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范文

时间:2023-04-04 02:1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爱这土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爱这土地

篇1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一只小鸟是多么的脆弱,但在这国家兴亡的时刻,它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已经唱不出优美动听的歌了,但它仍然歌唱,这是它用整个生命发出的声音来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自己愿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情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暴风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而下一句中的“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感情一步步深入。

篇2

关键词:文体 语言 功能 文化

西方观念中,将文体限定在语言学的范畴内,认为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者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童庆炳先生认为:“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1]这个概念下,文体这一概念除了包含以语言学为核心的文本样式,还包含着通过文体体现出来的作家的体验方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并且这一概念还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相联系。因而文体应当是思想与语言共同的反映。本文正是致力于从语词到思想对艾青的这首诗歌进行文本解读。

一、语言与功能

关于诗的文体根本在于它是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问题,艾青认为“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那种文学样式,韵脚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2]。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一个“假如”来自比鸟儿,鸟儿这个意向的选择非常独特,作者没有选择老虎,没有选择老鹰,也没有选择树木,而用了“鸟”这个意向。鸟带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是柔弱的,鸟儿属于深林,属于天空。鸟儿歌唱带给人的是美好的感觉,而如果选择老虎咆哮则是给人害怕的感觉,老鹰是不会歌唱的,树木扎根于土壤,与大地连为一体,树给人的感觉是安稳的,粗壮的,牢固的。所以只有x择鸟这种柔弱的生物用“嘶哑”的喉咙,用生命来歌唱才更有一种“杜鹃啼血”的悲壮感,而且鸟相对于树来说是更加独立的个体,它可以飞在高空俯视大地,看到中华大地正在经受的一切。第二句作者说他“应该”用嘶哑的喉咙去歌唱,为什么这里作者用了“应该”而不是“必须”呢?“应该”词典上解释为“表示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那么两者似乎区别不大,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应该在英语中对应的是maybe,而必须对应的是“must”,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应该有一种自我认同的意味在里面,而“必须”则有一种被迫的意味。这里诗人化身为鸟,用嘶哑的声音歌唱显然是出于自愿,出于对祖国,对大地深沉的爱。

接着,诗人开始歌唱,歌唱的对象分别是“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四个对象作者分别用了四种不同的词去修饰。土地是“被暴风雨击打着的”,大地是艾青常常用来歌颂的对象,暴风雨则显然是一种批判的意味,它给土地带来了灾难。而河流和风作者却选用了“悲愤的”和“被激怒的”去修饰,这里作者显然是有了一个转向,前面是对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的侵略者的批判,后面则是对反抗侵略者的歌颂,而且“永远汹涌着”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更加强化了这种感情。“黎明”作者用了“无比温柔”去修饰,意向又由一种刚性的、粗暴的意象转为宁静和温柔。这里构成了一种“意象的反差”,这里作者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还需注意的是前面三个意象作者都用了“这”去指代,但到了这个意向,作者却用了“那”去指代,这种指示代词的转换其实也是作者情感的一种转换。为什么作者在如此暴虐的意象之后又变为无比宁静温和的意象呢?这里的“黎明”和前面的意象形成巨大的反差,加剧了诗歌的张力,黎明象征着一种希望,一种对正在经受磨难的土地的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寄托。这里作家的感情就有了层次感,力量感,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感情:一是对中国大地身处水深火热的忧思,二是对造成土地灾难的侵略者的无止息的悲愤,三是对于这片土地仍然心怀希望。情感层层递进,由外部环境的描述,走向内部的原因,进而转向内心,情感喷薄而出。

然后,作者用了一个破折号转折,说“然后我死了”。如果说破折号是一种对前文意义的转折,那么这个“然后”作者显然又不想割裂与前文的一种关系,因为“然后”这个关联词代表着一种承接。作者说“我死了”,但是为什么而死,作者却没有告诉我们。是被肆虐的暴风雨打击至死还是一直歌唱致死我们无法确定,但是我们能够确认的是作者对这片土地无怨无悔的爱,以至于死后也要让羽毛腐烂在土地里。属于天空的鸟儿最终选择了回归大地。这就让鸟儿的死更加悲壮了。

最后作者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整首诗里最为出名的一句。如果只是单独看这个句子,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是因为有了前诗种种感情的积淀,情感的一波三折,由澎湃的情感转向宁静然后又起波澜。诗人最后是直接道出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就让整首诗气脉连通,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二、视角与声音

篇3

尧化门,近靠沪宁铁路,远临长江水道,交通方便,人流踊跃。历史上,这里粮行、布店尽有,务商务农掺杂,“姚枣”远近闻名,“善陶”史书有载,传统庙会“二月八”为南京近郊首家庙会。

自小生长在这里的我,懂事起就耳闻目睹着尧化门的街容市貌,熏陶着尧化门的民情风俗。那时,玩耍上大街,读书近家门,活动范围不大,眼界涉及有限,尧化门给我印象最深的,仅是老辈们口中常说的“张家楼房,高家豆腐”一类具有当地代表性的口头语。要说还有其他什么更特别的印象,似乎真没有多少,倒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才让我逐渐对尧化门增添了了解,加深了情感,我也真挚地钟爱起这方土地。

记得当年,沪宁线仅有一条铁路西向傍街而过,西靠门里村有一座“洋桥”,东近尧化门在一座木质独木桥横跨铁路上方,供尧化门人通行。如今,华东地区最大的编组站——尧化门编组站建成后,数条铁路并列延伸,电气化机车来往穿梭。位于“洋桥”旧址重建的新大桥宽敞平坦,严谨流畅地衔接起新辟的尧新大道和仙尧大道,将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和栖霞区连成了一线。仅此一处地段的巨变,就让当地的老百姓经常感叹:尧化门变化太大了!

其实,尧化门的变化何仅于此。站上新大桥极目四眺,高楼林立,住宅连片,精美的住户装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排列有序的太阳能热水器一览无余地展示出老百姓的舒适生活。当我突然从接踵高楼的缝隙中看到老辈们常提及的“张家楼房”时,它那矮小破陋的现状,简直就让人觉得真像“鸡立鹤群”一般,与众多的住宅小区楼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禁又让我浮想联翩。

重见这座旧楼,我记取了尧化门昔日曾有过的荒凉和萧条。那时,太平山,聚宝山,银贡山、仙鹤山、杨坊山围圈着尧化门,土路和山路让人雨天不愿涉足,夜晚不敢单行,而连片的山丘上杂草丛生,荆棘窝卧,连土地贫缺的村民也不愿去开荒、种植。现在,户户门前水泥路,条条大道灯火明。太平山、聚宝山已建成和在建成公园,银贡山下别墅幢幢,仙鹤山脚大学城崛起,杨坊山边区委党校秀丽,昔日的荒凉地段成了纳凉、休闲的佳境,萧条的景象也早已“换了人间。”

十多年前,变化了的尧化门曾让一位多年未归的游子,下火车后因已不识街貌而又坐汽车到南京站,与家人联系后家人去接才归。而今,“井”字形大道四通八达,居民小区、市民广场、商业一条街布列广泛,就连平日少出门的尧化门人外出时,也不得不边走边看,找准方位后再行。前不久,我陪一位退休多年的区领导去栖霞镇,归来途经尧佳路,老领导问我到了什么地方,我告诉他车行之处的原地名,并告知他即将路过区政府时,老领导深有感慨地说:“变化真大,连我这还分管过城建的人也不认识了!”

有次,一位朋友来我处,他乘车前来时,我因疏忽未问清他所乘车的线路,朋友下车后由于弄不清道路便要我去接他,谁知两人对走了好长时间终走不到一块。后来,我只得问清他所在地点的明显标志,叫他止步静候待我前往才见到面。原来,他是被线路各异的“尧化门”,“尧化门东”“尧化门西”等站名难住,随意下车后迷失了方位。也难怪,尧化门原先仅有“南龙线”一趟郊区车,而现在却开通了“71”“76”“122”“140”等近10条无人售票车,线路不同,站名近似,虽同在尧化门地域内,但变化了的尧化门总会让一些乘客下车后“找不到北”。公交线路增加后,尧化门人频繁外出,外地人来尧化门逐年增多,长此以往,人流量大人气旺,投资办企外客猛,必然会促进尧化门的社会化进程,带动尧化门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地方税源增加,政府财政壮大,百姓普遍受益,尧化门也活了起来。

尧化门活了,尧化门人自然也就活得更自在了。早先,尧化门人经商、务农,生活艰难。现在,尧化门人经商、务工,生活改善。虽然近年城镇建设拆迁较多,但有政府关怀、社区关心,老百姓们失地安工作,年老享低保,困难有救助,医病可报销,日子过得挺舒心。域区内,幼儿园、小学、中学配套,上大学、出国留学早已不奇;区医院、企业医院分设,一些重症大病也无需转治。假如早晨或傍晚你去市民广场走走,你一定会看见许多全神贯注的市民们,在锻炼身体,在练习歌舞,在共同寻求着更广泛、更深层的精神生活和向往。当地政府不定期在居民小区的市民广场举办的为民服务活动和大型文艺活动,更是吸引和活跃了广大市民。中石化二公司的老年秧歌队、区实验小学的少年舞龙队多次参加过区、市群众文艺演出,规范化、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也即将在太平山公园东边建造。

早前,尧化门也曾流传过诸如“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和“三转一响”等向往美好生活的俗语。现在,尧化门的老百姓们却注重起了“住要宽敞,用要高档、穿要名牌,吃要营养”。不少市民节假日小聚已不再仅是饮酒吃菜,而是在品酒论菜,一些饶有兴趣的人竟还能侃侃而谈,说出茶肴由“色香味形”到“色香意味形”再到“色香意味形养”的变化,似乎平民百姓真成了卓有钻研的“美食家”。有关方面瞅准了这个现状和趋势,也已申报和设计,着手准备在尧化门建造一座郊区居首的五星级大酒店。

篇4

这被和谐包容着的大地, 为什么我会这么高兴?

这历经沧桑历史悠久的名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红色的祖国正如鹰鹏程万里,

篇5

森 林

我爱这土地的森林,是森林养育了我,假如没有森林,狂风洪水来临,我们毫无躲处,但有了森林我们就安全了,它能降低风速,它扎根固壤,是森林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灾难,保护了我们,森林是多么伟大呀!

田 地

我爱这土地的田地,是田地养育了我。假如没有田地,我们都会被饿死的,是田地里长出可吃的食物,使我们生活下去,是田地维持了我们的生命,田地是多么神奇啊!每当我们看到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遭受的强烈欺凌的史面,我们就会感到强烈的欺辱感与辛酸,每当我们倾听自己国家取得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开心与自豪,国为我们深爱着这土地。是祖国的爱凝聚了我们,是这中国的土地赋予的爱奉献了我们。

山 水

我爱这土地的山水,是山水丰富了我,假如我们看不到山水,我们的生活就会没有色彩,生活就单调无味,有了山水,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山财源滚滚的风光让我明白美的含义。

……

我爱故乡的土地。假如我是一位诗人,我会用优美的诗句来赞颂,曾经肥沃的土地,为华夏儿女费尽心机,这永远藏着爱的中国,也曾让多少爱国儿女恋恋依依。

篇6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 yǎ) 嘶哑 (hóu lóng) 喉咙 (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篇7

在家门前那株挺拔的古藤树上,我将自己羽化成一只快乐的百灵,飞入一个个洁净的心田;我将自己抽芽成一片娇嫩的叶子,遮挡太阳放射的温柔的曙光。

在家门前那条不尽的碧波潭中,我将自己演变成一条跳动的水草,净化任何污染的细胞;我将自己变化成一尾快乐的金鱼,增添一处灿烂的涟漪。

假如生命之间能够进行互相转化。

我愿做一轮明月,悬挂在故乡的天空,映射思念泪水的点点滴滴。

我愿做一颗星星,镶嵌在湛蓝的天空,倾诉牛郎织女的难言之隐。

我愿做一朵白云,漂浮于苍茫大地之上,预告气象万千的人间世事。

故乡,

我爱你,爱这坚守人类灵魂的土地。

我爱你,爱这伟岸岿然的名山大川。

篇8

1、《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伴奏特点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

陆在易,194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县(今属慈溪市)的一个水乡小村。艺术歌曲三首《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及艺术化通俗歌曲《故乡雨》在2001年、2002年与2003年分别获首届、第二届和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新时期2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持之以恒的深情关注和哲理审视,成为他为之不倦歌唱的主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尤其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更具特色。他深刻理解艺术歌曲体裁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深刻研究中国语言的特征,在借鉴前辈们创作艺术歌曲的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了具有民族风格、个人风格的艺术歌曲。

陆在易从小喜欢粤剧,学习民族乐器,有着深厚的中国音乐文化底蕴。他创作艺术歌曲,首先建立在对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深刻研究基础上,其次是对祖国语言的悉心研究。他努力研究“腔”与“词”的关系,即曲调与词的关系,对汉字的四声走向与音乐旋律声腔的紧密结合有较细致的研究。他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及吸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进行创作。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深刻认识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创作技术的积累。他热爱大自然,是大自然美丽的风景赐予了创作的灵感。社会中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人们纯真而朴实的情感是他歌颂的主题。陆在易忠实于现实人生,努力挖掘和表现人性,把自己要宣泄的真情实感,要表达的哲理思考,用所掌握的各种音乐技法真诚地袒露给听众。因此,陆在易创作理念的核心:对真话、真情、真实、真理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并把它当作一切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作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与创作特色

(一)歌词的选择

歌词的选择也是作曲家本人审美倾向的标志。《祖国,慈样的母亲》选自我国著名词人张鸿西的词。这首歌的歌词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醇厚,曾经寄托了整整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桥》歌词是著名词人于之所作。《桥》的旋律流畅、清新,歌词朴实自然,词曲融合在一起,描述了一幅入情入境的风景画。《我爱这土地》这首歌的歌词是艾青的诗作。艾青的诗歌,常常把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悲欢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比较鲜明有力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词中发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感人倾诉,更证明诗人是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的。作曲家陆在易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歌词,充分说明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我爱这土地》歌词的语言生动,涵义深刻,流露了“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二)旋律的特色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在整体上追求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在借鉴传统作曲技法(特别是后期浪漫派)的基础上,有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

1、旋律清新、自然,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艺术歌曲的旋律写作着力揭示歌词的诗情画意、委婉起伏、刻画入微。陆在易艺术歌曲真可谓音中有诗,音中有画,音乐与诗情完全融为一体。音乐艺术的情景交融,无疑是作曲家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桥》中“水乡的小桥姿态多,石头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老汉送粮桥下过。”这每一句都是一幅风景画。看似写景,其实抒情,真是情景交融、诗意绵绵。无论是抒情性或叙事性的歌唱旋律,都倾注了作曲家深深的感情体验和他对音乐中的文学历史和审美境界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歌唱旋律一定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陆在易艺术歌曲婉转的旋律,刻画了生动的画面,这是他艺术歌曲的一大特点。

2、音乐的地域性特色

《桥》的旋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五声骨干音的运用,形成了婉转的旋律。《桥》是陆在易1981年到素有“古桥之乡”的江苏吴县角直镇体验生活时谱写的。《桥》的旋律具有民谣化风格,江南民歌的韵味浓厚。曲作者受上海的地域性民俗文化影响,特别是江南吴语地域的方言系统,生活习俗,民间“俗乐”(民歌小调、器乐、说唱、戏曲)等因素。民间“俗乐”的地域性特色,同样也呈现在上海的道教音乐之中。如旋律的进行玩转曲折,旋律沿着五声音阶婉转地级进。下行级进的la-sol-mi-re,sol-mi-re-do,mi-re-do-la等,跳跃性的mi-do-la-so等。沪书东乡调是上海道乐的一种,东乡道乐的器乐以细乐为主。该亚地域性音乐风格特色是行腔软滑流畅,器乐伴奏采用民间清音班演奏江南丝竹的“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长我短”的手法,在各声部之间造成横向旋律连绵不断,纵向富有对比,呈现出支声复调的效果。《桥》这首歌曲有上海地区的调子,某些音调上加上江南的调子。

3、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

歌曲中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滑音等,在一些乐音上附加些小音符,可使原音乐更有光彩和韵味。《桥》中有七处装饰音,这七处都是倚音。第1,3,5,7处相同都是大三度的辅助型复倚音装饰,第2处是小三度的装饰润腔。第4,6处是大二度的装饰润腔。江南民歌讲究倚音装饰润腔,《桥》中装饰音的运用在江南民歌中经常可见。就结尾处的倚音使曲调更柔和,歌曲的演唱更圆滑、上口。《盼》中有两处用了波音,起到强调的作用。《我爱这土地》里多处用了下滑音,在歌词“爱”“得”两个字之间用了下滑音,充分表现作曲家对土地深沉的“爱”及发自肺腑的浓烈情感。试想没有这个下滑音曲调是否显得僵硬,而且情感表现也显得苍白无力。装饰音在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广泛,其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4、花腔手法的运用

花腔(coloratura,意)歌唱曲调时用(runs)华彩经过句、颤音、华彩段等的装饰唱法。经常有一个较长的音分割成一些较短的音而成。这种唱法在美歌时代得到高度的发展。《彩云与鲜花》表现了人民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歌曲中运用了一段极富特色的花腔唱段,歌词是一个衬词“啊”。极富于跳跃性的花腔手法,在曲中与连贯的抒情性段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演唱上更能充分展示歌唱者的技术水平。花腔唱段富于活力动感,节奏自由而不散乱。短促的旋律有序的跳动,与连贯性的长句共同抒发了情感。

5、戏曲手法的运用

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包括戏曲、曲艺音乐,散板节奏是非常有特色的。歌曲旋律中常有不按正规拍子律动进行的散处理,即单位拍的时值都不固定,具有灵活、自由、宽松、悠长的特点,有利于直抒胸臆和畅表情怀。现代歌曲创作中经常借鉴这种“散板”节奏。《桥》的开始便是一个“散板”可以称为散头。这种处理在抒情歌曲中较为常见。《彩云与鲜花》也是这种“散头”的写法。散板用在歌曲的开头部分是根据曲式安排的需要或歌词结构的需要而设计的。它便于歌者在演唱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来演唱。

6、歌剧因素的引入

陆在易艺术歌曲除了抒情的旋律,还运用了一些朗诵性音调。在《盼》中陆在易用宣叙性动机(两个三连音的节奏型,配合歌词“回来吧”一字一音),与抒情性旋律形成召唤性的情感期待,此后作曲家把这种宣叙性和抒情性的对比扩展开来,使之成为作品旋律衍展和抒情的主要手段。这里的宣叙调写作己经显露出两个特点:一是同音反复与旋律并重,二是强化宣叙调的情感含量。这在《我在这土地》中尤为明显。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段速上与前面形成了对比,突然慢下来。就像饱含激情的朗诵。这种写法在歌剧中常用(即歌剧中的宣叙调),紧接着就是一段歌唱性旋律“啊”,这也是全曲的部分。整首歌曲形成了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俨然是一首表现力极强的歌剧咏叹调,而它确实是一首艺术歌曲,可见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曲式、和声,调式、调性方面的特点分析

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二部曲式。《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单二部曲式。伴奏的三连音中用了很多和弦外音,都是经过、辅的。((桥》也是单二部曲式。《家》《盼》两首艺术歌曲都是采用加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家》感叹性的两段对比性强烈。这些艺术歌曲看似短小的曲式结构,和歌词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首精致的艺术作品。《我爱这土地》是并列的三部曲式。每部分结尾处都相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和声运用也是很有特点的。《最后一个梦》和声非常精致,具有摇篮曲的风格。作曲家为了追求民族风格的音响效果,尽量避免三和弦的三音出现,而是用根音上方第四级音代替。《桥》的前奏中用了主九和弦,传统的和声进行。随着音乐的进行,音乐的力度、紧张度逐渐衰减。

陆在易艺术歌曲多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桥》采用了民族调式的同宫调式交替的手法,即e羽和G宫调交替,获得了色彩上的对比,形成较为典型的民族风格旋律。句尾调式主音的前倚音装饰在全曲中贯穿使用,成为作品音调统一性的“核腔”,使全曲沉浸在亲切自然而又令人回味的吟唱中。《家》的旋律构架是七声羽调式。《彩云与鲜花》采用了g羽到bB宫调。

《最后一个梦》民族调式的be羽调式。《我爱这土地》运用了bG宫一A宫调一bG宫。陆在易艺术歌曲也有用传统大小调的,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采用了和声小调,旋律建立在和声的基础上。

四、钢琴伴奏特点分析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人称为“钢琴与歌声的二重唱”。钢琴伴奏与歌者从同一基点出发,对演绎的艺术歌曲进行对话,把握诗词的内涵、历史背景、语言规律、美学定位、音色特点等,取得一致认识,达到内心的融合,共同携手进行表现完美的艺术。陆在易艺术歌曲的伴奏写作非常考究。他艺术歌曲的伴奏和旋律都是同时思维并写作的,所以歌曲的伴奏构思严谨,严格遵循艺术歌曲伴奏的美学规律,将器乐和声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下面以《桥》《我爱这土地》的伴奏为例来分析。

《桥》这首歌曲的前奏,用了连续的几个琶奏,共11小节,勾勒了波光澈湘的画面仿佛让我们置身于小桥流水的画景。人声进入伴奏很简单,旋律长音时,钢琴伴奏给了一个补充。结尾处的伴奏也格外新颖,左手是主和弦的保持,右手是旋律声部附加三连音,连续三连音的使用给人一种意味深长、意犹未尽的感觉。人声虽然结束了,但伴奏并没有匆匆结束,给听众营造了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陆在易的艺术歌曲伴奏手法细腻、丰富,布局合理,和声运用极为巧妙,塑造的音乐形象与歌词都非常吻合。真正体现出伴奏中的立体感、谐和感、层次感。

《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花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时间写成,可见作品倾注了曲作者多年的心血。该曲容量大,情感表现丰富,内涵深刻,钢琴伴奏非常考究。前奏用了九小节,开始是和弦的运用,有如人在高歌。伴奏部分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六连音的运用。六连音的连续使用,造成一种生生不息、涌动不止的感觉。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作曲家在这一段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种织体形态即六连音织体,但它所营造的音响效果并没有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

篇10

当然,我也爱我脚下的这片黄土地-龙山。他曾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镇,悄悄地在这片海边扎下深根。瑟瑟的海风吹着一樽樽矮矮的小楼阁,路旁歪歪斜斜的小树枝。深褐色的泥土地上,我们踩下一串串不曾动摇的脚印。

他曾是茫茫土地上的一墩矮土,黯然却又坚定。傍着岁月的蹉跎,伴着年华的流逝,却自始至终,没有停下追逐的步伐。

多年后的他,正以惊人的,令人称赞的速度,一点一滴的,展开了梦想

的路途。

你瞧,那迅速崛起的高楼,是不是像一棵棵茁壮的萌芽,正以蓬勃的气势怒放着生命!

而那一棵棵挺拔的大树,又是否如一个个战士,列成方队,以顽强的精神抵抗侵略者,守护着这个镇的和平!

……

龙山,也带给了无穷的乐趣。

春天,春之使者踏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她走到哪儿,哪儿就春意盎然。我迎着春风,感受着春天的气息,漫步向公园。花儿纷纷睁开眼,伸个懒腰,打起精神来。小草们显得特别富有活力,屏足了气往上钻,湿润的土壤抵不住这种强大的力量,退到了一旁!

夏天,河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像刚出生的婴儿般稚嫩可爱。粉红的脸蛋可爱俏皮,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

秋天,成熟了的稻穗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随着风上下浮动,远望,就像千百个姑娘翩翩起舞,是个天然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