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听吹笛范文
时间:2023-03-30 23:0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塞上听吹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
篇2
统观现行各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其所选汉赋篇目多为东汉抒情赋和咏物赋。鉴于此,可以以咏物赋为突破口来尝试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如教授乐器赋时,可以从学科融合视角进行观照,将乐器演奏与文学描摹横向对比,同时,以文学作品中的乐器诗赋为纵向研究对象,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势必会得到提高,视野也将得以开阔,他们还可以在乐器诗赋引导下萌生对第二课堂乐器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下面以“笛”赋为例,具体说明汉赋的教学拓展。
一、引导学生理解“笛”赋的审美特质
汉代以前就产生了直接以“笛”命名的赋——宋玉的《笛赋》,对于《笛赋》是否为宋玉所作我们姑且不去追究,但可以肯定的是《笛赋》作于汉代以前,即汉代以前就产生了以“笛”为描写对象的乐器赋。到了东汉,大赋兴盛期过后,咏物抒情小赋盛行一时,此时期出现了马融的《长笛赋》。《长笛赋》谱写了制作“笛”的原材料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乐器“笛”的制作工艺以及笛的音色和笛声所传达的情趣等。
其中在写到笛的生长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笛”的制作材料竹的艰苦生长环境,使其明白这是在赞誉有志之士的高洁品格,并联系之前所学的《楚辞·九章·橘诵》,使学生了解咏物赋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目的。《长笛赋》中通过对“老庄之怀、孔孟之方、随光之介、诸贲之气、管商之制、申韩之察、范蔡之说”等一系列的排比描写,表现出笛声所传达的深奥哲理,这既是演奏者对笛声收放自如的掌控,又是听众对笛声艺术魅力的深刻理解,二者相互映衬,共同诠释出“笛”的审美特质。
“笛”的审美特质还不只于此,接下来的赋中通过传说来描写琴、瑟、笙、钟、磬等乐器制作的繁杂程序,需“旷以日月”才能巧妙、精致。相比之下长笛的制作工艺要简单得多,然而却尽显自然之美:“唯笛因其天姿,不变其材,伐而吹之,其声如此”,正是“笛”的这种简易却不失优美之声的品格,使得马融去吟咏笛、赞赏笛,从而引申出“盖亦简易之义,贤人之业也”;乐器的制作简单并非代表它不高雅,如同《周易》所表达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的简易之功一样,表现出“笛”的独特审美特质。
二、启发学生总结以“笛”为描写对象的诗赋作品
自宋玉、马融作“笛”赋后,文学作品中以“笛”和“闻笛”为题的诗赋层出不穷。尤其是到了唐代,笛成为诗人笔下的经典意象,据统计,《全唐诗》所有的乐器诗中,除古琴外,吟咏最多的就是“笛”,有47首之多[1]。授课时,教师应先启发学生总结出诗赋中关于“笛”的描写:唐诗中直接以“咏笛”为题的有刘孝孙和宋之问的《咏笛》;以“闻笛”为题的有丁仙芝《剡谿馆闻笛》、韦应物《听江笛送陆侍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丘丹《和韦使君听江笛送陈侍御》、羊士谔《山阁闻笛》、杨巨源《长城闻笛》、宋济《塞上闻笛》、刘沧《江楼月夜闻笛》、谭用之《江上闻笛》等[2];站在唐诗顶峰的李白创作许多吟咏音乐的篇章,而在这些篇章中,仅咏笛诗就有5首之多,如《观胡人吹笛》等[3];白居易也作有《江上笛》等诗篇。从笛诗的题目来看,表达最多的是送别与思乡之情,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情感?这就涉及到笛的音色:清脆、明亮、穿透力强。大调笛子适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悠远绵长的笛声勾起演奏者与听众对远方的无限思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送别同样如此,绵远的笛声牵动着送与被送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因此,笛声在唐诗中表现最多的是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和送友惜别之情。
此外,笛子的音色还可用于表达田园情趣和隐逸情怀,这主要是小调笛子所表现出来的闲适之意,如“牧笛自由随草远,渔歌得意扣舷归”(韩偓《汉江行次》)、“草接寺桥牛笛近,日衔村树鸟行分”(廖匡图《赠泉陵上人》)等,这些诗中的笛声所传达的是闲适、田园之情;还有表现隐逸之情的“背琴鹤客归松径,横笛牛童卧蓼滩”(刘兼《登楼寓望》)、“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等诗,借牧童吹笛来抒发隐逸情怀,笛声悠扬、清脆的音色赋予了它超脱世俗的韵味,这种韵味便使笛声成为抒发隐逸情怀的载体。通过对笛声不同表现内容的概括总结,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笛诗和乐器笛的特色。
三、使学生了解笛的产生和流变,弘扬传统乐器文化
在咏物赋尤其是乐器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赋中乐器“笛”的纵向把握,还应当从文学与音乐交叉角度加以横向观照,使有兴趣的同学了解古老乐器“笛”的产生和流变,弘扬传统乐器文化,提高艺术品味。
笛子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最早的笛子是用动物骨头制成,即骨笛。现出土的有八千年前的七孔笛,到了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开始出现竹笛,据《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汉代以前的笛多为竖吹笛,至汉从西域传入横吹笛;到了唐代,“羌笛”成为表现塞外征战的固定意象,笛的演奏在唐代也有了更大发展;笛子发展到元代,成为戏曲中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分为梆笛和曲笛两类,发展到后来成为民间戏曲中的重要乐器;到了现代,排笛的发明,使音域扩大到三个八度以上,音乐更富于变化[4]。
近年来,在媒体地推动下民族乐器在舞台上大放光芒,一系列悠扬婉转的曲目如《幽兰逢春》、《雪映红梅》、《寒江残雪》、《阳关古道》、《鹧鸪飞》、《姑苏行》、《紫竹调》等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奏,将古典雅致的诗意融入经年传承的笛声、笛韵中,耐人回味。在诗化解读中,抚平喧嚣与躁动的年轻心灵,使学生在诗与音乐共同营造的深邃意境中重拾安宁,并能够调动其对课外乐器学习的兴趣,从而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之,乐器诗赋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乐器赋的审美特质,总结以此种乐器为描写对象的诗赋作品并了解乐器的产生和流变,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咏物诗赋特点,还能够开拓其视野,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教改基金“学科融合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设计创新研究”(JXJJ11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翟敏.唐代乐器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郝益军.李白的咏笛诗[J].齐鲁艺苑,1998,(03).
篇3
[关键词]古诗词;景物描写;鉴赏;表现技巧
景物描写,描绘的是自然万物的声、色、形、态。空山之白雪青松,尽显境之静谧;江中百舸游鱼,毕现境之生机。当诗人以丹青妙手的独到眼光观察景物,以淡雅浓丽的笔调描摹景物时,自然景物便幻化成优美的文字,以仪态各异的形象承载着诗人的感情,喜怒哀惧之情跃然纸上,动人心魄。尽管诗人们运用的表现技巧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以景物来表情达意,恰如异曲却同工。古诗词中描摹景物常见的表现技巧如下。
一、以色彩渲染意境
采用最富张力和最能符合自己心境的颜色进行描画,以渲染出强烈的氛围,从而达到抒情表意的效果,似乎是诗人们偏爱的技巧。鲜妍明媚的色彩往往表达欢快热烈之情,晦暗阴冷的色彩通常表达伤感悲戚之情。冷暖色调的巧妙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了诗人们的内心情绪。
如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草色嫩绿,柳色鹅黄,桃花娇红,李花胜雪,色彩分明,搭配和谐,不仅在直观上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而且增加意境美,生动形象地展现如画春光,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
二、多角度表现特征
自然景物总以其千变万化的姿态呈现出变幻多姿:飞瀑湍流磅礴,明月清风静谧,黄莺杜鹃婉转。当诗人以或远眺、或近观、或谛视、或静听的不同视角欣赏眼前之景,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等多种手法展现景物的特征时,变化万千的景物中也就溢满了诗人的独特情怀。
元散曲家周德清的《塞鸿秋浔阳即景》写道:“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靛。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声来如线。”此曲写的是浔阳一带的秋景,由近处长江水写到远处黛色淮山,由低处山水江帆写到高处晚云新月和飞鸿,高低远近天上地下,尽收笔端,生动活泼,形象细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画面。
诗人描写景物时也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既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还能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从变化中尽显景物特征。
三、虚实结合拓意境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与回忆、联想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拓意境、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可以说,实景是虚景的引导,虚景是实景的升华。
比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写实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梅花落》曲调;三四句写虚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抒写将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凄清的意境中渗透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衬托对比抒衷肠
对比与衬托是诗词中的常见技巧。情随事迁,情随景移,面对眼前衰败或繁盛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相应地伤感或喜悦的情绪。于是眼前景物带上作者的感彩,落于笔下即通过景物描写来正面衬托诗人情感。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水色天光,黄莺欢快鸣唱,燕子啄泥筑巢。西湖边嫩草如毯,白沙堤垂杨拂堤。诗人面对早春的西湖,想起自己在任时的政绩,欣喜之情难以自抑。西湖明媚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然而,为了突出内心的愁苦或愉悦之情,诗人有时也用看上去具有相反情绪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情感的作用。
篇4
无独有偶,在叙写思情方面,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与《迢迢牵牛星》有异曲同工之妙。“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那些离家已久、保家卫国的戍边战士,尽管思乡之苦已被飘飞的大雪冲淡了些许,但是,待到春回大地,大雪融化,牧马归来,明月入怀,羌笛四起之时,这些离家已久的征夫们又怎能不重燃归意呢?而由于战事所迫,戍边所需,他们重新燃起的归意又在转瞬之间消遁无形,徒留怅惘之情。这种让人燃起希望继而彻底绝望的思情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温庭筠在《望江南》中也极力渲染了这一情思,诗中的女主人高高兴兴地忙着梳洗打扮,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登楼眺望夫君归来,但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州”,从天际飘来的艘艘白帆,又一一从她眼前飘过,无一停留。女主人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陷进绝望中。这种看似可以得到却永远无法得到的思情真是愁煞人也。
当然,极力表现思情之苦的古典诗词不胜枚举。只是,上述这种有望相见却彻底不得相见的情思与那遥遥无期暂难相见的情思是不同的。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丈夫已“相去万余里”,并且“道路阻且长”。女子知道,与丈夫会面是很难的,所以即使不得相见,思念得“衣带日已缓”,但始终相信丈夫会回来的,所以充满希望,“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仍然鼓励自己多吃饭,等待丈夫的回来。这种不得相见的思念虽痛苦,但让人充满希望,让人有盼头。正因为有盼头,所以可以借助一些意象来寄托思情。如李商隐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想象“青鸟”可以带来所思之人的消息;又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想象“大雁”可以带来丈夫的信息;再如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虽无法知道所思之人,但还想通过“彩笺”来获取对方的信息;还如冯延巳的“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相逢知几时”想象在梦境中与所思之人相见。这些意象在相见遥遥无期的情况下寄托了所思之人的期望。所以,这种遥遥无期的暂难相见的情思虽悲痛但仍给人期望,这与前面那种燃起期望却彻底绝望的情思更轻,更缓一些。
诸如《迢迢牵牛星》等诗词中的这种有望相见却彻底不得相见的情思也与经过漫长分别后终得相见的情思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经过漫长分别后终得相见的情思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大抵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绪。这其中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见时的惊喜;有“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久别重逢后的难以相信的悲喜交加之情;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喜悦之中含有胆怯。以上那些经过漫长分别后终于相见的情思虽有多种不同的情绪,但总会让人有种苦尽甘来的味道,这与《迢迢牵牛星》等诗词所表现的情思是截然不同的,那种有望相见却不得相见的情思只能让人品尝到无边的伤痛与哀愁。因此,如此不堪的伤痛与哀愁也只能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来表达了。
篇5
关键词:词;修辞;艺术结构
在宋代群星灿烂、名家辈出的词坛上,是一位突出的词人,其词有着鲜明的独创性。然而历来对吴词的评价分歧很大,自宋末张炎《词源》中“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著名批评到今天,对梦窗词依然没有达成共识。基于梦窗词的研究现状,本文从修辞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以求有更系统的认识。
一..
从修辞角度探析梦窗词:
(1)用典。使事用典是梦窗词的一大特色。广泛吸收了前人诗词、散文的优秀成果,再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而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密丽、华美、幽深。如《解连环》中“疑清风动竹,故人来邈”化用李益诗“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银瓶恨沉断索”用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用典之多可见一斑。又如《高阳台?落梅》,本词咏梅花,运用典故几乎全篇皆是。上片第一韵写梅落,“仙云堕影”出自苏轼《松风庭下梅花盛开》诗句“海南仙云娇堕砌。”“关山”暗用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意。下片“寿阳”三句用寿阳妆典,梅已落完,美人梳妆时就无从取以妆饰额头。此外,吴词典故的暗用很多如“水中着盐”,自然妥当,不露痕迹。以“孟嘉落帽”典为例,《霜叶飞?重九》中有“惊飙从卷乌纱去”,《采桑子慢?九日》中有“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欹”。
(2)比兴。比兴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手法,词中的比兴多统领全篇。如《霜叶飞》云:“断焰离绪。”《瑞鹤仙?丙午重九》云:“乱红生古峤。”《玉烛新》云:“花穿帘隙透。”《解连环》云:“秋压更长,看见姮娥瘦如束。”
词中的“比”较少用系词,大多为暗喻型。如《瑞鹤仙》中“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本词是苏妾离去之后,词人重到苏州西园回忆往事之作。词人的立足点应该在窗前,下文所见都是屋外情景。首句比中兼兴,“泪荷”即“荷泪”,是对荷叶上落下的雨点的比喻,“碎璧”是再对荷泪的比喻。“抛”字加强了动势且增强了拟人意味。
二.
从结构角度探析的词:
(1)梦幻结构。
词喜以“梦”入词,“梦”字在其340多首词作中多达175处。如陶尔夫所言:“梦幻,是开启梦窗心扉的一把钥匙。”梦窗词扑朔迷离、与众不同,由此而遭致误解,主要是因为历代读者经常被隔在“七宝楼台”之外。事实上,梦窗词已经不是一般地、直接地去描写客观现实,抒发个人情感,而是通过梦境与幻觉,曲折地反映他的内在情思。
梦窗词中的梦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是他的爱情,甚至个人身世、家国之悲、登临酬唱与吊古伤今的作品,他均可通过梦幻境界来表达。如《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全篇正是通过古今对比展示虚幻主题,第二句中的“幻”字正如“梦”字一样,统领全篇,而“时革及双鸳响,廊叶秋声”,作者巧妙地将幻境与实景交叉重叠,从而把眼前的时代与吴越距离极大的时空杂糅起来。
吴词意象的组合也表现出梦幻化的特征。例如《夜游宫》,写得是入梦前后全过程。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首三句化用杜牧《遣怀》诗意,“扬州一觉”暗示十年欢爱永诀。“叙别梦”三字勾连今昔,写词人梦中与杭州姬妾相逢,诉说西楼分别。“云淡”四句具体描摹梦中情景,依然在西楼欢会,拂晓时分云淡星稀,乌鹊悲啼,催促着情侣离别。下片写梦醒后的离愁。“向长安”三句,以词人遥望杭州,寄情爱姬,忧愁痛苦为结,点明怀思对象是杭州姬妾,以无言凄寂的相思传达不尽的哀愁。
(2)意识流结构。
梦窗的好多词作,光从词面上着眼,所写对象条理不清。而这些貌似芜杂纷乱的内容正是词人遗弃了传统的写作手法,而暗合了意识流的手法。从梦窗词的本身来看,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材料来源确实非常广泛,词中用意正如我们看现代的“意识流”小说一样更使人感到难解,所以难免遭到“不成片段”的批评。但是只要我们能对梦窗词进行仔细的体会,就会发现其中的脉络。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他大量怀人的爱情词,大都写的情思委婉、缠绵悱恻。
例如他长达240字的长调《莺啼序?春晚感怀》,词人曾客居杭州十年,期间与一歌妓相恋。后此歌妓不幸而逝。该词是词人为怀念此段感情而写。该词乍读,似觉迷离晦涩,实则立意明确、层次分明。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在于运用了近似意识流的结构方式。词中“眩人眼目”的一段段,不仅有其各自的独立性,相互之间还有着难以碎割的联系性。词人的写作目的不在于表现这一爱情悲剧的过程,而是着眼于这一爱情悲剧所造成的巨大心灵创伤。因此,在写作时,词人轻陈述,重联想,并未顾及时间的顺序,而是按照意识的流动过程,通过联想把它们杂糅起来。
三.
综上所述,梦窗词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结构中。初读吴词使人如坠雾中,只有把握了词人独特的心理感受之后才恍然大悟。艺术上,梦窗词作密丽幽深、异彩纷呈,他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作出独特的审美反映。他下词“即其芳菲铿丽之作,中间隽句艳字,莫不有沉着之思、灏瀚之气。”读者若深入体会梦窗的心理世界,自然会理解那些“拆碎的片段”。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北京,1986年
2叶嘉莹:《嘉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石家庄,1997年
3况周颐:《惠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郑州,2004年
篇6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高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十大置疑角度
5、做题指导
时间:10课时
步骤:
第一节考点明析、历年高考盘点
导入:
相传,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
一字,说出诗眼。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
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
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
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
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
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以应试为目的的鉴赏与以单纯获得美感,获
得艺术享受为目的的鉴赏的区别。
应试与素质并不必然矛盾。诗歌鉴赏纯粹走应试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诗歌的感悟理解上。而要在短期内迅速掌握诗歌鉴赏的
方法,理解诗歌,首先必须设法使自己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之中。要进入情境之中,就必须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表达范式,相关的
背景,以及起承转合等诗歌的基本常识。
一、考点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
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
性。
三、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
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四、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集锦
〖1994年·全国〗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96年·全国〗元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1997年·全国〗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002·全国〗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全国〗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002春季高考〗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兴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003北京高考〗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004春季高考〗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2004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集——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
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
情感?答: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
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感。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
开放。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
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答: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
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
见。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
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
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
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
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
与景的关系。答: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
理由。答: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之十五: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附:参考答案
之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
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
现得淋漓尽致
之二:2004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
16.(6分)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
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之三: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陕西、内蒙
16.(6分)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之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之四)青海
16.“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之五: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参考答案
12、1.C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
》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
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之六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答案
16.(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之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16、(6分)(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
“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1
之八: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6.(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之九: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16.“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之十:2004年高考语文湖南省试题
16.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
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之十一: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北卷)参考答案:
16.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
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
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之十二: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16.(6分)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
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
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之十三: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江苏卷)参考答案: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
酷寒,怨景色单调。
之十四: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试题答案
16.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
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
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
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
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
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
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
理即可。
之十五:上海卷
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五)
第二节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
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
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
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
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王维)、“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
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
“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
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
、“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
力、感染力。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
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
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
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
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
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
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
“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
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
,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
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
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
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
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
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
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
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
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
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
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
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
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
正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二、值得注意的字词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
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
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
“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
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
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
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
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
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
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
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一个“忽”字将这种情
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
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
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
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
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
。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
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
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
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
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
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
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
,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
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
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
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
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