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续写范文
时间:2023-03-14 05:0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狼和小羊续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狼lánɡ信xìn以yǐ为wéi真zhēn,转zhuǎn过ɡuò身shēn一yí看kàn——哪nǎ里li有yǒu羊yánɡ呀yɑ?狼lánɡ明mínɡ白bɑi自zì己jǐ上shànɡ当dànɡ了le,他tā非fēi常chánɡ生shēnɡ气qì,暗àn暗àn发fā誓shì:今jīn天tiān我wǒ一yí定dìnɡ要yào吃chī掉diào这zhè只zhī可kě恶wù的de小xiǎo羊yánɡ。再zài看kàn小xiǎo羊yánɡ,正zhènɡ撒sā腿tuǐ往wǎnɡ山shān坡pō上shɑnɡ逃táo。“看kàn你nǐ往wǎnɡ哪nǎ里li逃táo!”狼lánɡ拼pīn命mìnɡ追zhuī赶ɡǎn小xiǎo羊yánɡ。小xiǎo羊yánɡ一yì边biān快kuài速sù奔bēn跑pǎo,一yì边biān寻xún找zhǎo一yì棵kē大dà树shù,因yīn为wèi妈mā妈mɑ告ɡào诉su过ɡuo他tā,在zài山shān坡pō的de一yì棵kē大dà树shù旁pánɡ有yǒu一yí个ɡe猎liè人rén布bù下xiɑ的de陷xiàn阱jǐnɡ,如rú果ɡuǒ不bù小xiǎo心xīn碰pènɡ上shɑnɡ坏huài人rén,就jiù要yào想xiǎnɡ办bàn法fǎ把bǎ坏huài人rén往wǎnɡ大dà树shù那nà边biān引yǐn。
“咩miē……”终zhōnɡ于yú找zhǎo到dào那nà棵kē大dà树shù了le,小xiǎo羊yánɡ故ɡù意yì放fànɡ慢màn脚jiǎo步bù。眼yǎn看kàn就jiù要yào追zhuī上shɑnɡ小xiǎo羊yánɡ了le,狼lánɡ得dé意yì地de往wǎnɡ前qián一yí跃yuè,根ɡēn本běn没méi注zhù意yì到dào脚jiǎo底dǐ下xià的de陷xiàn阱jǐnɡ,扑pū通tōnɡ一yì声shēnɡ掉diào了le下xiɑ去qu。狼lánɡ拼pīn命mìnɡ地de往wǎnɡ上shànɡ爬pá,可kě怎zěn么me也yě爬pá不bu上shànɡ来lái。
小xiǎo羊yánɡ终zhōnɡ于yú松sōnɡ了le一yì口kǒu气qì,围wéi着zhe陷xiàn阱jǐnɡ走zǒu了le一yì圈quān,气qì喘chuǎn吁xū吁xū地de说shuō:“哈hā哈hɑ,现xiàn在zài你nǐ还hái能nénɡ抓zhuā到dào我wǒ吗mɑ?”狼lánɡ已yǐ经jīnɡ累lèi得de筋jīn疲pí力lì尽jìn,被bèi一yì只zhī小xiǎo羊yánɡ耍shuǎ到dào如rú此cǐ下xià场chǎnɡ,他tā气qì得de一yí句jù话huà也yě说shuō不bu出chū来lái。
小xiǎo羊yánɡ赶ɡǎn紧jǐn跑pǎo回huí家jiā,把bǎ这zhè件jiàn事shì情qinɡ告ɡào诉su了le爸bà爸bɑ妈mā妈mɑ和hé兄xiōnɡ弟dì姐jiě妹mèi,他tā们men异yì口kǒu同tónɡ声shēnɡ地de说shuō:“你nǐ真zhēn机jī灵linɡ,是shì只zhī临lín危wēi不bú惧jù的de好hǎo羊yánɡ。”
篇2
关键词:寓言教学;疏通文意;体会道理;捕捉意图;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指导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比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那么,如何使学生弄清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呢?
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比方说《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面对三年级的孩子要指导他们学会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还理解“后悔”“接受”这两个词意,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了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
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时,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蕴涵道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个字,但是几乎每一则寓言,都有一个生动有趣、情节富于变化的故事,同时语言精练简洁易于朗读,这样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爱,从而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就像慈爱聪明的长者,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感性经验,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一定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比方说:学习了《亡羊补牢》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犯过和养羊人一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么做?还有学习了《南辕北辙》可以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里?你想对这个楚国人说些什么?学习了寓言故事你收获了些什么?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时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编者意图,了解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汉语言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编者在小学语文中选编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学习寓言哪些特点呢?
首先,从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语言精练简洁,概括性极强,极富表现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结构严谨,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最简短的一种。寓言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却是一个充满机智、幽默、滑稽、胆识和丰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赋予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恶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蕴涵丰富深刻的哲理,把讽刺对象的本质充分地揭示出来,让人们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诞可笑的行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语言既要精炼概括,极富表现力,又要幽默、风趣。此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张、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文学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节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凭借形象夸张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赢得了儿童的喜爱,也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学体裁,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给孩子学会区别寓言和童话,他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事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积累
(一)推荐寓言故事书
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关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有关书籍,并向学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两篇故事的阅读要求。从而使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文章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学生逐渐从被动读书转变为主动读书,对语文学习起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二)组织寓言故事会
老师在学生大量阅读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组织寓言故事会,用不同的形式诠释自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改编后的相声、小品、课本剧等等,以此来推动学生对寓言故事学习的兴趣。
(三)编写寓言故事
想象和写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积极作用。寓言故事是一个充满了机智、幽默、滑稽、讽刺、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通常情况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语言精炼简洁。还有的寓言只讲故事没有明说道理,在结尾对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或作品的寓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根据寓言故事的特征设计续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仿写寓言故事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续写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下有可能发生的故事结局,不一定要求有标准、统一的结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局没有说明可怜的小羊的最后命运如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艺术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续写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凶恶的狼向小羊扑去时的动画,让学生充分感受狼的凶狠,小羊的弱小、无助,为可怜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如果没有,小羊是怎样获救的呢?”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想出解救小羊的办法。最后,在学生充分说出办法的基础上,要求以“小羊获救”为题,写一段话。
在学生充分阅读寓言故事的基础上感受问题情境的特定角色,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的联想,为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节简单但富于变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节和增添角色,进行多角度叙述,续写寓言故事。另外,故事总是从反面给读者以教育,所以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对寓言角色接受教训后做正面的描述,进行续写故事。
篇3
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和感悟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理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知识、体验创新的愉快。
一、词句训练――寻点。这里所说的点,是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点,让学生从点中得到启示。例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先让学生辨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换成“到、吹、送、过”等字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再试着找能体会作者心理的字来推敲,学生很快找到了“又”区别“到、来”,体会其内涵:一是诗人离家已经很久了,应该回去看看了,承接了上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表示“离家近,应该还”,引起了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示“思家切不能还”。这样的点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领悟的深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篇章分析――穿线。这里的“线”就是能贯穿所有“点”的纲,可以是提纲或文眼,也可以是行文的线索。让学生在穿线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篇章结构和谋篇布局的了解。教学《索溪山山谷的“野”》一文,在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时,教师引导学生读2节,领悟表达方式;先概括叙述索溪山山谷的山是野的,然后具体写索溪山山谷的山怎样野,从中发现本文的表达方式――先写索溪山山谷的野,然后具体叙述山、水、野生动物以及来此游玩的游人;而在分述各段内容时,又分别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对课文有了一个清晰的线索,继而再引导回忆学过的教材中和课外阅读中相同表达方式的文章,学生在记忆中形成了一个知识网络。
三、感情表达――求异。所谓“求异”,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教学《凡卡》一文,教者设置话题:凡卡的学徒生活是悲惨的,你能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发展求异思维得出下列结论:凡卡小小年纪就来当学徒,还要遭到老板的虐待和伙伴们的欺侮;圣诞节前夜,凡卡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祷告,他却不能去;莫斯科是美好的,可是却没有他快乐的地方;童年的伙伴在乡下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他却孤零零地远离家乡……在求异思维中,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作者对比、映衬、暗示的表达方式更加佩服。
四、大胆想象――多思。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教学时,要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创造条件发展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创造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重新播放录像,当狼扑向小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一个结尾。同学们讨论开了,最后指派代表发言,有人说:“猎人来了,把狼吓跑了”;有人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躲,狼撞在石头上死了”;有人说:“小羊骗狼说,要回去洗澡,让狼吃干净的肉,狼信以为真,结果小羊脱身一去不回来了”;有人说:“小羊说服了狼,狼自己走了”。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启发想象:“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们怎样保护地球?”学生结合课本,联系生活实际,想出了一系列的好措施,有的建议保护有限的矿产资源,有计划地开采;有的建议保护好地球的水资源,不让其受污染;有的建议不但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而且要绿化我们的家园;还有的建议采用高科技,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雷电光能,减少煤和电的消耗……这些想象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情合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
其一,从分析人物语言中揭示寓意。《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故事从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狼的无理取闹、虚伪、凶残,可以看出小羊的温和、善良。在教学中应该分析它们的对话,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狼的本性。
其二,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中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其三,从分析关键性的词语中揭示寓意。《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由此告诫人们,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
有了这些经验,那么低年级的童话教学模式就可以出来了:
第一步,以听激情。听故事是每个孩子都喜爱的一项活动。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一个个都聚精会神。在开始教学时,我常常让孩子质疑激趣,让他们在听的过成中激活思维,产生兴趣。如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产生质疑,然后再让学生听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述。通过这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最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个童话。
第二步,以读感悟。语文教学中,读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读比听更能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它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低年级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读来有所感悟。
第三步,以演内化。童话因其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丰富多彩而深深吸引着孩子,童话又往往以拟人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因而孩子对其中的故事倍加喜爱。前面的读,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只有演,才能使故事情节、故事语言、故事寓意得以内化。在童话教学中,我适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试着把童话演出来。在《蚂蚁和蝈蝈》这一课中,蚂蚁和蝈蝈是无声的,没有动作神情的,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孩子们分角色去演蚂蚁和蝈蝈,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蚂蚁和蝈蝈也生动起来了,经过表演这一过程,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体会、感悟就更深刻了。
篇5
法国老太太和格罗培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客人们创设了一个自由宽广的空间,任其选择。这对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着深深的启迪:新课程标准倡导要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使他们学会在选择中学习,让其自已往前走。
一、开放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语文课以把课文读懂为目标。教学中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开放教学目标能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预设的目标可分为多个层次:一是基础性目标,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弹性目标,即对有余力的同学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这里能体现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特征。三是发展目标,即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如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制定的基础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弹性目标是:能续写课文,把这个故事写完整;发展目标是:学了本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给了学生个体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开放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开放教学内容,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它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教学内容仅从教科书这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它应涵盖课外书籍内容,生活实践内容,时代内容等。如在语文教学中,除教好、教活教材以外,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可以是以书籍、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等为主的语文教学资源;还可以是通过网络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学习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语文学用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张扬学生学习个性
开放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积极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于问疑质难、力排众议、标新立异。如教《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大部分学生都根据我的引导,最终小羊都得救了,但也有个别学生故事的结局是小羊被老狼吃了。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让其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尊重了学生展示个性的选择,也为其萌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开放练习设计,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练习作业是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教师设计练习作业应紧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着手。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有差异的,为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设计开放性、富有弹性化的作业便成了必然。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适合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例如学完《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几道作业:①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就没有翅膀。要么就翅膀特别大;③查找资料,仿照课文写一个著名科学家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其中的几项作业完成。这种“自助餐”式的选择作业不仅有利于让各种类型的学生能吃得消、吃得饱、吃得好,而且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使学生”选“有所获、“练”有所得,促进思维的高层次发展。
篇6
1.建立和谐的课堂,激发创造的勇气
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2.保护好奇心,发展观察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
3.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大禹治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 都争着问,问题有:大禹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他是怎样治水的?他成功了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或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如我教《大禹治水》这一课,学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问:“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久,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问大禹怎么那么狠心,难道他就不想儿子吗?这么狠心的人,书上为什么还说他伟大呢?他三次路过家门,完全可以回家看看孩子啊。”我当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并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针对课进一步探讨,后来学生都认为大禹不是不想家,不想孩子,可是他更关心天下百姓,只有制服了洪水,天下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治理洪水,片刻不能耽搁。此时,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不正体现了大禹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吗?
4.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是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努力大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课文改写、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狼和小羊》结尾时狼向小羊扑去,结果如何呢?小羊真的被吃掉了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又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我设计了“乌鸦上当受骗后,它会怎么办?”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揣摩乌鸦心理,进行故事续编。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限制,纵横思考的习惯。
5.创设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善于集智所长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学生阅读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见,阅读能力绝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对教师而言,还要考虑通过何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力。
阅读心理能力指的是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认知、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现象,包括智力因素(阅读感知、阅读记忆、阅读思维、阅读记忆等)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补偿了智力因素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在阅读过程中起到了动力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针对以上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认知上的狭隘、情感上的桎梏、思维上的肤浅、意志上的缺憾等问题,笔者结合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中年级的绘本阅读课谈谈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我们的探索―中年级绘本阅读课
绘本阅读课属于我校绘本幸福课的一部分。绘本幸福课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绘本为主要载体,帮助小学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儿童在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这五大方面获得成长的校本德育课程。绘本阅读课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绘本为主要载体,在课堂上以互动式的阅读为主要方式,帮助小学中年级儿童通过倾听、参与、体验、互动,获得语文阅读心理能力的提高,并把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
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这个过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转折期是在小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所以,在小学中年级的绘本阅读课中,阅读是以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绘本阅读为主,让儿童拥有更多思考的空间,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激起儿童思维的碰撞,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懂道理,更明白为什么要懂这个道理。
以《我也有教养》一课为例,我们选用的是绘本《一只有教养的狼》。
第一环节:观察封面,引入主题
出示绘本的封面,仔细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会有哪些“为什么”想问呢?
抓住中心“教养”,让孩子们自由谈谈他们心目中什么是教养?
第二环节:互动式讲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由老师带领着,互动式地讲故事―先是观察画面,由学生畅谈画面描述的情景,想象会发生的故事,体会绘本中主人公的心情。
第三环节:围绕主线提问
绘本在师生互动中讲完后,我们会提1~3个和主题有关的问题,帮助孩子更深入地思考本课的主题。
①大野狼几次回到农场?它有什么改变?
②大野狼变成一只有教养的狼了吗?为什么?
第四环节:畅谈收获
让孩子从各个方面,自由谈谈课堂中的收获。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①把这本绘本与至少5个朋友分享,并和他们谈谈你心目中什么是“教养”。
②想象结尾中,四个好朋友结伴去给全世界讲故事的情景,自己也编一个故事。
二、我们的思考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提升认知的广度
阅,本意指看,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功能来实现的;读,本意指看着文字发出声音,是通过我们口头语言的形式来表达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就其本意而言,就是文字信息传递过程中接收端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的绘本阅读课,既要看又要读,从各个方面来提升阅读认知的广度。
在我们的绘本阅读课中,第一个环节一般都是“观察封面,引入主题”。绘本的封面有着丰富的信息量,从中可以发现许多。例如,在《有个性的我》一课中读绘本《有个性的羊》。一看到绘本封面,孩子们顿时活跃了:这只叫赫尔博特的小羊像个大大的棉花球,几乎充满了整个画面,最有趣的是它毛上还扎着许多红色的蝴蝶结,很爱美呢!瞧,它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嘴巴里嚼着嫩嫩的青草,好不惬意!有孩子注意到了封面左下角的一把小剪刀,立刻猜想到这只小羊要被剪羊毛!对绘本封面的仔细观察打开了学生对绘本认知的广度,对绘本阅读的思考也会进一步加深。
绘本阅读课的第二个环节是互动式讲故事。在这个环节里,一般会由教师或者学生来大声地讲、读绘本故事,同时边读边思考、分享感受。在西方国家的阅读教学中,一般做法往往是通过对经典作品中的片段的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创作个性、思想和精神的理解。例如,英国早期的“念诵法”(look&say)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上大声地跟着教师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并不太作解释,通过学生流畅地阅读,理解各种不同的读物。我们的绘本阅读课也是如此,在大声讲、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跟着绘本故事进行认知与思考。
2.“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突破情感的枷锁
有时私下和学生聊天,有学生会感慨:老师,你如果上课也能像下课和我们聊天一样轻松自在该多好啊!一语惊醒梦中人。其实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语文的,特别是阅读课,他们害怕的是语文课上那种严肃、一本正经的氛围,让他们不好意思畅所欲言。所以在我们的绘本阅读课中,我们倡导的就是互动式的说,其目的就是在自由、安全、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
图书馆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个有很多书而且很安静的地方,图书馆来了一只狮子,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是我们的绘本阅读课《心中有规则》中讲的绘本故事《图书馆狮子》。封面真的很吸引人,引导学生们观察封面上的每一个细节,孩子们谈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全面。然后就是带着孩子们一页一页,观察着、朗读着、思考着、随时互动着,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时不时会拥到讲台前想要看清某个细节,平时语文课很少举手的孩子也都参与了讨论。那头毛茸茸的大狮子成了每个孩子最想拥有的朋友,所以当读到“大家都会拍拍他柔软的头”时,很多孩子都轻轻地拍了拍同桌的头;麦小姐那句慢悠悠的“不要跑”成了孩子的口头禅;冷冰冰的马彬先生因为找回了狮子赢得了孩子们的好感,原本想把马彬先生赶走的孩子到了故事结尾也开始喜欢上了他……整堂课上,学生完全忘记了我这个老师的存在,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一员,我们一起读书、思考、表达,这种突破了枷锁的情感的完全释放,让每一个人不但收获了道理,更收获了一份轻松与信任。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拓展思维的深度
阅读不单单是人们学习和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阅读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中年级的绘本阅读课中,最重要的是互动式的思考。绘本阅读课的每个环节都用“为什么”来引导孩子们思考、想象、猜测,并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教师不会做出对与错的评价,而是通过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见解。
《我也有教养》一课中读的是绘本《一只有教养的狼》。这本绘本在读完一遍后大家心中其实有很多问号:为什么大野狼会变得有教养了呢?为什么大野狼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呢?为什么小动物们越来越喜欢大野狼了呢?这些变化都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呀?提问是最好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我们就索性回过头再去探寻绘本中的一个个细节。例如,孩子们发现了有教养的大野狼三次回农场,进门的动作是不一样的,越来越有礼貌;大野狼的衣着变化也能发现他越来越有品位,最后还戴着帽子,简直是一位绅士;大野狼第一次讲故事只知道大声,第二次是流利,第三次就是有自己的风格了,不紧不慢,还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小动物们对大野狼的态度也有了变化,从一开始的蔑视甚至厌恶,到不理不睬,到小猪给建议,到最后大家要求大野狼再讲一个故事……
让孩子们在无数个疑问中找寻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并让他们爱上思考,让故事中的道理在不断的思考中更加深入儿童的内心。
4.“读不在三更五短,功只怕一曝十寒”―培养意志的韧性
阅读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只有形成了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才会真正从阅读中体会到乐趣,收获到成长。
在小学阶段,学生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在阅读上主要是从兴趣出发,不能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去读书,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与监督。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学会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形成内在的控制力。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二年级写话目标的规定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写话教学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我们究竟该对学生采取怎样的教学指导呢?
一、善于运用教材内容,使学生体会到写话的乐趣
教材是教师最好的教学助手。而且,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变得更加丰富,且文章内容多注重于对学生学习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挖掘和培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优美范文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写作技巧,对学生进行写话教学的指导,如,明确学生对写话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写话积极性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写话的乐趣,使学生自身的写话能力和写话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注重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写话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有限的,所以,除了平常的课内教学,我们还应向学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坚持天天阅读课外书,这样,我们就能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使学生的头脑变成一个智慧的源泉,从而为学生写话质量的提高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认知能力较低,所以,我们应为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阶段读的课外读物,如,小学生优秀作文、童话故事、连环画、小学生故事会等,并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遇到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增加阅读量,而且,每个星期抽出一节课让学生对所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摘抄的优美语句进行分享和交流,为学生的写话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我们还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对周围的生活事物和生活瞬间进行细致的发现和研究,如,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小河流淌的声音是怎样的等,这样,学生在具体写作时,就可以将其运用其中,写话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总之,我们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使其丰富学生思想,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促使学生的写话质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三、积极采取鼓励措施,调动学生的写话热情
低年级的小学生性格单纯、善良,且极易得到满足。所以,在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并在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采取鼓励措施,如此,便能调动学生的写话热情,使学生对写话学习充满自信心。
篇9
【关键词】以演促读 角色扮演 语文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够看到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或表演。它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角色体验中反复揣摩人物情感、人物内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凸显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角色扮演常常流于形式,学生草草演完,教师草草收场,只为课堂徒增热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开展有效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它不流于形式?笔者反复打磨了《鹬蚌相争》一课,在多次试教中,逐步将“角色扮演”落到实处,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演绎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教学片段1】
师:初读了课文,你知道鹬和蚌是怎么争起来的呢?
生:鹬想啄蚌的肉,蚌就把壳合上,夹住鹬的嘴不放。(师相机出示鹬蚌相争的图片,板书“啄”“夹”)
生:鹬威胁蚌没有水会,但是蚌依然不松壳。
生:蚌也威胁鹬吃不到东西会饿死,但是鹬也不松口。
师:现在我们就来演一演鹬蚌相争的场面。同桌两人分角色演一演。(师播放音乐,同桌两人纷纷展开激烈的“争吵”)
师:谁是鹬,上来和蚌争个输赢;谁是蚌,敢来和鹬争一争?(学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甲:(戴上鹬的头饰,大声呵斥)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
生乙:(戴上蚌的头饰,大声反驳)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分析】融入角色,唤醒对文本语言的亲切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既不强制学生又不挫伤学生,强调启发和诱导。在此片段中,为了调动学生角色扮演的积极性,我出示了鹬蚌相争的图片,鼓励同桌自由分配角色,并播放音乐渲染鹬蚌激烈争斗的气氛,便于学生尽快融入角色。待学生练习后,就给学生提供展演的机会。“谁是鹬,上来和蚌争个输赢;谁是蚌,敢来和鹬争一争?”基于学生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我用这样的话向学生发出展演的挑战,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鹬和蚌的头饰,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角色。学生个个热情高涨,都想冲上讲台进行表演。有了这一系列铺垫,学生的第一次展演就将鹬蚌相争时针锋相对的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无须我反复强调对话要有感情,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轻松体验角色,准确把握说话的语气,可谓水到渠成。
借助图片、音乐、头饰以及巧妙的开演语为学生创设角色扮演的情境,并不是难事,简单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在执教《狼和小羊》《狐假虎威》《蚂蚁和蝈蝈》《三个小伙伴》和《沉香救母》等课文时,都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片段2】
师:哪位观众来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生:他们吵得挺激烈的。
生:我听蚌的声音,感觉他很生气,如果加上动作就更精彩了。
师:是的,说话的语气很到位。不过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课文中鹬蚌对话前的提示语。
(学生动笔在文中圈出提示语: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师:借助这些词,我们在演的时候可以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那就更生动了。谁是鹬,还想和蚌争一争?谁是蚌,还敢和鹬争个输赢?
(学生丙饰演“鹬”,两手叉腰,皱着眉头,怒视对方,大声呵斥。学生丁饰演“蚌”,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歪着脑袋,得意洋洋。观众们纷纷鼓掌)
师:鹬和蚌就这样从日出争到日落,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相继出示鹬蚌累倒的图片),还要不要争啦?这时该怎么演?
(学生丙依然大声呵斥对方,教师再次指着图片引导:“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学生丙立刻身体松垮,做出疲惫的样子,有气无力地说:“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在这――河滩上!”语气拉长,以示疲惫不堪。学生丁两手扶着桌子,作欲跌倒状,一脸愁容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观众们哈哈大笑,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瞧他们这样疲惫不堪、有气无力的样子,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筋疲力尽。
师:像他们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样的争斗用文中的一个词就叫――
生:相持。
师:同学们真会学语文,会活学活用。
【分析】品评角色,激发斟字酌句的兴奋感
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表演,但学生的表演往往只拘泥于语言的表演,缺乏生动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怎么才能演精彩?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揣摩角色的动作、表情。
(一)紧扣提示语,演生动
教学片段2中,我首先肯定前面两位学生的语气表达到位,并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鹬蚌对话前的提示语,在演的时候加上恰当的动作、表情。这番引导语能发散学生的表演思维,但并不具体告知学生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借助提示语,揣摩角色的动作、表情,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学生丙和学生丁的生动演绎,学生也由此掌握了表演的方法,知道怎么演,不再拘泥于角色的语气。
(二)感悟关键词,演出彩
《鹬蚌相争》一文篇幅较短,鹬和蚌的对话只有一个回合,文本以直白的语句“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来作说明,留给学生更多想象、表演的空间。片段2中,我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筋疲力尽”引导学生演绎鹬蚌相争的另一番场景。我先出示图片,再引导学生注意鹬和蚌的变化。学生丙一开始并未理会,依然声音洪亮、精气神十足地表演,于是我再次强调鹬蚌都已经累倒在地上了,学生丙随即顿悟,将“筋疲力尽”一词通过自己的语气、神情和动作生动呈现。两位小演员活灵活现的表演是对“筋疲力尽”最好的诠释,同时也丰富了文本,填补了语言的空白。孩子们再一次在实际体验中学习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解决了怎么演的困惑。
由此可见,角色扮演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集体验、创造、娱乐、语言运用于一体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角色扮演中揣摩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感悟文本的关键词,是对语言的活学活用。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借助文本将角色演生动,不但学会了自主解读文本,提升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还收获了成功,真是一举多得!
【教学片段3】
师:鹬蚌相争,只会两败俱伤,只会让渔翁得利。把“争”改一个字,故事的结局就大不一样了。你想改成什么字呢?
(学生纷纷举手,说改为“助”“救”“和”“让”……)
师:现在就让我们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字,改写剧本,为了让演员演生动,改写剧本时别忘了加上鹬蚌对话的提示语。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么写剧本、写什么内容、如何写好鹬蚌对话。写好剧本后,学生又在组内兴高采烈地演起来。10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想到台上表演给大家看)
小组甲表演《鹬蚌相让》:
生1(饰演鹬,面带微笑,一脸歉意地说):蚌大哥,我真不该啄你的肉,请你松开壳让我走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啄你的肉了。
生2(饰演蚌,拍拍对方肩膀,温和地说):好吧,你以后不再威胁我了,就让我多晒晒太阳,补补钙吧。
生评:这一组中两位演员的动作、表情、语气都很到位,而且对话也比较有趣。
小组乙表演《鹬蚌相救》:
生3(饰演鹬,着急地说):怎么办啊?怎么办?渔翁把我们抓住了,现在我们都大难临头了,蚌,赶快想想办法!
生4(饰演蚌,转了转眼珠,用手敲着脑袋作思考状,不急不慢地说):不如我松开壳,再夹住渔夫的手,这样你就可以飞走了。
生3:不行!不行!我飞走了,你怎么办?
生4(作思考状,眼睛一亮):当我夹住渔夫的手时,你啄渔夫的脑袋,让渔夫抱头鼠窜,然后你再见机抓起我,我们就可以一起逃走了。
生3(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好主意!好主意!
生评:这一组剧本编得具体、有条理,生3的语气很生动,生4的动作和表情很到位。
……
【分析】延展角色,拓展言语表现的空间感
作文需要理论指出:“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由此可见,以表演为目的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在片段3中,学生编写剧本的情绪高涨,小组合作,确定编写的主题,再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为角色编写恰当的对话、提示语。最后将剧本通过学生表演生动再现。学生编写了《鹬蚌相让》《鹬蚌相助》《鹬蚌相和》和《鹬蚌相救》,是对课文《鹬蚌相争》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编写剧本过程中不但学会写角色对话和提示语,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鹬蚌相争》的寓意。先编再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又一次体验了成功!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很多课文适合学生改写成剧本,如《三袋麦子》《哪吒闹海》《九色鹿》《嫦娥奔月》《爱之链》。还有一些课文适合续写剧本,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蜗牛的奖杯》等。编写剧本,将读写结合,以表演为目的,遵循学生好动爱玩爱表现的天性,这让写作不再枯燥无趣,而且充分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篇10
要实现高质化的随文练笔,有效择取训练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以为,有效的随文练笔训练点至少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适切性:所谓适切性就是当练则练,实现适切性最主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能够立足学生习作发展水平的实际来检视文本中的言语训练点,要避免重复训练与超前训练。匹配性:匹配性要求随文练笔所选择的点能够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或是运用语言,或是习得写法,或是展示理解等,要真正打通读写之间的壁垒,实现读写能力的有效桥接。成长性:随文练笔所选择的点一定要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之后获得真切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所择取的点一定要立足在学生言语或理解的生长点上。延展性:学生在随文练笔中形成最初的读写力,但也不能被这种模仿(迁移)式言语训练限定住学生的表达个性与特色,所以在预设随文练笔点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习作个性。此外,还应体现魅力性,让学生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享受到言语实践的高峰体验(或是领悟妙处,或是生成自信),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丁有宽老师曾经说过“读写结合,事半功倍”,其实,择取有效的结合点也能让随文练笔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基于以上选点要求,在随文练笔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可以采用哪些择点策略呢?
一、语言运用策略:创设相似性情境,实现语言的即时倾吐
在阅读与写作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不少优美词语,但却不能及时运用到作文当中。这与我们老师尚未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有一定的关系。入选教材的文本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优质范本。我们在引导学生体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后,还应该创设情境或话题,带领学生试着用一用学习本课时所积累的精妙语句。
案例陈述:在教学《雾凇》一课时,笔者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语言运用”式随文练笔,主要步骤如下: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品读“弥漫”“涌现”“模糊”“镀上”等动词领略雾凇形成过程的动态美;其次,带领学生欣赏一段黄山云雾的视频,为学生提供随文练笔素材;第三,提供一组表示雾气变化的动词,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动词,写出雾景的变化之美。在随后的练笔中,笔者发现学生都能有意识地运用动词来表现雾景的变化。
策略解读: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以“语言运用”为策略进行随文练笔时,就需要我们做好“吸收”与“倾吐”这两项工作。“吸收”,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够发现本篇课文语言的特点,尤其要关注对学生具有一定陌生感的语言,比如《雾凇》一课中描写雾凇变化的动词,《卢沟桥烽火》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等;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能预设出有效的教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语言的秘妙之处,上例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体悟这些动词的秘妙时分别采用了“读动词,联想画面”“换动笔,比较精妙”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品悟到这些动词对写出景物变化的重要作用。在引导学生“倾吐”时,教师要能创造出适切的语境让学生运用,相似语境是最适宜学生迁移的,所以教师在创设语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文本语言环境相近或相似。在这样一种即时运用的情境中,学生不仅真正实现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更为主要的是培养起即时运用的意识与习惯。
二、以写代解策略:尝试重构式创作,实现理解的内外融通
在阅读的过程中,显示学生对文本理解与领悟的方式是多样的,有用朗读读出体悟,有借谈体会谈出理解……当然,我们还可以借助随文练笔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不过,我们在采用这种方式进行随文练笔时,要避免过于简化,只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写下来,这样的随文练笔与口头表达理解无任何实质性差异。其实,我们可以采用切入文本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重构性写作来体现对文本的理解。
案例陈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小时候并不真正理解父母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第二部分写作者后来理解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并在这两种爱的鼓励下走向成功。笔者在学生理解了文本意蕴之后引导学生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进行改写,将故事中“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改成“记得十四五岁的时候”,让学生想象当作者渐渐理解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的时候,又写了一首诗,是如何面对父母的“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注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写作。
策略解读:以写代解既能实现对文本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又可锻炼写作能力,是随文练笔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以写代解”式随文练笔时,一定要注意立足儿童的角度来把握文本意蕴,课文主旨是否适合儿童生活实际与发展状态?如果不适合,该从哪个角度进行重构?笔者在进行《第一朵杏花》教学时发现儿童理解竺可桢爷爷的“精确观察,掌握规律”的科研精神有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设计了话题“当我_______,我需要_______”,让学生立足生活重构自己的生活态度。同时,还需要教师对文本有全局的视野,哪里是事情发展的转折点,哪里是人物态度的变化处,哪里是意蕴的重构处等,这些都是可以进行“以写代解”的点。最后需要教师确定重构性写作的方式,或续写,接着故事发展的脉络继续往下写;或改写,立足文本意蕴,改变故事发展,如上例;或重写,面对文本意蕴的局域,写出你的新解,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我让学生构想自己心目中“最大的麦穗”,让文本原本单向的意蕴走向生活走向多维……因为“以写代解”式随文练笔是让学生带着理解出发的,所以能够实现理解与表达的互相促进,真正实现理解的内外融合。
三、写法迁移策略:立足同类化练习,实现技法的有效落实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虽然带领学生认识、体会了不少文本表达上的特点,但大多数时候,也仅仅停留在体悟的层面,并未能真正让学生试着像课文作者那样写一写,文本的表达特点仍然停留在认识与理解的层面上,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对许多表达方式津津乐道,而在写作中却鲜有使用的情况。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体悟到文本表达特点后,也像作者那样写一写,以弥补当下习作教材不能真正教写作的不足。
案例陈述:笔者在教学《广玉兰》与《夹竹桃》时,没有限于对两篇状物散文内容的简单梳理上,而是让学生着眼于表达方法的对比。学生分别从写作顺序、描写花的色彩、描写的重点、蕴含的情感等发现了异同。随后,笔者又创设了迁移运用的情境:选择你最想试用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校园里的香樟林。学生在习作中均尝试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来描写香樟林,使本篇习作训练的质效明显提升。
策略解读:在随文练笔中要真正实现写法迁移,需要教师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需要教师培养自身对写作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读教材时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发现文本表达上的特别之处。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写作敏感性呢?一方面需要经常研习写作技法,知道各类写作方法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需要勤于练笔,要经常体验写作过程,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些写作方法。第二,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体悟使用这种方法的妙处与路径,其中同类比较(如上例中,将几篇相同体裁的文本进行比较,发现其写法上的异同)、系列梳理(同样是使用动词,写景文章与写动物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如《庐山云雾》中描写雾景变化的动词与《珍珠鸟》中描写小珍珠鸟动作的词语)、先写后读(出预设话题让学生写作,然后再与文本对照,发现文本表达的优点)等都是引导学生深入品悟表达妙处的方法。第三,则需要教师创设与方法相匹配的创作话题,如上例中,让学生借鉴《广玉兰》《夹竹桃》的写法来写一写校园里的香樟林,这就是属于同种类型内的写法迁移,又如学生学完了《我们爱你啊,中国》,笔者让学生迁移写作《我们爱你啊,母校》。学生在相同类型的题材内练习,容易在较快的速度内获得认同感。
四、文本互话策略:借助补白式介入,实现阅读的细腻深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接受美学指出,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召唤性结构。文本本身的“留白”就在吸引学生对文本进行不断地“补白”,以实现与文本阅读的互动性对话,从而将阅读走向细腻深入。其实,有不少文本的“留白”就是随文练笔的绝佳结合点,这时就需要我们能够即时捕捉,引领学生用笔不断走向文本世界的内在。
案例陈述:笔者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第五自然段时发现,课文在写嫦娥与蓬蒙周旋时,只有人物的心理、动作,而缺少语言。针对学生对话描写的弱项,于是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围绕“周旋”一词,写一写嫦娥和蓬蒙之间的对话,要求恰当使用提示语。在课堂上,学生借助自己的笔触再现了嫦娥与蓬蒙语言“周旋”的场景,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嫦娥的善良机智与蓬蒙的奸诈贪婪。
策略解读:文本的留白往往是理解的关键处,也是练笔的“绝胜处”。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围绕“饱经风霜”一词展开随文练笔,让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黄包车夫的外貌特征,在写作时也充分感受到黄包车夫生活的艰辛。上例中,教者通过写人物语言上的“周旋”,人物的特点就在学生的心中慢慢突显。文本补白式随文练笔需要我们能够发现文本的留白处,当然这样的留白处要与文本主旨密切相关,切不可什么“留白”都拿来写作。其次,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何指导?一是顺应文本的写作内容与方法,比如说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可以顺应文本内容,让学生想一想,李白可能会对眼前滚滚东逝的江水说些什么呢?此种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品悟人物的内心与情感;二是立足学生写作训练的实际,适切地安排相关技法训练,如上例中,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了细密对话,又复习了如何正确使用提示语,真正实现了双赢。
五、材料另写策略:采用嫁接型写作,实现资源的崭新使用
课文不仅为随文练笔提供了语言、写法等内容的借鉴,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在平时教学中,虽然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文本所提供的习作素材,但还未形成系列、深入使用的意识与习惯,一些文本素材资源就这样被遗忘在角落。其实,如果我们采用新的视角对这些文本素材进行“嫁接”,就会发现这些素材其实都是非常精彩的随文练笔点。
案例陈述:《莫高窟》(苏教版第九册)一文从彩塑、壁画、藏经洞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艺术瑰宝,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尚未真正写过导游词的现状,便让学生围绕其中的一方面,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注意抓住景物特点,并能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因有了集体展示(由教师出示幻灯,学生模拟导游)的任务驱动,学生纷纷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撰写了内容具体、特点鲜明、富有人情味的导游词。在后续的展示中,学生个个介绍得有模有样。
- 上一篇: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作文
- 下一篇:挂职锻炼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