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范文
时间:2023-04-06 21: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风俗的作文六年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开饭了!”奶奶一身令下,全家人眼疾手快的抢着眼前这一大盆美食。“这是我先夹到的。”“我最爱吃的卤水猪蹄在哪呢?”“太好吃了,我要多来几块。”到底是什么东西,想必所有老广东都一定知道,这到佳肴更是盆菜。
3、家中挂上小灯笼,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门上贴着红彤彤的春联,全家老小都穿上漂亮的新衣,然后一起围在一张圆桌上吃饭,人人脸上都是笑脸盈盈,整个房子都被欢乐包围着,盆菜就出现在这顿特别的晚饭中。
4、年三十晚要吃盆菜。一般用铁盆盛着,里面精致的摆放着一些五花肉,萝卜、鸡肉、鸭肉和一些昂贵的海味,如鲍鱼、海参、炸生蚝,最后再淋上鲜美的鲍汁。整盆菜色香味俱全,且咸而不腻,最讨喜的地方,是因为它有“好彩头”寓意好。满满当当一大盆,寓意盆满钵满,今年想在广东发大财,就一定要吃盆菜。
5、至于盆菜的由来,那就得追溯到宋朝了。战士文天祥流落到了零丁洋,同船的客家百姓见文天祥可怜,便用本来储存好的萝卜、莲藕等蔬菜和临时钓来的鱼虾拿来煮,因为没有几个陶碗,百姓便用一个大木盆盛放在一起,这便是第一盆盆菜。
篇2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5-0075-01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自理能力的形成,只有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我们要注重家校联系,开展生活技能训练,以促进孩子形成自理、自立的能力。
1.学习技能,培养自理能力
在农村,有不少留守儿童,他们依靠着祖辈而生活。即使是非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无暇顾及孩子。而在祖辈的隔代教育下,大多数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些孩子到了小学中年级还未掌握系鞋带、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根据年龄、年级的不同,布置相应的生活技能练习作业。如一、二年级布置系鞋带、穿衣服、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等,三、四年级布置洗袜子、刷鞋子、钉纽扣等,五、六年级布置包粽子、炒菜、包馄饨、十字绣等。在学校里,教师利用生活体验馆的资源,上好培训课;在家中,在家人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练习。学校定期开展“生活小能手”评比,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自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学会感恩,树立家庭责任
作为家庭成员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为家庭的幸福出一份力。我们布置孩子周末作业:参与家庭卫生的打扫,扫地,擦桌子,整理房间;帮奶奶择菜,一起做饭;和爷爷一起喂猪。这些家务,孩子们力所能及,既强化了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更让他体会到:我是家庭的一个成员,我有责任做好家务。
在学校生活体验馆的“针线屋”里,我们教孩子用毛线为妈妈织一双手套。商店里各种各样的手套,尽管漂亮,却远远抵不上这双手套的“温暖”。孩子们织出的不仅仅是一双手套,更是织出了对家人的一份爱,感恩之情在指尖自然流淌。
3.了解习俗,传承节日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主题鲜明,风俗习惯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传统节日习俗,传承节日文化。
元宵节,挂灯笼、猜灯谜、吃汤圆是我们的地方习俗。活动前,孩子们在家中和家长一起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灯笼,搜集、创作灯谜,跟着奶奶学做汤圆,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在操场举行盛大的灯谜会。孩子们穿梭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中间,忙着猜灯谜、兑奖品,灿烂的笑容在稚气的脸上绽放。在生活体验馆里,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包起了汤圆,唱起了《卖汤圆》……
节日里,我们结合节日特色、家乡习俗,布置不同的生活技能练习作业。孩子们会做清明节的杨柳烧饼,会包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水饺……
4.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特殊的作业让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积累了习作素材。在实践中,孩子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在家人的指导下,他们战胜了困难,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有生活味儿。孩子们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的“活水”在生活技能的练习中变得源源不断。
篇3
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漳州地域拥有丰厚的人文地域资源,把漳州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再认识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可尝试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融合到语文教学各个教学内容,为小学语文课程注入地域文化之水,使之更具有语文魅力。
[关键词]
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辑收入了许多地域文化作品,如《赵州桥》《记金华的双龙洞》《索溪峪的“野”》《各具特色的民居》《藏戏》等。品读这些课文可以深深地感悟独特的地方文化、异域民族风情。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到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此,笔者以漳州地域文化为教学实例,将漳州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融入到语文不同教学内容之中,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亲近自然景观,在阅读与写作中进行文化洗礼
漳州拥有福建第一大平原,境内的九龙江是省第二大河,有天下第一奇石美誉的东山风动石,拥有多处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还有明代旅游家徐霞客漂游的九龙江北溪等众多自然景观。为此,在长达6年的地域文学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完诸如《黄山奇石》《爬天都峰》《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描绘自然山水的课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们一起走进家乡的青山绿水或名胜古迹,游览“云岩洞”,观赏“风动石”,感受亚热带地区的原始森林风光,寻访土楼的云水谣古镇等。教师建议有条件的孩子可以去领略平和的灵通岩(即灵通山)风光。学生将自己亲手拍的照片精心制作成旅游图片,配上抒发胸臆的寄语给同学或朋友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出示新学的词语或描绘山水的语句,让学生巧妙地串联起来进行表情达意。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出发着手训练。比如,灵通岩景色可以用“游览、屏障、攀登、波澜壮阔、连绵不断、危峰兀立”等词语描绘,根据学生游览景点多少都能说上几句话。利用家乡自然景观对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资源开发,使学生对家乡的秀美景观产生由衷的赞美,这种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是普通课堂教学所难以企及的。
二、挖掘人文资源,在综合实践中感悟人文情怀
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的宝藏。漳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又将成为新兴发展的热土。教师需要让漳州地域文化资源成为学生在学习课文教材所获得的知识运用的“基地”,不仅是对课文知识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也要加深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同样,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长、同学一道深入人文漳州。
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漳州历史文化遗迹,开展“漳州文化历史展览”“漳州腾飞史”等融合历史人文的主题实践活动。教师可辅助学生制定课外活动实践计划,帮忙联系地区历史文化博物馆,让学生分组合作,带上相机、笔记本等工具,对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例如,在云洞岩,摘抄或者拍摄人文题刻;在东山铜陵关帝庙,向当地历史文化博物馆了解当地建筑艺术、石刻石雕、贝雕等,记录建筑艺术、雕刻的历史发展史;拜访芗城区千年古刹南山寺,感受佛学宗教文化道义;走访漳州沿海或山区现存的圆形土楼,了解客家先民的古老的建筑艺术与客家中原文化智慧等。在条件许可下,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探寻中国女排世界冠军”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一同走进被女排姑娘们称为“自己的娘家”――中国女排漳州体育基地,在那里驻足留步,了解中国女排姑娘们及其工作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孕育出荣获世界“五连冠”的辉煌历史。在师生探寻走访之后,教师辅助学生完成“探寻中国女排世界冠军”调查报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女排精神”小报设计,个人需独立完成“感悟女排拼搏”写作练笔。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态度、走访的积极性、调查结果等进行合理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公开表扬,并可以把优秀的小报设计、写作小练笔推荐到本地报刊发表。
三、感悟民俗文化,在阅读拓展中传承家乡文明
地域文化因其丰厚的人文性越来越深受学生的喜爱,用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为此,教师可以将漳州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引入教学视野,开设“探寻漳州民俗文化”的课外兴趣小组。
例如,六年级下册民族民俗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进漳州的“芗剧”与“潮剧”,还可以介绍漳州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如猜灯谜、闽南博饼、咏月思乡诗词文化等,从不同层面引领学生体悟漳州民俗的文化底蕴。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除了介绍漳州地域性的节日习俗以丰富其阅读经验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阅读教学方面的迁移训练,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教师可以从一些地方志里查找漳州地域民俗文章让学生阅读,诸如漳州布袋戏、水仙花及其雕刻的文字介绍,长泰明姜制作程序的介绍等;可以从漳州地区的报刊杂志挑选介绍地方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如《漳州皮影戏》《余音》《旧漳州的民俗文化》《海洋“神树”》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材料,既能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又能达到对说明文知识点的训练,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
此外,为了更加丰富学生对漳州民俗文化的了解,师生一起在课余时间完成调查走访“漳州民俗文化”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行分组,采用参观、调查、访问、制作等各种方式去调查,了解家乡独特的节俗、礼俗。为了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漳州“六大名果”、“漳州三宝”、漳州土楼群、漳浦的赵家堡、东山岛、天柱山等漳州特产及名胜古迹、风俗民情,使学生从最熟悉的地域文化环境中获得具体感受。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可以从漳州民俗文化角度命题,通过练习、试题来检测学生对地域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民俗文化知多少的语文课外延伸活动,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兴趣小组,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源于身边的民俗,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由衷喜爱之情。这样既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漳州地域文化的兴趣,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和继承,又促进了学生社会体验和自主活动能力的l展。
总之,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程学习的各个领域需要教师们长期不懈地探索,对其开发之路也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只有将语文课程各项教学活动置于地域文化这丰沃的土壤中,自觉地保护与传承,不断进行挖掘、利用与整合,才能使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道路越来越宽敞。
[参 考 文 献]
[1]罗克宏.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中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