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范文
时间:2023-04-02 16:4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清明节的来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清明因节气而起。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记载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己,为清明。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农历三月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开始的一天为清明节。
第二,清明是节气的俗演。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能演变成节日主要缘于春秋时代的介子推。《荆楚岁时记》记载 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
公复国,子推独无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从此就有了寒食节。到了清朝,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就统一称为清明节,寒食节渐渐被人忽视了。
篇2
【中学2017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及两会精神,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今年清明期间,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利用晨会充分动员,为活动宣传造势
3月30日,校团委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又到清明”的主题讲话和活动动员。团委书记邓老师在讲话中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贫穷落后。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是先辈对开创新社会显示的豪迈气概,更是对今天的青年人,未来世界的主人发出的无限期望。”,她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向革命先辈一样树立远大抱负,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二、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全校各班按校团委的布置,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同学们利用微机课或课余在家的时间,通过登陆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站、光明网和中青网等重点新闻网站,进行网上祭奠、发表感言,用行动来缅怀革命先辈,增进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到目前为止,每班均上交了10条精选的祭奠感言,此项活动正在进行中。
三、利用班会引导学生了解节日民俗文化,增强爱国情感
4月3日,全校各班利用班会组织了形式各样的“清明
节”主题教育活动。有些班级组织全班同学回顾清明节的来历,增加民俗文化知识;有的班级以“鲜花敬忠魂诗文朗诵会”等诗歌朗诵的形式开展清明诗会的活动,抓住清明祭先烈这一教育契机,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四、缅怀先烈,积极进取
4月3日,初一年级大队部全体少先队员在学校图书馆四楼报告厅,听取了一次有意义的讲座——共青团知识讲座。团委书记邓老师借清明节之机,向全体少先队员介绍了共青团的历史,激发同学们向团组织靠拢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情感。当介绍到我们团的优秀青年徐洪刚、李向群等同志的事迹时,全场都爆发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同学们被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更有不少同学一下课就围住邓老师询问如何才能具备入团资格。这次讲座实现了活动育人的效果,少先队员通过唱团歌,读誓词而更加了解了共青团的性质,也更积极地向团组织靠拢。
五、向烈士献花圈,寄深情
在校团委的号召下,有部分班级如C078、K079等班级团支部自发地组织同学于4月4日这一天来到烈士公园,向烈士纪念塔敬献了花圈,寄托了深情的哀思和祝福。
此次活动效果显著,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受益匪浅。很多同学在心得中表示:这次活动加深了大家对英雄人物的了解和敬重,强化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来一定努力学习英雄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烈忠魂。
【中学2017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二】
值此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石埠子初级中学开展各种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广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首先,由学校团委领头,成立了清明节活动领导小组,宣传和开展清明节的有关活动。为此学校团委专门制定了清明节活动实施方案,并且向各班团支部进行了详尽的传达。要求各班团支部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创新的开展各项活动,以期达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其次,在20XX年4月2日,学校专门召开了各级部班主任会议,要求各班于清明节放假前,召开一次清明节主题班会,宣传清明节的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学校团委发出倡议,要求广大学生在清明节期间进行扫墓活动,通过对革命英雄事迹的搜集,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同学们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最后,学校团委要求,各班星星文学社社团专门组织一次清明节节日风俗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活动,要求各班社团对清明节的来历,食俗、节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整理,并最终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校团委,学校择优进行宣传和表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石埠子初级中学为此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学2017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三】
又是一个清明时节,又是一个缅怀革命先烈的日子,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做好革命传统教育。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习俗等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讲话学生知道了革命先烈们的感人事迹,纷纷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奋发学习,立志成才,爱国爱乡,学好本领。各班都召开了主题班会,使学生了解了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英雄先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开展了“吟诵中华经典、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清明节朗诵会。各班学生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通过多方搜集资料,有的班级从中国经典古诗文中自选出了一些作品,有的班级朗读了大量革命英雄故事以及革命先辈的著名作品,各班以带读齐读等多样的形式诵读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形成了浓厚的诵读氛围。同学们在诵读活动情绪高昂,时刻被革命英雄事迹所鼓舞激励着,这次活动旨在进一步促进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树立从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高尚理想。
三、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登陆到中国文明网,在搭建的“网上祭英烈”互动平台上献花、鞠躬并发表了祭奠感言,表达了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之情,并许下了好好学习的宏愿!
篇3
创设节日氛围
环境是主题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创设环境极为重要。实践证明,一个开放自主的生活、游戏和学习环境,一种平等、尊重、宽容和谐的师幼关系,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非同寻常。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创设与节日相适宜的环境 创设与节日相适宜的幼儿园及班级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不同节日的特点及其传递出来的文化魅力。清明节环境创设中,我们以柳枝环、桃花和燕子布置于长廊中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传递着清明柳、春来到的节日气氛。在布置班级环境中,结合幼儿的兴趣和本地清明习俗,与幼儿一起设计、收集材料、布置班级。例如:在清明节,孩子们亲手制作纸花,剪贴杨柳烧饼、做柳环等,悬挂于室内横梁上,到处都是浓浓的土乡风情。孩子们随着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节奏,挥动自己制作的特色作品,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的小脸上。在共同参与中,既让幼儿了解了有关节日的习俗,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而且让幼儿体会到了布置环境、亲手创造美的成就感,一举多得。
创设为幼儿积累经验的操作环境 提供操作远比呈现成品更重要,比如清明节做蒿团这个活动,老师提供了和好的糯米蒿团与各色包馅,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包青团的成功和喜悦。幼儿园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更要关注社会环境,走出幼儿园,采摘柳枝制作柳圈,拿着自制的纸花去祭扫先烈。借助社会氛围,激发幼儿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从而学会感恩。幼儿在实践互动中,深刻地体验节日。
体会节日内涵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各自的教育内涵。在农村传统节日中的种种习俗也并非都适合孩子,作为老师要独居慧眼,弘扬积极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更新一些消极文化。
精选主题内涵 每个节日都有其教育倾向性,作为教师只有明确认识这种倾向性,挖掘出节日主题的核心内蕴,才能把握住节日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找到各节日最典型的习俗,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如:“春节”是喜庆(除旧迎新);“元宵节”是团圆;“清明节”是生命(感恩);“端午节”是竞争(崇敬)。
贴近幼儿,选择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根据节日内涵“取意”,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创意”。利用节日的典型习俗,从幼儿的视角展开并理解节日内涵。比如,清明节活动就围绕其核心内容:纪念、生命、感恩。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有关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开展了“春雨哀思”(清明节的来历、英雄故事、祭祀)――“好吃的传统美食”(青团和杨柳摊饼的故事、制作、品尝)――“踏春”(观赏春景、放风筝、挖掘蒿草和野菜)――“炫春色”(装扮教室、插柳、种树)――“爱护动植物”(小蝌蚪的变化、小燕子)――“感恩生命”(爱护自己、关心帮助别人)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学生对节日层次的理解。
通过围绕传统节日内涵来设计活动内容,既体现了节日的内涵,又与幼儿现实的发展相结合,使节日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主题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游戏化的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活动形式分为集体、小组或个别活动。节日主题活动形式的设计与主题目标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团团圆圆元宵节”这个主题活动,既可以开展如元宵节的来历、《闹花灯》民歌欣赏、语言《花灯谣》等集体活动,又可以进行设计花灯、猜灯谜、舞火把等小组活动,还可以开展亲子搓汤圆活动,让幼儿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活动,使之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适应幼儿的需要。这样一些以游戏为主的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在浓浓的团圆氛围中体验元宵节的甜蜜。
篇4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习俗,农历3月初的天气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时候,适合人们开展各类活动,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节日也在这个时候。早期的清明节并没有祭扫的功能,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与3月初的其它节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制定的历法,本身并非节日。清明恰好在农历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节日上巳节、寒食节重叠,久而久之清明也成为了春季节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那天。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
最早的时候,上巳节那天人们会去踏青郊游、到河边洗澡。另外,这天也有“驱邪”的功能,古人称为“祓除畔浴”。在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譬如“重阳节登高”,实际的原因是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这个道理。朱旭强解释说,实际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温恰好,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节也有求偶的功能,《诗经》所说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也是发生在这段时间,这样的传统一直影响到唐宋,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句子。不过,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篇5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经典,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抄录高鼎的《村居》,指导学生朗诵,领会意境。教学《劝学》时,教师可抄录乐府诗《长歌行》,体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喜爱之情。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语文知识以及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的。识字的本质就是学习并掌握一种阅读工具,以便学习者领会、理解各种书面材料的意义,具备涉猎各种知识的能力。
现在的识字教学是先学6周的拼音,再随文识字。古人识字是不用拼音的,但比现代人更擅长作诗赋辞,这是为什么呢?
传统的启蒙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古人仅用一年的时间,通过熟背《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能识2000多个汉字,基本过了汉字关,而现在的学生小学6年才能识2540个字。
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生字集中出现;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三是以韵文的形式编辑,文句整齐、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有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
三、补充内容,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与课文内容的联系,教师可适时补充教学内容,作为课文的补充,加深理解。
学习《莲叶青青》时,教师可将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喻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
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诵读诗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节奏、韵律,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了,巧妙的修辞、畅达的语句、铿锵的声调、周密的谋篇布局,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的能力。对写作教学,教师可提供有关诗词,让学生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的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时,教师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让学生观察垂柳,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五、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经典的价值伴随着人的成长,能帮助人克服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从而陶冶其性情,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
教师可让学生背诵《三字经》、《论语》,让学生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品格,使自己受到感染。
六、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很多诗词歌赋都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节,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抄录杜牧的诗《清明》等。
七、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在短期内不容易看出来,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知识。在三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问谁知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含义,一个学生站起来背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学生的回答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古诗文对学生的影响。
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
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在学校轻松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每篇课文读几遍就会背了,也能出色地完成阅读理解和小作文。我想这与他们一直坚持每天诵读20分钟的经典是分不开的。
篇6
日坛小学在现代社会的理念下,以校本课程为载体,重温传统节日,重温传统文化,倡导学生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爱科学,树立新风尚,进一步发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扬光大其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情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发“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学校编排了系列教材和活动,所涉及的中国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节日活动,让学生逐渐深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1.民族体育课程,张扬中华斗志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深远,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学校以让学生“过中国节・育民族情”为契机,把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抓手,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开展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学校利用多种形式详细介绍了清明、端午、重阳、中秋、春节这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比如赛龙舟、蹴鞠、放风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体育活动的由来以及参与方式,了解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又如,学校利用微课向学生讲解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抖空竹,帮助学生认识这项活动,并教会学生抖空竹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这些节日活动,既了解节日文化,又激发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民族文学课程,抒发中华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和内涵,课程中加入了有关节日诗词的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了对不同节日、以及反映同一个节日的不同描写,让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深对节日的认识,比如清明节的古诗词诵读中就涉及了有关祭扫、踏青、传统体育活动、寒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如学校根据清明节习俗将清明诗歌进行分类,编印了《清明诗单》。
3.民族音乐课程,表达中华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课程中也融入了节日的文化特点。比如在低年级让学生学习《赛船》,通过学习和表演唱,让学生感受端午节赛龙舟的场面;中年级通过学习祭英烈的歌曲,学习前辈的英雄事迹;高年级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体会各地春节的喜庆气氛。另外,还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一些体现节日特色的歌曲,如《花好月圆》《八月十五月儿明》等,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加入一些节日的民族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4.民族民俗课程,体味中华底蕴
针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不多或不全面的情况,学校利用校本课程向学生诠释节日文化。比如,详细介绍了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赏灯习俗始于汉代。又如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还会介绍有关节日的饮食文化,比如为什么在端午节包粽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5.民族美术课程,表现中华风采
学校开发了节日绘画系列课程,让学生动手画出节日的画面,从色彩、形态方面直观认识节日的场面和气氛。比如画敬老爱老图、画龙舟、制作小挂件等,还给一些古诗进行了诗配画的活动,融合了语文学科的学习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节日文化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落实“过中国节・育民族情”校本课程,
深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中华传统节日分别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日坛小学的“中国节日培育学生民族情结”的教育内容中涉及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是中国五个传统节日,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彰显中国民族文化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所有的节日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比如,讲节日的来历,让学生了解节日的内涵;让学生吟诵节日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节日在古代中国人心中的意义;介绍人们在节日中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节日的气氛;讲解节日活动,指导学生如何过这些节日。比如介绍春节时,就详细介绍了从腊八节的腊八粥和腊八蒜、小年的祭灶吃糖瓜和饺子、三十守岁、逛庙会、“破五”的饺子,一直到元宵节的元宵和花灯,让学生认识完整的春节活动和文化。
2.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行为
在校本课程中,通过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多体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参与到节日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进一步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
篇7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学生亲身感受,身临其境以后经觉悟产生的内心需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要用纪律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规范的过程中实现领悟、觉醒、滋生需要,基于这种认识,本学期主要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1、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我们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为切实消除校园安全故事的发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根据我校实际,刚开学,就向全校学生提出要求,并召开了反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主题班会,在潜移默化的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开展安全督查,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无小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大事,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间都有老师值勤,在课间督查,在楼梯处疏导,在放学时整队。
3、开展抗震自救逃生演练活动
根据教育局和农场通知精神,我校于4月2日下午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抗震自救逃生演练,并请消防队员有关火灾逃生的讲座。
演练前,由政教处制定演练方案,经学校管理人员讨论修改后向全体教职工公布,对参加演练的教师做了具体分工,对学生撤离路红做了周密的安排,确保演练安全有序完成。
2日下午3点整,学校拉响警报,开始演练。学生都能自觉成队快速撤到操场,报数给总指挥,经清点,无一人摔倒、受伤。演练后,又举行了一小时的火灾逃生讲座。本次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防震自救逃生训练,使学生懂得了简单的逃生常识,掌握逃生方法,提高了心理素质。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抓好团队的基础教育建设
1、抓好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重要的德育阵地。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每周都有班级认真准备好演讲内容,围绕“安全、卫生、文明守纪、学习,感恩教育”等方面开展对学生教育。从思想到品质、从安全到卫生、从守纪到常规等多方面,强化学生认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说教模式,让优秀学生作国旗下发言,激发学生的五爱热情,使师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2、抓养成教育,坚持不懈。监督岗、值周师生对纪律、卫生的检查、监督,及时总结并发放流动红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我校团队队组织将始终不渝地抓好班主任的配备、选拔、培训工作,落实班主任的有关政策,为班主任的学习、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学习研究工作,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
三、强化团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1、中、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团员、队员不规范言行。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从升旗仪式的排队、站姿做起,教他们做到升旗时行队礼或注目礼等,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守则》与《规范》的宣传,为保证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团员、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们利用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有利契机,通过举行团队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新队员入队仪式等形式生动的活动,在团员、队员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3、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口,在小学部深入开展星级少年评比活动。“争卡”活动继续得到加强。在大队部的指导下,目前所有的中队都已开展了“争卡”活动。,除学校的红、绿卡外,各中队还结合自身实际,分别设立了各自的特色卡。全员争卡,全员进步。星卡制度目的是教育引导队员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做个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少年。
4、组织学雷锋上街便民活动,掀起学习雷锋新风尚。充分发挥团委主阵地作用,引导团员青年深刻理解和认识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感动心灵的力量,强调日常规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厚积薄发,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光荣感,并通过手抄报和校园广播进行广泛宣传。
5、为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政教处,和学校体育组相互配合,做好第三套广播体操的推广工作。在五一举行了校广播体操比赛;在五月中旬迎接学区广播操比赛,并在五月底把广播操的光盘送到县里参加评比,全面展示了我校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
四、创设活动载体大力开展活动
1、第二周是安全教育周,在“安全教育周”活动期间,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开展以“校园安全伴我行”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根据学生的情况,利用班会在全校掀起学习《中小学生应知应会50条》活动,还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与安全意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通过班会的形式,由班主任宣传火、水的危险性及防范措施。告诫学生清明节将至,上山祭祖时,不得在森林山地地带燃放烟花爆竹、烧纸钱。结合其它学校以前发生的溺水事件,对学生进行防溺水的安全教育。2、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懂得回报亲情,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的情感。少先队配合政教处在第四周举行了“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为主题的“三八”妇女节情感体验大放送活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活动。
一、
二、三年级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举行了“这就是我的妈妈”一分钟夸夸妈妈活动,四至六年级的同学开展给妈妈写一封信,写一首小诗活动。通过在家里开展“以给妈妈过节日”为题目,在3月8日那天紧紧拥抱妈妈,在妈妈耳边说一句最贴心的话,并给她捶捶背七至九年级的学生以诗歌等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感受妈妈的无私奉献,传达对她的养育之恩的感谢。特别是四(1)班,师生携手,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妈妈的诗歌。
3、为响应国家植树绿化的号召,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大队委组织了“争绿护绿的小卫士”植树节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围绕“爱绿护绿”进行树知识讲座,给校园的树木、花草浇浇水。3月12日早上,大队辅导员邱爱素老师带领各班的安全小卫士来到白水岩庵山植树。此次开展的植树节活动,加深了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了保护地球母亲,为了美化钱仓贡献自己的力量。
4、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校积极制定了“清明时节祭英烈”活动方案,以“缅怀革命先烈”为教育主题,并结合学校实际,以学生会、大队部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3月22日,大队委干部、学生会成员在团队的组织下,冒着纷飞的细雨,来到平阳山门中国工农挺进师纪念圆,开展了以“继承先烈遗志”为主题的祭奠英灵扫墓活动。大队委、学生会还向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倡议:网上祭英魂,牢记民族历史,明确时代责任,共铸中华精神。全体同学、老师以网上献花、在网上留言、浏览革命纪念馆和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精神。3月31日下午,各班利用班队会时间,以“清明忆先烈”为主题,开展意义深刻主题教育活动。各班以讲故事、朗诵诗歌、演唱革命歌曲等形式,表达了同学们对烈士的敬仰之情,从内心深出明白学英烈要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好校园的环境卫生,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回报。
5、艺术节、读书节活动里,政教处做好讲故事比赛、作文现场赛工作,并辅导陈思思、叶蒙祥、陈宗益等参加县里读书节活动。
6、五月份开展了以“让绿色永恒”为主题的节约资源活动。通过早会,板报,宣传栏,广播等途径,以“让绿色永恒”为题,宣传我国紧张的能源形势,设置“节约能源,从点滴小事做起”专题宣传介绍节能常识、方法。各班级组织学生以节约资源“四个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并举行了剪报、手抄报比赛;各班级还设置了节约班长,督促同学养成节水、节电的好习惯,组织大家交流节约信息,开展节约活动等。发动学生开展资源节约监督活动,对身边的浪费资源现象进行及时举报和纠正,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现象,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气。还让孩子们“小手牵大手”,把节约意识带入家庭,带入社区。
7、从这学期开始,政教处和体育组配合,力抓学生的新操学习。从制定广播操比赛的方案入手到比赛程序,从校比赛到学区比赛,再到县的比赛,现在已圆满结束。
8、举行了庆“六一”祖国发展我成长合唱比赛。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学校政教处、团委、大队部的精心准备和策划下,进行了学校首届合唱比赛,让全体学生度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儿童节。
9、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开展“弘扬民族精神”系列活动。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我们认真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使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月5日,我校政教处组织全校师生做一件身边的好事,开展“学雷锋教育日”活动。
在“六·一”那天,校少先大队组织了低年级学生的入队仪式,25名学生加入了少先队组织,心里无比高兴。通过此项活动,让新队员了解了红领巾的来历,知道敬队礼的含义,使他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队知识教育。
“六·一”儿童节,政教处制定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并有组织地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合唱比赛。通过比赛,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
篇8
精选节日,明确孝德主题
中华传统节日颇多,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感念祖先、尊老敬老等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孝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挑选出“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三大节日,重点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我们充分挖掘每个节日的孝德教育因素,围绕孝的重点明确节日教育主题,如春节以“承传统、扬美德、喜迎新、庆团圆”为主题;清明节以“承传统、扬美德、新祭扫、忆先辈”为主题;中秋节以“承传统、扬美德、望明月、庆团圆”为主题。
细化要求,了解孝德之行
细化学生行为要求。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进行孝德教育,本着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易于操作的原则,细化教育要求,从文化和行为两个方面制定教育行为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累知识,实践孝德行为,传承孝德文化。如在“传承中华美德――过中国年”活动中,我们从文化和行为两个层面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层面要以传统文化为重点,如知来历、习俗及有关诗词、对联等;行为层面要求学生在说好“三句话”、做好“三件事”的基础上,设计并动手布置家庭过年环境、参与过年活动等。
明确家长教育要求。家长是孝德教育的指导者和受益者。家长的重视程度和指导方法决定活动的效果。因此,学校通过讲座、下发资料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为落实教育要求创设情境,同时制定了“家长教育行为要求”便于指导家长落实。如在“传承中华美德―过中国年”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明确提出:低年级,向学生介绍家谱,指导学生给长辈拜年;中年级,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各地过节的习俗,指导学生行好拜年礼,说好拜年话;高年级,指导学生参与过年活动,布置过年环境等。总之,明确家长教育指导要求,使家长在家庭指导中重细节、导言行,让学生充分了解孝德教育的行为要求。
夯实活动,培养孝德之心
传统节日重实践体验。我们在每个节日主题下,每年都推出行为实践小主题活动。如2013年春节,以“争做文明孝敬星”为主题活动,中秋节以“孝敬长辈我能行”为主题开展活动;2014年春节,以“我和父母一起做,争做文明好家庭”为主题开展活动。学生在学校的倡议与家长的指导下,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活动中实践感悟,不断培养孝敬长辈的美德。
主题活动重行为强化。主题活动课是深化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上好主题教育活动课,要求家长全员参与,且每个学段都有侧重点:低年级重语言,中年级重行为,高年级重情感;低年级召开的“我爱爸爸妈妈”,中年级召开的“做父母的好孩子”,高年级召开的“让我走近您”等主题活动课,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通过主题活动课强化学生孝敬长辈的行为,同时也使家长有意识地按照行为要求指导学生落实。
篇9
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选自2010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试题解析:
近几年来,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节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这几年的“两会”期间与此相关的提案、议案都不少。2007年12月份,国务院通过并对外公布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题材也备受中考命题者关注。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语文学科的中考时间是6月16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命题者抓住这一时间契机,关注生活,创设情境,围绕端午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了一组综合实践试题。试题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部分,共四道题目。涉及常识积累、补写对联、现象探究、撰写广告语等中考积累运用基本考点,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
“走近端午”部分涉及端午节的起源及相关习俗等内容。试题首先出示一段介绍端午节的文字,文字语言优美富有诗的韵味,内容主要是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及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然后围绕这段文字出示了两道填空题。第一个问题是与端午起源相关的文化常识,只要平时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都应该知道“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第二个填空是将对联补充完整,答题既要考虑对联的对偶特点,也要结合上文所介绍的端午习俗填写。示例:号子声声。
“情系节日”部分是一个片段写作题,所写的内容应是自己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只要平时参与端午节的有关活动,或者了解相关习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把当时情景再现出来是不难的。答题时还要注意“具体生动、情感真切”的有关要求。示例一:赛龙舟那天,只见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唢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示例二: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了出去。“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队员们拼劲全力,奋勇争先。
“弘扬传统”部分命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第3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先要阅读语段内容,理清语段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西方节日,然后思考探究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示例: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第4题是一道公益广告题,好的公益广告词一般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内容具体,指向明确;二是语言简练,朴素平易;三是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四是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好的广告词都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进行诱导,唤起人的潜在欲望,或激起人的崇高感,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意识。此题要求撰写的公益广告的内容要符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广告词要力求有文采,句式要力求工整,要有一定的号召性,按试题要求要含有一种修辞手法。示例: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端午节――粽叶飘香习俗多
篇10
一:安全方面: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中一项最最不可缺少的活动。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才能进行良好的教育,安全最为重要。
1、幼儿必须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
2、每天检查班内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3、每月进行两次防震、防火、防踩踏的演练,让孩子多加了解安全意识。
4、每星期开展安全、健康的活动。
5、利用每天的过渡环节中,从电脑中搜索有关保护牙齿、过马路、独自在家、轻轻走路、认识包装食品的生产日期、上下楼梯等等相关的安全食品。
二:教育教学活动:
1.多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有它的价值,让孩子们真正受益。
2、重视每一节活动的开展,认真组织好游戏活动。提前准备好活动开展需要的教具、材料。
4、学会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进行交流、分享利用好每一天的一日环节活动,注重每一个活动的教育、多学习一些有价值的、新鲜得事物、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吸引幼儿。
5、每一次的组织活动都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带好孩子们。
幼小衔接
根据大班孩子的特点即将进入小学生,我们将进行了多个小活动进行从生活中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叠衣服,整理物品,正确的书写姿势及握笔姿势进行教学活动。配合好班级两位老师一同完成幼小衔接,为孩子们即将进入小学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三:保育方面
1、重视幼儿的各项习惯培养(自己整理衣物、整理书包、叠衣服、系鞋带、物归原处等等)
2、保证幼儿每天的喝水量,给幼儿们养成一个爱喝水的好习惯。
3、每天做好班内的消毒工作。
4.继续为孩子们讲睡前故事给孩子以好氛围进行午睡。
四:家园活动:
1、记录好家长一切交代的事情,并在下午后在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放心。
2、及时和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进步的事情,及不好的习惯等,真正的做到家园共育。
三月份:
1、根据班级开展调查活动《护眼小明星》,促进幼儿的护眼意识。利用餐前时间进行渗透。
2.了解《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及意义,并进行手工制作康乃馨,爱心贺卡送给妈妈。
3、3、12日《植树节》让幼儿学会爱护小树,保护环境,并进行绘画活动
四月份:
1、4、2日开展《国际儿童图书日》的活动,引发幼儿的积极性
2、4、5日请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
3、4、7日《世界卫生日》带领幼儿一同了解卫生日的意义
3、邀请部分家长志愿者参加---与幼儿一起分享故事
4、图书区活动材料的添加,并开展图书借阅活动。
5、进行《我是护眼小明星》的评比活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五月份:
1、结合节日“五一”劳动节的到来,开展《爱劳动的我》活动
2、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抓住教育契机,让幼儿了解妈妈的辛苦,并疼爱自己的妈妈。投放区域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手工制作。
3、筹备“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进行编排孩子们喜欢的节目。
六月份:
1、开展节日“六一”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节日带给自己的快乐。
进行好班级的老师分工,做好每块节目的精心编排。
2、6.17父亲节》为此让幼儿自己讲述爸爸对自己的爱,更好的体现父亲节的含义。
6、6.19“端午节》让幼儿知道端午节的由来。
7、邀请家长志愿者一起参加我们的《六一儿童节》活动
七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