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5 05: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道树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工程;火灾;消防安全
中图分类号:U2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85 -03
大型轨道交通枢纽工程规模庞大,且枢纽内的轨道交通多位于地下空间,功能复杂,人员高度密集,对灾害情况,特别是火灾工况下的防灾、疏散及救援要求极高,而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地铁行业消防方面的规范标准滞后,同时,随着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超大型地下空间开发格局形成,地铁车站与周边各种规模、不同形式的商业开发联系愈发密切,如何确定消防尺度标准,直接影响今后枢纽建筑的设计方向,所以轨道交通枢纽的消防安全日益受到关注。
一、轨道交通枢纽消防安全研究采用的方法
为了使轨道交通枢纽工程的消防系统安全可靠且经济合理,针对交通枢纽工程存在的消防问题,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对人流安全疏散、防火分隔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更适宜的、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一)消防安全工程学
消防安全工程学研究内容包括火灾现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消防系统对火的反应、消防安全设计与评估等许多方面。目前,国外消防安全工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火灾的发生和发展、燃烧物的产生与传播特性、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火灾中人的行为与疏散模型等。
(二)消防性能化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功能及其他相关条件,通过采取一系列防火措施,进行适当的安全疏散设施的设置、设计,以提供合理的疏散方法和其他安全防护方法,保证建筑中的所有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疏散,或提供其他方法以保证人员具有足够的安全度。
二、大型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工程火灾分析
对于地下空间,尤其是人员密集程度高、地下规模大、深度又深的大型轨道交通工程,消防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轨道交通枢纽地下工程火灾特点
1、疏散困难
2、扑救难度大
3、通讯系统容易瘫痪
(二)火灾事故原因分析
1、管理方面的原因。管理上的疏漏是造成火灾等其他事故的主要原因。
2、列车以及地下空间装饰材料的因素。
3、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是造成大多数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人的行为加上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了危险的出现,而危险会不会最终演变成为事故,是取决于人面对危险所采取措施的正确与否。
(三)城市地下交通枢纽工程与地面建筑不同,这是由地下建筑的特点及其火灾特点所决定的,其主要特点为:
1、交通枢纽通常是由地上以及地下多层建筑组成,只有室内空间,而且其空间连续性强,防火困难。
2、受地面条件所限,地下工程的出入口较少,一旦发生火灾,出入口还必须具有排烟、散热、人员疏散和消防队员扑救的入口的功能。
3、一旦发生火灾,所产生的浓烟和热浪充积地下空间,同时可能产生大量有毒的气体、浓烟或因停电造成一片黑暗,对遇险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员的抢险救生与火灾扑救带来很大困难,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三、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分析
建筑安全疏散设计与许多因素相关联,如建筑的类型和功能,人员的组成和特性,人员密度及分布情况等等。研究人在火灾中的心理行为,可以将其应用于建筑消防设计,使设计更贴近人在火灾中的规律特点。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和主动、被动的消防安全措施都能够对火灾中人的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减少危险,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针对人员在火灾中表现出的趋光的特点,在建筑设计中应予以考虑。有的建筑设计师仅单纯从建筑本身美观为出发点,在地下结构顶板设置天井,但开设天井的位置没有考虑人员疏散的趋光性,天井的下方可能并未通向安全出口,这样的设计对安全疏散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建筑设计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状态时人员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的设计需予以高度重视。
四、轨道交通枢纽工程建筑防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功能与防火分区的矛盾
建筑设计中通常采用的防火分隔措施主要有:防火墙、防火门进行物理分隔;防火卷帘,平时开启,火灾时通过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关闭。这些传统方法在实际工程中都有应用,对于普通建筑效果良好。
但目前建设的轨道交通枢纽工程多为大面积、高大、开放式的流动空间,建筑功能需要无论是平面还是竖向交通流线保证通畅,这使得按照传统的防火分区方法无法同时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例如大面积地使用防火卷帘。
(二)枢纽运营配套商业设施的设置与规范的矛盾
随着运营服务水平的提高,交通枢纽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分散或集中设置一些商业设施以方便乘客出行,但是这些商业设施会给人流密集的枢纽带来更大的火灾风险。对于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第19.1.3条的规定:“地下车站站厅乘客疏散区、站台及疏散通道内不得设置商业场所……”
(三)枢纽换乘空间建筑功能复杂
交通枢纽是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建筑,内部换乘功能复杂,即使在正常运营状态下,人们还需要标识导向系统的引导,更何况是在火灾疏散状态下,可见复杂的建筑空间加大了人员疏散的难度。
五、大型交通枢纽工程建筑消防安全策略
(一)规划上做好地面设施的设置和预留控制
地面出入口是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主要联系通道,在地下空间人流集散与安全保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合理的设置和预留地下空间的地面出入口,才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保证城市空间拓展的可持续性,使地下空间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而且随着城市发展,地面空间的密度增加,对于地面出入口的预留就更显重要。
(二)结合下沉式广场的设置统筹考虑消防安全措施
大规模地下空间,由于疏散距离长、烟的走向和人的逃离方向可能一致,人们很难迅速脱离危险。因此,需要设置安全的人员避难及疏散场地,而在地下空间内如何设置避难场地、如何解决避难场地与整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矛盾一直较为棘手。在避难场地的设置上,建议结合火焰与烟气具有向上蔓延的方向性,设置下沉式空间,也可设置采光的中庭广场或开敞式的下沉广场。
一方面在灾难发生时,采光顶是天然的大坐标,增强了人们的方向感便于人员的疏散,另一方面下沉式广场的采光顶便于内部热烟气的排出及室外新鲜空气的进入,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消防人员和消防设施的进入。另外,适当设置可采光的下沉广场,还可丰富建筑空间效果,满足客流的心理感受。
(三)设置适应大规模地下空间的疏散通道
在地下建筑设计中,应创造一个易于识别、具有引导方向特点的室内布局。尽可能在室内外环境间提供视觉上的联系,以加强方向感,并强调标识应急出口。
(四)加强对适应地下空间消防救援设备研发力度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1、研究更适合地下建筑的自动报警设备。
2、研发能帮助人们疏散及灭火救援的烟雾浓度监测系统。
3、研发适合地下空间的低耗水量灭火系统。
4、加强对大型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消防救援运营管理的研究。
(五)建筑设计更加充分地考虑平面布置、出入口数量及宽度等
建筑平面中应考虑设置救援专用通道或者方便紧急救援的途径。
对于枢纽地下商业防火分区面积超过规范相关规定的,建筑设计可考虑采用在该分区内设置安全通道并加设疏散前室的策略,并辅以正压送风。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设置充分的安全疏散出口以满足大型交通枢纽内人员的疏散需要。
(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以及人流的行为因素
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建筑设计还应考虑环境因素,包括建筑物内乘客的潜在影响。
(七)研究制定消防扑救路线
设计应与消防部门配合共同完成枢纽工程安全、快捷的消防扑救路线。
(八)有效的防火、防烟分隔以及不燃材料的应用
目前我国地下建筑最深已达十几层,这对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是不利的。为了防止地铁火灾的蔓延扩大,除进行有效的防火、防烟分区外,还应加强工程材料的不燃化。
(九)设置现代化的防灾指挥中心
大型交通枢纽设置了报警系统、通信系统、导向疏散系统、防排烟系统等,以便在火灾等灾害发生时,确保乘客的安全。为了监视控制这些防灾设备系统使之能有机的结合和有效的工作,枢纽必须设置防灾指挥中心。防灾指挥中心是管理支配防灾设备的场所,对火灾控制设备起着监视控制的作用,当地下车站或隧道内万一发生火灾等情况时,使这些设备能够迅速、可靠地引导乘客疏散和进行灭火工作。
总之,建筑消防安全研究已成为大型交通枢纽工程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建筑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有利于建筑消防设施的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水平。
对大型交通枢纽建筑消防安全的深入研究是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设施建设的必备技术条件与储备,只有对其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才能使我国建成功能更加完善、水平更加先进的枢纽工程。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3]GB50045-9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4]杨立新.加强地铁车站防火灾设计措施的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7,(06).
篇2
关键词 路网;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06-02
城市轨道交通凭借其客流量大、速度快、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当前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逐年升高,居民出行量和出行频率不断增长,这也对城市轨道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安全问题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重大难题,所以对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
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在经典的“线状城市”理论中强调城交通规划应先于城市规划。但是,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在现有城市形态的基础上,依据客流量多少和城市发展潜力来修建的,是明显落后于城市规划的,所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其实并不具备明确清晰的路网结构,甚至一些轨道交通结构简单的城市还没有建成路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朝向大规模、网络化方向进行的,我们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研究也必然建立在路网的基础上的。
2 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分布很广且开放性较强的动态体系,影响其行安全运输的因素错综复杂,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为因素、道路因素、环境因素。
2.1人为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与许多人为因素有关,毫不夸张的说,人为因素是这三大因素中最至关重要的因素。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都要依赖于高效、安全、可靠的个人操作,离不开人的控制与主导。工作人员不仅要操纵、控制和监督各设备的运行,还要与客观环境进行不断地交流协调。除了工作人员以外,乘客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乘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乘客行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道路因素
道路是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基础,良好的道路条件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的前提。道路因素包括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现状。越复杂的路网结构,其受道路因素的影响越大。
2.3环境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系统。在组成成分上它包括硬件系统、人员配备、组织机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互动等。其安全性不仅要受到运营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文、法律等方面的影响。
3 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
构建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运营企业、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制定安全管理总方针,同时积极开展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安全监管力度、完善安全审核评估制度、建立应急预案等工作。
3.1明确基于路网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的难度
与简单线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对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难度更大。线路是构成路网的基本单位,不同的路网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结构,线路越多,路网越复杂,对各线路、各车站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安全管理的难度就越大。
3.2组建安全管理部门,确定部门职责
为了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行车安全运输管理,应当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进行此项活动,而且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和权限。在人员配备上至少要包括最高管理者、部门业务经理、安全训练人员、特种装备负责人、设备技术操作人员等等。其中最高管理者要承担安全管理责任,安排部门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审查安全管理措施,协调各线路安全管理工作,并对安全管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在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上,要面面俱到,坚决对决职责划分不清,遇事相互推诿的情况。
3.3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行进行控制
对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进行运行控制的目标是与运行相关的所有风险,并使这些风险都处于受控状态。对于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主要是不可容许的风险)应当建立文件化程序。参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惯例设置运行标准,该标准要确保每个操作人员都可以看懂并知道如何去做。
3.4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应急系统
应急系统的工作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而一份完整有效的应急预案在内容设置上应当包含参与单位、应急责任人、参与人员的岗位职责、应急信息、紧急联络通信、内部报警与通报、人员疏散预案、关键设备保护预案、危险品处理预案。
应急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系统中作用主要由两大方面:1)确定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发生可能性;2)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快速反应,降低安全事故或紧急情况造成的损害。
在应急预案的设置方面,积极建立包括公安、消防以及医院等单位在内的抢险救援队伍,定期安排演练。在演练期间要注意协调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应急设备与参与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抢险救援队员随机应变的能力。这里的应急设备包括消防设备、报警系统、隔离阀、应急照明系统、逃生工具、安全避难等。
4 结论
作为当今城市重要的运输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大规模的建设当中,路网结构日益形成,且复杂多样。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运输管理体系,保障行车运输安全,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建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模式讨论[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9).
篇3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00)【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手术切除前列腺增生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0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100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分析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相关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冲洗液吸收量、导尿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且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其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国分类号】 R6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5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URP and TUER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ur hospital surgic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cases clinic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300 cases by TUERP,100 case byTURP, analyze and compar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lated index.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peri-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flushing liquor uptake, Lien catheters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IPSS and QOL score, Qmax and bang PUV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re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contrast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2手术方法:所选病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取膀胱截石位。研究病例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经尿道直视下将电切镜放置于精阜稍远端,观察前列腺增生情况,在精阜近端6点处往下切割至前列腺内外腺间隙,并向左右扩大切割范围。于6点处将电切镜鞘置入内外腺间隙,前推和摆动内腺部分将其撬离外腺,若出血及时用电凝止血。若内外腺比较粘连,使用切割电流锐性分离,当分离至5-7点位置距膀胱颈部1-2cm处时,向两侧叶逐渐扩大撬离范围至12点位置,最后切除整个增生腺体大块,用Ellik冲洗器吸出组织碎片进行病理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于5-7点位置电切切割中叶至暴露白色环形纤维的前列腺外科包膜,然后进行腔内分割左右两侧叶,最后切除整个增生腺体,进行创面止血。术后留置导尿管并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术后详细记录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等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膀胱残余尿量PUV。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表1 两组手术观察指标对比分析(X±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评价参数对比分析(X±s)3 讨论3.1 TURP与 TUERP:由于TURP采用逐层切割方法,术后很容易残留腺体组织,导致复发,而且继发出血、低血钠、尿失禁的发生率均较高,另外增生腺体大小限制了TURP手术的适应证。而TUERP在切除过程中判断内外腺更准确,其结合了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手术和开放性的特点,主要技术要点是手术者可使用Gyrus-PKS被动式工作手件结合镜鞘前端以及电切环来进行推切技术,可以较好地掌握切除深度,更清楚且容易地将前列腺腺瘤剥离并剜除,可在有限的手术时间内切除增生组织,更彻底切除外科包膜内前列腺部增生组织,减少了前列腺增生复发的可能性。并对内环境以及脏器的影响小,远期疗效可能更好,尤其适用于既往患有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体积较大的病例[3]。另外切开黏膜找到增生腺体与外科包膜的界面是本手术的关键,过浅或过深均会影响到增生腺体的剥离效果,这要求手术者必须具有相关的临床手术实践经验。 4.总结通过对本组资料进行研究显示TUERP切除前列腺增生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TURP,而术后两组IPSS和QOL评分,Qmax以及PUV基本一致,说明两组取得了一样的治疗效果,而TUERP术中切除增生组织彻底,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其安全性更高,另外其可以有效避免修切前列腺尖部时误伤尿道外括约肌,降低发生尿失禁、复发性尿梗阻以及排尿困难的发生率[4]。总之其具有出血少、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性价比较高等优点,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另外有文献[5]报道将TUERP联合TURP治疗前列腺增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对TUERP和TURP进行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刘孙伟,王书华,等.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右江医学.2010,4(38):400-401.[2]阿力木江・吐拉洪.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的疗效比较[J]. 现代预防医学,2011,8(38):1576-1577.[3]温天奋,何志新,等.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与电切术的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2009,8(15):16.[4]王强东 ,董振佳 ,罗时龙.经尿道双极气化前列腺剜除术40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05 ,5(6):82-83.[5]柳荣强,高鑫.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联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体会[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7(6):719-720.96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48-01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导学案是教师为进行课堂教学而编写的“导学、导讲、导练、导思”的教学媒体,导学案对于学生,犹如姗姗学步的孩子手中的学步车,借助导学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那么,在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从问题开始。教师在“导学案”中对于问题的设置要合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容易,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应该跟随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对于导学案的学习可以独立完成问题。当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后可以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动力。所以在“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的设置要紧跟目标知识,让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解决问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的问题还要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不断地在攻克难关中获得乐趣。
二、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得传教者,教师必须放下权威的架子,必须打破“师道尊严”,去和学生谈心,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地关心每一位学生,不挖苦讽刺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使学生把老师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就创建了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一旦学生和老师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学生喜爱数学老师,就能导致学生喜爱上数学,全身心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就由怕学、厌学转化为爱学、乐学。
三、在导学案教学中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教学就是教师将课本上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浅显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一看就明,一听就懂。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导学案引入,“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另外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如在轴对称的概念,课本上就通过数学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又不能花费时间来讲解,感受图形的完全重合。如在讲授浓度配比问题时与糖水联系起来,白糖就是溶质,水是溶剂,糖水是溶液,浓度反映糖水甜的程度,浓度越大糖水越甜,这样就把浓度配比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学生便容易接受,也喜欢学习了。
四、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行为与自我学习兴趣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调动、培养和增强都与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密切相关,所以教师经常强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
1、挖掘教材兴趣因素,鼓励学生动手体验。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有许多兴趣因素可以挖掘,尤其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既适合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又具可操作性的动手实践内容,增强了教材的人文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并因此产生由此及彼地教学效果。
2、导学练习要有竞争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抢答性竞赛等活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生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
3、正确的激励措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或实际行动来对他们的哪怕是小小的成果进行表扬。教师的表扬要向全班展现出来,这样会让被表扬的学生有信心迎接以后数学给他带来的困难。
总之,学案导学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优秀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案创设恰当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步步逼近,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完成学案的预习,积极配合小组开展讨论,共同研究学习,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学中,要充分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探究动手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宗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54)
篇5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 汽车 舒适 检修
《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是“汽车技术工程”方向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领域。学生在学习本领域之前要先修《汽车认识实训》、《汽车基础电器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领域。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安全与舒适系统各零部件的名称在实车上找到安装位置并说明其作用和功能。能够使用各种常用工具对该系统进行拆装,通过本领域的学习能够为后续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整车拆装实训》等领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要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能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去拿。” 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取得了可喜成就。中国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从借鉴和学习德国的经验开始的。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出色的汽车职业教育开拓者一个很好的例证。长期以来,致力引进德国的汽车职业教育资源,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合作,在国内与德资汽车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经过五年的探索,结合我国国情,成功地引进和改造了德国汽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汽车安全与舒适系统检测与维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任务教学法实施教学:将汽车舒适系统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来组织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监督、评估。接下来我们就以本领域的一个任务为案例来体现任务驱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教学六步骤。
情境2:舒适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任务2:中央控制锁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项目五:初始化遥控器
情境导入
车型:帕萨特1.8T 故障现象:遥控器失灵
教师在上课前先对实训车辆进行故障设置,用诊断仪抹除遥控钥匙记忆。然后在上课过程中以一个真实的故障为导入进行开课。首先教师描述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标的学习,课后能够通过对照,找到该节课所欠缺的内容。
一、咨询
学生根据教师所描述的故障,教师引导学生自组提问根据此故障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如:舒适系统的组成部分、原理、怎么进行匹配等)。此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知识够用为原则。
二、决策
教师根据检测设备、工具、工位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各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小组长分别对本次任务进行小组成员合理任务的分工,做到人人有任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原则。如:每组按照7人,A、B组员:准备工具及车辆防护用品;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D、E组员:实施;F组员:记录;G组员:组长,负责整个组工作的安排及协调。分组完后向由组长向教师汇报分工结果。
三、计划
A、B组员准备工具并对实车铺设防护用品;D组员常规检查,如:蓄电池电压;C组员用遥控器验证故障,发现遥控器失灵,但机械钥匙控制车门锁正常;D组员用诊断仪读取故障码:钥匙超过自适应极限;然后全体回到座位,根据验证的故障, C组员查询维修手册,根据维修手册的内容,故障原因分3种:①遥控器纽扣电池没电;②遥控器未匹配;③在射程以外时,钥匙开启200次以上;F组员全程记录,最后组长带领着大家制定出合理的可实施工作计划。并由各小组代表上台向其他组员阐述本组所做计划。各组根据其他组所提意见,商讨补充本组计划。教师在此过程中倾听学生所做计划,遵循在实施计划中保证人身、设备设施安全的前提下计划都合格,教师将不再做评估。[2]
四、实施
根据老师认可的计划,各小组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实施。首先由D、E组员对遥控器的纽扣电池电压的检测,正常,然后用诊断仪按照维修手册要求对遥控器钥匙进行重新匹配,最终故障排除。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计划之外的问题,询问教师,此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本小组没有解决方案可咨询其他小组,如最后所有小组都没有解决方案,这个时候可向教师进行二次咨询,得到解决方案后继续按计划实施。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制定实施计划,进行实施,并总结实施方法,比传统讲解更能发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做的是仔细观察及保证学生的正确实施和安全。
五、检查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各个组首先内部检查,检查合格后再次进行组与组之间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互相讨论各组的任务完成过程。最后由教师检查任务是否完成。检查结束后,各小组按照5S标准针对自己的实施工位进行现场恢复,以保障下次课程的正常使用。
六、评估
1.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了解在本次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方法的运用;
2.教师与学生一起以“故障树”的形式进行本节课程的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的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学习并有目标的完成任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了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这一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保障了学生进入企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教学 低效提问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94-0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有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形式新潮别致了,教学手段丰富多样了,学习氛围也自由热闹了。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否真的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提高了没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于是创建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被凸现出来。
笔者认为,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卓有成效的课堂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但我们的耳边还是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唉,课堂教学任务又没完成。”“哼!这课没法上了,整堂课都是我在自问自答,问题抛下去,犹如石沉大海。我整个在唱独角戏。”为何在高效课堂教学呼声日高的情况下,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存在诸多问题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提问恰当,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心智;若不恰当,非但无益于教学,而且会堵塞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对语文“日久生厌”。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提问质量都关系到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但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理念认识模糊或有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提问低效甚至失效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1.课堂沉闷,回音寥寥
有些语文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并未充分重视,殊不知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优劣成败。笔者曾听过一堂七年级的公开课,按理说七年级的课堂教学气氛应该较为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可那堂课却让我们在座的听课老师如坐针毡,教师提问的反馈情况很糟糕,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便是点名回答,站起来也是答非所问。尽管教师在卖力地讲课,创设了一个个的问题,想尽力启发学生,可是学生并不买账,应者寥寥,大有沉默是金的味道。很明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有欠妥当,问题设置过难,抑或问题不清,学生未能搞清楚教师的问题意图,题目尚且没搞明白,又何来回答一说呢?这样必然导致课堂陷入沉闷之境,而沉闷的课堂也会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也会因沉闷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又何来的高效呢?
2.课堂互动,华而不实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和活跃。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些教师往往设计大量浅显易答的问题,美其名曰:活跃课堂气氛。这种肤浅的提问,课堂气氛是空前热烈,但实质上是相当空洞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往往只提问那些有所准备、希望表现的学生,因为他们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还能通过回答满足表现的愿望,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而那些没有准备、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提问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乐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大部分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尽管如上做法,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也因为此有人发出了呼唤:“语文不需要华而不实的‘热闹’,语文不需要空中楼阁的能力”。“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我们身为人师,站三尺讲台,执三尺教鞭,育祖国之未来,对此不得不深思。
二 课堂提问低效的成因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间的桥梁和媒介。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的重要形式,因此,课堂提问有效与否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为此,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课堂提问低效的成因。
1.学生因素
第一,缺乏学习语文的动力。(1)社会上有部分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认识不清。比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流行过一种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口号的产生使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使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初中生对于这些变化极为兴奋,因为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促使部分学生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和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中专或大学失去信心。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学生对语文学习尚且提不起劲,在课堂教学中,他们的学习态度又能好到哪去呢?如此态度,面对老师的提问,我们又能苛求有多少学生会参与呢?
第二,缺乏回答提问的信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阅读面太狭窄,课外知识积累十分贫乏,学生缺少语言之“米”,自然学习语文时底气就不足了,简单课内基础知识的掌握尚可,但理解性的阐述概括能力比较差,学生面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自然便有些力不从心了。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自信心不够,进而对课堂提问日渐卑怯,以致慢慢退出课堂参与者的角色,转而成为“观众”,静看老师的“表演”。
2.教师因素
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偏差。(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促使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异化为应试的训练。教学脱离实际,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很多教师认为他们要做的就是把所谓“客观真理”教给学生,而恰恰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不断丧失,甚至使学生学习负担、厌学情绪不断加重。(2)伴随课程改革的热潮,广大教师越发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着实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课堂提问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在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课程改革搞得如火如荼,但他们还没有自觉地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方法。
第二,教师课堂提问的缺陷与不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造成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缺失,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联系平时教学实际,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提问未能体现主题性。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漫不经心,往往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教学中总会出现类似的口头禅,比如“是不是”“对不对”“在哪里呢”……诸如此类,从而导致“满堂问”。且所问的学生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即可回答,根本无须动脑。而过多的低思维度问题,并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培养学生思维。遗憾的是部分教师沉醉于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此举实质上是低效发问,根本无益于课堂教学,且这种“随口而至”的提问毫无美感与艺术性,反倒桎梏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再则少部分教师在教学提问中“事无巨细”“信手拈来”――低级、重复、漫无边际、模糊的问题统统抛给学生,而且所提问题大都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教学主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问题数量很多,但线索不清、条理混乱、重点不突显。有时候,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会一下子没了声音,即使是指定回答,也常常会答非所问。这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导致的。整堂课学生跟着老师左思右想,手忙脚乱,若问其收获,又往往不得要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可以说,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层次性。课堂教学要解决文章中的重难点,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设计提问群,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此完成教学任务。而这一组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学生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抱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性不高时,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在提问设置上是否有问题,比如自己的提问设计有没有体现层次性,问题呈现是否梯度化。对于概括、归纳、抽象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难度较高的问题,若没有一定的启发,便把问题一股脑儿丢到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行思考,是极为草率的做法。教师如此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望而生畏,甚至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冷场”影响教学进程。
再次,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差异性。课堂提问是为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而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影响,是存在差异的。自然而然,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就会有高有低,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目标,培养所有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差异,但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全力以赴努力避免学生能力差异的扩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呈现出多样性,更应该具有针对性,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否则会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思维缓慢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很大部分教师在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时,未能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无差异的问题设计,结果提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一味讲究“齐步走”“一刀切”。这就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营养不良”,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厌食”现象发生。
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热闹,教学顺利进行,获取圆满的答案,他们的提问往往会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抑或为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专挑选他们作为提问对象。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的课堂准备很充分,课堂问题设置也不错,只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的举手似乎视而不见,站起发言的学生始终是那些成绩好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也是如此。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共有9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4次。也因为此类教师认识的偏差,所以他们的课堂提问往往重点不突出,无法正常发挥优等生的表率作用,自然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激发,甚至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最后,课堂提问未能体现开放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一般都有一个确定、标准的答案,任何与这个答案不相一致的回答都将被老师否定。由此可见,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下去,这无疑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学生的个性,与我们的教学宗旨相违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认识,充分地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无错原则”,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的“主置”得到真正的复归。
尽管新课程实施有些年了,但语文课堂上还是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幕: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一个接一个要求学生回答,却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直到有学生回答对了,老师便面露喜色,对这位学生表扬一番,于是此环节的课堂提问就随着学生近乎标准答案式的回答而结束。这样的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作比对,“扣字不扣意”,非对即错。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按自己的要求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有见地的回答“格式化”。这样课堂提问的过程实质上就简单成了知识的搬运过程,俨然与当下开放性课堂教学相违背,而这种封闭式的课堂提问无疑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并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极为不利。
不仅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现象:(1)教师提问的方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缺少学生向学生提问这种方式,更别说是学生提问教师了。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部分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一味让学生“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的学生必定是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2)教师提问语言单一,如:“这篇文章讲了个什么故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这样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学生对此产生审美疲劳。如此提问味同嚼蜡,而学生是口味刁钻的“食客”,这样单一的提问方式很难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由此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课堂上这样的教学提问无疑使课堂上学生思维不积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如此做法何来语文的高效课堂?更何谈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 课堂提问低效的对策
新课程要求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粗放型向目标型、节约型、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既要使教学活动趣味盎然,充分挖掘作品的思想美与艺术美,又要从枯燥烦琐的讲解、训练中解放出来,巧作点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学校中存在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语文教师应让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事,乐此不疲,上课态度就认真,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如果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态度就随便,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学生被动、消极地“要我学”为热情主动地“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一,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可见,师生感情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尽量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走到学生中去,努力营造一种开放、自由、民主、平等的语文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教学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热爱学生,要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进而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二,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有进步和获得成功。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落伍者”,更不能总是给他们“敲警钟”,应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在课堂上我们应尽量多地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好极了!”“你真厉害!”“进步很大哦!”“你的回答很精彩!”这些美好的话语,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献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1)教师情感渲染,以感染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若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因此得以发挥。(2)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语文课应该是内容丰富的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涉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某些表面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置于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且富有趣味的环境中,使学生以愉快欢乐的情绪进行学习。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转变教师教育理念
陈旧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应试教育理念下语文教学枯燥乏味得只剩下灌输,学生被老师牵着,被动地学习语文,兴趣得不到培养,创造潜能得不到激发,就连语文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灵性。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异想天开,促使学生多想、多问、多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学会的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知识,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能。
教师除了转变教育理念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敏锐的触觉,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身边、生活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把握提问机会,将学习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紧密地联系起来。
3.优化课堂提问
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而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语文学习,笔者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为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提问设计,力求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提问要明确目的,体现主题。首先,课堂提问的指向要明确。(1)教师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方向,使学生较快掌握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语言要清楚,表达要准确,把问题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教师在问什么。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避免含糊不清提问的出现。尤其是对语文水平不高学生的提问,教师用语要力求简洁、口语化,尽量少用复杂的语句,以免增加学生无谓的思考,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2)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认真设计课堂提问,教师需对课堂提何问题、何时提问、提问谁、提问结果如何等都要有明确的准备,力求克服课堂提问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课堂提问的主题要突出。每篇课文、每堂课都该有它的教学重难点,而对重难点的分析正是学生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最佳契机。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需认真钻研教材,把提问的重点放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上,问那些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来突出重点、攻破难点。高效课堂追求是“妙在这一问”的境界,此类主问题的设置往往显现“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是如何教育、影响‘我’的?”“‘我’长大了,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笔者用这两个主问题牵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而且这两个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整个过程流畅,并有亮点。
第二,提问设计要设置梯度,体现层次性。《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说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要有一定层次,要有梯度,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尤其是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教师更要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把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循序渐进,逐级而上,“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笔者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当时设置的教学重点是想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平时对于文章写作特点的教学总感觉太过抽象与笼统,学生生吞活剥地被动接受,缺少自身体验。于是笔者尝试着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请选择一种你们认为最快的方式,尽快地把文中每一种云和天气的关系理清楚”这一问题。通过交流,学生发现最快的是采用“图表法”,接着笔者追问“根据本文特点,怎样列表更好些?”通过师生交流、评价,最终利用表格把每一种云和天气的关系都一一反映清楚。笔者再问“可见图表法有何好处?”此时学生大多心领神会,图表法既能全面而清晰地展示课文要告诉我们的知识,又能很好地体现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此时笔者适时地追问“既然图表法这么好,能否就用它来替代文中二至六小节的内容呢?”要求学生把课文相关语段和所列图表作对比,很快学生便总结出原文过程描摹准确、具体,动词运用十分丰富,各种词语巧妙地配合使用,说明方法融合在描写中使用不留痕迹,再加上各种修辞的运用,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而以上这些特点都是图表无法表示出来的。此时再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已经是了然于胸,顺利地完成了笔者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笔者坚信,这样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层层剖析、循序推进的提问法,不仅能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而且也会带领学生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第三,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体现差异性。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课堂提问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因而,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进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保护每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能得到展示。
首先,提问要“适量”,是对提问量的要求。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不能提问不断,既无法让学生冷静有效地思考,也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为此,高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提问需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直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和摒弃“满堂问”的形式。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注意运用归纳和合并的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和效度。适当、适量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其次,提问要“适度”,是对提问难度的要求。提问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问题难易度的把握:问题太难,或是回答的学生寥寥,成了几个尖子生的能力展示台,或是导致课堂陷入僵局,而水平低下的学生只能充当“看客”――被动接受,甚至厌恶语文课堂;问题太易,学生三言两语便可解决,也失去了讨论的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为此,度的深浅,得根据学生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决定。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设计三级目标:便于优生思维训练的综合题;便于中等生的思维训练的基础题;便于差生的基础知识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度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因人施问。如教学《乡愁》,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1)你能有感情地朗读文段,并熟练背诵吗?(2)你能回忆起几首表现怀念祖国或思念家乡的诗,并背诵吗?(3)你能以“家乡”为话题,写一小段话,表现你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吗?这三个层次的提问,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最后,提问要“适时”,是对提问时机的要求。课堂教学中每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受教师主观意志左右。问题提出后,能否被学生解答。(1)要受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限制,需有知识铺垫作基础。否则提问过早,学生认知结构或思维过程上出现断层,欲速则不达;提问过迟,结果往往是皆大欢喜,此时的提问早已失去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2)还受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限制。学生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思维兴奋,此时一石能激千层浪,反之则千呼万唤难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或利用最佳时机,提出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四,提问设计要新颖多样,体现开放性。“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是唯一的提问。教师针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牢固掌握知识有一定效果。而且此举也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的空间,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做到开放性提问,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提问评价力求多向化。一位教育理论家指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知识生成、创新的过程。每个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因有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提问评价的多向化。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尤其是对他回答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答对了教师不及时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回答不但要及时地反馈,而且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而不单单是简单的“正确”“不正确”应付了之,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做笼统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1)当学生举手回答却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路混乱时,笔者会面带微笑地说:“先别紧张,你可以先坐下再考虑,考虑好了再告诉我们,好吗?”“想好后,我相信你会说得更精彩。” 这种发自内心最廉价的“剂”,会鼓励优秀、激励后进,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2)当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喜欢重复别人的回答,通常笔者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学生会开心一笑,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可谓一举两得。(3)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善时,笔者通常会说:“你的思路很好,很善于动脑……”进而又把问题抛给学生“对于他的说法,同学还有补充吗?”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以上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而机智多变、常用常新、层出不穷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将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
课堂提问的评价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的机会,形成评价主体多向化,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既释放了评价的空间,又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如: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回答,不管他正确与否,笔者有时先不立即评判,而是询问其他学生,“对照自己的想法,你想对这位同学说点什么?”“对于他的说法,谁来评价?”“对于他的观点,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或提问?”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别人意见的认可,也可以是对他人方法的补充和更正,使学生都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对话者。在相互交流中,促使学生在解读同学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意见得到及时补充调整而趋于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在“倾听、解读、交流”这一动态中向更深层次推进。
其次,提问方式力求多样化。教师课堂提问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单一的提问方式,不是课堂提问的全部意涵。为了落实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和目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我们急需优化提问方式,即从单一的提问方式向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提问学生,学生提问学生,学生提问教师。我们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方式,通过学生提问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注意力,激活思维、拓展思维,开发天赋的潜能等。例如: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复习等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笔者通常安排学生互问,可以是同桌互问,也可以是四人小组互问等。这样做,好处多多:(1)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制造获得成就感的机会;(2)通过互问,学生大多能顺利回答,帮助他们打消胆怯心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3)通过互问,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更明了,更便于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因为学生要提问,必须自己先对问题进行思维的梳理,自己先明了才能去提问别人,对于别人的回答又要进行分析解剖,所以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语文思维得以提升。
最后,提问内容力求趣味化。教学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情感指向学习,才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能主动的探究,乐于参与课堂教学。为此,教师设计提问时除了体现形式多样外,还要力求趣味性、创意性,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愉悦
的环境中,体验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教学《行道树》时,借用了腾讯QQ的聊天版面,利用网友聊天的形式,导入问题:“对于张晓风的《行道树》一课,我颇有想法。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可我总觉得是行道树在发牢骚,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满。不知阁下有何高见?”顿时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加,纷纷加入到讨论的队伍中来,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效果远超笔者预想。
四 结束语
- 上一篇:申请助学金
- 下一篇: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