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李煜范文
时间:2023-03-20 04:2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浪淘沙李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李煜 词 艺术赏析
一种文学形式,从萌芽到定型,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这种已定型的文学形式,还需要另一个过程,才能确定其名称。词也亦然,它和乐府歌辞一样,是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是从诗分化出来,逐渐发展而成为脱离了诗的领域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故有人说词“源于唐朝,产生于民间,而盛行于宋”。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曲子就是指一首歌词的音乐形式。词,是心绪文学,言情文学,它最能够最擅于传达词人幽约细腻、深婉复杂的内心情绪,后来简称为词。词的名称由此而来。在唐五代词人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的当推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在位十四年,世称“李后主”。作为皇帝,李煜是一个昏懦无能的亡国之君。李煜虽是个失败的皇帝,但他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而成就最高的是词。
李煜的词,从内容和格调看,可以他亡国被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前期,他是一国之君,帝王之尊,沉湎于宫廷的清歌艳舞、缠绵恩爱,主要抒写其宫廷生活的情绪,后期的词,绝大多数写他亡国的深哀巨痛和抚今追夕的悔恨,如:《望江南》、《相见欢》、《浪淘沙》、《虞美人》等,词人的内心情绪外化于词中,便成为词作中的情感意蕴,“词心”,即是表达于词作中的心灵感受。词心之成在于蓄极积久、不得不发的真情,是作者以语言的形式表现词作中的自我感受。这类词即是作者内心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至今它们仍旧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令》正是李煜被俘北上之后的词作,这时期的词风发生改变,由清丽闲雅进入深沉悲怆。以准确的文字、深切的情感、绝妙的比喻、压抑的心绪,写他的亡国之音、思乡之愁。在这首词里,没有典故,也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明白如话,像是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飞洒着、飞洒着,那么自然,似一幅凄美、伤感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淌进读者的心里,那么具体、真实的感受,令人心动!
上片写欢乐的梦境,而梦醒时正感到五更寒气的侵袭,帘外传来那潺潺的雨声,让作者想到春天即将逝去,带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呜夜啼》)的哀叹,春意已经消歇了。“五更”,作者自梦中醒来,可见他梦的短暂,也证明他不能安然睡眠的痛苦。“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呜夜啼》),“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长相思》)等也证明这一点,这是李后主成为亡国之君后痛苦心境的真实写照。薄薄的罗衾,抵挡不了寒气,这不仅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气温,同时还指更加难以忍受的心中寂寞,“寒”带有了双关的意义。“罗衾不耐五更寒”与下面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相照应,形成对比,便更可看出这个“寒”字包含了比字面上远为丰富的情感。梦里,他是欢乐的,没有寒冷;而梦醒了,冷酷的现实一再提醒着他“身是客”的地位,想到欢乐的生活已经不再,这使作者此刻更深切的感到“五更寒”了。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冷暖的交替,他岂能不倍感寒冷呢?
李后主被俘后,他的词中常常写到做梦,梦见南国的芳春,南国的清秋,“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望江南》),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美好回忆和过去生活的深深留恋。然而,“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子夜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梦里他忘掉自己俘虏的身份,寻得片刻的欢乐,而梦中越是欢乐,醒来则越是凄苦,亡国之恨越是深切。在这首《浪淘沙令》中,这种悲剧心理刻画得更为深入、细致。
现实是真实而残酷的,但又必须面对。下片写作者凭栏远眺,那望不见的故国山川,更添加了惆怅之哭。“莫”字是对作者心理活动的描写,“独自莫凭栏”是作者的自戒之词,想要暂时忘却自己是个失去自由的亡国之君,这表现了词人孤独、愁苦的情愫!“无限江山”饱含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赞美。“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作者哀叹无限江山如此匆促、草率、轻易地丢掉了,想要再见却已是困难重重了。这让我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与此相比,沦落的故国,相见之难,亦是难于蜀道,难于上青天!独自伤悲,无限留恋与感慨,早已于是无补了。“别时容易”是作者对亡国的懊悔与痛苦,大好河山轻易地别离了,却永无相见之期矣!以常言常语道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亡国之哀。
这首词的收尾甚为巧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与上阙的“春意阑珊”相呼应,既是指春,也是说人,伤春且悼己。“天上”即是那曾经天堂般的帝王生活,而“人间”则是指梦醒之后回到残酷的现实的亡国之君的囚居生活。落花随着流水飘散、远逝了,春天也将匆匆地逝去,一片凄然,是在喻国破家亡的处境,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比较,已有了天上人间的差别。同时,也暗示了梦境与现实的对照,照应了“梦里不知身是客”。梦境里,是欢乐,是过去的那种安逸、舒适的享乐生活,“一晌贪欢”暂时忘却了现实的悲苦处境,而梦醒了,却依然要面对冰冷残酷的人间生活。作者长叹“流水落花”,春去人逝,“天上人间”是词人对亡国后生活现状的哀叹,暗示了词人悲痛欲绝的内心世界。
梦境和现实,过去和现在,欢乐和悲哀,概括起来便是“天上人间”,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梦境如此短暂、欢乐,却暗示了现实的漫长、痛苦,反衬手法的运用,极其生动地反映了词人痛苦悲怆的心境。身陷异国,“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感到失国的悲哀、处境的艰险,使这位敏感的词人体会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痛苦。恍如一梦,而历史已改写了朝代,对故国的思念令他痛彻心肺,却只能寄托于梦中了!
“流水落花”春意阑珊,充满了忧伤与怨恨,给人一种凄楚、清冷而凄美的意境,启发感动读者。李后主词中,常以水喻愁、以水喻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等。这首词中同样写到流水,那遮不住、切不断的流水,承载着落花把春天给带走了。水不倒流,时不再来。暗示了“故国不堪回首”,江山易主,难再相见的现实。“春去也”饱含了词人的多少留恋、惋惜和无可奈何的悲哀!春归何处?天上?抑或是人间?谁能告之呢?这“天上人间”的感叹,让人感到空间的广阔和时间的悠长,在不尽的余味中留给读者以无尽想象的广阔天地。
这首《浪淘沙令》沉挚深刻地抒发出李后主国破身亡发深哀巨痛,让读者深深感染了词句中的血泪,潮湿了我们的心,似乎一幅清晰、凄美、冷落的画面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在这凄冷的下着绵绵春雨的深夜里,一位满怀着哀伤惆怅的落魄的亡国之君,身上单薄的罗衾抵挡不了五更天的寒冷气温,他发髻凌乱了,依靠着栏杆,听着帘外潺潺的流水声,望穿春愁,独自感伤。哀叹春即逝,落花随流水,且有故国梦魂中的悲愁情怀。天上人间的变更,人生境遇的变迁,那断人肠的相思,正似那淅淅沥沥、绵绵不断的春雨折磨着这位敏感的词人的心。梦回故国,人生天上人间的改变,怎能不令他心碎沉痛呢?
李煜虽是不幸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却创造了不朽的词作,艺术也给了他不朽的生命!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以此点评李煜的词是十分精当的了。
参考文献:
[1]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卷四),古籍出版社,1986。
[2]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教育出版社,1990.6。
[3] 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篇2
最浪漫的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最浪漫的梦当属李白的梦。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瀛洲是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却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最有抱负的梦――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最有抱负的梦当属陆游的梦。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言。此诗前三句写梦因,诗人白日忧国忧民,才会在夜阑卧床睡眠中“有所梦”,而倘若不是“僵卧”、不是“夜阑”,就不可能有梦的出现。故“僵卧”与“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第二句“尚思为国戍轮台”写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如果诗人没有为国戍边的情怀,就不可能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中“风吹雨”写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可以说,正是有了“风吹雨”这一外界条件,诗人才在似睡非睡、模模糊糊之中生出“铁马冰河”的梦境来。最后一句,写梦境。与诗人其他通篇记梦的诗作有别,此诗写梦境独树一帜。全诗由梦因而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人们尽可以据此梦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想象诗人当年是如何身披铁甲、手持兵器、骑着那披铁甲的战马驰骋沙场、英勇杀敌,作此诗时他又是如何梦萦神牵“九州同”的。
最伤感的梦――《琵琶行》
最伤感的梦当属白居易诗中的梦。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汝泪红阑干”之语,这是琵琶女早年“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春风得意与中年“门前冷落鞍马稀”、晚年“嫁作商人妇”独守空闺巨大反差的最好体现。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并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风光的往事,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所做之“梦”呢?
最愁肠百结的梦――李煜《望江南》
最愁肠百结的梦当属李煜的梦。李煜在《望江南》中写道:“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在亡国后所作的词,有不少都和梦有关。这首《望江南》描述的是梦中游览江南所见。从开篇“闲梦远”三字句中看得出作者正陷入深沉的愁梦中,精神迷离,那如烟的往事虽仍萦回在脑际,却如梦一样远不可追了。曾经有过豪华奢侈生活的李煜,入宋以后所思念的都是往日的生活情景。南国,指江南,也就是他的故国。江南此时正逢清秋节,而此刻的自己呢?作者一字未提,只留下空间给人们以思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被幽禁在小楼上的李煜正愁肠百结,神驰千里之外。“千里江山寒色暮”是在描写故国风景;“寒色暮”,是对千里江山辽阔秋景的进一步描绘;“芦花深处泊孤舟”,芦花,洁白似雪,丛生拢聚,而有一孤舟正隐隐藏于芦花丛深处,有种超然尘世之外的感觉。也许对于李煜当时的“囚禁之身”来说,这样的隐士生活也值得向往。“笛在月明楼”是收尾,这尾景倒有一番清幽别致之情。明月满楼,笛韵悠悠,令人留恋。试想,此刻词人已经醒了,正对着明月,怨怀无托,这凄清的色调着实令人叹惜。
篇3
2、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
6、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
7、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8、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9、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篇4
李煜继位之前,南唐国势已走向衰落,他的父亲在后大的攻势面前,最终将江北领土割让,南唐和后周隔长江对峙,但面对后劲的发展势头,南唐上下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已经无力挽救败势了。25岁时继位,他不理国事,而一味地放纵自己的爱好。李煜非常信佛,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金陵的僧人多达上万。他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僧人犯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经,然后赦免。他苟且偷安,生活奢华,常常在宫中营造销金红罗幕壁。镶以白金和玳瑁,并插上奇花异草,题曰“锦洞天”,与皇后周宪于其中作词嬉戏;每到七月初七,就命人用红罗绢装扮成月宫天河的情景,为作词创造灵感。他没有皇帝,特别是周世宗那样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壮志,所以对军事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他也是极力压制。文武大臣也只好随他一起等待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杰出的词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文章出众,而且擅长书法和绘画,造诣颇深。在富有才华的父亲和当时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他的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欢的大臣冯延已也擅长填词,君臣之间切磋技艺,最后将疆土切磋完了,但词的成就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词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描写宫廷之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他词成就最高的时候。
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不积极备战,而是借酒消愁,但宋军不是几壶酒可以浇走的,厄运终于来临。天宝七年(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请他去开封,他托病没去。不久宋军将金陵包围。前线将士拼死抵抗时,他还在宫中填了一首《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未写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三句还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便做了俘虏,后被封“违命候”,实际上是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
篇5
【关键词】李煜词 抒情特色 白描 景中寓情 直抒胸臆
李煜的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历代词家推崇它,广大读者喜爱它。那么它的魅力何在呢?我认为,那正是源于他那无与伦比的抒情特色。李词的抒情特色,具体表现在作者怀着纯真深挚的感情,抒发的是人生经历中最真切的感受,或用白描,或是景中寓情,或是直抒胸臆,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来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自然明净,含蓄深沉。
李煜词中的情如此动人,首先得益于他善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王国维称赞李煜的词“神秀”。“神秀”在哪里呢?我认为,“神秀”就是洗却铅华,纯用白描手法表达人物内在神韵的功力。李词的语言极为平易,从不用生僻的典故,文清字顺,语虽浅而感情却很真挚。例如《清平乐》:“别来春半 / 触目柔肠断 / 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 / 路遥归梦难成 / 离恨恰如春草 / 更行更远还生”。这首词是作者思念其七弟的作品。全词以写“愁”开头。“别来春半”,点明这是写离愁;“触目柔肠断”五字写出了相思之苦,这五字毫不掩饰,毫无艰涩之意,却道出了一片深挚的手足之情。“砌下落梅如雪乱 / 拂了一身还满。”此句写台阶下落满点点梅花,凌乱似雪,落在人身上,拂去一身又来一身,这岂不是诗人愁苦心情的体现吗?最令人叹服的是末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恨绵绵,遥无尽期。用随处生长的春草比作离愁别恨,更说出了愁绪的旋生旋灭,排除不尽的意味,这春草和梅花一样有相似处,在本质上和愁、恨有共通之点。这样,李煜运用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准确地刻画出细腻的内心活动,使作品达到了情景交融、形象鲜明的效果。
李煜词中的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在于他采用了景中寓情的手法,把抽象的思维融入景物描写中,创造出寓情于景的艺术境界。如《乌夜啼》:“桃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 / 相留醉 / 几时重 /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惆怅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佳作。起句“桃花谢了春红”,寄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可以说,正因为李煜把不尽的情思融入具体可感的景物当中,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从而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另外,李煜还善于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把心底的苦痛悲哀直接宣泄出来,造成激荡人心的艺术效果。李词的最大魅力在于高度融合了真挚的感情,把沉积于胸间的亡国之痛、思国之悲直接抒发出来,揭示人生无常、美景不再,引起读者“总是在失去以后才想再拥有”的强烈共鸣。比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 /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直抒胸臆、深沉凄婉,语言明白如话又非淡而无味,抒发了词人当阶下囚之后无穷无尽的哀怨。
可以说,直抒胸臆这一手法贯穿于李煜的许多作品中。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是以重笔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男女的离别之愁,而是失去故国的深愁长恨。这样的深愁长恨,心中该是什么滋味呢?“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这是君主变囚徒的滋味。这种滋味,后主亲自尝试,尚且说不出;凡人未能尝试,如何能说清?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痛,更甚于痛哭流涕之哀。这就是李煜的抒情方式,其撼人心魄的魅力可见一斑。
最后,李煜还善用比喻、对比、象征等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我认为,李煜在抒情技巧方面最为出色的是比喻。例如前面提过的把“离恨”比作春草,写出了离恨绵绵,旋生旋灭,那是不用说了。他尤喜用水来作喻,模拟他心中的愁恨。在他的笔下,水和恨融成了一体,水的深度和强度也就是恨的深度和强度。例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等等。这些词句,通过水流的模拟,不仅赋予了愁恨以形态和动态,而且仿佛有着水的声响,你会感到一种节奏、一种旋律在字里行间行进、回荡。至于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相当出色的,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这里不一一细说了。由于李煜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使他的词作无论是伤春离别,还是心怀故国的情思,都写得哀感动人。
总的来说,李煜把词这种特别适宜抒情的诗歌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他不但敢于把激情化为词,也善于把激情化为词。感情本身多么深厚,他就表现得有多么深厚。有人说,优美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李煜的抒情词就是凝固的感情。李煜,这位“词中之帝”,他的词必将在我国文学史上长久地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游学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王国维.人间词话.
篇6
李煜的爷爷李深谙此理。他起于草莽,是拼杀出来的。他深知帝王的责任重大,必须全力以赴,分不得心。有一次,他发现太子李在屋里摆弄乐器,立时勃然大怒,把他大骂了一顿。第二天还不解气,又骂了一顿。第三天还骂,一连骂了三天。可见的确把他气坏了。但人的性格、爱好、气质等等是环境造就的,不是打骂可以改变的。李爱音乐,喜歌舞,也是填词好手,成天沉湎于这些玩意儿。他即位后南唐就走下坡路,称臣于后周,自己关起门来穿黄袍,称孤道寡,对外只是“国主”而已。李死后,阴差阳错,六王子李煜继位。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文艺人才,他字好,画好,精通音律,能诗善文,更以词见长。他一心都在文艺创作上,根本没有心思治国。他分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用人是乱点鸳鸯谱,瞎来一通。他也不懂得军事,宋朝的大军都已经兵临城下了,他还死活不相信。他也不懂得政治,做了俘虏,被人押到汴京,被软禁起来之后,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填词,抒发对往昔帝王生活的怀念。
这位公子哥儿被押到汴京后,赵匡胤对他落实政策,免去了羞辱人的受降仪式,还封了一连串虚衔,什么光禄大夫啊,检校太傅啊什么的。宋朝还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处不小的院落,叫做“礼贤宅”,生活是没有问题的。总之是养起来,看起来。如果懂得政治,他应该学学先辈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这样才能消除大宋皇帝的戒心。可是,这位割据政权的皇帝根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一味地倾诉故国之思。据考证,那首脍炙人口的《浪淘沙》写于公元978年,即他被处死那年的春天: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当然是好词,绝妙好词,足以流传千古,但从政治角度看却太糟糕了。他写这首词的时候,大宋皇帝已经是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他与赵匡胤有所不同,不那么好说话。况且,安置好李煜本来是为了安抚南唐人心,是一种政治姿态,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局势慢慢地趋于稳定,这废帝的价值也就大不如前了。对于这些,李煜全然不懂,还是一味地刺激光义先生。
此词一出,赵光义的耐心终于到了极限。我好吃好喝待着你,还要怎么着?你是“人还在,心不死”啊!两个多月后,农历7月7日,七夕节,也正好是李煜的生日,光义先生派人送来了一壶美酒。缺乏政治经验的李煜感到一阵欣慰,美美地喝了一口。不料立刻腹如刀搅,倒于地上,身体抽搐,头足相连,气绝身亡,结束了两年零八个月的阶下囚生活,也结束了41年的人生旅程。史称,他喝下去的是牵机药。
设想,如果李煜专门从事文艺工作,不去做什么帝王,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不过也难说,“文穷而后工”,如果没有作为被俘君王的经历,他大概写不出这些伴着泪水的好词来。而且,文化成就也不见得比政治成就逊色多少。历史上皇帝不知道有多少,能被人熟知的却极少,而李煜却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永不陨落的明星。
不但如此,连南唐这个“国家”也因他而闻名。不过,话说回来,从个人命运看,如果李煜不做皇帝,就不会在41岁时就丢掉小命,老百姓也可以少遭些罪。
词中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文采”和“”,如果作狭义的理解,认为完美的帝王除了文治武功之外,还应该精于琴棋书画、诗词歌舞,那可能是不对的。历史上艺术造诣高的帝王,没有真正优秀的,因为他必然分心。李煜之前有大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他开头不错,后来热衷于艺术,结果导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李煜之后是大宋朝的宋徽宗赵佶。他书法绘画都一流。结果呢,和儿子一同被金兵抓到东北,客死他乡,本人成为南宋和北宋之间的界碑。
就是表面上看来成功的帝王也不是真的成功。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自我感觉特别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棒。他追求十全,写了3万多首诗,没有一首给人留下印象的。如果他把写诗的功夫用在治国上,应该还可以做些有益的事情。
篇7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937年-978年),又称李后主,字重光,祖籍徐州。为南唐的末代君主,亦为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原名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李煜。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虽然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他的艺术才华却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登基为帝 励精图治
李煜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由于李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皇太子李弘冀在毒死叔父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打算立李煜为太子,故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宋建隆二年961年,李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当时年仅25岁。
李煜接手时的南唐是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国库不丰,又屡兴干戈,还要不停地向北方上贡。南唐在多次战争中精锐尽失,剩下的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同时国中大臣一直精于弄权。自南唐开国后,就有宋齐丘和孙晟结成两党,争斗不已,互相攻击,造成了极大的内耗,前主李和中主李均不胜其烦。虽然如此,李煜还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打理国家,力图给死气沉沉的南唐带来一点改变。
即位初年,李煜也确实励精图治,赏罚分明。他建立龙翔军,操练水战,以备不时之需。金陵烽火使韩德霸负责京城治安,但此人飞扬跋扈,经常无故欺压百姓,国子监教授卢郢打抱不平,将韩德霸拉下马来,痛揍了他一顿。韩德霸来李煜面前哭诉,李煜毫不手软,立即革了韩德霸的职。人们都为后主如此干脆利落的手段而眼前一亮,此事一时传颂江南。李煜一直想物色一位杰出的宰相,来辅助他挽狂澜于既倒。他也试图发挥韩熙载的作用,却因无法接受一个放荡不羁、纵妾卖春的人来做宰相,这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他时常大力称赞那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比如陆昭符入宋不辱使命,集贤殿学士徐锗,守正不阿,为国选拔了许多英才。这让满朝上下心服口服,一时人心思进,南唐气象为之一变,国家也获得暂时的安宁。
危机四伏 奉宋正朔
日子一长,李煜就被暂时的安定蒙蔽了,放松了警惕,开始胡作非为起来。李煜佞佛,每次散朝以后,就和皇后换上僧服,开始颂经拜佛,天天如此,以至于他脸颊上长出了一个赘瘤。除佞佛之外,他还爱下棋,为了和他的近侍下棋,他常常拒绝召见大臣。无聊之余,他又琢磨着怎么样改进造纸和制砚的技巧,好纸好砚是造出来了,政事却也荒废了。后主李煜在这边悠游度日,赵匡胤统一天下的网却越收越紧了。
966年,北宋在灭掉后蜀之后,将兵锋指向了南汉,为了节省点气力,同时为了考验一下南唐的忠诚度,赵匡胤降旨,让南唐后主给南汉写封劝降信。李煜虽然照办了,但也被这种羞辱深深地刺痛了。他打算奋发图强。次年三月,李煜下令让两省侍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等,分班于光政殿值夜,召对咨询,指陈时政,论古今得失,往往进行到深夜。这架势看起来很不错,但大家提了很多建议,李煜却不知道怎么采用。过了一年之后,他见局势没有什么变化,就故态复萌,又开始宴乐游玩。他幼稚地认为只要自己不停地上贡,以诚相待,赵匡胤就会放过他,任他偏安于东南一隅,延续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故事。所以,他听不进去大臣们的劝告。
970年,北宋倾力猛攻南汉,边防空虚。南唐大将林仁肇上言,愿“假臣兵数万,出寿春,渡肥、淮,据正阳,可以收复江北全境。”李煜害怕会得罪北宋,拿出前主李“保境安民”之令,曰:“无妄言,宗社斩矣。”赵匡胤忌惮林仁肇的威名,就使出了一招反间计,他拿出一副林仁肇的画像给南唐的使臣看,说这是林仁肇准备来投降的信物。使臣回来一汇报,李煜就信以为真,立即派人鸠杀了林仁肇,自毁长城。林仁肇死后,将士离心,南唐国势愈来愈弱,已是日薄西山了。
沦为亡国奴 以词言志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冬天到来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当年腊月,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后来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当了囚徒,李煜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虽然吃喝不愁,但身份毕竟不同了,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和享乐了,再加上亡国之痛,所有这些切身的体会,李煜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这方面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
其一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其二是《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其三是《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虞美人》葬送一代词人
篇8
据说胭脂从商纣时期就有了,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所以胭脂最早叫燕脂。
胭脂的做法是把盛开的红蓝花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胭脂。《红楼梦》里还要精致些,连吃的鹅脯,都叫胭脂鹅脯。
在东方女子的美容史上,胭脂大浪淘沙,是不可替代的永久时尚品。上官婉儿的红梅妆,杨贵妃的额饰,唐代丰腴,汉代飘逸,多少关于美的时尚与习惯倏忽过眼,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胭脂,得以代代流传,一直是女子闺房之最爱。
女子爱胭脂,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十二少送了如花一小盒胭脂,就将一个鲜活女子的人生,丝丝扣在了这方寸间。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男人越发刚猛,女子愈加秀美,号角与胭脂,刚柔相对,界限清晰。女子注重外表美的历史源远流长,男人关于掠夺和占有的野心无限膨胀,于是,晕染胭脂的女人逐渐沦为了男人的附属品。
和最爱的女子一起研制胭脂膏子,是世间最艳丽的浪漫。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李清照的这句词,倒像是洞悉了宝黛情愁。
周汝昌先生曾说:雪芹是有红则喜,失红即悼;与红相依为命。所以,《红楼梦》中,胭脂桃花齐灿烂,千红万艳,落红无数。宝玉不但喜欢给丫头们淘澄胭脂(曾经不小心溅在衣服上被黛玉看见),他还喜欢和林黛玉一起制胭脂,匆忙去上学还不忘回头嘱咐,让黛玉等着他回来一起研制,他还爱吃、丫环嘴上之红胭脂,雪芹深懂女儿,所以,宝玉也是“胭脂癖”。他将对众多冰雪女儿的怜惜,化解到一方小小的胭脂中,探寻,解密,深爱,分享。
胭脂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掩饰。掩饰脸上的苍白落寞,胭脂解读身体密码,桃花填充心灵寂寞。所谓桃花美人胭脂泪,多半是深闰寂寞,晕一抹胭脂,叹一回桃花深浅离人泪,有着明月皎皎照我床的凄冷和无奈――男人流连在别人的床上,或者干脆离家不归,去求官出仕,剩下一个年轻女子,独守深闺,细数悠长时光。会失眠,会在半夜起来看月亮,思念折磨人啊,会夺走女子脸上的红晕,缺少了爱情的滋润和陪伴,从身到心都是空灵的。
于是,对镜梳妆便是大事,细细描画唇眼,将小盒子里的胭脂,用银簪子挑一点,晕在两颊,不一会儿,一个唇色饱满、气色宜人的美人马上就出现在镜子里,胭脂掩盖下的美人们,袅袅走出深闺,在花园里坐一会儿,给长辈请个安,一天的时光就过去了。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样开心的少女们,芙蓉娇面,眼波如水,她们的快乐与好气色,一定不是胭脂晕染出来的。
李煜在失意的时候写: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胭脂泪的故事太凄婉,让人不忍,又让人难忘。
传说曹丕强娶民间女子郭灵芸的时候,成亲路上,郭灵芸一路流泪,在轿中用把锡壶接了,竟是红泪如血。女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好一任泪雨纷纷。从此,留下一个关于红泪的传说,也称胭脂泪。泪染胭脂家乡远,李煜落寞,只因毁在一个才字上,家国不保,美人的命运,则多半毁在一个美字上。
篇9
-----题记
音乐缓缓响起,我微闭双眼,屏去杂念,倾听音乐搏击心海的声音,在一片虚无飘渺的静谧中感受着……
我沉醉着、沉醉着、沉醉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了杭州西湖苏堤春晓的场面。春风缓缓地吹着,仿佛一个小姑娘娇声的地哈着暖气,轻轻地拥抱着人们。我迷惑了,这是一幅美丽的景色,或许,只是一个虚无的梦幻……看那堤边的杨柳,极嫩的叶子在风中随意地飘扬着,撩动我心中那千丝万缕感觉,也轻轻飘扬;柳树下那一汪湖水,晶莹剔透,湖面上碧波荡漾;两旁的树、花映在绿水中,摇曳着,就像那清清的湖水也在哼着小曲。
随着乐声变化,这一幕慢慢褪去,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幅一尘不染画卷:清冷的山间,蛇一般延伸的小道,旁边是一条清凉的小溪,清澈的溪水中鱼虾清楚可见,小道直通的山顶薄雾缭绕。小道上,一个白衣道士倒座在牛背上,白皙的手中轻轻地举起一个拂尘,眼睛微微地闭着,脸上挂着超脱的微笑,腿上架着一台古琴,嘴里还念念有词,另一只手不停地轻抚着琴弦,仿佛执着地劝导着生活在喧嚣尘世中悠悠世人。
篇10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素来以明白晓畅、朴实自然见长,字句之间无一虚处,皆可推敲斟酌。这首《夜雪》是白居易诗中以雪为题材的诸多作品之一,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全诗短短二十字,并未直接写及深夜雪落的景致,既不做色彩刻画,也不见姿态临摹,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夜间雪深人寂的光景,读之意蕴无穷。诗人从他处落笔,进行多角度的侧面描写,构思精巧。我们亦能从这寂寥的氛围中感受到其贬谪后无处排遣的苦闷心境。
总体而言,整首诗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官功能,分别从触觉、视觉和听觉着墨,诗句平易自然。首先,白居易从“已讶衾枕冷”起笔,仅一个“冷”字,进行触觉描写,暗示正值夜半时分,凉意袭来,诗人醒于衾枕之间,照应了“夜雪”的题目。花间词人温庭筠的《更漏子》中便有“夜长衾枕寒”的说法,而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中一句“罗衾不耐五更寒”更为后人熟知。一个“讶”字将诗人从浑然不觉的梦境中突然醒来的神情刻画到位,也将雪“落地无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诗人写到的“复见窗户明”是雪夜中的视觉感受,因为夜晚是黑暗的,诗人能够看到窗户明亮,是由于地面积雪反射的亮光。此外,我们从古人孙康寒夜映雪苦读的典故中可以窥测到雪落后如此这般的情景。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当然,我们仅从“衾枕冷”和“窗户明”这些特殊的现象并不能完全推测出一定有雪。于是后面两句诗人笔锋由隐约含蓄的暗示转入直接明白的叙述,“时闻折竹声”从听觉角度出发,让读者清楚地感知到“夜深”和“雪重”。在深夜屡屡闻听“折竹声”也愈加显示出雪夜的宁静。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有人说“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一句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诚哉斯言!