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24 16: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文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文生活

篇1

一、创设情境,丰富生活

小学生的学习行动主要依赖于对事物的兴趣,而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真实的生活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有了丰富的生活,学生的作文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现场表演创设情境。大胆尝试开辟生活之源,让学生创造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给奶奶送阳光》原是一首诗,要求改写成记叙文。老师辅导再多,学生下笔做作文不真实,还不如创设表演情境,因为表演具有情境性,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老师指导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对于表演者来说,是一种创造、体验的过程。与此同时,要指导其他学生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以及事情的过程。这种情境,既能使学生入境动情,又由于它的立体化,从不同角色、方位观察思考,会有不同发现,便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就细致了,结果学生们文思泉涌。

2.抛出话题创设情境。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话题作文”是一种根据现实生活中刚刚、正在或可能出现的某一事件或现象,抛出一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的短小精悍的作文样式。近年来,话题作文因其开放性、宽泛性与灵活性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它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同时,又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造能力。所以,日常教学中,有不少作文,教师可事先抛出以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搜集关于这一话题的资料。如老师抛出“我看……”这一话题,要求学生根据当前形势进行习作,学生们争先恐后看报、看电视新闻、上网查资料,聊的时候个个滔滔不绝,写的时候也是联想丰富、笔走龙蛇。可以说,抛出话题创设情境,就像开了一个作文茶馆,在这个茶馆里,学生可围绕一个话题,天南海北,信马由缰,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

二、组织活动,体验生活

教师要有意识地处理好“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作文特点,找准其生活的热点、焦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在感受体验中营造心灵的绿洲,从而缩小课堂作文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学生见题生意,自由为主,有感而发。如教学看图作文《放风筝》时,事先布置学生亲手制作风筝,并利用活动课组织本班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放飞比赛。由于题材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更因为制作、放飞的亲身体验,学生的习作完全跳出了图片的限制,有的写制作过程中的小插曲,有的写放飞的愉悦,有的写失败的教训,有的写合作的乐趣,各具特色。那鲜活跳动的思维、灵活多样的笔法,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三、指导观察,积累生活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要让学生获得丰实的写作素材,仅仅让学生走进生活是不行的,还必须教给学生扎扎实实的观察生活的方法。只要留心观察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多元的。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发展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观察要有目的,就是要根据习作的目的和内容去选择生活的观察对象,做到观之有物;二是观察要有结合,就是观察与阅读结合,把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应用到观察活动中来,做到观之有法、观之有序;三是要从多个角度去观察,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别人没有获得的感受,做到观之各有所得;四是要有计划,生活中有些事物的观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不同的视角,因此,要想有全面的认识,就要有长期观察的心理准备,做到观之有恒。

四、依托文本,畅想生活

篇2

2、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3、“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4、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祛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5、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6、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篇3

一、以生活为素材,实现作文内容生活化

1.搭建习作平台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心灵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而不是矫揉造作。崔峦老师也说过:“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所以,我们应丰富学生的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经历和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使用语言文字,并掌握它的规律。如,春天到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远及近、从静到动等不同的观察顺序进行欣赏。引导学生观察时不仅可以用眼看,还可以发挥其他感官的作用,让他们用耳听、用鼻闻、用手摸,有时也可以亲口尝一尝。这样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受,下笔时才会得心应手,有感而发。再如,植树节那天带领学生到郊外植树、清明节时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搭建习作的生活平台。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身真实的感受,学生就会产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欲望。

2.开阔写作视野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开阔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二、以生活为依托,争取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或思路阻塞或材料短缺而觉得无话可说时,学生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可以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物体上,不是抄袭范文就是向教师求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地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语文教师尝试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同时,编印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体会到“发表”作品的喜悦;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优秀的作文还能被学校《芳草地》刊载。

三、以生活为取向,落实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文融入生活中的每一处,只要留心观察,处处都可以看到独特的一面,处处都可以有感而发。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突破传统作业设计的束缚,设计一些精彩有趣的作文作业,使之成为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使作文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如学生可依据自己的作文创作相匹配的绘图;或鼓励学生当一回小编辑,将自己之前写的小随笔、日记、优秀作文整理起来,装订成册;或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动,如写作文《第一次……》就可以鼓励学生回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加劳动,如第一次洗碗、煮饭、扣纽扣等小事都可以从小培养。

四、以生活为标杆,做到作文批改生活化

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要打破以往的批语模式,大胆地采用谈心式生活化的批语与学生交流,充分肯定其存在的优点,多表扬、赞美,不批评挖苦。如,“你的智力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努力,你同样可以写好作文”“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有很大进步”;或者诱导:“如果文章结尾部分能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文章便更出色了,试着补在后面,好吗?”等。这些鼓励期待的评语,学生特别感兴趣,看完之后,都是笑容可掬。有的还心领神会地望着老师,大胆的学生还会在后面写上:“谢谢老师的信任,我一定努力!”“老师,你又给了我力量。”“老师,我喜欢作文了。”等,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引发更强烈的写作兴趣。同时,还可通过自评、同桌互评、小组点评的方式,在自评中提出自己的思路、布局,有利于别人参考,通过其他同学的眼光,听取意见,指出不足,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作文就是提高交际、沟通的本领,是生活的需要,只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学生的兴趣就会激发出来,让学生有事想写,有情想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儿童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真正做到“生活即作文”,才是我们作文教学最终的目的。

篇4

在高考的大背景下,语文高考作文的发展趋势映照着作文教学的现实,作文教学时常被忽视,可谓"在夹缝中生存"。而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作文教学的回归,有效的写作活动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积极提倡与明确要求的内容,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高中作文教学。当前高中作文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及时认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面对当前形势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种种现状,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研究突破作文困境的对策。显然,推动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是适合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元素,作文才能开出"华而实"的"生活"之花。

作文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用生活教育推动作文教学有较好的现实意义,由此有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概念的提出。顾名思义,生活化作文教学将生活教育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正确看待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提倡教师作文教学生活化,倡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努力贴近生活,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与写作中有所领悟,获得启示,提升写真生活、抒真情感的作文水平,学会做高尚的人。

生活化作文教学,简言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生活作文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非凡。生活作文是注重写作内容的作文,不仅为培养写作能力,更为塑造健康人格,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不仅要关照作文本身,也要关注学生生活。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不仅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也能让师生乐在其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兼顾生活环境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习惯;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迁移、想象等多种思维能力,还能塑造健全高尚的品质情操。生活化作文教学通过学生高度自主化的实践活动,达到"育人"的目标。

1.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生活化作文教学包含生活教育和作文教学两个层面的内容,两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意在既要在大生活环境下时刻进行生活作文的指导,又要在作文课堂内外进行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宏观意义上看,生活化作文教学应发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着眼点较为宽泛,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有作文指导意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真实表达,通过写作映照生活。微观意义上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作文课堂,指导贯穿整个写作流程,是具有正规、系统、实效等特点的教学模式。多数高中学生的写作基础较弱,水平层次较低,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合理的指导。高中教师在作文课堂上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并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探讨、交流,为写作进行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的充分准备,还可以将完成的作文与师生共同分享,交流心得,在此基础上再"升格"作文。宏观的生活化作文教学重视生活教育对作文的作用,微观的生活化作文教学更重视作文教学的具体性和操作性,在教学中体现生活。不管宏观微观,生活化作文教学重生活的内容与体验,轻写作的技巧与形式,偏向灵活多变的形式,摒除死板陈旧的模式,不再单方面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而是全方面地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关注,有利于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培养写作兴趣与习惯

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写作的内在驱动力。生活化作文教学重视生活环境的教育功能,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充实的生活感悟给学生带来了写作的兴趣。学生有内容写,就乐于写,兴趣随之产生。生活在不断继续,只要用心对待生活,写作兴趣不灭,就有源源不断的内容想要表达,逐渐养成写作的习惯。重视习惯养成,淡化机械训练,也是生活化作文教学提倡的。

多数高中学生对于写作,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浓厚的兴趣与养成的习惯。应通过阅读、旅游和关注心理等多种途径感悟生活,深刻体味到融入、观察、挖掘生活的趣味,逐渐养成写读书笔记、游记、心情随笔、周记等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样丰富化的集体活动,深刻感受、体验、品味到生活的各种滋味,逐渐在多彩生活中有了生活的动力与写作的兴趣,有意识地用文字记录下一件件可能微不足道却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教育中倡导随意写作的意识,在快乐生活的驱动下,让高中学生养成勤动笔爱写作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投入进来,激发学生感受、体悟生活情境,用心融入其中,进一步培养高中学生对课堂写作活动的兴趣。

3.训练写作能力与思维

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意义更在于多种写作能力与思维的训练,这也是多数高中学生在写作中最为欠缺的素养。首先,生活化作文教学注重高中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注重在生活教育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及自由活动的空间,在生活中自主写作。其次,生活化作文教学注重观察和发现能力的训练,将高中学生置身于大生活环境中,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就必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独特之处,并从独特的角度将最为闪亮的细节用语言描绘出来,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意识。再者,生活化作文教学让高中学生在长期的生活环境教育中,对生活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能提升自我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学会在写作中建立生活中此物及彼物的关联,训练迁移和想象等多种发散思维。生活化作文教学不仅提升了高中学生写作的水平,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了写作的多种能力与思维,这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促使教师改"教"为"不教"。

4.塑造高尚的品质情操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标准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堂,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描绘生活之趣,展现生活之姿,抒写生活之情。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然后用真切的语言将这种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唯有如此,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在课堂中体现与落实,才能在学生的心中开花、结果。

一、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

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池清水,源于清清溪流;滔滔灵感,源于生活的涓涓活水。没有清清溪流,哪有浪花的跳跃;没有涓涓活水,哪有思维的灵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经常在微风和煦的春日,带学生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绿意;在炎炎夏日,带学生远足田野,享受大自然的清新;在硕果累累的秋日,带学生到果园,体验采摘的快乐;在白雪皑皑的冬日,带学生踏雪,欣赏大自然的纯美。我们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家庭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生有了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有了对社会、人生的切身经历,也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生活与作文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再加之有意识地训练,写起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具体说来,我的做法是:

(一)捕捉生活,感悟生活

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记忆力强,对生活充满着幻想与希冀。丰富多彩的生活,常常会引起他们许许多多的遐想,令他们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开展的活动、邻里亲情的探访、自然风光的欣赏、花鸟虫鱼的观赏等。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只要及时记录,及时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我都要给予鼓励。对于写得好的感悟与随想,教师要印发给学生,以供全班同学借鉴模仿学习。让生活成为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生活的海洋中遨游。

(二)借助生活,激活思维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写作内容极多,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序,学生对所熟悉的生活稍加以改造,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就能写出好的文章。为了使学生的联想具体,想象丰富,对思考的问题具有哲理性,我常常指导学生在作文时求新求深。比如春游时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让学生展开联想,想到红花还需绿叶衬,花丛中的小蜜蜂不仅在采蜜而且在酿造生活,再联想到红花还需园丁的培育与阳光雨露的滋润等。

二、表达真情实感,写出多彩多姿的生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经典,脍炙人口。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无不蕴含着作者感人至深的真情。因此,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善于挖掘作品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作文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事物的美好感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挖掘素材。从身边事抓起,写好平常事,在平常事中抒写真情。农村生活极为丰富,春有花草,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白雪,凡此种种都从不同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发现生活、描写生活、表现生活。农村的许多素材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写得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看、去写,这样才能言之有物,感情才会真实。

三、体验生活,提高作文水平

阅读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之外,学生如果能够有效进行阅读,不仅能够丰富阅历,开阔视野,还有助于学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体验,写作就如同缘木求鱼。为此,我常常坚持把阅读积累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二是将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对课文中的那些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章要细心品读,对课外读物要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积累,让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被激发。

篇6

一、把生活融入习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才能题材丰富,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1.观察生活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而他们却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1)学会观察:我在教学中打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鸟兽虫鱼,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田野的丰收景象。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聆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经常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2)学会思考:我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让他们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

2.体验生活

王安忆曾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我从这句话中深深地领悟到:只有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体验,也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1)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

(2)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二、用作文表现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绝非易事。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只谈生活,不谈技巧”是不行的,学生仍然只会面对纷繁芜杂的生活,咬着笔杆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来。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

1.仿写,巩固写作方法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描写类似的事或物,这是最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现行的课本多以相同的写作方法或相同要求的几篇课文放在一个单元,单元作文也大多是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但学生的感觉就是这是大作文,写起来有难度,首先产生了恐惧,于是写起来很吃力。所以,我在学习课文过程中,先让学生学习课文主要段后,就让学生仿写一段话。

2.补写,培养想象能力

有些课文内容跳跃性较强,或写得比较简单,我们可以进行补写,或者用几句话具体地介绍一下。

3.改写,提高表达能力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常用的是改写诗歌。

4.续写,激发创作能力

续写的材料来源很广,随手掂来,到处都是题材,事事都能练笔。例如身边的事、语文课本上的许多课文都可以续写。如果教师给出一段开头,让学生续写,比一比,看谁写得好。学生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设计出独特的事情发展过程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中我以随笔为突破口,让学生用随笔来表现生活,描绘生活,用随笔架起生活于习作之间的桥梁,让随笔奏响生活于习作之间的音乐篇章。

(1)让学生易于动笔:于漪老师曾说“每个人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因此,在每次活动之后,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我在作文题材、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的选材空间,开阔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提倡习作自由,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卡壳的时候多加启发,使学生能够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悟所得有条理,流畅地表达出来。

篇7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作文 作文思维 写作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惟有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方可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脱离胡编乱造,虚情假意的写作误区。显而易见,陶行知教育理论恰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用他的理论来指导小学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1]这对打破作文教学的封闭局面,无疑起到了开源引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学习应该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归于生活。这也是素质教育所要求和倡导的。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我在指导学生学写生活作文时,初步摸索到了一条激活学生作文思维、培养学生写作积极性的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一、观察自然万象

自然界的花鸟虫草,千姿百态,夺人心魄,观察它们,学生定会兴趣盎然而细致入微。每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面前的时候,学生无不为之动容,兴趣随之被激发,情感随之被唤醒,感悟随之被增强,思维随之被激活,写作过程随之变得愉快而有效。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些都为作文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自然中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写作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

2009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我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让学生赏雪玩雪,收获了不少快乐。结果当晚的日记,很多学生写了雪,且出现不少佳作。春回大地,我又要求学生走出家门去踏青,那扑眼而来的桃红树绿,不仅放飞了学生的心灵,而且让他们文思涌动。每次走进自然,就是与自然对话,学生的心灵一次次被净化,被激荡着。肖浩是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每次作文要么拖拉,要么是兔子尾巴,但是那次玩雪,他写得很真切:“刘威看见我用这么大一个雪球向他砸去,连忙拔腿就跑,我一边追他一边叫他不要跑了,最后,我用这个大雪球砸向他,把他砸得全身是雪,我又用雪堆了一个雪人,起名叫肖浩……”瞧,写得多么生动有趣啊。

二、捕捉生活点滴

放风筝、弹弹子、摔跤、捉鱼摸虾……这些最真切的生活,哪一件不是农村孩子参与过的?对学生而言,只有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乐于写的内容。

在作文训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感自己兴趣的生活。班上有些学生家里种了花,养了动物,他们与之每日相对,自然感情较深,了解较多,写起来就能情深意切,得心应手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其次,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我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学生视为珍宝的照片、自己珍藏的一个小玩意……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极其愉悦兴奋的心理体验中,极欲一吐为快。由于是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我的指导下,他们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

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在作文时,我们尽可以鼓励学生写生活的本来面目。只要真情真事,不论好坏美丑,都可入笔。一个学生写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比赛撒尿,看谁撒得远,还有一个学生写小时候把煤球丢进邻居家饭锅的事,我在班上进行范读,大家在捧腹大笑中渐渐懂得了:原来自己觉得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时丑事,不仅可以堂而皇之地入文,而且可以写得如此生动有趣。

三、反映社会百态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映照出万千精彩。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搞社会调查,引导他们关注身边变化,丰富学生生活,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如学校举行广播操比赛,我安排学生跟踪采访各班准备情况,结果学生发现了许多广播操比赛幕后的故事,写出了许多鲜活的作文。2009年徐州市、丰县教育局要求学校开展“三走进”活动(即家长走进学校,教师走进家庭,学生走进社会),我们利用清明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契机,要求学生利用清明假期,就近搞社会调查了解革命先烈事迹、了解家乡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假期回来,调查报告写得真实生动,其中不乏佳作。关注社会,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作文题材,写作视野更为豁然开朗。

四、关注内心世界

学生的内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现在的孩子心灵敏感,思想活跃,内心世界丰富斑斓,如果让其在自己的习作里,弘扬个性,畅所欲言,他们怎会不喜欢呢?在实验开始时,许多学生不太愿意在文中倾吐自己的心声,慢慢地,他们越来越觉得作文可亲,现在,他们已经把作文当做亲密的朋友了。有几个女生告诉我,她们在写作时,有时会流泪,有时则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看来,学生是真正爱上写作了,因为他们已经把作文当作倾诉喜怒哀乐的精神家园了。

五、重视“节日作文”

现在的孩子比较重视过节,特别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日,还有圣诞节、愚人节、元旦等一些西方的节日。利用他们崇尚节日的心理,我在六年级开始想到了让学生写“节日作文”。第一步,选择节日,了解节日。我列了一张中国传统节日和世界节日一览表,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他们选择几个节日,作为节日作文的选题,并且要求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对这些节日的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第二步,感受节日。在节日将到时,预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亲身感受节日的气氛,观察节日的种种动人景象,为写作蓄势。如元旦之前,大型广场布满鲜花,香气袭人,许多单位彩旗飘飘,彩灯高挂;端午节前,商场里粽子四处陈列,菖蒲飘香。第三步,书写节日。在节日前一天写作,然后在合作小组内批改,教师现场指导,学生本人对作文进行再修改,有的节日作文,规定必须亲手交给或亲自寄给亲朋好友,如新年问候信、教师节作文、母(父)亲节作文等。第四步,朗读节日回信。这是“节日作文”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环,也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刻。每当这时,台上朗读者声情并茂,台下听者唏嘘动容。学生不但接受了“节日作文”,而且越来越喜欢它了,它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走进节日,学生掌握了从中国到国际有关节日的实实在在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关注现实,关注国计民生的良好品质和兴趣习惯,大大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他们的“节日作文”,既有对未来绿色世界的憧憬(3月12日植树节),又有对世界水资源的忧心忡忡(3月22日世界水日),还有对加强小学生安全的大声疾呼……更为重要的是,“节日作文”开启了一条学生与父母师长间、学生与朋友间心灵交流的绿色通道,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沟通。节日中,有许多是联系亲情的,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老人节……手足情,血脉亲,长辈对幼辈的教诲之恩……“节日作文”,促使学生用心体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一旦他们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是被亲情包围的幸运儿,就会对世界充满感恩,也会更加善待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节日作文”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会作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作文与做人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语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此可见一斑。有些家长在回信中情绪激动,称这种作文太好了,他们感谢老师,是老师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收集习作素材,产生真实的感受,形成独特的认识,从而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特征的文章。由此学生认识到,只有以鲜活的生活作支撑,文章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了一批少年文学才俊。

调查发现,学生原先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已经荡然无存,代之以极大的热情,甚至已经养成了写随笔的良好习惯,从而涌现出许多作文优秀者,且有数位学生的作品在徐州市《小海燕》报上发表,并积极参与省市组织的“书香江苏”网络读书活动、“我爱我们的节日”主题征文活动,取得显著成绩。作文教学,虽然没有坦途可走,但正如鲁迅所说:“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学写生活作文,学生的文字一次次让我震惊:灵性人人有,激活在开发。从生活出发,以情动情,营造感动,是开发灵性的关键。

篇8

语文作业生活化设计即:设计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即重视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单一的接受性作业,探索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结合的新型作业;改变单一的个体作业方式,探索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和彰显个性的选择性作业方式。让生活融入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体味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那么语文作业生活化设计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作业的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生生存》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要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教育家华特则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设计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设计出与生活相关联的作业,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会的知识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陶冶。

第二,作业生活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教学方法,其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强化表达能力的基础。所以语文作业不必局限在写字和阅读,而应该更融入学生的生活。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中提高学习能力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内在需求的,改变了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如在我们班中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江雪》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身垂钓的冷清景象;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想象文,学完《徐悲鸿画马》后,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某一个人或某一件物品,然后把观察到的不同点写下来;学习《开天辟地》后,可在班级内开展“故事会”活动,或者办一期“神话故事知多少”的手抄报。学了《》,让学生练笔,写写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又如学了修改病句,可设计趣味游戏题:学生扮演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学了直述句改转述句,可设计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转述电话人,练习转述别人的谈话。

第三,作业生活化,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态度。可见充分发掘学生的自学潜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目前小学教学的潮流目标。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习惯思维方式,认真分析,学生有许多本领,特别是玩的本领,就不是老师教、父母教的,而是通过自己看、自己琢磨,自己实践学会的。学生都有学会学习这种能力的矿藏,只不过没有挖掘出来,没有冶炼能力而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的主观愿望,学生也要有内在需求,与教师同步运转,学生学会学习的潜力就会得到开发。

利用生活化的语文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一直追寻的目标。开学初教到《泉城》一课时,深入体会“涌、汇注、喷吐、冒”四个同样写泉水流动的词,结合学生生活体会放在不同的语句中形象生动地写出不同泉水流动时的特点,并在写法上稍作指导。在一次习作中,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第一人称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使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批改作文时发现我班的一个男生在习作《文具袋的自述》一文中,竟然能灵活变通、学以致用。这是他习作中的一个片段:每当主人写作业时,我的好伙伴们便开始工作了。铅笔弟弟会跳出来;写了错字,橡皮大舅就会跑出来;写习字册、抄写词语、誊写作文时,钢笔哥哥又会蹦出来;写了错别字,修正液奶奶就会慢慢地走出来。同样是写从铅笔袋中出来,他却运用了“跳、跑、蹦、走”四个不同的动词表示,而且写出了人物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真可谓用词精准。

篇9

生活是万花筒和百科全书,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对生活的学习,我们的写作也应是社会生活的的再现。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元素,让学生感悟生活,再现生活,写出内容真实可感,生活与时代气息浓郁的作文;让作文教学理性回归。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探讨

生活即教育,而教育理应也是生活的过程。我们让个性思想和道德观点已经初步的高中生写作,就应该让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再现和映照生活。因此,推进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写真情、抒真感,使得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质精准呈现。

一、转换视角,让写作成为生活需要

我们学生一般都不喜欢写作,总感觉自己写不好。一让写作就搜肠刮肚,真真原因是他们没有东西可写;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是带着功利的为了得到比较高的分。这种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对生活有感而发的的写作不可能写出优美篇章的;而没有兴趣、没有热情的作文是没有什么艺术与思想的。

我们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中,要引入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苏教版高中语文很多优秀的篇章都是生活呈现的典范之作。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作者笔下地坛的景致,说说自己的校园、家园的风景,谈谈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如此,我们能在“绿色生活”“忧与爱”,甚至2013年的“探险者与蝴蝶”等高考作文中都有内容可写。历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就有不少写自己身边的环境环保的作文。因而,留心生活,从经典作品的感受生活,对写作业帮助莫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老师总是用自己角度去审看和批阅学生的作文。因此,学生只要写一些自己的生活中负面的事件或感受,我们都要遏制。如青春期的学生写写朦胧的男女生的情感,写写对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事件的消极看法,我们老师总要提醒他们思想要健康,要积极向上。其实,生活就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大杂烩,是可以多面观的棱镜。只要是学生能够客观而真挚抒写的情感,我们都应该冷静而公允的看待,没有必要扼杀他们的生活感受与体验。

二、注重引导,让生活成为写作源泉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作文教学需要与生活接轨,倡导学生在感悟生活中“我手写我口”的写作。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方法,不一定非要注重怎么写的指导,而应该让学生向生活去探究写作的源泉;写出个性的有灵性的作文。

1.培养学生走进生活能力

大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学生往往三点一线的学习,忽视或漠视了生活的风景。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触自然的魅力。一方面,让他们注意生活中的人,如《我与地坛》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史铁生给他母亲出的难题,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父母总是和平相处的吗?我们有没有让父母感到痛苦与失望的事情呢?你想象同龄人会给自己的父母出怎样的难题呢?于是,亲情这一永恒的话题就能激起学生生活体验与感悟的抒发,能够以小见大的写出成长的烦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能够折射出不同的人性;也可以从影视、报刊等媒介获取生活的信息。这样,我们的写作的生活体验就会更有代表性。

另外,春夏秋冬的轮回,自然景象的变化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景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憧憬生活,就会有所发现、惊喜与陶醉。

2.提高学生体悟生活能力

生活的本身是平凡的,但蕴含的哲理确是不平凡的,能够发人深思的。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是生活哲理散文,我们可以从《可以预约的雪》学到生活的无常,我们怎样去看到这样的无常。如陈光标先生做慈善事业重视花样跌出,因而,有的人批评有的人赞许。如他曾经在贵州毕节举办个人慈善演唱会,只要农民听完全场可领猪羊的活动,是他故弄玄虚的炒作自己呢?还是有什么其他意图呢?怎样看待观众反映的“陈光标所捐赠猪羊纷纷感冒,已经死亡20多头”?如何看待民众讽太难听“我都比他强”的说法呢?如此,我们可以就此事,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因此,提高学生的体验生活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引导他们能够深入的思考和辩证的看待所见的事件,力求深入地分析与理解。如此,能够想的更深,新颖而别致;只要重视对学生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学生的生活化写作的能力就能得到增强。

3.提高学生再现生活能力

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还需要能够将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或情景精彩再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写日记、写周记的目的,让他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情感,在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和写作技巧的掌握中获得心灵净化、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再现生活,也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实录,应该是注重细节,突出主题的浓缩与凝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注重从背景、立意、选材、情节、细节和个性表现与表达。

另外,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重视体验生活。那么,他们语文思维能力,诸如具体形象思维,能准确描写和表现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发展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能力;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新时期的高中作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需要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和指导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获得真情写作的能力。只要我们激发学生主动写作的热情和兴趣,那么,他们就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个性体验的优秀作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 生活化作文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16-01

一 生活化作文理念

1.体现真挚情感

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确保主题明确,但大量实践表明,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说假话、说空话的现象。因此,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以上的要求,明确提出,写作需要真挚的情感,力争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不说空话、假话。

2.勇于表达个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墨守成规,当学生中出现有创新和个性的作文时教师就会忧虑,担心这样的作文会得分很低,这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作文情感表达。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写作提供自由的空间,尽量不要束缚学生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创新思想。

二 小学生作文写作现状

小学生写作时,时常会产生提笔忘字、不知所云的现象。更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应该写什么,只能在各种参考书籍中抄一个开头和结尾,之后凭空捏造中间部分。写作的重要源泉就是生活,偏离实际生活,作文就像无水之井,缺少生机和活力,使人感到枯燥和乏味。很多学生不但对生活缺少体验与观察,还缺少对事物进行认知的主动性,造成在写作过程中题材陈旧、生搬硬套,缺少创新理念,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写。

三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策略

1.情景模拟,进入生活

学生作文缺乏生动性、不够详细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生活情境,教师不妨营造一些较为典型的生活情境来指导学生练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我的建议”时,就在课堂上背上书包饰演了一名游客。“今天,老师要去春游,不知道去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给老师提最好的建议,注意开头要使用我建议或者我希望,描写你建议去的公园的景物,有什么理由值得去。”此时教师在讲桌上摆出了附近两个公园的景物图片,让学生们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与生活贴近了,还会觉得非常新鲜,并且给老师提供了建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大胆表达,体现生活

通过在生活中的亲身体会,学生自然会真心地描写和赞美生活,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表达,是最真实的体现,生活化作文最关键的因素便是学生对话生活。

老师教学《秋天》的作文课。教学经过:(1)讨论秋天的生活。学生讨论喜欢或者不喜欢秋天的原因。(2)充分思考秋天收获的果实。红红的苹果;金黄的香蕉;晶莹剔透的葡萄;火红的石榴;圆圆的西瓜。三人为一组,共同讨论,之后记录下来。不能告诉其他小组,并且用一句话陈述原因。(3)总结。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示、欣赏以及回忆等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和观察,充分感受到万物成熟的喜悦,积极体验了秋天生活的特点。

3.飞跃思想,升华生活

学生在作文中,不是对祖国和党进行颂扬、感悟伟大的精神,就是深刻揭示哲理,这似乎形成了小学生作文的公式,对于小学生学习作文造成了不良影响。可以从以下几点改变公式:(1)从小至大:作文结尾位置,将前面提到的比较小的范围提升到一个比较大的范围,进一步对作文的主体进行升华;(2)由物至人:在作文前端,深入刻画与描绘某一事物,在作文结尾,则将赞美这一事物逐渐转移到类似于这一事物品格的人并对其赞美,进而有效对作文的主题进行升华。

如作文教学要求介绍一下你最熟的一个人。首先,引入激情,“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老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吗?”此时、徐悲鸿、林则徐的图片出现在屏幕上。“你们了解他们什么?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做的一些事也产生了影响。”“同学们,你们都记得他们的哪些事?”“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这些故事的真正含义?”“现在我们对下面的故事进行阅读,想一想你从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学生就《》和《》两个故事互相讨论这两个故事中包含了什么启示。其次,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讨论后明白这些故事体现出了爱国精神。再次,设置情景,自己的爱国故事。“之前听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有没有自己的爱国故事?写出自己的故事。”最后,升华情感,总结名言。“下面谁可以讲解一下本节课的收获?谁可以使用一句或者几句话讲一讲自己的收获?”通过最熟悉的人物进行切入,轻松引入他们的故事,利用故事进一步对他们的故事进行了解,进而产生榜样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