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范文

时间:2023-04-04 02:2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醉翁亭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完成第1~4题。(12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云归而岩穴暝

(2)野芳发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欲信大义于天下

B.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名之者谁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虽然被贬滁州,但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昆明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完成第1~5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选文略,见前文)

【乙】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籴。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日:“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日:“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选自《续资治通鉴》,有改动)

[注]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元代官员,曾做过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卖出粮食。⑤比:等到。 ⑥鬻(yǜ):卖。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杂然而前陈者() (2)宴酣之乐()

(3)射者中,弈者胜() (4)饶去杭几二千里()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行者休于树/苛政猛于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

C.都中乃得免/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行省怒其专擅/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段【甲】中的句子。(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请根据提示,找出选段【甲】中含有“乐”字的相应语句,填写在A处;在B、C处概括对应语句中“乐”的含义。(3分)

5.选段【甲】中欧阳修被贬官至滁州,爱民亲民;选段【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上司。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个选段中百姓对欧阳修、王都中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贵港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13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选文略,见前文)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云归而岩穴暝 男有分,女有归

B.醒能述以文者 蒙辞以军中多务

C.货恶其弃于地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D.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故人不独亲其亲

C.将军身被坚执锐

D.邑人奇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画线句子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乙】文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试题,突出了对考生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情况。第3题翻译句子,考查了考生对判断句、倒装句,以及“翼然”“意”“乎”等词语的掌握情况。第4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开放性较强。

云南昆明市试题,突出了对考生文言文记诵积累情况的考查。第1、2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情况。第3题考查考生对关键词语及判断句、倒装句的掌握情况。第4题抓住关键词“乐”设题,考查了考生提取文章关键句和概括主旨的能力。第5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文章大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领悟能力,设题角度新颖,难度适宜。关于侧面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考生在《口技》《陈涉世家》等文章中学过;关于以民为本的思想,考生在《曹刿论战》等文章中学过。

篇2

阅读《醉翁亭记》片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 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伛(qū)偻提携B.觥(guāng)筹交错C.树林阴翳(yì)D.山肴野蔌(shù)小题2:请解释下列句子加线字的意思。(4 分)A.临溪而渔( )B.颓然乎其间者 ()C.负者歌于途()D.苍颜白发()小题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小题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C.

小题2:捕鱼 醉醺醺的样子 背 脸色苍老

小题3: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⑵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客们的快乐为快乐。

小题4:描写了滁州人民安居乐业,山中游客不绝的热闹场面.山中游玩的人多,反映了太守治理有方.人民生活富足,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淳朴!

试题分析:

小题1:A.“伛”应读yǔ,B.“觥”应读gōng,D.“蔌”应读sù。

小题2:“渔”应译为动词用法,即“捕鱼,钓鱼”。“颓然”要注意“然”的解释不可遗漏。“负”属固定用法,背的意思。“苍颜”中的“苍”指苍老,需注意。

小 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宴酣”“乐其乐”, “宴酣”指畅快地饮酒,“乐其乐”中的“乐”字要注意,分别译为“以……为快乐”“快乐”,“乐其乐”指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 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篇3

《醉翁亭记》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篇4

关键词: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

1醉翁亭文化与文化形象分析

醉翁亭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琅琊古道旁的一个亭子,其历史悠久,文化寓意深厚。据《琅琊山志》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此亭便以“醉翁”为名。该亭紧靠峭壁,飞檐凌空挑出,小巧精致,极具江南亭台特色。其依据欧阳修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而闻名,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该亭因其特有的文化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作为一处巧夺天工的人工建筑,却积淀出怎样深厚的醉翁亭文化。该文化形成于一个不断积淀的历史过程,其不单单等同于“亭”文化,亭只是该文化的媒介载体形式之一,它以“在乎山水”、“与民同乐”的人本思想为精髓。琅琊山中漫布的诗赋、书法、石刻、建筑等都是该文化的具体载体形式,其涵盖的文化内容相互交融渗透,浓缩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醉翁亭文化。

一个区域文化形象,泛指社会大众对其文化载体的综合感知与印象。醉翁亭文化形象,是指以滁州琅琊山文化的代表醉翁亭为主,依附于现存的诗文、亭院、石刻、建筑、自然山水等形成的特有文化现象,其蕴含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对其赋予的“人本”精神思想,笔者愚见,将醉翁亭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为“亭文”文化,园林建筑文化、书法石刻文化。

2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原则

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诸如建筑艺术、古典园林、工艺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形态,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而文化的归纳与形象的总结,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就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而言,必须依据醉翁亭独特的形象符号、鲜明文化特色、文化的形象设计要坚持历史文脉的延续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虽各有侧重,但在具体的设计中相互促进、协调统一。

符号化是形象设计的造型语言,其特点是以造型表达情感,这种表达手法是纯粹的语言无法企及的。在文化形象设计中,常常采用“标志性、形象性”的符号的方法来表现。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因其以琅琊山中山水、诗文、石刻、亭院建筑等人文景观为基础,提炼极具代表的具体形象,形象符号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化形象的设计必须遵循符号化这一基本原则。

特色是文化的灵魂,醉翁亭文化的形象设计必须以醉翁亭文化独具的鲜明文化特色为依据。在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形象塑造是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而战略的核心在于营造差别优势,以突出文化的特色。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需要从多方面挖掘其个性,将其特征进行“聚焦”突出,这样既突出其“人本”的文化精髓,又把幽美的自然山水、丰富的诗文石刻、特色的亭宇建筑等优势凝聚到这一特色之中,使其特征都依附于它。因此,鲜明文化特色是该设计应遵循的核心原则。

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形象塑造的使命。文化之所以形成都是历史延续的产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形象需要逐步地进行更新。在形象塑造中,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除了保护有形的文物古迹,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和发展无形之物――文化内涵。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必须延续文化的历史文脉,真正使历史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3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元素的提炼

醉翁亭文化形象包含着许多印象,而且每个印象均有其独特的特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中就有很多载体元素。署名为石上松人的作者将醉翁亭文化归纳为:亭、泉、山、隐、醉、乐、让、艺文化形象;裘新江老师在《醉翁亭文化初论》中总结醉翁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为:园亭文化、山水文化、隐逸文化、醉乡文化、礼让文化等等。笔者通过该文化形象的研究,将醉翁亭文化形象提炼为:亭文形象,石刻形象、园亭形象和一本蕴藏丰富“文化”的书。

(1)以醉翁亭为元素提炼。作为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其蕴涵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丰富文化的结晶,而且也记载着跌宕的历史变迁。笔者认为以亭的造型为元素来进行形象定位,通过醉翁亭文化特有的亭文化形象进行设计,才能充分体现醉翁亭文化的形象。

(2)以摩崖石刻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可谓书法精髓,山中的摩崖石刻汇聚了自唐朝以来的楷、行、草、篆等书法字体,共计三百余块。其中“真、草、隶、篆”碑刻寄居于山中各条古道、古建筑中,构成醉翁亭文化一大人文奇观,直追“书法圣地”兰亭。以石刻为该文化的设计元素,通过石刻的形象符号,侧重字体、图形等符号运用,围绕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中典型的石刻文化为主体设计。使其承载琅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这一自成风格、自成体系的瑰宝。

(3)以琅琊山的建筑风格为元素提炼。琅琊山中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亭台小巧,独具江南园林特点,但却有醉翁亭、保宋斋、冯公祠等九处景致,互不雷同,整体上相得益彰、气势宏伟。千百年来,南北文化的交融,滁州即形成了独特的南北建筑融合,琅琊山建筑既有江南楼宇的清秀,又有北方建筑的宏伟,凝聚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同时更统一传递着官“梅”思想,即就是没官思想,官民同乐、和谐为民的思想文化精神。建筑与“官梅”融合,作为该文化形象设计的元素。

(4)以书的造型为元素提炼。醉翁亭文化是集诗文、崖刻、碑刻、书画、音乐、建筑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遗产。历史名人感怀时世,赋诗作画;书法爱好者石刻撰写,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建筑艺术家们巧夺天工,醉建亭台楼榭,各种文化形象浑然一体。这样的丰富的文化,只有通过知识的获取才能取得。因此,将醉翁亭文化的总体形象表述为一本正在翻阅的书。

4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意义

信息化社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主导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设计不仅仅在于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其和谐为民的精髓。

保护、传播醉翁亭文化。通过对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借用信息平台、塑造醉翁亭文化,将纯熟的地方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普及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滁州的醉翁亭文化精髓,使其更好的传播。地方文化直接影响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设计会使“醉翁亭”文化在受众范围和感知度方面达到新高度,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技、旅游乃至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2008.

[2] 邹瑾琳.城市的脸――海报设计实践[J].装饰,2012(5).

[3] 琅琊山志编撰委员会.琅琊山志[J].黄山书社,1989(1).

篇5

《醉翁亭记》

问:怎样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对这句话,我认为不能孤立地进行解释,而应综观全文准确全面地去理解它的含意。从字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说,真正使他陶醉的不是酒,而是山水景色;紧接着作者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四时美景和晨昏变化,并总结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显然,这都说明“景”为“乐”之由来。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时花佳木,明山秀水固然能使欧阳修忘情,而真正成为他精神寄托的,却是“滁人游”。因为写《醉翁亭记》时,欧阳修还只三十九岁,正当壮年,虽被贬为滁州刺史,但滁州地处江淮,还算不上荒凉边远之域。他身为父母官,把个滁州治理得清清明明,老百姓安居乐业,竟然也有闲情逸趣,扶老携幼游起山水来了,这对欧阳修来说,自然是值得陶然乎自醉的。文章的第三段不正是以相当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景吗?“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气氛是多么和平而欢快!山水正因为有了这人的活动,才显得更有生气,更有色彩,更有姿态。这时的欧阳修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他就地取物,广邀宾客。宴席上虽无丝竹之乐,然投壶对弈,起座喧哗,热闹非凡,置身于这样的境地,难怪欧阳修要“颓然乎其中”,完完全全地醉了。

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中的“山水”,不仅仅指自然景物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还包括了滁人游之乐,官吏饮之乐,也就是文章末段作者所说的太守之乐在于“乐其乐”,“同其乐”。这种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出自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即便在今天,还值得我们称道。不过还得指出,欧阳修在抒发自己的理想时,多少美化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问:《醉翁亭记》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篇6

一、研究背景及琅琊山简介

近些年,国外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使其免于破环,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在中国称之为风景名胜区)。国内风景名胜区雏形的出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如广西桂林、安徽黄山等。然而对风景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研究直至7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外研究的成果大量分析研究,使得我国关于风景资源分类、适宜性技术评价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风景名胜区园林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处在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阶段,但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尚未发现。

琅琊山风景区位于滁州市西南郊,主要的核心景区面积约115平方千米。琅琊山在古代时称作摩陀岭,唐大历六年(771),传说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寓居于此地后转运称帝,此山便由琅琊王司马睿更名为琅琊山。后因山川秀美和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

琅琊山属于淮阳山地的东延余脉,含大丰山、小丰山、花山、关山、城西湖、清流关等。山体由砂页岩、石炭岩等岩石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非常险峻。景区内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区内有泉眼50多处,泉水清凉甘美,较著名的有紫薇泉、让泉、濯缨泉等,统称为9洞11泉。此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城西湖、凤凰湖、深秀湖等,湖光山色,映成一体。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雨量适中,动植物资源丰富。琅琊山有鸟类约有130种,其中著名的有白肩雕、黑枕黄杜鹃、金腰燕等。琅琊山不仅以其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色为游人所钟爱,更因其深厚的人文景观而著称于世。北宋时欧阳修在任滁州知州时(1045-1048)写下著名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为后人传诵。宋朝文学家苏轼手书《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石碑,欧文苏字,堪称二绝,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二、园林资源调查与分类

(一)园林资源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景源分为2个大类、8个中类、74个小类。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分类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景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琅琊山共有78处景源,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景源分类表对琅琊山景源进行如下表1分类:

(二)园林资源的分类统计

根据规范,琅琊山风景区内各景源被划分为2大类、8中类和49小类,其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2大类,人文资源包括园景、建筑、胜迹、风物4个中类,再下面可分为27个小类。自然资源分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4个中类,再下面为22个小类,对景点类型的统计结果,在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内的75处景点中,人文景源景点66处,占总量的88%;自然景源景点9处,占总量的12%,说明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结构中人文风景资源比重较大。

三、园林资源评价

(一)园林资源评价方法

对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景源的评价采用定性概括的方法。

(二)园林资源定性评价

对琅琊山园林资源特色进行定性评价是依据旅游吸引力和风景名胜区景源的等级地位等综合因素。总结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特色表现在这四个方面:名人名亭;古树葱葱;崇山峻岭;道教圣地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如下。

1、名人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著名风景区琅琊山风景区内,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欧阳修在滁任知时,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便是为纪念此亭。醉翁亭曲折幽深,布局严谨小巧,极富诗情画意。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台、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其中宝送斋,此斋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所建。现用来收藏宋代珍宝,斋内有携刻着坡手书的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的石碑。另一亭,影香亭,它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诗中的两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除此之外每一个亭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来由以及特点。

2、古树葱葱

琅琊山风景区地处北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150年以上古树名木琅琊榆、千年古梅、50年以上的银杏和150年以上的青檀等古树。

3、崇山峻岭

地貌上琅琊山属淮阳山地向东延伸的余脉,山势西南高、东北低,并沿东北50?-60?方向展布。其中包括大丰山、凤凰山、小丰山、花山、赵家山、关山等。山体由石炭岩、砂页岩等主峰组成,山峰与沟谷相对,险峻之势依然。景区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鸿洞、琅琊洞、桃花洞等。

4、道教文化

道教在琅琊山的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先于佛教的传播。自唐宋以来,山中的宗教活动主要是佛教,道教只有零星的小型活动。醉翁亭院山坡上的“玄帝行宫”;坐落在丰山顶“三茅行宫”、“三皇古殿”、“元君殿”等。

四、结语

篇7

1、峰回路转,汉语成语,拼音为fēng huí lù zhuǎn,意思是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也指转折点。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2、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示例:我们坐在火车里就像坐在江船里一样,峰回路转,景象刻刻变换,让你目不暇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初读时,恰巧听一首古曲,未想词与曲如琴瑟和鸣。字间抑扬顿挫、迭荡起伏,似闻淡淡墨香飘出铿锵有力、吊古寻幽般的袅袅琴音。细品揣摩许久,思绪也渐入琅琊幽谷,沉迷于蔚然深秀林壑,听诸峰间潺潺水声,遇峰回路转、立于泉上亭中,涓涓月露下的老者,正屏息而听。老者是谁?乃醉翁。醉翁是谁?太守?智仁?沈遵?崔闲?还是坡?

响空山,知其天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琅”意为似玉的美石。“琅”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琅琊”,“琅然”即幽泉飞瀑的琅琊声。一个“琅”字,让人联想秀石美玉及琅琅金石相击时的清脆之鸣,而“琅琊”幽谷中的山水更是先声夺人,可见琅琊山欲滴苍郁之秀美。“琅”声如乐,清脆圆润,被谁揉出宛如环佩、清泉飞瀑般的鸾和之声,响彻空山。词人着笔便将读者带进涧溪清翠、似见非见且可触又摸不到的幽林深谷。朦胧中,琅乐犹绕耳际,从视觉和感官先为读者铺垫出一幅玉指冰弦转寂寥,直似月下梦中听的意境。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一语惊醒梦中人。词人用此言回答句首提问。意为 “琅声”曼妙,谁是它的知音?惟沉醉百泉汇流、山重水覆的醉翁,才知谁在弹奏这大自然绝妙的流泉仙音。的确,欧阳修在当朝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一生也因此数次被贬,更见民间许多不平事,慨以“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忧国忧民。在滁州任职期间,为驱心郁,他常到日出林霏、秀木繁阴、水落石出的琅琊山环步,甚至带公文至此办公。清秀的琅琊山知醉翁之意、能慰醉翁之心、能释醉翁之怀,而醉翁更解琅琊之情,所以才会有《醉翁亭记》这一千古佳作。然而,琅琊山是醉翁知音,沈遵与坡又何尝不是?无言胜有言,惟“翁”知其天!

荷蒉,醉翁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朗月之下,风露缠绵。此明月之夜,琅声、月华、风声、雨露似涓涓,大自然中的流泉之音何尝不使人为之一醉?琅琊、智仁、沈遵、崔闲又怎能不折服于醉翁之贤?藉此,吾辈又何以能安然而入眠?然,至此,词人笔峰又转,巧妙地借用就连不与世俗同流的“荷蒉”,在经过欧阳修之山前时,也不得不佩服和夸赞这一代文宗的贤德和智慧,有伯乐识才俊之心度此贤能之人。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琅琊情醉翁意。翁在,啸咏之声与流泉飞瀑珠联璧合,琴瑟共鸣;翁去,虽如往昔四时景异涓涓,琅声、月华、风声和雨露依旧,但已不再是与有粲然辩才的醉翁,且啸且咏、相惜相通、心心相印令人怀恋的天作之合。独留琅琊失去知音后,在寥寂时光中朝鸣夜怨的空吟之声。为读者留下“此情已是成追忆”的伤怀和遗憾,以及无限遐想且令人凄然的叹惋之情。

且听后人言

篇9

课例群设计,相对于“单课设计”而言,是对现用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同一种文体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设计出多种课型构成的一组课例,更关注教学内容的系列性、系统性和梯度性。

通过课例研究,尤其是通过课例群研究,可以使我们切实地了解‘操作课程’的实况,提炼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所在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同样,通过课例研究,可以探知语文阅读教学中相对有效的教师教学行为,也可以发现相对低效或负效的教学行为。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同一种文体下的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的一组课,可以设计成几个课例,构成语文课堂活动板块。课例群的优化设计,可使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积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与连续性。

一、纵向课例群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性

在“纵向课例群设计”中,将初中阶段所有教材中的同一种文体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设计出由多种课型构成的一组课例,围绕一个主系列问题向四周发散若干个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就可以贯通主问题。王荣生教授说过:“语文知识的重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是一件踏踏实实的工作。”

例如与人教版七年级文言文《狼》一文类似的课例群设计:

主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子问题:

(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以《狼》为例: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段内层次”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

再以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幼时记趣》为例:从同龄儿童的眼光理解课文脉络;从作者幼年记忆理解课文脉络;从文本叙写的片段理解脉络;从故事的趣味角度理解脉络。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从描写的角度理解脉络;从记叙内容的角度理解脉络;从不同表达方式的角度理解脉络……

(二)从不同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

《狼》为例:从对“屠户”行为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对“狼”行为的感悟理解课文的脉络;从对“故事情节”表达的意义理解课文的脉络;从文本以“叙议结合”的安排理解课文的脉络。

以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幼时记趣》为例:以同龄儿童对幼时童趣感悟理解课文脉络;以作者对幼时留恋的感悟理解课文脉络;从课文内容赋予的童趣童味感悟理解脉络。

再如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从学生对描写美景的感悟角度理解脉络;从阅读者对眼前景物的感悟角度理解脉络;从作者所寄予的人生感悟的角度理解脉络……

这种由一个主问题切入文本理解的课例群设计,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要求,让学生反复梳理课文的脉络,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广阔性。

二、横向课例群设计——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行为,是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系统中各种条件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的教育行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其价值具有外在决定性、其目标具有外部决定性、教学的主客体之间具有不对等性。阅读教学行为的特征是多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剖析一个文本,构建一个横向的课例群系统,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以苏教版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为例,横向设计一组课例群:

主问题——怎样层层推进理解文本主旨?

解读思路:整体感知——梳理知识——赏析研读——拓展延伸

(说明:我们以“赏析研读”这一部分作为课例群设计模块。)

课例1:找出记叙的不同地点(亭外——山中——亭下——宴后)

概括不同地点描写的内容(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辉映声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四时之景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课例2:文本先点出亭,然后写了亭外景、亭中宴,最后写离亭归,都含有“亭”字,能否以“乐”字梳理文本,逐层理解课文?

找出体现“乐”的句子,并加以概括。(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或(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全文因景生乐,由景抒情,欢于万物,乐在其中。

课例3:因乐而醉最自然了,能否都用“醉”字概括文本内容?

概括体现“醉”字的内容(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于山水朝暮四时——醉于与民同乐——醉于内心的乐趣)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愿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醉翁乐”始终贯穿全文,“醉翁”其实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有一种理性的执着。作者旨在置身于这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谐生活与山水之乐,尽欢饮宴之乐和与民同乐。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转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在课例群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原本就是形形的对话,拥有对话性格。这就是‘教学的对话原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对话者”。

中学语文课例群设计,不仅是让教师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例群设计时更注重从学生自身的期待视野出发深入体验文本,展开想象与联想,与文本蕴含的空白与未定点对话,达成视界的融合。

注释:

篇10

觥筹交错:

成语解释: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例句:余大先生抬头看尊经阁上绣衣朱履,觥筹交错。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