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励志寄语范文
时间:2023-03-18 01:4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励志寄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校巧涵建设
高等教育扩招是高等教育精英化向普及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人力资源的储备,有效促进了我国狂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扩招后,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近年来高考生源的下降,学生与家长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高校也开始面临能否完成招生计划的压力。而生源是学校的生命线,特别是相当高校已实行生均拨款体制,即按学生数、而非教师数核拨人员经费,招生情况与学校的办学效益密切相关。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明晰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
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高校自筹是我国高校的几大经费渠道,从A大学的情况来看,政府拨款(即财政预算内拨款,含人员经费和生均拨款)约占学校总收入的41%,学杂费收入(即预算外收入,主要为学费和住宿费)约占46%、高校自筹的其他收入占13%。A大学作为"211"高校,本身竞争力较强,并举办两所独立学院,其经费自筹比例已相对较高,而其他大多数高校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巧学费收入构成,自筹经费的比例基本未超过10%。从长期来看,如无法扩大自筹经费渠道,教师的工资水平将受制于政府拨款和招生情况。与国内高校相比,国外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除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还有服务社会收益、社会捐赠等经费来源等。特别是世界知名高校,更加注重对社会的服务,也相应得到了较好的回馈。我国高校也应充分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的成功经验,不固步自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搭建服务社会的平台,不断拓宽经费渠道。
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是绩效分配的前提和关键,从发达国家(地区)高校薪酬制度来看,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其绩效评价体系相对完善,薪酬的激励导向作用也更加明显。从设立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原则而言,应实行分类分层次评价体系。首先,高校应根据发展定位确定激励导向,如学术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型院校等不同类型的?B校激励导向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作用,由院(系)根据学科建设、教师本身的发展方向实施具体的分类评价办法。如就教师类别而言,大致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应相应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以最大限度激发教师活力。从评价办法而言,考虑到高校教师承担的职责任务中,科研工作相对较容易量化,而人才培养成效的滞后性,社会服务、文华传承短期内难以衡量等实际困难使得绩效评价相对复杂,因此应注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此外,在实际的绩效评价中,应注意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如就评价期限而言,对高层次拔尖人才、及负有重大课题项目的教师可实行"无固定期限聘任",聘期内免于年度绩效考核,鼓励他们专也学术研究。目前,东南某省部分高校也逐步参考国外一些?{校的做法,采取类似"终身聘期"和"非升即走"的做法,如B大学对高层次人才、享有声望的知名教授实行终身聘任制,华侨大学对讲师任职年限达12年上还未晋升高一级职务的教师实行转岗制,即转至教辅等非教学岗位工作。
四、妥善处理好学校各类人员间的分配关系
某省高校现行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权重大约为4;6至3:7之间,可自主分配的部分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7:3的权重,可见高校可自主分配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直接关系着教职工的切身利益。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实验教辅、学生辅导员、后勤管理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每一类人员对高校的发展都起发挥着重要作用,妥善处理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也关系到校园的和谐和稳定。高校在实施绩效工资时,应充分考虑各类人员的工作实绩,同时应与市场接轨,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
五、重视和改善青年教师待遇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相应加大了青年教师的补充,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高校师资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如2013年某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4.29万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59万人,占到专任教师的60%。青年教师作为战略后备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着高校未来发展的成败。按照生存工资理论,谋取生活基本保障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如果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服务精神。近年来,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已引起政麻和高校的重视。2012年12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从青年教师的选聘、专业发展能力提升、传帮带团队巧造就学术英才、待遇保障等8个方面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总体规划,其中就待遇而言,
篇2
【关键词】高职;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立足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来开展的,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解决和改善心理问题,关注学生负面情绪和心理体验,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诊断和矫正,能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不能在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同时也忽略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引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通过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挖掘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优点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让心灵感受温暖;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积极的人生。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背景下而发展起来的,现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经初步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各种各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受到“消极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是“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发挥出积极作用。
随着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高职院校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其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发掘人的消极状态,并采取手段来改善人的消极状态,运用这种模式的教育方法常常会把学生看作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却可能忽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无法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其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诊治,轻预防,对待学生心理问题指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心理问题的发生,这种高投入、低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极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较大差异:第一,学生过度被心理辅导教师关注负面心理,会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自身蕴藏的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大学三年将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实习,比本科生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改变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加有效和适用性更强的教育模式来促进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一)师生共同成长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解决和改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更要转变观念,不只是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高职教师同样也应该成为其中的受众,师生均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增强调整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促进人格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制度建设
顺利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制度方面的保障,设立专门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大资金、资源的投入;其次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从上级领导到基层的授课教师,都要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第三,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引导全社会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保障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推进。
构建“积极心理”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与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相对应,组建多层次立体式组合:
1、着力于培养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即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感品质以及积极的意志品质。
2、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充分挖掘师生的自身潜能,以积极的观念指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和企业环境,发展整个社会的积极品质,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三)创新教育方法
高职生存在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与本科生不尽相同,对于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手段和方法不能直接照搬,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寻求适合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学生多多参与和体验,尽量少采用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自觉的维护好自身心理健康。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学生自觉的参与和组织。让学生明确的认识到心理学不是“万灵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自己的积极配合和努力;让教师明白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帮助学生成长,惠及自身的一个过程,在帮助别人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同时,对自身潜能的开发也具有重大帮助。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现有身心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基础上,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并做好积极心理拓展训练。要建立全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保障信息流通的及时性,以便能够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主观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上,引导学生树立起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在开展积极心理拓展训练的过程当中,应该向学生普及心理学理论知识,逐步形成积极的心理取向,重视对学生积极人际关系交往、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
总之,我们提出构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一点思考,是希望能够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希望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均能获益。
作者简介:马丽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63年4月出生,籍贯:湖南桃源人,现工作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职称:教育心理学副教授,学历学位:本科,文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生;英语;交际;能力;提高
英语在中等职业学校,可能是比较“冷门”的学科。学生们认为我进职校是冲着学技术来的,英语将来没什么作用;况且,我选择职校就是我害怕英语,逃避文化学习。同时,就算教师尽心尽力地、兢兢业业地教,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限制,对英语也不怎么“感冒”。面对这种现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该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英语交际用语能力呢?
一、在转变观念中激发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不积极首先是观念不重视,认为无足轻重。而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的“懒学”必然导致教师是剃头师傅的挑子 ―― 一头热,这种灌输、硬喂自然难以取得效果。要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对英语交际的兴趣,首先要转变他们对英语的观念,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内驱力。
通过多种途径让同学们,包括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学生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向同学们介绍毕业时相关企业的就业宣传单,或者观看一些企业的宣传视频,学校也可组织已经就业的同学回校向学弟学妹介绍,让学弟学妹认识到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英语是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是40多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10多个国家的母语,世界上讲英语的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学好英语为你将来进入外企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互联网+”是建立在英语的基础上,医学、建筑、汽车等领域也与英语有极大的关联,很多外企进货、发货以及书信函电、进出口文件等等都用英文。学好英语不仅为以后就业赢得更多的选择权,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有优势夺得一些机会,而且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和提升奠定基础,容易获得更多的融入企业高层或者出国进修的机会。技多不压身,前途不是能预料的,尽力做好当前,将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集体活动中锻炼胆量
学生有了提高英语交际用语能力的念头后,教师要适时地保护好这一苗头,以免迅速来的挫折浇灭了他们的热情。英语交际不是只学不说,需要面对别人,大声讲出。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去交际,去使用英语,同时又要帮助他们克服畏难、羞怯的心理,集体活动是比较好的选择。班级集体活动由教师直接组织并且引导,面向全班学生开展。由于是集体,一起参加的人数多,适合于“滥竽充数”,容易掩盖挫折、打击,同时是面对自己熟悉的同学,少了戒备、羞怯心理,无论对错都比较容易积极参加,时间一长,学生的胆量就会锻炼出来。有了胆量后,就算在集体活动中多犯错也是一种成长,因为印象更深、感受更切,更能吃一堑长一智。
我们的英语教材分“导入、听说、读写、语法、生活技能、总结”等几个板块编写,虽然“生活技能”板块直接服务交际,结合单元主题设计了生活或职业场景,任凭学生去听说读写,其实每一个板块都适合展开集体活动,让学生进行英语交际模拟。放低要求,不管对错,积极主动、大声问答,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运用英语交际的兴趣,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不必担心出错或丢面子,降低抵触情绪。学生有了参与的胆量,才形成了真正的交往、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师生才能达成共识,共同分享,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在英语交际方面的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在分组活动中培养能力
集体活动有利于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锻炼同学们英语交际的胆量,但也容易使一些人失去目标,不思进取。这时还需进行分组活动,以两人一组为主,在二人分组活动中实打实地展示自己,倒逼他们努力上一个新台阶。
比如学习“生活技能”《handle a conflict successfully》(成功地处理冲突)时,我设计一个记者采访的活动,两位同学一位扮记者,一位扮被采访者,采访的核心问题就是“How to deal with conflicts”。主要采访这样几个问题:(1)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a conflict with someone else? (你能说说你和别人发生过的一次冲突吗?)(2)What is the result of this conflict? (这次冲突的结果怎样?)(3)What did the conflict have to do with your mind?(这次冲突对你的思想有什么触动?)(4)After you read this article, what is the inspiration?(你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启发?)(5)Do you have anything else to add? (你还有其他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这样的“双边活动”,有指定内容,目标清晰明确,相比集体活动能极大地减少盲目性,也有自由发挥,如第5题,能很好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可以多次找同伴自由结对,以在与不同的伙伴合作中获取新鲜的语言信息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他们在座位上两两相对,自由交谈,然后抽一两个小组面对全班展示,很好地锻炼了同学们英语交际的听说能力。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思路 土力学课程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作用下,土形成了天然变异性、多相性、碎散性三个特性;基于气、固、水三者的相互作用和比例不同,土的力学性质差异很大。土力学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土力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必须强调土的特性。土的三个特性分别引起土的三大工程问题,分别是土的强度、土的变形及土的渗流。其核心问题是强度问题,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讲授土的强度和变形。
一、土力学课程的特点
首先,土力学课程涉及工程地质、材料力学、水力学、工程设计与施工等相关知识内容,表现出理论繁多、知识体系较松散、内容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与其他力学课程不同。其他力学都是在建立理论体系前对研究对象作了假设,而土力学对土体没有统一的假定,没有统一的力学体系,也不要求建立完整的力学体系,主要依靠土工试验,依靠工程经验,力学分析并不是主线。如在分析土的固结理论、沉降计算、稳定分析等各部分中对研究对象土体所作的假设是不一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土力学”内容多(10章内容)、概念多(150多个概念)、公式多(200多个公式)。与此形成矛盾的是只有56学时,其中48学时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掌握如此多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在应用土力学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方法与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答案。如在讲土的抗剪强度时,学生一般认为一种土体的强度只有一个,而土的强度根据试验方法的不同可有很多答案。这取决于采用直剪试验还是三轴试验;在三轴试验中,排水条件不同,测定的抗剪强度也是不同的。
最后,解决地基的承载力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而且每种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都不尽相同。这对于以前习惯于理论推导,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学生来说,有些散乱而且不好理解和掌握。这时就要特别强调土的强度根据不同的试验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且不同的试验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情况,强调土力学是依靠试验、依靠工程经验的一门学科。
以上问题的特殊性主要是由土体的特殊性性质决定的。土力学主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实用性强,它的发展主要依靠试验研究,因此,土力学的创始人太沙基晚年强调“土力学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这是对这门学科特点的深刻阐述。
本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法特殊,即采取重概念、重理解、重工程经验、重试验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课堂授教时以讲授为主,辅以简单示图,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基础的工程经验,仅靠想象来理解,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非常困难。另外板书占用了较多的讲课时间,从而使得课堂内容压缩。
二、土力学教学思路
(一)注重多媒体教学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地基破坏的整个过程,用多媒体进行展现后,学生反馈效果很好。
(二)重视下课之后的习题练习和辅导。仅仅依靠课堂的讲授是永远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的,辅以适当的习题练习,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所以在讲授课程之余,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习题,尤其是综合性的题目,如基础设计,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往往觉得很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教师在指导和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做多练,定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重视土力学实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土力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科学,所以,土力学实验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土力学的实验项目很多,土的密度和含水量实验、土的液塑限实验、土的固结和剪切实验等实验简单易做,它们反映了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做过这几个实验,学生对土的基本性质就有了最直观最直接的认知,所以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最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改变由老师演示一下实验整个过程就可以的情况。
(四)土力学课程一般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这时学生的工程实际经历不多,对本门课程不存在什么印象,增加工程实例教学就显得更为迫切。一次实习时,我带领学生到工地的基坑施工现场观看了基坑施工整个过程,包括放线、开挖、清理、支护等,这样学生一下子对基坑施工就具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后来在讲授基坑施工的时候,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就深刻了许多。
(五)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效果不尽如人意。传统的考核方式以试卷笔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测试。因此应改革考核方法,由考核知识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考核理解及应用知识的本领,即技能,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全面运用本领,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龚晓南.土力学学科特点及对教学的影响[C].土力学教育与教学,2006:33-37.
[3]袁俊平,卢廷浩.互动式教学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C].土力学教育与教学,2006:290-294.
篇5
关键词: 日语听力 教学质量 内因 外因
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国内对多种语言交流的需要明显增加,日本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对于不能亲历该国学习其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听力理解和开口表达成了两大学习障碍,人们常提及的“聋子外语”、“哑巴英语”就是这一现象的具体体现。日语听力理解是日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在校学生学习日语的一个难点[1],[2]。突破这个难关不仅有助于其它单项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能为培养学生的日语交际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日语听力课是日语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课。日语听力,即听解日语的能力,是指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对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现象的识别与理解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结合该语言的特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效地、正确地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3]。如何科学、系统、卓有成效地组织日语听力训练是每个日语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先要对日语听力课程性质、影响听力的要素进行认真、透彻的分析,这样知己知彼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能力。
1.影响日语听力教与学的困难因素
从整体上来看,可以把影响日语听力教与学的因素分为两类,即内因和外因。内部因素包括日语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学习态度等。外部因素包括日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设施、条件、主要教材、辅助教材等[3]。下面将具体地进行论述:
(1)“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学生高中时代的许多外部压力(如学校的紧张气氛、教师的课堂监督等)都已基本消除,学习主要靠自己,此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逐渐明显,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锐减,并逐步丧失可贵的学习毅力,造成日语基础知识不熟悉,导致听力理解困难。其自身的语音素质不高,听不懂日语语态变化等,例如动词「す的使役态「させる;日语语速较快导致的长短音不易区分和尾音不清晰,例如,听不出「茎(くき)和「空(くうき)的长短音区分,以及「靴(くつ)和「苦痛(くつう)尾音不清晰导致的意思差异。另外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还有关于数词方面的题型。日语里的名词与数词像汉语一样有固定的搭配,中国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而想不通为什么原本“一件”衣服用日语表达就成了「一枚(いちまい)衣服了。以上所列举的这些单词并不是因为没有学过不知道意思,而是因为受学生自身语音素质的影响而造成误解。
(2)先天因素的影响。个体特性对学习的影响很重要,但它一定程度上属于先天因素。许多测验项目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接触能力、认知能力、反应能力等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类个体的认知因素涉及的范围极广,主要有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其中每一项因素都决定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触、掌握能力。尽管先天因素决定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性质,但学习及教学不能只从先天角度出发,后天的培养也极其重要[3]。
(3)教学方法的影响。传统的日语听力课堂教学往往从播放录音资料开始,继而教师对其中难点和疑点加以解释,学生做作业,最后对答案,教学过程简单、乏味。有学生戏言,上听力课就是“到了睡觉的时间”,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日语听力教学一直处于“疲软”状态,故收效甚微。
(4)教学内容的影响。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只用一种课本,而且课本内容都是十分规范的、正规的书面语言,学生无法“活学活用”,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听力课的兴趣。
(5)教学设施、条件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以教师讲授、使用粉笔加黑板为主的传授方式,教学设备主要以语音播放机为主,这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教学效果不好。
综上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日语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几个因素。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那么教学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用一个公式简明地表出:教学质量=(教师的素质+教学条件+学生的素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该公式可以看到,教学质量是内应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几点思考
从上面影响日语听力教与学的因素分析可知,要提高日语听力教学质量不仅要不断改进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外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改进内因的影响。笔者从日语听力教学经验方面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1)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从教学质量公式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内因,乃是教学质量的一个“致零因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用心,不动脑,不思考问题,那么,再好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条件,也等于零。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乃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要冲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努力践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特别要重视对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根源,注意学生在学习情绪、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从学习困难中解脱出来,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内容方面。日语听力教学中,标准的语音语调还需要丰富的听力教学内容去充实。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通过泛听才能获得,所以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听力教学材料。因此,听力课教材的选用就不能只限于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必须精选具有代表性、形式多样、内容详实的资料作为教材。基础阶段可选择一些包括音素、假名、单词、句子练习的听力材料,并选择一些短而精的有日本味的文章,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中级阶段可以选用听新闻的形式加以练习。新闻的特点是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又不是太专业化的报道,学生普遍可以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日本直接购进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及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有声资料。根据学生水平,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选择,安排学生精听,使学生大量接触实际生活交际中的自然语言,感受特定场合中所使用的交际语言。学生学习后,认为“学到了各式各样、原汁原味的日语”[4]。
(3)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日本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前期教案准备。把这些属于以外的背景知识在听前或听的过程中结合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对有关知识的具体掌握,并在逐步增加学生对日本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增加其在语言之外的积累,使学生对日语的兴趣和听力理解能力同步提高。另外,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日益繁多,为听力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影碟等工具活跃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4)教学方式方面。在日语听力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和条件,将原有的静止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方式传递给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特别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刺激的独特作用。发展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日语听力教学,特别是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极为有利,多媒体教学更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信息的获取量,扩充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听力、口语能力和运用日语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手段,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在日语学习中,“听”因其重要的作用位居“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首。可以说,“听”是日语学习的关键,是获得语言能力的基础。学生要想提高运用日语的能力,必须从提高日语听力水平上下功夫,学生的听力水平与其所掌握的日语基础知识密切相关。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句法等语法知识,还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如正确的发音、重音、连续、语调、停顿等。听与说密切相关,没有必要的语音基础知识,要想听懂别人所说的话是不可能的[5]。
因此,提高日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在日语听力教学环节中不断改进影响日语听力教学的内因和外因的因素,深化日语听力教学改革。
3.结论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蓬勃发展,听力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语听力教学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传统的日语听力教学模式有待我们去创新,努力提高日语听力教学质量。听力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听懂材料的层面上,而更应注重通过听力实践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听力理解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汪丽影.日语初级听力[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徐敏民主编.日本语听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于晓欢,唐燕.影响日语听力教与学因素浅析[J].才智,2008,(9):112-113.
篇6
一、高校管理体制现状
第一,校内党政的关系不清,党委分管的权限过大,插手到行政和学术领域来,组织机构行政化,套用了政府机关的行政级别,学校就像行政机构沿用了行政管理关系。学术的自由受到了行政化的约束,不再是单纯学术。在许多高校里,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行政领导既搞行政管理,又搞教学,甚至带研究生,投入的精力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造成了行政和教学都没有充足的时间,行政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拖延,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导致行政方面的问题论证不充分而做出了不恰当的决策,虽然影响一时也许看不出来,但从学校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利因素的影响是长远的,长期如此,积累的不利影响不可小视。另外由于职工的待遇与行政级别挂钩,而造成教师因待遇而挤占学术的时间来争取行政待遇的问题也是存在的。在领导和职工都存在这种投入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行政的效率效果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学术的研究氛围及研究目的也是会受到质疑的。在投入精力有限的同时,学校在遇到学术方面的问题研讨或是做出决策时,由于行政领导干部参与到学术中来,导致了行政的影响力很大,存在学术权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致方向不准,学术未得到最佳的发展,从而影响到整个学校宏观发展。有的科研项目决策成员包括了大部分的领导干部,迫于行政的压力,也存在一些没有对项目真正发表意见的现象,没有充分采集对科研项目的意见,造成的结果就是项目的论证不充分,项目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学校的内部管理机构层次过多,层次多了,管理的幅度过小,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管理力强,虽然有利于分工明确、行动统一,但传递信息途径长,造成传递的信息失真、执行政策走样,繁多的管理层级造成工作繁琐复杂,影响效率和效果。机构设置累赘重复,职能交叉重复,造成重复的及边延化的一些管理工作存在互相推诿,不愿承担责任的情况。
第三,与社会市场脱节,市场概念模糊,科研成果未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或是转化的状况不理想,影响创收,不利于推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学校只是埋头在做科研、搞学术,却不懂得如何才能将成果转变为效益,一方面有科研成果了,另一方面却没有将科研转化为效益的体制和具体方式,或是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体制已滞后于发展,无法将成果最大化的产出效益,创收管理体制要建立或进行更新完善。
第四,内部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不够。在学校中有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学科之间的交流可增加对学科的信息来源,扩大信息范围,学校也没有为学科创建这样的平台,校内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基本不存在,没有形成一个学术团体。同样在实验平台的建设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设备仪器及实验室是通用的,各个专业和学院都需要的,但却在不同的专业和学院都有购置,从整个学校来看就重复了,资源没有共享。学校内有的设备和仪器的购买不一定是必须的,在固定资产的盘点中,有的高校存在了还未拆包装的情况,因此缺乏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体制。
第五,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端。高校动用大量资金引进人才,但对引进的人才是否对学校的科研起到了领军带头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没有人去跟踪和评价,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与引进人才签定的协议是否执行了,要完成的项目是否完成,学校动用了大量的资金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跟踪评价说明了一定程度上人才引进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存在问题,人才引进的必要性引起了怀疑,人才引进没有相关的评估措施,引进的人才是否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分配制度上,由于收入分配与行政级别挂钩造成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职工没有全心全意的搞学术搞业务,而却对行政级别愿意花大量时间来提高、改善自身待遇,因此,改进我们的人事分配制度,对不同类的人员采用不同分配制度,最大程度的促进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必要的。
二、应对高校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
鉴于存在上述状况,提出以下改善高校校内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第一,更新观念,将经营理念带入学校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施教和受教育的单位,而是作为一种投资和消费,要把学校看作一个经营单位,要有全盘性的可行性战略计划,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科研的成果转化,全盘性的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目前的状况和局部的利益。教育作为特殊的“生产”,其产品有特殊性,要求学校既要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待对待,除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外,更要对其特殊性进行深入的考虑,考虑不同于企业以及经营单位的方面、特殊的运作方式、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因素。
第二,调整校内党政关系,调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党委主要负责办学方向等宏观问题的把握以及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干部队伍的建设,形成良好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校内要建立相关的学术委员会,并赋予委员会学术方面的决策权,而不是学校所有权力都集中在党政,削弱了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同时,行政为学术做好保障工作,能为学校的学术发展争取到的外部政策就努力去争取,并且在校内制定相关的决策保障制度,不同的决策内容由不同的机构做出,学术的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党政的由党政做出,而不再是党政削弱了学术的权力。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的体制,保证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各行其责。
第三,内部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管理机构的设置改革也是必须的,要建立管理力强、信息传递不走样的管理体系,但体系要精简,明确职责,杜绝推诿和职责不清造成的管理弱化,要保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学校没有更好的转化方案的,可通过中介组织加强学校与外部市场的沟通交流,带动学校的科研产业化及为学校带来创收,增加学校经济资源,增强保障。但同时要注意研究成果的保密安全,以免造成经济损失。对于原来有转化的相关规定或是制度,摒弃不适用的制度,根据现有状况做出更适合学校向前发展的新规定和提出新要求。
第五,搭建校内相关学术间的学术交流探讨的平台,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形成校内学术交流的良好氛围。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拟定相关规章制度,是统一管理还是各个专业学院分管但可共用的管理办法,学校根据自身的要求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实验室平台共享。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 集团化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内涵
“集团化”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其内涵是将经济领域中分散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的实体以集团的形式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规模比较大的经济运行实体,以规模优势来提高企业经营中的规模效益。高职教育集团是高职教育主体(高职院校)通过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其他的教育主体,或中介、行业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等组成高职教育实体。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中介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高职教育做大、做强、做优。
二、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模式
1.纵向衔接。把中、高职教育纳入一个集团体系,实现中、高职的纵向衔接,有利于高职教育做强。衔接的核心是,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多赢”为基本原则,达到资源互补、政策共享、分段培养、科学发展的目的。
2.横向联合。吸收若干个与学校专业基本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集团化运作,有利于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按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培养,真正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中介参与.咨询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参与集团化运作,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咨询服务机构主要指职教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等。集团化运作需要理论指导,需要职教研究单位跟踪研究,及时为集团化运作健康运行提供依据。行业协会与企业联系紧密,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多方信息资源的共享。人才交流中心主要为高职院校提供人才需求及服务信息,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体,使社会人才流通服务机构真正成为以促进就业为己任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主体。咨询服务机构作为政府、学校、企业间的中介,它主要通过信息传递的方式,加强政府、社会及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高职教育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三、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机制
1.紧密型的运行机制。这是一种实质性合并的形式,合并单位通常是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一般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加入集团。并人的成员学校,其人、财、物采取整体划入集团主体学校的办法,它不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集团主体学校的—部分。
2.松散型的运行机制。这是一种由某主体学校为核心,联合其他学校、企业及实体组建起来的集团化运作形式。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合办学,相互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并且有统一的领导协调组织。具体做法是,有关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以联合的形式加入集团,其人、财、物及原法人资格仍保持独立不变,其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也不变。
3.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它既有紧密型整体并人集团的学校,也有松散型以联合办学形式加人集团的学校、企业或其他实体,比较灵活。这种做法,因为有紧密型的整体并入单位,从而可以迅速充实集团主体学校的办学实力,形成集团的核心力量,形成集团的高职教育品牌;因为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单位的加人,从而可以根据各自优势及集团分工,调动集团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把某一方面的教育资源配置做强、做精、做优,使之达到本地甚至国内领先水平,有利于提升整个集团教育资源的档次和标准,并形成多方面的竞争优势。这种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组建形式,既避免了完全紧密型组建中的难度,又避免了完全松散型组建中的弊端,应是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组建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
四、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管理体制
为使集团化运行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确保高职教育集团高效率运作的、政府统筹、行业(企业)参与、多元办学的管理体制。
1,设立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一般由热心于高职教育事业、关心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界领导,企事业单位技术、管理专家,社会团体负责人,实业家和知名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体制对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确定集团化运作目标,并制订实施方案;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第三,通过校外董事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支持;第四,董事会充当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缓冲器”的作用,能保持各成员学校的相对独立性。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应打破原有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政府的作用。政府应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决策,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学校、企业、咨询机构等在集团化运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政府是高职教育最大的受益者,应成为投资主体。政府应通过投资、评估、指导等方法引导集团化运作的发展方向。教育行政部门特别要切实加强统筹管理,多策并举,推进中职、高职衔接,职前、职后贯通,职教、成教融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模式的构建。
3.咨询机构的职能。咨询服务机构为集团化运作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提供人才供需信息,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应允许有一定的回报,并获得企业、学校的支持,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4.企业的职能。(1)应提供决策咨询,如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与调整等;(2)应提供实践服务,如为高职院校提供师资、实训基地、安置毕业生等;(3)应提供经费支持。企业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应成为主要的投资者之一;(4)应提供监督评价,参与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应享有特殊政策:以立法形式制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应享有的权利,如税收优惠、筹资返回、股票优先上市、表彰先进、优先录用毕业生等。
五、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优势
(一)可以获取四个教育效益
1.规模效益。由于传统的教育体系使我国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断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还不能与社会需求相匹配,适合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还相当短缺,高职院校的规模普遍偏小,还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因此,在高职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能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条件,形成资源优势,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
2.范围效益。高职教育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来组成高职教育集团,扩大教育业务范围、专业范围、层次范围和地域范围,可以获得范围效益。
3.速度效益。速度经济即时间经济,也可表示为对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高职教育通过集团化运作,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可以加快信息获取过程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过程,进而获得速度效益。
4.网络效益。这一方面是指高职教育通过集团化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渠道网络,从而获得教育效益;另一方面是指高职教育集团内部通过计算机网络办公和网络教学而带来的教育效益。
(二)可以使高职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1.投资主体多元化.在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条件下,教育投资主体除政府外,还有受教育者个人以及—些法人单位、个人。他们对投入教育的资源,要求高职教育机构在分配和使用中,必须符合他们的目标,必须在保证一定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高职教育资源。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效率才能够提高。
2,投资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规模是影响生均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学校规模过小,生均高职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使学校形成规模,实现人、财、物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可以在集团产权关系、决策体系、管理体系、激励体系实现整体性的创新,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讲,降低了教育成本,使1+1>2,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
3.管理集约化。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偏重于数量、指标、规模,追求速度的发展。作为高职教育集团来说,管理集约化就是要使高职教育集团成为高职教育投资中心、资产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开发调配中心、监控调节中心和服务中心,起着控制、支配、组织、协调、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竞争力,保持和扩大高职教育市场的占有率,以获取规模效应。
六、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坚持主动适应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社会眼前需要、盲目跟随社会潮流的办学思路,不符合高职教育以学生成功就业为出发点的基本特性。因此,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不应立足于“被动服务”,而应从主动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着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功能、就业功能、培训功能,提高办学效益。
2.坚持集团化运作的协调机制。集团化运作的最大优势是集各成员单位的有效资源,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对于实质性合并的学校应实行人、财、物全方位的统一协调;对于非实质性合并的学校,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在培养目标、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监控、招生与学籍管理、境外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实行统一协调,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基本建设、师资设备、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行统筹;对于企业参与,在后勤管理、学生就业、教学研究、课程设置、专业开发、设施设备、实训基地、实践技术力量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通过有效协调,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企业的“四赢”。
3.坚持内外环境的协同整合。这里的内外是相对的概念。在集团学校与各级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的关系上,通过沟通协调,争取政策上、经费上、信息上、业务上的指导或支持。在处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要使学校的规划、建设与社区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为集团学校创设—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集团学校内部各成员单位的关系上,通过有效整合,在办学层次上机制要活,实行连读制度,如初级与中级连读,甚至中、高连读;在办学形式上灵活多样,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高职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宽严结合,实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即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学生来源不限、进出自由;按照学分制度,只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校校之间实现学分互通,使学校的布局、建设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4.坚持既遵循规范又发展个性的原则.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共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条:(1)办学目的上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学生为宗旨;(2)办学指导思想上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技能,提升学校晶牌。因此,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办学个性特点的原则。即根据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民族习惯、文化教育基础、对教育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因素组建教育集团,看到差异,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更不能一哄而起,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防止贪大求全。二要坚持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即集团化运作不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原则,而是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包括人才培养和教育公平的最大化。三要坚持依托名牌学校组建教育集团的原则。防止“名校变民校”。“名校”不能变“民校”,但民校可以依托名校努力办成名校。四要坚持目标一致的原则,即集团化运作目标是为了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提升高职教育整体水平,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在集团内部,都应该坚持办学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民办学校,作为投资者,要把民办学校当作事业来办,遵循教育规律;作为校长,要与投资者同舟共济,按教育规律办事,在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同时,按市场经济规律、高职教育特征思考问题,谋划决策。只有这样,才能和谐共处、目标一致。
5.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涉及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办学主体,二是办学方式,三是办学结构与功能。立足于这三个因素,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现状与走势出发,对高职教育集团化运作的实践和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人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不至于因集团化运作而发生偏差或异化。
[参考文献]
[1]马廷奇.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4).
[2]夏建国,杨若凡.WTO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3]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01—10—1.
[4]信力建,孙红璎.集团化办学的经济运作模式浅探[OL].http:www.2lcedu.叫hhnVwx,2006-5—17.
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考核制度的政策性缺陷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岗位不同、工作量和难易程度也不同,通常的考核是将不同岗位的人用一把尺进行衡量,大大降低了结果的有效性。2.考核重年终轻日常目前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年度考核,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引导被考核者重视业绩、轻视平时的服务态度。3.指标和内容科学性不足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采用“德、能、勤、绩、廉”五方面进行量化。但管理人员和的工作内容又可细分为辅导、教辅、综合管理及工勤等,工作内容差异性大,因缺乏差异化岗位的指标和内容的科学分析,没有相应的评价要点和标准,导致考核内容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人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4.“大锅饭式”考核的隐患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量化考核结果,且部分存在轮流坐庄的现象,对基本合格者或者不合格者后期工作缺少相应的考核结果运用,还是存在着吃大锅饭现象。导致考核结果并未十分明显地体现在绩效中,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探究
1.宏观上把准政策制定的方向从指导思想、时间安排、具体措施以及等做出细致安排,公开考核的指标体系、结果运用以及考评方法,并广泛征求教职工代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考核工作方案,注重与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素质的有关内容以及高校未来发展等一些关键绩效指标的比重,并由本单位最高决策机构集体研讨通过。同时,注重日常考核,将年终绩效与日常考核、年终考核设置权重,可将部分指标如安全生产、党建等作为年终考核中“一票否决制”的项目。2.微观上建立分级分类体系一是对岗位进行分析,以确定该岗位的工作目的、工作内容、职责权限、工作关系以及任职资格等主要内容,为制定科学的分级分类考核体系提供依据;二是根据工作量难于量化的特点,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以工作实绩为重点考核内容,合理确定考评内容的权重,并结合岗位分析,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分级分类考核,提高绩效考核的针对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三是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的设定要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需要,又能全面反映被考核者在工作中所体现的整体素质。3.探索考核方式的创新健全多元主体的考核机制,通过健全自评、个别谈话、职能部门审核、问卷调查、民主测评等考核方式,采用全方位的360度考核方法,使考核者全面了解被考核者的整体情况。4.科学地运用考核结果一是要将考核结果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利益挂钩,如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培训进修等,强化考核的激励作用;二是重视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沟通,针对考核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方案;三是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及时发现和改进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得以不断完善。5.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一是物质激励,根据考核结果,在各单位内进行绩效分配,如“基础绩效+奖励绩效+特别奖励”的方式,分级分类地使被考核者之间拉开差距,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精神激励,通过对被考核者进行升职、认可工作、晋升岗位等级、评奖评优等多种形式的精神层面的激励手段,给他们带来荣誉感、成就感和满足感,持续的凝聚他们的心,让他们激情饱满地实现组织目标;三是目标激励,在物质和精神激励配合的前提下,建议高校还需结合目标激励机制,结合各个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考核结果和实际情况,为其确定适当的岗位目标,岗位目标再分解成多个目标与本人工作岗位有效的结合起来,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合理配置到相对应的岗位上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叶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J].经营管理者,2016
[2]王丽梅等.校院两级管理体系下高校绩效考核模式的探讨田[J].北京教育(高教),2013(1)
[3]鲍传友等.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A大学的案例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6):116
篇9
[关键词]物理化学 高职高专 教学质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71-02
物理化学是从研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化工、化学、环境和生物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连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桥梁。然而物理化学课程向来是以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抽象强、记忆难为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1]而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等特点,因此物理化学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本文根据物理化学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积极性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谈了一些具体的体会和尝试。
一、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他们今后接触更多的是化学工程技术和应用性、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并加强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内容的讲授,比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前者解决的是能量转化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过程的方向与限度问题,它们在生产实际中应用很广泛,而且都是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经常要接触和用到的内容,必须对之加以重视和加强。[2]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教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要根据各专业特点加强某些基础内容的讲授,以为将来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适当降低理论基础的深度,大胆舍去那些理论性很强而应用有限的内容,如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中的过渡态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需要量子力学做基础,是理论性很强的内容,离实际应用比较远,所以应大胆舍去。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前提,更是成功的关键。我们如果能在物理化学教学中,适时而巧妙地将理论讲解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形象而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并不抽象,他们平时认为的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推导和公式也不再仅仅是一些数字和字母,而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具体到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讲解理论前抛出几个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探讨和学习相关理论的兴趣,更能在无形中加深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如:“在大雪过后,环卫工人为什么在大街上撒盐以及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经常用盐水溶液做冷冻液?”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学习固体系时设计使用。又如:我们可以由问题“荷叶上的露珠为什么呈球形而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来引出并联系表面张力。再如:“实际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可以印证丁达尔效应?”[3]以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并思考实际,从而加深并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要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并发挥理论对实验的指导意义,也才能在实验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可使得学生既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学习到理论,又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学到实验知识和技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得实验内容紧跟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应该提前布置作业或提出要求,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惟有如此,他们才能加深对实验内容的印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另外,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嘴、动手、动脑去讲解、探讨和解决相关问题和注意事项,教师只需适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即可。如此,方能让学习的主人――学生真正地从中学习到东西,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综合多种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物理化学课程向来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抽象强、记忆难的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理论课程。尤其是其中某些相对枯燥且抽象的内容,有时仅仅用板书或教师口头讲授很难讲清楚。如何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缺点呢?实践告诉我们,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现代社会中,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课堂教学提供了集图、文、声、像和三维动画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4]其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容量大、色彩多样、形象生动、直观易感等优点,它的加入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更能在直观易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中激发学生兴趣、明确而易于传递相关信息,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如:我们可以将可逆过程的概念、三组分相图、离子在电场中的迁移、胶团的带电结构等内容制成三维动画,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与此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式的推导过程将节省大量时间,将有效弥补在课堂上用板书推导公式浪费大量宝贵时间的缺陷,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传统教学手段还是现代教学手段,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或加以综合运用,让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均能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更新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一个老师能真正深刻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这一点,就会想尽办法去激活他的课堂,利用各种方式让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在参与、思考、总结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和成长。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能使得学生受益终生。如在进行“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时,我特别设计并首先提出了“在合成氨工业生产中,要定时对原料气放空,为什么”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到实际问题,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都特别高,我便把他们组成几个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自主合作探讨,并派出小组代表发言。经过讨论发言,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将未参与反应而富集下来的杂质气体除掉,以有利于氨的生成。我便利用时机,又趁热打铁地问道:“那为什么杂质气体除掉,就有利于氨的生成?”班里随即又掀起了一个探讨发言的――就是在这样“欲擒故纵”的教学设计中,我一步步地激发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让他们不仅学习并理解了相关知识,更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的重要性。[5]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应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盘良.物理化学类课程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大学教学,1999(6):24-25.
[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2005(5).
[3]舒华.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创设艺术[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3):31-33.
篇10
2.请拿出鼓动风云的勇敢!
3.苦海有涯。而学无涯,志者战高考,惰者畏高考。
4.辛苦一年,受益一生。
5.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6.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更待何时?珍惜机遇吧,让金色的年华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7.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
8.平日从严,高考坦然。
9.更快、更高、更强。领先就是金牌。
10.高考是比知识、比能力、比心理、比信心、比体力的一场综合考试。
11.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突然在某一天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
12.自己有了光芒才配得上自己追逐的星星。
13.滚烫的青春骄傲的我们,还想倔强不留遗憾一份!
14.即使辛苦,我还是选择去过滚烫的人生
15.人生就算慢一点也没关系,坚持到最后更为重
16.满天繁星,有我想成为的那道光
17.那些咬牙坚持和日日锤炼,那些身体与心里的疤痕,会成为我赖以战斗的力量。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9.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犹灭。
20.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21.淡薄功利,轻装前进;不计付出,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2.乐学实学,挑战高考;勤勉向上,成就自我。
23.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24.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
25.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26.笑对人生,抖擞精神向未来。
27.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28.别人都在努力 请你也不要浪费时间
29.生活再糟 也不妨碍自己越变越好
30.别问别人自己可不可以 要自己行动试一试
31.没关系的!都会过去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