场----三探花
观音娘娘洗个澡----水仙花
和尚庙里一口中----石榴花
洞庭湖水起波浪----海棠花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苦,自叹命薄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花开花落——年年都一样
井底下栽花——永无出头之日
二、关于装蒜的歇后语:
屎克郎掉蒜臼子——装蒜;
司马懿破八卦阵——装蒜;
司鼓兼吹号——装蒜;
司号员打鼓——装蒜。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有了花骨朵——不怕不开花
早春的桃花——红不久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仙女散花——天花乱坠
船底浇花—— 多此一举
窗口插桂花—— 里外香
八月桂花开—— 到处飘香
八月十五桂花香—— 花好月圆
白蜡树上结桂花—— 根子不正
百灵戏牡丹—— 鸟语花香()
半个月绣不出一朵花—— 真(针)差
半天云里抛棉花—— 肯定落空
棒槌弹棉花—— 乱谈(弹)
二两棉花—— 弹(谈)不上
房顶上栽花—— 难交(浇)
篇3
竹竿打月亮 —— 挨不上
下大雪找蹄印 —— 罕见
爬高梯摘月亮 —— 空想
月亮下点油灯 —— 多事
三九天吃梅子 —— 寒酸
猴子捞月亮 —— 一场空
初七八的月亮 —— 半边阴
过端午的龙头 —— 光耍嘴
秃子跟着月亮走 —— 借光
过年借礼帽 —— 不识时务
人过三十不学艺 —— 老了
端午节拜年 —— 不是时候
柳条篮子摇元宵 —— 滚蛋
三九天喝姜汤 —— 热心肠
三伏天的隔夜饭 —— 臭货
苞谷面做元宵 —— 捏不拢
晴天下大雪 —— 明明白白
三九天的冰棍 —— 没人理
长白山的大雪 —— 满天飞
三伏天的爆竹 —— 一碰就炸
中秋节的月亮 —— 光明正大
三十晚上盼月亮 —— 没指望
对着月亮攀谈 —— 空话连篇
月亮坝里点灯 —— 多此一举
三伏天的冰雹 —— 来者不善
初二三的月亮 —— 不明不白
和尚跟着月亮走 —— 借光了
三伏天喝凉茶 —— 正是时候
端午节吃饺子 —— 与众不同
三伏天烧炉子 —— 真够热火
三九天不穿棉 —— 缩手缩脚
端午节吃粽子 —— 皆大欢喜
大年三十的案板 —— 家家忙
三九天扇扇子 —— 心里有火
三十晚上逼债 —— 年关难过
大年初一打平伙 —— 穷凑合
拿个小钱当月亮 —— 吝啬鬼
三十晚上借蒸笼 —— 不是时候
月亮坝里掷色子 —— 观点模糊
拿着面盆当月亮 —— 不知轻重
大年初一贴福字 —— 吉庆有余
三九天穿裙子 —— 美丽又动人
年三十夜拨算盘 —— 满打满算
大年初一拜年 —— 你好我也好
三九天喝凉水 —— 从里凉到外
大年三十的烟火 —— 万紫千红
大年初一生娃娃 —— 双喜临门
大年初一吃面条 —— 移风易俗
三伏天的电扇 —— 忙得团团转
初一吃十五的饭 —— 前吃后空
三九天的叫花子 —— 又冷又饿
三伏天孵小鸡 —— 坏蛋;坏蛋多
叫花子碰上大雪天 —— 饥寒交迫
包米面做元宵 —— 捏不到一块儿
大年三十看黄历 —— 没有日子了
大年初一看历书 —— 日子长着哩
大年初一没月亮 —— 年年都一样
天上的月亮 —— 看得见,摸不着
举起碾盘打月亮 —— 不知天高地厚
山尖上摘月亮 —— 办不到;没法办
大年三十晚上熬稀饭 —— 年关难过
猪八戒三十六变 —— 没有一副好嘴脸
大年三十盼月亮 —— 痴心妄想;妄想
东方天亮下大雪 —— 明明白白;明白
大年三十晚上卖门神 —— 再迟不过了
穷人逃债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十五的月亮 —— 完美无缺;圆圆满满
小秃跟着月亮走 —— 谁也不沾谁的光
三九天吃冰棍 —— 寒心;冷暖自己知
三九天的豆腐干 —— 冷冰冰,硬邦邦
大年初一打拼伙 —— 穷鬼们聚到一块了
癞蛤蟆躲端午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大年初一打灯笼 —— 年年都一样;年年如此
大年三十晚上打兔子 —— 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老太婆过年 —— 一年不如一年;过一年少一年
篇4
关键词: “大语文”观 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1]。并把“综合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所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生活处处是语文,在当前“大语文”观下,如何实施综合性学习呢?
一、找准契点,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现行教材每册都安排了六次左右的主题性综合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次,而要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适时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九月份的节日比较多,重阳节,教师节,中秋节,连着国庆节,这一个月可以开展很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教师节可以制作各式贺卡,把祝福送给老师;中秋节可以让学生找资料,寻由来,说传说,吟诗歌;重阳节去敬老院送温暖,带去欢声笑语;中秋节去超市调查月饼形状、口味、销售情况……想了,说了,做了,然后把它用文字记下来,不用再担心学生会没有内容写;更不用担心会有雷同,每一个孩子的感受都是独特的,新鲜的。
二、变化角色,开放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2]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方式上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在悄悄地变化――是参谋、顾问和咨询人员,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真理的代言人,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猜字谜,搜集有关汉字谐音的文字材料(歇后语、诗词、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增强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也可以让学生亲自调查,亲身体验,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确定研究的小课题,然后按照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研究。这些研究课题内容丰富多彩,有《街头“啄木鸟”行动》、《有趣的字谜》、《趣谈谐音》、《汉字七十二变》等。拿“街头‘啄木鸟’行动”来说,它的“课堂”是在街头,学生自己寻找和发现广告、招牌上的错别字,有的字碰到学生自己也拿不准,就查字典或请教家长、老师,然后统计数据,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三、自主探究,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注重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精神等。最终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故事课文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童话故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安排的活动有:讲童话故事比赛,介绍童话故事书,表演童话故事,做童话故事手抄报,创编童话故事等。学生为了交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准备,到图书馆、书店、互联网上查阅、搜索,向亲戚朋友请教,还互相推荐小主持人,准备主持词等。这样的活动,就是一次自主学习的比赛,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多元评价,完善语文评价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3]评价理念也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
如在开展《走进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我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案:(1)最佳作品评价: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课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就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2)演说评价:采取演说的形式是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体会,重点围绕:“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我是怎么解决我所研究的问题的?”“我在什么方面得到了提高?”并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合理的评价。
综合性学习为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深刻理解新课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设置的目的,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适宜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就能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语文教育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3-4).
篇5
关键词 班主任;班集体;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076-02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成长的摇篮。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不但影响班集体建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班主任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让班集体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大舞台。如何才能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大舞台中来展示和锻炼个性?笔者认为班主任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自主管理,培养个性
教育家陶行知说:“最好的教育是教学生自己作自己的先生。”自主管理于教师是一种精神的解放(信任、尊重、认同),于学生是一种个性的绽放。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在很多时候,虽然已经决定让学生去处理班级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仍然会“不放心”地加以“指点”,将事情的关键所在“指”给学生,这样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应当充分地相信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从一些小事做起,独立地完成。相信经历几次实践之后,学生一定会越做越好。
其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还应给予学生做决定的权利。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决定,如果教师将某项任务交给了学生,那么相应的决定权也应该给予他们。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任务的艰巨、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如果一切决定仍由教师来做,那么学生仍然只是服从决定的“顺民”,仍然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会主动地参与,自主管理就成一句空话。
再次,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还应注意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调控。自主管理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什么都不管,一切听任学生。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宏观上整体把握班级的发展方向,使班级朝着一个明朗而又进步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学生管理班级事务时,班主任也应时刻关注班级的动态,在微观上或者说是暗地里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
最后,岗位责任制的设立也是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培养个性的有效的途径之一。在班内设置多种岗位,如“财产小卫士”“图书管理员”“黑板清洁员”“护苗小卫士”“讲台美容师”“门窗管理员”等,并由师生共同制订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使班级的每一扇窗、每一扇门、每一样物品、每一件工作都有负责人。半学期下来,评选一批“岗位尖兵”,同时对部分不能胜任岗位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在让他们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的过程中,逐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这时候,被动的管理则变成主动的管理,“他律”将转化为“自律”。尤其针对“问题学生”,不是简单的“人人有事做”,而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影响。
实践证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越多,他们的责任感就越强,越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个性。
2 开展活动,张扬个性
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的学生,最需要的就是一个个多彩的自我展示舞台。班主任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细心筹谋,合理安排各种活动,帮助他们发展兴趣,张扬个性。
1)竞赛类活动。笔者尝试开展过小巧手折纸、剪纸、定钮扣、贴画比赛。这种小竞赛,使有些学习并不出色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有了用武之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有作用。笔者还尝试过“歇后语接龙”“故讲事比赛”“古诗擂台”“安全知识知多少”等比赛。争强好胜的天性使学生能主动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比强调一百遍知识的重要性更有效。
2)节庆类活动。在每个节庆到来的时候,开展相关的活动,比如:9月可以开展“感恩老师”主题队会,“假如我是老师”演讲,敬师卡制作比赛;10月可以开展我爱祖国山河美图片展,“弘扬革命传统”手抄报展览;中秋节前后,可以开展古诗文竞赛,月亮的传说故事会,“感恩老人”班会,家庭中秋联欢会……通过各种节庆活动,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激发爱校爱家爱国的美好情感。
3)社会实践类活动。可以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适合服务的项目,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如“红领巾文明督导队”“学当一天家”“我们也有一双手”“争当自理小能手”“管好自己的小天地”。笔者多次带学生去福利院给孩子、老人表演节目,为他们募捐,做好事。
4)娱乐类。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小游戏,也可以作为班级活动的内容。比如渗透了合作精神培养的两人三足跑,锻炼手的灵巧性的夹乒乓珠,有趣的贴鼻子等,都可以作为调节班级气氛的活动。
更应该提倡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也要由学生在班主任的宏观调控下自主策划实施,才更能张扬其个性。如文娱会演,从思路到海报,从演员到舞台设计,从确定主持人到邀请嘉宾、组织学生参加……如趣味运动会,从程序设计到项目安排,从领导讲话到运动员代表发言……每一个活动下来,都要求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下一次活动办得更精彩而努力。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的精神,他们自己回家收集材料,分组研究,汇总资料,自己排练,自己制作道具,干得不亦乐乎。这就是班主任的职责——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最能发挥创造性的道路。
3 营造氛围,陶冶个性
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教室是学生活动最频繁的生活空间,简而言之,是学生共同的家。怎样让这个家有色有味,有花有果?
1)让教师的黑板绽开“笑脸”。把黑板开发出一块地方,让学生体验当教师的滋味,让教师的黑板上充满学生的笑脸。如开展“今天我是老师”的主题,让学生当一天的教师。这个小老师在早晨第一节课前在班上写一些好词好句,第一节课前3分钟就是这个小老师的课,小老师要在3分钟的课堂上把自己的新发现、新知识教给全班同学。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弥补了农村学生识字量过少的不足,为学生的阅读、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让教室的墙壁创造“奇迹”。把教室里的墙壁变成学生自由展示个性的天地,如读书专栏中,有展示书法的“书香浓浓”,有展示习作风采的“小荷尖尖”,有五彩缤纷的“我来露一手”,还有“读书心得”“新闻焦点”等。走进教室,学生的才艺尽收眼底,他们说着笑着,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墙上,开心的笑容溢满面颊。他们多么想拥抱这块小小的墙壁呀!这些本来空白的墙壁在学生的眼里,已经成了展示他们才艺的小小基地,那儿永远有他们的一小块儿地方。
篇6
民间玩具中有以布虎作枕头或,取其能保护儿童不得恶遇,健康成长之意。
布老虎属于我国民间布制玩具的一种,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布老虎之所以成为布制玩具中的代表,是因为它与我国民间风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北京布老虎具有京都特色,头大体粗,兽纹及口鼻等皆以梁枋彩画之法,古雅典丽,威猛传神。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风景秀丽的山上长满了桃树,看管这片桃林的是兄弟俩,名叫神荼和郁垒,两人力大无比,技艺高强。为了管好这片桃林,兄弟俩驯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们守卫着桃林。通过兄弟俩的辛勤劳动,桃树长得枝繁叶茂,眼看着就要迎来丰收的一年。桃子即将成熟的消息引来了一群恶鬼,它们冲上山来,企图用武力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兄弟俩指挥着群虎与群鬼拼杀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将鬼击倒,弟弟用苇绳将鬼绑住。打翻一个,捆住一个;捆住一个,虎便吃掉一个!不一会儿就消灭了大部分的恶鬼,剩下的恶鬼见势不妙,狼狈逃去。战斗胜利了,神荼、郁垒的名字传遍了人间。后来世人便将神荼、郁垒尊为门神,老虎的名气也随之大振,成为百兽之王、恶鬼的克星。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它反映出古代民众的一种愿望。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疾病都无法科学地去认识,只能归之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恶鬼。人们希望战胜它,于是便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和老虎这种猛兽身上。老虎之所以成为百兽之王,自有其原因。从原始墓穴中的壁画到用丝绸、象牙和木头做成的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赞美虎。虎拥有矫健的体态和高大的身躯,十分威猛。黄色的皮毛上配以一道道黑色条纹,额头正中那清晰的条纹像一个“王”字,更衬托出无比的勇健,因此人们便奉其为“百兽之王”。
这些虎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稳重而宁静,有的活泼而乖巧。这些风格各异的老虎造型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用不同的方式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而这一特点也融入了民间布老虎的身上。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必然会带来不同的地方特色,但不论形态上怎样变化,民间布老虎遵循着夸张变形这一基本特征。不同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便会形成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布老虎。
布老虎的出现是与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联的。在工业生产较为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特有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
兔爷
月光光,紫光光,你出月光我点香,奶奶拜月禾场跪,讲句要我点根香。一根香,保佑爷爷买田庄;二根香,保佑奶奶寿年长;三根香,保佑嫂嫂生贵子;四根香,保佑哥哥上学堂。我也对着月光拜,一天一扎大麻糖。
现如今,除了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我们还可以见到兔爷儿的身影外,其余的时候,它可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喽!远了咱不提,其实就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爷儿还很多见呢,尤其是中秋节前,街巷到处都设有“兔爷儿摊子”。老舍先生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就描写了当时兔爷儿的特色,说那兔爷儿“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那么兔爷儿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给您讲一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京城里爆发了一场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忽听说月亮女神嫦娥可以拯救大家,众人遂烧香求嫦娥的帮助。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女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传说终归是传说。兔爷儿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兔爷儿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之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头不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兔爷儿的造型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
北京的兔爷儿家喻户晓,因此还派生出许多与兔爷儿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例如“兔爷儿的旗子――单挑”,这是因为兔爷儿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爷儿――老陈人儿”,因为兔爷儿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爷儿,那可就属于老兔爷儿了。
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代即有,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
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的繁衍、发展。
当皮影演员可不容易,除了唱、念,还得会操作影人,影人的动作、神态最能看出演员的功夫。这一招一式,看上去得像那么回事。虽说皮影戏这功夫在手上,可心里和眼里的功夫可不是三两天能够练出来的。
皮影艺术给北京的文艺舞台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品位,它深受北京人,特别是老人和小朋友的喜爱。北京皮影继承了西派皮影艺术的特色,善演神话、武打和寓言剧,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有几十出,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细腻而著称。皮影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外国朋友也挺着迷。很多精美的皮影人被国外博物馆收藏。目前,古老的皮影艺术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把人们带入一个完美的艺术世界。
糖人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每当想起晶莹剔透的糖人,总会让童年的依稀回忆弥漫起一股甜蜜芬芳的气息。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便捷,店铺也不像如今这般林立,“吹糖人”和“画糖人”的小买卖因此红火,他们的吆喝是孩子们的盼望。“以物易物”的销售方式更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一时间,家中的零碎小物件都有了“用武之地”。一次偷偷将爷爷的拖鞋拿了去换糖人,明知少不了一顿责骂,但拿着漂亮精致的“七仙女”,自己却早已心满意足。
幼时寄住在奶奶家,巷口正有一个老头儿生个小火炉卖糖人,常见着一堆小孩围着小摊眼馋馋地看上半晌。每回路过飘出丝丝香甜气味的糖人摊,我便有些犹犹豫豫,略略一停脚步,就被奶奶脚不沾地一把抓过去。画糖人的挑子一头放着熬糖用具:带炭火的小炉子、铁锅和勺,另一头是一个分格画有花鸟等图案的彩色圆盘,花上五分钱便可以转动盘上指针,指针停在哪一格,他就当场作画,这招吸引了不少顾客。你也可以点着名去画,但价格就贵得多了。看着画糖师傅制作糖人的过程,倒比品尝时的感觉更为有趣。一块光滑的大理石充做画板,用时涂上一层油防粘,待铁锅里的糖稀融化后,用小汤勺舀起,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糖稀落在石板上,便有了造型。手上功夫是造型的关键,因为在浇铸时,经火加温后融开的糖稀,一旦冷却便凝固了,因此要求眼明手快,一气呵成。若是侧面的形象,便以线造型;若是正面的形象,则用糖料将其头部堆成浮雕状。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造型亦不会雷同。当造型完成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稍俟凝结即成。看着草把上金灿灿的凤凰、飞龙等鸟兽花虫,颤巍巍地沾在细细的竹签上,一律是透明的,险险地不胜脆弱,仿佛随时要掉下来的样子,令人时时防备着“啪”的一声碎裂,疑疑惑惑地悬着心,这是一种叫人患得患失的吃食。
“吹糖人”的图案造型比“画糖人”简洁许多,同样是五分钱一次,摸彩形式却变为在一个黑布袋里装满写有不同图案名称的小竹签,随机抽取一支,即中即做。不知为什么,我每次中的都是最便宜简单的糖稀,实在气恼不过,干脆偷偷回家做了个写着孙悟空的竹签,然后假装从布袋中摸得,却因字体差异不幸被吹糖的老爷爷揭发。前几年,我居住的小区常来一个吹糖人的老人,那时他60多岁,佝偻着背,头发全白。生意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每天都有几个孩子围着他的摊位,听他哼着小调,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或揉或团,间或用嘴一吹,做出一个个形状各异、活灵活现的小糖人。他可以吹出30多种糖人的形象。
篇7
事实上,这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除了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树立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掌握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
从这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命题来看,传统文化类考题不时出现,这既增加了试卷的文化厚度,也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陶冶了学生身心,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剖析2012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传统文化类考题除了古典名句填空、文言文阅读等考题外,还涉及了以下七个知识点,下面逐一进行评析。
一、书法艺术
例如:
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
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距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 ;
,其字为世所重。
(3)【名作欣赏】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解析:这组题目围绕中国书法艺术,从书写、书法故事、书法欣赏、书法教育等角度设题,第(1)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能力,第(2)题考查的是学生概括故事内容、按要求补写句子的能力;第(3)题考查的是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第(4)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能力。不难看出,这组题目题型多样,有难有易,既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又能让学生在答题中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受到艺术熏陶。
解答时,第(1)题按照字例分析的三个要求进行书写;第(2)题先要读懂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然后上下句对照,按照补写对联的要求进行补写;第(3)题主要根据颜体书法的特点及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行归纳,简要表达;第(4)题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表达,可先亮出观点,然后进行说服。
二、对联
例如:
2.(2012山东济南卷)《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一生坎坷,在他人生最不如意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请你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成语,还原这幅对联。
解析:这道题目很有特色,利用作家故事为载体,来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同时又涉及了成语运用,可谓一箭双雕。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撰写对联要求“六相”:一是字数要相等,即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二是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即“实对实,虚对虚”。三是结构相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四是节奏相应,即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五是平仄相谐。在普通话中,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而在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六是内容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从自己积累的成语中进行筛选,选出自己认为最恰的进行补写。
三、国画
例如:
3.(2012山东德州卷)在我国古典名著中,作家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请根据插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人物形象是 。
(2)选出符合人物特点的项:( )
①多愁善感 ②精明能干 ③才华横溢 ④体弱多病 ⑤狠毒泼辣 ⑥孤芳自赏 ⑦世故圆滑
解析:这道题目,本身是一道文学名著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特点。但解答这道题目,必须要借助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插图来完成。而这张插图,是一张典型的中国画。中国画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在中国画中,有许多人物画作品经过沉淀,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固定艺术形象。譬如看到“闭月”,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貂蝉;看到“羞花”,我们就知道画的是杨玉环;看到“沉鱼”,我们就知道画的是西施;看到“落雁”,我们就知道画的是王昭君。而本题中的插图,是一女子在葬花,很容易就能看出来画的是“黛玉葬花”。
很显然,同学们在解答国画类题目时,除了对国画的工具、题材、手法、名作要有所了解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根据画中呈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判断画的主题、人物等。
四、京剧
例如:
4.(2012江西南昌卷)你校戏剧社将和来访的英国学生开展戏剧交流活动,你作为戏剧社的一名成员,请完成下列任务。
(1)学校决定派你向英国学生介绍我国的国粹——京剧,请你参考下面资料写一段80字以内的介绍文字。
参考资料:①京剧旦角流派有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 ②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人称为“东方歌剧”。 ③京剧脸谱是京剧的一大特点,主要有红脸、黑脸、蓝脸、绿脸、黄脸和白脸等。 ④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各有细密分工。 ⑤京剧演出讲究“唱念做打”等程式动作。
你撰写的说明文字:
(2)交流活动中,戏剧社将与英国学生一起探讨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的认识,请你写一则70字左右的发言稿。
你撰写的发言稿: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戏曲知识。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一种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其中,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近年来,戏曲教育得到重视,许多地方还专门开设课程,让传统戏曲走进校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命题者设计出这道考题,其目的显而易见。第⑴题让考生写介绍京剧的文字,考生通过所给的资料,就能对京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命题者可谓用心良苦。第⑵题考的是对外国戏剧人物的评价,关键是要了解夏洛克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解答时,语言首先要准确,同时要简洁。
五、民间艺术
例如:
5.(2012江苏扬州卷)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
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 猛抬头……”最后四个字忘掉了。
三楼:这不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看。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
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
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
(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
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
(2)二楼记不清的那一句,与“一霎时波摇金影”是对偶诗句,请在下面空格内补写四个字,使该句与上句构成对偶。
猛抬头
(3)下文画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4)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解析:这道试题的综合性很强,所给的材料是扬州地方民间艺术——说道情,考的是名著阅读、对句、说明方法、给漫画拟标题等,既让考生感受到了道情艺术的魅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积累、分析、提炼、表达等能力。近年来,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经常被设计成中考语文试题,这一现象值得同学们关注,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从语文的视角来关注这些民间艺术。第⑴题考查的是对《西游记》这部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西游记》,解答时非常简单;解答第⑵题时,根据上文内容,很容易知道当时的时间已是日落之后,所以自然会想到接下来该是月亮登场了,再结合“波摇金影”的结构特征,想到“月上东山”这个句子并不难。第⑶题明显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第⑷题首先要选出自己认为贴切的一句,然后再陈述理由。
六、图腾文化
例如:
6.(2012福建福州卷)学校开展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 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中国龙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摘自歌曲《龙的传人》)
【材料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脸叫“龙颜”,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睡的床叫“龙床 ”,乘坐的车子叫“龙辇”,就连皇帝的子孙也叫“龙子龙孙”。
【材料三】在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欢舞龙灯,跳龙舞,赛龙舟,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材料四】龙具百兽之形态,汇天地之灵气。古人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能显能隐,千变万化,腾云驾雾,上天入海,呼风唤雨。
示例:我选材料三,探究的结果是:龙象征着吉祥平安。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我选 ,探究的结果是:
活动二 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与龙有关的谚语佳句。这些语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请从下列四句中任选一句,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①不下大海,难捉蛟龙。
②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我选第 句,悟出的道理是:
解析:这道考题是从图腾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原始时代,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它们不仅不会伤害自己,而且还能保护自己,并且能获得它们超人的力量、勇气和技能,这就是图腾。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数千年龙文化在中国久盛不衰。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而2012年恰好是龙年,这道考题可谓“应景”味实足,也很有意义。解答与图腾文化有关的题目,前提是要对各民族的图腾文化,譬如图腾名称、图腾标志、图腾禁忌、图腾仪式等有所了解,而这需要课外拓展。
活动一是一道探究题,主要是探究龙的象征意义,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给出答案并不难。活动二是感悟谚语佳句中的道理,谚语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形式,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找它的比喻义、象征义等。
七、民俗文化
例如:
7.(2012湖南资阳卷)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题目。
月到中秋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趁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ɡ)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文/一竿烟雨 有改动)
1. 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 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 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 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解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千姿百态,摇曳生姿,格外迷人。近年来,民俗类考题以各种形式频频进入中考语文试题。本题,选文就介绍了中国人过中秋节时的一些习俗,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虽然这道题各问题本身并没有考查民俗知识,但优美的选文还是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