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范文
时间:2023-03-28 13: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歌的行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望江南》坡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沈行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创造的富有诗意、讲究意象表现的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
最初让美术界注意沈行工这个名字的,是这位艺术家在80年代初创作的《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渡口细雨》、《四月江南》等几幅描写江南乡镇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画作品。在这些情节性的写实作品中,形象朴实的江南男女乡亲,和着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伴着远处青石板上踢踏的木屐声,穿越画面,扑面而来,使人感到乡情的温馨与亲切。那是改革开放大潮初期,作者有感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气象,真诚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赞颂之情。虽然这些作品远远没有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艺术理想和抱负,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写实的表现力。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而不是如实地描绘和还原生活的真实。正是他理解的绘画更接近诗和音乐,而不是叙说故事的小说,他在享受这些作品“成功”喜悦的同时,开始思考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是写实,还是写意?是再现,还是表现?是写情节,还是写情绪?他悄悄地在改变着自己的观念:从重视“画什么”到关注“怎样画”。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其形式语言的构成因素主要是形体和色彩。虽然沈行工有较强的塑造形体的能力,但他更喜欢用色彩来表达感情。他说:“我选择油画,其中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对色彩很感兴趣。”除了兴趣、爱好和他青年时期受到的表现性油画训练,受到林风眠、刘海粟以及他的老师苏天赐等人的影响这些因素外,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他的艺术潜质和才赋更多地表现于绘画的色彩。于是,沈行工开始放弃代表当时绘画主流的主题性创作方式,回归到找寻内心感动的艺术之路。这时,即使仍然取材于江南乡村生活和带有某些情节因素的作品,如《秋晴》、《春暖》、《乡》等,在表现平凡生活的人间温情时,更多地强调写意性和形式感,使画面色彩和形体、肌理与笔触等形式元素自身的情感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摆脱如实再现的束缚,更自由、随意地运用色彩,并通过对于形体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色块并置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他认为:“充分利用色彩的纯度、色相和冷暖这些因素的对比,而不是仅仅依仗于色彩的明度对比,显然是达至画面色彩相映生辉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他在风景和静物画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新的感悟,那就是他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处理画面的图式,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90年代初的《古镇南浔》、《皖南山村》、《蓝色的远山》、《郊外清风》、《黄色调的静物》等作品,则代表他新的审美追求和新的绘画作风:主要选用风景和静物的题材,通过色彩的语言,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江南充满了诗性的爱。无论是远处的山坡、河流,或是近处的房屋、村庄,通过画家匠心独运的提炼和概括,这些富于江南美感的元素和谐地融合在画面里;他重视写生,珍惜在写生中获得的新鲜感受,他的写生含有明显的创作元素。他的风景画有的是根据写生加以提炼的,有的则是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综合形象创作的,他敢于自由地配置色彩和在图式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沈行工的作品越来越简洁、明快和有整体感。他勤于实践,更勤于思考;他的古今中外艺术修养,决定了他思考的深度,也引领着他的探索方向:他虔诚地向大自然学习,又坚定地认为,绘画是高于客观自然的主观创造。他的作品有来自客观自然的生气与新鲜,又有强烈的个性。沈行工是一位有独立见解的艺术家,比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江南的景色是婉约细腻的,他却认为,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别有一股气质,也有一种开阔的感觉;四季的轮回中,丘陵、河流同样尽显造化的不同……这些主观的记忆、印象都融化到一幅幅画面中,从《蓝色的远山》、《郊外即景》到《四月》、《雪后江南》等等,能清晰地看到画家的绘画语言愈加意象化,愈加纯粹化,愈加个性化。由此,沈行工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意性油画。
佛经中说,断除杂念,才能明心见性。沈行工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做减法。阅读他的画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画家去除了人物形象,去除了故事情节,去除了繁琐的细节……只剩下色、韵、情、境。在色、韵、情、境中,只有“色”是技术性的,韵、情、境则都是画家的自我观照。然而,缺少了“色”的如诗如歌的表达,后三个精神层面的升华也就无法产生,因此,色彩就成了沈行工绘画最具个人魅力的标志。从《渡口细雨》明亮的黄,到《蓝色的江南风景》里的蓝,到《五月》、《锦绣江南之一》的绿,沈行工鬼斧神工地驾驭着自己的调色板,在他的画面里弥漫着淡淡的江南的闲适气息,仿佛看到薄雾细雨,草长莺飞,绿波树影,都罩上了一层嫩绿清新又柔和的春光。在《锦绣江南之一》中,层层叠叠的绿,深深浅浅,充斥着整个画面,微妙的变幻着,相互依傍着,田垄的红色更是衬得一块块绿田青青如滴,远处点点白屋,隐在这饱满充盈的绿海中,可谓“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满庭芳・周邦彦)。《蓝色的江南风景》是画家主观印象中的景色,带有明显的梦幻意识,他把虚构和象征的造型放入画里。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近处虚实相间的树木、散落的农舍和屋顶、穿插重叠的菜田,远处横陈的山峦,中间一池吹不皱的秋水……在这里群青、浅蓝、粉蓝、深蓝、湛蓝,搭配得那样明亮、清晰,统一的色彩风格很自然地覆盖整个画面。远景和近景,天空和湖水,阳光和树木,组成和谐宁静的一派景象。近景的村落在正午的阳光的照射下,仿佛凝固了,树不动,风不吹,灰白的房子映衬着泛着蓝光的树木,远山的蓝和湖水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湖面平静如镜。
沈行工的欧洲写生如《欧洲乡镇教堂》、《希腊圣托里尼岛风景》等作品,面对迥异于江南景色的欧洲风光,他的画面一如既往的淡定,纯净,从中能感受到他特有的梦幻般润泽的蓝色,优雅、静谧,犹如有一只手在《冬日池塘》的涟漪中拨出了柴可夫斯基脍炙人口的《如歌的行板》。
近几年来,沈行工进一步深入追求艺术语言的精炼与丰富,不论是写江南景致,还是画欧洲风光,画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在平中求奇,色彩更为大胆,薄敷、重彩灵活运用,更注重在整体气势中讲究层次的丰富和色调的微妙变化。他采用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强化意境的表达,不少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显示出大家风范。
读他近期的作品,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他对当今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意象油画”有明确的态度。他从民族传统绘画中吸收营养,但不是简单地把国画的造型用于油画创作,而是着眼于领会其写意精神,即在保持油画艺术特质的情况下,强化其意象性。也就是说,他不是弱化或放弃块面造型,没有使油画技巧纤细化,而是在块面中穿坊虺せ蚨獭⒒蛎骰虬档南撸赋予更强烈的艺术意味和由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的情趣,从而大大增强了绘画语言的感情因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耐人寻味。
沈行工受惠于江南这块土地滋养出来的艺术感悟,在他的油画中流淌着江南的湿润、清丽,他同时扩大视野,开阔胸襟,广泛运用各方面的艺术资源,培育真情至性,创建了超越江南地域、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风格。他的艺术创造尤其得益于民族传统写意性绘画和欧洲表现性绘画的熏陶与启发,得益于他对艺术规律与创造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得益于他对人生的感悟。
篇2
一、作为班主任必须“勤”字当头,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身作则,平时的言传身教、言谈举止等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势必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此,班主任要做到“四勤”:1.要培养一个勤奋型的班级,班主任要“勤”。没有一个勤奋的班主任,就不会创建一个勤奋学习的班级。从教多年来坚持每天“三到”,即出操到、早读到和晚读到,学生做操时协助体育老师整理队列并监督和纠正学生动作,学生早晚读书时巡堂,老师的付出让学生看在眼里,明在心里。2.要培养一个勤奋型学习的班级,班主任自身要“勤学习”。现代社会要求每位教师都是“学习型”教师,所谓教到老就必须学到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的老师每年都有计划的进行培训和自学计划,还要不断的学习各种国际新的教育理念等,让学生明确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勤奋学习的班主任,让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生明确读书能治愚,勤能补拙。3.勤到学生生活学习中去。在课余时间里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尊重每个学生,学生必然会对你敬而进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同时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气质等得到第一手资料。4.勤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是每位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最关键、最重要,又是最难办的问题,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走势”,我在每接手一个班级时,就对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档案里面记录好每个学生的每次谈话,每次违纪,每周平价等。其次两周一评,评出大家认为本班最努力、最刻苦学习的三至五名同学和评出一至两名学习纪律最差的同学,当然这些评介都是学生自主投票产生的。第三、对每次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都进行制表记录,并对学生开放,让每个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一个周、一贯学期、一个学年的学习进步和落后的“走势”。通过以上做法,本人所带领的班级在每个学期都评得“文明班级”。
二、凭借学生的力量来管理班级,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凭借学生的力量是两方面的力量:一是班干部的力量;二是学生自身的力量。只有学生才最了解学生,也只有学生才管理好学生。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一直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首先班干部由民主投票产生。只有民主产生的班干部,才民主的管理本班学生,取得本班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大家才服从其管理。其次,明确各自的职责,正常管理和监督好每一天的学习与纪律。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把学生的纪律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但是,要抓好一个班级的纪律,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纪律,真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班干部是班级中学生学习和纪律的典型代表,班干部的严密纪律和勤奋学习势必带动全班同学,由点带面。第三,召开班干部会议,制定本班班规,然后让班干们依据各项对违反的学生自行处罚,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效果非常好。例如:在班规中有这么两条:“无故旷课一节为全班打扫教室一天”,“值日生不按时扫地补扫三天,打扫不干净重做一天”。张卫同学旷课一节,第二天又没按时值日,值日时又忘记整理讲台上的东西,结果累计做了一周的值日。这给全班同学的教训非常深刻,从此以后,班上谁也不敢无故旷课,教室的值日,本班的清洁区,无需班主任去监督。
三、开展活动,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提高班级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比如:每接手一个班级后我都围绕“团结就是力量”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各抒己见,理解是增进友谊的法宝,为创建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注下剂。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班际篮球友谊赛,并要求全班同学到厂到场观看助威,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要求大家要做文明观众,无论哪对进球都留给响亮的掌声。第三,每次班级体活动取得这些成果后,我及时在班上肯定每一位同学,鼓励他们,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构建“班和万事兴”
篇3
“幸福指数”全称国民幸福指数,简称GNH。“幸福指数”测量的是人们的幸福感,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那么,“学生的幸福指数”应该就是一个衡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指标。学生在班级中也有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对班集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谐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的价值,推进学生、班级、学校共同发展,从而深化学校和谐德育的主题。
―、前言
在当今中国,最痛苦的人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农民工;一种是学生,而在学生中,最痛苦的算是高中生。读书,上了高中,就必定要成为痛苦之人吗?笔者认为,作为一个高中生,首先要学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其次是必须学会快乐,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把成长当作快乐的事,把进步当作快乐的事,把关心当作快乐的事,把荣誉当作快乐的事。如果一个高中生在一个班级里,在高中三年都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那么,这一定是一个失败的班级。
生活不是枯燥无味的,更不是充满烦恼与痛苦的。作为一个仍然依靠父母供养,仍不需面对社会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青春少年,我们的高中生,更应该每天都阳光灿烂,欢声笑语。可是,据某科研机构的调查表明,有80%的高中生有过辍学的念头,超过一半的高中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有20%的高中生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当祖国日益富强,当生活渐趋小康甚至富裕,当上大学已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却感觉到学校生活越来越枯燥无味,感觉到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呢?
我们暂且不去批评什么应试教育和升学率。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学生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学业的繁重和对成绩的无奈,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不认知,对班级的不认同,对生活的不重视以及对他人的不认可。所以,如果能让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上感到快乐与幸福,还能在更多的方面如集体活动、人际交往、才华展现、信心树立、人格培养、情操提升、道德完善等,让他们感到快乐与幸福,甚至,能让所谓的学困生也感到在这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是快乐幸福的。那么,一个班里所有的学生,是不是应该对生活有着更多的热情,对学习有着更多的努力,对班级有着更多的热爱,对学校、教师有着更多的认同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措施
第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集体目标的实现,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第二,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一个幸福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
第三,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要创新建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就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如认真听讲的习惯――眼到、口到、心到;认真书写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的习惯等。在学习上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预习,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要求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跟教师走;提高作业质量;努力提高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等等。
第四,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发挥班委会的核心力量,人人做主人
一个幸福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批既团结又能支持班主任工作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学生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要使班级管理见成效,工作就要细致入微,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为他们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第五,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学”由“乐”成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能获得快乐,获得友谊、获得理解,这样班级凝聚力就更强了,师生之间也能获得感情上的升华。
总之,应对学生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功利,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刻薄。比如,有学生迟到了,帮他找到迟到的原因,提醒以后他以后要注意,而不是总是训骂他;有学生犯错了,帮他认识错误的危害性,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而不是劈头盖脸地一顿狠批;有学生恋爱了,站在他的立场上理解“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帮他权衡利弊,暂释情怀,而不是急急忙忙地向家长告状;有学生上课睡觉了,轻轻提醒他起来,课后告诉他注意劳逸结合,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罚他站半个上午;有学生上课玩手机,应先给他提个醒,或帮他暂时保管手机,或用更精彩的教学方法、手段吸引他,而不是跟他冲突、对抗……
三、意义
也许很多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管了,但难管也得要管,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坚持去走这样的一条路。因为,如果爱自己的学生,就不能让他们像笼中的小鸟,展不开欲飞的双翅,唱不出动人的歌,不能在学习的压力下,在管理的束缚中痛苦、沉沦……
快乐,不是简单乏味的数字;幸福,不是空洞苍白的理论。虽然在一些学校,对很多班级来讲,生源并不好,学生成绩也比较差,但快乐幸福不一定与考试成绩成正比,家缠万贯未必快乐,身无分文未必不幸福,学生成绩不好,感觉学习乏味,不快乐,可以让他通过其他活动找到快乐,找回自信;家庭贫困,可以让他在班级里得到温暖;理科学得不好,可以挖掘、表扬他的文科潜力。总之,上帝给你关上这扇门,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
篇4
1 创造和谐民主的班级环境,熏陶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班集体的要求、舆论和评价,对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学初,我班的学生经常因小事就发生同学之间的打闹现象,屡见不鲜。我从性格因素分析:第一,因为性格小气狭隘,容易产生矛盾和“磨擦”;第二,个人主义观念浓厚,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第三,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弱,容易冲动。
1.1 教育学生“班集体是我们的大家庭”,人人应民主平等,团结互爱。
“班集体是一个大染缸”。要通过集体氛围去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首先就要营造班级和睦融洽、民主平等的气氛。我经常教育学生:“班集体是我们的第二家庭,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同学之间又是兄弟姊妹,要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互相关怀”。同时,我还充分发挥“表扬”这面红旗的作用,尽量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因为,我认识到对学生过多的批评,只会给予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速“性格”的变“坏”进程,令教育弄巧成拙。
1.2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诱导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
一些学生的性格问题必须个别对待,进行个别辅导。我班的小灵同学,他性格孤僻怪异,上课他从来不举手发言,也不发表意见;但是下课后,却“生龙活虎”般到处乱跑乱撞,为了扭转他这一寻常个性,我首先联系家长,了解同学,摸清他的个性特点以及成因;然后,便开始尝试在课外时间找他谈心,逐步敲开他的“心弦”,与他交朋友,投其所好,让他知道老师是真心关心他。经过一段时间与他接触,他开始吐露他的“心声”:原来自二年级的一次课堂提问,因一时答错问题被同学取笑,以后便逐渐减少堂上发言,他认为堂上发言便被同学取笑,而且不一定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成绩也同样不受影响。我针对他的这一看法,告诉他这种做法不但是影响学习的问题,而是影响将来在社会工作的个人素质问题,我还利用报刊上的突出事例,摆在他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道理和事实上引导他观点的转变。
1.3 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待人的礼、谦虚诚恳的性格。
培养学生良好礼仪,是营造和谐、民主的班级气氛的一项重要举措。有些同学相处,常“粗言”相待,侍强凌弱,也是造成班级气氛紧张的原因之一。进行礼仪教育,是性格教育的当务之急。
2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良好性格
现在,学生中是独生子女的较多,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事事代劳,结果使大部分孩子的性格变得任性、倔强、自大,样样依赖别人,缺乏独立精神。这种性格是不适应21世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形势。“管理以人为本”。学生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
2.1 实施“双轨制”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
由于人人有机会在班上“执政”,班干部的工作素质必然会不稳定,必然带来班级管理的混乱,也不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早日形成。所以开学初,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值日班长轮值制,纪律委员分工制”的“双轨制”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实行“双轨制”,目的在学生中树立曲范,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自律自强的纪律意识,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小主人”。
2.2 抓好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进行专题的性格教育。
良好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和交往中养成的,它需要经过由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生活的小事抓起,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天抓起。例如:
①利用课前准备管理,进行独立自理教育;
②利用上课学习管理,进行自主竞争教育;
③利用课间纪律管理,进行交往礼仪教育;
④利用清洁值日管理,进行务实责任教育;
⑤利用归程集队管理,进行自律自制教育;
3 树立良好性格的模范,开展“十佳”评比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我还针对本班学生性格的优劣,开展“十佳”性格评比活动。
3.1 通过全班性格大讨论,分析的“‘十差’性格”,在本班开展“‘十佳’性格学生评比”活动,具体如下:
篇5
G大调协奏曲
三天前,我的阑尾炎又犯了,家人舍不得让我手术再次选择用药物镇住病痛。
在父亲的办公室挂完了水,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便偷偷套上宽大的绿色“手术衣”带好帽子口罩和手套,装模作样地走进手术室。
透过玻璃,看到了一群医生正围着一个病人。我正仔细地寻找父亲,忽然看见一个正站在一台麻醉机前的阿姨一下子倒了下来,好像是高度紧张而出现了问题。我吓了一跳,看到有人手忙脚乱地抬她出来,便急忙往走廊的深处走过去。九间手术室都在进行,不停地看见有进进出出的医生,那脚下踏出的声音就如同美妙的音符活蹦乱跳地融合在一起,演奏出了美妙的《G大调协奏曲》。
忙碌却动听,这就是天使的旋律。
如歌的行板
大约下午1点钟,终于结束了所有手术,我也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爸爸满身血点地出现在我的面前,看样子还没有来得及换衣服。
“爸爸,我饿了……”我装着可怜的样子等待父亲的回应。谁知父亲竟一句话也没说,拿出一把钥匙,蹒跚地走了出去。
因为在手术多时,父亲要来回地跑,所以腿上的静脉出现了毛病,但父亲从不说是什么毛病。我知道,不是什么小病,只要父亲一忙,那双腿就和中了风一样。
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我流下了泪。后来听说那位阿姨前一天晚上发烧,挂水挂了一半,拔掉针就开始手术。谁知进行一半便坚持不了了,竟烧得昏了过去。
维尼亚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我最欣赏的一首歌,送给我们的天使,这就是天使的旋律。
海滨音诗
经常听到许多人抱怨:“医生哦,要多黑有多黑,你不给他红包,他才不理你呢!”其实那只是极少数。
医疗事故而发生的纠纷我就见过。
那次从手术房中推出了一位死去的老人,当护士告诉家属他已死去时,只见七八个人一下子冲进来,抓住一位值班医生大吼大叫。我看见了一阵惊慌就跑去找父亲。
父亲作为主任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二话不说就走出去。还没来得及说话,又冲上来四名家属看见父亲穿着白大衣,上来便揪住父亲大骂:“是不是没给红包?你把老头子的命还过来……”接着一把撕开了父亲的白大衣……
父亲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看着家属推走死去的老人,父亲对所有在场的人说:“散了吧,都散了吧……”
篇6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美,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致.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其作为使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同学们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如教唱第十五册《红河谷》一歌时,我发动学生用讨论法得出:歌曲情绪是徐缓地、悠扬地.我故意用欢快地声音演唱歌曲,学生迫不及待的争相发言,“您唱的不对!不对……”我适时提问:“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演唱呢?”同学们会异口同声的重复刚才讨论的结果:歌曲应该用徐缓、悠扬的声音表现.这时候再让大家演唱歌曲,既能使他们加深印象,又激活了课堂,效果也会更好.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教师适时的幽默言语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是打动人心的语言艺术,教师是通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
上音乐欣赏课少不了要介绍一些曲作者.恰当的介绍能把学生顺利地引入音乐欣赏的艺术情境之中.我会注意对象,取舍得当.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实际(包括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取舍作曲者相关知识.这样,学生易接受,教师也易于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最忌面面俱到,无所不及.这样做不仅占用了大量授课肘间,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乐曲的兴趣.因此,介绍曲作者应有所侧重,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出发,介绍曲作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意到了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例如赏析肖邦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时,我让大家先欣赏了他的钢琴独奏《夜曲》.我抓住一个重点,从夜曲的体裁入手,让学生懂得夜曲多指钢琴小曲,通常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浪漫气息浓厚;然后再重点让学生了解,肖邦虽然一生苦多于乐,但他生性纯真、浪漫,能够在痛苦的体验中创作出高雅、快乐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肖邦的人品和作品.在欣赏他的《如歌的行板》,学生就会找到相同的旋律,发现二者的共同点.为第二课时的歌曲《夜曲》学唱也打下伏笔。
教学上大的方面注意到了,细节也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到歌曲的每个要素.如:音乐作品中演唱记号的处理、情绪把握、地区风格表现……二度创作不成功,也不能使学生很好的表现歌曲.这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印象,我往往正话反说,或用白声范唱,或用相反的表情范唱,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出好的歌曲表现方式.学生在处理情绪时,注意到这些细节,歌中的美也就表现出来了.学生在实践中知道了这样的歌是美的,提高了自身的审美修养,那么,再遇到无意义的某些流行歌曲,就能用自己健康的审美标准自觉抵制。
篇7
清晨,我早早地起了床,吃完早餐。太阳照着大地,我怀着 愉快的心情坐上旅行车,兴致勃勃地来到香港海洋公园。
走进香港海洋公园,超大弧形亚克力胶展示窗为你撩起大海神秘的面纱,海底隧道好象如歌的行板,轻柔平缓地把你带入静谧而瑰丽的海洋世界,蓝的是蓝鲷,银白色的竹叶鱼,性情温顺的豹纹鲨,体型修长漂亮的柠檬鲨,令人不寒而栗的食人鲳,还有珍贵的水中国宝----中华鲟, “鹰嘴鳐”,这个已在地球上存在一亿多年的古老生物,像一个轻盈的精灵,正从游人的头顶悄然划过;庞大的海龟正悠闲地荡着清波……游人好象经历着一次奇妙的环球海底旅行。
突然,一条大鲨鱼展现在我面前,它的外形像个长长扁扁的大三角形,只不过“三角形”的屁股后面拖了一根长长的尾巴,肚皮白白的、滑溜溜的,靠头部的地方长着两个小黑点,真像大鲨鱼的眼睛。哦!我知道了,原来是一条魔鬼鲨鱼呀!
来到香港海洋公园,游人可以凭海临风,倾听轻柔的海浪,观赏海鸥翔集、天蓝海阔的无边美景;在这里,游人还可以轻轻地触摸这些来自大海的朋友,尽情领略来自大海的柔情;在这里,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篇8
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1865―1875年左右,前期创作倾向比较欢快明朗,向往光明。
第二时期为1875―1887年左右,这一时期虽然因为婚姻工作等因素精神上比较苦闷,但是1876年梅克夫人与柴可夫斯基开始通信,与梅克夫人精神上的交流成为柴可夫斯基精神上的依靠。梅克夫人还对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援助,使他摆脱了日益感到烦闷的教学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这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时期是1887年左右至去世,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逐渐进入了顶峰,作品风格表现出了悲剧性的倾向。
他的钢琴组曲《四季》是作者成熟时期的作品,是1876年柴可夫斯基应《小说家》编辑的委托,以1―12月为标题,根据杂志所附俄罗斯著名诗人对应于各月的题诗所写的十二首小曲。
一月《壁炉旁》旋律优美、抒情,带有一丝忧郁的色彩。复三部曲式,A大调,朴素的中速。乐曲旋律柔和抒情,带着丝淡淡的忧郁,有一种怀旧的情绪。乐曲的主题是非常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带着一丝丝的怀旧与伤感。主题的层次比较丰富,一共有四个声部,主旋律在右手高声部,在弹奏时需要指尖贴键,强调连线。二月《谢肉祭》描述的是节日里欢腾的场景。复三部曲式 2/4拍 D大调 准确的快板。这首作品又译为《狂欢节》,但是译为《谢肉祭》更加细致贴切。这首作品用简短的音乐语言表达了盛大的人们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作曲家采用了一种类似回旋曲式很好的解决了小曲表达大场面的困难。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是柴可夫斯基运用音乐的语言描写俄罗斯春天到来时生机盎然的景象。三月《云雀之歌》2/4拍 g小调 有表情的行板 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三首三月《云雀之歌》是一首短小精致的小品,全曲只有45小节。明亮的曲调表现出一副春意盎然的图画。全曲采用了单三部的曲式,作曲家用三十二分音符的三连音来表现小鸟欢快的鸣叫,在弹奏时不要过度的一味模仿小鸟的鸣叫,把作品弹散,而要放到整部作品中考虑,注意全曲整体的歌唱性。四月《松雪草》6/8拍 降B大调 适度的小快板 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首作品描写了松雪草冒着残冬的寒雪和初春的冷风绽放出嫩芽歌颂了生命力的顽强。这首作品是主调织体,基本保持三个层次进行,经常一只手同时弹奏两个层次,如第九小节第四拍主旋律音是中声部A音,要与高声部的一组双音同时用右手演奏,右手要控制量个力度,首先应慢落键,先控制好音色;其次不必过度强调主旋律音,而是控制好高声部的双音来达到自然奏出旋律音的目的;再次一只手控制几个声部是一种控制音色的能力,需要通过单独的训练来加强。有的一只手同时弹奏两个层次的小节,如果可以通过指法的调整来解决,主旋律音在高音声部和中声部的E音同时用右手弹奏,把指法调整成用左手的拇指弹奏这E音,与在左手的低音声部FA和弦同时奏出。这种方法既能很好的保证旋律的流畅性;(因为中声部和低声部的奏法都是连线内跳音)还降低了技法的难度。
五月《白夜》9/8拍 G大调 小行板、小快板 复声部曲式。作品描述了到了五月时节,俄国境内很多地区夜晚消失,整个晚上呈现出一种黄昏般的景象。六月 《船歌》4/4拍 g小调 如歌的行板 复三部曲式。六月《船歌》是《四季》中流传非常广的一首作品。这首钢琴小曲曾被改编成很多乐器的独奏曲和器乐合奏曲。开始引子由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组成。引子引出了本曲基本的速度和固定节奏型,像是远远传来的划桨的声音。乐曲主题由如歌的旋律,优雅的和声与美妙的支声部组成。作品为复三部曲式,主旋律优美悠长,手指应慢落键,演奏者的气息也应配合作品弹奏,调整的悠长平缓。左手的节奏呈现出一种固有的律动,像是有规律的划桨声,随着右手歌唱性的旋律缓缓推进音乐的前行,左手应保持好稳定的状态,整体力度也不应过强,左手和弦音应支好架子慢落键,不必过度强调和弦立的性质,以横向为主。作品力度与情绪的起伏可随着旋律的自然走向做调整。尾声音色变得轻柔。犹如人们深情的唱着歌,回味白天的情景,划船散去,划桨荡出一层层水纹,远远传来人们的歌声……
七月 《刈者之歌》4/4拍 降E大调 快板 单三部曲式。《刈者之歌》是描写俄国农民民间劳动的小品,单三部曲式,主题比较质朴、有活力,具有民间歌曲率真、爽朗的风格,表现出人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心情。八月《收获》和七月一样也是一首描写农民劳动场景的作品。这首作品的气氛相较于七月更加的火热欢快。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因为作品开始弹奏就呈现出劳动紧张热烈的场景,所以演奏者在演奏前就应调动起一种积极的状态。
九月《行猎》全曲热烈欢快,表达了人们秋季去野外行猎的喜悦豪迈之情。十月《秋之歌》优美感伤,感情细腻。十一月《雪橇》与十二月《圣诞节》表现了俄罗斯冬天的情形。
《四季》是现实题材的浪漫主义作品,组曲充满俄罗斯民间特色的旋律和节奏,层次丰富且富于变化,描述了俄罗斯四季风景的变化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人民及这块土地深深的眷恋。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俄罗斯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又吸收了西欧文化的精髓,并与专业创作很好的结合起来,为俄罗斯及世界音乐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屏国.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的演奏与教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9
春,拉起小提琴
春姑娘就是童话里的仙女,瞧,她迈着轻盈的步履翩翩而至,拂一拂水袖,便如醉如痴地拉起她那把小提琴,于是世间的生灵都在这美妙的乐音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了,草木抽芽了,百花盛开了,冬眠的动物睁开了惺忪的睡眼……
一声春雷过后,春雨也淅淅沥沥飘落下来。“啪”的一声,草籽挤破了坚硬的外衣,慢慢地探出嫩绿而娇柔的小脑袋,它好奇地张望着这个新奇的世界,然后欢呼着:“春雨下吧,下吧,我要发芽;下吧,下吧,我又有了生的希望。”小燕子们张着它绿豆般的小眼睛,叽叽喳喳的,绘声绘色地呢喃着这个美丽的春天。
夏,击响了大鼓
夏叔叔有着一副钢筋铁骨,他赤膊上阵,“咚咚咚”擂响了动人的大鼓,振聋发聩。他振一振刚强的手臂,引来了一群精灵。精灵们呼喊着:“夏天的精彩,由我们创造。”
“呼,呼,呼”,风婆婆带来泥土的芳香和青草的气息,把浓郁的花香向四处扩散,人们仿佛也增添了无穷的力量。震耳的雷声过后,瓢泼大雨“哗啦啦”从天而降,酣畅淋漓,草木更绿了,世界更清新了。
青蛙是最佳的鼓手,“呱、呱、呱”,一记记鼓点短促而有力。还有各类的昆虫和鸟类们组成了一个乐队,鸣蝉、蟋蟀、黄鹂,“口兹――口兹呀”、“唧唧唧”、“忽嘘忽嘘”,此起彼伏,纵情地演奏着,高亢的、低沉的,豪放的、委婉的,它们给夏天带来无穷的魅力。
秋,奏响了琵琶
蓝天白云的背景中,秋阿姨着上金色的礼服浓妆上阵。她拨动玲珑的琴弦,给成熟的庄稼们带来了万紫千红,连绵的远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娇艳迷人。
“扑通,扑通”,池塘边的果实落了下来。“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动人。“沙沙沙”,落叶带着太阳的光辉和一丝清香飘落下来。踩在地毯般柔软的叶片上,我们怀着收获的心情,拾一枚红叶当书签,记录着秋的心音和收获的喜悦。
冬,弹起了钢琴
“沙沙沙”,大雪纷飞,飘飘洒洒,冬爷爷静悄悄地来了,幽静而朴素,却给我们带来美好的憧憬。
和着冬天的旋律,雪花漫天飞舞,闪着冷静的银光,犹如钢琴奏出的轻音乐,天籁一般。
“吱――吱”,我仿佛听到腊梅绽放的声音,它在严寒中是这样的不屈不挠,鲜艳的色彩,傲然的风骨,浓郁的芳香,显得特别清新而孤傲。它仿佛在宣告:“严寒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尾声:新年的钟声
春夏秋冬踩着音乐的节拍,和着生命的足音,转了一个圈,我们又听到了新年的钟声,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这如歌的钟声里,处处都散发着生命的芬芳,处处可以听到生命的骚动。
是啊,世界多美妙,生活多美好,人生多灿烂!张开耳朵,聆听这美妙的律动吧!
指导老师:吴贵顺
篇10
摘 要: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突破“听”的藩篱,运用“联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本真内涵。要通过“视听联觉”,让学生浮想联翩;通过“听动联觉”,让学生随舞飞扬;通过“听感联觉”,让学生意犹未尽。
关键词:联觉;音乐欣赏;音乐教学;视听联觉;听动联觉;听感联觉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84-01
“联觉”这一术语源于希腊语“synesthesia”,意为“同时的感受”。基于心理学视角,“联觉”可以理解为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转引自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基于生理学视角,“联觉”是一种“伴生感觉”“共感觉”,有一种“感觉挪移”的意味;基于美学视角,“联觉”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通感”等。音乐欣赏是一种“听”的艺术,但音乐欣赏又不能仅仅停留于“听”,音乐欣赏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音乐中去感受、体验和领悟。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突破“听”的界限,努力运用“联觉”,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身心全方位地去感受音乐。在这个意义上,“联觉”是一种“具身感受”“具身体验”。
一、视听联觉:让学生浮想联翩
音乐作用于人的感官首先是引发听觉的反应,但由于“联觉”的生理心理作用,因此也能引发人的非听觉性的感受与体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意象联觉”。尽管音乐的声音可闻而不可见,但人们总能因为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而在脑海里甚至眼前浮现出或隐匿或模糊或清晰的视觉图像、表象、意象等。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乐审美知识、审美经验、审美水平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欣赏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诸多形式如课前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状态、能力、倾向等。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近、易于理解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并在欣赏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例如,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下册“春天的歌”中的《嘀哩嘀哩》时,首先让学生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哼唱部分旋律。但如果仅局限于“听”的角度让学生欣赏,他们就很难体会到活泼、俏皮、童趣的感受。基于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生机盎然的春天画卷,让学生在“画”与“律”的交融中理解音乐所表达的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种训练多了,即使看不到画面,学生倾听旋律时也会下意识地在脑海中浮现出音乐所表现的视觉图像、意象。流动的音乐赋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开阔了学生的审美视界,唤醒了学生的形象记忆,使他们在脑海中产生鲜明生动的视听联觉形象。
二、听动联觉:让学生随舞飞扬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E.J.Dalcroze)曾说,音乐教育要听觉领先、动觉切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形体律动”的作用,让学生具身感受、体验。音乐教育家奥尔夫(Carl Orff)也主张用肢体语言、身体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听动联觉”可以让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彰显,让音乐的质感得到充分显现。例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童声中国娃”中的《童声里的中国》,是一个二声部的律动练习,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内心节奏感的要求都很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内外两个小组,让学生静静地聆听。学生们在聆听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学生边听边踏步,在弱拍上自然地加上弱拍的拍手动作,在强拍上自然地加上强拍的拍手动作,并且身体伴随节拍的变化而自然地左右摇摆。学生试唱时,会通过脚步左右移动变换身体重心,用身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这种身体律动,切合了乐曲本身的律动,有助于学生感受乐曲中洋溢着的勃勃生气和自豪感、幸福感。
三、听感联觉:让学生意犹未尽
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常常能引发人的心理感受,让人产生或兴奋、或忧伤、或悲痛、或快乐的情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说过,音乐直抵人的意志,让人产生一种接近本体的感受,产生细腻微妙、难以言传的体验。听感联觉,一方面有助于欣赏者领悟音乐作品的本真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欣赏者更深入地欣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植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例如,教学苏少版六年级下册“溯流探源”中的《夜歌》时,在学生聆听歌曲后,教师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有人说,歌曲曲调情感丰富,如泣如诉;有人说,歌曲的情绪伤感,仿佛无奈的叹息;有人说,歌曲仿佛在倾诉,表达了沉郁的情感;有人说,歌曲曲调深沉缓慢,听起来容易感动……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当学生知道这首民歌被用作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第二乐章的主题时,当学生知道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欣赏《如歌的行板》老泪v横时,他们对这首歌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意犹未尽的体验。
四、结束语
“联觉”将抽象的音乐转化成可感的审美意象,唤醒了学生的音乐联想。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嗅觉、触觉等身体感觉相互挪移,深刻体验到音乐的内涵。教师要充分发挥“联觉”的教学功能,让学生通过“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等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而抵达丰富的音乐世界。
作者简介:薛博予(1989-),女,江苏启东人,小学二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阳.音乐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联觉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