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美文欣赏范文
时间:2023-04-04 08:4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情美文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从语文的功能看,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它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1)丰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2)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3)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二、如何进行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发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从实际出发,通过选择有利于人格发展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通过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的源泉的教学模式、优化结构、优化过程、优化内容,提高效果。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载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内容,引导学生纵览古今文学作品精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讨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列举出在我国历史进程中,还有哪些人如诗人范仲淹一样,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而置个人利益生命不顾。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自然不自然地受到了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在以现有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在凝聚着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众多美文中,选取了以信念、坚持、感恩、奋进、超越为主题的五类文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讲义内容。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岳阳楼一记》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先,以人民为重而后私仇;《红楼梦》、《三国演义》、《孔子》、《上下五千年》等优秀作品,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受到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并引导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气质、素养,使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同时那些书写坚定信念的美文会帮助学生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那些拥有坚持美德的行动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进取的动力;那些知难而上的奋进脚步会带领学生无畏前行。所以说美文欣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凝聚着人类精神内核的字里行间,在以尊重和爱为前提的语文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摸索实践中,青春之树必将茁壮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
文学作品能反映生活,直击社会问题。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我力求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宽,更关注社会、关注人。如话剧《雷雨》,在分析人物形象,我采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抛开阶级论,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应首先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也有青春热血,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理想,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就不会几十年一直痛苦、内疚。当他的社会、家庭与他的爱情发生冲突时,他脆弱的爱情溃败了,这就是他悲剧的性格,也是他人性弱点的体现。他几十年的感情生活一直不幸,也就使他更怀念年轻时的那段美好时光。但时光毕竟过去了,当年老色衰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冲动,加上他的负罪感,他不愿直面当年的感情,对年老色衰的侍萍呵斥也就不足为怪。如果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资本家对女性的玩弄、始乱终弃,那几十年后,侍萍在周家客厅细述周朴园旧衬衣上梅花的细节,岂不显得侍萍太没有觉悟,这一人物的刻画太没有价值。对于感情的不幸者、命运的不幸者侍萍,我们怎么能在她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那样,我们的良心何在,同情心何在。因此,我觉得让学生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才能正视自我,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篇2
关键词:语文文学教育;改革;创新
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使语文文学课堂教学最大程度地体现交际性,从而真正发挥语文文学课的教学效果、实现语文文学课的教学目的,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得到更好的贯彻,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提倡以完成任务来促进、带动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这是解决目前语文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比较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与语文文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对任务型语文文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探索1。
1.传统语文文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1.1课型特点不突出,文学课精读化、阅读化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语文文学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文学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欣赏几篇文学,这就使得许多语文文学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语文文学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文学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文学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语文文学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1.2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语文文学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主要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硬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一直是被动接收,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抑制,久之就懈怠,甚至有时会出现排斥现象,语文文学课教学质量无从保障。
1.3教材设计和内容编排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们的不少语文文学教材都是由课文、生词、词语例释、练习等组成,其中重点是课文内容和课文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这种编写模式与综合课教材基本一样,并没有体现出语文文学教学的特点和重点。即便有些教材在练习上下了不少功夫,但多数练习是就着课文内容提问、就着语言形式造句或替换填空等,缺乏拓展训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能动性和创造性。有一些练习是单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有些练习的内容和结果不存在信息差,更有不少练习缺少交际的真实性。
教材内容没有针对学习者学习需求来编排,也没有紧紧围绕学习者生活来编排。学习者语文文学学习是为了能够提高语文欣赏能力,这个交际能力也是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以教材内容应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紧贴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来编排,有许多课文内容和语言点实际的生活交际中,很少或根本无法用上。此外,教材的设计缺乏新意,基本都是会话、独白形式,输入形式单一,而且也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2。
1.4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3P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配合为辅。教师教学又往往过于依赖教材,死板地按照教材来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导致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学生按部就班学习教师传授的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难以拓展,求知欲和创造性一定程度被抑制;另一种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内在动力不足导致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参与课堂语文文学教学活动。
2.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
2.1真实性
第一,语言输入是真实的。输入材料取自真实生活同时也为摹拟真实生活场景服务,课堂中使用的语言材料、教授的语言知识来自真实生活,同时适合学习者的特点、要求;第二,教学设计的任务类似真实生活情景,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够理解、方便完成;第三,教师设计的语言任务是真实的。任务有针对性,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帮助;第四,任务完成结果是真实的。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种途径,甚至有的任务学生不一定能够完成3。
2.2整体性
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从语言输入、语言形式的训练到具体任务的执行都是围绕具体任务来设计的,环环相扣直至完成任务。用语言来做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重视教学过程,就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
2.3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
任务型课堂教学不单强调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更强调培养学生将文学欣赏技能优化结合,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任务型语文文学课堂中,学习者并不是机械地进行语言知识练习,而是能结合以前学过的词汇、语法和句型,在摹拟的交际情景中创造性地应用学习的语言知识。
2.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语言输入、任务设计都以学生的需求、特点为依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也是学生是主体,大部分时间是由学生独自、结队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自主负责,学生完全成为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
3.当前语文文学教育方式改革与创新
3.1小组活动中的分组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核心是任务,任务靠学习者合作完成,因此小组活动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那么,任务分组时,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不同、国籍不同、语言水平不同等都会直接对任务型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恰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按常规进行分组,这就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如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必读书目和教学进度表,布置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去阅读相关的作品。每一单篇作品赏析课再事先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课堂上则采用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和教师小结的讨论课型。有些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则采用其它的教法,如选用合适的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教师稍作提问点拨即可。记得《故都的秋》赏析课,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现代美文名篇赏析——故都的秋》,学生自发集体跟着朗读,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不作分析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2教师的要求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教师既要负责知识的讲授,还要负责任务的设计、协调和参与,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转换。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中心,而是任务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中介者;其次,教师在任务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水平,要考虑如何最有效地分配任务,使学生对任务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热情,从而促使任务顺利完成;其三,教师要能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从任务实施的各个环节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最后,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课堂反馈结果。有限的几次成功的讨论课如“相爱容易相处难——《伤逝》和《项链》比较阅读”、“从觉慧和鸣凤、周朴园和梅侍萍、周萍和四凤三场爱情悲剧看,爱情需门当户对吗”、“从祥子寻梦过程看人性弱点”或“从乡下人进城遭遇看城市的残忍——阅读《骆驼祥子》和苏童《米》”等,都基于教师和学生准备充分。(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