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人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3-03-19 06:2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价一个人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评价一个人的优点

篇1

教学目标:(1)初步引导学生树立完善自我的意识和信心。(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地认识自己。

能力目标:(1)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2)了解认识自己的途径。

知识目标:(1)知道全面、发展地认识自我的重要性。(2)掌握认识自我的几种途径。

教学重、难点:全面、发展地认识自己。

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森林中举办“大”比赛,老牛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台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的跳上一块巨石,拼命地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嘭”的一声,肚皮鼓破了。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

思考:青蛙可怜吗?为什么?

(二)全面地认识自己

1、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

活动一:她美吗?

场景一 今天上午,我乘公交车去上班,运气不佳。没有座住。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那优雅的坐姿让我感到赏心悦目。

问:她美吗?为什么?

学生:美,她长得漂亮,而且坐姿优雅。

场景二不久,上来一位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站在我们身边。车子颠簸很厉害,这位农村妇女一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随着车子不断摇晃身体,不时碰到坐着的那位姑娘,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对不起,对不起。”

问:猜一猜,这位姑娘会怎么做?(学生猜测。事情的发展是否如我们所料呢?)

场景三 只见她皱了皱眉,急促地拍打衣服,如见瘟神般闪开,一边说着“真倒霉”一边将头转向窗外。

问:她美吗?为什么?

学生:不美,因为她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

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位,是我们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及公德心的人都应该做的,而且不需要任何人提醒就应该做到。而这样一位看起来很漂亮的女子却不仅不让座,还对农村妇女充满鄙夷、抱怨。言行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所以看待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更要看内在素质。

小结: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

活动二:他美吗?

展示流浪者徐超图片。

问:你有何感受?

学生:脏!衣服破烂,蓬头垢面。

教师:这样的人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感受是:太脏,太邋遢。但是我们能不能就因此而认为这样一个人不美呢?

播放视频:《乞讨老人徐超捐款》。

问:你现在如何来评价他?

学生:美,因为他有爱心。

教师:很多人为徐超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他很美,尽管他没有潇洒的外表。

小结: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2、优点与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活动三:优点“轰炸”。

①前后左右4人为一组,如甲、乙、丙、丁。

②乙、丙、丁轮流说甲的优点,之后依次进行,直到四位同学全部被“轰炸”一遍。

教师:听到同伴的评价,你有何感受?

学生:高兴。

教师:当别人发现我们的优点时,我们会非常高兴。日后请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活动四:朝花夕拾话不足。

有人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一知错一改错”中成长。

我最想改正的缺点是___________。我要通过_____________来改正。改变这一点,会让我变得____________。

(三)发展地认识自己

活动五:小故事大道理。

播放《刮目相看》Mash。

思考:这个故事对于你认识自我有何启发呢?

小结: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四)认识自我的途径

活动六:我分析我收获。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问:“朝花夕拾话不足”属于哪一种认识自己的途径呢?

学生:自我观察。

教师:通过自我观察能认识自己。要认识自己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问:“优点‘轰炸”’又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呢?

学生:他人评价。

教师: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一个人在集体中能否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否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对了解一个人有一定的帮助。集体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更全面、更客观。

篇2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生理论,在青春期(12――18岁)期间,将发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自我同一感,确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位置。而青少年对人对己的评价中往往带有片面性,并且自我评价得能力落后于对别人和对集体的评价,因此培养自信心,建立自信、自强的人生理念对这一阶段来说非常重要,这时他们能否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直接影响着健康个性与健康心理的养成。本节课重在自我认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

【辅导目标】

1、帮助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2、认识自己的优点,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

3、发掘自身潜能,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辅导年级】

初一年级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学生学案、两张白纸、自己最喜欢的一支笔、即时贴。

2、老师准备“光辉岁月”展示牌、信封40个、黑色塑料袋6个、塑料瓶和带有学生名字纸条。

3、课件及配音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

虽然我和大家见面的时间不多,可今天当我站在里的时候,我可以自信的说,我对你们中的大部分人比较了解。有的同学用眼睛告诉了我他的怀疑。请大家把你面那个信封打开,里面是一封我写给你自己的信,请大家个人看个人的,千万不要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因为那是一封写给你的信,看完后再把它安静的放回信封内。

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这段话你比较认同,请举一下手。(预设大部分同学会举手)现在你们一定会有些惊奇了吧,莫非老师真的是能掐会算?好,有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那封信读给大家听一听?请一位同学朗读信的内容:

你希望父母能以你为荣,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且尊重你。你有很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缺点。你希望有机会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心中有些小秘密,他们只能说给你最好的朋友,有的甚至连他们也不能说。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你们手中的信是一模一样的!可为什么你们都觉得像是自己呢?其实这是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地、一般性的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也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个性全貌。这让我想起了坡的一句有名的诗: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就让我们跳出这个怪圈,对自己做一个独特、细致的了解吧。下面这个测试会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

二、团体转换阶段

心理小测试

准备:一张白纸、一枝你最喜欢用的笔。

要求:回答问题,回答时不要多考虑,把你头脑中最直接的反应写下来,答案没有对错优劣之分。

题目:我是一个这样的人

说明:横线上可以填你的性格、特点、爱好、兴趣等,(如大方、懒惰、喜欢体育)。纸的上面写积极评价(优点),下面写消极评价(缺点),各至少写10条,只要符合自己即可。时间8分钟

三、团体工作阶段

1、认领我自己

把几位同学的学案收起来,读给大家听,大家来猜他是谁。如果猜出来,请这位同学把自己认领回去。

(预想:猜出来的同学会很少。)

2、为“我不能”默哀(10分钟)

(PPT展示:为“我不能”默哀)

(1)、把消极评价部分撕下来,放在桌上,并鼓励尽量多写几条。(2min)

(2)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自己的消极评价。

(3)、为“我不能”默哀。(1min)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起立,低下头,我们准备默哀。”

老师读哀悼词(配乐)

“朋友们,今天我很荣幸能够邀请到你们前来参加‘我不能’先生的葬礼。”“‘我不能’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与我们的生命朝夕相处,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时甚至比任何人对我们的影响都要深刻得多。您的名字几乎每天都要出现在各种场合,比如学校、家庭、公共场合,甚至是政府部门。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幸的。”

“现在,我们已经把‘我不能’先生您安葬在了这里,希望您能够安息。同时,我们更希望您的兄弟姊妹‘我可以’、‘我能行’等能够继承您的事业。相信他们会对我们每一个人、对全世界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愿‘我不能’先生安息吧,也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振奋精神,勇往直前!

(4)、用力将“我不能”先生尽量撕碎,放入准备的黑塑料袋中。

3、欢迎“我能行”先生(16分钟)

然而,墓场和鲜花是相容的,有告别必有重生。从此刻起,让我们迎接一位新朋友――我能行!我们让“我能行”领跑,带领我们走进“悦纳自我”的美好世界(1min)

悦纳自我,顾名思义,就是要愉快地接受自己,我们首先要自我接纳,才能被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要求我们要挖掘自己的优势,用乐观开朗的心态告诉自己:我能行。

让我们共同欣赏下面的短片,告诉我,你从中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

同学们,像是故事中说的,水桶有裂缝正好浇出一路美丽的鲜花;世间万物有美丽也有不如意,有得也有失。事物都有多重性,就看我们如何去发掘,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我能行”,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找找自己的优点,如何?

我手里有一个玻璃瓶,里面装有――张纸条,没张纸条上写了一个人的姓名,等一下由同学抽出几张,被抽中的同学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优点。(A、B、C)师:其他同学能不能帮助这位同学,看还有哪些优点他自己没有发现?时间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让同学起来说自己的优点,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

活动细则1:每位同学在“我能行”优点单上写出自己的优点,尽可能突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特长,(2分钟)。

活动细则2:各小组组长收齐,放入信封。两个小组交换信封,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从对方小组的信封里抽取一张“我能行”优点单朗读,大家一起猜它的主人是谁。(2分钟)

活动细则3:组长将优点单发回同学手中,小组成员齐心协力,以优点为炮弹,对本组同学进行轰炸,每张有点单上至少包含十条“我能行”。(3分钟)

活动细则4:将“我能行”优点单卷抄在即时贴上。(2分钟)

大家手里的这份经过润色后生成的“优点单”,承载着你的自我肯定,也寄托着你的自我期许,现在就请我们虔诚地将这份沉甸甸的“优点单”誊抄在即时贴上,这就是你的“荣誉证书”,是你引以为傲的财富。

篇3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评价形式

本人认为,国家教委提出评价主体可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三方面缺一不可,分率分配: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50%、教师评价30%。

一、学生自评

广大教师对学生的自评看法不一,差别甚大。有人认为学生自评不合理应取消,有人认为学生自评很有益处,不可取消,认为学生自评很有益处不可取消的教师对该方法占总分的多少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占10%,有的说占20%,有的说占30%或30%以上。本人认为学生自评很有益处不可取消,分率占20%为佳。

学生自评不合理应取消者认为学生不认真对待,全都打满分,所以不合理,故取消。原因只有这一点。当然,学生不认真对待,打满分的现象是会出现的,是因为学生还处于发育和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和理智,没有真正理解自评的目的。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应积极地去指导学生,自评的目的不是得分多少,而是自我检查、自我的一次考核。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公正地给自己打一次分,打完分后也不是一了百了,而是取长补短,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道理,目的明确了,就不会出现打满分的现象了,所以没有取消的理由了。学生自评很有益处,不可取消者认为,教师应积极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让自我评价成为自我考查,学生不但参与运动,还应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发挥优点,改进不足。另外,学生自评也符合课改的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终身参与运动和为他人的运动服务的目的。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是可取的。因此,学生自评不但不能取之,相反很有益处,只是如何运用罢了。

我校所有体育教师都采用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50%、教师评价占30%的分配方法,评价结果很满意,特别在学生互评占50%之中,评价结果确实跟教师有点不一致,但通过分析,认为学生的评分是合理的,学生确实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体质是否增强为依据,这样评价不但真实,而且还会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使自己更进一步。

二、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在这两种学习评价的形式上广大体育教师都持赞同的态度,这一点是肯定的,但各占的分率上却出现了不同。这一点上必须达成最佳分配。否则评价的形式形同虚设,达不到课改的要求。

看法一:许多教师认为教师评价的分率应高于学生互评的分率。理由也只有一点,教师是专业者,评价更为准确。但我认为,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且终身学习,就体育与健康来说,让学生学会运动且终身运动和为他人的运动服务。就这一点,此看法与课改的要求不相符合。本人在此不多说了,看看另一种说法吧。

看法二:学生评价的分率应高于教师互评的分率。这种看法和我一致,让学生互评,能够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教师一个人的评价常常带有片面性,带着个人的情感。学生相互评价,就克服了这些不足。相反,比较全面、客观和公正,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相互了解。学生在互相评价的时候,能实事求是地、诚恳地指出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因而对自己实际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坚持互评、开展帮助,既能使学生从对方的透视中得到自我认识,又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真正达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目的。学生互评发挥优点、克服不足,促使学生上进。由于学生之间碍于情面,评价时往往优点多、缺点少。使优点得到发扬,不足受到克制。被评议者因自己的优点被同学们肯定,而自然更加加倍地发扬优点,努力学习,课堂上的不足也就有所减少。所以,学生互评,不只是帮助受评价的学生,也给其他学生一次直观性的评价。

通过互评,让学生发现别人的长处,促使进步。这一看法符合课改的要求。故,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中学生评价的分率应高于教师互评的分率。学生评价的分率应占50%,教师评价的分率应占30%。

篇4

关键词: 晕轮效应 以貌取人 定势思维 循环证实

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常常在课堂上讲话、下课时打闹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积习难改”,因而对他的一举一动都持否定的态度;一个考试屡次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往往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因而对他倍加冷落。对有某一突出优点的优等生,有的教师就把这优点进行夸大,还一好百好,人为地赋予他们其他良好的品质,而对他们的缺点则极易忽略或采取宽容袒护的态度,这种现象就称为晕轮效应,又称光圈效应。即人的突出的特征像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并决定了对其整体评价,而其他特征则相对模糊并被人忽视了。

这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判断主要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其他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个体标明是“好”的,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实际上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泛化、扩张逐渐形成某种定势的结果。这种结果的产生,往往会在个人掌握的有关知觉对象的信息较少而又需要做出总体判断的情况下。因此,它主要是偏失的或错误的态度造成的。它可能对我们的视听和思维逻辑造成一种混淆,走入偏激状态,甚至造成歧视。

晕轮效应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始终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它。这就要求我们睁大眼睛、体验内心感受,尽量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或者减少消极作用。

第一,要避免“以貌取人”。

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对学生智力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这种偏差不仅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而且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学生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学生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第二,要避免“定势思维”。

具体体现在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对优等生一好百好。优等生一般来说学习成绩比较好,或是某一方面有专长的骨干和尖子,容易给教师产生好的印象。如优等生有某一优点突出,有的教师往往就把这优点进行夸大,还一好百好,人为地赋予他们其他良好的品质;对后进生一差百差。后进生往往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好感。特别是当后进生有某一缺点明显,教师便认为他各方面都差,随意贬损,人为赋予他许多不好的品质。由于受到教师的冷淡,后进生身上即使有“闪光点”,也很快熄灭,容易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努力的勇气,使他们不能有所进步;对中等生不即不离。中等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既没有突出的优点,也没有明显的缺点。有的教师把他们当作平庸之辈,既不热情也不冷淡,这样难以发挥他们的潜力和积极性,使他们永居中游状态。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否则,“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第三,要避免“循环证实”。

篇5

“我很想当一个好妈妈,对孩子负责,育儿育己,可有时我觉得自己的一些行为是在伤害他。每当发生伤害他情感的行为,我都会内疚和自责,可过后又犯。这让我很焦虑,我摆脱不了这种情绪,也很困惑和难过。”这是一位妈妈在微博上给我的留言,类似的问题经常被触及,它们通常指向一件事:自我接纳。

什么是自我接纳呢?首先是一种态度,即一个人对自身以及自身所有特征的欣然接受。同时它也是一种权利,即任何人都有权去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自我接纳意味着接纳自己的过去。虽然我经历过很多失败,犯过很多错误,但那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是我成长的阶梯。接纳自己的现在,虽然我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我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尊重自己生命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接纳自己的全部,虽然我不完美,但当下的我所能做的已经是我最好的表现,我相信自己未来会做得更好。

自我接纳的意义

自我接纳是自我成长的起点。自我反省让我们觉知了自己的不完美,但如果没有自我接纳,我们又往往会把能量消耗在否定和对抗,而不是用在建设上。比如一些妈妈对自身的状况总不满意,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工作不如意,老公挣钱少,孩子没出息,而这种负面的自我评价又会导致负面的情绪和心里暗示,消耗掉自己的能量,让自己失去进一步成长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唯有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责和沮丧上,而是把能量释放出来用于改善,我们才有可能让自己从过往的种种失败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完成成长。

自我接纳是接纳孩子的前提。孩子胆小、害羞、霸道、自私、任性等,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经常性的评价?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本质上正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一种投射。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往往就是我们对自己最真实的看法。所以,父母的自我接纳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前提,只有父母能够有勇气去正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才可能真正去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局限,而不再苛求孩子完美,从而给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爱现实中而不是期待中的那个孩子,对他多一份尊重和理解。

自我接纳是人生快乐、幸福的保证。人生的一切都是由接受自己开始的。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接纳,一个人就会缺乏安全感,需要靠外部的财富、权利和名声等来庇护自己,而让自己生活在名利场中。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接纳,一个人就会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不停地得到别人的关注、肯定和赞许,而缺乏面对别人的忽视、批评和意见的勇气。如果没有对自己的接纳,就不可能客观地看到失败和错误,在任何经历中找到正面的意义,而让自己整日生活在对失败和错误的恐惧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整日生活的抱怨和焦虑之中的人,表象上是对环境和他人的不满意,背后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和失望,而这种情绪和状态又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让他更加远离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如何做到自我接纳

构建更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同样是半瓶水,有人看了会说:“太遗憾了,只有半瓶水!”有人则会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啊!”我们的评价其实和水的多少无关,而是我们自身的信念和看法。当我们把焦点集中在拥有的那部分,就会形成更积极的观点,而力量感的缺失正是因为我们把焦点集中在没有的那部分。同样,我们对一个人,包括自己的评价其实并不取决于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对做过的这些事的看法、评价和观点,也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所以,转变认知,以建设性的态度和方法对待自己的缺陷会更利于我们做到自我接纳。把缺陷视为一种恩惠,正是不完美让我们懂得了自己的局限性,理解了生命的多样性,有胸襟去尊重和宽容他人,包括孩子。

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想改变命运,不妨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而要改变思维,可以借助一些有正面暗示和激励作用的语句。试着对自己说:我接纳我的过去。无论我做错了什么,我选择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不断地自责;我接纳我的现在。无论自己现状如何,我选择尊重自己生命的尊严、价值和唯一性;我接纳我的情绪。无论产生何种负面情绪,我选择正视、关注和体验它,从中了解自己的思想和问题,并给以建设性的解决;我接纳我自己,没有任何条件,这是我的人生态度,也是我的权利。我有权利快乐,我有资格成功;我有权利不快乐,我有资格不成功……

勇于做自己,每个人都是唯一。我们做不到自己接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做自己”的勇气。而原本每个人生来都秉持着独特的天赋特质,都是原创、孤品,却因为我们习惯了处处与人相争,让自己在盲从和攀比中失去自我,变成山寨、赝品。其实,人生重要的是“扬长避短”,而非“取长补短”。如果你的优势就是唱歌,为什么非要去练体操?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天赋和优点,让自己成为不完美但有特长的人,让自己远离追求完美的陷阱,以及时时想超过别人的骄傲和对别人超过自己的恐惧。我就是我,做我自己,是对生命的责任,也是让自己无可取代的原因。

从接纳别人入手开始学习接纳自己。自我接纳是一种信念和价值观,也是一种态度和能力。它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会真诚地接纳他人,自然就可以完整地接纳自己。比如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做到真诚地倾听,尊重对方的思想和情感,多去发掘和赞许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别人通常也会对我们做出积极的回应。而我们又会在别人的接纳和欣赏中,体味到自己的价值、尊严和独特性,于是,自我接纳便会产生。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我们赞扬别人的优点时,那个优点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优点,因为我们是看不到自己身上不具备的东西的。

篇6

【关键词】人职匹配 认识自己 职业诉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 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事业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而进行科学的决策,并切实地行动的过程。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不管依据何种理论都强调对自己的认识,认识自己的生理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心理特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身的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始也是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和决策的基础。一个对自身认识不清的人是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认识自我”是重要的第一步。

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真实自我”会决定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发展方向,而“人职匹配理论”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职业指导理论,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就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

在中职生的职业指导学习过程中,我试图积极运用“人职匹配理论”,来提高学生对职业指导工作的认知水平。但在实际职业指导过程中,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上,陷入较大的困惑。而且,当某个学生陷入这一问题困扰时,作为指导老师,若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一般是很难察觉到这一问题。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具有较强隐蔽性的“隐性”问题。在此,我就职业指导过程中的“认识自己”开展一些探讨。

一、在职业指导过程中,“认识自己”遇到的三重困难

“认识自己”是实施“人职匹配理论”的基础,若这部分有所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职匹配理论作用的正常发挥。可是,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认识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制约人职匹配理论发挥正常作用的因素?

(一)“认识自己”的难度较大

“认识自己”并不像字面上表现那样轻松、简单。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哲学命题。苏格拉底总是自称: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此名言来规劝世人。从哲学的层面上来看,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人要有自知之明。它表达了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他的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他的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为全希腊最具智慧的人。

第二,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人们都已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好像只有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接近了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他还说,我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用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的机会被浪费掉了。

第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目前在哲学界最流行。

(二)认识主体年龄较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其年龄段硭担大都是16-17岁作用的年龄。面对“认识自己”这样一个带有较强的哲学色彩问题,确实有不小难度。

(三)认识主体缺乏系统训练

当中职学生面对如何“认识自己”这一问题时,他们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几乎每个人都是茫然不知所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认识主体几乎无法承担相应角色。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在这几年中职学生职业指导中摸索的一些经验,谈谈我个人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

二、实现“认识自己”的三个途径

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克服。

(一)回顾个人成长历程

启发学生分析自己成长的立场,帮助学生发现在他们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最成功的事件。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初步地、快捷地确定某位学生是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的。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

在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地暗含着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在俗语中常说到的“三岁看到老”。一个人在其成长的早期经历特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他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回顾个人的成长历程,学生可以主动地观察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种认识带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意识,因此,仅仅做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换个角度来认识自己。

(二)搜集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以人为鉴”之说。我们的中职生不妨主动寻找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亲戚、朋友,请他们自主地、客观地评价一下中职生自己。比如,随机地选择10位上述人士,告诉他们你的意图,请他们客观地对你评价一下,请他们每个人分别写出你的30个优点、30个缺点。然后,中职生自己再将上述30条优点及30条去点汇总起来。这就可以得到中职生自己的“素描式”自画像。

这些来自他人的客观评价,是对自我认识的补充与折中。完成了上述两个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完成对自我意愿的认识。“职业指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在阐明职业选择的条件时明确提出: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所以,在初步认识了自我之后,还要明确中职生个人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职业诉求。

(三)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和事

如果泛泛地谈个人对职业的诉求,可能又会出现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我往往是建议学生,先避开职业因素,首先挖掘一下中职生自己心中最喜欢的三个人的三件事。在确定了这三个人和三件事之后,再去观察一下,这三个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这三件事分布在什么职业领域?

这些职业领域,往往就是某个人心底里孜孜以求的职业方向。最后,结合前面两项认识,中职生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在实施上述三种认识方法时遇到的难点及化解方法

(一)中职生大都不善于也不愿意回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由于大多中职生在传统的普教评价体系中,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因此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不愿意真正地去回顾自己并不太成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这就使我在实施“回顾个人成长历程”时,遇到不小的困难。根据我的经验,要真正使用这些中职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环节,就必须首先取得中职生对我的信任。只有中职生真正了解到,这种深刻得对以往学习与生活经历的回顾,是为了促进他们的职业选择,是有利于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他们才会以配合的态度开展此项工作。

(二)中职生在搜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遇到沟通上的困难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中职生仅能在要好的几个同学中搜集到一些评价,而在对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价资料搜集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这些中职生的交际沟通能力较差,不知该怎样向他人说明事情的缘由。鉴于此,我就帮他们起草一个《意件征询稿》,在《意见征询稿》里明确此次征询的目的,这些评价将对这位中职学生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此项操作能以顺利实施。

在被征询的人选上,我也教会中职生多罗列几个可征询人员名单,然后教他们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征询人。这就最大限度得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和代表性。

(三)注意引导中职生表述切合实际的职业诉求

在鼓励中职生放开思想,充分展示自己的职业诉求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不要严重脱离实际情况。否则,他们会认为整个职业指导工作是在“高谈阔论”,进而对职业指导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确实发生了学生的职业诉求与现实情况产生了较大的反差时,作为职业指导人员,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而是要以协商的态度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较高”的职业诉求,作为一个较长时期目标去追求。但是,眼前还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进入现实可行的职业状态。

综上所述,在对中职生职业指导中的实际运用中,一定要注意激发中职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并总结一些适合中职生现状,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不断促使这一理论“本土化”。否则,这个“舶来品”会遭遇“水土不服”,无法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本土化”过程,不但不会削弱其理论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会丰富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使“人职匹配理”在中职职业指导教学中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梁小坚.职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玉.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1、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2、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的多麽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

3、如果我们了解别人也像了解自己一样,那么对最可谴责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宽容。——莫洛亚

4、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5、所有的人都爱自己。 ——普劳图斯

6、人们宁愿将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之处隐藏起来,却不愿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丑行。——切斯特菲尔德

7、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8、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塞 巴特勒

9、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罗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1、觉察旁人的错误志向并不难,难在觉察自己的错误志向,这需要很大的神智清醒。——歌德

12、假如你要了解自己,那就观察他人如何行动;假如你要了解他人,那就请窥视自己的心灵。——席勒

13、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美国

14、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15、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日本

16、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

17、认识自己的无知足通往智慧殿堂的门槛。——查 斯珀吉翁

18、心灵的泉水教导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见真实。舍弃自己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东山魁夷

19、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谦虚的人的时候,你马上就已经不是个谦虚的人了。——列夫·托尔斯泰

21、人必须有自知之明,如果这无助于发现真理,它至少也是一项生活准则,没有比其更重要的了。——帕斯卡尔

22、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就是自己彻底了解自己。——蒙田

23、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24、为什么世上虽有镜子,但足人们不知道自己的样子 ——叔本华

25、人应该了解自己,而了解自己也是世界上最难的课题。 ——塞万提斯

26、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27、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德国

28、即使我们坐在世界最高的宝座上,我们也还不过是我们自己而已。——蒙田

29、如果人不知道他自己,如何竟会知道他的功能和力量 也许我们对自身并非没有某些真正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偶然的。——蒙田

30、蠢材妄自尊大,他自鸣得意的,正好是受人讥笑奚落的短处,而且往往把应该引为奇耻大辱的事,大吹大擂。——克雷洛夫

31、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

3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33、一个人在照镜子时,永远不会以陌生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他的自我意识会不断低声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个自我而是我的自我。”——叔本华

34、人类通常像狗,听到远处有狗吠,自己也吠叫一番。——伏尔泰

35、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36、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37、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38、那种把自己看成瑰宝,视别人为草芥,毫无自知之明的人,是人类中最恶劣的标本。——武者小路实笃

39、我在日常生活中严守着一个美好的准则:贵在自知之明。我是素以此来鞭策自己的。——安格尔

40、最大的谄媚者是一个人的自我,和它相比,其他的谄媚者都显得很有理智。——培根

41、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篇8

一、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社会及家庭因素

目前,社会和相当多的家长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良的唯一指标,把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学生发展的唯一出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要求,父母甘愿做孩子的保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不少家长甚至连碗筷都不让孩子洗刷。然而,事与愿违,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失去了自信心。

2.学生个人原因

目前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基本上是三个家庭、六个老人都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平时没有机会接受挫折锻炼。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在学校,如果学生成绩较好,经常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在同学圈里有一定的话语权,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自信心。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是教师追要作业,课堂不遵守纪律,再加上经常迟到等原因,经常受到教师的责怪和批评,学生势必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何谈自信心的培养。

3.教师的原因

“严师出高徒”等教育思想让很多教师认为,要对学生严厉,否则他们就不好好学。虎妈鹰爸等“成功案例”的报道也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例如,某个学生已经很优秀了,但是不能表扬,一旦表扬,学生骄傲了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于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过多的批评教育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言行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暗含期待效应,学生的自信心是需要教师和家长鼓励与激发的。

二、培养中小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

1.积极的多元化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首先,要多做积极的、正向的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细节出发,从学生的进步入手,哪怕学生只是在课堂中举手,教师也应该及时用语言、表情、体态语进行肯定和表扬,如竖大拇指、发表扬卡、累积小星星等方式。当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多评优点,少提缺点,缺点最好是点到为止。

其次,要进行多元化评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优点才是“主角”,而缺点只是“配角”。“配角”是为优点的发展而服务的,关键是要学会扬长避短。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

2.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心

第一,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就不能生活。”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设想,教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说:“你今天能举手回答问题,老师特别高兴。”简短的一句话,却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他上课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是对的,他在人际交往中就充满了自信心。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自己要敢于质疑,敢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篇9

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有不少记者曾经遭受过暗杀,著名的如黄远庸、林白水、邵飘萍、史量才等等。我们现在要问一个问题:晚清和民国的新闻制度史上出现的这些现象和新闻制度本身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对中国现代新闻制度的评价可能会与事实甚远。

要承认发生过暗杀新闻记者事件的新闻制度的某些进步性,可能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事情,但要理解一个时代重要制度的建立和成熟,便不能不对它给出一些宽容。这里先要正视一个基本事实。在晚清和民国的新闻制度建立中,作为制度选择,它本身保持了进步性,当时的法律和事实都可以证明,作为言论自由的一个基本制度形式,当时的民间报纸获得了合法的生存空间。中国本来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制度,但它在建立初期,能选择世界通行的制度方向,这非常难得。正是这种制度选择的进步性,保证了中国现代新闻制度在初期所拥有的活力。然而在这个制度中,确实也发生过暗杀记者的事件。如果一个历史学家以记者曾遭暗杀的事例来证明这种制度的黑暗,有时会使解释历史事买的逻辑力量减弱。

去年南方日报出版社出了一本名为《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的传记,作者散木是近年写作甚勤的一位文史工作者,这本书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对材料的收集和相关事实的清理,显示了作者的史学功力。在几本关于邵飘萍的传记中,这是材料最丰富也最翔实的,因为作者与邵家有亲戚关系,加之多年积累,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传记。书中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者时有新见,同时也注意吸收许多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虽然这是一部关于邵氏个人的传记,但因为作者视野开阔,这本传记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新闻制度史。这是一个历史研究者完成的传记,一般说来较之作家完成的传记,水准明显高出一筹。

读完这本传记,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代传记作家的史学素养问题。散木是史学系科班出身,但在这本材料非常丰富的传记中,他有一个问题没有处理好。这就是关于邵飘萍生活的时代和邵氏个人命运的历史关系,有许多不统一的地方。邵氏个人的命运是一个悲剧,但个人命运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关系,不能作简单结论。因为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对一个时代的新闻制度作完全否定是简单的。

阅读时下许多传记文学时,我发现那些传记作家普遍缺乏自觉的史学意识和基本的史学修养,前者是观念问题,后者是技术问题。因为缺乏史学意识,在当代中国的传记作家中,普遍不能以独立思考来理解和认识他们传记中所涉及的时代和人物,在中国大量出现的关于鲁迅的传记中,对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基本都是否定性评价。这些传记作品为了写出传主的勇敢和伟大,通常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简单化了。其实传记作家应当先找到合适的历史逻辑,然后以此逻辑去叙述时代和人物的关系。鲁迅生活的时代受到过各种各样的恐吓,但鲁迅的创造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这不仅是鲁迅个人战斗的精神所至,也有一个时代总体的政治文化精神存在,至少现在人们有足够的证据认为,那是中国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时代,不然我们无法解释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家和学者是从哪里来的。

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作为言论自由的条件并没有完全丧失,这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基本历史条件。但是许多传记作家因为没有理解历史的自觉意识,所以在他们笔下,读者常常会有“那么坏的时代何以出了那么多的人才?”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记的真实性。

对传记作家来说,如何处理好时代和传主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命运来说,哪些是时代的责任,是制度的原因,哪些是个人的责任或者偶然性?这些复杂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历史逻辑,解释历史事实的说服力就会受到影响。

篇10

最后还是会觉得其实,没有什么是吧?过去有多么的在乎过去,他表现的多么在乎也只是一些配合啊,就像自己这样子,虽然说自己过去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对他好,是真的把自己的好都给他了,没有配合这一说法,可是现在认真想起来的话,其实也就只是配合而已,也只是演戏而已,毕竟人的情商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提高的,如果是一个无知孩童的话,他不会做出那一些表达爱的举动,所以自己也只是在学习而已。

现在会让自己觉得无比往昔无比怀念的是那一些他过去在乎的那一些表现,可是认真想一想,其实也就只是配合嘛,毕竟自己那个时候对他那么好,而他情商又那么高,他怎能不表现出自己的一些好呢,怎么不对自己好呢?他难道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吗?不是啊,他有心有肺。所以自己给他的一些好了,他也应该给自己一定的回应,他在那一段感情中确实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所以他没有因此而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而自己会一直相信其中,是因为自己在那一段感情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毕竟自己终于在感情中学会了主动,一直扮演着主动的角色,也正是如此自己会很贪恋和他相处的感觉吧。

有的时候就会特别想要去打扰对方,但有的时候就觉得还是不要毁掉我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吧,毕竟我们两个人对彼此的形象评述其实还是挺好的,我觉得我自我感觉虽然说有的时候会受朋友的影响,对他也有一些不好的评价,可是最后自己反思了一下还是会让他美化,还是会看到他身上的所有优点,而忽略了他的那一些缺点,会觉得确实是太阳一出来星星就不见了,如果星星是缺点。

而对于他来说,从他的那一些歌曲里面来看,其实也是希望自己过得好的,其实对于他这一个人的了解的话,自己也可以猜测得到,他对自己没有过多的不好的评价,毕竟自己在那一段相处中也没能让他讨厌起来,再分开之后也没有办法让他挖掘自己太多的缺点,更多的只是两个人单纯的不合适,但是两个人的人品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也是要很感谢,那个时候两个人的配合也要感谢,在那一段感情中两个人都没有撕扯的不要脸,没有撕扯的毁掉自己的人品,以至于在这最后分开的时候,还能够彼此保留彼此在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些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