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博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13: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制博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制博览论文

篇1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有标准格式的,不是自己随便乱写充数的,引用的文献资料是要有科学依据的,是真实可靠可以查阅的,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随时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欣赏。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王江伟,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5.

[2]沈关生.我国商标法制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257-258.

[3]余俊.商标法律进化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82.

[4]汪斌,董赟.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2):30.

[5]冯晓青.商标权扩张及其利益平衡机制探讨[J].思想战线,2006(2):129.

[6]朱冬.商标侵权中销售商品行为的定性[J].法律科学,2013(4):175.

[7]钟书峰.补充修改次数最多的现行法律[J].当代法学,1995(1):43.

[8]王仲兴.中国对商标犯罪的认定和惩治[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3):99.

[9]郑成思.版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4-25.

[10]李扬.知识产权法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67.

[11]芮松艳.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的构成要件[J].中华商标,2011(1):69.

[12]余晖.论商标侵权纠纷案件中销售者诉讼地位之独立性[G]//冯晓青.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105.

[13]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4.

[14]孔祥俊.商标法适用的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30.

[15]黄汇.商标撤销制度中“使用”界定基本范畴研究——运用比较研究、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J].知识产权,2013(6):6.

[16]张德芬.商标侵权中“使用"的含义[J].知识产权,2014(9):3.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杜颖.社会进步与商标观念:商标法律制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

[3]孔祥俊.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法律出版社,2009

[4]J.ThomasMcCarthy.McCarthyonTrademarksandUnfairCompetition(4thed.),2008ThomsonReuters

[5]黄海峰.知识产权的话语与现实—版权、专利与商标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MarkP.McKenna.TheNormativeFoundationsofTrademarkLaw,82NotreDameL.Rev.,2007

[7]张玉敏.维护公平竞争是商标法的根本宗旨.法学论坛,2008(2)

[8]罗晓霞.论商标法的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知识产权,2010(2)

[9]王太平.论商标法中消费者的地位.知识产权,2011(5)

商标法论文参考文献:

[1]蔡崇山.推定混淆在商标侵权判定中的适用——以“重同使用”典型案件为例证[J].中华商标,2014(10).

[2]何鹏.商标法修改语境下的“商标使用”解读——以“百威英博”案和“重啤”案为视角[J].中华商标,2014(02).

[3]张玲.企业商标使用与保护中的若干法律问题[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3).

[4]左孟魅.阻止商标进入公有领域——商标使用中又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10).

[5]齐云峰.在先使用:论对商标使用人权利的保护制度[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6]张梦迪刘昕昕.知名商品特有名称能否对抗注册商标——由荣华月饼纠纷案引发的思考[J].法制博览(中旬刊).

[7]张晶.我国农产品商标权保护研究——以韩国泡菜注册商标事件为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8]赵世桥,张晓伟.“微信”商标异议案评述——以美国商标法为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9]黄从珍.商标权人应与产品制造者共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J].人民司法,2015.

篇2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的“争先创优”的号召,我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及时传达贯彻创先争优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广泛动员和具体部署全局创先争优活动,并研究制定了主题鲜明、载体丰富的活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各项创先争优活动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研究确定了“五比五看”的活动载体,即:比创新看科学发展,比实干看工作业绩,比学习看能力素质,比服务看惠民实效,比形象看群众反映,争创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切实可行的鲜活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使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了活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促进了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做好教学督导评估验收。

按照省政府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分年度督导评估规划,2010年我县将迎接省政府督导评估验收。我局教育督导室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科学安排、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上半年,我局深入到各级各类学校143所排查,拟定迎检学校94所,重点装备60所。通过深入排查、精心测算、内部挖潜,制定了详细的资金缺额报告。2010年11月我县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三、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1)强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精细管理,突出有效教学。重视和加强学校各项管理,要求学校必须在精细上下功夫,执行上求落实;在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校园文化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提高各项工作的执行力。

(2)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在学期开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布置会议上,多次要求学校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积极探索构建规范运行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进一步明确学校校长在组织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校整体变革。

(3)加强教科研工作。要求学校进一步增强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意识。切实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重视教科研的过程管理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重视做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的评选和向市、省选送工作。

(4)加强学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和园籍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召开高中毕业生毕业证书验印工作和初中义务教育证书验印工作会议,布置相关工作。

(5)稳步推进中招改革,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探索义务教育以行政区域为主,兼顾地域适当调整的招生办法。印发了《2010年平成安县高中段学校招生实施细则》、《成安县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工作实施意见》、《20101成安县高中段招生工作意见》。

四、加强校园安全建设。

1、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压死责任,建立全员参与的无缝隙安全管理新机制。

扎实开展工作,机构建设是基础,制度建设是保障。成安的县、乡、校三级法制安全工作机构现已健全并形成网络,工作运转正常。各级各类学校均成立法规安全办公室,配备有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特别是5月3日国家省市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各中小学校又充实、安排青壮年教师轮流执勤,加强门卫值班,加大校园内的巡查密度,同时在所有中小学校配置了安全、保卫、防护器械,在40所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的基础上,省、县各配套23.1万元,在66所学校准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目前正在进行招标,不久全县所有学校的视频监控设备将全部安装到位。

我们还在各中心校、县直学校、农村中小学,进行督查和具体指导,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三项制度"建设,共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制度23项、学校各类人员职责16项、学校各类人员操作规程9项、各类应急预案12项。近几天各学校又重点对门岗工作职责、门卫值班巡查制度、校园巡查制度、宿舍值班制度进行了完善和充实。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程序化、经常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以签订责任状为切入点,对各单位实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强调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真正达到“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身上有目标”,初步建立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无缝隙管理新机制。学校无缝隙管理表现在定岗、定责、定时、定人,表现在校门口、楼梯口、教室、微机室、餐厅等重要部位,每个时段都有人值守。

2、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在全县中小学校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人的行为。鉴于此,我们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狠抓不放。

一是以《法制安全教育》为平台,从不同的视角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安全教育,有以案说法、典型案例摘编、有安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介绍、有基层先进经验推介、也有问题探究等等。今年以来,我们共印发11期。为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提供了素材。

二是以法制安全课为主阵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把法制安全教育做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抓住不放、抓实抓细,让学生学会安全防范技能,受益终生。法制安全教育达到了“五落实”,即计划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课时落实、考核落实。

三是各学校利用安全教育日和开学前两周,针对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广播、安全课、校报、宣传栏、横幅、讲座、防火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品、发放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月组织一次重点针对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的生存演习和逃生演练,并形成书面和影像资料,逐步建立自救演练活动的长效机制。

3、定时排查、及时通报、督查整改,打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今年,我局在所有中小学校推行了学校安全开学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整改不了的学校,延期开学。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对中小学校的明查暗访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记录在册,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安全科、体卫科、校安办分别于3月、4月、5月、6月、8月、9月、10月共7次联合对人员密集场所(如教室、食堂、宿舍等)、易燃易爆场所、实验室、图书室、校门门垛等部位进行检查;对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灯重点排查整改;对安全管理、门卫值班、24小时无缝隙值班进行督查;对食堂卫生和疾病预防进行督查。共督查中小学校616所(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份,印发通报5期,强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安全工作的深入开展,强有力的推动学校隐患的排查与整改。

我们组织各学校在加强学生教育的同时,切实做好管制刀具的收缴工作,同时开展打击强借强要、劫掠师生财物的专项活动,对整治不了的校外团伙,要及时上报综治委,从源头上防治校园暴力事件。此次活动共收缴打火机、钢锥、水果刀、小刀等危险物品96件。

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我县学校、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教育系统政治稳定,校园及周边秩序良好,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增强,保障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宣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坚决实行学校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努力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目标的实现,维护系统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五、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到位。按照小学生均355元,初中生均555元的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647万元分配到各中小学校,同时,逐校细编、早编了支出预算。截止目前,各学校已报帐920万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2、进一步完善贫困助学保障体系。在工作中,我们严格界定贫困生,做到有审核、有公示、有发放、有检查,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每一位贫困学生手中。

3、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近4万余名初中小学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

六、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

4月,文化科工作人员协助县公安消防大队对我县网吧、娱乐场所进行消防安全保卫夜查行动,对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几家网吧、娱乐场所进行停业整顿;6月,参加2010?中国邯郸国际礼品、工艺品暨旅游商品博览会,对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及旅游商品给予高度评价,认真思考了我县的工艺品如何打开市场;6月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进行了申请;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申报工作进行申报。7月,青少年活动中心各种器材就位;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治;10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经过两次选拔选出中学组、小学组各5名;在我县开展了“十佳诚信网吧、娱乐场所”评选;对09年申请的农家书屋单位进行了图书发放工作。

七、人事工作进展紧张有序。

今年,我科受理高中及初中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其中,高中教师资格认定4人,初中为11人,小学为2人。目前,已向全部符合条件的认定人员,已经发放了教师资格证书,完成了本年度认定工作任务。审核09年奖励性绩效工资,于2010年2月份发放到教师手中,并审核2010年基础性绩效工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进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核准工作的初审。按市局高师处会议要求,报送3名省级特级教师、11名市级优秀教师的证明材料。2010年,我科按上级要求,推荐了8名校长参加了市级校长培训班;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1次校长培训,培训校长180余人次;和县教师进修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提高培训考试,参加人数为197人,成绩均合格,考试名单及分数已经报送市局。2010年,我县共进行了四次育龄妇女普查工作,我科配合计生委工作,力争做到了无一漏查。配合计生委完成了已经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在职教职工人数的统计工作,详细名单已上报至计生委。完成了新编制核定工作,做到了核编到校,人员底数情况清楚。今年,我科完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初审。其中,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认定工作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上报工作。配合县直工委收缴机关党组成员的党费。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组织各学校参加《中华魂》读书活动及读后感征文活动;处理关工委日常事务,报送了2010年关工委总结及综合报表。完成2010年度各单位在职教职工工资薪级晋升的审批工作。继续落实成教字[2006]18号文《成安县文教体局关于完善教职工请销假管理的办法》。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氛围中,从2010届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聘了43人,已充实到各个学校,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待一年实习期过后,纳入编制。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城镇中小学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并根据文件精神,派出了下乡支教老师。其中有44名全职支教教师,7名兼职教师,该51名教师已全部上岗。完成2010年到龄教职工退休工作的初审。完成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度考核工作。配合人事局进行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

八、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

今年高考全县报考考生2288人,本科二批以上上线人数227人,比去年增长近两个百分点;成安职校考生129人,上线率97.67%,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创本校高考成绩历史新高。其中,一本上线6人,是去年的6倍;专科上线120人,是去年的4.5倍。中考全县报考考生2500人,全县550分以上140人,实现了高分人数的突破。我们高度重视两考组织工作,千方百计确保试卷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从严治考,维护国家教育考试良好的考风考纪,同时,强化了对考试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做到了师生考试安全无故事故。通过一系列措施,基本实现了“安全、公平、和谐”的目标。

十、现代化教学继续得到加强。

篇3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能否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因此,分析石家庄市水资源的现状,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新时期水资源战略,对实现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客观地认识目前的水资源形势

 

(一)水资源概况及特点

 

依据《石家庄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6~2020)》,石家庄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8.3mm,水资源总量为21.16亿m3(矿化度≤2g/L),其中地表水资源量9.90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4.76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2.11亿m3,出境水量9.01亿m3。

 

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1、在地区上分布不均。全市水资源总量21.16亿m3,区域上呈现出“西多东少”的局面,与社会经济和人口呈逆向分布。西部山区县、市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2%,但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的22%、33%和24%;东部平原县、市水资源量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8%,但人口、耕地、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市的78%、67%和76%。

 

2、在时间上分布不均。石家庄市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6~9月,甚至更短时间之内。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依据《石家庄市水资源公报》,2001~2010年10年年均供水量为32.6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5.28亿m3,地下水供水27.40亿m3。10年间全市地下水均处于超采状态,年超采地下水在12.18亿m3左右。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现状条件下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供水的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2、伴随着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利用,河流和地下水水质及水生态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河道退化、断流,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水污染加重。

 

3、供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条件与区域经济布局不协调,地下水严重超采,地表水未充分利用;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过低。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城市。当前,石家庄市社会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对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布局将出现较大调整,人口增长,生活用水将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15年末,全市用水总人口将达到1080万人,其中城镇用水人口728.54万人,生活用水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工业基地化、集约化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将加快,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末,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平稳增加,考虑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将适度增加。

 

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预计到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在23.86亿m3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质量、城市形象,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预计全市生态环境用水量将达到1.35亿m3。

 

到2015年末,全市总用水量将达到35.19亿m3,将缺水4.62亿m3左右。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石家庄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必须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对水资源利用总结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战略。

 

二、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为缓解新时期水资源的供需压力,应把水资源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考虑,处理好水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认真研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

 

对全市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在充分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水资源实际,综合考虑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全市用水总量计划,宏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区、县乡镇、用水户,分别制定用水定额,初步完成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研究确定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逐步实现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二)建立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体系机制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上,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与经济结构,优先满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态用水。

 

根据石家庄市水资源状况,必须从宏观上控制需求,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尤其地下水要控制开采强度和开采节奏,同时开展水质适用性研究和水资源分质调查与评价,从政策上引导雨水、低质水利用和废污水资源化。要加强水循环系统的保护,促进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

 

三、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进依法治水

 

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通过强化法治意识、完善法规体系和提高执法水平,真正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纳入到法制化轨道。

 

(二)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真正形成能统筹管理水资源全局的、有法制保障的、能引导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系,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导入和加强市场机制

 

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和社会承受力,兼顾效率和公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务投融资体系和水价体系,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管理水资源和节约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形成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立足本地实际完善节水机制,提高用水效率,强化水源保护。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和谐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水资源相匹配的节水工程体系,与水资源紧缺性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与现代消费相协调的用水方式。

 

(五)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主体、监督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制定激励与约束政策,引导公众广泛参与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工作,保障公众的水资源保护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结语

 

只有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才能逐步实现水资源与人口、环境、生态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障石家庄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作者:赵彦玺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5年19期

篇4

 

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主要还是传统的书本灌输式教学模式,重视法学知识、法条讲解,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法学思维的培养。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融入司法实践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有学校教学理念陈旧、教师思维转变慢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模式,局限了教师自身的能力拓展。虽然各法学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如开展模拟法庭、旁听法院庭审、邀请法官律师等实务界人士进课堂、学生进法院实习等。但一般这些实务环节所占的教学比重并不大。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然,现在法学教学中,教师比过去更重视引用大量案例来教学,但案例往往是为了辅助说明法律理论和法条的。有些案例是将现实问题简单化,以便说明法学理论。案例教学往往是教学中的辅助和配角。而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往往也只是被动吸收知识,很难从个别的案例中窥探出法律事务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如何补齐实践教学的短板?我院组建了专门的法学教学改革团队。结合目前实务界的新动向,尝试利用法律的互联网大数据对海量案例进行整理分析,从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实务问题的能力和复杂问题的技巧。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但大量的经验往往要求时间的积累,甚至终身的学习和实践。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为当代法学人提供了捷径。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该司法解释明确,最高法在互联网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时间进度由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并报最高法备案。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生效判决截至到2016年8月24日,已经有20302860篇,每天还在以上万的数量增长。大量的裁判文书为法律人提供大量一手实务资料,也为法学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带来了福音。过去法学教学中依靠最高院的少量典型案例研究可转变为从整体上对各种类型的案例进行分类整理,理论界可以通过大量案例进行真正整体性的实证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去弥补接触实务不足的短板,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研究案例,进行大数据分析,探讨各种类型案例在实务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和增强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方面,我院引导学生在学期毕业论文环节中,撰写法律大数据分析报告。例如有同学撰写《辽阳市民间借贷纠纷案例大数据分析》实证分析论文。在分析了辽阳市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上百篇民间借贷纠纷案例裁判文书后,总结出辽阳市民间借贷纠纷案例主要的争议焦点,大多集中在借贷关系是否成立问题、利息计算问题、担保人责任问题等。法院认定的重点环节和不同做法。例如有关认定借贷关系是否成立。有的法官只要债权人提供借条就可认定成立,有的法官不仅要求原告提供借条还要银行转账凭证。有的法官除了借条和转账凭证还要其他证据证明双方的确是借贷关系而非其他法律关系。通过实务案例分析,学生能感受到实践中的案例远比课本中的复杂,争议的焦点往往不是法律规定,更多的可能是法律空白和事实认定,法官审判思维和举证规则的运用往往对案件判决起到了决定作用。同时通过某种类型案例的深入挖掘可以感受到实务判决中的难点和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难操作性,为立法决策提供更切实际的建议。

 

虽然我国目前公开的法律相关信息不够完备,仅有的生效裁判文书也很难完整直观的反应案件的全貌。但通过现有的信息,我们也可收集到远比课本知识多得多的海量信息。特别是法律空白点和法官可自由裁量的内容,以及当事人证据收集问题,本身是实务中研究重点,但因为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过去课堂上很难讲解。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掌握实务中当事人和法官的通行做法。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务中微妙的细节,预测相关类型案例的裁判走向。

 

利用互联网数据进行法律研究和教学,在法学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我院也处于初期尝试阶段。但可以预见到,未来这种依托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和研究一定会大行其道,对当前法学教育改革发生重大影响。

篇5

[关键词]行业协会;监管机制;构建

1、何谓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泛指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是民间社团的一种,属于非盈利型机构。[1]它能够帮助行业规范自身经营秩序,形成良性的竞争趋势,从而促进行业增收,获取更进一步的集体性利益。就特点而言,它包括了自治性、非营利性、公益性、非政府性和中介性等五大特性,能够代表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共同利益,同时能够作为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帮助政府规范企业健康有序成长,也能提供咨询、研究、规划、统计等服务,对企业的运营也能起到必要的监督作用。

2、行业协会有何作用

行业协会就作用而言,既具备一定的经济作用,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法治价值,能够帮助行业自身很好的约束和规范自我成长。就经济作用而言,它能够维护正当经贸利益,发挥协调功、平衡行业内的企业发展,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就法治价值而言,它能够保障企业的权益、监督企业的运营、辅助调控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制约并保障公权力的良性运作等。

3、建设行业协会监管机制有何重要意义

行业协会是行业内企业良性竞争,健康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相应的行业协会监管机制,对企业进行必要的运营监督管理,既有利于市场的规范化,又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是有利于建设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行业协会具备制定行业内部企业行为规范、行业内部企业生产标准的权利,并且能够参与行业内企业资质审查。它可以通过制定通用的行规行约、行为规范等条例,协助政府进行行业内部的质量评级和奖惩处置,并且能够协助认定行业准入的标准、资质认定的标准等,还可以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业内企业的市场行为和产品质量进行约束和监管,以管理促建设,真正发挥行业自律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能够作为业内企业的代表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参考。由于政府的权利色彩和公众服务色彩,所以政府不方便直接的干预市场的运营,此时行业协会能够充分发挥监管机制的协调作用,帮助业内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运营,同时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帮助二者进行沟通,发挥一定的纽带作用。具体来说,行业协会可以作为业内企业的代表为政府提供必要决策参考,协助政府了解行业的实际发展,制定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行业改革方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也可以协助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协助政府对行业利益的决策进行科学论证。

三是有利于推进行业内企业信用建设。通常来说,行业协会一般由当地本行业的企业组成,同行企业的利益休戚与共、关联性强,通过行业协会监管机制的启用,企业之间能够开展必要的自查互评活动,互相帮忙找缺点、提建议,并进行必要的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敢于自揭疮疤,定期向社会公布业内企业的黑名单和红名单,一方面清除业内的害群之马,积极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另一方面有效地警示消费者,谨慎消费,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正当经营企业的权益不受侵犯,最终起到对业内企业进行信用监督的效果。

4、如何建设健康有序的行业协会监管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因此,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行业协会监管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作用,帮助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但是当下国内的行业协会,多数都是行政管理模式,行业组织并不清晰,容易造成行政机关与行业系会在经济上缠绕不清,财务监管无从下手,[2]因此必须要进行大力改革,打造符合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现代行业协会监管机制。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一是谨慎权利分配。行业协会帮助行业自律的重要组织保障和严谨的制度平台,因此必须能够真正的不受掣肘,充分发挥调动协会内部自身各方面的积极促推作用。这需要政府敢于放权、愿意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真正做到行业内部依法管理、依法调节,企业依法经营,确保市场规范有序。

二是明晰责任划分。政府的责任是宏观引导,行业协会的责任是具体细节实施。所以,要想行业协会监管机制快速高效运行,政府和行业协会之间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责任划分概念。政府不要大包大揽,而是要充分尊重行业协会的自主地位,宏观协调,适当指导,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管氛围,让行业协会的监管机制运作的和谐顺畅。

三是加强环境规范。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主体环境。行业协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扮演市场中介的角色,因此它需要通过机制的运营来组织扩大行业规模、培育市场品牌、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引导业内企业规范发展、合理经营、做大做强。

四是根据时代形势,不断调节,加强创新。行业协会的体制建设,要能够始终做到以四个抓手,即“抓认识、抓发展、抓规范、抓服务”为主线,以行业建设自主化为发展方向,以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加强协会建设,发挥其在加强服务、发展产业、推进自律、规范行为、反映诉求、协调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形成运作规范、参与面广、代表性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特色明显的行业协会体系。[3]

5、结论

市场经济时代,供需双方的关系是平等共荣的。企业有责任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丰富市场,顾客也有权利自由的进行购买选择。行业协会监管机制的出现,正好能从法治的层面,帮助企业自律,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繁荣市场,体现公平正义益处明显。

参考文献:

[1]司立鹏,行业协会处罚权的性质探究[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07

篇6

关键词:法律素质教育;法律教育;高校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水平成为衡量教育改革的标尺之一。高校法律教育也逐渐实现了的法律素质教育改革优化,为法律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保障。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以国家市场化发展为基调,在法律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实现高校法律教育优化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法律效应环境的优化,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与发展。

一、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逐渐普遍,在其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具有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1]。优化教学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教学内容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建立符合道德素养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法律学习的高效性和素质性,进一步为高校法律教育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改进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法律素质教育为根本,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专业教育协调教学计划,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改进。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教育内容的影响,学生认为法律教育较为枯燥,且教师以知识点讲解灌输的方式实施教育[2]。在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改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教学质量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中能加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素质和专业两方面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的专业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增加法律素质教育就增加了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要求教学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也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水平和能力为教学主要任务。因此,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具有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3]。

二、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改革优化

1、融入法律情感教育

法律情感是法律素质教育关键点,其与一般情感之间存在差异性,是对法律的认同反对、热爱冷漠、信仰敌对等情感。未来在优化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明确法律情感培养思路,将法律情感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中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优化[4]。首先,在法律情感培养思路确定的过程中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倾向的培养。态度决定了结果。在具体法律情感融入思路构建中的关键点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法律的理性、专业性、安全等精神,激发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热爱感。其次,在法律情感贯穿整个教学策略中以情感熏陶为主,利用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点的处理,实现法律教育的理论融入和实践融入,从而优化高校法律教育。

2、融入个性教育

个性教育的融入主要是从个人素质教育入手,化一性的将法律公共基础教育渗透到日常高校法律教学中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形式塑造个性化法律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设定以学生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基调的教学模式,引入个性平等、博爱教学思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优势,从而更加自然的优化学生的教学方式。其次,在融入个性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历史和传统局限性教学打破,创建于学生个性步调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将法律教育与学生的基础教育相结合,在现有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个性素质观念和意识,以优化法律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法律教育整体水平。

3、优化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的融入不仅是在思想和理念上对其进行融入,还应该在其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融入和强化法律素质教育,以促进我国高校法律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首先,建立案例法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真实的法律案例,学习法律技巧和运用步骤。案例教学法包含“教”和“学”两个部分,在“教”的部分中要求教学为学生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教学保障。在“学”的部分中要求教学配合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内容,激发学生将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学方式改进。其次,构建法律情景教育。利用情景教育模式将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律基础教育相融合,创建符合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情景式法律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以实现高校法律教育质量的提升。最后,创建诊所式法律教学方式。将高校法律教学与医院诊所问诊的模式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责任心,在加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整体教育水平,为我国法律教育水平的改革和完善奠定基础。

三、总结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机构,其对广大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团体,担负着未来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法制社会的健全发展。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当前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具有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在我国高校法律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法律情感教育、融入个性教育、优化教学方式的方式为我国教育改革和优化提供保障。

作者:夏欣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平.高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内容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02):50.

[2]喻靖文.论道德法律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道德化困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03):100-103.

篇7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采用新的教育有效途径.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促进初中生思想全面发展。作者结合工作经验及思考,对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出若干建议:落实情感途径,培养情感;全面激发兴趣,落实教育:开展多样活动.增强实效。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极为复杂的人文学科,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坚实基础。它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需要有生动活泼的实践方法,大有学问可做。但是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多以理论为主,有的同学感到课程学习困难较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不仅影响到每个学生的未来,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因此,为更好的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环节加大创新,改进课堂教学,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掌握,依靠高质量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高素质。

1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快乐教学的一些基本实施方法

1.1 微笑进教室,使课堂氛围民主活跃,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和颜悦色,这样会给学生一种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或多或少的感染。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他们即使在十分疲惫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也总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因为他们懂得,学生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学生也会从教师的愉中受到鼓励,激发起爱老师、爱这门课的相应情感。

1.2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课本上‘想一想’、‘查一查’、‘议一议’、‘名人名言’、‘阅读思考’等附件内容,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体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以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课前,教师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教师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对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初中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1.3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物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品格。因此 能否有效地发掘这种普通人都具有的创造性,是衡量我们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纵观目前的政治教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喜欢代替学生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他们的眼里,学生是襁褓中的婴儿需要精心呵护。他们努力工作,代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而全然不顾学生的主体发展。事实上,现在的初中生素质明显增强,他们有广泛的知识面、极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他们当小孩看,包办代替就大错特错了。所以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学的创新

2.1 教学态度创新

首先,教师一定要摆正心态。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问题、追求真实、探亲真知、审视自我、关注人生、走向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明确政治教学所肩负的使命,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努力学会知识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沟通和富于创造性的转换,使自己真正主动、生动、健康的成长!

其次,教师要加强学习。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通过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树立健全的政治观念,并养成良好的政治行为习惯,关心社会热点,了解社会现实,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同时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新的教学观念保持一致。

2.2 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要重点加强信念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启迪学生牢固树立立场、观点,学校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伦理与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其次要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

再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多以身边的实例入手讲解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增知识、长见闻,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结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落实。而课堂中的快乐教学,则是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主动地去探求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发挥,智慧与潜能得到开发。因此,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需采用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乐学”模式,即快乐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孜.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信息教研周刊,2011,(10):21.

[2] 皇甫迎春.情境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探索[J].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2011,(9):33.

[3] 杨先林浅论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原则与策略[期刊论文]-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2(10)

[4] 唐晓波.论初中政治教育的创新建议[J]民营科技,2009(10).

篇8

[论文摘要]我国壁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给后人留下无数经典之作,而当今壁画能保存下来的却很少,到底谁为壁画折寿?泱泱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壁画作为承载文明的见证之一,让多少人为之倾倒迷恋,当今的壁画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能保存下来的却廖廖无几,的确让当今壁画人反思。

壁画是利用建筑空间及其内外环境,在室内墙壁、承重柱、天花板和地面上以及室外墙壁上进行绘画,或者通过工艺手段及其他技术制作完成的画,作为艺术品装置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之中(注:唐鸣岳,《壁画设计》,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显然,壁画是依托于建筑的,同时壁画是受制于环境的。作为绘画的一种形式,壁画源远流长,如我国敦煌的壁画、印度阿旃陀的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壁画、墨西哥的壁画运动、美国的街道壁画等。一直以来,壁画以其宏大的幅面、强烈的视觉效果亲和着民众,滲透着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我国现代新兴壁画运动始于1979年北京国际机场航站楼壁画群的落成,迄今,壁画在中国已完成了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演变进程。与此同时,壁画的大规模毁损却将壁画艺术陷入令人忧心的境地。2001年10月,就参加中国美协第二界壁画艺委会成立大会的30余位壁画家所作的简单调查即令人震惊地发现已25幅知名壁画被毁(注:晴舟,《一幅画不如一棵树?》,载《美术博览》第2辑,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面对优秀壁画被毁者十之八、九的局面,我们必须审视壁画谁为壁画折寿?

泱泱大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壁画作为承载文明的见证之一,让多少人为之倾倒迷恋,当今的壁画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能保存下来的却廖廖无几,的确让当今壁画人反思。

一、古今壁画精神性的差异

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地画,到封建王朝的各类壁画,精神性贯穿始终。作为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图腾崇拜形式之一的岩画,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精神的高度体现:祈求风顺雨顺,祈盼人丁兴旺等等;刻录了先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强调君权神授,以强化其统治的天经地义,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碰撞,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杂揉,人们的思想趋于统一,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不失时机的利用神人合一思想,维护其统治,便以壁画这一公共艺术形式,宣传教义,教化民众,使民众顺从的跪拜在神制、人制、法制的产物——壁画之下(雕塑暂不论),人们崇拜的不是壁画自身,不是绘画水平的高低优劣,而是壁画所反映神的内容;至于壁画的绘制水平当然也低不了,因为是统治阶级提倡的,有强大的经济、物质基础作后盾,参与绘制壁画的画工当然不用怀疑其画画水准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怀着一颗虔诚之心面对神的化身——壁画所阐释的精神,这些时代的壁画精神是第一位的,虽然历经朝代的更替,精神性却深深的根植于民众的心底,这为壁画的永存性开辟了极大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修造宫、庙、寺观、洞窟和陵墓等并绘制壁画,阐释精神付于其上,具有普及,性和公共性。

今天的壁画恰恰与古代的壁画相反,从总体上看,实用性、欣赏性是第一位的,而精神性却是第二位的。当今经济时代下的平民大众,明显的特点是:实用主义下的信仰危机,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后,“新造神运动”的消解,个人崇拜意识的衰微,政府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显然力度不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想随着商品而涌入国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用了即扔”等处世哲学泛滥,导致了民众精神上的迷失,当今壁画的精神性显然减弱,实用性、欣赏性占居了第一位。

二、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古今壁画的永存性

古代壁画一般分布在①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仙境”中。②人口流动大、密集的商业经济区和平民区中的宮殿、寺庙等。①荒野之中的陵墓中。

让我们来先看

①处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仙境”中的壁画,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神以雄伟壮丽的山为依托,更增加了“精神”的第一性,由于人与神的不可接近性,和当时没有较为发达的交通工具,假如一个人从山脚下登上上千米高的山顶,当精疲力竭后,以达“仙界”时,有一种归属感和神化感,仿佛自己便是壁画中的某个故事中的一位。由于登临之苦,心里则更加虔诚,比如敦煌莫高窟是滚滚沙海之中的绿洲,的确让朝圣者更加心弛神往,特有的“仙界”感,更谈不上产生破坏的歹心了(外来入侵者的破坏另当别论),地理位置的不易达到性,决定了壁画的永存性。

②人口流动大,密集的商业经济区和平民区中的宫殿、寺庙等,更是统治者传播教义的公共场所,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借助神性而教化民众,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神有所祈求,求神赐福、赐财等,这些场所人们不自觉的敬畏而减少了破坏性的产生,越是受苦受难的人或罪犯对这些神的虔诚心更强,虽然历史上出现了“会昌灭法”,但精神上无法消灭,有坚不可摧的生命力,壁画的普及性更巩固了壁画的永存性。

③荒野之中的陵墓壁画,大都处于荒野郊外,远离喧闹的生活区,当然更容易保存,因为大多数都是封闭的,免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更何况古有盗墓者死刑之法;墓室本身阴森可怕,盗墓者一般都是为了金银财宝而不是壁画本身,这是墓室壁画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当今壁画一般都分布上在车站、商场、饭店等公共场所,实用性欣赏性占主导地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因“过时”而折建,壁画也跟着消失,因为壁画本身是环境艺术,对建筑有依赖性,拆了建筑后,壁画移植他处,也会因环境的关系自衰而亡。比如刘秉江先生的在北京饭店的壁画《收获·欢乐》这一代表性的经典之作的拆毁,足以让人反思。本人还觉得北京地铁里的大型壁画,首先选址是一个错误,大有被灯箱广告取而代之之势;再如《华复戎诗》、《丝路风情》、《曲江踏春》《水泊英雄聚义》等代表性的壁画也应考虑其永存性:中华世纪坛博物馆等具有纪念意义的特殊地方,其永存的可能性较大。精神性的减弱,壁画神圣感随之减弱,欣赏性和实用性的加强,使当代人不再象古人那样面对壁画顶礼膜拜。

三、从运用的材料角度看

古人一般用石材、木材,绘画材料简单,石材、木材的雕刻、手工绘制成本较低易普及,即使破坏的也易修复。巨石上的岩画、石刻等有不可移动性与天地同在,使这些作品得以保存。而当今壁画,由于材料的扩展,形式的多样化,声、光、电等高科技的介入,使壁画的制作成本加大,现代媒材的介入,加快了壁画的更替性和拉堆化程度。实用性、欣赏性占主导地位,致使壁画精神上的迷失,无法再和古代壁画同日而语。

四、从委托方与作者间的关系看

首先,壁画依托于建筑,其特殊的载体决定了壁画是接受委托创作与制作的。就接受委托创作作品而言,依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壁画著作权的归属遵从委托方与作者间的约定,在约定著作权属作者或无约定的情形下,作者皆享有壁画作品的著作权。另就接受委托制作壁画作品原件而言,委托方(定作人)与作者(承揽人)之间发生承揽合同关系,依承揽合同的属性,该合同的标的即壁画作品原件的所有权归定作人,即是说,壁画作品原件自始便是委托方的。众所周知,壁画作者在完成壁画作品创作的同时即完成了壁画作品原件的制作,因此,壁画作品著作权与壁画作品原件所有权在多数情形下是处于原始分离状态的,这便形成了两者间不可回避的冲突——两项权利客体重叠而又主体分离,这种冲突意味着所有人故意或过失毁损壁画作品原件必然殃及著作权人的利益。

现代壁画的个人情结也是壁画不能永有的原因,一些壁画因受行政干预,以领导者个人审美为主,无视壁画公共性的特点,加快了壁画的更替。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由于市场的竞争和高回扣下出现的应付之作,当然不可能有永存性。

五、从壁画对建筑空间整理角度看

篇9

关键词:会展业;政府角色;产业发展;会展发展模式

会展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全球每年举办的国际性会展总开销达4500多亿美元,拥有大约20―25%的超高利润率,对国家(地区)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服务、通信、广告等经济部门的发展有1:9的联带作用。全国现有30个地区和城市都将建立国际性会展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会展之都作为城市目标,相继完成了会展业的发展规划。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会展专业人才奇缺、会展服务不到位、会展设施建设不够合理、会展品牌形象不够明确、会议展览形式单一等等,大大的限制了会展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给予了巨大支持,从宏观调控、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显现了政府在会展业调控中的优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会展业目前的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状况、会展强国的政府角色定位,进而提出中国政府在会展业中应该结果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情况,找准自己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目前会展业的政府角色定位研究状况

学者们肯定了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谷玉芬(2003)认为,政府在会展业的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并阐述了政府角色的概念定位、条件定位、形象定位和目标定位等[1]。王晶(2002)提出要正确定位政府在会展旅游业中扮演的角色,并认清职责――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和规则,建立全国性的会展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会议展览局[2]。王英华(2005)则从“掌舵者”的角度论述政府在会展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政府应该是一个公共服务者,既要提高政府自身的效率以及使用会展基础设施的效率,也要提升和改进政府的能力[3]。林越英(2002)指出政府应该建立展览等级认证制度、发挥保护者的作用,对展会品牌的名称、标识等知识产权登记注册并予以保护[4]。

部分学者认为会展业发展应逐步由政府扶持引导向市场化发展。刘住、金辉(2001)认为中国政府在会展业中应该逐步转变职能,实施市场化运作,搞好社会环境与公共服务[5]。刘松萍(2006)指出政府在会展经济中的准确定位应当是宏观战略管理者,重点进行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导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淡化行政干预[6]。

学者们还以国内各地具体实例进行研究。伊建新、岳巍(2008)从宁波这样的中等城市的会展业发展切入,认为政府应运用法制和政策手段来调控、规范会展市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重视市场培育;在会展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逐步退出扶持、直接介入,向市场化过度[7]。颜爱妮(2009)针对广州的会展业发展现状,指出政府在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注意其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之间必要的互动性,使会展中心成为“商业孤岛”和单纯“会议场所”,政府更应加大对展品的只是保护力度[8]。库瑞(2010)考察了陕西省的会展业政府角色定位情况,提出了政府对会展业管理中存在管理部门企业化、职能重叠、监管权威性不足等问题,在会展业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丰富会展业市场主体所有制形式、培育会展产业群[9]。

由此看来,目前对会展业政府角色定位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相当程度的关注,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政府作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从我国会展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来看,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会展业发展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展强国发展模式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1.市场型会展发展模式――政府配角市场主演

市场型会展发展模式是指依托国际竞争力强的城市与企业,以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为基础、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强大的品牌展会为吸引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代表国家为法国、英国、瑞士。市场型会展发展模式的关键是由国家委托的管理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管理服务、人力资源培训、销售促进服务、协调服务,分别对场馆管理与监控、基础设施及专业设施管理、培训中心建设、资格审定与证书发放、品牌确认、政府销售基金的派发、展会时段的控制、制度建设与法律规范的制定进行把控。

2.协会型会展发展模式――政府搭台协会唱戏

协会型会展发展模式是指采用会员制的形式,组建由展览设计者、站台搭建商、展品运输商、展览配套旅游商、展会参与者等领域的会展从业者,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通过协会所属的专业协会委员会指导全国的会展业,代表国家为加拿大、澳大利亚。这类会展发展模式的工作职能非常突出,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对应的服务机制和行业规范机制,通过会员的自律行为及行业的制裁措施,进行行业的自我约束与自我协调,建立起会展业的正常秩序。

3.政府市场型会展发展模式――政府市场齐上阵

政府市场型的会展发展模式是指由国家控制资源、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双轨制发展模式,政府职能部门通过托管或者服务外包的形式,与私营公司共同管理和运作市场,政府在其中担任市场调控、提供场馆出租服务的职能,企业通过服务承包的方式获取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还有一种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运营模式是由非官方的行业协会独立办展,比如国际展览协会(IAEM)与美国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

政府职能部门拥有服务外包和资源管理的职能,提供展览中心业务、人才培训、场地建设、场地租金谈判服务,行业协会举办会议、出版刊物、培训课程,与民间管理集团共同发展会展行业。

4.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中“政府大显灵通”

政府主导型会展发展模式是指以国家政府为经营主体的会展发展模式,强调政府背景下的企业化运作、并对市场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比如,德国式的政府主导会展模式由主导产业的权威组织――德国贸易展览协会(AUMA)承担许多政府的职能,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利和宏观控制能力,不仅承担统筹管理全国的会展资源、会展项目的审批的职能,对德国会展行业进行垂直管理,更承担了许多政府职能: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甄选德国各个展览城市的展览品种、选定博览会组织者、综合考察世界各地的展会并形成报告、为政府赞助金的派发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长期会展发展规划、审议每个展览的涉及方案、淘汰不适合市场变化的展览会等政府职能。

三、会展业变革阶段的政府角色定位

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展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场馆建设日趋完善、品牌会展越来越成熟,会展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快会展业市场化进程,由政府主导型的会展发展模式向市场型的会展发展模式转变。在这个变革阶段,政府需要根据会议的类型相应的特点来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政府角色定位

要做好政府主导型展会,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明确政府展会的组办机构的地位

组办机构一般包括主板、协办、承办三类(少数情况下是三者集于一身),政府采取由政府某个职能部门承办或委托的方式与专业组展公司的合作方式组织展会活动。通常情况下,会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展会的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或者运营展会,即政府作为主办或者承办机构,是项目的主要责任单位。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类主办――名誉主办和实际主办,名誉主办是挂名、不承担组织运营、项目的投资等,实际主办则需要介入展会的全面或部分投资运营管理工作。

2.演好政府展会项目投资方的角色

展会的运营资金全部或者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比如南宁的东盟博览会,每年由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经费用于展会运营、场地租用、展会品牌宣传、重要客商接待等等;北京科博会则是政府根据实际支出给以相应的会后拨款。政府应当构建一套投资评估和资金管理体系,哪类展会是值得政府大力投资的?如果投资,投资规模应该是怎样的?投资后如何评估效果,应该有怎样的反馈形式?这些问题都值得政府思考。

3.丰富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内容形式

政府主导型的展会多以综合性展会为主,以少数专业性展会为辅,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举办形式具有复合性,包含展、会、节、坛,有展览、有洽谈、有会议、有节庆活动。综合性展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专业性展会如第10届中国国际软件洽谈会。而在展会形式上第86届糖酒会不仅仅举办商品展览会做得比较到位,包含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峰会、中国糖酒食品业市场形势报告会、2012中国酒业渠道冠军年度总评选颁奖盛典、中国葡萄酒市场白皮书年度会暨葡萄酒先锋人物揭晓颁奖大典,极大的丰富了糖酒会的内容,强化了糖酒会的平台综合效应。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系统

政府主导型展会应主要采取定性描述与部分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满足四方面的政府特殊需求:1、较为明显的体现出展览业的1:9的产业联动性,尤其是以本地的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联动;2、挖掘内需、引导消费市场,如各地举办的以引导消费为主的“三大战”――房展、车展、服装展;3、全面推动本地服务业的发展,借助展会的外来物流、人流、资金流,提升举办地的旅游业、广告业、餐饮业、酒店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通讯业和商业零售业等销售额。专业展会的评判方式应该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组成:1)定性指标即综合效益评估指标,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的综合性评判;2)定量指标应由核心指标和关联指标两方面组成,核心指标指具有展会特征的三大核心数据――展览面积、展商数量、专业观众,关联指标是展会直接带动的服务业的同比增长率。

5.甄选变革时期最优的组织管控模式

政府主导型展会强调政府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和展会性质及需求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恰当的组织管控模式,力求将政府的效益最大化,其组织管控模式主要有厦门洽谈会模式、东盟博览会模式和北京科博会模式。厦门洽谈会模式是指针对某一个展会的专门机构,带有一定的政府行政职能,机构性质是事业单位法人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组织管控模式,我国大部分的省市政府举办的展会多属于此类。东盟博览会模式是针对一类国家级的展会组建一个事业法人单位,能够充分运用政府的全面统筹职能,有效运行展会项目,有较强的专业化办展能力,有利于形成品牌力。北京科博会模式是指自下而上的管控模式,主办单位为名义性质,以承办单位以“组委会”形式作为常设运作机构。

(二)非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政府角色定位

非政府主导型展会主要是指由商协会、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主办的展会,以专业性展会为主,较少出现综合性展会。如 “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是由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办的专业性展会。然而,由于展会涉及到交通、物流、税收等等领域,单靠商协会或者企事业单位一己之力是无法将大型展会举办成功的,也无法顺利使中国会展业由政府主导型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市场型的发展阶段,因此政府在非政府主导型展会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用。政府需要从职能定位、协调机制、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实施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1.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在此时不再是管理部门,而是保驾护航的角色,是协助配合和服务会展公司开展工作,向国内外介绍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促销展会;其职责主要是为市场主体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产业政策、市场规则等手段,引导、规范行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审批和收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办展主体进入会展业,促进展览市场的充分竞争。

2.完善会展业协调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

由于展会的举办需要涉及到税务、商检、工商、海关、交通、商务、城管、公安等部门,如果需要办展方自发去审批,那么无形中会加大办展审批难度和成本,政府可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成立会展管理办负责会展业的监督、管理和协调,做到简化审批程序、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审批服务”,解决多头审批的棘手问题。对政府投资的会展场馆,可以再明确产权归属的基础上,通过招标将场馆以长期租赁或者委托经营等形式,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会展企业;对于非政府投资的会展场馆,应该要利用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及投资者的积极性。

3.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

本地会展业的持续发展必然需要引进市场主体,加快进行市场化运作进程;地方政府要有效完成办展任务,不仅能够成功举办专业性、国际性、科学性的展会,也能够培育出能够举办国际性、规模化展会的展览公司和企业。关键是采用法规化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资质认证手段,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进而跟进知识产权保障,通过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构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除了以上三个部分,政府还应该做好展会营销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力,利用政府资源,积极争取承办国家级及世界级会展,拓展会展资源和合作渠道,动员各种力量发展本地会展业;建立会展投资评价体系和信用体系,实现对每一次会展的成本、效益评估,通过评价体系实现对市场主体优秀企业的资格认定,从而更快的培育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恶性竞争。

四、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会展业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市场发育情况,应该逐步从政府主导的会展发展模式逐步向市场主导的会展发展模式迈进。会展业市场化变革要求政府主导型展会逐步减少,非政府主导型展会逐渐增多,为了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政府的角色定位需要分政府主导型展会和非政府主导型展会两方面来确定。在政府主导型展会中,政府应当明确自己作为组办机构、投资方的地位和责任;妥善管理好项目资金、进行良性投资,并积极丰富展会内容和形式;构建恰当的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考核政府主导型展会;选择适当的组织管控模式,将政府的效益最大化。在非政府主导的展会中,政府应当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完善会展业的协调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建立会展投资评价体系和信用体系、做好展会影响宣传、扩大城市影响,全方面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实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谷玉芬.政府在会展旅游中的定位及作用[J].商业研究,2004,(19).

[2]王晶.会展旅游业中的政府职责[J].商业研究,2003,(7):117-119.

[3]王英华.我国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

[4]林越英.对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5]刘住,金辉.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6]刘松萍.政府要做会展经济宏观战略管理者[N].国际商报. 2006年12月20日(第006版).

[7]伊建新,岳巍.从宁波模式看会展经济中的政府定位[J] .中国展览.2008,(4):43-44.

篇10

关键词:机动车 代驾 交通事故 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F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1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时代的来临,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已经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有悠久的酒文化,醉酒后驾驶车辆交通事故频发引发纠纷也不断增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已经成为道路交通肇事的首要因素。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每年死亡人数屡超“矿难”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害”,按照卫生部门的统计,2012年死于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的166906人,是十年前的两倍多;其中酒后驾驶肇事致1981人死亡,占事故死亡总数的3%。治理酒后驾车已经可不容缓,代驾无疑对酒后处置车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这些因素促使代驾行业近年得到快速发展。

“代驾”一词并没有一个规范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是机动车保有人因为疲劳、疾病、饮酒或其他原因不能驾驶机动车或不愿意驾驶机动车,而由第三人代为驾驶车辆将被代驾人送到约定目的地的法律关系。目前,代驾的形式主要有“专业人员或组织有偿服务式代驾”、“酒店延伸服务式代驾”和“邀约亲友帮忙式代驾”等。

国内由于“最严交规”的出台、特别是醉驾入刑使国家对酒驾的调控从原来的道德层面升级到法律层面,公民法律观念增强,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促使代驾发展为一项新兴服务业。自2009年起上海市开始受理“代驾公司”的正式登记注册,随之其他部分省市也相续许可注册以机动车代驾务为项目的公司,代驾服务作为一种行业逐渐步入正规军的行列,但目前国内代驾行业并不乐观,当前国内代驾行业发展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监管部门不明确。因为酒后代驾属于新兴事物,工商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归类,发生纠纷时会出现多部门互相推诿,缺乏统一适用的代驾行业法律,致使代驾市场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而且纠纷解决途径闭塞,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往往投诉无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酒后代驾法律纠纷的种类存在多样性,在酒后代驾过程中可能发生人身伤害、车内财物丢失、车辆本身的损害、交通违章行为及其他服务质量纠纷,如代驾时间、路线和约定不符等;酒后代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重大交通事故,当代驾司机逃逸,因被代驾人饮酒后通常神志不清,行动能力受限,因个人代驾并不提供任何书面材料,车主诉讼举证将会十分困难,可能因为举证不能而承担败诉的风险,侵权责任合理承担存在问题。

二、机动车代驾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机动车代驾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具体认定,代驾的机动车发生侵权事故时有人认为认定责任主体时应区分有偿和无偿应不同,有偿代驾时承担赔偿责任的是代驾人,无偿代驾时承担赔偿责任的应是被代驾人。

笔者认为应依法律关系的性质来判定当事人与机动车的实际关系,遵循“运行利益+运行支配”作为判断机动车交通事故的判断责任主体。无偿代驾可以分两类:情谊行为和无因管理,有偿代驾行为可视为承揽合同。

(一)有偿代驾――承揽合同型的责任主体认定

在承揽合同型代驾中,代驾人提供驾驶劳务将被代驾人和车辆送达约定的目的地,从运行利益来看,代驾人通过提供代驾劳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被代驾人实现了到达目的地的便利,两者都享有运行利益。从运行支配来看,被代驾人因为饮酒或疾病意识不清从而丧失驾驶能力,不能对机动车进行控制和操作,而代驾人和被代驾人双方签订承揽合同而取得法律上的使用权,在驾驶过程中对机动车拥有绝对的控制力,因此,在承揽关系中代驾人为运行利益和运行支配人应该是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二)无偿代驾――情谊行为型责任主体认定

此种代驾行为是以建立、维持或者增进与他人的相互关切、爱护的情感为目的而进行代驾行为。机动车运行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代驾人实施无偿代驾行为,以维持与他人的相互关切、爱护的情感的目的,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所以享有精神性的利益,同时代驾人也是运行利益的享有者。从运行支配角度来看,代驾人是实际支配控制机动车运行的归宿者。因此,在情谊行为型代驾中,代驾人应为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

(三)无偿代驾――无因管理型责任主体的认定

适法的无因管理情况下可参照情谊行为的情形来认定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即代驾人和被代驾人皆有运行利益,但对机动车的实际运行支配应该归属代驾人。

在不适法的无因管理情况下代驾人违背了被代驾人的意愿,代驾人拥有运行利益,被代驾人没有运行利益,同时因机动车被他人擅自驾驶缺少了实际控制力,所以机动车运行支配利益仍归代驾人所有。综上,代驾人应是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这与我国司法实践相一致,也为侵权责任法所认可。

三、机动车代驾交通事故的侵权责任承担

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无论代驾的法律关系性质任何,以机动车侵权事故发生时谁对车辆有实际控制力和车辆运行利益归谁享有作为判断责任主体的一般标准,代驾人都是运行利益和运行支配利益的归属者,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承担属于“机动车一方”的侵权责任。代驾人因为不同的具体法律关系性质,对外承担侵权时存在差异,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承揽合同型代驾的侵权责任承担

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应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侵权责任。”当代驾的法律关系是承揽合同时,应当按照该条处理,即由代驾人承担侵权责任,被驾驶人作为定做人不担责任。被代驾人作为承揽合同的定做人,如果存在定做、指示的过失,其将机动车交于代驾人驾驶时没有尽到合理、谨慎的注意义务,则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定做、指示过失是指被驾驶人对机动车正常行驶具有非正常风险因素的应知或者明知,例如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的疏于维护,机动车存在自身缺陷,从而造成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因被代驾人有过失,应当按共同侵权行为规则,由双方承担连带责任。

(二)情谊行为或适法的无因管理型代驾的侵权责任承担

《侵权责任法》第49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相分离,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此法条中“等”包含的情形,应该比照与借用、租赁实质等同性进行解释。在代驾法律关系中,在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与机动车使用人分离时,在情谊行为的情形,代驾人和被代驾人之间达成了一致意见;在适法的无因管理的情形,代驾人和被代驾人之间虽然没有明示的同意,但可推知与被代驾人真实意图一致的意思。因此,都能够被此条中的“等情形”所涵盖,属于该条的适用范围。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9条的规定,“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被代驾人的过错主要体现有故意隐瞒机动车存在事故隐患等过错,该机动车的所有人实际上存在一定过错,因此其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代驾人和被代驾人之间的责任形态有下面几种观点:

1.不真正连带责任。代驾人是机动车事故发生时侵权责任承担主体,但当被代驾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没有尽到管理人的谨慎注意义务也存在过错时,也应该对受害人承担过错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此时,被代驾人和代驾人承担不正真连带赔偿责任,即受害人可以向代驾人主张损害赔偿,也可以向被代驾人主张损害赔偿,一方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后可以向另一方追偿相应的责任,最终存在一个单一的终局责任承担者。

2.补充责任。代驾人作为机动车实际驾驶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在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也存在过错时,应承担与其过错大小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当被代驾人也有过错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时,被代驾人与代驾人之间构成单向连带责任。受害人首先有权向代驾人主张损害赔偿责任,代驾人赔偿其全部损失责任后可以向被代驾人追偿相应的责任份额,但若反过来由受害人向被代驾人主张损害赔偿责任,被代驾人赔偿其全部损失责任后向代驾人追偿相应的责任份额则不行,这与补充责任中的补充性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有终局责任人完全不同。

(三)不适法的无因管理型代驾的侵权责任承担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私自驾驶他人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也属于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与机动车使用人的分离不符合机动车所有人或管理人意志的情况,这符合代驾的法律关系中的不适法的无因管理情形。擅自驾驶他人的机动车,依据该规定,从运行支配方面来分析,实际驾驶人控制机动车使机动车脱离所有人或管理人的控制,驾驶人开启了危险之源应该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在运行利益方面,驾驶人从机动车运行中获得了精神利益,因此,由代驾人承担赔偿主体。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不适法的无因管理型代驾中最终认定责任主体的依据仍是《侵权责任法》第49条。当被代驾人存在过错时,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司法解释》第2条规定,被代驾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此时,被代驾人的过错应以故意或者以重大过失为合适,应该理解为存在保管或管理上的过失。因此,当被代驾人对机动车没能尽到谨慎管理义务有重大疏漏,存在重大过失时,则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此种情况下,有一些学者认为,机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与实际驾驶人两者有共同过失,需要承担连带责任;还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应该是按份责任。但是笔者认为机动车的所有人与实际驾驶人两者间并不构成共同过失,应根据过错大小程度和原因力规则,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虽然与按份责任具有一定相似性但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最终确定责任承担的依据是《侵权责任法》第49条,据此,由受害者向代驾人请求承担损害责任,这仍属于单向的连带责任,应该先由代驾人承担赔偿责任后,再向被代驾人追偿与其过错和原因力相应的责任份额,但是不能反向操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法官学院编.全国专家型法官司法意见精粹(侵权赔偿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2]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一卷).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3] 杨立新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 王泽鉴.债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赵潞.代驾软件事故归责法律问题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15(4)

[6] 程啸.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之研究.法学研究,2006(4)

[7] 王雷.论情谊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分.清华法学,2013(6)

[8] 徐双建.浅析代驾交通事故责任主体问题.法制博览,2015(7)

[9] 严芬霞.代驾中的法律问题分析.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