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5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法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法试题

篇1

[关键词]:大体积砼施工 裂缝控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华俊园建设工程由云南俊泽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住宅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新区东外环北路,本工程一开工分公司就制定了很高的质量目标:达到呈贡地区优良形象工程,同时确保达到云南省优“春城杯”。

一、工程概况

风华俊园项目工程由云南俊泽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重庆建新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本项目由10幢主楼和8栋商业所组成的建筑群体:建筑面积约28.8万平方米,其中: 5、6、7、8栋为18层,9、10、11、12、13、14为高层; 高层房屋檐高95.80米,最高处为102.40米。本项目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建筑等级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设防烈度为8度,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地下室防水等级Ⅱ级,人防为6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地基与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车库管桩型号为PHC-AB400(100),高层主楼基础为管桩型号为PHC-AB500(125),各栋主楼基础筏板砼厚为900mm/1500mm,所有基础筏板砼均一次性浇筑成型。

二、基础筏板大体积砼节点施工难点

1、大体积砼二次振捣难度大

由于基础筏板钢筋比较密集并且剪力墙、柱钢筋较多,各机械施工过程中难免发出冲突,电梯井、集水坑砼施工无形加大。

2、大体积砼施工技术复杂

基础筏板大体积砼施工过程中砼运输车辆必须确保畅通,到达现场的砼必须能够满足需求,确保砼浇筑过程中不间断,同时必须布设必要的测温仪和循环水冷却管,布设循环水冷却管话说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若不认真负责则容易照成管路不畅通或在砼浇筑过程中被破坏,故控温难度实际也就加大不少。

三、大体积砼施工措施

大体积砼具有形体庞大、混凝土数量较多、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高、混凝土绝热温升高和收缩等特点。大体积混凝土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是力学上的结构强度,而是混凝土的裂缝。如何防止大体积砼的开裂,如何在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大体积砼裂缝是大体量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变形导致的裂缝,必须控制这种裂缝现浇混凝土结构。

1.基础大体积砼的特点与裂缝产生的原因

1.1砼强度级别高,水泥用量较大,收缩变形大,产生裂缝

混凝土体积越大,水泥总用量相对大,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越不易散发,温升越高,引起的体积变化也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后,内部温度远较外部高,形成较高的温差,造成内涨外缩,使构件表面产生很大拉应力以至开裂。对于大体积砼施工阶段来说,由于温度变形而引起的裂缝,可称为“初始裂缝”或“早期裂缝”。

1.2受约束,产生拉应力,产生裂缝

体积变化受约束会产生内应力。约束条件有两种,即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一般指基础或其他外界因素对结构物的约束,水泥水化后期,散发热量大于放热量,构件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受边界条件约束,产生拉应力。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地下室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受基础约束明显。内约束是由于内部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表面则易于散发,内部体积膨胀,表面则体积收缩(特别是遇气温骤降或过水),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这时产生的一般是表面裂缝。

1.3抗拉能力低,产生裂缝

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压能力较高,抗拉能力较低。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极限拉伸也很小,通常不足1×10-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受约束时产生的拉应变(或拉应力)很容易超过极限拉伸(或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通常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要把这种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拉应力限制在允许范围以内是非常困难的。

2.控制温度裂缝发展的基本措施

2.1基础大体积砼的材料选择与质量要求

水泥:施工中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及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每减少10kg水泥,降低温度1℃)。本工程由于货源限制选用525号普通砼酸盐水泥。粗细骨料。粗骨料选用5~40mm单粒级卵石。细骨料采用中粗砂,其细度模数为218.降低混凝土的干缩。

混合料及外加剂: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0.25%左右的木质素磺酸钙,可明显延缓水化热释放的速度,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同时可减少10%拌和用水,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粉煤灰,不仅改善混凝土的工作度,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泌水和离析现象;同时代替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掺入适量UEA膨胀剂,有效地补偿混凝土干缩冷缩,增加密实性,提高抗渗能力。

2.2混凝土配合比与浇筑

根据选用的材料,确定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塔吊运输,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5cm;C35/C40 PS8+丹强丝混凝土配合比(kg/m3)参考可为水泥:黄砂:石子:水=330:771:1087:173.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一次浇筑,分层厚度为43cm左右,在斜面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初凝时间为3h左右)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在不同部位用3台振动棒分上、中、下3个层次,采用循环推进,一次到顶的办法,以消除冷凝,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保证防水质量。

2.3混凝土测温

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时了解温差对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采取常规测温技术,对底板混凝土的上、中、下进行布点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有效控制温差梯度,要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中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不宜超过25℃”的要求。

3.大体积砼的施工工艺

3.1严格按技术规范施工

分块分层浇筑混凝土,有利于错开拌合物内各层的水化时刻,分散混凝土的放热峰值。一般在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时,浇注上一层。在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50~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在浇筑完毕到混凝土初凝之前,粗抹面一次,混凝土接近终凝时,应用木模第二次抹光,消除混凝土表面的龟裂裂纹。采取措施控制浇筑温度,如拌和用水以碎冰形式加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被限制在6℃左右;在施工现场搭建遮阳蓬,防止烈日爆晒混凝土表面等。必要时可以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水进行人工导热,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3.2二次振捣技术

二次振捣技术,对提高砼的抗裂性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施工实践表明,对已经完成浇筑但尚未凝固的砼加强二次振捣工作,能有效避免砼由于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及空隙等,以此提高钢筋与砼之间的凝聚力,避免由于砼沉降而产生裂缝,并能以此降低砼内微裂的现象,提高砼的密实度,并增强砼的抗压强度约10%一20%,有效防止裂缝产生。

3.3养护工作

加强对砼结构完工后的养护,主要是严格监控其温度,以避免出现过大温差而导致裂缝。一般大体积砼的底板浇筑应控制在5月份之前完工,以避开炎热天气以及太阳的暴晒。在养护方面,当浇筑工作完成后,派3—4个人进行专门养护工作,做到轮班值守。为了确保已经浇筑好的砼表面热度不至过快散去,可选择在大体积砼的表面铺盖草袋,并在草袋的上面再盖一层尼龙薄膜,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砼的表面湿润,使其降温速度降慢。由于初期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能为后期投入使用时避免裂缝现象提供较好的保障,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不能怠慢,并应将养护期延长至15天。拆模后应立即回土或在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以控制内表温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

四、施工感悟

由上述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大体积砼施工的技术十分复杂,只有重视大体积砼的施工问题,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为了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从设计到施工,包括施工的环境与材料等多方面因素,都应提高注意。应从多方面加强对大体积砼施工的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以实现综合治理原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施工中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204-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00-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在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同时,考虑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难度,积极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改进,在提高进度的同时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204-2009)

篇2

关键词:机械基础;试题库;功能模块

以前,机械基础课的考核都是由任课教师进行命题,由于出卷入的差异,使试卷存在诸多问题:随意性较大,题目内容的广度和难易程度等不够稳定;题型较单一,题量较少,难以实施教考分离。这样的试卷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的效果和信度。鉴于此,开发机械基础试题库,出卷人可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计算机自动选题组卷,实现命题过程随机化、自动化,为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教考分离创造条件。

一、试题库解决的问题

本题库主要由命题、试卷设计和程序系统三大部分组成。一套优秀的题库软件应当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控制题量。即一份试卷究竟出多少题。二是控制侧重点。每门课程都有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显然对于重点章节应该多出题,反之就少出题,即试卷是否有侧重点的问题。三是控制难度。一份试卷使学生得分都很高,或普遍成绩都差,这样的试卷都是失败的。试题库软件要控制试卷难度,使其达到或基本达到出卷人的要求。四是控制内容。避免两道或两道以上同一内容或知识点的试题重复出现。

二、试题库模块

1.试题库建立的方法

为保证试题库的质量且达到学校试卷重复率的要求,应结合课程标准、课时分配、教学经验等方面内容,针对教学要求建立题库。另外,为保证考试的效果,不同难度的试题要有数量保证。

2.题型分布及分值

本题库包括四类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确定每类题型的分值很重要,这是掌握难度的重要指标。

(1)填空题。这类题是对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考核,空白处填写的是要求学生应熟练记住的核心词、关键词或数据。每套试卷10道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2)选择题。这类题有一定难度,靠死记硬背很难做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以保证得分率。每套试卷1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3)简答题。这类题是对教材中的综合知识点的考核,有时也包括实验和实训知识。每套试卷4道题,每题5分,共20分。

(4)综合题。这类题包括作图和计算两部分题目,作图题主要集中在力学部分,计算题主要集中在力学和机械传动部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和步骤。每套试卷4或5道题,其中2道5分题,3道或4道(视具体情况而定)10分题,共40分。

3.试题难度及比例分配

为保证试题质量和考生的得分率,对试题难易程度做了4级标定并给出分值比例。1级:表示题目很容易,分值比例约占25%;2级:表示题目容易,分值比例约占30%;3级:表示题目中等难度,分值比例约占30%;4级:表示题目难,分值比例约占15%。

三、试题答案

1.试题答案的科学性

为实现教考分离,必须有科学缜密的答案,答案必须无懈可击。还要求答案分段、分项计分,减小评分的随意性。

2.试题答案的多样性

有些题型特别是简答和计算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只要方法正确,都应该给分。

四、组题规则

1.环境要求

本试题库适用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Windows7/Win-dows10,适用的Office版本为Word97或者更高,存储要求为内存1G,磁盘2G。

2.试题录入

试题支持Word文件导入。需要按照格式准备试题,每道题一个表格,包括试题类型、知识点、难度、分数四个部分。

本试题库经过笔者执教的4个班的学生试用,学生的成绩呈正常的正态分布, 考试合格率均在85% 以上, 基本上客观反映了各班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教师和学生反映较好, 认为试题库的使用体现了考试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评分的公正性,达到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高法,陆笑容.《机械设计基础》试题库系统软件设计[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

[2]汪浩.谈我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试题库建设[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2).

篇3

【关键词】试题库 系统 开发

一、试题库系统的认识

试题库系统指的是具有出题、命题、题目分析等功能的试题库。首先,试题库具有试题的输入功能。在将试题存储到试题库之前,必学先考虑试题库的应用平台。对于传统的试题库输入功能较为简单,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是对计算机试题库而言,试题的输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试题的内容方面考虑,有些试题带有图形内容,这样就为试题输入带来一定困难。开发一种高效可行的输入方式一直是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之一;其次,试题库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试题组织和管理形式,要在茫茫的题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试题是非常困难的;最后,试题库要具有编辑功能。如果没有编辑功能,要对一个试题进行修改的话,那只能采取重新输人的方法。因此,一个好的试题库会带有较强的编辑功能让用户使用。使用编辑功能可进行追加试题、更改试题的有关参数、文本、图形等,可删除当前试题或指定的试题,使试题的各项参数更为合理。

二、开发试题库系统的意义

设计试题库系统,是基于两种目的: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摒弃传统的手工整理、以试卷(纸质)的形式存放到档案室,浪费纸张等原材料,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试题库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试题库管理系统,要求界面友好,能方便地录入试题,试题库的维护(修改、删除试题)操作简单,组卷灵活快捷,查询试题或试卷迅速,以适应各种知识更新对试卷难度的要求。为此,在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整个设计简洁明了,同时也就方便了操作。比如,题库管理模块就是为了实现试题的录入、试题的维护、试卷的生成而设计的;查询模块是为了实现试题和试卷的快速查询而设计的。

四、试题库系统基本功能分析

(一)项目设置功能

(1)题型设置。要组织起一个结构明晰、性能强壮、高效适用的题库系统,仅仅输入题目是远远不够的。为方便检索查询、适应复杂的需要,在添加试题进题库时,除了试题的题目和答案本身以外,我们还要同时输入其他一些与试题相关的信息,诸如试题的类型、分数和难度等。为了避免杂乱无效的输入,在系统中提供了试题难度和分值的选择。

题型设置指的是该课程的考试中会用到的题型范围,也即包含了哪些题型。题型(试题的类型)在新试题加入时也是必须指明的。另外,还应在此为每个题型设定一个默认的分数,为试题添加和试卷生成提供辅助信息。

对于章节、题型的设置的变更,将会影响到其涉及的所有试题。对某一章节的修改将影响所有属于该章节的试题;删除某一章节,所有属于该章节的试题也将被同步删除。对题型的改变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2)口令设置。本系统进入时需要输入口令,初始用户名是admin,初始口令是admin,可以在中更改。口令长度应为4~16字符,区分大小写,不允许特殊字符。口令会经过加密处理,变更过的口令应牢记,输入口令的错误将导致本软件无法进入。为保证题库的安全性,口令应妥为保存。

(二)题库管理

模块集中了试题的添加、删除、查询等诸多功能

(1)添加试题。新增试题时,除了输入题目和答案外,还要输入试题的相关信息,包括试题所属的章节、题型、分数和难度等。这些信息和题目、答案一起构成一道完整的试题。本文所提及的试题都是这个含义。

(2)删除试题。试题不再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删除。删除试题时,先在试题查询里查询,找到需要删除的试题,然后可以选择需要删除的试题,然后就可以完成删除

(3)试题修改。试题修改需要在试卷管理功能里进行;先在试卷管理里查询试卷,发现需要修改的试题,可以直接调出引用该试题的试卷,然后在查阅试卷的状态栏里可以进一步完成对试题、答案、难度、分值等等条件进行相应的修改。

(三)试卷管理

本题库系统具备自动生成试卷功能,具有高度灵活性,能有效地帮助用户从繁杂的出卷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能确保所生成的试卷符合指定的条件和要求。

(1)试题范围。在进行自动生成方案设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试卷的出题章节和试题类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从中对该次自动生成设置,用户需要/可以指定以下信息:出题范围,即试题所覆盖的章节;试题类型,即试卷包括的题型;试卷难度的选择;具体各个难度试题的比例选择。

(2)自动生成。经过上面这两步后,计算机将从题库中选取符合以上条件的试题集,并从中随机抽取试题,以完成自动生成方案。

自动生成方案结束以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手工地对试卷中需要修改的的试题和答案进行修改。

(3)试卷导出和答案导出。组卷完毕,可以将试卷和答案导出成TXT文档。然后预览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一切符合,可以复制到Word文档里进行后期的处理,然后打印出卷。如果有不符合的,再进行手动的修改如添加、删除、完善等,然后再打印出卷。

五、试题库系统的测试

测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试题库系统开发中的一个阶段,它已经贯穿于整个试题库系统的开发过程。主要的测试原则如下:

(1)由于这是个人力量开发的系统,所以测试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开发人员身上,为避免这种自己开发自己测试的不足,可考虑请别人对系统进行试用。

(2)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包括确定的输入数据,而且应包括从系统功能出发,预期的测试结果,然后将运行结果与预期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发现有无错误。

(3)测试用例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数据,还要包括无效的或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篇4

关键词: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规模;协同发展;经济绩效;空间计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14]王小鲁, 夏小林. 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22-29.

篇5

关键词:虐童 法律依据 法律适用 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浙江温岭虐童案件的处理结果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遭曝光,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虐童事件被披露后,当地公安局于次日立案并将幼师颜艳红刑事拘留,并于10月29日以寻衅滋事罪提请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11月16日,警方认为涉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颜艳红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当天释放颜艳红。

历经近一年的多次调解未成,2013年8月23日下午,温岭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陈某赔偿5名幼儿精神损害抚慰金各10000元,返还保育费1000多元,颜某对精神抚慰金承担连带责任。后双方都没有提出上诉,9月22日温岭市蓝孔雀幼儿园的业主陈某在得知判决生效后,即将所有赔偿金送到了温岭法院。法官随即通知了5个原告,目前4个原告已经领走了这笔赔偿金。

二、针对虐童行为,我国现有的法律依据及其在实务操作中的应用

针对虐待儿童的行为,我国现有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且《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现有的唯一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显而易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虐待儿童的行为肯定是违法行为。

本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本法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本法在法律责任部分,也规定了与违法行为程度相应的法律责任种类,如本法第60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虐童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有关的司法机关也是根据这些法律规定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

首先,行政责任在本法中有明确规定。如第63条第1款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同条第2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42 条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按照本法第 43 条的规定,殴打、伤害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虐童行为符合上述相关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其次,虐待儿童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时,不承担责任。”该条确立了教育机构对无行为能力人的过错推定责任。教育机构只有在证明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时,才可以免责。在此案中,幼儿园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承担民事责任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的虐童行为是在履行职务过成中的侵权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受害儿童的父母可以对幼儿园单独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或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

再次,虐待儿童的行为如果情节恶劣或者危害严重,还可能是刑事犯罪行为,触犯的罪名可能包括侮辱罪、猥亵儿童罪、故意伤害罪等。从我国刑法上看,如果虐待儿童的行为造成儿童轻伤以上后果,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家庭成员虐待儿童,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如果侮辱儿童,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侮辱罪。《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也规定有“随意殴打他人”的条款,如果行为人有藐视法纪、公然挑战法律的动机,以虐待儿童取乐,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也可以构成该罪。

三、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从上文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处理虐童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本法、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以及刑法,对违法者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一问题,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有关的机关也能依据法律规定严格操作。

但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虐童案件法律依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内容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性,例如本法只是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对于幼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怎样的行为算作“情节严重”,没有明确地说明。

相较于我国的法律规定,美国现有法律对虐童行为有较为明确的规定,非常详细的区分了体罚和虐待,比如体罚是只容许用木板或玻璃纤维板打屁股;体罚学生的权利只能由家长授权给老师,不经授权教师无权体罚学生;男教师不可以体罚女学生。这些十分具体清晰的规则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同时,美国的虐童行为定义地相当细化,虽然各州都有具体的认定虐待的方法,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六种虐待行为:对儿童的身体伤害、对孩子的忽视、对儿童的待、对儿童的感情或心理伤害、抛弃儿童、或药品虐待。这些较为详细的规定,使得有关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有法可依据,同时也能提供案件处理的效率,我国可以适当的借鉴。

(二)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过轻,威慑力不足

中国现阶段处理幼儿教师虎待儿童的案件,基本都依据行政处罚法和侵权责任法来进行处理,在行政处罚法范畴内可行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行政拘留,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吊销教师资格证;罚款。民事赔偿责任也比较轻微,主要是赔礼道歉、支付赔偿金等。相比美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对虐童行为人的惩罚要轻的多。

美国50个州对虐童行为的法律各不相同,根据对儿童伤害情况,可判6个月至终身监禁。在很多州,虐童造成后果的,可以判一级重罪,刑期在30年以上,同时也会要求数额很大的赔偿。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规定,任何人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由他所看管的16岁或以下的儿童或少年人,而导致其受到不必要的痛楚或健康损害,均属刑事罪行,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台湾立法机构通过刑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也提到,凌虐或妨害未满16岁的人身心健全或发育,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 小结

实际案件中的虐童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起案件中的虐童行为是犯罪行为,还是民事侵权行为,亦或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仅仅是依据现有的法律,很难做出很好的回答,因而给相关案件的处理带来一定难度。从宪法、婚姻法、治安管理条例到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强调人人都要保护末成年人,但这些宣言式法律条文的原则性、政策性明显大于实用性,没有配套的监护体系和操作细则,使得这些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缺少操作性,对于严重的虐童行为,也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因而,制定配套的监护体系和操作细则,并对虐童行为人处以与其行为相适应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篇6

地理统计图表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考生应利用地理统计图表联系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正确联系,从而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最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地理统计图表的类型

地理统计图表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表格、坐标图、结构图三大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下图所示。

地理统计图表结构图扇状结构图

饼状结构图

柱状结构图

矩形结构图

坐标图平面直角坐标图:折线图、曲线图、柱

状图、玫瑰图、点状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三维坐标图

表格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求考生能正确理解图表所包含的地理信息的含义,判断图表中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同时还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且能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等。解答含有地理统计图表的试题,要做好“三部曲”――认真审题、提取有效信息、揭示地理内涵。

二、不同类型图表的特征及判读

1.结构图

(1)扇形图。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构成。以全部面积表示地理事物的整体,以各个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部分占地理事物整体的比例。这种图形能表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示地理事物由哪几部分组成,二是表示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如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百分比图(下图)。

(2)饼状图。除了可以反映扇形结构图所反映的两方面内容外,还可以反映某一地理事物的量,即从数量变化和比例关系两方面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状况。如某市工业结构图(下图),既表示了该地工业总产值是300亿元,又表示了各工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判读方法:①阅读图例和文字说明,明确图中反映了哪些地理事物;②分析图中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并在脑中呈现相关的知识点;③对图中反映的地理事物进行排序;④揭示图中反映的地理问题,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议与对策。例如:从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中可读出该农村生活能源的构成以秸秆为主,其次是薪柴(二者相加共占71.5%),再次是煤炭,而电、油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反映出该地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今后该地应调整能源利用结构,提高电能、沼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比重。

2.曲线图、折线图(如下图)

曲线图、折线图是利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地理事物发展趋势的统计图,其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及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判读方法:①看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②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③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小。④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进行分析、评价。

3.坐标图

坐标图是采用数字坐标形式表示多项地理要素数字信息的图形。

(1)平面直角坐标图。

坐标图上的点、线(折线、曲线)、柱等既表示了地理事物的数量,又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考生在读图时要积极思考,既要有定量的认识,又要进行定性分析。

判读方法:①先认清图名及纵、横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和图注的内容,再根据点、线、柱所表示的数字信息分析变化趋势。一般来说,线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时间或空间分配规律,点状图和柱状图侧重表示地理事物的相对或绝对数量。②读图时考生不仅要注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多少、强弱以及增减的变化,还要进一步区分发展的不同阶段、增减的趋势和程度,否则就无法总结出地理规律。③解读坐标图时考生不能忽视图中的定量信息,如对比两幅降水柱状图中的降水量时,不能仅看表示降水的柱的高度,就认定降水量相同或不同,还要看清纵坐标的单位和数值。

(2)平面正三角坐标图。

平面正三角坐标图是用三个坐标来反映三个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并且将这些地理坐标统一在一个平面内(如下图)。

判读方法: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构成,考生在判读和分析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须是100%。③构成要素只有三项。④图中三条数轴上的数值由低到高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均按顺时针(或逆时针)由0~100%。如上图中a、b、c三个坐标上的数值都是按逆时针方向增加的。

(3)多维坐标图。

多维坐标图是根据坐标图的一般原理,将众多且有联系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如下面三幅图)。

判读方法:风频玫瑰图是在一个八方位(或多方位)坐标图中加上气象资料绘制而成的,坐标中心点的风频为0,风频曲线离中心点越远说明风频越大。解题时,考生要能准确读出图中最大风频和最小风频的方位,并以此结合有关城市和工业布局知识。

方法总结:①二维坐标图――运用知识迁移,充分调用数学坐标图的判读方法,简单可靠。②平面正三角坐标图――读懂每一个坐标代表的变量是基础,遵循某一事物的三个变量之和为100%的原则,最后根据数据构成和变化去分析有关问题。③其他类型的三维坐标图和雷达图――可以看作是二维坐标图的发展、演化,明确图示的绘制原理是判读的关键所在。

4.地理表格

地理表格是地理数据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载体。解答含表格的试题,最关键的是灵活运用表格数字,从数字信息中找出表格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

考生在解读表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仔细阅读表格,充分把握表格名称的中心内容。表名表达了图表所要展示的最主要的地理要素和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透过表名往往可以发现一些重要信息。

第二,抓住主要线索,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集中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这些地理要素也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

第三,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解答含有表格的试题时,考生应重视表格中的统计数据所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就是定性认识。大多数试题,考生据表格直接就可以观察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进行定量计算,考生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对信息的数量或等级进行定量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例如,某表格给出了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的各月降水量,要求确定该地所处的干湿地区。解答此题时,考生必须把各月降水量逐月累加,由定量计算到定性分析。解答此类试题时是做定性、定量分析,还是仅做定性分析,因题而异,考生在解题时要灵活掌握。

第四,注意对表格中的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相似点,可以使考生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特点。

三、经典回放

例1(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下图是四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命题意图】(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分析,平面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

(2)本题主要考查“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解题思路】(1)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主要是人口的流入数量减少,导致部分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企业受影响,特别是制衣、电子装配等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工业劳动力的投入成本最高,因此其受劳动力因素的影响最大,而劳动力缺少很可能造成“用工荒”,影响生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用工荒”问题的产生源于劳动力缺少,从供求的角度来看,其势必造成劳动力的价格上涨。由于中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劳动力价格也上涨,更加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此情形下,部分劳动力可能回流到了第一产业,但这并不代表第一产业的比重会提高。由于结构性的用工短缺,“用工荒”能刺激东部地区的部分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加大技术投入,发展新兴产业,这时企业生产总值也将不断提升。

【答案】(1)D(2)B

例2(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300万。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

C.俄罗斯D.德国

【命题意图】(1)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2)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1)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两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且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幅度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2)读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且90年代比80年代下降幅度大,这说明90年代该城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而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从而导致年轻人口出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A项正确;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1)D(2)A

四、跟踪演练

下图是沿106.5°E所作的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山地②年降水量最多处位于()

A.山顶2900米处

B.南坡海拔2200米处

C.南坡海拔2600米处

D.北坡海拔2100米处

2.图中①地的气温年较差约为()

A.10℃B.20℃

C.30℃D.40℃

3.1月份,④地气温高于①地除受纬度因素影响外,主要因为④地()

A.海拔较低

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C.森林覆盖率高

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下图为某时刻赤道南北天气状况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天气系统东侧盛行偏北风,形成暖锋

B.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旋转下沉,东侧为暖锋

C.①②锋面分别向东南和西北方向移动

D.m地阴雨连绵,n地天气晴朗

5.下图中能正确反映①锋面过境期间g地温度变化过程的是()

A.AB.BC.CD.D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1)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2),回答6~7题。

6.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图1图27.按联合国划分的标准,如果某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0%或≥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则可视为该地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8.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读下图,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下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可能分别是()

A.炼铝、服装加工、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啤酒生产

C.汽车、造船、水泥生产

D.炼铜、奶制品加工、制鞋

10.下列城市中,发展以③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的是()

A.攀枝花B.温州

C.北京D.贵阳

下表中为深圳和合肥两地工业品的成本构成和市场价格。读表完成11~12题。

生产成本构成技术原料劳动力其他市场平均价格1990年深圳1元5元8元4元合肥1元5元6元2元28元2012年深圳1.2元6元18元6元合肥1.2元6元10元3元32元11.生产该工业品的工业部门属于()

A.原料导向型B.劳动力导向型

C.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12.近年来,该类企业大量由沿海转移到内地,这有利于()

A.提高产品的质量

B.增加沿海地区的就业机会

C.减轻内地的环境污染

D.加快内地的工业化进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山地②附近,从年降水量曲线上来看,降水量最大值对应的地点位于海拔2200米处。

2.C①地7月份气温约28℃,1月份气温为-2℃,则其气温年较差为30℃。

3.D④地位于四川盆地,因秦巴山地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4.D根据图中的气压数值可以判断出赤道南北的天气系统都为低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甲、乙天气系统的东侧都为暖锋,西侧都为冷锋;m地位于暖锋前,阴雨连绵;n地位于暖锋后,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5.C①锋面为冷锋,其过境期间,气温降低。

6.B据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折线图分析,当地人口死亡率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总量应该保持增长趋势。

7.B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0~2000年之间,此期间≥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由5.59%增加到了7.47%。

8.A图示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广东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广东和江苏。

9.D读平面正三角坐标图可知,①工业部门对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分别为20%、70%和10%,属动力指向型工业;②工业部门对三者的依赖程度分别是65%、15%和20%,属原料指向型工业;③工业部门对三者的依赖程度分别为20%、10%和70%,属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对照四个选项中的三类工业可知D项正确。

10.B③为劳动力指向型的工业。选项中,攀枝花以钢铁工业为主,温州乡镇企业比较著名,北京是我国的高科技工业中心,贵阳以重工业为主,故B项正确。

篇7

【关键字】 调度系统 多媒体 FMS AS 3.0

一、现有调度局限性

通过对上图分析,可知现有调度系统局限性如下:

1) 现有交换网不支持视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传统电路交换网络采用PCM编码和窄带交换方式,大量的拨号数据业务造成语音网络的拥塞,且传统交换网无法适应各种多媒体业务的应用。2) 系统扩容受设备硬件容量限制,设备后期扩容投资成本高。3) 调度交换网络是一个封闭的网络,开放性不够,用户的接入实现起来步骤比较繁琐。4) 现有调度系统通过扩展IP板提供网络接口,来实现与IP网的互联。严格而言,仍是独立于IP网存在,因此需单独配备相应的管理和操作维护人员,以保证网络的畅通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就造成网络管理的维护工作量大。5) 现有调度系统硬件组成复杂。

二、多媒体调度的一种实现方法

2.1 多媒体调度组成图及原理图

1)硬件组成

服务器计算机、客户端计算机、网络交换机、摄像头、麦克风、扬声音响。多媒体调度硬件组成原理,如图1。

2) 软件组成

Windows server 2003及以上版本、windows xp操作系统、Flash Media Server 4(FMS)和Flash Player 10.1应用软件。多媒体调度软件实现,如图2。

2.2 多媒体调度系统调度功能实现的简介

多媒体调度系统主要实现指挥员对用户的音视频调度指挥、音视频数据的录制、检测用户在线状态、非会议用户的请离等调度功能,完全能满足团站调度指挥的需要。

本调度系统是基于Flash Media Server 4的二次开发,利用AS 3.0脚本语言编程实现。调度软件在Flash Media Server4应用软件配合下,实现多方音视频会议、数据传输、音视频数据的录制等调度功能, 通过服务器实现音视频数据的共享转发和对调度用户的控制。

2.3多媒体调度软件设计实现思路

1)利用NetConnection对象和SharedObject对象

当用户申请连接时,通过NetConnection对象报告其状态,实现显示与FMS连接成功与否的告知;sharedObject 对象中的数据(即聊天记录)被任何一个client(用户)所修改,那么FMS会把当前的sharedObject 中的最新聊天记录广播给所有的client (用户),使得client (用户)聊天窗口中显示的数据刷新。sharedObject实现原理,如图3。

通过针对这两个对象的编程,可实现对用户和服务器连接情况的检测和连接后的用户聊天记录的广播显示。

2)打造在线视频录制和回放

a.创建一个 NetConnection 对象。 b.使用 NetConnection. connect() 方法连接到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实例。 c.创建一个 NetStream 对象,以便在连接中创建数据流。 d.使用NetStream.attachAudio() 方法捕获音频并通过该流进行发送,然后使用 NetStream.attachCamera() 方法捕获并发送视频。 e.使用 NetStream.publish() 方法为该流指定唯一的名称,然后通过该流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以使其他用户能够收到该数据。您还可以在数据时进行录制,以便用户可以在日后回放该数据。f. publish () 方法:将音频流、视频流和文本消息流从客户端发送到 Flash Media Server,并可选择在传输期间录制该流。参加会议的用户将自己本地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publish到FMS,存放在FMS端userList这个集合对象中,集合中存放的是每个用户名也就是他们视频的名字。每当有新用户加入或者退出会议的时候,FMS就把这个userList广播给每个还在线的用户。用户取得userList只需播放其他几个用户的视频即可。在线用户视频会议实现原理,如图4。

通过针对这些方法的编程可以实现,用户之间音视频会议的建立,音视频数据的录制保存及在线用户的显示。

3)服务器端的asc文件和客户端

asc文件中有2个重要的类:

Application类:Application类包含有关一个Flash Media Server应用程序实例的信息,它会一直维持这些信息直到这个应用程序实例被卸载。

Client类:Client类让你处理连接到一个Flash Media Server应用程序实例的每一个用户或说client。

Application类有几个重要事件如下:

Application.onAppStart 当这个应用程序被服务器装载时调用。

Application.onAppStop 当这个应用程序被服务器卸载时调用。

Application.onConnect 当一个客户机连接到这个应用程序时调用。

Application.onDisconnect 当一个客户机从这个应用程序断开连接时调用。

Application类有几个重要方法如下:

Application.acceptConnection() 接受一个来自客户机的至一个应用程序的连接。

Application.broadcastMsg() 向所有连接的客户机广播一条消息。

Application.disconnect() 从服务器断开一个客户机的连接。

Application.rejectConnection() 拒绝至一个应用程序的连接。

Client类有1重要方法如下:

Client.call() 在Flash客户机上异步的执行一个方法,并把值从Flash客户机返回到服务器。

通过针对这两个类的编程,实现服务器对客户机连接和断开连接请求的的响应,为指挥员断开某用户连接和向用户广播信息,提供主动控制功能。

4)利用Camera.getCamera()

通过Camera.getCamera()方法实现检测摄像头的使用情况。

5)实现登陆时动态设置FMS服务器链接地址

三、优点和不足

多媒体调度优点:1)支持视频、音频、数据等多媒体业务。2)立足现有设备构建,设备后期投资成本低。3)系统基于IP网络,开放性好,用户的接入方便。4)设备组成简单,便于维护。多媒体调度不足:1)音视频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高。2)音视频处理,对系统配要求高。

四、结束语

指挥调度通信系统是根据指挥关系建立的用于保障指挥的专用通信系统,在很多行业通信保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IP网络构建语音、视频和数据于一体的多媒体调度系统更成了一种必然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使调度通信的宽带化、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成为可能。

参 考 文 献

篇8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Party autonomy):

一般来讲,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中明文规定同意以某种法律制度作为他们之间的协议的准据法,即明示的法律选择。其依据即是现在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普遍承认“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杜摩兰(Dumoulin1500-1566)以前,按照相沿成习的传统法律观念,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是立法者和法官的权力范围内的事,合同当事人是不得染指的。杜摩兰率先提出“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主张,即合同应当适用合同当事人意思所指向的法律。

今天,这种思想理论上的主张早已演变成一项法律原则,实质在于赋予合同当事人一种选择法律的特殊权利,合同当事人有权选择支配他们所定立的国际合同的法律。它使合同当事人有权参与确定支配他们所订立的国际合同的法律;但仅仅是“参与”而不是“决定”,因为立法者所规定的这一原则的具体实施不仅有赖于合同当事人,还有赖于执法者。实际上,在这里,执法者适用法律的权力和当事人参与决定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权利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当然,这一原则的实际作用的发生有或然性,合同当事人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这一权利,如果当事人事实上放弃了这项权利,“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就没法发生实际作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支配国际合同的法律同地域脱离了固定的联系。本来,依照“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国际合同通常只能受合同订立地法或合同履行地法的支配,当事人只能选择合同订立地法或合同履行地法,这种“选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可见,“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将选择的范围扩大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意思自治”。

按照“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作出的法律选择。但这并不是说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种法律制度作为国际合同的准据法而不受任何限制。事实上,各国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自由都有一定的限制,只是限制的范围大小有所不同。限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适用是国家的行为而不是当事人的行为。作为一种权力,归根结底,只有国家才可以决定以什么样法律来支配一定的合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权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国家赋予,因此,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在何种程度上赋予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权利,完全是由国家所决定的。

从各国立法来看,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主要包括:国际借贷协议必须有国际性;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必须与合同合同或协议有某种的联系或接触;当事人所选择的准据法不得违反法院地国的公共秩序和道德准则;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自由必须受某项成文法的限制,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1882年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主要汇票法,该法第72条所规定的法律冲突规则,对一切以本票作为债权证据的借款,都一律适用。另外,大部分国家的法律规定,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不能是为了逃避按照“客观上有联系的原则”本应该适用的法律中的某项强制性规定。如果按照借贷协议本应适用的法律,合同是无效或非法的,而当事人却任意选择适用另外一种法律使之有效,这是一种滥用选择法律自由的行为,法院是不予承认的。例如,在国际借贷中,如果当事人为了逃避适用有关国家关于高利贷、金钱借贷法或制裁法等强制性的法律,而在他们的协议中选择适用其他国家的法律,他们的选择就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承认。在著名的“维他食品公司”一案中,英国法院要求当事人所做的法律选择必须是“善意的和合法的”,否则法院将不予承认。

二、选择准据法时应考虑的相关问题

在国际贷款协议中,可适用的法律包括借款方国家的法律、贷款方国家的法律、贷款协议谈判和签订地的法律、提交贷款地的法律、第三国的法律或国际法。毫无疑问,各方在谈判时均愿意选择自己国家的法律、或根据自己的习惯、熟悉程度乃至便利选择比较理想的法律。但是由于贷款方一般经济实力强大,有较大的谈判筹码,因此借款方在选择适用法律方面的意见很难占上峰。就国际贷款业务而言,贷款一经提交后,承担风险的主要是债权人,因此,适用的法律主要应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这也就是贷款方为何在选择法律方面有较大发言权的原因。总的来说,比较理想的适用法律应该有利于协议的执行,可以为最终实现协议的目标提供便利,并具有较确定的规则。

篇9

关键词:通式解法:计算题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1 探讨通式解法的起因

笔者手中有几本美国教学参考书,其中一本是有关习题的。书里除了提供一些习题外,还提供了这些习题的相应解法。当笔者通读完此书时,最大的感受是美国教学参考书中提供的解题方法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解题过程非常程式化。这显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因为笔者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也看到了类似现象,他们的教师似乎并不怎么追求对试题的巧解,自然也不热衷于向同学介绍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所以笔者看到的美国学生在解决计算题时,全班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解题过程也很类似。

在国内,显然是另一种情况。有关教学参考书中关于计算题方面的总结中,总会给同学提供各种各样解题的方法,而对如何规范解决试题却说得很少。在例题介绍中,一道例题对应一种方法,有时层层递进,难度逐渐增加。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的学生解同样一道试题时有多种解法,但由于平时并不侧重对某一特定方法的演练,所以我们的学生对于这一方法的执行过程却知之甚少。所以,一线教师在批改化学计算题时经常碰到这样的尴尬场面:同一道计算题的解法很多,但每一种解法的过程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2 通式解法的优点

笔者把美国教学中用同一种思路解决不同问题的解题思路称为通式解法。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意识到通式解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根据问题解决理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首先是从大脑的长时记忆中搜索。如果不能从大脑中找到答案,就需要问题解决循环中的七个步骤来解决所需要的问题,见图1。

图1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为问题识别,事实上问题识别也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难的一步。这种困难有时表现为错误地识别问题的目标,有时表现为识别目标存在某种障碍。让学生应用通式解法进行解题无疑能有效帮助学生缩短识别问题的时间。而且长时间让学生不断练习同一方法,对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缩短学生从新手到专家的时间无疑大有帮助。最关键的是:如果学生掌握了通式方法,即使学生在以后碰到了不熟悉的计算题,他都可以试着尝试用这种方法解决。而不会产生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这个试题应该适用那种方法?

3 各类计算题通式解题的教学建议

仔细分析中学化学的计算题,笔者发现化学的计算题基本可以分为基于化学方程式型的计算题和基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计算题,其中基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可以细分为两类,常规计算题和推断型计算题。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这些题型的通式解法展开讨论。

3.1 常规计算题的解法

笔者这里说的常规计算题是相对推断型计算题来说的,其特点是未知数个数和能列出的方程式个数相等,完全可以通过利用化学方程式及相关已知数据转化成数学方程组来获得解决。这类题目的通式解法思路为:

(1)先设要求的未知数的物质的量分别为χ、γ、z……等;

(2)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有关物质间的关系,并用χ、γ、z……等表示出来;

(3)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式或方程组,求出χ、γ、z……等;

(4)最后归纳到题目所要解答的问题上。

例1:用1升1.0mol/L NaOH溶液吸收0.8m01C02,所得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 (92年高考题)

A.1:3 B.2:1 C.2:3 D.3:2

解:CO2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设产物中Na2CO3物质的量为xmol,NaHCO3为ymol,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列出数学方程式:

2x+y=1………………………………………①

x+y=0.8……………………………………②

通过联立①②我们就不难获得正确的答案。 笔者发现:这种通式可以适用于国内目前好几种说法不一的解题思路,笔者把这些常说的解题思路与通式解法的对应关系列成一张表1:

由上表我们不难得知,一般的有机及元素化合物中的计算题我们都能通过这种通式解法获得正确的答案,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采用一种通式的思维而用各种各样的解法去增加学生的负担呢?

3.2推断型计算题的解法

推断型计算的特点是题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大于能列出的独立方程式的个数,这种方程组在数学中一般认为有多个解,但在化学中由于某些特定条件的限制,只能由一个解或为数不多的解。对于这种题目的解法,笔者推荐的通式思路为:先根据限制条件推断出物质,然后根据常规型计算题步骤进行求解。

例2:一种气态烷烃和一种气态烯烃,将1.0体积这种混合气体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1.8体积的CO2和2.4体积的水蒸气(相同条件下测定)。则混合物中烷烃和烯烃的体积比为多少?

分析:我们假设烷烃的化学式为CxH2x+2、烯烃的化学式为CyH2y,则至少还需要一个假设烷烃体积的未知数Z,这样就有了三个未知数。而根据已有的条件,我们只能列出两个独立方程式。这样从数学原理看,显然不能获得有效解。而根据化学知识,我们却从1.0体积这种混合气体与1.8体积的CO2的关系可推导出碳原子的平均个数为1.8个。由于在烷烃中,碳原子小于1.8个的只有甲烷:所以未知数就减少到了两个,这样就可按照常规型计算题步骤进行求解了。

解:设甲烷的体积为x,则烯烃的体积为1-x.另设烯烃的化学式为CyH2y,化学方程式如下:

CH4+2O2=CO2+2H2O

2CyH2y+3yO2=2yCO2+2yH2O

根据根据化学方程式相互关系,我们就能获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数学方程式:

x+y(1-x)=1.8……………………………①

2x+y(1-x)=2.4……………………………②

联立方程式①②可获得:x=0.6 y=3

3.3 基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型的计算题

一般来说,基于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型的计算题都相对简单些,其原因在于每一个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都有一个相应的公式,事实上,这些计算题也是利用这些公式来进行展开的,笔者把中学化学中出现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计算题列成了表2。

当然,在应用这些公式时,教师更应传授给学生应用公式时的规范,例如例3是有关化学平衡的一道试题。对于有关化学平衡试题的解决,笔者一般会向学生推荐如下规范。

例3:把6molA气体和5molB气体混合放人4L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笔者以为,如果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题,都采用三段式计算规范,则会使思路很清晰,学生容易操作,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的非能力失分会大大降低。

4 通式解法教学操作时需要说明的几点

4.1 通式解法教学拒绝“死板”

笔者在此大谈通式解法的教学重要性无意否定我们一直做得很好的一题多解这种做法。笔者只是想借此文表明通式解法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思路。理论和实际都表明,如果学生对一种操作方式熟练后,他犯错的可能性就远远小于新手。但通式教学并非等同于把解题过程“死板化”,对于有些试题,确实存在用通式解题方法慢而用其它方法快的现象。这时,我们教师要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但在教学上就不必要把那些通用性不强的思维进行推广了。

又如要不要带单位运算?笔者以为可以向学生推荐,也可以不必采用。但我们可以向学生说明带单位运算有很多好处,通过带单位运算,可以明确知道所列式子是否正确。

4.2 通式解法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计算题中

通式方法的教学其实代表了一种教学的思路.即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对于同一类的问题,学生就需要用相同的原理来解决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式方法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计算题方法的教学中。它同样适用于其它方面。例如在写分子式为C5H12O的同分异构体时,笔者经常发现学生会漏写属于醚的同分异构体。这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如何正确书写同分异构体的步骤,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让学生把这个步骤当成解决同分异构体这类问题的通用方法。

4.3 通式方法蕴含着建模思想

心理学告诉我们,根据个人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水平.人的思维能力结构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再现、运用、创造、评价、建模。笔者以为,通式方法的教学就蕴含着数学建模的思想,这种建模的思想一旦被学生领悟,学生在其它学科也能受益。

篇10

关键词:电力通信;信息网络;发展趋势;对策

在传统的电力通信系统中,由于电力业务的特殊性和独特的传输媒介,使得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出现了其固有的特点,如在电力通信系统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的高频保护通信和线载波通信。但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改革,现阶段的电力通信网络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电力技术水平和网络规模上都显示出了借用公网的技术来构建电力通信网络,并使其占据了主导地位。

1 电力通信的重要作用

电力系统通信管理规程中明确写到:“电力系统通信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电网高度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重要的基础设施”,电网是电力通信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因此,电力通信的发展必须立足电力系统,立足电网,面向社会服务。

2 电力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

2.1 体制和认识问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强有力的统一管理,造成实施;(2)是投资重建设、轻运营,因为电的作用;(3)是生产管理有序,经营管理严重不足。

2.2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结构的薄弱。在电力系统中,星型和树型相结合的复合性网络结构是目前的主干网络,该网络的互联性相对差,从而使得电路的迁回相对困难,所以,网络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都相对的比较薄弱。

2.3 网络管理系统的不完善。网络管理系统在电力通信系统中是刚刚开始发展的,因此,在对电力通信进行分路监测与控制时,容易受传输网现有技术和通信规约、借口等差异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络管理系统的难以实施。

2.4 网络接处薄弱。现阶段,电力通信网用户接入的一般都是电话线,电路的用户接口基本上都是模拟式的信号接口,不能对数据的信息进行调整和传输,总体还处在一个比较薄弱的状态。

2.5 电力系统干线传输容量的不足,电力系统通信网内主干路的容量一般为34Mbit/s,很少出现140Mbit/s和150Mbit/s,但由于主干电路区段之间使用的情况非常严重,使得通信网内主要节点之间的话路相互紧张,同时宽带新业务的开拓也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2.6 电力系统电路利用水平低。由于电力专用通信网受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同时电力系统数据传输业务没有进行很好的利用,从而导致区域内的话路容量不足和没有被充分的使用。

3 我国电力通信发展的技术措施

由于电力系统是电力通信的物质基础,其生存的目的就是对特殊的通信进行保障,因此电力通信首先就必须为电力生产服务。通过电力通信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电力通信网不仅要按照普遍服务的原则,对通信网进行统筹安排,而且还必须要对电信网络的技术进行不断的提升。

3.1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电力通信网的各种业务传输质量和可靠性,电力通信网除了实现综合数字网,还必须包含通信网络的逻辑网。由此可见,在现有设备资源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我们着重对网络化的实现进行研究,结合数字传输体系的技术,对SDH网络管理技术的同步进行重点解决。

3.2 宽带综合通信平台技术。如今,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其规模与国际水平还是相差甚远的,在经过层次划分之后,我国电力通信网络不仅资源紧张,而且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电力通信网络搭建综合通信平台,对数字网技术存在的其他方面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使窄带ISDN向宽带ISDN过渡。

4 我国电力通信发展的对策

4.1 搭建合理的结构,在经过电力体制的改革之后,我国形成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个公司。两种结构模式的公司使得电力通信找到了定位。(1)是由通信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分公司,归电网公司管理和对综合业务负责;(2)是电网公司两种结构相互并列,这两种结构各有各自的优点。其中前者更贴近电力生产的服务,而后者对通信全程全网产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2 找准市场的定位,目前,电力通信行业是由垄断市场向开放市场进行过渡的,由过去的无偿服务到现在的有偿服务。面对着电力系统体制的改革,电力通信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在市场中找到自己新的定位,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富裕的通信能力,为客户提供质的服务,把客户攒握到自己的手中。

4.3 掌握技术发展的方向。伴随着电力系统体制的改革,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部分区域以及省地市级依然没有实现全面的光纤化网络,而光线的普及就需要电力通信公司对其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准确的把握,培养自己的技术团队,为网络建设做好技术的支持,使其快速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4 大力开拓电力通信的市场。电力通信市场的开拓是一个秩序渐进的过程,其一乱般采用四种方式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电力通信市场的开拓找到切入点,为业主提供更快、更好、更便宜的服务。(1)对资源进行出让;(2)让出空余的纤芯;(3)分享电路的容量;(4)网络的全面化服务。

4.5 提高进步专业人员的素质

科学技术是当前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储备与竞争,企业想要持续繁荣的发展,必须要重视专业人才与经营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网罗人才,建立一个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电力通信团队,从而提高整个电力通信服务文献的质量,以此来适应现代通信的发展,为开拓更为广阔的电信市场提供前提条件。

5 市场策略与重点

电力公司在电信市场开放的国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来利用其资源:(1)出让资源或者用路权换纤芯;(2)是出让空余纤芯;(3)电路容量的分享;(4)是网络服务的全面化,全面网络服务是经营者获得利益的最优方式。

结束语

随着电力体制的不断改革,电力通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电力通信公司在技术以及管理方面及时地做出调整,对问题进行纠正和改正,同时要根据电力通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大力对电信市场进行开拓,为电力通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