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3 07:2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雪的诗句

篇1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____范云《别诗》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____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____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王维《观猎》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____李白《北风行》

篇2

原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译文:

雪花飘舞着飞入了窗户,我坐在窗前,看着青青的竹子变成白玉般洁白。

此时正好登上高楼去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

2、唐代韩愈《春雪》

原文: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译文:

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也嫌春*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3、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篇3

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诗词创作,最直接的就是对文章题目的提炼、语句语段的运用能够收到很好的语言功能效果。很多学生在背诵古典诗词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忘词”的现象,默写时出现错漏或顺序颠倒的现象。此时,如果熟知对联、律诗的格律要求的话,就可以用它们来检验、纠正背诵、默写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尤为重要的是,把古典诗词作为一个实在的载体,从青少年学生抓起,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完成一个“从外到里、从里到外”的认知转化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精髓得到真正的传承。为此,2009年秋季,笔者依托学校团委会举行的社团招聘活动,进行七言绝句写作教学尝试。

一、以“真人”为本

首先应在“人”字上下功夫。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教育,或是中规中矩的班级教育,或是口耳相传的传统形式,我们面对的受教对象都是“人”,离开了“人”,我们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无的放矢的。

诗联这种文艺形式,离目前的青少年朋友们确实遥远,尤其在格律方面,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就是一张从未动用的白纸。在全日制班级里面,学生跟着语文老师虽然也曾学习过诗词曲,但更多是从旧体诗歌的立意、物象、意境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来学习。真正要让学生自己来创作,难度确实相当大。因此,来学习的人,必须坐得下来,沉得进去。虽不用“衣带渐宽人不悔”,但“板凳”是要坐几天“冷”的。按照来去自由的原则,探究小组从初始的29人,到后期固定坚持下来的仅5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以兴趣为先

诗联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独放芬芳的艺术奇葩,属于韵文范畴,来源于律诗,既能给人以中华文字艺术的独特享受,又能给人以民族文化知识的营养:像警钟可以提摄心神,如号角可以激励心志,似明镜可以省察己身,若舞台可以演绎人生;能够祷吉祥,庆欢愉,寄哀思,抒哲理。

为了真正激发学生的向学之趣,教师注重鉴赏的引领作用。先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联,与学生一起徜徉在名联巧对的天地里。如,晋江民间关于神童陈紫峰而广为流传的“九节虾,五爪龙”;建成年间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西湖岳王庙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郭沫若题宁波天一阁藏书楼联“好事流传千古,良书播惠九州”;笔者自创的“任风雨二千年,一姓孤高双老子;观湖山三百顷,半城伟岸两先知”等等。同时,让学生到书中、网上、社区里去搜集一些名联、通用联,进行交流探究。

家乡的风物,动人的传说,高尚的志向,忠贞的节操,在鉴赏过程中绵绵而来,适时地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种类、格律要求,在愉悦好奇中,深化、升华他们对对联的认知印象,使之在轻松的感受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三、以方法为上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学习内容的选取与学习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倘若把由浅入深的了解和从远到近的鉴赏看作是入门的话,那么就要看探究内容和写作方法有没有选对用好了。

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朋友因无古代书塾里那种特定的学习氛围,就无古代学童打下的对课基础,更无习作绝句律诗的机会、条件。因为,毕竟社会进步和时展需求的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材,他们所能够掌握的古典文化的容积容量,只是诸多门类中的一门学科的一个部分而已,但这反而成了我们要攻克的难关之一。当然,应在不影响既定学习学业的大前提下,走便捷有效的探究、创作途径。

经过综合比对,结合个人的学习和创作经历,笔者选取对联创作作为七言绝句写作教学的入手式。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换言之,会写律诗,对联就不成问题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按照“七字对联+七字对联=七言绝句”的粗框架进行教学,效果反而更好。当然,这里的“七字对联”必须是经过筛选,符合我们教学要求,特别是在平仄方面易教易学的对子。

以杜甫《绝句》为例,“平声”用“”表示,“仄声”用“”,可“平”可“仄”用“”表示(括号中加下划线处为可平可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七言绝句还可看成对仗工整、平仄合律、音韵协调的两对对联。“两个”――“一行”,是数量词对数量词;“黄鹂”――“白鹭”,是飞禽对飞禽,且“黄”与“白”,颜色对颜色;“鸣”对“上”,动词对动词;“翠柳”――“青天”,是一对表示颜色的偏正合成词。

诗句的内容是少儿时代就背熟的了,只要记住平仄格式,加上对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的基本要求,就有了创作七字联的基础了。

四、以创作为主

多方创设意境的欣赏再多,深入浅出讲解的方法再好,不如放手让学生独立创作。

进入实践阶段时,第一次创作,要求学生以自己的名字嵌首撰写对联,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题目要求,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从未写过对子的学生,大多能拟写出一个粗胚,有的甚至达到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紧接着适时的点评、修改、交流活动,即收水到渠成之功:

丹心一片保邦国 妮子经年披甲衣(嵌高一〈4〉班“丹妮”,“经”为准数词)

永冲前路锋芒锐 辉耀后生气象新(嵌高二〈8〉班“永辉”)

铭虽短小能舒志 强自忽微可振声(嵌高一〈5〉班“铭强”)

锦书有语通音讯 雅客无声度曲词(嵌高三〈5〉班“锦雅”)

用词炼字虽仍嫌稚嫩,内容方面也有很多有待推敲的地方,但学习者已经真切地品尝到成功的,加上部分作品被选登在“校园快讯”上,更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和创作的热情。

教者趁热打铁,将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格式表”、《平水韵表》、古《入声字表》,整理打印给学生,把押韵、拗救、失粘、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相关知识或易犯毛病贯穿其中,讲解评析,并抓住时令特点,要求学生以“新春”为主题,以节庆、亲情为题材,撰写两幅韵脚相同平仄合律的春联,格律上认真仿照杜甫的《绝句》。

这样,经过一个学期的探究,搜集与赏析结合,讲析与创作同步,鼓励与推介齐行,终于初步完成“七字对联+七字对联=七言绝句”的初步探究过程:

丙寅新春(高二〈8〉班柯永辉)

笑语声声真意满,笙歌阵阵至情阑。秋时别弟于今聚,春际合家到此欢。

丙寅新春(高一〈5〉班庄铭强)

接福云中飘瑞雪,迎祥月下奏瑶琴。百花斗艳春风至,万物争新喜气临。

五、以境界为高

唐代杜牧曾说:“苟意不先立,止以文才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知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指出立意的重要性,这对诗联意境的锤炼提炼仍有时代借鉴意义。

生活情景和思想情感一致融合,写作时应有的想像力和联想力迸发淋漓,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度就能够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强大的思想张力和艺术魅力。我们泉州的历史名人、著名的明朝思想家李贽,赴任云南姚安知府途中,痛心于沿途看到的凋敝民生,撰联悬挂在府堂的楹柱上:

从故乡而来 两地疮痍同满目

当兵事之后 万家疾苦总关心

篇4

【关键词】数学思想;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93-02

有人说:“学生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听到这样的话,看到这样的文字,很能激起大家的共鸣。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能在这方面做些什么呢?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哪些数学思想适合于我的学生?我该怎样将一些数学思想融入我们的课堂?为此,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1 对小学数学思想的局部认识

1.1 “单位”思想

数学中,不管是“数”还是“量”的计算都得益于“单位”思想。重视渗透“1”是自然数的单位的思想。可以说,没有“1”就没有自然数,就没有整个的数学体系。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单位”思想的渗透。

1.2 符号思想

数学符号在数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十六世纪数学家韦达对数学符号作了很多改进,并且第一个有意识地系统地用字母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其乘幂,带来了代数学研究的重大拓展,奠定了符号代数的基础,后来大数学家笛卡儿对韦达使用的字母又作了改进。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的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

1.3 方程和函数思想

在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建立一个等式,把生活语言“翻译”成代数语言的过程就是方程思想。笛卡儿曾设想将所有的问题归为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方程问题,即通过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的符号语言转化为方程(组),这就是方程思想的由来。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仍停留在小学算术的方法上,一时还不能接受方程思想,因为在算求解题时,只允许具体的已知数参加运算,算术的结果就是要求未知数的解,在算术解题过程中最大的弱点是未知数不允许作为运算对象,这也是算术的致命伤。而在代数中未知数和已知数一样有权参加运算,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静止在等式一边,而是和已知数一样,接受和执行各种运算,可以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使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学关系十分清晰,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若不渗透这种方程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就很难提高。例如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行程问题、还原问题等,用代数方法即假设未知数来解答比较简便,因为用字母x表示数后,要求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处于平等的地位,数量关系就更加明显,因而更容易思考,更容易找到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本质地辨证地反映了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是近代数学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练习中有如下形式:

7 ×4=30×5= 600×700=

70×4= 30×50= 60×700=

700×4= 30×500=6 ×700=

有些老师,让学生计算完毕,答案正确就满足了。有经验的老师却这样来设计教学:先计算,后核对答案,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填答案有什么特点(找规律),答案的变化是怎样引起的?然后再出现下面两组题:

45×6= 1500÷300=

15×6= 1500÷30=

5×6=1500÷3=

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当一个数变化,另一个数不变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结论可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只求体会,不求死记硬背。研究和分析具体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一般用解析式的形式来表示,这时可以把解析式理解成方程,通过对方程的研究去分析函数问题。中学阶段这方面的内容较多,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等等,小学虽不多,但也有,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十分常见,一个具体的数量对应于一个抽象的分率,找出数量和分率的对应恰是解题之关键;在应用题中也常见,如行程问题,客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客车所行的路程,而货车的速度与所行时间对应于货车所行的路程;再如一元方程x+a=b等等。 学好这些函数是继续深造所必需的;构造函数,需要思维的飞跃;利用函数思想,不但能达到解题的要求,而且思路也较清晰,解法巧妙,引人入胜。

1.4 数形结合思想

“数”与”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是“形”的高度抽象,“形”是“数”的具体体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1.5 类比思想

数学上的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它能够解决一些表面上看似复杂困难的问题。就迁移过程来分,有些类比十分明显、直接、比较简单,如由加法交换律a+b=b+a的学习迁移到乘法分配律a×b=b×a的学习;而有些类比需在建立抽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比较复杂。

目前,小学数学教材中类比思想的内容很多,杂志上发表得较多的某些定理,问题的延伸,推论,拓广也是类比思想的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去发掘去实施,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长×宽=a×b,通过类比,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理解为长(底)×宽(高)÷2=a×b(h)÷2。类似的,圆柱体体积公式为底面积×高,那么锥体的体积可以理解为底面积×高÷ 。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得自然和简洁,从而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数学家波利亚所说:“我们应该讨论一般化和特殊化和类比的这些过程本身,它们是获得发现的伟大源泉。”

2 对小学数学思想教学的初步尝试

2.1 寻求途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最惊彩、最具有数学价值的东西,在教材中除一些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外,其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呈隐蔽式,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探索选择适当的途径进行渗透。

①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对数学而言,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生过程。大纲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思想方法。传授学生以数学思想,教给学生以数学方法,既是大纲的要求,也是走出题海的需要。因此必须把握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契机。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

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数学问题的步步转化无不遵循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要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这就是新教材的新思想。

③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小结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应试教育下的数学小结和复习课常常是陷入无边的题海,使得师生在枯燥的题海中进行着过量而机械的习题训练,其结果是精疲力尽,茫然四顾,收获甚少。如何提高小结、复习课的效果呢?我们的做法是:遵循数学大纲的要求。紧扣教材的知识结构,及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数学思想的科学指导下,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突破题海战的模式,优化小结、复习课的教学。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

2.2 寻找载体,把握时机:数学数学方法的渗透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悄悄地得以完成的。离开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同时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渗透,这样才能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小学数学来说,在形成概念、导出结论、寻找方法、揭示规律的过程中,随时都可捕捉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时机。

2.3 注重训练,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①数学方法的训练: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各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②转化能力的训练:转化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与学的策略。常见的转化思维方法有量的转化、式的转化、类比转化等,考虑到数学的研究对象:数与形,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形转化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数形转化观是把数、形问题从一种表示形态转化成另一种表示形态或数形相互转化的思想和方法。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数形转化有数的转化、形的转化和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三种具体形态。数的转化要通过恒等变形,借助数的分解、变换数的位置或对数进行重新调整组合以及利用相关关系等方式进行。如,0.25根据需要可转化为25%,可以转化为14,还可以转化为1∶4。又如,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此题若按常规解法,不但计算繁琐,而且因π取近似值,存在计算误差。若把它看成是一个以内外圆周长为上、下底,以2厘米为高的梯形,即利用“把曲线看作直线的思想”,其计算量不但减少,而且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

③探究能力的训练: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求我们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正如西南师大数学系杨泰良教授所言:“教学上要求揭示的数学活动过程主要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和逻辑意义上的,这更符合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结构……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是数学方法的核心。”

篇5

电话里我约她在周五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见面。

出门时正是风雨大作,我担心她是否会依约而来,可当我赶到台里时她早已在大厅里等候了许久。个头娇小、眉清目秀的她面色苍白,明显没有从那场手术中很好地恢复,也许是因盆腔炎症导致的小腹疼痛,她的一只手始终放在腹部。

“不好意思,这么大的雨,我还担心你可能会不来了呢!”握着她冰凉的手,我很抱歉地说。

“我答应过你的就肯定会来。”出乎我所料,她的普通话挺标准,听不出明显的地方口音。

“叫我秀秀吧。”她告诉我她来自四川一个偏远的乡村,在杭州打工,手术前在一家酒店做服务员。

我说我会在节目的后半部分请听众就她这件事谈谈,"也许他们会对你有谴责,如果他们的说法比较激进,你要有思想准备。"她苦笑了一下,低头不语,手仍然放在小腹上。

“你现在还在用药吗?”我关切地问她。

“嗯,听说这种慢性盆腔炎治疗起来很麻烦,我现在总是腹部疼痛,可是做B超又查不出,真不知道还好不好得了。”秀秀的神情有些悲凄。

“你当时为什么会拖到四个月时才去做手术,是想以孩子来挽回他的心吗?”以前曾有一位来求助的女性听众就是这样,因为男方在同居时承诺过婚姻的,所以尽管怀孕后男方态度迥异,她还是不肯放弃让对方回心转意的念头,执意坚持到了妊娠四个多月,可最终还是和秀秀一样走上了手术台。

“没有,我没这样想过。”秀秀坚定地否认。

“这样吧,待会儿在节目中我会问你一些问题,你把自己当时真实的心情说出来就行。看看我们大家能帮你做些什么。”

“今天来到我们访谈节目的嘉宾秀秀刚刚27岁,她告诉我在她的家乡这个年龄早就做母亲了,可是现在的她却在三个月前做了引产手术,把腹中已经四个多月的胎儿拿掉。她本来以为可以给孩子一个快乐的家的,因为恋人曾经这样答应过她,可事情最终却以如此的结局告终,这根本不是秀秀最初的想像。同时,秀秀为了拿掉孩子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手术后慢性盆腔感染。为什么曾经美好的憧憬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是谁应该对这一切负责呢,让我们来听听当事人秀秀对这一段经历的回首。”我在节目中对听众说这段话时我注意到秀秀的眼睛湿润了。

“你是怎么认识后来同居的这位男朋友的?”

“他的姐姐是我的同事,她给我们介绍的。他是从部队复员回来的,你知道,从部队回来的总是会给你更可信赖的感觉。”

“你们认识多久以后开始同居的?”

“两个多月吧。”说这句话时秀秀略有迟疑。

“那么短的时间,你就确认对他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托付终生了吗?”

“那段时间他对我特别好,每天我下班他都来接我,带我出去玩,他挺会哄人的。”

“这就是你同意跟他同居的理由吗?”

“对我们这种打工的来说,找个同乡也许容易,可过日子就比较难了。想想自己在杭州呆了好几年,年龄也不小了,这时候能有一个杭州本地的男孩子喜欢上自己,我自然感觉不错,当时我的一些小姐妹也都挺羡慕的。”

“那你知道跟一个男人同居意味着什么吗?”

“也没想那么多,他那时答应要娶我的,我就觉得反正是迟早的事。现在想来自己当时是太幼稚了,他说什么我都信以为真。有了那种事,自己也觉得就是他的人,他要搬过来住,我就没反对。”

“有心理学家做过分析研究,恋爱中的男女心理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的男方会抱着‘占有’对方的目的,而大多数的女性则希望能完全与对方‘融合’。女性在产生爱情之后,她会愈来愈投入,而男性一旦达到目的,他的热情就会大幅度减退。如果热情减退了,那么本来就不强烈的结婚愿望很可能就烟消云散,所以美国有一项针对2000多名男性的调查表明,曾经与女性同居的男人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后来娶了那个女人,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男人并没有从同居关系走向婚姻,而这其中大多数是因为男方的原因。”

听了我的这段话,秀秀沉默了片刻。

“可能正应了你刚才所说的,我们在一起没两个月,我就开始觉得他有些心不在焉,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同居了差不多四个月他提出分手时,已经在外面有人了。他现在就和那个安徽来杭打工的女孩住在一起。”

“那时你知道自己怀孕了吗?”

“没有,他搬出去大概十天左右我才发现。当时我就打电话告诉他,可他却说,跟他没关系……”秀秀忍不住哽咽。

“我一直以为他会是自己的归宿,他的那些甜言蜜语一字字一句句我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以为他只不过是工作忙了些没空顾及到我,但他就那么毫不留情地走了,走得很干脆,没有丝毫的留恋。好像我是一块用过的抹布,脏了、没用了,就随手一丢……”

“有人说,女人同居是一种爱情宣言,追求的是婚姻,而男人同居更多是为了有及时的性生活。这一点,今天回过头来看,你同意吗?”

“现在想想,我们当时住在一起时,俩人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他根本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当时想过万一在同居时怀孕该怎么办吗?”

“没有,我一直以为住在一起,他们家人也就认可了我们这种关系,而后就结婚的,这只是一个过渡。”

“同居看上去很时髦,但是真正在同居前考虑得比较清楚的只是少数,玩一玩、试一试的太多了,许多人是追求一时的。而且男人往往是同居生活的受益者,对他们来说,同居既没有严格的束缚,也无需承担太多的责任,同时又可以享受家庭带来的全部便利和乐趣。他可以同居数年不认账,而女人,就不得不面对许多麻烦甚至磨难,生理上的特点使女人‘潇洒’不起来,所以如果你连后果都没考虑过就盲目地走入,由此带来的结果你自个儿是要对此负责任的。你们同居时避孕吗?”

“他不太乐意,我也不太懂。”秀秀一脸的无辜。

我一时有些语塞,想到她所经历的痛苦,指责的话终于没有说出口。“那你了解避孕、怀孕方面的知识吗?”

“曾听过你们的广播,可还是不太明白,只知道用和避孕药可以。”

“你是否心里存有这样的幻想,如果你怀了他的孩子,他的家人更要接纳你,他更要对你负责?”

迟疑了片刻,秀秀才说“没有吧”。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是在他离开你一个多星期后发现怀孕的,那时你已经接受了他不会和你在一起的事实,你为什么还不尽快做流产,而是拖到了妊娠四个月?”

“我很害怕,我怕痛。听说流产很痛的。”

“那你知道拖下去的后果吗?比如超过三个月后就只能做引产,而这时候的引产往往会带来更多并发症、后遗症?”

“那时候我不知道。”

“因为那个男人不承认孩子跟他有什么关系,所以你不甘心,尽管这时你们已经分手,你还存着一线希望,所以你等待,而肚子里的孩子是你唯一的筹码?”我的话很轻,可秀秀的泪水却已夺眶而出。

“是什么促使你最后下决心把孩子拿掉的?”

“我找到他家里,后来他妈妈可能觉得如果再拖下去生下来影响会更大,才陪我去妇产科医院做手术的。我住了八天的医院,手术后就急性盆腔感染,用了不少药才控制住。”

“还记得当时引产时的感觉吗?”话一出口我便意识到我问了一个很残忍的问题。

“我真的不愿想那几天,人就好像死了一回一样,疼痛之后是麻木,从身体到内心。他根本没来看过我一次,不闻不问。他妈妈付了那段时间的医药费近三千元。出院后回到我住的地方,那时我的身体还很虚弱,还是我的一个小姐妹同情我,过来帮我烧了几顿饭。”

“那你的家人呢,他们知道这事吗?”

“我哪里敢告诉我的父母!我有两个妹妹,她们都在家乡,结婚有了孩子,除了同情还能怎样?我以为休息几天慢慢也就恢复了,可没想到腰酸小腹坠胀痛得厉害,半个多月都没好,再去复查就说可能是急性盆腔感染没治疗彻底转成了慢性。现在我请了那么长时间的假,原先做工的地方是回不去了,可是治疗这个病还在不停地花钱,我原先不多的积蓄也要没了,我没办法,才去找他家人,希望能兑现当时的承诺,要对这件事的后果负责,承担相应的医药费,但他家人都推说和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关系。我找了妇联,妇联去交涉可还是没用,所以我才想到找媒体,否则我还能怎么办呢?”

“我们台的早新闻节目就你的这一事情在今天早上做了采访报道,可是在咨询过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后得知没有法律条款能帮到你,因为你们是非婚同居,不具有合法婚姻的身份关系,所以不受婚姻法的保护。外地曾审理过一个类似案例,一位已婚男子与一未婚的女子发生婚外恋,并导致这位女子宫外孕,手术后她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且正当她在病榻上情绪极度低落、特别需要人关心之际,男方消失了。女方无奈之下愤而至法院,提出要求男方赔偿她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交通费、精神损失费共计8万元的诉讼请求。法院虽认定原告的损害后果与被告有因果关系,但原告亦有责任,所以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用6000多元中的大部分数额4000元,其余损失还是由原告自负。”

秀秀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我也很遗憾,不能给她有希望的信息。

热线开通后接进的第一位听众是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男青年,他痛斥秀秀男友的薄情寡义,同情秀秀的不幸,鼓励秀秀要坚强地生活下去;一位也曾慢性盆腔感染的女性告诉秀秀中医治疗可能会更有效;另两位年长些的男士则语重心长地告诫秀秀千万不要轻易相信男人在恋爱阶段的甜言蜜语,那样的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法律是无情的,因为你在走入同居生活时轻视它、抛弃它,所以当你需要它时,也就不能希望天平会向你倾斜,甚至保持水平……

篇6

关键词:戏剧;相遇;诗学阐释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8-0082-04

在日常生活中,“相遇”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活状态,常常不具有太多的理论意义,很难被视为概念或是范畴,但如果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譬如戏剧美学中,“相遇”就成为戏剧审美理论中内涵极为丰富的审美范畴。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相遇是“审美期待——审美接受——审美批评”的过程,人们带着对戏剧的审美期待进入戏剧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评价,就可以说是完成了一次“相遇”。

一、剧场相遇的定义

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人物英伽登认为,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某种东西”,这“某种东西”即再现客体呈现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特质,这些形而上的特质既非客体的属性,亦非主体心态的性质,它们通常在复杂而完全不同的情境与事件中显现出来,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氛围弥漫周遭,它笼罩着该情境中的人与物并以其光芒穿透和照亮一切。如果戏剧审美活动的最终价值实现就在于把握英伽登所说的“某种东西”,则相遇就能提供这种“精神性的氛围”和“情境”。由此看来,相遇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情境,一种推动审美价值实现的特殊情境。结合戏剧活动来考察相遇,我们会发现在戏剧活动中由于存在多个主体一演员、观众,相遇具有复杂的阶段性和综合性。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来界定它。但我们试图这样来说明:相遇是戏剧活动审美价值实现的一个综合过程和一种特定情境,其间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他们的相遇是实现戏剧审美价值的必要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或曰“剧场相遇”进行较为详尽的说明。

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来看,相遇是必然的。无论是“进化论”的人类从“类人猿”开始手脚分工打制工具的原始社会,到高科技的现代社会,还是“上帝中心说”的人类从上帝造人、人远离神、神拯救人类的“创世”过程都离不开相遇。有人类在、有人类的观念在,人类社会的相遇便不可避免,它是必然的,绝对的。另一方面,相遇怎样发生,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的身边,都有极强的偶然性。总之,相遇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每一个相遇故事都按照一个“可然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在发展、进行。

二、相遇的诗学阐释

人类戏剧活动是最具有属人的本性的活动。人是戏剧活动的契机和主体。人既是戏剧活动的核心,也是相遇的核心要素。那么。产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与戏剧表演有着什么联系?相遇之于戏剧活动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相遇是产生戏剧的基础,是戏剧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有相遇不一定会“有戏”,但不相遇就肯定“没戏”。看戏或读剧本的人,不管他是否懂得戏剧理论,都会使用一个概念:“戏”。满意时会说“有戏”,不满意时会说“没戏”。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事,人们也经常使用“戏”这个概念。比如,“打架了,打架了,有好戏看了”,还有“他这个人就会做戏,你该向他学学”等等。很明显,这里所说的“戏”,并不是指戏剧艺术自身,而是指戏剧艺术所特有的一种品性——戏剧性或带有戏剧性的事件或行为。这些说法虽是戏剧性这一专业、学术概念的通俗表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道破了戏之为戏的某些特性。

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的定义就能看出亚氏认为戏剧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事实上模仿本身也是一种行动,不管是被模仿的行动还是模仿的行动本身都是一种“行为、动作”),故而历代论者都以“行动”(“动作”)作为戏剧的根本特征。相遇是人与人或人与物在一定情境当中因某种行动或某个事件而产生某种联系的行为。没有相遇,最基本的产生戏剧的事件或行为都不存在,则更谈不上“有戏”了,所以说相遇是产生戏剧的基础,一切戏剧的或戏剧性的事件或行为都缘于相遇,它为戏剧的可能性创设了条件。

有戏剧表演、戏剧活动的地方就一定有相遇。无论是艺术家的表演还是剧作家的作品,只要戏剧活动在进行,必然会有相遇。艺术家们的表演未经观众欣赏,剧作家的剧作未经演员表演还不能称之为戏剧,至多只能说是演员或剧作家的作品。表演只有在观和演相遇之时才能成其为表演。剧作只有通过演员与剧作家、作品的相遇之后才能成为场上之作。

相遇能激发戏剧性,在特定的审美空间(剧场)更能激发相遇的人和物的潜力。因为相遇本身便是颇具戏剧性的——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事件。如前所述,“相遇”本身是具有一定戏剧可能性的某种行动或某个事件。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诗人的天职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指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某一类人可能会说的话或会做的事……”在这里,亚氏认为具有戏剧性的事件是按照可然或必然原则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件。相遇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正因为此,才使得一切充满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戏剧所必需具备的因素。戏剧充满可能,允许一切的可能。

剧场相遇或特定境遇中的相遇,是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时空限制适中的剧场能将相遇的积极性呼唤出来。相遇有无限可能,如果把时间和空间置于不加限制的领域,则会导向无所限定的无法言说的空域,就像即使谈自由也是在一定范围领域中才能进行一样。所以,相遇的效果如何,往往受到时空的影响。

首先,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产生相遇可能的数量、结果越多也越复杂,也越能提供趋近于对相遇对象的本质完全了解或识破对象的可能性。反过来时间太短,瞬间的相遇只能留下零星的印象。所谓“日久见人心”,不正是在时间上给人与人的相处提出了通俗的建议吗?

其次,空间的距离。从空间的物理属性来讲。“距离产生美”准确说来应该是适度的空间距离产生美。心理学家曾将不同类型的空间距离加以量化,计算出不同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心理学上所谓的“心理距离决定身体距离”,关系亲密的恋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为0-1米之间,而一般关系或其他情况往往在1米左右或1米以外的距离。空间距离的远近在“相遇”学上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戏剧欣赏需要必要的距离,戏剧的诞生是从观众与演员的分离开始的。观和演之间的距离是戏剧与生俱来的特点。而戏剧或演出活动则是在规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距离内的相遇,它能有效地促使相遇双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最“美”、最具本质力量的一面呈现给对方,能有效地将相遇的积极性呼唤出来。于是,观众以尽可能饱满的热情理解、欣赏甚至参与演出,演员也会尽力以最佳的状态表演。所以说,剧场相遇能够激发观、演二者无限的潜力。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待相遇问题,剧场相遇都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相遇是一个双向或多向的有着因果联系的互动过程,它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共同参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不存在没有演员的演出,也不存在没有观众的戏剧。无论是作为审美表达的戏剧演出,还是作为审美接受的戏剧欣赏,都不可能单独进行。观和演的相遇既然存在,它就不是单向而是交互进行的。

第二,相遇必然产生效果反馈。“蒙住眼睛投掷飞镖,永远也学不会瞄准;全聋者学说话,最终也只能是个聋哑人”,原因就是他们不能获得有关自己投掷和说话的信息,未受反馈之惠,无从调节。我们来看余秋雨对于戏剧中反馈的意义的阐述:“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已发现在戏剧活动中‘交流’的作用。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演员与演员的‘交流’,影响着演剧的质量。但是,人们未必理解,这是戏剧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特征。直到当代,一些戏剧家才把心理反馈的命题引进戏剧领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张扬,使它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交流’技术。”反馈在空间上表现为两个实体之间的往返关系,在时间上则表现为前后的承继关系,在心灵上表现为心理的递接及心理交融。在剧场里的相遇反馈,就是观众对演员的上一个动作的反应送达演员后,演员进行自我调节,表现在下一个动作上。这种观众和演员之间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反馈是在空间的来回往返之间得以实现的。在反复的空间转移中达到时间上的延伸。戏剧活动的过程在观众和演员的心理递接中通过戏剧审美时空实现。人类的其他文化艺术的或非文化艺术的相遇,其效果反馈也大致如此。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相遇活动展开到效果接收上有一个完整的反馈流程。

第三,相遇强调情境要素。相遇必然要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剧场相遇是以剧场(戏剧活动发生的时空场所,不仅指传统剧场)这一特定时空可以区别于其他场所为载体的。情境在空间上体现为一种场所:时间上更多地体现为“在场性”或者说“同在性”。二者合在一起形成特定时空下的心理体验、心理反馈。首先,相遇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上的现场性、同在性。在普遍的意义上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是相遇空间。发生恋爱故事的相遇空间可以在安静的图书馆,也可以发生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还可以在某个宴会的酒席间,可以是某次无聊的团体旅行的长途汽车上,也可以是意外事故的发生地,等等。另外某些具有社会身份的人员,既可以在特定的场所也可以以个人的身份在其他的场所相遇:教师与学生的相遇空间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堂外:律师与法官的相遇空间可以在法庭内也可以在法庭外;警察与小偷也许因为小偷被逮捕相遇,还有可能小偷在警局问路相遇在警察局,甚至他们可能在同一个电影院观看电影彼此邻座等等。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身份相遇,他们都离不开相遇得以进行的空间,而且相遇主体必须同在现场。其次,相遇与时间的关系——时间上的当下性、在场性。相遇与“在场”有着密切的关系。亨利·古耶尔在《戏剧本性》中写道:“戏剧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动作与演员不可分离”,“舞台上的一切都可以是虚幻的假象,唯独不可能在演员登场这一点上造假,演员可以乔装打扮,可以换一具灵魂,改一种声调,但是,他离不开舞台,这样,舞台空间就有自己的要求,时间延续也有一定的密度。易言之,电影恰恰相反,它可以允许任何真实,唯独演员不能亲自登场”。“在场”与否当然要根据时间和空间来判定。说某人“在场”。这就是承认此时他与我们同在,表明他存在于我们感官的自然感受范围之内(看戏是视觉及听觉感受)。

相遇与时间的关系,证明了剧场相遇的一个重要的性质即相遇的当下性、在场性。人们走入剧场,一方面是直接能体会剧场表演,因为它的最大特点是“戏剧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直接引发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产生于表演与观赏时空里的“现场感”和“在场感”。这种特定时空里的“现场感”和“在场感”是在剧场相遇的人与人之间“同时在场”的反馈与交流中形成的。另一方面,每一次剧场的“在场”相遇事实上也包含了另一种“在场”,即这次“在场”相遇是戏剧家们根据上场演出的效果调节形成的。它包含了“不在现场”的上次演出。

三、戏剧活动中的相遇关系

发生于戏剧活动中的相遇是一个合成的审美过程。“剧作艺术具有属人的本性”,“人”在剧场中相遇时更具人的本性意味,具有不易捕捉的瞬时性和复杂性。剧作家、导演、演员、观众之间的碰撞产生的相遇形成一种复杂的多角相遇关系,笼罩在人类戏剧活动之中。

剧场相遇不同于剧场外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相遇,也不同于业已成为商品的可复制的表演成品(电影、电视、广播)与受众的相遇,这是物与人的相遇。它是发生在剧场中的戏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相遇,是由剧场中实际发生的具体关系——表演者与观众相遇的关系组合而成的。

戏剧活动中,最基本的相遇关系我们一般很容易察觉,即演员与观众、演员与演员、观众与观众之间形成的相遇关系。这些相遇,是最基本的,也是比较外显的相遇。主要指在演出过程中剧场通过舞台、表演等呈现的能直接辨别的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遇关系,即演员、观众的相遇关系。

演出过程中,除了上述参与戏剧活动的人之间的相遇关系外,还有一种不易被直接察觉、较为内隐的相遇。这种相遇关系发生在个体的内部,属于一种内隐的相遇关系。它主要体现在演员身上,表现为演员的双重人格和双重意识。探讨剧场的相遇关系,不光要探讨演员和演员个体之间的相遇关系,同时也少不了探寻发生在演员身上的更深层次的相遇。

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相遇。演员既是表现的对象,又是表现的工具。演出过程中,演员的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相遇发生在演员身上。体现为演员的第一自我(演员本身)与第二自我(艺术材料)的相互调整和适应。法国著名演员哥格兰在他的实践中丰富了狄德罗德“双重人格”即两个自我的关系问题,他认为,演员有一种双重人格,他的第一自我是扮演者,第二自我是工具;第一自我构思,第二自我去想象并表现;第一自我是扮演者,是理性,其工作是根据作者意图构想出表现对象,第二自我是工具,是肉体,负责表现人物,创造角色;第一自我越具有支配力,艺术家便越伟大;第一自我要在作为艺术材料的第二自我中挑选、调理出适合演出的属于舞台上角色的那一部分性格、气质、才能,并且极力去开掘第一自我(演员本身)所不具备、不突出的潜质使自身与角色相适应;第二自我,要能适应第一自我的各种设想。

相遇效果决定了表演的效果。表演效果的优劣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取决于演员的第一自我(演员)的主观性,取决于他对角色、对剧本的理解、感受与体验;二是受制于演员第二自我(艺术材料)本身的客观性,即在客观上第二自我(艺术材料)能否准确到位地表现第一自我交付给他的任务。

演员意识与角色意识的相遇。英国著名演员亨利·欧文在《表演的艺术》中十分重视演员的“体验”,提出了“双重意识”的观念:角色意识促使表演者“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演员意识又要表演者“自始至终十分注意他的方法的每个细节”,即表演的技巧增强戏剧的紧张性与真实感。在角色创造中。“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区分主要还是表现在理论上。在实践中只能说塑造角色存在某种倾向。

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相遇,是一个慢慢发现的过程。演员发现了角色,并尽力融入角色;角色虽是处在被发现和被赋予的地位,却又在无形之中对演员提出要求,甚至是很苛刻的要求。而这些都是演员内心的两个意识互相交流、碰撞的结果。

四、结语

相遇是必然,每一次相遇却是偶然。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贴图,配乐磁带。

学生:查找诗人资料和已学过的作品,查找的定义。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严寒的冬天过去的时候,什么季节来临了?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

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那么,谁能读出诗人这种欢快的心情?谁再来读读看?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窗含:窗?诗人透过什么看到翠柳、黄鹂等这些景物?(教师贴出窗框图)你们看,西岭上的雪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户里的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小诗人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篇8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把最大限度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学习科学发展观,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工作行动上来,办公室是机关的窗口和纽带,下面对如何结合本职工作,在行动上落实科学发展观谈几点体会。

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服务是办公室的一项基本职能。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如办公室负责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就是要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众关心粮食工作,也是对粮食工作的推动,大家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更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是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办公室工作的特点是使多而杂、细小琐碎,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如何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当场答复的就当场答复,能当天办理的就当天办理,提高工作效率,讲求科学方法。

三是起到表率作用。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并非以我为本。因此,不能只是对他人提要求,提意见,而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局里的很多规章制度,如《国家粮食局工作规则》及其他保密制度等都是办公室负责制定的,制度制定完之后,关键就是要严格遵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因此,一定要在工作中做出表率作用,不能一味去要求别人,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四是要注重创新。就如课堂上的韩庆祥教授所讲,提高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维系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要善于在工作中发现规律,结合时势的发展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

五是要多做调查调研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多调查,才能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才能了解工作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办公室相对其他司室来说,调研的机会较少,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经求其他司室或直属联系单位的意见,多听听反馈意见,进一步提高办文、办会的水平。

篇9

关键词 模拟实践教学法 公安院校 刑事证据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公安教育是在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公安院校需要在完成既定的公共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提高公安院校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公安院校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符合公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公安院校提升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关键性环节。在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中,刑事证据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公安院校学生不仅要掌握刑事证据规则,更要学会实际操作程序。公安院校刑事证据学的教学改革,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实践教学法是提高公安院校学生实际办案能力的重要方法。

1 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界定与比较分析

刑事证据学教学中的模拟实践教学法,是指借助案例教学等模拟手段,将刑事证据学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模拟的“办案现场”自主进行模拟办案,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发现、收集、固定保全证据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这种教学法使用了诊所教育的部分教学方法,以真实案件为基础,以角色扮演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模拟真实环境中案件的操作,让学生实践法律职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其综合能力和实务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

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个永恒的课题,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如美国大学的课程类型多种多样,有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试验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一些高校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一真实、复杂的问题,仔细设计某项任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日本高校的演习课也颇有特色。在演习课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由个人或组成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由学生自由报告研究成果。日本大学还常常采用“习明纳”即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实践中,我国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向互动型模式发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模拟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换个角度,模拟实践教学法与其他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法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后,尽可能缩短融入社会的时间,在这个方面,很多教学法殊途同归。

2 模拟实践教学法的意义

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他们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模拟实践教学法在刑事证据学教学中的应用,既符合公安实践的需要,又有利于体现公安院校预备警官的学习主体性。模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稳定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也是学生进一步凸显外显能力的奠基石。在刑事证据学中引入模拟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直接体验证据各环节的知识获得的过程,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预备警官们走上实践部门后尽快融入执法实践。

2.1 符合公安实践的需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关于刑事证据规则的两个规定,即《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12年3月新修改的刑诉法对证据的概念和种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衔接、证人出庭作证、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等方面的补充与完善,这些都是刑事证据学模拟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公安院校来说,树立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满足公安工作的需要。坚持质量兴校、特色立校、改革强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推进教育训练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实战化等“四化”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公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包括法学教育应当为培养公安专门人才服务,紧密联系公安实践。近几年来,公安实践需要,公安部部署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在执法实践中,各级公安机关迫切需要从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入手,通过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办案场所、健全执法管理体系等多种途径,系统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从教育训练角度,公安院校是主阵地,刑事证据学则是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尤其对公安院校的预备警官的证据意识与程序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模拟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尽快提高依法打击犯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能力,培植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证据是刑事诉讼的基础和灵魂,没有证据,就没有刑事诉讼。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了控诉准备职能:犯罪嫌疑人和证据,警察需具备良好的证据意识与证据发现、收集、固定保全与审查判断能力,才能保证刑事案件办理质量。作为公安院校,我们需要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学生。但在课堂面授垄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中,能独立完成以下工作的比例很小:撰写合格的公安法律文书;发现、收集、固定保全证据;采用合适的方式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深入走访调查取证;筛选留存鉴定检材;审查判断各类证据等,这些工作能力恰恰是公安机关实战所需要的。模拟实践教学法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的特点,能够培养公安院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 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采用模拟教学实践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接受效率不高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人们在负有一定责任的角色中学习时,其学习的动力会得到加强,也会表现得更加主动。模拟实践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主地在模拟的情景下进行角色扮演和学习,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提高实际办案能力。模拟环境的设置要尽量接近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一进入模拟场景就能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并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司法实践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案例材料,设计案例中证据收集的重点、难点及审查判断中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分角色参加到模实训中,需要由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讨论,而后收集学生的各种观点,在发现、收集、固定保全证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具有团队意识、 协调能力、 合作态度, 妥善处理各种争端与冲突。因此,在演练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体上,模拟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应注意把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意见,注重学生的反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怠于思考为积极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主动学习状态。同时,为了提高模拟实际训练的实效,模拟实践演练前,教师可利用QQ等即时通讯工具,充分进行师生互动、网上答疑、课下辅导等方式,共同为演练做好充分准备。并在模拟实践演练中,及时发现问题,现场进行指导。

公安院校刑事证据学模拟实践教学法是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锻炼学生的证据发现、收集、固定保全、应用等各项实践能力,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和提高,还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安院校刑事证据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薛怀祖.公安院校实践教学活动优化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14.

[2] 王子晏.论角色模拟教学法在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3):68.

[3]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3.

[4] 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2005(1):56.

[5] 黄卫东,洪小娟,孙秀成.高等院校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12(3):94.

[6] 陆时莉.公安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2).

篇10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临床医学专业;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学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意义,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学科[1]。当前教育还是以学科为中心,先基础,后临床,局部解剖学教学先理论,后验证。当前教育部提出医学生教育“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起接触社会实践”,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教研室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讨论式教学与案例分析式教学相结合,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新方法,培养更高水平的医学生。

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实施对象

在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抽取2个小班(60人)作为实验组,2个小班(60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取混合式教学法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单一的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施

当前新的教学尝试多是采用案例式实验教学,通过理论讲解重、难点内容,实验课临床案例导入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2]。或是微课堂的模式,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3]。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部分提高。而为更好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动手能力,我们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新模式,以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理论和实验的课堂学习。现以阑尾炎为例说明。

2.1课前准备

传统教学采用先系统学习后实验室观察标本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新模式下我们采用案例导入问题。新的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运用解剖学结合临床提出合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学习相关更全面系统的局部解剖学知识。如提出问题右下腹疼痛找出病因。

新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年级基础知识学习结束之后,此时学生已经拥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刚刚进入临床知识的学习,学生拥有较好的基础。老师在网上共享平台上上传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学生课前只需快速熟悉教学内容。

2.2课堂设计

局部解剖学每周为5个学时,根据教学模式划分。前2学时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要求每5-7人为1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右下腹疼痛可能①阑尾炎;②输尿管结石③回盲部炎症④胆囊炎⑤癌症⑥女性盆腔炎⑦女性输卵管结石等。根据现有书本内容、网上查找等手段设想可能涉及到的解剖知识及依据。如阑尾炎组学生可能涉及到的问题①体表检查麦氏点疼痛;②涉及到的可能的血管坏死;③神经因素;④炎症问题,淋巴结可有肿大;⑤阑尾本身可有变异。每小组内的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查缺补漏,引导、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效果。

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如何解决问题,中间2学时学生回归实验室,根据每组提出的问题在标本中找出相关依据。如阑尾炎组找出麦氏点的位置、阑尾位置及可能的变异方式、阑尾的血供来源、血管分布规律、神经支配来源、淋巴结的分布等。每组成员在实验标本上求证解决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老师在其中只要控制好课堂节奏,确保每组的学习进度。

最后1学时,验证结束后,各小组讨论收获的成果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查找资料是否已经有相关的发现。最后代表发言,总结学习内容包括课本中没有的最新的临床发现。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书本现有知识,还可通过组内新发现、调查研究、翻阅文献等了解最新临床知识,扩展学习内容。老师根据课堂效果总结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结果、各组表现,勉励学生,点出学习中的不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学方法相对常规教学模式对学生、老师的要求更高,除基础知识扎实以外,教学方案的设计必须通过多次查阅,反复验证,确保方案的合理性与严谨性,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和控制节奏的作用。

2.3结果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学期结束,分别对两组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参照第9版局部解剖学教材中解剖操作基本技术与方法(见表1),计数资料[n(%)]表示。同时实验组发放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计量资料()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考核成绩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3、教学效果分析

3.1学生参与度增高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实验组学生标本操作考核成绩较对照组好,熟悉比例一半以上,且无较低分数的学生。新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参与度增高,实验操作规范。

3.2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针对新教学模式效果反馈,发120份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收回120份,调查项目采用百分制打分。结果(见表3)显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影响,课堂收获没有明显改变。但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学习气氛、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有较显著的好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性增高。新教学模式广受好评。

4、讨论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相联系的重要学科,涉及临床操作、影像等多个技能应用[4-5],是早期接触临床的重要途径。为响应最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学校老师展开了多种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本文是我校针对临床医学生所实施的新教学模式的探讨。

传统局部解剖学教学多采用先理论学习后实验室观察标本,课后撰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实验课中受标本数量限制,把每10人分为一组观察,学生动手机会少,缺少探索性,无法引起学生较大兴趣。这样造成学生学习被动,自主性差,动手能力不足等。案例导入法教学是老师较常使用的理论教学方法,利用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向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热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