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3 11:4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主要就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如何经营有效对话,打造高效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文本,贴近生活

在对话教学中,文本是主要依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本,感悟文本,然后以有效的对话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下面是《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给蔷薇花盖上。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来回让雨衣?

生2: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给蔷薇花盖上?

师:我们有自己的疑问,萨沙也有自己的疑问,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非常好,你把萨沙不理解的语气读出来了,谁能说说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3: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4:我读懂了在妈妈眼里萨沙是弱小的。

师:妈妈的话萨沙听懂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5:听懂了。从“情急之下,萨沙……”可以看出萨沙想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师: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那么在生活中你们甘心做最弱小的吗?在生活中,你又是怎样帮助弱小的呢?下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这个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教材中“妈妈和萨沙的对话”展开,然后通过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来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说自己是怎样帮助弱小者”的交流活动,把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要注重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落到了实处。

二、捕捉契机,巧妙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捕捉对话的最佳契机,进行巧妙地点拨,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下面是《装满昆虫的口袋》的教学片段。

师:谁能把第9、第10自然段读一下?

生1:……法布尔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扔进了垃圾堆里……

生2:老师他读错了,这儿应该是“放”不是“扔”。

师:你听得很认真,但是这儿用“扔”也可以呀?

生3:不可以,因为“扔”是指自己不喜欢,不用的东西,法布尔很喜欢这些小东西,所以不能用“扔”。

师:如果是这样,那么你认为法布尔会怎样做呢?

生4:法布尔会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把小甲虫捡回来,偷偷地养。

师:既然法布尔对小甲虫这么喜欢,这么在乎,这儿用把它“捡”回来,你们觉得合适吗?

生5:我觉得用“捧”回来更好。因为用“捧”字更能表明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用心呵护,小心翼翼,并且生怕弄伤小甲虫的心情。

师:你说得好极了。从一个“放”字和一个“捧”字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多么的喜欢小昆虫,他把小昆虫看得比自己还重要。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仔细感受一下法布尔舍不得的心情。

在这个课堂实录中,教师切入对话的时机非常好。在学生指出错误时,教师没有简单评价就结束,而是在这个读错的“扔”字上,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揣摩、品味,感受到了“扔”和“放”在文中的不同之处。当学生说到把小甲虫“捡”回来时,教师又顺势而为,追问“捡”用在这儿是否合适。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法布尔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适时调控,把握方向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可能会比较片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对于出现的偏差进行适时调控,从而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

下面是《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自己对文中人物的认识。

生1:我觉得刘备是一个非常有诚心的人。

生2:我觉得张飞是一个非常鲁莽,没有礼数的人。我从“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3:我觉得诸葛亮太傲慢了,不值得刘备这样对他,他太摆臭架子了。

师:这位同学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诸葛亮是这样的人吗?他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生4:不是,他是在考验刘备。

师:具体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可以借《三国演义》来看看,相信看过以后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结合教材的语言及自己的认识来评价人物。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在对诸葛亮进行评价时难免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调控,把学生引上正确的方向。

篇2

【关键词】巧用;信息资源;语文;滋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自己教学实践更能感受到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的魅力。多媒体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教师要精选资源以适度、适时为依据,巧妙地把信息资源与语文课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开拓视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为语文课堂润色。

1. 信息化资源与语文课的整合重在一个“巧”字

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异常的丰富。网上的教学课件更是琳琅满目,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若有所需,只需在百度中搜索,课件便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如此的“拿来主义”为我们教师节省了备课时间,可真的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吗?回答是“不能!”有例为证:记得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课前临时决定下载课件,但课后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1)课件与本来的教学设计思路差异较大,课堂衔接不连贯。(2)展示课件与对学生的引导结合不当。(3)学生上课看热闹,课后效果差。课后我反思,网络上的媒体资源可以“拿来”,但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巧妙整合。

1.1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度。

人常说“物极必反”。网络资源包罗万象,教师在搜集资源制作课件时真是望生成龙,总想把一切都给学生,可是课堂毕竟时间有限,我们教师应“忍痛割爱”结合实际,取其精华,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为语文教学画龙点睛。

1.2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巧”在适时。

同一种资源用在不同的时段对学生的发展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记得我给两届学生同样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多媒体资源用的都是一样的视频。在一届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用视频时,要求学生边看边联想,把你想到的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浮想联翩,联想的内容异常丰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有帮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另一届学生教学本课时,把这段视频用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拓展练习时,让学生练习写作时播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同样的多媒体资源,同样的年级段,只是播放的时段不同,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大相径庭。这样的教学效果给了我一个启示:教师不仅要精选信息化资源,还要巧妙地安排媒体资源使用的时段,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艺术性。

2. 利用信息化资源为语文课添光彩

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大变革,信息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精选媒体资源,巧与语文课整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资源优势,让多媒体资源为语文课画龙点睛,为我们的语文课添光彩。

2.1 利用信息化资源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少年儿童正处于各方面成长的特殊阶段,视觉、听觉敏锐,注意的稳定性受时间的限制。信息化资源集声、形、色于一体,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考虑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分析课文时,感觉让学生通篇采用朗读分析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在备课时我灵机一动搜集了视频,孩子一定喜欢。在教学时发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时,教师播放这段视频。在课堂上视频一播放,学生们立刻打起精神,真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看完视频后学生兴趣盎然、激情高涨。这时再给学生布置任务,他们更乐于接受。我心中暗自感叹:兴趣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发挥其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2.2 利用信息化资源创设情境。

人常说:“触景生情”,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来说外出游山玩水是一种奢望,《烟台的海》、《草原》此类文章的,学生只能从文字中体会景色的美,那只是一种抽象的美,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自然的赞美只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既然网络资源已普及到农村,多媒体设备全面到位,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化资源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穿越时空,去看看烟台四季的海,去欣赏内蒙古大草原的迷人风光,给学生真正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搜集了草原视频和表现草原美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通过声音美、颜色美和景物美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教学时,我以导游的身份组织教学,学生成了内蒙古草原上的一个个游客,我们一会儿欣赏草原美景,一会儿欣赏老舍的《草原》美文,一会儿学生又是小导游介绍草原美景。整节课情境无处不在,学生在课堂上旅游,在快乐中学文,在游戏中锻炼了能力。最后学生舍不得离开,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2.3 利用信息化资源开拓视野。

井底之蛙的故事众所周知,青蛙和海鳖的眼界与思维完全不同,倘若海鳖生活在枯井里,它也难以知道大海的的广阔,可是青蛙的鼠目寸光和它的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一些可爱的“小青蛙”。一节早读课,我在检查《詹天佑》一课的预习中有“隧道”一词,我随便问了一句“你们见过隧道吗?”大部分学生投来了茫然的目光,也许你觉得这些孩子是井底之蛙,可是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你会理解他们的无知。课间休息时,我立即从网上搜集了两张隧道图。上课时,我播放给他们看,结果孩子们投以惊讶的目光,情不自禁的“哇!”从大屏幕上,他们见到了真正的隧道。课后我想农村的孩子真的知道的太少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结合学生实际,尽可能的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拓学生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