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7 06: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榜样阅读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激励教学法;阅读教学;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学习思维相一致,才是最快捷有效的学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顿悟、灵感。激励犹如催化剂,能够激发学生成就动机,激活其内在积极性,使其经过自己的积极活动不断追求成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潜能,形成创新能力。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激励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延迟评价激励法
所谓延迟评价,是智力激励法的一条原则,指问题提出后,学生回答,教师不宜过早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让不同的答案互相碰撞,产生新的灵感、顿悟,形成新的发现,新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及思维空间,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例如在《海燕》一文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不像其他水鸟一样躲藏起来,而是高傲地飞翔?”
生:这是作者用水鸟来衬托海燕,突出海燕的勇敢。师:哪位同学有其他意见?生:“高傲”是贬义褒用,描绘出海燕的英姿,也表现出它对暴风雨的无畏。师:还有谁发言?生:海燕这样不顾水鸟胆怯的心情而自个儿高傲地飞上天空,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师:(有些意外)还有另类意见吗?生:我不同意两位同学的意见,高尔基用象征手法赋予海燕人的灵性,用“高傲”一词表现它对恶势力的蔑视,对暴风雨的无惧。师:你们的意见真棒!有些很有创意,甚至连教师也想不到……
上面的例子,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立即评价,而是让他们启动思维、展开联想,尽管有些答案不符事实,但有创意,最后得到较准确的答案。这种延迟评价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激活了他们发现、研究、探索的创造活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表独立意见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如果教师过早地评价,就会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封闭性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扼杀。
二、竞赛激励法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用竞赛的形式制造有节奏的紧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运转和反应都比平时明显加快,显著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个人竞赛,如阅读文段并概括大意的速度比赛,阅读小测比赛,找出文段重点词语、中心句的比赛,理解文段词语含义的准确度比赛等;也有小组间竞赛,如评选回答问题快、多、准的小组,争当理解能力强的小组,小组阅读积分赛等。总之,无论是个人竞赛还是小组竞赛,都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小组竞赛,可以培养组员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榜样激励法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个性还没定型,因而,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也较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榜样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他们,使其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其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考虑到年龄和知识经验相近,教师在学生中选取榜样最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产生激励作用。
例如,在阅读测试后进行评价时,对成绩较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风气,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或要求阅读成绩一直较好的同学作经验报告,这样既可以树立榜样,又可以使经验传播;或举一些本来阅读成绩较差,后来经过努力成绩得到较大提高的同学刻苦学习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发展是无限的、变化的,激发他们克服阅读难题的勇气和信心。
四、大胆推测激励法
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某句话或某个文段隐含着某种深意,而这种深意需要用较适当的词语去概括或描述。汉语中近义词、同义词较多,要准确找出某个词来概括、描述文段,并非易事。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掌握方法,引导、鼓励学生,沿着某一思维方向大胆推测,寻找合适的词语。
例如,比较《散步》与课外文段《送小龟回家》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散步》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流露出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理解和体谅的精神,《送小龟回家》充满童话色彩,那么,它与《散步》蕴含的哲理一样吗?生:(无语)师:大家看一下文段,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家要送小龟回家?生:因为儿子看到小龟不吃东西,认为小龟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师:好,那小龟的家是在什么地方?生:在河里。师:谁拆散了小龟一家?生:是人从河里把小龟捕出来拆散他们一家。师:回答得很好。小龟与爸爸妈妈不能团聚,可以用一个准确的四字常用词来描述,这个词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生:家破人亡。师:小龟一家还健在,不能用“亡”字来描述。大家大胆推测一下,不要怕猜错,没关系。生:妻离子散。师:有一个“离”字,思维方向对了,大家再沿着这个方向去想。生:生离死别。师:“离”字是放在最后,并且是形容亲人被迫分开的,应该是哪个词?生:骨肉分离。师:对了,小龟与家人的骨肉分离是自愿的吗?生:不,是人为的。师:很好。现在找一个同学来总结一下《送小龟回家》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纷纷举手)生:这篇短文讲了不要人为地制造骨肉分离的道理,有一种思念家园、渴望团聚的感情。
篇2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74-01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他们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其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要让学生喜爱阅读
1、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力量,让学生想去读书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区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要让学生主动阅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大胆质疑,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注意从课题引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一般来说,课文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而平时多进行类似的训练,就能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尽快进入主题。他们极想了解自己所提的问题能不能得到解决,此时,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你们希望老师来告诉你们呢,还是自己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呢?”学生马上要求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体现出来了,并且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注意从重点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 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我觉得通过学生自己推出问题,自己解决,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另外在质疑教学中我们也提倡学生驳问,因为它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的驳问也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
3、注意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在师生互问下,学生体会到自己努力去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的路。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质疑问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就是阅读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学会精读
阅读是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过程,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是粗略的读,为的是博采,精读要读透读懂,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针对小学生读书不用心,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专门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学会选择
知识如烟波浩淼的大海,书多如沙砾,寮如繁星。在此中间有一部分书需要精心研读,有一部分书要远离。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交谈,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糟糕,因此,对于小学生课内外读什么书,我做了精心的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的小学生各年龄段阅读书的篇目,采取了向学生推荐和向家长列书目清单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和家长有选择性的购买、阅读书籍,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扩大阅读的视野。
篇3
一、阅读让教师理解教育
阅读是教师理解教育规律的捷径。理想中的课堂,师生思维唤醒,激情迸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双方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包含鲜活的思维和生命力。这些从何而来,教师又该如何着手?我们的老师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领导学教授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中找到了答案。在每周的科组教研中,从老师们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读相应篇章,再开展集体研读,研究教学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程,追求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对学生的理性分析、目标引导、对症下药、精神给养、心灵滋润等都需要深厚的学养。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为了给老师们提供技术帮助,我校进行了《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七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读书交流活动,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条件、教师的作用。
二、阅读让教师思考教育
我校的第一场读书报告会由一年级组承办。主讲人钟燕芬、熊浩、林岱玫老师以“学生管理”为主题,以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教授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为研读文献,重点分享了学生管理中的“七大武器”,包括:赞美、承诺、活动、成功、榜样、人情和强化。在讲座中,主讲人以心理学理论为框架,以鲜活的教学实例、自身的经验和管理策略为主体,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应对“破罐子破摔”的学生、如何转变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等学生管理的难题。在学生管理部分,最棘手的当属学生的转化。熊浩老师在讲座中强调对学生恰当的赞美的重要作用,并告诉老师充分利用承诺会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林岱玫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多进行班级活动,引起学生情绪的激动,拉近师生关系,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借此转化学生。钟燕芬老师则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并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辅以奖赏、表扬等强化手段,转化学生。
第二场读书报告会由二年级组承办。主讲人李小娟、王鹃、唐辉、刘明亮以“课堂管理”为主题,以李金钊老师的《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为研读文献,由总到分地为我们讲解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与管理策略。李小娟老师利用设疑、图示、理论框架将课堂管理的心理学知识娓娓道来,提醒我们要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几个关键点,让我们对“课堂管理”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王鹃老师则在自己的发言中直接引用教学片断和教育案例,为我们介绍“情绪的脑”,认为教师要提供合适的情绪、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数学新秀唐辉老师从多感官教学、迁移、思维导图三方面阐述“认知的脑”,并现场板书示范迁移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操作,他觉得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应先建立思维导图,理清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刘明亮老师则展示了他为学生制作的学习能力构成表格,这是根据“社会的脑”理论,并结合他班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全面展示了班级每一个孩子在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际关系、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七个方面的情况,对于开展课堂管理极具指导性。
三、阅读让教师追求教育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良好人格 培养阵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7-02
教育的核心就是由“知”的传授向“人”的发展转变,即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学会做人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终极目标。为了使学生成功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说把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整合到学科教育中,那将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这其中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则是最好的选择。
一、借助生活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偶像,关注学生的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过程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教育中树立榜样,相当于在集体中确立了个人坐标,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方向、有方法。通过榜样的言行举止及其成长过程思想发展阶段的展示,使高深的理论内涵具体化,人格化。让模仿力较强的中职生从这些富有可信度、形象性和感染力的榜样中受到深刻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但是现实的尴尬却是:我们的学生心中多的是偶像,少的是榜样。因此有必要在语文课堂的听说读写各个环节适当选择一些学生崇拜的偶像人物,如体育名人姚明、刘翔等等,来引导学生。这些除了在现实找之外,更多的可以在各类纪实文学作品中找到。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时,还要用心去了解他的学生,明白学生的喜好和需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细致品位各类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做出学习目标认定的选择。
学生心中有了向往,教师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时机以及年龄特点,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对症下药,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以心中的偶像为蓝本,慢慢地塑造出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
二、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及审美的能力,实现情感体验之旅,让学生产生独立健全人格的内在需求
新课标要求中职生须有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也推荐了部分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童年》、《骆驼祥子》、《刚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简爱》等等,都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理解人物的良好品格,体验和培养坚强与勇敢、同情与关爱等品质。
学生情感的体验不仅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但是要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后,在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让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并懂得对其进行整体的把握与思考、领会和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从知识到能力、能力到情感体验这样水到渠成的梯度,然后再以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演讲、辩论会等形式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更高处,最终使学生,产生人格塑造的内在需求。
三、利用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表达并表现独立健全人格
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各种考试中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量与写作量随着年级的增加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要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和探索,完成所有任务,如在阅读中最吸引我的场景或情节是什么?为什么它会如此吸引我?在阅读过程中我的心情如何?得到什么启迪?我最欣赏哪个人物?欣赏他什么?为什么要欣赏他?我与之相比又如何?有什么还缺什么?等等。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反省并在写作中表达和表现出一种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特征。鼓励学生学会在叙事中表达心迹,话题里明是非,论述上立志向。以“我的自画像”、“某某眼中的我”、“我不认为要这样”等为题引导学生独立创作出个性张扬、情感丰富的文章。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批互改、以改促写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表现的信心,使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逐渐演变成一股加速的动力。
四、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在师生对话中塑造学生的独立健全的人格
以人为本、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彰显个性的语文课堂对话,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在课堂上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教师与学生都能产生心灵的和谐、思维的碰撞、实践的协作,让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尽可能都得到展示,个性尽可能得到张扬。
其次,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怀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给学生的求异思维留下空间,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求异意识。
篇5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
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新闻记者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四、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不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读文章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
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3、调动孩子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听家长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家长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家长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家长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3)电视辅助法。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家长如能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阅读的兴趣会比较大。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
1.充裕的阅读时间
视孩子的阅读经验,最好给他充裕时间,但是距离讨论时间也不能太长,以免遗忘,又丧失讨论此书的热情。。
2.指导孩子做有效的理解
有专家指出,孩子的阅读是否有效,有三个指标:
(1)是否了解自己正在阅读什么(正在阅读的内容有无矛盾、有无意义)?
篇6
关键词:藏语教学; 诱发; 阅读兴趣
Abstract: in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what how to raise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reading, the Tibetan language learning, Tibetan literature force and 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the key lies in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only "bo view about take", it will be possible to "whole". No strong interest in the reading, no voluntary conscious reading action, the students' reading accumulation, must be dry, dry.
Keywords: the Tibetan language teaching; Cause; Reading interest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名合格的小学藏语文教师,学生的目光绝不会仅局限在一学期一册单薄的藏语文教材上的,学生的藏语文教学视野一定是开阔与开放的。学生一定会致力于学生浓烈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上。教师在诱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一定会有“独门”的好点子的。
一、 在教学中、老师就是榜样
一位合格的藏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爱阅读的读书人。藏语文教师的读书,不能只囿在教科书、藏语文专业理论书籍等方面,还应不断地拓宽,如文学、史学、地理、哲学、军事、自然、经典、时尚、古文典籍、诗词鉴赏……无所不包。现代人身边的诱惑太多,人自身又有很强的惰性,很容易被诱惑,比如多媒体、网络、影视等的诱惑,因此,藏语文教师心中必须要有坚守——我是藏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读书人的形象。既然是读书人,就必须每日与书籍——喷发着油香、墨香的纸质书亲近。很难想象,一位除了读所教授的教科书与教学参考书外,再也不读额外书的藏语文教师,学生究竟还有多少“老本”可以奉献给学生?
一位合格、称职的藏语文教师,必定是饱读诗书的,学生的身上自有书卷的浸润,有着一种文化的特质。这样的藏语文教师一站立讲台,学生的周身就会自然而然地散发着文化的、书卷的磁场。学生的口吐莲花,学生的博学强识,学生的引经据典,学生的挥洒自如,学生的左右逢源,学生的睿智风趣……都是吸引学生的最大“看点”。每个月主动向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每个月主动向学生阐述自己的读书收获,每个月主动向学生反馈自己的心灵成长指数……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一种无形的引领与感召。因为小学生都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引带,是学生最好的阅读驱动力。若能利用每天十分钟的时间,教师将自己阅读筛选出来的美文佳构读给学生听,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常态,相信这样的藏语文老师引带下的学生,对书的感情一定要深厚一些。
二、 教室的渲染、创建图书角
不少藏语文教师也都意识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都在教室里创建了“图书角”,这是非常可取与可喜的。但,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些“图书角”时,就会发现,“图书角”里的书籍数量有限,而且图书品种也比较单一,学生借阅的积极性并不高涨,“图书角”只好被冷落成一种“空摆设”了。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的状况呢?
1.主动出击。藏语文教师要主动出击,寻求班级里“家教委员会”的支持,邀请班级里的热心家长或是经济实力相对殷实的人士,为班级的“图书角”奉献爱心。
2.发动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优秀的书籍贡献出来,每人不限册数,登记在册。到学期结束后,再归还主人。设立“爱心奖”,对爱护图书与贡献图书数量多的学生进行表彰。教师也身先士卒,购买部分图书,捐赠班级。以这种方式充实班级的“图书角”的图书数量。
3.出好点子。拥有了班级“图书角”的一定量的图书,接下来就是利用的问题了。有图书不利用,那是比“空摆设”更为致命与糟糕的。这个时候,是最考验藏语文教师智慧与创造力的。
(1)低年级学生,为了引领他们亲近阅读,教师可以设计“图书侦探在行动”的游戏活动。教师事先从“图书角”的图书中找寻三本图画书,再从中复印一个文本段落。这个段落应该是与图画书封面相关的,活动开始时,教师将这三本图画书摆放在桌面上,用课件展示图画书的封面,简短评论一下。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挑选出的段落,让学生根据图书的封面猜猜看,这个段落出自哪一本书,然后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当孩子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教师又突然戛然而止,吊足学生的胃口,告诉学生要想知道故事的发展与结局,请从书里去寻找答案吧。你也可以像老师这样,从“图书角”里找一本图书,自己先阅读,而后也从中找一个段落,读给同学听,请他们根据封面猜测故事……以游戏的方式,诱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中年级学生,为了引导学生切实感受书籍中所蕴含的乐趣,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这样的活动——“记忆力与推想力大比拼”。中年级学生争强好胜,以书籍为媒介,通过妙趣横生的活动,定然会引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三.让学生爱上图书馆
(1)有奖征答活动。图书馆每个月都向学生公布新书,并附有简要的书籍介绍。事先设计一些与这些书籍有关的问答题,公布在学校的校园网上,一般时间长度为一周。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应答,图书管理员从中筛选最佳答案,张榜公示并“一月一表彰”,征答优胜者将获得署有校长签名的奖状一张。
(2)有奖征文活动。每学期,图书馆从馆藏书籍中挑选一本,在校园网上公布书名,要求学生编创不同的故事结局。学期结束后,从这些征文中挑选最佳的编创成果,与学校的文艺队合作,推出同一标题不同结局的故事创编表演,并当场颁发最佳创意奖。
(3)在图书馆中环游世界。这项活动适合高年级学生进行,将学生分成两批。每次活动共分五关,每一关都有一张任务单。学生各组利用制定的媒体工具回答任务单上提出的问题。
篇7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兴趣就是点燃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以往的阅读教学就是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与主题思想,教师知识点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的读只是为了寻求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结果课文成了知识点的堆砌。这样的教学看似教学目标明确,有问有答,有阅读有发表,但实际上是教师的强行灌输,只局限于寻求标准答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现代阅读观提倡个性化阅读,提出阅读的目的除了获取信息外,还要有所感悟与体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全面了解个性化阅读,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教学艺术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激情,如巧设疑问,学生就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带着问题顺利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又如,教师感情真挚、流利而又准确地朗读,会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产生阅读的兴趣。“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能够激起小学生读的兴致,我们就可以运用。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对于阅读教学来说也是如此,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行为。我们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观念,即以学生为本的学生观,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让学生独立阅读,主动思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我从阅读内容、阅读时间与阅读方法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
第一,让学生自主确定阅读内容。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效果。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其兴趣喜好自然不同,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当然,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权,尤其对于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要起到监督与指导作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其阅读的积极性自然很高,对作品的感悟与赏析更具个性特点。
第二,让学生自主把握阅读时间。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教师习惯于霸占课堂,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寻找答案,但学生的阅读还没有完成,教师便急于抛出答案,看似让学生进行了阅读,实则学生的阅读这一学习活动并没有展开,阅读时间不足。要想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根据学生阅读速度与基础水平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与阅读时间,全体学生才能完成阅读学习。
第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方法。阅读的方式方法有许多种,如自读自悟法、问题法、探究法等,精读、略读、默读、朗读、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思考方式、不同的需求及具体的内容等来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方法。如有的学生习惯于边阅读边思考,有的学生习惯于阅读后与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习惯在阅读后写下读书心得,有的喜欢大声地朗读出来,有的喜欢默读等等。我们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脑,产生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
三、读写结合,让学生享受阅读
朱作仁教授曾提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他指出这种意义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说的是什么,二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阅读是读者的一种内化行为,即将阅读材料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转化为自己的,并在书面写作与口语表达中自主运用。教材所选入的文章都是编者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精心挑选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小学生的特点,适合小学生学习,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教材中有散文、说明文、童话故事等,其语言生动,用词准确,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写作特点与写作技巧,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的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这种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充分的阅读,使学生对此部分的写作技巧有所了解,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然后,我指导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技巧,并针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仿写。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并运用到写作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又如,我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这一课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片段进行仿写。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更能产生独特的个人见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将所获取的体验与感受应用到了具体的写作中,提高了写作水平,提升了阅读能力,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参与到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来,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篇8
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营造读书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范读: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个别朗读: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
齐读: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齐读,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快速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加强记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词和句子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背诵,又把这些知道的知识植根于脑海。
其次,记诵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可以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会理解透彻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把这些内容烂熟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体味到作者所用语言材料的匠心,加深对作者弦外之音的感受,领会作者行文的真谛。
再次,记诵能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背诵多了,知识的网络勾联紧密,也就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而精思,长吟而反复。读得愈熟悉对文章了解愈深,真正做到了“腹中藏书一万卷,”
五、转变学生观念:从我会读转变为我读懂
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从我爱读转变为我会读,从我会读转变为我读懂。
六、求解、质疑性阅读
篇9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74-01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二、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三、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
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让学生买一些字帖。把大字帖挂在学生的房间里。批改学生作业、试卷时,不要只注意内容的对否,还要检查他们的字写得是否工整、漂亮。我们府谷县近几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的“卷面分”就很有效的突出了学生写字质量。
四、质疑发问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五、细心观察的习惯
观察习惯的培养,首先生活中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学问”。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旅游看风景等,老师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仔细地观察细部,审视细节,不要只笼统地看大概。
六、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的阅读大有裨益
七、勤于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
八、背诵的习惯
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篇10
1. 制约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因素
影响、制约、阻碍初中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2)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定势心理。
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偏重结论。
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这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2. 克服制约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因素的策略
笔者认为,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坚持“四重、三到、八引导”,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1 “四重”,即重基储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2.2 “三到”,即心到、情到、人到。
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从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2.3 “八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爱心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竞赛引导、环境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2)爱心引导,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一是问题激趣;二是情景激趣。
(4)目标引导,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5)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 上一篇:家装设计师简历
- 下一篇: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