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23: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石吟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提高课堂效率上。真正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一位师生都成为快乐的人。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从引课开始。
引课作为教学过程的开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引课的艺术。引课要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在形式上和材料上要新颖,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在语言上要简洁富有吸引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引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此结合本人实际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化学教学中的引课方法略具几例进行探究。
1 生活实例引课
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如果把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做为引课的素材,而这样的例子又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却又说不清其道理的问题的话,就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要求,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课时的问题所造成的悬念,既可增加学生“收获”的喜悦,也可满足学生回家后在家人面前炫耀的小小的虚荣心。以讲《氯气》一课时引课的教学实录为例:
师:哪位同学的家里养花或者养鱼,你亲自给鱼换水或浇花吗?(大家举手,积极回答)在浇花或养鱼时都用什么样的水?(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用矿泉水瓶困过几天的水养鱼,并解释原因。
生:用黄豆泡过的水浇花。(给与解释补充氮肥)
生:用泡骨头的水浇花。 (给与解释补充磷肥)
生:用刚接的自来水。(此人刚说完马上有人反驳)
生:不行,因为自来水是用漂白粉杀菌消毒,而且刚接的自来水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用自来水浇花会把花给浇死的。
(教师给予评价)说明大家很热爱生活,都很关注身边的事物。
师:那漂白粉为什么会杀菌消毒,它又是怎么制得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这瓶液体。
师:展示样品――浅黄绿色,说明其中有氯气,难道是氯气具有漂白作用吗?
为了解开大家的疑团,我们看个实验吧!
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针对刚上高一的学生,他们没有太多的化学知识作为基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会觉得化学离他们很近,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发言的同时会碰撞出火花。
2 演示实验引课
《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水溶液的漂白性》探究实验活动课的教学实录:
引入:我这有两瓶魔液,他可吞噬百色,你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半信半疑。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吧,我这里有两朵鲜花,分别放入两瓶魔液中。
演示实验:用两个大的试管盛放魔液,将两朵鲜花用铁丝放入其中,然后请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
生:(观察)颜色褪去。
师:谁来揭开这魔液的面纱?
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我认为是两瓶具有漂白性的溶液。
师:在高中阶段常见的哪些物质具有漂白性。(设计成抢答型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让学生们体会到思考问题所获得的成功喜悦,促使他们进一步的思考。)
生:HClO、氯水、SO2、Na2O2、H2O2、O3、HNO3、活性炭。
(学生在抢答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更正,体现了教学中的生生互动。)
师:那这两瓶魔液到底是什么呢?请让我们一起来思考,根据你所学的有关知识来判断一下吧?结合手中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
大屏幕给出药品:魔液a、魔液b、石蕊溶液、KMnO4溶液、AgNO3溶液、BaCl2溶液、品红溶液。
以两瓶无色透明的魔液使两朵鲜花褪色引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处于蠢蠢欲动想要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适时设疑,这两瓶魔液有什么共同特点,在高中阶段你学过的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有哪些?这是一个离学生已有知识最近的问题,每位学生都能说上一两个,也可以给那些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一个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们轻松上阵,顺利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实验引课法使学生在感官上接受大量的色、味、声、光等刺激,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此时若再设置几个针对性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引课法需要教师在课前花一定的时间设计实验,准备药品,而且实验成果率要高,实验现象要明显, 因此工作量比较大。
3 设置悬念引课
“学起于悬,思起于疑”。教师预先设置悬念,让学生感到疑惑不解,同时产生一种急于揭开此迷的心理状态。此时教师再进行启发引导,通过学生探究,最终揭开谜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盐类的水解》引入时,先设置悬念:食盐是我们最常用的盐,它的水溶液是显中性、酸性还是碱性的呢?(学生回答。)那么所有的盐溶液都是显中性的?有没有显酸性或碱性的盐溶液?你能举些例子么?你能说出显酸性、碱性、中性的原因么?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实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通过创设悬疑,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神秘问题的冲动,原本枯燥的知识也变得趣味横溢。悬念引课法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梯度,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并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否则易造成教师自问自答的尴尬场面。
4 动画图片引课
真实的图片、逼真的动画,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了解平时不易观察或接触到的事物及现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学习气氛。
如《氯气》的引入时先播放一段录像“重庆氯气泄漏事件”,通过真实的、震撼的画面,此时学生不仅了解到了氯气的部分性质,也不由自主地佩服起那些参加救援抢险的消防战士。这时教师适时的设疑:通过录像我们知道了氯气的哪些性质呢?消防战士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处置险情的?(学生只能回答出部分问题。)这时水到渠成引入新课。
图片、动画、录像等信息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形象化处理。通过图片、动画引课,提出教学目标,创设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更能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化学课堂必然是从一个好的引课开始的。引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引课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选择,合理利用各种引课方法。再好的引课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使用也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引课就失去了原本作用。
意趣盎然的引课对打造高效课堂是不可或缺的,但化学课堂的导入无论是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遵循简洁而不简单的原则。导入部分时间不能拖的太久,2~5分钟内必须完成,否则真正的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落实,显得喧宾夺主。当然时间短并不代表可以简单的处理,要做到精炼,能有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的作用,同时要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一、背景与理由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意见》,对学校艺术活动给予具体的定位和实施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音乐课程性质的阐述中,充分强调了音乐实践的重要性,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程理念中强调音乐实践,提出“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重要思想。在“实施建议”部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课程标准”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指明了方向。音乐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学校音乐实践活动领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很好的做法,有较为成熟的实践课程体系,较为丰富的音乐实践等。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的一系列措施和引导,使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学校积极争取、因地制宜、努力开展活动的局面,推动了音乐实践在学校的发展。但是,许多学校受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影响和对音乐教育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准确把握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和活动规律,使音乐实践活动处在不能丢弃功利色彩和短期、表面性的局面,缺乏教育性和规律性,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不健康”的现象。如,活动过分追求专业性和成人化,只注重专业技术的训练,活动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锦标和竞赛成绩,不在乎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忽视教育意义和过程的教育效应;注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广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权利,活动围绕少数学生,不顾普通学生或多数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愿望;活动内容缺乏多层面和丰富性,不讲究活动的文化价值,门类单一,不注重全面性和广泛性;活动形式单调枯燥,缺乏活动的多样性,学生被动参与等现象和做法广为存在,削弱了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十多年来,西安铁一中坚持“优秀加特长”的培养目标,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向。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活动的开展,在音乐活动常态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使其具有明确的音乐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目标,有了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教材)和系统性的活动安排,如多样的音乐文化取向、规律性的活动时间、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活动形式和高水平的教学指导等。从而,使音乐实践活动步入“课程化”的层面,取得广泛的教育效应,形成具有引领意义的实践成果,为带动区域学校音乐实践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以西安铁一中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为例,研究并提出中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化的构架,以及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对实现音乐教育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则和基础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应由课堂教学、课外常态化的音乐实践和灵活多样的音乐文化交流三方面组成。其中以课堂音乐教学为基础,课外音乐实践为延伸,多样音乐表演活动形成音乐交流的文化环境,这种三位一体可循环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框架,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完整性的良好体现。
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中的“课程”,是指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以外,为了进一步实现音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根据“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结合高中音乐课程设置的理念,以及学校音乐实践活动的特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结合音乐实践活动的特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育效应;二是遵循音乐活动的基本规律,注重实践性和音乐性;三是处理好与音乐课堂教学和文化课的关系;四是体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文化性;五是利用好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社会优势资源;六是建立较为完整的“课程化”的管理体系等,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2.要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方式。中小学校音乐实践活动向课程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音乐环境。在教育目标的设立、教学过程的管理、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及日常活动过程中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教育效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使原本随意的音乐活动系统化和音乐化,形成音乐教学活动的体系。
3.要明确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了使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能够有效实施,在确定音乐活动内容时,应以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音乐实践门类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音乐教学条件和办学情况,选择适合学校开展又有良好教育效应的活动项目,如不同形式的乐队、合唱、舞蹈、音乐创编的项目,讲座、音乐会、班会、艺术节、各类音乐比赛以及各类交流演出等。在实践过程中,以音乐学科为中心,与舞蹈和美术等艺术学科相结合,逐渐渗透到音乐与体育、科技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活动领域。
西安铁一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乐实践项目。既有专业性强、规模大的交响乐、管乐、民乐等乐团,高水平的合唱队、舞蹈队等;又有京剧社、古筝社等民族音乐项目;还有吉他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乐器种类。多元的活动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三、资源与条件
中小学音乐实践活动进入课程化,应具备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和一定的“活动课程”环境与条件。音乐实践活动的课程化,须以素质教育理念作为办学思想,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为音乐活动课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保障;应把较高的整体办学水平和音乐课程教学水平作为平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艺术活动水平作为基础;还需要有教材(内容)建设、一定的教学硬件和师资队伍作为保障。没有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较好的办学实力,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可谓“空中楼阁”。
西安铁一中在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中,体现出了较好的认识和有效的实践:
1.崇尚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较高的办学规格和办学条件,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树立“全面育人、科学发展、特色办学”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卓越的办事能力,鲜明的个性特长;学校教学成绩优异,综合办学实力处于省内前列;同时,为全体学生提供适应身心发展的艺术、体育、科技的教育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办学理念和综合实力,完善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较好的音乐软硬件的投入和经费的保障,使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实施有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2.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和高水平的音乐团队活动作为支撑。专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校内外优秀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门类广泛、品种较为齐全的音乐活动团队,广泛的学生参与和优异的音乐实践活动成绩,为实践活动课程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学校共有十多个常态化活动的音乐团队,近30%的学生参加日常团队活动。学校艺教中心负责学校各类艺术活动的组织和音乐团队的活动、交流、竞赛以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3.建设音乐活动的教材体系,使活动课程化“有章可循”。音乐实践活动教材是活动课程化的基本要素,没有“教材”,怎能成为“课程”;教材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依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遵循“课程标准”中音乐实践的理念,以及教材编写的六项原则。将教材内容、呈现形式与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课程化”教学要求,既有可操作性,又不拘形式、灵活多样的教材体系。学校在活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主要从两方面切入并逐步完善。一方面,选取符合“活动课程”需要的成熟教材,引入活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很难有拿来直接可以使用的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所谓的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和改编,以适应“活动课程”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自编“活动课程”校本教材。相对成熟的教材建设,为活动的“教学”过程,以及活动的评估和“教学”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多元的师资队伍,满足活动课程高水平发展的需要。教师对学校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认识、教育素养和活动的“教学”水平,是决定“活动课程化”、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学校在实践中,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立足教师的在岗培训和自我提高,加强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努力争取机会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观摩等活动,加强业务交流,开阔教师的艺术视野。多名教师在岗读研和参加各类培训,先后有十余人次参加教育部的各种培训活动。业务能力暂时不够的以管理教师身份参与“活动课程”的组织,一边做管理一边学“教学”,使之尽快成为合格的专业教师。
其次,吸纳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实教师队伍。一方面,选择专业优秀的教师时,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品行,关注其工作的协调、管理能力和教育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外聘教师要进行教育教学领域的培训,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处理好与他们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教育加专业”的专家类型,提高了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也带动和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5.良好的物质条件,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保障。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有满足活动的场所、教室和设备。这也是活动课程化与一般课外活动的区别。良好的物质条件还体现在满足艺术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方面。即多样的音乐活动体现出不同的音乐门类的特殊要求和条件,如音乐交流的场所,适应不同活动的场地,教室的音效、亮度、空间等。
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全校音乐类课程、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等所需设施、设备、器材均超过国家一级一类标准,有些项目超过专业院团的配置。
四、良好的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是实施的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需要建立一套像课堂教学一样的管理体系,以保证活动的稳定性和正规化。学校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管理的组织保证和常态化,让活动在制度下进入常态运行,克服一般课外活动的随意性和临时性。“活动课程”的管理应体现以学年、学期为时段制订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课时和活动时间的安排、学生人数和人员名单、活动组织者和活动场所情况等内容。
西安铁一中的活动课程化管理,在组织保障、制度建设、与课堂教学“同工同酬”、课程管理系列完善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学校艺体中心负责学校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各项管理工作。为了加强活动的管理,颁布并逐步完善了《艺术团队活动管理制度》等,为活动的开展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要求和评价机制。
五、多样的活动设计
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学校“活动课程化”的主要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不同于课堂。这是由其内容的多样性、广泛的外延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以及强调实践与参与所决定的。
在日常的活动安排中,将活动项目分层对待。即同一个项目分几个层次班进行活动。如:有的可以是爱好者的选修课式的活动;有的可以是较有技术含量的排演性的活动;还有的可以是参与活动和观摩活动的结合,如利用讲座、观看、欣赏、社会实践等进行参与。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从以下方面设置:
1.多样分层的常规活动。日常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注重音乐活动种类的多元性,尽可能地开展多样的活动,使其涵盖不同的音乐门类,以体现活动的文化性、音乐性、综合性和长久性。当然,项目的设置还要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使活动项目具备开展的条件和相应的文化氛围。
西安铁一中根据项目的规模、专业性和活动方式,将活动课程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类。在课时安排、教学要求、学生管理、教师津贴等方面区别对待,做到切实可行、“因队制宜”的管理。
2.丰富的专题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活动对活跃校园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充分挖掘校内潜能,利用校外资源,丰富活动的内涵,拓宽资源的渠道,营造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体现音乐教育的感染性。
一方面,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在活动形式上,有的可与选修课相结合,有的应注重大众性的一般性活动项目,有的则注重专业性训练,体现出一定的技术性,使音乐成果转化为校园文化资源。音乐表演项目应定期举行各类演出,为校园带来广泛的文化影响和教育效应。
西安铁一中各个乐团轮流为学生举行欣赏讲座式的音乐会,收到好的效果。这里既有让学生轮流组织参加的较为正规的讲座课,也有学生凭兴趣自愿选择的欣赏会。这既是课堂欣赏的补充和拓展,又为高中讲座课的学分评估提供了条件,也为乐团学生提供了演出实践和锻炼机会。
类似的活动还有:开放式的排练,让学生随意地观摩;沙龙式的小型音乐学习活动,已成为活动的传统项目;民族民间音乐项目的采风,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些音乐内容校内学生不具备表演能力,或没有这样的文化资源,就邀请校外音乐团体来校进行表演欣赏活动,补充学校的文化活动内容,以满足教育的需要。如:“古韵留芳――古琴进校园”、“陕北原生态演唱欣赏会”、“秦腔欣赏讲座”、“西方室内乐欣赏音乐会”、“与吉他的对话”等,使校园进一步洋溢着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
3.举办大型艺术活动。定期和不定期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是“活动课程”音乐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艺术节、音乐会、节庆演出等,让学校音乐活动具有集中展现和举办周期性大型活动的特点,以获得广泛的教育效果。如承办陕西省“春芽杯”中小学生艺术大赛十一年来,获得了广泛的效应;学校每年举行历时一周的艺术节,已成为全校学生的节日。艺术节活动丰富多样,在强调校园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喜欢参加的许多项目,把“综合文艺演出”的舞台交给普通学生,并在大舞台上与“专业团队”同展风采。
4.崇尚民族民间文化。音乐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尤其是地方性音乐的学习和参与。在活动项目设置和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始终将民族风格和民间门类放在首位。让他们在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注入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
西安铁一中在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比重。坚持民族文化为先,民族文化与世界经典文化并举的音乐教育观。如音乐团队的表演节目坚持民族民间内容,已成为演出的特色。在音乐家的支持下,还创作了一批陕西风格的作品与节目。不但充实了民族风格的作品,还为丰富陕西风格作品文献做出了贡献。这些做法得到了教育界和音乐界高度评价,并给予广泛的支持。
5.倡导文化交流。音乐实践活动应该为学生提供音乐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为学生建立开阔的文化视野。课程化的音乐活动利用课余、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交流活动,在音乐实践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阅历,还在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交流中,形成了宽容的价值观。
西安铁一中近些年的音乐交流活动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定期举办各种音乐会和演出,参加省市和全国的音乐交流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组织“全国中小学管乐联谊会”活动,连续十年的全国性中小学校际管乐交流活动等,推动了区域中小学管乐艺术的发展;定期举办国外来访的音乐交流演出活动,接待欧、美、亚太几十个国家的学生乐团来访,并建立了良好的音乐交流的合作关系;音乐团队多次出访欧、美、亚、非等国家和地区,为学生们留下美好的经历和音乐的印记。
六、建立活动的评价机制
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教育效应的保证。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有效实施和积极推进。评价机制应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方面。在“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和“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活动课程的特点,在评价方式和方法上注重过程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
西安铁一中音乐活动课程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建立在针对教师和团队的《艺术团队日常管理细则》,针对学生的《艺术特长生管理手册》,以及与高中音乐选修课学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艺术特长生管理手册》是学生参加艺术活动三年跟踪性评价的手册,手册体现该学生的基本情况、活动项目、管理制度、学期业务考核、评语、家长反馈、学段综合评价等内容,学期综合评定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学校将高中音乐美术的选修课与音乐活动适当并轨,将选修课的内容并入“活动课程”,使“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外延扩大,并逐步探索出一套学分评价办法。
七、存在问题的探讨
西安铁一中开展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课程化的进程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良好影响,并取得了丰硕的音乐教育成果,初步形成了音乐活动课程化的体系。但是,离课程的完善和成熟还有相当的距离。这里有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阶段带来的客观因素,也有实践与探索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如:
1.教育主管部门尚缺少对音乐实践活动课程化的指导经验,对“课程化”进程形成行政的“保障”不够。
2.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高中音乐选修课如何接轨还有待于研究,尤其是教材和学生的课时、学分评定等没有形成良好机制。
3.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课堂文化课之间在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分配中,在全校范围内的认识和协同管理还需要良好的整合。
4.音乐实践活动课程与音乐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完善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5.音乐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建设、管理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6.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师资水平、资源配置、设施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如,音乐活动经费成本较大,存在如何减轻学校经费和学生投入困难的问题。
篇3
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积极渗透地方音乐,体现地方特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基础音乐教育没有能够很好地执行新课标的要求,导致基础音乐教育发展速度较慢,效果不佳。
(一)音乐的“副课”地位制约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
在这样那样的考试考评压力面前,大多数学校只能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基础音乐教育。有的学校在课节的安排上,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备缺乏等等。音乐课“副课”的地位大大制约了学生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提高,音乐教育改革发展速度缓慢。
(二)青少年儿童酷爱流行歌曲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本人经常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把最完美的自我展示给大家。一次,一年级的小男孩举手,要给同学们表演节目,我便请他上台为大家表演。他大步流星地走上讲台鞠了一个躬,用他的右手,模仿拿话筒的姿势大声地说:“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一年级三班的王××,我现在要为大家献上一首《两只蝴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紧接着细声细气地开始了他的演唱:“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还没有唱完第一句歌词,只见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开始唱了起来。唱得他们前仰后合,唱得他们情绪空前高涨。诸如《老鼠爱大米》、《灰姑娘》、《两只蝴蝶》、《喜唰唰》、《你是我的玫瑰花》、《伤不起》等流行歌曲在少年儿童中风靡传唱、张口就来、如数家珍。而当我谈及《我们的田野》、《小螺号》、《菜蘑菇的小姑娘》、《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的儿童歌曲时,他们则有气无力、哼哼叽叽。而当我和他们说起传统的戏曲以及民族民间音乐时,他们就更是陌生之极,一个个都想把脑袋伸到桌子底下。这样的现象在我从教的十年中已经极其普遍,孩子们甚至会背唱周杰伦的每一首歌曲,却不知家乡有什么民族音乐。面对这种现状,音乐教育工作者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二、临夏“花儿”走进课堂的意义
临夏“花儿”走进本地区中小学课堂,对于引导学生领略民族音乐魅力,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结构,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领略“花儿”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
临夏“花儿” 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是开在临夏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它是花儿两大派系中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派,极受汉、回、东乡、土、撒拉、保安、藏、裕固等民族广大群众的喜爱。作为一门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花儿”是人民的心声,诗化的语言,已深深植根于这块沃土,成为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地方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介绍给孩子们;只有从就近地区的民族音乐着眼,把学生最熟悉、最亲切的地方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示出来,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的理念。从而达到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
(二) “花儿”走进课堂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花儿”品牌,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全国组织申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国花儿之乡”。 为了全面推介和集中展现“花儿”艺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临夏“花儿”,关注临夏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召开了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一届花儿国际学术研讨会临夏座谈会,于8月7日召开了“中国花儿之乡”命名考察座谈会,于10月18日举办了中国?临夏花儿学术研讨会,在国内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优势。然而,对于这些地域文化优势,不积极地加以保护就无法延续,没有科学的开发更谈不上扩展。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必要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目的在于让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三、探索与实践
让“花儿”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首先, 在临夏这片土地上,“花儿”大多是人们在原野里放歌,在劳作的间隙高唱,很少有人能接受在自己的家里或在自己的亲朋好友面前一展歌喉。被人们认为是“不健康的东西”。诚然,花儿作为一种植根在民间的艺术,的确不可能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其不适合课堂教学的东西存在,不能将它们照单全收地一股脑儿搬进课堂,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和提炼;其次,“花儿”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是精华与糟粕共生共荣,必须对它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类后,才能将那些格调健康、旋律优美的东西引入课堂。此外,“花儿”以什么样的形式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才能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也需要常变常新。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性探索。
(一)教唱“花儿”——让“山珍野味”进入课堂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临夏“花儿”的独特风格。教唱“花儿”,就是把散发出临夏少数民族气息的“山珍野味”引人音乐课堂,让学生耳目一新地感受到临夏“花儿”的高亢和婉转,从而感受临夏“花儿”的艺术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从广阔生动的题材内容中去粗取精,摘英撷华。精心挑选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我家在临夏》、《仓啷啷令》等优秀的“花儿”,课堂教唱,掀起一股“爱我家乡、唱我民歌”的热潮。
(二) 乡音新唱
在“花儿”的传授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曲子都是学生所喜爱和熟悉的,有的节奏变化自由,有的有较多装饰音,音调后又有拖腔,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在前倚、下滑音的掌握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会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无助于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试想,民间音乐的传承固然重要,若无法打动学生的心,产生不了迫不及待想学的愿望,这种传承的方法便是无效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提出了乡音新唱的方式,让“花儿”音乐有创造性地进入音乐课堂。
低年级学生建立“童谣+创编”的模式。“花儿”的一个重要的演唱形式就是对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花儿”的教学中,利用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优点,将“花儿”的歌词变为童谣式念白,加上简单的音乐创造。让学生体验到游戏加童谣的学习乐趣。
高年级学生建立“童谣+欣赏+创编”综合表演模式。
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花儿”素材的整理、加工和再度创造,通过合作、创编、表演,用综合的表演方式,将学生的多种能力发挥出来,这样,对“花儿”民族民间的审美价值延伸起到有效的推介作用,将优秀作品推广到各个班级乃至全校。
三、思考与困惑
让临夏“花儿”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相当大的母课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亟需有识之士思索与探究,它既牵涉到我们的文化观和教育观,也触及我们在教育体制、教材和教学法上的诸多敏感神经。笔者提出如下的思考与困惑:
(一)让临夏“花儿”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有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担负起直接传承文化的重任。教育者只有把它提升到民族文化重新建构的高度,让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才会跨越重重障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务必意识到自己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责无旁贷。
(二)让临夏“花儿”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就是要教育管理者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首先让学生和老师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然后让家长和社会走出误区。
篇4
【关键词】基因工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20 世纪70 年代诞生的基因工程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现代技术方法为手段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对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基因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开创了人们按照自己意愿在体外操纵生命的新纪元[1]。历经近40年的历程,该学科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已取得了质的飞跃,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
基因工程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前沿性重要专业必修课。其理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高新技术较多,且实验操作条件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系统熟练的掌握基因操作技术、细胞操作技术、遗传学技术等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给理论及实验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顺应科学的发展,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中更好地认识和体会前沿科学的探索方法,在过去两年的基因工程课程教学中,笔者积极参与基因工程课程的探索式改革,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操作方法,启发学生思考,深入学习新时代背景下的遗传工程技术,为培养生物技术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1教学内容改革
1.1以科学发展为向标,精简教学内容
《基因工程》是一门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涉及面广,每一章节的内容紧密连接、环环相扣,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例如基因工程工具酶的内容是基因修饰、基因改造的基础,载体的内容是学习基因转化、筛选的前提等,因此,各部分内容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如果前一部分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学习后边的内容就很困难。因此,要以全局观重新构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基因工程》教材版本较多,编写内容各有侧重,编排体系各有特色。因此在选择教材时应全面比较、慎重考虑,所选教材应具有新意,能展示近年来基因工程领域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基因工程课程所安排的学时数仅48学时,因此,要求教师适当精简部分内容,根据科研和生产实际工作中对基因工程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按照酶切、连接、转化、扩增、鉴定等操作单元一根线将全部知识串起来,构建合理的授课内容体系,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基因工程》是本校学生在修完《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等课程后才学习的课程,因此其教学内容可精简,避免与已学课程重复,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对重复的部分内容提醒学生复习,课堂教学时以提问的方式回顾或以课外作业形式进行,这样就可留出充裕时间讲解新的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教材,而以教材为依托向课外延伸,拓宽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多种课外资料,增加知识的积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理论讲解过于晦涩难懂,提高教学效果。
1.2结合国内外基因工程新动态,引进新知识新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引进国内外基因工程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动态,使得学生接受目前基因工程相关的新观念,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和检索中外文文献,让他们了解基因工程的新动向,领悟基因工程在动植物遗传改良、基因治疗、环保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中,正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未知领域求知的欲望,增强生物技术专业自信心。
1.3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双管齐下
基因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和研究基因工程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基因工程又要通过具体的技术环节来完成,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但在传统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常感到学生们对于分子遗传的许多实验设计和方法兴趣浓厚,但缺少实践体会,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理论知识中整合实验课程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深化有关理论和掌握基因工程的具体技术。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注意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技术,培养规范的操作技能,比如加样枪(pipette)的规范使用和质粒DNA提取纯化、电泳鉴定等基本技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与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撰写实验总结报告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如在讲述基因工程中“分子克隆载体”理论章节时,载体的构建与改造中以pUC18/19载体为例,利用菌落的蓝白颜色进行重组子筛选的原理,教师可将科研中的重组质粒转化β-半乳糖苷酶缺陷型工程菌(大肠杆菌)后的蓝白斑筛选的实验图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对蓝白斑筛选的机制原理进行阐释,以及在转化与蓝白斑筛选操作中受体细胞的状态、载体的空间构象、重组载体转化后是否有一定形成白斑,在实验室4℃冰箱搁置一两天为何白斑会变蓝色等现象,解释外源DN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以及转化都存在一定的效率,最后生长出来的菌落并不都是阳性克隆,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筛选出可能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体克隆[2]。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实验每个操作环节的关注,让学生明白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后的实验结果,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态度。
因此在观念上,应强调基因工程“实验同理论课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重上课,轻实验”的观念。通过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文献资料的查询能力,拓宽知识面,可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在《基因工程》教学实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基因工程的“切、接、转、增、检”五大步骤中的目的基因及载体的切割及连接、重组质粒的转化及扩增、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较为完备地将《基因工程》的上游技术紧密衔接综合成为一体。
2教学方法改革
2.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交流亲身体会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虽然比较明显,但运用不当将丧失其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只扮演播放幻灯者角色,不注意面对学生调整授课节奏,这将直接影响双方互动式交流,而交流减少必将疏远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距离,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动性思考。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在教授基因工程这门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课程时,在涉及实验操作等相关知识点上讲授自己的实验体会,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与同学们分享,失败体会则告知同学们以提高警惕,避免在实践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再譬如讲到“基因工程发展状况及应用”章节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在基因工程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介绍我国的生物科学家如何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事例,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增强他们学习基因工程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阐明基因工程的应用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其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和协作的过程,打破传统的“启而不发”、“无动于衷”等模式[3]。
2.2激发学生兴趣,参与研讨式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只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惰性,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把握。基因工程课程本身抽象理论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预留一定比例的课时,引导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解“基因工程产品安全性评价争议”的章节时[4],我们预留出互动环节,让学生分析影响转基因产品安全性因素有哪些,如何站在科学的立场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起争论,这不仅关系到基因工程技术的深入研究,而且直接影响到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学生在查阅相关方面最新文献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分组讨论,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归纳,安排他们登上讲台讲解,这样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看待科学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增加投入,完善多媒体教学
基因工程课程中涉及的信息量比较大,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得到一些感知的内容,无法使其得到直接的体验,从而加大了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而多媒体、影像资料、电视录像、电影、CAI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栩栩如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利用FLASH 动画演示聚合酶链式反应过程中DNA聚合酶是如何在模板链和引物的引导下,以指数倍数迅速扩增的过程,使得原来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给学生最大的知识信息量。为此,我们以科学性、教育性与技术性为标准,精心制作了基因工程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给学生。
2.4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促进基因工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
本科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不仅要传授知识,还担负着发现未知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能力的任务。在过去的两年中,笔者做了几个方面的尝试,一方面借鉴教学团队成员们多年的科研工作的积累,将多种成熟的分子实验技术和实验材料提供应用到实验教学中,比如,根据目的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鉴定,利用切口平移法标记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等分子遗传研究领域的常用实验技术。另外,依托教师所在的科研团队和研究项目,教师们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程内容,借助科研项目小组的实验材料,学生们才可以尝试更多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利用科研平台和项目背景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开阔学生的学术眼光和视野、进行学术熏陶,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改革途径。
把教师正在从事的科研课题新知识贯穿到教学之中,使课堂内容更为具体、亲切、富于实际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灵感,鼓励学生申请一些研究生课题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实践表明,通过启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使同学们深刻领会到学习该门专业课的真正目的和用途,而且还大大提高学生培养和树立辩证的思维与系统的方法来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由于基因工程具体操作中涉及基因的选择、技术路线的制订和实施,面对的都是系统问题,充满着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应用辩证的思维和系统的分析方法,才能客观地分析生物代谢环节、生理过程、发育阶段等在性状决定中的作用,从而制定出动态优化、高效的技术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
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的依托。《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专业典型的专业基础课,其发展迅速,教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基因工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的状况,而且把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带到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质量,促进学生跟上学科的发展进程,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燕华, 郭滨, 娄慧玲, 崔玉良, 顾惠娟, 乔守怡.从基因克隆到表达分析——改革基因工程实验课程的实践与体会. 遗传,2012 ,4(2): 248-252.
[2] 魏群.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3] 康培安. 《基因工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79-180
[4] 孙明. 基因工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餐饮管理;课程建设;山东工商学院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蓬勃发展,餐饮管理人才的需求多年来一直呈现出高速上涨的趋势。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转变,在酒店特别是餐饮服务岗位实习和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比例也在增加。然而,颇受期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本科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并不受欢迎,往往是理论上似懂非懂,专业技能上一知半解,心态上浮躁不安不甘做一线服务员,难以胜任管理岗位工作等。当然其中有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当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而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就理论而理论,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无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应用于《餐饮管理》课程的意义主要有三:第一,它符合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有的院校《餐饮管理》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时的比例达到了1:1。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或项目,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专业技能、组织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入职初期阶段的适应期也会明显缩短。第三,从餐饮企业的角度看,对上岗学生只需稍加培训和引导即可胜任工作需要,减少了培训成本以及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出,对今后进一步的校企合作都是不无裨益的。
二、山东工商学院旅游管理本科《餐饮管理》课程建设情况
山东工商学院,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12月2003年2月更为现名,是一所教学型、应用型、有特色的财经类高等院校,管理学科四年来位于全国百强之列。山东工商学院于2001年获批旅游管理专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烟台市最早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2006年获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2009年旅游管理成为山东工商学院重点扶持学科,形成了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三个研究方向,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和学科建设,2011年获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山东省首批获得教育部审批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
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不管是旅游管理专业还是酒店管理专业,《餐饮管理》一直是一门必修、主干课程,其课程特点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且与学生实习和就业有联系紧密。然而,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导致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暴露出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等现象。自2008年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以来,《餐饮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得到很大重视,授课时数与理论课时达到1:1的比例,并且开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前,《餐饮管理》的实验环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认识实习及课程学习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访餐饮企业,了解学习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校内建有300m2的餐饮管理实训室一处,配备有备餐台、大圆桌、椅子、各种餐具等相关实验设备和设施,能够基本满足校内实训的需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4处,分别位于烟台、济南、东营及全国其他城市,为学生提供餐饮定岗实习机会。
三、基于理实一体化理念的《餐饮管理》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科学地进行课程定位,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和目标设计的是否准确,是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全世界都出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趋势。特别是旅游专业本身的实践性就很强,我们应该从职业教育模式中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培养适用于社会的旅游职业化应用型人才,而不该再人为地夸大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从我校实际情况看,不管是旅游管理专业还是酒店管理专业,大多数学生都要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酒店集中实习,仅有少部分学生进入旅行社实习。因此,《餐饮管理》的开设时间应设置在实习前,例如2010级的课程就设在实习前的第五学期,这样的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实习接轨,缩短实习的适应期。我们对《餐饮管理》的课程定位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现代饭店餐饮管理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
我们的课程目标包括三部分,一是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中、西餐服务,宴会服务及其他餐饮服务技能,了解、熟悉并掌握菜单设计、餐厅与宴会管理等知识;二是实际操作能力目标:掌握餐饮服务的各种规范操作和技巧,如:托盘、摆台、餐巾折花、迎宾、点菜、上菜、分菜、斟酒、结账收款、收台整理等。三是综合管理能力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了解、掌握餐饮部业务内容、工作标准和流程,具备餐饮服务意识与管理能力,初步具备餐饮部主要营业点基层管理的素质和能力。
(二)整合课程内容,将其模块化、项目化
《餐饮管理》课程按照教材章节包括餐饮管理概述、餐饮经营理念、菜单的设计与制作、食品原料的采购验收管理、食品原料的储藏与发放管理、厨房生产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以及餐饮销售销等内容。教学上,可以打乱章节顺序,将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化,包括:餐饮服务操作技能模块、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模块、餐饮企业综合经营与管理模块。然后将三大模块内容项目化,将餐饮服务操作技能模块按照餐饮企业的实践操作要求,分解为托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上菜、分菜等项目;餐饮服务与基层管理模块根据餐饮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分解为预定、餐前准备、餐前服务、餐中服务、餐后收尾等项目;餐饮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模块则可围绕“筹建、经营一家餐饮企业”为主线,分解为企业筹建(包括命名、选址、定位、经营理念等)、主题菜单设计和制作、节假日餐饮促销方案等项目。这种以模块推进教学内容,餐饮主题为导向、同学自愿结合成组开展教学的思路,将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的理论知识被拆解融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在每个项目中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既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又可以使得理论知识得到巩固。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形式灵活化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适应学生的需要,应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根据课程特点,《餐饮管理》的教学方法除了常见的讲授法、讨论法,还应根据不同内容和训练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研讨法、示范教学法和情境模拟法等。
1.案例研讨法。案例研讨法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力求切合实际并具有代表性,可以来自授课教师平时的积累,可以来自实习学生的经验(下转第292页)(上接第290页)交流会,也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餐饮部经理讲解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传授实践经验。如针对“遇到醉酒客人应如何应对”,或者“如何接待非预定的紧急大型宴会”等类似问题,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充分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锻炼分析并灵活处理处理问题的能力。
2.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出表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错误得以及时纠正,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更加地规范化。这种方法适用于操作性比较强的实践教学内容,如托盘、斟酒、餐巾折花、摆台等。在教学中,教师需首先明确训练的重要性及实验目的、要求、需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宴会摆台实训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3分钟内按宴会标准完成一张10人台的摆台工作。中餐宴会摆台的整个过程可以分解为如下环节:铺台布、摆餐具、摆桌花、拉椅定位等。之后教师要按照规范进行示范和演示,边示范边讲解分解动作和要领。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和指导纠正,对每项训练内容进行具体落实,包括时间分配、动作要领、采用的方法等。学生练习不到位的时候,教师需要再次示范和指导,直到学生掌握动作要点,最终掌握该项技能。
3.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具体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角色交流、冲突中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在能力,更深刻地领会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例如在餐厅服务程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从迎宾到拉椅让坐、问茶、派毛巾、解释菜单、点菜和入单、推销酒水一直到最后的送客、餐后收尾等全过程进行情境模拟,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客人的心情,从而并且使学生教师的任务则是仔细观察,发现期间的问题和不足,待演练结束后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服务流程和操作技能,提高了服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了自我表现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客人主动沟通的能力等。
(四)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餐饮管理》课程的评价和考核,应全面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水平。既然项目化教学是将理论寓于若干个项目当中,其考核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在每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完成后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能力、创新意识进行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后都应有成果展示,或是以PPt形式或是word或是一个实践成果如摆台、口布折花,由于项目一般都是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小组成绩可以占到70分,再根据个人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在小组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作用等方面,给出30分,两个成绩相加就是学生的总成绩,这个成绩就能较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开良.给学生更广泛的实践平台——南京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餐饮管理模块式开门教学的有益探试[J].旅游学刊,2007(2).
[2]刘莉,杨效忠.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方法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
[3]赵莹雪.行为导向教学介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篇6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 评价方式 多样化
音乐鉴赏课程评价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对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课程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激励功能,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新的评价理念的指导下,音乐鉴赏课程评价应该走向多样化与丰富化,采用形式灵活而类型多样的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状况与学生学习状况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采用问卷测验法评定学生成绩
问卷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课程评价方法。它是指“以精心设计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向被评价者收集信息的方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评价过程中,问卷测验法主要用来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教学阶段进行课堂问卷测试,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考察。在学期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对于本学期音乐课程相关的音乐知识测试或听力能力测试。测试可以采取开卷与闭卷两种形式。开卷形式允许学生在完成测试的过程中参考课本及其他资料。在完成问卷测验之后,教师可以采用自己评定成绩,或者由教师讲解问卷测试题,由学生相互交换答卷进行互评,最后教师将学生的评定成绩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状况的评价方式之一。采用问卷测试的评价方法,学生参与课程评价,既实现了课程评价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鉴赏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还可以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以评促教,教评结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实现课程评价目的,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目标。
二、巧用竞赛法进行学生成绩评价
问卷测验法是较为常规的课程评价方式。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努力探寻更有新意、形式更活泼的评价方式。竞赛法就是一种形式更生动活泼的课程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课堂竞赛的方法,将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评价结合起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进行课程评价。竞赛法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的单向灌输模式,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三、通过表演法衡量学生音乐表现力
音乐鉴赏课程既具有一般课程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之处,这就决定了音乐课程评价也有其独有的方式。在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方面,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高中音乐新课程注重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要求,音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结合音乐鉴赏这门课程的艺术性特点,采用表演法综合评定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表演法是一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表演内容,以歌唱、演奏或其他表现方式展示音乐才能,而后教师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评定学生音乐成绩的评价方式。这一评价方式可以应用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时安排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或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不同的节目类型,进行音乐才艺表演。教师应对学生做一定的引导,鼓励其选择最大限度发挥自身音乐才能的才艺表现形式。在学期末的成绩评定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法的评价方式,采取小组制展现才艺,记录为小组分数,每个小组成员的分数相同,这个分数将被记录在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测评中;也可以采取个人单独表演才艺,个人才艺得分将直接计入个人成绩。通过表演法衡量学生音乐表现力,是一种更切合学生的个性、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音乐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四、运用观察法关注学生平时表现
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最终的成绩测评阶段之外,还可以将平时的成绩记录纳入到整个的测评体系之中。教师可以运用观察法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与测定,并计入最终的学生成绩评定中。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出勤率、上课专注度、课堂参与率等都可以记录在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与投入程度,具体表现为课堂发言次数及发言情况,平时参与才艺表演的次数及表现状况,平时的课堂问卷测验的得分情况,都需要音乐教师细心观察与详细记录情况。这些关于学生平时表现的记录将成为评价学生音乐学习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观察法,教师可发现个别同学的才艺与潜能,及时对学生作正确引导与积极鼓励,开发学生学习音乐、发挥音乐才能的潜能,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与欣赏能力。
五、善用激励性评价开发学生潜能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和最终的课程评价阶段应该善于运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要的教与学的环节都纳入到课程评价体系当中,充分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方法,细心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并及时对每一个进步进行表扬,对每一个成长进行激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式评价将会对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产生神奇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已经做过实验,充分证明了这种激励效应的存在,并研究了其对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影响。鉴于此,教师在整个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式评价。音乐教师对音乐鉴赏课程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客观公正科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以积极的方式对学生作评价,并将这种评价反馈给学生本人,最大限度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同样,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式评价将对整个课程评价方式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日益多样化的各种课程评价方式中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
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评价正在向着丰富化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科学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状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包装印刷课程的开设以理工科包装设计相关专业为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国包装印刷课程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教学中忽视印刷的工艺性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难提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实践课程授课时间明显少于理论授课时间。并且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基于包装印刷专业的教学现状,项目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发展性特征使其适用于高校的包装印刷课程教学。引入项目化教学具有必要性,其具体改革思路应从理论改革、实践改革以及教学考核改革三个方面入手。
1.改革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包装印刷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应在尊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入项目化思想,以对现有的教学提供一种灵活的和必要的支撑。根据目前高校教学特点,我们将包装印刷理论课程分为三个方面。即印刷基础知识与理论、包装印刷技术基础以及包装印刷综合应用。三个方面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呈递进式的发展关系。此阶段应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牢固。但依然要采用必要的项目教学法,尤其是在综合应用环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三个层面的相互组合。
2.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包装印刷专业的核心,通过实践教学将学生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其职业化水平。这环节中,教学改革要从师生之间关系的转变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此阶段,项目教学可与普通教学方法并行存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安排实验教学并获得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在实验环节中尽量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者项目的某方面。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将项目教学内容有机的串联在起。导入项目教学方法的实验流程主要是从印刷要素的设计出发的,其中主要是指纸张、油墨的检测、照排版面的知识以及相关实验;图文信息处理及组版,包含版面、照排和出片的知识和相关实验。在出片环节,主要的工艺流程为胶片照排以及质量控制,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印刷工艺和印刷方式。使印刷包装专业教学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发挥教学实践的积极意义。
3.改革成绩考核机制
在传统的包装印刷教学中,由于缺乏正确的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对学生正确的评价,使人才的输送受阻。因此教学改革思路应从学生的评价人手,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笔试表现、实践环节的参与度以及实验完成效果,尤其是对其所表现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总之,考核过程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提高学生的专业性,也确保评价的合理性。
项目教学法的实践
1.实施方案
可将项目化教学法作为高校包装印刷课程的一个环节,使其与包装工艺保持一致。从产品选材、包装装潢、结构到包装实现的综合角度来实施包装印刷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此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法实施包括设计与项目教学具体方法的引入;将课程基础理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对相关知识进行项目设定;在实践教学环节将项目具体化,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或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掌握教学技巧,并了解教学中的问题;最后对项目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2.实施方法
项目的实施需要多种方法的支撑,如项目题目、项目设置技术要素以及项目目标完成以及项目的考核方法。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下发每个小组的项目任务。在任务内容的选择上,最好是对知识点相似而完成的过程稍具差别。安排小组组长负责任务的组织以及成绩汇报,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组问讨论。教师在这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指导并合理控制项目完成进度。
3.实施实例
包装印刷课程教学中,凸、凹、平、孔类型印刷方式的制版工艺和具体应用是重点,也是难点。在这一教学内容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能够使教学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过程为设计一个“制版工艺流程和应用研究”的项目。其研究要求包括制版的设备型号选择、制作原理、流程及工艺、制版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并将研究成果以PPT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对PPT课程进行预习,并以凸、凹、平、孔四种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小组以及小组成员的任务。合理设计时间节点,注意学生完成任务的节奏和效果。研究结果汇报采取集中汇报的方式,教师要做好相关的答疑工作,内容的选择要与企业之间保持一致。可以安排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加深对制版的了解,实验过程结束后要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并且要加强认知。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也可以掌握学生之间的知识差别,从而合理的安排下一阶段教学任务。
总结
篇8
关键词:引导―探究式;化学课堂;建构;实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一直沿用“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在此形势下,构建化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引导―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为基础,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不能干预太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追求思维方式的创新与学习内容的扩展
“引导―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创新教育,它要求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
3.以点带面实现教学的多元目标
引导―探究式”教学可以通过选择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探究的本质。我的具体建构策略是:
1.有层次地、多角度地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变式训练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断进行分析、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把0.55 g二氧化碳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能生成多少克白色沉淀?这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依据CO2+Ca(OH)2=CaCO3+H2O很快可计算出为1.25 g。
变式1:把0.55 g二氧化碳通入含0.74 g氢氧化钙的澄清石灰水中,能生成多少克白色沉淀?这就变成了过量计算题,赋予了跟原题不同的新意。
变式2:把二氧化碳通入含0.74 g氢氧化钙的澄清石灰水中,生成0.75 g白色沉淀,计算通入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这种变化,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学会全面分析问题都有很大的启示。
变式3:把a mol二氧化碳通入含b mol氢氧化钙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可生成白色沉淀多少克?本题把两个反应物的数字抽象化了,这需要分别考虑几种不同情况,方能全面作答。这种变化还训练了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质疑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使他们在自主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从而达到化学教学的最高目标。
例如,学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时,提出问题:“BaSO4不溶于水,水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这句话对吗?”问题一提出,认为对的学生力争:因为BaSO4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认为错的学生则认为: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是强电解质,因为BaSO4是盐,所以是强电解质。我进而反问:“强电解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时立即就有学生提出:虽然BaSO4溶解得很少,但溶解的少量BaSO4如果是全部电离,那么BaSO4就是强电解质,反之则反。此时我马上指出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我们经常说什么物质可溶、什么物质不可溶,都是相对而言的,难溶物并不是一点也不溶,而是溶解的比较少。这样的质疑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了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
3.通过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设计探究实验。
例如,学习Cl2的性质时,设疑:Cl2能否溶于水?能否与水反应?若能,生成物是什么?由学生讨论出实验方案,再来验证。
实验:1.在几瓶颜色相近的氯气中任取一瓶加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比较颜色,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2.在氯气中分别加入①AgNO3溶液和稀HNO3;②NaHCO3溶液;③蓝色的石蕊试纸,分别看到什么现象?结论如何?
3.将纯净干燥的Cl2通过干燥的和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最后一起讨论分析:(1)加水的试剂瓶中气体颜色变浅,水溶液变为黄绿色。(2)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先变红后褪色。(3)干燥的试纸不变色,湿润的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最后得出结论:氯气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溶解于水中的Cl2一部分与水反应产生Cl-、H+、HClO。干燥的Cl2不具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自信,激活创新能力。
4.通过课堂上“过程―探究”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探究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完硝酸的性质后,把铁放入浓硝酸中,不易观察到明显现象,这时我们就说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了。但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反应。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铁与浓硝酸发生反应了。
方案1:Fe+浓HNO3混合―加水稀释(有少量气泡)―取其中少许溶液加铁屑(反应剧烈)。
方案2:铁片插入浓HNO3―取出洗净,再插入CuSO4溶液―取出观察―用小刀划几条痕迹再插入CuSO4溶液―取出观察。
方案3:Fe―Sn―FeCl3原电池;钝化的Fe―Sn―FeCl3原电池,比较两者电流的偏转方向。
总之,“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在实施课堂自主探究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互补优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版式设计 中国画构图 留白 疏密
古语讲,欲画“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 在传统中国画中把构图称为“经营位置”、“章法”或“布局”。构思是立意,构图是立形。在《古画品录》中提到“六法”之一的“经营位置”作为品评绘画的标准之一,道出了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一幅画构图处理是否理想,直接关系到作品创作的成功与否。其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基础,同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一样,不断地被新的意识观念的转变引申到更加广阔的表现空间。在现代版式设计教学中,同样讲究构图的重要性。虽然传统中国画构图与版式设计叫法不同,但两者原理如出一辙,即充分调动画面中各种组成元素对画面进行整体美的构造。中国的版式设计教学要凸显自身的教学特色,应把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文化与版式设计相结合,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对教学方式作适当调整,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将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下面就从中国画构图中的计白当黑、疏密处理以及主次关系三方面方面来谈谈中国画构图对版式设计教学的启示。
一、计白当黑
在传统中国画中,“计白当黑”是构图的重要方式。出于对美的需要, 中国画在构图中对空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空白自然成了想象中的意境和情调的重要内容。所以中国画的空白也就成了想象中的空间。空白所强调的是“虚”, 实际上突出的是“实”,与主题形象在画面上的安排紧密相关。为使空白合理, 画面的主要形象和情节正是由这些“虚”的空白衬托出来的,使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可见空白在中国画里是相当重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利用“留白”布局来表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营造深远意境的佳作很多。山水画中天和水的地方往往不做笔墨色彩的处理,留出白底,以使画面虚实关系格外相生。 人物画,花鸟画也往往不画背景,为使主题更加突出。 例如齐白石画的虾并没有画水, 但大片的空白就表示是水, 由此可见, 空白使虾更生动传神。这正是中国画中 “ 空白”的魅力所在。例如马远的《 寒江独钓》, 画面上只画一条小船, 几条波纹, 近景和远景都在空白中留给观者想象。中国画的笔墨、色彩、线条、形象之间的关系往往在空白中得到协调。
现代版式设计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过巧妙的留白而使画面的主体得以凸显,留白处颇多余味。例如靳埭强的海报作品《乐山》、《水墨年代》《爱护自然》等,都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典型构图方法“大面积的留白”,在空旷的纸上的中心位置,抽象的红点,色彩并不明艳,但中心凝聚的红色随着水分和纸张渗透开来时,有一种敲击心灵的震撼。红点作为设计元素,成为作品的视觉焦点,是“造化与心源”的表现,画面的空白释放出更多想象空间,正是水墨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气质升华,将对生命的感悟从这些有形的画面中无形地诱发出来,引发观赏者的思索。事实证明,通过对留白的巧妙处理,可以使版式设计的主体内容更加突出,所产生的独特张力令观者对空间产生无限的联想,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现代的许多版式设计作品都利用大面积的空白来烘托主体,也越来越受到现代设计师的重视。
二、疏密处理
王伯敏编的《黄宾虹画语录》提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国画对于布局、构图的一种阐释和理解,充分说明了中国画构图中疏密关系的重要性。疏密是中国画构图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在安排画面时,一定要“疏密”得当,即处理好对比与统一的关系,画面的层次感才能更强。例如画竹运笔用线,线条交叉,有疏有密,达到对比与统一的画面效果。版式设计是指在有限的版式空间里,将版面的构成要素根据特定内容的需要进行组合排列,并运用造型要素以及形式原理,把构思与计划以视觉表现形式表达出来,寻求艺术手段来正确地表现版面信息。由此可见,无论版式设计还是中国画构图中的疏密,它们都是在二维空间上的各种组合元素之间的对比,组成元素之间都存在方向、大小、长短等的差别。这种有节奏的对比与统一的审美,在现在很多版式设计作品中都得到体现。例如靳棣强先生的《香港艺术家年奖》海报画面视觉效果强烈,就是利用对比关系达到相互衬托、突出主体、相对统一的画面效果。只有处理好各组成元素间的疏密,才能打破画面的刻板、呆滞,更加有利于烘托画面主题、集中读者的视线,使版面布局清晰、 疏密有致,从而产生有节奏的艺术效果。
三、主次关系
北宋李成《山水决》中这样论述:“凡画山水,必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行,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画任何物象,尽管其形体不等,都必须精心考虑它在画面上的适当地位,首先要做的就是突出主体物象,还要把所有的物象联结一体,成为完善的画面,可见主次关系的处理在构图中显得相当重要。同样道理,版式设计强调鲜明的主题视觉传达,可以借鉴中国画构图中的主次关系的处理手法,确定版式设计表达的主题内容,使画面更加具有层次感以及节奏感,有助于读者对版面的注意,增强版面的诱导力,增进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从中国画构图中吸取养分,运用到现代版式设计教学中,有利于发展版式设计的民族化新风格,也有利于版式设计课程的创新。这方面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晓伟.论平面设计中的空白空间[J]. 艺术教育,2006.
[2]赵海棚.中国画构图与现代平面设计方法[J].美术观察,2008.
[3]孙冬梅.中国画章法与现代平面设计形式之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篇10
关键词:多元文化;公共音乐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所呈现的融合与分离并行的趋势使我国文化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的音乐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植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它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影响,既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的现状,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进程。多元文化不但是音乐教育的潮流与趋势,也是音乐教育的责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音乐教育,都充分印证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势所趋。当今,由于电子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媒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文化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切也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有着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几千年的发展使其音乐文化带着丰厚的积淀和独特的个性。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音乐之间差异巨大,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多元文化音乐宝库。但由于历史、政治上的诸多原因,西洋艺术音乐占居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音乐教育方面,西方古典音乐的比重很大,特别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和音乐师范教育中,从基础课程设置开始到高级理论实践大都来自西方艺术音乐教育体系,经过这样系统训练的中国学生必然以西方古典音乐为重,在听觉习惯上也以西方艺术音乐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包括中国音乐在内的所有音乐形态。在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基础的公共音乐课教学中,需要建立学生的“中国民族音感”。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大学生都要对世界多元文化音乐形态予以关注,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同时具备。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及调查分析
(一)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现状
近代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范式,已经不适应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全球未来的文化发展是以多元文化教育为基础的,而我们现行的教育是无法体现这种新世纪的文化教育特征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对音乐教育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识方式。它能帮助我们彻底突破对本土艺术文化原有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从多元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平等客观地看待本民族文化和世界各种文化,建立自身主体文化的艺术教育体系,以此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自足点,既要针对中国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不足,大力推进和建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及当今全球文化发展多元音乐教育。
在普通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就是要对在校艺术专业以外的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目前普通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公共选修课程,如《音乐欣赏》、《合唱指挥》、《音乐基础知识》、《戏曲鉴赏》、《歌唱方法》等。但是,由于各学校原有基础不同以及人们认识的差异,这项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传统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上,没有做到适应时代及学生的需求。据调查和了解,当前有的学校对开展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还处于应付或者机械运作的状态。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高校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学生选择的余地不大,特别是现在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猛增,更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现象、问题的存在,虽然说是公共音乐课程这个新事物进行中不可避免的,有个矫正的过程,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改进。规范于开始,才能完美于始终。
(二)关于公共音乐课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论文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几种音乐范畴的认同程度以及理解、接受情况,意在了解大学生音乐素养,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提供可借鉴的想法和建议。
1.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方法。随机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200人作为调查样本,要求他们填写问卷。应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设计与考察重点。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所有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中西方基础音乐知识的认知,包括西方器乐、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知识;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对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流行音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的态度,对学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建议等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的学习音乐的途径和方式。此问卷的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可作为本研究的重要依据。
3.问卷结果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为96.5%。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获取情况。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图标同业知识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获得,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等大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可见,课堂教学是最能获得有关音乐知识的渠道。因此,组织好课堂教学,讲究教学方法,不拘形式,是能够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程度多处于“了解”、“略知”甚至“不知道”状态,缺乏深度。例如,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没有一个学生“熟知”,只有27.1%的学生“了解”, 58.8%的学生“略知”,还有14.1%的学生竟然“不知道”;对于“西方音乐”,没有学生“熟知”,只有1.2%学生“了解”,47.1%的学生“略知”,多达51.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中西方音乐知识的了解是极其贫乏的。
4.大学生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在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4.5%的学生认为音乐素养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大多喜欢校园艺术类、书画展、邮票展、寝室装饰、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人文讲座等人文活动,认为这些活动对于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有很大作用;而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中国传统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间音乐的课堂教育,但谈不上喜欢;在“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态度”选项中,只有38.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很认真地对待,与必修课的学习态度没有区别;有43%的学生承认自己“较随意,主要是为了拿学分,有时候不去上课”;有8.6%的学生表示自己“十分随意,基本不去上课,期末考试才去”;另外有9.7%的学生表示未选,或者是不会选择此类课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意识到音乐素养的重要性,也较为喜欢相关的人文活动,但较为排斥枯燥、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如何改进音乐公共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相关课程的设置,已成当务之急。
二、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普通高校公共
音乐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回顾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展开多元文化教育,是关系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大事。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构建与国际多元文化教育相一致的中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观。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各民族、各门类、各流派优秀音乐文化的同时,正确对待与世界不同音乐的交流和学习,以此来发展学生多视角、宽口径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在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建立一种科学合理、丰富完善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体系。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不符合非艺术类广大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的特点设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多数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现在普通高校内,常见的课程有:基本乐理、音乐基础知识、民歌选唱、音乐欣赏、声乐基础等,这些课程简直就是音乐专业课程的精简版,只是在理论性、技巧性、专业性、深度、难度等方面降低要求。普通高校非艺术类的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毕竟基础不同,特长与天赋、兴趣和爱好以及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都不同,教学内容却雷同,这里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公共音乐教育先进理念,在中国,我们的整体文化与艺术教育环境不但缺少文化定位,而且在文化认知上存在重西轻中的偏差,中国的艺术教育要在进一步拓展本土多元的文化空间及方向下,强化本土与中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本土文化凝聚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强烈的人格精神,蕴涵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课程的设置应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进而了解多元文化所带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课程方面应该既有中国的民族民间原生态音乐欣赏、又有国际舞台上流行的音乐剧经典剧目欣赏、流行音乐欣赏等课程。例如近些年来,流行歌曲统揽歌坛,一些流行歌曲不但销蚀了学生们刻苦攻读的意志,也抑制了他们本应天天向上的思想趋向。长此以往,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这一现象,作为音乐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扼杀”,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应当承认,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许多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好歌曲,如高亢开阔的《少年壮志不言愁》、苍凉凄美的《橄榄树》、以及《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千里之外》等等,都是内容充实、寓意深刻并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优秀流行歌曲。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开设流行歌曲演唱的课程。一方面,让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气息的优秀流行歌曲进入课堂,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一反过去单一拘谨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流行歌曲进入课堂,不但让学生演唱了他们喜爱的歌曲,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知识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节奏感、音准和旋律感等,为学习音乐课的其他内容打好基础;再一方面,通过对流行歌曲有选择的学习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音乐也有精华和糟粕之分,引导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认识和对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很多音乐课教师因为课程的不受重视而在教学中失去教学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甚至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必须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新,勇于探索;要强调实用性、趣味性,要把寓教于乐落实实处。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选用中、外经典曲目和地方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要注重当下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选取,适当增加比重。增加声乐伴奏曲、歌曲即兴伴奏常识、合唱指挥、欣赏;引导学生将音乐与多种的艺术种类结合,如和舞蹈结合成为歌舞表演;和故事结合成为音乐剧等。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兴趣,引起足够的重视。
2.改革教学形式。公共音乐课程的授课方式更适合与教育学的互动,然而,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像领读课文一样,机械而没有生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启发学生独立分析、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互为补充。设置教学实际环境,让每个学生各显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3.改革考试制度。音乐以及其他公共艺术课程的考试往往存在打分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统一的评分标准;这使得艺术课程分数的含金量很低,所以课程自然得不到重视。所以,要摈弃过去那种评定成绩无明确评分标准的做法,改善公共音乐课的考核方法,使之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运用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以及策划、参与文娱活动的能力。
(三)如何提高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感悟音乐。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音乐欣赏的含义、作用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阅读分析乐谱、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欣赏可使欣赏者获得有关作品、音乐家、音乐表现手段、音乐体裁、音乐史等音乐欣赏基本知识,扩大音乐欣赏的领域,开阔音乐视野,培养和提高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分析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欣赏水平的音乐爱好者。《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于人的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音乐时,需要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的发展产生共鸣与起伏,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艺术满足,完成真正的心灵陶冶。根据教学内容的风格特点、产生时代、反映对象等的不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情感体验:(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感体验。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最能引起情感共鸣。音乐教材中这一类教学内容是很多的,作为教师必须及时把握、适时引导情感体验。(2)挖掘作品本身内涵,激感体验。音乐作品如同其他任何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其之所以产生的生活情感的底蕴。因此,许多作品或多或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充分激感体验。(3)创设相关情境,引感体验。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有了良好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引感体验。
2.倡导主动学习,变“要他学”为“请他玩”。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发于心,故能动于心。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与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有关,因而会产生差异,因此教师在给予充分尊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当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是各教学体系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铃木教学法”等等,都利用各种精心编排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强音准,节奏和音乐记忆力的训练。公共音乐课这种互动尤为重要,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改变过去学生围绕老师“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中来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我在欣赏《青藏高原》时,先从了解入手,给大家讲解布达拉宫,讲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看风光片,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的感受,让会跳藏舞的同学现场表演,使课堂气氛迭起。另外,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自身喜好,我进行了分类教学,选择了适合于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的歌曲,分别进行辅导。并且利用各类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各类“推新人”大赛等实况录像,尤其是本土歌手参赛的实况录像,作为课堂教学示范的参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加强节奏、音准训练,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进行音准、节奏积发声方法的综合训练。还可以找一些歌词让学生即兴编出节奏等,使一节公共音乐课的功能性、趣味性大大提高,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把学生从枯燥的技术练习和“满堂灌”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要他学”变为“请他玩”成为事实。
3.引导创新学习,挖掘创新能力。
当前,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综合性人才,各高校都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而大学公共音乐课就成为开展音乐活动的主要阵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但是,却有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情,那就是:无论在音乐课上还是课余时间,你似乎都会看到教师的影子。大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得先有创新意识,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有创新性人格来决定。那么,什么是创新性人格呢?我认为:首先,要善于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善于模仿的人才善于创新;第二,要勤于思考、想象,由已知一点而引发未知多个层面的空间才是创新的源泉;第三,要敢于发问,突破局限的思维定势,提出新的问题,有了新的见解,才能开始新的创造;第四,要肯定自我,树立信心,充分表现,表达自我的想法;第五,要持之以恒,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和探究的心理。以上这些素质是学生形成创新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具备上述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常言道:会学胜过学会。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应该是当前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的音乐教学活动正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发现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学习,从而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和途径。比如:在上识谱课时,我要学生自制道具,写上音符挂在背上,在弹到这个音时,挂这个音符的学生就绕场一周,看谁反应快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音乐教学创新也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大学公共音乐课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修课程,它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才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过去以“一言堂”为主体的公共音乐课真正转化为师生互动、气氛和谐、充满趣味、富有新意的音乐殿堂;才能使大学公共音乐课常教常新,富有生命力。
三、学用结合,加强艺术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