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饿的毛毛虫范文

时间:2023-03-16 05:5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好饿的毛毛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读后感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如果说有一条虫子能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另一个国家,那么就是它了!三十多年来,这条从艾瑞克·卡尔手里爬出来的红脑壳、绿身子、高高地弓起来走路的毛毛虫,已经“吞噬”了世界上二千多万个孩子的心。这是一本充满了诗情与创意的图画书。主要内容:月光下,叶子上躺着一颗小小的蛋。星期天早上,太阳升起来,“砰!”从蛋里爬出来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他开始去找吃的。星期一吃了一个苹果,可还是好饿。星期二吃了两个梨子,可还是好饿。星期三吃了三个李子,可还是好饿。星期四吃了四个草莓,可还是好饿。星期五吃了五个橘子,可还是好饿。星期六,他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一个冰淇淋、一根黄瓜、一块乳酪、一条火腿、一根棒棒糖、一个樱桃派、一根香肠、一个杯子蛋糕和一片西瓜。那天晚上,毛毛虫肚子痛了。

第二天又是星期天。毛毛虫吃了绿叶子,肚子好多了。现在,他不饿了,不是一条小毛毛虫了,是一条又肥又大的毛毛虫了。他造了一个小房子,叫茧,把自己包在了里面。他在里面呆了两个多星期,咬了一个小洞挤了出来。毛毛虫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篇2

一、从图画书中来――走出图画书,放大书中游戏元素

在一次以“成长快乐”为主题的活动中,我与孩子们分享了图画书《好饿的毛毛虫》。此书透过丰富的图像、鲜艳的色彩,讲述了一只刚出生的小毛毛虫,拖着饿扁的肚皮,一步一步往前爬,锲而不舍地找东西吃。在书中,我们看到作者利用打洞的特殊效果,呈现了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过程。

在讲述绘本时,孩子自由地坐在我身边。我们一起看封面、封底,谈谈作者,我告诉他们故事从哪里开始?每一页插图的美感或特征在哪里?诚恳且愉快地把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并请他们说说对故事的看法,说说哪个情节最有趣,帮助他们回顾故事情节,让他们联想到生活中或与故事有关的经验。活动中,孩子显得特别“兴奋”,他们总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故事情节模仿毛毛虫“爬”和“大口吃”的动作,既然孩子们那么想表现毛毛虫的样子,那我何不从绘本中走出来,放大绘本中的游戏元素,进行一次有意思的拓展活动呢?图画书的拓展活动,我们惯用的方式是绘画或故事表演,但我想打破原来的定式,将其拓展为一个音乐律动游戏,让孩子畅快地动一动。这样的活动对我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尝试与挑战。

二、到音乐律动中去

就《好饿的毛毛虫》而言,以该故事为线索设计律动游戏时,无须做到面面俱到地重述故事,只要抓住“月光下的卵――四处找东西吃――结茧――破茧成蝶”这一主要线索来设计即可。

既然是律动游戏,那就离不开动作的创编,我引导孩子大概从4个“W”,来创编动作:

1.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who)

2.它是怎么爬的?(how)

3.今天是星期几?(when)

4.毛毛虫发现了什么?(what)

5.毛毛虫是怎么吃的?(how)

6.它最后变成了什么?(what)

7.它会怎么飞呢?(how)

根据故事线索我选取了《清晨》、《加沃特舞曲》、《杜鹃圆舞曲》三段古典音乐,运用各种不同速度和节奏的音乐来搭配律动,帮助孩子在聆听、感受、想象的基础上,更好地创编律动的动作。

(一)体验身体收缩与扩展的感觉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尽可能少去干预孩子的活动,不提供直接模仿的样式动作。活动中,孩子们听着《清晨》的音乐,将身体蜷曲成一颗毛毛虫卵的样子,“毛毛虫睡醒了,想出来找东西吃!”孩子随着音乐慢慢地将身体展开,我重点引导他们在身体扩展、收缩时可以变化不同的姿态与造型,在一伸一缩间感受小生命的律动。

(二)利用身体移位,体验毛毛虫的蠕动

当音乐转换为《加沃特舞曲》后,孩子将手指想象成“毛毛虫”,做出蠕动以及在身上任何部位爬上爬下的动作,来帮助孩子探索身体的部位。其次,引导孩子发展互动的关系,与同伴配合,一位当毛毛虫,另一位当食物,“毛毛虫”合着音乐在“食物”身上任何一个部位爬上爬下、钻洞,又玩出另一番趣味。

游戏几次后,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手指上的律动,开始用身体动作来模仿毛毛虫爬行,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我鼓励他们用身体贴近地面,想象自己是一条正在草地上觅食的毛毛虫,孩子不停地伸缩身子来模仿毛毛虫的蠕动。根据故事情节,我在场地四周放上了毛毛虫所需的“食物”,让他们有目标地爬行寻找。为了让孩子的创造性得以发展,当我提出做“独一无二”的毛毛虫时,孩子想办法在爬的路径和姿态上有所突破,有的侧着爬;有的爬一下滚几下;还有的倒退着爬,虽然爬行的动作不够优美,但十分有情趣。

(三)运用道具,请孩子用身体表现挣扎的感觉

根据故事的发展,毛毛虫吃饱后会自己结茧。此时,音乐又回到《清晨》,孩子用身体模拟结茧的过程。为了区别活动开始的“破卵而出”,也为了让孩子更能进入情景,我们用纱巾作为道具,象征着是茧的外衣,让孩子用纱巾将自己的身体包裹起来,形成一个茧。“毛毛虫”被茧包围后,很想用身体去挣脱茧的束缚。有了道具的辅助,孩子表现出挣扎的感觉,但大部分毛毛虫挣扎的动作只限于身体的收缩。我问孩子:“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冲破茧?”有一个男孩就提出可以用屁股撞,其他孩子受到启发后,也想出了用头顶、翻滚、跳跃等动作。虽然被“茧”束缚,动作的幅度会有所控制,但毛毛虫想出的办法却是多样的。

(四)表现毛毛虫变蝴蝶后展翅飞舞的快乐

篇3

关键词:文学活动;区域游戏;多维操作

区域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在游戏中也能有所发现,但是有了教师的介入,可以用教育的眼光来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更有效。

中班主题游戏《毛毛虫》源自于文学活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故事讲述了毛毛虫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了不同的食物,最后身体形态发生了变化的文学故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一、依据《指南》来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

故事《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故事分享结束后,那只毛绒教具毛毛虫一直让班上的孩子爱不释手。大家纷纷围着毛毛虫,讨论着毛毛虫吃了什么东西再变成哪种颜色等等。孩子们为何对这个故事表现出如此的兴致?教师可以从哪个视角来分析孩子的兴趣?通过对《指南》五大领域的学习和发展目标的理解,我们分析孩子对文学故事感兴趣的原因有:角色有趣、材料丰富、想象无限、适于操作等等。既然孩子们如此感兴趣,何不借助这一文学故事生成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游戏,让孩子的兴趣在主题区域中得到进一步的探索、满足、体验和发展?

二、依据《指南》来摸索主题教育与区域游戏整合的对策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区域游戏的创设应该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组织幼儿对关注的话题展开讨论,结合区域的特点,有层次、有计划地投放了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凸显探究:寻找毛毛虫――渗透在科学区的游戏

几天后,毛毛虫已经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入住到孩子们心中。教师问:“今天,你们又想和毛毛虫玩什么游戏呢?”想听听孩子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有个孩子问:“老师,哪里可以找到真的毛毛虫?”“哦,你为什么会想找真毛毛虫?”老师对孩子的想法感到奇怪,“我看到电视里也有小朋友找毛毛虫的。”对于孩子的这个好奇之想,老师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将问题再次抛给孩子:“真的毛毛虫幼儿园里肯定能找到,不过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是在操场上还是种植园?需要我们用小眼睛去寻找和发现,有没有人愿意去寻找?寻找毛毛虫需要用哪些工具,老师可以为你们准备。”于是科学区“寻找毛毛虫”的游戏诞生了,每天有一组小分队带上工具在老师陪同下兴冲冲地到室外行动去了。寻找的地方从刚开始的操场到草地到树丛最后转战到幼儿园种植园,第一条毛毛虫也在悠悠的一声大叫中出现“快来这里!有毛毛虫啊!”一群人赶紧拿了一个小袋子把它装回了教室。老师及时分享孩子的快乐,祝贺小朋友找到真毛毛虫,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来养好它呢?可以为它做些什么事让它开心?孩子的奇思妙想可多啦:给它晒太阳、喂它吃菜叶、给它唱歌、为它拍照(写生)等等。于是老师和孩子即时约定,谁照顾毛毛虫,就把发现的趣事和做的事情记下,这就是又一个好玩的游戏“照顾毛毛虫”。

在幼儿游戏的推进中,教师如何来判断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首先看自己的介入是否在顺应幼儿想法的基础上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开展。第二看自己的介入是否让幼儿在积极的体验下获得新的经验。第三看幼儿对自己的建议有没有积极的响应。在第二阶段的游戏中,教师用“追问介入法”,分析幼儿的游戏意愿,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避免了在游戏的推进中过度控制和行使教师的权力,避免了幼儿游戏的过度结构化,很好地提升了区域游戏的趣味性。

多维操作:有趣的毛毛虫――益智区中的开放性游戏

在课程整合观的指引下,幼儿的主题游戏中,可以自然地融入相关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指南》在数学领域中也指出,要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和数数的方式感知理解数量以及比较数量的多少。老师利用幼儿美工区制作的毛毛虫,投放了“毛毛虫找朋友”材料,抛骰子,抛到数字几,几只毛毛虫捆在一起抱一抱。这个游戏整合了数学、生活方面的技能,幼儿在游戏的情景中练习了点数、对应,锻炼了小肌肉的包扎能力。熟悉游戏之后,老师提升难度,增添一个骰子(颜色或大小或长短特征),要求幼儿在二维特征的提示下进行操作,幼儿玩任意两个骰子的游戏,都会获得不同的数学经验。再如“长长的毛毛虫”游戏,教师投入开放式的材料,有半成品的毛毛虫、数字贴纸、小红旗、毛根等,游戏时,孩子们可以用毛根在毛毛虫身上扎出随意的节数、可以在节上贴数字、可以用做好的毛毛虫进行长短、间隔排序等等。这个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和理解数量、手口一致点数、比较长短粗细特征,在开放的情景中获得数概念。

可见材料的开放性投入,可以诱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和毛毛虫的快乐游戏中,老师开放的预设思路将孩子的兴趣再次打开,幼儿对材料的自主操控激发了其探究兴趣,幼儿的数学认知正是在游戏的推进和发展中,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自我探索和挑战中得到了小步递进式的提升。

个性表达:我是毛毛虫――阅读欣赏区中的情境性体验

“水果屋里的毛毛虫”毕竟是一个文学作品,有没有值得幼儿去欣赏的、去体会的语言的美、情趣的美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老师又去仔细地研究了作品和孩子学习特点之间的关系。

故事其实非常简单,里面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描写:“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可是肚子还是好饿,星期二它吃了两个梨子,可是肚子还是好饿……”简单又富有韵律感的语句是中班孩子一听就可以模仿的。特别是毛毛虫不停地吃东西那一段,星期一一个,星期二两个,星期三三个,星期四四个,简单的重复和不断的叠加,孩子觉得很好玩。从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形象生动、语言重复的作品他们就容易记住,也比较适合开展阅读和欣赏活动。但是单一的阅读欣赏肯定是不能留住孩子长久的兴趣,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参与活动的动力必须通过丰富的环境、自身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地走进阅读和欣赏。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阅读欣赏区,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缤纷的彩纸剪出了无数虫卵、蝴蝶装扮空间,准备了各种水果的服饰,还有毛毛虫逼真的装扮,从开始毛毛虫吃单一的食物,到星期六毛毛虫可以吃许多的食物,好玩的是这些食物可以由幼儿自由想象替换,给了孩子无穷的乐趣和想象的空间。

“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响应的、支持的方式参与幼儿的游戏,那么,教师的参与就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由文学活动《水果屋里的毛毛虫》引发的主题区域游戏,挖掘了故事本身的教育价值,满足了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开辟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中获得了学习和发展。“区域是追随幼儿的发展需要而逐步应生的”,今后我们还将朝着这个目标不懈摸索。

篇4

【关键词】幼儿阅读;绘本教学;有效策略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受到不少幼儿教育者的推广与应用,为培养幼儿阅读能力、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绘本阅读的精髓,单纯的把绘本当成了画册,教学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因此,以幼儿年龄特点为基础探索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巧选教材,遵循幼儿的认知水平

幼儿年龄一般集中在3~6岁,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但理解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较差,因此,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以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巧妙选择适合他们的绘本。首先绘本选择要贴近生活,容易唤起幼儿的生活体验,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中以倒霉的小鼹鼠为线索,绘声绘色的讲述了不同动物的大便不一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故事中感知科学世界的奇妙;其次,绘本选择要具有趣味性,如绘本《我的连衣裙》中,作者认为图画书就是给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只要孩子们喜欢画就好,这样的主题极易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另外,绘本选择要情节简单,语言简洁,如绘本《逃家小兔》中故事情节和对话再简单不过了,小兔子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变成……”妈妈说:“如果你变成……,我就变成……。”虽然情节和语言简单,但是很符合中班、大班孩子的心理特征,所以迷倒了无数的孩子。可见,对于幼儿阅读教学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给孩子精选绘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二、巧创情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幼儿本位”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下提高理解、感悟水平,因此,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可以灵活创设游戏情境,吸引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游戏导入,教师和幼儿排在一起,组成一条长长的毛毛虫,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入场,这样的入场方式太有趣了,孩子们对接下来的教学充满了无限期待,另外,在孩子们充分的理解里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之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游戏“钻进袋子变蝴蝶”,孩子们扮演毛毛虫纷纷钻进布袋,嘴里说着:“我饿,我饿,我要吃东西。”然后,突然从袋子中钻出来,变成蝴蝶飞起来……这样的情境创设太有趣了,孩子们积极参与,课堂热情顷刻间被点燃,而且这不仅仅是游戏,更是在教师引领下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诠释,是幼儿最为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在一些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情境,给阅读涂上一抹有趣的色彩,让绘本更丰富,让阅读更有效。

三、巧设方案,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

1.以猜想丰富幼儿阅读空间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认真思考,不断品位,幼儿绘本阅读也不例外,教师不要急于把故事讲明白,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在阅读与思考中自主探索,让阅读空间丰满起来。教师可以采用猜想式启发幼儿主动思考,猜想式可以让孩子猜人物、猜情节、猜结局等等,如绘本《逃家小兔》的阅读中,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封面,在封面上是一对互相凝视的兔子母子,兔子母子之间在想什么?又在说什么呢?教师放开手让孩子们去大胆猜测,而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兔妈妈让孩子吃了早饭再去上学,小兔子不听话。”也有的孩子说:“小兔子要出去玩耍,兔妈妈不同意。”而幼儿就在这多姿多彩的想象过程中实现了阅读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孩子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这一本读本,而是进入了更加奇特而广阔的空间,以一本带入多本的感知,孩子们很快便投入到阅读中去,为激发阅读兴趣而蓄势,也为提高阅读效率奠定基础。

2.以提问挖掘幼儿思维潜力

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思维活力的快慢,只有幼儿对阅读内容感兴趣,喜欢读的情况下思维活力才能被充分唤醒,如何带动孩子积极思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推动思考的进程。例如《狼大叔的红焖鸡》绘本阅读指导中,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是一只狼,教师抓住契机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呢?”孩子们此刻既兴奋又疑惑,“兴奋”的是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一睹为快的期待,“疑惑”的是自己也想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引领孩子走进读本,一起在阅读中探寻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提问”是灯塔,是旗帜,为孩子阅读指明了方向,当然,并不是所有提问都有效,传统教学提问中的“对不对”“是不是”就启发性不强,多为无效提问,需要尽量避免。

篇5

我用手指压了压上衣兜,示意躲在那里的孔西西不要随便发出声音,谁知,孔西西的喷嚏打得更响亮了。

为了避免暴露孔西西,我匆匆丢下十元钞票,迅速逃离了“香水加油站”。

走到一处僻静的小胡同,我把孔西西从上衣兜里掏出来。

“孔东东,你怎么回事儿?” 没想到,孔西西居然先发制人,反倒质问起我来了。

我自己觉得这一次是我站在理上,说话的语气也不免强硬起来:“孔西西,你不要弄错好不好,明明是你控制不住打喷嚏,还怪我?”

孔西西尽管人已经变小了,可她的脾气还是原来那么大。“孔东东,我让你买‘ 毒药’,可你买的是什么?” 孔西西气急败坏地在我的手掌心里跺起脚来。

我有些心虚,不过嘴巴上却还在打马虎眼:“我买的怎么不是‘毒药’ 了?我买的就是‘毒药’嘛!”

孔西西死死地瞪住我:“孔东东,你别想蒙混过关!你买的是‘冷水’ 对不对?我一闻到‘冷水’ 的香味儿就过敏,一过敏就打喷嚏,一打喷嚏就饿。”

孔西西说起话来和她打的喷嚏一样,都是一串一串的。我被她教训得哑口无言,本来觉得自己挺理直气壮的一件事儿,说来说去,又变得理亏了。

我不再搭理孔西西,可是孔西西并没有打算不搭理我。孔西西说:“孔东东,我肚子饿了!”

我故意装作没听见,哼着歌儿,优哉游哉地在马路边上逛荡。

孔西西生气了,隔着衣服,朝我的胸口狠狠地咬了一口。她的牙齿已变得又尖又细,咬在我身上,就像用针尖刺一样疼。

我忍不住跳了起来。

“ 孔东东,我跟你说我肚子饿了。” 孔西西拍了拍被她咬疼的那一小块肉。我知道孔西西这是在要挟我,如果我继续装作没听见她说话,那么下场百分之百是再挨一次咬。

我怕孔西西咬我,只好停下来等她的命令。

“孔东东,我要吃鸡腿汉堡。” 孔西西还真不客气。

我翻翻钱包,里面的钱不要说买一个汉堡包,就是买半个也不够。

孔西西在钱的问题上倒没怎么为难我。孔西西说:“买不起鸡腿汉堡,买一个毛毛虫面包也行。”

那条路的尽头,恰好有一家西饼屋――我怀疑孔西西在提议买毛毛虫面包之前就已经算计好了这些――那家西饼屋的毛毛虫面包做得又粗又长,我敢说它是我见到过的最大号的毛毛虫面包。

买完了毛毛虫面包,我的钱包里只剩下三角钱了。可是孔西西的要求并没有到此结束。孔西西提议到中山公园里野餐。

中山公园距离卖毛毛虫面包的西饼屋至少有五站地,即使孔西西现在已经变得只有拇指般大小,不需要买票,我那区区三角钱也绝不够给自己买一张单程的公共汽车票。

“孔西西,我还是送你回家吧。” 孔西西的家,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去过一次,是位于市中心的一座花园式住宅,小区门口还有穿制服的保安站岗。不知怎的,我对那位保安印象特别深刻,觉得他的脸就像用刀雕刻过似的,棱角分明。

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送孔西西回家,我实在不想把她揣在上衣兜里满大街溜达。可是,我的这项提议,被孔西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孔西西坚持要去中山公园里野餐。

我知道孔西西是个难缠的女生,只好在表面上答应她,实际上却往孔西西家跑去。为了不让孔西西随时有机会露出头来发现我走错路,我把上衣兜捂得严严实实的。

我一刻不敢耽搁,总算在五分钟后跑到了孔西西居住的小区门口。我正要往里面冲,却一下子被站岗的保住书包拽了出来。

“小朋友,请到外面去玩,好吗?” 保安一边说一边还做了个请的手势。

这个保安不是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的那一个,我心里升腾起隐隐约约的失望。可是正经事还是要办的,我从上衣兜里取出变小的孔西西,告诉保安我是送人回家,可不是来玩的。

保安从站岗的圆台子上跳下来,弯着腰仔细地打量着站在我手心里的孔西西,竟莫名其妙地笑了起来。

保安说:“小朋友,你不要拿个玩具来逗我开心好不好?”

这怎么能是玩具呢?尽管孔西西变得像拇指一样大小,可她还是个人,会哭、会笑、会发脾气,还会肚子饿。

我和孔西西说:“孔西西,你说句话,证明一下你的家是住在这里的。”

可是,孔西西一言不发,还用眼睛狠狠地剜着我。我知道,孔西西一露出这样的眼神,就代表此刻她心里正憋着一股火儿,她肯定是生气我没带她去中山公园。

孔西西不配合,我只好独自跟保安解释:“孔西西饿了,等一会儿她吃饱了,就有力气说话了。”为了让保安相信孔西西会吃东西,我还特意扬了扬手里的毛毛虫面包。

谁知这个保安笑得更大声了:“小朋友,你还是赶快走吧,我可没时间听你讲故事。”

我没料到这是个脑袋瓜不开窍的保安,可真让我离开,我又十分地不甘心。

不开窍保安转身回到了他站岗的圆台上,看得出来,他是不想再和我唆下去。

我硬着头皮凑到他旁边,我说:“我不找孔西西了,我找孔西西的家长,还不行吗?”

不开窍保安被我纠缠得不行,只好叹了口气,从旁边的岗亭里拿出一本业主登记手册,翻到记录孔西西家的那一页。

保安按照上面登记的电话号码打过去,电话无人接听。

“ 业主不在家,你不能进去。” 保安把登记手册收好,又做了个请的手势。

我抬头看看天色,夕阳正向高楼后面落去,暗淡的光一点一点被黑暗吞噬。按照平常的作息安排,这个时候,正是我吃了晚饭、看动画片的时间,可是今天,一切都因为孔西西而改变了。

我告诉孔西西:“ 我要回家。”

孔西西无奈地耸耸肩膀,仰面躺在我的手里。孔西西不再坚持去中山公园,反而说:“孔东东,我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我变得这么小,什么都干不了,你还是带我一起回去吧。”

孔西西这么一说,我又可怜起她来――难怪她不愿意回家,原来是因为家里没人做伴。还有,要不是我的恶作剧,她能变得这么小吗?

于情于理,我都不该丢下孔西西不管。

我决定带孔西西回家。

孔西西坐起身来,笑了,这还是她变小以后,第一次笑得这么投入,五官都挤到一起去了。

孔西西还说:“孔东东,在我变回原样之前,你就当我的保姆吧!”

听到孔西西的要求么,我的心脏竟然“咯噔咯噔” 狂跳不止。

(未完待续)

《我把班长变小了》

篇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1995年又宣告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政府在2010年颁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在2011年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儿童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保证儿童发展的一项有效“策略措施”是“为儿童阅读图书创造条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广泛开展图书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儿童主动读书。”可见,倡导阅读已经成为政府行为,并由此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图画故事书是通过一系列有(或无)文字的图画,为儿童讲述故事或传递信息的一种书。《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是美国作者艾瑞克,卡尔专门为儿童创作的。1969年出版之后,被译成47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超过3000万册。2008年该书被译成汉语,在我国出版发行。为了解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喜好倾向和价值判断,以便为今后“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幼儿园的课程与教材,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开展了这项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

1 制作评价资料。把《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翻拍成13张照片。编成PPTl-13;把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制成PPT14。

2 设计评价表格。针对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编制评价表,共有6个封闭式的单项选择题,每题由5个备选答案;把评价表制成PPTl5。

3 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向G省、H省、J省、S1省(市)、S2省、Z省的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表:依次向他们播放PPTl-15;要求他们在看完这些PPT以后,完成评价表上的各个问题;分别对这些省(市)的幼教工作者进行集体访谈,交流各自的观感。

4 统计评价表。共发放评价表72份(各省12份),回收6l份,回收率为85%;去除未完全作答的评价表,获得有效评价表56份(其中教师16份、园长25份、教研员和科研员及师训员15份),有效回收率为78%;阁上机处理有效评价表,得出各项研究结果(见图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教师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从图1可知:我国98%的幼教工作者是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的,其中“很喜欢”的占63%,“较喜欢”的占35%,“一般”的占2%。“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书的设计独特”“制作新颖”:“图画书的颜色很鲜艳”“很美丽”“十分养眼”;“图画很精美”“亮丽”;“故事很有趣”“很有意思”“很吸引人”“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毛毛虫很可爱”“很好看”:“蝴蝶很漂亮”“惹人喜爱”。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主要是从图书的外表和设计、色彩和形式、内容和情节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自己的喜好的。教师对优秀童书的喜好是没有国界的。2007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所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这本图画故事书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被推荐列入100本最佳童书之中。翻

2 儿童对该图画故事书的喜好程度。从图1可知:我国96%的幼教工作者推测儿童也会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其中认为儿童会“很喜欢”的占73%、“较喜欢”的占23%、“一般”的占4%、“较不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儿童也会喜欢该书,主要是因为:“绚丽的色彩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新颖的图画能吸引小朋友”;“故事很有童趣”:“一些画页按阶梯状排列。小朋友很容易翻动书页”:“每个水果上都有一个小圆洞,太神奇了,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会把自己的小手指头伸到小洞洞里去抠一抠的”“会用手去挖的”:“毛毛虫从洞里面钻出来,小朋友看了会感到新奇的”“会开心的”:“许多食品也都是小朋友喜欢吃的”。“好吃的食物会引起小朋友的兴趣的”;“毛毛虫胖乎乎的,很可爱的”,“红红的脑袋”“碧绿的身体”,“小朋友都会喜欢看的”。“毛毛虫后来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大蝴蝶,小朋友肯定会喜欢的”。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非常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意识到艳丽的色彩、新异的绘画能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注意力,而且还认识到别具一格的虫洞、多种多样的食物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创造行为。这本老少皆“爱”的经典童书也受到英国人的推崇。早在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所进行的一项阅读民意调查就表明,该书被公众投票评为英国人最喜爱的书籍。在英国人看来,这本书是一个深受喜欢的经典形象,精彩故事吸引着一代代的儿童,延绵不断。

3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的教育效果。从图1可知:我国91%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会对儿童产生极好的教育效果,其中认为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的占55%、“较好”的教育效果的占36%,“一般”的教育效果的占9%,“较差”和“很差”的教育效果的均为O%。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是因为:“它是一本可以看也可以玩的好书”:“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能教给幼儿许多东西”,例如,能帮助幼儿认识“颜色”“数字”“食物”“昆虫”:“寓教于乐”,“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描述自然现象:小毛毛虫怎么样变成了一只大蝴蝶。”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来全面认识这本书对儿童成长发展的表层价值,这是令人欣喜的。但还没有能从教育的核心和实质上,来深刻理解这本书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潜在价值。这是令人遗憾的。这本构思巧妙的图画书能把儿童带到童话般的世界里,儿童通过跟随毛毛虫自由自在地去旅行,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生命的美丽和珍贵。生命。实际上就是一段旅程。幼教工作者可以透过蝴蝶的生命周期(如从小小的卵到又小又饿的毛毛虫,再到又肥又大的毛毛虫,再到茧,最后再到漂亮的蝴蝶),来唱响对儿童进行生命启蒙教育的赞歌。

4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6%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39%。“较大”的占47%,“一般”的占14%,“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它讲到了“星期的概念”和“数字”,“巧妙地包含了一周七天,1-7的数字”,例如,“有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从一到五”。还有“两个多星期”:它还“提到了一一对应的关

系”,例如,“星期一吃了一个、星期二吃了二个、星期三吃了三个、星期四吃了四个、星期五吃了五个”;此外它还“说到了许多量词”。例如,在星期六吃的许多东西中,就有“一颗”“一条”“一个”“一块”“一根”“一片”“一间”“一只”,等等。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能比较全面地认知这本书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具体作用:既能帮助儿童认识10以内的数字、各种各样的量词,使儿童理解“1”和“许多”及其相互关系,又能帮助儿童掌握星期的概念、时间的顺序,使儿童能知道一周有七天。哪天在哪一天的后面。数学概念虽然是儿童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但是这本书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使儿童的数学学习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5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都肯定了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其中认为“很大”的占32%。“较大”的占48%,“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可该书对儿童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是因为它列出了毛毛虫一周的食谱:“毛毛虫每天都在吃水果”“每天吃的水果都是不一样的”:其次是因为它画出了毛毛虫的成长变化:“毛毛虫慢慢长大了”“越长越大”:再次是因为它写出了毛毛虫肚子痛的原因:“毛毛虫吃得太多了,肚子就痛了”,这样就会使幼儿明白“吃东西要适量”“要有节制”“不能吃个不停”“不能暴饮暴食”的道理;最后是因为它还开出了治愈肚子痛的药方:“要少吃一点”“要吃点蔬菜”“要吃一片树叶子,这样就会觉得舒服多了”。

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发现了蕴藏在这本书中的对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的多种因子,既有助于儿童理解生长发育与进食水果之间的密切的因果关系,又有助于儿童形成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类甜食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6 该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作用。从图1可知: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认为这本图画故事书对儿童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认为作用“很大”的占43%,“较大”的占37%,“一般”的占20%。“较小”和“很小”的均为0%。

访谈得知:我国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同该书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它“画了苹果、梨子、李子、草莓、橘子”“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水果”;还“画出了巧克力蛋糕、冰淇淋、黄瓜、乳酪、火腿、棒棒糖、樱桃派、香肠、杯子蛋糕、西瓜”“能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食物”:此外它还“写了由卵到虫、再由茧到蝶的进化过程”“能丰富幼儿关于昆虫的知识”。然而,也有几位幼教工作者提出了质疑,“‘蝴蝶’不是从‘蛹’里出来的吗”?“怎么会是从‘茧’里出来的呢”?“是不是被作者写错了呀?”由此可见,我国幼教工作者已认识到了这本书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的鲜明价值,例如,能扩展儿童关于食物和动物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彰显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勇于质疑的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其实,早有读者对该书中“从茧到蝶”的说法提出过疑问,作者也给予了回应:我曾请教过昆虫学家。大多数蝴蝶的确都是由“蛹”变来的,但有一种罕见的帕纳塞斯绢蝶,则是由“茧”而来的。此外,作者还自嘲道:我有一个不科学的解释就是我的蝴蝶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毛毛虫是举世无双的,因为毛毛虫实际上是不吃冰淇淋等食物的。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饥饿的毛毛虫》这本图画故事书得到了我国幼教工作者的高度评价,其中:教师对该书的“喜好程度”高于其他五个方面,位居第一:排在第二位的是“儿童”对该书的“喜好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总体教育效果”是颇佳的;排在第四位的是该书对儿童的“数学教育作用”是很大的:排在第五位的是这本书对儿童的“健康教育作用”和“科学教育作用”是较大的。

(二)讨论

1 优秀图画故事书的选购与阅读。《饥饿的毛毛虫》这条从美国爬出来的奇妙无比的毛毛虫,一路畅通无阻地从一个国家爬到了另一个国家,已经“吞噬”了世界上无数个儿童的心。但访谈发现。我国幼儿园大多没有购置这本世界公认的优秀童书。图画故事书是儿童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我们能把这种受到教师和儿童喜爱的且教育价值极高的读物选购来,摆放在幼儿园图书馆或班级图书区的书架上。那么儿童就有机会打开图书,在知识的书本上爬行,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在“悦读”中获得成长。

2 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与维护。在访谈会上,许多教师抱怨,他们虽然喜欢这本图画故事书,但是他们却没有权利购买,因为只有园长才能决定幼儿园和班级图书的选购事宜。一些教师反映,他们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个故事讲给儿童听,因为在指定的“教材”和“教参”里都没有要求讲这个故事。他们不能自说白话,增加这个故事,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去讲这个故事,因为规定的教学内容已占满了每天的日程。有些教师表示,他们会向家长推荐这本书,请家长购买后。读给孩子听。还有几个青年教师说道,这本书让他们爱不释手,他们会自己去买,在家里讲给孩子听。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不及时地加以纠正,那么势必会泯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幼儿园教育滞后于家庭教育的“怪象”出现。

篇7

关键词:小班幼儿集体阅读;快乐;策略

阅读有利于通过对书本中图画、文字、符号等信息的解读,促进幼儿观察思考、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等多重能力的发展。集体阅读是目前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使其系统化、条理化,还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阅读经验,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不断提高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

一、创设集体阅读环境,在互动中学会阅读

在幼儿进行集体阅读时,要创设集体阅读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时间和权利,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说、会说、乐说。在了解不同水平幼儿的阅读情况后,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背景的变化,猜想角色之间的对话,预测事情发生的结果,并鼓励幼儿把所看到的、想到的大胆地说出来,逐步树立“我想阅读,我爱阅读,我会阅读”的自信心。并且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图书的封面、封底,学会了按页码一页一页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阅读的方法,丰富了幼儿的阅读经验。

二、选择合适内容,有效进行集体阅读

由于小班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适合选择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形象逼真、人物动作突出、色彩鲜艳并配有短句或词汇的单页单幅的图书,而在内容上也适合选择生动有趣的动物故事以及各种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图书。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入园时间较短,对家的依赖性较强,很多孩子午睡的时候都喜欢抱着自己的小毯子睡觉。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及时选择了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作为集体阅读活动的内容。该绘本连接幼儿的生活经验,用简单明了的画面描述了主人公豆豆,因为害怕失去自己心爱的小毯子,每天和它形影不离,后来,在大家的陪伴和引导下,豆豆找到了新的乐趣,终于闯过了那一道原以为闯不过去的难关――舍弃了小毯子。阅读过程中,我们主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角色的动作、表情,来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情绪变化。在集体阅读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没有了小毯子,也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做许多有趣的事情”,孩子上完了绘本活动课后,也主动和老师说:“午睡的时候我们不再需要我们自己的小毯子了!”

三、关注集体阅读时的提问,提高阅读理解力

1.导入部分的提问设计

一般来说,开始阶段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幼儿的注意,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寻找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等基本线索,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构思情节,引出故事的开始部分。如: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蚂蚁和西瓜》时,我主要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封面来设计提问:“封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内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自然引发了一个故事情境:蚂蚁想把西瓜搬回家。

2.中间部分的提问设计

在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时,提问应有利于幼儿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对引导幼儿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鼻子变变变》时,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阅读时,我进行提问:“小猪想把鼻子变长;大象想把鼻子变短,他们俩会想什么办法呢?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并结合观察到的画面内容进行大胆讲述。孩子们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边看边说:“小动物们用绳子绑在小猪的鼻子上,帮忙一起拉,把小猪的鼻子拉长了;大象把长鼻子顶在大树上,小动物们在后面帮助大象推,把鼻子压短了。”……借助提问,帮助幼儿更深刻的理解故事内容。

3.结束部分的提问设计

结束部分的提问设计主要是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完整讲述故事。在引导幼儿完整讲述时,教师的提问应有顺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组织好故事结构。如: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时,最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毛毛虫一共吃了哪些食物?”“吃饱食物后,它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最后毛毛虫变成了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回忆故事情节的发展,便于幼儿按照顺序较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从中感受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神奇与

有趣。

总之,在小班幼儿的集体阅读活动中,采用多种适宜的、灵活的指导策略十分重要,它不但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为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必需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幼儿越来越喜欢上阅读、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俞洋.低龄幼儿集体阅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学前教育,2011(9):32-34.

篇8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篇9

一、 科普图画书,把知识装进故事的口袋

故事一:

“小浣熊带着嗯嗯太郎来到了浣熊家厕所前,唱起来:浣熊会在大便的上面大便,所以看到大便,就知道谁刚刚来过。大便是浣熊的留言板。爸爸的大便是褐色的。妈妈的大便是浅褐色的……嗯嗯太郎继续向前走,突然,谁拉住了他的背包。哎哟哟,这不是斑马妈妈吗,你有什么事吗?我们家的孩子,肚子都快成大便储蓄盒了。”

小宝宝对便便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研究动物大便和动物上厕所的专家――嗯嗯太郎一下子就成了小朋友最喜爱的主人公,跟着他,进行了一段了解动物便便和它们如何上厕所的令人忍俊不禁的“旅程”。类似的便便故事书还有《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书中也在传递着科普小知识。

去翻翻

虽然是本便便书,但书中不仅讲了便便,还有许多关于土壤、空气、水的一些知识。如果这些问题同样引起了孩子的兴趣,那就趁热打铁地给他找一些相关的书吧。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里的《动物园》《我的第1套百科全书》的动物卷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故事二:

“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阳升起来了。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它要去找一些东西来吃。星期一,它吃了一个苹果;星期二,吃了两个梨……现在毛毛虫不再是一条小毛毛虫了,它造了一间小房子,叫做茧。它在里头住了两个多星期,然后,把茧咬破一个洞,钻了出来,啊!毛毛虫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配着色彩鲜艳的图画,宝宝对这本《好饿的毛毛虫》读了又读,从此对花园里飞着的蝴蝶充满了好奇,总是无法想象一条绿色的小小毛毛虫怎么能最终变成美丽的蝴蝶呢?还有《卡夫卡变虫记》里描述的:

“棕紫色的甲虫身子,又黑又长的虫眼,天线似的触角,还有六条细细长长、毛茸茸的虫腿。”

虽然整个故事是讲一个淘气小男孩卡夫卡的故事,但会引起孩子对甲虫的关注度,从而激发他去找找关于昆虫的科普书中甲虫是不是像卡夫卡变得那个样子。

去翻翻

各类昆虫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对象,看完上面这两本书,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找寻《第一次发现》丛书中的七星瓢虫,也可以进入以描述昆虫家为主题的《世界上最最温馨的家》参观一下。当然如果孩子在看《最美的科普四季时钟系列》中《蝴蝶时钟》的时候,对里面关于自然的知识也感兴趣的话,《花的时钟》《草地时钟》……可以选择的书就越来越多了。

故事三:

“砰,砰,地球快要爆炸了!小羊、小猪和小熊惊恐地听着远处传来的声音。快回去整理一下要带的东西,我们乘飞船去火星上吧……小猪要带着冰箱,因为火星上太热,冰箱里可以放食物;小羊带了3样东西:氧气瓶、牙膏状的压缩食物以及一副扑克。因为火星上没有氧气,而且飞到火星上要用好长好长时间,在狭小的宇宙飞船里可以玩扑克牌。”

《逃哇,去火星》就是在讲地球如果呆不下去了,我们可以去哪里。火星、宇宙、飞船、氧气,这些名词出现在故事里,每个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引得小读者不由地想想如果换做自己会去哪个星球,又会带些什么呢?贝贝熊系列丛书的《去月球》,也讲述了贝贝熊一家坐着飞船去月球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处,这样写着:“他们抬头仰望满天星星,星星离他们很远很远。他们还会去其他星球上旅行吗?嗯,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

去翻翻

翻开《登登在哪里》就是一张大大的地图,从宇宙到地球,从地球到国家、城市、街道,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空间的概念,扬起对宇宙奥妙探索的风帆。火山、地震、恐龙的灭绝一样可以从这里延伸出来。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上学就看》的《太空馆》和《地球村》还可以满足孩子对宇宙、星球更多的好奇心。

故事四:

“早上好,各位牙齿同学。我是你们的牙石膏校长,现在向各位同学宣布通知:今天放学后,校车会晚一点儿到,因为装假牙的牙桥工程正在施工。昨天,失物处收到一支没有盖子的樱桃口味的牙膏,等待失主认领。最后,星期五晚上,本校的足球常胜军将要出战牙菌斑村的小细菌。祝大家度过美好的一天。”

这样生动、有趣的话给孩子读出来,相信他即使是低头自顾自地玩玩具,也会想看看妈妈是在读一本什么样的书?《张开嘴巴―牙齿学校在里头》就可以这样带孩子认识一下自己小小、白白却又很不受自己重视的牙齿。

去翻翻

宝宝从出生,就一直对自己的身体很好奇。妈妈可以从牙齿开始,或者讲身体哪个部位开始,一起翻翻《我的全方位健康书》。在这里不仅有《牙细菌大冒险》带孩子们再次体会蛀牙这个大怪物到底有多厉害,还有《我会保护眼睛》《聪明的大脑》一起以孩子的视角提供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小知识。

二、科普图画书,还可以这样“读”

无论是故事型的还是知识型的,当这些科普类的图画书很好地结合和互补后,妈妈还可以带孩子就书中故事里的知识一起玩起来。

动手

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的影子,读完《聪聪科学创意游戏》后,可以动手玩一玩影子的游戏以及四季大树变化的拼图,翻翻“从小爱科学”系列的《神奇的化学》《有趣的力学》又可以做个小实验。简单的实验可以带孩子验证一下科学道理是不是真的和书上说的一样,还可以培养主动求证的好习惯。

天天拿到《第一次发现》系列丛书的胶片版和手电筒版后,一直都在不停地用手去试那张胶片,很惊讶地问:“妈妈,这就是手电筒吗?”然后我们一起拿来真正的手电筒,和这个用硬纸做的小手电筒比了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天用这个小纸手电筒在书中发现了蜥蜴,看到了海洋中美丽的小动物。

天天妈,天天3岁

女儿闪闪在拿到这套《培养聪明孩子的创意科学实验》后,开始自己动手做起书来。立体书、贺卡都已经当礼物送给过几个过生日的小朋友了。最近,她又对地图开始有兴趣了,问我要一张像《登登在哪里》那样大的一张纸,说也要给自己住的地方画一个那样的地图。

闪闪妈,闪闪4岁半

豆豆在看了《落叶跳舞》的故事后,更加喜欢收集落叶了。她会为自己这次拾了一片红透了的枫叶而开心很久,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叶子,有拼有贴地做成像模像样的各种形状、动物。最近收获的一本《一粒种子的旅行》,又丰富了她的收集目标,原来种子还有这么多呢!

豆豆妈,豆豆5岁

观察

花草树木有四季,观察中还会看到小小的昆虫在忙什么,或者是一粒种子种下去,小小的苗是哪天开始破土、发芽?科普图画书中的画面出现在生活中,让孩子更加喜欢去观察。

闹闹读了《微生物的故事》,就吵着我们给他买显微镜,然后开始了对各种东西的观察。冬天刚到的时候,他又得了本《雪花晶》,更加提高了他喜欢观察的兴趣。《雪花晶》对雪花的研究精神让闹闹知道,兴趣的背后还有坚持,这也是他最喜欢的其中一本图画书了。

闹闹妈,闹闹6岁

童童在读了《法布尔昆虫记》后,开始喜欢上了蚂蚁。让妈妈买了蚂蚁工房,他现在一眼就能分得出哪种是日本黑背蚁,哪种是黄蚂蚁和火红蚂蚁。不仅这些,他还观察到不同的种群之间有的可以和平共处有的却要发起战争,争夺地盘。那个蚂蚁工房让童童足足看了几个月,而且每天还把他看到的画下来,有时候连我都觉得他真的可以叫“小小科学家”了。

童童妈,童童5岁半

身体动起来

孩子从小的学习,不如用游戏更加形象地描述他们天然的学习本领。每一个感兴趣的游戏背后原来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知识,但却是如此轻松地玩着,甚至比我们大人还要专注。

西西在看了《声音的游戏》后,有一天她自己找来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瓶瓶罐罐用铅笔去敲,在听音乐的时候,她总是很喜欢四肢动起来。那天打着雨伞出门走时,她居然说:“妈妈,雨点落在雨伞上的声音,特别像听我们家那张音乐会演奏碟播出的声音。”

西西妈,西西3岁

篇10

关键词: 训练方法 图书画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口语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知识、释疑解难的教学用语,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正确、规范,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是专业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幼儿教师教学口语根据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可以分为导入语、讲解语、过渡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几种形式。

儿童文学这门课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必修课,文体教学丰富多彩,包括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不同文体,涵盖幼儿园《语言》课程要学习的各种文体,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比较多的是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故事、图画书等几种文体,我们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在进行幼儿教师课堂教学口语训练的时候,以图画书的教学设计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口语训练,营造较好的训练氛围,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从而学生既欣赏优秀图画书的作品,为教学积累相关经验,课堂教学口语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做到学所需、练所用。

图画书阅读也称绘本阅读,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很有特色的活动,幼儿非常喜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学会如何鉴赏图画书,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何恰当设计运用导入语、提问语、讲解语、过渡语、结束语等课堂教学口语,给幼儿以文学美学的熏陶,给幼儿以正确的口语示范,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认真设计相关课堂口语,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以下训练方法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分小组进行图画书的教学活动设计,利用此活动训练幼儿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具体操作方式是:每一小组每一个成员先在组内准备一本图画书的教学设计,故事内容不能重复,每一个成员都要设计教学图画书的导入语、讲解语、提问语等,内容要与所赏析的图画书相对应。每一小组派一个代表表述,内容不能重复,设计方式不能重复,在全班进行表述,教师监督、指导、评价、记录平时分。实践表明:特别注意课堂教学口语设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教学口语,教学效果也不错。

一、导入语的训练

所谓导入语就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或引出新课而说的话,它的主要作用是活跃气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导入语的类型有诗歌导入、音乐导入、教具导入、猜谜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表演导入等,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幼儿熟悉的事物导入新课,语言运用要简洁、生动、富于启发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评述导入语的重要作用:“课的开始,其导入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示例:《我爸爸》,作者:安东尼・布朗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庭,爸爸是一家之主,那么谁能跟大家说说自己的爸爸在自己心里是什么样的吗?(2~3人)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本书,就是关于爸爸的,请大家看一看书的封面,它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呢?它的作者安东尼是英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儿童绘本作家,他的作品曾经获得过国际安徒生绘本大奖。但是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件黄格子睡衣是爸爸留给安东尼唯一一件遗物,安东尼看到这件睡衣就像看见爸爸一样。

既然这本书的书名叫《我爸爸》,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安东尼笔下的爸爸是什么样的呢?(想)瞧,他的爸爸来了!

这样的导入既有作者介绍和故事线索的提示,又接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自然恰当。

二、讲解语的训练

所谓教学讲解语,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传达情绪情感的主要课堂用语,使用频率最高。讲授语往往运用在讲授新内容、讲解活动规则时,它直接影响教学活动重点和难点,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

示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个绘本蕴含深刻的道理――当一个人付出自己的爱的时候,才会得到幸福,这样的爱才有价值。但是让幼儿理解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营造一定的氛围,用抒情性的讲解语教授可能效果更好。

教师出示第二幅图,请学生看说:现在的猫是国王的猫,虎斑猫啊虎斑猫,你真是一只幸运的猫,国王的宠爱是多么难得,连打仗都带着它,平时过得怎样?一定是锦衣玉食,多么安逸,为什么离开了权势显赫的国王你不哭?

学生:国王爱打仗,战场上充满了血腥与危险,国王把虎斑猫带到战场,却不问虎斑猫爱不爱打仗――他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了虎斑猫。离开国王,就是离开了战争与血腥,离开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

看看图中的这只猫呢?随时面临死亡,过着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像笼子里的金丝雀,整天担惊受怕、提心吊胆。

想一想:成为国王的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风光、幸运的事情,国王也不是真正爱虎斑猫,看样子我们平时看问题可不能只看表面,应该看本质才行。我们要学会边读书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故事,有收益。

师这段讲授语用抒情性的语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猫不喜欢当国王的猫。

三、提问语的训练

所谓提问语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学提问语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用语,教学导入语、结束语和讲解语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提问语的支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明确易懂,便于幼儿主动思维,积极寻求答案。不要提问那些幼儿回答不了的问题,或简单到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发现幼儿讲述中有错误,可悄悄提示个别词句,以免破坏幼儿的思路,影响讲述的连贯性。

示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师:毛毛虫你们见过吗?

师:它是什么样子的呀?你们喜欢毛毛虫吗?

师:你们别看毛毛虫难看,可是你们知道它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吗?(变成蝴蝶)

师:那蝴蝶是什么样子的呀?

师:对,有黄蝴蝶、花蝴蝶,还有白蝴蝶,可漂亮呢!你们喜欢蝴蝶吗?(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的就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

示例2:《爱心树》

师带领学生读读、说说第一部分:感受大树与小男孩相亲相爱的快乐。

1.第一页:从前有一棵大树……引导想象: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2.第二页,有一天,她喜欢上了一个小男孩。

问:你能从图中找到小男孩吗?(请一生上台指出)

问:看着这只小脚丫,想想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顽皮、可爱……)

3.瞧,小男孩来了!男孩儿会和树每天玩什么呢?学生想象说。

(1)他每天会跑到树下。让我们来猜猜他跑到树下会干些什么?

(2)生边读边做动作,师出示画面:第四到第九页

4.悄悄地,小男孩爱上了这棵大树,第十一页,非常非常爱它。

5.第十二页,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男孩非常爱那棵大树吗?仔细观察一下图画,找一找小男孩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树的爱?

6.大树为什么很快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