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3-16 15: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篇1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享受生命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享受生命梁衡

①“享受”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大部分时候是被当作贬义词来用的。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多,才知道这种理解未免狭窄。生命是博大丰富的,可享受的东西无穷之多;生命又是短哲的,许多有意义的东西稍纵即逝。我们对享受的理解,既不该狭窄,更不该冷漠。

②当然,那种剥削、占有、挥霍式的享受,是最低级而不入流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上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要达此点,先得有两个条件。

③一是勇气。勇气就是古人所说的“舍我其谁”,鲁迅所做的直面人生,流行歌曲所唱的“潇洒走一回”“痛快活一场”。对生命没有信心、没有勇气的人,不热爱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生命之果的。望高峰而却步,就看不到极顶的风光;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④二是创造。可以说,你有多少创造,就有多少享受。马克思、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分别创造了一个新学说,并因这个新学说开辟了一片新领域、一个新世界。因此,他们生命中就有了一种特别的滋味,就多了一份特殊的享受,我们这些常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看到的。

⑤如此说来,“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就像“我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不是随便哪个人都敢开口说出的。达尔文、爱迪生等人完成伟大发现时,都说过类似的话:现在生与死都已无所谓了。因为他们都已享受到了生命中最成功、最华彩的段落。就是那些壮志未酬、行将赴死的勇士,如文天祥、林觉民等人,也是一种对生命成功的享受。当常人将父母给予的血肉之躯用来做衣食之享时,他们将生命的炸弹做最后一掷,爆出无限的光热,通过凤凰涅磐,得到了永生。他们不但生时享受事业之乐、理想之乐,身后还永受历史之功和人格之尊。

⑥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自由,或曰两个文明,是人类生存奋斗的最基本目标。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的许多劳动、斗争和牺牲,就是为了能在行动之后享受这幸福的结果。人生之中从最基本的吃饭穿衣,到无尽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这是一个多大的库藏,多么宽广的领域,你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创造和丰富,另一方面又可以尽情地去利用、索取和享受。一个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不但将造物者给他的一切都能尽情享受个够,他还进一步享受着自己的创造,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⑦但是请别忘记,造物者同时又制定了一条铁的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并且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享受不会从容,也不会没完没了。生命是一根甘蔗,甜甜的,吃一口就少一节。让我们好好地珍惜它,细细地品味它,尽情地享受它。

(摘自《经典美文》2008年10期,有删改)

1.作者认为,全面地享受生命实际上是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具备 和 两个条件。(3分)

2.在第⑤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享受生命’这句话又是多么沉重”?(5分)

3.第⑥自然段说:“更还有少数杰出人物又能跨越时空永享历史的光荣。

”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并略作分析来论证这个观点吗?(5分)

参考答案:

1.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勇气创造

2.因为享受生命离不开勇气和创造;

要得到最大的享受,就要付出最大的劳动、斗争甚至牺牲;就要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示例:布鲁诺坚持真理,蔑视神权。

篇2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阅读题:

1、摘录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第一段中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后____,最后他们___。

第二段中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后___,最后他们____。

2、联系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①第一段中要了一篓鱼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②第一段中要了一根鱼竿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③第二段中要了鱼和鱼竿的两个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3、作者对四个人的哪一位描写得最具体?请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

参考答案:

1、分道扬镳撒手人间共同去寻找大海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篇3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安塞腰鼓的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主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文中画线部分是个排比句,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用排比句能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使人从语势上也感到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

2、阳光本来就是静态的,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答案: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那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也似乎被舞动得四处飞溅了,这句话写出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3、前五段重点写了什么?

答案: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4、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这句话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案: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无限赞美的深情。

6、作者运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腰鼓戛然而止时的感受?

答案:对比反衬,以动写静

7、一群茂盛盛的后生。

中茂腾腾好在哪里?

答案:它简洁传神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

《安塞腰鼓》读后感真是惊心动魄啊!

读着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我为之震撼,不禁赞叹而又赞叹。安塞腰鼓动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种生命的强盛中。捶,捶,捶,一声声“隆隆”响彻云霄。喧闹声后,文末一声“渺远的鸡啼”更使人彷徨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间那雄浑的鼓声久久地萦绕在耳畔--这也许就是“余音绕梁”了?

惟妙惟肖的描写使那群茂腾腾地后生们从书中“蹦”了出来,在我眼前发狠地捶、忘情地捶、没命地捶那安塞腰鼓。鼓声伴着掌声,是一种洋溢着英雄豪气的声音。隆,隆,隆隆……

奏吧,让百鸟停止歌唱,大家一起来倾听那如雷的鼓声吧。那奇伟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释放。急促地鼓点迸发出元气淋漓,奏出了震天动地的生命强音。安塞腰鼓神了!它把活跃着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华彩乐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溅般奏出,令人叹为观止。我听见了,那远在黄土高原的腰鼓声,我听见了,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不得不赞扬黄土高原人民的粗犷豪迈与生机勃勃,他们吃穿虽普通,却有着锦衣玉食者没有的强盛生命。好一个安塞腰鼓呵,好一个安塞腰鼓!

我仿佛与后生们一起舞着,舞着,大起大落地搏击全身,跳出每一个充满力量的壮美舞姿。吼,跳,喊,跃,把抱负、痛苦、欢乐、追求,通过安塞腰鼓而表达。啊,安塞腰鼓,你给农民们注入了无限生机,把他们朴素衣着下掩饰不住的亢奋捶出来了,舞出来了。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给黄土高原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噢,安塞腰鼓,好一个抒出了农民心愿、指引他们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篇4

雏菊之恋

在一个满目凋零的晚秋,一朵小小的雏菊,竟为我惆怅的心绪带来了希望,真的,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感到激动,可今天,在这落寞的季节,我却感慨的泪水莹莹,只为这浅粉色小小的雏菊,它的开放,使我意悟了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它很小,疏枝淡叶间,一点苍白的花蕾,羞怯的拢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它太渺小的原故吧,我很少给以它应有的爱怜,在另一株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鲜花的衬托下,我渐渐忽视了它的存在。

一日清晨,我忽然发现雏菊开花了,迎着明媚的阳光,骄傲的挺立着瘦弱的茎,仿佛在向世界宣布一个生命的奇迹。它鹅黄色的蕊发出一缕缕清芬,细腻的粉中带白的花瓣,微微伸展开,象一个少女的微笑那么动人,又那么令人心醉。

此时此刻,窗外,深秋的风正在把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吹落,遍地金黄,漫步其中,不免使人有伤感情绪油然而生,致使我不敢到室外去尽赏秋景,正在伤秋的苦恼之中,正在慨叹生命匆匆的轮回之时,是它,小小的雏菊,给了我生机与希望。

虽然它生的那么小,也没有绚丽的色彩,可它从不怨造物主之错,也不曾因自卑而低下头来,而是用自己快乐向上的精神,开出一朵辉煌,迎着晨曦,润着雨露,一样焕发着勃勃生机。

人生亦如此,追求无非是一个过程而已,哪怕没有结果,我们也无须在他人耀眼的成绩下自叹弗如,毕竟我们曾经努力过,应该用同样自豪的微笑迎接每一个灿烂,送走每一片凋零,在这个宇宙中,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会在生死荣枯中演示自己的一生命运,我的心早在它开花的瞬间与雏菊相知了,我已深深爱上它,就象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1、文章第一句话中惆怅的心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情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2、一朵小小的雏菊,为什么会给我带来希望?

3、下面的句子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

(1)它很小,疏枝淡叶间,一点苍白的花蕾,羞怯的拢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它太渺小的原故吧,我很少给以它应有的爱怜,在另一株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鲜花的衬托下,我渐渐忽视了它的存在。

(2)它鹅黄色的蕊发出一缕缕清芬,细腻的粉中带白的花瓣,微微伸展开,象一个少女的微笑那么动人,又那么令人心醉。

4、文章最后说我的心早在它开花的瞬间与雏菊相知了,那么它们相知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文章第一句话中惆怅的心绪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情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2、一朵小小的雏菊,为什么会给我带来希望?

3、下面的句子写得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具体赏析。

(1)它很小,疏枝淡叶间,一点苍白的花蕾,羞怯的拢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它太渺小的原故吧,我很少给以它应有的爱怜,在另一株枝繁叶茂,芳香四溢的鲜花的衬托下,我渐渐忽视了它的存在。

篇5

韩军认为,朱氏父子因琐事生隔阂两年多不见,1925年朱自清读到父亲感喟“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回想起父亲的诸多好处,以写实笔法回忆1917年祖母去世自己奔丧回家、父亲车站送别的难忘场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学养及相关作品,韩军认为《背影》实乃感叹生命之刹那、生命之脆弱的作品无疑。[3]他强调文本解读应以生命的深度感悟为基,每一个读者皆能以生命感悟来完成个性化解读――此观点亦有不少语文教师支持。他的《〈背影〉课七说》坚称 “生命与死亡意识”的新解码深刻、独到、细致,是理解《背影》一文父子深情的关键。[4]唐子江以曾另有两位教师谈及《背影》的死亡阴影为例,证明韩军的生死说新解码并非孤证,他认为“生死说”解读前后勾连自洽,禁得起文本连贯性的检验,不仅不是过度诠释,实在还是彰显了韩军深刻的思想者风范。[5]

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问题是此次论争的焦点之一。《背影》的主题,是“亲情说”,还是“生死说”?“生死说”是自炫深刻的误读还是通透澄澈的深刻新解?两年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中“个性化解读”的确切含义,以此反观阅读教学的诸多限制与规范,也许可以为此次论争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一、文学解读的多元有界与阅读教学的限定性

一般读者以“生死说”来解读《背影》有一定的合理性。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一般理解为“阅读一部作品时由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即读者接受的主观条件……包括主体在阅读中所具备的全部主观因素,如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性格气质以及其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6]因为期待视野的差别,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见仁见智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比如《项链》的主人公马蒂尔德的形象,有的人嘲笑她以十年青春换取一晚奢华;有的人敬佩她直面残酷生活,以辛勤劳动偿还债务;有人感叹偶然事件就能改变人生,命运无常;有人把那个假钻石项链看作对上流社会的隐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老师们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所以,当读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和学生)以纯粹个人的期待视野、以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来建构他的个性化解读时,只要能前后勾连自洽自圆其说,如何欣赏领会,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自由――韩军(作为一般读者)以“生死说”来解读《背影》亦如是。

然而教师的文本解读绝不是完全自由的。语文教材的选文不是随意杂乱编排的,都或隐或显地体现教材编制者的意图。当前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选文标准也有差别,这里仅以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和长春版为例。上述几种教材都不约而同地收录了《背影》,并将其作为重点篇目来安排。可见,《背影》乃汉语汉文化公认的定篇(请参看王荣生有关教材选文分类的研究,张心科名之为“全息体”),乃需要学生精读内化的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经典的教学价值不在实用,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作为‘定篇’,分析和评价应该是有‘标准答案’的,尽管往往不存在唯一的答案。这答案的‘标准’,便是施蛰存先生所说的‘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的解读结论。换句话说,凡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所认可的,都是‘标准’的‘答案’。”[7]

对《背影》的解读,当前学术界所推崇、认可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其实,教材的单元说明已经给出了充分提示。比如:《背影》所在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是“人间关爱”主题,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至爱至亲”主题,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亲情歌吟”主题,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记叙文单元、爱的主题。可见,《背影》的解读,教材助读内容反映了学术界所推崇的、世俗社会普遍认可的一般结论,即父子亲情。按照定篇理论和一般教读原则,教材系统是希望学生通过此文接受亲情教育。

所有教师教《背影》、学生读《背影》,全都是“亲情说”,岂不太过单调禁锢?岂不与文学解读多元有界原则相背离?因此,韩军要叛逆。对权威解读的叛逆是韩军的自觉教学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他教读《背影》的理想追求――并恰恰是在此处,他越过了阅读教学的边界。韩军在教学中多次鼓励学生要敢于创造超越,比如教读课文是写了四代人而非两代人、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而为生命的凋零流泪、对“背影”“说文解字”等教学环节时,多次强调这些解读是对所有教授、专家、学者的大胆否定。显然,他对“亲情说”是了然于心的,之所以另辟蹊径深挖生死主题,乃是为了创新、深刻,出于对创造性阅读和对教学个性的执着追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确曾提到过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然而,2011年的修订稿对此作了很大调整:“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9]比较这两处文字,修订后的新课标降低了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对探究性和创造性的要求,降低了对“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要求,提醒老师们不能纯粹为了追求解读的深度与新颖度去作过深分析和过度发挥,所有的理解角度与批判反思都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

可见,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绝不能是个性化行为,它受制于课标要求、受限于教材体系。《背影》的“生死说”教学解读违背了教材编撰意图,韩军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课堂追求教学个性,过度强调解读结论的创新、深刻,为了否定权威而剑走偏锋是欠妥当的。

二、从解读结论的角度来判断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数次提到“个性化阅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部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11]实施建议部分重申,“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12]可见,与模式化阅读相对,个性化阅读是个体的阅读行为,基于个体独特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受中才会产生,是多元解读的基础。模式化解读以老师统一的分析讲解为主,或以限定性极强的问题诱导学生,追求文本解读的一致性答案,违背了文学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特征。

判断一堂阅读课的质量,首先看它是否遵循个性化阅读原则,具体可以参看文本解读结论:

1.看结论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

2.看结论是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得来的还是从老师那里搬来的;

3.看围绕结论存在争鸣还是众口一词。

韩军的《背影》教学课堂一致认为朱自清在文中写了四代人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的故事,披文之初即是一个迥异常规的角度。以此视角审视“买橘”的父亲,朱自清看不到“情”,只看到“老”(甚至到了年老体衰、风烛残年的程度);朱自清流泪不是为“情”所动,而是因为“幻灭”。此时,韩军问学生“你认为生命是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学生想不入他彀中也难。韩军编织了一个高明的套子,试图诱导所有的孩子钻到他的套子中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简单而言,就是理解感受的角度不同便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孩子读《背影》,理解角度肯定千差万别,韩军所有的《背影》公开课都整齐划一地得出“生死观”的结论,而且没有任何争鸣,且孩子们阅读感受的思路与《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新解码》完全一致,这恰恰说明《背影》公开课虽号称创造性阅读,实则违背一般阅读教学原则,是执教者强令学生接受的强制教学。

三、《背影》个性化解读的教学建议

下面可以解决阅读教学的限定性与多元有界原则是否矛盾的问题了。前文论及,阅读教学要贯彻新课标精神,重视教材编撰者的编写意图。定篇的分析和评价是有边界的,但是在边界之内,可能的分析和评价往往不止一个。越界与否的判断,可以参考大多数读者的解读结论。当然,有时大多数读者的解读结论会出现问题,此时就需要参考权威学者的解读结论。梳理新时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背影》的主题解读主要有如下几个侧面:

1.联系朱自清创作《背影》时的具体生活状况与创作情况,认为此文表达了已为人父的朱自清对年老父亲的妥协、是为人父的感慨和自勉;

2.联系朱自清创作《背影》的时代背景,认为此文忧郁的情调、凄怆的况味、黯淡的色彩恰恰是时代的缩略图,宣泄的是特殊时代下个人的苦闷和凄凉情绪;

3.联系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特性,认为此文刻画的父子亲情具有突出的民族性,父亲含蓄而深沉,是一个特殊的中国特有的父亲。[13]

还有学者论及离别之情、思念之情、愧悔之情、死亡阴影等,其中大多数解读须置于父子亲情这一大主题之下。对中学生而言,“父子亲情”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掌握了相关历史资料解文、知人、论世、察己之后,选择上述哪一个视角、哪一个侧面来看这对父子、看这个意蕴丰富的“背影”,必然会有一定差别。不管是哪一种解读,作为教学文本《背影》的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其主体都是、且只能是学生,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而非真理在握的布道者。为此,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为基本目的。而老师,不是自炫深刻,而是要真正担负起引导者角色,激发阅读兴趣、教会阅读方法、开阔阅读视野、把控阅读边界。文本解读多元有界,阅读教学亦有其边界。教师的职责在于指导、引领和点拨,不能包办代替强求一致。下面列举几项具体的教学准备工作,谨供老师们参考:

1.阅读学术文章,开阔眼界、更新知识。比如《何以成为经典》《朱自清思想内涵近三十年解读史》、《语文教材中〈背影〉主题解读史》、《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等,教材编写与教学参考书的编撰更应该在材料的丰富有序性上付出努力;

2.在全面掌握创作动机、创作风格、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文本解读的层次及边界,为指导个性化解读做好准备;

3.参考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学习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尤其要把激发阅读兴趣、教授阅读策略方法、提供多元信息。组织争鸣讨论放在重要位置;

4.摆正自己对作品解读结论的位置。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为有更丰富的知识、阅历,可能比学生看得更深刻更准确。但绝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综上所述,《背影》的“生死说”解读并未越界,但作为一种可能的教学解读是教材体系不建议的。韩军过于强调教师解读的深刻性,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单一解读模式限制了阅读主体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亲情说”作为解读的经典视角,有很多可能的理解侧面。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解读(包括“生死说”)都不可能绕得开父子亲情这一层面。要正确理解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实践中完成个体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建构个体的独特阅读意义,语文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致全面。收起老师自炫深刻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方成为可能。

注释:

[1]李华平.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J].语文教学通讯B,2014.(29)

[2]张心科.强制教学:从现象到本质――韩军执教《背影》评议[J].语文教学通讯B,2016.(11)

[3]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背影》新解码[J].语文教学通讯B,2012.(1、2)

[4]韩军.《背影》课七说[J].语文教学通讯B,2015(4)

[5]唐子江.从《背影》的解读之争看文本解读的界限.语文教学与研究[J],2015.(28)

[6]金元浦主编.当代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P198

[7]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4 P270

[8]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9][10]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2

[11][1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16

[13]刘晓红,孙拥军.《朱自清思想内涵近三十年解读史》[J].名作欣赏,2011(12)

篇6

笨笨童年

(1)我小时候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2)别人六岁就读书,我七岁才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家,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思索良久,才吞吞吐吐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不解,便问和我一起回来的同班同学。同学言辞清晰地回答: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旁人听到了,都朝我大笑。

(3) 又一天,我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起先打算把碎片藏起来,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终于打消此念,把碎片扫到客厅中央,搬张小凳老老实实地坐着等。母亲回来之后,生气地责问,我委屈地说: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孩子,但没有说,诚实了会挨骂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4) 小时候家里不宽裕,父母很少给我零用钱。有一次,我偷偷从储蓄罐里拿了些硬币去买荸荠吃,回到家却忘了这荸荠来路不正,乐呵呵地拿去给父母吃。他们问是哪来的,我心慌了,结巴半天才小声回答:是路上捡的。幸而父母念及一片孝心,只罚我跪洗衣板一个钟头。

(5) 也许由于智商有限,读书又不怎么用心,我虽然升上小学三年级,成绩却不大理想。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讪而笑,一边借机脱身,回到家就互相安慰说:这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我真想把课本煮汤喝。

(6)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那年,春花开得特别灿烂,尤其是我家向阳的窗台下更是花团锦簇,红似火,白胜雪。

(7)我一直想采些花做个漂亮的花环,让父母惊喜一下。终于等到星期天,双亲都去百货商店上班,七岁的小妹妹也去了外婆家,我便关上屋门,战战兢兢爬上窗台。那片姹紫嫣红就在眼前,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忘了窗子没有插锁。突然间那窗子开了。我随即像球一样从二楼掉了下去,狠狠摔在地上,眼冒金星,只觉得脑子乱哄哄的,接着就晕过去了。

(8) 母亲闻讯脸色变得苍白如纸,身体支撑不住,当即昏倒在柜台内。好不容易慢慢苏醒过来,喊了一声:我的孩子就泪如泉涌,跌跌撞撞往医院跑。

(9) 父亲得知我出了事,骑上单车就跑,心慌意乱中竟撞到了水泥电线杆,还跌倒在水洼里,一身是泥。他爬起来,车子也不要了,拔腿就往前冲。到了医院,他气喘吁吁地问护士我在哪里,声音都哽咽了。

(10) 医生给我下了病危通知单。医生担心脑内可能有淤血,警告说必须设法让我一直保持清醒,否则有生命危险。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便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一声声呼唤既柔和却又有力,平稳却又充满焦虑,还搀杂着心疼与希冀。两天后,我终于清醒过来,回到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11)我在医院住了半个月,父母一直轮流守在我身旁,昼夜不离。医院没有多余床位,父母就窝在椅子里或靠在床头过夜。我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瘦,眼睛里的血丝一天比一天多,心里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内疚感觉。父母要照顾我,又要兼顾工作,已经疲惫不堪,昂贵的医疗费更是几乎花光了他们的积蓄。尽管这样,他们依然给我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好东西,例如以往过年才有得吃的零食,我一直想要的那件漂亮衣服以及漫画书。

(12)一天,母亲抱着一个会笑的布娃娃进来,我当时就哭了。我问:妈妈,你就从来不嫌我笨吗?她说:你是妈妈最疼爱的小孩。我看着母亲慈爱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不要这些东西,我只想上学。母亲起初不肯,但我一再坚持,她终于点头了。

(13) 由于我尚未完全康复,有许多天须由父亲背我去上学。我趴在父亲背上,望着平时不喜欢的学校,觉得它变得亲切又美丽,我喜欢上它了。以往我上课总是心猿意马,如今安静下来了,很轻易就进入了崭新的学习世界。上课也变得专注了,而且发现数学公式原来是这么有趣。

(14) 我的学业不断进步,渐渐变得自信开朗,连教师都感到惊讶。但我一直没告诉父母我学业成绩今非昔比,他们也善意地从不过问。

(15) 那学年结束时,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名。但我不动声色,回家吃完晚饭,才从口袋里取出成绩单递给父亲。父亲接过成绩单时安慰我说:没关系,你的头受过伤。他展开成绩单一看,眼睛睁大了,双手更微微颤抖,连声喊母亲出来。母亲把湿手在围裙上擦干,接过成绩单。那一瞬间她眼睛的闪亮泪水,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16) 可是他们把好消息只告诉了一直关心我的邻居大妈,邻居大妈笑着说,我那一摔非但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想不到还让我开了窍,变聪明了。

(17) 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让我一下子长大的,是在那48小时的昏迷中模模糊糊听见的母亲带泪的呼唤,在晕眩中感知父亲紧握着我的手,一睁开眼就看见他们憔悴的面容上满是喜悦,眼眶里则满是泪水。住医院的那半个月,让我知道在父母心里我是那么重要。泪水冲洗掉蒙蔽我心灵的灰尘,日益深刻的爱让我有了一个愿望 ————我要好好读书,答谢父母。后来读书竟然成了我的嗜好,一直读到研究生。

(18) 我至今仍不知道自己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其实,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爱。从懵懂到明事,只有一桥之隔;而这座桥,就是父母深深的爱。再笨的小孩,只要有父母的爱和呵护,一样可以成才的。

(19)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天使,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1、生动形象的描写,可以再现当时的情境,使人物栩栩如生,请选择第八或第九自然段,赏析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例如第八段。作者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形象生动的写出当母亲得知我摔晕后,急切焦虑的样子,突出母亲对我的爱,我对母亲的重要。

2、在我住院时,父母的轮流照顾,本是理所应当,为什么我心里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内疚感觉?(4分)

【答案】我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瘦,眼睛里的血丝一天比一天多;父母要照顾我,又要兼顾工作;昂贵的医疗费更是几乎花光了他们的积蓄,他们依然给我买来了各种各样的好东西;自己以前学习的不努力,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内疚的感觉。

3、从那时我真想把课本煮汤喝到后来读书竟然成了我的嗜好,一直读到研究生,让她发生如此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是我住医院的那半个月,让我知道在父母心里我是那么重要。泪水冲洗掉蒙蔽我心灵的灰尘,日益深刻的爱让我有了一个愿望 ————我要好好读书,答谢父母。

4、如何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有可能成为另一个生命的天使,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成长需要彼此的扶持和关爱。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亲人的呵护关爱,给他们宽容的成长空间,让他们长大长高,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篇7

【关键词】个性阅读;创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并且“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此建议,反映了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改变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压抑的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的语文教学,教师基本垄断了“话语权”,教师的话语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师把自己对文本材料的理解来替代学生自身的领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所创设的所谓唯一正确的答案,忽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学生的角色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阅读教学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因而,解放学生的精神空间被视为当前阅读教学的主要内涵,笔者认为要扭转过去的局面就要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尊重并凸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光辉”。因此,语文阅读课呼唤感性,语文阅读课堂需要生命力,让学生在对阅读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我们怎样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凸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光辉,首要的是把阅读的主体权利归还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通过阅读后,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使读者心灵与作者发生“碰撞”,使双方情感在同频共振过程中达到境界的融合,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从而使阅读闪现学生个性的光辉。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 “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体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

二、凸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光辉,关键是建立“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实践“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

1.杜绝束缚学生手脚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建立开明的“放牧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广度和深度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导致学生视野狭窄。虽然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很少。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牧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认,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自我,提高学生自主鉴赏文本的能力,逐渐显现阅读的个性化。

2.杜绝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创设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现在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机械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的把文本知识系统的教给学生,才感到踏实。但实际上,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组织学生讨论、辨析、质疑,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鼓励他们大胆假设、多角度思考,充分肯定学生的阅读活动。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减少抽象的“理论”阅读教学,加强具体的“实践”阅读教学,挖掘学生阅读潜能

阅读的分析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因此,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在学生脑袋里塞进各种系统的理论知识。但是,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加以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因此,减少抽象的“理论”阅读教学,加强具体的“实践”阅读教学,挖掘学生阅读潜能。教师应该努力实现“实践性”阅读,以教师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逐步深厚。厚积薄发,考试时,学生自然地有料可用,自由发挥,答案才会呈现丰富多彩。

4.教师还应该树立“超文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要死守教材,固守一隅,应跳出课本教阅读,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阅读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增加阅读的思维含量,使学生的分析全面、深刻,凸现学生的阅读个性。

5.营造一个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课堂

①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生生互动的课堂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提升思考质量。

②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

篇8

但在实际教学中,积极的思维定势有助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思维模式;但不排除过度渗透学习方法的现象,也就是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从而制约儿童的个性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运用开放式的作业设计,以使教学回归儿童的天性。

一、寻找童趣,突破作业形式局限

作为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作业又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大类。作业的设计形式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完成要求而定,纸质作为传统的完成作业形式,多被用于课后作业中,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完成作业的方式方法亟待突破,连带的作业形式也需要冲破思维定势的局限;而课堂作业更多是以口头形式来完成的,作业形式相对变化较多,更能突破童趣。

以《生命 生命》一课为例,课堂作业的布置遵循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定,在作业形式上多以口头表达为主。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可通过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三种自然生命朗读文中相应的内容,从而加快作业完成时间,提高作业设计的任务导向性。在阅读后,要求学生用一句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就是分别总结三个故事的大意,运用课堂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实现读思结合,既平添了作业的童趣,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课后作业的设计,更需体现设计上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冲破“写”作业的思维局限,从形式上帮助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势。比如以探讨生命意义为题,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形式自拟演讲稿,并在班级组织的专题演讲比赛中,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虽然作业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口头的,但实际上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听说读写”四项语文基本功都得到了锻炼。

二、体验童真,突破作业内容局限

作业设计不仅在形式上要突破桎梏,在内容上也需要冲破定势,尽量摆脱单纯的抄写、仿写、填词、造句等传统的、单一类型的任务模式束缚,转而向渗透新元素、多元化的创造型任务模式发展。

新元素的渗透,是作业设计与时代接轨、与学生思想动态相适应的结果。人的思维总是受到来自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在充满好奇心理的儿童阶段,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心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利用这一点,在作业设计中适当融入“新元素”,会大大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思想桎梏。比如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搜集关于生命意义的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淡化作业内容的形而上学色彩,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探索的乐趣。

而多元化作业设计代表了当前的流行趋势。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状态往往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加之学生的先前经历和知识储备各有不同。所以,在作业设计中,多采用问题讨论的作业内容,也就是不限定答案标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在作业内容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上面的课文中,教师以小瓜苗“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为题,要求学生融入个人的理解来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小瓜苗“肃然起敬”?学生在作业内容中结合个人经历,自然而然地呈现出童真的一面,激发了学生塑造的个性成长。

三、放飞童心,突破完成方法局限

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训练中使学生熟悉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较为突出。

以上面的课文为例,教师为使学生充分感悟生命的意义,可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累积等先前经历来探讨学生视角的“生命的意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法被充分激发出来。有的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到展现动物之间不离不弃的感人画面;有的学生则运用长在峭壁上的树木的图片、并配以把人化的描写来展现生命的顽强;还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体现了学生努力释放个性、放飞童心,寻求不同的方法来完成作业的思想。

篇9

提倡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价值观的取向。在个性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能因学生个性的自由释放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本文结合课堂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了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常以“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回答”、“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能虚心接受。课堂上,我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放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的过程;鼓励学生“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辩论中,他们彼此互相倾听、互相阐述,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不断接纳别人,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对于学生的“插话”、“抢答”,我总能欣然接受,因为“插话”、“抢答”留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更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解放。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一些写景的课文,往往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如果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学习,再进行全班交流,非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变教师的“要我学”为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例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先进行学习,大多数男生选择的是“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部分,而女生选择的则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部分。因为尊重了学生们的意愿,课堂上,他们个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燕子》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有的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还有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尽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1.尊重多元解读。阅读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阅读积累的不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千差万别,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对文章的点睛之笔:“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学生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认为:“作家冯骥才用爱心为珍珠鸟营造了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他真诚的爱心赢得了珍珠鸟的信赖。”有的同学说:“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关爱生命,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这样,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反之,如果以“标准答案”把学生的多元解读拒之门外,势必会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

篇10

树 叶

苏叔阳

①我几乎没有想过,一片树叶会有这么多的变化和色彩;我也没有留心过树叶对于树枝的装扮有多么丰富。活了五十多岁还没有空儿整天瞧着同一根树枝发愣。这回好了:从春到夏,我守在一个窗口,盯着一根树枝,从早到晚。

②当杨树枝头刚刚鼓起花苞的时候,我就住进了这间病房。春节刚过,暖风还待在老远的南方,树枝可是等不及了,它们急急忙忙攒足了汗水从根到梢让自己活软起来。病房里极静,日日夜夜只听得见窗外的风声。北京的春天多风,过去令我厌烦,可此刻却盼着有树枝在风中敲打窗户。在静静的病房里,风声就变成了命运交响曲。树叶、花蕊就是生命的精灵,它们每天探头探脑地从窗外向我问安,我还好意思不给它们一脸好气色吗?

③小时候管杨蕊叫|杨树的狗子“,那时淘气,拎起落在地上的杨树狗子,插在鼻孔里成为两绺紫檀木色的胡须,背着手在人前走来走去,神奇一番。那时候说什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老,更想不到自己老了会成什么模样儿。才多少时候,咔噔一下,满头华发,婴儿似的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杨树狗子。

④终于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往日里春雨真的像听不见了,因为哪怕是再细微的市声也盖过了春雨润物的声音,可是今天听到了。不知为什么,竟会有泪水爬上我的睫毛。从知道自己得了凶险之病起,我可是没有掉过眼泪呀!我知道掉眼泪没用,病不怕这个。可为什么外头下起雨,我眼里却湿淋淋了,是春天惹的祸,它让我想从病床上爬起来去外头淋一淋。从今天起我当更喜欢春雨。

⑤当叶子像婴儿般攥着拳头的时候,我被推进了手术室,去经历一番大限的预演。当我从麻醉中醒过来,伴着剧痛,窗外又飘进滴滴答答的春雨声。这一回,雨打嫩叶,声音更好听,弄得我简直不敢,怕这搅乱了生命的乐章。

⑥三天以后,在一片树影婆娑中,我被护士推着走过春天的树下,回到我的病房,歪头往窗外一看,好家伙,齐刷刷一排小巴掌似的杨树叶子在窗外招手。

⑦Z医生告诉我,在那间病房的窗外,有一对筑巢的喜鹊,正在加紧工作。我忍住痛,一步步蹭向那间病房,那房里的病友和我一样,都招惹上同一病魔。

⑧啊,那对喜鹊真不赖,一个接一个飞上飞下,衔来树枝在那枝桠之间。那可怜巴巴的小巢在风中摇晃。可是不敢掉下来,大概有半个钟头吧,它竟然加高变结实了,直到鸟跳进去只能看见它高扬这的小脑袋儿。这些小精灵真是了不得。

⑨树叶一天天长大,变得浓绿,变得稠密,我也一天天好起来,竟然可以自己走到病房外去治疗了。

⑩过了些日子,Z医生告诉我,小鸟出来了。我急忙去看,只见树枝间,一只大鸟飞来,在那鸟巢中齐刷刷伸出四只张大的鸟嘴。就在这一天,那屋的病友去了,走得匆匆忙忙。也许在最后一刻,他也瞥见了那刚刚出世的小鸟,他带着生命的礼赞走向另一个世界。

我知道,病房里最强烈的情绪便是对生命最浓最执着的爱与追求,过去我以为医院总是在与死亡挂钩,现在我明白了,没有对生命的热爱,就没法儿整天面对死亡。树叶、小鸟、雨水、风声,所有从活泼的世界捎来的信息,都给人生以力量,让死亡倒退。我知道我正在步入老境,但老并不意味着对生活失去兴趣,生理的衰退远不如心理的老化可怕。

当窗外的树枝终于搭起一片浓荫时,我走出了医院。痊愈与否,交给自然,交给命运,我拥有的是自信与期望,就算是梦想,难道我没权利做一个好梦吗?就算我是根干枯的枝条,毕竟度过了所有的季节,无论是翠绿还是枯黄的树叶都会在我的枝头装点出一幅好的风景。

1.试分析文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作者“听见了沙沙的春雨声”,为什么”竟会有泪珠爬上我的睫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树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作者有许多感悟,请依据文章第11、12两段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可爱。以反问的句式表现作者乐观的心态,富有感染力。(意对即可)

2.春雨声让作者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作者的生命热情和战胜病魔的勇气。(意对即可)

3.(1)以“树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见证作者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

(2)借物抒情,借一天天长大的树叶表达作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