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15 22:2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说说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内角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小学数学说课稿《秒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简便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四则混合运算》
篇2
(一)说课内容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2)学会用圆规画圆。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折叠、自学等方法掌握圆各部分名称,通过画、测量、比较等方法发现圆的特征,初步体验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因为这是今后系统地学习“圆”的知识的重要基础。又由于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手拿圆规的协调能力较差,画圆有困难。因此,确定圆的画法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具准备:课件、圆规、直尺等
二、教法、学法
1 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3 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六个教学程序:揭示课题-感悟新知――探索新知――综合练习――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揭示课题
1 教师板书:圆。提问:看到这个字能联系到生活中的哪些事物?
2 联系生活.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圆(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感悟新知
1 小组合作,用教师准备的工具画圆,看看哪一组画圆的方法最多。
2 反馈结果并请同学来评价,通过评价发现用圆规画圆更精确。
3 着重介绍用圆规来画圆。
4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圆,教师协助。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
(三)探索新知
1 认识圆心:(1)提问: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引出圆心;(2)找圆心。小组合作在准备好的圆上找出圆的中心。教师总结圆的中心叫“圆心”,就是用圆规画圆时针固定的一点,用字母O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而不是替代他们去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总结。
2 认识直径:(1)通过圆纸片上的折痕,引出直径;(2)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直径的特点,总结出直径的定义;(3)通过画直径比赛引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定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3 认识半径:(1)简述套圈比赛。提问:为什么进行套圈比赛要站成一个圆形呢?(2)学生初步得出半径的特点,教师概括总结出半径的定义;(3)比赛画半;(学生会从上次画直径比赛中得到经验很快发现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有无数条,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亲自感受两次比赛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4 通过观察得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 小练习。
6 回忆画圆的方法,并且通过尝试题,教学固定半径的圆的画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之后,再次回忆圆的画法,使学生更加明确了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四)综合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部分通过一些拔高练习达到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做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五)全课总结。
提出问题:“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过的知识,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六)拓展延伸
1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篇3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中把跳远作为锻炼身体的内容,是由于跳远相对技术简单,对于发展身体的灵敏、协调性和下肢力量、弹跳力等都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加上所使用的场地设备要求不高,一般学校都能做到。因此,它是初中重点学习内容。
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完善快速助跑与起跳技术的相结合,着重掌握在高速助跑中的快速起跳技术。
2、 教学难点:在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腾空步”技术。
由于学生起跳时很难控制自已的身体姿势,起跳时身体过于前倾。过早地向前收起起跳腿。急于做落地动作。于是使自已身体前旋,失去平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旨,完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我们在教学采取的一切方法都要以它为中心,为它服务,依据教学大纲和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 建立正确的跳远技术概念。(运用图片直观方法和完整的跳远技术示范,简要讲述跳远技术理论与技术特点。)
4、 学习和掌握快速肋跑与正确起跳结合的技术。(在教学中练习速度由慢到快,动作幅度由小到大。)
5、 在练习中充分地发展跳跃能力,锻炼身体。培养 意志力,促进身心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抓住并理解重难点呢?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1)原地模仿起跳,体会蹬与摆、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要求起跳腿向前上方摆出,随着加大摆动的速度和幅度,由不离地起跳过渡到起跳离地跳起。
(2)、在练习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准确踏板的概念,但又不过于受到拘束,我在起跳的地方画较大的起跳区。随着肋跑的稳定和动作的熟练,逐渐缩小起跳区,接近起跳板的宽度。
2、掌握“腾空步”技术
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采用了从高处跳下,体会空中腾空的技术要点。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装的认识规律,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探讨为主线”的三主原则,灵活地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竞赛法”等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
五、教学过程:
1、首先,我以生动活泼的游戏为开始,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情绪。然后,简单的介绍蹲距式跳远的发展史,通过示范,再讲解技术动作要领。最后指导学生在原地作模仿练习,体会动作,形成动作概念。
2、在技术学习中采用分解的教学方法,先学习助跑的方法,采用逐渐缩小起跳点的方法,提高学生踏板的准确性,学生采用竞赛的方法,一比技术,二比成绩,这样即掌握了技术动作,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中时时进行评价,针对出现不同的问题,让同学们去讨论,去想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在争论中学到知识。
篇4
关键词:说课;高校;内容;技巧
中国分类号:G424.1
一、说课的起源与内涵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提出来的。1987年6月底,该教研室要从本区的教师中选出几位参加市教坛新秀的评选。可当时临近期末,课已讲完,要像以前那样采用听课的形式显然不太合适,于是,有人提议选几课,让有关的教师来说说他们的教学设计,以“说”课代替听课。结果发现说课同样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而且比听课更省时高效。类比影视、戏剧导演的说戏,他们把这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命名为“说课”。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说课一经提出便被全国广大教育同仁认可,得到教育教学专家的肯定,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科研部门的关怀下,说课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不自觉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逐渐成为一项实用性很强、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形式。
二、说课的功能与意义
中央教科所滕纯研究员认为:说课是教师工作永恒主题的新乐章。著名比较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评价说:说课是应用研究、中国模式。
(一)说课的功能
1、培训功能:说课被引入理论学习的尝试,可对教师进行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和态度性培训等。
2、评价功能:通过说课与说课答辩,可评价与测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而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3、研究功能:说课与评“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评结合,共同总结教学经验,促使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为培训科研型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4、管理功能:说课实用性强、简便易行,可常年开展,全员参加,让教师的业务素质处于可全面监控和督促的状态,使说课成为教育行政、业务主管部门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说课的意义与价值
1、中国模式:说课是源自于基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应用研究:说课是“教”与“研”、“说”与“评”的紧密结合,教师把备课时的隐性思维转化为说课时的显性思维,把静态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动态的群体学术性讨论过程,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教研相长,同时提高了教研的学术层次。
3、促进教师成长:说课是教师提高素质、实现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4、促进教学改革:好的说课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融“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可优化教学研究、共享教学资源、构建和谐课堂。
5、价值意义:说课是优秀教学经验总结、交流、扩散的一个广阔平台。
6、优化教学管理、改善教学评估:在高校中推广说课,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说课的内容
说课说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解决“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其主要内容有:
(一)课程设置
包括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两个方面。说清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关系;课程的职业岗位定位准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符合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说清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课程培养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
(二)教学内容
包括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三方面。应分析岗位、岗位任务与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兼顾职业资格标准、学生职业发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要具有齐备性、适用性、先进性和特色,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包括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内容。创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开展“模拟教学”等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四)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组建情况、结构、业务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等。
(五)实践条件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环境等。实践条件应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等相配套。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遵循多元评价的原则,可从社会认可度、专业招生与就业、双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等方面阐述。
(七)特色与政策支持
阐述课程特色,院、系给予的政策及支持等。
四、说课的技巧
(一)让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贯穿于说课的始终
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突出教学理念与诠释教学思想,要说明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的采用依据,说明教学安排的指导思想。
(二)将说课的重点放到说教学过程中
说课活动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及教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之类的教学问题。说课的重点应放到说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说清如何解决重点,如何突破难点。
(三)创设情景,让说课“丰满”起来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的情景,将抽象知识演化为直接内容,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锻炼思维能力,加深情感体验。
(四)“活化”教材,展现教学能力
教师在说课中应尽量将自己是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活化”教材的做法及依据说出来,表明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
(五)适度使用现代技术手段
说课活动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地辅助说课者说清自己的意图,同时集中听课者的注意力,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缩短说课时间,提高说课效率。
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对说课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取得较好的说课效果,并且在教学中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新.试论说课语言表达技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在这基础上出现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杆上的角,来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直角以及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直角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用三角板画直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主要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观察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观察桌面、黑板面、等入手,找到直角的轮廓,用手去摸、去感知、展现直角的形状,再让学生看书上国旗、椅子、双杆上的直角。(2)合作学习法:我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感知直角的形状,大小的基础上发现直角,再通过摆、折、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直角、画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亲身体验、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耳细听、用手操作,给他们创造一个主动性、独立性和体验学习的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以猜谜语(钟表),上面的分针和时针成的角不断变化,复习角的知识,接着学生玩活动角,得到不同的角,我拿一个直角来和学生比,引出直角,
这个图形叫什么?(直角)
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角是像这样的角(板书课题)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
(教学设想:在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所以我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地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联系实际为新知识作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直观经验。为此,我把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1、初步认识直角
(1)让学生用活动角摆直角,用两根小棒摆直角(2)观察数学课本的表面的角和国旗上表面的角,比一比它们大小。
(3)指导学生看课本40页画的国旗、椅子、双杆上的直角,对于直角、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直角用表示。
(4)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同桌互相说)
(教学设想:通过找角,比较角的形状、大小、从而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辨认直角
(1)用纸折直角,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圆形纸呢?(同桌讨论交流)
(2)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想办法怎样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小组交流),请学生汇报。
(教学设想: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找到判断直角的方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练习
(教学设想:这一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3、学画直角
(1)先让学生尝试画直角,同桌探讨方法。
(2)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的方法。
(3)叫学生在方格纸上试画直角。
(教学设想:先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设疑引欲,增强学习内动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4、阅读课本,不明白的地方问我。
(教学设想: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读课本,质疑问难,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三)、巩固练习
2、做41页2题
(教学设想:这道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四、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
“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篇6
关键词:物质 化学 离子 微观 宏观
中图分类号: G6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66-02
1 说教材
1.1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主要讲述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使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个大体轮廓。
1.1.1新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初步建立粒子观,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1.2书本首先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各类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等内容,都是为说明“离子是什么,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作铺垫。
1.1.3学习完离子后,书本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生可对物质及其构成粒子的关系进行归纳。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了解离子的定义;通过分析,了解化学反应中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树立“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1.3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2 说教法
2.1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离子的形成。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分子、原子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了解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但对原子得失电子后的变化还不清楚,借助多媒体展示“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化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掌握离子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具体事例讲解同学之间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过度到原子之间也有互助合作的精神,这样就形成了离子,利用多媒体,以卡通形象的动画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化静态为动态,使生硬的化学概念变得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2 课时安排:二课时
3 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3.1.1学生是泉州实验中学初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
3.1.2学生已学习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原子得失电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3.1.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
3.1.4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了解得还不到位。
3.1.5学生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有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3.2学法设计
在第三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3.2.1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2.2通过“创设情景、引导观察、联想反思”等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3.2.3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用结合等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说过程
4.1教学流程
篇7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下面是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2020品德与社会《诚实是金》说课稿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诚实是金》,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始说起。
一、说教材
《诚实是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课文分为四个部分:1、诚实守信。书中用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故事,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诚实做人的原则。2、小洞不补,大洞难补。书中通过小刚贪小便宜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说谎成习惯后的危害性。3、诚实是金。课文通过列举的两组内容,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都要坚守诚实的品质,帮助他们认识诚实的重要性。4、“活动角”——模拟情境表演。书中安排了四个活动内容,让学生通过表演进一步感悟和体验,在活动中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民诚实的态度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信任的人。本节课,我安排完成课文的前两个部分。
二、说目标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道德观念的深层内涵,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创造信用社会、富民强国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竞争
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代表的当代信息社会,正以惊人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就是通过网络学会了撒谎失信,并以撒谎或愚弄他人为乐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诚实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诚实是美德,做人坦荡正直、实事求是、敢于讲实话都是诚实、有勇气的表现。知道诚实有多种表现,如拾金不昧、信守诺言、人穷志不短等。
2、技能目标:自己遇到实际情况能真正做到诚实。能诚实地对待错误,能真心悔,敢于承认错误。
3、情感目标:努力做诚实守信的人。
三、说过程
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将运用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交往,多维互动,师生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如:我们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交流等多种互动形式。其次是通过电影创设情景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关注学生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让儿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行为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主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法将视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中有所调整。学生将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来学习。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感。
新课标指出的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所以我在课的开始播放《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动画,让学生思考:许衡是怎样一个人?并小结:许衡诚实地做人,诚实地做学问,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资料共享平台
活动二:感受生活,加深印象。
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让儿童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搜集资料,获得信息,激发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也是《品德与社会》中应该达到的目标。所以第2环节,我设计了:辩论小擂台。
大致内容是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在校学习成绩十分优异,而且精明能干。毕业后,他想凭着自已的学识和才华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绝了。请看他的个人资料:屏幕显示文字──留学生个人资料:1.学习成绩优异;2.精明能干;3.诚信记录:曾三次逃票。分正反方,讨论成绩重要还是诚信重要!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争辩中明白诚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人一旦失去了诚信,就像那位留学生一样,即使有着聪明的头脑,出众的能力,也不会被社会认可,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可见,做人首先应当讲诚信。
活动三:小品助阵,明辨是非。
1、播放课件《小洞不补,大洞难补》.
2、讨论:(1)你喜欢剧中的小刚吗?为什么?(2)小刚为什么要撒谎呢?(3)照此发展下去,小刚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4)小刚错在哪里?如果你是他的小伙伴、老师或家长,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续演小品《醒醒吧,小刚!》
上述两个环节的设计,我所遵循的理念是学校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学生的良好品德习惯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寻找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与他人分享,最终形成能力。
活动四:颂读小诗,升华情感。
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引用了诗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1、老师先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导入:同学们,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让诚信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阳光,让诚信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让诚信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公民!
2、然后再一起吟诵小诗:《诚信如歌》
诚信是你的鼻子,没有它,你享受不了木兰花的芳香。
诚信是你的眼睛,没有它,你看不见那蔚蓝的天。
诚信是你的手,没有它,你触摸不到你的心跳。
诚信是你的脚,没有它,你感受不到祖国山川的秀美。
诚信是你的生命, 有了它,才能绽放出人生的辉煌。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 城乡结合部 高中历史 主体性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放在寻求好的教学方法上,强调要有好的教师、好的教材以及好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接受知识的学习者"怎样学"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的研究。直至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得到广泛重视。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已然成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高中历史教师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育者都意识到学习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构建适合新课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建立自主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在实施高效课堂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做好组织工作,帮组学生尽快建立起合适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为4-6人,每个教学班为8-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组员需经过多方面考虑组合在一起,如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比较活泼的同学或者是学习优秀生和学习待优生分在一组,这就是"异质合作法",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样学习优秀生安排在一起,这就是"同质合作法",这样有利于更深层次的提高等等。学习小组成员不仅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点评。历史学科有些内容特别是难度不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讲,从而改变教学中"嘴+粉笔"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展示的学生或小组经过充分准备和展示,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教师反馈和点评之后,每个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一些学习技巧。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也许刚开始展示时,有些学生因基础较差、准备不充分或紧张等原因,展示效果可能不理想,甚至很差,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或学生组员的补充而得以完善,并不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更不会影响教学的计划进度和教学质量。
3.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历史活动相结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历史活动相结合。课外的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是创造之源,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以充分彰显学生主体性为依归,精心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中心"向"生活中心"的转变。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特点。在课堂上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课外的行动却常常是敏捷而自信。课堂外开展的历史活动常常弥补课堂内的不足。笔者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学生全方位的参与学习,乐在其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才能具有活力。
二、转变观念,明确角色定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所以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不平等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的平等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不仅能创设了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效地建立起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高效课堂上,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启发思维的人,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面对高效课堂的全新挑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历史教师应牢固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自我进修,参加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新课程实验观摩、研讨活动,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推动者,与高效课堂一同成长。
三、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正如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诚然考试只是检验教学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指挥棒。城乡结合部学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只是迫于升学压力和应试考试,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甚者连那些对历史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也没有将兴趣转化成学习动力,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他们打心眼里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实用价值,所以根本不花时间或花很少时间学习历史,更谈不上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城乡结合部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极其尴尬境地。
为保障高效课堂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厌学的局面,就必须解决现行学业评价体系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历史学科评价加强自评、互评、师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只有评价主体走向多元化,才能更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广泛地收集各界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2.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要将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力求打破以往将笔试作为唯一的考试手段的局面,还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目标领域,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比如: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既要关注评价的结果,同时也要关注评价的过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各自发展的需要,应该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纵向的比较与评价上。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现在跟过去比,此时跟彼时比,从而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使评价真正成为一种激励,一种动力。
总之,高效课堂为学生打开学习历史的窗口。高效课堂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整体。课堂仅仅是一种表象,一种呈现。我们还应关注课堂背后的东西,比如说导学案与备课、班级管理以及教师评价等等。只有把这些基础做足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梅莉莎:《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3]郑婷:《历史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篇9
关键词说教;说学;语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93-02
这是一首充满情趣的作品,生动优美的语言、鲜明的结构特点,给了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
本次活动以整体欣赏、分段感受的方法,以情绪、情感、氛围感染幼儿,让幼儿借助听配乐朗诵、欣赏优美图片,来产生丰富联想;让幼儿在听―看―说―念的过程中,体验、感受散文诗中春天的景色美及作品的语言美,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及诗歌教学的特点,笔者拟定了以下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2熟悉诗歌的句式结构,初步了解诗歌中比喻句的运用;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对春天的感受,激发幼儿热爱春天的情感。这三个目标蕴含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熏陶,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次活动还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找春天》,钢琴曲《晨光》;2知识准备:通过散步谈话引导儿童观察季节的变化,感知春天的特征,为诗歌教学奠定基础。
一、说教法
我结合大班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以“具体形象”为主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
一电教演示法
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诗歌内容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图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通过观赏课件帮助孩子们感受春天里各处的变化,逐步地突破重难点,从而更好地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审美熏陶法
多媒体课件本身能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美妙的视听效果,综合调动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主动地学习,给了孩子们美的享受。活动中,我更注重诗歌朗诵的引领,让孩子们学习在语速和语音上呈现诗歌的语言美。
二、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语言活动,不仅能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升华幼儿的情感。在本活动中,采用的学法是:
一师幼合作法
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春天的使者有进一步的认识,我采用了教师和幼儿合作对答法,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对答教师的活动中,理解并学习诗歌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美丽。
二动作表演法
本诗歌中有动词、形容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教学“争相怒放”时由男孩扮演满山遍野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扮演美丽的蝴蝶,让孩子在表演中愉悦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综合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一)调动已有经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印象
活动的开始,引导幼儿畅谈:你在哪里找到了春天?用一句完整、好听的话说不仅激发孩子们说的欲望,同时拉开了《找春天》的教学帷幕。
(二)借助课件,理解诗歌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春天的魅力
这是活动的基本部分,我采用了借助课件朗诵诗歌的教学形式,让孩子跟随春姑娘来到天空、树梢、田野、山坡还有小河,既调动了幼儿的兴趣又提高了参与率。
2.分段学习,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这是活动的核心,是诗歌学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效地学习与理解,我沿用了“先思、后看、再说”的教学形式来展开。伴随着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选择:我找到的春姑娘在哪儿?然后根据孩子们的意愿,随机点击相应的画面。
第一段:我找到了,她在天空上,南飞的大雁飞回来了。该句式简单易学。为此,我让幼儿思考:“天空除了南飞的大雁飞回来,还有谁飞回来了?”接着在学习朗读第一段诗歌中领略春天的动感美。
第二段:我先带幼儿感受优美的诗句,再拓宽幼儿的思维:“谁能用手做一个吐的动作?”“树上除了嫩绿的新芽,还有什么?”并要求放到诗歌里说一说。初步帮助孩子们理解拟人化的手法。
第三段:语句不仅优美,还用到了比喻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让孩子说说“好似”是什么意思。油菜田为什么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接着让孩子讨论生活中还有什么好似什么,引发孩子们进行知识经验的整理,并进行发散思索,同时让幼儿初步学习了仿编比喻句。
第四段:我首先引导幼儿理解“争相怒放”的意思,接着表演:男孩演争相怒放的花朵,女孩演美丽的蝴蝶。让所有的幼儿在表演中增强自信,同时感受春天的情趣美。
第五段:我直接切入:“最后在哪里找到春姑娘?还有谁会唱歌”?
三借助图谱,引导幼儿完整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们感受美,还要激发孩子们学习表现美。为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我让幼儿根据图谱朗诵诗歌,帮助他们既感知诗歌的结构美又能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四设置悬念,在想象中引向延伸
这是活动的延伸部分,我设置了这样的悬念:“春天还会在哪里呢?把你找到的春天画在图谱上,还可以编进儿歌里。”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10
一、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2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
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学法
说学法不能停留在介绍学习方法这一层面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学法指导上。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特别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教师教学中的“指挥棒”。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新摆正师生的位置。要改变陈旧的师者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面部表情呆板、“我讲你听”,学者在下面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其次,要注意对某方法指导过程的阐述,如教师是通过怎样的情景设计,学生在怎样的活动中,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领悟出何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4、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二、说课的基本原则
1、说理精辟,突出理论性 说课不是宣讲教案,不是浓缩课堂教学过程。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因为没有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只知道做什么,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永远是经验型的教学,只能是高耗低效的。因此,执教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主动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成果,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2、客观再现,具有可操作性
说课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科学合理,不能故弄玄虚,故作艰深,生搬硬套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术语。要真实地反映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哪怕是并非科学、完整的做法和想法,也要如实地说出来。引起听者的思考,通过相互切磋,形成共识,进而完善说者的教学设计。
说课是为课堂教学实践服务的,说课中的一招一式、每一环节都应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说课仅仅是为说而说,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那就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花架子”,使说课流于形式。
- 上一篇:月是故乡明作文
- 下一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