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7 16:3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杜牧的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博大智慧的老人;读书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必读的书目,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必读的书目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编写
2.《中外神话传说》田新利选编
3.《圣经神话故事》陈静选编
4.《三毛流浪记》张乐平着
5.《严文井童话选》严文井着
6.《稻草人》叶圣陶着
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着
8.《小兵张嘎》徐光耀着
9.《三寄小读者》冰心着
10.《皮皮鲁传》郑渊洁着
11.《肚皮上的塞子》周锐着
12.《今年你七岁》刘健屏着
13.《荒漠奇踪》严阵着
14.《乌丢丢的奇遇》金波着
15.《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着
16.《草房子》曹文轩着
17.《第三军团》张之路着
18.《巫师的沉船》班马着
19.《糊涂大头鬼》管家琪着
20.《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着
快速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快速阅读不只是求速度,还要求达到理解的程度,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保证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对内容理解,更谈不上对内容的记忆和掌握。因此,阅读的速度越快,就越需要读者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这对于保证快速阅读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篇2
关键词: 《寄扬州韩绰判官》 实写 虚写 创作背景
实和虚是诗歌中常用的描法。实写即所写的是眼前真实的见闻;虚写即所写的不是眼前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或梦幻中的景象。实和虚本身并不难判断,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却显得扑朔迷离。笔者也参考了一些资料,但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
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语简而意丰,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从字面上看是写杜牧与朋友韩绰的调笑,但它所唤起的联想却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从标题上看,《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寄扬州”说明杜牧当时不在扬州。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做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中任节度使的韩绰相识。这首诗是杜牧曾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写作时间大约在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秋。史料记载,大和七年至大和九年,杜牧曾离开扬州,入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东都即洛阳。
教学前,笔者查阅了教参资料,资料如是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句写的是自然之景,抒的是内心之情。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不是直叙敷陈,而是通过眼前山水的描写,把不受任何外物约束的情思悄悄带出,让情思伴随着逶迤青山,悠悠流水,又一次神游了曾经为宦多年的扬州。”①
看到这,我就确信“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眼前之景。作者的情是由眼前的山水而延伸到江南(即扬州)的。可是教参上接着说:“诗中出现了青山、绿水、秋草三种形象,组合接连起来,便是一幅迷人的江南秋色图景。这些景物是诗人的视觉形象,也是诗人的多种感觉形象。”②
看到这,我又开始迷糊了:如果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景的话,那么怎能构成江南的秋景?教参中的“视觉形象”是强调亲眼所见吗?但“多种感觉形象”似乎又有虚写的可能。这些不确定的说法让我更想知道“青山隐隐水迢迢”到底是实景还是虚景。
带着疑问我再次研读诗歌,查阅资料,最终我推断“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是实写。理由如下:
首先,符合文学创作规律。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都是由实到虚。“虚”的确能展开想象,但“实”却是“虚”的依托。没有“实”的铺垫,“虚”会显得突然。《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第二、三、四句都是虚写,如果第一句也是虚写,那么整首诗都是虚的,诗歌是形象思维,太实不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但太虚却见不着真意。写诗应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这样才能使诗的结构更紧凑,意境更阔达。“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诗的首句,若一开始就虚写,则会让人摸不着边际。本诗作者之所以想到扬州种种,完全是由眼前的山水引起的相关联想。没有“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眼前之景的铺垫,诗歌就不会有如此奇妙的意蕴。
其次,与词义相吻合。“青山隐隐水迢迢”中的“隐隐”是隐约之意;“迢迢”是悠长之意。“山隐隐”“水迢迢”都是视力所见之结果。青山是隐约可见的,而流水又是悠悠不尽的,这正是作者眼前所见之景,既然“隐隐”、“迢迢”是如实描写,那此句就一定是实写。
再次,与地形地势相吻合。扬州属于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江南。杜牧之所以说它是江南,是相对他当时所在地洛阳而言的。从地势地形上说,扬州多丘陵并无高山。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说远眺还能隐约看见山,说明这里的山是较高大的山,而不是一般的丘陵;洛阳临近黄河,这一带山高水阔,因此远眺青山“隐隐”、流水“迢迢”是可信的。
最后,与作者的情感相吻合。唐代的扬州是繁华热闹之所,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美称。杜牧是一位极具鉴赏力的风流才子,他对扬州的喜爱也是非同寻常的。史料记载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供职八年,他写了很多有关扬州的诗,如“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等。因为喜爱,才会在离去后产生不尽眷恋,才会把有关扬州的记忆不断强化。现在他看见了眼前隐约的山水,自然联想到了扬州的风光,因此诗歌的第二句“秋尽江南草未凋”这虚来一笔便写出了作者对扬州的不尽的怀念之意。反过来说,正因为作者对扬州的喜爱,才会让他更加留意眼前的山水风貌,哪怕仅有一点的相似,都能唤起作者对扬州的相关记忆。这样用笔更强化了作者的情感,与诗歌的主题也是一致的。如果“青山隐隐水迢迢”是虚写,就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对比。
综上所述,我认为“青山隐隐水迢迢”应是实写。
篇3
阿情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一生为人们留下了《G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杰作。但这位音乐大师在没有成名时却贫困潦倒。
有一天,他的一位画家朋友前去看他,在朋友面前,他闷闷不乐。问其原因,舒伯特无奈地说:“糟透了,我已穷得连买乐谱纸的钱都没有了,一肚子的音乐没了载体,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样。”听了和他一样心酸,因为自己的腰包也空空荡荡。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兴奋地说:“别着急,我有办法。”
他迅速打开自己的画夹,从里面取出画纸,架好尺子,一丝不苟地画出道道线条,五条一组,他画了一条又一条,画了一张又一张,画了整整一天,厚厚一叠乐谱纸经过画家的手便制造出来。舒伯特万分感动,饱含激情地在画出的五线谱上,行走他精灵般的音符,创作出了好几首佳作,其中就有他的传世之作。他感慨地说:“这是画家和音乐家共同心血的结晶。”
多年后,成了著名的油画大师。有一次,学生问他:“您一生中对自己的哪幅作品最满意?”
想了想,十分认真地说:“我最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舒伯特画的乐谱线。”
古代政治礼仪
佚名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日、月、星等)。具体崇拜达至Ⅱ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增长
佚名
世界卫生组织13日公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显示,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继续保持83岁,与欧洲小国圣马力诺并列世界第一。澳大利亚位居两国之后,平均寿命82岁。
这份2011年的统计数据是根据2009年的调查得出的结果。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6岁,超过西班牙和法国等国的85岁,高居第一位。而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岁,低于圣马力诺的82岁,与瑞士、以色列、冰岛等国并列第二。报告指出,平均寿命最短的国家是非洲的马拉维,仅47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只有44岁。在2010年的报告中垫底的阿富汗和津巴布韦的平均寿命则大幅延长,由42岁分别增加到了48岁和49岁。
而作为全球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其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8岁(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75.7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0.6岁),比排名首位的日本和圣马力诺两国低了不少。
从全球范围看,2000年至2009年,世界男性平均寿命从64岁增长至66岁;女性平均寿命从68岁增长至71岁。大多数国家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但伊拉克、南非、乍得、多米尼加共和国、牙买加人口平均寿命则下降。
杜牧在湖州的一段浪漫史
张宁
大诗人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到湖州游玩。崔刺史素知杜牧风流,便把本州的一些名妓唤来。可杜牧看过那些名妓后,却说:“她们美是很美啊!但都还不够尽善尽美。”隔天,适逢湖州举办一年一度的竟渡活动,杜牧跟崔刺史一起,来到江上。突然,杜牡看到江岸上有一位老妇人,带着一个女孩子正在向江上张望。杜牧看了好一会,激动地说:“这个女孩子真是天姿国色,先前的那些人和她相比简直就是虚有其人!”崔刺史听他这样一说,就立即差人将那祖孙俩请来船上,欲与杜牧做个媒人。那老妇人说:“我这孙女能被杜大才子看中,自是她的荣幸。但她今年才13岁,恐未宜嫁人。”杜牧说:“我也不是要马上就娶她,只是想要订下迎娶之期。十年之内,我必来湖州做郡守。我来湖州做郡守之日,便是迎娶她之时,倘我十年不来,随便她嫁人如何?”老妇人答应了。然而,杜牧14年后,才终于成为湖州刺史。他一到湖州,便立即派人去寻找那女孩,结果得知那女孩出嫁三年,有子三个了。杜牧十分伤感,还作了首诗,为这段感情画上了一个句号。
诗曰: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我国古代的“公车改革”
大字
自古以来,官车对于官员来说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身份和排场的象征。古代各朝各代不同级别的官员所乘的车类别和档次是不一样的。从先秦起,诸侯公卿都以乘坐马车为体现身份的一种标志。到了东汉初,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因此在官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开始盛行,直到经济发展后牛车才被马车取代。在南北朝时期,君主和百姓非常追求个性化。比如宋文帝喜欢乘坐用羊拉的官车,大将军沈庆之经常乘坐一种叫“猪鼻无帷车”的怪车。南宋时期普及了轿子,但这个朝代积弱不振,很快就灭亡了。创建明朝的朱元璋担心养尊处优的轿子代步会导致吏治腐败,所以开国不久便规定只许妇女和年老有病者乘轿。这一规定是彻底的,但是,随着明朝的日渐衰弱,那些贪恋安逸的官员们又纷纷坐上了轿子。
北京钓鱼台的由来
杨波
作为北京古迹的钓鱼台,如今是国家级的“钓鱼台国宾馆”。但“钓鱼台”这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南宋金朝时章宗完颜景偶踏及此,被这大自然的美景所倾倒。于是他在此筑一台,专为垂钓,钓鱼台因此而得名,人称“钓鱼古台”。
但是到了明末,这里已经“不台,亦不亭了”。如今钓鱼台国宾馆西南墙边刻着“钓鱼台”三字,高台并非原址,真迹旱已不存。1763年,清乾隆重修行宫,把金代鱼藻池的旧址滩治成湖,并引来香山之水,使之通到阜成门外护城河。到了乾隆三十九年,增建了钓鱼台台座,乾隆皇帝还亲自题写了“钓鱼台”三字,并制诗,分别刻在台西、东额石匾上。滩治成的湖,就是玉渊潭,修建的行宫,就是钓鱼台。
令人意外的故事名句背后
温固
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家都耳熟能详。此句是龚自珍的最经典诗句之一,极具进步意义。不过可笑的是此诗是龚自珍受一道士邀请写的青词。所谓的青词就是道士上奏天神的表章。可以说是封建迷信的产物。
二、“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杜甫的《赠花卿》中的千古名句。而《赠花卿》中的花卿是唐时猛将花敬定,此人恃功骄惰,曾让部下的士兵对百姓肆行抢劫。
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日哀”,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元稹与亡妻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其妻死后哀伤不已,写下不少著名的悼亡诗。但其妻死后不到一年半,元稹娶妾,不再写悼亡诗。
四、“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圆圆曲》中最著名的一句,已经成为说明吴三桂为红颜背叛大明的铁证。而《圆圆曲》的作者吴梅村深受崇祯的恩惠,却最后在清朝做官。吴三桂成了铁杆汉奸。吴梅村倒没事。
篇4
1 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古诗背景,理清“情源”
由于古诗的创作时间相隔久远,诗人当时生活的情形现今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有些古诗涉及一定的社会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情感,学生很难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下面以教学杜牧的《江南春》为例,利用信息技术从三方面了解相关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学习。
1.1 收集诗人资料
《江南春》描写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感慨南朝的覆亡,流露兴亡之感,寄托讽喻之意。但是学生有限的阅历和体验,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于是,笔者利用学校语文资源网,在“拓展阅读”栏目里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的文章,包含杜牧的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作品等,要求学生预习。学生读完以后对杜牧有了更多的了解,为更好地理解诗好准备。
1.2 收集同类古诗
作者在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笔者要求学生搜寻情、景与之吻合的诗歌,学生查到丘逢甲的《春愁》、杜甫的《春望》、贺知章的《咏柳》、寇准词作《江南春》等。他们在朗朗的朗读中加深对《江南春》的理解,更按各自能力积累了相关的诗歌,充实了自己。
1.3 收集相关图片、散文
笔者要求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图片、散文。学生在交流中出示了五彩缤纷的春景图,诵读了朱自清的《春》。在大量信息的渲染下,学生很受春天特有的生气,对诗中语言文字的把握起到特定的铺垫作用,使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开放的、鲜活的系列,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古诗意境,激引“情趣”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邃,字里行间常常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通过信息技术展现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既训练了学生品诗赏画的能力,又引发他们心中的情感,激引学生的审美情趣。
2.1 画面展示,感受意境
古诗的语言极其凝练含蓄又生动形象,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信息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符号,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牧的《山行》教学中,“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叠,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
2.2 音乐渲染、感悟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曲曲生情,由曲引情。在教学中因诗而异,借助信息技术为豪放诗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为沉郁的诗就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为清丽的诗就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江南春》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春芽》乐曲,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春景,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学生必然浮想联翩……
2.3 熟读成诵、体验意境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充满韵律和节奏美。因此教学时,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学生观看录像,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来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最后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学生很快就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 利用信息技术唤醒美感,领悟“情理”
3.1 运用信息技术,展开形象的品味
古诗语言凝练而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可是,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如果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教学《小池》一课时,教师出示课件,清澈的泉水、茂密的树阴、晴朗的天空、美丽的荷花、可爱的蜻蜓,这些唯美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真实的世界中。欣赏后笔者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赞美夏天。画面中夏天的景色勾起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当笔者问学生:诗中写了哪些夏天的景色?他们都抢着回答,积极性特别高涨。电脑屏幕上随即出现色彩缤纷、活泼美丽的相关画面,教室里不断地传出学生高兴的赞叹声,加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很快古诗的意思就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展示。
3.2 运用信息技术,形成丰富的想象
小学生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要使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师需要通过事物、形象、情景在特定的时空中有机组合,引发学生敞开思维之门,启发学生想象,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展示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如在教学《池上》一课“小娃偷采莲”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画面,同时结合教师的配乐,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接着教师组织交流“看”到的画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进而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再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思考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篇5
坐飞机和高铁来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个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让我的印象最好,决定写出来了。
我们进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东西。导游阿姨详细的介绍了那坑的历史,说那原来是杜甫的村落。还介绍了一些杜甫的历史。我好奇的看着,这里有很多历史资料,还有许多文物,比如镜子、棋子、碗等等,这些都很破旧,都快看不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们发现那草屋很新,不像破旧的样子。导游阿姨说由于杜甫后来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了,这是按照杜甫后来书里写的造的。旁边还有课很高很高的树,拍都拍不下来,简直比两层楼还高。
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样子。雕像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闭着,好像闭目养神。旁边还有很多诗人的资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绍完这些,参观就算结束。
参观结束了,我走出大门,心里还在回想刚才的情景。这次杜甫故居之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篇6
关于七夕节的词语牛郎织女 [niú láng zhī nǚ]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比喻分居两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对恋人。
道高魔重
形容法力高强。 陶牧《七夕和儆庐仍用征字韵》:“道高魔重文驱疟,海涸桑枯路未...
调良稳泛
马匹调良,行船稳泛。指路途平安。 清·朱之瑜《与锅岛直能书》之二:“七夕前,盛使遥临,捧读翰教...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 唐·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索垢吹瘢
犹言吹毛求疵。 清·心青《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拒约》:“指望双星圆七夕,...
云阶月地
以云为阶,以月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大全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3、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
4、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1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2、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篇7
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我们应
集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高效、有序、快乐又有质量的课堂。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
在于教师能否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普通中学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进行得相当深
入了,各类研究课,科研论文层出不穷。相对于他们的如火如荼,职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则进行的不
是那么尽如人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因素:
一、职高语文课程地位受到了冲击。
对于小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想考上理想的重点中学和重点大
学,语文课的作用非同小可。而到了职高以后,尽管语文课被大多数学校确定为基础课程,但由于受职业
化教育的影响,在大多数学生的心中,相对于专业课,这门课程的地位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很多学生进入
职高后,片面的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部分家长也同意这一观点,所以很多学生放松
了对语文的学习。学生重视程度不够,自然上课时参与热情不高,课改难以推进。
二、职高语文教材从目前来看还存在一定问题。
职高语文教材的编写没有摆脱普教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 教材缺乏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培训相关的内容。这
对于语文素质普遍不高,或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距离和难度
。看不懂,渐渐也就懒得看,更别说课堂积极参与讨论了。
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沿用普教模式,缺乏职教特色,语文教学没考虑到学生今后就业及工作中的需求,长此以往,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同时职业中学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也相应
小一些。
综上所述,要在职校中推进语文新课改,关键问题是语文教师要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的欲望。
一、让学生重新认识文化的魅力,语言文字的魅力
大部分职高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都属于中下等水平,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语文。对于
他们而言,重要的是要重新培养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认识,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对于世界文化的认
识,要重新带他们领略前人今者思想的美丽和魅力。
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由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说起,苏轼可爱、率真的个性魅力,复杂的思想,
多舛的命运,打动了学生,他们愿意了解,处于低谷之中的这个洒脱的人,究竟是如何面对人生的起起浮
浮、悲悲喜喜的,又如何使自己昂起骄傲的头颅,坦然接受命运的不公的。 再如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此赋享"古来之赋 ,此为第一"之美称。赋体特点极为突出。文辞华丽,思想深邃,可谓文质皆美。
若单纯追求学生对于文字知识的理解,像一般文言文那样学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可能就仅仅局限于字
面上,势必导致其精华的错失。所以,在课文详尽的注释帮助下,带领学生走进伟大的杜牧凭想象为我们
营造的宏伟宫殿中,看三百里阿房宫中的雕梁画栋,看如龙的长桥卧波,看如虹的复道凌空,看矗不知于
几千万落的亭台楼阁,感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在学生们的叹息声中,一片火光,三百里阿房和号称
坚不可摧的秦王朝一齐化为焦土。他们涌起和作者相同的感受--这样的悲剧,难道还要重演吗?品读和想
象中,文章的魅力深深感染了学生。
语文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但凡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水平,比如钱梦龙、魏书生。他们的
课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感受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
字,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渐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语文教师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艺
术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教学要加入职教特色,让学生具备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如前所述,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譬如阅读,有资料报告,近三分
之二的职校学生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有的学生从没读完过一本小说,还有的学生对老师推荐的读物
不感兴趣,阅读缺乏深度与广度,还有的学生未掌握阅读的方法,走马观花,仅对故事情节好奇。如此贫
乏的阅读量,还怎么可以希望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侃侃而谈呢?所以,职校语文教学,应着重体现其实用
性,不能着眼于就事论事,而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曾经有一位老师讲过一节有关《红楼梦》的讨论课。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非常高,甚至可以用"踊跃"来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都试图说服别人。讨论很激烈,不乏独到的
见解,而且毫无做作之态,据这位教师介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热烈的讨论局面,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话
要说,他们的话从哪里来?来自于课前充分的查阅资料,大量的阅读。
教师认为,要激起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调查、研究的动机,主要来自
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调查、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
题意识,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满足。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也就是
自我学习的过程,当然,在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前,教师应根据本单元特点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有关图书
的特点、查找途径、方法等做了说明和提示,这既是为了减少学生查找资料的盲目性,更是为学生积累学
习方法提供素材。
三、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职高学生大多认为语文课是枯燥无味的,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加入一些新奇的,有趣味的
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篇8
这三件事算不上茶界大事,更谈不上是非做不可的要事,只不过它多年来总萦绕在我思绪间挥之不去,而个人又无力去做,因为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和茶界的合力,故有借媒体一角提出来的想法。这三件事:
一、编写一套《中国茶读本》。倡导“茶为国饮”关键在青少年,让青少年懂得茶的科学和科学饮茶,了解茶的历史和文化,事关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承。当前关于这方面的读物虽然很多,但缺少适宜青少年阅读学习的。如若能以陈宗懋院士领衔,组织有关学者专家,专门为青少年编写一套《中国茶读本》,其意义和作用将非比寻常。《中国茶读本》可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初级本适宜小学生学习,中级本为中学生提供,高级本供大学生阅读。这应该是一套文理兼融、科学严谨却深入浅出、具有权威性的读本。
二、编纂《中国茶业年鉴》。茶叶行业在计划经济年代是分辖中央各业务部委分散管理的:茶叶种植和初制加工归属农业部管理,茶叶精制加工、收购调拨和国内供应归属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或商业部)管理,茶叶进出口业务归属外贸部管理。茶叶行业就一直这样被分而治之。转型市场经济后,茶叶行业依然未能摆脱分而治之的局面,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行业组织,因此也就缺少一本能反映行业整体面貌的综合性、权威性的年鉴资料。若现有茶叶行业的几个全国性社团组织携起手来,把全国茶叶经济、茶叶科技和茶文化三大板块的年度大事、重要新闻、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机构人事等汇编成《年鉴》,这对分析产业形势、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或是进行课题研究、开展教学活动,或是积累历史资料、为编纂《茶叶志》提供基础素材,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编纂《中国茶业年鉴》的工作,由现有的茶叶媒体来做最有优势,希望有哪一家媒体能挑起这个担子,或者由几家媒体合作承担。
三、抢拓历代茶事石刻碑记。记录茶事的历代石刻碑记,是茶史研究最宝贵的“实证”,但由于石刻随着岁月的侵蚀会日渐漫漶,尤其摩崖石刻,一旦受损,无法补救。除了尽可能采取保护措施,使其免受或少受损失外,另有一法就是把石刻碑记拓印下来,留下纸本石刻碑记。据个人所知,现存茶事石刻年代最远的是福建南安市莲花峰刻石:“莲花荼襟,太元丙子”。应为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元年,即公元376年所置。另有两个茶事刻石集中处,一是浙江长兴的顾诸山,这里是唐代贡茶院所在地。据《浙江省茶叶志》载,迄今尚存的有唐兴元甲子年(公元784年)袁高题字、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于E题字、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杨汉公题字、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杜牧题字等。二是福建建瓯和武夷山,这里曾经有宋元两代的皇家茶园,即建瓯之北苑御焙和武夷山四曲之元御茶园。这里有北苑凿字岩茶事石刻、武夷山茶事石刻及武夷山茶价示禁碑等。此外,在浙江还有衢县烂柯山宋人斗茶题名处、江山县万福庵清代茶会碑等。在福建还有泉州清源山茶事石刻、福州球场山亭记碑等。浙闽两省之外还有安徽祁门的申禁茶碑、江西婺源的公议茶规碑、广西龙胜的龙脊古茶碑等等。以上仅是我个人浅陋所知。此事若能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牵头,先做一番调查考察,作出实施规划,待拓印完成后可举办展览,出版影印本,实为功在千秋。期待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慷慨解囊,也必定会得到最大的收益。
篇9
山东临朐县城西有座石门山,从山脚到山顶,在一道三里多路长的峡谷两面山坡上,生长着万亩黄栌树。一到晚秋,栌叶就全变红了,山上山下层林尽染,飞光流霞,整个山谷宛若一红霞巨帐,令游人赏心悦目,尽发豪情题诗作赋。最为恰切而高雅的一首,可数得上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每年重阳节前后,我都和老伴登山观红叶。这期间,早晨常有淡淡银霜降临红叶区,多是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天气,是观红叶的最佳时刻。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红了,红红的脉络,红红的斑纹,红红的叶瓣,红得透明,红得深沉,红得壮丽,红得光彩照人,红得火苗般的热情……我们站在高处眺望,近前黄栌火海荡漾,远方树林泛黄,边角处仍现翠绿,老伴不解地问:“为啥这里的树叶这么红,山下多数是黄的?”因我查看了资料,访问了科技人员,进行过一番探讨,也就对她有了较正确的回答。一是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东高西低、清风流畅的山势,造成的特殊“小气候”所致;二是树叶的细胞里充满着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色素,到了晚秋,叶绿素被低温分解破坏了,叶中水分减少,养料输送削弱,叶子里的葡萄糖越来越多,就逐渐变成花青素,花青素遇上酸性,就变成红色。这外因和内因在这里有机地结合,就出现了大片的红叶林。有诗曰:
“绿叶早霜烧,青山分外娆。石门映红日,华夏又一娇”,这也说出了绿叶变红的道理。老伴心里豁然开朗了,甜甜地笑着说:“红叶林,红叶树,红叶儿,真有意思!”
我们潜入红叶林,在茫茫红叶海洋里游览、徜徉,微微清风吹来,那缀满枝头的万千红蝶,展翅翔舞。如果望远处,犹如天庭仙女挥舞着红绸,驾着祥云翩跹而至。在这漫山的红色景致中,使人一点晚秋的感觉都没有,仿佛是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和杜录事题红叶》诗中写道:“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写得情景交融,栩栩如生,表现了红叶之绝美。我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沉醉在这红叶飘曳的世界里,心头不免生出诗情画意的灵感,情不自禁采摘起红叶来,心想回家后一定要来一番红叶题诗;老伴年轻时是乡间闻名的绣花女,还会剪纸,她剪出的小景小物,贴上窗户是活灵活现的,今日受到红叶美的感染,也很自然地采摘起来,她要采一些制成标本,粘贴成红叶画册。这黄栌之叶,虽都是红色的,但细分有深红、浅红、桔红、酱红、紫红等,叶片的形状也有大有小,有完整和残缺,都各显其独特之美。我们越采兴味越浓,心情越好,越觉得情操高雅。我们采的是辉煌灿烂的晚年,采的是醉人心灵的美好情趣,采的是世间最怡人的快乐。在这红叶谷里徘徊、漫游,自会享受到世间最怡情的人生。
篇10
长江在安徽境内长达416公里,人们把这段长江称为皖江。皖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地貌复杂多样,植被丰富多彩,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就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感谢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像一珍珠,洒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各类遗址,丰富多彩。“和县猿人”证实,皖江这块土地是人的起源地之一。从和县猿人时起到今天,三四十万年间,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矿冶遗址遍布皖江各地。这些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的见证物;各类历史名人墓葬,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现、当代,难以计数;墓葬型制复杂,材质多样,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民居村落、寺观庵堂、楼台亭阁、文庙书院、祠堂会馆、古塔牌坊、桥梁关寨等各类建筑,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摩崖石刻、记事题刻、墓葬石刻,篆、隶、行、草、楷各种字体齐全,是人们研究历代书法演变与特点的第一手资料;近现代的革命战场,重要会址和战争指挥部,烈士墓园,革命先驱活动场所和故居等等,在皖江各市都有分布;馆藏文物,精美绝伦。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是我国现在唯一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可谓稀世珍宝。凌家滩玉人、玉龟,是5000多年前先人的科技水平和审美理念的标尺。石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漆木器、雕刻、货币、书画、碑刻、丝帛织品,美不胜收。
诗文歌赋,争奇斗艳,书法绘画,流派纷呈。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钟情当涂青山美景,称其为“山水都”并掘井筑宅,作诗《治宅》和《游山》,为马鞍山地区留下了较早的山水诗作;李白给皖江地区写了200多首诗,贾岛、李绅、杜牧、孟浩然、韦庄、梅尧臣、白居易、苏轼等文化名人也给皖江地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华美文章;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创立的“桐城派”,在文坛称雄200多年;吴敬梓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开长篇讽刺小说先河,至今无人超越。张孝祥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清劲秀雅,萧云从诗、书、画皆精,是“姑孰画派”的创始人,对“新安画派”和中国版画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邓石如在篆、隶、行、草诸体上均有卓有成就。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方氏画家,以大学士张英为代表的张氏画家的画作均自成一体。李公麟对人物、山水、花鸟等,样样精通,被人称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的大师。汤鹏以铁作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独创“芜湖铁画”。林散之诗、书、画三绝,人称当代“草圣”。
宗教圣地,兼收并蓄,历代名人,各领。九华山、天柱山、司空山、琅琊山等,深邃的宗教文化与绝佳的自然景观互为映衬,使其成为宗教圣地。尤其是九华山,素有“山城佛国”之美誉,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四大佛山”。皖江历代名人荟萃。文臣武将在此建功立业;文人雅士在此挥毫泼墨,千古流芳;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医学家、实业家更是层出不穷。
民间艺术,精品迭出,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程长庚将徽剧升华为“国粹”京剧;民间小调黄梅戏闯进艺术殿堂,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傩戏被人称为“戏曲活化石”和“民间艺术奇葩”;当涂民歌和巢湖民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以及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是研究李白的第一手资料。史学、文学、诗词、美术、绘画的理论研究,在明清前后达到相当的高度,如马鞍山夏燮的史学著作《明通鉴》,至今仍是史学工作者的必读书目,方以智的《文章薪火》、《物理小识》、《通雅》等理论专著自成体系,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