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2 12:4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人物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社会观察――紧贴时代脉搏,关注社会转型期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新情况新问题,透视当今社会生活中值得读者审视思考的新闻事件。有社会警示意义,能使读者从中受到警醒和启示,是本栏目的宗旨。
3、心灵驿站――面向百姓,敞开心扉,用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精辟议论,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使读者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
4、家事心声――针对当前家庭和睦和养儿育女需要注意的问题,说出您的真知灼见;也可通过诉说寻常百姓家的动人家事,给读者以亲情的感染和熏陶。文中议论,最好是作者在家庭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切身体会;所述家事,必须是真实家事。
5、多彩人生――讲述百姓中有特点的典型人物故事。典型人物可以是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典型,也可以是自立自强、自学成才的典型,或在某一方面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典型。展示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讴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人物事迹的典型性和故事的生动性,是这一纪实性栏目的特色。
6、人间真情――讲述发生在百姓中感人肺腑的真实亲情、友情、爱情故事,赞美人性的光辉,讴歌人间真善美。
7、围城内外――通过正反两种类型的真实婚恋故事,点击当今婚恋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宣扬生死与共、相濡以沫的婚恋美德,鞭挞不道德的婚恋观,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洗礼和警醒。
8、健康在线――重点介绍养生保健新理念、防病治病新知识。兼顾推荐适合百姓学习实践的养生健身简易方法,交流百姓中有特点的运动健身实践和体会。同时,针对百姓居家过日子存在的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介绍健康、科学的生活新理念、新知识。
9、家庭餐桌――介绍科学饮食、吃出健康的新知识,推荐适合百姓家庭的营养美食菜谱。
10、往事回眸――往事,包括近现代的世事、家事和人物故事,一事一文,钩沉探幽,以史为鉴,温故知新。
11、四海搜奇――选登新近披露的古今中外传奇故事,以及鲜为人知的轶闻趣事。文章内容既要有可读性、趣味性,又要注意科学性、知识性,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增加阅历,丰富知识。
篇2
这部电影通俗、简单、易懂,而且爆笑,细节上又有一些泪点。从国产商业片的角度看,是一部极好的影片。但是我们不是分析产品,而是要分析周星驰团队是怎么卖这个产品的。简单来说,可以把《美人鱼》上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开始拍摄但是未公开的时候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起码要一年,甚至更久。所以,一年前我们就可以发现朋友圈中弥漫了关于周星驰和老东家的一些矛盾新闻,舆论一边倒地站在了周星驰这边。再后来,产品即将上市还没上市前,舆论再引导到“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上,博得了更大的社会同情。再加上星爷到处参加一些电视秀的节目,提高了曝光率。这是为了产品上市前,让市场对主要的关联人物和事件产生关注、联想和猜测。此时的“内容”可以和“产品”无关,所采用的内容制造手法通常是感性的。
第二阶段
产品上市这个时候主要围绕产品来展开内容传播了。比如张雨绮的身材、郑少秋与莫文蔚粤语唱的老歌“世间始终你好”、电影故事和主题、票房猜测与估值,乃至制作班底和幕后八卦故事等等。
这是为了把之前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产品上来,吸引大家掏腰包,还星爷一张电影票。此时的“内容”大多是围绕“产品”本身展开,所采用的手法通常是相对理性的,能够吸引市场通过购买来实现“一探究竟”的目的。
第三阶段
产品正式上映后在这个阶段基本就是“评测”为主了。大面积引导市场对产品的正向舆论,从而吸引更多的票房。
十分简单而且干净利落的三个阶段,周期是一年时间,然后用短短10来天,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关注度,快速变现为“20亿+”,如果按照每张电影票40元计算,《美人鱼》起码卖出了5000万张票。嗯!如果学会了这样的模式,有没有信心,你的产品也只用10来天的时间,就能卖出几千万个呢?
说到这里,你还会认为产品的营销是在产品出来之后,上市之后才开始的么?你还会认为营销只是做做广告、简单找几个美女、光膀子“小鲜肉”,在大街小巷晃晃就可以的么?学会这三个阶段的体系运作,有助于创业无往不胜。
一、从最熟悉的东西起家
纵观周星驰成名以来的所有电影形象,他所关注的生活场景、人物故事,皆是小人物,是自己所了解的人和生活场景,几十年来未曾变过。
他知道一个“死跑龙套的”小演员几年来默默无闻,怎么都红不了是什么滋味,也认为一个不被人知的“小强”有其存在价值。《功夫》中的猪笼城寨是他小时候所住之地的还原,曾说“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就是这模样,那是个挤满了人的地方,仿佛所有的人都贴在一起”。《美人鱼》中对大海的描写来自他小生活的海边,来自对海洋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水非常神秘。我害怕又好奇,会觉得水下边藏着什么。”
只有在你熟悉的生活场景里,才知道那里的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周星驰最擅长的,就是拍出普通人的心理共鸣。
“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我知道自己是跑龙套的,但拜托别加一个‘死’字好吗?”《喜剧之王》讲了他自己最熟悉的龙套生涯,点滴皆是自己的所感、所得。正是这部电影,让周星驰电影不再止于无厘头搞笑,而有了悲剧色彩,有了大片的气息,也在当时经济危机下的香港登顶票房冠军。
反观浪潮之下的一些创业者,常常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项目下手,认为任何行业都可以“O2O”一下。试想,如果你并不了解那个行业,又怎能引起消费者的“需求共鸣”?你不懂那个人群,又怎么知道他们要什么?加上又没有合适的帮手,如能创业成功,岂非天方夜谭!
二、多年来坚持自己的风格、定位
在拍喜剧片之前,周星驰也拍了不少正片。但他在内地走红,要数上世纪90年代如《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等一系列喜剧片。告别龙套生涯,喜剧风格让他大红大紫。
内地观众对周星驰电影的定位便是:无厘头、搞笑、喜剧。有了这样的定位,周星驰的形象在观众心中便清晰起来。出名之后,周星驰一共拍了近60部电影,被认可的几乎都是喜剧片。是周星驰演不了正剧吗?不是。
他很清楚,到电影院来看周星驰,是想要笑的。宏大叙事、文艺抒情、情感穿越,留给别人拍就好了。
而当香港导演都纷纷北上,拍一些奇奇怪怪的合拍片时,他的《美人鱼》虽受大陆语言文化影响,但又不失其港味,有一些更是星迷们一看便知的桥段,打了一手好“感情牌”。
三、他人冷嘲热讽,我自岿然不动
和许多成了名的大导演收到诸多拥趸,被众星捧月的情形不一样,周星驰从默默无闻到声名大噪,他始终都是孤独的。
“他看起来像一条狗诶”。成名前的龙套经历不用说了,当他的风格还没有被冠以“无厘头喜剧”的盛名之时,大家对周氏电影的看法也就是一些烂俗的搞笑罢了。但当所有人都从这种种看似搞笑的喜剧电影中,读出了作者的无奈与自嘲、小人物的悲凉和落寞时,大家似乎终于读懂了周星驰。
当别人都看不懂你的时候,你要忍受的,是漫长的孤独,这种孤独往往还和一些嘲讽与轻蔑有关。周星驰忍了过来,而当别人都读懂了他时,他又陷入“人缘不好”、“性格差”的批评漩涡中。从香港一些知名演员对他的评价来看,他属于那种不喜拉帮结派的人。身在文艺圈,不喜拉帮结派,又是另一种孤独。
这种种批评、谩骂、不理解、看不懂,也都是创业者前进路上绕不过的坎,你能笑着跨过去吗?
四、统一的“产品标准和规格”
周星驰电影有两大宝,星女郎和小人物。看完《美人鱼》的观众,对林允这位星女郎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她实在太“星女郎”了,纯情、脱俗,不施粉黛也能清新动人,让人想起以前的朱茵、张柏芝、黄圣依、张雨绮、林娇们・・・・・・
和其他大导演一般将重心放在刻画主角及重要配角身上不同,周星驰常常会注意到毫不重要的小人物。比如,包租婆、如花、唐僧、八爪鱼、蟑螂等,并赋予他们特色,让其大红大紫起来。
周星驰的这一做法让人明白,要想被人记得,就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哪怕这仅仅是一只在铁板下惶恐万分的八爪鱼脚,哪怕仅仅是一个满头卷着发箍,拿着菜刀声色厉苒催租的中年妇女……不要试图在平庸中找到价值,而要为其注入特色,找到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给创业者的一条产品启示。
五、和伙伴的经典合作
篇3
新闻工作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是新闻观的必然要求,是在新闻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良知。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报道当然要关注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典型人物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发现和创新成果等。但是,还有一大批与群众贴近、贴心的普通人,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个群体与专家、劳模、标兵比起来也许是“小人物”,他们没有顶尖的科研成果,也没有辉煌的业绩,更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在媒体关注度方面处于弱势。但他们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进取的工作热情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他们把青春洒在了我们不曾刻意留心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新闻单位纷纷建立基层联系点,组织编辑记者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认真调查研究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鼓励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学校厂矿、边疆哨所,在群众中行走、倾听、记录,创作出了一大批清新朴实的作品。
走进基层,关注员工群众,也是华北油田电视台这样一个企业电视台的报道之根。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在不断尝试着更多地走近钻井、采油、作业等基层队站、班组的“小人物”。华北油田电视台在新闻栏目之外,专门开设了一档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电视杂志性节目《油城家园》。在这个栏目中,设有“新闻聚焦”、“生活361”、“社区大舞台”、“大乐讲故事”等小板块,这些板块的主角就是油田的职工。尤其是“大乐讲故事”这个板块,不仅向观众讲述发生在矿区职工家属身边的一些奇人奇事、新鲜趣闻、民间风俗或重要时事等,还讲述了一些家长里短的好人好事,如工作自主创新、业绩突出的先进工作者,孝敬老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模范,自主创业、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故事等。同时,这个板块也以构建和谐矿区为宗旨,着重表现矿区职工家属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因为这些故事来自基层,内容积极向上、新颖脱俗,讲述方式简单直白、幽默风趣,当这些“小人物”五彩斑斓的生活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关注,收视率也不断提高。
“大主题”要体现重要性和关注性
一个时期,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需求什么,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们的宣传报道要以什么为主题。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落实到采编工作中,就是报道选题的策划。
有人说,现在独家新闻越来越少,要使自己的报道有特点、有不可替代性,拥有更多的观众,就要更多地在独家策划上下功夫,做出自己的角度、深度和特色。因此,在选题上立意高是报道成功的基础。
那么,如何去选定这个“大主题”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政治上的重要性。当前的重点工作是什么,影响全局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才能围绕中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从最迫切的问题中抓新闻选题,是做好报道工作的一般规律。第二,大众的关注度。当前群众关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议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能否解决、是否解决,要使报道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报道必须对公众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能够回答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是选题策划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以上两个原则,精心提炼主题,新闻报道才会主题鲜明、有深度,才能让观众入眼、入心,让百姓叫好。从这几年两会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幸福”可谓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比如说,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其实,“幸福”这个词,不仅在北京、广东、重庆“热”,同时,在华北油田也是一个热点话题。也就是说,构建和谐,关注民生是我们当前的一大主题。
2010年,华北油田提出了“提高油田居民群众幸福指数”这样一个目标,并通过践行“三个不让”(不让一个困难员工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不让一个困难员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困难员工看不起病)和“四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生产一线员工,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人才,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困难家庭、困难员工和困难学生,始终不渝地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大力实施一线环境、基础设施维修改造、住房改造、社保惠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把发展成果惠及油城的员工群众,使提高居民幸福指数这一目标不断向前推进。于是,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了“幸福”这样一个主题,策划创作了《幸福像花儿一样》这期春节特别节目,而正是这样一个选题立意,成为这个节目在全国电视协会企业电视分会评奖中获得一等奖的决定性因素。
“小人物”要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
主题确定了,那么,怎样才能让主题凸显出来呢·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把新闻当故事来讲,对于具备视听传播条件的电视媒体来说,更具有天然优势。我们通过精心选择与新闻事件有着直接关联的“小人物”,讲述他们妙趣横生、感人肺腑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经历、感受,以及新闻事件带给他们的影响,从而“不露声色”地表现新闻主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关注“小人物”来解读“大主题”。
用“小人物”来折射“大主题”,并不是什么样的“小人物”都能完成这个任务。“小人物”的选择也有两个原则:第一,要有代表性。这个人物虽然普通,但是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他所代表的一个群体的共性,包括生活状态、思想状况、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所关注的话题等。第二,要有故事性。这个人物不一定要善谈、要有镜头感,但是在他身上,一定要有与主题息息相关的故事,要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能够承载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对于推动我们的体制机制改革有一定的帮助。
按照以上原则选择的“小人物”,才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才能让主题凸显出来,达到发人深省、引导舆论的作用。还是以《幸福像花儿一样》这期节目为例。幸福是什么·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不同的人物对幸福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节目中选取了几个不同层面的代表人物:才景荣——一线员工代表;赵遵——员工家属代表;史玉良——离退休老同志代表;高世贤——幼儿家长代表;郭宏浩——救助学生代表。
这些人物都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平凡而又颇具共性的故事,同时又都是油田各项民生工程的受益者,在他们身上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油田人幸福指数的提高。因为是油田企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线采油员工的无私奉献。所以第一个故事从在一线工作了26年,25个春节在一线度过的才景荣开始。26减掉25是多少·答案很简单:1。也就是说,才景荣工作26年来,只在家里度过了一个春节。他把合家团圆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他所坚守的岗位。仅此一个细节,就足以生动体现华北油田广大员工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面貌,就足以打动人、感染人。
而在才景荣的故事之后,我们有这样一段解说词:“一线员工能够恪尽职守、坚守岗位,还因为他们身后有着坚强的后盾作为支持。父母和孩子是广大员工最大的牵挂。老人老有所乐、颐养天年,孩子身体健康、快乐成长,员工工作起来自然就会安心、就会踏实。”这样,很自然地就从一线员工的故事,过渡到了离退休老同志史玉良如何安度晚年的故事上。从这个故事到幼儿园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故事,我们选择了孩子们大声朗读“幸福”二字的同期声过渡,从幼儿园的孩子到郭宏浩的故事,我们选择了《让爱传出去》这段音乐作为衔接,解说词、同期声、音乐等不同的过渡手段,使得几个人物的故事衔接有序、生动流畅。
通过讲述这些具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小人物”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们对幸福的认识,《幸福像花儿一样》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个“大主题”:华北油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关注民生,使油田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期节目播出之后,因其既完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任务,又发挥了“关注民生、聚焦热点”的作用,受到广大油田居民群众的好评。
总之,用“小人物”演绎“大主题”,实际上就是“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运用。“小人物”就是群众,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集中反映广大群众的喜怒哀乐,体现群众的切身利益,向广大观众提供他们最为关心、最渴望知道的各种信息,就必然会受到群众的关注。
篇4
翻遍他所有的微信和微博内容,大部分内容的关键词都是“朱炳仁”、“铜”,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手工铜艺企业――金星铜集团掌门人,似乎他的世界里只有“朱炳仁”和“铜”。
铜文化的复兴
2005年以前,金星铜还是一家主营建筑工程的传统铜艺企业,峨眉山金顶、雷峰塔就是他们那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一次,朱军岷去峨眉山旅游,他随意地问一些游人:“你们知道造峨眉山金顶的金星铜企业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峨眉山金顶?太有名了!金星铜是什么?没听过!”
做出了有名的铜建筑,企业却不为人知,这无疑不是发展之道。“我要把铜与普通人的生活连接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朱军岷说。于是,他投入到宣德炉工艺和现代家居设计的研究中去,试图找到这代表中国古代铜家居顶峰的工艺和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他完全可以偷懒,直接复制宣德炉,推出市场,追赶复古家居这股市场热潮。“一窝蜂不是我的风格,我一定要足够独特,才能被人记住。”朱军岷说。
2006年,朱军岷陆续推出了自己研究的新品――洗手台、茶叶罐、香炉、收纳盒等。用惯了现代设计家居的人们注意到这些泛着古老“土豪金”色彩的铜家伙,它们古朴而现代,简约而精致。“工艺是从宣德炉那里’借’来的,设计理念是从现代艺术那里’偷’来,这都是靠近普通人生活情感的东西。”朱军岷介绍说。
除了照顾普通人的心理,朱军岷也擅长洞察特定群体的需求。有一次,有个门店业务员向他抱怨:“朱总,女性顾客老是阻止她们的老公买我们的茶叶罐。”他一调查,原来她们纠结:茶叶罐这种小物件,犯得着花高价买吗?朱军岷决定要讨好一下女人们。他又研发了一批更贴近女性需求的收纳盒、首饰等产品,并定价偏低。这些产品上市后,受到女性的热捧。一些女性在消费这些产品的同时,也兼会认同茶叶罐的价值,往往会顺带购买。一直到现在,他们的家居用品中,茶叶罐是最畅销的。
2008年,他正式注册以父亲名字命名的铜家居品牌――朱炳仁・铜,并提出“铜亦生活”的口号。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他又全铜打造一所江南铜屋,里面陈设也一应是铜艺家居,供普通人进去参观,体验铜艺生活。
至此,朱家的铜家居产品正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并帮助不断传播朱军岷的做铜理念:铜不是一种冷冰冰的金属,而是一种承载中国人几千年铜生活情感的载体。
高明的品牌策略
认识朱军岷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十分有名的爸爸――朱炳仁。朱炳仁是中国铜雕领域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的熔铜艺术和庚彩工艺都属世界首创。
朱军岷做品牌,做的就是“朱炳仁”这三个字的文章,他逢人就说朱炳仁。一会儿放出朱炳仁和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北京银河SOHO设计者扎哈打赌的消息:扎哈断定朱炳仁的铜装置艺术《乡语》无法和他的《飞亭》同时完工,驻扎北京奥体公园。过些天,又扎哈团队发来贺信:朱炳仁赢了赌约,黄灿灿的《乡语》和炫丽的《飞亭》同放异彩的消息。朱炳仁又做出新作品《侵入》;朱炳仁和赵本山见面了……
而在这所有的消息里,朱军岷对自己做的工作只字不提。实际上,他在铜艺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这其中的波波折折,他默默承受。只是,宣布成功的结果时,他只说朱炳仁。
而搜索金星铜集团所有的宣传消息,几乎大部分只和朱炳仁有关。“朱炳仁”这三个字被各种途径不断流转,几乎要成为他们产品的代号。当消费者想到铜艺术品,就很容易联想到作为国大师的的朱炳仁以及“朱炳仁・铜”品牌。
高度聚焦的信息点织成了一张复读机一样的传播网,而消费者在重复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铭记了“朱炳仁”三个字。与多年前某羊绒衫品牌在央视黄金时段连续播放品牌名加“羊羊羊”9遍的广告宣传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羊羊羊”的机械重复容易遭遇听众的厌烦情绪,相比较之下,重复“朱炳仁”这个有血有肉、内涵丰富的人物故事,要高明许多。
1000件的目标
文化的构建和品牌有效传播对朱军岷的铜事业来说,只是虚体,而文创新品的不断推出才是他集中付诸心力的实体。
在2013年11月举办的西湖国际艺术衍生品产业博览会上,“朱炳仁・铜”文创产品集体亮相。文雅飘逸的铜书、精妙绝伦的青铜藏书票、小巧可人的铜雕电话卡……用铜打造的新奇玩意震惊了在场的诸多游客。但是,游客咨询的居多,真正购买的却凤毛麟角。
朱军岷说,中国目前的文创产品市场需求还没有培养出来,因此,他投资很大,短期内没有收益。但是,他会一直坚持研发新品,计划达到1000件这个数目时,他才会放缓脚步。
篇5
没来下梅村之前,总把下梅村听成厦门,带着一种探寻的心情来到下梅古村,一下车便看到一块石头纪念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下梅村的历史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更想去深入了解这充满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踏着鹅卵石铺就的街路,沿着穿村而过的清浅的当溪,走进古村落的巷子深处,城市的喧嚣似乎就此远离而去。淡淡的阳光从天井投射,映照在后花园青苔斑驳的石柱上,历史的留痕是那么的绵远。
如同众多的古村落一样,随着繁华逝去,下梅也逐渐为人淡忘。那一幢幢恢弘的建筑,在风雨的侵蚀下,不断破败,曾经的雕梁画栋,渐成记忆。
茶是古村的主题
下梅,座落在武夷山市东部,离武夷山市区仅6公里。梅溪是武夷山东部有名的溪流,下梅村就位于梅溪的下游,因此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时期,下梅村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已发展成一个行政区。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讲学。圣人过化,儒雅传世,此后村中名士迭出,斯文一脉,源远流长,而村落建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街市隆于清朝。
明末清初,下梅村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晋商万里茶路,是清代中后期山西晋商与闽、鄂、湘等产茶区的茶商们共同开辟的一条绵延200多年的茶叶贸易之路。山西省榆次市常氏,与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下梅村邹氏景隆茶商,共同建立茶商贸易伙伴关系,并在武夷岩茶主产区东面的下梅街设立茶库、茶坊,在水路梅溪茶埠,收购茶叶,请用当地茶师自办岩茶加工坊,将散茶精制加工成红茶等,集运至山西,汇集后再转运出关,送往中俄蒙交界处的买卖城恰克图。
每年茶期,晋商常氏雇佣当地工匠千人转运茶叶,经信江、鄱阳湖入长江,至汉江沿汉水转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制河南赊店(今河南社旗县);再用马帮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晋城、长治、出祁县子洪口;再于鲁村换蓄力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换骆驼至库伦,抵达恰克图。行程计五万多公里,号称“万里茶路”。清代下梅茶市,就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据《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300余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也体现出晋商在武夷山采购集运武夷岩茶的繁忙景象。
说起下梅,谈起万里茶路,就不得不说起邹氏家族。邹氏原籍江西南丰,公元1694年,邹元老带着他们的儿子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历老人几代人的发展,邹氏也正发展成闽北有名的商贾。在茶叶的交易之中,晋商的常氏与下梅邹氏“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邹氏腾出“景隆号”的仓库和厢房,给常氏储存囤聚的茶叶,还为他们一路风尘扑扑远道而来的十余峰骆驼,搭建喂料棚,那时据说景隆号的人们第一次见到庞然大物骆驼,觉得甚是稀奇。晋商对外发货时,满载茶叶的竹筏就从芦下巷口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下梅邹氏与晋商联手武夷山茶叶贸易之后,也正是凭借创业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勇敢闯出了闽北的崇山峻岭,向着遥远的中俄贸易城恰克图挺进。
深宅大院,邹氏家祠
其实,下梅只产少数的茶,而且在整个武夷山岩茶体系中,这里的茶叶也并无很大名气,但这个古村数百年来与茶产生了纠缠不绝的情愫——明末清初开始,这里就成了闽北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也因此,下梅为后世留下了富甲一方的建筑印记——这里原先有典型特色的清代深宅大院古民居70余幢,至今尚存30余幢。
邹氏家祠便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较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
进入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门两侧的“木本”、“水源”,是两幅篆刻横披。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如树木一样,有赖于深深遍布在乡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赖于源头的涓涓细流,揭示了邹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门楼左右两侧圆形砖雕图,分别刻着“文丞”、“武尉”的象征意义,希望子孙后代能文能武,人才辈出。家祠的门础上,立着一对抱鼓石,构成了“户对”,门楣的上方原来是四只半尺左右长的雕花石柱,叫“门当(或门簪)”,门当户对是建筑部件,起着镇宅求安的作用。
据说,大厅正堂原有二十四孝木雕鎏金门四扇,雕刻着我国传统孝道的二十四个经典故事。神坛上供着祖先灵位和邹氏艰苦创业时的扁担麻绳。每至清明祭祖时,都要供奉扁担麻绳,借此激励后人要知道创业的艰辛,不忘祖先功德。
古村的惬意时光是用来享受的
从保留至今的古建筑中,不时可以感受到康乾盛世下梅的繁荣景象。我最喜欢徜徉在这样的幽深巷道里,漫步在这样的流水古桥上。看着一座座古朴厚重的楼阁,相机拍着一根根历经沧桑的栏杆,走着走着,仿佛岁月在身边慢慢沉淀,拍着拍着,好像心灵也在这古老的时光里自然宁静。
走出邹氏家祠,沿着当溪慢走。如果说当溪是下梅的血液,那么当溪两岸各式建筑民居,则是下梅的骨骼。有好些建筑在历经风雨后已荡然无存,比如奇巧的祖师桥。不过现在遗存下来的祠堂民居,有相当多的还比较完整,除了邹氏家祠,还有方氏参军第、隐士居等。
穿行在当溪两旁的骑楼边,当年的商店门楣还在,当年修建的9码头旧址还在,然而物是人非,原来整日舟楫往来的繁忙的当溪,到后来只有在5天一次的赶墟日时,才会变得热闹一些。只是修建在骑楼边的美人靠至今风韵犹存,成为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雨廊下的这两排美人靠,不少老人倚着闲聊,有些孩童在玩耍嬉戏,有些黄狗在打闹午眠。我也倚在美人靠上,凭栏发愣,就那么坐着,体会着。
走马观花,体会每间古建筑韵味
历史往往是需要回顾的,起身没走几步,就看见有忙碌的茶农在晒茶、挑茶,把人带回到记忆中。这里每扇居民的大门都有着精美的砖雕装饰,也许正是体现了古时主人的富贵和豪华。木雕主要在窗户,房梁的斗拱、雀替上。图案也多以风雅、吉祥的动物、植物和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如:“五福临门”,“二十四孝”、“一鹭连科”、“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等花鸟瑞兽图案,工艺高超,感化教人。
沿着街道漫无目的地走,来到了下梅古村的镇国庙。镇国,古代皇帝给大臣们论功封爵,把爵位分为镇国公、镇国将军等。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往村的南面走,还有一处庄园式建筑,名为西水别业,是邹氏建造的、集体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的、有水榭亭台、拱桥回廊的园林建筑。在园池内,一座神秘的石门悄无声息地守候了二百多个春秋。关于此门有种种美丽动人的故事。这道门,是邹氏祖上留下来的“婆婆门”。富贾邹茂章的夫人张氏,是个美貌绝伦的女子,初嫁入府,便施展才华,除相夫教子外,还主持家政。张氏身材又好,又能知书达理,尽是希望邹氏娶进来的媳妇也是如此。就这样一道展示女性形体之美的门,经过工匠的雕凿落成。后来,有人给邹氏令郎提亲,初入邹氏大宅门的女子,必须要走过这“婆婆门”。要是女子身高体型曲线都与“婆婆门”吻合,那算是交好运。年轻女子就可以跟随邹氏公子双双进入团圆门完婚,结为秦晋之好。为了能过此门成为邹氏的媳妇,又不知多少青春女子因自己的身材不够格,缺乏性感身材过不了这道门而饮恨终身……
在下梅村,还有一条很特别的巷子,叫达理巷。巷子紧挨着方氏参军第的巷子,原来有一段曲折感人礼让故事:邹氏与晋商经营中,学到不少为人处事的美德。邹氏深知礼让是美德,虽然当时为村中首富,但富而且仁。
邹氏建豪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因门第观念互不相让,甚至还发生过多次争执吵闹。方参军在新疆伊梨镇守边关,在战场上牺牲了,因此方氏是忠烈门第。但是方氏经济不景气,家眷处于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共同修巷子,邹氏不忘扶贫济困,就出钱帮助方氏度过生活中的困难,方氏也十分感激,不计较以前两家人的恩怨,马上作出让出封火墙的决定,邹氏主动承担了修建巷子的全部费用。邹氏的后门开通了,方氏与邹氏又成为友好的邻居,所以这条巷子就叫做“达理巷”,意思是两家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利益关系时都能通达理。
喝杯茶再走
走累了,歇歇脚,走进一家南街茶庄,据说这里曾经是晋商收茶、焙茶的作坊。宽阔的天井,收足了下午最后的阳光,厅里几张竹椅、两盆含笑,一件不知什么年代的石盆,使这里有些散淡。主人静静地烹茶,空气中散着茶香,言语间只是家常。隔河相望的那个铁匠铺、风箱、烙炉、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切和从前的似乎没什么两样。
篇6
关键词:课改;法律教育;教育品质;实效性
新一轮的课改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明确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作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所谓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才能自觉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并且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课堂又是教学的主阵地,这方面,就需要发挥我们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结合自身学校和学生实际,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千方百计地努力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深化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我认为可以从联系生活实际、先学后教、演讲、讨论、分组合作分析法律案例上着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法律有原动力。我是这样对学生教育的:就业与创业是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都会涉及的问题。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作为劳动者,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涉及自己劳动权益的法律问题;选择创业之路的毕业生,也要依法进行各种经营活动。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和掌握与劳动和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再如,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名人隐私权问题等,还可以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新交规知识竞赛。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既规范我们的行为,又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生活中不能没有法律。一个懂法、知法、守法的人和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人,其人生经历结局是大不相同的。
义乌小商品经济发达,来义乌打工就业的外来民工很多,都面临大量的法律问题,如合同的签署、保险、工资的支付、子女的就学等等。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出现了一些纠纷,损害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影响了社会和谐。而班上的学生家长,既有办厂做生意的,也有父母都是外来民工的。这几年来,由于享受义乌取消借读费的阳光政策,七八年级外来人口就学的占了三分之一强。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向学生宣讲学法懂法守法是多么重要,懂法才能依法维权。这样的教学,学生学法的兴趣比较浓厚,比单纯说教和照本宣科有说服力得多。学生开小差现象就少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就有了基础。
二、先学后教
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根据教学目标,在课前布置适当的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自主学习内容。如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案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教学“刑法”前,我拟订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刑法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刑法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刑法知识,竞相在课堂上展示,包括醉驾入刑、醉驾入刑前后醉驾人数的变化,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把学生学习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范围,激发了他们寻求法律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法治意识真正内化为行动。
三、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演讲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有刻骨铭心的印象,记忆尤为深刻。通过让学生演讲,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演讲,学生就要对演讲的这块知识花时间去钻研去思考,对有关法律知识、概念、条文去理解记忆,不懂的问老师。这样,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激发了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教师光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因而演讲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法律教育品质有很好的帮助。课本中有大量的演讲素材,如法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谈公平,谈正义,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么办?像这一类知识,其实都可以通过演讲或辩论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九年级宪法知识一课,课本中采用湖南罗彩霞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例。如果采用演讲形式,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宪法维护我们的受教育权和姓名权。学生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就业招聘时的沟通、工作岗位的创意表达、与上级的交流、对下级工作的布置、一个活动的组织和说明,都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时代的演讲训练,会让学生学会立题、阐述、总结,对他们以后顺利地实现就业,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上上手也是一种很大的帮助。演讲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必备的素质。
四、组织讨论
结合身边发生的案例,运用教材知识,组织学生讨论。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现实当中,教师或父母擅自翻阅学生、子女的日记现象时有发生。那么,在学习隐私权一课时,可以对“教师、父母、领导私拆学生、子女、下属信件是否违法”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的隐私权意识,提高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辨别能力,使学生明确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增强了依法行使权利的意识。再如,对“隐私是否就是丑事”的辨析。我结合人们常说的“好事不瞒人,瞒人没好事”“光明磊落毫无城府”,引发学生思想的矛盾冲突,点出讨论问题的由来,再让学生对“隐私就是丑事”的说法发表见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隐私的含义和意义、隐私和丑事的区别、保护隐私的目的、维护尊严不做坏事。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法律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讨论既可以是小组形式,也可以全班进行,还可以同桌之间,全在于老师的把握。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会发生思想的碰撞。这是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提高法律素养的不错选择。
五、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合作探究,还有一个明显好处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少走弯路。学生合作学习是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讨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还应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图片案例、法治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有新意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八年级下册课本中,对小明污蔑大江考试作弊一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感知材料,阅读活动背景,明确活动意图,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大江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小明的话出于什么目的?事情的结果对小明有什么危害?大江被诬蔑会有何感受?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他应该怎么办?你怎么看这件事?这些问题的设置很有导向性,都围绕主题展开,一步步深入,第二问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讨论教材给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有利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认识到侵犯他人名誉权既违背道德,又违反纪律,明确法律保护名誉权的必要,培养爱法情感,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
上述法律课的教学方法具有内在的联系,如能综合运用,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法律课的教学课改实践中,还应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如创设情境、模拟表演、辩论、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而目的只有一个,即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广大同学不仅学好法律课,而且能够加强法律意识,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篇7
关键词: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意义;目标
一、文化产业人才涵义
国家统计局2012年新修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释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这一解释,可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内涵作如下界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能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人,是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依不同角度,可对文化产业人才作不同的类别划分:从行业角度,可划分为新闻人才、出版人才、广告人才、动漫人才、演艺人才等等,可谓类别丰富,不一而足;从产业链角度,可大致划分为创意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中介人才、理论人才等六大类;从知识结构角度,又可分为单一型文化产业人才和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两大类。
二、人才建设对促进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文化产业是文化、科技、经济交融的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产业,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推动文化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文化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到管理、营销、推广乃至后续产品的开发,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化人才的智力支持和创意发挥。国际经验表明,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形成巨大的文化人才优势是成为文化强国的核心要素。譬如历史文化资源匮乏的美国,借助文化人才的创意设计、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利用虚构的人物故事和对别国文化的移植、嫁接、整合,打造出了风靡全球的文化产品。
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现状与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及其占全省从业人口之比远低于江苏、广东、北京等文化强省(市),甚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2011年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省全部从业人员的1.1%,低于1.7%的全国平均值。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急需优秀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2012年河北省“巨人计划”推出的首批40个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中,没有一个单位、一个领军人才来自文化产业领域。人才的匮乏造成河北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场认知度不足,竞争力不强,如2011年5月由中南大学联合光明日报、红网等机构共同的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上榜的200个文化品牌没有一个是来自河北省。可见当前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文化人才缺乏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切实解决人才问题成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和当务之急。只有倾全力打造一支符合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才能使资金、技术和各种文化资源得到更为充分、高效的配置和利用,不断提升河北文化产品的档次、水平和竞争力。因此说,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现状,笔者认为,当前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河北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文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品格,意味着文化人才同时肩负着弘扬先进文化、传播主流价值与创造文化精品、推动文化繁荣的双重使命。“德”是对文化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即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以坚定的政治自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特别是面临当今文化市场急功近利、漫天炒作等乱象,能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不使文化沦落为金钱的附庸和庸俗的卖品。“才”是对文化人才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的要求。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文化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对人才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只有构建知识厚重、博而专精、能力超群、视野开阔、富于创意的人才素质体系,突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在千变万化、竞争激烈的国内文化市场和风云激荡、强手如林的国际文化舞台有所作为。
锐意创新。文化产业不是山寨产业,不能靠简单地克隆,更不能靠投机炒作,创新才是文化产业生命力长存的关键法宝和精髓所在。锐意创新,就是要敢于挑战传统,勇于突破陈规,以独立开放的人格和灵活敏锐的思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市场动向,在文化创新中身先士卒,勇立潮头,奋力打造引领时代风尚、贴近百姓生活、符合市场需求的力作佳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当前河北省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极其欠缺,造成文化产品原创力差、附加值低、文化业态创新动力不足,难以产生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成为制约我国成为文化产业强国的主要障碍。
结构合理。合理的人才结构能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产生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河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在行业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地域结构上均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在人才的行业分布上,从事传统资源依赖性行业如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文化休闲娱乐的人比例多,而在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领域和一些新兴文化业态中就业的人才相对偏少。在人才的专业结构上,纯技术、纯艺术、纯文化的人员较多,而管理人才、策划创意人才相对贫乏,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在人才的层次结构上,多为高中及以下学历,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才偏少;能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领军人才和文化大师更是极度匮乏。在人才的地区结构上,河北文化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城市,特别是石家庄、保定、唐山三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计约占全省总数的将近一半,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小城镇、农村地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较少。因此必须着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由高层次领军人物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人才为支撑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使各类文化人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倍增效应。
规模宏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不仅要求质高,同时还需量大。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口径宽泛,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行业特征和运作规律,人才建设必须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做到门类齐全。河北省文化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当前河北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还比较低。人才总量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国外文化强国和国内文化强省的经验均证明,充足的人才储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例如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背后则是规模近百万的庞大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因此,必须调动各方力量和各种积极因素,培育造就各类文化英才,努力开创人才汇聚、能人辈出、群星璀璨的文化产业人才新局面。
“德才兼备、锐意创新”是对每一个作为个体的文化人才提出的目标要求,而“结构合理、规模宏大”则是对作为整体的人才队伍的宏观把握。必须按照这一要求,加大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人才供给与实际需求紧密衔接、动态协调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伟.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J].求是,2011,(23).
篇8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神话;创世史诗
[作者]潘其旭,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089-011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原始文化的结晶。世界各个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特征、心理特点、历史进程等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都创造了各自独立并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倾向和神话外观,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又不乏互相影响的神话故事。“神话”一希腊语Mrthos的本意即“寓言”。神界的图景是原始思维再现的古代社会图景;神话的演化,既是古代社会演变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维进化的结果。神界故事和神界图景往往呈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化现象,折射了由原始向文明过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诚如马克思所说:“古代民族是在神话幻想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从而,那充满着五光十色、扑朔迷离、寓意深邃的神话世界,也就成为研究社会史、文明史、民族精神发展史的珍贵对象。
在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相互比较的研究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自有它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先后出版的《布洛陀经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和《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8卷本。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以下简称《麽经布洛陀》),则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从而,也就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其不失为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一、《麽经布洛陀》是壮族民间宗教和古代神话的“圣书”
布洛陀是壮族及其先民崇奉的创世神、祖先神、宗教神和道德神。所谓“布洛陀”,壮语称为“pau5(祖公)lo6(知道)to6(全部、足够)”,意为通晓世事的祖公,即无所不知的智慧神祗;或称“pau5(祖公)lo6(通晓)to2(魔法、神术)”,意为通晓法术的祖公,即无所不能的至高伟神。在壮族人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最具权威的神圣一世界的主宰者。
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自然力桀骜不驯的惊恐和急于主宰自然的强烈愿望,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为祈求借助神力来保护自身的物质生产及生存繁衍,形成了自己的原始,壮语谓之为“麽”[壮文:mo],意含喃诵经诗、通神祈禳;从事麽教的神职人员叫“布麽”[Box mo]译称“麽公”即巫师、祭司;举行法事仪式叫“古麽”[Gueg mo]即做法事。壮族麽教起源于其先民岭南越巫。大约自东汉至唐宋时期,在道教、佛教的影响下,“布麽”把壮族的创世神、始祖神布洛陀奉为教祖,主要以“麽”即喃诵经诗的形式,通过古事秘诀来宣规明理,启示训诫,禳灾祈福,遂而从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发展过渡,由松散的形式向自成体系的麽教演化,具备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而历代传承。麽教的主要特点是:(1)崇奉统一的最高神祗布洛陀。(2)有自己的基本教义和教规。(3)形成较固定的法事仪式。(4)传承有较系统的“司麽”即《麽经》抄本,为壮族传统五言体押腰脚韵叙事经诗,用古壮字(史称“土俗字”)抄录。《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就是从民间搜集到的30多种《麽经》抄本中选取29种汇编集成的。麽教经书按其内容和功能,大体分为:创世经、造物经、赎稻魂经、赎牛魂经、解殃经、解冤经、超度经七个类别。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的传统宗教经典与古代神话专集的“圣书”。而其中的主题理念、内容样式、性质功能,体现民族精神及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世界许多古代民族的“圣书”所凝聚的体系神话,具有相类相通的功能和异曲同工的效果。
世界文明史表明,在上古时代,宗教与神话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而神话即是用语言(或文字)讲述的宗教。因此宗教经典,往往就是神话的宝库。文化学史家E・克洛特在谈到古代各民族“圣殿里”和“心灵中”的经典著作时说道:“一切圣书含有许多寓言、神话、故事,以及关于上帝的各种浅陋的观念。耶稣教的《圣经》和其他古代的书籍没有一种离得开这种种东西。因为在作成这种书籍的时候没有其他种种观念。……”在古代民族的信仰观念和社会生活中,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例如:古代埃及民族视国王为“万有之神”即是太阳神的化身;人的今生是为死后“复活”而永生作准备,著名的《亡灵书》(又译为《死人的书》)就是古埃及宗教经文与颂神经诗方面的专集,历数千年发展成为全民族的经典著作。巴比伦(包括苏美尔)的宗教经典和神话传说也一度繁荣,其中的《埃努玛・埃利什》完整地记载了创世神话,著名的“大洪水和人类再生”神话就首先见于该书,对后来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中“挪亚与方舟”的洪水神话有显著影响。印度宗教源远流长,其中最古老的经典是由古代祭司们编成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被奉为“圣典”,是古代印度宗教的伟大集成。后来又有18部《往世书》,叙述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的故事。希腊古代的神话传说,最早集中记录在赫希俄德的《神谱》和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持》、《奥德赛》等英雄传说里。希伯莱人的《旧约》作为举世闻名的宗教经典,也是古代神话集成之作。它包括创世、人类起源、种族产生、社会分工起源的种种神话,并通过基督教的传播,给欧洲人的精神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心灵中”的“圣书”,正是由于它与上述的古埃及《亡灵书》、印度《吠陀本集》和《往世书》、希伯莱《旧约》等著名圣典一样,是由布麽(祭司)在特定的宗教仪式上祝颂的。而凡布麽举行法事仪式,必先祷请布洛陀降临主神位,女祖神乜渌甲作陪神,以助布麽显示神威。在《麽经》叙述的故事里,凡人们遇到疑难不解之事或灾祸,都要祷问布洛陀和乜渌甲,祈求释疑解难;或当事者在危难之际,往往会巧遇布洛陀而获得神助,经释原开导,只要遵从布洛陀的旨意行事,即可获得启示和力量,应验化解,摆脱厄运,达其所愿,过上安康的日子。故在各种《麽经》中,凡事必有“去问布洛陀,去问乜渌甲;布洛陀就说,乜渌甲就讲”的解难祈福的训导,并通过讲述“前人古事”,或传授创业知识技能,或以各种“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故事来警示告诫。人们注重布洛陀作为至尊神明的形象,更崇尚他超越一切
经验的具有永生性、全智性、仁慈性、道德性和创造力的品格德性。从而对世界的构成、万物的来源,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事象和意欲所求,寻找到一种想象中的合理解释和精神上的寄托慰藉。致使壮族及其先民的社会需要、道德需要、感情需要和价值观念,以及能够托付自己的生存发展保护者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从中激发才智和充满力量,体现追求高尚和奋斗前进的共同愿望和民族精神。这也表明麽教是在壮族地区父权制社会确立并出现大部落联盟以后,为增强族群内部的集体意识,强化神权统治和社会有序化的历史背景下的精神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古代社会中,“每个氏族都是起源于某一个神,而部落酋长的氏族甚至起源一个更显赫的神。”故布洛陀又以“王”[vuengz]为代称。尽管在《麽经》和神话故事中仍带有原始宗教的烙印,如传说布洛陀是从石蛋里爆出来的,与从花中生出的女祖神乜渌甲[meh lug gyap]共同创业安置社会,但他们己是“神人同形”的高级神祗。布洛陀把“甲”[gyap](孤儿)启导教诲成为传承麽教的布麽(巫师、祭司),为世人诵经施法,训导众生。我们从中可窥见布洛陀的神格演变过程:从自然神变成祖先神和社会神,从创世神变成宗教神和道德神,其初步具有人为宗教祖神的品格和职能。他创造世界万物,善于辨明事理,创立麽教秘诀,法术高超,消灾解难,济世降福。因而在壮族及其先民的心目中,布洛陀是至高无上的圣明,人们都有忠顺尊崇的义务。从而树立了麽教统一的最高神祗的宗教观念,也就成为连结有着一致信仰的文化共同体――壮族社会群体的精神纽带。
由此可见,作为壮族民间宗教和神话经典的《麽经布洛陀》,已不是那种图腾动物或半人半兽神祗造型的神话原始状态,是经过各种形式的“启蒙意识”和不自觉的智性加工而成的。它采取幻想的、超自然的形态,通过智性化了的“神”和“神的故事”或“寓言”,从各个侧面说明宇宙、社会、人生的万般现象,注入了相当可观的文明时代的理性内容和启蒙意识,表现和寄托着民族的基本精神,成为壮族文明历史上备受尊崇的经典之作一“圣书”而在民间传承。《麽经》平时由布麽秘存或授徒传抄,只能在法事仪式中祝颂,老布麽去世时作陪葬品,对它的珍重非同一般。
二、布洛陀神话破除了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不断。中国的古代神话是原发性的,有着自己的表述样态和结构系统。然而在比较研究中不难发现,古籍记载的神话虽丰富却较零乱又无专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谈到中国神话的这一特点:“中国之神话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多。”明言中国古代没有类似世界各国的那种宗教经典或神话专著。同时,要将这些极零碎的神话片断清理缀辑起来,又合乎上古传说的本来样态和含义,构成清晰的中国古代“神的故事”的条贯,确是十分困难的事。这是国内外学术界认同的观点。神话学家袁柯认为,“如果依循着各种神话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先后去整理(中国)神话”,“整理出来的将是”一种“各不相属的状态”。美国著名的中国神话学者杰克・波德也谈到,“(中国上古典籍中)没有可以称作神话的专门体裁,也没有一部可以从中发现记叙连贯和完整的神话的文学作品。我们只能看到一些提及的片言只语,以及分散在各个时代、各种观念的文献中的诱人的断简残篇。”正因如此,有的学者指出,“翻遍中国的古代典籍,也还是找不到一个创造了宇宙与人类的万能之神,以及一以贯之的群神网络。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神系中的主神,多次干预并指导人类生活的明确记载。”遂而认为:“中国缺乏始祖神话,更缺乏完整的创世神话系列(包括人类起源神话)的现象,十分突出。”
神话学表明,世界各民族神话的产生、发展及其神祗形象,经历了从动物造型、半人半兽即同体到“人性化”即神人同形的几个阶段;神话故事结构及神祗关系,则从原始民族片断的“独立神话”向“体系神话”演进,即形成万能主神为首的神系网,是为将开始跨入文明门槛的文化民族的创造和标志。而所谓系列神话,就是一套较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大体的主题有:(1)创世开天,宇宙的形成和世界万物的起源来历;(2)人类诞生;(3)遭遇灾难,“上帝”、“天神”降灾甚至毁灭人类;(4)神明救世,英雄人物拯救人类,一对男女重新繁衍人类;(5)文明创造,文化超人发明各种文明业绩;(6)英雄时代,由文化超人转化成为征服胜利者。而古籍记载的中国神话,则表现出与各国古代神话尤其印欧神话全然不同的倾向、结构和形态。其主要表现是:
1、上古神祗具有鲜明的同体的特征,始祖神的造型尚未完全“人性化”。先秦典籍中很少有神人同形的描述,尤其是《山海经》中的许多神祗,都是人面兽身、人面鸟尾或人首蛇躯的形象。伏羲、女娲为“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汉・许慎《说文解字》),被视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神”,而其在先秦时代还是各自独立的表现为“同体”造型的“片断神话”,两者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到了汉代的造型艺术里才开始结伴出现。如在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画砖,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画像:上身相拥,两尾相交系结。表明虽离开神话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社会发展己达到高度文明的汉代,人们在观念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对非人力量的依附心理,仍然停留在“半人半兽”的神际世界里。这种神秘而朦胧的“同体”神祗的鲜明倾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人性化”、“社会化”的进程,致使“人化”的“神界故事”一体系神话没有出现。此外,直到唐朝末年李冗的《独异志》,才有“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的故事。凡此也就说明,伏羲、女娲并非上古神话的始祖神祗。
2、对宇宙来源的探索缺乏热情,只有创世因素的萌芽而无具有宇宙开创者身份的神祗。原始民族大多都有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发生的神话流传,“创世”是上古神话的第一主题。而在先秦的籍载中,涉及“创世神话”的也只有一些痕迹。如: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发出:“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为“(造人的)女娲的身躯又是谁做成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材料简短而含糊不明。只是后来到了汉代,女娲被奉为“三皇”之一,才进一步出现关于女娲化生万物的传说记载。王逸《楚辞集注》:“女娲人头蛇身,一日十七化。”据此不难判断,女娲及伏羲是在天地己经开辟的情况下,重新调整世界秩序或再造人类的神祗或文化超人。
纵观中国籍载的上古神话,造成宇宙主神和创世内容缺乏的现象,根本原因则在于社会文化的伦理化和神话材料的历史化。我们都知道,以抽象的“天”、“天命”和“道”观念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而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性质及运行的自然奥秘却兴趣不大。虽然在屈原《楚辞》中大量出现神话材料,但这只是诗人为抒发心志情怀和上天入地“求索”精神;《天问》中用了许多神话材料来“问天”,也仅充作反衬作者的
怀疑态度,又无需回答也无从释然。因为中国的帝王自命为“天子”,“帝”是神化了的德高望重的伟人,“奉天承运”、“天人合一”而天成造就,哪还需要对天体的来源作探究?而这类问题,对于阐述古代中国的“统治着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语)最为关心的社会、伦理问题,不仅用途不大,而且还会有相悖之处。如《论语・述而》明言: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于是,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同时,神话的过早历史化,造成上古神话的“分裂”:一部分变成古史系列传说,一批天神地祗“化”为历史人物;一部分保持原始神秘的动物神话风貌,各种“同体”的神怪充满神话世界。
3、神话历史化,远古神祗变为近古帝王,形成中国式的“历史神话体系”。鲍・李福清在《中国神话》中指出:“中国古典神话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神话人物的历史化。这些神话人物在儒家正教的影响下,很早就演变成为上古时代的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的《尧典》所载帝舜“逐四凶”的英雄事迹及其中的神际关系:“(帝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其中有“三凶”是“同体”形象:(1)共工是水神,“人面蛇身、朱发”。共工之父祝融是火神,“兽身人面、乘两龙”。其远祖炎帝也不是“人”,而是“人身牛首”的动物神。(2)兜,“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鸟”。(3)鲧则是一匹白马。“黄帝生骆明,骆明白马,是为鲧。”而鲧的先祖黄帝作为轩辕神国之主及其宗教象征物,也同样打上“动物图腾”式的烙印:“轩辕之国……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轩辕之丘(陵),在轩辕国北,其丘(陵)方,四蛇相绕。”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说中最古的帝王本来不是“人”,而是一群神怪!显然,这就给王族始祖的诞生渲染上浓厚的神异色彩,大凡新兴的统治者,都渴望神化自己的先祖,藉以抬高和强化自己的政治地位。
正是这样,《尧典》把《山海经》中一整批远古天神地祗,“化”成了近古的帝王人物,将原始宗教神话演变为历史神话,完成了神话历史化的“转型”。致使传说的“三皇五帝”在族源关系上,大都与这些“人”化了的神怪“沾亲带故”,最终在《史记・五帝本纪》(唐代司马贞《索隐》)形成了从黄帝的父亲“少典氏”到尧、舜、禹及夏、商、周、秦的帝王谱系。而夏族的始祖大禹,商族的始祖契之母亲简狄,周族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姜螈,秦朝统治者的祖先则出于帝颛顼之苗裔孙女惰,都可以追溯到黄帝。这样,黄帝便成为“人文始祖”,形成中国式的“帝系”,有学者称之为“少典氏帝系”。表现为祖先崇拜和家族至上思想的氏族族源神话。
由此可见,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神话主神和神系网络,但却产生了谱系清晰、历史久远的帝王系统。这全然是“神话历史化”运动的结果:化天神为人王,化神话为历史;原始宗教神话动物神祗,变成了古史传说中的英姿勃勃的帝王和英雄,最后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古史传说系列,即“历史神话体系”。诚然,通观各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神话历史化”或“历史神话化”则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如古代希腊,宗教加强了贵族的统治权力,许多头目们常说是主神“宙斯生养的”,吹嘘他们远祖的谱系,都是上溯到“宙斯”为止。荷马史诗中每一个主要英雄都是与奥林匹斯神系的某一个神结伴相随。我们将中国的“少典氏帝系”与希腊的“奥林匹斯神系”相比较,可以看到神话里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倾向:中国的“帝系”是伦理性的,希腊的“神系”则是哲理性的。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世界万物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思考、探索的奥秘和思维活动的基本主题。然而中外学者在对中国神话的研究中――如上所述,大都认为“创世神话”在中国是个“空白”,这似乎己成“定论”。难怪美国学者杰克・波德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断言:“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如果把神话除外)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又为何视“神话”为“另类”而持保留态度?
诚然,这种观点仅就籍载的汉族上古神话来说还是情有可原,但却不能一概怀疑、甚至否定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可能产生创世神话的存在(如神话)。我们都知道,上古神话是原始民族的口头创作并靠口头传承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民族没有产生自己的民族文字(如壮族),或囿于汉文典籍,或以汉族文化为正统的偏见,或因“郫视邻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话当然亦不为重视”(矛盾语),少数民族的神话未曾得到应有的采录记载;而历史上即使一些汉文古籍中略有零星采录,也是经文人按儒家的理念作了整合修饰,很难看到它的原貌。如有关创世神话故事,未见于先秦至秦汉时期的古籍,直到三国东吴徐整《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才开始出现化生创世传说片断,其中又注入了阴阳学说,缺乏原始神话的古朴色彩。而具体明确提到故事最早的流传地域及文化传承事象,则见于南朝梁代任《述异记》(上)中的一则记载:
今南海有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之魂也。桂林有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国,今人皆以为姓。(任)按: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
后来到了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在《枕中书・众仙记》中,首先把列入道教神谱,奉称“真人”,尊为开天辟地“元始天王”,又称“三皇”“五帝”“皆其后裔”。这既将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同时,把纳入中国古史系统,填补了原秦汉文献所载北方远古无开天辟地神祗的“空白”,加以整合使之衔接,从而构建了中华大地天帝尊神的世系。神话也就随着道教流传开来,便有了“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民谣传颂古今。这是神话历史化的又一个典型例证。
然而,可能是由于记载神话的年代较晚(13世纪),出现也似乎突然,关于神话的来源历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众说纷纭。有南方说,中原说,苗蛮说,外来(印度)说数种,莫衷一是,甚至受到质疑。如上引的“如果把神话除外”(《中国的古代神话》)的假设否定,并以此作为说明中国没有创世神话的“理据”。对此,近年出版的《国与神话》一书通过实证考察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论证了神话源于华南一珠江流域原著民族――壮侗语民族以信仰为标志的“神话王国”的史实,及其经汉族文人加以采录、整合、提升,使之哲理化,纳入古史系统,发展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创世始祖文化过程。
其实有关神话,原本就是壮族先民布洛陀创世神话体系中的核心故事:一是造天地,二是再造人类,并有诸多传说异本。(按:“化生创世”一说缺乏故事性,未见于壮族民间宗教经典《麽经》。此说很可能是后来随道教回传壮族地区的。)现以《布洛陀经诗・造天地》篇为例,从中便可以了解神话的源出、与布洛陀的关系,以及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的结构――
讲起从前事/世上无人烟/天地合一块/不分日和夜/不分高和低/不分天和地/未造出大地/未造
出日月/布洛陀在上/看见这一切/神人来做主/造印把令传/派下王/下来造天地/先造地/先造地上石头/造月亮太阳/样样造齐全/虽能干/造天还不匀/天还不完备/地也不平整/太阳虽然多/但还不明亮/布洛陀在上/看见这一切/神人来作主/造印把令传/派来天王氏/再把天来造/造了八百年/天空才完善/天又高又宽/云雾往上飘/天空变明亮/云雾也消散/从此天完整/太阳有位置/北斗有方位/月亮有处所/星星有地方/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天王来造天/样样造齐全。……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在混沌年代,和天王氏是受布洛陀之命来完成创造天地伟业的神族之一,是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中的“文化超人”。而在诸多同类题材的传说中,尤其以《麽经布洛陀・麽叭科仪》和民间传说《天地分家》中讲述布洛陀造天地的故事情节最为生动,形象神奇又充满生活情趣,具有神话的特殊艺术魅力。请看(摘录):
在远古时候,宇宙一片混沌,天和地尚未分开,紧密相叠合象一块巨大的盘石。布洛陀造出两只大蜾蜂和两只大拱屎虫,它们用锯齿利牙咬盘石,经七个月巨石终于开裂破成三片:一片飞升上方造成天,由“图岜”(雷王)管理;一片降落造成地,由布洛陀管理;一片沉下变成水域,由“图额”(水神)管理。在天地形成之初,天和地离得很近,人们“可抓星星来玩耍,可拿星星去谈情;媳妇舂米杵触天,公公劈柴斧碰云;公公顿脚叫喊,婆婆拍奶呼号”。人们埋怨“天矮”给生活带来的不便,请求布洛陀把天撑高。于是,布洛陀砍来三十三条南竹连接起来,用力把天往上顶升得很高很高;又把地叠加有三十三座山那么厚。可是,顶上去的天收缩得象一把伞,盖不住大地,布洛陀就用力把地皮拽起来,地面就形成许多褶皱,高凸起来的成了山岭,低凹下去的变成了江河。天和地就这样形成了。
这些故事充分表明,布洛陀是主导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第一大神。当原始时代的壮族先民有了“东西是怎样制造”的观念时,就会幻想出某个制造者,推测他既是伟大的非自然人,又是现实生活中最受尊崇的长者,并赋予他的各种属性:“布”的权威性,智慧性,创造性、道德性,仁慈性,具有主宰世界的神圣威力,又是为民禳灾降福的佑护者。于是把“布”与“王”作为布洛陀的尊称并用,《麽经》中凡祈愿解难之事,常有“板眉布参布,傍眉王参王”,意即“村寨有长老就去问长老,天下有圣王就去问圣王”的训导。因此在对布洛陀形象的描写中,挥拨上了浓重热烈的感彩:既有宗教至上神的无比威严的一面,如出行时显示慑虎豹、镇山河的盖世英武;又有生活中的“布”(祖公)那种可敬可亲的一面。他生活在与壮族及其先民的相同生活环境当中,是一位隐居深山岩洞里备受尊崇的神秘老人;凡“布麽”举行法事仪式祷请,布洛陀便手持拐杖,挎着装有《麽经》和法具的布袋应时而至,助布麽显示神威却又富有人情味,还与人们“一起同乐过夜”,“一同喝酒唱歌”。由此可见,布洛陀是一位完全人性化的高级神,而不是上述的中国历史神话“帝系”中的那种人首兽身、兽首人身的假想神,或是远离人间的“上帝”、天马行空的“天帝”。这表明“人性的因素”在神话中已占据主导地位,壮族先民已开始摆脱了对自然力量的依附心理,“神人同形”的造型也即是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身力量的自然流露。
这类“神人同形”的神话,也就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体现人们对物质生产和生存繁衍的功利追求、价值观念和精神寄托。诚如恩格斯所说:“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因此,在壮族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布洛陀创世神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民间保存的宗教典籍《麽经布洛陀》中,创世神话故事占有很大的篇幅。如多种《麽经》的开篇都开宗明义唱道:“三盖三王置,四盖四王造。王造黑造亮,王造天造地”。大意是:三种三样自然物体(天、地、水)是布洛陀始制,四种四样自然物体(天、地、水和森林)是布洛陀创造。布洛陀造白天有太阳,造黑夜有月亮,又造了星空和大地山川。并以此为引子来叙说宇宙的形成和世界万物的来源。《麽经》中的各种造物经,都讲述布洛陀和乜录甲率领各路众神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英雄业绩。如:天王氏造天,特康射太阳、四脚王造人、再造人类、卜冬寒造火,九头龙造泉水,娅逊依造稻谷,嘹三妹造情爱等,为天下人造田地、造干栏,造耕牛、造水车、造鸡鸭、造鱼荃、造文字、造婚姻、立制度、定人伦等等,为人类造就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其中的各种“工神”即文化英雄达近100个,构成了以布洛陀为主神的神族系统。
在世界神话中,由宗教上的至上神观念,逐步转变为体系神话的主神形象,这是体系神话的普遍进程。而体系神话的起源和主神的产生,是在由许多氏族、部落兼并处于国家的雏形阶段,既吸收并按序位安置其成员原信奉的各类神祗,更需要树立一个最高的主神,以象征部落联盟或国家的权威而造就的。如在布洛陀神话中,就有“布”统领“十二确”即12个部族或邦国的故事,说他们的语言各不相同,说话声音有的像鸡、有的像鹅、有的像狗、有的像羊、有的像猴、有的像鹰、有的像水牛等等,显然是指原始图腾部落。布洛陀就是作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化身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主神。而上古以主神为首的神系视希腊神话与北欧神话最为典型,一切神话、传说的叙述,都分别以宙斯(希腊)和奥定(北欧)为轴心来生发展开,最后又回归到宙斯和奥定那里去。他们或承先启后(宙斯),或开辟世界(奥定);或是中枢,或为源头。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壮族创世体系神话结构,有着与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相类似的样态,《麽经》中的大部分章节和所有故事,均以布洛陀讲述“召贯”(前代人)的古事秘诀来训导,最后由布洛陀来裁定。由此可见,布洛陀作为体系神话中枢与核心的主神,除了是宗教崇拜的对象外,又是各类神话赖以敷衍的中枢性“支点”,主宰世界的神祗。正如《麽经》中所说的:“千个鬼神是‘布’安排,万个神鬼是‘布’创造。”显然,布洛陀就是一个全宇宙性的主神。
总而言之,壮族神话中布洛陀的主神品格与希腊神话中宙斯、北欧神话奥定的主神特征有相类之处,他们都是最高主宰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造物者,但又是一个栩栩如生、甚至充满人情味的神话形象,从而也就破除了中国无创世神话体系的旧说。
三、布洛陀神话的复兴,为提高民族自信心、保持民族文化特性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都知道,“神话”说到底只能是一种“人话”。因为,神话讲的虽然是“神的故事”,但实际上只是人的观念、人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归根到底,还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出的一种设想。如上所述,以布洛陀为主神的创世体系神话,以史诗故事和生动形象,鲜明地再现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深入进行智性思考的结晶,布洛陀神话是民族精神的最初纪录。
各古代民族的神话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倾向及性质特性,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对宇宙本原的理解。希腊人对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爱、理念、原子、水、火等)的追求和探究,产生了
希腊式的知识系统;希伯莱人对自己心目里宇宙本原的追求,凝炼在的特殊形式里,把宇宙的本原称为“耶和华”(或“撒旦”与“众天使”),产生了犹太式的一神宗教系统;古代中国的儒道家们对自己心目中宇宙本原(“天命”、“道”、“玄”、“谷神”)的玄想或实用式的追求,产生了伦理至上的“帝系”神话系统。而壮族布洛陀神话对宇宙本原的理解追求是“天、地、水”三界说,形成了围绕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主题而萌发的原哲学思考和观念文化体系。它采取寓言式的故事探求世界奥秘,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体现了求知爱智的精神,既有知识性与趣味性,又有伦理性、社会性和教化性的作用。举例如下:
1、从盘石或气团裂变成“天、地、水”故事看“宇宙三界说”。故事如前述,远古时天和地未分开,紧密相叠合似一块巍然屹立的大盘石。布洛陀造出两只大蜾蜂和两只大拱屎虫(屎壳郎),用锯齿利牙咬盘石裂破成三片,变成天上、地界、水域。关于天地起源的解释虽然充满着虚幻的神话色彩,但虚中有实,并非全是凭空而来,或是天神的意念造化。其所谓“实”者,是以表明“盘石”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同时“石”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运动变化――裂变成天、地、水三种自然物体而构成了人类赖于生存的世界。另在《天地分家》故事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描述:天地万物产生于大气团。从前天地还没有分家,先是有一团旋转的大气体,转来转去变成一个三黄蛋,后来爆开分为三片,一片飞到上边成为天空,一片沉到下方成为河海,中间一片成为中界大地,形成了“三盖”即“三样自然界物体”。这实际上是通过类比思维方式,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朦胧认知。布洛陀体系神话把宇宙本原称为“天、地、水”,就决定了它对宇宙本原作知识性的理解和说明。基于这种原始思维,壮族先民构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宇宙结构观念一“宇宙三界”说的原哲学思想。我们将之与希腊神话说宙斯采用“生殖”的方式(最先生出混沌)通过诸神间接地创造地母、太空、大海,高山;希伯莱人的《圣经》说上帝耶和华用“灵”与“命令”直接创造世界万物的故事相比较,壮族布洛陀创世神话保存着比希腊神话和希伯莱神话更为古朴、原始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自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它凝聚着壮族先民对宇宙秘密的智性认识。
2、从人与禽兽各得其所故事看“共存生态观”。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布洛陀神话侧重演绎的内容之一。如《麽经》(《杂麽一共卷一科》)说到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王”(此为对举办法事仪式主家的尊称),他种的庄稼经常被野猪禽兽糟蹋,便养狗来驱赶野兽,用箭来射猎。许多野兽被打死,“王”又拿野兽来当餐。过了三年禽兽全跑光了,“王”却患了重病,灾难不断。于是“王”向祖神布洛陀祷告求助。布洛陀指明是因猎杀禽兽带来的祸害,要为禽兽“招魂”解难。“王”便遵照“布”的指点,备牲品请布麽来喃经解煞,为禽兽“招魂”归来。随后不久,只见老虎归深山,猴子归岩洞,马鹿归草地,百鸟归树林,所有的禽兽各得其所,于是“王”的病也就自愈了。从此人与野兽飞禽相安无事,“王”的家业又重新兴旺起来。这个故事寓喻人要善待野兽飞禽,使之自由生存,让世界充满生机,人们的生业才能兴旺。壮族是古老的稻作民族,依赖水源灌溉,对自然生态环境尤为珍重,民间流传有“今考尼那,今巴尼达”的谚语,意即“吃稻米要珍惜田地,吃鱼虾要爱惜河水”,反映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其文化内涵,体现了保持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和人生观、世界观。
3、从洪水遗民兄妹婚生“磨刀石”(肉团)和分姓婚配看对“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认知。洪水淹没世界,兄妹婚再造人类是世界性的神话故事。而对人类为什么要经历洪水劫难后“再造”才得以繁衍这个疑题,便成了千古之谜。《麽经布洛陀》“造人”篇讲述兄妹婚生出象磨刀石一样肉团的故事,不仅特性独具,而且有深层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对这个世界性的古老疑题作了寓意性的暗示诠释。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淹没天下,人类几乎全部灭绝了,只剩下两兄妹(另一说为姑侄俩)躲在葫芦里漂流。后来漂到唯一未被洪水淹没的郎汉山。布洛陀为了拯救世界,要他们结为夫妻繁衍人类。后来妹妹却生下一块象磨刀石的肉团。经祈问布洛陀,“布”要他们把磨刀石砸碎,于是碎片飞散四方,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世界又恢复了生机。在历史上壮族对磨刀石十分珍重,视之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家族家庭的传世财产,在广西平乐银山岭的汉墓中,就发现有许多陪葬砺石(磨刀石)。至于故事中说,兄妹躲进葫芦逃过洪灾,遂而婚后生磨刀石,将之砸碎再造人类,除反映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对生产工具砺石和葫芦的深厚情结,并视砺石似男根、葫芦似女体,遂为求繁衍而崇拜外,其主旨是通过寓喻性的演绎暗示:亲族血缘婚会生出怪胎,造成人类退化,濒危灭绝,必需将怪胎(磨刀石)砸碎,彻底改变近亲血缘婚,人类才能重新健康繁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思维,在《布洛陀经诗》中的相同题材的异本故事开端,说祖神布洛陀造了天地山川后又造了人类,但世上“未立规矩”,子杀父吃肉,男女伦乱。布洛陀洞察这一切,便派“四脸王”(一说四脚王)造出十二个太阳使天下大旱三年,黎民死一半;后来“王”又制造洪水淹天下断人烟,“布”便让靠葫芦余生的兄妹再造人类(砸碎怪胎磨刀石变人)。表明先前制造毁灭性灾害是至上神布洛陀的旨意,为了整治“性乱”,必须“造出新的人类”才能继续繁衍。这与希腊神话所说的“灾难”、“救世”故事如同出一辙:宙斯对“青铜时代人类的种种罪恶”感到震惊、愤怒,召集奥林匹斯的神族决定用洪水毁灭全部人类,只有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得到普罗米修斯的警告,双双乘小船逃过灭顶之灾。后来他们受神谕启示,将“大地母亲的骨骼”扔到身后就可再造人类。他们猜这“骨骼”大约是石头,便分别抛掷石块,夫抛出的化成男人,妻抛出的变成女人,产生了新的人类。而《圣经》里耶和华创世造人,是为实现神秘的“意志”,其中又以著名的“挪亚方舟”故事影响最大。壮族的洪水神话与其亦有异曲同工的寓意。有关洪水传说和人类再生的故事,实际上是关于人类真正起源――经过男女生殖而非捏泥造人之类――的想象之辞。因此往往出现不少奇妙的相似性,历来引起国际上各方面学者的兴趣而各有见地。我们之所以认为“彻底改变近亲血缘婚”是产生“洪灾、救世”神话的“动因”,还可从壮族传统《婚源歌》唱述祖神布洛陀要各族群“宗亲分姓”、“兄弟(姐妹)分家”来解决男女“婚配”的古老故事,作为诠释并加以印证,从中可探察到“分姓婚配”一沿自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实行不同氏族间的男女互相婚配即族外婚的制度,彻底改变亲族血缘婚的历史踪影。
总而言之,这些故事以幻想式艺术形象,表现了壮族先民对远古族内血缘婚及其后果的朦胧记忆和反思感悟,对“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从无知到认知的朴素观念,作了“变形”的折射和“幻化”的暗示,预示着原始社会从血亲乱婚时期向氏族外婚制阶段转化的开端,亦是其已成为跨入文明门槛民族的表现。如上的神话故事和认知思维,是壮族先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自发的认
识活动,到对经验认识的反思,并由此开始形成自觉追求真知的价值观。而这些带有哲理性的观念及价值观,只有当文化共体进化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可能出现。可以说,《麽经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深入进行智性思考的结晶,是利用神话材料、戴着宗教面具的百科全书式的原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中国古籍中的上古神话现象已经化为历史传说,因此,人们不把神话解释成历史,而反映业已经改造的古代神话当作“历史”予接受。而壮族布洛陀创世体系神话现象本身,则仍然保持着神话的基本特征,若要说《麽经布洛陀》填补了古代中国没有神话传说完整专集的“空白”,自然也是并不为过。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只是由于被历史尘封甚至深埋“地下”,不久前才得以发掘,犹似刚“出土”的“神话活化石”。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神话研究先驱茅盾先生对神话来源评论时,就曾无限感慨而又有所预感地说过:“已经创造了开天辟地之神的岭南民族一定还有其他许多神话。这些神话,因没有文人采用,便自然枯死。……郫视邻近的小民族,南方的神话当然亦不为重视,虽然民间也许流传,但随着混入土著的原始中,渐渐改变了外形,终于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习俗,完全失却了神话的意义。”作为岭南原著民族的布洛陀创世神话正是处于这样的境况,千百年来只在民间宗教仪式和“麽教经书”中得以幸存流传,却又因“化成莫明其妙的迷信习俗”而历遭劫难,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才得以抢救而有如“枯木逢春”。随着壮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布洛陀文化的专题考察研究硕果累累,《布洛陀经诗》、《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布洛陀寻踪一广西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等著作的出版,一年一度的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并举行公祭壮族人文始布洛陀盛典,标志着布洛陀神话开始复兴。
我们正面临一个巨变的时代和多样挑战,也包含面对神话与民族精神的再思考以面向未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日趋加速的进程中,东西方文化、诸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质、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撞击、共争舞台。在这当中,我们只有保持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位置;丧失文化特性的民族,失去民族自尊的民族,便失去了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布洛陀神活与民族精神互为表里,它深植于民族的集体意识之中,并具有巨大的潜能。创造、进取、有序、和谐是布洛陀创世神话的精髓;《麽经布洛陀》是表现和寄托壮族基本精神、凝聚民族智慧的“圣书”;田阳敢壮山是纪念祖神布洛陀圣地,这些神话式的“基因”,传承着并唤醒了民族心理深层的情结而产生强大的文化动力。布洛陀神话的复兴,并非意味复古,而是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旗帜下,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并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比较、交流和撞击中,开阔视野,去芜存箐,推陈出新,进行民族文化的重组,实行新的创造,布洛陀神话将在民族精神视野中获重要位置,并将焕发出新的异彩和社会功能,从而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2002年以来,田阳敢壮山举行公祭布洛陀盛典的社会效应表明,布洛陀神话的复兴,具有唤醒民族意识,激励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文化自觉,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和功能。
- 上一篇:小学政教处工作总结
- 下一篇:父亲节的祝福语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