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11:4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征文

篇1

心中的科学

宁波市翰香小学403班 徐晨阳

《院士讲科学》是我珍爱的一本书,讲述了19位院士的科学故事,让我认识了神秘的宇宙、浩瀚的海洋、多彩的大自然和神奇的F代科技。这本书,为我点亮了内心的科学梦想,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我梦想成为一位院士,发明神奇的鞋子,给人们增添乐趣。

我想发明的鞋子名叫“任我行变速鞋”,与现在的鞋子可大有不同。它的鞋底装有6个轮子,能像汽车一样在公路上行驶,而且不需用手去操控。只要喊一声“快”,它就会变快;喊一声“慢”,它就会变慢;如果要转弯,只需喊一声向什么方向转就行了。如果你想去外地游玩,但又嫌费用太高,那你就可以穿上这双神奇的鞋子,输入目的地,这样就能开启飞行模式,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飞翔,而且不用花一分钱。这真是一举两得!

神奇的鞋子不仅能带你去旅游,还可以回答你所有的问题,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你就可以问这双鞋子。鞋子会耐心地教你,直到你听懂为止。如果你到了一个景点,就可以向鞋子了解景点的历史、人流分布等。总之,不管你怎么问,都难不倒它。

神奇的鞋子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比如自动调节温度、释放氧气……但有一点,这双鞋子只有它的主人才能操控,别人连碰都别想碰!

《院士讲科学》这本书在我的心灵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同学们,让我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吧!

生活因科学而改变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四年级(2)班 杜思瑶

(指导老师:余丽雅)

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高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因科学而改变。

衣服最初的作用是遮体和避寒。随着人类审美观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遮体演变成了装饰,避寒演变成了舒适。面料由最初的粗布演变成了丝绸,以及人工合成面料如腈纶、涤纶、尼龙、牛仔等,多样的面料给人们带来了时尚靓丽的服饰。衣,因科学而改变。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又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在过去,由于生产力不足,粮食供应有限,许多人因饥饿而全身浮肿。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种植技术的改革,“饱食”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美食”。超市、商场里各种食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在,食物不单是保证温饱的物品,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食,因科学而改变。

以前,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民居是大多数人的避身之所。改革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林立而起,取代旧房。然而,平板房的内部摆设仍旧十分简陋,仅有床、桌子等基本家具。20世纪90年代,国力强盛,每家每户或盖起新房,或搬进高楼套房,拥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舒适的居住空间,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住,因科学而改变。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要数出行了。最原始的出行方式是步行,车轮出现后,马车、牛车也普及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磁悬浮列车、火车、飞机、直升机……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高科技的交通工具使人们周游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再是幻想。行,因科学而改变。

回顾往昔,科学不断进步,技术持续发展,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因科学得到了改善。我爱这些改变,我爱科学!

我有一个环保梦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第四小学三年级(1)班 黄安睿

我的家乡在雅安,它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城市,一条大河穿城而过,这里鸟语花香,气候宜人。

爷爷告诉我,以前的雅安更美丽,河里有各种鱼儿游来游去,树木茂盛,空气清新。

可现在,鱼儿越来越少,树木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汽车越来越多,工厂越来越多,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人类的发展造成了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地质污染……这些污染不仅对植物有害,更深深地伤害着人类自己。这些污染会造成气候变暖、物种灭绝、重度雾霾。

继续这样下去,我们将见不到灿烂的阳光,动植物会渐渐消失,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不再美丽。我们必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篇2

四上 胡顶析

大家都在雨天中看过蚂蚁搬家的情景吧!可能你想知道蚂蚁为什么会搬家?为什么能举起比自

身大、重几倍的大家伙。今天让我们去揭开谜底!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我在外婆家看见屋檐下有一群排着整齐的队伍的蚂蚁正在搬家呢!这引起了

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便拿出《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书上这样写道:如果说蚂蚁能够凭借其本能准确

地感觉出即将下雨,甚至能准确地感觉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那些劈头盖脸的雨点

打在身上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如果在下暴雨前蚂蚁不能及时地回到窝内,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大雨

冲走,以至于回不了家,甚至送命。虽说蚂蚁的生命在人眼里不值什么,但对蚂蚁自己来讲还是蛮可贵

的,干吗要白白丢掉呢?因此,蚂蚁完全有理由感觉出天将下雨,并在下雨前及时回家避雨。

蚂蚁这样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一种可能是蚂蚁搬家是一种逃难行动。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

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

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

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由此看来,蚂蚁搬家不一定是蚂蚁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会被水淹没采取的行动,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

其中一种可能是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经过工蚁们

充分的考察、准备,终于发现了一处食物更加丰富的地域,于是,蚂蚁们通过发出某种特定的气味信息

,就开始了举家大搬迁行动。

再有一种可能是某些种类的蚂蚁本身就有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

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

虽然明白了蚂蚁为何要搬家,但有又为何能举起比自身大、重几倍的大家伙呢?

蚂蚁的最大承重量是多少呢?对于这个问题,书上的解释是:据力学家测定,一只蚂蚁能够举起

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还能够拖运超过自身体重1700倍的物体。美国哈佛大学的昆虫学家马克莫

费特,是一位对亚洲蚁颇有研究的学者。根据他的观察,10多只团结一致的蚂蚁,能够搬走超过它们自

身体重5000倍的蛆或者别的食物,这相当于10个平均体重70公斤的彪形大汉搬运3500吨的重物,即平均

每人搬运350吨,从相对力气这个角度来看,蚂蚁是当之无愧的大力士。小小的蚂蚁为什么能有如此神

力?科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分析,证明蚂蚁体内是一座微型动物营养宝库,每100克蚂蚁能产生

2929千焦(700千卡)的热量。科学工作者发现,蚂蚁腿部肌肉是一部高效率的“发动机”,这个“肌肉

发动机”又由几十亿台微妙的“小发动机”组成。所以,蚂蚁能产生如此非凡超常的力量。蚂蚁的“肌

肉发动机”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燃料”,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含磷化合物,称为三磷酸腺苷,即

ATP。在许多场合下,只要肌肉在活动时产生一点儿酸性物质(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胳膊酸了”

)就能引起这种“燃料”的剧烈变化,这种变化能使肌肉蛋白的长形分子在霎那间收缩起来,产生巨大

的力量。这种特殊的“燃料”不经过燃烧就能把潜藏的能量直接释放出来,转变为机械能,加之不存在

机械摩擦,所以几乎没有能量的损失。正因为如此,蚂蚁的“肌肉发动机”的效率非常高,可高达80%

以上,这就是“蚂蚁大力士”的奥秘。

如果仔细看看蚂蚁搬东西的样子,便可以发现:它们搬运的物品往往都会超过自己身体重量的

几十倍呢!书上看见到科学家做过试验:将一块小石子,然后,将这只蚂蚁与它搬运的石子,分别称一

下,想不到,这块小石子的重量,竞然超过蚂蚁体重50多倍。

蚂蚁从这一点上来说可为是动物世界上的“大力士”呀!

你以为蚂蚁的腿是“皮”包了“水”,不是的。它腿部的肌肉,是一台有效的肌肉发动机组;而

使用的“燃料”,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当蚂蚁走动的时候,它腿部的肌肉产生一种酸性物质,

引起这种“燃料”的急剧变化,这时肌肉收缩起来,一台台“肌肉动机”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蚂蚁便

将比它身体重几十倍的东西举超来。

篇3

———浅析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县开展“突出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大举措,目的就是要通过开展学教活动找准和抓住在解放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以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县新一轮大发展。##县于2005年10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集中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有效转变了政府职能,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行政服务中心在实践运行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心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结合行政服务工作实践,在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继续解放思想,破除障碍,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实践运行中虽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实际运行当中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少数单位认识不够到位,大局意识不够强,存在一定的恋权思想,怕触及部门利益,过多地强调进驻工作的困难性、艰巨性,对上级有关项目进驻和办理政策、规定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认为行政服务中心与各窗口单位只是一种协调服务的关系,虽然县委、县政府赋予了一定的管理权力,但实际上很难执行到位,窗口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没能与窗口单位完全脱钩。

(二)项目进驻不够彻底,窗口授权不够充分。一是中心办公场所不健全,项目进驻受制约。县行政服务中心仍然通过租借场地办公,办公场所容量小,而且分处两地办公,不利于统一管理,加大了办公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严重制约了“应进必进”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审批职能的进一步整合。二是中心功能定位不明确,进驻工作难到位。目前行政服务中心的定位缺乏法律依据,既不是审批主体,也不是监督主体。由于法律定位模糊,导致进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单位有限,即便是进了中心的单位,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审批项目都放入中心。有些职能单位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抱有抵触情绪,对窗口授权不充分,致使中心成了一部分单位的“收发中心”,窗口成了“传达室”,一些审批项目在中心无法直接办理,群众办事两头跑。

(三)监管职能不够明确,工作协调不够顺畅。行政服务中心要真正实现高效运转,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作保障。目前,县行政服务中心作为职能单位的集中办公场所,审批权仍属于各职能单位,各窗口的办公费用也只能由各职能单位自己支付,中心只履行监督协调的职能。而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各职能单位属于平级关系,这些职能单位恰恰是掌握大量公共权力的部门,日常工作很难协调。

(四)联审联办不够配合,同步审批不够规范。推行联审联办的情况不太乐观,由于进驻中心的各部门情况不一,有的审批权力集中到中心,有的仍然留在原职能单位;有的需要部门内部股室之间流转审批,有的必须经单位领导同意方能盖章,这些情况都影响着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个部门审批盖章的项目,更是困难重重,如,企业注册登记和经济事务类审批涉及多个部门及中介机构、金融服务等单位,审批窗口设置不配套造成办事企业和群众还要跑到相关单位,无形中增加了审批环节。而个别单位由于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在本单位的审批事项完成后,没有履行应告知企业、群众到下一个单位审批的义务,又延误了企业、群众的审批时间。

(五)人员素质不够高,服务意识不够强。窗口工作人员编制、工资福利等在原单位,有些进驻单位对中心管理机构的监管要求落实不彻底,人为弱化窗口职能,把一些难管理、素质不高的人派至窗口工作,有的甚至将其所属事业单位的人员或从企业抽调人来“应差”。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在原单位受不到重用而被派来的,再加上中心制度全,管理严,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大部分县窗口岗位津贴没能列入财政单一核算,一些单位特别是条管单位的窗口岗位津贴落实难,造成窗口工作纪律观念不强,人员流动频繁,自然弱化了中心对窗口工作人员日常管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自然也就不高。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是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集中表现。

(一)现行管理体制制约着行政服务中心功能的发挥。政府组织是严格按照分权、分工和分层原则建立起来的,而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要求我们打破这些原则,使每一个机关或窗口都能独立完成一项完整的服务。这对原有管理体制作出了全面反思,是在保留官僚制的理性、法治等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幅度改革,能够使政府部门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来运用资源和提高绩效。公务员制度刚刚实行,公务员的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尚未深入人心,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却要求我们继续改革,既要吸收传统官僚制的精华,又要进行批判和创新,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行政服务中心触动了长期“隐藏”着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由于法律的不完备,给一些部门以可乘之机,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不少部门把行政审批权作为实现部门

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设置了不少关卡。而现在要把行政审批权交到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承诺办结”,而且要求办事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自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体制的不健全影响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行政服务中心并不是建立在法律制度的控制下,法律没有赋予中心执法主体资格,也就不承担法律后果,中心协调和裁决的权威大打折扣。对于个别职能单位不予配合的,虽然纪检部门、行政服务中心可以过问,但在执行上仍有一定困难。经过这几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大量的行政审批项目,但都是一些没有法律依据设定的审批项目,极少数单位仍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临时性行政许可项目和待定行政许可项目。

三、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为推进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领导高度重视,做到令行禁止。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政府,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成功实施进一步说明了整合行政服务资源,强化行政服务的必要性。县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行政服务中心的运作,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组建行政服务中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迫切要求,是学习贯彻 “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对于那些故意拖延、不肯交权、消极对抗,不

配合行政服务中心的个别部门领导要予以警告,对那些表现较好的部门要予以表扬奖励。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把中心推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当前,一定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管办分离”制度,坚决取缔“小金库”,为行政审批权顺利转移扫清障碍。

(二)完善监管机制,狠抓制度落实。围绕“依法、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不断完善行政服务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一次性告知制、效能追究制等内部监督机制,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为规范行为、依法行政提供保证。着重抓好县出台的《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工作暂行规定》的贯彻落实,通过建立行政首长问责、行政过错追究、行政许可责任追究、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监督,防止和减少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等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完善事项进驻,确保授权充分。一是坚持应进必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和建立高效的行政服务中心不仅可以防止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减少腐败,便民利民,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为强化中心行政服务功能,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分权制衡工作为契机,把规范保留的行政审批服务项目,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转移到行政服务中心(特殊性质的部门除外),这些审批权不再属于各职能单位或者个别领导。不允许该进中心的项目留在部门搞两头受理,不允许项目进入中心后再擅自撤回,由于客观原因确需撤回或取消的,必须报经政府审查同意。对行政审批项目提出调整,应由政府法制部门审核,经政府批准,报行政服务中心备案。各职能单位的职能取向从原来的“审批”转移到“监管”,真正实现管办分离。二是窗口充分授权。中心窗口要真正实行一站式服务,不能只起“收发室、传达室”的作用,要做到项目和授权到位,使接件、审查、签批、制证、盖章与发证均在中心完成,实行一窗式办结,最大限度方便各企事业单位、社会法人和办事群众。一般的审批事项全部由窗口即办,特殊事项由原单位承诺限时办结;重申各职能单位窗口的行政许可章与本部门行政章在审批事项上具有同等效力。凡在本县进行的审批事项,均只盖单位窗口章,上报市、省及国家的事项可按原来的渠道办理,盖原单位行政章。

(四)加强中心建设,配强服务人员。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增加中心软硬件建设投入,统一兴建行政服务大楼,作为一项民心工程规范建设,解决中心项目进入无法配套,群众办事“多跑一段路,多进一扇门”的问题。明确行政服务中心是干部培训的基地,各单位一定要选派上进心强、业务熟练人员(尤其是后备干部)进驻中心窗口,且必须具备执法资格证,两年内一般不得更换,个人考核情况由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并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各单位分管领导要每月定期在窗口蹲点,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不能让不做事、不管事、一般闲散人员和临时工在窗口上岗或顶岗。

(五)创新审批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一是全力推行“两个集中”。 推行行政审批“两个集中”(窗口单位的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一个股室,成立行政审批股,各单位行政审批股再集中进驻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集中办公)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一场攻坚战,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建议成立县行政审批“两个集中”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并成立综合协调机构,统抓统管,统筹协调。将各职能单位“两个集中”工作开展情况与年终综合目标考评挂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评分比例,重要的可以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拓宽并联审批范围。进一步强化并联审批服务,变流水式审批为同步式审批,在对基本建设

项目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实行并联审批的基础上,增加以对企业注册登记审批和经济事务类的审批要实行并联审批,明确由主要业务部门牵头全程服务,相关单位配合联审,减少相互间的推诿、扯皮。三是建立特事特办制度。对一些暂时手续不全的特急的重大项目,经有权批准后,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可以边建设边办理相关手续。四是实行首席代表制度。窗口单位指定一名负责人作为窗口审批工作的首席代表,依照法律、法规全权负责审批事项的办理。同时,指定一位主管领导全面负责窗口的审批工作,定期到窗口指导工作,及时解决窗口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加强窗口管理。

(六)强化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县纪检监察机关要全程参与审批项目的清理,监督项目办理和收费行为,定期组织督查,约束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县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公,及时受理群众投诉,纠正行政审批违规行为,并建立“月通报制”,定期对窗口工作情况通报窗口单位,并督促限期整改。二是强化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政府建言献策,同时要发挥县级监督的作用,要求新闻媒体对拖延办理、恶意刁难、违规收费等行为进行曝光,并通过组织群众评议,及时将评议结果公开,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是是强化责任考核。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将各单位窗口行政服务工作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年终综合目标考评和政风评议范围,进一步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四是严格责任追究。坚决克服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的乱审批等行政审批的随意行为。对不按规定审批、越权审批、滥用审批、徇私舞弊,要追究窗口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篇4

定安县第三小学五(3)班 程 琳(女)

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怎样成为伟人的呢?生下就是天才吗?不是的。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梦想才能实现的。

牛顿英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令人惊讶的是他生下来才3磅,竟也活了下来。

牛顿家庭贫困,可他意志坚强,从不放弃学习。他在自家的石墙上刻了一个太阳钟,争分夺秒地学习。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风速,浑身湿透。母亲他这股学习劲,只好让他重回到中学读书。可想而知,牛顿是怎样的刻苦努力才能把成绩赶上去。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牛顿发奋学习的那股狠劲。

是呀,五年级了,再不努力学习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课课后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课外书,不断充实自己,像牛顿那样,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实现,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牛顿经过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巴罗教授发现牛顿是个人才,推荐他考研究生。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科学研究,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他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远远超过别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发下来万有引力定律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牛顿没有经过努力就取得这样的成就吗?那我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他不知看了多少书,绞尽了多少脑汁,历经了多少次实验才取得的。而我们呢?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该努力学习吗?

牛顿一生谦虚好学、遇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我敬仰。是呀!一个人如果过于骄傲,半途而废,学习永远不会进步。只有虚心地向别人请教,遇到难题多动脑筋,反复思考;遇到挫折勇敢面对,像牛顿那样,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敢于动手去做一做,才能有所收获。

篇5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展的必然。同志早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

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

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

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

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2、“五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教育方针历来强调受教育者应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有专家指出,所谓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为将来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可靠的接班人奠基。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篇6

【关键词】局部知识/权力/科学哲学的政治学

【正文】

一、实践的解释学特征

长期以来,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对下述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一个解释行为对自然科学是否是至关重要的?解释概念和解释学循环是否仅仅适合于人文科学?在社会科学里,一个有影响力的传统观念(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尔泰和马克斯·韦伯)主张,在严格的或强的意义上,解释指人类行为。狄尔泰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新狄尔泰主义者泰勒(CharlesTaylor)和德雷福斯(HubertDreyfus)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区分。如泰勒相信,对于科学,必须要在“我们的目的、愿望、活动的直接视野之外把握它们。”[1]因此,即使自然科学是解释的,人文科学则是“双重的”解释:不仅提供解释,而且是解释的解释。库恩在对科学史的研究中,对泰勒的这种区分方式表示怀疑。他认为,自然现象也与文化相关。

劳斯同样反对泰勒的区分。首先,他赞同泰勒如下说法:我们使用语言来描述、促进和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因此把社会实在从这种语言中抽象、提取出来加以确定,这是做不到的。劳斯指出,泰勒的说法也同样适合于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物理实在。离开了具体的历史范畴和实践,科学家就没有也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知识。劳斯坚持,科学家所面对的自然总是由各种对于研究活动有意义的可能性配制而成的自然。其次,劳斯指出这种区分界线依赖于两类泾渭分明的范畴。在一类范畴中,人的行动是有意义的,而对于另一类范畴,人仅仅是物体(物理对象)。这意味着,两种学科的划分不仅仅是研究对象的划分。正如玛丽·赫西曾经指出的那样:“在进化论、生态学或遗传学的研究中,把与技术控制相关的模式同与人类的自我理解区分开来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正是如下理论范畴,像进化、选择、生存,受到人关于自身的观点的影响。”[2]劳斯坚持,自然科学的解释离不开人对自身的理解。

近年来,作为人文科学认识论的解释学传统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的非难,逐渐丧失其正统地位,走上了普遍解释学的道路。在英美科学哲学那里,解释学和实用主义彼此加强,甚至以一些重要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用主义的各种看法通常被看做是努力把解释学普遍化。在劳斯看来,普遍解释学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理论解释学,一是实践解释学。对于分析哲学家来说,一个解释的陈述更像是翻译(translation)。所有的知识,包括实践的知识,一定要在语言(包括理论预设)中表达出来。真理是一个元语言的断言。理论解释学摧毁了解释学传统对自然科学的人工语言(artificiallanguage)和人类交往的日常语言(ordinarylanguage)之间的区分,坚持日常生活的常识和科学知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实践解释学那里,解释被确认为是一种开放的可能性,而不是理论或信仰的翻译;解释学关注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对其他人生活的理解,而不是把土语翻译成其他语言。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后期维持根斯坦和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包含了对世界和对我们自身的一种理解,这种解释由我们每天日常的实践阐明,因此那些试图揭示我们实践的意义和实践自身的活动,都是解释。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强调解释学不是指解释的方法论,而是指解释自身。解释的可能性不是来自基础的信念,而是世界的存在方式。劳斯认为,“这种存在方式同维持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哈金(Hacking)的‘推理风格’相类似。”[3]其次,劳斯力图澄清对海德格尔“理解”(understanding)观念的某些误解。这在英美哲学那里是非常普遍的。海德格尔的“理解”被认为是某种神秘的、难以捉摸的东西,它隐藏在实际存在的可能性背后,成为深奥而神秘、无法获得的真理。劳斯为海德格尔辩护:“如果我们必须坚持表面的和深奥的真理这种隐喻,那么海德格尔所谈论的东西是在表面的”。([3],p.63)“理解”总是局部的、生存的知识,它总是处于我们不能选择也不可能选择的可能性领域之中。相反,根据理论解释学,理解则是对世界的理论知识的了解,其中一些基础的信念和价值必须被假设出来,以使其他人能够理解和断定正确或错误,但是把哪种信念和价值设定为基本假设则没有确切的标准。最后,劳斯认为,理论解释学的解释关注“事实是什么”(whatisthecase),在正确表达事物中反映出来;实践解释学则重视“有什么关系”(whatmatters),在有意义的生活中反映出来。

总的说来,在普遍解释学的两种形式中,劳斯持实践解释学的观点。他赞同海德格尔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背景。但海德格尔在其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中,试图取消科学,至少部分地从实践解释学中取消科学。这是劳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海德格尔依旧依赖理论为主的传统观点,给科学分派一种独特的本体论角色。相反,劳斯致力于研究科学的局部的、生存的特性。科学研究就是对局部的、生存的科学知识的一种实践的把握。在劳斯看来,科学知识首先是和主要是在实验室(诊所、野地等)知道怎样做事(knowingone''''swayabout)。实验室之外的知识的推广只能是从一种局部知识过渡到另一种,而不是从普遍理论过渡到具体例证。即,要把我们在具体情况下所做的(或能做的)放在第一位,即使我们关于理论的知识,也要以这种实践的、局部的把握方式来说明。

二、局部的、生存的知识

劳斯立足于欧洲大陆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提出科学知识实践的、解释的特性,意在反对以理论为主的科学知识观。这种观点认为知识普遍有效,普遍知识是科学研究的目的,科学的应用是普遍知识在具体场合下实例证明。“理论的理解旨在达到一种置身事外的视点(disengagedperspective)”。[4]脱离我们的日常需要、利益、兴趣、牵挂等。理论的理解是没有视点的,它超越一切具体的社会场境,导致理论知识与修辞学之间的经典区别。理论知识的内容是抽象的、非具体的(disembodied),无论为谁拥有都是一样的,理论知识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技术而发现和评价的,但是这种实践和技术与理论相比也只是偶然的材料。对于科学的理论说明,有重要意义的不是发现和评价科学论断的实际环境,而是它们的合理“重建”。

劳斯以科学实践分析为根据,否定对科学知识统一的普遍说明的可能性,也不相信这样的说明有任何意义,主张科学研究的局部化或境域化。他指出,“理解具有局部的、生存的(existential)特性。科学知识首先是和主要是在实验室(诊所、野地等)知道怎样做事。这种知识当然可以转移到实验室之外,转移到其他各种情景中。但是,对这种转移的理解不能采取以下方式:通过运用桥接原理(bridgeprinciples)和给理论变量取具体的局部值,普遍有效的知识论断在各种不同的具体场景中取得应用例证。这种转移必须理解为改制(adaption)一种局部知识以创造出另一种局部知识。我们是从一种局部知识过渡到另一种局部知识,而不是从普遍理论过渡到具体例证。”([3],p.72)

那么,什么是局部知识,或局部化的知识意谓什么呢?劳斯认为,至少有三个特征。首先和最主要的,知识只有在具体的场境(context)、特定的说话场合中产生和形成,而且,知识在其他具体场境中运用和推广,也是局部的。人们不能指望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再生产,知识还能始终保持不变。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正如Fuller所说:“即使给出有关知识特性的一些基础性的真理,也不可能建立任何世界性的统一观点,甚至某一主张在时间、空间中的重复传播,亦不担保其能保持始终不变。”[5]

其次,知识的再生产和再解释是受人类认知局限性制约的。认知心理学家和心灵哲学家提醒我们:人类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各种适用的知识或我们感兴趣的知识,是受人类认知范围的限制的。没有终极的知识或真理。最后,知识的生产和流通是通过社会团体组织起作用的。Fuller的“学科知识”(disciplinaryknowledge)指出了学科是怎样一方面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排斥其他的问题;知识学科在科学家、研究者中间,以及知识的使用者和支持者之间建成了统一战线,他们证明认识论的权威,保卫其认识论和政治上的成果。因此知识的局部性也有政治性的一面。Fu

【正文】er说得好:“即使承认在其他的社会接受的、重要的信念中包含有认识论的承诺,这种承诺也是制造权威断言的一种权力,是掩盖权力分布的一种形式。”([5],p.10)从这个方面来说,Fuller较接近福柯。后者关注近代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规训权力技术,它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劳斯认为,基于上述考虑,传统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范围已大大地扩展了。任何知识都是局部知识,“知识不再自我限定为与脱离实际的主张相关,而是关注另外一些问题:对科学研究的经济支持和应用、教育的各个方面、知识化的劳动市场、知识在不同领域的传播和推广以及知识、权威和权力的相互依赖。”[6]所有这一切都同政治学分割不开。

劳斯论证科学知识局部的、生存的特性主要包括:(一)理论不是一个语句系统,不能认为它的应用可以用演绎的方式推演出来;理论就是实践,研究就是行动,它们都处在具体的场境之中。(二)实验室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独特性,必须重新确定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在我们的科学理解中的地位。(三)只有在一个科学活动的局部领域中,标准化的工具或科学成果才有意义,才能得到理解。

三、知识的动力学

正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无疑是能被某一知悉者拥有的东西,是能够通过流通相互传播和交换的东西;知识的内容独立于特殊的具体场境:特定的思想、特定的历史本文(txets)和话语。劳斯认为,以这种方式理解的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理想”[7],因此它抛弃了历史,忽略了复杂的科学的实践领域。劳斯把这种传统观念称作“认识论的统治”(epistemicsovereinty)。福柯曾在他的关于权力分析中反对传统的“政治上的统治”(politicalsovereignty),认为现代权力的运演并不能在这样一个传统的观念中得到恰当的理解。劳斯认为,这两种统治形式,即理性的法庭和法制的法庭,在理论上非常相似:“法庭”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永久性的权力。在那里,没有控告、上诉,也没有恳请、商谈。

劳斯提出对科学知识的动力学理解(thedynamicsofscientificknowing)代替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在他看来,知识是能动的(dynamics)、异质的(heterogenous)。知识并不是被占有或可以交换的东西,知识是由不同的(或异质的)彼此竞争的联盟相互调节的过程。“知识并不单独地或短暂地与一个陈述、一种技能或一种模式联结一起,知识的认识论地位依赖于与其他许多实践和能力(capabilities)的关系,特别是依赖于这些关系被修复、改变和扩展的方式。……把某个东西看做知识,就是把它看做进行各种活动的一个来源(不管是在将来的研究中,或是在各种各样知识的‘应用’(application)中。在这个意义上,‘应用’一词引人误解。因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并不是首先获得知识,然后才去运用它;知识必须被看做在运用中以各种方式解释的某种东西。)”([7],p.153)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是“流通的”(circulates)。知识并不是一种永恒占有、固定不变的东西。知识具有比单纯信念更复杂的暂时性。知识、知识的接受与评价都处于这种流通之中。新知识的程度化,非正式或正式地,都依赖于后来工作的解释和使用。科学工作不断地重新组织以利于后来的研究。其中,范式或理论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学知识总是处于“竞争”(contested)之中。这与福柯坚持的权力总是面临“对抗”(resistance)是相似的。劳斯认为,一旦我们认识到知识仅仅通过其再生产和流通而存在,冲突或斗争(conflict)的重要性就变得很明显了:斗争集中于并指向流通中的知识领域。知识在斗争中产生和发展。斗争需要新的更有力的技术、更精密的仪器和更精确的理论模型以剔除可能不正确的或不真实的假说;同时,这些更新的知识反过来又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新的问题。因此,哪里某种知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哪里就有新的局部能力(capabilities)及其在新的背景中的扩张。相反,没有挑战、斗争,就没有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哪里旧的对抗或斗争消失了,哪里的知识也就停止了增长。

关于知识的斗争问题。劳斯指出,斗争或冲突也不能归之于传统经验主义范围。知识受抵制也能够由对动物粗暴、政治上的敏感、对军队力量的兴趣、无线可赚等问题引起。这种因素在传统认识论那里被区分为科学知识的外部因素,以有别于知识的内部因素。只有依据标准的方法论,遵循知识领域中理性的统治规则,才算得上是“内在的”(internal)。然而局部知识及其动力学特性削弱了知识的内外区分。所有那些关于研究材料、设备、程序、拨款、职员、技能的发展等因素都构成了投资和赞助某种知识主张的知识的真正发展。因此一个物理学家可能讨论特殊的实验室的研究策略,以反对他的对手:更便宜、较少冗赘、能充分利用职员的技能、更能吸引投资拨款、有更可靠的学科文献基础、更适宜的各种实验、更少泄露辐射……这些不同的局部的关注和理由共同作用,确定了什么可以算做知识。因此,“知识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策略的干涉(strategicintervention)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7],p.156)Fuller在《社会认识论》一书中持类似的观点。他把正统认识论的错误比做“教科书的谬见”(textbookfallacy):把家庭、经济、认知(或科学)等等脱离实际经验地介绍给学生,好像它们是截然分开的领域,而事实上它们是重复的分类。如家庭的分析,不仅是作为政治生物学的手段,读者可能发现家庭的分析也是一个经济统一体。因此,正统知识观的内外区分是不恰当的。

不仅如此,动力学的、非统治的(nonsovereign)认识论还强调知识的生产性(production)。这与福柯的权力分析是一致的。在知识的生产(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健康的新形式(低胆固醇、高纤维素、适当的T-cell含量)、财富的新形式(最明显的是获取和控制信息的形式)和新的破坏力量(如军事力量)。这种科学知识及其相关的控制和限定的不断扩展并不仅仅是补充的、附属的或外在的,而是知识流通和证明(validated)的内在方式。劳斯由此得出结论:“存在无数的真理,但没有本质的真理;同样,存在多种科学知识,但没有本质的科学知识。”[8]即普遍的、理性化的科学事业是不存在的。但劳斯同时指出,我们反对从一个中立的立场去评判真理和知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真理主张都能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主张(claims)是历史的、社会的、在具体背景中确立的。而且这种认识论的背景总是不稳定的,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知识划界和知识结构也不断受到挑战和部分修正。因此,认识论的联盟总是和权力与政治联盟紧密相联的。重视这种关联并进而详尽考察权力及其在科学实践中的运作,目的并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贬低知识或科学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不惜一切代价为知识和真理而战,把认识论和科学哲学公正地置于其中。

劳斯对科学哲学的政治学考察是否是非理性的?本文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考察并不是要取消科学、取消真理性,而是把科学理性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劳斯理性观的积极意义表现在:

(1)科学理性所代表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普适一切的准则或方法;而是具体的、局部的和多种多样的。

(2)理性并不是中立的,也没有一个客观的立场,而是与其他种种非理性的因素如权力互相关联的;这种关联性是理性本身固有的,不是外部强加的。

(3)理性并不是静止的,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人们去认识或获取的东西;它是动态的、流通的,充满矛盾和斗争。

因此,不同于正统的科学理性观,劳斯主张局部的、具体的实践理性。同理,真理也只能以局部的方式把握,没有任何形式的普遍知识和普遍真理。

劳斯科学观的积极意义还在于使我们认识到,科学不是一个理论的陈述系统,而是一个实践的领域;不是普遍的理论说明,而是同局部场境紧密相关的策略干涉。实验室的实践和仪器设备及相关知识、特定的计划和精确的技术以及工作环境、资金来源、权力斗争等都构成一个知识。这里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值得注意,我们承认知识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是相关联的,两者共同构成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这并不表明知识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能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起作用。应该很明显,两者对知识的构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尽管外部因素有时显得至关重要。劳斯的上述分析,其意义应当在于不是要坚持正统的知识内外的区分,而是表明一方面既要认识到影响知识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区分开来,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把影响知识的各种因素平等地对待是矫枉过正的行为。各种因素之间的差别并没有一个普遍的法则可以遵循(如内部因素决定知识之所以为知识;外部因素对知识只能起推动或阻碍的作用),而是一种局部的差别:有时某一因素可能构成知识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时则可能成为不相干的东西。劳斯的错误在于,他把知识的内外区分摧毁之后,赋予所有构成知识的因素以同等的地位,甚至认为知识及其联盟之间的斗争的胜负与知识的正确或错误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把权力斗争放在决定性的位置上,从而走向绝对化。

【参考文献】

[1]CharlesTaylor,Rationality'''',inPhilosophicalPapers,Vol.2,Cambridge,1985,p.136.

[2]MarryHesse,RevolutionsandReconstructionsinthePhilosohyofScience(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0),p.186.

[3]JosephRouse,KnowledgeandPower.p.62.

[4]CharlesTaylor,Rationality,inHollisandLukes1982.p.89.

[5]SteveFuller,PhilosophyofScienceanditsDiscontents.(Boulder:WestviewPress,1989),p.4.

[6]JosephRouse,PolicingKnowledge:DisembodiedPolicyforEmbodiedKnowledge,Inquiry,34,p.357.

篇7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例如小班课题内容我们选择《我的影子》这个绘本。定位认知目标:通过绘本阅读活动,知道影子会变化,了解影子会跟随人做一样的动作。愿意讲述观察影子的感受和表达游戏的心情。在向幼儿传授“光与影”这样比较抽象的自然概念时,我们可以通过讲童话故事,使用电教手段(边听边看幻灯、投影、录像等)来帮助其理解。活动“我的影子在哪里”“我的影子会…”“我的影子不见了”孩子在观察、体验、讲述分享中促进其抽象化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例如中班绘本《铁马》就是这样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关于“物体沉浮”的概念的认知。科学家造出了一个“全能”的交通工具――铁马。铁马不但根真马一样能站、能跑、还能飞行、降落,这让科学家很是得意,但最后……铁马掉到水里了?铁马怎样了?在假设、验证和操作比较和总结后,孩子们得出自己结论。在泥工、积木拼插、绘画设计中表现出自己心中的“竹马、木马、泥马、未来的马”。我们知道,要帮助幼儿进行概念的学习,就一定要向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和操作的机会,通过耳听来了解乐音、噪音、高音、低音、大声、小声等概念;通过目视来感知大小、远近、长短、高低、厚薄、颜色、形状等概念;通过手触来体验平滑、粗糙、干的、湿的、冷的、热的、软的等概念;通过鼻嗅来区分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通过嘴尝来品尝什么是甜、什么是咸、什么是酸等。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篇8

单元整理是根据单元主题、单元目标将教学中积累的内容汇总起来。日常的积累和拓展如同是散落在沙滩上的一粒粒珍珠,通过单元整理,把一粒粒珍珠串起来,让知识点犹如一串美丽的项链一般在学生心目中闪闪发亮,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更加明确积累的内容和方法,并在巩固和积累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因为这串美丽的项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串成的,所以,他们的所得会更加深入和透彻,并从收获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快乐。大家都知道,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如果语文教师都能如此有心,那我想帮助学生串成的将不再会是一串串的项链,恐怕是他们能傲立于人前,行走天下的工具了。所以,我认为单元整理课非常有必要。我在教四年级时就开始进行这类课型的研讨,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进行设计。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搭石》以小见大写法的研讨。

没有理论指导的课堂是经不起推敲和研究的,所以,教师设计每堂课都要有教育理念的支撑,而最好的理论基础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之时就依照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便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表现为阅读、习作、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依照的是阶段目标。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学段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方法,诵读优秀诗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依照的是本组单元的教学目标。整体关照本组课文的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是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基于此,我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单元内容,体会情感,进行复结。

2.积累诗句文章,揣摩写法,尝试运用。

这两个目标涵盖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结。此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总结写作方法,把本单元的整组文章进行复结。每个单元都需要我们去系统地整理,把学到的知识点系统化。

二、回顾与欣赏。在此环节,我把原来学生积累的古诗重新组合,让他们学会体会情感的同时再去体会写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加深对诗歌的认识。“温故而知新”,欣赏就是拓展,也就是举一反三,将学生的视野推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是相等的,学生的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学习内容就有多广。

我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内容、情感、方法,注重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注重评价能力的培养,表达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同时注重方法的选择,如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总结写作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采用的方法就是读、悟、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情,带着感悟提高阅读。

三、积累运用。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也就是把语言思维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方法运用起来,所培养的能力展现出来,我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及时有效地把所学的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篇9

一、教材。广大政治教师对教材的要求有三:①结合形势的内容较多是政治教材的特点,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应相对稳定。配合形势教育的内容可临时编写讲义。②内容要精炼。目的政治课本越编越厚,不利于减轻学生负担。③要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真正做到“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培养和训练,有些基本观点明确指出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牢。现在干巴巴地几条理论的编写方法要改正,应写入一些实例,并做到材料有力地说明观点。

二、考试。中学政治课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主渠道,它但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光荣使命。因而政治课只学不考是不恰当的,但目前中考、高考有些题目偏难、偏深,超出了十几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理论水平,如市场经济的某些理论、金融市场的某些知识,有些政治教师都不一定清楚,其次,“标准答案,’不标准,随意性太大,有时定的太死,近乎吹毛求疵,有时学生考的普遍不理想,达不到预定及格率,又降低标准!

三、队伍。目前中学政治课教师队伍亟需培训。’师范学校政教系招生很难,流失也多。牋某师范大学政教系的18名男性毕业生中竟有12名离开了教学岗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中小学望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及其共青团、少先认干部的作用。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要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并采取实际措施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但实际情况与这条规定大相径庭。

政冶教师们建议:

第一,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由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及中学政治教师参加的教材编写小组,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编写出能够相对稳定的教材;编写出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师改革教法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参考书。

篇10

《士官政治工作》是士官院校学员适应任职需要的必修课。这门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编写相对简略,缺乏系统性和透彻性;有些理论缺乏史实的支撑,枯燥晦涩,年轻学员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开设士官政治工作课三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做法是一线贯穿、史论结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我军政治工作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突出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对非重点、难点章节进行概略讲述,效果比较理想。

1讲透理论观点

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其今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对此,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讲深讲透,运用大量史实使其明白这些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如讲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依据教材的要求,除了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外,我们还讲述了这一原则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分裂主义的教训,又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决定的、是国际国内现实斗争的需要决定的、是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决定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不仅使学员了解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而且明白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坚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我军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2讲清重点内容

讲清重点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员理解实践的基础。因此,要讲清重点内容,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讲清观点、概念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又要讲清贯彻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使学员不仅明白道理,而且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作为章节重点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疏导方针”,必须讲清疏通与引导的关系,而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疏通者与被疏通者的相互关系与如何进行疏通讲清楚。讲解中,我们通过解剖具体事例,让大家真正懂得疏通与引导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前提,引导是目的。疏通本身又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即疏通者和被疏通者如何沟通的问题。疏通者应以平等的地位、妥善的方法、和悦的语言来进行析事说理,做到不急不躁,切忌摆出教训人的架势、使用粗暴的语言。只有使被疏通者摒弃顾虑,才能畅所欲言。不管疏通对象所言是否正确,都应让其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同时又使心中的积郁得到宣泄。然后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工作,既讲明大道理,又讲清小道理;既有道理的疏通,又有情感的疏通。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说理入耳入脑。从而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入思想工作的个案,引领大家探讨疏导操作的具体方法。“引而不发,跃如也”,收效明显。

3讲明难点问题

抓住要害是讲明难点问题的关键。要通过讲述分析,使学员明了事理,掌握难点的关键所在。如“个别重点人的思想工作”,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后进”这个概念,本身只具有相对意义。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概括。因此,不能按照教材上的笼统划分去讲。如果笼统讲,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问题,仍然不知如何去做。讲解时,我们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某些不良倾向的;二是对待某些具体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的;三是个性存在某些缺陷的;四是具有否定性情绪情感表现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只有思想认识存在明显的错误倾向,并且在较长时段内表现出无改进的人才能称为后进。对个性缺陷、不能妥善处理某些问题、情绪情感表现出消极方面的,并不完全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也决不是单靠说服教育工作所能够奏效的,必须伴有其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只有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归类,讲清其特点、原因,讲明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要辅之以真实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使学员明了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具体解决的方法是丰富多采的,不能比照一个模式去做,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及其问题的特点,采取切实适用的具体方法。这样,既从理论上阐明了做个别人思想工作的科学依据,也让学员明确了其特点、方法,对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共同研讨操作

对操作性内容,讲解时要注重可行性。士官政治工作课的不少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加之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半数已改选士官,有的担任过正、副班长,入学前就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就具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亲身体验。如果操作性内容只由教员讲,而且只限于书本,学员会觉得没有新鲜感,造成学习时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因此,讲课时这些内容就不一定由教员讲,可由教员布置课前预习,提出思考题和具体要求,由学员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课堂讲授时,由教员提出问题或典型事例,分班组由学员讨论分析其特点,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由班组派代表发言,其他人进行补充,再由教员归纳讲评。这样既发挥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弥补了教材的局限。例如,对“几种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组织教育讨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方法运用”等内容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学员反映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