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0 19: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课件制作是一项基本功,需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
现今,课件制作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科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创建开通,语文教师更有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软硬件条件,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增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课件制作技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专业成长目标。从硬件信息素养方面,多媒体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另外,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触摸式电视等熟练操作技能也是必备的,这样才能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得心应手、操作灵活。从软件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理论是基础,尤其是课件制作理论基础知识是制作精美语文课件的前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课件制作。对于课件制作软件的选用,PPT是首选,PPT课件足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次Flash,这是操作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的一个更新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才能制作出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善于应用网络课件资源,提高课件制作效率
对于课件来说,具有可重用性和伸缩性,因此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语文课件,都可以作为参考课件下载修改应用。网络上语文课件资源很丰富,小到语文课件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大到一个完整的语文课件乃至系统课件,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利用的现成课件资源。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提高课件制作效率的一个快捷通道。但是,笔者还是建议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这样在面对良好的课件资源时才能应用好、整合好,不然也只能望洋兴叹!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具有个性化的,体现语文教师风格和素养,因此,课件制作也需要体现特色,也要量体裁衣,才能符合自身的规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制课件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过程正是落实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给教师提供各类素材,教学时,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整合成符合自己教学意图的课件,这样的课件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课件素材处理能力,强化整合技能
其实课件制作简单理解就像拼积木一样,把相应的语文课件素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课件积木块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一定的语文教学需要,这就是一个课件作品。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课件素材处理、编辑能力,掌握常用课件素材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灵活地制作出满足辅助教学的课件素材,并有效地整合成一个课件系统辅助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声音视频编辑技能是多媒体语文课件开发应用的基本功:图形图像可应用Photoshop专业软件编辑处理,或用一键傻瓜式美图秀秀软件加工,或用ACDSee等看图软件进行转变格式、调整大小等批量处理。另外,声音的录制、编辑、合成和视频的导摄录编都需要类似绘声绘影软件的应用,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语文课件所需要的声音和视频素材。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课件辅助小软件的应用技巧,如:网络Flash下载、破解、修改技巧;FLV视频下载技巧;音视频格式转换技巧;屏幕录制大师操作技巧;等等。这种课件相关辅助小软件操作技巧学无止境。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语文教师学习一下Flash课件制作技术,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肯定是Flash课件制作技能将作为课件制作基本功。
4语文课件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风格统一,协调一致语文课件讲究一个美感,这其中就要求风格统一、协调一致,特别注意的是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背景音乐和图片的协调性,音乐、图片等素材的选择与课题的协调统计性,等等。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设计课件时,笔者就注重课件动画环节的风格一致性,都用统一风格样式的动画、背景、音乐来展示小画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提升语文课件的教学辅。界面精美,画面简洁语文课件设计时不要把所有课件元素都散乱地放在一个画面上,要有针对性取舍,保持课件界面精美、画面简洁,为学生传递有效辅助教学信息,不要使课件显得非常花哨、凌乱。要使语文课件看起来主题突出,内容详略得当,大方自然,条理清楚,一定要把握好花哨和精美的度。交互性强,增强体验语文课件要注重增强学生体验,多设计交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设计交互时要考虑界面友好的因素,即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用者看到软件一目了然,很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同一功能的按钮,使用同一种图形,并放在同一个位置。对于不具备指示性的图标最好有文字说明,以免引起异议。这样就能促进课件使用者快速掌握课件应用技巧,能更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起到应有的辅助教学效果。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大部分语文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周期要短,质量要精,因此需要提升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课件开发应用时要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也即可重用性。如制作语文《颐和园》PPT课件,由于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可能笔者制作的《颐和园》PPT课件就适合同学年组授课的其他语文教师,但对于本节课的相关课件素材却可以分享,让其他语文教师再组织细加工完成个性化的授课课件需求。因此,在设计PPT课件时,笔者尽可能把课件素材模块化和积件化,使其具有重组拓展性和广泛应用性,大大提升语文课件制作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5结束语
篇2
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若干模块,人教社提供了15册教科书以备选择,同时还有其他各省提供的可供选择的教材以及各校根据自身实际编写的校本教材。面对如此浩瀚的课程资源,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呢?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确立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选定的三个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构建。
(一)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1.深度阅读,早作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阅读储备,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自己心中要装着几本能影响自己的人生也能影响学生人生的书,非如此就不能出现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
2.分组研讨,合作教学。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选修课开设的备课环节上的体现。教研组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备课这一环节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学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成竹在胸,有效施教。进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前者主要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者主要是教师先就选定的文本设计出怡当而有一定讨论空间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解放出来,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二)学生主体
学生是选修课的活动主体。选修课的有效开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必修课的教学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自我完满人格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必修课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还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可向学生开出阅读参考书目,为他们提供阅读指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定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写出读书笔记,由教师负责指导督促。
2.教会学生利用闲暇阅读。闲暇阅读是一种极具效果的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心无杂念,情绪、性格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培养自己滴水穿石的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闲暇。
3.引导学生进行原点阅读。原点,即“一”、“始基”之意,原点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原点性作品具有厚重、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原点阅读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有原点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当然教师还必须有身体力行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原点作品,通过原点作品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构建
选修课的开设除了教师的主导性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外,还有“教师一文本一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构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都融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文本一起构成选修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样通过师生的积极建构,死的文本就转化为富有生机的课程资源。这一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教师眼中的文本建构教材。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转化为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积极构建。教师要能让文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将文本转化为教材。这一过程是教师对文本的“我思”而展开的C“我思”是教师教学主体性最好的表现。
教师通过对作品的“我思”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把教学文本转化成为活的教材。
2.学生眼中的文本建构:学材。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已有初步感知。他们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有了初步的沟通。学生是把文本作为学习材料去阅读分析的,将文本转化为学材主要通过“情绪感染、审美体验、鉴赏分析”三个环节来实现。
3.课堂活动中的文本建构:课程。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文本由外在教学过程的状态而进入师生间交互建构的教学过程之中,就转变成为正式的课程,这是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要围绕着转化为课程的文本而展开教学对话,达成对文本的理解,生成生动的富有生活意义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的“实”与“活”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要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使语文课堂落到实处,不拘泥于文本语文课堂就显露活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与“活”怡到好处的结合,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才能更有效。
(一)教学的“实”
“实”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科学而有效的关键。选修课教学的“实”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选修课的教学要抓牢“语言”这个思想的外壳。紧扣文本,以语言解读为基础,顾及文本的文学性、文化性。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素质的逻辑体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天赋的语文为基础,在素养的语文和学科的语文的基础上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选修课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进行深度解读,读透㈠句话,牵动㈠篇文章,带出㈠种流派。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按张志公先生的说法是“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教学要既有深度,又能以点带面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又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㈡教学的“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1.教学形式的活。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把讲台还给学生,在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有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施展才华。“专题讲座”、“定篇研究讨论”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选修课教学形式。
2.自主探究学习。语文选修课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配好探究任务,学生独自查阅资料,完成学习的任务。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探究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严密的监控第二种探究形式,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
3.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确定一个选修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任务。学习结果以研究报告、文艺小论文、课件等多种形式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也可就对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发难辩论。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教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如此。一所学校选修课开设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三年、五年、十年,一代人、两代人才铸就一个教学传统。所以选修课的教学规划要放远目光,不能太急功近利。
(一)文化习染
语文选修课不同于其他选修课之处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当代的语文教学,人文性问题进一步凸显,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焦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习染和历练。学生在语文选修课提供的背景下渐生渐长,这是文化习染。
(二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课的规划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尊重不是附和,教师还有引导的责任,以弘扬优秀的民族语文传统。选修课开课之前教师必须做一个阅读兴趣调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阅读重点。或从文化经典中培养语言能力,感受文化的厚重或从诗词韵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美感。
(三)降低坡度
这是选修课开设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对选修的材料做到融会贯通的处理,从浅近处着手,将学生领进门,然后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这就要求选修课的内容设置具有阶梯性。
(四)教师垂范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它改变了必修教材的教学特点,要求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并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面对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恭心阅读的长者。
篇3
关键词: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 策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其便利性,并将其利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语文课件是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件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设计的教学辅工具。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语文课件是一种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软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小。而语文课件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在更加生动与形象的情境下开展语文学习,受到了小学生的欢迎。因此,笔者选择语文课件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一、巧用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加强语文课件的应用,并不等于使语文课件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是要寻求良好的契机,使语文课件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学方法改变的趣味性而使用了语文课件。但是,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考虑到教学内容实际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管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一味地进行使用。这样的课件使用虽然会一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却很难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得到提高。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语文课件教学之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巧用课件,就是让课件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贴近,做到适度、适时使用。语文教师万万不能为了单纯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而将语文课件强行拉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语文课件的使用契机,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以防过分地使用课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教师还要格外注意课件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将声音与图片进行良好的结合。只有这样,语文课件的使用才能被称为巧用。也只有这样,课件的使用才能促进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巧用课件,明确学生地位
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过于看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利用课件时只是使用鼠标进行操作,使得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观看与聆听,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另外,在利用课件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将习题也呈现在课件之上,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参考答案的展示。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也好像可以独立做出练习,但是,回归到纸质练习之时,学生还是无法独立完成。这就说明学生在课件当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牢固。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巧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与接受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粉色与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课件背景,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欢心。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尽可能简短地呈现在课件之上。这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也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的重要方法。这样利用语文课件,可以使学生自主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三、巧用课件,明晰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语文课件则是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缺少语文课件,教学活动可以正常进行,而缺少教师,教学活动则无法展开。许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作用,忽略了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引导者身份,将课件作为日常教学的唯一寄托,会使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
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理论的指导,确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与主导者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去,为学生作好进步的铺垫。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利用课件之时,教师要将自己的讲解作为主体,将课件的内容作为配合物,使课件的呈现服务于自己讲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样,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就能得以体现,同时也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巧用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过分地使用语文课件,会使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成为主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能够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
因此,在利用语文课件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针对师生关系问题巧用课件,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就语文课件的应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学生对于课件上所呈现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更好地控制语文课件的播放速度,照顾到每一位小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以课件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在课件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反馈,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可以改变小学生注意力不足与集中困难的问题,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将教学活动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学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一节生动多彩的课堂。本文中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课件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使各位小学语文教学同仁认识到语文课件对于课堂实效的促进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娥.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2):160.
[2]周学山.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使用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60―62.
篇4
为适应现代社会形式所需,近年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热潮汹涌,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正迅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实践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这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缺乏自主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而难以有序进行,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教学中正式开展实施。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实践活动课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实践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再也不讨厌上语文课了。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实践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实践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实践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语文实践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实践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并确保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热闹有余,实效不足。而应该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纸上得来终觉浅,确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孔子曾有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有强烈的探索、猎奇心理,在语文实践课中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总之,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多多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王培琴.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操作[J]. 读与写(上旬刊),2014(4).
篇5
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打开书,默读课文。
填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
我们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这么多的美好景象,可见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下面,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美美地读这一个自然段,好吗?(学生自读)
[紧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再次品悟江南明媚的春光。品味碧螺春的清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已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用语文,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文字,落实课后练习中背诵课文片段的要求。新课程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忽略对文本最基本的尊重。尊重文本,把文本所赋予的双基任务落实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才可能达到根深叶茂的美好境界。]
读得真美,我们大家都陶醉其中了。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关于茶,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文本的学习暂告一个段落,但语文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师统筹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的内容、渠道、时间和空间,在语文课本中找到与生活相接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茶世界,走进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它所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它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走进茶联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茶世界”。茶以其清香与淡雅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美妙绝伦的茶文。而有关茶的对联,又是茶文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老师这里有一组打乱的茶联,你能否帮它们连连线。(出示:
媚春光草草花花人走茶不凉
坐,请坐,请上坐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惹风声盼盼茶茶
客至心肠热 茶,敬茶,敬香茶)
老师读上联,请你们读下联。
同学们,最近,有一家蒋记茶楼就要开张了。可他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蒋老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你能帮帮他吗?(同桌讨论)
上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蒋老板在此谢谢大家了。托了各位茶联的福,茶楼开张后,可谓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呀。你猜猜他主要经营什么茶?(南京雨花茶)
[此时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状态。安排对对联的环节,其实是在检查四年级学过的《春联》一课的相关知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最后下联是否恰当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自主的、自然的、互动的、综合的、有效的学习。通过交流,大家一致推荐的最佳下联是“一杯清茶易交好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谁能说这不是语文吗?语文教学要适度地拓展、开放,变繁重的机械练习为丰富的语文生活,变无休止的课堂提问为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这是多么丰富、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学习啊!如果说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那么生活所赋予孩子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在研究了解了碧螺春后。教师又将教学的视野转向了家乡的雨花茶。]
三、品味雨花
关于雨花茶,你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你们想亲口尝一尝雨花茶吗?你觉得咱们南京雨花茶的味道如何?(生尝茶,说滋味)
你们知道吗?咱们南京的雨花茶虽也是十大名茶,茶的品质绝不比碧螺春差,但名气远不如太湖的碧螺春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缺乏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宣传,咱们南京的雨花茶,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咱们才学过设计公益广告,你能帮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吗?请你拿出绿纸片来。
(学生汇报)
老师将把大家精心设计的广告词全都寄往南京雨花茶厂,相信雨花茶一定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福,走出南京,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篇6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篇7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有效的提问,是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推动力。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来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在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富有逻辑性的追踪提问,可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这里仅就课堂提问艺术问题,作了一点探讨。
一、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适度的把握
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对学生有个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三、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方式:
1.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造成矛盾,促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去伪存真。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像这样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教师又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教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3.查漏式。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名人伟人的错误更易于增长大众的学问。教者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忽略不计或为尊者讳,最好是在名人伟人文章的失误处宣传科学和民主精神。
篇8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或以简单地复习前一课所学知识开始导入;或以介绍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开始导入等,这些导语的设计虽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它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需求,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况下必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其主体对知识的渴求或探索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限制了他们学习的激情,以至于往往出现语文课沉默不语,缺乏生机的现象。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教师要把学生看作真正的学习主体,就要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教师应从知识的讲授者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向学习知识的主动者。
以新课程理念来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转变旧有的观念,而导语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又处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也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具体的导语设计方法上已有不少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本文就语文课导语设计中应注意的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和提高。
首先,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导语设计必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存在的,这种预设必然是教师有意指向本课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正如前文于漪老师所说是为“演奏者或歌唱”奠定基础的,但我们也应注意,这种预设必须是指向学生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是唤醒他们对本课知识探求的渴望的。因此,这样的预设可以说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舞台,而真正的"演员"是全体学生。新教材中所选课文题材涉及面非常广,教师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上海的弄堂》一课,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让学生观看各种有关上海的弄堂的图片后提问:同学们见过弄堂吗?你对弄堂生活有何感受?这一问题可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或用悬念质疑的导语,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为阅读文本创造条件。
但只顾及学生的兴趣的导语就理想了吗?这当然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的习得水平,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的预设是不够的。在预设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生成情况,对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生们产生各种生成之后必须引导他们的有意注意,把他们形成的意识观念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或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当他们从课文中寻找到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成果或情感体验相接近时,便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发挥才能。
篇9
本年我担任八(4)班的8节语文课并兼职思政科工作,顺利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和科室工作,主要做了均衡化档案和其他科室有关的档案。我对本年的工作进行两方面的总结:
一.教育教学方面:
本年我完成了初中语文第三,四册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撰写了8篇作文即:《我的家乡》《我的童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梦想》,《我最喜欢的季节》,《我最喜欢的老师》………等,除此之外练习册一年共改了46次作业,词语抄写46次,每一课上完听写词语,单元测试8次,月考4次,升学考试前的辅导,课外辅导,模拟考试等。上一次公开课,有16次听课,参加教研组的业务学习,期中考试一个班45名学生及各21名率达到44.44%。
我担任初三(5)班的汉语教学,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能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同志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良好,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除了进行教学交流外,还注重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随时记录,随时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并按照自己的教学总结进行思考,探索教学方法。
篇10
一、做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预习,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都离不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相适应;课堂信息反馈是否畅通与及时;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异彩纷呈,整个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极少,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教材的选文文本几乎都用汉语言文字写成,据研究,汉语中的虚词除外,实词中的每个汉字一般至少有三种含义。正是语言文字的模糊性,造就了每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结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
四、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五、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