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征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3: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师德征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师德征文

篇1

学习张丽莉师德征文之一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在学校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向“最美教师”学习活动,在校园网的内部讨论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掀起了向“最美教师”学习的热潮,老师们都深深地被“最美教师”的义举所打动,纷纷表示要学习“最美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

我认为,“最美教师”的义举正是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诠释,她的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可亲可敬的榜样。我通过撰写学习心得的形式来表达对“最美教师”的敬意。我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第一是忠于职守、高度负责的精神。最美老师,美在责任。她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她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向她学习,就是要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岗位当作社会责任,把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满腔热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各项工作,踏踏实实的干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是乐于助人、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自己的心里,对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坚守着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楼,但绝不能没有大爱的坚韧的信念和价值。向最美教师学习,就是要传承中华的美德,弘扬大爱精神,本着爱人民、爱社会、爱他人的博大情,扎扎实实的做好为学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三是甘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团队。正是因为学校的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才共同谱写了这曲感人的赞歌。向她学习,就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团队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强化工作的合力。

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自觉肩负起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学习张丽莉师德征文之二

为人民教师的我,在新闻上看到了“5.8交通事故”,我心中不由得心酸,奋不顾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5月18日,黑河市第二小学学习张丽莉老师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同时也为张丽莉老师祝福,并为她举行了捐款仪式,祝愿她早日康复。

“张丽莉老师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教师的仁爱与无私,她用心呵护关爱着学生,值得敬佩!”(征文范文 )教师们在观看了张丽莉老师先进事迹的视频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黑河市第二小学的教师的一员,我们都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是一个大集体,应该以张丽莉老师为榜样,学习她的这种奉献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听完几位教师的感想,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张丽莉的事迹已经不仅仅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更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以默默奉献的教师,做出这么伟大的事迹。“张丽莉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她用生命诠释师德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伟大。这份情闪现出的人性光辉,穿透了灾难,也一定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黑河市第二小学吴书记表示,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人民教师一定能秉承这种无私的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人民教师的我,向张丽莉学习,做为普普通通的我,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真善美,我会在教育岗位上延续张丽莉精神,更加强化我们的师德师风。在这里再次真心的祝愿我们的英雄张丽莉早日康复,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学习张丽莉师德征文之三

在学校开展“学习张丽莉同志感人事迹活动”中,在听取校长的报告中得知了更多有关张丽莉学姐的事迹。工作中,她对每一位学生都毫无保留的释放了所有的爱。夏天,天热,她就往地上洒水给学生降温。开家长会时给家长买冰点。冬天,天冷,她自己掏钱买来热水壶,烧水给每位学生暖身子。早上她怕有的学生吃不上早饭,就买饼干放在班级,谁饿谁就吃。每个月虽然仅有1000元的工资,她还会抽出100元资助贫困学生。太多太多让人感动的事情了,每件都深深的触动这我们的心灵。

学校是教师教书的场所,同时也是育人的场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决心以“最美教师”为榜样,她的责任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尽心、对工作尽职、对社会尽责的态度,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行为,值得我们全社会来学习。我们要向“最美教师”学习:

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张丽莉同志面对生死考验,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助学生。她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英雄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我们要认真学习她的高尚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

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用她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5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在初三一次考试中,王睿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不好,她擦去孩子的泪水,像妈妈似地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张丽莉同志母亲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抚养她读完大学,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搬到第四中学,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满祝福的话;学生上自习,她替学生做值日,给他们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多的学习时间;体育考试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保证他们考出好成绩;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点点滴滴尽是无私的爱与付出。

张老师用行动诠释了师德的真正含义,危难之中的瞬间援手,绝不是来自于偶然,来自于张老师对学生一贯的热爱,来自于她一颗善良的内心。张老师人美心更美!向张老师学习!向张老师致敬!祝愿张老师早日康复!

学习张丽莉师德征文之四

“最美老师” 张丽莉的先进事迹让人心疼,让人感动,以下是我学习她的感人事迹心得体会:

张丽莉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无声的大爱,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堪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为了弘扬张丽莉同志为人、为师的高尚品质,近日在我校教师中掀起了向“最美教师”学习的热潮,形成自觉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模范实践者的浓厚氛围。

一、向张丽莉同志学习,就要学习她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张丽莉同志在学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我们学习张丽莉同志,就要像她那样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生死考验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冲得上去,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应对困难,迎接挑战。

篇2

一.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

二.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拥有独立的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对学生要真诚,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问题生”也不例外,相反,对这些“问题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真正闪光,使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绝对可以转化的。

对学生除了所给予的爱以外,还应有一份责任感。

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源于爱的话,那么更确切地说是基于一份深深的责任。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其实责任也是一种爱,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篇3

海南东方市铁路中学高三(4)班

作者:蔡菁菁

指导教师:吴小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题记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职业,注释着平凡中的感动。如蜡烛,直把自己消耗殆尽方休;如园丁,不辞辛苦呵护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如啄木鸟,不愿让细小的错误毁于白卷;如参天大树,为我们遮挡炎热的阳光——教师。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充满了挑战和不安,可或许就在这不安的躁动情绪中,只有老师了解并鼓励你前进,让你相信“天道酬勤”,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此时此刻,只有老师和学生们风雨同舟,方才共获彩虹!

她——如彩虹,吸引动人

是她,把英语变得不再抽象;是她,惜心教导每位学生;是她,让学生们都感受到爱与责任;是她,用真心待人。

Z老师,没有大人的包袱,像一个孩子,陪我们做早操,也许只是这样一件小事,让我更加感到“风雨同舟”的意义是什么,那是携手相伴,勇斗未来的壮举!当我们看着只有我们班的班主任Z老师陪我们做早操的时候,我们并不商量甚至不言语就做到一件事——认认真真做早操。

有一种称呼,是我们从未听过的悦耳“孩子们”;有一种责骂,是我们从未感到责任心——“不要那么容易就放弃”;有一种鞭策,是我们从未体会到的严厉——“倚天剑出鞘”。在Z老师口中称为“家”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以及恨铁不成钢的痛心,高兴时笑,难过时哭,或许她同我们一样,没有城府,只是一个孩子;Z老师每天都是最早来的,又是最晚走的,即使一天都没有她的课,她都一直在我们身边,不离不弃,同样也是一个大人。

他——如闪电,真实清醒

是他,即使无人理解也要坚持下去;是他,把文言文字词变得不再陌生;是他,把生命中最真诚的一面尽显众人;是他,用严厉促人成长。

W老师,虽然平时严厉,但我仍然看得出W老师温柔的一面——他不会惩罚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而是要求他补写完整。在高三(4)班这个“大家庭”里,W老师也如同我们的“家庭成员”,无论我们犯了多大的错,他都不会轻易地放弃我们。

背书、默写、抄写……每天重复如此繁琐的事,我们已然疲惫,抱怨随即产生,而W老师却执意要每一位同学都默写过关,或许,我们都忘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收到收获之喜是否已然理解老师的不被众人理解的执着呢?那时的我们是否看到了那颗孤独的眼泪呢?

渐渐地,W老师与我们磨合又变得默契,他了解了我们的疲惫,他不生气,但时常准备辣椒作为惩罚,我们笑着,W老师也笑着,我觉得这个时刻好美丽,真的好美。

篇4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通知》(粤教师函〔2014〕86号)精神,学校工会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题为“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的师德征文活动.为确保此次征文活动的顺利进行,各二级工会要高度重视本次活动,广泛发动和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征文活动.现将有关师德征文要求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

二、征文对象

全体在岗教职员工

三、征文内容

围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一主题,从立德当表率,树人为根本,立教作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讨,论述加强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展现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交流我校教师努力实现“中国梦”和“教育梦”的实践经验和深刻体会.

四、征文要求

(一)征文应围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这一主题,抒发广大教师立德、敬业、爱生、乐教的育人情怀;展现一线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传递教育工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甘为人梯的正能量.体裁不限,既可论述、议论,也可叙述(真人、真事),也可以是经验总结等.征文题目自拟,篇幅以2000—4000字为宜.

(二)征文应紧密联系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主题鲜明,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真实原创,并保证从未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严禁抄袭.

(三)各二级工会征文分配名额(3%比例,四舍五入,多报不限)

序号

二级工会

会员(名)

名额(篇)

1

水产学院工会

102

3

2

食品科技学院工会

64

2

3

海洋与气象学院工会

38

1

4

农学院工会

117

4

5

工程学院工会

128

4

6

经济管理学院工会

93

3

7

信息学院工会

118

4

8

航海学院工会

46

1

9

理学院工会

110

3

10

外国语学院工会

104

3

11

文学院工会

61

2

12

法学院工会

37

1

13

政治与行政学院工会

20

1

14

中歌艺术学院工会

42

1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工会

41

1

16

体育与休闲学院工会

55

2

17

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工会

29

1

18

实验教学部工会

69

2

19

图书馆工会

78

2

20

教育信息中心工会

22

1

21

党群机关工会

107

3

22

行政机关工会

185

6

23

后勤工会

132

4

合计

1798

55

五、评选方式

学校工会组织专家在应征文章中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并将此10篇获奖征文选送到省教育厅,参与全省师德征文高校(本科组)评选(详见附件:广东省教育厅2014年“立德树人立教圆梦”师德征文活动方案).

六、征文时间与报送

征文作者务必于2014年10月10日前将征文电子版发送至校工会邮箱:,并在邮件主题中标明“师德征文”字样.

征文首页请注明文章主题、作者、组别(高校本科组)、单位全称、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通讯地址及邮编.

篇5

一、摆事实讲道理

“摆事实讲道理”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论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一些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其内涵和具体操作方式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认识甚至存在错误,需要进一步探讨。

有人将“摆事实讲道理”割裂开来,认为它是两种论证方式:“摆事实”是事实论证,“讲道理”是理论论证。也有人把“摆事实讲道理”看作一种论证方式,认为它是指围绕论点列举典型事例,然后通过对事例的具体分析证明论点。显然,第一种认识是错误的,在此必须澄清。

“‘摆事实’是事实论证”,这种认识的错误之处在于把事实论证简单化,将“摆事实”等同于事实论证,将事实论证简单地理解为“观点加例子”。“摆事实”其实就是叙述事实,怎么能说是论证呢,其错误显而易见,无需反驳。

关于“‘讲道理’是理论论证”之说,也不科学,其错误之处同样在于把“讲道理”等同于理论论证,将它们的内涵混淆。固然,理论论证和“讲道理”都要进行议论,都要进行说理,但它们本身不是一回事。“讲道理”可以通过叙述事实揭示其本质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引述理论推论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因此,“‘讲道理’是理论论证”之说也有瑕疵。

我们认为,“摆事实讲道理”是叙述和议论的紧密结合,是材料和观点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通过概述典型事实和分析其中蕴含的有关道理来证明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关键在于摆什么样的事实,怎样摆事实;讲什么样的道理,怎样讲道理。

关于摆什么样的事实,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看论点是什么。一般来说,要摆能够证明论点的事实,且事实本身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与论点有较高的契合度,真实准确可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新鲜新颖新奇,内涵单一明确,简明扼要概括。具有上述特点的事实,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怎样摆事实,关键要看具体的语境。如果在文章开头需要引出论点,摆事实就应开门见山,径直叙述,从事例中推出观点;如果文章开宗明义直接亮出了论点,就应紧跟论点对其进行阐释,然后借助过渡句或过渡段来引出(摆出)相关事实。譬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着阐释论点含义:发现真理,必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然后设置了下面的过渡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上述文字自然巧妙地引出了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具体事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谢皮罗教授观察洗澡后浴缸里被放的废水的旋转情况,发现洗澡水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分析美欧大陆蚯蚓分布的有关资料,推断出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最早可能连在一起;一位奥地利医生偶然发现熟睡的儿子眼珠子转动,由此追根究底,多次观察实验,进而得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明他正在做梦”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摆事实时所摆的事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两件或三件,且叙述应该简明扼要,紧扣论点。

如果要问摆事实后讲什么样的道理,回答自然离不开论点。证明文所讲的道理就是论点所蕴含的思想或者就是论点本身,同时也是所摆事例本身所蕴含的道理,两者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论证才算严密。

至于怎样讲事例中的道理,我们认为主要的方法有归纳推论、对照比较和因果分析。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要视选用的具体事例来定。

如果选用了与论点相关的两则以上性质相似的事实材料,写作者则可以运用归纳推论法。具体说来就是寻找相似材料的共性,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揭示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证明论点。譬如前面提到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在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之后,水到渠成地进行归纳推论:“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然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作者在这里揭示了三则事例的共性: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和“见微知著”,就能发现真理,恰到好处地论证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

如果选用了与论点相关的两则性质相反的事实材料,写作者就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通过正例与反例所蕴含的道理的映衬、对照和比较,论证论点的正确。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运用事实对比法非常成功,作者引述庄宗得天下时的谨慎不易和豪迈气势以及失天下时的仓皇迅速和哀伤不已等相互映衬和正反对比的史实,强有力地论证了“国家盛衰兴亡主要取决于人为因素”的重要观点,说服力极强。

如果选用了与论点相关的事实材料,且事实材料与论点具有某种因果关系,写作者就可以运用因果分析法。使用此法,必须在叙例之后,找准事例中某个角度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利用所引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说理。具体说来,就是要选准事例中的某个切入点(如某种结果),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写作者所分析的原因,其内涵与论点含义一致,或者说,原因就是论点。这样,事例跟论点便挂起钩来,事例客观上也证明了论点。譬如论证“主观武断会招致失败”,可引用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的历史事实,从事件的结局切入进行分析:“马谡之所以失守街亭,大败而归,主要是因为他盲目自信,不听劝阻。因此,我们在做出重大决定时,必须兼听各方意见,不能主观武断,否则,就会重蹈马谡的覆辙。”

二、引理论巧分析

“引理论巧分析”是运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也称理论论证或引用论证,其核心是围绕论点引出相关理论论据之后,要对所引理论进行阐述分析,巧妙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论证方式的着眼点在于“引什么”、“如何引”、“析什么”和“怎样析”。

“引什么”是引用论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引哪些理论,其依据自然是论点。一般来说,要引能够证明论点的相关理论,且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说服力强的理论,新颖前沿的理论,简明通俗的理论,表义完整的理论。理论的具体形态可以是公理,也可以是定律;可以是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也可以是权威人士的言论;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格言谚语。典型的理论论据一般都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且被大量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因而对于证明论点来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如何引”相关理论,需要看具体的论证环境。可以紧跟论点直接引用,也可以在论点之后通过说明出处引用。前者只能“引用原文,不作语言形式上的加工”[2],且引文要加引号;后者可以引用原文,也可引用原文之意,不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表意都要准确完整。

“析什么”,自然关乎论点。应析理论论据中能够证明论点的道理,应析理论论据中涵盖论点的句子,其实质是选择好分析的角度。只有选对了角度,正确的结论才有可能合乎逻辑地推理出。

“怎样析”,其实质是用什么方法使论点坐实,令人信服。写作者可以采用演绎推论法,也可以采用阐述分析法。前者以理论论据为大前提,推论出与论点内涵相一致的结论,进而证明论点;后者通过对理论论据的阐述分析,析出与论点相一致的道理,进而证明论点。请看下面的论述:

做实验不可有成见。一个人做学问不可能没有一些看法,但是当你进行实验时,一定要把你的那些看法暂时忘掉。有位科学家说过:“要把一切成见留在实验室的门外。”这句话十分正确。因为只有把成见留在门外,才能客观地进行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反之,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对其他东西视而不见,自然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要想实验,就必须把脑子擦干净,让它像一面一尘不染的镜子。[3]

上面这段文字,第一句提出了论点,第二句阐述论点,第三句紧接着引用名言,第四、五、六句先对名言做出断定,进而进行因果分析和对比推论,第七句得出结论。纵观全段,其观点正确明晰,论据典型有力,分析恰切到位,论证合乎逻辑,结论令人信服。

三、寻相似作类比

“寻相似作类比”是一种借助已知的事物(或事理)和被证明的事物(或事理)之间具有的某些相似点来推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具有某些相似点,进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也称类比论证,“是类比推理在论证中的实际运用,类比推理是类比论证的理论基础”[4]。类比论证和类比推理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从某事物具有某属性推知他事物也具有该属性。这种论证方式的前提是要寻找和发现已知事物(或事理)与被证明的事物(或事理)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点,重点在于比较类推,关键是如何寻找相似点,怎样进行比较类推。

寻找相似点,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论点及其内涵,知道自己想要证明什么。

其次,围绕论点广泛联想,凡是与论点内涵相关、性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及其属性,都在寻找之列。

第三,鉴别斟酌,选优汰劣。选择那些与论点内涵性质相同且与论点有较高契合度的事物(或事理)及其属性,也就是“选择恰当的类比对象”[5],以此作为比较类推的前提。

进行比较类推和分析说理,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用简明准确的语言陈述选定的用来类比的事物(或事理)及其相同属性,尤其要注意选用同样的词语或者意思相近的词语来表述相同属性,以确保推论的可靠性。

第二,要尽可能多罗列相关事物及其相同属性,因为“相同属性越多,则结论越可靠”[6]。同时应合理排列参与类比的事物(或事理)及其相同属性,以确保推论过程的严密。

第三,要确保进行类比的事物(或事理)之间的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为相关性越强,推出的结论就越可靠。譬如要论证“教学工作者应该对教学敏感”这个观点,写作者就可以采用下面的论证方式:“品茶师、品酒师、烹调师和教师都是专业工作者,品茶师对茶叶敏感,品酒师对白酒敏感,烹调师对菜肴敏感,所以,教师也应该对教学敏感。”这个类比推论所借助的前提的相同属性(各类专业工作者对自己的业务敏感)与推出属性(教师对教学敏感)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因而结论是正确的。

以上从“摆事实讲道理”、“引理论巧分析”和“寻相似作类比”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证明文如何进行论证的一些细节问题,错误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6]刘江.逻辑学:推理和论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2;192.

[2]王胜忠.议论文写作训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9.

[3]陈祥书.追求论证的有效与高效[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4).

[4]卢芸蓉.类比推理的论证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

篇6

一、体验性

体验性从教学方式上描述了诗意语文的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者激励、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与人类自身,因而获得生命感动,产生诗性情意,并将这种生命感动和诗性情意诗意地表达,这便是诗意语文的实质。能否将生命意识投射于语文学习的对象,成为能否获得生命感动、诗性情意的关键。体验就是以生命为前提,将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之中,去领略和参悟一种把握世界和人类自身意义的方式。它不同于经验,因为经验方式总是处于旁观者立场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从而在头脑里留下印象,即“镜面式”反映。而体验则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内容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彩的回味、反刍、体味”,“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

诗意语文的体验性首先表现为为语文体验营造良好的心理场。人性关怀、情感解放、思想自由为营造良好心理场奠定了基础。语文体验须是凭借着这样的心理场,方能有效展开主客体之间的生命对话,进行信息、能量、情感等的多向交流,才能产生心灵感悟,精神世界才能波澜迭起,生命意识也才能被激活。

诗意语文的体验性还表现为心理场具有自我超越的特点。语文体验不仅是当时当地主体与对象的生命对话与感应,而同时借助联想和想象,跨越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当地、世界和宇宙进行切换、组接和融合,重组心理场,为这种对话与感应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更为充分的营养。无限的图景、无限的信息、无限的感触一起被激活,瞬间齐聚眼前心头,既有与现实(在场)的对话与感应,又有与过去和未来、世界和宇宙(不在场)的对话与感应,具有强大的心理震撼力。

二、生成性

生成性从教学状态上描述了诗意语文的特征。“有过渡到无,无过渡到有,为变易的原则。”对于这种辩证规律,黑格尔用了“生成”一词加以描述,指明了两层意思:一、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二、这种发展变化又总是基于内部的。诗意语文遵从辩证规律,主张语文教学是学习者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自我提升的过程,人是从内部超越的,即人是生成的,人的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观念统统是在“接受文化”中自我生成的。

诗意语文的生成性首先表现为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积极互动提供平台。诗意语文摈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宰地位,摈弃了灌输―接受式的教学习惯。教师话语霸权消解,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方得以确立,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合作性、探究性、创造性空前高涨,他们将全部心智、情感投入,对学习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赋予对象以独特的意义,在审美享受中实现生成。“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声的喧哗”’,“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使‘众神狂欢’成为可能”,多么富有诗意。

诗意语文的生成性还表现为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变动不居、不断创生的状态。诗意语文常常会闪现“不曾预约的精彩”,这种精彩来自于学生的灵感、深刻独特的见解、富有创意的问题,成为语文课堂的亮丽景致,被视作重要的课程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于是,教学设计部分或整体地得以变动,以适应变化发展的教学格局,传统机械僵化的“教案剧”式的线性思维被开放、灵活、体现生命特征的立体思维所取代。

三、和谐性

和谐性从教学关系上描述了诗意语文的特征。诗意语文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平等交往、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充分体现民主、自由、开放、协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视界的融合,呈现出丰富多样、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特点,“生态系统的原理其实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和而不同是其鲜明的标志。

篇7

关键词:市政建设;市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引言

市政文化是人们在市政工程建设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它不仅仅有一般的文化内涵,而且更主要是有其行业独特的特点。所以,市政建设领导部门,应该把市政文化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用来推动市政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政文化特点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积累的人生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一个行业的文化本质上就是该行业在生活、生产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显然市政文化是市政行业的职工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人生价值观。受到行业人员普遍认同。市政文化具有以下二个特点:

首先,市政是共用性、公益性和社会性非常突出的一种行业。生活在社会的任何人都和市政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自然希望市政设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服务功能。因此,为民、服务至上、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是市政文化的主要内涵。

其次,市政建设是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市政建设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也是是社会物质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市政文化的意义

行业文化的深深根植在相应的行业中,体现在行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中,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是行业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行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行业制度。行业文化是行业制度的基础。行业文化与行业管理制度在市政建设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市政文化在市政建设中渐渐渗入到制度的各个方面。缺乏市政文化的市政制度是没有生命力的。行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群体和个人。

三、市政文化的建设

建设市政行业形象必须以市政文化为土壤。市政文化的建设要能够引导市政形象。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任何脱离了市政行业制度和市政行业形象的市政文化建设都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一旦市政行业制度和市政行业形象背离了市政文化,也变成了空洞的制度和形象。市政文化渐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管理制度的各个方面,引导市政行业建设。总的说来,市政文化在市政行业的建设和维护中无处不在,深深地影响着市政行业的健康发展。

1.培养用户至上的价值观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个人是社会的主体。市政文化建设也应该尊重这一原则。这里的个人是指各个城市居民。市政部门按照居民的实际要求作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用户至上的价值观作为市政部门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这不仅是市政行业的追求,以用户至上为己任也应该是市政行业职工的目标。创优争先的精神,是市政文化行业的精髓。市政行业与居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增强行业的服务质量是用户至上的价值观的体现。“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这一宗旨,市政行业的干部职工必须在建设工作中努力以这一宗旨为目标。在这一精神基础上,再制定市政各种发展计划、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全行业人员共同参与到行业质量文化的建设中来。

2.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市政文化要以市政建设和维护的实践为源泉,在市政行业内干部职工之间广为流传,市政文化引导的效果也必然通过市政建设和维护的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并不是深奥的理论,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大众性和普遍性。市政文化的完善与长远发展是通过着广大行业内的干部职工不断总结归纳而实现的。必须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贯彻到行业文化建设中去。人是任何社会的活动的执行者,在市政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贯彻培育人、塑造人、尊重人和关心人的精神。市政部门应该按照事物的实际发展规律按部就班地规划人力资源,完善内部的人才结构,鼓励高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健全的人才激励制度,增强人才的创造能力,鼓励人才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3.建立良好行业形象

市政文化的主要目标是为广大社会市民服务的,市政的行业形象就是广大居民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对市政行业的服务工作做出的整体评判。满意度指标是考核市政行业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行业的形象不错,广大居民的信任度好,其社会市政企业效益就越高。反过来,如果行业形象差,广大居民的信任度差,不仅仅经济效益降低,可能更会因为信任危机而导致破产。此外,在市政行业内部,如果行业形象佳,那么职工工作积极性也将大大提高。“舍弃小我,追逐大我”的理念将根植于职工内部,从而广大干部职工创造出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当市政行业的认可度得到广大居民越来越高的认可时,自然市政行业的干部职工的收入也会增加。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也会提高很多,又可以因此获得更高的行业认同度,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4.要体现社会责任感

市政建设是城市综合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保障广大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市政行业所承担的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所以,要找准市政文化的合适定位是必要的,从而其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首先,在市政行业内创建很好的学习知识的气氛,形成学习的浓厚兴趣,精准认识社会发展的要求。积极组织举办读书会、辩论会等活动,增强干部职工之间的思想文化的学习交流。其次,要积极为广大干部职工不定期的开展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的培训活动。促进广大干部职工的新旧知识更替。使职工能够边工作边学习。此外,还要增强与其他有联系的单位的合作交流。让广大干部职工在自己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体会到行业的归属感。

四、结语

市政文化的建设需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与沉淀。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具有首先传播然后执行再总结最后提高的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过程。

这一切都必须要广大的行业内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深入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这样市政文化就具有了不断的生命力,才能向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才能使得市政文化建设更加深入的推动市政行业具有可持续性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市政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与强制性条文实务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2]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

篇8

在我们班许许多多的任课老师中,有一位常常披着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戴着一副眼镜的中等个的女老师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就是我们的政史老师——张老师。

在历史课上时,她的表情很严肃,时而敲击下黑板使我们安静下来。仅仅一本教科书,她便带我们走进了三国鼎立的局势,领略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威武,领略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壮志。而且,张老师的眼睛会“说话”,有一次,在历史课上,我因为没带笔,便向邻桌的同学借笔,因为过多的说了几句话,我直觉性的向老师望去,此时,老师的目光与我相撞,我心虚的低下了头,然后又抬起了头,但老师的目光却不是责怪,而是满满的提醒,我便好好的听课,再也没有说话。

在政治课上,老师失去了历史课上的威严,此时,她不像是一个讲师,而是一个朋友。在课堂上,老师总是鼓励我们,有时,有些同学虽然回答错了,但老师总是微微一笑,便讲出了答案,为那位同学解围。

篇9

“什么‘蒸的还是煮的’乱七八糟的!而且,UFO在人们心中只是一个幻想。”

“是这样滴,‘蒸的’代表‘真的’而‘煮的’代表‘假的’,你知道了吗?”

“说实话,UFO存在的可能性是……我也不知道,嘿嘿!”

……

说到这UFO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甚至科学家也不敢确定或否定。只能怀疑和猜测。但是,有许多人都亲眼看到UFO的,还有就是好像是外国的一个飞机驾驶员,在他一次驾驶的过程中。他看到,一个大大的UFO在他驾驶的飞机上方。

也有人说UFO可能不是飞碟,说那个东西是不明飞行物。也有四种关于解释不明飞行物为什么会出现的次数那么多。

① 自然现象:某种未知的天文或大气现象,地震光,大气碟状湍流(一些科学家认为UFO观象是由环境污染诱发的),地球放电效应。

② 对已知现象或物体的误认:被误认为UFO现象的因素或物体有天体(行星、恒星、流星、彗星错别字:“慧星”改为“彗星”、殒星等);大气现象(球状闪电、极光、幻日、幻月、爱尔摩火、海市蜃楼、流云);生物(飞鸟蝴蝶群等);生物学因素(人眼中的残留影像,眼睛的缺陷、对海洋湖泊中飞机倒影的错觉等);光学因素(由照相机的内反射、显影的缺陷所造成的照片假像,窗户和眼镜的反光所引起的重叠影像等);雷达假目标(雷达副波、反常折射、散射、多次拆射,如来自电密层或云层的反射或来自高温、高湿度区域的反射等),人造器械(飞机灯光或反射阳光、重返大气层的人造卫星、点火后正在工作的火箭、气球、军事试验飞行器、云层中反射的探照灯光、照明弹、信号弹、信标灯、降落伞、秘密武器等)。

③ 心理现象:有人认为UFO可能纯属心理现象,它产生于个人或—群人的大脑。UFO现象常常同人们的精神心理经历交错在一起,在人类大脑未被探知的领域与UFO现象间也许存在某种联系。

④ 地外高度文明的产物:有人认为有的UFO是外星球的高度文明生命制造的航行工具。想着想着,我就睡着了……

“小朋友,你好!我是来自奶茶星球,我是巧克力村的形象大使。专门来帮助通过我们礼仪测试的小朋友实现三个愿望。哦!我忘了介绍自己,我名字叫瑞拉•安妮。你把愿望告诉我,我会尽量的满足你!快说吧!”

“那…那你是不是…是外…外星人啊?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去看看UFO!但是,我真的没有参加什么考试之类的东西啊!”

“对,我是外星人。我在做公共车的时候没有座位了,是你主动把位子让给我。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篇10

1、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且趋于上升趋势,实际失业率更高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城镇下岗再就业难度的加大,中国城镇失业现象日益严重。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8~10%之间。[1]按照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划分标准,失业率在7~8%为失业问题突出型,9%以上为失业问题严峻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失业问题已相当严峻。

2、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农村就业问题突出,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积淀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3、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突出。二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从劳动力供求的技能结构上看,一方面,非熟练、低技能人数基数过大、比例过高、供给过多;另一方面,熟练、高技能、新兴技术就业者得不到满足,且工资增长率过高;就业困难群体在扩大。从劳动力供求的地区结构上看,东部地区、大城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就业压力相对较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就业压力大。从劳动力供求的产业结构看,传统行业出现大量下岗失业人员,而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却人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4、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我国隐性失业大量存在于国有企业和农村。据估计,我国国有企业隐性失业约为20%左右。[2]在农村,农民就业更不充分。

二、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解决失业促进就业问题上存在的不足

我国近几年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的促进了就业,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在:(1)我国的产业结构现阶段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向人力资本密集型,但是财政政策没有对就业需求结构性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导致财政政策导向仍以需求拉动型为主,创造长期性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2)我国处于制度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政策实施的效果由于制度性扭曲的原因而未达到预期结果。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性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高昂的转移成本剥夺了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信息市场的不完善无法为求职者提供充分的求职信息等,制度降低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3)就业政策实施需要财政政策给予充分的物质支持,但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对它们的支持力度过低,且法律制度约束力不强,并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三、通过财政政策解决失业促进就业的对策

采取各种积极的政策措施,扩大岗位供给,有效促进就业,通过再培训和再教育,二次上岗,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和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此消彼长,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失业。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我国从1997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需求,扩大了社会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今后一段时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努力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地较快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加就业,解决失业问题。

(二)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在稳健财政政策框架下,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财政投资方向和重点。在促进就业方面,要注重各种财政政策手段之间的配套实施。从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看,政府应在城市基础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解决这些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利用目前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有利时机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利于失业问题和未来就业问题的解决。

(三)在财政支出政策上,侧重于结构调节,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稳健财政政策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第一,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通过各种政策培育和引导消费。第二,完善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财政政策,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增加消费需求,促进就业。第三,加强对外资和民间投资的引导,优化社会投资结构。外商投资和民间投资在扩大劳动力,需求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等手段合理引导其投资方向。[4]

(四)优化劳动力供给的财政政策

主要体现在:完善教育财政政策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两方面。首先,财政应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加强对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其次,运用税收手段,鼓励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可以刺激劳动者用于教育投资,有利于推迟劳动者就业时间,提高劳动者素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劳动者实际消费水平的提高,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促进就业。

(五)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财政政策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扩大劳动力需求上要坚持经济效率与就业兼顾并重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资本技术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以发挥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就业岗位的作用。对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引导,使其更好地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公平税负的良好竞争环境,引导非正规部门就业。

(六)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财政政策

政府完善劳动力市场应充分维护和尊重劳动力市场机制,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为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首先,财政政策要为劳动力市场的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补充市场机制的缺失。其次,财政应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完善,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提供充分的保障。最后,针对特殊群体进行就业扶持。

参考文献:

[1]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5(6)

[2]夏杰长等.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