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维范文

时间:2023-03-22 00: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鹿柴王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设想】

鹿柴》是一首描写空山静寂,景色幽深的古诗,学生能通过图片联系生活,理解古诗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朗读理解古诗,边读边想,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难点是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具备一定的词语理解能力,对古诗也有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读懂一些浅显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让我们伴随着音乐读一读这首古诗。(出示一首古诗)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鹿柴,柴在这里读作zhài,齐读题目。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见,师补充介绍:王维九岁就能提笔写文章,二十一岁中了进士,以后在朝廷当官,他的才能与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了诗人,下面请大家随着老师一起走进鹿柴。(多媒体出示画面,学生边看画面)在我国陕西,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环绕、山谷幽深,诗人王维游览了这里,吟诵出了《鹿柴》。

三、学法指导,合作学习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学文章也好,学诗也罢,都要多读,读可以分四步:点读、朗读、思读、品读。每一步我们都要怎样读?谁来说给大家听。多媒体结合学生所说来一一出示。

点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整体感知全诗。

朗读: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

思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品读:感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点读古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诗中不懂的问题。

4.汇报:你们组解决了什么问题?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5.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品读,指名读。最后一生配乐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得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来,试着背一背。学生配乐试背。

6.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四、画一画,吟诵诗词

1.王维诗的一大特点是“诗中有画”,请同学们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画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景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五、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板书设计

鹿柴

王维

空山

人语

返景

诗中有画

深林

篇2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zhài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暮秋时节,落日最后的余晖,透过深林,化作一抹抹、一缕缕的光柱,呈现出一连串刹那的鲜艳和瞬间的美丽,最后,这时间意味上瞬间的鲜艳和空间意味上点点的美丽,融入和消失于色调无比丰富的晚霞般的雾霭之中,而这一切又将为夜幕那漫漶无边的幽暗所笼罩……

这不正是佛家禅宗思想最完美、最诗意的体现吗?这不正是意味无穷的禅趣吗?

特别是《辛夷坞》一诗: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一棵树,生在深山之中,无人知晓。却遗世独立,花开灿烂,花落寥然,无人来管,更没有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地把自己的意念强加于它。是花?是木?是你?是我?花就是花,木就是木,无执念,无,自有一份圆融丰满。王维用一棵树,表现了自己的超然。

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禅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在他那幽静恬淡的造境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一个高洁的形象。

如果说王维山水诗,尤其是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中的画意,往往是在上述富于禅趣韵味的空灵的境界中呈现的话,那么以画入诗,万籁天成,则是以冷暖色调之间的韵律感、层次感和对比度,简洁有序、空灵悠远构图,成为意蕴无限的诗的宇宙,画的世界。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

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是王维酬赠裴迪之作。情景交融,不仅描写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的闲居之乐和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体现出王维闲居辋川这一精神家园时内心生活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深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首联写的是秋天山里的景色,即是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从而使静态的山水画在色彩上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一个“日”字则赋予了水的永恒特征。仅仅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日落山中之景。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的是暮色中的原野、夕阳、炊烟,这是典型的日落黄昏时的田野乡村景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首联重点在动,此联重点在突出静,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思想,极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颔联写诗人自身的情态,倚仗柴门,见诗人神态之安闲,临风听蝉,可见诗人神情之专注。那专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态,不就是《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吗?这难道不是表现出了一丝清修的禅意吗?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接舆是春秋时代的楚国狂士,作者把裴迪比作沉醉狂歌的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也足以看出诗人认为裴迪绝非寻常之士。陶渊明,接舆,王维和裴迪,这四个处于不同时代,个性也不一样的人,却通过这首诗穿越时空而在这如此美景之中“相遇”――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

这是一幅绝美的秋景图,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既有静景,亦有动景,所有的景象交织在一起,不就是一幅感悟人生的大画卷吗?作者的意象之广,似乎已经引领着我们走进了一幅视野相当宽广的秋景画面,站在柴门外,观翠山,看落日,听暮蝉,赏孤烟,悟人生真谛。他所勾勒出的秋景,虽有些许清凉,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雄壮、万物的和乐,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世界。王维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画就多了层深意,诗就多了分美感,禅就多了些明净。至此我们会蓦然发现,原来种种禅意和人生哲理就蕴含在我们每天都面对的自然世界中,同样蕴含在那些美的事物中。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篇4

关键词: 王维山水诗 禅意 艺术境界 审美情趣

禅与诗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宗教,一属文学,它们的归趣是不同的。然而,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在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就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王维,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一个纯正的佛教徒。他的诗较多地受到禅的感染,面貌更加丰富多彩。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这些评论虽不十分恰当,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王维作为最早以佛理禅趣入诗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别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园诗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透着浓浓的禅意。

一、带有禅意的生活情趣

与唐代其他谈禅说教的诗人的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作描绘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一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借助于山水田园之物的自然形象,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流露出诗人自己的思想倾向。王维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时常把自身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惯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境界,并在自然美的艺术形象中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喜欢刻画清寂空灵的山林,表现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霭和扑朔迷离的光影,以表现自然万物的空寂。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同他力图在作品形象中表现禅的色空思想分不开。随着对禅宗佛学认识的加深和执着,晚年的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不仅艺术上臻于成熟,而且在表现禅理方面更为巧妙、更为清晰,空寂的意境也最为幽远,如他晚年所写的《辋川集》中的诗歌大多具有这个特点: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这里只用寥寥20字,择取空山密林中的一隅,描写傍晚时刻瞬息之间的感受,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山静景。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以一抹夕阳与深林、青苔相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深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作者极为用心地在这幅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他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禅宗所持的色空观念,总是把“寂灭”看成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归宿,即认为人们所感受的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虚而不实的一种幻觉。因此,尽管这首诗中也写到了一点看不见的“幽人”的讲话声音,并点缀上一片深林返景微淡的光彩,但这里对声音和光彩的描写,用意却是在突出自然界的静谧和空灵,从而观照一开始就着眼描绘的“空”山的意境。正是为了说明自然界的空虚,作者才在寂静的深林中添加一抹返照的回光,其目的是极力强调自然现象不过是瞬息即逝的幻觉而已。

与《鹿柴》相比,同样写黄昏景色,《木兰柴》却把深山幽林换成了广阔的空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

诗人刻意用闪烁明灭的笔法,写夕阳余晖在秋山上收敛了,天空中竞相追逐着的飞鸟也消逝了,傍晚时分彩翠分明的山色烟霞、山岚霭烟霎时变幻,时而清楚、时而模糊,似有非有、似在非在。在诗人王维看来,大自然所呈现的各种现象,都是随生随灭的,仿佛是感觉上倏忽的一闪,对人生来说自然就如同海市蜃楼,不过是变幻莫测的假象而已。一切美好的事物尽属光影无常,就像梦幻泡影般虚而不实,自然万象演变的结果也终归寂灭。王维山水诗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山水诗表现禅理,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察自然表现自然则是顺理成章的。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试图到这套宗教观念中寻找皈依的时候,所写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写景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和变化无常。诸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山中》等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当悠远的,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冷孤寂的心态,与《鹿柴》、《木兰柴》具有相似的空寂意境。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形象中寓托的禅宗思想,主要是通过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形式来显现的,而且多是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显示动、静之趣,以寄托禅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这首小诗写山涧一隅,花开花落,幽淡至极。乍看起来诗人是在写自然的“动”景,但如果细心品味全诗的意境,就不难发现这首诗其实并没有真正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所展示的蓬勃生机,它所展示的“动”,不过是诗人自己所感受的那种“空虚”的聚散生灭。诗人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感觉上孤立的片段的映象,并把它和自己虚空淡泊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在作品宁静的整体意境之中,诗人描“动景”的目的,并不是承认“动”的真实,而是为了表示自己不受这种纷籍现象的尘染,借以烘托渲染他所认识的自然界,从而说明自然界的起初面貌应该是“毕竟空寂”的。如果说《辛夷坞》重在渲染视觉所看到的生灭现象的空虚,那么王维的另一首著名的写景小诗《鸟鸣涧》则是从听觉感受方面极力表现自然界的声息音响都是虚幻和不真实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诗人在这里有意写深林的寂静,但他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以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另有一番情味。明代胡应麟在谈及王维诗时,将其《辛夷坞》、《鸟鸣涧》两首诗称为“入禅”之作,声称“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由王维的《鸟鸣涧》,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著名诗句,通过描写蝉噪和鸟鸣进一步反衬出密林幽静的气氛。王维的《鸟鸣涧》在描写“动”与“静”的关系上,与王籍的这两句诗的格局是一致的,他们在诗歌的形象中曲折地反映了共同的思想基础,都是唯心主义动静观。王维其它的一些诗作,在描绘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时,也都极力地刻画过类似的意境,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谷静惟松响,山深无鸟声”(《游感化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以及最为读者熟悉的《山居秋暝》,等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维山水诗中确有相当精彩、细致入微的动、静景物描绘,而且这种描写十分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诗境神韵效果。然而王维诗歌中的“动”与“静”描写深深地寓托着佛教禅宗的理性哲学思辨,也就是说,王维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地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

二、恬淡情绪风格

王维诗恬淡的风格,还常常以外冷内热、外静内动、外佛内儒的姿态出现。表面看是“静者”“愚者”,“住处名愚谷,何烦向是非”(《田家》),“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清溪》),仿佛真的超尘出世,立地成佛了。然而“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寂寞掩柴扉”(《山居即事》)。在《辋川闲居》中自比“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园”正说明他实际上内心烦恼甚多,既不得闲,也不得静,对世事不能忘情。

诗人在《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这样写道: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秋日,寒山山色越来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终如一的守恒。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无拘无束的沉醉狂歌,这幅恬淡的景色,不正是禅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吗?王维政治理想破灭后,寄情于山水之间,在清风、细雨、落花、流水、山峦、青松、雾蔼中寻找到了知音,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慰籍,他找到了灵魂的依托,纵情于永恒的自然,“松风吹解衣,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身世俱忘,洒脱闲适,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人与万物皆自然,无忧无虑,无羁无系,好一片悠然的心境。

三、“空”“静”“闲”之意境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脱人世间的烦恼,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称离烦恼曰“寂”,绝苦患曰“静”,说什么“观寂静法,灭诸痴闻”,“一切诸法皆是寂静门”。禅宗也不例外,所谓坐禅、禅定都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不过,禅宗以心法相传,证悟也以心的寂静为旨归。一方面是“心以静寂”,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一方面是“境因心寂”,心如止水,虽“结庐在人境”,却能做到“而无车马喧”,所以,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不生不灭、坦然寂静的境界。他写道:“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空、静、闲三字简直成了他诗中的口头禅。例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沉浸在寂的快乐中。诗人在这里有意写深林的寂静,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以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样,另有一番情味。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这首诗,诗人极度地强调了整个意境的空寂之后,转而写到了山涧的鸟鸣,似乎也写了点“动”,然而诗人之所以描写这种声音,同样不是想表明自己承认它们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结果,从而肯定这种声音是真实的存在,而是将这种“山涧响声”视作幻觉,放在诗中来反面映衬“静”的意境。从这首诗的艺术处理来看,前两句渲染了夜静山空的环境:桂花悠悠飘落,着地悄无声息;而“月出惊山鸟”一句,进而微妙地点缀出春夜山谷万籁无声,连月亮的升起也会把山鸟惊醒,最后的结句描写山鸟的惊啼,精心地衬托出广大空间的无比沉寂,从而愈发加强了全诗表现“静”的效果。

总之,作为我国古代田园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所创作的山水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而这种境界和情趣又缘于王维生活中与佛教禅宗思想的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禅宗义理不仅使王维的生活与艺术充满了浓郁的佛禅意味,而且使王维的山水诗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独特的审美境界和禅趣。王维的一生不仅是对禅宗义理的社会化实践,他的创作也是对禅宗义理的艺术化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2]王维诗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篇5

陶渊明的诗作主要以田园生活为主题,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其中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田园诗佳句。

谢灵运代表作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初去郡》等。

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代表作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园诗,善于表现孤峭高洁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著名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两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主要是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对自然景物有着特别的敏感,独具眼光和心胸,观察细致,领会深刻,描写别有生趣,蕴含哲理。代表作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间》等。

篇6

关键词: 王维诗 互补融合 协调共生 生态审美 理想乐土

从生态学上看,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物都是通过复杂的联系而融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网络之中。庄子云:“物物者与物无际。”“中国生态美学所推许的‘和’的审美原则,首先就体现为宇宙自然本身的和谐浑融。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宇宙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和谐统一的。”[1]“万物同宇而异体”(《荀子·富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论》),宇宙天地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丰富的、开放与活跃的,而不是单一的、保守和僵化的。世界万物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淮南子·精神训》指出的:“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而“和”则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凭依,是宇宙间诸种存在的整一和谐性的生动显现。郑国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纷纭繁复、气象万千的自然万物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又都受美的生命本体“气”、“道”的作用,从而呈现出作为审美对象的宇宙间存在的多样与和谐、独特与一致、鲜明而生动的整体和谐的审美特性。这种审美特性,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就是“和”。

在宗教上,盛唐儒道佛三教并行。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境,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心和);在艺术追求上,儒家以中正仁和为至境(和境),道家以妙造自然为至境(妙境),禅家以心物相圆为至境(圆境)。”[2]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道家美学是一种自然美学,而禅宗美学则是一种心性美学,虽然各有侧重点,但都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美学。

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道家把自然之“道”看做万事万物的本源,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道”的运行结果。高山大川、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满灵气、蕴藉旨趣、雄伟壮美、令人神往;自生、自长、自荣、自灭,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各运其行,勃勃生机,和谐秀美。它们的有序组合,奏响了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乐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在王维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木兰柴》一诗: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先看诗中“秋山”与“飞鸟”、“夕岚”三种意象的组合。在诗中,“秋”是一种意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因为秋高气爽、视野开阔,所以将“秋”字加在“山”上,可以使人产生山形开阔、天地高远的感觉。宋代顾乐《唐人万首绝句》评论此诗“令人心目俱远”,一半缘由来自于“秋山”二字。另外,“飞鸟”来往于秋山之间,拓宽了视野,增强了景物的动感。总体看来,“秋山”隐于“夕岚”之中,“岚气”散于“余照”之下,“飞鸟”栖于“彩翠”之间,而“彩翠”又随“夕岚”、“余照”产生不尽的变化——山、木、鸟、日、岚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3]

由于王维精通音律,因此,他诗中的音响和声息都是和谐而融洽的。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用清新的情致和匀润的色调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桂花虽然细小,却能见其丝丝飘落的形态;桂花落地本是悄然无声,但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却能闻其极其微弱的声响。这两句本写静态,却通过特定情景中的音响和动态表现出来。三四两句,明写动态,实写幽静。月光射进鸟巢,由于光线的突然出现,致使入睡的鸟儿受惊而醒,在春涧中不时鸣叫,青山翠谷,随之报以回音,我们还似乎看到了鸟儿飞翔的形态,这一切都烘托出春山月夜的幽静和空灵。正因为诗人通过“花落”、“月出”和“鸟鸣”这三个富有特征动态和音响的描写,动中有静、寂出有声,暗处有光,动静虚实,对立统一,相映成趣。画面生动而和谐。

此外,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有动静相间的意趣“声喧乱石中,色静松声里。”(《青溪》),更有以动写静的妙笔“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在他笔下,各种音响的描摹互相结合,如一首首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王维作为一个画家,其以画入诗的特征非常明显,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有人强调,画家所绘的图画要“成为一个色彩的交响乐”,但绝不是画面表现的色彩越多越好,越艳越美,这样住往使人眼花缭乱。王维诗歌画面色彩的确定和表现都是独具慧眼和十分精当的,呈现出美丽生动而又和谐完美的自然界。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后山。”(《新晴野望》)诗人巧妙地精选了明暗交替的四层色调:初夏,新雨过后,原野更显宽阔,万物格外清新,眼前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近处,稻田里秧苗碧绿;田外,溪水环流,银光闪闪;水外,山色苍翠,如屏似障;而山之外,又有碧绿的群峰,静穆肃立。四种景物,四种色调,相映相衬,俨然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以写景杰出而成为千古名篇,这里的景与其笔下闲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之景完全不同,而是以塞外的大漠和秋天为背景,以长河、孤烟、归雁和征蓬为实景,将各种景物组合在一起,一扫孤烟落日的荒凉之感,将直烟与圆日置于广阔的沙漠和渺远的长河,形成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似的视觉效果,一幅简洁明朗又雄浑粗犷的塞外风光图跃然纸上,生动而和谐。

王维不只每一首诗中各意象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且他的许多诗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美恬静的世界,以他的《辋川集》为例:写到“深林”的地方有两处,一首是《鹿柴》,另一首是《竹里馆》,从《鹿柴》中我们看到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深林”,光影斑驳,青苔累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竹里馆》中,我们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琴啸相和,风篁成韵,人月有情。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不同光线、不同声响、不同时段下的“深林”,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深林”形象。另如对“山”的刻画也是如此,《木兰柴》写的是夕阳飞鸟下的群山,是对山的外在形象的刻画,而《鹿柴》则是作者在山中的见闻,是对山的内部特征的描摹。另外,《辛夷坞》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及《茱萸泮》中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同样写花开,又给“山”增添了生机。由此,我们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山”的美好。王维对辋川之“水”的刻画亦是如此,通过“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斤竹岭》),我们看到的是青翠蜿蜒的小河。当川水流过欹湖之时,又给人呈现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的明朗秀丽。如临湖饮酒,则可感受到“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的愉悦。如沿水而下,又可看见“分行皆绮树,倒影入清漪”(《柳浪》)的幽景。[4]由此,我们又对辋川之水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花草水林,协调共生,一切都是那么和谐,一个幽美恬静的辋川世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他的那些充沛着虚静空灵精神的诗歌,成为民族趣尚最为典型而传神的反映,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融洽,且互为表里,……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内蕴。”[5]闻一多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的肆意污染、经济发达下的人文精神的贫乏等,导致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不满,对生活诗意化的向往和渴求越强烈,就转而寻求像王维山水诗的那种纯净的、空灵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乐土。

在审美理想上,人与自然顺应与契合,“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和谐之美是生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充分肯定个别事物的生态价值的同时,更强调自然生命在相互协调中的整体关系,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王维在诗中表现的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及个体生命审美存在的方式,对后人有恒久的魅力,充满无穷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天道.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黄念然.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篇7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篇8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王孟二人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奇葩,由于审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潜崇拜等原因,王孟诗歌在题材上,以山水田园风光、Ⅲ园生活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乐山乐水。风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属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质。《颜周诗话》说:“孟浩然、王摩诘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到明代过后,王孟并称已经成为诗评家的共语。王孟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风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题材上的相同之处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王维孟浩然这两位大家都爱以山水入诗,田园入歌。把山水田园、或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一种“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观照自然与生活,倾注了各自的非凡热情,讴歌山水,享受田园之乐。

王维的“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透色南川水,阳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栏与山水一体,浑然相融。“古木无处境,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轻松”(《过香积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积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最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中的三种境界:空寂、灵动、无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维还有部分田园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依仗柴门前,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几笔,田园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徜徉于田园生活之中的姿态,在简约的语言中流露。

山水田园诗在孟浩然的创作中也随处可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场而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赞美淳朴真挚的友情之意寄予在这短短的小诗中。“水回青嶂合,云渡绿阴溪。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远的诗境。

二、风格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王维孟浩然履行了当时山水叫园诗的三大审美追求:巧言切状,雅重景真情真;讲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创造了气象空灵,余韵无穷的意境美。两人以山水为媒介,在各自的诗歌世界蹈舞,进一步认识宇宙与自我。世界万物经过诗人心灵的涤荡,化为审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树是树,树非树,万物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变得和谐,人与自然的界线消失。在诗中创造了自然禅机静境。如王维笔下的“古水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孟浩然笔下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人的冥想与深思自然地游离在诗句之间,用虚静澄明的心去关照大千世界,物我两忘,富有禅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终南山别业》)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远含蕴,耐人寻味,诗意无穷。王孟之诗这种诗中有禅机的静境恰恰契合了中国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艺术风格。

三、审美趣味与陶潜崇拜的影响

审美趣味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趣味影响着诗人的审美观照方向,价值取向,因此这也是审美物象形成的动机。一方面出于对事物的纯粹喜爱,另一方面由于诗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经历的王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山水、叫园写作为自身言志抒情、表现审美趣味的载体。栖心山林,终日沉溺存虽然清寂但却不失高雅的隐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诗人找到了自身与宇宙的交叉点,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为凡人所解。“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诗人审美趣味的写照,王维孟浩然审美趣味有着交集,艺术创作上某些共同点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时期,学习陶渊明已蔚然成风,王维对陶渊明的归隐表示了赞美:“酌醴赋归去,其知陶令贤。”(《奉送六舅归陆浑》),“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华饰,平淡自然,有蕴含是陶诗给予王维最大的影响。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经历似陶渊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努力地体悟,发挥陶诗的精髓。同样受到陶潜的影响,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诗歌创作上难免有交叉点。

参考文献:

[1]杨荫深著,《王维与孟浩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篇9

一、拓展同一诗人的诗歌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王维的《鹿柴》,可引入《鸟鸣涧》、《山居秋暝》;教陆游的《示儿》,可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教白居易的《忆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韩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题的诗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近的。教学时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主次适当,可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笔者上过一堂“送别组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引导学习《赠汪伦》,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以歌相送”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理解诗意后很快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学完这三首诗后,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进一步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学生总结得出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题相近的古诗,还可以是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表现手法的对比等。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拓展诗歌的空白处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

(学生开始写,写好后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老母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

我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已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此外,还可以采用吟诵诗歌、唱诗、诗句接龙、诗配画、题诗书签赠送等方式对古诗的空白处进行拓展,以此丰富诗歌的内涵。

在古诗拓展教学中,我巧妙地依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不就诗教诗,而是把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精读一首,带读几首,用古诗引古诗,借古诗悟古诗,增加阅读容量,倡导学生多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篇10

摘要:王维前期的诗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还有对黑暗政治的抨击。这些诗内容深沉充实,气魄宏伟奔放,笔力刚健苍劲,有一种浩气之风骨。其山水田园诗清新流畅,浑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发现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是一种逸怀的风骨美。

关键词:王维;风骨;逸怀浩气

以前评论王维诗歌作品,多以他的山水田园诗为主,从王维诗的全体入手的不多,更少有人论及王维诗的风骨。那么,王维的诗到底有没有“风骨”?是怎样的“风骨”呢?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选了15首王维的诗。他是这样评价王维诗的:“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秀”是“隐秀”,针对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所谓‘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辞藻,雕章琢句,而是要善于把一些难以描写的景象,十分生动,十分逼真,十分自然地再现出来,使人有如耳闻目睹、亲临其境一般”。“词秀”指语言要秀美。“雅”指诗风雅正,清雅。“调雅”指诗风高雅。“词秀调雅”主要针对诗的艺术而言,即“风”。而“意新理惬”主要针对诗的内容而言,即“骨”。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境界高雅:“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其意与坡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相同,也是一种“风骨”。殷璠认为王维诗中有这种“风骨”。

王维在《别綦毋潜》诗中说:“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他说的“江左风”指东晋以来的俊逸清新的诗风,而“建安体”则指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骨。可见王维主观上也是追求风骨的。

一、 安史之乱前王维诗歌的风骨特色

王维前期的诗秉承盛唐诗歌的一般主题,多表现对游侠生活的向往和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还有对黑暗政治的抨击。这些诗内容深沉充实,气魄宏伟奔放,笔力刚健苍劲,有一种浩气之风骨。

在安史之乱前,王维的诗歌在风骨特色上主要表现为一种豪气干云、挥斥方遒的意象。他写的有关边塞,游侠等诗歌,寄托了“济苍生,忧社稷”,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表现了英雄气概和爱国热忱,显现了积极、乐观、刚健的民族精神,字句铿锵有力,气势汹涌澎湃。如《少年行》,富有狭义精神的英雄少年慷慨磊落的风度和行为跃然纸上;又如《夷门歌》,诗人在诗篇中歌颂了“屠肆鼓刀人”和“夷门抱关者”的慷慨,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再如《燕支行》、《从军行》和《陇西行》等,写出了将士的奋身杀敌,报效国家,气魄雄壮。他把渴望建功立业的激动心情,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都寄托于诗中,诗风豪迈,这就是浩气之风骨。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风骨特征

王维后期诗主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虽然今人对王维后期的生活评价,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我认为他这一时期的诗作仍蕴涵着“风骨”,那是一种逸怀的美。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清新流畅,浑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发现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王维用他独特的视角,把自然写得“诗中有画”,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们身上,赋予其顽强、高洁的生命力,“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表现了诗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其间并无颓废怯懦之意。他把自己的苦闷心情和理想寄情于大自然中,赋予了山水田园灵气,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

他写的寄情山水的诗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有体现顽强生命力的,如《辛夷坞》,在诗人笔下,辛夷花是无限美好的,生在深山幽涧之中,随着春天的来临绽开了秀美的花朵,可是没有人欣赏它的颜色,甚至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它春来自开,春去自落,尽管如此,它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求赏识,遗世独立;又如《鸟鸣涧》,在这幽静的夜里,人们似乎连细小的桂花从树上落下都能察觉,葱郁幽深的春山,万籁俱寂,这时,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是那样皎洁明亮,以至休息的鸟儿以为破晓,在这寂静的山谷里发生清脆的鸣叫声,从诗中能感受到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有歌咏和平、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如《山居秋暝》,诗中将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景色完美的融合,给“新雨后”的“空山”增添了活力;又如《春中田园作》诗中描写了一幅春日欣欣向荣的景象,充满了青春活力;还有《鹿柴》、《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这些诗中有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蓬勃生机,对人生的深切体悟,超越心灵的体悟。

王维有极高的音乐和美术修养,在他诗歌中,往往能看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听到神奇的音乐。无论是大漠绮丽的风光,还是山涧幽美的景色;无论是战场上的喧嚣声,还是山涧清澈的泉水声,树林里鸟儿的鸣叫声,在王维诗中都表现得“皆出常境”。

王维山水诗字字平淡,“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清淡中见深意。他把情感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中,给山水赋予了活力,在自然界中表现自我,忘掉自我,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体现了其纯朴高洁的品质。这种境界就是一种逸怀的风骨美。

总之,王维的诗为时为事,坚实刚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或跌宕起伏,或超然物外,既有一种浩气的美,又有一种逸怀的美,有一种逸怀浩气的风骨。

参考文献:

[1]陆耀东.唐代诗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唐)元结,殷璠等.唐人选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5]全唐诗(第四册)[M].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4月

[6]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 岳麓书院出版,1998年2月

[7](唐) 王维著,(清) 赵殿成 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