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范文

时间:2023-03-18 14:5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

篇1

关键词:教学评价 管理者 教学考核人员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25-02

1 现在评价方法不足

现在流行的教学评价方法为国内教学通用的双评价系统:即教学督导随机听取教师授课,依据教师课堂表现给出教学效果评价;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依据各项考核标准做出课堂评价表,所有上课的学生给任课老师打分。将督导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价结果相加即为教师教学总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双评价系统暴露了自身一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知识点展开、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内容准备比较敏感,此类学生填写的教师效果评价表比较客观;有一小部分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或干脆不听课或旷课,此类学生会胡乱地、不负责任地给教师打分,此类分值不能够充分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

1.2 教师的工作态度问题

大部分教师认真备课和讲课,及时与学生互动,上课效果好,督导听课评价就会好;也有一少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设备,讲课对付,甚至迟到,上课效果就会不好,督导听课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打的分值不能反映客观事实。

1.3 教学督导工作态度问题

督导老好人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评价。

为了克服以上不足,本着管理更规范、评价更公正、结果更公平、教师有目标的原则,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分院进行了新的尝试。

2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构想

由双评价系统升级为多评价系统,即采用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学生听课评价、教学管理单位管理评价,并且细化评价规则,将教师教学评价项目细化为5大项31个小项,使用专用教学评价软件记录,教师可随时登录软件看到自己的量化分数。

新的教师教学评价系统中,有4种角色:分别是教学主管领导(比如院长)、教学评价管理者(比如教务科长)、教学考核人员(比如教学考核小组成员)、普通教师(比如具有教学任务的教师)。

教学主管领导对教学管理者下达评价任务,并且在教学评价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学评价工作;教学评价管理者受理并处理普通教师对教学评价提出的质疑;教学管理者安排教学考核人员执行教学考核任务,解释教学考核规则,指导教学考核人员处理普通教师提出的教学考核质疑;教学考核人员接受教学考核任务,对普通教师实施教学考核,接收并处理普通教师提出的教学考核质疑,并向普通教师解释考核规则;普通教师查询考核结果,如有疑问会向教学考核人员提出考核质疑。

3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现

3.1 系统简介

评价系统中有4种角色对应教师教学评价系统软件中的4个软件,分别是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教学评价管理者终端软件、教学考核人员终端软件、普通教师终端软件。

(1)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

包括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考核记录查询模块用于查询考核人员对普通教师给实施考核的记录信息以及考核应用的标准,从而可以了解到某个教师教学考核的详细信息,进而可了解教师的优缺点,为以后给其分配适合其特点的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包括4个功能:查询教师考核记录、查询教师考核结果、查询单项考核记录、查询教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查询模块指的是当教师该学期、该年度工作结束后,对每位老师所有考核结果进行统计,生成考核报表,考核报表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所有普通教师考核的结果和排名,为教师奖励提供依据、为学生选课提供依据;考核质疑模块指的是被考核对象对考核结果提出质疑,以及对提出质疑的反馈结果,包括查询质疑信息和查询质疑处理结果2个子模块;考核指导模块指的是教学主管领导对当前考核实施的标准、考核实施方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用于指导当前的考核工作。

(2)教学评价管理者终端软件。

包括数据管理、权重分配、考核任务分配、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7个模块。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管理教师数据、考核规则数据、指标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等功能,其中教师数据包括教工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职务、专业、教研室、电话、职称聘任、聘任级别、职称资格、编制。规则数据包括序号、一级指标、一级权重、二级指标、二级权重、三级指标、三级权重。考核规则数据包括教师数据管理、指标数据管理、规则数据管理3个子模块。

权重分配管理模块用于管理评价规则所占的比重。包括一级指标嘀胤峙洹⒍级指标权重分配、三级指标权重分配3个子模块。

考核任务分配模块是由教学评价管理者指定考核人员执行31项考核任务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考核任务,包括分配考核任务和考核任务查询2个子模块。

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与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相同。

(3)教学考核人员终端软件。

由考核人员使用,用于记录对普通教师执行的考核结果和普通教师提出的考核质疑处理,包括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4个模块与教学主管领导终端软件相同。

(4)普通教师终端软件。

由普通教师使用,用于查询本人的考核信息和考核结果,从而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软件包括考核、考核记录查询、考核结果查询、考核质疑、考核指导5个模块,与教学评价管理终端软件相同。

3.2 系统考核评价标准

一级指标共有常规管理、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教科研能力、岗位能力5项内容,每一项所占的分数加在一起为100分,所占的权重即为一级权重。比如:常规管理(30%);教学能力(30%);实践能力(10%);教科研能力(20%);岗位能力(10%)。

(1)常规管理:二级指标有教学检查(30%)、工作量(50%)、考试工作(20%)。

(2)教学能力:二级指标有听课评价(80%)、学生评价(20%)。

(3)实践能力:二级指标有实践技能(60%)、实践活动(40%)。

(4)教科研能力:二级指标有教研(80%)、科研(20%)。

(5)岗位能力:二级指标有岗位实践(80%)、社会服务(20%)。

系统的三级指标共31个小项,指标之间依据重要性占据不同的权重。包括计划文件、教学文件、教学秩序、专业课时、实践课时、调串课、命题工作、监考工作、阅卷工作、督导评价、专业评价、网上评价、学意评测、学生技能大赛、教师技能竞赛、技能培训、竞赛培训、实践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竞赛、业务培训、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利项目、科研获奖、企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转化、对外培训。

新评价体系的实行,促进了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士良.计算机常用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教育终身化 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餐饮业作为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势头已受到世人的瞩目。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已愈来愈强,企业的竞争焦点更多地集中到人才的争夺中,业内人士普遍感到:大部分餐饮企业是“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市场上合格的优秀人才奇缺,这固然跟社会体制、社会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但跟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人才的培养问题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尤其是餐饮职业教育问题。国外职业教育比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要早得多,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所以,分析我国餐饮职业教育的不足,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不仅能有效地保护餐饮业人力资本,同时还利于餐饮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相通 

在我国,表面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但实际上职业教育还没有独立发展出特色,社会普遍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二流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从人们的观念和职业教育的模式看还属于纯学历教育。在人们的头脑里,认为餐饮行业是个“体力劳动低贱”的行业,一般人都不愿接受职业教育,而事实上餐饮行业确是个应用型很强的行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餐饮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结构上虽然趋于合理,但基本属于“闭门造车”,学生在校内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的训练很少,毕业时并没有真正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亟待加强工作实践。在一些职业教育学校里,教学培训也没有形成开放教学的机制,把社会实践和学校授课完全隔离开来,从而阻碍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融合,不能满足餐饮行业的需求。 

 

3.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餐饮职业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教师,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的不多,提高知识层次也只是指理论知识的提高,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这些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直接来职业学校从事教学,提高业务水平也只是再返回高校学习,拿更高的文凭,根本没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餐饮职业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真正重视实践知识的提高。而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经验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 

 

4.职业教育终身化认识不够 

职业教学的教学要为个体成为特定社会中合格的从业者做良好的准备和再准备。当今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呼唤职业教育的教学要适应职业动态发展的要求,更多地要求现代人必须终身学习,而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发展到终身教育,但获得的文凭确是终生受用。学生拿到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文凭就可以出去工作,很少再有机会回到学校学习、转职培训、职业进修更少,餐饮业尤其突出。 

 

二、国外职业教育值得借鉴的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反映。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相渗透、取长补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在各个行业中,凡是技能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即使是大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必须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 

 

2.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市场化 

德国的培养目标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职业人才。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且注意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毕业生长于实践和应用技能,是一种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并有相当强的实践能力的职业技术工人,就业率高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 

在当代美国,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满足青年升入中学后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政府大力促进开办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取得规定的学分者,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同时也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第三年的前提,它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又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模式,深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推崇。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优质化。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师资的资格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和培养培训的正规化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几个洲明文规定,具备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德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工龄,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且经过国家的专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才能获得终身职业身份。 

 

4.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终身化。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一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三者均属于职业教育范畴。 

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明确提出终身职业训练及终身技能评价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向。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三、国外职业教育对餐饮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职教普教相对应,提升职教吸引力, 

根据我国社会重普通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很有必要。餐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凭的追求,又可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加强人、财、物力投入,发展职业教育。在教学改革中既要突出职业特色,又要为学生铺好通向更高层次教育的桥梁;在舆论导向上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转变鄙薄职业的思想,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应,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如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共同实施的中国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考试,是我国餐饮业首次通过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方式,以职业资格考试与学历文凭考试相结合,对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取得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合格证书可以在自学考试餐饮管理专业中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两者的结合,使餐饮自学考试对受教育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也使受教育者拥有较高的职业追求,很受社会欢迎。 

 

2.提倡终身学习,拓宽办学途径 

终身学习可以使企业具有竞争力,也是个人更新知识和晋升的需要。终身学习是有多条通路的旅程,职业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途径。我国餐饮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立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等不同的教学时间,运用网络、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教学方式,随时随地向在业人员提供各种正规的或非正规的、专业的或业余的进修机会,以满足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 

餐饮职业教育应大力推广“产学合作”,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的技能实习;学校可以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向职工传授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定期到固定企业去实习,着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实习时严格按实习计划进行,实习之后应写出实习报告,按规定测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毕业时由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就业。 

 

3.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教学管理 

餐饮职业教育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严谨为基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追求”的原则。餐饮职业教学管理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管理项目的设立以及课程的开设,应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密切留意企业的需求,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到工作上。同时,教育规模的大小也取决于餐饮职业教育市场的供需关系,若需求量大,则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就大,反之,若需求量小,则发展规模就小。 

餐饮职业教育管理工作要以严谨为基础,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配备,餐饮职业教育的老师中,虽提倡要高学历,但更应侧重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应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二是学生管理,必须规范教学秩序,制定惩罚条例,严格考试制度,细分评分标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三是教学质量。课程学习是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向呼吸一样,既要吸进,也要呼出,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因此,餐饮职业教育应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篇3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双师型”教师 激励机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职业学校竞争越来越激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离不开培养一支既有本专业相适应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才能培养建设一支与学校办学层次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就需要各职业学校做好“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机制上提供有力保障。笔者通过对某省30多家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严重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笔者到某省30多所职业学校做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旨在搜集当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作为“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的重要参考依据。

调查过程:调查对象为各职业学校人事部门的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回收问卷30份,回收率为85.7%。其中,高职院校 20 所,中专或技工学校10所。调查形式以问卷形式进行,辅以访谈。

调查内容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1)关于“双师型”教师如何认定的问题;(2)关于学校是否出台“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专门文件的问题;(3)关于“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待遇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问题;(4)关于“双师型”教师在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方面是否比普通教师高的问题;(5)关于学校领导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否重视,以及需要加强哪些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建设的问题。

2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某省30所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来看,当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关于何谓“双师型”教师界定不清晰

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为“双师型”教师,通过调查数据来看,不同的学校认定标准不一样,有的学校认为有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并同时拥有该专业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有的学校认为有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同时拥有本专业技术职称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还有的学校认为既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以及有的学校认为既具备教师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又具备任何一种其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术职称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如果何谓“双师型”教师本身界定不清晰,就会导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标准不具体,直接影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2 “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缺乏

针对“双师型”教师在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方面是否比普通教师高的问题, 24所学校选择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关于“双师型”教师工作效果比一般教师高的问题,16所学校选择差不多。这些统计数据说明当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果都不是很高,没有发挥出“双师型”教师应有的价值和作用,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缺乏有很大的关系。针对“双师型”教师工作效果不高的原因进行调查,主要原因是认为个人发展平台低,职务晋升没有和工作效果挂钩,其次是认为待遇太低,没有激励作用,以及认为工作效果好坏,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关于学校是否出台“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专门文件的问题的调查中,12所学校选择答案是“没有”;关于“双师型”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待遇方面是否有不同的问题调查中,18所学校选择“没有任何待遇差异”。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非常缺乏,这也是直接导致为什么“双师型”教师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

2.3 领导对“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重视不够

关于学校领导对“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和培养是否重视的问题,只有8所学校选择非常重视,还有22所学校选择一般。如果学校领导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不重视,就很难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营造一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校园文化,建立相匹配的绩效考评制度,体现优质优酬的薪酬制度,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培养制度,才能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制度上的保障,而这些激励制度的出台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3 加强“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营造领导高度重视,同仁高度尊重的校园氛围。“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使用都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出台与之相匹配的各类激励机制,才能满足“双师型”教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同仁的高度尊重也是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双师型”教师感受到在这个组织中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干就能赢得大家的尊重,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学校可以通过校报、宣传窗、校园网等媒介定期报道“双师型”教师的典型个人和典型事例,加强宣传力度。

(2)建立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当前很多学校对何谓“双师型”教师界定不清楚,这就直接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失去了方向性。只要让广大的教师知道要成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就可以指导他们平时做好相关准备,创造条件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学校人才发展就有很大的潜能,也可以引导学校创建一种学习型氛围。也因为“双师型”教师有门槛,有标准,有条件,为“双师型”教师在学校与普通教师享受不一样的政治和物质待遇提供了执行依据。也可以通过人才选拔机制,定期送“双师型”教师外出培训,让“双师型” 教师能感受到组织对自己的培养和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3)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绩效考核系统。通过和很多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进行交流,问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普通教师有什么区别时?很多教师都回答没什么区别,究其原因就是在学校做得多和做得少没什么差异,因为一般学校衡量教师工作绩效主要是用教学课时多少和学生评价好坏作为主要依据。对于“双师型”教师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也没有特别考核指标,从考核标准和指标上就没有和一个普通老师进行区别,久而久之“双师型”教师在这样的绩效考核系统下与就把自己混同一个普通教师,没有体现“双师型”教师在科研教改和实践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因此要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职业学校在教师绩效考核系统建设方面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和客观,不同人员类别衡量的指标和标准就是不一样,并把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创建一种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

(4)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制度。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广大职工心中最怕就是待遇不公平,这将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当前事业单位正在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职业学校应该借国家政策性改革这股东风,破除传统的固定用人制度,确立新型的合同用人制度;破出传统的身份管理制度,确立新型的岗位管理制度;破除传统的平均分配制度,确立新型的业绩分配制度。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岗位待遇,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并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制度。只有让“双师型”教师切切实实感受到在组织中只要自己付出多、有价值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才能真正为调动“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职业院校要想留住“双师型”教师,必须要建立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公平公正的考核晋升制度、科学并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等一系列激励机制,满足“双师型”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从而为留住“双师型”教师做好制度上的保障。

本文系作者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JKO11CZJ060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篇4

流动角度产生的忧虑;三是社会支撑平台建设滞后。支持其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有:一是城镇化推进催生的庞大受教育群体;二是产业结构升级引发的技术需求。要将动力因素有效转化为现实推进力,从外部来说政府应继续加强投资、立法及信息平台建设。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阻力;动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58-05

从招生规模来看,我国正在逐渐达到普职持平的阶段,2013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22.7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招生674.7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5.06%[1]。由此可见,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将转化为次要矛盾,如何提高其内在品质、推进其可持续发展则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反映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典型问题与矛盾。在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之前,首先需要澄清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阻力和动力。一种重大教育现象的形成和演变,常常是“教育外的事情比教育内的事情更重要”[2],本文以广域的视角,将目光扩展到经济的动因、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革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希望在厘清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深层的阻力与动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消除阻力,唤醒潜在动力,为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前瞻。

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阻力

(一)“普教化”倾向阻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1.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水平较低导致“普教化”倾向

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 低体现在专业教师数量的短缺上。2013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职工人数为247.36万人,比2012年增加1.10万人,专任教师162.90万人,生师比为14.95∶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数115.3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6.79万人,生师比为22.97∶1[3],而世界发达国家中职平均生师比为15∶1左右[4]。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脱胎于普通高中,教师多为文化课教师,原有的专业课教师也因为专业培训不足而缺乏对职业教育特殊性的充分认识,在职业学校中仍然延续普通高中的教学风格。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其次,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物质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吸引到较高水平的专业课教师。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分科专任教师数合计68.94万人,专业课教师36.34万人,其中正高级教师3259人,占0.90%;副高级教师72931人,占20.35%;中级教师142985人,占39.35%[5]。可见,正高级、副高级教师在中职教师中所占比例较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农村职业学校教师获得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少,且质量不高,培训内容多偏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不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提高,培训效果难以转化到中职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导致农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较低。

2.基础能力建设薄弱导致“普教化”倾向

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固定资产总值偏低以及专业仪器设备配置较低三个方面。

第一,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投资相比,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成本比例是2.48∶1[6]。我国2012年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普通高中为2593.15元,中等职业学校则为2977.45元[7],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为1.15∶1。这不仅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差距明显,而且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基本相等的现实。可见,在教育成本投入方面,我国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普教化”倾向,以普通教育的投入标准来发展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特色难以发挥,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培养要求。

第二,职业学校基础建设能力薄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1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情况如下: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固定资产总值为12831.64亿元;中等教育中普通高中固定资产总值4798.51亿元,普通初中固定资产总值4008.67亿元;而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2717.29亿元[8],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二是专用仪器设备配置低,2011年我国普通高中对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为479.84亿元,中等职业教育则为441.97亿元[9],绝对值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但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强调实训基地与设备与教学过程的配套。教学设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许多需要专业器材设备完成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导致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学校办学宗旨的“普教化”倾向

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继续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同时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10]。但现实是,为保证稳定的入学人数,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将对口升学作为招生策略,无法充分发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模糊了自身办学定位,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人才缺乏流动渠道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图海纳(Touraine)将现代社会比喻为一场马拉松比赛,他认为有能力在跑道上坚持跑下去的人才能属于主流社会的一份子,而没有能力继续坚持赛跑的人就会被抛弃在“主流社会”之外,成为“底层社会”的一份子,一个人一旦被“主流社会”抛弃就很难再有机会进入“主流社会”[11]。学生在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时都面临风险。为化解教育选择的风险,各国中等教育都建立了四通八达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渠道。因为每个人都有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选择一个向上继续发展机会很小的教育机构就等于自我封顶,甚至自弃。然而,从横向上看,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和普通高中建立双向流通途径。有些普高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较差,升入高等院校无望,才会无奈选择转入职业学校,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不能转向普通高中就读;从纵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主要集中于普通高中而不是农村职高。虽然对口升学指标不断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农村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需求。

(三)农村职业教育功能的沦落

社会分层客观存在,人们总是力图向社会上层流动[12]。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占有极少的农民,获取文化资源成为他们代际跃迁的首选机制。建国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前,由于当时全国的教育水平发展有限,接受了中等专业学校学历的学生由此成为了干部。来自农村的学生,还能够获得城镇户口,农村职业教育成为了他们地位升迁途径。但进入到90年代中期以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下降,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导致对文凭资格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就业政策由“供需见面”到“双向选择”和“自由选择”的深化改革,持有中等职业教育文凭的人在就业市场上逐渐遭到来自正规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挤压,只能从事蓝领工作,持有职业教育文凭对身份地位的改变也有限。农村职业教育沦为生存教育,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四)无序的劳动市场准入制度

第一问题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欠缺造成的。资格准入制度的欠缺对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产生了来自两方面的挤压,首先是来自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压力。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09~2012年之间,平均每年来自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数量以6%的增长率递增,即平均每年比上一年多出30万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市场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原本中职毕业生就可以胜任的岗位,招聘者却将聘用标准提升到大专及以上。这种片面对高学历的追求,不仅造成了人才的“超前消费”,同时也挤压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许多中职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失去竞争资格。其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欠缺,使行业没有合理的进入门槛,没有限制,则会造成不规范的竞争。中职毕业生在与“高学历”毕业生竞争失利后,又面对来自于农民工、下岗待业者的排挤。这些竞争者从过去从事的工作里获得经验,相比中职毕业生价格又更为低廉,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一)城镇化进程需要农村职业教育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要向城镇转移大概1500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3]。如何消化如此数量的劳动力,如何将人口资源转移为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进城农民工的素质。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民工中,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10.7%,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25.6%,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69.2%[14]。可见,进城农民工亟需职业教育与培训。如何能够成功地使他们在顺应城镇化的大潮中成功融入到城市的生产建设发展中去,对农村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促进其突破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农村职业教育

各产业人员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根据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类产业的增值比例结构将从“一、二、三”向“三、二、一”方向转变。

数据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3.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1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将会不断地从较低级层次向较高级层次的行业转移。我国也将由农业国转向制造工业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从业人口的比重也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将大幅提升。第三产业的岗位,一方面是技术幅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技术层次的上移。决定了对农村青年实行职业教育、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由于我国多年来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要素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15]。但这种比较优势是相对的、暂时的,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随着资源和环境制约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必然要走上一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使大量非技术劳动力转化为技术性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转变,进而提高我国的比较优势。

三、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特色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文化基础较差的农民群体,满足他们渴望获得教育与培训的要求。其次,农村职业教育的学制时间短,更灵活,学费也较低廉,比较契合农民经济基础差,以及时间分配不充裕的现实情况。最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贴近农民,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更有针对性。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并非拥有国际领先水平人才,恰恰是它的“亲民”路线才是其能够继续赖以生存的关键。所以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方向将是突出其本身特色,走符合实际、实效、实用、可操作性的道路。

篇5

特殊教育的教师由于其针对的特殊教育对象,要求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具备从事这个工作的专业能力,其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的了解及认识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对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客观的诊断及评价,并通过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等各种社会性的发展技能的设立来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社会行为。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当前,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足、培训体制不完善等,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以上这几个问题。

(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虽然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这些学校的师资仍然是这些学校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表现在目前的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高,他们殊教育类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较少,大多数都是毕业于普通大学或者普通的师范类学校。我国目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师范类院校来完成,特殊教育专业特别少。因为以前我国的师范类院校是单科型、封闭型、定向性的培养模式,致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缺乏。以甘肃为例,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就2所,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毕业的专业特教教师只有不到60人,全省总共有41所特殊学校,正常招生的32所,有9所已经筹建好,但因为特教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等原因还未招生。而全省特殊儿童有12311人,在校就读为2546人,专业教师配备仅为484人,其余9170人随班就读,但这部分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特教老师。此外,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即使有意从事相关工作,但因为工资低以及岗位编制等问题,再加上社会对于特殊教育的认同度低等各种问题导致特殊教育教师流失严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难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我国特殊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并且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机构。此外,我国对于特殊教育合格教师的学历要求比较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的比例并不够大,并且专任教师中也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者,因为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就业体制等问题,使得许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并且社会对于特殊教育方面的各种支持还不够,人们对其并不了解,使得许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这个职业。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进而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国家已经将特殊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情况的重要标志,并且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尺。然而在我国,人们却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即我国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普通教育,如果无法改善普通教育的质量,更别提改善特殊教育的质量。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限制政府、社会的投入力度,从而无法推动特殊教育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制不健全

对于教师的培训一般包括培养及培训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指的是通过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教育进而使他们获得教师资格,为他们将来进入到教师行业、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打下基础,这是他们任职的前提条件。培训主要是面向在职的教师进行教学适应、学历提高、更新教学手段及理念、适应教学及课程改革等开展的针对性比较强的短期训练。因为特殊教育教师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特殊教育的各种技能,所以,必须要有健全的培训体制,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可以随时通过培训来获得新的教育理念,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活力,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贡献。②虽然现在国家已经对特殊教育事业特别重视并给予大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教师缺乏,教师的任务繁重,且相关学校不能及时为教师提供培训,使得特殊教育的教师从事这项事业以后,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或接受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措施

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特殊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特殊教育有助于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专业化培养、完善培训制度、完善激励制度、构建证书制度等措施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③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

教师本身就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而特殊教育是专业化更强的一种职业,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定要从职前教育以及职后培训两方面进行。④职前教育主要指各个高校针对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鼓励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和老师积极的参加由特殊学校举办的各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高校的教师还应该定期到特殊学校进行科研及教学等各项工作,增加在校学生到特殊学校顶岗实习的机会,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老师能够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的状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职后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及知识的更新上,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具有更强的专业决策及实践的能力,以学代训进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不单单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主要的是针对有特殊对象的需求以及特殊学校的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建立在特殊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之上的。一方面,学校的领导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制度来促进并激励特殊教育教师自觉地对学生的学习及需求进行适应,并改进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进行特殊教育的学校要把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改进的一种重要资源,加强学校与教师的互动,使教师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进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1.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建立并完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制度,以保障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更制度化、系统化,并使学校的职工接受培训专业化、责任化、义务化,使培训主体的相关资格认证及行为更规范化。2.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结合我国目前对教师资格的认证主要是依靠学历,教师的职前培训是为了获得学历,虽然学历培训的时间比较长,但高学历可以增加教师晋级及加薪的机会并提高教师的流动性,可以很好的激发参加职前培训人的积极性。非学历培训一般为短期,主要是为了提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的适应能力,针对性更强。这两种培训可以取长补短,用对培训课程及培训质量的评定来对比较单一的学历认证进行弥补,将非学历培训的培训质量作为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一项标准,可以很好的激发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⑤3.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由于目前社会上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及支持不足,使得人们不够了解特殊教育,导致许多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放弃从事这项工作,很多优秀的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其他行业,对建设特殊教育的教师队伍产生严重影响。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性高且难度大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来保证这些特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使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进而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从事这个职业。此外,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足额的发放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人员的津贴及工资,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待遇。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发放特殊岗位补助。在评定职称、奖励及表彰等方面,要给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各项激励机制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⑥教育部、学校要给予特殊教育教师一定的关注,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同时教育部以及学校要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物质生活,同时还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如果给特殊教育教师所发的薪资并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那么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会越来越低。因此要关心特殊教育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4.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我国缺乏规范的任用特殊教育教师的制度,有一些地方的特殊教育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再加上没有及时将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补充到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这种状况既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还导致特殊教育师资较为缺乏。特殊教育这一领域不同于其他的领域,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往往要借助法律、制度的形式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才会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⑦现阶段,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要将教师培训与教师进修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相关的教师获得任教资格。如果教师在培训以及进修之后没有获得任教资格,此时教师应该继续学习。同时学校还要将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证书、进修证书与教师的业绩挂钩,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通过构建任职资格制度以及完善任职资格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对于那些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其不仅可以顺利完成特殊教育,还可以顺利完成普通教育。相反,拥有普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不能担任特殊教育的任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其必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深厚的专业技能。

(三)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

为了能够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就要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感。第一,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对特殊教育教师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做还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二,特殊教育教师要重新认识自身的专业,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要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有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只是为了获得一定的薪酬才从事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他们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更别说喜欢这个专业,因此他们不愿意进行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面对这种情况,要从思想上教育这些教师,不断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特殊教育教师既要有专业认同感,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8]每一个专业都是向前发展的,并且特殊教育专业更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定期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总结

篇6

 

1976年,印度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raining,NCERT)颁布了题为《高中教育及其职业化》(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Its Vocationalisation)的文件,这标志着印度中等教育职业化的开端。起初,只有10个州和5个联邦区在高中阶段实施职业教育[1]。到了1986年,中等教育职业化项目开始扩展到其他州;1988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该计划主要在高中十一、十二年级提供职业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降低技能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性[2]。该计划只在高中阶段设置职业课程,因此也称为“高中教育职业化计划”(Scheme of Voc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Secondary Education)。为更好适应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十一五”(2007-2012年)期间,印度政府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并于2014年3月正式颁布了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

 

一、背景

 

(一)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显露

 

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一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该计划共提供了150种职业课程,完善了9619所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3]。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该计划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缺乏对正规教师培养的重视、资金分配不均、与企业缺少联系、学制不够灵活、缺少良好的监督机制等[4],这些因素致使该计划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5年,印度学者戈尔(J. Gore)就指出:“虽然实施了职业化教育,但是不能解决国家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而这正在阻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5]。为了更好推进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良性发展,继续为印度输送优秀职业技能人才,经过“十一五”期间的酝酿,印度政府在“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即2012年初,开始着手修订此计划。

 

(二)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技术的革新依靠人才的培养与创新。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提高印度在国际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印度政府需要通过技能人才的培养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而职业教育是培养多类型技术人才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据统计,印度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平均为2800万,但每年只有250万人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印度每年有12.8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90%的工作都需要相关职业技能。[6]

 

此外,印度高中存在着辍学率过高的问题。据统计,2008-2009年,全印度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达到了1660万[7],这部分学生在没有接受任何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下涌入劳动力市场,势必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将职业化扩展到初中阶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为初中毕业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那部分学生提供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从而帮助印度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口强国。

 

(三)印度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2012年,印度开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VEQF),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划分成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的10个层次,从最低级的国家就业证书(National Certificate for Work Preparation,NCWP)到最高级的国家能力证书(National Competence Certificate,NCC)[8]。印度“十二五”(2012年-2017年)计划提出,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修订需置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之下,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突破原有职业教育遏制学生发展的弊端,使职业教育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终点[9]。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行有利于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在实施中将建设学分体系,学生完成特定的课程后可得到相应的学分,而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时间安排灵活选择课程。因此,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拓宽职业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渠道,以此,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整合成一个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出台了新修订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以消除原有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弊端,适应印度经济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并在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推行下为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广阔的渠道,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内容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结合印度“十二五”发展需要,设立了其特定的目标: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competency based modular curricula),以提高青少年的就业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与发展渠道,以增强学生竞争力;缩小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降低初中阶段的辍学率并减少高等教育的压力。[10]

 

(一)新的课程形式:引入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印度将在实行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的中学中实施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这种课程强调课程设置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日后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具体而言,学生通过每个单元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再通过学分累积获得相应的证书,证书可以作为学生就业或升学的凭证。在中学实行职业教育的4个年级中(九、十、十一、十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都设置了对应的4个等级(Level 1-Level 4)的课程大纲、学生手册与教师手册。课程大纲规定了总课时与每个单元的具体学习课时。如九年级的汽车专业课程大纲中,规定课程共包含200个学时,具体内容包含汽车的历史与演变、种类、汽车的系统与构成等7个单元,第一、第二、第三单元的具体学时分别为10学时、35学时、60学时。[11]

 

这种基于能力的单元课程的设置以国家技能委员会(Sector Skill Councils)设立的国家职业标准(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s)为指导,各行各业的标准各不相同,以适应不同行业的特殊需求。各学校将结合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职业课程,平均每所学校提供两类职业课程,课程涉及的专业主要有汽车、信息技术、零售、证券、卫生保健等[12]。根据计划,负责课程研发的潘迪特·桑德拉·沙玛中央职业教育学院(Pandit Sunderlal Sharma Central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PSSCIVE)将继续开发其他专业课程。

 

(二)新的机会渠道: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正如印度德里大学教育系教授巴瓦(M.S. Bawa)所指出的,只要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横向流动或纵向流动的可能,就不可能像普通教育那样有吸引力[13]。为消除职业教育这一弊端,新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依据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相对应,达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流,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渠道。

 

具体而言,中学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过认证后,可以获得对应的资格证书。中学阶段的职业教育处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的起始阶段,即九年级、十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一级、二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就业证书;十一年级、十二年级的学生分别可以参加三级、四级的评估认证,通过认证后可获得一级、二级国家能力证书。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每个等级资格证书的总体要求,以及具体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职责等要求。随着等级的逐渐提高,资格证书对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要求难度也会提高。如国家一级就业证书的核心技能要求是会完成常规、基本的操作任务,而国家二级能力证书中的要求是会接收并传达口头、书面信息,拥有个人基本理财能力、了解社会政治与宗教的多样性等。[14]

 

多样化的发展渠道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不仅可以凭借在学校学习到的职业技能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教育,既可以在学术领域深造,也可以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移动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并获得国家二级能力证书后,可以继续攻读国家八级能力证书,等值于普通教育的硕士学位。在横向移动上,在取得任何资格证书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凭借掌握的技能与获得的证书等级求职应聘。同时,在学分累积与转换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中学毕业后,甚至是工作后选择回到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轨道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衔接与融合。

 

(三)新的教育对象:将教育范围扩大到初中阶段

 

修订后的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扩大了职业教育的范围,即不仅针对高中阶段的十一、十二年级的学生,而且包括初中阶段的九、十年级学生。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吸收那些辍学的初中学生,减少非技能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根据相关统计,2007-2008年,新德里一年级至十年级的学生的辍学率达到了36.04%,而整个国家的辍学率更是达到了56.71%[15]。在“十二五”期间,印度劳动力市场将提供7500万~8000万个岗位,其中75%的岗位需要工作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16]。而那些尚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就辍学的学生就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初中阶段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培养其职业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为确保学生参与职业教育,该计划还强调对学生家庭的动员,同时为学生提供关于职业教育的咨询服务。依据该计划,印度教育部门还将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在小学阶段便开始宣传职业教育的理念,以便学生可以及早发现自身就业倾向并选择适当的职业教育。同时,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项目将陆续开展,使学生了解各种可选择的受教育渠道,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建议。此外,为确保女性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同等的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印度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如针对女生设立了特别咨询处。

 

三、特点

 

(一)注重能力发展与灵活性

 

注重学生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单元的设计强调通用技能、语言交流技能、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不可或缺的技能,此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第二,如上文所述,新计划不仅关注提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能力,还将目标人群扩展到初中阶段学生。第三,鼓励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根据新计划,总预算经费的1%将用于鼓励学生创造力的培养[17],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经费支持。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新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职业需求,灵活选择培训时间与培训课程。第二,学生无论是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还是继续求学,都拥有了多样化的选择。

 

(二)增强平等意识

 

平等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格认证上的衔接。学生在中学接受职业教育所获得的资格证书,与普通教育中学生所获的证书的价值是等同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职业教育学生和普通教育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关注女性学生与特殊群体的培养。早在2002年,印度就提出了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即开展各类教育项目以促进全民教育,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教育质量。在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印度政府声明,女子在印度中等教育中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校长有义务采取措施消除性别歧视。在保障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方面,新计划将与全纳教育一起,致力于确保特殊人群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如在学习中提供特殊设备与帮助、消除教学楼建筑障碍等。为更好地避免性别歧视,照顾弱势群体,计划还强调培养教师的平等意识。

 

(三)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

 

新计划注重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的联系。为避免原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中出现的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教育部门将指导相关机构与人员,确保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工业培训学院(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 ITIs)等利益相关方全方面参与职业课程的制定与实施。新计划强调,每所中学都要与一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不仅要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与培训教师,而且要参与课程与学习资料的开发,以使职业教育课程更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为保证新计划的顺利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将被用来监管该计划的运行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参与率、能力发展、就业、升学等情况,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实施该计划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状况。

篇7

一、“幼师国培”项目的三大瓶颈

1.培训教师的岗位顶替问题。在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岗位编制紧缺,大部分幼儿园存在大量编外教师,根本就没有额外编制教师去补充、代替参培教师的岗位及其工作,在私立园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要腾出一位正式教师来参加培训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2.培训需求的激发与激励问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幼儿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各幼儿园之间的“生源大战”尚未展开,农村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强烈。同时,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决定了农村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处在规模扩张、外延发展阶段,要想摆脱这一发展水平还尚需时日。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自身还没有产生向高端幼儿园发展的要求,一般普通幼儿园教师就能够满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加之,国家对“国培计划”的宣传工作滞后,普通教师参训的热望与要求还未被激发出来,这就更使国培工作面临“需求不旺”的危机。

3.培训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问题。在实践中,由于培训场所、培训形式、培训需求、培训经费等因素的局限,就导致那些优质的实践性课程资源难以被组织进培训课程中来,形成了“培训内容脱离实际、授课形式单一”等弊端,教师也难以得到大量的现场示范与亲身试水实践的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市县级单位组织的幼儿教师国培计划项目往往直接依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学校来实施,绝大多数课程都是这些机构的培训者来承担,且教学设施简单粗陋,缺乏高素质培训者队伍。即便是其中许多培训者接受过培训者培训,但他们对优质课程资源的介绍常常是复制黏贴式的,很难把课程内容讲活、讲透。 长此以往,“幼师国培”项目日益趋于理论化,容易陷入脱离一线教育实践的漩涡,最终导致教师培训的效能难以得到保证。

二、“幼师国培”项目改进的方向

1.各幼儿园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岗”,为“幼师国培”项目开展提供人事制度支撑。在各幼儿园教师编制设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适当放大幼儿园的编制标准,最好是设立专职的“教师培训岗”,将那些受训幼儿教师及时从普通岗位置换到“教师培训岗”上,为他们参训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2.加快优质示范园的创建速度,从激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要。国家应该加快农村地区优质示范园的建设速度,切实从“优质理念、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质硬件”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做好优质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建设工程,并使之发挥示范力与辐射力,形成与周边幼儿园的竞争发展格局,让那些不合格幼儿园在竞争中被淘汰、被兼并。我们相信:一旦优质教育资源竞争的格局形成,幼儿园对优秀教师的需求会大幅度增强。

3.以示范园为依托,以教师培训机构为辅助,构建“一主多副”型的教师培训基地。在未来培训资源组织中,教师培训机构应该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与理论培训的提供者,而大量实践课程资源应该由一流示范园来提供。因此,培训场所的选定应该坚持“多所一流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复合式原则,努力发挥“一主多副”式培训基地的优势,以此将各类优质培训课程资源汇聚起来,确保参训教师能够同时获得高水平理论修养与高水平实践技艺两种专业品质。

篇8

关键词: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88-03

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职业教育均衡是指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规模、结构和效益满足人力资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并在两个需求之间保持平衡的状态。这里主要对湖北省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使黄冈市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以促进黄冈市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黄冈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近几年来,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行业配套、专业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全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44所,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所,省级示范学校3所,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有国家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21个,现已形成以计算机、电工电子、机械、数控、模具、汽车维修、营销、幼师、护理等专业为支柱的“名专业”。校园面积3187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1.5亿元。2009年黄冈中职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4万人,年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居湖北省之首。

黄冈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更多机会,为社会经济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由于教育意识和观念局限,社会大众接受职业教育的意愿不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失调

黄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社会上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情况普遍存在。以培养劳动者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轻视,加上宣传引导力度不够,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为众多家长、莘莘学子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在黄冈农村,由于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许多家长在其子女读完初中后,要么不惜重金让孩子去读普通高中,要么让孩子走上社会打工、务农、经商,真正支持孩子读职业中学的家长较少,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职业教育发展壮大难。黄冈师院一个研究小组在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最大的愿望,92%的家长选填的是升学。2007年3月该小组对黄冈市蕲春县两所乡镇普通中学的251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回答上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68.4%的学生表示是为了升学;而在回答“你是否愿意上职业高中”问题时,选择愿意的为37人,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4.7%,直接表明自己感觉上职业高中不光彩的18人,选填“其他”项的有108人,显然,在这108人中间仍然还会有一些人是因为观念的原因影响了他们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事实上,有些家长送孩子到职业学校上学,也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就业,仍然只是为了对口升学。

按合理的比例结构,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生源比例应为1:1或接近这个比例。但黄冈市目前的状况却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在黄冈市,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黄冈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各类职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取得足够的份额。黄冈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高中阶段的教育只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职业教育无论从规模、数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不能与普通教育相比。黄冈的职业教育目前在黄冈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从属的地位,只是黄冈普通教育的一个补充。

(二)职业教育资源投入跟不上规模扩张的要求,办学条件差

随着黄冈市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要求有相应的资源投入作为保证,相比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材料损耗大,对实习实训要求高,人均教育费用一般要比普通教育高很多,这样就要求国家、地方有更大的经费投入强度,否则,学生技能的培养就成为空谈。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黄冈发展的关键因素,黄冈市职业教育尤其如此。现在教育投入首先要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而配套措施跟不上,造成农村育经费缺口扩大,有些县市职业教育经费几乎没有,改善学校条件、更新教学设施困难重重。2007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3122.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地区,其中安徽、湖北低于2000元,湖北最低,仅为1583.57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只有上海的17.8%。黄冈又是湖北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长期低于湖北平均水平。目前,黄冈市各职业学校实训实习仪器不能满足教学所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为了应付竞争,扩大招生,职业学较学费标准不升反降,又削弱了学校本身的“造血”功能,因此,黄冈市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不到提升。

(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学校生源、待遇难以保证,影响到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有些县市普职招生比例接近1:1,但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并没有随之增加。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政策,职业学校师资大多数是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经历,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不能流动,导致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缺乏。有些学校新开一个专业,学生招来了,教师却迟迟不能到位。

实践环节教学不突出。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大特点,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但由于设备、师资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造成职业学校教学“书本上种田,黑板上开拖拉机”的现象,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职业教育也由此丧失魅力。

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重长学制,轻短学制。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专业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一些职业学校不能

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二、解决黄冈市职业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界老前辈、蒋梦麟等都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教育,职教不仅是让人学会一项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的体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职业道德。一个社会要实现良好发展,职教、普教都很重要,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职教更显后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期,劳动力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怎样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再引导他们致富,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三大理由:第一,职业教育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第二,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第三,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由此可见,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很有潜力。黄冈市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推动全民创业”的大教育观念,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切实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一要坚决克服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要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心,抢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三要面向社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加大对《职业教育法》、《湖北省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营造良好氛围,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争取社会各界对职教的支持,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

(二)加快资源整合,稳步推进职教园区建设

黄冈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过多、规模太小,成本过高、效率太低,体制不顺、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黄冈职教这一现状,引起了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09年3月,黄冈市委、市政府召开常委会一致通过了整合市区职教资源,建设黄冈职教园区的决议。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已纳入湖北省、教育部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实验区职业教育“319工程”项目,这为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和职教改革先行先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黄冈市政府加强中职学校资源整合的要求,市教育系统必须紧紧抓住难得的契机,全力做好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建设工作,制定《黄冈职教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黄冈市职教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目前黄冈职教园区和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前期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从县市区来讲,重点是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理工中专)。要进一步整合县域内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资源,统筹县域内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项目和资金。要坚持中高职并举,着力构建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城镇职业培训和农村化技术教育机构为基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地方“大职教”,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黄冈市“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建设项目,扎实做好国家和省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争取1―2所学校争创国家级示范学校,力争2―3所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2个专业实训基地列入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支持,争取财政投入,争取政策扶持,争取社会资本,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实习实训条件,提升职教整体实力。

各职业院校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不断加强实习训练场所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建成数量较多的省级以上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建设项目引导方式,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类专业倾斜。

(四)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改变教师素质偏低,实践能力不强的局面。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黄冈市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共同规划,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挥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的示范作用,利用其资源优势,建立开放性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以“双师型”教师培训为重点,兼顾学历提高培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培训,完成专业课教师全员轮训。重视和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类专业教师培养,培养一批重点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力争全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其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85%以上。

2.要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突出技能为核心,校企结合为保障,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职业学校教什么、学什么,以及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状况;努力改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等与经济科技发展结合不紧的现状。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使教学内容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实际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标,加强文化基础和素质教育;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对文化课、专业课和职业道德等课程重新构建。

3.以技能大赛和抽考为抓手,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校中有厂、厂中有校、培训带生产,生产促培训”的办学模式,形成“产、学、研三结合,学、练、做一条龙”的教学与实训模式;将课堂延伸到市场,送教到企业、到社区。

(五)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黄冈职教品牌

黄冈市要继续加强重点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品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打造一批具有黄冈特色,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品牌。各县市各职业院校要积极争取进入全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培植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加大品牌专业建设,力争2―3个专业进入省级品牌专业行列,3―5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努力打造黄冈职教“名校、名专业、名校长”的“三名”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凯,袁小朋.发展职业教育引导教育分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篇9

【关键词】深化;高职课程改革;途径

一、高职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有一些教师对于课程问题缺少基本的概念,更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课程观念,这在新近几年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更为突出。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他们在上岗前虽然接受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岗前培训,但是其所接触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与普通教育并无区别;而在后续的在职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也很少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许多教师对职业教育理论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很多年轻教师明确提出了希望学校组织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相关知识的愿望。影响课程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理论、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许多方面,有些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整体重构,工作量大,即使有些课程已经改革到一定程度,最后的包装和展示也需要教师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但学校对这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不够,教师往往会感觉很累,力不从心,课改效果自然不佳。

2.教学团队没有得到有效建设。在课程改革中,以课程为纽带,形成了各个教学团队。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学团队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大多数教学团队比较松散、缺乏有力的团队领导,整合不够,重复劳动多,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团队的结构没有层次性,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团队,不能形成互补优势、没人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课程进行提炼和整合;第二,目前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还是以个人成果、绩效为评价依据的以个人科研绩效为基础的考评制度,考核结果往往与奖金、晋升等联系在一起。而课程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人往往只能是课程负责人,团队的其他人员的贡献无法得到有效地体现。

3.课改模式有机械化、单一化的倾向。目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打破学科体系,以整体的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说,这样的课改思路在宏观上是适应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但是在具体的课改过程中,是否所有的课程都要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是很值得思考的。

4.课程改革组织机构不完善。高职学院课程改革的组合机构一般是由学院内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校外的课程专家组成,这样的组织机构是由比较内行的人员组成的,他们之间的探讨、磋商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课程改革最终是要发动广大的普通教师能够思考并认真参与、并落实在很多普通学生身上,但当前的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中并没有普通教师和学生参与,这使得当前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在决策时容易脱离实际。所以,考虑到课改效果,有必要对课改组织机构进行一些改革。

二、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作为学校应该组织培训,使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深刻清晰地认识,对高职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理解透彻,同时,课程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核心,应该在教师中引起普遍的重视。只有观念改变了,教师才会自觉投入课程改革。另外,学校应该多邀请课程专家对教师进行直接指导。课程专家拥有课程变革的新理念和新价值,拥有培养教师的能力,学校可以邀请这些课程专家到学校开设一些讲座,在开设讲座的过程中和教师进行互动,把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直接传递给教师,甚至可以请课程专家通过网络普及课程改革的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2.加强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1)整合教学团队。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是基于团队成员结构、学科与专业方向及各种制度组成的刚性整合,另一方面是指成员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工作态度和方法的柔性整合,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使团队成为更有朝气活力的战斗集体。整合好的教学团队,可以提高综合实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但必须坚持几个原则:一是知识产权原则,二是专业化原则,三是沟通原则,四是信任与充分授权原则,五是战略一致原则。(2)建立团队导向的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除了根据教师个体的教学业绩进行考评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考虑采用基于团体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方式,实行团队激励。例如,可以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的薪酬分配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中承担什么岗位,创造什么业绩,就拿什么津贴,岗位业绩变了则薪酬随之变化。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其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在整个教学团队中多做贡献。只有将团队成员个人层面的绩效考评和团队层面的绩效考评相结合,才能实现对团队成员和整个教学团队的有效激励。

三、深化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1.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案、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校企合一、“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则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能规划改革方案、开发教学标准、实施课程教学的高素质、高技能、企业岗位一线的教学团队,是专业课程改革的第一要务。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校企合一、专兼结合、双职双师、结构合理”,核心是建设“双职双师”教学团队。“双职”是指专任教师既在学校任职又在企业兼职,兼职教师既在企业任职又在学校兼职。“双师”是指专任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专业职业资格和能力,兼职教师既是企业岗位实习教师,又是学校项目实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是1:1,专兼职“双职双师”教学团队的目标比例同样是1:1。

2.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课程改革方案,必须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在校内,要按企业环境和专业课程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实训过程的岗位针对性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在校外要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和专业课程所涉及工作的内容成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合作型”和“顶岗实习型”两种类型。前者是为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而建立,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培养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能满足课程认知实习、岗位实习和综合调研的需要。后者是为完成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而建立,要求校企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企业有用人需求。

3.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突出课程教学改革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还应冲破学习团队成绩评价的一贯性,实施“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是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评价学生成绩和能力应实行专任老师和企业师傅的“专兼双考”评分机制。职业性成绩评定由专任教师把握,实践性成绩评定由兼职教师把握,在专兼职教师双考评机制下正确评判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专兼双考”评分机制,一方面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改革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三方积极性,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兼职教师指导的积极性。

融“教、学、做”为一体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做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参 考 文 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

[2]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

2002,1(9)

[3]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遇;挑战;发展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如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

一、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是推动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发展“实体经济”所必需的人才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将拿出近180亿元建立健全中职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可以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型人才。目前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前景将越发广阔。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依然迫在眉睫。前几年文凭至上的怪圈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许多人,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着眼点逐渐转变。现在,人们已经渐渐走出了文凭至上的怪圈,许多用人单位相对于文凭学历,更加注重能力和对岗位的适应性,与其高薪聘请高学历、低能力的职员,不如选择通过职业教育后能力更强的实干型人才。为了面对就业压力,许多大学毕业生都纷纷走入职业教育机构“回炉”,为自己添砖加瓦;同时,许多在职人员也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纷纷选择在职培训。

机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教育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个行业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次的飞跃。

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虽然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培训规模和培训质量都呈现出了一定的增长,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认识职业技能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社会的人才观念、用人用工制度,影响职业教育的社会吸收力;在人事制度和待遇上没有配套的政策,没有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能力评价考核体系和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实行,与普通教育文凭证书相比,职业教育文凭证书显得缺乏“含金量”,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就业缺乏保障。

2.“宏观统筹”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各级政府与职业院校、市场之间至今仍未找到管理的平衡点,政出多门,管理多头,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支撑,决策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低,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所需岗位脱节,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质量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3.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要远远地高于普通教育,所以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资金仍不足,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滚动。由于投入不足,使得大多数职业院校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实习实训设备、建立实训基地,使得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实训设备简陋、陈旧,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4.“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短缺。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使职业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也非常有限。同时,教师职称晋升只注重学历和学术水平,轻视实践能力,阻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1.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讲话别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注意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和社会需求相吻合,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此可见,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让受教育者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就业渠道畅通。提高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自豪感,逐步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劳动保障,增强社会认同,理顺继续深造的渠道,建立受教育者职业可持续发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转变“重脑力轻体力、重经理轻工人”的传统观念,真正尊重劳动,重视劳动者,不仅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也能“治人”。

2.专业治学,远离功利教育,做好科技转化的桥梁。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及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教育去掉功利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加深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是生产要素。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职业技能作为个人的谋生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能直接带来自身经济利益,实现职业教育投资的增值功能。我们实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都需要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必须把职业教育这个软实力做硬。

职业教育是科技转化的桥梁。职业教育在实际应用中,承担着科技与产品之间的“转化”作用,是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环节。熟练的、专业化的操作技能培训,对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巨大作用,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在国外企业里,职业培训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3.切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疏通政府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渠道,使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落到实处,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引导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走出去,引进来,让“工程师”“教师”共同努力,培养出创作型、实战型、国际化、一体化人才。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以校内教育推动实际操作,以过硬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促进就业,搭建真正的产学研平台,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4.职业教育既要教“术”,又要“育人”。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着办学形式活、入学条件低、人才培养周期短、职业技能性强、学以致用等特点,是一种大众化的全民教育,伴随劳动者的职业终身。除了专业技术以外,更要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现代人思想意识,对人生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推及至现阶段的专业学习、人格塑造、毅力磨练等有清楚的目标,全面提高学子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在就业保障上, 注重学生的工作幸福感。学生只有对工作满意,在岗位中能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这才是职业教育成功的保障。

5.树立科学的、先进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念。有什么样的人才培育目的,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评价理念。职业教育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效劳,为社会培育各类高技艺专业人才。一个有特征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无视了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应擅长吸收现代教育理念中契合本身开展的、科学的内涵,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不时优化与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注重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注意吸收企业评价意见。促进学生认知才能、入手才能和发明才能的进步,全面考核教育目的完成的情况与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自我才能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坚持协调发展,持之以恒,必将再次迎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