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9:3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经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华东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地区财经院校较集中,有些财经馆加入了当地的图书馆联盟,或与其他图书馆结成联盟,参与的财经馆在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了文献资源优势互补和共享。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其财经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水平较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稳定保障,在图书馆联盟中建设较快。但西部偏远地区的财经馆由于整体水平偏低,有的未加入任何图书馆联盟,发展缓慢,导致了我国财经院校图书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构建财经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难点
(一)管理体制滞后,资源建设技术标准不同由于各个财经馆的管理体制存在差异,自动化发展程度不一、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不能兼容、技术标准不统一、网络基础建设的不平衡、馆藏数字化建设不完善,没有统一的共享服务建设平台等,导致财经馆在资源共享的组织协调薄弱,在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成员馆合作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很多困难,服务评估、服务共享等难度较大。另外,资金的制约和图书馆文献经费相对不足等,也阻碍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开展。(二)共建共享制度设计存在着障碍以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为例,以武汉大学为首的10所核心馆比其他图书馆的自有资源多10倍以上,且种类齐全,实用性强;而中小馆的数字信息资源有限,满足不了教师群体的强烈需求[6]。财经大馆由于参加了一些联盟组织,再加入本行业的图书馆联盟中,自身的数字资源建设会与联盟的数字资源建设有许多重叠,大馆之间合作受益明显,积极参与联盟的建设;而中小馆的数字信息资源需求有限,参与联盟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需求差异,大馆承担了主要的建设费用,希望利用小馆受众实现部分盈利,但存在着如何收费、如何维护及保障硬件设置等具体问题。大馆和小馆在信任机制、设备维护和成本分担上存在分歧,成为财经院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重要障碍。(三)开发信息资源的合力不强财经院校图书馆联盟虽有实名,但目前只有少部分图书馆参与,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而且受观念和技术的限制,各成员馆之间优势互补不显著,仍处于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的状态,联盟内数据库资源整合程度较低,主要为联盟成员馆服务,合作内容侧重于联合引进数字资源、联合目录、文献传递等资源建设方面,特色数据库没有相互开放,提供的联合服务较少,服务方式比较单一、缺少创新。(四)共享制度建设的相关法律不完善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也会引发大量的知识产权纠纷,使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产生尖锐的冲突。在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共享制度尚未规范和完善的情况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因此,财经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应严格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吸取其他联盟的成功经验,全盘考虑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构建财经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可行性
已有的基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财经院校图书馆锐意进取、服务创新,注重财金特色,强化计算机与网络服务,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为构建数字图书馆联盟提供了硬件条件,而各财经馆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活动频繁,为构建联合体提供了软条件。文献资源建设强调与本校专业特色配套,文献收藏侧重于金融、保险、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形成各具特色的藏书体系;许多院校图书馆不仅自建了特色专业数据库、电子资源,实现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工作,而且还积极引进各类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超星”和“万方”等数据库,参与成员馆的联合建库工作,加入全国数据库资源共享体系,积极开展网上咨询、文献传递、定题检索等信息咨询服务,而且重视科研工作,不少财经馆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成果奖。
具备丰富的资源优势数据库技术是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的核心技术,文献资源共享的关键是数据库的集成、开发和建设[8]。财经院校图书馆具有以下独特的技术优势,能满足读者全方位、综合性的信息需求。1.EMIS电子数据库EMIS数据库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家专注于新兴市场经济全景的数据库,自2007年3月,EMIS数据库开始在全国财经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员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个财经高校试用,2007年8月完成了对EMIS数据库的评估,结果表明:EMIS数据库所包含的资源和内容符合财经院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是广泛适用于财经院校学生及教学科研人员使用的学术信息资源,对促进金融、经济、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研究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8]。2.“百链云图书馆”“百链云图书馆”是超星数图信息技术公司推出的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平台,它联合了国内外634家图书馆,如全国美术类区域图书馆、音乐类图书馆、体育类图书馆、农业类和民族类图书馆等高校利用百链搭建了行业联盟。“百链云图书馆”与“读秀”图书结合使用可以完成图书馆学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及图书馆学术资源门户建设,能实现区域性的多个图书馆联合为读者服务[9]。“百链云图书馆”提供了图书馆云服务结构,为财经院校图书馆实现共建共享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国内外共享组织成功经验的启示通过对我国一些联盟典型的调研,发现有以下特点:政府资助是其成功的保障;联盟的组织管理及利益的平衡协调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联盟合作密切,共享程度高,成效显著;积极开发和合作建设一些特色资源以及联合开展参考咨询,扩大联盟知名度;以大馆的力量带动中小馆,扩大共享服务面,才能提高联盟整体服务水平。笔者认为这些经验,给财经院校图书馆开展联盟建设带来以下启示:1.建立完善的联盟机构和运行机制要确保财经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如依托于一个核心馆,并制定联盟内互惠互利的利益平衡机制,负责对财经院校成立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方案、技术设计、经费预算、发展策略及资金分配等进行可行性分析和论证,整体规划并设定统一标准。2.共建共享平台由于财经院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和业务管理软件各不相同,馆际之间在系统平台上缺乏开放性和互联性,为了实现标准化建设,解决联盟共享技术的环境问题,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参照天津高校联合图书馆的模式,由政府和各学校共同出资,选定一套集成化管理软件,建设统一数据库[10]。二是开发适合联盟的应用软件,即对原有的软件进行修改,加入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模块,实现财经院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的联机编目与检索、文献资源传递等。3.广开经费来源,确保联盟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情况来看,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各馆自筹资金。如江苏JALIS建设项目的经费由江苏省政府专项拨款,每年500万元,四年共投资2000万元,为JALIS建设项目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证。天津市高校图书馆由天津市教委同意,在南开大学成立了教委中心,由教委中心统一购买90%的资源,其他馆共享数据库并共同分担采购经费,大大节约了采购经费,这种天津模式在全国还属首创,值得借鉴[11]。财经院校图书馆要广开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既要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还要善于开拓其他的经费来源,如企业赞助、社会捐款、科研项目经费、成员馆交纳费用以及对外服务性收费等,为联盟的高水平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可靠的经费来源[12]。4.技术支持与人力资源的培训建设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图书馆联盟保持活力和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财经院校图书馆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招聘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加强对馆员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专题讲座、重点培养或选派技术骨干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馆员的综合业务素质;通过馆际间开展业务交流与培训,提升馆员的服务水平,培养联盟文化氛围,共同研发新的项目[13]。
篇2
1)植物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在我国的园林设计中,主要色彩是来自于植物的衬托,并配以颜色娇艳的花朵和果实等。例如:在一年四季中,植物的设计应根据其季节的变化和特征进行设计,因此,在植物园林的设计时,应选择熟悉的植物色彩,使园区的植物颜色丰富多彩。在植物园林的色彩中常以对比色和邻补色为基调。其中,对比色给人以鲜明的对比,可产生强烈的美感,而邻补色给人以暖和的感觉,在淡雅的氛围中,感受景色带给人们的享受。针对植物类的园林设计中应采取异同整合的配色原则,其次是要符合设计的主题,色彩的应用和搭配要符合主题的内容,起到衬托的作用。再次,还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和特征,如在早春选择嫩绿的柳叶,在初夏选择茂盛的荷花,在深秋选择绚丽的牡丹,在寒冬选择傲人的红梅,这些搭配都是根据季节的变换,布置出美人的景色。而在某些季节不明显的景区,可以采用单一种类的植物,应用不同花期的植物为搭配,考虑每种类型的花期,来避免一年四季都开花或者一季萧瑟的现象发生。
2)建筑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在建筑类的园林色彩设计中,建筑无法脱离色彩带来的质感,也就是说,色彩是建筑元素中最主要的情感传递要素。在我国的不同地方,具有较悠久历史的地方色彩和传统色彩,这些就是能够突出建筑的特色,如:在我国南方的园林中,建筑大多以冷色为基调,采用黑瓦粉黛的要素,凸显高雅文人淡薄名利的情怀。这种基调不仅与自然相辅相成,还可与花草树木相呼应。又如:我国的寺庙较多,而寺庙的园林建筑受到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寺庙建筑中常以亭殿为主,并配以红、白台和色彩低调的塔。建筑的园林主要注重意境的营造,赋予较浓的传统色彩,园林建筑是有形有色的空间艺术,色彩的效果可以提升建筑的环境和意境,在色彩的冷暖和感情上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色彩的选择必须从整体出发,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注重色调的统一,在色相上要化繁为简,以明代暗,在用色上突出创新。
3)小品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在园林中小品的设计指的是提供休息、起到装饰、照明和展示等作用的小型设施。在一定的空间内,以轻巧的身形、独特的设计给人们以舒适的质感。在园区中偶有小品的存在,不仅能够增添艺术的气息,还可以给人们以身心的恬静。因此,在小品设计上应注重细节,要符合景观的主题内容,增加其观赏性。本文就以园区供休息的小品进行展示,可以在园区内营造椅子、凳子和桌子等进行修饰,根据园区的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提供出轻松、温馨的氛围。在设计色彩上,要根据园区的主题,其材料和颜色要协调,采用较为舒适的暖色,避免采用大红大绿的颜色,给人以烦躁感。
4)铺装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在园林的铺装设计中,色彩的设计是较为主要的因素。采用合理的色彩对人的心理产生舒服的感觉,如:表情和象征,给设计带来了别具匠心的特点。在铺装的设计中,要根据铺装的地点进行选择,如:热闹的大街,可以选择兴奋色铺装,而在安静些的景区,可以选择沉静色铺装,在不同的色彩搭配上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因材施教,找出适合环境的铺装色调。铺装在园林的设计中应用最多的是园区路面和广场大街,而著名的花街铺地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之一,采用黑瓦和碎砖进行铺设,在现代的园林中,人们更加重视图样的设计,其样式更受年轻人的青睐。
5)水体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在水体类的园林设计中,较为难设计的原因在于水体本身是透明无色的,由于水体的面积和深浅的不同,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后呈现的色彩也不同。水景的灯光色彩在不同的环境内也可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效果,通常在水底照明时的光源以白炽灯效果最佳,在水下的颜色可以采用黄色和蓝色,可以鲜明的衬托出红色和绿色,通过颜色过滤器也可以呈现出预期的效果。水景的设计还可以根据与植物的相辅相成,体现出主题和质感。一般情况下,在水体的设计方面很少采用植物的搭配,但应用水景植物的少量摄入,可以增加其搭配的方式,避免产生杂乱的视觉效果。
6)山石类园林的色彩景观设计
我国是地质相当丰富的国家,因此可以充分的利用山石给园林的景区增添不少的特色。山石在我国的南方一些私家的园林中较为常见,其设计的原则还是要根据园林主题进行设计,如:在秀美的湖边,应用光洁、丰润的石头,是一种营造氛围的好素材。又如:在假山上附有石洞,可以凸显空灵的意境,因此,在园林中的山石设计中,应与附近的景物相协调,做到烘托主题和点缀景区的作用。
2结语
篇3
(1)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受到国家过度的控制,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一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财务观念,没有任何自主经营的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实现了政企分离、自主经营管理的目标,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应当摒弃传统的财务观念,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根据国家颁布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企业的自主经营。
(2)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当中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大部分企业均认为财务管理应当只是企业会计以及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而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去,在高层管理者的合理指导下,依据企业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带领全部的企业成员,利用科学的奖惩机制,进一步深入地挖掘企业全部员工的潜能,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开辟企业全新的发展途径,让企业的每一位成员均树立为企业创优创新的意识,进而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责任。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转变财务管理模式,那么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企业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1)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考虑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今后的健康发展来制定最为适合企业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理念,在投资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投资,探索与其他外部资本进行投资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防止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巨大的危害,将企业投资的损失最小化处理,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处理风险的实力。最后,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了解并掌握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接受全新的理念和思想,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当中的作用,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到实践当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2)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如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我国现阶段所颁布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将全新的会计准则推广到各个部门,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合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逐渐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这便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全新的规则,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同时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开展合理的电算化工作,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的财务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组织机构。部分企业的财务责任和权利过于集中,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对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妥善处理责任与权利的关系,改变原本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适当地将财务管理权下放给其他部门的高层管理者,充分实现全企业参与财务管理的理念。为了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应当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组织机构,合理地配置人员和工作岗位,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3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财务资本是传统意义上财务的基本要素,而财务管理则是针对财务资本运作所展开的相关管理工作,这当中包含了财务资本的获得、应用以及分配资本收益的相关工作等。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本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不单是原本的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还包括了非物质形态的相关知识资本。我国现如今依然有一些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取代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甚至根本不了解时间价值以及资本成本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基本内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缺少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众多的问题,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毁灭的打击。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做好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同时由传统的事后核算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监督,进而提升至全面预算管理的阶段,极大地发挥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如今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让其了解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提升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各个部门都落实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篇4
一、财政的本质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1.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
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篇5
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我校在一号楼报告厅举办了第二届辩论赛。我校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活动。
经过四轮语言上的交锋,四个辩论队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此次比赛共分为立论陈词、驳论、小结、观众提问和总结陈词五个环节。第一轮第一组辩论队出场,双方围绕“我们是否需要心灵鸡汤”展开激烈的辩论。比赛中,双方选手就各自论点据理力争,赛场气氛紧张热烈,双方辩手攻防激烈精彩,场下掌声不断。
第二轮第二组辩论队的辩论更是精彩,在驳论环节中,双方争锋相对,现场气氛再次升温,他们精辟的措辞,犀利的语言,引得在场观众为之鼓掌。在随后的观众提问环节中,观众们热情饱满,积极提问,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经过紧张又激烈的角逐,本次比赛以第二组辩论队的完美表现获得胜利告终。
通过这次辩论赛,锻炼了我校学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也增强了我校学子的临场应变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6
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现在不少政府部门也已经认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针对资源整合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随着有关部门的努力,资源整合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财政支农资金也需要配套的支农政策给予支持,否则容易造成更大的资源消耗或降低资源的使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对支农的财政进行大量投入也并不合适。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支农系数出现较大波动,1978年,财政系数为0.48,在2005年财政系数为0.61。但是,即便如此,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几十年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工作证实,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能够发挥较好的“杠杆资金”功能,离不开能吸引地方财政资金配套项目的配合,必需将信贷资金及时的引入,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才能体现金融资金具备的主体作用,从而更大范围的将两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的绩效。
二、财政与金融整合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
在对“三农”、建设新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有利的基础上,要具有宏观的战略全局和一定的前瞻眼光,要敢于进行开拓,积极的采取各项措施对财政和金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突破。首先对整合工作展开试点,在试点工作中积累经验、对整合方案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及时的修正,令整合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将成功的经验进行大力的推广。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一)要遵循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整合过程中要以财政支农为基础,因为财政支农资金是财政同金融支农的重要准备。因此,需要将财政支农同金融支农作为重要的战略内容,要意识到整合是财政支农的必然趋势。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一定要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可偏离金融发展的特点轨道。
(二)将财政的支农资金作为先导,将金融支农资金设为金融发展的主力由于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无偿性。因此,在对其进行整合时,要体现金融机构的主体性,政府部门应作为辅助的角色,切不可在整合的过程中过于强势,要保障金融机构在支农整合中的主导地位,令金融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配合和监督下对支农项目进行审查工作和日常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到达这一目标,政府部门需要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同金融机构确定政府在扶持工作中的扶持额度及投资预算等。
(三)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多层次整合对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深度的整合,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投资项目的先导,作为吸引盈利性金融资金投入的引子,由于财政资金可以对信贷资金担保或补偿,能对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的发挥提供帮助,然后对非开发性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可以通过金融机构从中提供结算服务。
(四)要以支农项目为整合的平台要设立明确的资金使用目标,这是成本、收益核算的主要工作。同时需要体现金融机构在资金贷款方面的优势。以支农项目为整合的平台,能够引到市场进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利用招标的方式筛选出支农贷款机构、期限和利率的最佳组合。政府应给予一定的配合,定期组织一些商业性投标项目,综合评比出信用、实力最强的商家,中标的金融机构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展开支农业务,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保证和补充。
三、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整合方式的介绍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若分开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进行改革,那么将会面临很大困难,若以宏观的整合为主导,对两者进行管理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财政支农同农民金融培训整合的介绍当前的农村金融困境是供求双方不平衡造成结果,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和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有关的文献表明,金融支农的基础工作是能给广大的农民增长智慧,令其对现代的金融有宏观的认识,同时学会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具体的整合措施如下:要求专业的金融机构对农民进行具体的培训,政府可以用专项的资金进行拨款,并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
(二)财政支农同商业性金融支农的整合介绍将两者结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农业投入创造出更大的收益,但由于彼此间在运营的原则、机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担保性和补偿性,属于公益性支出,同金融体系获利性烦人商业支出提供一定的担保。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也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盈利能力,适当的增加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可增加其盈利能力,从而实现政府、商业金融上的双赢局面。
(三)金融机构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整合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目标设为农村政策性的金融,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整合补贴或补偿,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信社的发展,还可以增强政策金融的支农力度,对财政支农的工作效率有提高作用,从而实现多领域的“双赢”局面。
(四)注重财政机构同农村增量金融机构的配合将财政支农同农村金融进行增量的整合,可对农村金融增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整合作用。可将一部分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令社会更多农村新生组织顺利的发展。
四、实施整合的整体配套机制
(一)整合时要同货币政策向协调对两者进行整合时需要相应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要利用金融机构同支农之间的互动性,同时货币政策还要起到杠杆功效果,同时在注意两者之间的配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吸引社会上其他的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代表要对产证收入的削减,同样也可看作财政支出的加大,也相当于给农贷进行适当的风险补偿,政府也可以试情况实行长期的所得税优惠政策。②利用对存款的准备金率及贷款利率政策加大对农信贷投放的力度。
篇7
1.对市场调控的滞后性
政府采用财政和金融手段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滞后性的现象。即市场经济变化速度很快,很多问题潜藏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只有在一定条件刺激下才会爆发出来。此时政府在采用相应的调控手段,付出的代价大,有亡羊补牢之嫌。市场经济发展虽有规律可循,但我们在把我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总会出现失真现象。就是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完备的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有效克服之中市场调控的滞后性。2008年,爆发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政府制定财政和金融政策无法协调统一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财政与金融政策是最常采用的手段。但是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因此政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会出现二者无法协调统一的问题。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一开始提出的主要是从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出发,采用了4万亿的赤字刺激财政手段,的确在当年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一年后发现只是凭借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发展,还远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2009年才开始连续十几次的货币信贷降息手段,通过银行整合社会资金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然,在此之前,也采用了降息手段,但是幅度较小,作用不是很明显。因此,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在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协调一致的现象。除上述问题外,还存在政府财政部门和银行等金融部门整合效率差、侧重于政府财政手段忽视金融手段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做好财政与金融有机的整合工作。
二、加强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整合的建议
1.深入考察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做出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调控策略
实现市场经济下财政与金融有机整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对市场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深入探究每一个细微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把握相关运行规律。这样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前瞻性的财政与金融整合政策提供现实的依据,进而预见到市场运行可能存在的潜在重大隐患,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改变财政与金融手段对市场调节滞后性的现状。
2.协调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关系,真正发挥二者有机整合效应
篇8
1、衍生金融工具,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在不同地区的衍生工具市场上,衍生工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威胁。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风波等等。衍生工具降低了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有关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使许多银行表外业务得不到真实的反映。2、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影响金融活动稳定运行的因素非常多,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其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影响金融活动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损失大小等更是难以事前把握的,不易让活动主体做出预期。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电子化的发展,特别是巨额国际短期资本的无规则流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3、金融国际化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相对性我们平时所讲的财务风险,总是从单个的经济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看待的,它直接表现为经济主体可能遭受事实上的经济损失。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的走进来,以及国内商业银行走出去,在全球既定时期内资本质量与总量的约束,一方发生了损失,总有另一方获得盈利,而不是表现为单方面的损失。国际化金融风险对于某一国家来说,可能是净损失,但从国际乃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就一定会有其他国的行为主体获益,因而这种损失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以此,当某一特定时期,商业银行财务表现为盈利,这只是相对的盈利,当国际化交易来临的时候,盈利也许很快会变为损失。4、金融国际化使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常常并不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因为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应属于即期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货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了,而“泡沫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商业银行非理性的财务活动在虚假繁荣的经济背景下,其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5、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扩散金融国际化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业务往来非常频繁,由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财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混业经营,它是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交叉经营,交叉销售,此时风险可以互相传递,如果证券公司出了问题,很可能就带动银行出问题,然后整个金融体系也出问题。
二、金融国际化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及时减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恶化。要构造新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既要考虑符合国际惯例,又要适应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国际化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指标界定应“国际化”
在设定财务指标时,要与《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章制度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例如,《巴塞尔协议》提出了统一的风险加权式资本衡量标准,后来又将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纳入风险衡量系统。因此,我们在设计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可以将有关资本含量的指标考虑进去。
(二)监测与识别财务风险必须采用非财务指标
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识别时,除了选择财务指标,还必须选择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比较依赖于财务数据,离开了财务数值,财务指标似乎无法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财务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面貌。尤其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把握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的征兆,节约诊断财务风险的时间。
(三)处理财务风险须借鉴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万千,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中必须审时度势,确保财务活动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受管理层国际业务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察觉国际金融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为了对风险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制,必须及时采纳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较为开明的组织机制。
(四)将财务风险预警活动作为银行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前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都是局限于特定的部门或者特定的管理活动,没有将风险预警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除了短期内应对财务风险迁延带来的后果,还必须形成作为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部分,形成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使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不仅仅是对财务风险处置活动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是对预警工作组织机构设计、风险监测与分析技术选择,以及财务风险处置机制设计的、完备的系统。结合前文叙述,以及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成果,笔者认为,建构适合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警组织机构设计
财务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现存组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优化。预警的组织机构在预警机制中又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作用,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建立预警组织机制时,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首先应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组织后,进行预警分析,采取措施防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投入成本;其次,应符合机构精简的原则。企业设立新的财务预警组织应尽量利用原有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在组织职能分配上做局部调整。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必须要剔除权力行使时的干扰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对原有内部控制部门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造,设立专门的预警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由商业银行管理层委派专人领导,成员可来自商业银行国内外的分支机构,适当时可吸收商业银行外部其他专业人员加入。通过对内控部门的整合,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控制体系当中来,以便完成商业银行治理的目的,形成内外互动的预警组织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二)预警分析机制
预警分析机制就是在财务风险形成初期,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监测与识别的机制。学术界在研究分析机制时,大多将其置于财务风险的潜伏期,很少将预警分析机制置于风险的“发作期”与“恶化期”。其实,这两个阶段也需要分析机制。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预警不再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而是一个随时更新的开环系统。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两个阶段,即监测阶段和识别阶段。
1、监测阶段
监测阶段通过收集商业银行整体与部分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国内与国外金融环境变化的动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危机进行识别预报。总体看来,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危机化发展表现为:不良资产的非预期上升,利润非正常降低,资产获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过度扩张与分布不合理,对外业务异常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等。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活动与国际资金运动密不可分。因此,其危机化还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小于8%,未能达到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等。
2、识别阶段
识别阶段主要任务是选取有代表性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监测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定,并做出危机的趋势分析。识别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预警的指标选取与财务危机的警情界定。(1)预警指标的选取。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的指标通常应着重反应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指标较系统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鉴于金融国际化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推广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国外银行激烈竞争,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及其风险特点,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包括有关商业银行国内经营的、日常性的财务指标,以及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同时,还应该包括表现商业银行现状、隐含未来发展方向的非财务指标。首先,有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这一类指标应包括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产权比率等;盈利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获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成长能力分析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现金流量分析包括现金盈利质量指数和现金增值质量等,以及经营安全率、资金安全率等;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这一类财务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开展状况。通常可选择国际业务涉及的资产对资本结构的贡献指标,以及资本充足率,它们反映了在巴塞尔协议制度约定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的涉足程度。其次,有关商业银行的非财务指标。第一,顾客评价指标。商业银行是一个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以顾客为中心制定其战略计划和行动准则,首先要建立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反映顾客维度绩效的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保留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其战略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而关键成功因素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由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应包含金融创新产品数量和比重、服务方式、服务效率以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指标。第三,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尽管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内部融合,或者知识再加工的方式来构建,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它对呈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应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学习能力,保证组织健康成长,学习与成长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员工、信息系统和规章程序,我们也将选择这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第四,国际规章条例的执行指标。金融国际化下,各国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的意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中国银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走出去”的一些商业银行可能对一些国际惯例、条令、制度把握不到位,致使在经营活动中蒙受损失。对国际规章条例执行力度的考核,可以较好地掌握商业银行执行国际规章的水平。对于执行的相关指标,可以选择执行是否违规,持续执行时间长短等方面。然而,对商业银行的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的难度要大于财务指标的设定,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多属于定性内容,较难给予明确界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结构因素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2)警情的预报。运用商业银行的某一财务预警指标,管理者可以了解银行某一具体方面的财务信息,但是管理者并不能了解商业银行整体危机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企业先对预警指标计算单项功效系数,然后按各项功效系数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赋予权数,最后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并依据财务风险警限对照表所示,据此判断财务危机程度。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大小,学术界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3、诊断与评价阶段
诊断就是对已识别的危机,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诊断,管理者可以明确哪些风险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评价就是要确定商业银行在这些财务危机的冲击下会遭遇到哪些损失,这种损失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上述的几个阶段中,监测活动是财务预警的前提,识别阶段至关重要,诊断和评价阶段则是技术性的分析,它们相互依赖,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可分割。
(三)预警对策机制
财务危机的防范治理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根本目的。当风险危机化初露端倪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采取应急措施来控制风险,预防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组织活动
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项特定的任务:组织工作和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是由多个分支机构优势资源互补而结成的整体。当出现危机时,商业银行需由一个快速的机构组织应对活动。前文就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设置进行了论述。当财务风险形成时,预警组织机构成员须通过网络技术迅速、灵活地反映并交流财务危机信息,形成开环的风险交流机制。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一般来讲周期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会带来的利益具有持续性,也不意味着金融国际化下财务风险具有短期性。商业银行的预警人员可能判断风险的经验不足,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风险预报,预警人员可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自动采用相应对策。
2、日常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确认的财务危机,往往对银行全局有重大的影响,日常监控活动就是要对银行逆境现象进行纠正。当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的危机难以迅速有效控制时,日常监控通过对发现的企业危机状态进行假设并模拟,然后提出对策活动。
3、危机管理
篇9
今天,我们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开卷是否有益。我自然会去支持正方,支持开卷有益,所以也免不了与对方产生唇舌之战。
主持人陈老师宣布辩论会开始。我是正方二辩。我方一辩陈汀?站了起来,她讲得头头是道,先举了些名人的例子,然后又把我给扯进去当实际例子。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反方一辩林雅琪也不甘示弱,说了很多中学生因为看了不良书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我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反驳林雅琪:“世界名人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这不足以说明开卷有益吗?人欲成才,士欲济世,务必开卷读书。”反方二辩吴婧怡马上站了起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起那些不良书籍与读者产生共鸣以发生的犯罪。
这时,陈老师说:“现在开始自由辩论!”这时,整个场面气氛很紧张,空气仿佛凝固了,双方队员都非常紧张,生怕自己说错了。这时,我方辩友站了起来反驳吴婧怡:“那些走向犯罪之路的人一定是因为原来自己的心理就不好,有些人就算看了也不会与书产生共鸣,就算有些书文章结构混乱,内容不堪入目,那会有谁去看它呢?难道你拿刀去杀人,还怪刀不好吗?”我方的人马上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对方也马上报以唇枪舌战,说:“书犹药也,那么有毒药也有良药,毒药使人走向犯罪。”我方辩友自信地站了起来,仿佛胜券在握,报以更加热烈的反击:“毒药也有解药,如果让你看完不良书籍后又看一本世界名着的话,你说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这时,对方陈佳怡突然冒出一句:“那些不好的书怎么会出版?”我们马上抓住把柄,说:“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看的书都是有益的了,看来对方辩友是赞同我们的观点。”说完,全部哄堂大笑,我们对陈佳怡又是拍手又是赞扬,弄得陈佳怡无地自容。这时,我方颜轩宇马上站了起来,气势咄咄逼人:“不良书籍就是催长剂,只做了对不良心理的催长,并不会使它萌芽。即使没有书不良心理也会使人变坏的。”对方先是一愣,但马上如睡狮猛醒般,展开了强有力的反唇相讥:“可是要是他没有书,也许不良心理会被改过来呀!”“那也不一定嘛!”就在我们辩得难解难分时,下课铃响了,双方打成了平手。
我明白了开卷既有益,也未必有益。
浙江台州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陈欣
篇10
ERP实际上就是对企业整体供应链的一个系统化管理,不过很多时候在实际操作时,企业内部只进行有限的合作方、供应方等的开放,导致ERP只能模块化管理其内部功能,从而影响供应链战略性整合的效果。其实在实际的运用中,我国现阶段对ERP综合的运用并没有实现,因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ERP的运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其发挥也并不完善。
二、运用策略
那么想要发挥出ERP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并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及水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帮助企业更优化财务管理。
(一)业务流程和财务管理的结合ERP的子板块很多,这些子板块能将企业的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梳理,能够完美地将业务流程融入到财务管理所需的信息的收集以及要求中。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相关的财务流程时,务必要融入相应的子板块,同时要严格的监控关键点数据的收集。这样一来企业的资源就能得到全面的整合,并且数据库更丰富多彩,使得业务流程与财务管理更加紧密的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其实ERP就是将传统企业的事后管理,变成现在的全程和事前的管理。ERP系统本来就是对日常业务的管理,是业务与财务在信息上的共识,因为信息技术的结合企业内部的物流、信息和资金流才能统一,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力等业务和财务的互动打基础,实现业务财务的信息互补互进。由于两者间的互补互进,ERP系统的工作效率会突破传统财务管理的最大值,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原始资料的查找等方面会花上大量的时间,但是ERP系统却能够减少企业在这方面的物力人力的投入,降低运营的成本。
(三)定期培训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企业财务工作者对ERP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能力及素质,而在这里将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两点技术性的要求:财务管理的相关技术已经信息系统的利用。财务管理的技术是财务工作者开展各项工作的起始,但却缺乏对信息系统利用的知识面。因此,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提供培训的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让财务工作者掌握企业信息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财务工作者的积极加入,所以,就需要财务工作者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的环境等的了解,才能使得财务工作者在ERP环境下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并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转变成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四)有效结合各部门与ERP流程自从ERP被运用以来,企业并没有进行相应板块的人员培训及流程改造,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板块的数据不够及时准确,最终造成财务管理板块在需要反馈时,还要财务工作者进行各个板块的数据录入。因此企业就要注意,在进行库存模块的操作时,需要企业供应链的实时维护,务必要让物资出入库及成本是否匹配及时被反馈到财务管理的模块中;而企业在人力模块这方面,要进行真实的填报,让系统能够更方便相对项目科目的人力成本分配任务,并生成相应的分析报告……诸如此类的模块操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各部门与ERP流程的结合,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这也就要求企业要进行资源整合,并及时修订各个流程,让所有员工参与到整个系统中,保证各部门与ERP流程在执行过程中的落实到位。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