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师德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2 14:0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师德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此我就我个人在师德师风学习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自我剖析,尽量做到:
优良的得以发扬,失误、过失毫不遮掩.
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
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本人还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论学习不够透彻,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从实质上深入研究,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困惑.其根源于本人主观上
思想怠惰,不思进取,客观上理论修养不够.
教研力度不够,多年来担任历史教学任务
,只抓课堂教学,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很少写教研论文;只做井底之蛙,没有走
出学习,究其原因,教学任务重,时间少,写作水平低,不善于积累.
不擅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跟不上时代步伐,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个人因素.
(四)工作作风不够扎实,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篇2
[关键词]实习支教反思性教学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85-01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而,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实际状况来看,师范生往往暴露出知识面较窄、艺术人文素养不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较欠缺等问题,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它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到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因而,如何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格的教育人才,就成为我们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由实习支教所引发的对师范教育现状的思考
通过实习支教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来审视师范教育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师范教育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观念层面,师范教育观念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原有的“重学科、轻实践”的学术型教学,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目标,而目前从事师范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此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的师资已近饱和,师范生就业呈现出逐渐向农村中小学转移的趋向,然而,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未能适应这种变化。
体系层面,师范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渗透融合不够,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在承担基础教育引领和服务的功能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因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衔接平台和互动机制极为重要。这种缺憾,也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构建上,当前各高校的师范教育仍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特色不够明显。
行为层面,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与新课程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缺乏足够的调查与研究,缺乏前瞻性。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的矛盾,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法与一般教育类课程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实践环节中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学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缺失等,仍是师范教育行为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并应解决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制约培养合格师资目标的实现。因而,重新反思先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从实习支教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切入,依托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不失为实现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途径。所以,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践的分析与思考,不仅可以及时反思当下师范教育的得失,而且还可以寻找出一种能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师范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意识。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反思性教学的逻辑前提。师范教育各专业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造成了教师观念上的相对自足,而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观念的根深蒂固,又影响着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热情,真正关心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并不多,深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的就更少。因而,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合格师资,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立足基础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并对教育教学各要素进行积极的反思,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构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体系。从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情况看,师范教育存在较显著的照本宣科现象,所传授理论知识与农村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有的用不上,有的不够用。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各方面入手,加强与各地教育局、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契机,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在两者的互动中增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培养方案。反思性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途径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学的理想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师范本科生进小学、师范专科毕业生大多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严峻现实,需要师范教育尤其是师范专科教育改变沿袭多年的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从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需求、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调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出适合学生素质养成和专业成长、适应新农村教育的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4.调整与改革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分化、轻综合”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综合”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专业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融合。要将师范各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教育共性,兼顾个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者的比例,增设艺术人文素质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见习、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的比重,提炼专业核心知识与普通话、书写、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5.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益。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等角度出发,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如大学英语、体育课程的大纲修订,必须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据师范教育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特色,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课程,加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与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要打破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专业基础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内容上建立广泛的联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执教能力。
6.改进教育方法,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取自学、辅导、讨论、课题研究、论文及设计、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对实习支教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审视与再认识,就是要追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行为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审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和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境界的自我提升,这也正是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篇3
关键词:师范;历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7-01
师范类学校历史课教学是要培养中学教师队伍与专门研究人才,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历史课教学有许多与中学历史课不同的特点,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在《乡土中国》序言中说:"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目前总书记号召大家要学习历史,所以,探讨师范类学校历史课的教学艺术十分必要。
1.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社会对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是广泛的,学校、文化馆、博物馆、文物考古、文史研究、旅游开发等都有需求。关键是, 师范类学校历史学教学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之外,还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大学学习阶段,就要开展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了解学生的就业选择。如果学生要深造,就要开设大量的提高课及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如果学生要在不同的行业谋职,就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要使学生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自己。若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就要让这部分学生加强学习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如果一些学生要在旅游行业谋职,可以让学生学习旅游方面的相关知识。当今各地为发展经济,都在尽力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来。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学生要从事文史方面的研究,可以让学生进行区域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并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能够有所体现。
师范类学校历史教育必须与社会相接轨,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学校和历史系要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产品,使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教育已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关门教学已不是时展的要求,开放式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专业就象一个工厂,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使自己制造的产品能销售出去,必须了解市场行情,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2.对师范类学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急需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大学教学方式必须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那么,就历史专业来说,大学历史教学应该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呢?
2.1 教学改革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改革。"教"固然重要,但是,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更多的体现在"学"上。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应试。进入大学以后,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有力的引导,他们失去了应试的目标,一旦不能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改变学生在传统中学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与学中找到自我,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要怎么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这也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在新学期开学时,笔者曾让大三年级的学生说说他们倾向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哪方面的内容更有兴趣,想提高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答复竟然是:"老师讲什么、怎么讲都行。"
"本来你就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学生不习惯也要习惯,不适应就慢慢来适应。"听到这些话,笔者感到有些震惊,顿时无言!因此,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是教学改革中很关键的一步。学生不能自主的学习,任何教学改革措施都无法真正实行。此外,不懂得自主学习的学生,还谈何创新呢?
2.2 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方法之一是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在教学过程中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内容的课程,有些教师讲起来效果很好,学生很喜欢,有些教师讲的却不尽人意,学生反应较差。这里面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教师在讲课时,是否带有激情,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在讲课时,往往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然后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进行讲解,努力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把学生吸引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把所讲的全部内容都记下来,而是要求他们有选择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记下来,这样既避免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的死格式,又有利于使学生有理解思考的时间,从而把学生融进课堂的氛围之中。交流者,师生感情相互沟通之谓也,讲者热情澎湃,听者心潮激荡,讲者悲痛压抑,一则以喜,一则以悲,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共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我们在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程时,对一些爱国人士的革命行动,极力加以渲染,学生深受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之一。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更能直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明清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中国从处于世界前列一下落后了一大截,我们在讲授时就应该抓住这一主题,教材内容与这一事实紧密相连,使学生切实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及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祖国的光明未来,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才是较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总之,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以"教"与"学"为中心,一方面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养成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养成新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习惯,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统一,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此外,考核方式也应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和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使得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陈颖.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J].历史教学, 2005,(2).
篇4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等。交流的话题包括:
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
这个地方的处理不知道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我本想在这里“放一放”学生,但怕收不回来,你觉得该怎么做?
我最怕遇到这种“意外”情况,但今天感觉处理得还可以,你觉得怎样?
合作解决问题——共同从事教学设计,从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到教学重心、基本教学过程,甚至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要为其后的教学反思留下空间。
4.文献资料
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我们能够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够对存在与现象背后的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能够更加理智的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经验;能够更大限度的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阅读数学教学理论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行为的思路,不在总是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哪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哪些更带有普遍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客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活动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学理论,可以使我们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题目进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篇5
“策略”是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应对的方法、策略,但是策略不等于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中,我发现许多学者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混淆,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学者就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区分,揭示了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与反思。他指出“现代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强调课的结构的完整性与呼应性,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师连贯的、递进的。同时现代教学策略关注个体的进步,期望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各自获得成功”。下面对混淆定义进一步整合梳理:
1.1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大部分文章出现的问题就是将这三者的定义杂揉到一起,交叉使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教与学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例如:讲解、示范、情景教学、重复练习等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形式,亦或包括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亦或某一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固定、高效且适合多种教学的范式。如:“快乐教学”模式;而教学策略属于两者之间的中位概念。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因此,合理辨析三者定义,将更有利深人研究。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又服务于教学策略
I.2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教学策略无非是教学思想的集成,观念和技巧的关系应该是绝对的统一,教学观念支配和决定着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则从属于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引导者的思想呈现,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技术风格、知识呈现、思维方法等等。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对教学流程的计划管理。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材料、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前期呈现。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观念,两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都是对教学行为的顺利实施添加的一味重要作料,但是教学策略更多讲究行动上的教学,而教学观念则讲究思想上的深化
2.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的研究现状
经历史研究证明,教学策略的反思视角并不明朗,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教学策略将教与学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绝对的统一,往往在具体研究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二者定义不加区分。第二,教学策略在研究中偏向教的策略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学的策略,导致教学失去主心骨。教学策略本没好坏之分,但如若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2.1国外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策略的反思在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史密斯的教学策略研究,他开启体育教学策略研究新起点,为课堂管理和教学提出高效的时间策略。还有G3g0的“教师七要”,对教师做出具体规范。之后J.S.Kounin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提出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留有余地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集体活动形式。后期Brophy又对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补充,充分将学生自尊心放在首位,建议教师了解学情和学生爱好,讲究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R.Johnson提出教师和同伴、同伴与同伴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指出的是R.M.加涅的研究指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也对教学策略的反思进行了细致的问答。他主要从教学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进行分析,得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对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达到最优
2.2国内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
中国关于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的反思,这给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树立了根基。从表I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位居反思第一位,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仅占了第七位。这说明教学策略在实践反思教学中往往受到忽视。再加上新教师近年来的扩招,教学策略的反思仍停滞不前。我国关于教学策略出现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连生的指导性和发现性教学策略。随着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教学结构化的不良领域已经有“赤子”苗头。这也是教学反思研究难点所在,教学策略的提取不是简单知识的提取,而是将所有知识依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运用,特别强调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针对突发状况也是考虑到老师的反应能力和应对措施。有研究指出,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3.问题讨论
3.1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反思力度不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体育教学策略反思角度比较广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技术、学生主动性、教学评价等等,但是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数量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这就大大限制了体育教学反思的关注度,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2大量新手教师的渗人,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新手教师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大大满足了新时代儿童的发展思维。但同样从教学水平上看,很多新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将反思的视角定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上,忽略了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使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3.3教学策略反思界限不清晰,易误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同时,我发现教学策略定义不清晰,这也导致了教学策略反思混乱,反思水平较低,难以抓住教学策略本质。因此在教学策略反思中易误导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角度出现问题
3.4教学策略反思与社会新兴领域脱节
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教学策略反思被忽视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反思视角已经严重与新兴社会脱节,不利于国家在体育教育上的长久发展
篇6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初中历史.实践探索.
Abstract: "Reflective Teaching" is the late 1990s, began to be educators in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one of the ways is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er reflective teaching is necessary.
Keywords: reflective teaching middle school history.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每个人都有大量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对这些经验深信不疑。那是因为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念和思想,时常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社会群体的成员拥有的信念和态度代表了他们的文化系统,反过来又体现于他们的行动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教学,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对教师而言,他们是“朴素”的教育实践家,他们对各种教育教学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这种观念教师的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倡导初中历史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转变历史教师教学的观念。
一. 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教师教育行为只是沧海一粟,我们看不见得隐藏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之下的那一大片就是教师教育观念,“所谓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师教育教学情景与教育教学历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生与学习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且信以为真的观点,他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生活经验,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指引着教师的反思与行为。教师观念不但影响着教师的知觉与判断,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影响着教师行为,他们往往是内隐的,未被意识到的。”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教学就是指教师反思自己的内隐的未意识到的观念,重构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会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进步。教育观念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它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学习观、教学观、自我发展观等。“教育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尽管教师对此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是当教师学习、尝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时,原有的观念就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篦子,拒绝更新新观念也拒绝从学习中获得成长。” 教育观念一旦形成具有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教育观念在教师专业结构中具有较高层次,因此说,转变教师观念是对教师一种较深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教师正确的教育观是教师角色转化的前提。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只是讲知识,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知识。这种观点严重的影响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互动。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教法的不断创新,都是依靠教师来实现的。假如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观念不更新,那么各种改革都走形式,毫无实际意义。
第二,教育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相吻合,是时代对教师树立正确观念的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教师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代背景相吻合,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完善、发展和巩固,为反思型教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被认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总结教育改革经验是指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很难的,涉及教师知识、信念、观点、态度、行为和兴趣的各因素的变化,而教师信念又在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统摄着教师的其他方面的品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思想的转变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吸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运用反思教学方法,促进自身专业的不断发展。
二. 倡导反思型教师
从杜威的观点中,我们理解为:反思型教师对课堂中的问题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能够连续不断地思考课堂问题,追求更好的教法和课堂管理方法,他们还关心自己的课堂效果能否给学生带来哪些利益;同时反思型教师还对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比较重视,他们知道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同的学生个体对学习条件和环境是有区别的。职称表反思型教师拥有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各方的意见,甚至承认存在错误的可能。反思型教师对信息的收集有自己的权衡标准和判断决策标准。而传统教师型教师对课堂和学生问题思考的较少,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他们只局限于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认识。同样,他们对理论的东西几乎不关心,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传统型教师往往认为只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他们也想创新,但考虑的较浅,不注重价值;他们有时也收集一些信息,结果是固守结论,机械行事,不会理性的判断。
篇7
【关键词】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在行走时常常回过头看看自己是否走了弯路或走错了路,以便及时纠正错误,这样我们才会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缺点,通过细致的,冷静的思考,总结正面的成功经验和反面的失败教训,才会对后续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将反思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接受实践的再检验,就会形成比较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有位专家说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就会成为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反思还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这些工作做完了,任务就已经完成了,缺少了对一天工作的小结,当然也就缺少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总结――教学反思;有的教师即使有这样的做法,但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反思得不够细致,不够深刻,走过场而已,这样的教师,是对教师这个行业的性质缺少足够的认识,是对教育教学这份工作缺少足够的认识,也是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少规划,他们即使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只是一个“教书匠”,永远不会成长为“教育专家”,因为他们缺少的就是一套支持自己教育教学独特风格的理论体系,而这一套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来自于教学一线的经验积累。可以说我们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占据着能够积累经验的天然资源,然而我们在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之后,却忽略了这种比较轻松的“反思”工作,导致我们永远成为不了“教育家”,多可惜。笔者认为,教育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育者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着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将不再是完全按教师单方思维设计并运作的“流水线”和“圈套”,而是变成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并不断完善的富有师生个性的创作过程。况且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300个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一位国外的教育专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的学生――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是以形形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们的情感世界。”而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手动被脑的学生,更容易会被“统得过死”的教育体系所伤害,特别是习惯于一个标准、习惯于一套答案的教学评价,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当前素质教育就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求每位教育者通过创新教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性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每位教育者就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看自己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否遵循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行为才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捷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除具备熟练的教学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就没有教学经验可谈,他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去积累,积累就需要去收集,而收集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反思努力培养成一种习惯。每上完一节课,无论多忙都要及时地挤出时间进行反思,作为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理念的界定、设计的执行、教法的运用、效果的检测以及拓展延伸等环节的一次检阅,并以此梳理出成功与失败之处,成为下一次教学的能力。当把这种教学反思做的与教学一样经常,即有教学就有反思时,何愁积累不下教学经验。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种能力,也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平时教学当中所积攒下来的经验,或者是教学之后的突然灵光一现的想法,就像我们收集在篮子中的贝壳,而反思则会提供给我们一条绳索,能够让我们把这些贝壳串连成为一件精美的饰品。朱熹也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学”,我们也可以说“教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教”,这就是“乐学勤思长真知”,这种在教育教学中历练出来的东西就是教学经验,而且是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既是我们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我们经后进行高效劳动的有效保证。中学生心理教育学家钟志农先生,从事教学工作时已经五十岁了,他之所以很快成为中学生心理教育专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重视教学反思,他所写的反思手稿堆积起来足有一米高。
三、新课程及其理念要求所有的教育者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新课程标准中对这三者的观点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联系学生和教师教与学的桥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篇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均说明了早在古代,人们就充分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如今,当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发生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面对教育教学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应该对当前的“教学反思”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思考。
所谓的教学反思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师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我的理解就是把课堂教学实况像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重过一遍,回顾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反馈怎样……然后把注意的焦点对准那些使自己激动以至于一时难忘的事情上,最后抓住时机,选择典型案例、新鲜感受、深刻体会等记录下来,这就是教学反思。
二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而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改进,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在教学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新课标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遗忘,如果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有必要通过反思,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是否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教师如何教展开的,现代课程理念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思想政治课学科的特点,设计探索创造出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评价自己是否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三)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建设者。基于此,教师备课时必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置教学定位。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而且可以在“教学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教学过程是否关注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的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而且应利用课后教学反思捕捉、提炼,如此既可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记录下来,以资研究共享。
三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那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该写哪些内容呢?我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这个问题。其中,歌曲是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学生合唱两首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在歌声中感受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性”,激发爱国热情,并在愉悦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二)写失误之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带有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教学教训。如果每次教学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或失误,就会使自己逐渐聪明起来。当教学出现失误时,课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基础?(2)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妥当?(3)教学重点难点为什么不突出?(4)教法与学法的选用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5)学生为什么会缺乏兴趣或启而不发?(6)教学实际是否死扣教案,缺乏灵性?
(三)写学生创新之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对此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练习答案”、“讨论发言”,将有用的东西其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四)写学习心得。写学习心得就是把对自己有启发的教学经验、学法指导、试题研究及公开课教学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在相应的教案后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例如:在一次市思想政治课研训会后,我觉得一名政治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主动收集其他学科知识,以及时政热点,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
篇9
王 轶
(镇江卫生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
摘 要: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编写的,供学生预习、上课、复习及教师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它是涵盖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一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案导学;优势;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充满生机与活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开放性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我们认为应从学生出发,让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逐步取代传统的“教案”,这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反思这两学年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学案导学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案导学的优势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在学生的学案中,第一项就是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教师对本节课的目标设计的阅读,明确了应该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知道了能力提高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知道了一节课自己该学什么,这样学习起来精力更充沛。学案将教师的教学思路展现给学生,学生集中精力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了教与学的高度统一,教学效果更好。
(二)较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上的最大梦想。我校班级人数高居不下,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我们更是感到焦急和乏力。学案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班额大、学生差距明显的教学难题,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基础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的自学提纲,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目标要求下展开自己独特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各有所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学案导学一改过去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课前已做了“教学案”,已学会了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的讲授就不必面面俱到。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已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巡查指导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把学生的易错点、易漏点、易混点作为讲课的重点。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则体现在沿着学案引领的具体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也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挖掘灵感,享受教育。
(四)为学生探究问题搭建了平台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它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学案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将问题作为自己探究的课题,通过阅读、思考、实验、交流等探究手段来初步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和价值观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优化。
(五)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编写学案的本质就是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整合过程。教师从新的理论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学案的编写及实施教学,这无疑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挖掘优质学案和实施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必然要潜心钻研教材,在明确教材系统及其主次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处理、“裁剪”教材,给学生编织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也得到进一步的转变
(六)有利于集体备课的落实和打造团队精神
原来的集体备课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者仅仅讨论一下,对个别较难的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做不到本学科内的资源共享。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施,实现了同一备课组内部的资源共享,无论是从新课的讲授思路,重点、难点的突破,还是练习题目的选择、讲解等都经过了同组教师的充分讨论,这就使得集体备课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同时,教师在合作备课的过程中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促进了相互的感情,有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
(七)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高密度
一份学案在手,目标明确、话题集中,可以丢开辅导资料,甚至可以丢开课本,便于教师打开思路,全面引申,学生则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使教与学、说与思、说与做配合紧密,节奏快、效益高。
(八)可以弥补我校硬件设施短缺问题
数学是我们护理类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学校对文化课的教学设施的投入相对薄弱,而学案编写空间很广。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图片、问题、练习题等呈现在学案上,很大程度上可以替代课件,并且具有保存永久的优势。
二、学案导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案的预习尚需落实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加之学生到了职业学校后升学压力消失,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自律性较差,常常没有对学案进行自学,导致教师在学案实施中遇到尴尬和困境。因此,我们今后必须加强对差生课前预习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难度较大
由于学生层次差别较大,学案又是统一的,学案编写过程中,既要兼顾知识的难易程度,又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因此这个把握好“度”的问题,是教师需要重点注意的。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多听取不同层次学生对学案导学的意见和建议,最大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同学学习的需要。
(三)存在限制教师个性张扬的问题
由于实行统一备课,使用同样的教案学案,这样容易造成教师教学风格模糊的弊端,如何解决资源共享与个性教学的矛盾,这也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诚.学案导学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教研),2011,(6).
篇10
1、反思性教学的合理性
1.1 反思性教学符合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的身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整个青少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所谓抽象逻辑思维,一般认为,它是一种通过假设的、形式的、反省的思维研究发现:初一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掌握辩证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为低下,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初二、初三学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是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所以,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这样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教育时机。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来符合适应学生的切实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反思性教学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1)人类的历史总是在不断思考、探索中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很强反思性的学科。“历史虽然是过去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历史学科就是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反思——改正—超越自我。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不能一成不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自觉地树立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就历史学科来说,其特点就是对被研究的各种历史对象做出客观评价。在反思性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师对诸多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更新,在反思中求新求异,思维被激活,教学不断创新。
2、初中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2.1 自我反思
历史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对自身成长的经历进行反观考察,如自我学习或教学经历的反思。包括教学道德和伦理,以及教育精神品质、习惯、常识等内在教学理念的反观自照。对自我学习经历的考察,自然就会与自己的教学经历联系在一起,原来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原有的学习经历也对自身的教学有借鉴。教育过程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开始新的教学前,教师对于自我已有的教学的反思,主要是对自我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的思考。在原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审视。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不断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呈上升的趋势。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备课的意识。
2.2 集体反思
自我反思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这就需要集体的力量。集体反思就是反思在群体中进行,这个群体可以包括,同事、专家、校领导,甚至包括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学的问题,群策群力,分析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事之间的相互批判的观察教学行为,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事的经历可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问题形成的动力机制和原因。”
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批评、共同研究对话,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自我反思往往局限于个人视野,难以明了的发现问题,而同事之间集思广益,开诚布公的批评探讨,为教师自我反思拓宽思路和提供借鉴。
听课观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也是集体反思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听课可以观察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效果、教学中师生的关系,随后彼此交流,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集思广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再比如公开课、讲课比赛、相互评课等,这些活动都对于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观摩别人的教学,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找到原因,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新的启示。这样可以拓展思路,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尤其是观摩优秀教师的精品课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途径。
2.3 学生反馈研究
现代教学论的基本观点是: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的规律。教学是否成功,就要以学生对教学的领悟和发展为标准。正源于此,学生反馈是教师要经常使用的一种反思策略。学生反馈研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和交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成果的最大表现就是学生的成长和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或交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这对教学至关重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才有意义,教师不但能够适时的调整,还能够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感受,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生的反馈可以通过谈话或问卷等形式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提问、课中的交流、课后的测试等等方式随时随地的进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将学生的反馈信息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对反思起到推进作用,拓宽反思的渠道。
3、结论
总之,反思性教学是使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最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勤于反思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大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自身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