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0: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篇1

“干掉了!干掉了!”是谁这么开心?当然是我了,期末考试结束了,而且每科成绩比期中考试都有所进步。心想:终于可以放下压力,放松几天,好好休息休息了。作为学生,每个人都盼望着假期的来到,尤其是我们这些寄宿制学生,对于暑假的盼望更是不可否认。现在暑假不期而至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为了使自己的假期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欢乐而有意义,我为自己的暑假生活制定了以下计划。我的计划分为学习与生活两个方面。

第一,学习计划,具体如下:

1.争取7月份完成语、数、英三门课的暑假作业本。

2.抄写语文四年级下册与五年级上册第一至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等词语。

3.预习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的课文。

4.预习五年级上册数学相关内容。

5.复习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程,跟读磁带并听写有关单词。

6.让爸爸妈妈给我买几本好书,每天抽一小时读读,并摘录好词佳句写好读后感。

7.写暑假日记一本,作文10篇,读后感5篇,并多练钢笔字。

第二,生活计划,具体如下:

1.合理安排好生活作息时间,每天要早起,不睡懒觉。早上7:30起床,中午饭后必须睡一会午觉,这样下午就会有精神,晚上9:00睡觉。

2.每天为父母做几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扫扫地,给父母捶捶背,帮父母买点东西等等。

3.要每天锻炼身体,坚持跑步,晚上去公园学溜冰。每个星期去游泳馆学游泳二次。

4.在假期中注意安全,没有家人陪同,不单独下河游泳,不单独骑自行车。跟人接触要有礼貌。

5.让爸爸妈妈有时间带我去旅游。

以上这些就是我这个暑假的安排,我相信只要认真执行这些计划我就一定能过一个充实愉快的暑假!如果你也想有一个快乐轻松的暑假,你也快来列一个暑期安排表吧!我祝大家暑假快乐!

篇2

训练序列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2.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篇3

一、在阅读中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阅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要让学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就必须要阅读。但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增加阅读量,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就需要有好的阅读方法。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其自学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课外阅读方面

对浅显易懂的书刊,练习快速浏览法。或通读标题、目录、内容提要、故事梗概等这些封皮,首尾页上的信息,以获取有价值的东西;或一目十行快速浏览主要内容以节约时间。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则要精心阅读,细细品味,同时学习做读书笔记;摘记好词、好句、好段;写心得体会、感受;对精彩片段大声朗读甚至背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30―40万字,高年级学生阅读量要达到40―60万字,而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课内阅读是不能完成的。学生不仅要采用这些阅读方法,同时为了提高阅读效果,老师还要进行相应的阅读质量、效果调查。如可以过一段时间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当然,这些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也可以根据学生阅读内容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如你读的书名?有哪些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等?还可以采用于永正老师的做法奖励学生。即一个学生如果一学期积累了几十个课外阅读中遇到的生字并记了下来,就可以得到一本课外读物。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文章名字或书刊名字记录下来,如果能说出其作者和大概内容就可以获得奖励。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和老师都会有收获。

2.课内阅读方面

经过教学实践的积累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即预习阅读理解指导巩固实践。而三个环节都是围绕大致相同的内容进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字、词、句、段、篇、章”,我重点谈一下对第一个方面的拙见。

教会学生预习是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围绕这一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根除生字障碍,把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决掉,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或认为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做出标记,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做出简单标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如果哪一课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上课的效果是不太一样的。我在很多公开课上看到老师在上课前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预习,读课文、学生字、词,好像觉得只有这样课堂程序才完整。但我觉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下面完成会更好,上课就可以直接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考察,这样既节约时间,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但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自觉地进行预习,自然也不能达到预习效果。我觉得下面这个方法可以供老师们借鉴并批评指正,就是把预习当做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课本上写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分段;试着解决思考练习上的问题;写出一处或几处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在不懂的问题处打上问号第二天提问等。老师可以让组长检查,也可以上课时巡视检查。当学生形成习惯,预习习惯也会养成。

二、注重文章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篇4

[关键词]阅读目标 积累 词语 课外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个没有语文素养的人,他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都将受到影响。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高要靠什么?我认为主要靠的是平时的积累。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积累自己喜欢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60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现实情况怎样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所长对课改实验区调查后坦言:中小学生使用词汇量大幅度减少,而且很不规范。也有人尖锐批评: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用了16年的黄金年华,却不及旧时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童子那样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这话说得所有些尖刻,但我们反过来想一想,现在的学生能大段大段地背英语课文,而我们母语的课文能背诵几篇呢?英文对部分学生来说一辈子都用不上,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都要说的母语说起来语言干瘪,词不达意。我觉得这与教材编写者的设想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好地落实有关。因此,我们要对照课标,努力完成各学段的积累任务,让积累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习惯,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词语盘点活起来

从四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的课文学完都有词语盘点,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的。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词语盘点为例,读读写写的词语有26个,读读记记的词语有36个,合在一起是62个,乘以8个单元,总计是500个词语,五年级一年掌握1000个词语。一年就积累了这么多的词语,为什么还说学生的词汇量大幅度减少了呢?我想:根本原因是这些词语只停留在会写会认的层面,他就是沉睡的,对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作用并不大。打个比方,很多英语单词我都会写,但你让我用英文说话,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些单词对我来说是沉睡的,我不会用,无法唤醒它们。让这些词语成为我们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最简便的办法是用词语造句,增加了理解、运用词语的机会。最好的办法是把词语用到所写的日记、习作当中去。这样学过的词语才是有用的。

二、课内积累背起来

教材选用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给学生阅读,有的要求背诵,这是积累语言的大好时机,老师们都能要求学生认真背诵。每年期末考试题中肯定会有一道题是考查课内积累的,内容主要有语文园地里的读读背背和要求背诵的课文片段。还有一些美文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提这个要求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是就会出现一些滑头学生挑选最短的来背,这对积累语言没有好处。我看英语书上也没有背诵课文的要求,为什么老师总要求背呢,就是为了增强语感,积累英语语言,做到熟能生巧。可是我们的母语除了每天说的口头语,大白话以外,我们有又积累了多少语言呢?像二年级下册《北京亮起来了》:“

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

······”

文中有多个成语,还有比喻句,语言多么优美。如果学生选最后一段,老师也没话说。考试也没法考。文中的成语倒是要求会写,但学生普遍不会用,跟没学也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六年学习下来,说学生词汇量少也就不奇怪了。

因此要求学生全文都背诵。有人肯定说加重学生负担了,我觉得把一些枯燥的重复练习的作业量减少一些,学生的负担反而会轻了。

三、课外阅读跟进来

在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可以说大多数学校的学生连零头都达不到。教材把字分为两类,一类字会让会写,二类字只认不写,在一二年级,二类字的数量远远大于一类字。目的就是使学生提早阅读,在阅读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教材编者在每单元结束安排词语盘点也是这个目的。所以,没有课外阅读,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因此,老师能重视课外阅读,克服困难。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她在讲到课外阅读时,说:“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有一本课外书,当课上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时,就可以拿出来看。学生都有一个笔记本,起名《浪花集》还是《拾贝集》的,专门用来记好词佳句。有一次,老师去晚了,进教室一看,学生没有玩闹的,都在静静地看课外书。”多么令人羡慕的场面啊!养成了阅读习惯的学生必然会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

篇5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充分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和学习目的的综合性。课标将“综合性学习”单列(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分段阐述),旨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从而有力地摒弃了“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端正了作文教学沿着“课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前进方向,为整合小学作文教学要素,建构新型作文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

一、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大作文”观,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大作文课堂

1.整合习作素材,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各地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各具神韵。学校、家庭、社区是语文学习的摇篮,图书报刊、影视作品、网络热文是语文学习的宝库。开发写作资源,整合习作素材,有利于建立相对稳定的题材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一体化的作文大课堂。一是整合节假日(传统民族节日、寒暑假等)题材,指导学生感悟生活,组织学生习作;二是整合学生和社会的重大活动事件题材(如校运会、艺术节、开学典礼、并训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三是整合人际交往题材,让学生感悟同学、教师、父母、长辈、邻居、朋友的人文关怀;四是整合环境题材,让学生在校园街景、书亭小屋、飞禽走兽、风花雪月、高山流水、花木虫鸟等自然环境中感受美的存在;五是结合不同年级的学生生活、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进行心理行为、思维能力题材训练,从而引起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与人为善,探索美的灵魂。

2.整合习作活动,构建主题、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据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整合其习作活动,认真审视、探索“儿童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并能创造和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促进儿童将来有质量地生活。整合习作活动时,应凸现主题和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儿童与社会”——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儿童与自然”——自然和谐的生活;“儿童与健康”——健康、安全的生活;“儿童与科学”——求真、探究、有创意的生活;“儿童与艺术”——感受、欣赏、崇尚美的生活;“儿童与文明”——文明、雅致的生活;“儿童与自我”——愉快、积极、自信、自主的生活,从而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与生命,指导学生写作出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积极向前向上的作品。

(二)树立“整体作文”观,强化低、中、高年级教学一体化的作文新思路

1.明确“有机整体”与“部分”的密切联系

黑格尔在解释什么是“有机体”时说:“有机体的官能和肢体并不能仅视作有机体的各部分,惟有在它们的统一里,它们才是它们那样,它们对那有机体的统一体互有影响,部分之间如果有协同作用,整体就可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仅是各部分的相加……”(黑格尔《自然哲学》)。“口语交际”“阅读”“写话”“习作”正是新教材一贯九年、学生学贯一生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的整合,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2.“口语交际”与“习作”(写话)的整合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情境中,人们运用口头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察言观色,倾听领会,还要准确判断,快速反应,适时接话,恰当表达,因此口语交际是一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待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表现。从其表达内容上看,就是“我口说我心,我口说我见(闻),我口说我想”;而“习作”(写话)从其表达内容上看也是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等。因此,“口语交际”与“习作”(写话)的整合重点:一是训练内容上必须加以整合;二是着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上。

3.“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整合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整合是树立“整体作文”观,强化低、中、高作文教学一体化新思路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技能的形成除了对其生活直接感悟、体验外,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因此必须把“习作”教学融入“阅读”教学,渗透“阅读”教学之中。现代教育家们强调人性的完善,强调人应该参与感情活动,因为感情活动更为天然,更诉诸直觉,个性可以密切介入。因此,让学生感性地揣摩课文——体验情感、感受形象、触摸语言,是一切理解、探究的基础。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吸收和积累。这正是“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整合的关键。

(三) 树立“学科作文”观,建立多学科立体互通的作文绿色通道

1.寻求、挖掘学科中的习作素材

小学“思品”“数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学生习作素材。例如,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风筝飞上天”,是在搜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审美趣味的。显然,那样的一些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观察,动手、动脑的亲身操作、体验,催生了写作动机的萌发,也为写作内容奠定了有话可说、真心倾吐的基础。又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难忘的校园生活”“园丁赞歌”“我为校园添光彩”,哪一课都极易激起学生思想感情的涟漪,引发学生对校园生活丰富的感怀。特别是教师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使学生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增进了对教师高尚的育人精神的理解,更激发了学生表达心情、倾吐思绪的欲望。

2.从其他学科教学中汲取作文之法

语文教师要注意了解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其与语文学习可能的关联、潜在的语文教育意义,引导学生“一科多识”,将其他学科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语文学科中来,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例如,社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等等,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如何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特征和生长变化,对于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习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具有突出的成效,这正好与作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不谋而合,对作文教学是很有助力的。

二、小学作文教学整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小学作文教学整合除必须贯彻上述要求外,还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整合要素,找准整合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课标,把握好学生习作与学生生活、口语交际与“习作”(写话)、“阅读”与“习作”、学科习作素材与作文教学指导等要素整合的内在联系,找准整合切入点。这是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关键。

2.整合不是“课标”的随意“拔高”

整合必须以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大语文”“大作文”观,整合的目的不是对“课标”的随意“拔高”,而是科学地将“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前后渗透、逐步相融,使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3.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习作和感悟

篇6

关键词:古诗;积累;写作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将古诗运用到习作中呢?我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的“三部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丰富积累

1.开辟阵地,营造氛围

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我在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一周必须积累的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黑板上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学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诵读,会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一些后续要积累的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鲜,乐意主动去诵读、记忆。通过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2.精选古诗,灵活延伸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但我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有的教师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积累材料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所以,要精选古诗文!我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等作为中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激活库存,灵活运用

1.在阅读情境中回忆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借助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如,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古诗情感相互促进,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在生活语境中运用

生活中许多情境与古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关联点,有意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的一角;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与利用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进教室,我正要讲古诗,发现黑板上还残留着昨天写的板书。于是,我开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两圈都没找到,正当着急时,数学老师手拿黑板擦进来了,顺手放在讲台上。我灵机一动,问道:“谁能用诗句形容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沁入诗香,文采斐然

在积累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诗句嵌入作文,给作文增辉添色。想让学生习得引用古诗的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片段练习,填写诗句

先让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古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入相关的诗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类片段练习把现代文和古诗结合了起来,与我们的习作十分相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这样的片段入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领会引用古诗的方法。

2.课内作文,选用诗句

利用课文中的习作,在习作前提供与本次习作主题相关的诗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引用古诗句。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树叶写“秋天的树叶”为例,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或者引用亲自实践、观察耐心的诗句,或者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并提供了两组参考诗句。第一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第二组是:“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样提供诗句作为参考并加以选用,如同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行走。

篇7

那么怎样引导孩子们写诗呢?我提出的四个字是:先仿后创。仿写是第一学段孩子学习写诗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说到仿写,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曾给一位非常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寄过我编辑的一年级孩子的诗歌仿写集,结果,他在回信中对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孩子们的诗作纯粹是对名家名作(包括他自己的诗作也被我们的孩子仿写了)改头换面的抄袭,然后冠冕堂皇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他说:我们都是教育者,我们首先要诚实,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诚实。

我在回信中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是诚实的,我在序中就明确指出这本诗集是仿写集;其次,我的孩子们也是诚实的,他们仿写的过程,不带一丁点儿的功利性,他们的诗作是在反复咀嚼品读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在这里,读名作成了诗意的生发点,是不可忽略的环节),然后再在老师精心创设的仿写情境中,在生生思维交流、碰撞的一刹那捕捉到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是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诗的最初阶段,因为自身言语储备不足,借助了名家的语言句式而已,而其间充满童稚的想象与意趣却是孩子们自己发现并捕捉到的,这想象、这意趣往往比名家的原作更有童趣、童味。

我曾经教孩子们仿写《摇篮》, 原诗是这样的: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写出了:锅儿是摇篮,摇着米宝宝。水儿轻轻翻,米宝宝睡着了。书柜是摇篮,摇着书宝宝。门儿轻轻关,书宝宝睡着了……这米宝宝、书宝宝是那么地活灵活现,那么地可爱!我认为,语言、句式对儿童诗来讲固然重要,而童稚的想象与意趣才是儿童诗的灵魂所在,对生活的敏锐感悟与发现,对读诗、写诗的热爱才是我们儿童诗教学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能够站在这一立场上看待孩子们的仿作,看待仿作下面歪歪扭扭却写满自信与向往的小诗人的大名,我们伟大的儿童文学家、我们睿智的教育研究者,我们对孩子是不是该有更多的宽容与鼓励呢?

前晚在家里准备行装的时候,我家先生塞给我三本书,要我在此次行程中看完。我看的第一本书是韩国前总理张泽相的三女儿张炳慧博士写的《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 的改变》。她在谈到基础教育的三个原则时,这样描述:创造力和理解力是孩子重要的基本能力,像这些基本能力是要靠持续的努力和反复的学习形成的。其方法可以从现在我们认为不好而遗弃的教育方法里找到。其中的第一点就谈到,要通过模仿培养创造力。

她说,“模仿”这个字眼,在大家的认知里,总被认为是不好的,可是,没有模仿,人就不能发展。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始于模仿。从小孩子看到大人使用汤勺吃饭,会跟着学习,甚至画画、写小说等,这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且模仿并不是单纯地只限于跟着别人做而已。

由于通过模仿,学到了能力,并提高了自己的实力,最后加上自己的想法,善于模仿的人终于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所谓的创造力,并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形成的,但也不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困难的事。其实,它是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在第一学段的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害怕重复,要鼓励创新。

今天的诗歌写作课,孩子们完全开始于模仿,但从最后展示的四首孩子们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已经在仿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第一首和第二首在结构上有相似,又有不同。

第一首: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鱼吐泡泡。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猪打呼噜……云呀,云呀,你真会变魔术。

第二首: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花喷喷香,变成小兔蹦蹦跳,变成小鸟喳喳叫……云呀,云呀,你真会变魔术。

第三首是整合老师出示的第一首和第三首范诗写作而成: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小猪打呼噜。小猪啊,快下来吧!地上美食多,地上朋友好,地上才是你的家。

第四首孩子的创造力就更强了,她是这样编的: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大树。叫来小猴荡秋千,请来小鸟唱支歌。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汽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老师善于激发,是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的。

再者,仿写是在仿说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启发,连缀成诗,写诗就变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字排列游戏,对孩子们来讲又有什么难呢?

另外,试教的时候,有老师担心地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都在讲语用,语文课都要对文章的写法进行分析揣摩,讲究一课一得,而你这节课,只是让学生读了几遍范诗,什么诗歌特点都没讲,学生只是练了仿写,其他的什么都没学到啊!

语文教学强调语用真的没错,我们长期地积累语言为的就是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但是在一节课里就要学会某种方法,达成一个目标,我认为太过功利了。孩子对语言的积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运用语言更需要切合的场景、心境等。所以我认为,时下很多阅读课不管有没有必要,上到最后一定有这样一个环节:作者是怎么写的?运用的是什么方法?然后不管学生原先有没有学过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让这个年级的孩子学习运用合不合适,最后都会设计一个相应的写话练习。更加离谱的是,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例子(该老师在讲此课例时还当做精彩范例来讲):五年级上册课文《钓鱼的启示》,其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于是老师让孩子们好好地体会了一番这样写的妙处。学了之后不是要用吗?这一单元的园地里有一个看图写话的练习,内容写的是两个孩子走在放学的路上,经过一个垃圾桶的时候,看到很多垃圾掉在了垃圾桶的外面,于是他们一个捡垃圾,一个写标语:文明只差一步。这样的内容本身就不切合现在学生的生活与认知,是应该删掉的学习内容,老师却拿来大做文章,让孩子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开始两个孩子走在路上,天气是阳光明媚的;接着,两个孩子看到垃圾桶外面的垃圾后,瞬间乌云密布,连老天都生气了;最后两个小朋友做完了好事,天更蓝了,阳光也更明媚了。老师引导孩子大肆抒发虚假情感,学生方法用得越到位,离我们作文教学的本真目标就越远。

并且,我认为,对一、二年级的孩子讲诗歌有什么特点,然后记住那些很抽象的特点,对写诗是一点帮助都没有的。写诗就像学游泳,你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带孩子们去写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们自然慢慢地就会心领神会的;然后你再跟孩子们讲讲诗歌写作其实也是有一些方法的,可以试着用这些方法写一写,对孩子的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今天这节课,我什么诗歌特点都没讲,但是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在根据第一首范诗进行仿说的时候,一个学生这样说:小蝴蝶啊,下来吧。地上花儿香,地上蜜儿多,地上朋友多,地上才是你真正的家乡。

我听了,马上告诉她:我们写诗的时候,用词最好不要重复。“地上蜜儿多”和“地上朋友多”“多”字重复了,可以换一个字,最后孩子们改成“地上朋友好”。

根据第二首范诗仿说的时候,一个孩子这样说:风儿吹过,跟它招手。鸟儿飞过,和它玩耍。我听了,夸奖了她,说她已经注意用词不重复了,很有诗人的潜质。

孩子们初次学习作诗,所以很多孩子在说的时候习惯于说长句子,我就告诉他,可以把句子说得简洁一点。一个孩子说:“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了一棵大树,小猴子在树上荡起了秋千。”我将它改成“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成大树,猴子树上荡秋千”。而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改得比我还好,就是上文展示过的:云儿宝宝变魔术,变来变去变大树,叫来小猴荡秋千,请来小鸟唱支歌。说明孩子们已经开始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了。

所有这些所谓的诗歌写作知识,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自悟的过程。因此,我认为第一学段的诗歌仿写教学应该多关注内容的开发,少关注形式的习得。

在来这儿的路上,我唯一担心的是,我有没有能力打开孩子的想象之门,孩子们会不会大胆想象,踊跃发言,我有没有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孩子们的小眼睛有没有因为我的课闪闪发光。今天,我很高兴,孩子们的表现是那样出色。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在这么美的兴义市,我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了一颗诗的种子,然后期待着它发芽、长叶、开花!

附教学设计:

云儿宝宝变魔术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云的千变万化,仿照诗歌范例创作诗歌。

二、教学流程

1.激发单一想象仿写诗歌

师:小朋友们, 有一个小宝宝特别喜欢变戏法,他是谁呢?快看,是――

(以下环节师逐幅出示画面。)

生:云宝宝。

师:云一会儿变成――

生:山羊。

师:一会儿变成――

生:鞋子。

师:一会儿变成――

生:蝴蝶。

师:一会儿又变成――

生:风筝。

师:云这么会变,所以,许多诗人都特别喜欢写云。当云儿变成一群小白羊,在蓝天上自由嬉戏的时候,诗人就这样写――

出示诗歌: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站着有的躺。/ 小白羊啊下来吧,/ 不要在天上着了凉。/ 地上水儿清,/ 地上草儿肥,/ 地上才是你们的家乡。

(指导学生读好诗句。)

师:当云儿变成一双双鞋子的时候,诗人又这样写――

出示诗歌:云是走动的鞋子。/走过高山,/ 走过大海,/ 走过草地,/ 走过果园。/ 轻飘飘的鞋子,/ 走过的路,/ 一点痕迹也没有。

(指导学生读好诗歌。)

师:当云儿变成一只小蝴蝶,在天上飞来飞去找不到同伴的时候,小朋友们,猜一猜,诗人又会怎样写它呢?这是诗人写的诗,谁来把它补充完整?

天上一只小蝴蝶,

拍拍翅膀飞呀飞。

小蝴蝶啊,下来吧,

――――――――――――――,

――――――――――――――,

――――――――――――――,

――――――――――――――。

(师生合作编诗。)

师:当云儿变成一个风筝在天

上慢悠悠地飘动的时候,诗人又要写

诗了――

云像飘动的风筝。

飘过――――――――――――,

飘过――――――――――――,

飘过――――――――――――,

飘过――――――――――――。

风儿吹过,

――――――――――――――。

鸟儿飞过,

――――――――――――――。

(师生合作编诗。)

师:小朋友们说的诗句多美啊!现在请你选一首连起来说一说。

【评: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老师让云宝宝变了四次,分别是小白羊、鞋子、小蝴蝶和风筝。其中写小白羊和鞋子的诗作是范例,是学生阅读欣赏的对象;写小蝴蝶和风筝的这两首诗不完整,类似填空,是老师有意降低坡度让学生仿写诗句,初尝创作的快乐,增强作诗的信心。】

2.激发多重想象仿写诗歌

师:小朋友们,云一会儿变群山羊,一会儿变只蝴蝶,一会儿变双鞋子,一会儿又变个风筝,它真是一个魔术师啊!老师也写了一首诗,谁来帮我读读?

出示诗句:云儿宝宝变魔术。/变群山羊,/ 吃吃青草散散步。/ 变只蝴蝶,/拍拍翅膀翩翩舞。/变双鞋子,/亲亲脚丫探探路。/ 变个风筝,/ 摇摇脑袋耍耍酷。/ 云呀,云呀,/ 你真会变魔术。

(指导学生朗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表演得也很不错。其实云儿不止会变这四样东西,它还会变好多好多东西呢!看,云儿都变成什么了?

(师出示四幅图,分别是:小鱼、小花、小猪、小鸟。让学生仿说诗句。)

师:现在咱们开始说说这图上没有的东西。云儿还会变成什么在干什么呢?看谁最会想象。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仿说诗句。)

师:我们一口气说了那么多,大家说累了吧?说累了,咱们就开始写。请大家拿出诗歌创作纸,开头与结尾老师已经帮你写好了。中间这几句,请小朋友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

云儿宝宝变魔术。

――――――――――――――

――――――――――――――

――――――――――――――

――――――――――――――

――――――――――――――

――――――――――――――

――――――――――――――

――――――――――――――

云呀,云呀,

你真会变魔术。

(生写作,写好的学生站起来练读自己写的诗,随后指名几位学生配乐朗诵自己写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