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羊羊教数学范文
时间:2023-04-09 13:2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羊羊教数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标准;生活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前,特别是农村小学,不少学生对数学有厌学现象,轻者是上课精神不集中,重者旷课逃学,甚至拒绝上数学课,教法单调,课堂缺乏乐趣,有的课堂,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提高分数,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实行机械训练,从而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厌学。提高数学课堂的乐趣,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11册“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我家里有5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8条小船,每船乘5个人,结果还有4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幽默和鼓励性的语言,体验学习的乐趣
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往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利用省、市、县、乡的隶属关系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级的“隶属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课堂乐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充分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让实践活动走进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情感;平等;关爱;成功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尊先生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了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愉快、热情洋溢,师生融洽的情感状态,怀着健康向上的情感去学习。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没有情感的先导,无论怎样也点燃不起创造的火花。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营造一个轻松的空间,让学生心灵放松,使沟通成为可能。聆听一段流畅抒情的音乐,欣赏几幅优美的画面,一个小游戏或一段表演,都可以让学生获得愉悦、轻松的感受,想象力得到激发,产生想施展才能、创作的冲动。
在学习《我设计的鞋》一课中,我出示了卖火柴的小姑娘的图片,讲了小姑娘悲惨的遭遇,特别是雪地里冻得通红的小脚,又说:“别人正欢度新年,而可怜的小姑娘却被冻死在墙角,多么悲惨呀!”学生的同情之心被激发,纷纷表示要为她设计鞋子。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要设计最暖和的鞋子送给她,有的说要设计最漂亮的鞋子,还有的说要设计最神奇的鞋子给她……情感的激发,拓展了思维空间,设计也变得更有意义。
二、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关爱
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老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影响学生。我们应加强积极的心理暗示,摸摸他的头,拍拍肩,用平静的声音提醒他慢慢来,别着急,消除其心理紧张;用“画得不错!”“有进步!”“这个创意不错!”等语言来赏识学生,以欣赏、肯定、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业,鼓励创新、求异,充分信任他们,为他们加油,努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之情,从信任、爱护、尊重之中,寻找到了自信,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信赖和敬慕之情,学习热情油然而生。
三、化难为易,获得成功的快乐
篇3
一、以学生学习为本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和能力。课堂实践中,沿着“学生当堂自学―小组互学交流―全班汇报点评―教师归纳总结―课堂巩固创作”这样的模式教学,我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与快乐,看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
1.当堂自学――明确主题
学本教育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试上。因此,教师应尽量在每次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如发放学习单,搜集素材等,让学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了解课堂内容。布置课堂自学内容,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提出问题。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2.互学交流――课堂探究
明确主题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条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探究,采取小组交流的方式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时候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会留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提交。
3.交流评价――掌握方法
全班交流,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各组之间互相解答、互相评价。老师做归纳总结,且对于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互相质疑、解答中,学到方法,掌握方法,提出欲尝试的创作新方法的可行性。
4.作业创作――巩固方法
带着自己掌握的方法以及欲尝试的创作新方法进入创作阶段,对学习方法是一种巩固,也是对新方法的一种尝试。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有与时代要求相吻合的学生观,能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可实现教学和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做到以下几点:
1.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发展是包括每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优先发展。由于学生在认知、心理动作、情感态度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因此学生间的差异性是存在的。尽管如此,但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能,都有可能获得自己最有效的发展。
2.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发展是一种包括学生的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的全面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于学生认知方面的片面发展,更不能以通常的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与差。
3.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共同的外延,这种发展的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凸显,而不应仅仅是以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为终点。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是一种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能称得上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活动中创造性地贯彻“设疑―质疑―释疑”这一原则,并且营造便于创新的“问题氛围”,以便为学生的创新“种子”提供“沃土”和“气候”。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或研究;没有探究或研究就不会有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教师应成为支持者和促进者,激励学生敢于想象、质疑与探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在于学生平时养成敢于大胆想象、敢于质疑,不断地探究和否定前面已形成的事物,是创造力形成不可缺少的内驱力。学生在以下方面表现了较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能力
如,自己的作品与教师的不一样、与同学的不一样、与自己前一张画不一样。
2.发散思维能力
如,我能画地上的东西,还能画天上飞的,还能画大海里的等等。
3.形象联想能力
如,花生壳形状和花纹可以变成有趣的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建筑物等等。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把单纯向学生讲授、灌输知识、技能转化为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讨论,再获得知识、技能。
四、教师应成为支持者和促进者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如同学生学习的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进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教师这一学习加速器的助动,最终促使学生从一个自在的学习主体转化为一个自为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变教师单纯地教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拨,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变教师灌输式地教为学生自主性地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教师安守生命牧者的角色,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静听学生花开的声音。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如学习内容: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村长慢羊羊在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发苹果。喜羊羊得到了8个苹果,美羊羊得到了7个苹果,懒羊羊得到了6个苹果。可是,当看到手中的苹果时,懒羊羊不高兴了多媒体,它向村长发话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让画面暂停了,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懒羊羊会对村长慢羊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懒羊羊一定会说村长慢羊羊不公平,给喜羊羊分的苹果最多,自己分的苹果太少。”故事继续了,懒羊羊说的话真得和同学们说的一样。村长慢羊羊故意又考了一次笨笨的懒羊羊,你说该咋分,现在又该怎么办?懒羊羊嘟着嘴低下了头,聪明的喜羊羊忙说“懒羊羊别着急,我有办法了。”画面又暂停了,对着学生我说:“你们能帮懒羊羊想一个办法吗?”有的同学说:“把喜羊羊的苹果给懒羊羊一个,它们的苹果个数都一样了。”也有的同学说:“把它们三个的苹果加起来,再除以3,得数就是它们所得到的苹果个数”。当看到故事的结局喜羊羊的办法和他们一样时,教室响起高兴的欢呼声。就这样,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是多次抽象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或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多种多样、实用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如可通过一些动画,再编一些口诀、儿歌,让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进位1多媒体,放脚低;退位点,头上取,相同数位要对齐。”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幅形象的动画,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很快记住了进位“1”和退位“・”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使反馈练习趣味化
篇5
“生活情境”突显课堂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必将回归于生活。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一是捕捉现实的“生活现象”;二是还原现实的“生活画面”;三是模拟现实的“生活经历”。以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认识整时部分为例。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在生活中你们会看时间吗?(出示7时的钟面)这是何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是几时啊?”“7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看整时:长长的分针指着12,短短的时针指着7,就是7时。然后出示8时的钟面,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最后出示10时的钟面,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0,就是10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搬到了课堂中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数学处处皆在,生活就是学习,从而更乐意学习数学。
“童趣情境”激活课堂气氛
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小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教材的问题创设成简短精彩的童话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教学一年级数学《8、9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也可以经历这样的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喜羊羊吗?喜羊羊是所有小羊中最爱动脑筋,最聪明的羊。喜羊羊设了3个闯关游戏,你们要是闯过了,它会送礼物给你们。想不想试试?我们先来做热身运动,你们喜欢猜数游戏吗?一起来猜粉笔!
①请你猜一猜藏起来几根。先出示6根粉笔,藏起来一些,猜剩下的数量;再出示7根粉笔,藏起来一些,猜剩下的数量。
②喜羊羊:你能看图想到哪两道算式?0 0 0
0 0 0 0
(出示:4+3=7 3+4=7)
师:这两道算式是怎样的?
生:加号前后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师:在图中加竖线可以怎样列式?(出示:7-3=4 7-4=3)
教师通过“喜羊羊”这个孩子们最爱看的动画片主角,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必备的情感支持。
“智慧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的教学不单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应是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智力。教学二年级《数学广角》时,引发思维的导入给了很好的诠释:
师:同学们,今天有3只小动物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小刺猬、小鸭、小鸡(边说边将相关图片贴到黑板上)。它们约好了要去企鹅老师家玩,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下起雨来,小鸭和小鸡带了伞,而小刺猬没有伞,应该怎么办呢?
生1:小鸡和小刺猬一起打一把伞。
生2:小鸭和小刺猬合打一把伞。
生3:小鸭和小鸡合用一把伞,留一把伞给小刺猬用。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最后,小动物们的做法是小鸡和小鸭合用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大家想想这是怎么回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谈论、探索)原来,小刺猬开始也想和小鸡共用一把伞,可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刺痛了小鸡,小鸡就和小鸭合用一把伞,让刺猬自己用一把伞。
这种情境的创设,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容易开拓大家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学习。
“有效情景”达成课堂目标
课堂的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创设一个有效的实用情境必会给课堂目标的完成起到催化作用。笔者认为,创设一个高效的教学情境,要具备以下3个要点: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下面以二年级数学《平移》创设的一个有效情境为例。
师:坐过缆车吗?感觉怎么样?
生:平稳、慢慢地移动。
师:(出示缆车图片)看看这缆车是怎么动的?揭题:像这样慢慢地向一个方向移动的运动叫做“平移”。我们再来看下这窗户,谁能来示范下怎么拉这窗户。在拉的时候,这窗户是怎么动的?
生:左右移动。
师:这也是平移运动。(出示电梯图片)这种电梯你坐过吗?它是怎么动的?
生:上下移动。
师:看来,平移既可以是左右移动,也可以是上下移动的。只是在移动时始终是朝着一个方向移动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平移现象吗?
“平移”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现象,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就接触过这种现象了。但是,教材上很多“游乐场”的图片,并不能引发孩子的想象力和体验感,觉得和现实生活中的不一样,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场景搬入课堂,让他们快速了解到“课堂理论知识原来是这么回事”,从而更能牢固记忆和掌握,轻松完成教学目标。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积极性 方法
1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最终应用到社会现实和生活中去。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说: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把握的定性和定量,把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广泛使用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数学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针对考试内容来讲,教材怎么写,老师就怎么讲。然而,现在很多教材讲解的内容都是远离学生生活,远离学生的实践性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我们希望教师在数学过程中能将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其实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无处不在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经常收集一些有关生活的题材,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并巧妙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创意乐趣中完成学习,使学生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认识“知识三角”时,你可以设计建造房子:有一面墙是砖石墙,墙中间放一个木制的窗框,窗框寄托在一个木制坡道结构。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将木条钉在这其中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跟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到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计,学生认为数学是充满生命力的,生活中处处都需要数学知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也方便其掌握和使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在生活中华运用数学知识。
2数学用语力求严谨简约
在数学教学中,严格的执行数学语言教学应该是简单的事情。同时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格谨慎的,不容一点含糊,这种特征是由数学的性质所决定。简单、干净是数学教学重要的语言特征,切忌冗长。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突出重点,并有针对性的利用简洁的话语进行总结。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等有针对性的讲解。如果他们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准确的将最大的信息进行有效传授。有些老师经常使用口头禅这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有一部分语文教师讲课总是不断的重复,拖泥带水。导致在课堂上浪费了学生很多的时间,这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严谨的数学术语,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3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形状,颜色等,使知识从抽象到具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进行生动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教学中是相当落后的一种手段。一些学生凭借自己抽象的、感性的认识便与教师“纸上谈兵”,这样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无味的 。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已经摸索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给学生呈现生动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样也可以加速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数学课堂更丰富有趣。
如教学“圆的知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慢羊羊村长坐沸羊羊的车去去慢慢西部村参加刀羊的生日派对,可懒惰的沸羊羊只有一辆很破旧的自行车,骑起来总是颠啊颠的,慢羊羊村长的眼镜都快被颠下来了。我们要怎么帮助沸羊羊让他的自行车不颠簸呢?学生根据他们所学到的很容易就想到:不要让车子颠簸了就必须使轮轴之间的距离相同,所以必须给车安装一个车轴圆心。因此,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们兴奋的通过最喜爱的卡通动画学习到知识。
4分层施练,及时反馈
在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保持和影响新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一些知识或技能,一定要注意课堂练习。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不一致却采用相同级别的练习题,就好比有的学生够吃而有的学生不够吃。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来实际布局其基本问题并反思问题。在实际应用的层次中,也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题,来满足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练习,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将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5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喜欢动手实践的这样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形式。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例如切了个口子,画一幅画,或是折叠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加深了解,扩大思维。例如,教一年级“认识物体”一课,在实践中,提出与这些对象拼成一个小机器人,使学生学会辨认。如果机器人的头部是球,机器人的腿是矩形――然后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同桌合作,利用学习工具拼出自己喜爱的玩具,并让每一组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还引入了类显示的生产方法和材料。这部分学生兴致很高,且主动并始终遵循讲师的主导方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一、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生动
对于多媒体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正面影响,无疑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起。首先,小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数学知识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而这些思维特征正好是小学生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将数学知识的学科特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吻合,在两者间寻到一个巧妙的平衡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只小花猫在冬天寒冷的街道上不断地颤抖。教师旁白:在这么寒冷的冬天,小花猫需要一座温暖的小屋。用多媒体出示一座漂亮的小屋,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小屋中的各种图形,并用电脑勾画出各种图形。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图形进行分类。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自己对图形的观察和分类,轻而易举地认识了三角形。
二、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新颖
一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是依据教材例题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最后进行拓展性练习。在没有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这种授课模式的周而复始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是一种阻碍,不能给学生以创新的榜样。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参与进来之后,我们对于导语的设计,对于课堂环境的创造,还有教学模式的选择,乃至课堂练习的题目与容量制定就具备了更大的弹性,增加了多种选择,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撇开教材中的事例,选取学生津津乐道的动画片及他们课下所热衷的游戏活动等展开,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轻松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特征之所以以形象思维与直观感受为主,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抽象复杂的现象与情况不能有精准的把握。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譬如在讲“除法的意义”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笔者就制作了一个Flas,展示学生喜欢的慢羊羊村长的形象。桌上摆放着6捆青草,慢羊羊村长要把它们平均分给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只见慢羊羊先一只羊发了一捆,然后又一只羊发了一捆。这时,教师再给学生讲授,这就是除法,要把6捆青草分给3只小羊,保证它们手里的数量保持一致,这就是除法。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学生清晰地理解了除法的含义,而且延长了他们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四、多媒体,让数学课堂更广阔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打开一扇了望世界的窗户,但要真正欣赏到自然的美景,还需要学生自己睁开眼睛,用心灵去体验。数学教学自然亦是如此,教材中的内容只是一个开头,还需要学生用心灵感悟整个世界的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多媒体课件在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对于教材中的圆周率的推导过程,很多教师都觉得单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很难讲解清楚,于是就采取了忽略不讲的做法,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对于数学领域深邃奥秘的魅力的好奇心,降低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笔者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了图形演示,先出示圆,再依次出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圆内接正十二边形、圆内接正二十四边形、圆内接正四十八边形、圆内接正九十六边形……正六边形的周长正好是圆直径的3倍,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05828倍,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1320628倍……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给学生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五、多媒体,对它的使用要更科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6-0069-01
数学作业贯穿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它是反映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作业主要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补充,一般以书面练习为主,其功能和形式相对单一,内容比较枯燥。当前,“互联网+”模式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基础教育应与时展的步伐相接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应将“互联网+”与小学数学作业充分融合,从而创新小学数学作业模式,实现小学数学作业的创新发展。
1.知识阅读型作业。
知识阅读型数学作业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取数学知识、拓宽知识面,阅读的素材主要包括数学故事、数学寓言、数学典故等。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数学作业超市”(即阅读数据库),让学生在“数学作业超市”中自由地“点单”阅读。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业负担;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就会流于形式。(2)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为详细的导读提纲;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引导其主动、广泛地阅读。
2.视听赏析型作业。
视听赏析型数学作业是指学生通过观看音频影像资料来开阔视野,提高数学素养,观看的音频影像资料主要包括数学家人物介绍、名题赏析、数学科教片、数学生活习题讲析等。这类作业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便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比如: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可以这样布置作业――播放动画片段:喜羊羊它们在羊村待得太久了,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村长慢羊羊就带领它们,一起去大城市看看,从羊村出发有三条路到达城市,你认为聪明的喜羊羊会选择哪条路线呢?
3.口头交流型作业。
口头交流型数学作业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来训练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些数学问题,并派出学生代表阐述讨论结果。课后,则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并布置相关主题作业,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和交流。口头交流型数学作业的主题要有吸引力,还要平衡到全体学生。
4.操作实践型作业。
操作实践型数学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显现,这类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了“梯形的面积”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推导、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旋转180°,并将它们平移到一系列动画场景,之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形的剪切、拼图、旋转、平移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直接实现,通过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和计算。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再问题的设计上多下点功夫.一般来说问题主要涉及到一下一些方面:(1)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问题;(2)让课堂变得轻松的趣味性问题;(3)需要学生通过一系列思考活动才能得出结论的开放性问题;(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操作型问题;(5)鼓励学生主动去挖掘的探究型问题.在课堂内外,老师提出问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整个教学的质量.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一、生活化问题的设计
学习是为生活服务,学习要以生活为基础,生活中也到处都是学习,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学阶段,教材在应用题方面比较重视,有大量的应用题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解答.但由于应用题涉及到了太多生活方面的东西,学生接触社会少,往往对题中所表达的意思不是很清楚,因而不能很好的对其加以掌握.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设计一些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生活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去思考,这样学生会觉得数学很贴切.以后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更多的去观察,去发现数学的奥秘.
二、趣味型问题的设计
一个好的老师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真正主动去学习、去思考,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讲解具体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编排,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老师在进行提问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例如,教材中在讲解有理数时,讲到了它的乘方,这本是一章比较枯燥乏味的内容,但是教材却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导问题的提出,从而让学生感觉乘方问题也非常有趣,在轻松的环境中对有理数的乘方产生了认识.另外,老师在进行应用题的讲解时,可以讲应用题中的人物改为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画人物.例如,将题目中的甲、乙、丙、丁分别用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灰太狼代替,这样学生在浏览题目时会觉得非常有趣味性.另外,用动画人物代替这些没有想象空间的字眼,能让学生对题目的大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想象,当学生在应用题中看到灰太狼、喜羊羊类字眼时,内心肯定是非常喜悦的.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观看电影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适当的提出问题,这样也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总之,让问题更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很多,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去总结和发现.
三、开放型问题的设计
数学开放性问题与其他学科的开放性问题不一样,它需要更多的观察、推理、分析等过程.数学开放型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不断的去总结,如果设计的题目太难,学生会因为不知道如何解答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如果太简单,学生可能没有经过思考就能得出结论,这样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在向学生提出开放型的题目之前,老师首先确保自己的思维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题目的质量有保证.
四、操作型问题的设计
中学教材改革后,对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设计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相比以前纯粹的教师讲学生听,动手操作告别了枯燥的纯理论问题,让学生接触了另一片“春天”.动手环节的增多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大胆的尝试中展现自己的想法.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适当安排一些动手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动手带给他们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一章时,可以利用七巧板不断变换几何图形的功能.首先,老师先用七巧板变化出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每变化出一个图形,教师就向学生介绍该图形的名称、特点等.在老师演示完成后,可以叫一些同学上台进行表演.这一过程中,可以由老师或者台下的同学说出图形的名称,看谁最先完成图形的拼凑.通过上面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会比传统的讲课更加深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会更加的浓厚.不仅如此,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提高.
五、探究型问题的设计
探究型问题侧重于探究二字,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数学的奥秘.探究的组织方式有很多,可以以一个同学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要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自己探究,不要急于给他们进行解答.探究型问题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去慢慢摸索.例如,老师在给同学们展示一架用纸叠成的飞机后,可以给他们一些道具,让他们自己慢慢摸索着去完成飞机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己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对数学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
参考文献:
[1] 张发先.刍议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09(7).
[2] 徐美琴.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艺术有效性策略的构建[J].考试(教研),2011(6).
[3] 鲍志清.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4] 杨学群.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篇10
关键词: 做数学 发现 感悟 理解 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现在的数学教学有一种提法叫做“做数学”,即把数学课堂传授教学升华为一种“做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从而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主动获取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的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习活动的天地,展示自我的殿堂。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数学”作了探究。
一、创设情境,做中发现
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动作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没有按常规在台上演示,让学生在台下观看推想得出结论的做法,而是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先出示用同样大小的瓷砖铺成的平行四边形地和长方形地(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长方形的长、宽相等),懒羊羊和慢羊羊刚刚扫完地,正为谁扫的面积大,谁得的报酬多争吵?你能帮帮它们吗?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猜测,为懒羊羊和慢羊羊释疑解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明白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的关系,十分顺利地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把抽象的知识学习设计成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有趣易理解,学生获得的数学体验更是无比深刻。在整个教学中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活动,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二、自主探究,做中感悟
“实践出真知”这个浅显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在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获得。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自己用长方形的纸折,利用分一分、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发现同样是表示长方形纸的4分之1却有大有小。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如果单纯让学生看书、听讲或看教师演示,则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只有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观察它们的特征,通过触摸、展开、重组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
三、交流完善,做中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枯燥。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动手制作长方体》是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特点之后的一节实践课,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我决定增加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交流并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求:用硬纸板作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再做一个长、宽、高分别是7厘米5厘米、3厘米的长方体。我准备好了色卡纸、胶带、剪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制作,大家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节手工课。看每个小组的成员,画的画、量的量、剪的剪、粘的粘,一会儿工夫,正方体就做好了。接下来要进入长方体的制作,这下难住了不少同学。如何剪这六个面,我进行了点拨:“首先,根据长宽高的长度,脑中出现一个这样的长方体,然后想清每个面的位置,每个面的长宽。”在我的指点下,有些小组进入了思考状态,在经过讨论交流后,不一会儿都进入了有条不紊的制作程序中,六个面剪出来了,把它们粘贴在一起,制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