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14 13:3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与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与生活

篇1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篇2

[关键词]: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策略

一、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初中语文,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石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将来出国深造等,语文素养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共识。初中生,尤其是男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为此,学校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对初一至初三六个班中的男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统计如下。

调查的项目小学语文学习状况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初中语文学习心理初中语文学习成绩

班级人数优秀一般差浓厚一般没兴趣愉悦冷淡困惑优秀一般差

初一(2)(5)5249.6%38.2%12.2%28.6%50%21.4%20.7%46.6%32.7%15.5%45.6%38.9%

初二(7)(10)5451.7%40%8.3%19.7%47%33.3%16.7%41.6%41.7%10%43.3%46.7%

初三(13)(14)4944.3%43.7%12.0%9%37.7%53.3%9.3%32.3%58.4%8%33.3%58.7%

从调查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男生一般在小学时的语文学习兴趣强烈,且成绩较为优异;进入初中,随着语文感性特征的凸显,男生语文学习兴趣递减,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语文学习中存在普遍的现象是:女生的学习成绩大多好于男生,随着年级的递增,男生的学习困惑心理也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内容的不断调整和深入,语文内容的形象性和感性日益突出,男生原有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方法逐渐淡出舞台。以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屡试屡败。他们困惑、迷茫、焦急、烦躁,无从排解心中的郁闷,有的严重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甚至影响自身心理地健康发展。

可见,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从升学要求来讲,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必须进行语文测试,若这一学科成为学习上的严重障碍,则于升学深造不利;语文又是一种素养及文化修养,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公民,以“语文”来体验生活和观察世界,以“语文”来思考问题,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迫切要求。因此,现在超前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对培养初中男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改善公民素质,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产生的深层探因

1、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导致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工具性、思想性为其本质属性,以知识性、文学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般属性的基础学科;它的根本特性是人文教育性,它的主要内容是文学教育,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工具性是语文的附属特性。

到了初中,语文的人文性特征日渐凸现。和小学相比,它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内容更是抽象、灵活、感性。语文是一门值得回味的、动态的、情感的审美学科,而不是僵化的、绝对的、封闭的规则体系。再加之初中语文明线上是关于语文知识的传授,暗线上是关于思想情感的渗透,学生的着眼点很大程度上只关心“知道了什么”,而不关心“我体验到了什么”。初中男生大多长于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而短于形象思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困惑心理的必然性。

2、青春期生理机制的不断变化,造成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正处于人生豆蔻年华阶段的初中男生,他们渴望理解,向往美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及身体发育的日渐成熟,他们对异性的态度由封闭、被动转为好奇、主动。开始关注对自我的认识,对青春期的自我认识,对人际交往学习的认识,尤其是与异往和校外人际交往;对未来社会对人要求的认识。因此,上课时注意力极易分散,没有小学时的“正襟危坐”、“聚精会神”。课余时间,他们倾向于与他人交往,注重发型、衣着打扮。这客观上导致兴趣点分散,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同时初中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十分脆弱,有时外界的“一事”、“一言”会导致他们几天精神萎靡,不能自制。如果消极负面情绪得不到劝慰和疏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既而严重影响学业进步。这就与语文学习需要的“执着、坚韧”精神,大相径庭,格格不入。

3、受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性的影响,引发了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

初中女生对于识记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如语文、英语、社会思品等兴趣浓厚。因为它们容易感知,容易产生联想与想象,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与此相反,初中男生生活上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感情上往往不够丰富细腻,不愿意关注现实生活。初中男生特定时期的心理品质,让他们对待语文,如同“九天玄女”,“高处不胜寒”。我们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情感的投入,生活的体验,甚至体察细微,身体力行,这就使初中男生不寒而栗,畏惧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的“模式化”思维严重,回答问题总喜欢像数学那样“找框框、寻套路”。然这一招并不灵验,结果愈考愈挫,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了困惑心理。

三、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有效策略

如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如下策略:

(一)“数据分析+三年跟踪”的积累资料库策略

根据抽样调查的表格数据,进行抽取样本对比分析,着眼于三个参变量:“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一定的量变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质变,男生在语文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该从语文学科发展的特征、男生生理变化特征、男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诸多因素去考虑,进行三年的跟踪,然后制定合理有序地矫正措施,帮助他们消除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其主要数据分析表格设置和操作程序有:

1、初一新生入校后立即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时了解他们进入初中后的语文学习状况、心理状态等。具体包括《初中语文学习心理调查表》、《初中语文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调查表》、《初中语文学习认知水平调查表》等。

2、初一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的语文成绩的波动状态及语文学习心理动态。具体包括《中小学语文知识衔接点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困惑心理调查表》、《初一语文学习自信程度调查表》等。

3、初二下学期结束后,再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男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其语文成绩变化、本阶段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产生程度、困惑心理的缓解及消除程度。具体包括《初二语文学习状态调查表》、《初中语文想象思维能力调查表》、《初二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缓解程度调查表》等。

4、初三学生中考结束后,立即进行信息反馈,了解中考语文答题的心理状态及在此方案实施的前提下,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缓解、消除程度及在中考应试中发挥的作用。具体包括《中考语文成绩统计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意向调查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调查表》、《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消除程度调查表》。

(二)“群体亲近、疏导+个性教育”的心理辅导策略

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一般是不易被察觉到的。究竟有哪些困惑,这些困惑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往往是秘而不宣,教师一般只能从分析表象去感知。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让学生消除心理隔阂,畅所欲言,直抒胸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必须最大可能的赢得学生的认同,让他们首先愿意听语文课;只有愿意听课,才有听懂的可能,也才有学好的可能。平时采取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谈话式、书信式、网络式。教师要根据学生暴露出的困惑,从自身的客观背景,性格特征,学习动机等方面加以全方位的思考,然后做好分门别类的安抚和疏导。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强学习信心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瞬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学习信心;要把语文学习的落后归因于努力不够,书读的不多,而不要认为是他们能力低,头脑笨。例如某实验班中的小戴,因患小儿麻痹症,性格内向,言语不多,成了班中的学困生。可是一次偶然的表现,改变了他,也改变了我。有次上课,从来不抬头的他,竟然抬头看我上课,我心中大喜,于是灵机一动,及时地对他进行表扬,鼓励同学向他学习-----抬头挺胸,认真听讲。接下来的课中,发现小戴始终抬起头,认真听我上课。课后我顺势而导,进一步鼓励他:“你今天的表现让老师很激动,老师相信你能学好的,老师也会帮助你的!”后来,他变了,渐渐地卸下了自卑的包袱,增强了学习信心,消除了语文学习上的困惑心理,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地改变,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提高学习兴趣虽然初中男生的性情比较豪放粗犷,但心理比较脆弱,对他们也要多加关心。我们提倡作文、试卷面批面改,多写激励性评语,多与他们交流,使之乐于与老师相处,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赖感。这样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的重要性。根据作文要求,我每次都要特意“照顾”男生,尤其是对作文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是倍加呵护,生怕戳伤他们的自信心。提出每次作文只要满足一个要求,作文就打80分,如果让我在作文中还能发现到其他优点,每处再加一分。这样,他们的作文自然打上高分。我尊重学生,宽容学生,赢来了学生对我的尊重。学生“爱屋及乌”,从心理上开始接纳作文,渐渐地喜欢上作文,自然更乐意上语文课了。

3、加强个别交流要重视同男生的个别交流,针对男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效果及实施后存在的问题做好记载。针对意志薄弱的男生,我们采用认知疗法、转移注意力疗法,经常鼓励他们要知难而进,勤学好问,持之以恒地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对上进心强的男生,则采用升华的方式,让他们将目标转化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对较自卑的男生,除采用认知疗法外,重在采用过度代偿疗法。当然,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采用某种疗法,更多的是综合疗法。

例如在与张某谈话中,了解到造成张某厌学心理的真正原因,便下定决心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为此,我多次找他谈话,勉励他,相信“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的理念。帮他制定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并再三叮嘱,要克服缺点,遵照执行。先从上课,再到作业,由浅入深,提出要求,不断约束松散拖沓行为,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一学年下来,张某进步显著。

4、鼓励自我认同心理学家艾里逊认为:青少年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同观。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成果已证明:个人的自我认同水平对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我们要求男生在生活中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因为好的姿势和面部表情会改变人的心境、气质、态度和自我感觉。要鼓励男生学会自己相信自己,学会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个别咨询的时候,尤其强调要宽容善待自己,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拥有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状态。

5、倡导心理咨询男生的心理状态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因此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制,鼓励男生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向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倾诉,真实反映各种心理困惑,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加以及时疏导,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参与学习。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生平时有问题可以去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问题等。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系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发展性辅导的心理课程等。

(三)“四动+八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策略

1、引发多角度互动策略初中男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困惑心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文课难听懂,二是语言品析难理解。初中语文课程固有的性质,要求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因此,生动丰富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一剂良药。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知识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把单一的耳听,化为“手动、口动、脑动、眼动”(四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掌握语文知识,感受语言魅力,引领学生去遨游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

2、充分体现“八化”策略繁琐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正面问题反面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整体问题局部化、运动问题静止化、恒等问题不等化、一般问题特殊化(八化)。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是针对男生擅长于抽象思维,而短于形象思维而提出的,对于言语教学而言,抽象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问题,应引导学生寻找最近发展区,从最简单的生活体验入手加以剖析,从而感悟思想内容。又如,陌生问题熟悉化是指在新情境、新的问题背景下,诱导学生如何理解感受,直至深刻体验。很陌生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解决方法思路都是已学过的或十分熟悉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领会文章的主旨。再如,正面问题反面化是对时代久远,学生体验不深的古人作品,正面入手往往较复杂,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一时难以理清头绪。如对文中人物的评价问题,可以直接有效地从反面入手。还有一般问题特殊化,是指“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结论”不易发现,其语文特征,若从极端情形、特殊角度考虑,则豁然开朗。如,对诗歌“意象”的领会,就应采用“特殊化”策略,引导男生领悟诗人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怀。

(四)“激活最近发展区+有的放矢”的长足实效策略

语文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防微杜渐,是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困惑心理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做好的是以下几方面:

1、注意衔接,平稳过渡搞好中小学内容的衔接,可以弥补男生在学习内容与思维方法上的落差。小学语文基本上是平面型直观性语文,进入初中转化为立体型情感性语文。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如开学后就做好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衔接:在给初一新生上课之前,就要明确告知学生,转变学习语文的观念很重要。向学生讲明小学字、词等基础知识多,阅读理解少,时间充足,重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初中由于课程增多,相应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偏少,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老师讲得少,学生自学多,学生学习地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

2、找准难点,有的放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优劣,并不全取决于记忆和背诵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最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用学生的眼光去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学生,选择教法。在语文学习方面,男生比较理性,学习较随意,喜欢做以识记为主的基础题,而对以感性理解运用为主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勉为其难了。尽管男生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强,但他们思想松懈、自由散漫,上课不记笔记等缺点,导致他们往往捕捉不到课堂讲解的重点和能力训练点。因此,教师要指导男生“敞开心扉”,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规范语言表述。对探究性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先指导他们学会筛选信息,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学会用语言来表述自己观点等语文思想。这样有的放矢的将“困惑”转化为若干易于解决的小问题,“困惑”也就不困惑了。

3、循序渐进,春风化雨“分散难点,逐步提高”,也是预防困惑心理产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计适度的台阶。台阶过高学生攀登不上去,容易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心理上产生困惑感,久而久之会丧失自信心;台阶过平,难以激起学生追求知识的心理,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课时适度台阶。一节课只突破一两个难点,一次作文只实现一个小目标,一套试卷只设计两到三个难点问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信心倍增。教学中还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引导,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男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情感触发,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成。

4、精心打造,激活特区初中语文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思想方法、情感体验上,都存在很多难点,这些都是初中男生易产生困惑心理的重要根源。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学生最近发展区,使语文教学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要求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上,并据此确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教学的进度,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身上具有程度不同的八种智能,每个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技能,人类个体的不同在于拥有技能的程度和组合不同。而男生似乎在语言智能上,天生不及女生,教师要充分挖掘男生身上的其他多种智能,并利用其某一高程度智能,唤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悦,来树立其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使之信心十足的发展言语智能。例如,利用男生喜欢历史的特点,在上《隆中对》一课时,课前就布置男生去完成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的时代背景。结果发现课堂内男生特别兴奋,极力表现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显然不错。

春风雨云渡,舟过水无痕。消除初中男生语文学习中的困惑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能见效的容易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指导男生做到:多读、多写、多想、多问,积累一切同语文有关的知识(甚至看似无关的),办一个“零存整取”的语言“存折”(精致便携的小本子),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精彩美妙的语言素材统统存进去,使之“滚雪球”般日渐壮大、丰富、充实。“钱包”鼓了,学生自然就“材”大“气”粗、左右逢“源”了,自然会培育出心灵的绿洲,释放出灿烂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教育课题组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明出版社

篇3

摘 要: 为了解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文章运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08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校园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积极心理资本 社会支持 校园生活满意度

在日渐“高大上”的校园生活条件下,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如何?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是怎样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认为影响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健康状况、人格、归因、应对方式等[1][2]。探析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校园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们联系湖南三所高职院校,采用张兴贵、何立国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3],叶悦妹、戴晓阳等人编制的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4],张阔等人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5],通过网络问卷星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8份,其中男生150人,女生358人;独生子女113人,非独生子女395人;农村学生391人,城市学生117人;大一182人,大二121人,大三205人。采用五点评分法计分,用SPSS17.0做统计分析,有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

2.结果分析

2.1总体描述性统计分析

总体显示,被试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校园生活满意度总分及单个样本均值都处于中等水平,三者排序依次为:社会支持、积极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

2.2高职学生社会支持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积极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三个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相关极显著。韧性维度与主观支持不相关,与客观支持、利用度及总支持呈低度正相关。

2.3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除韧性维度外,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生活满意度各维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P

2.4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之间相关显著(P

2.5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积极心理资本对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考察社会支持、积极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回归效应(见表5)。结果发现,七个预测变量中的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五个变量对校园生活满意度有较好的预测效应,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3.5%,其中乐观是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最好的预测变量,能单独解释35.4%的变异量;然后依次是希望、自我效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能单独解释变异量分别为32.9%、30.9%、29.6%和21.8%。

非俗蓟回归方程:校园生活满意度=33.282+2.303×自我效能+2.960×希望+2.722×乐观+2.301×主观支持+1.664×客观支持。

标准化回归方程:校园生活满意度=0.556×自我效能感+0.573×希望+0.595×乐观+0.544×主观支持+0.467×客观支持。

3.讨论

从总体看,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社会支持、校园生活满意度都处于中等水平,整体情况良好,但个别学生心理资本、社会支持、校园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

积极心理资本六维度与社会支持三维度之间相关显著,但韧性维度与主观支持不相关。这与国内外以往相关研究的部分结果存在差异,区别主要在于韧性因子对社会支持的影响。从相关矩阵看,越是自我效能感强、越有希望、越会乐观的高职学生,其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而感受社会支持越多的学生,往往其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本越丰富。

积极心理资本除韧性维度外与校园生活满意度各维度间相关显著,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越健康、积极、阳光,他们越能激发自身的活力和热情,对自身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就越高;相应的,对自身校园生活满意度高的学生,越能从逆境、冲突、失败、责任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相关分析结果验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学生拥有的、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其校园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领悟到更多更深社会支持的高职学生对自身校园生活满意度越高,评价越正面积极,而对生活满意度越高、感到幸福的学生越能领悟到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关怀。

回归分析表明,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校园生活满意度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作用,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能单独解释的变异量分别35.4%、32.9%、30.9%、29.6%、21.8%。

最后强调的是积极心理资本的乐观因子是影响高职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的重要预测指标,其单独解释变异量达到35.4%。乐观因子得分较高的高职学生可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地规划未来,即使遭遇生活事件,乐观的学生也能坚定信心,面对困难,不轻易怀疑自己的能力,积极地解决问题,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拥有更多的幸福感。所以,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高职学生的乐观精神及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投入未来生活。

参考文献:

[1]Shin Sh,Sok SR.A comparis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life satisfaction between Korean older people living with family and living alone[J].Int Nurs Rev,2012,59(2):252-258.

[2]程红.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相关因素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3]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1):58-64.

篇4

每到高三学年初的时候,各班都会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并张贴在班级的励志墙上,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理想。但不难发现,有不少同学的定位太高,非一本重点不上,甚至还有厦大浙大清华北大的,与自己的真实水平完全背离。世界物质性原理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而要求人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告诉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确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得以实现。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拔高,导致目标难以实现而产生挫折感,甚至由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也不能定位太低,自我放松。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要引导学生全面评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应有的上升空间和存在的潜能,把学习目标确定在“最近发展区”,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二、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每次重要考试结束后,通常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功或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的学习。但笔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考试失败、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怨天尤人,把原因归结为各种外在因素,如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家庭的学习条件太差等等,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人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让学生知道纵然考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想想学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动力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积极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三、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慢慢地形成了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与同学交往,不知如何与老师交流,不仅妨害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对今后走向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不仅存在于不同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与人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占20%,情商(EQ)占80%。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交往的情境,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各种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从而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在集体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进取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极强,但在学习上却懒惰不用功,上课似听非听,作业应付了事,导致成绩上不去,始终在中游徘徊。也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上课极其认真,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成绩始终不理想,最终导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放弃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这要求教师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做好准备。所以对前一种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小处、小细节做起,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份作业,才能在成绩上不断突破,不断进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针对后一种学生,教师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坚定其信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定能成功。同时,辅之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不断取得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五、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克服自卑心理

篇5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激活生物 教与学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教师应该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交叉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氛围,就要求教师激活教学观念,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面向全体学生,使之全面发展;激活教学手段,让实验和多媒体充实课堂;激活教学形式,使课堂课堂教学形式、检测方法多样化,学习内容更丰富;激活学生思维,设计开放性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善于联想,利用有效设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活学习方法,指导学生会观察、阅读、反思、记忆,从而激活教与学。

教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教学过程应是教师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要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立体交叉的、开放性的、全方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氛围。就要求我们激活教学观念,激活教学手段,激活教学形式,激活学生思维,激活学习方法,从而激活教与学。

一、激活教学观念

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 。

生物新课程理念主张“教”要服务于“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生物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从“权威”、“主宰”的神坛上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新的角色是“促进者”!“促进”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使学生科学素养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生物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生物新课程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受精卵的形程过程”时,我引申到每个人都是父母最优秀的和卵子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发育来的。同学之间虽然成绩有差异,但都有自己的优点或闪光的一面,一定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把握自己,把握人生。虽然教师只说一句话,但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3、由关注少数学生向全体学生观念的转变。

生物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生物教学应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我总是偏爱他们,平时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以微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激活教学手段

1、 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

生物实验能不同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生物实验成为生物教学的催化剂。如,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实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亲自动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其他同学作评价;参照同学们提出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模型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完成了学习任务,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每个学生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地发展。

2、 让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的“运载体”。

如“基因工程”这一节,按课本图示讲解,同学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对于课本知识只是暂时记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基因操作的基本过程”能够清晰地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既能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问题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十分良好,使多媒体课件成为生物教学于送知识的工具----运载体。

三、激活教学形式

1、课堂形式多样性。

课堂教学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检测方法多样化。

作业和检测应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比如,采取课前五分种小测试,分组竞赛,生物小论文等形式,使学生对生物感兴趣,自觉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在愉快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教学,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能够使之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激活学生思维

1、 设计开放性教学情境。

开放性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的参与性高,能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学习“血糖地调节”时我提问:如何检验尿中含糖?同学们共同回答:验尿。我又继续发问:用什么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斐林试剂。有的同学回答:用班氏试剂。我又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分组讨论,各自设计不同实验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最后设计比较完美的实验方案。

2、指导学生善于联想。

例如,矿质代谢教学中学生们就联想农作物施肥和化学中无机盐知识,教学实践表明,指导学生跨学科联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有意。

3、 有效设问。

勇于提出质疑是创新意识的标志,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如学习了“微生物和发酵工程”,我提出质疑:如何提高谷氨酸产量?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回答:改变细胞膜透性;C:N=3:1;把谷氨酸排放到细胞外去;运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等。通过有效设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激活学生方法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多接触大自然。在观察具体事物时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过程、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应指导学生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

2、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将图表信息转换成文字,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牢固的记忆对于生物学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许多生物学知识点比较零散,我编成口诀。如有丝分裂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特点,用四句话概括:膜仁消失显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加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再如“植物对矿质元素利用”用两句话概括:缺游(N,P,K,Mg)老叶老;缺固(Ca,Fe)新叶黄。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记忆效果自然显著。

4、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误和思维偏差,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情境,让学生的“常见病”充分暴露,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自觉去探索出现问题的根结所在;而且让同学们建立错题改措本,并及时翻阅。

总之,生物教学必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从而激活教与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生物学通报2003.6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社团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由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不同,特别是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一般较高,成才欲望较强,但社会经历较少,知识阅历不深,心理发展不成熟,处理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在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往往不能把握好分寸,造成与自己的愿望相悖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缺乏自我调适能力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体系中的一种组织形态,也是大学生活动的一种载体,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结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而自发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心理、文化、生活、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具有一定目标的非群团性业余团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专业知识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展的天地,是大学生活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当今的大学生活中,校园生活与课堂教育共同组成了大学生活的整体,大学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属于一种隐形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社团组织,参与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努力寻找机会,表现和锻炼自己,丰富知识内分内涵,发挥潜能,全面提高素质。

大学生社团组织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自愿组成,共同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空间,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成员之间容易沟通,容易形成共同语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若能指导社团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全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社团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让大学生融入心理健康组织的一部分,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识别事物的能力。

三、大学生社团的功能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社团具有导向与凝聚功能

思想品德是决定一个人政治方向和怎样做人的大问题。健康向上的大学生团体组织的政策理论学习、人生价值探讨、社会热点透视等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和爱国热情,促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树立远大理想。

(二)大学生社团具有美育功能

参与到社团组织的大学生,具有主动、自愿的特点,能很快融入到社团举行的各项活动中,社团组织举办的人文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及内在联系。通过开展书画、音乐、文学写作讲座、摄影展及演讲、辩论大赛等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健康的社团具有调适心理和规范行为的功能

大学时光,大学生要经过心理、生理、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多重考验,才能够逐步走向成熟。在大学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有很多,相比之下,自己不过是普通一员,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如果不及时找到调解心情的途径,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参加大学生社团。社团内宽松和谐的环境,团员之间的平等交往,兴趣相同的相互沟通,使大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摆脱心理不适,走出心理阴影。

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一)打好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首先,加强人力补充。学校在鼓励社团建设的同时,要多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热情等方面入手,为心理健康社团配备具有专业、技能、社会经验的老师,解决社团中存在的问题;其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应为心理健康社团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审批社团经费的使用情况,努力为社团活动营造氛围,让他们有施展的空间,消除顾虑,树立立志成才的信心;第三,提供社会资源。社团活动是学习的延伸,是社会活动的前奏,上大学的目的,一是为了学习知识,二是为了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学校应努力为大学生社团提供广阔的社会资源,为社团开辟实习基地,为学生与社会顺利对接打好基础。

(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大学生参与社团不仅是对紧张学习的放松,也是他们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首先,大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社团,能减少心理干预,增强主人翁意识。社团是大学生自己的团体组织,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自由的活动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才。其次,鼓励创新,增强活力。只有不断地创新,社团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勃勃生机,社团对成员才有持久的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旭东.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增刊

[2罗开元.发挥大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教研究,2003.7

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辅导

 

1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1.1 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经过激烈的高考后进入到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与他们以往所经历的高中生活学习环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学习内容、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学新生难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迷茫的困惑,由于对学习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够好,从而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让学生难以从困惑的心灵阴影中走出来。

1.2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独立意识淡薄,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

大学新生在情感上依旧处于对家庭极其依赖的阶段,不能独自挑战并克服困难,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独立的意识。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不能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上严重的不安全状态。

1.3 人际交往障碍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感

大学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终日处于学习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集体活动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锻炼,因此当他们走入大学校园,面对形形的人和事,让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如大学生大都是自主性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学习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学新生难以接受这种冷淡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师生之间的冷漠,大学新生难以有效地处理好,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若得不到适时适当的引导,将对大学新生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弱,自我价值系统受社会影响颇为深刻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从对大学充满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他们走入大学,意识到大学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大学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失望的阴影。而大学又是云集人才的地方,曾经在高中的辉煌到了大学突然被这么多的人才给掩埋了,让大学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发达以及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诱导使得大学新生处于心理迷茫时期。

1.5 学习动力的缺乏

大学新生高中时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新生的学习目标的缺失以及学习动力的乏力让学生的学习处以一种漂移的状态,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于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学新生前进的道路,延缓了新生前进的步伐。

2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调适合对策建议

首先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引导和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新生与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大学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节地适应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学后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高年级的学姐学长们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传授给新生,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进一步增强自我的角色意识。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大学的学习方法同时适当的途径传授给新生们,引导新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不断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通过一些学校文化活动的举行,增强入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学生处、团委、学院学工办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给新生发放一些学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情况,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开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校园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引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步构建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凝聚力,通过各类体育文艺等活动开展,促进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处处考虑到他人以及集体的利益,让自己在校园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新生心理教育机制,帮助新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某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变化问题,因此学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动态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对大学新生构建一个心理健康历史以及动态型档案,可以为科学诊断以及通过各种合理的教育方式来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可靠的依据。其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等等,让新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配合学校的心理问题治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询工作,鼓励新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

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新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调节能力,构建大学新生长期的人生奋斗目标。首先心理辅导员应该引导新生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从前的被动读书为了升学过渡到主动读书为了求知,通过对自我能力的准确定位,挖潜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同时可以让新生参与一系列的心理学讲座等,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给予新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预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会黑暗面的影响,让新生学习自我选取人生观,调整自我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坚瑞.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16):108-109.

[2]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91-92.

[3]刘欣.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6):688-689.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课外教育活动 心理拓展训练 心理情景剧

【基金项目】长沙学院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编号2012CDWH04);长沙学院教改项目(编号:2012Y03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9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外教育活动(以下简称课外教育活动)是指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一般而言,课外教育活动都是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展开,如生涯发展、情绪调节、恋爱与性、自我意识等,它是以大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通过各种具体活动方式,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

一、课外教育活动的特点

1.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课外教育活动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通过自我探索,达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并解决自我成长中面临的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方面的问题。这种自我探索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课外教育活动是解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以学生自我体验为载体,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这些自我体验可以通过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情境,营造特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感悟。可见,课外教育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它没有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痕迹,但它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成长。

3.强调学生的自助与互助。课外教育活动一般都有主题和目标,它是依据学生一定的心理需求制定的,容易形成共识,为学生所接受。学生作为集体的一员,在活动中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这种互助可以增进学生对自信自尊的体验,从而达到自助的目标。教育者作为心理辅导员、团体的带领者,应该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以利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4.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外教育活动需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把大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健康心理的建构者。无视学生主体就完全丧失了心理教育的根本,学生只有发挥主体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自主的心理成长。一方面,如果活动缺少了学生的自主性就很难开展,至少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心理学知识,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另一方面,从师生关系上来讲,课外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在民主、理解、尊重的心理环境中实施的,它要求心理教师对所有学生无条件的尊重、关注、理解和信任。

二、课外教育活动的目标

大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目标分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课外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中观层面: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置的缘由,帮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心理健康知识(间接经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或是在活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标。

微观层面:即从教育对象学生来看,课外教育活动要协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形成正确的适应行为、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具有主动性及创造性的良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三、课外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是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课外教育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它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一类学生群体存在的共同的心理困惑,增进心理能力,健全自身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是为学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心灵舞台。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预防的操作过程来看,在实施各种辅导目标时,无论是认知的转化,情感的升华,还是情绪的调控、行为的训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蕴蓄直至提升的渐进过程,都需要有一段相对说来比较充分、比较集中的辅导时间,并需要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恰恰课外教育活动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舞台。

三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团体互动的融洽氛围。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个性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人性化教育的融融氛围。课外教育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身处课外教育活动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四、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教育性活动、知识性活动、体育性活动、文艺性活动等四大类。教育性活动包括季节和传统节日活动、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比如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开展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等。知识性活动有心理书籍课外阅读、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沙龙等等。文艺性活动有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影评、心理漫画比赛等等。体育性活动有趣味心理运动会、心理拓展训练等。下面详细介绍四种常见的课外教育活动。

1.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是围绕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某一心理发展主题,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部分技术,设计的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班会方案,重点帮助同学们解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注重引导与分享,促进思考和交流。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乃至整体心理素质的提升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心理拓展训练。心理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影响,帮助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方式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形成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积极有效的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一般而言,心理拓展训练是根据参训者面临的心理问题设定各种训练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帮助参训者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的目的,从而使参训者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产生迁移,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能力。

3.心理沙龙。校园心理沙龙是一种形式自由活泼、参与性强的主题讨论会,是心理教师和大学生都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外教育活动形式。校园心理沙龙主要是利用小组会谈的形式,组织者根据大学生心理动态及现实需求来选定主题后,通过宣传招募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沙龙的具体实施由主持人主持,全体成员就当次主题展开自由讨论,通过成员之间的思想及情感交流,达到释疑解惑、领悟成长的目的。活动参与者在主持人引导下围绕一个主题自由表达自己见解,追求尊重、平等、和谐、温馨的交流氛围,通过多人互动,交流沟通,情感宣泄,自我表露等方式对典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4.心理情景剧。由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首创的心理剧,其实是一种集体心理疗法,通常是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戏剧、小品等形式展示出来,在心理治疗者的间接干预和同台参演者的帮助下,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而我们现在谈的心理情景剧,实际上是在心理剧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它是指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戏剧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形式,对预设的心理问题进行直观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能让观众和参与者在自发、和谐、轻松的状态下受到启迪。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掀起了心理情景剧的热潮。同学们在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中浓缩了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生动演绎了生活中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使得参加活动的同学们能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有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他们可以从舞台上看到自己或同学的影子,了解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同时习得各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方法,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身边生活的体验,关注自我心灵的健康,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研究与实践证明,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大学生在参与中、在体验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故而,课外教育活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它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使大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常保瑞,方建东.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沙龙的初步探索[J]. 社会心理科学,2010,110(4).

[2]郑莉君.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4).

[3]邓旭阳,桑志芹. 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8.

[4]杰罗姆・布鲁纳[美].教育过程[M].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22.

[5]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6]军文.有趣的“心理剧”疗法[J].心理与健康, 2004(3).

[7]袁淑. 依托心理情景剧――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

[8]黄月霞.《团体咨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

[9]樊富珉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版社,1996,12.

[10]黄辛隐,戴克明,陶新华.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建中.试论“大学生心理情景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师法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2] Paul Wilkis[英],柳岚心译.心理剧[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3]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柴庆龄.主题班会的误区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7(6).

[15]张文海,卢家楣. 高校互动式心理主题班会理论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1(33).

[16]康玮.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全面培养的意义[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

[17]马喜亭.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18]钟志农.实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注意突破的几个问题[J].新德育,2005,(11).

[19]陈龙.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 (11).

[20]杨敏毅.对拓展型心理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8).

篇9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除了优化课堂教学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它与课堂教学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归纳重点、积累知识、扩大语文视野、提高对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转变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语言实践活动观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学观念落后。课堂内,教师满堂讲,满堂问,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外,学生进行的是机械的应试练习。语文教学丧失了它应有的情意、美感及浓浓的文化内容,变成了失去灵魂的木乃伊。教师教得困惑。学生学得消极。目前进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都存在着只注重过程不检测效果的现象。

1.1 知识积累型。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其形式表现为对词语的归纳积累、对名人名言的分类收集、对古代诗词的分类整理等等。

1.2 实践活动型。这种活动大多以学生到课外开展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测量一个池塘的长度,到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到野外辨认书中出现的农作物,调查某种商品在本地的销售情况等等都成为了一时时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只有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创造,教学质量才能获得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可能得到发挥,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获得落实。只有注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有着多样追求与个性的一代新人。

2.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这是美国教学方法的艺术。其实早在"五四"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一个好教师要大胆解放儿童的眼、脑、手、嘴、空间和时间。其实就是教学方法要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实践。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首当其中的就是要大力改进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口语交际,多种多样。坚持废除繁琐的讲解分析和问答式教学方式,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认真合理的规划,课内外统筹兼顾,从预习到讲读到练习到拓展,始终突出学

生的自主活动,突出学生对语文的感悟、理解、表现和运用,使每一课的教学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乐园。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教练员的作用;善于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学生。肯让、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3.提供多种选择,大力推进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要与课内教学密切联系,形式要活泼有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可以把表演、竞赛、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活动。就小学中高年级来说有如下几点做法:

3.1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某一类型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学生必须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应该是自下(学生)而上(教师)的。

3.2 引导获取信息的活动。通过读读、写写、听听、看看、剪剪、贴贴等形式,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耳、动手收集和整理资料。

3.3 重视智力开发的活动。这类活动旨在趣味性较强的语文智力游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智力得到开发。

3.4 训练说写能力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说话或演讲。

3.5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项贯穿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的一项适合学生水平发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学生词语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词语积累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写作方面有问题,我们就可以开展写作训练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想达到某种效果是不可能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活动工程,它是在一个个很小的活动中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次次熏陶,是个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活动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它应是一条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线索,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社会。

3.6 指导社会实践的活动。社会课堂被誉为"蓝天下的课堂",是实施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环境。根据自己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考察自然、参加生产劳动、参观访问,以及了解家乡资源、家乡建设写成文章,根据活动特点进行小组交流或全班演讲。

篇10

通过在实践中的具体尝试,我认为,教师要充分唤醒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并贯穿于数学学习之中,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他们知道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实施“生活数学”教育,是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教学内容“生活化”,是因为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数学现象直接提炼出来。一方面,应设法让学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收集有关数据、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例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最宝贵的自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开发。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有一道练习题,求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同学们会用“大长方形的面积-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解答,但此时,老师把教学要求不仅仅留在会解答上,而注重将题目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老师马上布置了一个实践操作题,选一张比较精致的薄纸板,将空白的部分剪去,然后通过折、粘做成一只漂亮的盒子,这只盒子可以放学习用品……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不但更好地掌握了解题方法,而且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应用能力。“手脑并用”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悟出“题目”新的外延,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中讲解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多减要加,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小明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收录机,到了商店,小明看中了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就从口袋中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剩()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①253-98;②153+2;③100-2+153;④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尤其是①、③、④三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出:算式结果相同,但运算②较方便。学生也体会到了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另外,由于这一过程比较开放,学生思维自由、活跃,因此,③号算式出来的顺理成章。由此,学生发现了比教材中介绍的“多减要加”更为方便易记的计算方法,即遇到减去一个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这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而且这种方法更贴近生活,从前面的实例中不难发现,小明绝对没必要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付给营业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只有在他们心灵与生活实际碰撞出火花时,才能得到最佳开发。

四、班级生活“数学化”

班级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教师应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学生学了”比多比少“应用题后,让学生寻找生活的事例,进行自编应用题训练;学生学习长方形周长计算以后,让学生计算有关客厅、大礼堂、操场的面积;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后,让学生测量同学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的平均数;学习米、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估计从家里到学校大约多少米;学习时分秒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应用;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利息等等。

再如,学习了简单统计图表知识,在布置回家作业时,就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中的信息编制统计图表。改变以往从课本到作业的传统作业模式,开放学生学习空间,让学生去自家附近的商店调查几种商品的价格,或双休日外出游玩参观然后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尽可能正确、规范。利用数学课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讲评,从中选择一部分作业在教室后的数学园地上进行展出。由于作业设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很有特色,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得到体现。有的学生没等到双休日,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市场上,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回到家后边画边涂上各种色彩,忙得很开心,改变了以往游玩后再做作业的习惯。教师从学生一份份认真美观的统计图表中,看到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在“数学化”班级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创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