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范文
时间:2023-03-13 18: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第一节课是语文测验,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做题。突然,朱金燕同学呕吐了。吐了一地,课室发出难闻的气味,课室顿时炸开了,有的同学捂住鼻子说:“好臭呀!好臭呀!”,也有的同学看着热闹说:“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也有的同学当作没有看见,继续写试卷。这是,李裕同学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帮忙吧!”只见他拿来拖把和拖桶,不怕脏,回的拖地,后来也有几个同学上来帮忙。他们来回的拖,直到没有了臭味了。课室又变得干净了。当老师表扬李裕同学的时候,我脸红得发热。因为我当时闻到臭味的时候,我把头转了过去。我后悔没有去帮忙,我想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关执信小学二(2)班杨浏颖指导老师:廖海燕
篇2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我们班里吵吵闹闹,原来这节是美术课,何老师没有来,班主任孙老师亲自去找何老师,这下可好,教室里像刮台风似的,乱哄哄的。这简直是山中无老虎??同学称大王。
“咚、咚、咚”随着几个脚步声,教室里便开始混乱了。尽管有中队长和副中队长管着,但教室里还是乱哄哄的。你瞧!有的同学在走廊上走来走去说空话、有的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翻起来、还有的趴在窗口上,看着窗外的动静,以便及时通知大家,免受孙老师的批评……那些看书的同学看得津津有味,好像旁边没有发出过声音。那些趴在窗口的同学,边说边笑。中队长尽管三番五次地提醒他们,可是他们仍旧按兵不动,一直趴在那里。那些走动的同学笑哈哈地讲着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那些坐在后面的同学甜甜地讲着自动铅笔啊、粘胶纸等一些产品的价格。有的同学还拿出一些五花八门的毽子在后面踢了起来。
“孙老师来了”不知哪一位好汉叫了一声。教室里顿时雅雀无声。
篇3
开学了,同学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涌进校门,走进教室。
发新书时,一件发人深思的事在这充满欢乐气氛的教室里发生了。
崭新的教科书一摞一摞摆在讲台上,同学们都被崭新的书本吸引住了。拿到书的同学急迫地闻着油墨的芳香,摸着光滑的纸张;,没领到书的同学像坐在针垫上似地焦急等待着。再看看负责发书的何老师,她满面春风,脚步轻盈,手中的书一本本地发了出去,欢笑声在教室里激荡。
忽然,何老师的手停在一叠语文练习册上不动了,她皱起了眉头,不停地拍着那一捆书。
“快发呀!怎么不发了?”全班同学急迫地叫着。
“为什么不发了!”又一次紧急呼喊。
全班同学都用诧异的目光看着何老师,何老师环视了一下全体同学说:“同学们,这套练习册,我们班少了十本,这十本练习册可能要上课才能来,谁愿意先不拿书!”这时,同学们大声喊道:“我不拿!我不拿……”有的同学虽然没喊叫却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也不例外。何老师这时又高兴又有点为难了。何老师说:“我高兴是因为同学们都有高尚的品质,为难是因为这么多同学举手,不给谁呢!让谁不发书呢?”同学们听了说道:“这几天,我们互相帮助、关照,住得近的同学合用一本书,这样我们的学习也不受影响。”何老师点头叫好,书又一本本往外发了。我们这些拿到书的同学也非常愿意帮助他们,因
篇4
这是一件发生在前几年的真实事情。
今天,我背着书包到学校上课。课还是和以前一样,我们照常上。下午第三节是音乐课,老师课前就对我们说了,音乐课到音乐教室去上。
第二节课上好以后,我就从书包里面拿出音乐书和笛子,想叫上好朋友一起去音乐教室。我走到他的座位前看到他低着头在书包里和课桌里寻找着什么东西。我问:“你在找什么东西呀?怎么找了那么久也没有找到?”他好像没有听见我在跟他说话一样,仍旧低着头寻找着,好像非要把整个书包翻个底朝天一样。我又说:“你说说你在寻找什么东西,要不我来帮你找?”他仍旧没有说话,还是低头寻找。又过了几分钟,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我再一次问他:“你到底在找什么东西,好像在找什么重要的文件一样!”他心急如焚地对我说:“我的笛子不见了,可能被人拿走了。”我这才知道他在寻找笛子。我突然想到自己家中有好几根笛子,它们大都躺在写字台里睡觉呢。我就安慰他说:“不就一根笛子吗?我家有好几根呢,它们都在睡觉呢!明天我拿一根来送给你!今天我先去帮你向别的同学借一根来用用吧!”他立刻精神大振,开心地对我说:“谢谢,明天一定要给我一根笛子。”“好,没问题!”
我立刻去别的班向同学借了一根笛子给他。第二天,我来到学校看到他已经在教室里了,就把带来的笛子高高地举在手里,送给了他。他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谢谢!”我说:“不用谢!”
这就是我关心他人的一件事情。
篇5
点评人:朱雨欣(小学高级教师)
今天,我去学画画时,看到了一件事,让我挺有感触的。 (一句“挺有感触”预示着这件事并不简单。)
当时,老师正在教一个同学画画,教室里十分安静(除了家俊外),大家都在认真的(地)画画,除了家俊。(瞧,)家俊独自一个人在那玩着悠悠球,他一会儿卷起悠悠球,一会儿又把它甩出去,看他玩得还真起劲。 (交代事情发生的起因。但既然有人在玩着悠悠球,那就不能说“教室里十分安静”了。)
“把悠悠球收起来!上课了!”突然,老师低喝一声,看来,老师是有些生气了。可是,家俊看也不看老师一眼,漫不经心的(地)回答:“我玩我的,又不会吵着他们。”老师火冒三丈,对着家俊大吼一声,说:“再给你一次机会,收不收!”这时(家俊一惊),悠悠球掉到地上,散架了。家俊把悠悠球拾起来,认真地装着悠悠球,对老师的话不理不睬。 (“老师”的行为把“家俊”的淘气劲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的情节冲突由此展开。)
这时,整个教室更加地安静了,大家都停下手中的画笔,转头看着他们,整个教室只听到家俊手中悠悠球“咔咔”的声音。窗外,雨细细的,不紧不慢地下着,无声无息的。时间,仿佛在这一刻被凝住了。 (场景描写渲染了当时紧张窒息的气氛。)
老师的脸色铁青铁青的,看样子生气到了极点了,停了一会儿,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你再不收起来,我没收了!”家俊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只顾)低着头,手里一下一下地绕着悠悠球的绳子,一句话也不说。 (承接上段,再次渲染气氛,本文的情节冲突由此升级。)
老师见他无动于衷,(便)一个大步,走(冲)上前去,劈手夺过家俊手里的悠悠球,狠狠地往地上摔去,“啪”的一声,悠悠球又散成两片了。
家俊一见,急忙捡起悠悠球,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说了声:“没——坏!”又修理起来了。 (上一段“老师”的“气急败坏”与这一段“家俊”的“悠悠然”形成鲜明对比。)
老师(又)一把又抢过悠悠球,抓在手里。家俊愣了一下,突然大嚎了起来,眼泪如潮水一般涌了出来,连鼻涕也下来了,拉扯着老师的衣服,跳着去夺悠悠球。 (“老师”的生气伴随着“家俊”的淘气与天真而不断升级,让读者的心也吊到了嗓子眼上。“家俊愣了一下……拉扯着老师的衣服,跳着去夺悠悠球。”这句描写很传神,还真的让人于心不忍。)
只见老师一扬手,悠悠球就到门外去了。 (本段承前启后,这个“一扬手”将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前面的情节描写让读者不得不继续往下看。)
外面,秋雨细细的、细细地飘着,无声无息。家俊松开手,发疯似地跑到外面,抱着悠悠球在雨中哭着(……)。这时,一个人提着水,从他面前经过,家俊朝他身上踢了几下,接着大哭。 (承接前两段,动作、神态、场景描写一下子抓住人心,全文至此进入,让人不由耐心看下去。但“这时,一个人提着水,……接着大哭”表达不够完整,不如删去,以省略号收尾,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绪。)
篇6
然而,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是,将作文本发给学生,信手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用两节课的时间写完,再收上来加几条评语,下次作文课前再发下去。这就直接导致作文教学呈现出散乱、无序、低效的特征。
面对这一僵局,笔者认为,只有多管齐下,多方着力,才能改变目前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局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思考其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分析实例的习惯。留心生活中的人与事,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富有情趣的“丑人”,可以是蕴涵深意的“错事”,也可以是存在些许瑕疵或负面性极强的人与事。一声问候,一个眼神,在特殊的情境中有特殊的巨大力量,把握生活中的灵光一现。这是素材库,以备随时调用。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不能只看其表面,而要深入思考其实质,弄清其来龙去脉。要对生活琐事保持敏锐的觉察力。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对于一件事,我们要思考它发生的根源,要思考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便利或者危害。因为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接触外界事物的途径相对单一,倾听与交谈成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身边故事多,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心灵经常被外界的事物触动着,可你是否把这些曾触动你心扉的东西深留在心底。事实上,许多包蕴深意或情趣的“丑人”“错事”,就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而被错过。对别人经历的事做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便可以从熟悉的事物中觉察出新意,也可以成就自己的好作文。可以感动自己,或许也可以感动其他人。
2. 引导学生树立在情理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意识 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中学生的习作不能像通俗意义上的的文学创作一样讲求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但这种合理创作的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事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感。一味“写实”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
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适当而有限地移植“一块生活”到自己身上,到自己的作文之中,有何不可?
3. 引导学生常练多练,灵活设题激发写作热情 日常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的指导下展开的,教师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机智灵活的命题。很多老师习惯于这些内容——开学之初,以“寒/暑假里一件有意义的事”为题写作文;记人的,就是“我的妈妈/老师/奶奶/同桌”;记事的,不外乎“一件难忘的事”……计算一下,这些老生常谈的题目,学生写过多少次呀!他们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吗?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太死板,不要找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随机命题,这样效果会更好。随机命题时,窗外飘扬的雪花、飞翔的小鸟、青翠的杉树等,都可用来作为写作的话题或材料。
笔者曾有这样一节课:一次正在上语文课时,窗外北风呼啸,天昏地暗,霎时,大片大片的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的飘下,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窗外,此时已经很难按原计划教学了,于是我就随机将教学内容调整为“观察雪花——描写雪花”,并带领学生到教室窗口观察,让学生从雪花的形状大小、飘落的姿态、雪花的数量和落点,还有整个天地背景、鸟虫行人等等多个方面观察,之后按照逻辑顺序写了一个片断。这种随机性的作文效果非常好,教师只要适时加以指导即可。
篇7
[关键词]师德培训 方法改进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73-01
笔者长期从事师训工作,在所有的教师培训项目中几乎都安排有师德一项,但培训起来难度很大,几乎所有参训老师都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师课就是说教,没有实际的用处,不如学一些教法之类的来得实在;并且会很主观地认为自己的师德没有问题,无需再学习,纯属浪费时间。
一、师德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培训的内容缺少指导性成份,导致老师们在实践中缺少应对问题的方法,认为“没用”。其次是培训方法的问题: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学员和学员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忽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
二、师德培训中的方法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我尝试在师德课上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进行调整,做了“四个”尝试,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换角度出新意
这主要是指要对师德培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如:谈到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时,以往更强调教师的“态度”问题;而现在,我们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更多的是“能力”问题,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说:是“智慧”问题;再如,当谈到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时,我们引导教师体会要通过职业生活感受幸福、成功和满足,通过职业生活感受成长、尊严和生命的欢乐,而不是一味地强调 “奉献”。这样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新的理解,拉近了培训者与老师的距离,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更容易接受。
(二)触心灵重感受
我们尝试将情感引进培训过程,改变过去枯燥无味的纯知识输入――输出的活动,使师德培训成为一种融知识、情感为一体的、积极愉快的感悟和学习过程。情感的引入不仅要求培训者要以人本主义的思想关怀教师的生命状态,关注教师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培训过程中始终洋溢人性的关怀和浓郁的情感成份。
(三)析案例增兴趣
师德培训中通过提供大量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发老师们讨论,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培养了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辨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的愿望,增进了老师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师德培训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案例,缺少了案例支撑的培训必然会因空洞而失去其应具有的实际价值。
(四)重参与生感悟
通过吸引教师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富有情趣和启发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产生感悟,受到启发,促使他们深刻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哲理,并从中受到感染,在工作中自觉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培训的内容是由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自己生成的。活动形式的引入使培训摆脱过去由培训者唱主角,培训对象担当配角的一贯做法,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大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三、方法改进后的教学实例分析
(一)“教育有悔”主题反思活动
要求学员回忆从教以来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让你感到最后悔的一件事,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各组推荐出最富有启发性的、最精彩的发言,在全班范围交流。大约半个小时后,各组推举出来的代表纷纷走到前面,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
A老师:今天的讨论,我们都敞开了心扉,谈了自己压抑心底多年的有违师德的事情,我时而眼里含着热泪,时而和同学们一起欢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今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把我后悔的事情讲了出来,我觉得我已经向前迈了一步,我会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向我的学生道歉。我觉得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要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己。
(二)“充耳不闻”情感体验活动
将全班学员分为两组,一组来到教室外,对他们说,一会儿不管你的同伴对你说什么,你都要充耳不闻,干什么都可以,总之不可以听他(她)讲话;另一组留在教室内,对他们说,一会儿你的同伴回来后,你要将你与同事相处过程中最感动的一件事讲给他(她)听。老师们对这个活动都很感兴趣,一开始,教室里还可以听见饶有兴致的说话声,可时间不长,教室里开始变得安静……。
B老师:我的同桌小丁进来后,我就兴高采烈地讲我的故事,可她并不理我,连看我一眼都没有,我很生气,就自己坐在那儿不吭声了,我心里还想,这小丁平时也不这样啊,今天是怎么了?事后,我得知,是老师有意安排她们这样做的,这件事不大,但让我们懂得了“尊重”的含义和重要性,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对学生也要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从倾听开始的。
篇8
关键词:简约高效;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85-01
【案例】踏上教育岗位已将近七年,期间有欢笑,有泪水,有感动,也有烦恼。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发生在七年级临近期末的一件事。那天,下课铃声响后,语文老师气冲冲地回办公室问我:“伍老师,你究竟用什么方法在教学生呢?”我忙问:“怎么啦,发生什么事情了?”于是,语文老师就把发生在班里的事情娓娓道来。
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语文老师抽查学生回家背诵文言文的情况,几乎一半的学生站起来都没有背出来。马上就要期末考试,而站起来的学生还不肯回家背诵,语文老师随口就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门主课中,你们连语文这门最基本最简单的学科都学不好,剩下还有哪一门课会及格呢?”“科学!”还没等她说完,学生就在下面回答。
语文老师一下子愣住了。科学?怎么会是科学呢?科学中有复杂的化学计算,枯燥的电路设计,压力压强问题,阿基米德原理等等使科学一向来被公为是四门课中最难的学科。这些孩子,怎么会这么自信满满地说,科学一定会及格的呢!
后来,在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四门课中,科学果不其然是考的最好的,及格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在随后的协作组会议中,其他三位老师疑惑,为什么在期末复习中,并没有看到我们班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在科学上进行复习,可是最后的成绩却能如此优秀呢?我笑着回答,那是因为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觉得学科学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才会成功。
【反思】刚从事科学教学工作的时候,就听周围的同事或者学生抱怨,科学这门课涵盖的内容那么多,是那么的难学,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实验。。。。。。我想,在这么沉重的思想压力下,孩子们会接受这门学科吗?估计大多数的孩子们会被吓倒了,甚至本来基础不好的学生就更加没有信心了。于是,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和课标,发现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有趣简单的理科课程。因此,我想构建“轻负担、高效益”的简约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地学习,并且喜爱上这门课是我所追求的教学观。
那么,应该如何打造简约高效的的科学课堂呢?
一、跟孩子们灌输这样的科学学习观
学科学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上课内容不难,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听懂老师上课的每句话,积极投入和参与到每个课堂活动中,每位同学都能表现的很出色,当然也能很轻松地对付考试。以上所说的这些,主要是为了使同学们在思想上放松一点,使他们不惧怕科学这门课。
二、当然我们在思想上退一步的同时,我还是要求学生在行动上要更进一步
比如养成简单的“三步走”习惯:课上认真地听讲,不走神;下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再做作业;作业批改后,马上订正,形成纠错本。在他们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好后,收获的就是不简单的成绩了。
三、当然,我不仅要求学生“简单”地学,同时也要求自己“简单”地教
1、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如果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照顾三维度或三方面平均用力,就可能出现“全面发展也全面平庸”的情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了东西,远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以七年级上册《科学测量》这一节为例,我就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真正学会量筒使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为让学生使用量筒反复测量、比较测量、差异测量,保证所有的学生下课时都会用量筒,分析量筒读数时出现的错误读数。
2、课堂语言追求简要
“话不在多,到位就行”。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规范,简洁明了,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
(1)教学提问应该干净利落又导向明确。如在学习有关电学时,教师提问学生,节日里我们看到的霓虹灯是如何连接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串联或并联知识所能解决的,实际连接比较复杂,这样的提问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此时,可提问,“教室中的电灯和电扇是如何连接的?”学生对教室里的电器比较熟悉,知道电灯和电扇不是同时工作的,故很容易答出并联。指向性不明确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话的延续。
(2)教学评价语言追求扼要坦诚。如“很遗憾,你错了,再想想”、“争论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为了说服对方,请亮出你有力的证据来”、“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但怎样说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相信真理,坚持到底”,等等。教师做到言而由衷,学生就会真心倾听。
3、教学方法追求简化
篇9
任秋凌
南非著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附近,有一所普通却又特殊的学校――南十字座学校。说它普通,因为学校的教学大纲和南非其他学校并无二致,但教学方法却完全不同。教师和学生不是坐在教室里一本正经地上课,而是在树丛里钻来钻去,或坐在草地上讨论问题。
上学路上常有动物出没
南十字座学校占地约247公顷。用土砖、茅草封顶的学校建筑和周围灌木丛融为一体,看上去倒更像一间间猎人住的小屋。从拥有40张床位的寄宿宿舍的窗户,能看到南非最长的山脉德拉肯斯堡山脉的风光。
从宿舍前往教室,需要通过一条被称为“疣猪跑道”的小径。一些珍奇动物就生活在附近,小道曲折延伸在灌木丛里,上面留下了长颈鹿、角马和黑斑羚的足迹。疣猪常旁若无人地在附近草地上拱来拱去。教室书架上放满了在该地区收集的石器时代的器物。
用动物喝水来教数学
在这个特殊校园里,老师把大自然当成教学工具,带着学生去草原寻找自然现象,帮孩子们学习数学、物理、社会学及语言等课程。
比如数学课,在其他学校不外乎老师在讲台上,让学生算算“篮子里有多少苹果”。南十字座学校的老师则带孩子们去附近的水槽,让学生根据水槽边留下的不同动物的足迹数量,计算一晚上有多少动物来这里喝过水。学生们还通过观察前夜水槽水位的高低,统计水的损耗量。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就让他们计算几周和几个月后水槽内会有多少水被动物们喝掉。枯燥、抽象的数学就这样和生动的大自然联系在一起。
如果学校附近发现一只死去的动物,老师会让学生展开调查,内容包括:它在食物链上处于什么位置,为什么会死,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它的生存环境等。这样,又上了有趣的生物课和环保课。此外,语言、演讲课的重点也在环保与自然方面。学校最近组织的一次辩论会,主题就是“严重的旱季,人们是否应该给野生动物水喝?”
教育应从认识自然开始
最早提出建立南十字座学校的是休・格德丁,她当时是克鲁格国家公园保护区的管理员。当她的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时,她没像其他人那样把孩子送到大城市的学校,而是决定成立一所学校,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教育。
格德丁的提议很快得到另一位母亲的支持。不久,时任约翰内斯堡一家学校主管的威廉斯也加入了她们的行列。三人都认为,教育应该从认识自然开始。在热心人的捐助下,2002年1月,南十字座学校终于落成。最初学校里只有40个孩子,现在注册的学生人数已超过100人。威廉斯说,学校老师是从几百名申请者中精心挑选的,而对自然的激情是选拔的最终标准。
路要拾遗
闻 己
赴丹麦哥本哈根探亲访友,我所遇到的一件事情至今难忘,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篇10
关键词:榜样;力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80-01
自学校实行统一就餐以来,学生们养成了排队取饭,饭后主动清理桌面,保持干净并自觉将餐具放回指定地点的好习惯,就餐秩序井然。但在放餐具时乒乓这声不绝于耳,餐具在许多同学的手中或自由飞翔,或自由落体,以致许多餐具伤痕累累,也影响了学生的食欲,这噪音使许多同学赶着结束就餐。这或许是大家忽视了餐具要轻放这么个细节,或许是要发泄对食堂饭菜不合口味的不满,对此在班团课上教育多次,可效果甚微。周三是我的值班时间,照例坐在空位子上,与新来的女生余金香闲聊。发现我班上的吴同学在放餐具时,将框里的调羹弹了出来,他居然没发现,紧接着班上的江同学踩着了刚才弹出来的调羹也没察觉。倒是平时比较邋遢的沃同学弯腰将餐具无声地放入框内并将刚才弹出的调羹捡起来放入了框中。这给了我一个惊喜,给了我一个灵感。在午间休息时间我在教室里向全班同学说:"今天在就餐时我发现一喜一忧,要在班上表扬一个同学,批评一件事。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今天真的与别人不同,在放餐具时是弯腰将餐具无声地放入框内,据我观察我们班仅此一人,全年级也仅此一人可能全校也仅此一人。"我故意夸大其词地表扬一番,"同时我也看到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放餐具时居然将框内的调羹弹了出来,大家想一想他放餐具时的高度有多高?这只被弹出的调羹还被我们班上的同学踩到而身材严重变形,这个同学居然没有一点察觉,这是一件要批评的事,但这两位同学的名字我替他们保密,让这只变形的调羹归队的还是刚才要表扬的同学,他是沃同学。"我的话音刚落,下面就有个别同学鼓掌,随后全班同学都鼓起掌来。"为了能有更多的同学像沃同学一样,从明天起由新同学余金香作一下统计,有多少同学能做到弯腰、轻放。"第二天因有第四节课,在去食堂的路上,余金香跟我说"老师,您要所有同学做到弯腰轻放,我看很困难。"我说;"凡事有一个过程,不指望每人都能马上做到,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行,等会我坐你对面,我们边吃边观察,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结果大大出乎意料,所有同学都做到了弯腰轻放。后来又经过几次"明察暗访", 没有一个同学出现一次反复,以后又经常拿这事来表扬全班同学,使他们引以自豪,一项好习惯由此养成了。
1.合适的榜样才有无穷的榜样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结合本案我觉得应该还应有一个前提,这个榜样必须是合适的,具体的。纯粹的榜样会让人产生陌生感,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在上述案例中我选择了一个在班级中成绩偏下,表现一般甚至是一个在其它方面(比如个人卫生)比较成问题的学生,而没有选择一个同样做得很好的班干部作榜样(其实那天我发现体育委员胡卓凯同样做得不错,但我故意不提,因为这个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班干部是班级同学的榜样,以身作则,是天经地义的事,已经被大家所习惯,不会太引起学生的关注,班干部太优秀会给让其他同学有压力,只会有短暂的学习的愿望而不会有持久的学习的动力;而选择一个普通的在某一点较突出的同学作榜样,会激发其他同学的信心,觉得他(她)都能做到,我照样能做得更好。这样起点低,要求明确,会给其他同学迅速而持久的影响,也会给这个同学本人有深刻的教育,会比原来做得更好(因为他成了别人榜样)。这样一来大家都努力去做好,目的就达到了。只有对他人有广泛、持久而深刻影响的人,这样的榜样才有力量。长期来我们给学生的榜样太完美,只有优点,不谈缺点,就失去了真实,让人感到天壤之别,让人无法靠近。找不到共同性,就失去了学习的支点和基础。
2.多表扬,慎用批评尤其是当众批评
表扬要落实到人,批评则就事论事,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与原则问题,尽量不当众批评,点到为止。行为习惯上的事情,很多是学生不注意或是家长忽视所造成的,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太单一,缺乏经验,需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而不是指责和批评。每个人都有自尊,满足自尊,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本案中沃同学大受表扬,是其意想不到的,也是其他同学不会想到的,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举动竟然也成了同学效仿的标准。两位行为有瘕疵的同学应该批评,但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这样细小的问题都没有逃过老师的观察,艺术的处理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怀,自然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感激自然会转化为持久的力量,有力量就能改变行为。表扬要充分,批评留有余地。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