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马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3:4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马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一个人长大后最想回味的就是童年。我也不例外,所以,刚吃完饭我便兴致勃勃的下楼在绿草茵茵的广场上捉蚂蚱喽—————
我学着法布尔的样子环顾四周,不放过一丝一毫风吹草动,真把自己当狄仁杰了!我左看右看,上瞧下望,别说蚂蚱了,连小蜘蛛都找不到!
突然,身后的草丝发出一声“吱吱”。我吓了一跳。然后眼晴一闭,条件反射一般转身就抓,也不管是非,还好,只是一根草,我慢慢睁开眼,瞬间被吓了一大跳,草上有一只巨大的蚂蚱!还好我反应快,一把连草带虫抓住。然后,我小心翼翼地把草拿出来,轻轻但又坚决的握住了蚂蚱。
我轻轻起身,手松开一条缝,细细打量着猎物:碧绿的身上装着一个青绿的脑袋,一对鼓鼓的眼晴像两颗黑宝石一般发着光芒;嘴巴小小的不仔细看还看不到,仿佛一个小精灵一样,乖乖的让我把玩。薄纱一般透明的翅膀轻轻扇动着,神气活现地蹦来蹦去,活力四射,好像在说:“这么快被你发现啦!”可爱极了。
我故意拿了块石头,放在路中间,然后慢慢把蚂蚱放出来。它好奇地睁着一双大眼晴,看着眼前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一点也不怕。(应该是平常见多了)
突然它鼓足了劲,后腿像弹簧一样瞬间伸缩,在我眨眼之间跳过了石头,再朝我领导般的点点头,像在说:“这个游戏不错,我要玩!”。
我有点无奈,于是就一手握住蚂蚱,一手拿了块大石头准备让它吃点苦头,可它眨眼之间跳过去了。
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蹦跳着,无论我放再大的石头、再宽的叶子、再多的花朵,它都能不费吹灰之力的跳过去,并风情万种的扑扑腿。我望着蚂蚱那健壮有力的后腿发呆,而它呢?却用它那大大的眼晴盯着我,好像在说:“咦?怎么不玩跳高游戏了?我可还没有玩够呢!快快快,给我去找大东西,我要挑蚂
蚱界的世界冠军!”
我突然想到:蚂蚱会不会跳过我呢?于是我站起来,把蚂蚱放在地上,希望它能跳过我,可它头一转,根本不吃我这一套,(有可能正等着这个时候)扭身跳入草丛中,一转眼便不见了。
“唉!别跑!我急忙追上去,可晚了,它跳入一个小男孩手中,不等我喊出“别动!”二字,小男孩就股足吃奶的劲儿,把它摔在地上,用脚便劲踩,直到踩成泥巴......
篇2
导语:爸爸妈妈是一直陪伴我们的人,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y mother is the greatest person in the world. She takes care of the family and does all the housework. I never want to make her angry. But sometimes I will do something let her down and when I see her upset face, I feel painful. So I am very strict to myself, I want to be an excellent girl and let her be proud of me. So, I can see her smile often.
【参考翻译】
我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照看整个家庭,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我从来都不想惹她生气。但有时我会做一些让她失望的事情,当我看到她沮丧的脸时,我会很难受。所以我对自己很严格,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女孩,让她以我为荣。这样我就可以经常看到她的笑容了。
篇3
一、向课本学习作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多把作文课与讲读课截然分开,以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于是讲读课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甚至不渗透一点作文训练。我曾听过一节《端午节》的公开课。课堂上,老师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和虚实相生的写法,做了细致赏析,而后让学生以“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水中”为开头,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和虚实相生的手法,把赶鸭子的场面作一生动形象的描写。在评课的时候,有很多老师对这一教学环节持否定态度,理由是把语文阅读教学上成了作文课。这种观点,就是把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看成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无关联的教学形式。试想,语文教学不就是让人们懂道理知作法,尽量会写一手好文章吗?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渗透进作文教学,搞点作文训练呢?这位老师的做法不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吗?看来,是我们的教学思想出问题了。
我们要向课本学习作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成功的写作范例。这些范文,题材多样,能够反映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范文,语言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语言文采斐然;这些范文,作法典范,手法齐全,是我们学习写作最好的摹本。我们教学生作文,却放过课本这样好的材料与作法载体,岂不可惜?比如说,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常常不习惯运用描写的手法,那么,我们在教学记叙文时,对描写方面的内容就要注重引导与训练。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时的动作描写,就是我们用来教学生学习描法的极好例子,我们适宜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对这些范例予以体悟研讨,及时训练,以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二、向名著学习作文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们应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写作,尤其要向古今中外的名著学习写作。名著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得到了世人的公认,在艺术手法上是最成熟的,最经典的。在这里,诗词歌赋剧本小说各种体例样样皆有,各种艺术手法创作技巧样样俱全,它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写作资源宝库。读名著,传承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学名著,借鉴一切成功的写作经验,是我们学生不应忽略的事。作为教者,要多引领学生阅读、揣摩名著中经典写作技巧。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人物出场方式;《水浒》中一百零八将各自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西游记》中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曲折离奇的情节安排;《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那“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层层铺垫、屡屡设悬的写作技巧,这些都是典型的艺术创作方法,我们要去学习,要去传承。如果说这些经典技巧我们学来还感到困难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从细微处、易学处下手,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有这样的一小段描写:“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边,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掸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溜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这里寥寥几句的外貌描写与动作描写,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贾府里那些大人们趾高气扬、高人一等、自视优越的形象和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所表现的窘态,他们之间正好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在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揭示中,让读者看出刘姥姥身份的卑贱和地位的低下。这里描写的意识、描写的功底、描写的深度与描写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令人叹服,值得我们中学生努力去学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到哪里去找例子,不妨多到名著中去搜寻。
三、向生活学习作文
篇4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培养和形成学生得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够从实践中摸清这个规律,并找到适合这个规律所要求的训练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规律和进行作文训练的程序应该是现在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惑。我认为解决这种困惑应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观察能力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主观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观察什么?观察社会,包括人、事;观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观察的方法而论,似应有如下相互关联的四点:
一是随意观察,或称之为兴趣观察。从心理学上说,学生的求知意识是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抱负与胆识等一类思想意识的总称。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随意观察开始。让学生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有趣而乐于观察,这种随意观察,应当成为学生学习作文的积累过程。
二是专意观察,或称选择观察、责任观察、定向观察。这是一种有预期目的的专门观察,这种观察不再是走马看花那样漫不经心,而是下马看花,格外地精心和细致。从心理学上说,有意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知觉",因此,教师应当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中去探索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专意观察应该是随意观察的深化,应当成为练习写作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是比较观察。在随意的广泛观察和专意的选择观察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学会比较观察,因此只有比较,才能显示出事物之间不易觉察的差别、异同。一位心理学家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由此可见,比较观察在整个写作练习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是反复观察。现实生活是如此纷繁复杂,而学生的水平又是那样粗疏肤浅,要想切实把握客观事物的真谛,必须对事物进行反复观察。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王国维语)才能使他们把观察所得的一大堆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全面的系统材料。由此可知,反复观察应当是学生打开生活宝库的钥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即让学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观察和练笔结合起来,养成写作习惯,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见闻录"、"日知录"、"随感录"之类的小作文,以作为此后组装机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不以观察为前提,不以生活为基础,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钥匙,写作"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依傍与感性材料,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没有充分的观察,就没有思考的原料。观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动,又是对千变万化得生活情态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过程,这犹如母鸡孵卵而后得雏,犹如蜜蜂采花而后酿蜜。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当代作家孙犁主张"沉潜下去思考",学生由积得材料而后构思成文,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步:多读读,提高鉴赏能力经过"静观默察",取得了写作的素材,经过"凝神结想",把素材化为题材,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下一步自然应当研究"怎样写的问题了。
怎样写?在学步阶段,应从阅读中求得借鉴。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学生学习作文,应该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鉴报章上应时得范文,借鉴老师"下水"得例文,借鉴学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练练,提高表达能力
坡说:"观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这说明了观察与思考的关系。他又说,"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与口与手",这说明了借鉴与表达得关系。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得头脑来想,用自己得眼睛来看,用自己得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作文教学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苏、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读读、写写"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得要求。在整个写作教程中,观察是写作的眼睛,思考是写作的中枢,借鉴是写作的手足,表现才是写作得全身。【1】
表达什么?观察、思考得来的生活知识,阅读、借鉴得来的书本知识。怎样表达?在中学阶段,应当掌握以下四种表达手段:
一是记叙和描写。人物记叙文应当学会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和人物综合描写;事件记叙文应当学会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事件片段描写以及单一事件得记叙、复杂事件的记叙。
二是议论。要学会怎样确立论点、怎样选取论据、怎样组织论证,学会立论,学会驳论,学会归纳、演绎与类比,学会怎样写读后感及小评论。
三是说明。要学会写事物说明文,学会写程序说明文和文艺性的说明文。
四是抒情。要学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抒发真实得情感,学会即景生情、托物言情、因人见情、和因事缘情得表达方法,学会在抒情中是情景交融、情理交融。【2】
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学生的内因发生变化。训练学生获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实实的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麻鸭、花狗、小毛驴和白兔他们来到河里有着许多大大小小礁石的河滩边,细细观察河水撞击在礁石上,溅起的一朵朵雪白的浪花。
麻鸭说:“浪花是无色的。”
花狗跟着说:“浪花也是透明的。”
小毛驴也跟着说道:“浪花还是没有味道的。”
白兔眼睛睁得大大的,凝视着在礁石旁不断溅起的浪花,说:“浪花是有色彩的呀!”
“有色彩?”麻鸭、花狗和小毛驴都向白兔投去不屑的目光,“那浪花分明是无色的,你怎么看出有色彩了呢?怕是你的眼睛出问题了吧?”
白兔指着那一朵朵浪花,说:“你们好好看看,这浪花不是雪白雪白的吗?它是白色的呀!”
麻鸭、花狗和小毛驴都哈哈笑了起来。
麻鸭说:“你记不记得,河马老师跟我们讲过,水是无色透明没有任何味道的。”
花狗和小毛驴也跟着说:“白兔呀白兔,你怎么不想一想,浪花是不是水呀?你不会说它不是水吧?既然是水,那浪花能违背水的特性,会有色彩吗?”
白兔仍执著地说:“我看到的浪花,就是白色的嘛,怎么你们偏偏就说它不是白色的呢?”
“你怎么不撞南墙不回头呀?我们都在水里游过泳,并穿越过一朵朵浪花,浪花究竟有没有色彩不是明摆着的吗?”
白兔摇摇头:“我还是相信我眼睛看到的。”
麻鸭、花狗和小毛驴都感到白兔太犟,简直是不可理喻。
麻鸭、花狗、小毛驴和白兔他们把关于浪花的作文交到了河马老师手里。
河马老师这天在课堂上对麻鸭他们的作文进行讲评。
河马老师说:“你们关于浪花的描写我都认真看了。只有白兔写了浪花是有色彩的,那就是白色。我让你们细细观察,难道你们就没有发现浪花是白色的吗?”
麻鸭、花狗和小毛驴举手发言,他们说出了浪花是无色的理由。
河马老师咽下一口唾沫,说:“不错,我是说过水是无色的,在你们看来,浪花既然是水,当然也是无色的。可这只是推理呀!再说,浪花没有味道,但也不像水一样透明呀!我是让你们用眼睛观察,并不是让你们去做这样一番推理啊!”
麻鸭、花狗和小毛驴听了,感到脸上在发热,一个劲儿地点头。
[星星点灯]
同学们,“为什么白兔看到的浪花是白色的?”其实,这是由于水里含有大量的气泡,射进水里的光线发生散射,不能按原来的途径传播,而是从多个方向散射,从而才会呈现出白色。
篇6
请以“夕阳、风筝、乞丐、西装”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一个词语可多次使用,词语顺序可自由组合,但四个词语都要用。
这种命题要求学生具备在短时间内找到几个独立词语内在关联点的思维能力,合理组合语言的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嵌入式小作文有较严格的限制性。学生要认真阅读命题给出的条件,要弄清楚限制的范围,明白自己“活动空间”,从而有效地利用这个“空间”去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一些学生往往忽视作文的限制,不推敲命题中那些限制性的词句,任意发挥,跳出“三界外”,按自己历来的习惯去写作,结果跑了题或者是偏离了题干的限制。还有学生虽然研读了命题限制条件,但却被这些条件将思维限制在一个局促狭小的空间里,写不出满意的文字。
就上面这个命题来看还是比较宽泛的,它没有限制我们的表达方式,叙事、抒情、描写、议论都可以运用,这就给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我们仔细推敲这四个词语,找出它们潜在的关联点,然后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合理的运用写作技巧就可完成写作任务。
这是一组名词,我们很容易理解其意思,运用合理的想象,找出这组词语能够隐含什么,关联什么。“夕阳”,它既是我们描写的景物,也可以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风筝”,是一个物,更是一个事件;“乞丐、西装”可以是两种不同身份的人物,也可以是人物的两种命运。弄清楚了词语之间的关联,我们就有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了。我们列举两例构思:
其一:夕阳下,一个孩子在放风筝,风筝飞起来时却挂在了树枝上。孩子看到一个穿着西装的青年路过,就请求他帮忙把风筝拿下来。青年顾忌自己的西装被刮破,摇摇头走了。孩子哭了,一个乞丐跑来,爬到树上,帮孩子取下了风筝,褴褛的衣衫被树枝挂得更加褴褛。
其二:乞丐在草坪一角,看着孩子放风筝,孩子的身边是穿着西装的爸爸。乞丐的眼前浮现出几十年前的一幕:夕阳下,他带着儿子放风筝――那是他亲手糊制的。此刻,乞丐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以设定西装的爸爸就是乞丐的儿子)
词语嵌入式的小作文看似空间狭小,其实非常的灵活。因为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对给出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找到词语间的关联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嵌入式小作文给出的词语一般具有定向性特点,也就是说词语潜在着一定的指向性,即语段的表达方式、题材或文体,如上面这个命题给出的词语更适合记叙和描写。又如:
请以“秋天、森林、月亮、琴声”四个词语写一个情境性的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描写性的嵌入式小作文题。四个词语提供的了人物、事件和环境,应试者要从中找到描写的主体。秋天是时令,森林是环境,月亮即是环境要素又是时间提示,琴声既是事件提醒,也是人物提示。在众多因素中,隐含着一个描写主题,那就是弹琴的人。
描写要确定描写主题和描写顺序,将描写的对象有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还要注意描写主题的主次和详略。
选择合适的文体是词语嵌入式小作文写作的关键。记叙要把记叙要素完整地表达出来,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清楚,还要将开端、发展、结局展示完整。议论则要完整地呈现出议论的要素,即文段中必须要有论点、论据和完整的论证过程。如:
请用“规则”“公平”“服从”“权益”四个词写一段意思完整地话。
这是一组抽象的词语,明确词语的意思才能找出词语之间关联点。“规则”是指典式、法则、规律,也指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公平”是指公正而不偏袒,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之一;“服从”是指个体在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的压力下,被迫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权益”有多种理解,但我们更容易想到公民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弄清了词语的意思,我们不难看出,这四个词语看似独立,实则有很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四个词语有明确的指向性,即服从规则,追求公平,维护权益――这就形成了一个论点,因而这个命题更适合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此一来,答题的方向就明确了。
例文:规则是不分年龄与身份的。否则,社会公平又从何谈起呢?规则之下,年龄,身份,权利,地位,财富都是那样渺小。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罪锒铛入狱,引发社会一片争论。法律可否会因为李天一的年龄而原谅他吗?道德准则会因为他父亲是李双江母亲是梦鸽而宽恕他吗?不会。倘若真有释放李天一的“法外开恩”,不知社会将会出现多少像他这样的人。面对规则,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因为只有规则,才能真正维护每个人的权益。
这段文字确定的段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很好的统帅了“规则”“公平”“服从”和“权益”四个关键词,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一般来说,文体决定了表达方式。无论选择哪种文体,写作者都要准确把握相关的文体特征,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表达方式,精心地组织个性化的语言。虽然是以小篇幅的形式呈现,但展现的还是写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功底。与大作文相比,词语嵌入式小作文更注重细节,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要“精打细算”,开头、结尾、布局谋篇都要精心谋划,在有限的篇幅里容不得“铺张浪费”。
有些命题给出的词语,看似毫无关联,风牛马不相及,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联想法,去寻找词语的隐喻意、象征意,从中找出词语的关联点。如:
篇7
写写景作文时,千万不要觉得无从下手。首先找准一个立足点,如“我站在山脚”“我站在小溪旁”,然后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对景物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例如,先选一些远处的山,再写一写稍远处的树,接着写近处的花丛。
1.任何一个风景区里都有很多事物,如树林、花丛、溪流、小动物……我们不必对这些事物都进行详细的描述,只要把一处的景色写好就行。
2.在很多时候,仅仅是描述一个事物,总会让作文有种干巴巴的感觉。但是,如果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如拟人、比喻等,就能让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同时也能让作文更加生动、活泼。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容景物时,一定要注意感彩。例如,在一个优美的风景区,我们可以把那些漂亮的花朵形容成美丽的小姑娘的脸,但却不能把它说成是腐烂的西红柿。主题解析:写景不能凭空想象,胡编乱造例文:沿着小路向前走,来到了果园,果林里一片万紫千红,变成了花的海洋。你看,那粉红色的是桃花,一大串一大串,挨着挤着挂在枝头,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姑娘,还有那白色的梨花,好像一片片晶莹的水晶,花瓣上还滚着露珠儿呢!还有白色中点缀着粉色的海棠花,迎风招展,好像在和着春风的节奏跳舞。花丛中,蜜蜂忙着采蜜,蝴蝶忙着嬉戏,真是热闹极了!透过这些美丽的花朵,我仿佛看到了秋天来临之后,满树挂满了硕果,纷纷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红红的柿子……农民伯伯在树下开心幸福地笑着……例文解读:通过这个小小的片段,把春天果园千姿百态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春天的果园,真实的美景!小编总结:写作小窍门:如何写出真实的美景 (1)仔细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景。很多小朋友在写写景作文的时候总是皱眉头,觉得没什么景物可写,于是只好纯靠想象,脱离实际,自己瞎编一片美景出来,闹出很多笑话。殊不知,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美景,如果你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你就可以得到很多意外的惊喜。例如,你在写雨天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雨后的彩虹;你在写雪景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雪后银装素裹的远山;你在写清晨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草叶间滚动的露珠儿……
你看,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的景色值得我们去认真观察,仔细体会,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才有对美景的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的美景作文。
(2)虚实结合――真实的美景也可加入合理的想象。
景物描写可以分为实景描写和虚景描写。实景就是实实在在的景物,而虚景则是想象出来的景物。在写景的时候,适当加入了一些虚景描写,可以使得我们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作文主题更加深刻。
比如例文中,根据眼前的花联想到秋天的果实,表现了这些果树的生机勃勃,和春天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喜悦,这就让文章更有内涵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既然虚景也是想象出来的,那和胡编乱造有什么区别呢?这个困惑还是让小编来为你解开吧!
写虚景不等于胡编乱造,而是由眼前的场景,联想到过去发生的。或者未来会发生的场景,是一种符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例如,小草到了冬天就会枯萎,枯萎的小草能让我们联想到,到了春天它又会长出新芽,变得绿油油的,这种联想是符合实际的。但是假如我们写冬天的小草是绿油油的、生机勃勃的,这种说法就是不符合实际的虚构了,聪明的读者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所以,小朋友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加入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虚景,给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但是不能毫无根据地凭空想象,胡编乱造。此处小结:在很多时候,写景作文中适当加入一些想象的成分,可以让作文的主题更加深刻。例如,由开满花的苹果树联想到丰收时的场景,以及农民伯伯的微笑,就会让人们更喜欢春天,更喜欢春天的景色。主题解析:把景物的特征描写具体例文:美丽的田野昨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田野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大自然真美啊!刚踏进这片田野,一股潮湿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夹杂着浓浓的泥土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你看,远远看去,草地上一片浅绿,好像延伸到地球的另一端去了。但是凑近了看,小草只是刚刚冒出头,灰头土脸的,好像还没睡醒呢!高大的柳树刚刚发芽,嫩黄的柳枝上挂满了圆圆的“小疙瘩”,多么像一颗颗小水珠啊!河水解冻了,闷了一个冬天的鱼儿们,现在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你看,它们正随着水里的浪花翻滚着呢!还有那一望无际的麦田,现在换上了绿茸茸的衣服,远远看上去就像一条深绿色的大毛毯,让人忍不住想要躺上去打几个滚儿的欲望!刚刚从南方飞回来的小燕子,此时也不知疲倦地唱着歌,三三两两互相在空中嬉戏着,多调皮!你看,这春天的田野,就是一副美景图!我爱春天美丽的田野!例文解读:这篇文章,不仅把春天不同事物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来,而且还很形象,很具体。让大家读起来感觉身临其境!看来,要想真正写好写景的作文,必须要仔细观察静物特点,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写活。小编总结:写作小窍门:如何抓住景物特点(1)地域不同,景物的特点也不同。
这一点很好理解,如北方和南方,平原与高山,城市与农村,其景色是各不相同的。
生长在北方的小朋友,见惯了北方雪花飘飘的场景;生活在南方的小朋友,则习惯了南方阴雨绵绵的天气。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小朋友,见到的是大片大片一马平川的田野;扎根在高山上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座又一座起伏跌宕的山峰。只有我们了解这些区别,才能真实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景色的特点。例如有这样一段活:山村的夜静极了。一轮圆月从东方蹦出,像一只银盘挂在天改字体边。皎洁的月光洒在松软的乡间小路上,与地上稀疏的灯光交相辉映,整个乡村显得格外宁静、清幽。阵阵清风,吹动了秋日的败叶,吹过粗糙的树干,带来了一股泥土的清香。这段话描写的是山村月夜里的景色。乡间小路,稀疏的灯光,泥土的清香,这些都是山村里特有的美景。通过细致的描绘,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了山村夜景的特点。(2)时间不同,景物的特点也有所变化。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景色特点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景色的不同便是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拿北方来举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刚刚苏醒,河水解冻,燕子北归,花儿绽放;夏天,蝉声蛙声一片,空气闷热,阳光毒辣,植物都是蔫蔫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大雁开始往南飞,草木开始枯萎,树叶变黄;冬天,白雪纷飞,寒风怒号,动物开始冬眠……其次,景色的不同特点也表现在清晨黄昏一天不同时间的变化里。清新的空气,路边的花草精神抖擞着,草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儿,一切显得那么生机勃勃;傍晚时分,当你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边还燃烧着姿态万千的火烧云,路边的花草早已蒙上一层金黄的光环,迎着阳光回家,身边的景物仿佛都镶上了一层金边….
由此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在写景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不同时间里景物的不同特点来写。
(3)从不同角度入手,才能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得要全面。
通常,观察和描写景物时,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形态甚至声音等几方面入手。
篇8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素材,引领他们走入一个不同的作文学习的世界。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初中 作文 指导 生活化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去运用的素材。但是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初中生在写作文时,对生活中的素材的把握、了解并不是很深刻。导致描述的内容不是脱离生活就是过于老套。可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值得运用的素材,学生们却没有将其有效的运用。这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对这种现象进行反思,传授学生正确地运用生活中素材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指导观察,选取素材
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容易脱离生活,或者运用的例子比较老套。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作文中有一部分是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很多学生都描写的母亲,表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可是当我一看学生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生病了母亲照顾自己,或者是晚上熬夜母亲端过来一杯牛奶等已经被无数人用过的事例。而且在对话描述的时候,根本不符合生活实际情况,用一些脱离实际的话语根本无法勾起读者的共鸣,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写的作文“没血没肉”,给人呈现的只是一具空壳。
初中生经历的少,生活范围狭窄,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一些对生活更高的感悟,缺乏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他们的思维就不会活跃,情感也不会丰富,自然而然写出的作文也不会打动人心。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外,更应该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取素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慧眼,让学生对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用不同的思维进行思考,从中获得感悟,随手记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自己家里家具、设置的变化,小区环境的变化等,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积累素材,获得感悟。这样,学生才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他们的作文才会更加具有灵魂,写出来的东西才更能打动人。
二、开展活动,丰富素材
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范围注定了学生缺乏有效获取素材的渠道,学生们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教室就是回家,他们很少接触其他的事物,这也是学生无法丰富大脑中素材的因素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们带向更加广阔学习地点。比如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将学生带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入自然,指导学生对生活悉心观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中,要求学生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这时,如果让学生空想,是比较难写出合格的作文的。我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就将学生带到了公园中,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然后将其描写出来。
作文来源于生活,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在八年级上学期,为了指导学生写好参观游览的文章,我将学生带到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博物馆等,让学生在游览的过程中,对需要用到的素材进行记录,为接下来的写作丰富素材。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歌咏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其他人的讨论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素材,从他人的观点中取出精华部分,完善自己的观念,将他人精彩的对话、语句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丰富素材,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具体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还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设计。通过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生活,为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三、组织阅读、充实素材
除了要将学生带入生活中,让他们感悟生活,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素材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在平时多进行阅读,多和其他同学交流,以此来充实素材。由于学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坐在四角的教室,教师又不可能一直将学生带到教室外开展课外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到书籍的海洋遨游,帮助他们在走入生活中,再回归到书籍,让他们从书籍中获取感悟,然后再去联系生活。这样,不断的循环,学生的感悟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都会大大提高。
在学习《繁星》后,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读一下冰心其他的作品,让他们在这些名家名作中积累素材,思索人生,感悟生活。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机会,我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去学习的读书馆去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记录,以便积累作文素材和交流阅读成果。同时,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阅读机会,我还鼓励学生捐献自己的书籍,在班上开设一个“读书角”,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书的芬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通过有组织的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更多的素材,同时他们在思考问题,感悟生活时的思维高度也变得更高。在一个月后的作文习作中,我发现学生们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像以前那样让人感觉“没血没肉”,读起来也不会让人感觉味如嚼蜡了,描绘的更加精彩,在细节处理上也更加完善。总之,学生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总之,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素材,引领他们走入一个不同的作文学习的世界。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的三种指导学生作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广大语文老师的作文教学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马秀萍.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阐述【J】.文学教育(上), 2010(12)
【2】王娜.新课改理念下的生活化作文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Z4)
【3】马智君.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8(04)
篇9
一见到匆匆赶来的马小哈,W博士笑了:“你这小鬼头,又遇到什么困难了吧?”
“嘿嘿,”马小哈擦了擦头上的汗说,“什么都瞒不过您。是这样的,老师让写物品类的习作,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正好我最近在研究如何写物品类作文,那我就把经验传授给你吧!”W博士说着,拿出了自己准备好的资料。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有一个或几个动人的故事。或许它包含着父母的心血,长辈的希冀,老师的祝福,朋友的关爱……想写好这类物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物品的形状描摹要真实细致。通过认真观察,看看物体的形状、色彩以及其与众不同的特点,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写‘卷笔刀’的:
我有一个小小的兔形卷笔刀。小兔子的全身雪白雪白的,头上两只耳朵竖得很高,一对殷红的眼睛,像两颗晶莹的宝石,可爱极了。
小作者在这里把兔形卷笔刀的颜色、形状,以及小兔子眼睛的特点写了出来,一句‘可爱极了’表达了小作者的思想感情。
2.物品的作用和来历要交代清楚,把这个故事包含的感情通过语言、行为等描写,细腻地表达出来。
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小作者一次买连衣裙,妈妈不给买时的情节:
因为妈妈不给她买,所以她使出了撒手锏――打滚,可是在她刚要躺到地上的时候,眼角一扫,发现了妈妈手里拿着的白色连衣裙。她心一动,愣住了,半倾着身子,用手轻轻的掸了掸衣角。
小作者通过‘扫’‘动’‘愣’‘半倾’‘掸’等动作描写,表现出她十分渴望得到那条连衣裙。
3.恰当的运用倒叙和插叙,注重整体布局和详略得当。如一位作者在介绍背包时,开头采用倒叙的方法:
我有一个书包,虽然很破旧,但我依然舍不得丢弃。因为,它满含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篇10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难以进入写作兴奋状态,兴趣的缺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改变学生写作时的畏难心态,关键在于“激趣”。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其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作文。
首先,在具体写作时,教师要做到及时点拨,适时激发。如,让学生想一想,谈一谈;回忆回忆,讨论讨论;对比对比,想象一下等。教师还可以设计与文题有关的情境(例如,角色的扮演、环境的设置、气氛的渲染),以诱发学生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再去写,效果一定好。我在讲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写作《有感而发》时,在学生进行写作之前,先让学生围绕开学两周来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讨论,激发起他们内心的交流欲,进而让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即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文章一气呵成,效果较好。
其次,充分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点,无论是立意、结构或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独到应用,都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而在批改作文时,教师不宜删改过多,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劳动”后的喜悦和成就感。在评讲作文时,更应注重鼓励学生,通过品评,师生沟通,营造一种智慧撞击的氛围。
二、教会学生感悟生活
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告诉学生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仔细地“审视”,要投入,切忌走马观花,同时还要注意边观察边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时,让学生描写“校园一角”。在课堂中,我先让学生谈一谈他们印象中的校园一角,由于平时并没有留心观察校园,只凭生活中的一点印象,学生描述的校园一角极为单调。这时,我开展了一次“用我的眼睛看校园”的观察活动,大胆放手让其走出课堂,进入校园,亲身去观察、感悟校园的美,真实地领略校园优美的环境。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和顺序去观察,并对一些有特点的地方做必要的记录。观察后再组织学生谈谈观察后的感想和体会,学生就有“话”可说,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思维得到了激活,自然就有情可抒,有境要写,有感而发。
三、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宇宙、自然、社会与生活的各层面、各领域之间是息息相通的,是充满了想象与联想的。作文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当然需要想象与联想。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新,实质上是缺乏想象与联想。运用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内容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同时,联想与想象又往往与对比、比喻、夸张等众多的修辞并驾齐驱,具有创造价值的、生动形象的语言出现,可谓锦上添花。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想象》中,有一道作文题是:运用想象,把下列成语构成生动的画面,并用文字表达出来:(1)风尘仆仆;(2)眉飞色舞;(3)灰心丧气。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琢磨这三个成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体形象,凭借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三个细节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描写这三个成语各自构成的画面,要和具体的人物、场景、情节或细节的描绘结合起来,而这些又必须通过想象获得。学生通过想象,让深藏的情感外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眼神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续写、改写、扩写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上完《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要求学生为此文写一个续篇;上完《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孔乙己离开酒店后……》……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来写,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给学生充分自由的作文空间
传统的作文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题目范围狭窄,毫无生气,从写作内容上制约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新鲜感。在教学中应大胆地开放写作内容,包括题目题材、范围等,让开放的内容来充实学生的大脑、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表达,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目的。在作文中,让学生自由观察与体验、自由想象与联想,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智。学生看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作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充实的内容,有真实的情感。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不是无病,而是有感而发,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