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0 19:4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课课件

篇1

1课件制作是一项基本功,需加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

现今,课件制作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而是所有学科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随着“三通两平台”的创建开通,语文教师更有了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软硬件条件,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增强自身信息素养,提升课件制作技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专业成长目标。从硬件信息素养方面,多媒体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第一位的,另外,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触摸式电视等熟练操作技能也是必备的,这样才能面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信息化设备得心应手、操作灵活。从软件信息素养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理论是基础,尤其是课件制作理论基础知识是制作精美语文课件的前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课件制作。对于课件制作软件的选用,PPT是首选,PPT课件足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次Flash,这是操作能力较强的语文教师的一个更新的追求目标。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才能制作出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提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善于应用网络课件资源,提高课件制作效率

对于课件来说,具有可重用性和伸缩性,因此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海量语文课件,都可以作为参考课件下载修改应用。网络上语文课件资源很丰富,小到语文课件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大到一个完整的语文课件乃至系统课件,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可利用的现成课件资源。善于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提高课件制作效率的一个快捷通道。但是,笔者还是建议提高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这样在面对良好的课件资源时才能应用好、整合好,不然也只能望洋兴叹!另外,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具有个性化的,体现语文教师风格和素养,因此,课件制作也需要体现特色,也要量体裁衣,才能符合自身的规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制课件的能力,制作课件的过程正是落实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如果给教师提供各类素材,教学时,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整合成符合自己教学意图的课件,这样的课件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高课件素材处理能力,强化整合技能

其实课件制作简单理解就像拼积木一样,把相应的语文课件素材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课件积木块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一定的语文教学需要,这就是一个课件作品。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具备课件素材处理、编辑能力,掌握常用课件素材编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这样才能灵活地制作出满足辅助教学的课件素材,并有效地整合成一个课件系统辅助教学,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其中,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声音视频编辑技能是多媒体语文课件开发应用的基本功:图形图像可应用Photoshop专业软件编辑处理,或用一键傻瓜式美图秀秀软件加工,或用ACDSee等看图软件进行转变格式、调整大小等批量处理。另外,声音的录制、编辑、合成和视频的导摄录编都需要类似绘声绘影软件的应用,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语文课件所需要的声音和视频素材。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课件辅助小软件的应用技巧,如:网络Flash下载、破解、修改技巧;FLV视频下载技巧;音视频格式转换技巧;屏幕录制大师操作技巧;等等。这种课件相关辅助小软件操作技巧学无止境。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建议语文教师学习一下Flash课件制作技术,以后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肯定是Flash课件制作技能将作为课件制作基本功。

4语文课件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风格统一,协调一致语文课件讲究一个美感,这其中就要求风格统一、协调一致,特别注意的是图片与图片之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背景音乐和图片的协调性,音乐、图片等素材的选择与课题的协调统计性,等等。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设计课件时,笔者就注重课件动画环节的风格一致性,都用统一风格样式的动画、背景、音乐来展示小画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提升语文课件的教学辅。界面精美,画面简洁语文课件设计时不要把所有课件元素都散乱地放在一个画面上,要有针对性取舍,保持课件界面精美、画面简洁,为学生传递有效辅助教学信息,不要使课件显得非常花哨、凌乱。要使语文课件看起来主题突出,内容详略得当,大方自然,条理清楚,一定要把握好花哨和精美的度。交互性强,增强体验语文课件要注重增强学生体验,多设计交互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在设计交互时要考虑界面友好的因素,即良好的人机对话界面,使用者看到软件一目了然,很清楚地知道如何使用。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注意同一功能的按钮,使用同一种图形,并放在同一个位置。对于不具备指示性的图标最好有文字说明,以免引起异议。这样就能促进课件使用者快速掌握课件应用技巧,能更好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起到应有的辅助教学效果。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大部分语文教师还兼任班主任工作,课件制作周期要短,质量要精,因此需要提升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效率,课件开发应用时要注重拓展性和广泛性,也即可重用性。如制作语文《颐和园》PPT课件,由于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不可能笔者制作的《颐和园》PPT课件就适合同学年组授课的其他语文教师,但对于本节课的相关课件素材却可以分享,让其他语文教师再组织细加工完成个性化的授课课件需求。因此,在设计PPT课件时,笔者尽可能把课件素材模块化和积件化,使其具有重组拓展性和广泛应用性,大大提升语文课件制作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5结束语

篇2

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若干模块,人教社提供了15册教科书以备选择,同时还有其他各省提供的可供选择的教材以及各校根据自身实际编写的校本教材。面对如此浩瀚的课程资源,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呢?对此,笔者结合实践确立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选定的三个原则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构建。

(一)教师主导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教学材料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

1.深度阅读,早作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有丰富的阅读储备,这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好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自己心中要装着几本能影响自己的人生也能影响学生人生的书,非如此就不能出现高质量的语文选修课。

2.分组研讨,合作教学。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在选修课开设的备课环节上的体现。教研组据本组教师的阅读兴趣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五个选修系列分配到教师个人或教师合作小组,要求教师对所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情况选准教学的切入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备课这一环节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教学重点,使教学过程科学有序地进行。

成竹在胸,有效施教。进入选修课的课堂教学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二是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思维的碰撞。前者主要是针对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文本而采取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者主要是教师先就选定的文本设计出怡当而有一定讨论空间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这样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从中解放出来,担当起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二)学生主体

学生是选修课的活动主体。选修课的有效开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措施:

1.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必修课的教学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自我完满人格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必修课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毕竟是有限的,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还远远不够。这时教师可向学生开出阅读参考书目,为他们提供阅读指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定书籍进行阅读,同时写出读书笔记,由教师负责指导督促。

2.教会学生利用闲暇阅读。闲暇阅读是一种极具效果的阅读,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身心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心无杂念,情绪、性格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阅读,培养自己滴水穿石的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去发现闲暇。

3.引导学生进行原点阅读。原点,即“一”、“始基”之意,原点具有化生万物的功能。原点性作品具有厚重、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原点阅读对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有原点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当然教师还必须有身体力行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常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这些原点作品,通过原点作品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师生构建

选修课的开设除了教师的主导性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外,还有“教师一文本一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构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都融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文本一起构成选修课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样通过师生的积极建构,死的文本就转化为富有生机的课程资源。这一原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教师眼中的文本建构教材。教学过程中将文本转化为教材,首先要求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积极构建。教师要能让文本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将文本转化为教材。这一过程是教师对文本的“我思”而展开的C“我思”是教师教学主体性最好的表现。

教师通过对作品的“我思”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把教学文本转化成为活的教材。

2.学生眼中的文本建构:学材。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已有初步感知。他们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文化的角度、或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有了初步的沟通。学生是把文本作为学习材料去阅读分析的,将文本转化为学材主要通过“情绪感染、审美体验、鉴赏分析”三个环节来实现。

3.课堂活动中的文本建构:课程。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文本由外在教学过程的状态而进入师生间交互建构的教学过程之中,就转变成为正式的课程,这是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课堂活动中,教师、学生要围绕着转化为课程的文本而展开教学对话,达成对文本的理解,生成生动的富有生活意义的教学内容,最终实现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的“实”与“活”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要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能拘泥于文本。以文本为基础使语文课堂落到实处,不拘泥于文本语文课堂就显露活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实”与“活”怡到好处的结合,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才能更有效。

(一)教学的“实”

“实”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科学而有效的关键。选修课教学的“实”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选修课的教学要抓牢“语言”这个思想的外壳。紧扣文本,以语言解读为基础,顾及文本的文学性、文化性。陶本一教授认为语文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天赋的语文是指人天生具备、获得的语言本能。作为素养的语文是指人在言语实践中逐渐习得、学得和内化的一种综合语言素质。作为学科的语文是一个系统培养素质的逻辑体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天赋的语文为基础,在素养的语文和学科的语文的基础上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通过选修课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进行深度解读,读透㈠句话,牵动㈠篇文章,带出㈠种流派。对语文学科而言,语言表达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意义其他学科都是通过语言形式去学习和掌握其内容,而语文学科则重在学习其语言表达形式。按张志公先生的说法是“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教学要既有深度,又能以点带面既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又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㈡教学的“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1.教学形式的活。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把讲台还给学生,在明确目标、确定内容、有效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施展才华。“专题讲座”、“定篇研究讨论”等都是非常有效的选修课教学形式。

2.自主探究学习。语文选修课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安排在课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也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中,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分配好探究任务,学生独自查阅资料,完成学习的任务。这两种形式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探究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严密的监控第二种探究形式,学生的学习摆脱了教师的监控,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

3.小组合作学习。高中语文选修课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确定一个选修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组长分配给自己的探究任务。学习结果以研究报告、文艺小论文、课件等多种形式展示。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也可就对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互发难辩论。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教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如此。一所学校选修课开设要有一个整体规划。三年、五年、十年,一代人、两代人才铸就一个教学传统。所以选修课的教学规划要放远目光,不能太急功近利。

(一)文化习染

语文选修课不同于其他选修课之处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当代的语文教学,人文性问题进一步凸显,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焦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就是习染和历练。学生在语文选修课提供的背景下渐生渐长,这是文化习染。

(二趣味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修课的规划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但尊重不是附和,教师还有引导的责任,以弘扬优秀的民族语文传统。选修课开课之前教师必须做一个阅读兴趣调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阅读重点。或从文化经典中培养语言能力,感受文化的厚重或从诗词韵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美感。

(三)降低坡度

这是选修课开设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对选修的材料做到融会贯通的处理,从浅近处着手,将学生领进门,然后鼓励他们自行探索。这就要求选修课的内容设置具有阶梯性。

(四)教师垂范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它改变了必修教材的教学特点,要求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全面的解读,并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面对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恭心阅读的长者。

篇3

关键词: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 策略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其便利性,并将其利用于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语文课件是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件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而设计的教学辅工具。在一定意义上来讲,语文课件是一种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软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较小。而语文课件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在更加生动与形象的情境下开展语文学习,受到了小学生的欢迎。因此,笔者选择语文课件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一、巧用课件,优化教学过程

加强语文课件的应用,并不等于使语文课件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是要寻求良好的契机,使语文课件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以发挥。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具有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学方法改变的趣味性而使用了语文课件。但是,许多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少考虑到教学内容实际与教学目标要求,不管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一味地进行使用。这样的课件使用虽然会一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却很难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得到提高。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利用语文课件教学之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巧用课件,就是让课件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贴近,做到适度、适时使用。语文教师万万不能为了单纯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而将语文课件强行拉入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语文课件的使用契机,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了解,以防过分地使用课件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教师还要格外注意课件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将声音与图片进行良好的结合。只有这样,语文课件的使用才能被称为巧用。也只有这样,课件的使用才能促进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

二、巧用课件,明确学生地位

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过于看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而没有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利用课件时只是使用鼠标进行操作,使得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观看与聆听,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另外,在利用课件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将习题也呈现在课件之上,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参考答案的展示。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好像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也好像可以独立做出练习,但是,回归到纸质练习之时,学生还是无法独立完成。这就说明学生在课件当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并不牢固。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巧用课件引导学生发现与接受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粉色与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课件背景,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欢心。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将教学内容尽可能简短地呈现在课件之上。这是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实践,也是引导学生肯定自我的重要方法。这样利用语文课件,可以使学生自主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三、巧用课件,明晰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语文课件则是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缺少语文课件,教学活动可以正常进行,而缺少教师,教学活动则无法展开。许多语文教师过于注重课件的作用,忽略了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引导者身份,将课件作为日常教学的唯一寄托,会使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打击。

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理论的指导,确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角色与主导者地位。教师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育工作当中去,为学生作好进步的铺垫。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利用课件之时,教师要将自己的讲解作为主体,将课件的内容作为配合物,使课件的呈现服务于自己讲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样,教师的引导者角色就能得以体现,同时也使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巧用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过分地使用语文课件,会使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成为主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能够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

因此,在利用语文课件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之时,教师要针对师生关系问题巧用课件,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就语文课件的应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学生对于课件上所呈现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更好地控制语文课件的播放速度,照顾到每一位小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以课件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在课件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反馈,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师生互动后的课件应用,可以改变小学生注意力不足与集中困难的问题,为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就要将教学活动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从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学会利用课件进行教学,为小学生提供一节生动多彩的课堂。本文中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课件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以此使各位小学语文教学同仁认识到语文课件对于课堂实效的促进作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娥.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2):160.

[2]周学山.小学语文教学课件使用误区及解决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60―62.

篇4

为适应现代社会形式所需,近年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热潮汹涌,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正迅猛突起,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语文实践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这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缺乏自主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而难以有序进行,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在调查研究和初步尝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周开设1节活动课的方案,设计了每学期8个课例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并于教学中正式开展实施。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实践活动课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实践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再也不讨厌上语文课了。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实践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能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许多学生这样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啦。

语文实践活动课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依据的。心理学表明,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语文实践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当然,语文实践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实践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并确保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不能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热闹有余,实效不足。而应该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纸上得来终觉浅,确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孔子曾有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生有强烈的探索、猎奇心理,在语文实践课中让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总之,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让我们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多多努力吧。

【参考文献】

[1] 王培琴. 浅谈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的操作[J]. 读与写(上旬刊),2014(4).

篇5

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但碧螺春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位外国诗人品尝过碧螺春后,写下的诗句吧。(出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诗人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打开书,默读课文。

填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

我们在碧螺春的茶汤里,看到了这么多的美好景象,可见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下面,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美美地读这一个自然段,好吗?(学生自读)

[紧扣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再次品悟江南明媚的春光。品味碧螺春的清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已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用语文,同时也在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文字,落实课后练习中背诵课文片段的要求。新课程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空间,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不能忽略对文本最基本的尊重。尊重文本,把文本所赋予的双基任务落实到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才可能达到根深叶茂的美好境界。]

读得真美,我们大家都陶醉其中了。同学们,《碧螺春》这篇课文已经学完了。关于茶,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文本的学习暂告一个段落,但语文的学习还在继续。教师统筹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的内容、渠道、时间和空间,在语文课本中找到与生活相接的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茶世界,走进一个更大的学习空间。它所达成的目标无论是在知识技能上,还是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它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走进茶联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茶世界”。茶以其清香与淡雅融入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美妙绝伦的茶文。而有关茶的对联,又是茶文中最为耀眼的明珠。老师这里有一组打乱的茶联,你能否帮它们连连线。(出示:

媚春光草草花花人走茶不凉

坐,请坐,请上坐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惹风声盼盼茶茶

客至心肠热 茶,敬茶,敬香茶)

老师读上联,请你们读下联。

同学们,最近,有一家蒋记茶楼就要开张了。可他只有上联,没有下联,蒋老板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你能帮帮他吗?(同桌讨论)

上联: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蒋老板在此谢谢大家了。托了各位茶联的福,茶楼开张后,可谓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呀。你猜猜他主要经营什么茶?(南京雨花茶)

[此时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进入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状态。安排对对联的环节,其实是在检查四年级学过的《春联》一课的相关知识是否能有效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最后下联是否恰当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自主的、自然的、互动的、综合的、有效的学习。通过交流,大家一致推荐的最佳下联是“一杯清茶易交好友”。从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但谁能说这不是语文吗?语文教学要适度地拓展、开放,变繁重的机械练习为丰富的语文生活,变无休止的课堂提问为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这是多么丰富、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学习啊!如果说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那么生活所赋予孩子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在研究了解了碧螺春后。教师又将教学的视野转向了家乡的雨花茶。]

三、品味雨花

关于雨花茶,你知道些什么?(学生汇报)

你们想亲口尝一尝雨花茶吗?你觉得咱们南京雨花茶的味道如何?(生尝茶,说滋味)

你们知道吗?咱们南京的雨花茶虽也是十大名茶,茶的品质绝不比碧螺春差,但名气远不如太湖的碧螺春响。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缺乏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宣传,咱们南京的雨花茶,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咱们才学过设计公益广告,你能帮雨花茶设计一条响亮的广告词吗?请你拿出绿纸片来。

(学生汇报)

老师将把大家精心设计的广告词全都寄往南京雨花茶厂,相信雨花茶一定能带着我们美好的祝福,走出南京,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作用 激发 有效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课程标准的修订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更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黄山奇石》通过课件把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道它的优美、奇特,体味作者心情。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少了教师过多的讲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我们在进行诗词学习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诗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教授,就方便、实效多了。例如:《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直接出示两张美丽的画面,让学生自己领悟花红水绿,就不需要教师更多的讲解,学生自己就领悟其中蕴意。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用词的准确,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奠定了基础,这样一堂可能枯燥的诗词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以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教学亚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放一段视频,让学生领略一下大峡谷的壮丽、雄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体会到它奇趣壮观,愈能感到一种美趣。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把视听并用,动静结合,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适时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有多媒体课堂教学更形象、生动、直观。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学生营造出最理想的学习氛围。

4、人机对话,勿忽略了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确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语文教学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只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有一个心灵交流过程。在我听到的许多多媒体语文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师生心灵交流的空间,而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呆板的、冷漠的人机对话。人机对话是呆板的、冷漠的。而人类的认知活动是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期待、需要激励。特别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人机对话只是"是"和"非"两个答案。而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就不同了,如果回答不对还可以启发、激励、指点迷津,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信息筛选过程中,理出问题的头绪,找到问题的答案,即使答案不尽完美,学生还可以继续思考,老师还可以不断地激励,随即点拨,适时诱导,直至完成问题的思考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感悟思考问题的规律,完成思维训练。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对答案的追求只是表,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本,是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一点正是许多教育工作者所忽略的。教学过程中的心灵交流是弥足珍贵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一次会心的笑意,一次微微的颔首,都是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讲解、点拨、诱导产生共鸣后的结果,也是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所成功的表现。

目前,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多媒体和语文教学的整合,毕竟是一个新的课题。作为新事物,多媒体语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在开拓这一新领域时所必须共同解决的。我们也希望集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大家对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模式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能够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网络化、现代化的发展。

篇7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有效的提问,是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推动力。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来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在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富有逻辑性的追踪提问,可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这里仅就课堂提问艺术问题,作了一点探讨。

一、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适度的把握

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消化、认真地复习。提问的效果则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通常教师要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其次,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当“对事不对人”。有些教师在评议时往往会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这样有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不会回答却抢着回答”的现象,也许这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不会回答,这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循循善诱,而不能“喜怒于色”。

2.鼓励求异。允许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或“错误”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要对学生有个交代。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在课堂提问中,会碰到学生站起来说“不会”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马上让学生坐下,而是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学生作答,或者可以改变提问的方式,或者添加辅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要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其他同学怎么回答,然后再请他复述一遍。

三、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因此,课堂提问还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在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不能篇篇使用一种固定模式。下面介绍几种课堂提问方式:

1.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造成矛盾,促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的交锋,去伪存真。在教授《愚公移山》一文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两座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谈谈你的观点。”问题提出后,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挖山不已,表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歌颂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像这样可以引起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投石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的疑问,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教师又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教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3.查漏式。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名人伟人的错误更易于增长大众的学问。教者在这些地方切不可忽略不计或为尊者讳,最好是在名人伟人文章的失误处宣传科学和民主精神。

篇8

【关键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体育课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成绩考核评价是一种有效的实施手段。

一、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的局限性

由于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只重视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只重视期末成绩的考核,单纯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评价;只重视达标和技能评价,忽略思想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以往的体育教育评价,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评价最终成绩

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不符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3.由教师进行外部评价

以往的成绩考核评价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由于学生很多,教师不能一一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二、新课标对成绩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1.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2)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3)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2.教学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但从根本上说只有两大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管理功能是指通过评价鉴定教学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强调管理功能,评价的目的主要用于鉴定、区分、选拔人才的。现代教学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和激励功能,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课标明显淡化了竞技技术体系,侧重在学生学习动机、进取精神的培养,把教学内容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要求合并在一起,对教学内容只提出最低的技术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成绩。

3.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新课标除了对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进行考核评价外,还将学生平时的学习与练习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之中。这样使一些本身身体素质较差,但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先天条件好,但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认识到:先天的条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4.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以往对于体育与健康知识老师只看试卷的成绩,并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的掌握。以至于对于常见的中暑等疾病也无所适从,学了十几年的体育仍然不会看体育比赛。那么,“新课标”更强调的是理解、运用和实际操作,注重的是学生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5.强调评价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如果不被人挖出来,哪怕你再值钱,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课标”不是注重运动技术水平掌握的高低,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6.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上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终结评价”。此种评价方法,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情况、学生在态度、表现、关心、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情况无法体现。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过过程评价理论,过程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单元结束和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均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课堂表现、技术掌握、运动成绩等),只有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7.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篇9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中教材自身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常说“以课本为主”,而所谓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如果课下注解自身就存在问题,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古文的认知和理解。下面针对近来在“教”和“学”中笔者与学生遇到的困惑,以苏教版必修五古文为例,谈谈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不结合语境随意注解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这正是我们阅读中提到的语境的含义,它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通过它我们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洞察作者的思想。下面就结合语境看看课下注解存在的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课下注释把“或……或……”解释为“有时……有时……”但是结合后文“虽取舍(取舍:爱好)万殊,静噪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可以看出王羲之在此要表达人们虽然爱好不同,对待生活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是都面临着衰老的命运,所以要抓住现在,不能虚度光阴。那么这里的“或……或……”作“有的人……有的人……”解释应该更贴切。做出这种解释的还有原建平主编的,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卷文言文全解》;江夏主编的,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译释》;汪钰明主编的,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轻松学习文言文》;马德高主编的,济南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精解精析》等,可以说从人教版到海教版都有这一解释。而且对于这个固定结构,这种解释也是很常见的:如苏教版必修四的《孟子·梁惠王上》中“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报任安书》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二、不参考句式的曲解

句式一致是文章语句排列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句子之间的句式特点我们能容易地将混乱的句子排序,这就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句子的特点,从而准确理解语段的含义,下面就从句式特点来看看注解存在的不足:

庄子的《逍遥游(节选)》最后一节写到“故夫知(同“智”)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课下注释为“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行为能够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德能够投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在此庄子要表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见这四句话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这就直接涉及到课下注释对第四句中“而”的含义。《古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此处的“而”解释为通“能”译作“才能”。相同的解释还出现在武泽涛主编的,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而由陶晓跃主编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详解一本全》和杨志芳主编的,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精讲精练》则认为“而同耐”应解释为“能力”,依据这两种解释那么第四句就可以译为“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这样就可以和前面三句构成排比之势。这种解释在网上也多处出现。

再如《渔父》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解释为“皎洁的样子”,作为定语后置句,“之”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短语译作“洁白的身体”。可是却把“汶汶”注为“玷辱”作为动词,即“使蒙受耻辱”那么第二个“之”只能译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短语译为“外物玷辱”。此处学生困惑得很:为什么同样的结构“身之察察”和“物之汶汶”,却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而且《古代汉语词典》上的“汶汶”的词条解释就是“污浊的样子”,那么此处参照上下句的关联,完全可以一样作为定语后置,译为“污浊的外物”。类似的解释还有:武泽涛主编的《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吴铜运主编的,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马德高主编的,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完全解读》等。

三、忽视规范的错误表达

语言表达的规范就是符合语法的准确表达。这是写作教学中的难点,因为语法考查的淡化,使语文教学基本忽视了这一内容,作文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错句病句。所以笔者觉得课本应该给学生树立起规范表达的榜样。而现实情况并不如此:

《逍遥游》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其中对于“置杯焉则胶”一句,文中注解“胶,粘住不动。”整个句子解释为“将杯子放于其中则胶着搁浅。”这个翻译很是费解,姑且不说“胶”译成句子中的“胶着”是否就是翻译句子,但是既然有了“粘住不动”,为什么还要“胶着搁浅”?此处的“胶着(zhē)”着实让人很“胶着(zhuó)”。也让人想起小学时,每次做到生字组词总是有“学着、看着、吃着、跑着、跳着”这一类词语。当然“课下注解”和“翻译”,毕竟不是一回事,也许编者的用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揣摩才能得知吧!

四、不结合实际的“避重就轻”

我们所学的课文往往受到课时的局限,有些经典的名篇,常常会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可是课下注解往往也会被“节选”,表现为没有选择地删掉很多重要的解释,特别是关于通假字的注释,给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一旦字出现通假现象,它的含义就会和通假字有很大的出入,这时候课下注解是学生重要的参考,可是现实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例如《报任安书》:“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此句中“以通已”,可是课下注释里并没有注明,当然节选的文章,也许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了,但是“以”的这个用法属于不常用的类型,是不是解释一下更好呢。而对于一些常见的,甚至约定俗成的通假字,解释与否都不是障碍,如《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笔者觉得此处的“反同返”学生是一目了然的,学习的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因为对于“有通又、说通悦”这些字学生完全是可以辨别的。当然这一类的问题毕竟可以借助课外的其他工具书加以完善,不是非说不可的。

以上四点只是笔者在古文教学中对于课下注解的粗浅认识,由于受到地域和笔者认知的局限,如不能深刻洞察编者意图,不能占有更多有说服力的资料等,本文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专家和同仁们多多指正。

随着我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大力推进,自学质疑和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更加渴望,完善的课下注解,真正能够“奉为圭臬”,成为“教”和“学”的“抓手”而不是“羁绊”。

参考文献:

[1]江夏主编.高中文言文译释[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汪钰明主编.轻松学习文言文[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3]马德高主编.文言文精解精析[M].济南出版社,2001.

[4]武泽涛主编.高中文言文同步译注[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吴铜运主编.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M].长春出版社,2001.

[6]陶晓跃主编.文言文详解一本全[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69-01

高中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中课程多,任务重,这些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也使他们形成一种负担。很大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厌学,如何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得轻松且有效,这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想每个学生都对你的语文课感兴趣,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我们就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这种平等表现在人格上,学生较之我们老师来说虽然年龄小,但是不管成绩的好差,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尽管有些差生看起来很调皮,三番五次的谈话批评还不知悔改。初上工作岗位的我也清醒地意识到可能是由于自己太过于严肃,但是一直无法说服自己去改变这种严格。我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找学生补课,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会废寝忘食的备课和批改作业,又是因为学生的不知好歹,我会气的晕头转向。有时因为学生做错不该错的题目,我会大发雷霆,特别对差生尤其严格。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回想起来,确实觉得自己少了几分老师的和颜悦色和宽容的心态。如果每天只知道告诫学生只能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这种强压政策只能收到暂时的效果,往往坚持的时间不会很长,运用得不恰当还可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出现意料不到的学生顶撞的恶性事件,所以老师也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去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当师生间有误解或观点出现分歧时,作为教师应该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对方,他人的意见。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背景,分析原因,采取鼓励,夸奖,肯定或拒绝,批评等方式融洽师生关系。成功的教育的第一评判标准应该是赢得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爱戴,所以要想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其次,这种平等还表现在学生可以和教师平等的对话,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利用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热情的激励,诚恳地提醒,客观的评价和及时地帮助,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我的语文课代表,是一个学习非常积极的女生,平时在语文课堂上很活跃,可能这种突出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在几次回答问题走向极端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后,原本大方的她红涨着脸低下了头,这时我心里一阵紧张,真担心打击了她学习的积极性,挫伤了她的自尊心,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踊跃发言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即使她思考的结果是不正确的,但可以看出她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们其他同学在笑,说明你们思考了,并且获得了正确答案,但为什么不举手回答呢?首先你们在大家面前站起来的勇气就需要先她学习,其次我们应该谦虚好学点,大家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人家的观点和你不同,你可以站起来和她辩论,但不应当嘲笑。行吗?”说了这句话之后,我又向她做了个鼓励的眼神,并且说:“我们再给某某同学一个改变观点的机会,大家欢迎她重新表述。”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并没有因为害怕自己出错而不敢发言,相反,锻炼了她的耐挫力,在课堂上越来越踊跃。因此,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一个满意的点头,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亲热的手势,一个和蔼的眼神,和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使学生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才华得到展示,并获得真情的体验。

二、非常规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本课堂内容的好奇心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会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这势必会激起学生的反感,不但是课堂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学生会对你讲课的内容无动于衷,甚至注意力不集中或做起他事。那么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早读课上也不能按常规一味的让学生一读到底,要经常换换形式激发他们阅读或巩固的兴趣。因为我们的学生多是些很有自尊心和集体感的孩子们,如果回答不上来,一是自己觉得没面子,二是觉得连累了其他人,所以每次进行这个活动时,他们每个人都很兴奋,一个个都埋头大声读书,就连平时学习马马虎虎,东张西望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几乎每个人都能把知识点掌握住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学课也好,复习课也好都要变变花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充分保持学生思想自由,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要使语文课上得生动丰富,并且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真正提高,语文老师应致力于充分保持学生思想的自由。比如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而是习惯于等老师给出答案。那么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下去,学生都埋着头,有些学生是没有集中注意力,不在思考,有些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了,但由于胆子小,害怕回答错误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批评,所以也低着头,那么这种课堂氛围就会很沉闷,不利于教和学。那么我们可以采取措施,在黑板的小角落标上1,2,3,4把学生分为四大组进行比赛,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抢答,学生回答完毕后在黑板上所代表的某一小组标志下面画上一个圈,表示加一分,到一周结束时看那个小组累计得分数最多,那么就给这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小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每个人都集中注意力听题,然后积极思考,并且很踊跃,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组争光,平时有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主动站起来,有时提出一个问题,同时好几个人站起来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而且课堂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