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畜牧兽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4:0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级畜牧兽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级畜牧兽医论文

篇1

一、采取扶贫方式支持发展中兽医事业

从*年起,中兽医工作每年纳入县畜牧局对镇乡畜牧兽医站动物防疫工作的目标管理,安排2~4万元经费用于中兽医技术推广培训及中兽医科研工作;在一年一度向上级推荐评审的省市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时增加中兽医推荐比例,在同等条件下推荐中兽医项目。

县畜牧兽医学会每隔1~2年编印《*畜牧·中兽医》1期,评选优秀论文1次;凡评为一等奖或已在中央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给予重奖,并向县科协、市兽医师会推荐表彰。

二、继续务实开展中兽医技术推广与科研

一是继续推广普及中兽医技术,重点抓好经济效益高的实用技术推广。为促进*县生猪发展,县畜牧局、畜牧兽医学会联合在全县开展以防治仔猪白痢为主的“母仔壮”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制与推广,每年筛选(引进或总结)能提高*黄牛、山地黑猪、山地乌骨鸡生产性能的中兽医验方、秘方1~2个。

二是在办好现有农广校、职业高中中兽医(动物针灸)专业基础上扩大现设畜牧兽医专业中兽医课学时数,县畜牧兽医学会协助县畜牧局抓好中兽医技术骨干培训,不定期举办中兽医学术研讨会、中兽医经验交流会。

三是抓好中兽医科研工作。近期重点抓好《古今图书集成·牧部全录》(清·陈梦雷)、《活兽慈舟》(清·李南晖)、《牛经大全》(清·佚名)等古籍新注及“川南苗医与苗兽医研究”等课题,争取启动《*中兽医经验选编(第Ⅱ集)》编印工作。

三、进一步增强弘扬中兽医事业的责任心

中兽医学是我国独特的兽医学,远在隋唐时期便已传入今韩国、日本,为世界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国务院“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指示”(〔56〕国议字第3号)发表五十年来,中兽医学以其整体辨证思想、中药和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毒物残留极少、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为我国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近年中兽药防治动物病毒性疾病以及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研究成果的引进与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我县开始注重发展中兽医学,把振兴中兽医学作为畜牧局动物疫病防治的主要工作来抓,率先在省内成立了*县振兴中兽医事业工作领导小组,与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双泉职业中学联办了国家承认学历的中兽医学专业、动物针灸专业,“振兴中兽医—推广中兽医技术”被省畜牧局授予了*年度厅级科技进步二奖,有5人成为全国中兽医学会会员。但因我县不多的“民间中兽医”逐年相继去世、大中专院校中兽医专业毕业生又迫于生计陆续改行,以致我县弘扬中兽医力度任重道远。

篇2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篇3

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养殖业主要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所有专业课程除了以传统教材中的大家畜和家禽为主要内容,还增加了反刍兽、中小动物和宠物等疾病的相关内容,并补充了当下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知识,以适应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

2.改变传统观念,由全面授课改为专题授课。在大学普遍“课时减少,教学质量绝不能降低”的前提下,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经讨论决定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教学。在兽医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并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作重点讲授,采用专题形式全面讲解。这样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根据专题多角度全面备课,把课讲得更精,重点难点讲得更透。另外教师在介绍某一专题疾病的基本情况后,根据每一专题疾病的特点,提出比较全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最后教师补充、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专题授课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参与和独立思考,使得课程的讲解既全面而又重难点突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把教材的各章节都要向学生讲到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扭转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的教学局面。

3.运用多媒体教学。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传染病、兽医寄生虫学、中兽医、畜牧学概论、家畜繁殖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授课教师均制作出了精美、完整、实用的课件,转变了原有的在黑板上画图、或作挂图等方法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教师在上《家畜传染病学》课程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变化等特征。多媒体教学存在学生上课记笔记跟不上教师速度的问题,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一份内容包括讲授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知识难点、思考题及学生参考书目的教学提纲,使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有了提纲后,再也不必忙于在课堂上记笔记,这样有时间进行课堂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也可大大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4.安排学生自学。因学时有限而无法讲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学。为保证学生自学的质量,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督促、检查和测试。

5.考试形式灵活多样。以前各门课程均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考试,以百分制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影响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改革兽医专业考试的形式,按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开卷和闭卷)、口试、实际操作、写小论文或小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鼓励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的考试形式。对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可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选修课程和考查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小论文或小综述形式进行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档记入成绩,控制优秀比例,奖学金及优秀生的评定在选修和考查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按主干课程的成绩计算。促使学生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主干课程上,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对实行笔试的课程,要加强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确保试题质量;加强笔试考试各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问答、论述、名词解释、计算)的把握,尽量在试卷中兼顾各种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认真做好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工作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1.开设独立的实验技术课。实验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兽医专业学生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工作,具备做临床医生的能力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将实验与理论分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技术课进行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家畜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兽医药理学实验、兽医病理实验、兽医临床诊断实验、家畜传染病实验、家畜内科实验、兽医寄生虫实验、家畜外科实验和家畜繁殖技术实验等。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保证兽医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专业教师提前把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加以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如家畜繁殖技术实验中的品质检验方面的技能就可以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围绕品质检验理论方面的各项检测指标(外观、密度、畸形率、顶体异常率、生存指数等)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更好地掌握品质检验的实践技能。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兽医临床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巩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兽医方面的专题调查,把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畜牧生产中的疾病问题列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此来组织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专业教师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带领和指导学生到佳木斯附近郊区农村、养殖场开展畜禽疾病的普查工作,了解常见畜禽疾病的流行与畜禽舍环境卫生状况、畜禽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关系。加强兽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开展兽医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饲养过程中畜禽疾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畜牧生产,认识社会,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

4.加强实验室建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实验室。动物医学专业组建了兽医实验室、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准备室、动物标本制作实验室等5间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40m2。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和实验易消耗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很好的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室现有六道生理记录仪、大动物手术台、小动物手术台、冰箱、离心机、752分光光度计、蒸汽灭菌器等先进仪器,且设备完好,能很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加强实验室管理。除认真执行佳木斯大学和学院实验室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外,我们还根据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规划,仪器购置、实验动物计划制定等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室工作考核、登记实验员考勤情况和兽医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保证所有教师均参加实验室建设。每门兽医专业课程设立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各分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各分实验室实验员分工细致,管理好各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卫生;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我们制定了兽医专业各分实验室详细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原则,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有计划分阶段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

5.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制定毕业生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学生如何分组、每组学生人数及名单、每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每组指导教师、实习检查方式和实习考核方式等。从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方式、实习结束时实习报告的提交,到教师实习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都有严密计划。二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随着我校兽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畜牧兽医单位或公司要求我校派实习生。我们选择实习条件好的、交通方便的单位或公司作为我校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三是严格实习考核。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实习的纪律、态度、出勤和兽医专业技能。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实习小组考核、实习单位考核和指导教师考核等四种形式。

三、专业师资水平的改革

教学师资水平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确保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根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积极采取外校引进、送出去培养、在职培养、相互帮扶等途径,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的提高。目前动物教研室形成了完善的高学历、高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动物教研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9人,平均年龄38岁。45岁以下博士、硕士4人占人员总数44%;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人,占人员总数55%。学术梯队结构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1名)。

四、教材方面的改革

篇4

老年人有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技能。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这就是老人,特别是“年轻老人”带头做文明老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立新功的最佳实践活动。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今年72岁,干了一辈子兽医,是高级畜牧兽医师。我60岁退休后,正是昌乐县畜禽养殖业大发展的期,兽医兽药大大滞后于养殖户的需求。于是,我自费办了一个养殖咨询站和兽药门市部。因为我在当地小有名气,到我这里咨询、求医拿药的人天天络绎不绝;还有许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请我去看病,有的用拖拉机、汽车拉我,有时我按电话上的约定骑自行车自己去,有时在电话上解答养殖户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总之,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这一切都是尽义务。有一次,30里外的一位老汉,来我这里买了三付奶牛中药,共48元。可他忘了带钱,我说:“你先拿回去给奶牛治病,有了钱再还我不晚。”老汉拿起药笑嘻嘻地说:“你不怕我骗了你?”我说:“怕骗我就不给你药了。”

发挥余热,为老百性排忧解难,就是践行党的“宗旨”。所以,在助农路上,我是不分区域界限的。前年夏天,我因脑血管疾病,要到医院打5天吊针。可第4天一早,外地区(山东栖霞市)、相距350里的一家大型肉食鸡场的场长,慕名专车来请我,来人说:“我们养的肉鸡老是不达标,不能出口;更严重的是,这几天大批死鸡,照此下去,不用几个月就了。请你快去救救我们吧!”听后,我二话没说,推开老伴的阻拦,钻进了来人的汽车。我去后很快治好了他们的鸡病,走时谢绝了他们拿出的千元出诊费和礼品。带病出诊之事,一年总有三五次。去年八月十五日凌晨,与我住地(昌乐县红河镇)相距6里的肖家庄村一农户打电话告急,说他养的母猪难产,20多个小时了,还是生不下来。我听后带上必要的药物等,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去,我首先采用多项措施让母猪稳定下来,再慢慢当起接生员。从早6点至晚8点,共产仔猪11头,成活9头,死亡2头,母仔平安,为该户挽回损失一千多元。当主人要给“接生费”时,我骑上车迅速逃走了。

把科技知识送到群众中,是我余热助农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一个奶牛户花2万元买了两头带病(隐性炎)奶牛,后以6000元卖掉。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跑百里去市(潍坊)里购买了“测奶试剂”,将几滴试剂滴于鲜奶,即可测出奶牛是否患有隐性炎。此后,我听说谁家要买奶牛,就主动跑去为人家免费测试;并将这一知识,用发明白纸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凡到我里送“样品”鉴定的,我都认真处理。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我先后写出了《鸡鸭流行大肠杆菌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药》等10多篇论文,每篇印三五千份,免费散发给养殖户。近几年来,我自费购买畜禽疫病化验仪品、印发“科技明白纸”、答复咨询者的电话费等,共计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我还应邀在本县和外地(如烟台、淄博、高青等)的20多个县市,给养殖场长、技术员和养殖大户讲课百多场次,听课者万人次以上。授课后社会效益是几亿元的惊人数字。

我用余热助农富,农民说我是“活财神”;县镇领导说我是好党员,用余热谱出了文明曲。2006年,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十大模范老人”,被市(潍坊)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我深深本会到,用实际行动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带头树立文明新风,是做文明老人的根本途径,也是每个老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再做奉献,收获健康,找到快乐,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篇5

关键词: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04-02

动物医学专业也就是培养兽医的专业,一直在为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国的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21世纪的到来,畜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以前的放养式、零散式转变为集中化、规模化;同时,在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个体水平转型到分子水平。对此,动物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上的畜禽和畜牧业的基本保障外,新时代下的动物医学也相应的扩及公共卫生学、共患病和兽医预防学等新的内容。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SARS”,2009年的手足口病和H1N1病毒的蔓延等已涉及到公共卫生领域;2008年我学院的赖良学教授首次培育的“带有抗猪瘟病毒基因的克隆猪”获得成功,李子义教授领衔的团队又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赖氨酸转基因克隆牛,也体现着现代兽医的职责。随着动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层次的深入,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一、目前我国动物医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在我国开办了动物医学专业的60多个高等院校中,仍有很多院校继续使用传统上的兽医培养方案,培养动物疾病诊断、基本水平的动检、畜牧业、饲料、兽药和动物疾病控制等方向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提出了现代社会动物卫生方面的新要求。野生动物的保护、更深水平的动检和行政管理等与动物医学专业密切相关。但是,受现代经济社会的影响,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数较少,培养的兽医人才也有较大的流失,导致我国紧缺动检、动物诊疗、疾病预防、野生动物保护等行业的专业人才。例如,负责管理动物进出口的海关部门,除了要对动物进行检验检疫,把好检疫关,而且动物制品的进出口,比如皮毛产品,就需要懂得野生动物制品的专业人才。然而,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少之又少。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动物医学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对接差度大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冠以“培养模式”题目的论文达数百篇之多。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该模式培养的重点,并且日益成为“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动物医学专业现代化”就是学生不再一味地强调书本的重要性,而更多地注重提高多方面的基本素养。为此,“KAQ”人才培养模式,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知识即将成为人类市场上新的交易入口,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知识;能力是要求人在处理事务上具有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方法;素质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有的放矢,在开学之初,做好专业说明报告会,不要让学生被局限在传统的兽医思想中。同时,学院要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了解该专业,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开设动物医学导论课,让学院的教授亲自授课,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在班级建设方面,要有班主任和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是教授,辅导员是研究员而且具备心理辅导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给学生提供咨询的条件,以解决学生的专业解答和心理不佳等问题。在五年的学习之中,学院应适应社会需求,开设应用型和煅炼型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课,避免随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在面临考研深造和就业选择时陷入迷茫。另外,在大三学期之初,再进行一次专业介绍,让学生在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和导师时有更清晰明确的想法。每个导师最多带领2名学生,而且在选择了导师后,导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制定相应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和实验方面都得到较好、较大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设置

在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课的设置上,不能一味的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包括动物学、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病理学、免疫学等;专业课包括内、外传染病学、动物检验、检疫学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新形势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同社会对接便捷等。因此,在新的社会需求下应增设宠物管理学、野生动物保护学、自然保护管理学等与宠物和野生动物相关的课程。同时,英语作为现在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动物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建议部分课程开设全英文教学课堂,如细胞生物学、兽医病理学、动物科学概论。另外,建议实行PBL(problem-based learning)、RBL(research-based learning)型课程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应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增设实验课程,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以及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促使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获得兴趣,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性。另外,教师应根据各专业方向的新发展、新课题、新方向,不断地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适当地嵌入相关的新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范例;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走到情境中去,让学生得到真切的感受。比如,家畜解剖学的教学,除了要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让学生走进解剖实验室,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模块式分方向培养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本科生的5年教学采用“2+2+1”教学模式,即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2年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和全程导师制教学,针对本科就业的学生提供一年的实习空间,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一年导师(可以是其他大学或研究院的教授)指导实验探究的机会。在选择导师时,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基础兽医、临床兽医、预防兽医、共患病四个方向之一进行学习,而且学院会给学生一个周的时间去适应,如果学生有需要可以进行调换。

在学生基本修完动物医学专业规定的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即在第八学期结束后,采取分方向培养。学院共开设动物临床医学、动物药学和动物生物制品学三个专业方向,学生自愿选择,学生也可按照重选原则,选择其他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后,学院将会与日本的北里大学定期互派本科学生,同时,注重国际交流,同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院校进行密切的学术联系。

模块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本科就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经济动物的养殖方向:比如,肉牛、奶牛的养殖,绵阳的蓄养和新的经济动物(水貂、狐狸)的养殖。

2.野生动物、宠物疾病方向:比如,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动物园进行动物的诊疗工作;宠物的护理、销售和治疗;我国现在紧缺这方面的人才。

3.实验动物方向:目前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一些动物实验,尤其是具有流行染性病毒的动物实验,对实验动物的要求相当的严格。而且,实验动物的养殖条件也很高,需要专门的兽医人才进行养殖。

面临新环境的挑战,动物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构建和实践必须加紧进行,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和改进我国生命科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最紧要的,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的脚步,才能培养现代的兽医人。

参考文献:

[1]刘进辉,苏建明,程天印.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12):54-56.

[2]张立娜,华彦,肖向红.新形势下的动物医学人才培养[J].畜牧兽医杂志,2010,(03):42-44.

篇6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学院名大都冠以学校主要专业的名称,如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突出了学院专业特点。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馆藏文献的中文图书为例,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22个基本大类中,T(工业技术)大类图书占了最大的比例(40.18%),工业技术中的二级类目TU(建筑科学)类图书占了全部馆藏的17.74%,也是整个二级类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图书;其次是F(经济)大类,占了10.43%;再次是I(文学)和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图书,分别占8.96%和7.83%, TH(机械、仪表工业)类占5.16%,这些都是与我校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直接相关的图书。此例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基本上形成了以专业性图书为主,基础教育类图书为辅,以综合性图书为补充的较为合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基本上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目标。

1.服务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应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布局要考虑到读者使用的方便与人性化,图书馆的一楼一般是读者最先到达,也是必须经过的地方,一般可以设为综合服务区,便于为读者提供尽量集中除借阅以外的各种读者服务,包括办理阅读证、还书、理赔处理、参考咨询、书目查询以及投诉接待等“一站式服务”以及图书馆各业务部门间的随时沟通。

2、信息服务理念、手段的创新

2.1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平均水平较低,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更需加强对学习的引导,只有积极、主动开展培训、导读、新书推介等服务,平时多找机会开设文献检索、专题培训讲座,引导学生成立读者协会、举办读书讨论会,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

2.2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电子阅览室”,不但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主页提供各种数字资源的服务,而且设置专人提供导航服务,现场指导、实时帮助读者提高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和技巧,并提供复制、下载、打印、文献传递等服务;数字资源培训利用区还是学院文献检索课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利用它定期培训读者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

2.3开放式服务、远程服务、上门服务,是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服务中正在实施和拓展的服务项目。为了真正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放式的大流通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通常布局,从而减少和解除了读者查找和阅读中的障碍。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学习技能为主,技能的培养多数都在企业中进行,有较长的实习期,一般有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实习期间的学生,一方面需要用知识指导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需要撰写毕业论文,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比在校时更大,对图书、信息的需求欲望更加强烈,图书馆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的管理服务和理念,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2.4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将要考取多项职业的技能证,图书馆应及时提供必要的相关文献。又如学校在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图书馆应及时了解教学计划,优化馆藏结构,提高馆藏利用率。高职院校图书馆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3、特色资源建设的创新

3.1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当然要突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这是与非职业院校的最大区别。这个收藏展示区追求的是“特色”,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图书馆就要建成以建材建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及基础学科为辅,综合素质教育作补充的突出学院建材专业职业技能教育的馆藏结构体系,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那么,对于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就应设立以TU(建筑科学)大类为主、与建材相关的其他专业为辅的职业教育专业文献资源。

4、引进西方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措施除此之外,还可以引进西方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学科馆员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员,他既是馆员,又同时对学科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是一种复合型馆员,其重要职责是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包括协助教师专门为某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源和建立学科资源导航。

只有在管理和服务上不断创新进取,完善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手段,扩大服务内容和深化服务层次,有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实力,才能根据学院建设及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多元化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才能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德宽.院校内涵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

[3]茹美霞.图书馆信息服务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探究[J]. 晋图学刊,2011.

[4]周莹.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保障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5]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8.

篇7

    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农业依靠科技增产的潜力很大,要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普及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加工、贮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是产业化、科技化、现代化。目前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很多发达国家落后,但从绝对数量统计来看,我国的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文献,还是相当庞大可观的。如果能够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利用、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

当前的问题是许多新见解、新发明、新观点、新成果还局限在实验室里、课堂上、期刊著述中、图书馆内。广大迫切需要脱贫致富、走向市场的农民又苦于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拥有现代化设备、丰富藏书的农业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理应承担起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文献的历史重任。本文试图从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开发利用这个角度入手,结合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所开展的这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 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按照科学的编排方法,对地方农业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浓缩,以目录、索引、文摘、综述、通报等形式,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开发,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利用。因此用户的情报意识和吸收情报的能力直接影响到情报产品的开发利用。

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C-0063-04

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历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之后,职业技术教育固有的一些瓶颈问题,如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问题显得尤为突出。[1]据调查发现职业学校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比例为35%以上。虽然青年教师工作精力充沛、工作热情较高,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实践操作经验,在教学中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很多职业学校在制度和方法层面都缺乏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有效指导,使得部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影响职业教育改革进程和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组基于对苏北7所中等职业学校284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和梳理,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为职业学校制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一)调查范围与对象。为使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我们选取淮安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学校,其中淮安5所,盐城、徐州各一所。涉及园艺、园林、畜牧兽医、机电、计算机、汽车、会计、建筑、电子电工和公共基础课等专业教师共284人,其中专业课教师占81.4%,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8.6%。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别访谈作为补充。淮安市内职业学校主要发放纸质问卷,盐城、徐州两学校通过网络发放电子问卷。教师访谈形式,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以面谈为主,其他主要通过QQ、微信和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职业学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专业发展重要性、专业发展存在问题、教科研水平和继续学习等五个方面共27个选择题,其中单选题18题,不定项选择题9题,还有2个开放性简答题。

为了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课题组对《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进行试测和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和专家意见最后定稿,以保证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当面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方式,共回收问卷303份,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3.7%。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层次总体偏低

调查结果,各学校青年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占比情况偏低(见图表1)。这与省级品牌(特色)专业评审标准要求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及以上学位占20%以上存在一定差距,与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达100%相比,差距较大。[2]

图1 被调查教师中研究生学位、学历占比

(二)部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喜欢程度(见图2),被调查教师对职业教育工作专一程度(见图3)。

图2 被调查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喜欢程度

图3 被调查教师对职业教育工作专一程度

(三)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外在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年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管理压力。被调查教师中26.79%的教师将学生管理压力排在工作压力的第一位,缺少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和管理方法。

第二,教学工作量的压力。有56.6%的教师周学时12学时以上,其中有17.3%的教师周学时在16学时以上,57.6%的教师同时担任3门及以上专业课的教学,备课和上课的压力较大。

第三,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各种考核、竞赛和评选等。被调查教师中18.35%的教师将各种考核、竞赛和评选排在工作压力的第一位。调查发现,青年教师每年要迎接省、市、学校各级技能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创新大赛、论文评比、品牌专业视导等各种考核、评估不少于10次,平均每个月1至2次重大考核与评估活动。

另外,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缺乏专业的系统性指导。调查发现,青年教师进校有一定学时的专业指导,而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系y的指导则较少。虽然也有不少学校为青年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但实质性培训带教不多。而对40多名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为其指派1名高水平的“师傅”进行系统性指导。

第二,缺乏适合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学习资源。青年教师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有47.01%的人首先从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将学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和翻阅书籍。在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3]如果学校能够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料和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将更好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四)大部分青年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近3年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总体偏低(见图4),撰写教科研论文数量总体不足(见图5)。学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反思,更多地参与教科研课题的研究。

图4 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教科研课题的研究情况

图5 青年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情况

(五)部分青年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对青年教师学习和阅读情况调查(见图6和图7),只有部分教师学习和阅读情况较好,大部分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图7 青年教师平均每年阅读情况

三、建议与对策

(一)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能力为重”理念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应坚持树立“终身学习、能力为重”理念,始终意识到“学无止境”。青年教师只有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和再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是终身学习者。[4]青年教师更应做“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二)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师德为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忠诚度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青年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校领导更要重视青年教师(特别是刚进校门的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各种活动,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忠诚度。

(三)学校和社会需要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外部环境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其专业发展需要不同的支持和帮助。[5]要实现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个终身持续的进修、学习、实践和提高过程。学校和社会应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以下帮助。

第一,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技能、学历等方面的提升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和推动管理、教学、学习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表扬先进,形成示范、带头辐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积极进取。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学能手、技能标兵和教学骨干在聘用、晋级、评奖评优及外出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以调动其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加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学校应为青年教师“减压”,让他们能够“厚积薄发”。我们认为尤其应对年轻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一些有效的培训,特别是在青少年心理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一些针对性培训或开展“班主任沙龙”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生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三,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竞技、展示的舞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通过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会”“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展现青年教师的风采,对表现突出的要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另外,可以设立“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申报和研究中来。

第四,搭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和交流平台――“青年教师沙龙”。通过工会组织青年教师活动组织――“青年教师沙龙”,组建学习型团队让教师在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中获得心理支持,交流新的想法,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减轻负担,共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6]当然也可组建“青年教师沙龙”网络空间,将一些热点话题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可购置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教师学习电子资源,以便于青年教师下载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手机学习平台,让青年教师能利用“碎片时间”有选择性地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

总之,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种成才有途径,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的良好氛围,要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处关心青年教师,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青年教师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快速成L。

参考文献:

[1]张桂春.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规制及经验[J].教育科学,2013(10).

[2]徐朔.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教育研究,2006(5).

[3]吴建琴.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4]赵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0(27).

篇9

关键词:就业导向;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1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出发点,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2006年11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充分体现了我国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视。那么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怎样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服务,仍是农业高职院校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职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 以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优化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为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也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深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准确把握地方农村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开设相应的专业,以满足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灵活地根据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具有适应性[1]。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几年来我院围绕“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高效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这个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设置了作物生产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群,适应了地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具有高职教育特征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构成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具有一定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强调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导向为原则,坚持社会经济需求和技术需求相结合,深入分析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对人才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按要求来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职业技术的特点。因此,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学院每个专业系都成立了有校、企或政府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认真听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与毕业生加强联系,利用各专业毕业生反馈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各岗位群的需要,紧紧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各专业具体业务技能要求和人才质量标准,实行人文、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有适用性。

三、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

农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需要的,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偏离培养目标,而且要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在确定教学体系时,应深入分析社会工作岗位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确定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确定理论教学体系,根据农时确定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将实践教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边理论讲授边技能训练,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突出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的教学体系。避免传统的先课堂理论教学后生产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培训的有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院建设了有北药基地科技示范区、大田作物生产实践基地、特种动物养殖场、家畜家禽养殖及禽蛋生产场、葡萄生产园及葡萄酒加工厂、食品加工厂、食用菌生产厂等组成的大学生生产实践基地园区,在这里教师可以边授课边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

四、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整个培养过程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在统一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制定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整个培养过程,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更具适应性,也会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动的应对能力[3]。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学院成立了以主管领导为组长、专业系主任和教学教学辅助部门参与的专业改革领导小组。在专业改革初始阶段组织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文件,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深入教师、学生中座谈、指导,转变师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教育思想;改变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的学科教育为模块式能力体系教育;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素质教育转变;由专业教育“一元化”向辅修制、双证制的“二元化”转变;由以教师为主的单主体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转变。

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校实际的素质教育体系。把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领导班子建设、师资培训、专业教育、学生管理、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制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院各专业以社会经济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特种动物养殖技术专业确立了“建立专业基础公共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分流,按模块嵌入主要生产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5+1的教学法模式”。 中草药栽培技术等相关专业形成了3+2+1的教学模式、双循环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启动的二主二辅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与丰富多彩全园素质教育模式。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了“融合式理论教学与开放式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现场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手段。改变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旧的教学手段为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变单一的知识性考试、终结性考试为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全面的综合性考试;考试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考试方式由原来的单一闭卷笔试变为口试、案例分析、写课程论文、技能操作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学生信息员制度、专家督导制度、教师与学生评课制度等,形成良好的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为一体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在原来的学生日常管理的基础上,配合教学,以培养学综合素质为中心,成立各种社团组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风建设。

五、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实现产学结合

广泛开展院校和地方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发挥院校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派往地方,发挥下乡人员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推动院校的科研与创新,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使院校与合作地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教学、科研、推广、服务四位一体的校外基地,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育提供质量保证[4]。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先后与吉林省的九台市、双辽县、郊河市、长春市双阳区等十多个县、市、区、镇建立了院地合作项目对接,充分发挥学院教育培训、科研开发与推广等优势,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获吉林省政府校企合作优秀奖和吉林省人才优质项目二等奖。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5,4:23-25.

[2]林朝霞,邵敬浩.关于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73-76.

篇10

[关键词]示范院校 图书馆 馆舍布局 服务创新

[分类号]G258.6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建设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要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图书馆怎样打破传统,以崭新的风采迈进示范行列,起到示范效应?笔者针对示范院校图书馆的特点及要求,探讨示范院校图书馆的馆舍布局和服务创新。

1 示范院校图书馆建设接特点及要求

1.1 综合建设的示范性

由教育部组织、经各地推荐、层层筛选、专家严格评审最后确定的示范性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排头兵,代表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示范院校图书馆,也要对本地区乃至全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起到示范作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这是其最大特点。如四川目前共有46所高职院校,有6所进入了示范院校。46所院校中通过“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并获得优秀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2所,还有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首年,率先通过评估并获得优秀的2所高职院校,都是现在的示范院校,说明示范院校的综合实力在高职院校中确属领先。因此,发挥示范作用是示范院校图书馆的应有责任。

1.2 馆藏结构的专业性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是通过若干高水平的重点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示范院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要与此要求相适应。

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学院名大都冠以学校主要专业的名称,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突出了学院专业特点,以笔者所在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馆藏文献的中文图书为例,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22个基本大类中,T(工业技术)大类图书占了最大的比例(40.18%),工业技术中的二级类目TU(建筑科学)类图书占了全部馆藏的17.74%,也是整个二级类目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图书;其次是F(经济)大类,占了10.43%;再次是I(文学)和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图书,分别占8.96%和7.83%,还有0(数理化)大类占6.68%和TH(机械、仪表工业)类占5.16%,这些都是与我校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直接相关的图书。此例可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基本上形成了以专业性图书为主,基础教育类图书为辅,以综合性图书为补充的较为合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基本上能适应高职院校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目标。

1.3 馆舍布局需调整

目前,示范院校的图书馆总体上优于非示范院校的图书馆。但是,由于大多数高职高专是2000年以后由中等专业学校升级的,因此即使是进入了示范院校的100所高职高专,有的图书馆也存在馆舍较陈旧或分散而导致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最突出的是业务部门划分条块分割,限制了业务范围,不利于读者对馆藏资源的充分利用。如流通部分为借阅室和阅览室,很大部份的馆藏资源要么只能外借,不能阅览,要么只能阅览,不能外借,要复印文献,又要去文印室,这样,因馆舍布局的不合理,对读者利用馆藏资源设置了许多人为的障碍。

示范院校图书馆的馆舍布局要有别于普通高职院校图书馆,要重新划分服务区域,与示范院校的专业建设特别是重点专业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适应。

1.4 服务模式要创新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化、丰富化是21世纪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收集的一大特征。然而,图书馆往往把图书、期刊、报纸、缩微胶片、光盘、录像带等不同类型的资源在馆舍布局中分开,这样很不利于读者从职业技术的专业、专题的角度将文献检索全面。

从示范院校图书馆建设的要求看,要改变现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要根据学院建设及发展的需要,完善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手段,扩大服务内容和深化服务层次,全方位、多元化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才能发挥示范院校图书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示范带头作用。

2 优化图书馆馆舍布局

在示范院校图书馆,没有传统的书库、借阅室、阅览室、编目室、采购室……等等,呈现给读者的是融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典藏、咨询、展示、利用(包括借、阅、复印、打印、刻录、文献下载、传递等利用方式)为一体的馆舍布局和管理模式,设立全开放、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性化服务区。

2.1 职业教育特色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即示范院校的图书馆,当然要突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这是与非职业院校的最大区别。这个收藏展示区追求的是“特色”: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图书馆就要建成以建筑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及基础学科为辅,综合素质教育作补充的突出学院建筑专业职业技能教育的馆藏结构体系,为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那么,对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就应设立以TU(建筑科学)大类为主、与建筑业相关的其他专业为辅的职业教育专业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

2.2 重点建设专业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

示范院校都有3-6个重点建设专业。那么,在这个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求的是“专业”:收藏展示与本院重点建设专业相关的文献资源,以促进重点建设专业课程的改革。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个区就展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这4个被列入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的相关文献资源,以突出示范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

2.3 基础学科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

本收藏展示区求的是“共性”:将与学院公共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组织利用,如政治、哲学、语言、数学、化学等大类的文献资源,为给读者打下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2.4 兴趣爱好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

在这里收藏展示的文献资源呈多样的“个性”: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文献,如E(军事)、I(文学)、R(医药卫生)、V(航空航天)、z(综合)类图书等以上三个展示区以外的文献资源。

2.5 样本收藏展示利用区

本展示区求“全面”,突出图书馆的典藏功能,图书馆收藏的全部图书每种保存、展示1册样本,仅提供阅览、复印用。

2.6 数字资源培训利用区

凡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

(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均称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资源划分为4种类型:①电子书(包括学位论文及其他类似书的出版物);②电子刊(包括其他类似刊的出版物);③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④其他数据库。随着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和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增加,对数字资源使用方法的培训和提供利用的条件是非常必要的。面对种类繁多的数字信息资源,示范院校图书馆一定要“求精”,图书馆购买的资源要“精”,这个培训展示区的管理人员业务要也要“精”,导航培训服务更要“精益求精”。

2.7 职业技能多媒体资源演播厅

播放与示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关的,如模拟实验室、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学生实习场景、实践性教学课堂情景、全国职业技能比赛、学院相关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先进的工艺和科学的方法及行业发展现状与成果等与学院职业教育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拓展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2.8 职业技能作品鉴赏厅

展示学院的学术、科研成果和学生制作的样本、模型等实践性作品。收藏展示成果、作品实物本身和所获得的奖品,增加学院的成就感,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

2.9 最新文献资源加工展示工作间

图书、期刊、光盘等文献到馆后,进入展示利用前的加工工作间,将其设计为半开放的可视区间,使其成为新书宣传的直观途径。

2.10 集中的办公区

包括图书馆的情报咨询、业务、行政及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在馆舍布局时,办公区尽量集中,便于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及图书馆各业务部门间的随时沟通。

3 示范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措施

3.1 从“典藏”到“展示”的创新

职业教育特色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重点建设专业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基础学科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兴趣爱好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样本收藏展示利用区这5个区域不但是对现在的“书库”或“借阅室”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文献资源展示结构划分的创新:

首先,打破了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五大部类来划分、组织、设立书库的传统作法,而是以示范院校所设的职业教育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公共课程、课外读物以及特藏样本来划分、展示馆藏文献资源。

其次,打破了以文献种类来划分、组织、设立书库的传统作法,在这5个文献展示利用区,文献资源不分形式,图书、期刊、报纸……甚至是附书光盘,其划分都服从于各个展示区的主题,如在重点建设专业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内,无论是图书、还是报纸或者期刊、光盘等多种形式的文献,只要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方面的文献资源,都在这个展示区中有序排列,并全方位、全开架地展示,甚至是数字资源,都可以通过各区设置的查询机所检索。

以上的展示区不是过去的“书库”,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收藏”,而是重在将馆藏文献资源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完全开架地“展示”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源,以供利用。

3.2 从“展示”到“利用”的创新

收藏、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合理、便宜的利用。在示范院校图书馆的以上5个文献资源展示利用区,采取超市化的开放性管理理念,将收藏、咨询、展示、利用功能融合于一体,通过全方位的“展示”、随意方便的阅览座位,来达到“人书合一”、随心所欲地“利用”的目的:在以上展示区,不但可以享受全开架带来的直观惬意,而且还设有分散式或集中式的阅览座位,读者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外借、阅读、复印等利用方式。

3.3 从“浏览”到“获取”的创新

示范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培训利用区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电子阅览室”,不但可以通过图书馆的主页提供各种数字资源的服务,而且设置专人提供导航服务,现场指导、实时帮助读者提高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和技巧,并提供复制、下载、打印、文献传递等服务;数字资源培训利用区还是学院文献检索课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利用它定期培训读者获取数字资源的能力。把深层次、高质量地满足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的基本理念。

3.4 收藏、咨询、展示、利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5个文献资源展示区和1个数字资源培训利用区是读者集中的区域,除了以上提到的文献资源的“收藏”、“展示”、“利用”相结合外,更重要的还要将“咨询”服务融入其中:除了在各个展示区集中或灵活的摆放咨询机,提供图书馆业务和文献信息资源查询,还要有着装统一的区别于读者的管理人员提供咨询服务。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学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才能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随时解答读者的疑问,引导读者正确利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充分体现示范院校图书馆收藏的连续性、咨询的实时性、展示的直观性、利用的随意性的人性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高效服务。

3.5 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到直观的“实践”知识的获取

具备示范院校特色性的两个厅――职业技能多媒体资源演播厅、职业技能作品鉴赏厅是示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树立典范的又一创新措施。示范院校是以就业为向导,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教学重在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示范院校教学改革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这两个厅的多媒体视频资源演播和作品展示,将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直观的、可观摩、可指导操作的“实践”,增强感染力,成为全面塑造人、培养人的职业技能的第二课堂,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推进学院的教育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