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12:4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关于爱情的诗句

篇1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经典语句。

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邵瑞彭蝶恋花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篇2

这里的每株植物都用诗来命名。我在一块叫做艺术的石凳上坐下,点一棵灵感香烟,饮着彩虹姑娘用兰花指端来的樱花雪茶,开始慢慢地欣赏诗歌。

读心予若虹的诗,是一种美的享受。我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客观和公道。我认为心予若虹的诗,不豪放,不婉约,不朦胧,不明朗,不拟古,不先锋。很难定性定位。但是很美,确切地说是好。好在随意而生、有感而发、水到渠成、急缓有度而且轻重适当。如溪水潺潺,如清风徐徐,如鸟鸣啾啾,如春阳普照。细细品来,给人以幸福、平和、温馨与愉悦的感觉。从中可以体受诗人那颗活蹦乱跳的心,那种真诚、善良、贤淑及温存,然后时不时飘来一缕缕淡淡的忧伤的雾气,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忽然想起一幅幅神奇美妙的仙境图画。

心予若虹的诗,每一朵我都要看好几遍,过一段时间再翻一翻,而有些好句子,我是非背诵不可的。比如:“看一眼你是君子/看两眼你是小人”(《夏日的某些细节》);比如:“走一步是赏景/走两步是风景”(《风景》);比如:“让我的头沉入你的臂弯里/让我的脸藏在你的手掌中吧/现在可以哭泣了吗”(《缭乱》);比如:“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露出泛开的雪白或是紫红色的霞/顶着霜雪落户你的泥土/爱人我要和玫瑰一起开放……我的花骨已经为你开出了春天/蔓延的情丝掀开羞涩轻喘低吟/月下起舞疯到极致的妩媚/爱人我要用倾城倾国的笑把你砸伤”(《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再比如:“我将手中的玫瑰击中你/让你一不小心/掉进我温柔的海里”(《玫瑰水手》)。如此等等,枚不胜举。

她在写《傍晚》时,文字在她的手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她在写《今夜的诗行》时,挥舞着彩笔收割着梦幻;她在写《一朵花的重量》时,是“在比风还轻的花瓣上写下/一朵花的重量/就是一个季节的重量”;她在写《绿萝裙当风欲飞》时,“用我粗糙的手指写诗/用我妖精的手指握住爱情”;她在写《梨花旧梦》时,“用一首瘦词的上阕指点江山/醉倒吧梨花是我的前生和今世”;她在写《如果我愿意》时,用“钢笔生出的蝌蚪写信”……我要称青年诗人心予若虹是中国当代爱情诗人,一点儿也不过分。心予若虹说:“我写诗真的是随感觉而写的,从来没考虑过诗的结构和思想,我愿褪去尘世的俗念与浮华,剥开虚伪与冷漠,放下沉郁与困惑,与大家一起沟通、对话、交流、吟唱,让诗歌成为我们精神向度的谶语。”中国的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若虹的诗歌,是爱情的圣地。

心予若虹的诗,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梦幻般的童话城堡,是花香与朝露做的骨肉。

进入当代青年诗人心予若虹的诗中,就进入了童话般的城堡。就感觉进入了一幅幅耳目一新的魔幻般的风景区。不是么?她低着头就能“听到星星的对话”(《今夜的诗行》);“每棵树只要我看它一眼/它都在和我打个招呼……我站在树下/听到树杈摇动的声音/听到树叶追逐的声音/听到小鸟穿梭的声音/听到虫儿呼噜的声音”(《回忆昨天下午》),诗人就像小孩一样,童心永存;而傍晚的阳光“滑过我的肩膀时/向我眨眨眼……风从一个方向吹来……在我的头顶换了口气/水在叹息/堤坝上坐着垂钓的人/矿泉水瓶子里两尾小鱼在对话……太阳把脑袋枕在山洼做梦去了”(《傍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诗人的眼中都具备了生命力,都闪射着灵性的光辉;我们再看看这首小诗:“微风过处/老树叶抖动一下/第一只蝴蝶飞出来/我以为自己的眼睛花了/哦/原来是一朵花开了”(《花儿开了》),自然而然中使用了错觉手法和意象置换,从蝴蝶到花开,在预料之中而又出其不意地完成了诗构,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蝴蝶花呼之欲出,给人以宁静愉悦的美感享受,让人想到这短暂的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因为什么都不会写,所以什么都敢写。”(若虹名言),而实际上,她什么都懂。

《红楼梦》中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认为心予若虹的诗歌是花香与露水做的骨肉。在心予若虹的诗中,花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请看:“摘一瓣/欲滴欲翠的芬芳/用迷乱羞涩的目光吻着/遥寄给你”(《写给朋友》);“最后的雪知道了秘密/谋划一处铺天盖地的场景/诗人踏雪寻梅/我要踏雪寻你”(《踏雪寻你》);“花蕾光着脚丫掀开帘帷/听繁花姗姗的声响走向山崖……美丽的名字都开了”(《繁花过境》);“爱攀上了明月的肩/少年的心事被梨花抖开”(《白》);“昨日的诗句刻在你的茎上/与你的体香一起/把月光纷纷惊散”(《月季》);“我在花前省略了与你有关的细节/躲避开你能刺透肉体的目光/提一壶老酒把黄花灌醉/抖动的腰肢与众姐妹争宠”(《野花》);“我已经为你荡尽污垢洗净了媚俗/在无人知晓的时候/我已盛开了且美丽如初”(《荷说》);再如:《最后的菊》、《雪落了我错过了花期》、《只等两瓣桃花盛开在脸颊》、《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用一朵花把今夜的门打开》、《一朵花儿开》、《笑靥,人间四月天》、《玫瑰水手》、《梨花归梦》、《一朵花的重量》、《夏日的某些细节》,如此等等,多如繁花,可谓百花齐放。而玫瑰系列从第一朵玫瑰开始,不紧不慢,以此类推,一直写到九千九百九十朵玫瑰,更是把花与爱情写得淋漓尽致、美好无比,把女性的美渲染到极致,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心予若虹的诗歌“心态好”。说到心态,我认为一个人心中要装满这8样好东西:1.清风;2.阳光;3.白云;4.月光;5.绿草;6.红花;7.鸟鸣;8.彩虹。都是自然好风光,都是人生最美的境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说的是心灵中的自然风光,景由心饰,情由心迷,哈哈哈!落花有情,流水无意,流水空有意只奈忙奔腾。所谓清风——是为人处事要像清风一样徐徐而来,飘飘而去,人啊,要做到不容易啊,现在机关里,到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一点女人尤为严重,我讨厌那些女人,但是那样的女人很多,而且吃香;再说阳光——工作学习,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中,如果胸中洒满阳光,就快乐,包括正直啊,善良啊,但是,如果是那样,可能就吃亏,俗话说,吃亏是福啊;再说白云——是胸怀要坦坦荡荡,心态释然,人生坦然,心胸一宽,就坦坦荡荡;月光——就是梦幻,遐想,人啊,有梦幻的生活才美好,但是现在好多年轻人没有目标追求和美好的梦幻,当然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绿草——就是处理生活琐事,包括能力和方法,小小的草,迎风在摇,狂风暴雨之中挺起了腰;红花——就是激情,包括爱与情,(很经典吧?)可以听听音乐,音乐可以疗伤,我喜欢音乐;再说鸟鸣——是业余爱好,包括音乐,诗歌可以疗伤,可以抒情,可以让人站起来,大步朝前走;还有啊,彩虹——就是灵感,也是一座超越自我、跨越成功的七彩的虹桥(梦的点滴语)!

心予若虹的诗歌,情调温婉、情感真挚、恍若幻境、意象丛生、意境优雅、独具魅力、张弛有度、浑然天成、有声有色、声情并茂。诗人的主观意象融入了诗句的感性泉源,从现实入梦幻,再从梦幻里走出来,起到净化心灵和美化心境的作用。

读心予若虹的诗歌,我们感受到一种伟大的博爱,让我们更加感悟和热爱生活,在真挚、乐观、健康、向上的诗句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美好灵魂的净化和升华。她带着一身花香走上中国诗坛,给在生活中为吃穿住日夜奔忙的普通百姓或者说是读者免费提供一处处神奇宁静的精神家园与灵魂居所。那活泼轻盈的语气,那不慌不忙的语速,那清奇阴柔的口味,那花香四溢的心态,那细腻委婉的心绪,那神思飘逸的联想,那简洁明快的字句,那鲜活灵动的意象,那线条清晰的建构,那精彩洒脱的造句,那呼之欲出的爱意,无不让人感受到人间爱情、朋友友情、家人亲情的温暖与幸福,无不让人在意境优美的诗行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让人心经过一次次对真善美的快乐洗礼!

她在有意无意地向芸芸众生宣告:让人人心中洒满花香和阳光!

心中装着春天,还冷吗?

从质朴到华美,再从华美到质朴。

心予若虹的诗,舒卷自如,梦幻氤氲,若虚若实,虚实相生。一首诗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看第一遍美,看第二遍很美,看第三遍非常美。她的诗歌,是福禄祥的征兆,是真善美的结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金钱万能的时代,人心浮躁,身心俱累,——那么,读一读心予若虹的诗,我们便走进一种宁静,宁静是一种意境。若虹诗歌给人以轻松柔爽的质感和静雅美妙的享受。

关于心予若虹的诗歌,我的看法只是肤浅的片面的认识与理解,或曰“个人心得体会”;真正要挖掘出若虹诗歌的深刻内涵、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与政治无关与中国当代青年和未来青年的爱情有关,——还需要有眼光的专家和读者朋友不断地探讨与深入地研究。

“若虹现象”不是偶然的。

关于心予若虹诗歌的不足之处,我想说三点:其一是在诗中尽量不要用成语;其二是诗野再开阔些;其三是在练词上再下功夫。诗人张作梗说过:“诗人要终生与语言搏斗”。

篇3

像月亮爬上天空,高得不敢动了

像石板路长满苔藓,滑动着双脚

像一个大拇指在把新奖章抚摸

面对他灼热的注视,心跳了

总觉得伙伴盯着自己躲也躲不掉

总觉得月亮像白绢把自己越缠越紧

总觉得夜憋入心中透不出气来

总觉得没有开始就失败了才好

面对他灼热的注视,脸红了

那朝朝暮暮的狂想,一下子规规矩矩

那越藏越多的话,这时不作声

好像鸟默默地飞去

好像舟颠簸着离岸

似乎欠身而来的时辰

催促着早早结束

这个比相处更不忍的分离

——选自《姚学礼爱情诗选》第9页

赏析:

随笔:忆

急促拨拉麻将的声音不绝于耳,酒店门庭若市,歌舞声声随着霓红灯闪烁,在浮燥的如今,在繁杂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记得那缠绵纯洁的爱情,还有多少人记得天长地久这个词汇。

还是抽点空闲读一些好诗吧,它会给你送来一片阴凉,给你送来一泓清纯的泉水。那怕你说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有个段子说的好:在我们谈情说爱的时候,不懂的爱情,当我们懂得爱情的时候,又无法享受爱情。火热燃烧的情感,缠绵不休的相思,我们都已经历过了。只是当事中迷的我们,并不是都能清晰地一一诉说出那些惑人心魄的情事,也有很多地感触,也有很多地想法,只是没有功夫表达,也不会表达的那样细微。

每天读一首好诗,也许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一些。

关于爱情,关于相思,关于美,关于青春,有很多形象的诗句做了很多精确细致的描摹:“如果你能够注视我,我有关于你和美的歌”。

就像那美丽的月儿爬到了半天空,心儿颤抖的不敢动了,就像迷人的月亮站在高高的天空上,看见她不敢走动了,只要稍稍挪动那漂亮的光晕就掉下来了。这是刚看见异性时的一种最美最真的表情,因为看见对方是自己中意的人,是自己喜欢的那样的帅小伙,所以不敢动了。又像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藓,脚滑得站不住了。初次看见异性后,心跳加快,血管扩张,头有点儿晕,是激动,是快乐,是幸福,是欢喜。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人,虽然以前没见过面,但这第一次相见,感觉非常美妙非常美好。就像大拇指在把新奖章抚摸,这抚摸其实就是在悄悄地观看对方,因为初次相见,还不敢无所顾忌地注视对方,所以就像用大拇指抚摸而不是用双手摩娑,用大拇指是有所保留但却在保留中又倾其全力,又像是在做贼,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前面四句都是初次见面时自己的感觉,第五句却突然通过自己的感觉表现了对方的感觉:“他灼热的注视”,他与我一样也与我有相似的感觉,他也喜欢我!他也喜欢我呀。我,“心跳了”。因为有上面那样美丽的感觉,我的心跳了,或者说,为什么像月亮爬上天空,为什么自己像走在长满青苔藓的石板路上,为什么有一种犯罪的感觉,都是因为我们彼此很满意对方,惟恐有什么不妥的举动破坏了这种满意的感觉。

总觉得儿时伙伴的目光密密麻麻地盯着自己躲也躲不掉,事实上约会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总觉得月亮就像白绢一样把自己越缠越紧,总觉得这静谧的夜就像一口盖上锅盖的大蒸笼憋得人心儿直跳,这样的感觉谁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激动谁都经历过。有一会儿竟想,这次约会没开始干脆失败了多好,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这样让人难受的感觉了,这样的约会能取消了多好啊。

小石头,不知道你还记得初次相见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你看,“面对他灼热的注视,脸红了”,开始是心跳了,这会儿是脸红了,事实上人的感觉是在瞬间产生的,心跳、脸红几乎是在同时产生的感觉,但当时人的感觉和思维却是要丰富的多,要美丽的多,更要繁杂的多。

小石头,你恋爱时的感觉如何,能回忆一下吗?

朝思暮想的狂想。狂想什么呢,想得可多呢,想与你热烈地拥抱,想与你狂吻不已,想对你喋喋不休那曾经梦幻的美丽向往,但是在你灼热的注视下,我却规规矩矩的像个小学生,以前越藏越多的话,这会儿竟不能作声。就好像鸟儿默默地飞去,悄悄地飞去,这默默不语大有文章,是怕说错了一句话,是怕不恰当的举动惊吓了对方,于是不敢轻易地说话,就像小舟儿颠颠簸簸着离岸,为什么颠簸,是因为承载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情感,船儿太沉重了就颠簸起来,有点儿怕了,就想离开你转身走了,似乎欠身而来的时辰,就催促着这样的约会早早地结束,这比相处更不忍的短暂分离。原来你是在期望早早地结束这种暂时尴尬的局面,渴望那种相悦相爱美好的场面出现。不敢动作,不敢说话,竟想逃离,只是想逃离这暂时难以忍受的场面。

多想与你再重温这样的场面。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美最丰富永远歌唱的主题。只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仅相同,有时候我们生活在爱情中,却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不知其味,更多的时候,我们想把我们爱情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分享,于是就有了爱情艺术产生。人类的爱情真是妙不可言,一个爱字就让人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爱。

天下着雨,天气有些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中。姚学礼的情诗艺术性很高。我以为他是一个写“清穷情诗”的诗人。清就是清纯;穷,是自身没有享受至烈至浓的爱情,也即他自己是一个失恋者。诗人的失恋不是具体指在哪一位女性跟前失恋了,而是他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的意中人,却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在现实生活的爱情中这位“穷”情男人,在诗的王国中实现了他爱情的“达”,但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长久的“穷”情诗,也即一生都在寻找爱情“达”的诗人。我曾经问过多次,先生你有过意中人吗?你有过刻骨铭心的情爱吗?你有过婚外情吗?诗人都微笑着没有回答。我以为他不必回答,事实上我就不该问这样愚蠢的问题,先生的情诗已经回答了一切。

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又有多少人在苦恼叹息中度过了那精神空白情爱贫乏婚姻可怜的一生。每一个人的苦处只有他自己知道,又有几个人述说出来?一生的遗憾全都送给了一声叹息。

这样美好的感情我愿你能永远保留,在烦恼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在一个人出远门的时候,想想你的爱,想想你的情,想想你的那些快乐时光。

篇4

1.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爱情诗一般都是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我们要想深入了解,就必须要先了解背景,知人论诗,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如我们在读南朝民歌《西洲曲》时,只有了解了南朝民歌产生的地点,与北朝民歌风格有什么不同,才能深刻地理解这首诗情调缠绵悱恻、充满隐约朦胧之美的特点。

2.通过意象,掌握深层内涵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诗人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物象结合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我们才能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意旨。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词人就是借用“东风”这一意象来比喻母亲的无情,来表达对爱情的惋惜。

爱情诗一般都用下列意象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她哭死于树下,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以及纯洁的爱情。(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我们在阅读时只有理解了这些意象,才能理解诗歌中的爱恋、相思之情。

3.找准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艰辛,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炼字。因炼一个好字、好句,能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这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体现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最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借用术语,巧妙作答

有了以上三步作基础,我们就可以从容顺利地解答问题了。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回答这些问题时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只要有关键词语,就可以获得分数。所以有关术语,我们必须熟练掌握。

常用的术语比如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其他的还有实写与虚写,动景与静景,近景与远景等。描法,如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情绪变化的刻画,表现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其他的描法还有衬托、虚实相生、渲染、动静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北朝民歌中的“何不早嫁论家计”就比较直接;借景抒情,如南朝民歌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就是借用莲子这个物来抒情的。诗歌风格不同,表达爱意的方式也不同,这是我们在阅读时应注意的。

除了掌握以上术语之外,还要了解古爱情诗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样答题时才能答到点子上。

以上诗歌鉴赏的步骤及方法,对我们的鉴赏比较有帮助。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做题时就不会陷入盲目作答的境地,就有了方向性。当然,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阅读训练一

召南・有梅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请你说说这首诗运用的艺术手法是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可把诗中的“求我庶士”改为“我求庶士”,这种说法行不行?请说明理由。

阅读训练二

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是以第三者的语气来写的,请对这种写法的好处略作赏析。

2.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它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转向“勺药”。请你说说它的“转折之妙”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三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星汉女,下面两句写织女织布。诗的最后两句通过诗人的议论表明中心。

B.这首诗通过神话表现人间夫妇相思的痛苦,把现实情感和传说联系了起来,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具体描写中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把神话形象和星辰以及人物的特点相结合,刻画出了一个美丽多情、内心痛苦的织女形象。

C.这首诗具有古诗十九首的共同特点,浅显易懂,语言通俗而且生动传神。善于运用叠字,叠字用在诗句开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环境,抒发感情,非常生动准确,同时平仄相间,清浊相配,读起来朗朗上口,收到了很好的音乐效果。

D.这首诗是乐府诗。乐府是三国时诸葛亮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2.有人说这首诗开头的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迢迢”“皎皎”用得极妙,请你说说妙在何处?

阅读训练四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创造。请你说说他这样命名的原因是什么?

2.“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在一句话中两次使用“难”字,请你借此分析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训练五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的“我独南行”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阅读训练六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请你说说这三组变异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这首诗在写作艺术上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

《诗歌类阅读之爱情诗》

阅读训练一:

1.兴

2.可以的。这首诗写一位姑娘由眼前的梅子成熟敏锐地感到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反映出这位望梅兴叹怀春少女焦急的心情。

阅读训练二:

1.通过对环境、风俗、人物的描述,并穿插对话,生动地展现了聚会中笑谑欢乐的场面与气氛,宛如一幅风俗画。

2.前一层次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女”是泛指,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

阅读训练三:

1.D

2.开头“迢迢”写牵牛星之远,让牵牛星成为一个远远的背景,诗人把织女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刻画她幽婉的形象。“皎皎”二字用来表现织女的纯洁高贵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迢迢”“皎皎”这四个字用得十分贴切,意味隽永,其中情意之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训练四:

1.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迂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他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不幸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阅读训练五:

1.表现了一个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的控诉,也反映了他对爱人的依恋与怀念。

2.这首诗前三句乃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缜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句转到夫妻别时的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感情激烈。

阅读训练六:

篇5

故事的层次之一当然是爱情,情节的走向不难猜测。那是1983年,20岁的陆地以孩子般的执着,坚定说出直白的话,记载了生命成长的历程。那些直抒胸臆的文字,经提炼、提纯后,便有了自省式的意味。

陆地的日记,是他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思考,更是他在精神路上艰难坚持、点燃理想灯火的真实写照。从另一个层次说,其实,《流水的标记》这本书就是陆地的精神自传。

陆地来自闽东北一个贫穷、宁静的村庄,是大山里没有上过学的父亲对文化的近乎神圣的尊崇,让他在家境的困苦中有书可读。陆地刚满17岁,就以全县文科第一、全省前十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在北大,陆地师从的大师,有自己的系主任、福建老乡、著名经济学家陈岱荪,有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燕园,常常举行各种门类的讲座、各种各样的活动,陆地流连其间,和名家对视,吸纳真知,汲取北大精神的内核,训练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艺术眼光。

陆地看到,艺术在表现人的感情,也在描述人的状态,渐渐地,他明白,人和人生是极其复杂的存在,随即以一种专注、一种内视的热情,一种纯净的、不曾改变的力量,感受和思考放眼所见的一切。在给小学和中学的同学信中,在和大学同学间的交谈时,他们开始有关历史和哲学的讨论,有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讨论,有关携手改变家乡面貌的讨论。

因为无法用一个短暂的结论,来表达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表达日夜萦绕于心、累积于心的许多思考,所以陆地选择了以日记――一种最隐秘、最原始、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脉动。

北大是如此令人耳目一新,陆地在北大如鱼得水,他参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组织体育比赛,发表诗歌散文,因成绩优异被评为三好学生,毕业论文被收入图书馆典藏……课余,陆地节衣缩食买书,甚至历尽千辛万苦北上东北,卖白木耳以期赚取一点学费,这也是他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20岁的陆地,进入了初恋时光。

故事的起端,是他在三月里的一天,准确地说,是1983年3月18日,收到启蒙老师的女儿虹的来信。就像一个馒头足以引发一起重大事件一样,这封充满仰慕之情的最初的信件,则引发了一段悲情初恋。

她和他曾是小学同学,在春天的野花丛里,两小无猜。长大后的虹,是师范大学里的一名系文娱部长,让人一瞥惊鸿,有着多如牛毛的追求者,可是,他们都没能得到回应,因为她觉得他们没有陆地成熟。陆地独立的个性、富于创造力和究根问底的思维习惯,使他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他的成熟也因此在虹的心里激荡起涟漪。

陆地的初恋非常单纯,他给女孩回了一封长信,然后坠入爱河。每天课后,在宿舍窗口昏黄的灯光下,陆地将心中那份满当当的期待、一次次不安的揣测,连同那些为女孩而写的上百首动人的诗篇,一并交付给了日记本,交付给了邮差。

然而,初爱刚像竹子般冒出笋尖,来不及生长,来不及展开属于它的第一片纯净绿叶,略逊于标准高度的身高,就让陆地匆匆完成了短暂的初恋。

关于失恋的痛,他一言以蔽之,在日记里,他表达了内心的波澜。

彼时,在同学的印象中,陆地没有太大不同,依然是那个热情、乐意帮助别人的男生,依然是那个用功、注重平时知识积累的学生,可是,在这样的外表之下,陆地分分秒秒调整着自己的心态,最终他告诉自己,一个有为的人,总有精神支柱支撑着。

这场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失恋,也为陆地的生命带来了一个新境。1984年,陆地考上了著名社会学家的研究生,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

与这条脉络清晰的失恋明线相映成趣的,是陆地的精神家园。在对爱的疑惑中,他坚持属于自己生命特质的理想追求。也许,这就是北大精神留下的痕迹。

1996年,正在伯明翰大学留学的陆地,曾在课间休息时写下曼妙的诗句,写给英伦的春天,写给春天里的女郎,陆地,在青春时期为爱情燃烧的挚烈热情,又回来了。

学贯中西的李欧梵教授喜欢说:“痴情是激情的原动力。”那些尘封的泛黄的日记本上,依然流淌着陆地的痴情,不知道他是否和美丽的妻说起北大那段兜兜转转的爱情故事,是否告诉她,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爱上另一个孩子而已。

尽管陆地以日记体写作,没有刻意安排故事里的人物命运起伏,但他的叙事仍呈现了悬念和绮丽感。与其说陆地记录了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毋宁说他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

如今,隔着20多年的光阴,与陆地同年代的人看到他描述的大学生活的一幕幕,看到那时相似的青春,有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灵认同。而“80年代后”的青年男女,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内心滋生一种巨大的、纯净的力量。

陆地的另一本著作《陆地文集》则印证了这一切。随着时光的推移,陆地思考和行为的范畴,始终一脉相承。文集充满了思想上的成熟和热爱生命的活力,展现了陆地的诗人本质。正是他对于现代社会更为深刻的疑问和思考,也使他的诗人气质没有变成空泛的激情。

究其深不见底的思想根基,便是在北大四年形成。24年前,陆地背着行囊离开北大时,他说,无愧于当过北大人,将取决于自己离开北大后的成就。24年后,他在努力为当年的目标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功,《陆地文集》记载了他走过的风风雨雨以及执着向前的点点滴滴。

篇6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出自李商隐之手。李商隐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呢?

一、 郁郁平生,位卑年促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李商隐诞生在获嘉(今河南新乡市)。当时李商隐父亲是获嘉县令,李商隐先祖和唐高祖李渊是堂弟兄,因此李商隐以“我系本王孙”自许。但李商隐没有得到任何“王孙”的优待。从高祖到诗人本身,多为中小官吏,从未显赫过。诗人的童年是在父亲官衙中度过的。父亲俸钱甚微,三姊一弟,家口颇多,生计维艰。

李商隐启蒙较早,他自己说“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砚”。十岁父亲病逝,诗人整个少年时代是在孤儿寡母的困窘中度过的。父丧期满,举家迁到洛阳。在十岁到17岁期间,诗人一面要担起长子重任,靠给别人抄书补贴家用;一面发愤读书。少年诗人的启蒙老师是他的堂叔,16岁写出《才论》《圣论》,颇有文名。

17岁到26岁十年间,李商隐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唐代求取科举功名先要走“温卷”之路。所谓“温卷”,就是将自己的作品先送到名家手里,以求推荐。诗人先后拜谒了令狐楚、崔戎等地方显宦。令狐楚赏识诗人才华,聘其为幕僚。令狐楚多次调任,也都带着他。入幕四年间,令狐楚不仅在经济上资助他,还亲授学问,在应举准备上多方奖誉。22岁那年,诗人进京赶考,然而名落孙山。不过这时李商隐又得到了华州刺史崔戎的赏识。于是李商隐便入崔府为幕僚。两年后李商隐又一次进京应举,结果又名落孙山。这时,崔戎已死,李商隐凭吊崔戎过后,无意去投令狐楚,而是去玉阳山入道学仙。此举并非真的修道,而是想走“终南捷径”。李商隐落第不是因为才学不足,而是没有朝中显宦的提携。

26岁那年,令狐楚的旧友高锴知贡举,其公子令狐又在朝中为官,令狐楚便让儿子向高楷力荐李商隐,这样,诗人终于中进士第。

按唐朝举士制度,进士登第后,必须通过吏部复试,才能授以官职,可惜诗人在这次考试中又落选了,便去了泾原(今甘肃泾州),在节度使王茂元处做了幕僚,并娶王茂元女为妻。

28岁那年,诗人终于通过吏部考试,做了秘书省校书郎。此官仅为九品,但职位重要。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他就被外任去做弘农县尉,一年多后又辞职投靠岳父王茂元。

31岁的诗人参加吏部的书判甄拔试,得以入选,但命途多舛,恰在这时老母过世。按唐朝礼制,官吏遇父母丧事要居家服丧三年。诗人回家服丧,等服丧期满返回长安不久,政局发生了变化,武帝死,宦官立宣宗即位,不满于宦官参政的李党失势,而倾向于宦官集团的牛党复振。正直的诗人李商隐,对宦官政治极为不满,毅然辞职,此举引起了牛党的不满,从此便开始了他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活,一直到生命终了。

诗人36岁这一年,给事中郑亚被外放为桂州刺史,李商隐接受了郑亚的邀请,为掌书记。次年郑亚贬循州刺使,诗人离桂州北归。这年冬,诗人于长安参加吏部外官内调的冬选,选为(今陕西周至)县尉,不久,又改为京兆尹参军,职典章奏。

诗人38岁这一年应武宁节度使卢弘正幕,为判官,次年,抵徐州幕府。第三年,卢弘正死,李商隐妻王氏也因病去世,诗人离开徐州,返回长安。小住长安期间,迫于生计,诗人曾拜谒令狐,得补太学博士,做了几个月有职无权、类于闲官的国子监的教书先生,这年七月,便另谋他职。40岁后诗人应柳仲郢征辟,追随柳长达6年之久。

诗人47岁那年二月,柳仲郢回京任刑部尚书,李商隐在柳手下任职并非正式“公务员”,所以柳一离任,诗人也就自然被解聘了。无奈之中,诗人只好回到老家郑州。遭此变化,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诗人再也支撑不住了,居家未久,便于郁郁中与世长辞,年仅47岁。

李商隐的一生仕途坎坷,主要原因是卷入了牛李党争,两派斗争近40年,基本上和诗人的一生相始终。

新、旧《唐书》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认为首先赏识李商隐的令狐楚属牛党,而诗人的岳父王茂元属李党,李商隐是先投牛党而后依李党,终为牛党所恶。李商隐徘徊于牛、李党人之间,不仅为牛、李党人所斥,也被当时的知识阶层瞧不起。

后世研究者对李商隐在两党之间扮演的角色一直争论不绝,以至于今。一派认为李商隐人品有缺陷,政治上有瑕疵,爱情上也有让人非议之处;一派认为李商隐人品绝无问题,爱情上坚贞深沉,让人叹赏。

二、 是深挚的爱情,还是自伤身世

李商隐的第一次婚姻在史料和诗人作品中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不过,在李商隐与前妻的婚姻结束后,到与王茂元之女再婚前,李商隐曾结识了两位女性,并萌生过爱慕之情。这两个女子,一个叫柳枝,一个是宋华阳。

23岁那年,李商隐因病未应进士试,留居崔戎幕府中。此间,诗人在洛阳结识了一个商人的女儿柳枝。柳枝年方十七,活泼可爱,精通音乐。李商隐的堂弟住在柳枝家附近。有一天,堂弟在柳枝家吟唱李商隐的诗歌《燕台》四首,柳枝偶然听了,便觉诗情动人,就跑过去问:“何人有这等情感?何人写出这样好诗?”

《燕台》四首吟咏了一段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诗分春、夏、秋、冬四题,抒发对所思慕的女子四季相思之情。从春光烂漫中寻觅佳人不得开始,转而回忆往昔两人曾经的短暂欢会,再想象她秋夜含愁独坐,最后想其身处孤冷之境,芳心已死,爱情幻灭,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全诗以奇幻的想象构筑朦胧的意境,哀感缠绵,令人低徊不已。

柳枝得知诗人就在身边,随即亲手扯断衣带,打了一个同心结,托人转赠给李商隐。第二天,李商隐便来见柳枝。柳枝约李商隐三天后在河边相会。当时风俗,三天后是女孩子在河边洗衣祈福消灾的节日。李商隐答应了,可是他结伴的朋友因为急着赶路,先带着李商隐的行装上路了,李商隐无奈只得离开洛阳。不久,柳枝被权贵娶走。

所爱对象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铸成终生憾事。多年以后,诗人在风朝月夕想起与所爱者的欢会之所,愁思百结。对方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当年倩影却永远隐藏在心。这便是最初的爱情带来的痛苦。

一年以后,李商隐第二次应试不第,在玉阳山修习道业,结识了女道士宋华阳。华阳是女道士修行的道观名。关于宋华阳的生平事迹,不得而知。

李商隐诗中直接提到宋华阳的有两首,未明点宋华阳而与女道士有关的诗,还有《碧城三首》《圣女祠》三首和《药转》《银河吹笙》等。

先看《碧城三首(其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首句写仙人居地,曲栏围护,云气缭绕;次句写仙女们服饰珍贵华美;接着写仙女的日常生活,把仙女比作鸾鸟,说她们以鹤传书,表达私情。第三联暗写仙女们由暮至朝的幽会。“星沉海底”说明长夜将晓;雨脚能见,暗示晨曦已上。“河源”指天上银河。仙女住在天上,所以星沉雨过,当窗可见,隔座能看,如在目前。最后一联说,如果太阳明亮而且不动,永不降落,那将终无昏黑之时,仙女们只好一生清冷独居,无复幽会之乐了。幸好不是这样,清规自守的白天过去,还有那些星星闪亮的长夜给人以希望。

这是写天上的仙女还是写人间的女道士,是杜牧笔下“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宫女,还是借女性暗写自己遭际?假如是写爱情,是回忆往事的写实,还是痴心暗恋时的幻想?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不知道诗人的眼睛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李商隐的魅力,迷离惝恍,虚实难测。好像有许多甜美热烈的回忆,又以极其清冷的形式出现。

越是难测,后世越是有许多人去解读其中奥妙。

再看《银河吹笙》: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如火的热情在诗人笔下永远是清冷的意象,这是李商隐让人着迷的地方。你看,高空的银河映入眼帘,一阵吹笙之声传来耳中,身上还感到黎明前的丝丝寒冷。也许因为笙声的触发吧,昔日情事又重现心头,而那美好的欢情已随爱人的远去,像一场幽梦永远破灭了。惆怅之余,诗人不由得转至窗外枝头惊啼通宵的雌鸟,莫非它也怀有跟自己一样的失侣之痛吗?由于忆念往事,从前与爱人相聚的故园台榭,就闪现在脑海里。园中那一树繁花,想来已被雨水滋润。刹那间,幻景消失,只剩眼前风帘飘拂,残烛摇曳映照帘外一片清霜。梦醒了,愁思怎遣散?追随骑鹤吹笙的王子乔学道修仙去吧,说不定能摆脱这日夜萦绕心头的世情牵累。还是学湘灵鼓瑟、秦女吹箫,守着这一段痴情自我吟味吧。

诗是以一个女道士口吻唱出的,她在梦中忆起陈年往事,一场好梦却被树上单栖的雌鸟的哀啼声惊断,醒来看到月榭边残花经雨尚有幽香,风中残烛闪烁,映照窗外清辉,不禁感物伤怀,于是怅望银河,吹响玉笙,表达了有心追随湘妃、萧史以瑟箫寄意寻找伴侣的幽情。

这思凡的女道士是多么悔恨啊!此诗当是李商隐设想对方对自己的一片恋情。可惜,由于社会压力,李商隐的这段恋情,又是个无言的结局。

得遂所愿的爱情多半被生活的烟火熏成了油盐柴米的亲情,曾经深深爱过又无缘聚首的情感,总是像隐疾一样,在阴晦的日子里发作,让敏感的心灵在漫漫长夜里无法入眠。也许诗歌描述的真是一种情感的失落,也许暗示了仕途上的受伤,无论哪一种,这些最幽微的情感,只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揣测诗人的些许隐痛。

这样想,宋华阳的形象就更加迷离莫辨了。

三、 幽微隐晦是其情感投射

有的考证者责备李商隐在情感上不道德,有的学者则以唐代通脱潇洒的社会风气为诗人开脱。我看重的是情感本身的力量。这世间有用道德衡量的明亮的爱情,有得到许多人祝福的美好的爱情,但也有与道德无关的甚至被诅咒的爱情,在这些疼痛的爱情里,只有爱的深度和强烈让人叹惋。诗人才情出众却一直托身幕府,当他在中夜不寐感叹韶华不再时,那些降临到他生命里能给他安慰的聪慧女子,大大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他强烈而痛楚地爱过,也许只是单恋,也许那些女子在他的生活里只是蜻蜓点水一闪即逝地出现过。诗中更多的是想象的恋情,是诗人丰厚的心灵和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不断回味反刍,那些惊鸿一瞥才变成一个个永恒的形象。

诗人不够洒脱,甚至有些柔弱,一直到今天还有人在著述里批评他人品的缺陷,实际上,不必要求诗人成为道德上的楷模,我们要阅读的是他深婉幽曲的心灵。

有杰出才华的人都倍加爱惜自己。诗人渴望有所作为而终于无所作为,他不像杜牧那样洒脱而风流自赏,不会“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在朝代走向衰败的大背景下,无力补天的清醒者最为痛苦,那些留在他生命和诗歌里的女性,更多的是他生命的投射。所以,许多《无题》诗,不是他故意写得幽微隐晦,而是许多难以言说的失望和不死心的期盼让他一次次欲言又止。

篇7

关键词:七夕;文化;发源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87-01

一、七夕节名称来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七夕节日形成与古代典籍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 “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三、七夕节日发源地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南阳、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陕西西安等地争执不休。

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据文献记载,南阳历代养蚕业和丝绸业发达,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

山西称和顺是中国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发源地。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发源于美丽的天河梁下、沐浴池畔。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山东沂源则拥有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珍稀景观。两处景观隔沂河相望,沂河与银河的谐音,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组合。2008年,沂源县与中国民俗学会举办了全国首届和第二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认定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传播地,沂源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同年6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西安是座历史古城。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这里开凿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湖,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七夕当日西安市在昆明池两岸,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外,“华清池七夕中华情人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也同时启动。

四、中国情人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充满了爱意。情侣间的浪漫温情,在中国情人节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相亲约会,互赠礼物,观看爱情电影,共同旅游度假,温馨的烛光晚餐,甜蜜的鲜花巧克力,中国情侣共同打造出了“银河隔不断,真情永相随”的真挚爱情。现代的中国情人节,又充满了无比的商机:影楼情侣拍摄优惠多,珠宝情侣选购折扣大,情侣专线旅游纷纷出。各类机构举办的交友征婚、集体婚礼、相亲大会热闹登场,大小商家均会以此作为噱头打出了各种各样的促销主题,中国情人节成为一块商家争抢的充满甜蜜商机的“爱情大蛋糕”。

篇8

七夕节送男朋友的礼物甜蜜的纪念

参考价格:324元

轻轻闭上我的眼睛,整个心里都是你 ,希望真爱能被你感应。星空下的爱情,多想陪你一起数心情,让它们见证我们的爱情。在我心里最爱的人就是你,爱的印记如此坚定,这是我们的甜蜜约定。轻轻呼吸你的呼吸,心里满满都是你,你是阳光、水,还有空气,茫茫人海就这么确定了是你,用这甜蜜的蛋糕纪念我们的爱情!

爱的树苗(无线蓝牙音响)

参考价格:524元

高科技绿色环保田园风格音响,绝对适合喜爱大自然的你~~这款产品能当闹钟,可打电话,还能是移动电源,科学环保,让您体验生活乐趣的同时,享受音乐,微植物也能装饰您的桌面!

喜上梢(感应灯)

参考价格:324元

喜鹊登枝,喜上枝头,在古代就有鹊能报喜的说法,这款玄关灯,可谓是古今生活的结合体,现代智能感应设备结合古代喜鹊的设计,体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表达,愿拥有此宝贝的你生活越来越好!

七夕巧果介绍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为什么人们在七夕要吃巧果呢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巧果是自己也可以做的,你还可以做给你自己的爱人或者是家人,在七夕节不仅仅给他们短信上的祝福,巧果上面也寓意了你对他们的祝福。

关于七夕节的诗句1、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7、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8、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0、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1、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2、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3、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4、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15、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6、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17、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18、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篇9

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就是怎么才能让学生理解魏晋风度。方法就是将小说中所谓魏晋风度还原到历史文化之中去。魏晋文人的所谓风流是对汉儒那种高度理性化的思想行为准则的一种极端否定,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空前张扬,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晋时期,玄学流行,士人谈玄论道。玄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士大夫,儒家思想再也不是处于独尊地位。阮籍、稽康、王羲之、陶渊明等人都是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他们那种对个性的向往,那种对个人白由和人格尊严的要求,表现了人的觉醒,都有其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意义。当时司马氏统治,杀戮名士。阮籍、嵇康等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因此有的醉酒,如阮籍,常常酩酊大醉,回避司马氏的姻亲关系。有的逃到山林打铁,如嵇康,以逃避朝廷的征召。他们的风流行为,是对当朝统治者的一种反抗。但是也应该让学生看到,魏晋风流有其病态和畸形的一面,魏晋风流实际上是对社会政治的一种极端的、扭曲的、甚至是病态的反抗。其反抗流俗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具体行为并不值得模仿。如刘玲醉酒之后,赤身待在自己房间迎接客人,更不应盲目推崇。应该理性地分析魏晋风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再如,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或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作用。学生无法理解写了《长恨歌》和《琵琶行》的白居易,为什么要持有这样的政治功利的文学观。这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甚至有更具体的问题针对性。其实白居易的文学思想很复杂,正如他的诗歌有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一样,其文学思想既有强调干预现实,为民请命的一面;也有提倡修身养性、抒写闲情逸趣的一面。这是与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哲学相一致的。当他身为朝廷的监察官时,就不再主张文学的风情作用,更不会写《长恨歌》那样风情诗歌了。主张诗歌要反应现实政治,他的大量的讽喻诗实践了他的这种文学观。这种主张自然有其合理性,有其进步价值,尤其可以救治文学创作中那种脱离生活、局限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无病等毛病,但也不见得要无条件全部接受。从理论上讲,文学的功能应当有更宽泛的规定,白居易主要是针对他所关心的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在这个范围内他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白居易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认识,与儒家传统文学思想一样,存在极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局限于直接干预政治的狭小范围内,而忽略了文学功能的广阔性、多面性,同时他还忽略了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作用来实现这一层面。

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把文学现象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学生就可以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深入全面地理解这些文学现象。

讲授唐代文学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时教师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这首诗歌的思想主题,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这首诗歌是歌颂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伟大爱情;第二种,这首诗歌批判唐玄宗荒误国;第三种,这首诗歌有双重主题:既歌颂爱情,又批判玄宗荒误国。那么怎么样来把握呢?首先看看诗歌文本,诗歌开头这样写道: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Ⅻa href=//shici.7139.com/2665/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白居易在诗中认为杨贵妃在成为唐玄宗的宠妃之前还是少女。可是,笔者还原历史,比照《新唐书》,却发现是这样的: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原来,杨贵妃先为玄宗的儿子寿王的妃子,后来被玄宗抢过去做妃子。玄宗抢自己的儿媳妇做妃子,这很荒。很显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贵妃的身世进行了美化,说杨贵妃成为玄宗妃子之前是良家少女杨家有女初长成。美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如果是批判玄宗荒误国的的话,就不会美化杨贵妃的身世,只会批判后宫的。还原历史,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目的,也就明白了诗的主题。和《长恨歌》相反,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新乐府》之胡旋女中将杨贵妃写成了迷惑君心的妖女: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并严肃地批判了唐玄宗不能辨别是非、沉溺于声色享受、不能自拔的生活。《新乐府》之李夫人中将杨贵妃比作惑人的尤物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杨贵妃死前死后都能够迷惑君王,永世难忘,并告诫君王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作者给君王提出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去遇到倾城倾国美人,这是规劝君王要遏制自己的荒思想行为的方法。

上面两首讽喻诗中,杨贵妃不是清纯的少女,死后也不是仙女;而是尤物,是妖女,形象和《长恨歌》完全不一样。这种形象符合《新唐书》里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什么符合历史人物形象呢?就是因为白居易在诗中要批判唐玄宗荒误国,而不是歌颂其伟大爱情。《新唐书》中的杨贵妃也是一个负面形象,历史人物形象也是要给后来的君王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在这一点上,历史和诗歌高度吻合了,史与诗一致。

如果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诗史互证,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之中去,就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

教师在讲授《诗经东山》时,怎样翻译和理解其中的诗句熠燿宵行呢?权威教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样翻译:鬼火在夜间流动,其光甚盛。如果教师还原诗中的人物情感,就会发现,这样翻译欠妥。《东山》讲周公东征多年,戍守边疆的士兵还乡途中思念家乡。戍卒久征沙场,突然回家,路上想象家乡是不是荒芜了?亲人是否流散他乡了?他甚是担心。他回忆家乡过去的种种美好事情,包括新婚的幸福,漂亮的新婚妻子。这种回忆是温馨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翻译为鬼火夜间流动,这就给读者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不符合诗的温馨的情感氛围。如果翻译为萤火虫在夜间荒芜的乡村闪烁,那么这样,可以衬托家乡荒凉的境况,也可以带来一种美好的诗意氛围,这种美好的氛围也符合诗歌的体裁特点。鬼火流动,这是民间迷信的说法,《诗经》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上面的解释不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理论,因此不宜这样翻译。对于诗中人物的感情,必须还原其本来情景;对于文赋,也应该还原其本真感情特点,如学习苏轼的文赋《前赤壁赋》时,怎么样理解赋中客人的感情呢?

本来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美好的月夜,激发的应该是愉快的情感,为什么在饮酒乐甚之中突然有了客人的悲观情怀。原来赋中的客人也就是苏轼自己,其抒发的是自己的悲观情怀。苏轼这篇赋是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于1079年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他渴望建功立业,却遭此贬谪,内心苦闷可知。在赋中抒发其悲观情怀,这符合苏轼本来感情状态。但是苏轼能够用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排遣其悲观情绪,最终达到一种清旷情怀。苏轼在赋中借客人之口表达忧伤情怀,借主人苏轼自己来排遣客人的忧伤。苏轼巧妙的构思,抒发了两种情怀。读者也全面地完整地体会了赋中的情感。总之,如果在教学时,将文学现象还原到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将人物事件还原到历史本身,将人物感情还原为本来状态,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学修养水平就会显著地提高。

以上讲的三个还原,实际上是关于文史结合的问题,文史结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优长之处与作用,教学中注意运用它无可置疑。教学中文史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对这一方法的好处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一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对文史结合是不够重视,甚至轻视的。因此除了从道理上说服外,有效的办法是注意以文史结合的具体教学实践所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例来显示其优长,给人以启发,让人们在事实面前提高认识。

其次,教学的主角是教师,教师具有引导、影响学生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古代文学,教师是关键。这不仅需要教师重视这一方法的运用,还必须具有运用此方法的必要条件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文史兼通,要认真学习历史,掌握与所要讲授的文学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与事件等历史资料,以及典籍中与作品直接相关的本事一类记载,并尽可能详尽占有资料。老师需要长期注重历史知识与文化史的学习,广泛地阅读有关史籍与笔记诗话,甚至包括地方志与轶事小说等典籍,并有意识有目的地摘录相关资料,以备教学之需。这里需要说明,笔者所说的文史结合的史是广义的,不仅指正史,也包括稗史杂记以及笔记诗话之类典籍中的某些记载,它们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典籍,但也是一种有用的历史资料,而且其中多有与文学作品直接相关的有价值的记载,对读者解读文学作品往往极有帮助。

篇10

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四.形式特点

象征:是诗歌重要的形式和特点。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五.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分析:意象诗往往具有哲理美,因为象征手法能加强诗的理性力量。化抽象为具象,正是抽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钱钟书说:“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当作当然和必然”。诗人说“我无法反抗墙,只有反抗的愿望”,正说出她对传统的不满。

“我是什么?它是什么?”这是万古常新的问题,诗人的回答也只能是哲学范畴“我偶然,它必然”。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对于文学新人,传统之墙乃是渐渐老化的皮肤,文学新人只是在泥缝里寄生的小草,这就是反抗意识萌芽的契机。

于是,恶梦出现了——一个适应传统的梦。那是心理上的阴影,像影子一样“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是的传统影响着每一个人,你适应它,就只能射出畏缩的目光;你坚持它,捍卫它,就成为“冰冷的墙”。

梦中有真理。诗人说“我明白了”。她应该首先战胜自己:克服妥协心理,克服恐惧心理。这样,非但不会为传统的墙所围困,而且还可能由冲破传统而改造传统,由脱离传统而丰富传统。

新诗潮力求摆脱新诗的政治抒情传统。内容上,由强调“大我”到重视“小我”;在形式上,由形象化转化为意象化,趋向于理念和感知的变形。。其特点,尊重自我的身世感受,着重表现富于“主体性”的人格形象。客观上,它确实表现出解放思想带来的心灵复苏,以及在新时期一代人的自觉。这种新的文艺风气,无疑是对传统的有力冲击。

六.课后练习:阅读舒婷的《也许》,回答诗后问题。

原文:也许

----答一位读者的(甲)

也许我们的心事(乙)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别人,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士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丙)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由于不可(丁)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题目:(1)理解诗意,为甲、乙、丙、丁处分别选入最恰当的词(c)

问题总是同时回避

寂寞全是而不抗拒

寂寞总是也抗拒

孤立完全也推辞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鄙视生活中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诗以促膝谈心的方式来抹去“读者”心中的孤独寂寞感,并回答“读者在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

本诗承认生活中的某些缺憾,但更看重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生。

这首诗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在反复中增加抒情的浓度,在排比中增加语势。

(3)对“肩上越是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过重的工作量

过重的家庭生活负担

过重的精神负担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分析:这道题目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对现代诗歌内容构思与抒情对象的理解程度。从诗句中,我们并不难看出这是一首人生哲理诗,它表现了积极面对生活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赏析这类诗,要从朗读入手,进行联想想像,再现作者的艺术创造境界,领略诗歌表达的情感。

七.现代诗歌的赏析要点

1.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诗眼。例《,你在哪里?》中的“找”字,就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探究活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