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试题范文

时间:2023-04-05 17:5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法试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法试题

篇1

[关键词]:大体积砼施工 裂缝控制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风华俊园建设工程由云南俊泽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的住宅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新区东外环北路,本工程一开工分公司就制定了很高的质量目标:达到呈贡地区优良形象工程,同时确保达到云南省优“春城杯”。

一、工程概况

风华俊园项目工程由云南俊泽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重庆建新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本项目由10幢主楼和8栋商业所组成的建筑群体:建筑面积约28.8万平方米,其中: 5、6、7、8栋为18层,9、10、11、12、13、14为高层; 高层房屋檐高95.80米,最高处为102.40米。本项目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建筑等级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设防烈度为8度,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屋面防水等级为Ⅱ级,地下室防水等级Ⅱ级,人防为6级二等人员掩蔽所,地基与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地下车库管桩型号为PHC-AB400(100),高层主楼基础为管桩型号为PHC-AB500(125),各栋主楼基础筏板砼厚为900mm/1500mm,所有基础筏板砼均一次性浇筑成型。

二、基础筏板大体积砼节点施工难点

1、大体积砼二次振捣难度大

由于基础筏板钢筋比较密集并且剪力墙、柱钢筋较多,各机械施工过程中难免发出冲突,电梯井、集水坑砼施工无形加大。

2、大体积砼施工技术复杂

基础筏板大体积砼施工过程中砼运输车辆必须确保畅通,到达现场的砼必须能够满足需求,确保砼浇筑过程中不间断,同时必须布设必要的测温仪和循环水冷却管,布设循环水冷却管话说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若不认真负责则容易照成管路不畅通或在砼浇筑过程中被破坏,故控温难度实际也就加大不少。

三、大体积砼施工措施

大体积砼具有形体庞大、混凝土数量较多、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高、混凝土绝热温升高和收缩等特点。大体积混凝土经常出现的问题不是力学上的结构强度,而是混凝土的裂缝。如何防止大体积砼的开裂,如何在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上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大体积砼裂缝是大体量混凝土水泥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收缩变形导致的裂缝,必须控制这种裂缝现浇混凝土结构。

1.基础大体积砼的特点与裂缝产生的原因

1.1砼强度级别高,水泥用量较大,收缩变形大,产生裂缝

混凝土体积越大,水泥总用量相对大,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越不易散发,温升越高,引起的体积变化也越大。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后,内部温度远较外部高,形成较高的温差,造成内涨外缩,使构件表面产生很大拉应力以至开裂。对于大体积砼施工阶段来说,由于温度变形而引起的裂缝,可称为“初始裂缝”或“早期裂缝”。

1.2受约束,产生拉应力,产生裂缝

体积变化受约束会产生内应力。约束条件有两种,即外约束和内约束。外约束是指结构物的边界条件,一般指基础或其他外界因素对结构物的约束,水泥水化后期,散发热量大于放热量,构件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受边界条件约束,产生拉应力。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地下室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受基础约束明显。内约束是由于内部水泥水化热不易散发,表面则易于散发,内部体积膨胀,表面则体积收缩(特别是遇气温骤降或过水),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这时产生的一般是表面裂缝。

1.3抗拉能力低,产生裂缝

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压能力较高,抗拉能力较低。抗拉强度仅为抗压强度的1/10左右;极限拉伸也很小,通常不足1×10-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受约束时产生的拉应变(或拉应力)很容易超过极限拉伸(或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通常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要把这种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拉应力限制在允许范围以内是非常困难的。

2.控制温度裂缝发展的基本措施

2.1基础大体积砼的材料选择与质量要求

水泥:施工中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及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每减少10kg水泥,降低温度1℃)。本工程由于货源限制选用525号普通砼酸盐水泥。粗细骨料。粗骨料选用5~40mm单粒级卵石。细骨料采用中粗砂,其细度模数为218.降低混凝土的干缩。

混合料及外加剂:混凝土中掺入水泥重量0.25%左右的木质素磺酸钙,可明显延缓水化热释放的速度,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同时可减少10%拌和用水,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粉煤灰,不仅改善混凝土的工作度,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减少泌水和离析现象;同时代替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掺入适量UEA膨胀剂,有效地补偿混凝土干缩冷缩,增加密实性,提高抗渗能力。

2.2混凝土配合比与浇筑

根据选用的材料,确定混凝土配合比,采用塔吊运输,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3~5cm;C35/C40 PS8+丹强丝混凝土配合比(kg/m3)参考可为水泥:黄砂:石子:水=330:771:1087:173.混凝土浇筑采用斜面一次浇筑,分层厚度为43cm左右,在斜面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初凝时间为3h左右)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在不同部位用3台振动棒分上、中、下3个层次,采用循环推进,一次到顶的办法,以消除冷凝,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保证防水质量。

2.3混凝土测温

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时了解温差对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影响,采取常规测温技术,对底板混凝土的上、中、下进行布点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有效控制温差梯度,要符合《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中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差“不宜超过25℃”的要求。

3.大体积砼的施工工艺

3.1严格按技术规范施工

分块分层浇筑混凝土,有利于错开拌合物内各层的水化时刻,分散混凝土的放热峰值。一般在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时,浇注上一层。在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50~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在浇筑完毕到混凝土初凝之前,粗抹面一次,混凝土接近终凝时,应用木模第二次抹光,消除混凝土表面的龟裂裂纹。采取措施控制浇筑温度,如拌和用水以碎冰形式加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被限制在6℃左右;在施工现场搭建遮阳蓬,防止烈日爆晒混凝土表面等。必要时可以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水进行人工导热,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3.2二次振捣技术

二次振捣技术,对提高砼的抗裂性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施工实践表明,对已经完成浇筑但尚未凝固的砼加强二次振捣工作,能有效避免砼由于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及空隙等,以此提高钢筋与砼之间的凝聚力,避免由于砼沉降而产生裂缝,并能以此降低砼内微裂的现象,提高砼的密实度,并增强砼的抗压强度约10%一20%,有效防止裂缝产生。

3.3养护工作

加强对砼结构完工后的养护,主要是严格监控其温度,以避免出现过大温差而导致裂缝。一般大体积砼的底板浇筑应控制在5月份之前完工,以避开炎热天气以及太阳的暴晒。在养护方面,当浇筑工作完成后,派3—4个人进行专门养护工作,做到轮班值守。为了确保已经浇筑好的砼表面热度不至过快散去,可选择在大体积砼的表面铺盖草袋,并在草袋的上面再盖一层尼龙薄膜,这样可以有效保证砼的表面湿润,使其降温速度降慢。由于初期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能为后期投入使用时避免裂缝现象提供较好的保障,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不能怠慢,并应将养护期延长至15天。拆模后应立即回土或在覆盖保护,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以控制内表温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

四、施工感悟

由上述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大体积砼施工的技术十分复杂,只有重视大体积砼的施工问题,才能确保施工质量。为了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从设计到施工,包括施工的环境与材料等多方面因素,都应提高注意。应从多方面加强对大体积砼施工的分析,并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以实现综合治理原则,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施工中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204-200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00-2002)、《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在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同时,考虑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难度,积极与甲方、设计、监理沟通改进,在提高进度的同时确保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204-2009)

篇2

关键词:大体积砼施工方法工艺防裂措施

大体积砼是指砼结构物的实体最小尺寸或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1m及以上,或预计会因水泥水化热引起砼内外温差过大(≥25℃)而导致裂缝的砼,凡属大体积砼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厚实,砼量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水泥水化热使结构产生温度和收缩变形。

1大体积砼的施工方法

科学的施工方法既能满足节约施工成本的要求,又有效避免了大体积砼内外的温差问题,极大降低了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以下将对几种施工方法进行分析:

1.1分块浇筑法

为了尽量避免大体积砼内外的温差问题,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宜采取分块浇筑法。分块浇筑法又可以分为水平分段浇筑与竖向分层浇筑两种方式,其中分层浇筑又可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及斜面分层三种方式。在竣工时间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将大体积砼的结构采取分层多次浇筑,各施工层之间的结合均按照施工缝来处理,也就是薄层浇筑技术,这种技术能充分散发砼内的水化热。

1.2二次振捣技术

二次振捣技术,对提高砼的抗裂性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的施工实践表明,对已经完成浇筑但尚未凝固的砼加强二次振捣工作,能有效避免砼由于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及空隙等,以此提高钢筋与砼之间的凝聚力,避免由于砼沉降而产生裂缝,并能以此降低砼内微裂的现象,提高砼的密实度,并增强砼的抗压强度约10%一20%,有效防止裂缝产生。

1.3优化大体积砼的搅拌

在传统的大体积砼搅拌过程中,水分会与湿润的石子表面直接接触,在砼逐渐成形或静置的过程中,水就会向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集中,最终在石子表面形成水膜层。在砼已经硬化后,由于存在水膜层,就会造成界面的过度层趋向疏松多孔化,减弱了硬化水泥砂浆和石子之间的粘结性,进而成为砼结构中最薄弱的环节,对砼的抗压力及其他物理学性能造成不良影响。改进大体积砼的搅拌方式,能有效提高砼的极限拉伸力,避免砼结构的收缩。为了进一步保障砼的质量,可以通过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或者净浆裹石等搅拌技术,既能防止水分过于向石子及水泥砂浆界面集中,又能保障硬化后的界面过度层更密集,并提高约10%的砼结构强度,提高其极限抗拉值与抗拉强度。

2材料的选用

2.1水泥的选用

砼主要考虑抗裂缝性能好,兼顾低热和高强两方面的要求,部分表层砼,除抗裂性能外,还要求抗冻融性,耐磨性,抗蚀性,强度高及干缩较小,故此施工一般可用低热矿渣水泥,中,高标号的中低热硅酸水泥,此外,采用的水泥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和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进行复检,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方可利用。

2.2滑料的选择

一般选用结构致密,并有足够强度的优良骨料,符合对于的标准,规范的要求,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粗骨料要求洁净,不含杂质。估伤脑筋大粒径的卵石或碎石,含泥量小于等于1%。(2)细骨料建议采用中砂,含泥量小于等于3%。

2.3矿物拌合料

在砼中掺加磨细矿物拌合料后,可以起到降低温升,改善和易性。增进后期强度,改善砼内部结构,提高耐磨性,并可代替部分水泥,节省资源,起到抑制碱,骨料反应的作用。常用粉煤灰,高炉矿渣,沸石粉等。

2.4水

拌制砼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砼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外加剂:不同品种外加剂的掺加通常可起到改善砼拌合物的流动性,调节砼凝结时间,硬化性能,改善砼的耐久性等作用。外加剂的选用应根据设计和施工的要求通过试验及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复合利用时,应注意其相容性及对砼性能的影响,利用前应进行试验,满足要求方可利用。

3砼配合比的确定与施工准备工作

(1)水泥初凝时间不少于6小时。(2)砂率控制在35-40%。(3)砼中的最大氧离子含量为0.06%。(4)砼中的最大碱含量为3.0KG/M3。(5)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小于8%。

大体积砼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除按一般砼施工前必须进行的物质准备、机具准备、技术准备和现场准备外,应根据其施工的特殊性,做好附属材料和辅助设备的准备工作,尤其要做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工作。

4大体积砼的施工工艺

4.1分块分层的浇筑混凝土,有利于错开拌合物内各层的水化时刻,分散混凝土的放热峰值。一般在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时,浇注上一层。

4.2在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一层50-100MM,以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振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石子下沉造成混凝土结构不均匀。

4.3在浇筑完毕到混凝土初凝前,粗抹面一次,混凝土接近终凝时,应用木模第二次抹光,消除混凝土表面的龟裂纹。

4.4采取措施控制浇筑温度,如拌和用水以碎冰形式加进混凝土拌合物中,使新拌混凝土的温度被限制在4-6度,在施工现场搭建遮阳蓬,防止烈日暴晒混凝土表面等。

4.5必要时可以预埋冷却水管,用循环水进行人工导热,以降低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泌水及表面处理。砼在浇筑,振捣过程中,上涌的泌水和浮浆顺砼坡面下流到坑底,通过侧模底部开孔将泌水排出基坑,当砼大坡面的坡角接近顶端模板时,改变砼浇筑方向。及时用刮板将表层的泌水水分刮出,以提高砼质量,减少表面裂缝。

5大体积混凝土防裂的措施

探析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工程实践表明:控制水化热,改变约束条件,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能力等措施都有效的防止裂缝的形成。

5.1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水泥。不同品种水泥水化所释放的热量各异,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在满足水泥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条件下,尽量使水泥用量降低至最小限度,从文献资料得知,减少水泥用量可以减少总的水化放热量,从而可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

5.2活性掺合材料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加活性掺合材料,既可以相应减少水泥用量,又可以降低混凝土水化温升,目前在南方地区粉煤灰是最理想的活性掺合材料。掺加粉煤灰能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粉煤灰火山灰反应进展比较尺缓,发热的速度较低。试验数据表明,用粉煤灰取代20%的水泥,用使7D内的水化热下降11%,取代30%的水泥时下降25%。

5.3外加剂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外加剂的缓凝的作用可使水泥水化放热速率减慢,有利于热量消散,能使混凝土内部温升降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还具有一定的引气作用。混凝土中引入一定量的微小封闭气泡,能有效地减小骨料间的摩阻力,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硬化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得到改善,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冻性等耐义指标。高效减水作用能大幅度地减少混凝土用水量,保持水灰比不变,可大幅度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亦即降低总的水化热。另外,在大体积混凝土中也可采用膨胀剂来控制裂缝的产生,膨胀剂具有膨胀效应,它不但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而且能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温度,但是膨胀剂的成本较高且质量参左不齐,应通过试验慎重选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试题库 系统 开发

一、试题库系统的认识

试题库系统指的是具有出题、命题、题目分析等功能的试题库。首先,试题库具有试题的输入功能。在将试题存储到试题库之前,必学先考虑试题库的应用平台。对于传统的试题库输入功能较为简单,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但是对计算机试题库而言,试题的输入有一定的难度。从试题的内容方面考虑,有些试题带有图形内容,这样就为试题输入带来一定困难。开发一种高效可行的输入方式一直是这方面的研究重点之一;其次,试题库要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方式。如果没有很好的试题组织和管理形式,要在茫茫的题海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试题是非常困难的;最后,试题库要具有编辑功能。如果没有编辑功能,要对一个试题进行修改的话,那只能采取重新输人的方法。因此,一个好的试题库会带有较强的编辑功能让用户使用。使用编辑功能可进行追加试题、更改试题的有关参数、文本、图形等,可删除当前试题或指定的试题,使试题的各项参数更为合理。

二、开发试题库系统的意义

设计试题库系统,是基于两种目的: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二是摒弃传统的手工整理、以试卷(纸质)的形式存放到档案室,浪费纸张等原材料,不利于保护环境。

三、试题库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试题库管理系统,要求界面友好,能方便地录入试题,试题库的维护(修改、删除试题)操作简单,组卷灵活快捷,查询试题或试卷迅速,以适应各种知识更新对试卷难度的要求。为此,在对系统进行概要设计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的因素,整个设计简洁明了,同时也就方便了操作。比如,题库管理模块就是为了实现试题的录入、试题的维护、试卷的生成而设计的;查询模块是为了实现试题和试卷的快速查询而设计的。

四、试题库系统基本功能分析

(一)项目设置功能

(1)题型设置。要组织起一个结构明晰、性能强壮、高效适用的题库系统,仅仅输入题目是远远不够的。为方便检索查询、适应复杂的需要,在添加试题进题库时,除了试题的题目和答案本身以外,我们还要同时输入其他一些与试题相关的信息,诸如试题的类型、分数和难度等。为了避免杂乱无效的输入,在系统中提供了试题难度和分值的选择。

题型设置指的是该课程的考试中会用到的题型范围,也即包含了哪些题型。题型(试题的类型)在新试题加入时也是必须指明的。另外,还应在此为每个题型设定一个默认的分数,为试题添加和试卷生成提供辅助信息。

对于章节、题型的设置的变更,将会影响到其涉及的所有试题。对某一章节的修改将影响所有属于该章节的试题;删除某一章节,所有属于该章节的试题也将被同步删除。对题型的改变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2)口令设置。本系统进入时需要输入口令,初始用户名是admin,初始口令是admin,可以在中更改。口令长度应为4~16字符,区分大小写,不允许特殊字符。口令会经过加密处理,变更过的口令应牢记,输入口令的错误将导致本软件无法进入。为保证题库的安全性,口令应妥为保存。

(二)题库管理

模块集中了试题的添加、删除、查询等诸多功能

(1)添加试题。新增试题时,除了输入题目和答案外,还要输入试题的相关信息,包括试题所属的章节、题型、分数和难度等。这些信息和题目、答案一起构成一道完整的试题。本文所提及的试题都是这个含义。

(2)删除试题。试题不再需要的时候,可以被删除。删除试题时,先在试题查询里查询,找到需要删除的试题,然后可以选择需要删除的试题,然后就可以完成删除

(3)试题修改。试题修改需要在试卷管理功能里进行;先在试卷管理里查询试卷,发现需要修改的试题,可以直接调出引用该试题的试卷,然后在查阅试卷的状态栏里可以进一步完成对试题、答案、难度、分值等等条件进行相应的修改。

(三)试卷管理

本题库系统具备自动生成试卷功能,具有高度灵活性,能有效地帮助用户从繁杂的出卷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能确保所生成的试卷符合指定的条件和要求。

(1)试题范围。在进行自动生成方案设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试卷的出题章节和试题类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从中对该次自动生成设置,用户需要/可以指定以下信息:出题范围,即试题所覆盖的章节;试题类型,即试卷包括的题型;试卷难度的选择;具体各个难度试题的比例选择。

(2)自动生成。经过上面这两步后,计算机将从题库中选取符合以上条件的试题集,并从中随机抽取试题,以完成自动生成方案。

自动生成方案结束以后,还可以根据需要手工地对试卷中需要修改的的试题和答案进行修改。

(3)试卷导出和答案导出。组卷完毕,可以将试卷和答案导出成TXT文档。然后预览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一切符合,可以复制到Word文档里进行后期的处理,然后打印出卷。如果有不符合的,再进行手动的修改如添加、删除、完善等,然后再打印出卷。

五、试题库系统的测试

测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试题库系统开发中的一个阶段,它已经贯穿于整个试题库系统的开发过程。主要的测试原则如下:

(1)由于这是个人力量开发的系统,所以测试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开发人员身上,为避免这种自己开发自己测试的不足,可考虑请别人对系统进行试用。

(2)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包括确定的输入数据,而且应包括从系统功能出发,预期的测试结果,然后将运行结果与预期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以发现有无错误。

(3)测试用例不仅要包括合理有效的输入数据,还要包括无效的或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篇4

关键词:产业发展模式 ;城市规模;协同发展;经济绩效;空间计量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5.02

中图分类号:F121.3;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5-0006-05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y Size and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

CAO Congl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to analyze the synergy effect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city size on urban econo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urban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3 in China, it estimates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under a constraint of urban scale, the optimal city size for a given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or diversification, and the spillover range of specialization. It finds that: only when a city scale surpasses 129 million can diversification pattern enhance economic performance; as the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experiences an inverted U structure and the marginal revenue of urban scale increases a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shift from specialization to diversific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index of industry shows positive spatial spillover on the industrial efficiency of surrounding cities, and this spatial spillover performs more strongly around 100 kilometers and 400 kilometers.

Key words:industry development patterns; city siz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nomic performance; spatial econometric

S着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从增加投资转向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活动呈现出愈加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大约超过总人口的60%,而相应的面积不超过5%[1]。2015年中国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到56.1%,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中国面临经济减速、驱动转换的现实挑战下,城市产业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生产模式,从而更好发挥空间和地理上集聚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效率的提升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1 文献评述

对于集聚经济和城市生产率,国外学者最早倾向于从城市规模的视角来考察。许多关于“集聚经济”和“集聚不经济”的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城市生产率可能会经历先增后减的倒U型转变[2,3]。另外,早期的相关研究通常假设城市的最优规模是唯一的,忽视了城市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内在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变化对城市效率规模的动态影响。Abdel-Rahman 和 Anas,Capello等否定了单一最优规模,认为在构成城市体系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经济效率会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4,5] 。柯善咨研究发现从制造业向生产业转型中提高效率的门槛规模大约为43.5万人,以2008年生产业与城市制造业的结构比例1.437来测度,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是245万人[6]。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功能等特性的变化,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的最优规模。

随着集聚经济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的视角研究集聚经济和地区生产率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共识。Henderson 发现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本地化经济集聚效应将逐渐消失[7],而Duranton则观点不同,认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走向成熟,城市应从综合性城市体转变为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特色城市,通过地方化生产模式以获取更大收益[8] 。这些分析表明专业化、多样化生产模式以及带来的外溢效应可能与城市规模协同发展,共同作用城市的经济绩效,如果割裂两者的协同影响单独研究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因素。

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缺乏一个共识的综合框架,对城市产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检验相对缺乏,以往对城市规模、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经济绩效的大部分研究是独立的,在计量方法上也很少考虑基于距离的空间外部性。鉴于此,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于:①在分析视角上,考虑了城市发展方式和人口规模的协同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城市规模的倒U型特征。②在研究方法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考虑了基于距离的经济体间的空间互动。③在证研究上,进行了城市产业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综合实证检验。

2 计量模型

2.1 计量模型设定

全要素生产率(TFP)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表示城市经济绩效。根据前文已有文献的研究,建立可供检验的计量模型,在回归模型中用一次项、二次项表示经济绩效随人口规模变动的倒U型结构;产业发展模式和城市规模具有协同发展的特性,使用产业发展模式(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乘积项表示两者的协同作用;根据Anselin的研究[9],几乎所有的空间数据都存在空间相关性,因而建立模型时需要考虑空间因素和溢出效应。本文借鉴于斌斌和金刚的方法[10],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lnTFP代表城市经济绩效,RZI和RDI分别代表城市产业的专业化指数和多样化指数,N表示城市人口规模,交叉项RZI×lnN 和RDI×lnN分别表示专业化或者多样化与城市规模的交互影响,X表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选取产业结构、政府作用和人力资本,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εkt表示误差项,αk表示个体效应,γt表示时间效应。

当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模型),定义为模型1和模型2;

当θ1=θ4=λ=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滞后模型(SAR模型),定义为模型3和模型4;

当θ1=θ4=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交叉模型(SAC模型),定义为模型5和模型6;

当θ1=θ4=ρ=0时,模型为空间面板误差模型(SEM模型),定义为模型7和模型8。

2.2 相关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绩效(lnTFP)。参照张浩然、蔡伟毅等学者的处理方法[11,12]。此外,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以2003年为基年,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本存量分别用城市所在省区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2)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借鉴Duranton和Puga的方法[13],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模式用RZI 指数测量,多样化发展模式用RDI 指数测量。RZI计算公式为RZIk=Max(sjk/sk),RDI指数计算公式为RDIk=1/∑jsjk-sk,其中sk表示所有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全部城市就业人数的比值,sjk表示城市k中,j 产业的就业人数和该城市总就业人数的比值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择了主要的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业、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业。在14个服务业行业中,生产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消费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公共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专业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MAR外部性,多样化指数体现了城市的Jacobs外部性。事实上,RZI指数和RDI指数并不绝对相斥,某些多样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某一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可能具有较高的水准。

城市人口规模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由于城市非农业人口数据从2009年起停止,本文使用市辖区年末总人口来表示人口规模,使得数据统计口径一致。

交叉相乘项。专业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ZI×lnN):该交叉相乘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专业化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多样化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交叉相乘项(RDI×lnN):该项用以考察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

其他控制标量。产业结构升级(third):采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值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外商投资强度(fid):采用根据历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价换算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反映。政府作用强度(gov):选择政府财政支出占城市年度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人力资本积累(edu):采用每万人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数衡量。

(3)空间权重矩阵。已有文献中使用的空间结构权重矩阵有经济距离、地理距离等,但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还是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距离衰减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如下:

Wkl,d=exp(-dkl),其中k,l表示不同的城市,d表示距离。

3 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数据来源说明

本文选取了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年鉴》、地区统计信息网等。价格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因为没有各城市的相关指数,所以用各省的指数代替。

3.2 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与讨论

首先进行豪斯曼检验,各模型均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自然对数函数值(logl) 对四种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判断与选择,由表1可知,SDM模型是实证研究中考虑RZI和RDI效应的最优模型。接下来根据模型1和模型2进行实证分析。

(1)专业化、多样化指数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在方程1中,对专业化指数求偏导数,可得,lnTFP/RZI=0.0551+0.0402W-0.0011lnN,专业化指数RZI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专业化发展模式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专业化和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ZI×lnN)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作用在逐步减小。在方程2中求偏导数,得出多样化对城市经济绩效的边际效应lnTFP/RDI=-0.0073+0.0015lnN,多样化指数RDI在5%的水平显著为负(-0.0073),表明样本区间内城市的多样化发展模式抑制了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但多样化指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乘积项(RDI×lnN)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多样化生产模式逐渐开始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多样化生产方式正向效应的发挥有一定的门槛规模要求,进一步,可以解得城市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门槛规模大致为129万人。2013年我国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规模超过129万人的有99个,大部分城市低于城市多样化生产模式经济绩效发挥效应的门槛,所以对于中国大部分的中小城市来说,盲目地发展“小而全”的多样化生产模式是不太适宜的。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些中等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此时,城市也需及时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从专业化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型发展,激发城市持续增长的潜力。

(2)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从城市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来看,一次项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二次项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城市规模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结构:一方面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产生集聚效益,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形成模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城市集聚度的不断提升,交通、房价等成本持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拥挤效应,从而降低城市的经济绩效,抑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当收益和成本均衡时,城市规模达到最优。同时这一规模随

着城市产业发展结构模式、人力资本、外资情况,政府作用等也在动态变化。利用方程1的估计参数,可以得到lnTFP/lnN=0.0173-0.0011RZI-0.0026lnN,把2013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2.56带入,可以得出具有平均专业化水平的城市最优规模大致为262万人。利用方程2的估计参数lnTFP/lnN=0.0167+0.0015RDI-0.0038lnN,把2013年多样化指数的平均值3.98带入,可得具有平均多样化水平的

城市最优规模为389万人,这与王小鲁等的一些研

究结果类似[14]。比较两个边际效应,可知城市规模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和多样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由以上研究,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还远远小于发挥专业化和多样化效应的最优规模,今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要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而对于一些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如北京(1245万人)、上海(1364万人)等则要提升产业多样化的水平,与相应的城市规模相匹配,使城市在专业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中实现城市经济绩效的有效提升。

(3)空间溢出效应。WlnTFP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1%的水平),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临近城市效率的提升,而且这一技术溢出效应一旦产生会对整个经济部门的增长产生明显推动作用[15]。从RZI和RDI的空间滞后项来看,专业化的空间滞后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多样化的空间滞后项不显著,表明专业化效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可能与研究样本区间的城市规模以及多样化水平有关,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比较小,多样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另一方面我国的多样化水平相对不高,部分学者认为多样化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和对临近经济体的空间溢出。

为了进一步分析随地理距离增加,专业化效应对城市经济绩效的溢出效应,本文使用SDM模型,对空间权重设定100~800千米的距离阀值,分别回归得出空间溢出系数(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专业化效应的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左右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1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说明较短的距离(比如临近城市)有助于专业劳动力和产品的提供,可以有效促进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因素的溢出。400千米左右较强的溢出效应与集聚阴影效应(Agglomeration Shadows)的减弱有一定关系,根据Fujita等的研究[16],当与中心城市距离逐渐增大时,市场潜力函数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呈现“∽”型曲线。在100~400千米之间,随着与中心城市地理距离的增加,市场潜力函数逐渐上升,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效应逐渐减弱,经济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当距离超过600千米,随距离的增加空间溢出效应迅速衰减,并且逐渐变得不显著,难以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4)其他控制变量。其他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对本地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产业结构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地方经济绩效,反映了地方产业发展中,产业结构虚高而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较低,这种测算的失真使得产业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人力资本积累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提高教育质量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而且人力资本特有的收益递增和外部性特征提高了其他要素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绩效提升。政府作用强度的回归系数为正,显示了在中国式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绩效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经济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本文认为这可能与外商投资的领域有关,如果外商投资的领域偏重于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则对城市经济绩效的作用不显著。

4 结论

本文构建综合实证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模式、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提升的协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专业化、多样化对经济绩效提升作用的发挥与城市规模相关,随着规模的扩大,专业化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多样化的提升作用逐渐增加,多样化对经济效率提升的门槛规模是129万人。②随着城市规模扩大,经济绩效呈现倒U型结构,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随专业化向多样化转变而增加。以2013年的专业化、多样化平均水平为基准,与专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是262万人,与多样化水平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为389万人。③专业化具有显著的跨区域空间外部性,空间溢出效应在100千米和400千米时较大,在600千米以后逐渐变得不显著。由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设计倾斜政策,引导剩余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向规模偏小的中小地级城市集聚,使其成为我国地方性城市群的核心和城市体系的基层结构。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规模还远远小于专业化和多样化经济发挥效应的最优城市规模,扩大中小城市规模可以提{城市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各类保障和发展机会。(2)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应根据城市特征实施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专业化和多样化分工协作。大城市要实施“多样化”为主、“专业化”为辅的“驱动”城市路径,中小城市要实施“专业化”为主、“多样化”为辅的城市路径。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未达到产生多样化效应的门槛规模,在大城市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多样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结合城市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集中人力资源和资本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专业化发展。(3)城市间溢出效应范围为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提供了借鉴意义。城市间的溢出范围在100千米和400千米处相对较强,对于东部地区城市群内的城市而言,产业发展应采取功能互补、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对于西部地理距离较远的城市而言,应建立不同区域的市场核心,形成多核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更好发挥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S S, Strange W C. Evidence on the Nature and Sourc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119-2171.

[2]OSullivan A. Urban Economics[M]. McGraw-Hill Press, 2007.

[3]梁婧,张庆华等. 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经济学, 2015(3): 1053-1072.

[4]Abdel-Rahman H M, Anas A. Theories of Systems of Cities[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4): 2293-2339.

[5]Capello R. Rec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in Urban Growth[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 (3): 316-333.

[6]柯善咨, 赵曜.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 经济研究,2014(4): 76-88.

[7]Henderson J V. The Sizes and Types of Cit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4 (4): 640-656.

[8]Duranton G, Puga D. 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z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 (2): 343-370.

[9]Anselin L. 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 Berlin: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3.

[10]于斌斌, 金刚. 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31-44.

[11]张浩然. 空间溢出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绩效[J]. 财贸经济, 2014(9): 51-61.

[12]蔡伟毅, 陈学识. 国际知识溢出与中国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10(5): 52-57.

[13]Duranton G, Puga D. Diversity and Specialization in Cities: Why, Where and When does it Matter?[J]. Urban Studies, 2000 (3): 533-555.

[14]王小鲁, 夏小林. 优化城市规模,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9): 22-29.

篇5

关键词:虐童 法律依据 法律适用 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浙江温岭虐童案件的处理结果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遭曝光,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虐童事件被披露后,当地公安局于次日立案并将幼师颜艳红刑事拘留,并于10月29日以寻衅滋事罪提请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11月16日,警方认为涉案当事人颜艳红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颜艳红作出行政拘留15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当天释放颜艳红。

历经近一年的多次调解未成,2013年8月23日下午,温岭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处陈某赔偿5名幼儿精神损害抚慰金各10000元,返还保育费1000多元,颜某对精神抚慰金承担连带责任。后双方都没有提出上诉,9月22日温岭市蓝孔雀幼儿园的业主陈某在得知判决生效后,即将所有赔偿金送到了温岭法院。法官随即通知了5个原告,目前4个原告已经领走了这笔赔偿金。

二、针对虐童行为,我国现有的法律依据及其在实务操作中的应用

针对虐待儿童的行为,我国现有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且《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现有的唯一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显而易见,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虐待儿童的行为肯定是违法行为。

本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本法第21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本法在法律责任部分,也规定了与违法行为程度相应的法律责任种类,如本法第60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虐童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有关的司法机关也是根据这些法律规定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

首先,行政责任在本法中有明确规定。如第63条第1款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同条第2款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42 条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按照本法第 43 条的规定,殴打、伤害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虐童行为符合上述相关规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其次,虐待儿童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民事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时,不承担责任。”该条确立了教育机构对无行为能力人的过错推定责任。教育机构只有在证明尽到了教育、管理职责时,才可以免责。在此案中,幼儿园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承担民事责任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的虐童行为是在履行职务过成中的侵权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因此,受害儿童的父母可以对幼儿园单独提起民事侵权赔偿诉讼或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诉讼。

再次,虐待儿童的行为如果情节恶劣或者危害严重,还可能是刑事犯罪行为,触犯的罪名可能包括侮辱罪、猥亵儿童罪、故意伤害罪等。从我国刑法上看,如果虐待儿童的行为造成儿童轻伤以上后果,则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果家庭成员虐待儿童,情节恶劣的,构成虐待罪;如果侮辱儿童,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侮辱罪。《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也规定有“随意殴打他人”的条款,如果行为人有藐视法纪、公然挑战法律的动机,以虐待儿童取乐,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也可以构成该罪。

三、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法律法规过于原则性,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从上文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处理虐童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结合本法、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以及刑法,对违法者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这一问题,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有关的机关也能依据法律规定严格操作。

但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作为虐童案件法律依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其内容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性,例如本法只是规定了“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对于幼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怎样的行为算作“情节严重”,没有明确地说明。

相较于我国的法律规定,美国现有法律对虐童行为有较为明确的规定,非常详细的区分了体罚和虐待,比如体罚是只容许用木板或玻璃纤维板打屁股;体罚学生的权利只能由家长授权给老师,不经授权教师无权体罚学生;男教师不可以体罚女学生。这些十分具体清晰的规则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同时,美国的虐童行为定义地相当细化,虽然各州都有具体的认定虐待的方法,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六种虐待行为:对儿童的身体伤害、对孩子的忽视、对儿童的待、对儿童的感情或心理伤害、抛弃儿童、或药品虐待。这些较为详细的规定,使得有关司法机关在处理类似案件时有法可依据,同时也能提供案件处理的效率,我国可以适当的借鉴。

(二)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过轻,威慑力不足

中国现阶段处理幼儿教师虎待儿童的案件,基本都依据行政处罚法和侵权责任法来进行处理,在行政处罚法范畴内可行的处罚方式主要有:行政拘留,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吊销教师资格证;罚款。民事赔偿责任也比较轻微,主要是赔礼道歉、支付赔偿金等。相比美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对虐童行为人的惩罚要轻的多。

美国50个州对虐童行为的法律各不相同,根据对儿童伤害情况,可判6个月至终身监禁。在很多州,虐童造成后果的,可以判一级重罪,刑期在30年以上,同时也会要求数额很大的赔偿。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规定,任何人故意袭击、虐待、忽略、抛弃或遗弃由他所看管的16岁或以下的儿童或少年人,而导致其受到不必要的痛楚或健康损害,均属刑事罪行,最高可判处监禁10年。台湾立法机构通过刑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也提到,凌虐或妨害未满16岁的人身心健全或发育,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 小结

实际案件中的虐童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一起案件中的虐童行为是犯罪行为,还是民事侵权行为,亦或是一般的违法行为,仅仅是依据现有的法律,很难做出很好的回答,因而给相关案件的处理带来一定难度。从宪法、婚姻法、治安管理条例到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强调人人都要保护末成年人,但这些宣言式法律条文的原则性、政策性明显大于实用性,没有配套的监护体系和操作细则,使得这些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缺少操作性,对于严重的虐童行为,也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因而,制定配套的监护体系和操作细则,并对虐童行为人处以与其行为相适应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现代价值;发展趋势

我国的体育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关注内外兼修,也关注身心并育,对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积极影响。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非常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对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分析

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主要是从传统养生学发展而来,其作为传统养生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的身体有较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起到身心合一、预防疾病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例如,《吕氏春秋・节丧》当中就提到了养生的问题,其是指人在自然以及社会环境当中保持一种平衡及适应性,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我国传统的体育养生形式有服气、打桩功、行气、易筋经、太极拳,等等。传统体育养生主要强调人身体的动静结合,身心共同锻炼,讲究的是静以养神、动以养人。人需要适当的运动,更需要关注身体和精神的协调性。而在西方的运动健身理念中则强调人的身体活动需要达到一定的负荷,要有一定的运动时间支撑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价值分析

我国古代体育养生对现代健身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人在练习太极拳或武术的过程中,人的运动神经、血液、呼吸等每一个器官和系统都得到了锻炼,因而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很多运动都不只局限于外在的形式,还需要关注内在的功力,起到内外兼修的作用,这是其他运动不能代替的。古代体育中的养生方式非常简单,容易操作,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我国的古代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相结合,能够在精神方面对运动员起到心理锻炼和素质道德锻炼的目的。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较快,人们压力较大,只有身体和精神同时保持健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抵御多种疾病,这也是我国传统体育养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讲究静养之道、食养之道和居养之道,讲求动静结合、形神统一。研究发现,养生运动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以太极拳为案例,锻炼者要比未锻炼者在舒张压、收缩压及平均性动脉压方面低很多。因此,我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

三、传统体育养生的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1.关注传统体育项目教育

当前有一些省市已将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对学生进行养生知识的教育;同时完善现有的教学设备,提升师资力量,这对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养生项目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传统体育养生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健康平衡,也关注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传统体育养生所倡导的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可以使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其在关注个体的内涵的同时,也关注个人修为的提升,能够极大地增进人们之间和睦、友好的情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生活中有重要价值,我们需要将其发扬光大,让其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杜国友,高河永.传统体育养生实践类型论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

篇7

关键词:翻译模式;对话理论;MTI教学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其实是一门技巧。特别是在高校大学MTI教育的教学授课中,英语授课本都是利用对话的形式得以完成。通过分析现在MTI教学的现状,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与其相关的教学方法,提出一种适合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体制,从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对话性,全方位对话得以运用在英语授课中。

一、MTI的对话教学结构

教育对话性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成长状态,所以大学英语对话课堂中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学习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因此,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形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对话性大学英语教学思想体系,以及对话观关照下的课堂策略与模式,实践层面上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并取得相关成功经验,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对话化大学英语教学思想的理论内涵;(2)MTI课堂教学的对话环境和对话因子,具体指:a.课堂对话环境,指影响MTI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活动涉及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即课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内的对话系统,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课堂生物个体或者群体的生活和发展;b.课堂对话因子,指任何对课堂中的学生和教师产生影响的因素;(3)大学英语对话课堂的对话学特征,具体指:a.适应和发展,指课堂物种个体和群体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互动成长策略;b.课堂对话环境要素的失衡和平衡,指课堂生物个体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教学对话不断地失衡和重新获取平衡,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4)共生与竞争,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5)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位,指对话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些对话因子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6)大W英语课堂教学的对话功能,具体指:a.滋养功能,主要指“对话性教材”这种促使课堂对话主体发展的教学对话资源;b.对话环境的利用和构建,主要指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c.促进发展的动力要素,指班级学风和价值观的营造或者树立;d.制度规范功能,指通过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确保课堂对话中主体的健康发展;(7)网络课堂教学对话化及其策略;具体指:a.网络技术因子的界定;b.网络技术因子应用于教育的基本对话规律,涉及到课堂教育对话的平衡和失衡规律和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c.网络对话因子应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对话原理,涉及到对话学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以及教育对话系统的整体效应理论。

二、该模式学术价值和突破

(1)对话性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需要自然对话学、社会对话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行为学和信息网络技术等众多领域内思想理论的相互关照、渗透和有机整合,因而如何从人文社科的角度准确解读源于自然科学的对话学原理和方法是值得突破的难点之一;(2)如何从对话学的基本精神:联系、平衡与整体观出发,把握教育对话学思想与课程对话观,探索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策略的可操作性极具挑战性;(3)如何保持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对话因子的平衡关系也是要解决的难题;(4)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的研究设计需要扎实的个案实验,如何评价个案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会成为难点填补空白:外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和学生“主体模糊”的问题。从对话的角度去解决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利用对话的方式动态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老师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是本课题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调查更深入、更系统总结学生与教师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该模式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在国内,最初研究巴赫金对话理论是在文学研究方面。近几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才从文学转向翻译和教学法。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全新地提法,这一学说在国际上也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地对象。

社会效益:

根据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地现在分析,针对英语教育地特点,找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英语教育特点地共同之处。本课题结合实际出发找出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本课题采用理论和实践相互关照及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科学的“对话”理念是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科学发展的工具。一方面,利用教育对话的理论认识大学英语课堂对话环境及其因子之间的关系,探索和分析各种对话因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联系和规律性;另一方面,应用教育对话学理论改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要把教育对话学作为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又要将教育对话学的理论有选择地转化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对象设定为大学英语1 -4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综合利用如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教育对话理论方面,可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批评性地借鉴国内外教育对话学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理论:(1)对话学的定义、概念和研究的主要方法;(2)课堂种群的Cremin动态教育模型,诸如单种群的生长模型、竞争模型、捕食模型、功能性反应等;(3)课堂种群的空间格局;(4)课堂群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5)课堂对话学中的抽样方法与试验设计;(6)课堂对话系统的定性分析方法;(7)课堂对话位理论与其度量;(8)课堂空间对话学与集合种群模型;(9)课堂对话学中的非线性问题,对话学中的混沌、突变;(10)课堂对话学中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对于课堂对话环境的失衡现状,采用课堂教学观察法和防谈法。对于课堂教学对话模式构建及其策略部分,采用试验研究方法,从大学英语一年级学生中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教育对话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对照组采用一种传统习惯意义上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为期一年。采用课堂教学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对话化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中个体与群体的对话位,及其共生与竞争模式。

总之,作为语言学习地英语教育其实是一种对话式教育。特别是在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做事地能力。所谓地做事,就是对话地能力,沟通地能力。通过对大学外语教师地对话能力地分析与研究,探讨高校英语教学地对话紧迫性和对话性,从而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地对话地能力,全方位实现对话地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蔡静.翻译教学评述[J].外语界,2010(2).

篇8

合同法第42、43、92条之规定,旨在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和其他绝对性财产。对长期以来合同只保护相对性权利(债权),而对缔约双方在缔约过程中或在合同终止后,-方可能作出的有害于相对人绝对权而又因合同不成立或合同已终止无法追究民事责任的情况,予以了弥补。这对于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依法开展民事活动,尊重他人权利,从而建立健康的市场经济所需的诚信秩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保障和推进作用。

新合同法对的规定较旧合同法更为详尽与具体,清您谈一谈新合同法在这方面的变化。

合同法在制度方面在民法通则和旧三大合同法基础上向可操作性方面迈了一大步。首先,第47条明文确定了法定人的追认权,并对追认的方式作了规定。其次,第47条、第48条为平衡权利,对相对人赋予了两个权利,即催告权和撤销权。再次,第49条确认了表见的效力。但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似有失妥当,加重了相对人的责任,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新合同法对订约时的要约与承诺过程作了详尽规定,而旧合同法对此均无涉及,请问,在新合同法生效后,合同的订立对当事人有什么新的要求?

合同的订立过程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由不-致趋向一致并最终完全合意的过程。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并合于法律,无论最后结果是合同未成立或者合同已成立,对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相应的法律负担。这就要求当事人要本着公平、自愿、诚信的原则去作出意思表示,而不得作虚假的陈述,不得恶意磋商。

在合同法的草案中,原有情更原则,但在正式文本中却将这一原则舍去,请您谈一谈对这-原则取舍的看法。

社会经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势变更原则正是基于这一前提而产生的。在司法实务中不乏因情势原变而变更甚至解除各种业已成立生效的合同的情况。原合同法草案中就把它作为一个原则确定了下来。但是,合同作为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合意,其根本性原则应当是平等、自愿和减实信用。虽然合同法中未明确使用“情势变更”的字眼,但是在第77条中仍然可以见到情势变更原则的内容。

新合同法对格式合同作了专门的规定,请您谈谈这一规定将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格式合同的弊端在于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当事人在制订合同条款时,往往利用自己具有优势的经济地位、行业垄断,制定于已有利、而不利于对方的条款,对合同上的风险和负担作不合理的分配:而广大的消费者既居于弱者地位,有时又未对格式条款予以充分的注意;或者虽然予以了注意,但不明了或者解释权仅留于制订合同—方。因此,合同法针对此种情况,旨在维护公平、正义,要求制订格式合同人在制订合同时,从公平、正义出发,而不得从一己利益出发,否则格式合同将去为保护弱者利益而被确认为无效。

关于一方以欺诈、威胁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新合同法对其效力的认定与旧合同法不同,一方面此类合同被规定为无效(第52条),另一方面又赋予受害一方对此类合同的变更请求权和撤销权(第54条),因此,对这类合同效力的认定显然应依据不同的情况,但法律对此又无具体的规定,我们应如何去把握?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

合同法第52条第一项之规定与第54条第二款之规定是有区别的。前者所言的欺诈、胁迫的行为,其侵害的对象是国家财产:而后者所言之欺诈、胁迫行为,其侵害的对象是除国家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就是说合同法在保护国家财产和其他民事主体财产时采取的是不同的标准。这是针对我国目前国有资产流失在法律上所作的反映。

关于抗辩权,新合同法作了更为详尽与合理的规定,请您谈一谈新合同法规定的几个抗辨权在合同关系中的作用及意义。

合同法第66条确定了同时履行抗辨权。第67条确定了先履行抗辨权,第68条确定了不安履行抗辨权,三种抗辨权是合同效力的体现,也是诚实信用应有的要求。它们的行使并不消灭或终止台同的履行力,而只是暂时、中止履行而已。-旦抗辨原因消灭,履行必须开始。它们作为—?种债权保护手段,既能免除自己履行后得不到对方履行的风险,又可促使对方及时履行。因此说它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手段。但合同法中之不安抗辨权规定中列举的四种情况,除第四种即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外,其余三种均与合同能否履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实务操作时,应将其与第4种结合起来用才妥当。

新合同法既赋予合同当事人对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和善意相对人对效力待定合同的撤销权,同时又赋予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解除权,请您谈谈此二种权利之间的区别?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前者意思表示不健全,后者意思表示是健全的。

篇9

一、何谓教师研修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译为 “社区”,可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1887年滕尼斯将“共同体”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用来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并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将“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博耶尔(ErnestL.Boyer)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并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教师培训中的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训者与参培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它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 以学习、探究、反思性实践为主要方式,以双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及参培教师所在学校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见解与经验的共享,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的良好机制,进而实现共进共赢与和谐发展。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如下特点:共同的价值追求、生态化的研修场景、任务型的合作关系。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远离真实的教育现场,忽视参培教师的自身经验,导致训研分离、学用脱节。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改进教师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倡导小班教学,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教师研修共同体视域下的教师培训,强调对教师主体作用的尊重与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强调走进教育现场,强调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强调训研一体与学用结合,推动着教师培训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大一统式走向自主式、被动式走向互动式,培训与参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接纳,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情感融合和知识生成。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还将为学校校本研修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支撑和更有力的专业引领,实现城乡教师共享研修成果,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与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三、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研修共同体倡导的是一种“大培训观”。所谓“大培训观”,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是以研究为纽带,将培训活动从学院课堂延伸到中小学一线的办学实践、从培训期间的研究与学习延伸到培训结束后更长期的研究与交流,追求的是培训的生长性、生根性与生态化。

1.构建愿景、确立目标,做激活主体动力的培训

共同愿景是组织内所有成员自愿达到的目标或实现的理想的总和的抽象,反映了组织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取向及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共同体行动的内在动力。在培训实践中,我们依据不同项目、不同参培对象构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实现由保姆型向引领促进型、由权威型向民主对话型、由经验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转变”;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我们构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经验,形成教学专长,提炼教学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实现由骨干教师到卓越型教师的成长飞跃!”由此来激活主体意识、唤醒发展内需、导航发展方向。通过精心设计《研修日志》、精心策划“破冰活动”,让学员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规范,促进感情相容与沟通,培养学员的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2.因需而变、因求而立,做满足教师需求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是基于问题、关注需求的培训,其培训的效果首先取决于真实而科学的需求调研与分析。为此,学院提出了“培训基于调研、调研先于培训”的项目策划要求。强调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会议、实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论学习等多形式专业性地开展训前调研,以获取准确而真实的需求信息。如,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我们通过“训前调研问题单”(如下表)来收集与问诊参培教师的现实需求。

训前调研问题单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培训的需求调研与诊断分析贯彻培训始终。通过“破冰活动”中的“问题征集”、学员的研修日志、课堂观察记录、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培训满意度调查等来方式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根据学员需求来灵活地调整培训内容、设计论坛主题与研究课题。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项目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把每次培训的效果反馈和总结反思,作为下一次培训需求调研的起始环节,形成循环机制。

3.聚焦主题、实践取向,做紧接“地气”的培训

培训课程作为培训目标的载体,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否精当,直接关系到培训的实效高低与质量优劣。“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学院 遵循基于教学实践、凸显情境需求、体现目标导向、注重互动生成、强化应用反馈的课程研发理念,培训课程设计由“模块拼盘式”走向“主题聚焦式”,由“理论取向”走向“实践取向”,围绕研修目标与主题,逐步建构了以“实践性课程”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强调实用理论、实景课堂、实在研讨、实效感悟。如语文教师培训,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员,近三年来,我们研发了如下培训主题: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修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文本解读与现代文教学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学决策创新与教学实施、读写一体理念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优化。围绕培训主题,集中用力,聚点深挖,或横向开拓,或纵向发掘,设置培训课程,形成专家理论引领、一线名师或学科培训专家示范引领、学员反思性实践、小组研讨交流、总结提升后再改进行动的培训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学”(听中学、做中学)、“思”(经验提升、实践反思)、“做”(情境体验、任务驱动下的校本实践)、“研”(“小课题”研究、课例研究)的结合。

4.多元互补,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应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往往采用多元主体协同培训、多形式互补混合式培训。将院校集中培训、校本研修与学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将远程培训与岗位反思性实践结合起来,将专题讲座与微案例分享、主题沙龙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式工作坊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各形式间的相互联通、优势互补与同步生长,扩展教师研修的时空,延伸研修的效果,进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其教学形式除专题讲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题研讨、世界咖啡汇谈、工作坊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实践操作)以及任务驱动下的岗位实践,促进学用结合,使培训突破了即时效应,具有了生根性与生长性,进而产生带动与孵化效应。

5.跟进指导,训研一体,做专业支持服务的培训

研修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有骨干的带动,需要有专业引领力量的支持。作为研培机构,在打造研修共同体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培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这里说的“服务”不仅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专业支持服务。可以是远程网络跟进,通过建立QQ群、网络研修社区,形成专业交流与对话共同体,定期发起活动与话题,引导学员横向交流与深度研讨;可以实施导师制的跟进服务,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指导老师,对学员的岗位实践进行全程跟进与跟踪;可以采用项目组定点式跟进,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确立具体目标与研修内容,进行定点式跟进,真正将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动自我实现的培训

基于研修共同体的培训不仅在于铺路子、架梯子,更要搭台子,给学员作为发挥的平台、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员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幸福。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学院特别重视“精彩展示”的环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或主题论坛,或“送教下乡”,或研究成果答辩,或结合中心工作、培训主题在学员所在学校举办现场会,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获与成果,以放大培训效益,发挥“再培训”的功能;在培训中注重发现学员,聘请优秀学员在以后的培训项目中承担专题讲座、经验分享、观摩课教学等培训任务;或将学员研修成果编印出版。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与应用,强化学员的职业幸福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不断地走向可持续发展。

篇10

【关键词】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电力行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是电力企业实施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力突发事件的出现,会造成电力安全事故,产生较大的损失,需要制定科学的应急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

1 电力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是指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完全的有效防御和准确预测,并且不能彻底根除。这些是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一项主要特征,在电力系统的运行中,是关键的管理环节。电力系统主要是存在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突发危害和自然灾害不同,并且和社会系统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近些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对电网系统的运行安全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一些沿海城市,连续特大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大部分地区电力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出现电力中断现象,危机整个地区电网的安全和稳定。我国某省受到冰雪灾害:大约20万基电网杆塔倒塌损毁,约占整个省市总量的77%;83%部分的变电站都被迫停止运行;甚至省内的供电量仅有灾害前的36%。大部分地区出现停电现象,且面积较大,时间比较长。所以,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需要建立电力应急管理系统。

电力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可以及时进行响应和恢复。只有加强电力系统的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电力应急管理机制和体系,并保证完善性和高效性,对电力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才能在发生电力灾害时,快速、正确和有效的实现对电力突发事件的出来,最大程度的减少电力系统法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我国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

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建立应急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软结合硬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的一项应急保障技术系统,具备日常管理、综合协调、监测监控、风险分析、动态决策、应急联动、预测预警与总结评估等功能。但是,在实际的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缺乏对重要应急预案的演练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产生,会涉及到其他单位和社会公众。例如,大面积停电、重特大设备事故等预案的启动和执行、重要用户停电等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大部分都只存在于本企业,没有较好的实现对社会的联动,不利于社会开展综合应急演练,不能实现对社会应急资源的充分调动。社会中的大部分用户,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电力系统应急预案,缺乏完备的自救预案,没有准备相应的应急设备物资或者是准备的应急设备物资不能有效使用,自救工作准备不够充分等,不利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中,对应急预案的制定,主要体现在省一级城市和一些主要城市中,很多的地方市县都没有实现对电力系统应急预案的编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管理过程中,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实现以治理为主到防范为主的有效转变,缺乏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不够重视,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通常都是在发生了突发事件之后,才开始进行相关的处理,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还有一些已经制定好的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缺乏一定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缺乏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

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和大型电力企业而言,一些中小型电力企业和民营电力企业制定的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规范。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在发生了之后,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或者缺乏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上对突发事件危险源的认识不足,不能及时的启动相关的救援行动,实现对灾害的缓解,会对人身安全、国家安全、电力设施和社会环境等造成危害,发生一些不可预见的经济损失,对整个省或者局部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造成威胁。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身伤亡。

3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和发展

3.1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任务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不断的对电力网络通信资源进行整合,以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通讯平台。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在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积极促进对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现阶段,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以现有的专业信息系统作为基础,实现对突发应急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统一指挥和信息共享。为了实现这一任务,需要相关电力企业积极开展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和反事故联合演习等,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3.2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展

在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过程中,具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案,需要根据实际的管理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从实质上说,也是一种对不同价值观的较量和选择。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重点,是最大程度的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例如,实用性、信息完整性、先进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电网企业可以应用面向对象的支撑平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式,以提高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软件的可靠性、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和可继承性。信息完整性,主要是指电力系统以已监测和将监测的灾害信息作为建立全省范围内应急系统的基础,实现对全省信息的有效整合与管理。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用管理系统可以通过对不同子系统数据接口的利用,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完整提取和综合分析。该系统检测的信息数数据可以实现对全省防灾减灾信息的覆盖。

某省电力企业坚持一定的系统设计原则,针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具有应急日常管理、应急值班、应急处置、总结评估和查询统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检测,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电网建设的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及时掌握相关的应急管理问题,根据主要的应急管理任务和发展目标,实现对应力管理的有效应用,才能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丽敏.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解析[J].知识经济,2012 (01).

[2]窦艺成,易雯辉.城市电力系统在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