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征文范文
时间:2023-04-02 13:46: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爱国,是对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挚爱情感。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用各种功勋诠释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创造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平民百姓也用不同方式展现着深沉的爱国情感,演绎着数不尽的动人故事。爱国已经渗透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拥有一份爱国的自信、一份报国的豪迈。爱国不一定要硝烟弥漫、激烈悲壮、事迹宏大,微风细雨、小草细叶式的爱国也是一种伟大,一种崇高,一种可敬。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富民强的壮举,当然值得虔诚赞颂、永久纪念;同时,一个普通人只要心系祖国、踏实做事,尽管没有什么惊天业绩,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精彩亮丽的人生。
爱国,是一种使命。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赋予了爱国的义务和责任,从少年、青年,直到中年、老年,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干什么工作,他的一言一行都与爱国紧密相连。“国家”是“国”与“家”的组合,意味着祖国与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密切相关。有国才有家,国兴才家旺,国泰才民安,祖国日益强盛,家庭才愈加温馨,生活才愈加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爱国精神的力量承载着爱家的情感和人生的梦想,热爱人生的前提是热爱祖国。国破家亡的训诫,对每一颗爱国心都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一种警示。有的人不喜欢谈论爱国的话题,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不够新潮。的确,爱国这一庄严的话题好像不如穿戴妆扮那样时髦,也没有休闲娱乐那样时尚,更赶不上薪酬待遇那样实惠,但是,爱国思想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根本核心,不爱国的人,思想空洞,灵魂干瘪,是次品,是危险品。爱国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从灵魂深处支撑起我们生命的厚重与顽强。
爱国,要从我做起,这是爱国精神产生的起点,是爱国力量爆发的源泉。有的人认为爱国与己无关,只期望别人爱国,自己却一腔冷漠,甚至还在危害国家,辜负人民,这是可耻的。只有人人从我做起,才能积蓄爱国力量,形成爱国热潮。爱国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更应体现实践层面。如果不贯彻到具体行动中,只是停留在心头口头上,再好的思想言论也是不切实际的。真正爱国,就要默默无闻地去做利国利民的好事。爱国不能好高骛远,必须从小事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凡成大事者都是长年累月点滴积累的结果。做好身边的小事,工作的细事,生活的琐事,使之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国家,这才是实践爱国的现实路径。当然,爱国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忽冷忽热,不是浓淡相宜,而是用心跳谱写的真情旋律,用热血铸就的铮铮誓言。我们永远不能嫌弃我们的祖国母亲,哪怕她过去饱受屈辱、伤痕累累,哪怕她现在正在崛起、不够强大,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呵护她,竭尽全力地建设她。
爱国,是本分,是善良,是高尚。让我们都来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祝福祖国。
篇2
赣榆县第一中学 高一(1)班
也许是炎黄子孙对家特有的亲昵感,也许是文人墨客对家的深切阐述。也许是一抔乡土,一杯浊酒难断的绵绵恩情。我喜欢回家,喜欢感受那日新月异的家乡,喜欢温习那亘古不变的亲情。
昨 天
上小学时,学校在离家较远的镇上,因此我每星期回一次家,那时最渴望的就是星期五的放学铃声。我和伙伴们蹦跳在坑洼不平的小路上,野花迎着笑脸,小草和着歌唱,伴着远处炊烟上的夕阳,我们撒下一路欢笑,一路阳光。
母亲知道我要回来了,赶忙到田里割了一把最嫩的韭菜,父亲到鸡窝里摸出两个暖和的鸡蛋。一会儿,清香与浓浓的爱意随着洁白的炊烟一起升腾,化做一条情线将我紧紧系住,我无法挣扎,也不想挣扎,就让这汹涌的爱海将我淹没。这才是家的感觉。
今 天
我到了城里的中学,繁密的课程安排让我只能一个月回一次家。
我背着笨重的书包,在人海般的车站里等着自己的幸福列车。它平稳地载着归心似箭的游子,在黝黑的柏油马路上飞驰。看不见鲜红的野花,听不见小草的歌唱,穿过眼角的只有那列着队的梧桐,有什么样的好事让他们这样急着赶着跑着,生怕落了自己呢?
母亲看着手机上的时间,盘算着我将在几分钟内到达,父亲则骑着摩托车到超市里买来鸡和猪肉,煤气灶热情地吐着火焰,抽烟机负责地将烟吸进肚子里又排到户外,一会屋子里就充溢着浓浓的肉香与关爱,父亲摸出了久藏的白酒,嘴角的笑意布满整个脸庞。母亲买来果汁,怎么着也不让我喝白酒。随着不断蒸腾起的热气,我再次被汹涌的爱海淹没,这就是家的感觉。
明 天
篇3
奶奶自打出生就没有离开过这山里,并一直在大山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经历着沧桑的风雨。尽管年龄的吃水线已漫过生命的船头,但她依然分担着家里的贫苦。
而奶奶的头发也随着时间的迁移,烙下了风雨的印。在我的印象中,就像大山土地里的薯根一样,枯、黄、卷。
从小到大,我就与奶奶的头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还在三四岁时,奶奶就叫我给她找跳蚤。奶奶的头发用一条破旧的毛巾盖着,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小时候的我,总觉得很神秘。
这是我第一次揭开奶奶的毛巾,顿时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让我打了个喷嚏。头发湿漉漉的,就像冬天井边的杂草,枯黄;又像林间的马蜂窝——乱成一团。
“奶奶,结在哪儿啊”我一边找,一边问。
“好好的(仔细)找找,可能藏在头发里啦。”奶奶叹着气说。
我轻轻地理着。原来奶奶的头发由一根细小的麻绳系着。麻绳很黑,显然经过时间的熏染。我花了好半天才把“剪不断,理还乱”>文秘站:<的头发解开。翻奶奶的头发,每一根都好像被什么东西粘住似的,要使上劲才能分得开。
“奶奶,你的头发里有一颗麦子。”我拈出来,放在奶奶的眼前。
奶奶笑了笑,说:“一定是前些天割麦时留在里面的。宝啊,好好的找找,这几天,色子(跳蚤)又在我头上作乱了,晚上咬得睡不着。”
我踮着脚跟,颈伸的老长,眼睛睁大大的,就像一个幼稚的小孩在草丛里找蛐蛐。每当我找到跳蚤时,奶奶都总是夸我眼好,手巧。
就这样,我在奶奶的头上一直耕耘到上小学。那年我才六岁。
时间和流水一样,很快。
记得我上五年级时,村里修了条马路,而且还从我家门口经过。听说一直通到县城,但从来就没有人知道是不是真的。
也是在这一年,奶奶不知道什么原由患了腰椎炎,在生活上很多方面都不能自理。而每一个周末,给奶奶洗一次头,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章。
奶奶喜欢在中午洗头。她说中午阳光好,不容易着凉,而且可以看见门前一歪一斜的汽车经过(运煤车每天都是在中午从家门口走过的)。而奶奶说每天她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看看。
奶奶已经丢掉了以前的毛巾,取而代之的是爸妈给她买的老年帽子。奶奶有一顶很好看的帽子,但平常都舍不得戴。家里人说时,她总是说等到孙子取媳妇的时候再戴。取下帽子,奶奶的头发在几个发针的管制下,变得有条不紊,卷、乱的头发在发髻包裹下“原形未露”。解开橡皮绳,奶奶的头发一下子就像窗帘一样垂了下来,散发出浓浓的肥皂味。但由于岁月这条寄生虫,奶奶的头发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有精神了,反而染上了几多风霜。
“宝啊,少弄点哈,洗发水贵着哩,只要有泡泡就可以了。”每次在我挤洗发水之前,奶奶总是叮嘱,生怕我会忘记。
发丝根根好像浸在牛奶里,偶尔发出淡淡的清香。抚着奶奶的头发,觉得是那么的柔软,细腻好像每一根发丝都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觉得是那么的舒适,坦然。
奶奶的视线总是随着汽车的颠簸一起上下起伏,直到汽车消失在村口。
过后,奶奶总是自言自语:“这么多的煤都运到哪儿了,需要这么多吗,外面现在不会还在搞大生产吧。”
……
在大山的印象里,我从小就很乖。高中我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外的重点大学。爸妈二话不说,卖掉了家里几头大肥猪,攒钱给我上学。奶奶乐得像个小女孩。
要走的那一天晚上,我给奶奶梳了最后一次头。
那晚,白炽灯把宽敞的屋子照得通亮(家里最近刚修的三层房子),电视里鲜艳的画面在一家人的眼里欢快地跳动。奶奶看着里面的高楼大厦,脸上的笑容在深深的皱纹里荡漾,显得那么的安静,祥和。
“宝啊,到外面的高楼里,不要像电视里的街上的小混儿,要好好地念书,以后走出大山。”
我一边点头,一边拿起梳子。
奶奶的头发已经剪成上海头了,很短。她说左邻右舍的老太太们都剪这个,都说山外的县城里流行这发型。
“奶奶,现在你的头发可要轻松多了吧,不再像以前那么难解了。”我笑着说道。
“哈哈……隔壁的老王还说我头发就像电视里的老太太门(们)的,卷卷的。”
这一说,我们全家人都笑了。
现在,奶奶的头发虽卷,但梳理时毫不费劲。轻轻地按着梳子,好像村口的小收割机亲吻着山里土地里的稻谷,不时还发出一阵阵的稻香。这香气弥漫着我和奶奶,也笼罩着全家人。
不经意间,一根头发缓缓地飘在我的袖子上,我轻轻地拈起,放进口袋。
第二天,我带着这丝头发,离开了大山。
篇4
赣榆县第一中学 高一(4)班 张帆
微风,是她在自由呼吸,暴雨,是她在倒海翻江;电闪,是她在扫视人间沧桑;惊雷,是她在欢呼这世上天堂;是她,我们的祖国,是她在五千年风雨中屹立不倒,是她在时刻编织这锦绣蓝图。
每当我仰望蓝天,看到那总是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那悦耳动听的一声声欢笑;我的思想总是会被它们牵住,我的心跳总是会因为它们加速。
因为,我于它们中听到——
在那动荡岁月的战争中连绵成的一曲曲激荡人心的军歌,它们是那么嘹亮有力,随着这令人激昂的旋律,脑海中那跳动的音符便似放电影般幻化成一个个诉说者,向我诉说着祖国的成长与奋斗。炮声轰隆隆地敲响中国的大门,这条睡卧于东方的巨龙终于睁开它那迷蒙的双眼,中华大地也沸腾了,保卫家园,保卫人民,奋起的中国人没有被吓倒,的味道使每个人都敲响心中的警钟;八年抗战的号鼓声仍然回荡在祖国上空,为了民族生存,多少先辈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少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身躯为祖国铸就一座钢铁长城,历史总是会铭记他们,人们总是会歌颂他们,我听到他们的豪言壮语,我听到人们的啧啧赞赏,我更听到那流淌在每个人血液中的爱国情怀。
因为,我于它们中看到——
在祖国的大地上,春天,有山花烂漫,漫山遍野;夏天,有层峦叠翠,生机盎然;秋天,有红叶金果,碧水蓝天;冬天,有银壮素裹,分外妖娆。我看到崛起的中国正在加速发展。耀眼的火光中,同步卫星顺利升天,严肃的气氛中,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举世的瞩目中,奥运火炬燃起在鸟巢上空……
篇5
依稀记得8岁那年,家里有一台绿色的收音机,是母亲的嫁妆,是我快乐的源泉。年幼的我每当放学就跑回家,守着宝贝似的收音机不停地挑台。当时改革开放刚起步,人们的思想也刚刚解冻没几年,音乐频道实在少得可怜,而且收音机动不动就出问题,往往要不停地按着按钮。那时听得最多的是《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在还能记得“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对歌声的热爱如一粒种子在稚嫩的心里悄悄种下。
13岁那年,表哥改革开放南下打工赚了不少钱,买了一台很大的燕舞双卡录音机,从此,我就千方百计地从表哥那里借来用。每当播放的时候,会有上下跳动的音符,第一次见到那么多花花绿绿的东西,大家都惊喜地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就在那时听到了邓丽君的《甜蜜蜜》。当时也刮起了“西北风”,崔健的《一无所有》也很火。
15岁那年,当时政府鼓励自主经营,先富带后富,老爸做起装修生意。大街小巷也开始流行Walkman,我就死缠烂打地让老爸给买一台深蓝色的爱华。耳朵戴着耳塞,腰上挎着Walkman,再配一双酷酷的墨镜,组成了我在大街上“招摇过市”赚取回头率的“行头”。宋祖英的《好日子》、《越来越好》、《辣妹子》成为我的最爱,还有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每次也是听得热血沸腾。
19岁那年,当年农业税全部减免了,家里的生活负担大大减轻了。我就让老爸买一台索尼CD机。从此,深蓝色的Walkman摇身一变成了银白色的Diskman,张信哲的《信仰》、《白月光》,周杰伦的《东风破》、《双截棍》成了我的流行调。动不动就来个木棒,“我会使用双截棍,哼哼哈嘿……”
篇6
最美的一道风景
海口美舍学校八(1)班 王霜霜
世上最美的风景,不是天,不是海,而是一颗颗热情的心。——题记
天高,云淡,海滩上人流如织。海南的初春时暖时冷,但也不妨碍那自然勾勒出的风景线给人带来美感。倾斜而下的阳光并不花哨,温柔地抚摸着每一寸土地,不禁让人倍感温柔。于是,慵懒之感传遍全身。
我正入神地望着过往的邮轮,忽然,一道略带苍老却不乏活力的声音传入耳中:“小妹妹,你的瓶子还要吗?”我瞄了一眼,是个约莫五、六十岁的老奶奶,留着上个世纪的学生头,穿的则是清单的花衣。我没太在意,只是把空瓶子递给了她便不再说话。
“空瓶子可千万别乱丢啊。”又是那道声音传来,令我不由一怔。一个收购废品的,怎么还会说这些无关紧要的话呢?我开始好奇地打量起了她——浑浊却有神的眼睛,脸上无法掩饰的皱纹,白发中还有依稀可辨的黑色,旧却整洁的衣衫,以及一双略显深沉的拖鞋——分明是个寻常的老奶奶,哪是个拾荒者?
带着一丝好奇与疑问,我问道:“老奶奶,您应该不是以拾荒为生的吧?”老奶奶笑着摇摇头,和蔼而有耐心地回答道:“不是的,我家就在附近,我儿子还在工作。”
我更觉奇怪了,已经得到赡养的老人,何必要顶着炎炎烈日来捡空瓶子?总该不是闲得无聊来干这苦差事的吧!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便眼巴巴地望着她,渴望得到答案。
似乎看穿我心中所想,他便开口了:“现在的年轻人啊,嘴上嚷着‘建设国际旅游岛’,手里的空瓶子却随便丢。这么个建法,怎么得了哦?我这把老骨头在家也是闲得慌,还不如出来收拾收拾,就当是为建设出份力吧,呵呵。”
这番话,说得虽不轻不重,却是让我心中翻腾不已。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生力军正是我们年轻一代,却让老一代收拾烂摊子,岂不遭人笑话?美丽若让垃圾代替还何谈旅游?该到我们去维护美丽了!
回过神来,我刚要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却发现她已不见了踪影。抬头一看,忽见一个瘦小身影正拖着一个大麻袋,缓缓而行。她缔造了一种美。
篇7
揣着儿时的记忆,回顾**老城渐已淡忘的痕迹,在风雨中感受**的过去和变迁,在铭记中享受现在的那一份幸福和快乐。
翻开岁月的年轮,依稀记得那古色古香的**老城。出生在70年代的我,在**老城中度过了童年,那份历史的古韵和岁月的磨痕渐渐模糊,但对家乡的感情依然清晰。那时住在河边的一排小矮房中的我对老街的石子路和石桥记忆犹新,门前的石子路上,行人穿行着,偶尔有几辆自行车穿过,带着苍啷的响声在石子路上交错着,路就在河边,不宽的河道却异常繁忙,因为当时的主要交通还是在水上。于是看大轮船就成了儿时的一种爱好,也是唯一的慰藉。
记得那时,天还没亮总会被爷爷拉了起来,在不远处的水井旁边,一边梳洗着一边和相邻打招呼。有洗衣服的,有洗脸的,有洗头的,有洗菜的……都挤在一口水井边忙开了。天还蒙蒙亮时,爷爷就带着我穿街走巷,石子路磨得脚生疼生疼的,但还是饶有兴趣的跟着爷爷来到当时最大的广场——电影院门口,那里已经有许多等等早锻炼的人了。人们随着悠扬的乐曲打起了太极,整齐的动作,悠悠的姿态成了我模仿的对象,那里也是我娱乐的地方。远处不时传来声声汽笛声,**城也从这一刻从睡梦中苏醒了。**老街在曙光辉映下更显得娴静,炊烟袅袅,在无数平瓦房之间升起,街道、里弄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石子路上生炉子成了当时的一道壮观风景。法华塔在光影与烟雨中更加凝重。州桥的老店也开门了,随着门板的搬移,一天的生意就开始了,纵横的石子路上人来人往,如同赶集,即使不买东西,男女老少总会在这里逛上一圈,不虚到县城一行。过了晌午,在路边的树荫下,总会有几位专注的老人在下棋,于是,我便成了他们的忠实观众。日落时分,霞光映衬着水面,几只轮船已经靠岸抛锚了。石子路上不在那么繁忙了,随着夜的降临,点点灯火装扮着**老城,昏暗的路上也有几盏路灯,在路上画出了一个一个明亮的圆圈。爷爷在这时都会带我到河边的书场里去,喝着大众茶,听着能让我睡觉的苏州评弹,声音在城里传得很远。消失在漆黑的夜晚,这一天也就过去了。
篇8
在驶向青岛的客车上
我的母亲今年65岁了,她出生在战争年代的**,青年时代与父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姊妹四个长大成人,在祖国欣欣向荣的改革发展中迎来了幸福的晚年——衣食无忧中,每年外出旅游一次。
今年夏天问母亲想去哪,母亲说,咱村大田领她娘去了青岛,大田他娘说那里不错,咱今年就去青岛吧。
“行!”妻子也同意母亲的话,我便去旅行社咨询、定价、交钱。这不,今年7月19日清晨,在细雨濛濛中,我和妻子带着母亲和儿子踏上了去青岛的旅途。
客车平稳行驶在济青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公路两旁是不断交替着的绿树红花,再远处便是绿油油的田地里点缀着的绿荫遮蔽的村庄。母亲感慨地说:“我小时候跟着你姥娘出去逃荒,坐火车一公里一分钱,就觉得很贵。到了外地,到处也是破屋歪墙,很难讨到饭吃……现在,条件好了,家家户户天天吃馒头都懒得蒸,都是去换着吃。”
一位和母亲同龄的旅客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咱老百姓才有了好日子啊!”
“是啊,是啊!”母亲见有旁人在听她说话,打开了话匣子,“党的政策好咱才有了好日子!以前大包干时,粮食烂在地里,大队里也不让人去收,结果饿死了许多人。我娘家邻居有一家九口人,大儿外出要饭。当他要饭回来后,门也没叫开,就爬墙进了院子,一看原来家里人都饿死了,一个兄弟的耳朵也被老鼠吃没了……”
“为什么他家里人不都出去要饭啊?”一个十来岁的小旅客不解地问。
母亲笑了笑说:“那时,不光吃的没有,穿的也没有。不少人家只有一条棉裤,谁出门谁才捞着穿。”
母亲继续说:国家实行单干后,日子才有了盼头,因为干多干少不一样了!为了拉扯四个孩子上学,孩子他爹天不亮就起床,扒上几口饭,骑上自行车,带着一大摞苇筐去古城赶集。天亮后,我给孩子们做好饭,自己就拉着一地排席子去古城集找他爹。刚开始,我还浑身是劲,走不上几里路,就累得腿肚子打转转。我就咬着牙坚持走一百步歇一歇,到了集上,袄都湿透了,热得不行。可一顿饭的工夫,袄就冰凉了。
一位government工作人员摸样的游客对母亲说:“现在,国家下大气力搞新农村建设,咱们**更是每年都拿出巨资惠农强农,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了吧!”
母亲深有感触的说:“更好过了,更好过了。公粮不光不缴了,而且还有补贴,这可是做梦也没有的事儿。上级还拨款修路、打井、装路灯,把村里打扮得和城里差不多。农闲时,老百姓也有玩的地方,就拿俺镇上来说,村村都有篮球场,年年搞篮球比赛,前几年就评上了省里的篮球特色镇,还是省里的文明乡镇呢!”
篇9
我们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虽然我只有十六岁,但是,我感受到的变化也绝对不少。
生活中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自己的住处——家,十几年里,我们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有幸住在老式楼房里,粗硬的水泥地,狭窄的小楼梯,拥挤的弄堂,破旧的门窗,在我模糊的记忆中,这就是老式楼房。那时,一小栋房子住一家人,一栋栋房子都靠得很近。而现在,这些老式的、简陋的楼房几乎已经在市区里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电视机,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年长的人们回忆起往事时,会提到电视机。在那时,电视机是非常稀奇、非常贵重的东西。一个村有一台电视机,整村人都会在晚上去站好位子看电视。现在,电视机的规格开始慢慢变大,款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精彩。
每天,我们往返于家庭与学校,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交通工具。以前,我在马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公交车。地铁的出现后,我们的出行变的方便了许多。渐渐的,地铁变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且,地铁线路的越来越多,让我们几乎到上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快捷方便。这样的变化,对很多乘公交车上班上学的人们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啊。
我们生活的改变、我们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祖国的不断繁荣。在祖国的60大寿之际,我们回首过去的成功,寄望未来的发展。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篇10
关于郭敬明的“抄袭风波”略有耳闻,先是《幻城》抄袭颜歌,再是《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近来又说《夏至未至》也是抄的。前面两则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毕竟可以拿出证据来显摆,最后一条则是有些过分。
这是后话。
有些人的蜕变需要一辈子,郭蜕变的时间很短,只有两年。也许他原本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吧,有那么好让人惊羡的天赋,他似乎天生就是操纵文字的好手。看他的三本书都看哭了??简直是赚人眼泪,里面的每个情节都很煽情但不是矫情。我们在荧屏上看他善良明媚灿烂的微笑,Fans一边感怀这笑容里有多少多少辛酸云云,说不准??笑容背后就是空洞和冰冷?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如果当初在“新概念”领奖台上初露锋芒的郭和我们追捧的公众人物郭是同一个人,那么如何不见当初他脸上的冰凉和一点羞涩,如何可见他在记者的重重逼问下的侃侃而谈?
单从书里看,郭其实是个因为某种心态而骄傲,而且相当混乱的人。他从小在“皇帝的新衣”的追捧下成长成一个倨傲的人,如同他在《幻城》里自称的“我”,是万人膜拜的王。所以,他一直不懂得别人,即使他承认《夏至》是他成长的写照。的确,看到过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可以想到这个结果,可是这个是小说,所谓小说就必定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作者写的时候大多会带一点自己的影子,《夏至》里这种影子就比较多,也就是说《夏至》或许就是郭用来边赚取眼泪边澄清“抄袭风波”的,那本书里的结局是因为傅小司言语中伤立夏然后立夏离开,最后所有的朋友都离他而去。事实不是如此?
郭在成名以前有很多朋友,有他的同学也是一直以来最好的朋友小A,有清和,Moon,还有“榕树下”的很多文笔知交,如颜歌、一草、霍燕、许菁,甚至甘世佳、周嘉宁都是。曾经是那么好的朋友,最后也终于抵不过利字当头。颜歌嬉笑着看掌纹精准预测出郭的命运,却没有想到最后竟然是自己第一个离开他。真的是一个很会伤害别人的人,对待许菁、霍燕,还有两年来的好兄弟一草,丝毫不顾忌,所以,不得不一一离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容不得他人说三道四,你一样,他们也一样。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王子或者公主,总想要所有人为你付出,事实不是,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对自己期望太高了往往会受到现实更残忍的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