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青春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0 17:2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舞青春观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蒋雪君
以前这个系列就看完了,最近看到推荐篇目里面有,就去回顾了这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三部曲。
如果说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到的是那种坚强、努力和不屈,那么这一次可能看到的东西就有些不太一样了,而且如果我再在这里去强调那些有些俗套的品质可能这篇影评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这次仍旧从两个方面来点评,一个方面是针对这部电影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针对像我这样看电影的人的。
首先,这部电影的内容我可能已经不需要再去说什么,肯定很多人都知道,这部电影现在的我们去看,会觉得更加贴切了,更加有感触了,因为年龄更近了。这次我想评的内容在于两个地方。
第一个是在第二部中,大家放暑假了,Sharpay利用她父亲的影响力帮特洛伊在自家经营的豪华俱乐部中弄到一份工作,并藉机让他获得大学篮球奖学金的机会。而他抛下了自己的女友和野猫队的朋友们,这是一个抉择。当然最终他肯定是选择了朋友。这个情节令我有感悟的在于这个抉择的过程。我觉得在步入高中之后抉择更加的多了,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像电影里的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那样去打工,去这样度过一个暑假,但是我们也决定了很多事情。比如现在进入高中后的越来越多的比赛参加或不参加,比如更多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的一些相关职务是否去争取,比如对于学习上的一些方法的取舍,这些都是抉择,而且我们很多人都肯定经过不是一次两次的抉择,以前可能感觉还不太大,但是现在再去看就有很大的共鸣,有很多事情我们很难去抉择,电影中为了要突出积极肯定是会把另一个选择更加的阴暗化,不正义化,但是要知道在现在生活中可能有的选择不论那一边都是正确的,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我们所希望的。
第二个地方在于第三部关于女主盖比瑞拉憧憬未来,大学生活这件事。其实这一系列的电影到最后都体现了我说的第一点抉择,只不过我挑选了第二部写,第三部最后也是一个属于盖比瑞拉的抉择,而这一部还有一个很大的令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就是未来。我知道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都已经设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梦想,虽然我们知道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我们仍旧愿意希望去憧憬,就比如我一直希望自己将来是个科学家,这个梦想已经持续多年了,但是在没有到最后之前,我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希望,有没有这个天赋,努力加天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未来又有谁知道呢,有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叫做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往往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真的能抓住我们想要的未来么?这是一种迷茫。然后盖比瑞拉的情况我也设想过发生在自己身上会如何,最后我告诉自己,拜托这种迷茫的最好方法就是,选择了就不要再去想了,我只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好,我把我的未来压在我的选择之上,选了,我就不要再去后悔了。
然后,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关于像我这样的看电影的人,我发现了这样一个变化,之前也有提到,就是在以前看的时候我只看到了一些表层的东西,比如那些俗套的品质,而现在再去看就有了一些更加特别的视角,更加特别的想法,更加特别的感悟。
篇2
关键词:高校 舞蹈
当前,对于任何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讲,大学校园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阵地,舞蹈艺术也不例外,作为丰富高校校园的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舞蹈着的大学生活跃在各个高校的舞台上和校园里。
一、大学生需要舞蹈艺术
笔者近年来在高校开设一门选修课程《舞蹈欣赏》,每学期报名人数都是满员。本来大学的选修是让学生们除了自己的所学专业外对自己所喜欢的课程进行选择,看着学生们诚恳的需求,你是无法拒绝的。所看的作品从建国五十周年经典舞蹈作品欣赏,如:《鄂尔多思》、《奔腾》、《孔雀舞》到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和杜阿托的现代舞集以及舞剧,如:《风中少林》、《云南印象》等。学生们不仅能看下去,而且看完后还能写出观后感。学生们不仅爱看舞蹈也爱跳舞蹈,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有学生的舞蹈社团、舞者及舞蹈作品,尽管数量有限却充分反映出校园舞蹈文化的价值。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舞蹈团在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舞蹈创作,其中《朝花夕拾》在九六年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编导创作一等奖。在当时的大学生舞坛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其中一些在尝试将现代舞与民间舞结合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探索。近年来,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舞蹈团更是各具特色,有重点大学也有普通高校,包括地方高校都有学生们舞动的身影。大家凭着对舞蹈的热爱,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和创作。造就了一批齐刷刷的男女业余舞者活跃在高校校园的舞台上和角角落落,这可谓是高校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大学生热爱舞蹈,因为舞蹈这门肢体艺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激情。同志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人充满激情和青春的活力,他们需要歌唱来抒感,更需要舞蹈来演绎内心世界。
二、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
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选择有提高和普及两个层面。现在我国很多大学都有舞蹈特长生,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航等。另外很多综合类大学中也有艺术专业,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对于一部分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和普通高校中的舞蹈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希望专业教师给予专业训练,系统学习的舞蹈知识、技能和中外舞蹈作品并通过舞蹈创作来反映大学生的情感和生活。这在近几年的普通高校舞蹈比赛中,出现了不少如:《网恋》、《校园风景线》等结合时代、反映时代的新作,不难看出这支准专业水平的大学生所潜在的舞蹈创作能力。
而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对舞蹈的选择,也就是说是一群与舞蹈专业毫不相干的孩子们对舞蹈的选择。而在普通高校校园最普遍和学习人数最多的就是交际舞,据了解华南师大全校性的交际舞普及活动搞得相当出色。每个大学生进校后都必须参加“扫舞盲”学习班,平时在操场上、宿舍楼道边到处可看到学生们练习的身影。其次,自发性学习人数最多的就是街舞了,现在的大学校园几乎都有不同的几个街舞团队,以不同特色和风格存在,这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凭着一种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精心学习和练习技艺,并且也经常自发组织各种比赛,在近几年的全国性舞蹈赛事中也有了街舞的专场比赛。比如:CCTV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将街舞作为一个专场来比赛,而参加比赛的选手也不缺少大学生团队。这无疑将推动街舞在校园中的流行。还校园流行舞也是普通大学生的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流行音乐、歌曲都在变化和更新,音乐与舞蹈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关系,所谓歌舞,即载歌载舞。从广义上讲,新时代的大学生歌之不足,而舞之,其所跳之舞即流行舞。据调查这在大学校园是相当有市场的。除此之外,爵士舞、现代舞、民间舞等也有不少大学生爱好者。
学生们为什么会选择流行舞、交际舞、街舞等这样的舞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舞种符合生理和心理年龄的发展需要,也不需要太多的基本功,可谓随心所欲的舞动中达到身心的交流,使自己的成长与时代共振。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
[2].《舞蹈》杂志
篇3
重看《典妻》再享精品
由宁波市艺术剧院甬剧团排演、已在国内外演出达100余场的甬剧《典妻》,将于本月26日首次晋京汇报演出,日前再次亮相宁波艺术剧院的舞台时,仍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在市民中掀起了“重看《典妻》,再享精品”的热潮。宁波人纷纷响应近日由宁波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宁波日报》联合主办,由宁波市艺术剧院、《宁波日报》文艺部承办的“我看《典妻》有奖征文”活动。该活动旨在以普通百姓的视角,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或剧本、导演;或灯光、舞美;或人物、服饰;或音乐、演员;或思想内容;或艺术风格……全方位地对《典妻》予以评说。征文从6月19日启动以来,反响热烈,目前已有近10篇剧评在《宁波日报・四海周刊》上发表。
《典妻》推出5年来,除了应邀赴海外演出外,一直活跃在各地和校园的舞台。宁波的艺术家努力做到了“三贴近”,自然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回应。本版发表的5篇剧评就是宁波市民撰写的观后感。
――编 者
剧情梗概
民国初年,浙东农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丈夫谋生计屡屡受挫,并染上赌博酗酒恶习,幼子春宝又久病不愈,穷困逼迫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三年。
妻子泪别病儿和丈夫,委屈地走出自己的家,迈入秀才家门槛。
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许丈夫纳妾,所以典妻借腹,传宗接代。
秀才家是富裕的,秀才对妻也似乎不坏,可妻还是惦记着自己的家,惦记着儿子。
一年后,随着妻和秀才生的儿子秋宝的降临,妻也似乎渐渐地融进了秀才家。秀才甚至信誓旦旦地许诺妻,要在三年期满后正式纳她为妾。
秋宝的百日庆典,亲夫突然闯来,这又唤醒了妻对春宝和家的怀念。不料秀才夫妇竟当面诬陷妻的亲夫偷窃并无情地辱骂和羞侮了妻,这时,妻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实际地位,她对秀才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期满回家的日子里,妻竟不能和秋宝再见一面,妻的心又不由自主地留在这个伤心而又屈辱的“家”。
妻的归家之路是这样的漫长,一颗母亲的心被掰成了两半,她只能再次幻想着,幻想着亲夫能够改掉恶习,重新振作;幻想着春宝的病能够治好,健康地活着;幻想着一家三口的亲情团聚……
可是,当妻终于跨进自家门槛的时候,她的儿子春宝已经病得奄奄一息……(该剧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
主创简介
编剧:罗怀臻
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一级编剧。多次获得全国戏剧文学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文华奖、剧本奖、上海市文学艺术奖等。主要作品有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京剧《宝莲灯》《西施归越》,昆剧《班昭》,越剧《梅龙镇》《李清照》,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
导演:曹其敬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次获得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主要作品有歌剧《苍原》《沧海》,昆剧《偶人记》《贵妃东渡》,话剧《母亲》,越剧《李清照》,壮剧《歌王》,黄梅戏《徽州女人》等等。
舞美设计:周本义
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多次获得文华舞美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主要作品有话剧《游园惊梦》《蛾》,歌剧《从前有座山》,桂剧《泥马泪》,越剧《李清照》《梅龙镇》等等。
以戏曲创新吸引观众
以艺术魅力征服观众
汪盛科
知道甬剧,是因为《典妻》。坦率地说,作为宁波人,小时候听说过越剧、沪剧,有莲花落、黄梅戏,但一直没有听说过甬剧。但自从2003年甬剧《典妻》在宁波大学演出以后,我才开始了解和关心起这个剧种。我本以为很多年轻人不接受传统戏曲,但当我看到《典妻》在宁大连演5场而场场爆满后,促使我去思考传统戏曲如何走近青年的问题。
戏曲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赢得青年观众。《典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吸收借鉴了一些现代艺术元素,更加重视对舞台场景的设计、更加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让青年更好地“入戏”,进入甬剧的艺术世界。
虽然大家都在说“文化艺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我以为,传统艺术的普及,自然要立足于产生这种艺术的地域文化环境,与当地民俗、语言、传统、故事等结合起来,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在文化艺术更大范围进行交流的背景下,传统艺术也要思考艺术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普遍性”,把个性与共性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的形式。在《典妻》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创新的努力。一方面是故事的内容来源于浙东山乡,来自于宁波文化名人柔石的作品,表现的形式是宁波的地方剧种――甬剧,但《典妻》努力追求了地方剧种的现代化与都市化,更加吻合现代人,包括城市人群和青年人群的审美需求。 大多数的观众对甬剧以宁波话为主的唱词是不易听懂的,但观众却能深深地沉浸在《典妻》所创造的艺术环境中。正如一位宁波大学的学生观众所说,“虽然我是北方人,听不懂唱词,只能依靠字幕来理解剧情大意,但是我还是被演员精湛的艺术表演深深吸引”。我想,演出能吸引观众,能让人入戏,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是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王锦文的表演,她把剧中“妻”的悲愤、无奈直至欲哭无泪的情绪表达出来时,又有谁不为之感染呢?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段是“桥杠悠悠泪悠悠”,“妻”在凄雨冷风中焦急地赶回家的途中,独白中把耻辱、希冀、无奈、牵挂、思念、伤心等等极端复杂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想,无须听懂唱词,只要听唱腔、听伴奏,看神情、看表演,就能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使观众为之既爱且怜,既惜又悯。此外,剧中秀才、丈夫、大娘等的表演也不是脸谱式的、程式化的,注意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艺术的再现。
对于传统戏曲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些观众面相对较窄的地方小戏种而言,要维持生命力,振兴地方戏,就必须依靠自身演职人员对艺术的追求,以艺术的魅力来吸引观众、征服观众。这一点是传统戏曲发展中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要素。
《典妻》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有了宁波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有了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典妻》才能打造成“精品”,甬剧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我们同样很高兴看到甬剧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政府推动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例证。
传统戏曲的发展还需要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戏曲是民间艺术的瑰宝,需要全社会共同珍惜和爱护。只要有更多的人走进剧院,去欣赏演出,就是对戏曲的最大支持。《典妻》于2003年底在宁波大学连续演出5场,观众达5000多人次,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青年当中,还是有着为数不少的“票友”、“戏迷”,宁波大学越剧社每年都有几位社员在全国或省市的“票友”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宁大越剧社每年举办大型戏曲折子戏的演出,每次都有近千人观看。
(作者系宁波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为了不能忘却的
刘 玲
几度观看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都市新甬剧《典妻》,几度重读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典妻》在舞台上不散的魅力,恰恰印证的是那些不能忘却的。
宁波这一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应为拥有地方剧《典妻》而骄傲。她是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文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甬剧是在曲艺宣卷、四明南词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称为都市新甬剧的《典妻》,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优秀作品,正如编剧罗怀臻所言:“我们是透过了现代都市的窗口去看宁波,去看甬剧,去看柔石讲的那个故事;而宁波甬剧表现的柔石的那个故事又是通过了现代都市的窗口来向我们展示的。”经过这样的双向透视,宁波市艺术剧院甬剧团成功地把原小说的神韵呈现在舞台上。舞台上成功地传达了原小说拥有的那种“宁波籍的作家运用宁波的地方语言,描写了宁波人在过去的一段生活”的气质和品格,让人感觉到那么地熟悉与亲切。
舞台上还巧妙地显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都市色彩。与传统不同的是,“以歌舞演故事” 的戏曲形态是其中之义,齐如山说:“国剧的原理,有极扼要的两句话,就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凡有一点声音,就得有歌唱的韵味,凡有一点动作,就得有舞蹈的意义。”《典妻》的歌舞表演在全剧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手段中起着主导作用,以自己的旋律、节奏、声韵去影响、同化着其它艺术手段,使全剧的念白和动作都趋向韵律化、节奏化、体现了“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美学规律,如其中的伞舞、轿舞都精美绝伦。
《典妻》,重新扬起“城市戏曲”的旗帜, 在普遍的困境中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它登上上海艺术节,走进大学校园,走向农村,跨出国门……演出百场,而魅力不减。《典妻》能一揽国内诸多大小奖项,“妻”的表演者王锦文获得文华表演奖、梅花奖都是无可争议的。
作为观众,则总能在亲切熟悉的语言中,在诙谐的笑声中,领略那些不能忘却的……
(作者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典妻》使甬剧重新焕发光彩
钱后吟
与甬剧的因缘起源于孩童时代,这么多年甬剧在我的印象中, “质朴、纯真”,多少还有点“土”。一出《典妻》,令甬剧从一个“山野小姑娘”摇身一变,成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妙龄女郎”,而《典妻》的出现也让“甬剧”这一濒临消亡的剧种重新找到了生存点、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光彩。
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第一次看《典妻》的“激动”,因为偶尔的一次“好奇”与随之而来的“精彩”,这中间强烈的落差让我的思维不能自已,我不想去品味这中间的味道,我只是担心自己一旦走了神,便会失去了这种极其难得的感觉,这由氤氲水气的湖畔、压抑渴求的灵魂、轻灵唯美的造型带给我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碰撞。相信看过《典妻》的观众都会深刻地记起,那山野之中薄雾霭霭的湖水边,妇人清晰的捶衣声,那份宁静与自然,真实得如同现实生活。沿着青草间杂的石子路,一角破败的茅草檐,如写意画般“抹”在舞台的一侧,浙东山区的清新乡风赫然在目。舞美设计将戏剧的虚拟与现实的风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的戏曲舞台。浙东的观众从中感受到了一份亲切,而异地的观众相信也必能从这萦萦江南雨雾中油生起一份向往。妇人的捶衣声“先声夺人”,将观众由开演的喧嚣中带入了“妻”悲剧命运的开始。而“秀才”家那道夸张的门墙,同样有着典型的浙东风韵,但在剧中似乎有着一种象征,象征着“妻”两重命运的分界,“妻”在门墙内外的那场舞蹈,艺术感极强地展现了“妻”内心的矛盾与抗争。婉约、古朴的门墙在灯光下幻化成封建势力的“卫道士”,结合着“妻”凄美、无助的舞姿,这种落差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强烈的震撼。写实与虚拟相融合的舞美设计,令整台演出显得相当大气,而浓厚地域风情的设计更是将全剧的主题衬托得“入木三分”。
如果说舞美设计是全剧成功的一个因素,那么主演王锦文的表演则更是《典妻》一剧成功的另一个方面。王锦文的表演质朴、自然,但又拿捏得恰到好处,通过她的表演观众能看到她的内心。忘不了“妻”在去秀才家时,那临别的几次回眸,写实、凄凉的舞台上,一缕追光冷冷地打在“妻”的身上,“妻”的眼中一种悲情的母性光芒与她回头时那种无奈与屈辱交织在一起,令整个舞台呈现出一种“凄美”的效果。没有唱腔、没有念白,只有“妻”哀怨的杏眼中游离的“心碎”,而单纯依靠眼神便能令舞台产生几分钟主题效果的,恐也只有王锦文了。后半场“回家路上”,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演员却连唱带舞20分钟,王锦文在这总结人物心路历程的一折戏中,将“妻”三年典期届满回家这一特定时间内的人物个性,塑造得栩栩如生,硬是凭着其扎实的功底和大气的台风,让观众折服在其深情的演唱和轻灵的肢体语言中。而其近乎于舞蹈化的表演方式,也大大丰富了这折戏的欣赏点和闪光点。无论是唱、做,还是舞,“回家路上”作为全剧最有特色的一折戏深深地印入了观众的心中。王锦文犹如一个精灵,令整个舞台流光溢彩、引着观众进入“妻”的内心深处,让观众和她一起欣喜、惆怅与心碎。
其实无论是舞美、演员表演还是剧本、导演、灯光、音乐,《典妻》一剧都可圈可点,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真正由“地方戏”向着“都市化”、“时尚化”迈进。而正是这一整体实力的提升,才使得《典妻》完成了一次“蛹化”,成就了其在甬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同时也使得该剧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据了相当闪光的地位。
(作者系宁波工商局鄞州分局公务员)
从《典妻》看校园戏剧文化
陆幼飞
甬剧《典妻》自2002年公演以来,好评如潮,获得了几乎所有戏剧奖项,仿佛神话一般。
记得两年前《典妻》登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这对一所新建的戏曲氛围并不浓厚的高等学府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从之前的剧组成员见面会和演出盛况以及450份调查问卷来看,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出无可挑剔的好戏,并且从中看到了甬剧(戏曲)新的希望和校园戏剧文化美好的明天!
前些年甬剧艺术陷入了低谷,宁波市政府和艺术剧院甬剧团为挽救和保护剧种,创排了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甬剧《典妻》,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感人的剧情和崭新的舞台艺术风貌吸引着观众,取得了改革的成功。在看《典妻》之前,有38.5%的同学对这出戏或者它的原著是不了解的,另外有38.5%的同学对此也只是听说过而已,而在欣赏过该剧之后,同学们反响强烈,三天演出中出现了一票难求、走廊里排满了加座的盛况。当问到如果有更多的机会让你走近戏剧、走近《典妻》你是否会参与时,有92.4%的同学表示非常乐意。年轻人对传统戏曲存在排斥心理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典妻》的献演,我们相信当一台真正的好戏出现时,大家不仅接受,而且有百看不厌的兴奋。
当大幕徐徐拉开,一幅浙东山水水墨画呈现于观众的眼前,欣赏着流淌的溪水和朦胧的雨雾,让人身临其境,不得不为其逼真灵动的舞台布景所折服。《典妻》的剧本雅俗共赏,打动观众的心,为戏的成功奠定了50%的基础,唱词中诸如“我双手捧着一个魂,不知能在何处放”、“一边是愁,一边是忧,我心头总是怨愁两幽幽”,这是伟大母爱倾诉的血泪,是何等凄美和悲怆!《典妻》主人公心理复杂,表现形式引人入胜,它的唱腔、表演、服饰、形体、灯光、舞美都是那么唯美,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令人陶醉震撼。它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它的戏剧理念和价值取向让人叹服。
看了《典妻》后同学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还想再看一遍”。有同学说艺术美无懈可击,第一次花钱看戏不虚此行;也有同学说在学校里看了这么多晚会,要数《典妻》最好看了,意犹未尽。戏中四位主演精彩的表演一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赏,有同学甚至产生了向他们学戏的念头。一出《典妻》重新奠定了甬剧在戏坛的地位,被称为“小剧种,大转型”,是甬剧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在宁波理工学院的演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改变了青年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看法,推动了戏剧在校园的发展。
在听了《典妻》优美的唱腔后,当问到传统戏曲和流行歌曲的区别时,有同学认为戏曲更注重艺术美和情感美,它像米饭一样久吃不厌,歌曲犹如薯片,虽然好吃,却无营养。也有人说,戏曲就像是茶,可细细品味,余香飘逸,流行歌曲如可乐,随时会有另一种饮料来代替,而且戏能够走进人的心,它的保质期远远长于歌。《典妻》在校园掀起的热潮让我们看到戏曲不单是老年人看的,青年学生同样可以从中发现艺术美及文学价值,它带动了戏剧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正如《典妻》女一号王锦文说的,高校聚集的是知识群体,他们有文化、有内涵,容易受艺术熏陶,慢慢接受,以后就会喜欢上了。
(作者系帅康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职员)
关于女人的悲剧维度
冷无芳
这个不同凡响的宁波地方剧我几年前在大学里看过,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场,整个大会堂师生爆满,演出完毕的那一刹那,全场掌声雷动。之后,该剧又在学校连续演了五六场,在全校掀起了不小的浪潮。有人还发表评论,说传统戏剧的传承在年轻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不仅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欣赏,甚至被他们痴迷地崇拜。是的,那时作为文艺爱好者,我也这么乐观地认为。几年过去,当这部戏在更大的社会范围掀起热潮时,我开始了关于它的更深思考:相比于其他传统戏剧的经典剧目,它更能跨越语言、时代、年龄和知识各个层面,为当今大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原因何在?
无非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参数上找。《典妻》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柔石是宁海人,《典妻》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体现在语言上。它能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也许是它的方言对他们产生了更多的亲和力。但它仍然无碍于像我这样的非宁波人士观赏,因为有电子屏的同声字幕。至于它的戏剧程式并不复杂,相比于京剧、越剧等的唱、念、做、打,它更通俗,更简洁。大凡舞台戏剧,都非常重视“形式”,注重视觉的表现,《典妻》的“朴素”多少可以说明,它的“看头”并不在“形式”,虽然它的舞台表现已经做到了精益求精。拿影视艺术来做比吧,国产商业大片为什么叫座不叫好,因为“大片”虽形式极度张扬,制作考究,色彩纷呈,但它们的内容空洞无味,故事叙述虚弱无力。因此,《典妻》的“经典”魅力,正是倚重了它的内容,包括它的思想内涵。
该剧并不像很多平庸的作品一样,停留在借女人的种种悲惨遭遇来达到控诉旧社会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目的。它的控诉更深入,更强力,也更能震撼人心。因为,它制造了一个人性逻辑上的矛盾――作为一个女人的心理困境:两个亲生骨肉对于母亲的一种无法调和的反向撕扯!而作为一个母亲,那种天然的情感――母性被极度压抑,被极度摧残的过程,那种对于无助和痛苦的细腻刻画,很容易就撩起了观者的共鸣,尤其是女性。也许是中国特殊的社会进程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殊的文学现象。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和声名的,大都将笔墨着落于女性身上,尤其是女性的悲苦遭遇。《诗经》里那许多怨妇弃妇的故事,《孔雀东南飞》《桃花扇》《红楼梦》《月牙儿》《祝福》……举不胜举。在封建社会与男权社会,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的女性,反而是整个社会秩序和人性的一面镜子,从她们的肉体和灵魂中,我们能窥见整个社会的面貌和人性的面貌。被赌徒丈夫卖掉,离开生病的小儿春宝,被老秀才肉体玩弄,被秀才老婆羞辱,生下亲子秋宝后又被赶出富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幻想破灭,回凋敝旧家后面对的又是春宝的奄奄一息和对秋宝揪心的思念……一系列的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将一个女人打得千疮百孔;作为一个女人的完整人性,被打得支离破碎。这也正是全剧的震撼力之所在,它把一个女人的悲剧,在维度上无限拉伸。这种关注生命本体的悲悯情怀,很容易就把观者的情感卷入其中,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